语文课德育管理论文范文

2024-07-13

语文课德育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近几年,为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国家不断出台新政策。中等职业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为我国经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人才支持和智力贡献。但是,职业学校的发展仍面临着诸多问题,招生困难,职校学生素质不断下降,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较差,“厌学”情绪严重,学校教育教学管理难度日渐增大。所以,进行德育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加强德育渗透的必要性进行探讨,并从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方法与内容实施方面提出了一定见解。

【关键词】职业学校 中职语文教学 德育渗透

一、中职语文课加强德育渗透的必要性

语文是中等职业学校一门具有人文性及工具性的基础课程,包含广阔的知识,它不仅能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能力,还起着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自信、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作用,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必须不失时机地进行德育渗透!让他们了解祖国的大好河山,增强民族气节,热爱祖国;让他们明白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珍惜眼前的一切,认识到就业的压力,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让他们体会人间亲情,学会感恩,尊敬师长、善待家人、团结同学、回报社会!

二、语文课加强德育渗透的方法与内容实施

1.巧妙运用作者简介,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是学校德育永恒的主题。历朝历代,许多仁人志士都具有强烈的忧国忧民思想。中专语文教材选编的都是一些文质兼美的文章,教师应该抓住“作者简介”这一环节,把爱国主义教育巧妙地溶于作者简介之中。如学习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通过作者简介使学生明白作为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毛泽东一生致力于把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就是为了解决中国的革命和建设问题,使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起来。一切为了国家的安全和富强,一切为了人民的利益和幸福,这就是他毕生殚精竭虑的全部目标。从“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等写景状物的词句,让学生体会祖国的大好河山。从而使学生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正确认识祖国的历史和现实,增强爱国的情感和振兴祖国的责任感,树立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弘扬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高举爱国主义旗帜,锐意进取,自强不息,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真正把爱国之志变成报国之行。

2.利用教材内容,加强引导教育,提升学习动力

中职的学生正处于一个特殊的转型转轨阶段,压力是比较大的。随着环境的改变,部分学生能调整好心态,适应新的环境、新的要求,学习刻苦认真,进步很快;但也有少数的学生,由于本身思想还未成熟,自制能力较弱,纪律性较差,学习兴趣不很浓,上课懒散,听课开小差,作业马虎,学技能时怕脏怕累怕辛苦,甚至有个别的不尊重老师、顶撞老师等等。对此甚至还觉得很酷、很有性格,其实,这正是未成熟的表现。在学习苏力的《社会没有义务等待你成长和成熟》一文时,教师就应当抓住这一时机,教育学生应对自己有个正确的认识,认识自己的不足和努力的方向,因为在校只有短短的三年时间,既要学会成长和成熟,又要学会基础理论知识和掌握熟练的操作技能。当今,社会发展迅猛,竞争激烈,科技日新月异,作为职业学校的学生,一定要有成熟的思维,学会分辨是非,有明确健康的发展方向,学会处人待物,养成踏实肯干的工作作风;而且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熟练掌握专业技能,这样才能适应社会的要求,才能把握机遇,开创自己的未来。因此,职专生要自强不息,把握好每分每秒,充实自己,作好准备,为国家和社会作出自己的贡献!

综上所述,职专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课堂,通过语文教学使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增强竞争意识,学会感恩、懂得回报。在教好本学科知识的同时,做好德育渗透工作。

参考文献:

[1]山东省职业教育教材编写组,《语文》,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3月

[2]刘景忠,《聚焦与反思——近距离观察职业学校课堂》,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5年3月

语文课德育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全面发展是我国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全面发展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美、劳这五方面的素养。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课堂内容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共同发展对教师而言非常重要。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语文教师利用合理的手段可以有效实现五育并举,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以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为中心,对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五育并举落实进行探究。

【关键词】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五育并举

作文是小学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内容,通过作文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教师可以通过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实现五育并举,落实对学生全面能力的培养。作文教学本身涉及范围非常广泛,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可以以作文课堂为基础,全面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
一、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在五育并举落实中的优势

(一)作文教学涉及的范围广

“五育”指的是德、智、体、美、劳,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实现五育并举,需要课堂涉及范围广泛。在课堂中教学内容涉及范围不足,课堂内容就会给五育并举带来限制,限制学生的全面发展。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涉及范围十分广泛,作文在撰写的过程中需要学生了解各种知识,为五育并举落实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作文教学需要素材积累

对学生而言,要完成一篇优秀的作文,需要大量的素材积累,需要学生完成大量的阅读才能掌握这些素材。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教师就可以通过引导学生阅读与五育并举相关内容的书籍,帮助学生完成素材积累,这样就可以在语文课堂中有效完成五育并举。

(三)作文是语文课堂的核心

五育并举是一个长期坚持的过程,单独的一节课很难从德、智、体、美、劳的角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作文是语文课堂核心的重要性就开始显现出来。学生掌握撰写作文技巧的过程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意味着在小学阶段学生需要连续接受作文教学,教师可以在每一次的课堂中融入五育并举的内容,从长期教学的角度有效落实五育并举。
二、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在落实五育并举时面临的问题

小学语文作文教学虽然可以有效落实五育并举,但是在实际的作文课堂中,由于学生对待五育并举的态度不同,所以这就很容易使小学语文作文教学面临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对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落实五育并举带来阻碍。

(一)學生课堂中缺乏全面发展概念

五育并举的核心是通过实现德、智、体、美、劳的综合提升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但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部分学生并没有全面发展的概念,这部分学生的理解能力往往较差。在面对这部分学生时,即便语文教师有意识地融入全面发展的教学内容,也很难引起学生的重视,甚至学生完全无法理解教师作文教学的目的与意义,这就限制了五育并举的落实与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作文教学难以和五育并举融合

作文教学虽然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泛,但是在小学阶段,由于学生的知识接受能力较差,教师在开展作文教学时,要考虑学生可以接受知识的范围。一旦教学内容出现学生无法理解的情况,语文教师就很难在作文课堂中落实五育并举。在一些学生可以接受的知识范围中选择融入五育并举的内容,可能会因为融合效果不够好,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作文教学难以和五育并举融合,严重限制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高年级的学生存在逆反心理

在小学作文教学中落实五育并举,需要从学生的思想观念入手,帮助学生认识到五育并举的重要性。但是在实际的高年级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学生由于已经步入青春期,存在一定的逆反心理。教师在作文课堂中从思想观念的角度入手,展开五育并举的落实,很容易就会激发学生的逆反心理,导致学生对五育并举相关内容产生逆反心理的同时排斥作文学习,这样就会导致学生语文学习成绩的下降。

(四)家长对学生全面发展不够重视

受传统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部分家长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不够重视,这部分家长在教育学生时,往往更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学生在家长的影响下会逐渐忽视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将自己全部的注意力用于作文学习中。这种情况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但学生长时间保持这样的状态,不仅无法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还会因为错误的学习习惯导致语文综合学习素养的下降,严重影响五育并举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的落实。

(五)学生缺乏文章阅读的好习惯

阅读是作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学生只有拥有良好的阅读习惯,才可以在阅读中逐渐实现五育并举。可是在高年级小学作文教学中,部分学生缺乏良好的文章阅读习惯,这样就会限制学生的视野,导致五育并举难以在作文课堂中落实。此外,在缺乏文章阅读习惯的情况下,学生很难完成写作素材的积累,这同样也会限制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

(六)缺乏侧重点学生没有学习目标

五育并举是从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综合提升学生的全面发展,但在作文教学中应有侧重点。在高年级学生群体中,每一个学生的各项素质不同,需要接受的教育内容也不同。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旦缺乏侧重点,就会导致学生缺乏学习目标。例如,班级中某一部分的学生思想道德水平较高,但是身体素质较差,应在五育并举的落实中侧重体育。在作文教学中,教师一旦缺乏侧重点,无法有效落实体育,那么就会限制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缺乏学习目标会对作文课堂中五育并举的落实带来巨大的阻碍。
三、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五育并举落实的实际策略

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落实五育并举尽管面临着许多问题,但在作文课堂中,只要教师可以掌握正确的教学策略,将教学策略应用到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那么就可以有效促进五育并举的落实。

(一)树立全面发展概念,从德育中展开教学

学生由于自身的认知能力不足,缺乏全面发展的概念是一种较为常见的问题,一旦出现这样的情况,那么教师就很难在作文教学中落实五育并举。因此,在面对这个问题时,教师需要从思想意识的角度对学生展开作文教学。德育是一种针对学生思想展开的教育方式,利用作文教学融合德育内容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全面发展概念,促进五育并举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落实。

例如,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教师可以以“德育与我们的学习”为题目展开作文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需要帮助学生了解德育的含义,然后再从德育的角度针对学生的思想意识进行教学,帮助学生构建积极健康的学习观念。在完成教学后,教师可以布置任务,引导学生撰写“德育与我们的学习”作文。学生在撰写作文的过程中,会主动了解关于德育的知识,然后通过了解德育中蕴含的积极性思想与道德意识,认识到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很好地通过作文教学落实五育并举的德育教学,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作文撰写技巧教学,智育切入语文课堂

智育本身是对学生学习能力的一种培养,因此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落实智育时,教师可以着重教导学生撰写作文的技巧。学生在掌握作文撰写技巧、提高语文学习素养的同时,可以很好地落实五育并举中的智育。情境创设是可以很好地应用到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的教学手段,通过还原场景,引导学生代入场景、描写场景的方式,有效地帮助学生掌握写作技巧。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习作“二十年后的家乡”时,教师可以通过电影场景、动漫画面等内容帮助学生布置二十年后家乡的场景。在布置完成后,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代入场景中,尝试描写场景中的事物,可以逐渐提高学生的文字描写能力。在学生完成描写后,教师还需要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帮助学生熟练运用文字描述,这样就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而在针对学生写作能力进行培养的同时,智育教育就可以很好地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得到落实。

(三)作文以“心愿”为题目,体育教学疏导逆反

高年级学生逐渐步入青春期,处于这个阶段的学生已经拥有了一定的逆反心理,逆反心理的产生就会阻碍五育并举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的落实。因此,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就需要以“心愿”为作文题目,帮助学生主动说出自己的心愿。在学生讲述自己心愿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借助体育教学疏导学生的逆反心理,然后再引导学生掌握实现自己心愿的方法,这样就可以很好地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落实五育并举。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习作“心愿”时,教师就可以鼓励学生在语文课堂中讲述自己的心愿,尽管学生可能会带有一丝逆反心理,但是在讲述自己心愿时,学生就会将自己心中最真实的想法表露出来。在学生完成作文之后,教师就需要带领学生进行体育练习,帮助学生释放青春期的心理压力,然后再阅读学生的作文并告訴学生如何通过努力实现自己的心愿。经过体育锻炼,学生的心理压力得到宣泄,容易地接受教师的意见,这样就可以在落实体育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念。

(四)写给家长的一封信,理解劳育的重要性

家长过度重视学生学习成绩的情况一直存在,要完全改变家长的这种观念较为困难,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就需要利用作文教学培养学生劳动教育的观念, 然后再通过学生逐渐影响学生的家长,引导家长理解劳动教育的重要性。

例如,教师可以利用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习作“我想对您说”为题目展开作文教学。当然在教学前教师首先需要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劳动, 然后再展开给家长写一封信的作文撰写活动,从学生的视角阐述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家长在接到这封信之后,就会逐渐认识到劳动教育的重要性,从而逐渐改变自己的观点,实现劳动教育的有效落实。

(五)作文与艺术的结合,美育培养阅读习惯

美育是一个十分宽泛的概念,所以想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落实美育,学生要拥有良好的学习知识的习惯,这样学生才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提高自身的审美与鉴赏能力。因此,在小学作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首先就需要利用作文教学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引导学生从文章阅读中主动获取知识,这样就可以实现作文教育与艺术相结合,实现美育的落实。

例如,教师在培养学生阅读习惯的初期可以选择一些优秀的小说故事集,这些书籍可以是《安徒生故事》《小王子》《挪威的森林》《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因为这些书籍都带有一定的故事性,所以学生在阅读时很容易对这些内容产生兴趣,进而形成阅读习惯。这时候教师就可以引入一些优秀的散文、美文展开作文教学。学生在阅读这些内容时就会逐渐掌握品鉴美文和散文的能力,这样就可以有效实现在作文教学中展开美育教育活动。

(六)分层设计作文教学,专项落实五育并举

五育并举是从德、智、体、美、劳综合的角度综合提升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但在教学时也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性地选择五育中的内容进行教学,这样才可以更好地实现五育并举的落实。分层设计就是一种非常适合针对性落实五育并举的教学手段,教师可以在作文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层,然后以不同的教学内容展开作文教学。

例如,教师可以利用表格记录学生在学习中的实际状态,然后利用分层教学,以德、智、体、美、劳这五个方面的作文教学,将学生分成五个层次。这时候教师就可以针对这五个层次的学生,针对性地展开以五育为基础的作文教学,实现五育并举的落实,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结语

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和五育并举有很好的契合性,因此在实际的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教师应利用合理的手段通过小学语文作文教学落实五育并举,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

参考文献

[1]周霞.谈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吉林教育,2021(13).

[2]吴英.利用“五育+”课程体系拓展语文学习空间[J].辽宁教育,2021(5).

[3]张军会.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吉林教育,2020(31).

[4]张周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德育的渗透[J].吉林教育,2020(22).

[5]周明亮.小学语文写作教学美育的途径分析[J].学生(多元智能大王),2017(2).

作者简介:白艳,女,1990年生,甘肃庄浪人,本科,小学二级教师。

语文课德育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伴随社会发展,小学生的德育工作日显重要。而实际上小学生的德育工作却面临多重困境,小学语文课的德育功能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而实际教育效果并不理想,创新路径势在必行。本文拟厘清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职责,探索其德育优势,明晰其制约因素,创新其提升路径,以德育效果为导向,逆推德育环境、德育主体、德育内容和德育方式的创新,最终系统构建小学语文教学闭环式德育体系。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  德育  路径创新  闭环式德育体系

一、现实之需:多重因素促使小学语文教学德育具有紧迫性

“少年强,则国强”,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小学生的德育效果很大程度上影响未来社会群体的素养和社会稳定与和谐。而小学的德育工作不仅是德育课程的职责,小学语文也肩负重要的德育任务。而且,小学语文教学德育具有紧迫性。

首先,受国际国内各种思潮影响,小学生德育工作具有紧迫性。攀比之风、低俗之风、过度消费、佛系文化等多种亚文化、甚至是一些错误言论等冲击小学生的“三观”形成,小学生德育工作具有紧迫性。青少年生活在复杂的社会环境,接受多种人际传播信息,同样需要德育树立良好的“三观”,免受负面思潮的影响。

其次,在传媒化生存的现实语境下,小学生德育工作具有紧迫性。小学生较早地通过微博、微信、QQ、客户端、抖音等各种新媒体、自媒体接受庞杂的信息,影响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小学生模仿能力强,却又缺乏是非观,少年犯罪等负面社会事件时有发生,德育是保障小学生思想纯正的时代之需。同时,在全球化背景下,不同立场的信息在网络空间,尤其是自媒体空间传播,青少年群体在缺乏辨别力的情况下,容易受到这些负面信息的影响,小学生的德育教育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遭受相关负面信息的影响。

再次,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优势明显。研究认为,“许多文质兼美、意蕴深远的文章……给教师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德育渗透提供了最好的素材。”小学语文课进行德育教育具有“层次性、审美性、共鸣性、渗透性”等特点。除了独立的德育课程,语文的德育功能非常显著。而实际上,小学语文的德育功能实现的效果并不理想。小学语文教学存在“重智育而轻德育、忽视学生主体地位、缺乏师生沟通”等不足,很大程度上制约其德育功能的实现。

综上可见,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小学生的德育工作意义重大,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职责具有紧迫性。

二、深层之困:多重因素制约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效果

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功能深受社会各界的认可,而德育效果却不是很理想,其深层之困需要破解。

第一,小学语文教学德育缺乏丰富的教育主体。德育讲求言传身教,小学语文教学仅局限于老师的课文讲解与朗读,其教育主体过于单一。比如,邀请军人进课堂讲述军民一家亲的故事,并朗诵《吃水不忘挖井人》,其德育效果不言而喻。再如,邀请老农讲述耕种的辛劳,并朗诵《锄禾》同样会给小学生很大的震撼。而实际上,小学语文只是教师一個人的讲解显得乏味单调,德育效果相对受限。

第二,小学语文教学德育缺乏适宜的教育环境。德育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协同发展。同时,也是德育课程与语文课程以及其他课程之间的协同发展。社会环境存在不良因素,家庭教育理念存在差异,尤其是自媒体传播的奢靡之风、攀比之风、低俗之风等诸多负面因素都在很大程度上削弱学校德育效果,环境育人实现难度大。

第三,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缺乏足够的受众意识。研究发现,“小学德育存在着说教多、内容空、模式化等痼疾,缺乏应有的亲和力与实效性。”新时期的小学生在生活环境、思想特征、信息接受渠道等很多方面都产生根本性的变化。而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缺乏受众意识,依然年复一年的老调重弹,只会引发小学生的心理反感和抵触情绪,实际德育效果不佳。

第四,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缺乏系统的创新思维。当前有很多小学语文教学仍然只局限于一些爱国诗人的爱国诗句的朗读和解读,生硬地教育小学生爱国明礼,实际效果欠佳。究其原因,在于其缺乏针对小学语文教学德育功能的创新思维,包括对德育客体的准确认知,以及由此引发的对于德育主体、德育内容、德育方式、德育渠道等的创新探索。结合新时期小学生的信息接受特点,创新德育方式,入脑入心,并外化为实际行为,才落实到最终的德育效果。

第五,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缺乏有效的融通观念。研究认为,当前的很多语文教学“没能将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机地统一起来。”其德育系统存在顾此失彼,不能兼顾的现象。其实德育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并非对立,完全可以实现多向度融通,协同发展。也即在掌握词汇语句表意功能的同时,进行思想道德修养教育,进行传统文化的熏陶等。同时,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功能应该融通小学语文的多个教学内容,包括古诗词、阅读、写作等。另外,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功能应该融通教学的多个环节,包括教师的课堂讲授、学生的课外阅读、课外实践等。只有潜移默化地深度融通于小学语文教学,其德育效果才会深度持久。

简言之,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功能实现需要一个教育系统,而实际上这个教育系统的多个环节或要素都存在不足,制约小学语文教学德育功能的实现。这种深层之困是内外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亟需解决。

三、创新路径:多角度探索小学语文教学德育体系的构建

德育是一个说服的过程,不是强制教育对象接受某种价值观,而需要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构建风清气正的和谐社会。鉴于此,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职责实现需要创新,包括教育主体、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教育环境等多个角度的创新,最终实现教育效果的提升。

第一,需要小学语文教学的教育主体创新。说服传播强调说服主体的强大影响力。《朗读者》的朗读嘉宾不仅因为其朗读的水平,更是因为其人格魅力赋予其强大的说服能力和教育能力。鉴于此,小学语文教学的教育主体不仅是语文老师,也可以邀请社会各界英雄朗读相关文章,或者通过视频展示的方式,让小学生感受各类具有人格魅力,提升德育效果。比如,邀请当地农民讲述种地的辛苦并朗诵《锄禾》,就比老师朗诵更容易打动学生。

第二,需要小学语文教学的教育内容创新。研究者基本达成共识,即小学生德育需要潜移默化的方式,比如,认为“融合古诗文诵读犹如春风化雨,可有效提升德育渗透力。”再如,“一是利用语文的人文性渗透德育;二是利用语文中的优美语言来渗透德育教育;三是利用文章中的关键词语来渗透德育教育。”其他还有,强调“以事育人”“以人育人”“以物育人”“以景育人”等教育内容创新。其实最基本的汉字书写可以引导小学生认识汉字之美,结合汉字演变历程讲述中华历史与中华文化。词语、成语的学习可以引出相关历史典故,同样深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其他语篇学习更是蕴含丰富多元的德育素材。而且,语文的课外阅读素材比较广泛,可以多角度实施德育职能。简言之,小学语文教学德育的教育内容可以创新的空间很大,关键看小学语文老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第三,需要小学语文教学的教育方式创新。研究者提出,“课堂教学、语文课外活动、课外阅读、教师影响。”这些教育方式已经不仅局限于课堂教学,开始延伸到课外,甚至是教师自身的人格影响。其他研究者也强调,“善于利用和发掘教学过程的德育时机;链接课内与课外。”研究者要求,“融德育教育于无声无形中,注重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培养学生判断与辨析真善美与假恶丑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很多研究者强调小学语文教学德育的“渗透”方式,“挖掘并运用课内的阅读材料,有效渗透德育内容;拓展阅读教学资源,借补充材料渗透德育内容;加强多媒体技术应用,拓展德育渗透渠道。”以及,“要注重坚持润物无声的原则,科学合理渗透德育思想”,帮助小学生成功塑造正确的是非观。另外,还有研究者强调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引导小学生实现德育效果。因为,“故事本身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感染力,是了解历史、体验生活、认知情感的有效素材。……让‘故事’发挥无痕的教育引导作用。”在传播技术手段不断创新的现实语境下,创新教育手段的方式还有很多,关键是要适应小学生的信息接受习惯,适合小学语文课的德育需求。

第四,需要小学语文教学的教育环境创新。环境育人是一种共识,小学语文教学应在大的教育环境下,营造适宜的小环境,针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比如,《日月潭》课文学习可以结合日月潭的魅力风景,带领小学生沉浸于其独特的自然之美,引导小学生热爱祖国的美丽河山。再结合当前的台海局势,引导小学生认识祖国统一的重要意义。这样的爱国主义教育就显得不突兀,有深度,且入脑入心,效果持久。再如,学习课文《农业的变化真大》时,老师可以带领小学生到田间地头,与农民交流,实地感受近年来农业的变化情况,体认祖国的进步和强大,这样的德育不会显得牵强附会。其他比较简单易行的方式还包括借助背景音乐朗诵课文,借助视频感受课文的环境魅力等,都是教育环境创新的探索方向,以提升小學语文德育效果的有效方式。

第五,需要小学语文教学德育教育效果检验标准的创新。现在一些德育课程仍然采用考试的方式检验教育效果,其实是对于德育效果的一种误读。德育不只是知识传递,更不是应试教育的知识点记忆,而是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心灵引导,关键是要“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培养学生判断与辨析真善美与假恶丑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功能认知也应该基于这样的德育效果探索创新举措(如图所示),以德育效果为导向,倒逼德育环境、德育主体、德育内容和德育方式的创新,最终系统构建小学语文教学闭环式德育体系。

参考文献:

[1]何红.浅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德育渗透的主要内容[J].基础教育研究,2012(18):61.

[2]黄小兰.关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思考[J].老区建设,2009(10):6364.

[3]苗雨祥.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J].西部素质教育,2020,6(13):5859.

[4]石哲菁.古诗文诵读:小学语文德育渗透力的有效途径[J].课程教育研究,2014(10):47.

[5]彭小艳.小学语文课堂中渗透德育的途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27):81.

[6]石哲菁.古诗文诵读:小学语文德育渗透力的有效途径[J].课程教育研究,2014(10):47.

[7]赵志玺.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J].才智,2015(30):100.

[8]陈天金.小学语文教学实施德育八法[J].人民教育,1992(09):47.

[9]黄小兰.关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思考[J].老区建设,2009(10):6364.

[10]洪云.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取向与实现路径[J].教育科学,2019,35(01):4347.

[11]宋贵.教书育人,润物无声——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几点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4(05):57.

[12]董忠红.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德育的渗透[J].西部素质教育,2020,6(12):4647.

[13]唐卫民.教书 育人 润物无声——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几点思考[J].求知导刊,2020(21):8586.

[14]何静慧.语文教学渗透无痕德育的尝试[J].上海教育科研,2012(10):7374.

[15]宋贵.教书育人,润物无声——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几点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4(05):57.

语文课德育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新的语文教育理念的核心是“把以学科知识为中心变为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认定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就使语文课堂教学的德育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中等专业学校的语文教学有别于普通中学,语文教师更应结合中专生的思想状况,在教学过程中拓展德育教育的途径。

一、确定好德育教学目标,是实现德育任务的重要前提

新的语文教育理念把传统的德育教育诠释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而我们新的语文课堂教学目标中情感目标内容都比较单一而狭隘,致使德育目标根本无法实现。以《项链》一课为例,阅读提示中只强调要学生认识虚荣心的危害,并通过小资产阶级妇女玛蒂尔德的人生经历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却不肯定女主人公的现实主义态度和她克服困难的勇气。而这一点对于学生,尤其是中等专业学校的学生才是真正具有现实意义的。在备课过程中,如果教师有意识地把这一点作为德育目标确定下来,授课中只需稍加引导,学生就可以自己领悟这一审美认识,并在一定程度上进行自我教育。这样,德育就不仅不是一种外在的,需要教师来灌输的东西,而且也不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对学生的现在和将来都有重要意义。

二、按文章内容分类,体现德育教学目标要求,是语文教学实现德育任务的有效途径

根据课文内容,指导学生了解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了解雄阔壮美的锦绣河山,了解华夏儿女的智慧和创造力以及爱国主义的光荣传统,等等,从而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理想情操教育,审美教育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以实现德育教育的要求。

各类散文、游记、访问记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最佳教材。《雨中登泰山》、《内蒙访古》等篇目,教师可按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前者教学中,引导学生随作者一路走去,去欣赏雨中泰山别具情趣的景物,体会“独得之乐”,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怀。《内蒙访古》教学中则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像,去感受塞外的广阔原野、丰茂的物产和少数民族风情。

古今中外的各类诗歌及散文作品,不仅可以提高学生文学鉴赏水平,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操和旷达的人生态度。如《兰亭集序》、《藤王阁序》等,尤其是《至大海》,歌颂大自然的美和崇高,反对世俗生活的丑恶与平庸,突出人与自然在情感上的共鸣。这些都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保持中专生纯洁、自由的个性。

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的论文文、杂文等,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灵活的思维方式,树立唯物主义观点。像《拿来主义》这篇文章,论点论据鲜明,论证思路清晰,可以让学生结合现实谈“送去”的危害和“拿来”的必要。谈今天的改革开放与“拿来”、“送去”的关系,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训练学生逻辑推理能力,还可以使学生认识国际社会各国间的复杂关系,使学生认识到一个国家乃至一个人在处理与别国和他人关系时应遵循怎样的原则。

小说、戏剧作品以特定的时空把学生带入到对社会、人生的思索之中,可以丰富学生的人生经历和情感体验,从而加深了学生对社会人生的认识。讲授《项链》一课时,让学生认识在必然与偶然因素作用下生活中会出现许多不可预知的状态,我们必需勇敢地面对。在学习《茶馆》时,文中描绘的的众生相,使学生认识社会的复杂和小人物生存的无奈。学习《屈原》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意义与价值。

三、作文教学是实现德育任务的重要环节

“文如其人”、“文学即人学”都在讲“文”与“人”的关系,有什么样的“人”就有什么样的“文”。如果学生缺乏应有的知识经验和思维能力,势必写不出好文章。所以,一方面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强调写作必须具备的前提条件,使学生对怎样才能写出好文章有正确的认识,另一方面,又必须在日常讲读课文时从创作角度帮助学生分析文章的特色。

为使所学课文与写作实践不脱节,同时也为进一步巩固已有的思维成果,可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寻找启示并联系现实进行作文。如学过《项链》一课后,我们对主人公既有批判也有同情和肯定,她毅然决然用自己10年的痛苦生活承担了一次“责任”,就连她自己也为此感动自豪,这是多么可贵的人性。学生理解了这一点,就可以结合现实得出一个认识,那就是现实中总有一个时刻是需要我们付出一定的代价去承担某种责任和义务的,只不过代价有多有少,责任和义务的源起有所不同罢了。

“语文的人文内涵不只是体现在课文中,更体现在学生作为交际主体的接受与表达过程中”,作文教学很好地实现了这一语文教育理念。但联系课文内容练笔远远不够,因为教材中贴近学生内心感受和生活经验的内容实在太少,硬要使学生在作文中表现虚幻的成人世界和思想情感,只见文字不见性情,只见训练不见交际,在作文训练中是不可取的。所以,教师可借助各种媒体资源和网上资源,寻找中专生关注的社会问题,并组织分析讨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把握平时不易窥见的学生的思想动态和情绪状况,因势利导,帮助学生较客观较灵活地分析和认识事物,同时,也给学生提供了一次展示自己个性和智慧的机会。

关于语文课教学的德育途径,最后要补充一点,就是:教师的仪表行为也是实施德育的关键,因为身教重于言教,行动胜过言语。一名优秀的教师如果具有较高的素质和修养,他体现在外的优雅气质乃至人格魅力可以胜过无数说教。学生在与教师接触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就受到教师良好风范的感染。所以,作为一名教师必须不断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真正做到为人师表。

(作者单位:江苏省宿迁中等专业学校)

语文课德育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语文教学在素质教育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新课程改革要求在语文教学中不断加大德育教育内容比例。为了有效提高语文教学的德育教育效果,在教材编订时,要求选文必须具备德育教育功能。

关键词:德育因素;形式拓展;过程性教学

引言

传统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教授语文知识,但是关于德育教育的内容极少,并且形式单一。加之教师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德育教学,最后导致德育教学效果不佳。然而小学作为学生学习的起步阶段,该阶段也是学生正确道德观、价值观形成阶段,因此,在小学阶段加强德育教育势在必行。针对现代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近年来,我国进行了一系列语文课程改革,对德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有效地推动德育教育,课本在选材上增加了很多德育内容。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教学现状及问题

(一)选文内容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发展需求

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科学技术也在不断更新换代。然而教材的内容没有依据社会变化不断进行更新。如在教材中的部分科技想象文章,在现代社会早已成为现实,教材内容却没有及时更新。

(二)选文与孩子现有的认知水平不符

部分选文为了强调德育教育功能,选文大篇幅讲述道理,以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无法完全理解其中包含的德育知识。反而会给学生带来负面情绪,对课本产生抵触心理,最终会影响德育教育效果。

二、德育教学方法

(一)认真研读教材,寻找课文中的德育因素

小学语文文章种类繁多,有有趣的童话、优美的诗歌、感人的故事、深刻的寓言等。对于某些章节来说,他们的德育表现是显而易见的,但教师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还要深入文本,这样才能使学生能够思考和感受到真理。对于道德表现并不是非常明显的章节,教师在备课时必须认真学习课本,挖掘课文中的道德因素。

如在教授《他得的红圈圈最多》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多问几个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比如问学生:“为什么邓小平爷爷写完字后得到最多的红圈?”“是不是因为他总是按先生的要求去做,认真练习,才得到了最多的红圈圈呢?”通过提问与回答的方式让学生明白成功的人背后付出了很多的努力,引导学生做事要认真踏实。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许多德育因素是比较显而易见的,但是对于学生来说,更多的深层次的东西需要教师的引导。因此,教师要在备课时认真研读,寻找到教材中更多的德育因素。

(二)因材施教法

因材施教法指在语文教学细节中根据学生个性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这对教师的教育敏感和教育机智提出了一定的要求。笔者所强调的细节处见德育,需要教师将教学看作充满情调的教育旅程。比如在放学排队时,教师可表扬孩子这次作业书写真棒或者夸奖孩子的作文饱含真情实感等,通过随时随地的因材施教,学生们无时无处不感受到语文的魅力。

(三)利用反面人物帮助学生树立正确道德观念

選文中,反面人物形象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对学生也能起到德育教育作用。通过刻画反面人物形象,与正面人物形成巨大反差,能够帮助学生明辨是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如二年级课本《揠苗助长》的故事中,一个宋国人期盼禾苗长高,就把禾苗一个个拔高,最后禾苗全部都枯萎了。故事中的宋国人做事急于求成,没有脚踏实地,通过不当手段以求速成,结果不但无益,反而有害。在教学当中,教师可以利用这篇选文,通过分析这个反面人物形象,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四)准确把握教材,找准德育的切入点

“文以载道”,语文教学中蕴含着丰富的道德思想。学生接受德育教育的过程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学过的课文的理解,如果想合理地发挥文章的育人作用,就要正确理解教材中蕴含的哲理。

像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一文,诗中所描绘的紫色烟霞与潺潺瀑布没有一处不包含着诗人的主观体验,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庐山瀑布雄起壮丽的景色。在教授这首诗时,老师只需要稍加指导,让学生反复朗诵,感受诗人的感受。学生们就可以很容易地进入一个优美的诗歌和绘画氛围。这样,学生既能感受到诗人的心情,又能感受到美丽的风景,从而激发学生对祖国大江大山的无限热爱。

从这个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发现,学生是感情动物,很多时候学生进入不了文章的境界,很大原因在于教师的引导工作没有做好。在教学中,教师只有点燃学生的感情,才能真正地引起学生的共鸣,从而合理利用德育因素,进行德育教育。

(四)通过作文教学,触发学生思想道德情感。

作文课不仅可以教会学生写作的技巧,也同样可以进行德育教育,而且相比于其他的形式,它更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情感。

例如,在学习了《北大荒的秋天》这篇文章之后,让学生通过观察家乡的景色,用文字来描述它。有些学生写了《草原风光》和《家门口的枣树》。他们不仅具体地描述了草原和枣树的特点,而且尽可能生动地表达了家乡的美丽。当学生观察他们的家乡时,他们会触发自己的感受,然后对事物会有种种评价。这样,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机械地向学生灌输德育的思想,而且要引起学生的同理心。作文教学是激发学生共鸣的一种方法。通过作文的形式,可以让学生的情感升华,激发学生的思想道德情感。

(五)科学处理语文教学与德育教育之间的关系

语文教学应该让学生接受德育,但在语文教学中,德育不应该是主要的方向,而语文素养的教学应该是主要的方向。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正确处理语文教学与德育的关系,要有主次之分,不能为了德育教育而牺牲语文素养的教育,这样就是本末倒置,得不偿失了。

结论

总之,语文教材在语文教学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可以弘扬中华文化知识,还承担着培养一批批道德高尚的学生的重任。因此,在教材选文时,要结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将德育教育内容融入教材中,指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为社会培养品德高尚的高素质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高述佳.小学语文德育渗透实践途径探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7 (5):69-69.

[2]黄雪云.小学语文德育教学中核心素养在“非连续性文本”模式中的体现[J].考试周刊,2017 (63) .

[3]葛坪霖.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因素探究[J].小学生作文辅导(语文园地),2020(05):10.

语文课德育管理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 语文是德育教育的重要载体。在模块化语文教学中更要重视德育的作用,在语文教学中实现“立德育人”教育。语文教师应进行尝试,探讨在模块化背景下语文教学中德育教学的途径与方法,从而探索适合中职语文模块化教学的“立德育人”的课堂教学模式。

关键词: 模块化语文教学 立德育人 实践探索

教育部颁发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规定,语文教学要提高语文能力和文化素养,适应创业与就业的需要,促进职业生涯的发展。因此,中职校的语文是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载体。“模块化教学”是在充分考虑中职教育语文课的课时少、学生基础差的现实情况下,以“低起点、分层次、夯基础、重素质、讲实用”为思路,将教学内容及教材划分为文学作品欣赏、实用文体写作、普通话与口语交际运用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四大模块。

在模块化语文教学中要重视德育的作用,在语文教学中实现“立德育人”,把受教育者培养成具有良好道德品质、正确政治态度和科学世界观的人。那么,在模块化背景下怎样将“立德育人”的教育目标渗透在语文教学中呢?

一、在阅读欣赏中渗透情感教育

语文课的意义不仅仅局限于教给学生语文知识,更主要的是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家灵感、激情和思想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一个人情感、情趣和情操,影响一个人对世界的感受、对生活的体验。如何让师生在语文课堂上动真情呢?

1.课文中关键词句的欣赏,实现情感教育。

语文教学有独特的艺术性。它不是简单的机械的说教,而是在教学过程中巧妙地把情感教育与语言文字的欣赏有机结合。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对某些关键性的字词进行反复琢磨推敲,实现情感教育的目标。例如教学小说《荷花淀》中水生嫂深夜编席的“她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一句,这两个比喻,既写出了夜的深远,又表现了水生嫂勤劳、朴实的品质。“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写银白的淀,使画面淡雅,写轻纱般的雾,使画面静中有动,而荷叶荷花香更使这宁静优美的意境增添了色彩和质感,这是作者通过周围的景物抒写了自己美好的感情、愿望和理想。这一段景物描写的欣赏既让学生感受到了祖国大自然的无限风光之美,又增强了他们保家卫国的爱国之情。通过关键语句的理解,学生明白了作者写作本文时隐含的思想意义,从而受到了爱国主义的熏陶。又如在教学《鱼我所欲也》一课时,我重点抓住文章中的“生”和“义”二字,对学生进行阐析,通过阐析让学生认识到做人就要如孟子所说的那样,“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够,威武不能屈”,不能为了点小恩惠或是遇到一点挫折困难就丧失做人的原则,要像孟子那样,有“舍生取义”的精神。

2.课文的主题的挖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文学作品的主题是文学作品解读和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主题是一篇文章表达的基本思想,它往往揭示文章的主要问题,表明作者对客观事物的评价和态度。教师要有意识地精心设计,注重挖掘教材中所体现的主题意义,以使学生更好地调动情感,进行潜移默化的德育渗透,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如教学《屈原列传》,让学生领会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精神;教学《梦游天姥吟留别》,让学生领会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伟大品质;教学《世间最美的坟墓》,让学生领会托尔斯泰甘于平凡的伟大人格。

二、在表达与交流中渗透品质教育

陶行知指出:“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①培养学生的品质,就是要教会他们做人。作文教学与做人是相通的,作文贵在求真、求实。

在写作应用文的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对事负责、与人合作的精神和严谨细致的作风。因此,作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和思想实际,说真话,抒真情,把作文和做人有机结合。在写作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热爱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欲望,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如《我心目中的妈妈》、《诚与利》、《职业中学在校生校园消费情况调查》等,这些作文训练可以打开思维的闸门,让学生自然流露真情实感,既培养学生诚信待人的品质,又树立正确对待金钱的人生态度。

三、在语文综合实践中渗透集体主义教育

中等职业学校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以课程教学目标为核心,以学生直接经验及自身生活、社会生活和相关职业活动为基础,以学生自主学习、直接体验和探究学习为基本方式,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培养语文综合应用能力为目标的语文情境活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应遵循主体性原则、目标性原则、综合性原则、参与性原则和可行性原则。

1.小组分工合作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在《走进家乡》这一综合实践活动主题中,要求学生发现家乡的自然美景、人文精华,进一步认识家乡、了解家乡、热爱家乡。通过学生的分工合作,走访调查获取信息,理清家乡的历史沿革,找出家乡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或标志性建筑,整理收集生活中的资料,并形成文字,在各小组中交流。这样就能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家乡,了解自己的生活环境,激发他们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也在小组的分工合作中遵守纪律,增强学生的集体主义荣誉感,培养他们团队协作的综合能力。

2.小组学习讨论培养谦让互助精神。

小组讨论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相互学习的舞台,让学生集思广益、取长补短,使个体性学习得到有效互补,不仅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的学习心理,充分展示个性的才能,还培养学生之间相互学习、团结协作的学习精神。小组中以合作为主,组间以竞争为主,竞争与合作相伴进行,使课堂气氛既紧张又愉快。为小组而奋斗,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集体荣誉感。

在进行《难忘的人物形象》的综合实践活动中,要实行小组学习讨论,引导学生自主评价,对人物形象分析准确、简要、明了,说出自己对人物的看法就更好,并给予鼓励。在学生的自主评价中,学生相互间意见的表达与交流,形成最终的一致的小组意见并在全班学生面前展示。这一过程不仅要求他们发表见解,更要在活动中形成谦让互助的精神,最终获得整个小组的成功。

3.在实践报告中培养职业成就感。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旨在让学生联系社会实际,通过亲身体验学习,积累和丰富直接经验,培养创新精神、实践操作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从而培养他们的职业技能和职业荣誉感。学生就业后,实践活动中涉及团结协作、知识储备、说话艺术等,又对学生未来职业发展产生实际的推动作用。在《获取整理信息,探究低碳生活》的主题学习活动中,要求学生确定信息的需求与来源,进行信息的采集与保存,提高信息获取能力。完成信息的采集与保存,对信息进行有效的整理,提高学生解说事物、阐明事理的能力。整个实践活动的过程,最终成果的展示带给学生相应的成就感和职业自豪感。

培养职中生参与未来职业的集体主义精神,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要强调学生整体参与,使全体学生在全程参与中习得、体验、提高。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②。总之,教育离不开德育,德育能很好地促进教学。在中职语文教材模块化教学的要求下,我们要把“立德育人”的德育教育目标真正落到实处。

注释:

①陶行知.行知书信.1981,10(第1版):109.

②方明主编.陶行知教育名篇.教育出版社第1版.

参考文献:

[1]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试行)(2011年).

[2]仇忠海,李敬主编.中学新课程教学研究:课堂教学的德育实践.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0.

[3]吴谋超.注重科学管理,增强德育实效.广东教育,2002(1-2).

上一篇:应用型高校体育论文范文下一篇:混凝土质量控制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