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师科研论文范文

2023-09-16

幼师科研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模拟试讲 见习 实习 提高

幼儿园美术教学法是幼儿艺术教育教学理论中的一种,是专门研究幼儿美术活动的特点和美术教育规律的一门学科。是幼师学生必修的专业课之一。

幼儿园美术教学法是以幼儿教育学、幼儿心理学及美术学科的有关内容为基础的,学习幼儿园美术教学法,能使幼儿教师在对幼儿进行美术教育时,明了幼儿在美术方面的一般水平和发展需求。但是只有好的教学内容而没有正确的教学方法,教学任务就很难完成。因此要有效地指导幼儿学习美术,就要学习美术教學法。

幼师学生通过本学科的学习,掌握了一定的教学理论知识,正确的教育观点、教学方法和一定的教学技能。但应如何将这些学过的知识恰当地融会贯通于一节美术课,并且能够真正上好一节幼儿园美术课呢?应该说这个问题是我们教授美术教法课的实质和最终目的。

因此我在教授这门课程时,组织幼师班学生在课堂上开展了模拟试讲。

一、试讲的准备过程——见习阶段

1.教师的讲课必须多举实例。例如:我在讲教学原则中的“兴趣性原则”时,教材的选择要注意兴趣性,这样能够真正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会使幼儿在美术活动中保持较持久的注意,并保持愉快学习的心情。但如何将这一原则用到幼儿园教学中去呢?教师不妨举如下实例:当教幼儿画各种线条时,不妨教他们画“给小动物添画笼子”“在草地上筑篱笆”“我为大海添画波浪”等。教幼儿画圆时,不妨教他们画“皮球”“棒棒糖”“吹泡跑”“车轮子”“太阳公公”“糖葫芦”。教幼儿画三角形时,不妨教他们画“三角巾”“小红旗”“热带鱼”“小帆船”等等。还有教材是“死”的东西,但是教师要采取有趣的游戏形式,将教材处理成“活”的东西,寓美术活动于游戏之中,使美术教学活动以娱乐或玩耍的方式进行,因此在给学生讲教学方法中的游戏练习法时,我给学生举了以下例子,小班绘画课顺着一个方向画圆圈,就拟定了一个亲切而有趣的题目——“熊猫吹泡泡”,出示图片提问:“图片上画的小动物你们认识吗,它在干什么?”“哦!原来是可爱的大熊猫它在吹泡泡。”看它还得意洋洋地对小朋友们说: “你看我吹的多好呀,你们会吹吗?现在,我们大家也学大熊猫,用彩笔吹泡泡儿,跟它比赛,看谁吹得又多又圆又好看,好吗?”然后让幼儿边念儿歌边画圈儿:“小泡泡,圆又圆,一个又一个,又多又好看。”最后教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真正可以吹泡泡的玩具让画完的幼儿或画的认真、画得好的孩子玩一玩吹泡泡的游戏。课堂上有的孩子在吹泡泡、有的在追泡泡、孩子们笑着跳着。这种方法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可以使幼儿毫无思想负担,在自然、轻松而愉快中获取知识和技能,学会了用彩色笔,画最初最基本的图形——圆形。再有讲教学方法中的情境激励法时,我给学生举了下面的例子:中班装饰画——“宝宝要睡觉”。我先放一段宝宝的哭声,引出宝宝要睡觉这个题目,然后在一张三角形纸的中间先画上一个逗人喜爱的娃娃,再将左右两个角向里折叠成小被包娃娃样,然后在“被面”上用点、线、圆、花、草点缀出美丽的花纹,完成后即可抱着娃娃做游戏,边唱安静的摇篮曲,边哄宝宝睡觉。采用这种方法,能够使幼儿感到亲切而有趣,兴致勃勃地参与作画活动,并力图将画儿画好,以满足他们感情上的需要和好奇的心理。

通过这些教学实例幼师专业的学生们才真正领会到了书本上的这些理论知识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才能逐步运用到今后的教学实践中。

2.教师在讲课中多给学生一些锻炼尝试的机会。正所谓激发学生的情,点燃学生的趣,促进学生的练。例如:讲幼儿园美术课的类型时就要及时的按照绘画、手工(泥工、纸工、自制玩具)这几部分内容,讲到哪里要求学生动手做到哪里,然后将学生制作的这些作品作为课堂作业和课后作业,并作为平时成绩加入到期中期末考试成绩中,以此提高幼师学生自己的专业技能技巧。还有在讲教学方法中的“观察分析法”时,学生们知道了观察法就是引导幼儿有意识、有目的地通过视觉器官感知事物,用脑思考并进行比较的一种方法。“观察分析法”的类型,有一般性观察和专题性观察两种。观察事物应该从哪几方面着手等等,这时教师最好当堂给学生演示几个观察的实物、图片或模型等,请学生上前面来做试讲片段。教师通过学生的试讲,了解她是否观察了对象的形状、颜色、结构、形态等;是否观察了对象的基本特征和主要特征;是否配合了多种感觉器官去感知事物。讲完后,教师及时给予评价,纠正不足之处。这样循序渐进的点滴积累使日后学生在准备完整的一节美术课的时候,就不会感到无从下手,处处陌生了。

3.在教学中充分运用多媒体、电化教学手段。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中有许多知识性、娱乐性较强的节目,如《毛毛学画画》《幼儿简笔画园地》等,都是由经验丰富的幼儿教育专家来执教的。因此教师要随时注意收集、下载这方面的信息并利用录像、投影等电教手段,在课中穿插这些内容,学生既感到有趣,又能获得课本以外的新营养,新知识。还可以从网上搜索一些优秀幼师的优质课、公开课等穿插到课堂教学中,使学生见习观察这些优秀教师在课堂上完成了哪些教学任务,运用哪些教学手段,采用了哪些教学方法,要求学生写出分析结果、提交书面体会,并在今后的实践中灵活选择综合运用。

二、试讲的具体过程——实习阶段

1.发给每一个学生一份全国通用的《幼儿园美术教学计划》让学生从中选择一节课作为试讲的内容。

2.学生从教学计划中选出试讲的内容确定讲课的题目后,让学生带着问题,组织学生到幼儿园实地听几节美术课,如:“折纸课”“粘贴课”“绘画课”“泥工课”等。

3.给学生两周的时间写教案,并把课上所用的教具准备完毕。一个好的教案是上好课的前提,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因此在这两周的时间里教师要多给学生做一些指导,帮助学生确定课的结构,设计教学过程,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善于从教案的条文中解放出来,也就是说在教学试讲中不要死记硬背,照本宣科教案,因为教学的本身是运动的、发展的,课上各种各样的情况随时都有可能发生,所以我要求学生在试讲中善于发挥应变能力,发挥创造性,不要被教案所束缚。还有课上需要的磁带、挂图、实物等教具,教师也要热心帮忙准备,以鼓励带动学生把课讲得更加完整。

4.利用六周的时间进行课堂模拟试讲。每一位学生试讲时,请十名同学做幼儿园小朋友与她配合。班上的其他同学此时必须拿出笔记本认真听课并做听课记录。当这名学生试讲完后,请全班同学各抒己见分析这节课的优缺点,以及自己对这节课的不同设想。最后教师做总结性讲评,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教学目的要求是否明确;(2)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是否运用的合理恰当;(3)教师的教态是否符合幼儿的心理和年龄特点;(4)教学重点、难点是否突破;(5)课堂组织是否严密及课的主要优缺点。

三、试讲的改进过程——提高阶段

从全班的第一轮试讲中,我体会到不管是讲得好一点的学生还是讲得不太好的学生,她们的课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大大小小的问题。例如,有的学生课堂发挥的不太好,可是课题选的新颖别致,教具也做的颇具独到之处。而有的同学课上的教态自然,声音亲切适中。可是一堂课的结构连贯的不自然,时间分配的也不够合理。针对这些这样那样的问题,我让两名具有不同特点的学生组成一组。让她们互相取长补短,再准备一节课。同时告诉她们这一次试讲要请学校领导、教务科、就业科、幼教教研室的老师们来听课。因为有这么多的领导老师来听课,学生们既兴奋又紧张,因此准备起来也比上次更努力、更认真。

通过这两次试讲,“学习—讲课—评课—交流”,充分调动了幼师学生的积极性,促进了幼师学生讲课基本技能的提高,并使幼师学生在课堂模拟试讲的实践锻炼中得到了较大的收获,为幼师学生日后从事幼儿教师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李道.孩子越玩越聪明.九州出版社.2007.

[2] 朱复融.儿童智力结构整合法则.重庆出版社.

[3] 教育理论与教学研究.2009(5).

作者简介:

姓名: 杜红艳, 女 , 本科, 中专讲师 工作单位: 秦皇岛市中等专业学校。

(责编 张宇)

幼师科研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 胜任力 幼师生 有效教育实习

Research on Effective Education Practice of Preschool Studen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mpetence

CHEN Yan

(Nantong Normal College, Nantong, Jiangsu 226010)

1研究目的

教育实习是教师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学前教育实习的质量关乎学前教育教师培养的质量。但是当前学前专业学生的教育实习存在不少问题:学生被动盲从,理论与实践泾渭分明,高校课程设置与幼儿园现实的人才需求相脱节等,因此,从胜任力的视角对幼师生的教育实习进行针对性的研究,既充实、丰富了幼儿教师胜任评判的相关教育理论,也可以有效避免职前幼儿教师教育实习的盲目性,为高校教育实习的开展提供借鉴,也为高校学前教育人才培养方案的适时调整提供参考。

2研究方法与实施

2.1研究对象

为了避免研究对象的单一而造成研究结论的狭隘,本研究采用大样本的跨高校取样方式,其中综合大学学前教育专业本科76人;高等师范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大专215人,其中三年制高招167人,五年制初招48人;职业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大专93人。

2.2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访谈法:通过访谈实习基地指导老师,获得幼师生教育实习的总体特征;通过与个别幼师生的访谈,获取职业胜任力分析评价的材料,也为问卷的编制收集项目资料;采用问卷调查法:通过问卷调查,获得幼师生教育实习的具体特征;采用了个案法:通过对四位学生进行纵向研究,见证有效教育实习对学生职业胜任力的后续发展的影响;采用了实物分析法:通过目的性随机抽样的108名幼师生的108篇教育实习故事,了解幼师生在实习过程中的心路历程与成长经历,探究幼师生在实习中面临的困惑与诉求。

2.3研究步骤

厘清关系。主要通过文献梳理与理论思辨,厘清幼儿教师胜任力的特征、幼儿教师胜任力与幼师生教育實习的关系。

研究现状。通过对实习幼师生问卷调查,结合实习基地指导老师的访谈,从面上和量上获取获得幼师生教育实习的总体特征和具体特征,试图在胜任力的视角下分析教育实习影响幼师生职业胜任的相关因素。

研究过程。主要通过进入教育实习现场观察、拍摄、记录教育实习的真实过程,进行深入和拓展的研究。

研究后续。通过选择初招和高招班各两个幼师生进行一至两年的纵向追踪研究,见证有效教育实习对学生职业胜任力的后续发展的影响。

反思、建构理论。通过收集的资料,从胜任力视角对幼师生有效教育实习进行意义建构,反思职业胜任与教育实习应有的人文情怀,构建高职教育、幼师生、实习基地导师指导的可持续生态发展系统。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教育实习对幼师生的影响

3.1.1教育实习正面影响幼师生的从教意愿

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70.89%的幼师生通过教育实习,“了解了幼儿教师工作,更坚定从教的信念”,22.6%的幼师生通过实习“体会到了当幼儿教师的辛苦,毕业后不当幼儿老师了”。但在访谈中,也有幼师生谈到实习期间“虽然很辛苦,但看着孩子信任你的模样还是很感动的,毕业后会坚守这个职业的。”被纵向追踪研究的四个个案,在实习期间都有所迟疑和动摇,但因为有成就感,毕业后还是选择了这个职业并一直坚守到现在。

3.1.2教育实习影响了幼师生的学习观

通过教育实习,幼师生对学习的态度有不同程度的改观。有79.79%的幼师生表示“看到自身的薄弱环节并在今后学习和工作中努力学习加以弥补”;65.07%的幼师生表示“实习结束后要学习弥补各类活动设计与组织能力”;65.75%的幼师生表示要“学习幼儿行为的观察和解读”。访谈中有学生表示“实习让我学会了主动学习,因为在学校里有老师督促,实习期间没人管你,只有你自己想学,主动去学,你才会学到东西。”教育实习总体上促进了幼师生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并能探究有效的学习方法,产生积极的学习观。

3.2影响教育实习效果的因素

对于影响教育实习效果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78.42%的幼师生认为“实习时间短,实践机会少”;39.38%的幼师生认为“实习前教学技能训练不足”;15.07%的幼师生认为“实习幼儿园指导老师指导不足,不能很好认识教学的优缺点”;10.96%的幼师生认为“实习幼儿园没有给予很好的支持”。在对实习故事的研究中发现有22篇提到实习期间杂事太多,真正教学时间很少,影响了实习效果;有8篇因为感觉指导老师不专业、不尽心指导的缘故,实习生感觉实习效果不佳。实习时间、实践机会、园所安排、指导质量均影响了教育实习的效果。

3.3教育实习对高校教育的信息反馈

3.3.1不同高校对教育实习准备内容侧重不同

高等师范学校91.1%的幼师生认为实习前学校已经安排了“幼儿园一日生活安排的了解以及活动设计的预设”, 85.62%的幼师生表示在校进行了“活动设计与试讲”,这两项内容综合大学分别为90.17%和60.25%,职业院校为93.2%和61.56%。综合大学和职业院校对于模拟试讲的准备不如高等师范学校充分。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理论的熟悉和加深”这项准备内容高等师范学校、综合大学、职业院校分别是62.3%、77.74%、55.64%,显然综合大学侧重教学理论的准备,这在实习故事中也得到了印证。综合大学的一篇实习故事中提到“组织不好教学活动,是我练少了。”高等师范学校的一篇实习故事中提到“很熟悉活动流程”。

3.3.2不同高校的幼师生对高校指导老师反响不一

对“高校指导老师指导频率”一项问卷调查结果显示,56.68%的高等师范学校幼师生认为学校指导老师“经常指导”,职业院校认同这一项目的学生为47.9%,而综合大学仅为19.83%。访谈中一高等师范学校实习生表示“有问题随时问”,而有职业院校的幼师生提到高校指导老师“从头到尾没有见到过”。有综合大学的幼师生表示“指导老师是硕导,很忙”。

对“高校指导老师满意度”这项问卷调查结果显示,61.99%高等师范学校幼师生表示满意,综合大学次之,为55.44%,职业院校最低,为37.2%。访谈中综合大学学生表示对指导老师很理解,虽然指导的不多,但质量高,比较满意。

3.3.3不同高校的幼师生对学校课程设置的诉求不一

对学校开设的专业理论课和技能课的时间与课时,不同高校的幼师生有不同的看法。高等师范学校一幼师生的实习故事中质疑实习结束后再开部分教学法课有何意义;综合大学52.31%的幼师生认为“在学校学习期间,应该花大量的课时去培养他们弹、唱、跳、说、画、演、做(玩教具制作)等专业技能的能力”;职业院校81.61%的幼师生认为对“本专业的背景知识和前沿知识了解”不够,希望学校有相关内容的补充;高等师范学校54.45%的幼师生认为有必要开设“对学生的科研能力、活动反思能力、文字写作能力的培养课程”。课程遵循人才培养方案并为其服务,综合大学培养学前教育专业的本科生,相对于大专生而言专业理论知识较丰富,同时综合大学的师资力量较强,注重对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所以幼师生整体科研和反思能力较好,但技能方面偏弱,因此对学校的诉求集中在技能方面。而高等师范学校和职业学院正好相反,因此对学校的诉求集中在科研能力培养方面。

3.4教育实习对实习园所的信息反馈

3.4.1园所差别对实习机会与实习内容影响较大

实习期间50.34%的幼师生平均一周上1-2节课,34.59%的幼师生上3-4节课,14.72%的幼师生上5节课以上,0.34%的幼师生没上过课。平均一周上1-2节课的幼师生大部分在省市级优质公办园和私立园,上3-4节课的大部分在普惠性幼儿园,上5节课以上的都是在普惠性幼儿园。访谈中在普惠性幼儿园实习的幼师生反映园所教师流动性很大,缺专业教师,所以实习生在短暂适应后都上岗教学,且工作量很大。职业学院在私立幼儿园实习的幼师生实习故事中提到“家长在教学上对实习生不放心”,所以他们在实习期间是从第三周开始才上课,而且每周的课也不多。也有因为在双语幼儿园中作为外教的助手,所以整体课时不多。

幼师生的实习内容主要集中在保育与教育两方面,最常见的形式是组织活动。但有部分在省级优质幼儿园中实习的幼师生提到“参加了园里的課题研讨”等,访谈中有幼师生表示因为园所有名师工作室,实习的时候跟着指导老师一起开展了教学研究。而这种情况在其他园所并没有出现。甚至一实习故事中提到“幼儿园进行幼儿行为观察与分析比赛,但没让我们现场观摩”。园所工作的侧重点与开放性与幼师生的实习机会与实习内容关联。

3.4.2实习生对园所指导老师的评价不一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61.99%的实习生认为园所指导老师“非常负责任”,28.77%的实习生认为“较负责任”;就实习效果而言,85.96%的实习生认为园所指导老师“指导效果好”。有实习生因为指导老师是名师,非常崇拜,故而评价较高。但实习故事中也有实习生质疑指导老师的专业水平与责任心,因为该老师“从不评我的课”,学生感觉在“自我实习”。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实习生对师德、专业俱佳的指导老师评价都很高。

4研究结论与建议

4.1高校应以胜任为导向,优化教育实习

4.1.1高校要优化人才培养方案,落实教育实习全程全景

2011年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提出“充分利用模拟课堂、现场教学、情境教学、案例分析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1]由此笔者理解“教育实习”应该是“全程全景”,应该是“螺旋式上升的感知、理解、亲历、反思、研究等学习层次”,并且是浸润式的。这种教育实习方式首先要求高校教师转型。高校教师除了具备专业理论素养外,还必须具有专业实践能力与经历,是“双师型”教师。其次这种实习方式需要高校实训平台的建设,如婴幼保育室,环境设计与布置的活动室、奥尔夫音乐教室、微格教室等。同时还要求高校进行实习基地筛选与建设。要保证教育实习的质量,就必须要遴选优质的实习基地,形成互惠互利机制,共同提升。

4.1.2依托三教改革,重构课堂意境,全面铺陈教育实习

在“三教改革”大背景下,高校应积极响应,重构课堂意境。学前教育专业课堂应具备“理趣情能”的意境,才能理论与实践交融提升。通过高校课堂教学,传授丰富的理论知识,既为课堂构建意境“理”;通过课堂教学激发幼师生的专业兴趣既为“趣”;通过课堂培育幼师生教育情怀既为“情”;通过实践性教学培训幼师生的专业技能既为“能”。通过“理趣情能”课堂意境的浸润,幼师生有扎实的理论功底、熟练的专业技能、浓厚的专业兴趣、博大的教育情怀,从而能从容面对实习期间的各自问题,不会再因为专业不自信而迷茫,不会因为实习事务的烦琐而退缩。因此高校的课堂效能是保证教育实习质量的基石。

4.2实习园所高瞻学前教育整体发展,协同育人,确保实习质量

幼师生是将来的学前教师,其实习质量的高低影响学前教育整体水平,因此实习园所组织好教育实习责无旁贷。首先实习园所应建立精准的实习指导机制,包括遴选业务能力强、职业操守好的园所教师作为幼师生的指导老师;与高校对接共同商议确定实习指导内容;制定严格的指导教师考核机制等,从制度上规范教育实习。其次园所对实习生要高标准、严要求,要从育人的角度出发,进行职业引领、专业指导。同时园所要配合高校对实习生进行严格的考核,如实习汇报课、实习教案的归档等。

4.3社会全方位参与,四方协同保证实习质量

四方协同指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有效整合政府行政资源、高校理论资源、小学(幼儿园)实践资源,实现了本科学科专业教育优势与专科训练养成教育优势融通互补。[2]学前教育实习机制需要多方协同才能保证质量。政府部门要统一规划与协调,平衡实习园所间的师资与资质的差异,可以通过政府统筹安排,构建区域平台或教育集团,按比例进行师资流动来缩小园所之间的差异,全面保证教育实习质量,实现教育公平。高校之间资源的共享也是提升幼师生实习质量的有效途径,且同一行政区域内的资源共享切实可行。

项目:本文系2020年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编号:2020SJA691)《胜任力視阈下幼师生有效教育实习实证研究》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2011-10-08. http://www.moe.gov.cn/srcsite/A10/s6991/201110/t20111008_145604.html

[2]孙国春等.四方协同情能兼修前后贯通:卓越乡村教师定向培养的南通样本[J].江苏教育,2019(52):52.

幼师科研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教学改革;幼师体育教学;职业能力

一、拓展幼师体育教学目标的意义

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指导思想,“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不但被我国高、中等职业教育与培训界普遍接受,而且也是国际职教界的共识。在我国,幼儿师范学校一直是培养幼儿教师这一职业群体的主要基地。幼师生作为在校学生和准幼儿教师的双重身份决定了幼师学校对他们的培养必须既着眼于幼师生作为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又必须为幼师生将来成为合格的幼儿教师奠定坚实的职业能力基础。作为幼师学校培养方案与教学计划重要组成部分的幼师体育教学由此应与一般体育教学有所区别,其教学目标应包含基本目标和拓展目标两个层次。其中,基本目标与一般体育教学相同,都是为了促进受教育对象身体与心理素质的健康发展;拓展目标则应与幼师学校其他领域的课程与教学一样,服务于幼师生职业能力的形成与发展,这又主要是通过培养与发展幼师学生将来组织和实施幼儿园体育教学活动的职业能力来实现的。

《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都明确规定:幼儿园应实行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工作原则,以促进幼儿体、智、德、美诸方面的全面发展。幼儿园体育是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主要途径之一,是幼儿园健康教育领域必不可少的内容。在当前幼儿园教育未实施分科教学的情况下,每一位幼儿教师都应当具备科学组织和实施幼儿园体育教学的能力。这种教育能力由此是幼儿教师职业能力中重要且不可缺少的部分,作为准幼儿教师的幼师生除了通过幼师学校专门组织和实施的《幼儿园健康教育活动设计》等课程来学习和获得外,幼师体育教学应在这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让幼师学生在掌握幼儿教育基本规律与原则的基础上,能将所学习的关于幼儿生理心理发展的知识与基本运动理论相结合,熟练掌握幼儿园体育教学的基本内容、组织程序与实施原则,从而为将来科学、有效地组织和实施幼儿园体育教学活动奠定职业知识与技能基础。

二、幼师体育教学基本目标的实现

幼师体育教学的基本目标是让幼师学生在掌握系统、科学的体育运动知识的基础上,形成终身体育的观念、培养良好的身心素质和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好习惯,从而为幼师生的在校学习和将来的职业发展打下良好的身体素质方面的基础。

幼师学生大都为18~21岁的女性群体。在此年龄阶段,女生由于性激素的作用,在生理形态上已和男生有明显的差异。她们肌肉工作缓慢,灵巧性差,容易产生疲劳,恢复时间也较长;心血管系统机能也比男生差,心肌和呼吸力量较弱,脉搏输出量小,女生在运动时主要靠加快心跳次数来保证每分钟血液输出量,所以速度和耐力都差于男生。这种生理解剖特点导致她们对体育运动的惰性大、兴趣小。同时,该年龄段的女生在心理上又表现出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她们对自己感兴趣的运动内容能一反常态地表现出很高的热情,如健美操、艺术体操、体育舞蹈、韵律活动等都对她们有着很强的吸引力,因为她们希望通过这些项目的练习使自己保持健美的身材,塑造形体美、姿态美以及高雅的气质。

针对幼师生的这一生理、心理特点,幼师体育教学应积极适应受教育对象的需要,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与进度,改变教学策略与方法,为此可以从以下方面努力:一是应优选教学内容,合理安排运动量。首先,应根据女生形态结构特点选择教学内容,多做动力性练习,少做静力性练习,同时要考虑力量、速度配合恰当,根据幼师女生生理机能特点合理安排运动强度和练习密度,防止疲劳过度。为此,教师在备课时应对练习强度指数有恰当的估计,对主要练习的安排留有余地,以防失控。课堂上,教师要时刻注意观察学生的面部表情、出汗量、呼吸情况及动作的准确程度等,以便随时调节运动量,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二是应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满足学生求新、求趣的心理特点。首先,在安排教学内容时,应加强其形式的竞争性、游戏性和趣味性,注意“寓教于乐”,以激发学生参加体育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各种身体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其次,应想方设法将技术性的跑、跳、投等动作练习转化为健身跑、健身跳、趣味投等运动项目,重点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参与意识,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基础上改善其身体形态机能,增进其健康。此外,体育锻炼不仅有助于个体身体素质的发展,而且有助于促进人的心理素质健康发展,使人形成积极向上、勇于拼搏的精神面貌,坚毅顽强、不怕苦不怕累的意志品质,活泼开朗、合群乐观的个性倾向。幼师体育教学在积极探索适应幼师学生身体发展需要的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的基础上,还应将体育锻炼对幼师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积极作用考虑在内,以让学生树立科学而全面的健康概念,最终形成顽强、勇敢、团结、向上的体育精神,使其身心素质获得良好的发展。

只有具备了健康的体魄,幼师学生才有精力完成学业;也只有有了健康的身体,他们才能在将来胜任繁琐而沉重的幼儿园工作。同时,也只有幼儿教师自身热爱体育,能够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他们才能以自己的精神面貌与兴趣爱好影响幼儿,使幼儿也热爱体育,乐于参加体育锻炼。总之,幼师体育教学基本目标的实现对幼师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和将来承担职业责任、完成工作任务都具有深远的奠基作用。

三、幼师体育教学拓展目标的实现

幼师体育教学的拓展目标应是有意识地通过多种途径与形式向幼师生传授体育教学方面的知识与规律,并在促使其理解、掌握、运用的基础上,能自觉地将有关幼儿生理心理发展规律方面的知识结合起来,在教师的引导和指点下领悟和掌握将来组织实施幼儿体育活动时应遵循的教学规律、原则与方法等。

幼师生将来组织和实施幼儿体育活动时应遵循的教学规律与原则和一般的学校体育教学应遵循的规律与原则既有相同之处,也必然存在显著差异。说它们有相同之处,是因为它们从内容上而言都属于体育教学领域,都要达到促使受教育者体育观念与能力发生变化的基本目的,因此对施教者有一些基本的共同要求,如施教者应当都会喊口令、指挥队列变化、能清楚准确地讲解动作要领并进行规范正确的动作示范等。之所以有所不同,是因为受教育对象的不同必然会使其具体的教学内容与方法存在很大差异。如学校体育教学的实施可以主要采取集体教学的方式,先由教师讲解动作要领和示范,然后让学生自主练习。而对幼儿来说,这样刻板的教学方法显然是行不通的。幼儿更喜欢游戏,

更喜欢模仿同伴,也更喜欢自由地舒展他们的肢体,因此要想幼儿体育活动取得良好的效果,幼儿教师必须善于以游戏的方式组织幼儿体育活动,善于与其他领域的活动如唱歌活动、舞蹈活动等相结合来组织体育活动,善于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与解释动作要领及其步骤等。

为适应幼师学生将来的职业需要,幼师体育教学应有意识地强化幼师生创编体操、组织游戏、掌握幼儿运动理论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如体操是幼儿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目前幼儿园普遍开展的早操或集体户外活动都将体操作为重要的项目,要求幼儿教师能够创编适应本园或本班幼儿身心特点、形式生动活泼、内容丰富有趣的体操,因此幼师体育教学应有意识地培养幼师生创编体操的能力。为此,教师可以在向学生全面、系统地讲解徒手操、轻器械操的特点和编操应遵循的原则及注意事项等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为学生创造更多实际运用的机会,以使幼师学生能够根据编操的原则、用途及幼儿的年龄特征,不断编出动作简单、易于模仿,而又有新意、符合幼儿生理和心理特点的徒手操和轻器械操。又如,幼师体育教学应有意识地培养和加强幼师生将来组织幼儿体育游戏的能力。教师应尽力让学生多接触各种各样的游戏,从熟悉游戏的玩法到学会改编熟悉的游戏,再到创编新的游戏,并要注意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观察和学习教师组织游戏的方法与策略,从而为学生将来组织各类幼儿体育游戏打下基础。再如,幼师体育教学应通过理论课、观察实践课等途径使学生充分、全面地了解幼儿不同年龄阶段各身体系统、器官、组织所具有的解剖生理特点、身体生长发育的规律及影响因素等,掌握体育与幼儿身心发展的关系以及幼儿体育卫生保健、安全等方面的知识,以保证学生将来组织和实施的幼儿体育活动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能够真正保障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其中,有关体育卫生保健与安全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尤为重要。因为幼儿自我保护意识较差,幼儿教师在组织和实施体育活动时必须高度关注卫生保健与安全问题,一方面应有意识地教给幼儿自我保护的知识和受到伤害后如何自救的知识,另一方面事先要对体育活动涉及的人、事、物进行安全隐患的排查,并在不可完全避免的情况下,积极准备应急预案。幼师体育教学应在此方面承担起重要的教育与培训责任,以培养幼师学生将来勇敢面对和积极应对幼儿体育活动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卫生保健与安全问题的职业能力。

体育教学总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幼儿师范学校来说,幼师体育教学因能有效地培养和发展学生将来组织和实施幼儿园体育活动的职业能力,而有着更为重要的作用。幼师体育教学应努力突破一般学校体育教学的基本目标,深化教学改革,拓展教育内容,更好地为幼儿师范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服务。

幼师科研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创新教育;幼师;美术;素质教育

一、幼师美术教育的意义

美术教育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具有其他学科无可替代的作用。“以美怡情,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美术教育在培养学生创造性和操作能力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这已经成为共识。幼儿教师作为幼儿的真正意义上启蒙教育的第一任老师,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这要求幼师美术教育要从真正意义上去适应幼儿教育,不能仅仅是简单的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更要注重学生美术教学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以符合幼儿教育的实际需要。作为培养新一代基础教育人才的幼师美术教育,既属于美术教育,也属于幼师教育。这要求幼师美术教育首先应该是一种素质教育,它与美术专业教育不同,不是培养画家、美术家的教育,它与美术应试教育也不同,不是单纯的进行美术技能强化训练的教育。因此,幼师美术教育的实质是在开发学生智力、陶冶学生情操、树立正确审美观和提高艺术修养的同时,掌握一定的美术基础知识和基本美术技能的教育。

二、幼师美术教育的目的

1.要让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

幼师学生的基本美术素养包括:对美术内容和现象、创作方法与过程以及美术在社会中的价值和作用有基本的了解。基本的美术素养不仅指对基本的美术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更重要的是应该具备基本的艺术态度。这些态度包括敏锐的视觉意识,对视觉现象和美术作品能做出积极的反映,能自觉大胆的运用美术的媒体和方法表达自己的观念和情绪,追求艺术化生存,能不断的追求更高的审美品位,保持自己独特的审美情趣。

2.培养学生独立发展的能力

学生在教师有计划的指导下,清醒自觉地掌握自身的发展过程,通过积极主动的设计、尝试、反思总结、调整完善等实践活动,实现高效快速的自我发展。要积极转变观念,倡导“开放式”教学,替代传统的“灌输式”教学。与此同时,要在课题上下功夫,这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关键。要从教与学双方特定的条件,设计新的教学内容,如“给自己最喜欢看的一部电影画一幅画”,“找一件自己最喜欢的玩具,然后把自己不满意的地方改变一下,重新设计并画出来。”这两个题目,都属于设计课,但相比美术课本里的设计,前者要有趣的多。这类题目的内容都是学生在生活中经常接触的事物,他们在绘画时就能比较容易的将事物表达出来,而且能够发挥他们的想象力,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兴趣。

三、幼师美术教育的发展途径

1.明确幼师培养目标

当前,幼儿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教育人才的竞争,家长和学生对学校的选择对幼师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幼师教育必须进行改革。现实中一些幼儿师范学校也进行了探索,在实践中出现了不同的改革模式。幼师教育的现行目标应定位于“培养高素质的现代幼儿教育师资”上,要反映对人格、文化、创造力和教育实践力的完整性追求,不能仅仅是专业技能的追求。

2.从学生实际出发,开展教学活动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美术的认识的加深,美术教学的内涵不断扩展,美术课程的学习内容不断丰富。幼师美术课程要超越传统的“纯绘画”或“纯艺术”范畴的教育,向艺术的观念、图像的传达、形式的表现、情感的表达等各个方面发展。在幼师美术教育中,注意幼师生的实际,采取多种教学手段,提高幼师生的综合素质。在培养幼师生美术技能的同时,要采取多种方式提高他们的文化水平和艺术修养,引导他们建立和完善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积极创新美术课堂教学模式

美术教育被认为是培养创造力的学科,是培养学生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的良好渠道和途径。著名心理学家海纳特说过:“倘若把创造力作为教育的目标,那么实现的前提,就是创造型的教师”。美术教师应该积极探索适合学生实际达到培养目标的新模式。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体验生活中的美,积极开展美术第二课堂活动,丰富美术教育内涵。

总之,幼师美术教育领域,必须认真审视当前教育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审视现实教育教学方式方法与素质教育要求的差距,认真查找妨碍学生全面发展的瓶颈,查找教育教学环境、设备、氛围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此同时,必须探索幼师美术教育教学改革的新领域、新方法、新途径,把幼师美术教育教学推向一个新阶段,促进广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实现十六大提出的宏伟目标提供坚强有力的人才和知识保障。

幼师科研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幼师生 职业情感 职业认识 专业兴趣

当今社会高速发展,幼儿教育得到了社会的广泛重视,社会要求幼儿教育工作者具有丰富的爱心、良好的耐心和热忱的事业心,能尽心尽力地做好本职工作。学前教育专业是培养幼儿教师的摇篮,而现在幼师专业的学生在初中毕业参加中考时,大多数都还没有认识到自己究意适合干什么,自己究竟最喜欢干什么,在选择专业时往往又缺乏自由度,所以上幼师并不一定代表她们自己的意愿,她们对自己将来的工作、职业缺乏足够的认识,同时,因受一些社会舆论的影响,她们会对幼师职业怀有不满,觉得收入偏低,社会地位不高等,这样的一种情绪使她们在生活、学习上表现浮躁,有不少的学生在一年级时就表现出了对这个专业的不热爱,有的在毕业后直接改行,有的甚至在参加工作后,还不能进入工作状态。怎样有针对性的、有效地对学生进行职业情感的培养,使幼师生热爱幼儿教育事业,具有基本的事业心、责任感呢?

一、宣传幼师教育,提高职业认识

幼师生(注:师范学校内大多开设幼师班,学生毕业后一般到幼儿园工作,幼师班的学生称为幼师生。)刚进师范学校,对全新的学习环境有着本能的新鲜感和好奇心,对幼儿教师这个职业的认知亦处于懵懂状态,同时由于每个学生家庭所处的社会地位、经济状况、所受教育程度不同以及个人主观因素的差异,她们在思想发展和对自己的要求上也呈现多种情况。这时我们针对学生特点,抓住有利时机,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宣传教育。由班主任给学生宣讲幼师教育的特点和特色,让优秀毕业生讲述工作的感受和体会,请幼教专家描绘幼儿教育的发展和前景,使学生了解幼儿教师的工作性质和职业特点,感受幼儿教师的工作热情和职业自豪感,并为此震撼,从而清楚地认识到: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幼儿教师是人类的启蒙教师,幼儿0~6岁关键期能否受到良好的教育,将决定幼儿一生的成长,幼儿教育工作非常崇高和伟大,受社会尊重的程度也在逐步提高。随着国家经济发展,国民素质的提高,以及对早期基础教育的重视,幼教职业的前景非常广阔。有针对性的教育,促进了幼师生对未来职业的有效认知,使他们逐步树立起热爱幼儿教育事业,甘心为幼儿教育事业奉献一生的信念。

二、展示幼师特色,激发专业兴趣

为了增加学生对幼师专业的认识,激发学生学习专业技能的兴趣,感受幼师学校浓厚的学习氛围,我们从多方入手展示幼师特色。通过定期组织手工作品展、儿童画展、舞蹈观摩、钢琴观摩、试讲观摩、歌咏比赛、讲故事比赛、说课比赛等多项活动,充分挖掘青春少年爱唱、爱跳、爱美的潜力和天性,激发她们的专业学习兴趣。同时利用跨年级的学习交流,使学生直面幼师专业的学习成果,领悟幼师学生的学习乐趣,获得幼师学习的直接经验、感性认识。学生在经历了最初的惊羡感慨,到不断思索进取的变化后,我们再有的放矢,针对学生各年级发展的不同要求,帮助学生拟定出每一个年级、每一级别发展水平的具体目标,把学生从无所事事、浑浑噩噩中解脱过来,使他们明确自己的学习任务、学习目标,感受到自己肩上的担子和责任。幼师特色展示使幼师生一步一步地找准努力的方向,对职业的认识也从最初的困惑迷茫走向坚定自信,对专业的学习兴趣也愈来愈浓厚,最终实现学有所获、学有所长、学有所成。

三、开展模拟教学,磨练职业技能

职业情感来自于工作的乐趣,教学能力的提高带来的成功体验是幼师工作乐趣的源泉。为了让学生体验成功,获得自信,早日赢得人们的肯定和赞誉,我们组织学生开展模拟教学,让学生走上讲台当小老师,充分锻炼和展示学生的教学基本功,提高学生设计、指导幼儿园教育活动的能力。

在模拟活动中,指导学生恰当选择活动内容,分析把握设计意图,合理制定活动目标,精心准备活动条件,灵活运用设计思路,巧妙指导活动过程。一次次的模拟活动,使学生认识到,只有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质和能力,熟悉幼儿园工作流程,熟悉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努力发展自己,完善自己,才能对工作驾轻就熟,让工作变成精神享受,从而体验到工作的乐趣,体验到教师职业的独特魅力,最终以较强的工作能力、乐业、敬业的态度,达到职业目标的需要。

四、体验实习生活,强化职业情感

幼师生职业认识的提高、专业能力的磨练还需要“真枪实战”的场地练习,而教育见实习活动是幼师生在校期间最早、最直接体验教师角色的开始。教育见习和实习是幼师生学习他人经验和将所学的知识综合运用于教育实践的过程,是幼师学校的必修课,是培养高素质教师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幼师生职业情感最重要的实践活动。学生在校期间,我们多次安排教育见实习活动。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走近幼儿,和幼儿互动,发现幼儿教师一首动听的歌曲,一支优美的舞蹈,一幅美丽的图画,一件有趣的手工,都能引来孩子敬佩的目光,幼儿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幼儿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些发现极大地促进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幼师生通过实习不但学到了许多保教技能,达到了课程理论与操作实践的有机统一,而且真实接触到了幼儿、接触到了幼儿园教师,切身感受到了幼儿教师的职业特点,了解了幼儿教师的工作性质、工作职责,体验到什么是教育责任感,认识到自己将来所从事的教师角色的重要性,也意识到自己在成长为一名真正幼儿教师过程中所存在的不足。实践收获使学生为自己今后的学习目标和职业发展重新找准方向,决心要以崭新的理论知识、火热的工作激情投入到将来的幼儿教育工作中。

幼师生职业情感的形成不是自发地,需要我们不断地分析研究,查找幼师生职业情感存在的问题,发现幼师生职业情感的影响因素,并通过宣传幼师教育,提高职业认识;展示幼师特色,激发专业兴趣;开展模拟教学,磨练职业技能;体验实习生活,强化职业情感等一系列方法,在教育实践中不断探索,反复实践,加以总结,逐步构建形势下幼师生职业情感培养的途径,从而造就一批批优秀的幼儿教师,为我国的幼儿教育事业夯实根基。

幼师科研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美国;联邦;宪法;基本人权;保障;发展路径

纵观世界各国宪法,美国宪法对基本人权的保障有其鲜明的特点,从其独特的发展路径出发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加以理解。

一、普通法的形成

(一)中世纪的英格兰

11世纪,英格兰统一前,不仅在政治上形成了封建制度,司法制度上也形成了以地方法律、习惯为主体的封建分化格局。10世纪末,丹麦的维京人再度入侵,以武力征服英格兰后,迫使英格兰地区的贵族在“贤人会议”(Council of Wosemen)中拥护科努特为英格兰国王,并以此获得了公民的认可。

从1016年科努特时代开始,至1707年英格兰建立了王权国家。1066年爱德华死后,王位继承出现了争端,也引来法国北部诺曼底公爵即“威廉征服者”(Duke of Normandy,William the Conqueror,1027—1087年)入侵,这也是英格兰历史上最后一次大规模的入侵。他的历史意义在于将君主专制体制[1]带入英国,重点是将赋税与军权收归中央,建立了中央集权统治,强调君主与诸侯之间的权力义务关系,纷争解决则由君主与地方领主参与的大议会(Great Council)中解决。这种制度是英国日后走上宪政主义及议会政府的原因之一。

(二)普通法的确立

1135—1154年,亨利二世当政后,为巩固王权,致力充实国库,征收个人财产所得税,削弱地方贵族势力和封建制度,进行制度革新,并开始引用陪审团制。为保证国内司法的公正性,创设了代表君权至上的王权法院,派巡回法官到各地主持司法审判,给不服地方法院审理结果的当事人提供上诉的机会。王权法院成为平衡法院,平衡适用累积的判例,形成普通法体系。这种新型的司法体制,也为英国摆脱地方封建制度,向中央集权发展提供了方便。12世纪末至13世纪,英格兰权贵的会议只是向国王请愿的机构,因此,在这个阶段英格兰王国的司法体制尚不健全,法律的扩张主要靠法官的诠释,于是形成了法官造法(judge-made law)。这种法官造法所形成的司法个案,累积起来形成全国的司法规范,即为普通法。

伴随普通法的确立,13世纪末的司法审判法官也受到罗马法和欧洲大陆法学思想的影响,但是普通法归纳出的原则和精神,并不是罗马法所独有,而是人类社会普遍具有的法律蕴含和精神,具有普遍性。至1215年,大宪章的确立限制了君权和君主立宪,成为贵族和国王间权利保障的重要文字依据。英国的宪法制度不是一部法典化整合的宪法,是限制君权的产物。

二、美国权力法案的形成过程

(一)殖民时期的美国

早在美国是英国殖民地时期,就分为三种不同法律形式的统治模式。第一种是直接隶属英王;第二种是所有权殖民地( Proprietary Colonies),属于英王授予私人或团体的,英王只有监督权;第三种是特许自由殖民地(Charter Colonies),虽然在英王监督下,但有自治行政权利,虽然最高行政首长仍为殖民总督,但立法权由上议院及由选举产生的下议院共同组成。在特许自由殖民地,总督没有对法律的否决权,因此,特许自由殖民地宪章可以说是美国1787 年宪法及各州州宪的典范。1756 —1763 年英法战争后,英国要求殖民地分担战争费用,1765年的《印花税法案》(Stamp Act)规定签具任何公文,以及报纸营业均须纳税,这一事件成为殖民地人民反抗英国统治的导火索。

1774 年6 月17 日,第一次大陆会议最终决定向英王发出权利宣言(Declaration of Rights and Grievances)。1776年的《独立宣言》作为独立革命在精神及理论的基础,强调平等、不可让渡的人权、国民主权及对不正义统治之反抗权。独立宣言的宗旨在于,人权保障才是国家为人民存在的目的。这一时期,美洲殖民地常以权利宣言作为脱离英国的理由,最具代表性的是1776 年《弗吉尼亚权利宣言》,这是第一部完整且具宪法效力,将现代基本权实证化的政府文献。该宣言第1条提出,所有人生而自由、平等,并具有内涵于其人身内的权利。宾夕法尼亚权利宣言中,出现了政府组织,称为宾夕法尼亚宪法,是由基本权及国家组织所组成的第一部现代意义之宪法[2]。此外,1780 年的马萨诸塞州宪法至今还继续生效,其特殊意义在于,该宪法是首度经人民同意的宪法。所有美国各州宪法共同特征在于,对基本权保障、国民主权的承认、权利分立原则的适用及应受限制的国家权力之行使。

(二)美国宪法及权力法案

1789年3月4日,美国宪法正式公布生效,成为世界上第一部成文的宪法。1791年,通过了增修条文,即权力法案。权力法案形成的重要性,在于对法律制度具有指導作用,这些制度背景也深深影响世界各国的相关人权制度。

权力法案中仅出现过1次涉及禁止立法者立法的规定,亦即国会不得制定引进国教、禁止宗教信仰自由、限制言论自由73条与出版自由、和平集会、以及向政府请愿以除去弊端的法律(美国联邦宪法增修条文第1条)。美国联邦宪法增修条文的前10 条,内容上均连结了普通法,且对特定的国家行为设定了相关要求,尤其是在刑事法与诉讼法的领域。

依据《独立宣言》、《宪法》及《权力法案》,人民作为主权者,有建立宪法与节制国家的权力,并予以组织、授予职权、行使国家权力所应遵循的程序。以宪法建构的国家权力,受宪法所拘束;其中立法权作为国家权力的一环,无一例外。此外,权力法案第1条也清楚表现了以宪法节制立法权的观念:国会不得制定通过设立国教从而禁止宗教活动自由等为宗旨的任何法律。基本权因此成为立法权的框架,立法权如同其他国家权力机关,均应受宪法所规定的组织性、权限性与程序性规定的拘束。权力分立与人权保障也因此获得作为宪法的基本条件。当宪法中明确了这些权利后,其效力属性与位阶问题,便相应产生,宪法所保障的权利只能依据立法尺度而获得实效性。然而,若宪法是以国民主权为据,而国家权力最初是由宪法所证成,且如美国般进行权限区分者,则主权者既不是立法者,也不是其他机关。当美国权力法案以基本权的目录形式出现以后,法院裁判成为维护宪法的法律统一性的国家权力机关。

三、美国联邦宪法基本人权保障的演变

现在,美国有51套法律,50个州各自有其州法及联邦法,彼此交互影响不尽相同。此外,虽然同称英美法,但时至今日,美国与英国的法律制度早已泾渭分明。

从法律的形式看,殖民时期的美国法律制度多以成文法典的形式出现,而英国是一个普通法系国家,法律是透过一个一个的判决先例累积而成,美国的法律制度反而与法国及德国有一套体系性的法典类似。造成这一结果主要是由于:普通法在本质上不利于输出的,也不利于殖民统治。因为,不成文的普通法体系过于庞杂与凌乱,新殖民地无法等待法律缓慢地演变,法律以成法文典的形式出现成为自然现象。同时,对统治者而言,成文法便于管理,免去人民以不知法律而违法之借口。

然而,当国家政治制度走向民主政体,宪法规范透过违宪审查机关积极的运用,其威力的强大很多时候超越我们对于宪法与人权的想象,也多半聚焦在司法审查所操作的抽象宪法规范上。每一个时期对于美国法制性格与社会集体记忆影响十分深远,就像人的创伤记忆往往比起欢乐记忆更深更持久地烙印在当代的人心深处。对于美国联邦宪法增修条文各项权利的边界思考,往往最深刻地反映出美国社会对其内涵的理解,探索这些深埋在美国人民集体记忆中的历史经验,可以让我们更深刻了解美国联邦宪法增修条文中所列出的刑事基本人权保障的规范性格。如美国在历经一连串的言论自由的限制与镇压之后,终于在1969年的Brandenburg V.Ohio[3]判决中,整合了历史上所有对言论自由的保障原则。

每一个时代的法官都是在信息不充足且意识到司法比起行政、立法对国家安全信息的掌握更不完整的情形下,权衡国家安全与人权之后所作的选择。法官不应推定人权应该优于国家安全,顶多应该尽可能地权衡二者,而很多时候甚至应该尽量尊重政治部门或行政部门的决定。但更重要的是,在美国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个判决或事件,显示联邦最高法院保障人权过度,导致国家安全受到损害。历史[4]反而是充斥着法院太过屈从政府而过度限制人权的例子。

当看到法院逐步限制行政与立法部门的手段时,法院所能做的其实就是从政府的政策工具中,将弱势者这个低廉成本抽除,使政府不能随心所欲地利用这个工具选项。

即便法院在面对国家或社会安全的威胁时,也不应完全放手让政府部门随心所欲地去采取任何措施。法院可以在个案中权衡各方,有时也可以给政府相当的自由,但不应系统性地采取屈从的立场。当政府预期的作为可能受到独立的司法体系检查时,才会警醒地评估其措施对于人权的影响。历史告诉我们,政府的滥权是系统性的,会一再发生的行为模式。真正的实用主义宪法思维应该是把政府部门面对国家或社会安全的病理考虑进去。当我们有理由相信政府部门会有系统性的滥权危机时,法律体系所应该做的,就是建置妥当的防堵机制,以防堵或压抑错误或恶意的决策出现。

参考文献:

[1] See George Anastaplo,Amendments to the Constitution of United States:A Commentary,Loyola University Law Journal,Vol.23,(1991-1992).

[2] E. H. Randle,The Virginia Law Register,Vol.16,No.7 (Nov.,1910).http://www.jstor.org/stable/1102908,page481-491.

[3] Brandenburg V.Ohio(1969):「Freedoms of speech and press do not permit a State to forbid advocacy of the use of force or of law violation

except where such advocacy is directed to inciting or producing imminent lawless action and is likely to incite or produce such action.」,

http://caselaw.lp.findlaw.com/scripts/getcase.pl?court=us&vol=395&invol=444.

[4] Inaugural Address of Harry S. Truman,THURSDAY,JANUARY 20,1949. http://avalon.law.yale.edu/20th_century/truman.asp.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rotection of Human Rights in by US Federal Constitution

XIA Zu-yi

(Graduate School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Beijing 102488,China)

Key words: U.S.A;federal;constitution;fundamental human rights;protection;development

[責任编辑 陈 鹤]

上一篇:职称管理论文范文下一篇:哲学问题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