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资源数字化管理论文范文

2024-09-17

国土资源数字化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 针对档案工作“收、管、用” 的职能,对数字档案馆建设原理与需求进行研究,找出新时代档案管理工作的特点,建设满足新时代档案工作需求的数字档案馆,确保电子档案的原始性和真实性,提高档案管理工作效率,更好地发挥电子档案的凭证作用和参考价值。

[关键词] 数字档案馆;新时代;档案管理;原始性;真实性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20. 13. 076

1      前    言

档案管理工作是军工企事业单位各项工作中不可缺少的基础性工作,档案也是军工企事业单位的重要资产和宝贵财富,在科研、生产、管理和建设过程中发挥重要的凭证和参考作用。

在新时代条件下,军工企事业单位为适应军事强国建设要求和满足市场需求,提高科研生产工作效率与市场反应能力,满足军工产品的质量稳定性和小批量多品种等个性化的定制需求,必须走“两化融合”的发展道路。创新企业管理,提高智能化和大规模定制化生产能力,促进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实现精细管理、精益生产、智能制造,实现制造业产业优化升级。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办公自动化技术的深入应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军工企事业单位的大量业务都通过信息化系统进行管理。实现企业生产数据无纸化传递,形成大量的电子文件,这对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提出了挑战,新时代档案工作必须变革。军工企事业单位开展数字档案馆建设,利用信息技术实现档案信息的网络化收集、管理與利用,是提高档案工作管理水平的必由之路。

2      国内外情况研究

在国际上,1994年美国成立数字档案特别工作组,应对数字档案的产生。1996年第十三届国际档案大会上,美国人戴维·比尔曼首次提出虚拟档案的概念,结合以前电子档案馆的叫法和受数字图书馆概念的影响,数字档案馆一词随后逐渐流行开来。后来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相继出现数字档案馆。

国内,青岛市最早开始建设数字档案馆,随后深圳市和苏州市相继建设数字档案馆;企业数字档案馆建设最早的是江苏电力,国家电网以此为基础建成覆盖所有供电局和电力公司的数字档案馆网络。航空工业于2006年提出在全行业建设数字档案馆,并于2007年推出了第一个评价体系。2010年国家档案局发布数字档案馆建设指南;2017年国家档案局发布企业数字档案馆建设指南。

数字档案馆从诞生到现在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分别是数据型辅助人工型数字档案馆V1.0;信息型数字档案馆V2.0;知识型协同型数字档案馆V3.0。

数字档案馆V3.0的特征是:建设重点在电子文件管理,实现多个系统自动归档功能;功能体现在电子档案管理;智能技术大量应用;重视档案资源开发利用。

3      数字档案馆建设原理与需求设计方案

数字档案馆是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固化档案工作业务流程,对电子档案或其他数字资源进行收集、整理、保存,并通过网络提供档案信息服务和共享利用的集成管理系统平台。

根据以上定义,数字档案馆是一个信息管理系统平台,不是一幢楼,也不光是软件,其本质就是一个信息系统。既然数字档案馆是信息系统,那就具有信息系统的一般属性,我们就可以用研究信息系统的方式进行数字档案馆的研究,通过研究信息系统的架构来研究数字档案馆的架构和内容,数字档案馆由计算机硬件、计算机软件、信息资源、信息用户、规章制度与标准规范等五个部分组成。

明确了数字档案馆的架构,为了使数字档案馆方案落地,下面对架构中的每个模块进行分析。

3.1   硬件条件及网络

硬件及网络可以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形成了覆盖所有部门、与互联网物理隔离的局域网,配备高性能网络设备提供可靠的访问链路。

3.2   档案管理系统(软件)

作为数字档案馆的核心部分——档案管理系统(软件)的设计与需求分析是关系到数字档案馆建设成败的关键,系统档案业务功能的实现、信息人员操作的易用性、系统的便捷维护等要求都对数字档案馆的建设有重要的影响,为了建设性能可靠、工作高效、方便快捷的数字档案馆管理系统,在建设数字档案馆初期就应该制订详细的顶层设计方案,围绕档案工作的“收、管、用”三个核心功能,开展档案管理系统研究,实现档案工作与“两化融合”业务要求相匹配。

3.2.1   系统数据接口

系统数据接口主要是体现档案“收”的职能,采用C/S结构和B/S结构相结合的模式,以数字化档案管理为核心,通过数据接口解决档案管理系统与现有业务应用系统的数据自动传输,实现档案系统与科研管理系统和OA系统的无缝对接,实现科研和文书档案的实时在线自动归档功能。确保接收档案的原始性与真实性,使电子档案发挥凭证作用,丰富了档案来源理论。

3.2.2   档案资源管理操作控制台

档案资料管理操作控制台是实现档案工作“管”的职能,是进行档案资源数字化和档案业务管理工作的基本管理功能模块。完成馆藏档案资源的数据著录、编辑、数据导入/导出、原文扫描、挂接、上传、检索查询、数据统计、报表输出、鉴定与销毁、库房管理、档案编研等工作。主要由文件管理、档案整编、档案管理三个部分组成。

文件管理模块主要对来自OA系统和PDM系统的公文文书和科研生产中形成的技术文件、标准资料、记录等进行收集。通过整理编目和鉴定,即可将具有归档保存价值的文件提交到档案整编模块中,并形成丰富的馆藏档案资源。

利用档案整编功能,对具有归档价值的公文文书、科技资料、管理性文件等,通过档案管理员编辑整理、完善信息后,经过归档立卷流程,形成最终的档案文件。实现文档一体化的目标。

3.2.3   系统维护与设置管理

除了满足档案的“收、管、用”职能外,档案管理系统还应有以下功能:档案库、文件库、资料库以及各种表单的创建以及结构管理、节点层次布局与功能维护,各种模板的结构定义,结构字段的增加与删除、数据著录规则定义、代码维护、网页显示定义、排序规则设置与卡片检索字段设置等;数据的日常备份与恢复,日志查看,系统功能设置,代码维护,主题词维护,全文路径的设置,服务器FTP地址配置等功能;系统对于一些功能是否启用的开启控制等;按照档案业务管理的分类标准,进行合理化、标准化、规范化的层次管理。

3.2.4   系统安全策略

数字档案馆与传统档案馆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档案的载体介质不同,数字档案馆以电子载体为主,系统的安全防护就得从信息化的手段入手,确保档案数据不受病毒等不可预测因素的侵害,防止无授权进入或扩大知悉范围,确保各项工作顺利进行,系统提供对数据导入导出、单/整库备份恢复等功能。通过日志管理记录登录人、时间、操作内容等信息,采取保障系统数据安全管理的措施。

3.2.5   档案检索利用平台

档案检索利用平台实现档案工作“用”的职能,档案的最终目的是利用,为利用者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是数字档案馆建设的出发点,所以档案利用是否方便,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数字档案馆建设的成败。

通过档案检索利用平台,根据个人的检索习惯和偏好提供智能检索、卡片检索、高级检索和树型检索四种检索查询方式,支持多用户并发操作,方便用户数据检索的不同需求,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检索、浏览、借阅、利用管理功能。档案管理系统依据登录用户权限提供档案条目数据和电子全文的浏览;在检索利用平台中,无权限用户可通过网上查询所需的档案条目信息,利用 “暂存架”功能选择所要利用的档案/文件记录,向利用管理员提交利用申请信息,等待档案利用管理员的审核批准。

档案利用管理员通过借阅登记、授权处理、归还、催还处理和利用统计等功能,来管理用户网上查询/借阅权限的申请、登记和赋权处理工作;及时掌握档案资料的日常借阅、归还和催还等情况信息,同时完成归还、催还和利用统计等一系列的管理工作。

3.3   信息人员

从定义中可看出人是数字档案馆中的重要因素之一,没有人就无法实现“人机一体化”,那么人在数字档案馆中起什么作用呢?对数字档案馆中的各类角色的用户权限管理关系到数字档案馆是否能够高效运行,同时也是系统安全的保障。

在数字档案馆中信息管理人员分为档案管理人员和档案利用人员两类。首先创建用户信息,将用户划分为不同的职能角色,实现系统功能操作权限的控制,使档案资源的管理与利用更明细化;然后,以部门或业务职能为单位,将用户划分成若干个组,针对组进行档案类型树节点赋权,来圈定用户群体针对不同档案/文件资源的操作、利用和访问权限;每个用户可以归属于一个职能部门或组,也可以归属于多个职能部门或组。并且,通过用户在不同组中的“角色”和“密级”,来控制用户对档案的浏览、全文浏览和下载权限,以及对数据字段的著录、修改与删除权限等。

3.4   制度建设

为了保证数字档案馆的正常运行,必须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包括数字档案馆安全控制要求、数字档案馆档案资源目录结构及代码要求、数字档案馆电子文件归档要求、数字档案馆数据采集要求、数字档案馆纸质档案数字化处理要求、数字档案馆信息著录要求、归档电子文件利用管理要求等制度。

3.5   数字档案馆的安全与保密管理机制

数字档案馆与传统的档案馆一样有大量的秘密资料,所以数字档案馆的安全与保密工作至关重要。但是数字档案馆的安全与保密机制与传统档案馆有巨大差异,数字档案馆的安全与保密管理机制主要是在数字档案馆建设过程中固化到业务流程中,从物理层、网络层、数据库层、应用系统层和保密管理层等方面加强安全建设,建立一套完整有效的安全保密防护体系。

数字档案馆与互联网进行物理隔离,机房严格按保密要害部位进行防护;通过设置专用VLAN,在核心交换机上部署防火墙、入侵检测和漏洞扫描系统、主机安全与审计系统、安装身份认证工具、所有的服务器和客户机安装杀毒软件等防护措施。建立定期自动进行异机备份机制,保证数据的安全可靠;数据库作为数字档案馆的系统支持平台,并设置有效的安全策略。采用用户名加口令的认证策略保证对系统访问的合法性;系统设立“三员”,即系统管理员、安全管理员、安全审计员,并安排不同的人员担任,形成了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机制。

4      数字档案馆建设中的难点和关键技术

4.1   档案管理系统的建设

档案管理系统是数字档案馆的核心部分,关系到数字档案馆建设的成败,档案业务“收、管、用”功能的实现、操作的易用性、系统的便捷维护等要求也是数字档案馆建设的难点所在。为了建设性能可靠、工作高效、方便快捷的数字档案馆管理系统,在建设数字档案馆初期就应该制订详细的顶层设计方案,不断进行迭代,开展档案管理系统研究,实现档案工作与“两化融合”业务要求相匹配。

4.2   数字档案资源的获取

数字档案资源可以从两方面获取,一方面是从业务信息系统自动获取所需的电子文件,另一方面是对纸质档案进行数字化处理获取电子档案资源。对于前者,在业务与档案系统之間设置好接口是关键,设置好文件归档“路径”,对档案的“收、管”两职能效率的提高有很大作用。对大量的纸质档案进行数字化,这是个工作量巨大的任务,需要按轻重缓急和利用率排名决定数字化的先后顺序。

4.3   保密体系建设

数字档案与纸质档案一样,有大量的涉密资料,在网络条件下如何保证数字档案馆的有效运行,不出现失泄密,是数字档案馆在建设过程中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

5      数字档案馆对军工企事业单位档案工作的影响

5.1   推动了档案理论的变革

数字档案馆是为适应“两化融合”后的档案信息资源管理、利用需求,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数字档案信息进行采集、加工、存储、管理,并通过各种网络平台提供公共档案信息服务和共享利用的档案信息集成管理系统。从档案的收集、管理、利用等整个环节来看,数字档案馆在对资料的收集、传递过程中,电子文件的内容、逻辑结构和背景信息经过传输、迁移等处理后依然保持不变,与形成时的原始状态一致,确保了归档资料的原始性、真实性。它的有序处理和集成管理的功能为资料收集、整理、组卷、存档、保管、发布利用等涵盖文件生命周期的全过程管理提供了可能。在技术层面,随着IT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逐步深入,纸质时代的档案来源原则、生命周期理论得到发展,产生了新来源观、文件连续体理论等新的理论。

5.2   改变企业档案的管理工作

“两化融合”后改变了档案资料的收集和保管方式,数字档案馆的建设将从根本上改变档案工作的方式、方法。信息及载体类型更加多样化,档案工作由传统的以档案实体保管为重点,向以电子文档、数据和三维装配图等电子文件为主要形式面向员工提供服务的方向转变;网络化的管理方式取代了原有的手工管理;档案工作的内容也从单纯的管理档案信息本身,向实现与信息活动有关资源的综合管理方向发展;数字档案馆比传统档案馆管理模式有明显优势,是档案管理技术的进步。

5.3   提升了档案工作服务效率

档案的服务利用方式从分散、孤立、局部、被动的信息服务向系统、整体、全局、主动的服务方式转变;档案利用不再受“孤本”限制,一份文件可以同时提供给所有需要它的人共享;在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下,用户为查一份档案往往要跑到档案馆,而且经常受上、下班时间的限制,通过数字档案馆实现远程浏览,扩大了档案的利用空间,为实现档案价值最大化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数字档案馆的建成,为员工提供了“随时敞开大门”和“全天候服务”的档案馆。

数字档案馆具有传统档案管理模式不具备的优势,数字档案馆正逐步发挥“大数据”的优势成为单位知识中心,利用者使用档案信息更加方便和快捷,从而加快了档案信息的传播速度,档案信息的价值得以体现,为“档案强企”提供强有力的档案资源保障。

6      结    论

本文通过对数字档案馆建设原理和应用研究,得出以下三点结论:

(1)数字档案馆通过数据接口将业务系统的文件资料及元数据进行收集,使接收电子档案的原始性和真实性得到很好的保证,确保了电子档案的凭证价值和参考价值。

(2)数字档案馆很好地解决了快速增长的电子文件管理需求与传统档案管理工作之间的矛盾。

(3)数字档案馆在军工企事业单位“两化融合”的时代要求下,更好地满足了科研、生产、管理对档案工作利用的要求,實现了馆藏档案资源的数字化、档案管理手段的信息化、档案信息传输的网络化、服务对象的扩大化和服务方式的多样化。

国土资源数字化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基于分布式PLM系统进行工艺与设计协同,是解决产品跨域协同研制模式的关键技术之一。本文针对航天产品采用分布式PLM系统进行工艺与设计协同的现状进行探讨,提出了基于Teamcenter多站点协同开展工艺与设計协同的系统架构及工作模式,为分布在不同域环境中的工艺与设计部门统一采用Teamcenter系统进行协同研制提供解决方案。

在我国航天产业从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迈进的过程中,企业竞争的焦点已从降低产品成本、提高效率和追求质量的竞争,发展为响应迅速、异地协同及数字化等全面满足产品供方的需求竞争,并进而发展到企业原始创新能力的竞争。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研制创新不仅是成功的源泉,更是企业持久成功的基础。因此,强调产品研制创新,加强产品开发的科学管理引起了人们的足够重视,PLM (ProductLifecycle Management,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PLM作为企业产品数据集成管理平台,以企业的产品为中心,以提高企业的产品创新能力为目标,以信息技术和应用软件为手段,以企业的知识型资产为重要资源而建立的一个支持从概念、开发、生产到维护整个产品生命周期的运营体系。

在数字化设计、仿真和制造等技术越来越成熟的条件下,国内航天企业纷纷学习国际先进产品开发经验,引进PLM系统开展产品设计与制造过程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以期达到转变产品研制模式同时缩短产品研制周期的目标。但由于国内大多数航天产品由多家单位联合承制,许多单位都依据自身的需求构建并部署了适合自己企业的PLM系统,系统与系统间协同功能较差,存在严重的“信息孤岛”现象。即使某些选用同一PLM系统而采用分布式部署方式的企业,由于系统设计时没有考虑PLM系统间的协同及数据集成接口需求,很难基于协同研制模式开发新产品,因此很多企业也在积极开展基于分布式PLM系统组建协同研制平台,实现产品的多厂所异地(或跨域)协同研制开发。

一、工艺与设计协同的现状

传统串行研制模式即产品设计受控后再由工艺人员开展工艺设计、工装设计和物料申请等后续业务工作。工艺与设计协同研制则强调工艺人员应能够及早获得设计信息并有能力影响最终设计,以识别和减少产品设计问题,提前开展工艺设计及长周期大型工装设计,缩短产品研制周期。相对于已经非常成熟的二维传统研制模式,基于PLM系统的工艺与设计协同在应用过程中还存在以下不足。

1.数据协同过程中技术状态难以控制

在产品设计过程中,尤其是原理样机阶段,存在大量的产品设计更改,产品版本变化较快,往往造成设计与制造部门、制造主单位与外协厂家大量的设计数据交换,在数据多次协同过程中,由于手工操作失误、导入程序异常等原因往往会导致工艺部门与设计部门的设计数据技术状态存在不一致问题,造成产品重修或报废的严重后果。

2.基础数据资源不统一

产品设计往往会选用大量的标准件、通用产品和物资等基础数据,由于工艺与设计部门未统一基础数据库,给工艺人员在工艺设计过程带来需要手工替换标准件、查询物资编码等重复而繁琐的额外工作量。

3.流程协同实现困难

由于工艺与设计部门采用分布式部署PLM系统,部分涉及设计、工艺、物资等较多部门的流程未能实现在一个PLM系统签署完成后自动在另外一个PLM系统继续流转。目前涉及两个PLM系统开展流程协同时,往往采用的手段是在第一个PLM系统流程签署完毕后,在另一个PLM系统手工发起流程继续审签,最后通过WebService等方式将两个流程的签署信息合并在一起进行记录,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流程协同。

4.设计基线难以利用

设计人员在设计过程中依据设计数据的技术状态不同,往往会产生状态基线、审批基线等不同类型的基线,而这些基线只记录产品数据链接,设计数据导入其它PLM系统往往会使基线失去链接,导致基线失效。

5.数据之间的关联性容易丢失

由于数据对象在PLM系统产生时会与其它数据对象之间存在较强的关联性,通过系统集成将数据导入另外一个PLM系统会使部分关联关系丢失,给数据利用及查询带来困难。

为解决目前工艺与设计协同中存在的问题,本文采用Teamcenter系统的多站点协同(Multi-site)功能为企业分布式PLM系统实现工艺与设计深度协同提供解决方案。

二、基于Teamcenter多站点协同环境与工作模式

1.Teamcenter多站点协同相关术语

站点(Site),包含一个单独的数据库及访问数据库的所有用户,除此之外,还包含一些非Teamcenter资源,比如硬件、网络性能和在本站点正常运行Teamcenter所需的第三方软件程序(工具)。在通常情况下我们可以将站点理解为一个独立部署的Teamcenter服务器端。

ODS站点,多站点协同解决方案通常会使用一个叫做对象目录服务(Object Directory Services)的专用站点,ODS站点在整个多站点协同网络中维护每一个对象的记录。在ODS中不存储物理对象,只是保存一个类似于图书馆卡片的记录,ODS站点准确地记录当前哪个站点存储主数据以及主数据的基本相关信息。

IDSM,多站点协同的另一个重要的组件是集成分布服务管理器(Intergrated Distributed Services Manager),如果ODS被理解为一个对象定位器,那么IDSM可以被想象为一个数据传送中心。它提供了从所有权站点导出对象、通过网络传输和导入对象到目标站点的机制。

2.工艺与设计协同系统架构

由于工艺与设计部门部署的Teamcenter站点运行相对独立,通过在二者中间部署ODS服务将两个相对独立的Teamcenter站点连接成为一个可以实现数据实时交互及权限控制的统一协同工作环境,两个站点可以分布在不同的域环境(或地区),如图1所示。

在多站点协同工作环境中,ODS管理对象发布目录,只记录了对象的所在位置信息,不包含对象的内容信息,ODS可以是一个单独的Teamcenter站点,也可搭建在一个已有的Teamcenter站点之上。每个站点都有IDSM服务,用于在站点间管理对象的传输和更新请求,当有用户请求发生时,IDSM服务自动启动进行处理。

三、分布式协同工作模式

基于多站点的工艺与设计协同改变了传统设计与工艺部门串行工作模式,设计部门依据产品设计成熟度将设计模型及阶段基线通过多站点功能发送到工艺部门供工艺人员并行开展工艺工作。在产品方案设计阶段时,工艺人员即可依据设计方案开展新结构、新材料及新工艺研究,明确工艺禁忌。在产品总体布局阶段,工艺人员可确定工艺分工,完成装配性、制造性工艺审查及工艺方案初步设计,提出工艺攻关项目,明确大型工装初步设计方案。在产品详细设计及受控阶段,工艺人员对产品进行工艺性审查,编制材料定额,完成产品工艺方案详细设计及评审,开展工艺试验、工艺攻关,完成工装设计及物资备料,采用协同工作模式后,产品设计质量得到了提高,整体研制周期缩短,如图2所示。

四、基于多站点的分布式协同特征分析

1.数据协同高效

通过ODS服务,可以实现不同站点之间数据(包括设计数据、基础资源库等)的查询与同步,真正实现数据从一个站点到另外一个站点的原样恢复。更重要的是,多站点不仅可以实现数据的协同,还能实现流程协同、编码规则统一等功能。

2.协同跨域

产品设计与制造可能分布在不同的企业或不同的地域,通过多站点的远程推送、导出与导入可使协同不受网络及地域限制,满足航天产品研制多部门、跨地域、多领域协同研制需求。

3.数据权限可控

通过多站点的权限控制,接收站点收到的设计数据为发送站点设计主数据的副本,副本只允许查看,不能作任何修改。当接收站点需要对主数据进行修改时,发送站点可通过转移数据所有权方式将设计主数据的修改权限移交给接收站点,当主数据发生变化时,通过同步策略定期自动更新副本对象。

五、应用案例

基于Teamcenter多站点协同架构,通过在航天某设计部门与工艺部门定制统一的数据模型、流程模型等,实现产品研制数据在两站点间的实时交互。在产品研制过程中,设计人员依据模型的产品成熟度等级设定产品状态基线,并通过多站点协同功能将状态基线(含数据)同步到工艺部门,工艺人员依据基线中的设计数据与设计人员同步开展工艺相关工作。同理,工艺人员亦可将发现的工艺设计问题通过多站点功能反馈至设计部门。除此之外,设计与工艺部门的基础数据资源(如标准件库、物资库等)可通过多站点功能定期同步,如图3所示,以实现产品研制过程中基础数据资源的统一、有效管理。

在流程协同应用方面,Teamcenter通过“远程任务箱”功能处理远程站点发送过来的流程任务,通过分配相应的远程任务查看与操作权限,Teamcenter允许在一个站点对另外一个站点发送过来的流程任务进行处理,如图4所示。在远程任务箱中提供“要执行的任务”与“要跟踪的任务”两个文件夹,“要执行的任务”用于接收远程站点发送来的待处理任务,“要跟踪的任务”用于存放已处理完的远程站点任务。用户在接收到远程站点发送过来的流程任务时,通过双击远程任務箱进入远程站点的四层瘦客户端进行签署,完成同一流程在不同站点的任务流程,为实现分布式PLM协同研制过程中的流程协同提供解决方案。

六、结语

Teamcenter多站点工艺与设计协同实现了基于产品数据成熟度的设计制造协同,真正实现分布式PLM系统间的有效协同与数据交互,解决了设计与工艺部门数据流转的技术状态精确控制、数据同步、流程协同及数据关联性难题,提高了工艺人员在产品设计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减少了不必要的设计变更,缩短产品整体研制周期,促进了航天产品设计制造协同工作模式的创新与发展。圈

智能制造全媒体平台,旗下《智能制造》杂志、智造网、淘设计网和机工智造微信公众号、智造微博等微媒平台,同时依托机械工业出版社背景,策划编辑、出版智造领域的专业图书和论文集。

智能制造全媒体平台面向设计、工艺和生产制造、工程管理等环节的技术人群,长期报道“新常态智造环境”下的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自动化、集成化、敏捷化、绿色化和服务化的技术、产品。

国土资源数字化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2、基于8合1教学设计策略的网络主题学习资源建设探析

3、无锡社区数字化学习资源需求的调查与研究

4、行业继续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的知识产权管理研究

5、2012中国学习与发展大会暨高校企业数字化学习资源展倒计时60天新闻发布会在京举行

6、巧用数字化学习资源 提升数学学习效率

7、数字化学习资源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8、基于学习对象的教学资源设计与应用

9、智慧学习资源进化框架、模型研究

10、高职《市场营销实务》课程数字化教学及学习型资源库建设与使用初探

11、宁夏农村教学点数字化教学资源应用研究

12、数字化学习资源视觉要素设计研究

13、用数字化学习资源点亮小学数学课堂

14、网络环境下基于问题的探究性学习模式的构建

15、用微课辅助开发数字化学习视频教学资源

16、动态思维导图引导的知识资源共建共享模型

17、水利行业继续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和共享研究

18、从传统流媒体到移动流媒体学习资源转换系统设计与实现

19、终身学习资源云服务体系建设及其协同创新机制研究

20、信息技术教学中数字化学习资源应用分析

21、面向在线学习的数字化资源的制作与应用

22、论数字化学习资源中的知识元

23、基于微媒体的高中数学数字化学习资源应用研究

24、数字化教学资源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的应用

25、数字化学习资源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26、开放学习资源自主聚合与可视化导航之共融

27、数字化学习资源在社区老年教育的应用

28、开放学习资源自主聚合研究

29、数字化学习资源应用成效计算方法及其应用研究

30、基于关联主义的成人学习者学习资源设计策略

31、基于呈现终端的社区数字化学习资源应用探析

32、信息化学习资源对中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分析

33、高校数字化学习资源的评价研究

34、社区教育数字化学习平台建设和资源共享研究

35、用户生成性学习资源:数字化学习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新视角

36、浅谈数字化学习资源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37、网络环境中学习资源的建设与应用行动研究

38、数字化学习资源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39、开放学习资源设计、开发与运营的可视化策略

40、开放大学继续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开放服务模式研究

41、社区教育中数字化学习资源的整合与利用

42、幼儿科学领域园本数字化学习资源的移情式设计

43、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用数字化学习资源的策略

44、合理运用数字化学习工具资源的探究

45、数字化课程资源共享发展现状及整合路径

46、数字化学习资源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47、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科学利用数字化学习资源的方法探究

48、江苏省高校继续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开放与共享思考

49、社区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的经验与发展建议

国土资源数字化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 网络环境下,档案馆数字化建设成为必然。档案馆的数字化建设要求有较高整体素质和现代化管理能力的综合型人才。我国目前档案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离数字化档案馆建设还有差距。自学是档案人员提高综合素质的主要途径。

【关键词】网络环境 档案人员 自学 综合素质

网络环境,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信息资源共享。

在网络技术的推动下,档案馆信息服务工作必将发生重大变革。档案工作也逐渐由传统的手工管理方式向以高科技为工具,以网络为媒介,以信息资源为开发对象的现代化方向转变。利用网络开展信息服务,把传统档案馆的被动、封闭的低层次服务水平提高到信息服务的高度。档案馆由过去的以印刷型档案资料为主到馆藏数字化,使档案馆具有信息存储数、信息资源共享化、信息传播网络化、信息利用多元化等特点[1],这是现代档案馆发展的必由之路。

1 网络环境对档案人员的素质要求

档案工作是一项政策性和专业性要求都很强的工作,从各种硬件设备的使用,到各种管理软件的运用,都是由档案人员来完成的,尤其在信息时代,档案人员的现代化是至关重要的。档案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档案信息服务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1.1 有关领导的高度重视

建设数字化的档案馆是一项巨大的工程,不仅需要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还需要有关领导对办馆方向、办馆规模的高度重视,没有领导的高度重视,很多工作难以开展。

1.2 较强的业务能力

档案人员(包括领导)要有较强的业务能力,对档案馆的制度、标准的制定,要有统一的规定,这些规定要有总揽性、前瞻性,能体现专业水平。

1.3 熟练使用档案管理信息系统。

档案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可扩展的网络应用系统,其功能要涵盖对档案信息的采集、处理、存储、归档、组织、发布、利用和数字管理全过程[2]。在使用档案管理信息系统的过程中,许多新的仪器设备、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都将广泛综合应用。比如:用扫描仪和数码相机将档案馆内现有的和将来能存在的传统介质档案的全部内容转化为数字图像,整理后作为档案管理信息系统主要的信息输入。将声像档案和其它一些视频、音频资料通过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转化为数字信息,并根据需要将文字、声音、图像、动画合成为多媒体文件等等;大量新科技、新发明的出现,给档案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也给运用这些新技术新手段的档案人员提出了更高的综合素质要求。

1.4具有较宽的知识面,合理的知识结构

信息开发工作涉及档案、信息、科技、语言、计算机、网络、现代化管理等多元化的知识结构,这要求档案人员要有较宽的知识面,合理的知识结构。档案人员的综合素质,决定着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水平。

2 我国目前档案人员队伍情况

档案事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档案事业的兴衰成败,关键在于人。

2002年辽宁省教育厅对省内52所高等学校专职档案人员的技术职称、学历等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如下:

从表中可清楚看出,专职档案队伍中档案专业毕业的只有21人,占11.2﹪;计算机专业只有4人,占总数的2.1﹪;知识结构明显不合理,档案专业管理人才和计算机人才严重缺乏[3]。2005年广东省高校档案工作摸底调查显示:“近年来,高校办学规模急速扩大,档案工作业务量大幅增长与档案专业人员编制相对固定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档案工作人员往往只能应付日常的档案工作”。“专职档案人员中有相当一部分由于是‘半路出家’,缺乏档案专业理论知识与技能,对本职工作往往难以胜任;部分兼职档案员因忙于其他工作,对本部门的档案工作往往是兼而不管”,“许多档案人员认为自己的工作微不足道,低人一等,。。。。。。,工作热情与积极主动性都不够” [4]。再根据教育部2003年72所部属院校年报统计,高校从事档案工作者的年龄在50岁以上的占26﹪,35—50岁的占50﹪,35岁以下的占24﹪;从学历结构上看,研究生以上占11﹪,大中专本科占83﹪,初高中以下占6﹪;接受档案学专业教育情况,大中专本科以上占18﹪,接受在职培训教育的占35﹪,其它为47﹪[5]。由以上统计可以看出:尽管我国目前高校档案馆人员学历结构已基本实现了大中专以上层次,但接受过档案学专业正规教育的人员所占比例极为有限,47﹪的档案馆工作人员从未接受过档案专业的培训教育。

全国高校档案系统相对省市公共档案系统来说,拥有专业人才占有优势。但仍存在诸多问题。推及全国档案人才队伍情况,可以看到:目前我国档案人员的总体水平还不能适应信息时代档案事业的发展需要,在年龄结构、知识结构、人才结构和能力结构方面仍存在问题,离实现数字化档案馆建设所要求的人员队伍的专业化、专家化、多元化、年轻化标准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3档案人员加强继续教育,提高综合素质势在必行

在科技如此迅速发展的今天,档案人员必须尽快适应时代的需要,不断掌握新知识,新技能,从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档案专业知识、计算机技术及信息网络技术等诸多方面去进行继续教育,把自己培养成适应信息时代所需要的具有较高整体素质和现代化管理能力的综合型人才。否则,就可能成为“现代文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现代文盲是指不能识别信息符号、图表的人,不能应用计算机进行信息交流与管理的人),被社会所淘汰,加強档案人员的继续教育势在必行。

4自学——档案人员提高素质的主要途径

档案人员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进行继续教育的形势多种多样,比如长期或短期的在职培训,听专题报告,参观访问、学术交流等等,只要是积极主动地学习,都能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技能。不管是哪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关键在于档案人员自觉、积极主动地自学,只有明确了学习目的,学习才能成为自觉的行动。

自学是最具生命力和活力的一种提高档案工作人员素质的培养方式,自学能力也成为衡量一个人基本能力的重要条件。

4.1自学的内容。档案人员要求具有较全面的知识结构(如档案学知识、文件学知识、计算机知识、网络知识、外语知识等)和较高的信息素质,它需要综合型人才,前文已有叙述。总之,缺什么补什么,所自学的一切,都是为了档案工作和科研的需要。

4.2自学的渠道。

4.2.1机关的专业期刊报纸。期刊报纸是主要的信息源,所含的信息量大,周期短,更新快,是获取相关知识技能、经验方法的主要渠道。

4.2.2相关书籍。书籍上的知识相对系统、稳定、新颖性可能欠缺。但对缺少某方面系统知识的档案人员来说是必不可少的。

4.2.3相关档案专业协会网站。设类网站上有许多档案方面的动态信息和理论研究,经验交流等方面的文章。要想保持与现代档案工作同步,相关档案专业协会的网站,你不得不经常浏览。通过自学获得新的信息、知识、技能。

4.3自学的优缺点。

由于受时间、经费的限制,档案人员不可能都有获得脱产学习的机会,绝大多数档案人员都不得不以自学的方式去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专业水平。另外,自学在时间的安排上,自己可以灵活掌握,能因地制宜。既可以大块时间系统学习,也可以零碎时间浏览,积少成多,集腋成裘。它的缺点是经济上的负担和对较专深专业知识的理解、掌握要靠自己去消化。

因此,档案部门要积极倡导自学、组织自学、鼓励自学、奖励自学,逐步形成以自学为主的教育模式。对更新知识、完善知识结构,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自学无疑是一种既经济又简便易行、行之有效的学习模式。自学,将是档案人员提高自己综合素质,赶上时代步伐的主要途径。

参考文献

[1] 王茹熠:高校数字化档案馆建设之我见.兰台世界.2006.1.

[2] 刘淑玉等:也谈高校档案馆数字化建设.兰台世界.2006.6.

[3] 王雅坤: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思考.兰台世界.2005.3.

[4] 柯友良:高校档案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兰台世界.2006.9.

[5] 樊钉.吕小明:高校数字化档案馆建设过程中的人才战略定位.中国高等教育.2004.9.

国土资源数字化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一、人力资源档案数字化管理概述

我国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了解先进企业管理思想与管理措施对自身管理体系进行改革与创新。人力资源档案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采用数字化信息系统开展管理工作,能够有效提高信息的录入、存档、调取等工作的效率,并且也能提高信息录入的准确性;同时利用管理系统的信息处理功能,还能对员工的各项信息进行分析和统计,为后期企业开展员工大数据分析提供了技术支持。

传统纸质档案往往受到档案室影响,并且反复翻阅查找档案也会导致纸质档案出现磨损。数字化的信息管理系统,则能通过调阅电子档案的方法,减少纸质档案的数量,对于部分必须留存纸质档案的信息,可以将其转化为数字信息供管理人员查阅。可见,人力资源档案数字化管理有助于档案资料的保存,降低了环境因素与人为因素对纸质档案的影响,提高档案资料的安全性。

人工记录、存档、查阅是传统档案管理工作的特点,这些特点往往也决定着传统档案管理方式容易出错、资源利用率不高等问题。而数字化档案系统的建立,能够让使用者通过输入关键词的方式就精确查找到需要的信息性,相比传统档案管理模式,数字化档案系统的建立提供了更便捷、更快速的管理模式,提高档案馆工作效率。

二、人力资源档案数字化管理现状

(一)纸质档案数量巨大,中小企业档案管理认识欠缺

在我国,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已经运用了几十年,所以很多企事业单位都积累了大量的纸质档案;如果将这些档案转化为数字档案,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另外,由于部分中小企业自身条件较差,很难拿出足够的资金建立起完善的人力资源档案数字化管理系统,企业缺少数字化的设备也没有对数字化档案管理形成一定的认识,这些企业只能利用人工管理的模式开展人事管理工作。

(二)档案管理系统各项设施不完善

目前,我国企事业单位采用的人力资源档案数字化管理系统尚不完善,软件设计存在漏洞,容易被黑客作为攻击的目标,从而导致信息的损毁、流失、被恶意盗取。另外,客观环境也会对信息的传输产生影响,从而导致“丢包”等问题的出现,为信息传输埋下隐患。很多企事业单位信息传输以及信息存储采用开放性系统或开放性网络,这就给网络病毒的入侵提供了便利条件。很多企业并不重视网络安全设施建设,采购的设备以及建设的网络系统质量偏低,也没有引进安全性较高的管理系统或网络安全软件,这些问题都导致信息安全环境不断恶化。

(三)档案管理人员信息技术水平欠佳

目前,我国仍有很多老一辈的档案管理人员在岗,这些档案管理人员信息技术水平欠佳,导致数字化档案管理系统难以得到有效推广。另外,还有部分年轻的档案管理人员同样也没有掌握足够的信息技术,操作仍然不够熟练。由于操作失误而导致的信息丢失的事件频发。并且,很少有企业能组织人事管理人员学习档案管理信息技术,工作人员养成的不良操作习惯也得不到及时的矫正。及时企业引进了先进的档案管理设备与系统,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数字化档案管理系统也很难充分发挥其作用,并降低了档案管理系统整体的安全性。

三、提高人力资源档案数字化管理安全性的措施

(一)引进或开发功能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

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完善的数字化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是保证企事业单位信息安全的有效措施。在引进或开发信息管理系统之前,企事业单位要充分了解自身管理模式的特点,并根据管理模式特点掌握自身对信息管理系统功能上的需求,从而让系统开发者能够根据自身需求设计出具有针对性的信息管理系统。提高系统整体的抵御威胁的能力。

(二)硬件软件双保险,提高系统安全性

在硬件设施上,可以建立起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专用局域网,以避免外界非法用户的入侵,实现物理上的网络系统安全防护;另外,信息的传输可以采用加密的手段,提高信息传输的安全性,避免重要信息在传输途中被篡改和盗取;传统防火墙同样也是能够有效提高信息安全性的手段之一。在系统开发过程中,将这些措施的采用都能有效完善信息管理系统;将这样的系统引入人力资源档案管理工作中,将能进一步保证信息安全,也能有效提高人事管理工作的效率。

(三)从信息结构上减少档案被误操作出现的几率

清晰、完善的信息管理结构,有利于档案的存档与调取,也能减少档案内容被误识、误操作的发生。例如,在人事信息登记的过程中,可以将员工信息分为基本信息、技能信息两个方面;清晰的信息分类方式,能够避免信息的误填误报。同样,在信息调取的过程中,也能实现准确的信息批量调取。从而实现企业信息批量管理的安全性、高效性。

(四)加强培训力度,提高员工信息技术水平

加强培训力度是企业运营管理中老生常谈的话题,在现今企业发展过程中加强培训力度同样有着现实意义。企业开展信息技术培训过程中,要保持一个开放、积极的态度,保证培训内容的与时俱进,让员工能够接触到最新的档案管理理念以及现代化的档案管理技术,在提高员工信息技术水平的同时,让员工养成良好的信息利用习惯,避免不必要的误操作导致的信息泄露和病毒入侵。

(五)增强档案管理意识,将信息技术与档案管理有机融合起来

信息技术与人力资源档案管理有着较大的差异。所以,人事管理人员就应该在了解人力资源档案管理工作的特性的前提下,将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合到日常工作中去,让两者形成相辅相成的关系,避免由于信息技术和人力资源档案管理工作之间发生冲突,导致信息安全问题出现。

结束语: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力资源档案管理也逐渐往信息化、数字化的方向发展。但是在完善人力资源档案管理系统的同时,企事业单位也要打开管理思路,针对企业的实际需求设计档案管理系统的功能;同时加强培训力度,提高员工信息技术水平。总的来说,信息安全在人力资源档案数字化管理中的有效运用离不开完善系统本身和提高使用者技术水平两种措施;重要的是企事业单位能够打开管理思路,针对企业实际情况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这也是解决企业其他管理问题的主要方式。

摘要:在企事业单位日常工作中,人力资源档案管理是保证企业正常运转的重要工作之一。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力资源档案管理也往数字化的方向发展;信息安全也逐渐成为人力资源档案管理人员重点关心的问题。那么,在日常档案管理过程中,如何在提高档案管理水平的基础上,保证企事业单位信息安全,则应该作为我们现阶段主要讨论的问题。

关键词:信息安全,人力资源,档案管理,数字化

参考文献

[1] 黄卫东.基于信息安全条件下的人力资源档案数字化管理[J].兰台内外,2017(04):29.

[2] 陈嵩.档案管理的数字化建设与安全保密实施策略[J].兰台世界,2015(S2):60-61.

[3] 张钠,白立影.信息安全背景下人力资源档案的数字化管理[J].兰台世界,2015(05):96-97.

[4] 罗新敏.简述档案数字化的质量及安全保密控制[J].赤子(上中旬),2015(01):149.

国土资源数字化管理论文范文第6篇

2016年2月, 我国政府颁布《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 (2016—2020年) 》, 关注青少年科学素质提高, 重点实施“四大基础工程”, 即“科学教育与培训基础工程”“科普资源开发与共享工程”“大众传媒科技传播能力建设工程”“科普基础设施工程”。教学实践表明, 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是青少年共同的心理特点, 正是科技兴趣最广泛浓厚的时期, 这是开展科普活动的最佳切入点。受到生理与心理发展规律的制约, 青少年的理解能力有相对的局限性, 最感兴趣的科普知识集中在自然科学领域。

传统科普形式主要是报刊宣传, 实物或模型展示, 影片或电视演播等。近年来随着网络普及和信息技术提高, 我国数字科普迅速发展, 取得一系列成果。数字科普以数字技术为核心, 采用艺术的表现形式, 以网络和其他数字媒介为载体, 发布和传播科学观念及科技知识, 在传播的过程中强调分享与互动[1]。

当前各省区、市的数字科技场馆蓬勃发展, 充分反映我国各级政府和科协对数字科普的高度重视, 也反映出社会对数字科普旺盛的需求[2]。专家认为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 数字科普将逐步超越传统科普。数字科普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展陈手段, 采用文字和图片, 利用音频、视频、动画, 虚拟现实、模拟仿真、网络互动、网络游戏等形式来传播科技知识, 更加生动活泼和富有趣味性, 具有更强的表现力和吸引力。

二、科技馆开发数字科普资源的途径

地方科技馆是中小学生学习科技知识、开展科普活动的重要场所。科技馆在设计青少年科普教育活动时, 要加大科普宣传的力度, 利用报纸、网络、电视等各种媒体展现科普魅力, 使广大家长了解展览信息, 通过及时更新展品, 提高科普趣味性和实效性, 吸引更多的学生走进科技场馆。当前科普资源在归属、管理体制等方面呈现多样化, 应当充分利用与整合科普资源, 积极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共同参与, 进行制度创新, 搭建起模式多样化的科普资源共享服务平台, 加强科普资源能力建设, 增强持续发展能力。

(一) 高等院校与专业科普机构联合

高校是科学研究的阵地, 只有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才能有效推动社会的发展。因此高等院校与专业科普机构联合, 介入科普教育有着现实性和必然性, 高校是科技知识密集的地方, 师资力量和科研设备齐全, 进行科普创作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应当采取各种方式建立良好的科普激励机制, 使高校科普创作数量和质量不断提高[3]。

(二) 科普网站开发建设

科普网站以互联网为传播平台, 由专门组织机构或个人开展科普活动。依托多媒体技术的支持, 网络科普将视觉性、互动性、娱乐性等结合在一起, 具有独特的魅力和优势, 尤其是虚拟博物馆、网络实验、互动游戏, 对儿童和青少年的吸引力更大。为了有效发挥数字科普资源的最大效能, 应当通过多种途径提高网站的建设质量。如科普网站可以通过三维形象制作立体画面, 把科普知识形象传输给公众, 众多先进数字技术, 如网络摄像机、遥感 (控制) 技术, 3D、4D成像技术开始应用于数字科普。数字科普信息量巨大, 可以资源共享, 实现公众上网主动点击浏览和参与交流, 网民可以通过网页上留言 (输入文字) , 上传帖子 (包括图片、声音、录像等数据文件) , 可视通话讨论, 与网站及广大网友互动交流。

科普网站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 涉及到网站策划、网页设计、网站功能、网站内容整理、网站推广、网站改版等, 在前期网站定位、内容差异化、页面沟通等过程中需要网站策划人员、美术设计人员、WEB程序员共同完成。科普网站可以依托微博、微信、博客、网络社交平台等社会化媒体, 增强科普网站与用户的互动, 吸引用户参与科普网站的建设。科普网站要及时跟进各类重大社会事件和社会热点问题, 形成相关专题, 及时提供相关的全面、权威的科学信息[4]。

(三) 电子科普读物开发

在国家政策鼓励科普出版的良好氛围下, 科普图书取得可喜的成绩。目前我国出版的青少年科普图书, 绝大部分都存在内容陈旧、形式单调、质量低下等问题。科普作品形式过于单一, 主要局限于平面媒体, 在数字化和网络化方面有待加强。针对儿童和青少年的科普读物, 内容宽泛但不综合, 本本都像百科全书, 不能使学生形成对概念的综合认识。一些科普图书与社会生活联系不够紧密, 缺乏科学工具的意识。科学是认识世界、理解世界的一种工具。

科普读物从编写角度来看, 要围绕一个概念, 从多方位、多角度进行编写。从编写团队来看, 需要科学家、科学教育者、儿童文学家、科普作家等多方协作。科普读物的内容要精炼有序, 要指向一个核心概念, 以该核心概念为中心, 内容选择和编要为核心概念服务。电子读物也叫电子出版物, 通过各种电子设备进行阅读。目前电子期刊、电子图书、电子报纸都是常见的电子读物, 具有较快的传播速度、低廉的阅读成本、广泛的传播面、更新速度较快等优点[5]。

(四) 网络游戏与青少年科普APP开发

为了发挥数字化科普的优势, 可以开发适合青少年的科普网络游戏。作为一种科普的新生渠道, 对科普的推动具有重要的作用, 然而对它的开发和完善需要一段过程。科普App是具有传播科学知识、增强科学体验的工具性应用程序, 它的出现成为人们日常学习科学的新途径。科普App为使用者提供科学知识和信息, 通过新颖形式设计和生动的用户体验, 提高青少年的科学兴趣[6]。以各种MOOCs (大规模网络课程) 形式所推出的App, 改变人们学习科学的方式。科普App成为科学教育的重要辅助工具, 科普App可以作为科学课程查询、科学方法运算、课堂知识补充的有效辅助工具。在课堂教学中移动设备陆续被采用之后, 科普App会逐渐成为课堂教学的趋势性工具。

(五) 组建流动科普车进校园和社区

为了发挥数字科普的优势, 实现科普人群的大面积覆盖, 组建“流动科普车”, 定期进行科普进校园、科普进社区的宣传教育活动。利用节假日或周末等时间, 携带科普展览仪器、视频图片等宣传材料, 开展科普进校园活动。

针对社区居民比较关心的保健、医疗、社会热点等问题, 结合文明城市与安全社区创建, 制作科普专题片, 宣传普及科学知识和安全知识, 使居民成为科普工作的受益者和传播者。流动科普车为青少年、社区居民提供科普服务, 使他们了解最新科研成果, 丰富科学、文明、健康生活知识。流动科普车突出灵活性和数字化的特点, 有效解决了科普服务“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开展学校和社区巡回科普讲座, 操作便捷高效, 提升科普服务效能。

总之, 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 数字科普能够充分吸引青少年的兴趣和关注点。地方科技场馆应当针对不同年龄段的青少年, 采取不同形式与方式的科普传播方式, 满足青少年群体的需求, 开展多种形式的青少年科学素质工作, 充分利用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教资源, 建立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科技教育体系, 拓展校外科技教育渠道。

摘要:数字科普以数字技术为核心, 以网络和数字媒介为载体, 发布和传播科学知识。开发数字科普资源的途径包括联合高等院校与专业科普机构, 开发建设科普网站、网络游戏、科普APP等, 组建流动科普车进校园和社区等方法。

关键词:数字科普,科普网站,网络游戏,科普APP

参考文献

[1] 滕艳霞.浅谈数字科普的发展[J].科普研究, 2011 (S1) :82-85.

[2] 刘利芳.我国科普网站建设的问题及对策探究[J].科技广场, 2014 (2) :127-129.

[3] 吴君, 李洋.高校教师对科普创作态度的调查与分析[J].科普研究, 2014 (2) :66-72.

[4] 张浩达.数字时代的科技传播—数字科普发展研究[J].科普研究, 2014 (1) :12-19.

[5] 徐海峰.常见电子读物格式及其阅读器[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 2013 (4) :17-18.

上一篇:科学发展观旅游发展论文范文下一篇:课程教学供应链管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