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原理基础知识总结范文

2023-09-17

机械原理基础知识总结范文第1篇

2013-2015 第一章 流体流动 1.牛顿黏性定律

2.流体静力学的方程运用:

(1)测压力:U管压差计,双液U管微压差计 (2)液位测量。 (3)液封高度的测量。 3.湍流和层流。

4.流体流动的基本方程:连续性方程(质量守恒原理),能量守恒方程(包括内能,动能,压力能,位能),伯努利方程。

5.边界层与边界层分离现象:边界层分离条件:流体具有粘性和流体流动的过程中存在逆压梯度。工程运用;飞机的机翼,轮船的船体等均为流线形,原因是为减小边界层分离造成的流体能量损失。 6.流体的管内流动的阻力计算: (1)流体在管路中产生的阻力:摩擦阻力(直管阻力)和形体阻力(局部阻力)

形体阻力的来源:流体流经管件、阀门以及管截面的突然扩大和缩小等局部地方引起边界层分离造成的阻力。

(2)管内层流的摩擦阻力的计算:范宁公式和哈根—泊谡叶公式。管内湍流的摩擦阻力的计算:经验公式。

(3)管路上的局部阻力:当量长度法和阻力系数法。 7.流量的测量(知识点综合运用) (1)测速管 (2)孔板流量计 (3)文丘里流量计 (4)转子流量计

第二章 流体输送机械

1.离心泵的工作原理及基本结构 2.离心泵的基本方程

3.离心泵的理论压头影响因素分析(叶轮转速和直径,叶片的几何形状,理论流量,液体密度) 4.离心泵的特性方程

5.离心泵的性能参数(流量,扬程,效率,有效功率和轴功率) 6.离心泵的安装高度 7.离心泵的汽蚀现象; 8.离心泵的抗汽蚀性能:NPSH,离心泵的允许安装高度。 9.离心泵的工作点 10.离心泵的类型

11.其他类型化工用泵:往复泵(计量泵、隔膜泵、活塞泵)、回转式泵、旋涡泵。 12.气体输送和压缩机械(通风机、鼓风机、压缩机、真空泵)

第三章非均相混合物分离及固体流态化

1.颗粒的特性 2.降尘室的工作原理 3.沉降槽的工作原理

4.离心沉降的典型设备是旋风分离器,其原理。

5.过滤操作的原理(化工中应用最多的是以压力差为推动力的过滤)、过滤基本方程、过滤速率与过滤速度

6.过滤设备:板框压滤机、加压叶虑机、转筒真空过滤机 7.间歇、连续过滤机的生产能力

第四章 液体搅拌

1.搅拌额目的。

2.搅拌器的两个基本功能及适用场所。 3.均相液体搅拌的机理是什么。 4.选择放大准则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第五章 传热

1.传热方式: 热传导,对流,热辐射 (1)导热 若物体各部分之间不发生相对位移,仅借分子、原子和自由电子等微观粒子的热运动而引起的热量传递称为热传导(导热)。 (2)对流传热

热对流是指流体各部分之间发生相对位移、冷热流体质点相互掺混所引起的热量传递。热对流仅发生在流体之中, 而且必然伴随有导热现象。 (3)辐射传热

任何物体, 只要其绝对温度不为零度 (0K), 都会不停地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外界辐射能量, 同时又不断地吸收来自外界物体的辐射能, 当物体向外界辐射的能量与其从外界吸收的辐射能不相等时, 该物体就与外界产生热量的传递。这种传热方式称为热辐射。

2.冷热流体热交换方式: (1)直接接触式换热 (2)蓄热式换热 (3)间壁式换热

3.热传导:平壁传热速率,n层平壁的传热速率方程;圆筒壁的热传导(单层和多层)

4.换热器的传热计算:总传热系数的计算 5.传热计算方法:平均温度差法,传热单元数法! 6.对流传热原理及其传热系数的计算

7.辐射传热:黑体,镜体,透热体和灰体,物体的辐射能力 8.换热器

(1)分类:混合式换热器,蓄热式换热器,间壁式换热器 (2)间壁式换热器:管壳式换热器(固定管板式换热器,浮头式换热器,U型管式换热器),蛇管换热器,套管换热器。

(3)换热器传热过程的强化:增大传热面积S,增大平均温度差,增大总传热系数K (4)换热器设计的基本原则

第六章 蒸发

1.蒸发的目的: (1)制取增溶的液体产品 (2)纯净溶剂的制取 (3)回收溶剂 2.蒸发的概念

3.蒸发过程的分类及蒸发过程的特点 4.蒸发设备:循环冷却器

第七章传质与分离过程概论

1.传质的分离的方法:平衡分离,速率分离。

2.质量传递的方式:分子传质(分子扩散)和对流传质(对流扩散) (1)分子扩散:菲克定律

(2)对流传质:涡流扩散,对流传质机理,相际间的传质(双模模型,溶质渗透模型) 3.传质设备:板式塔和填料塔。

第八章 气体吸收

1.气体吸收的运用:

2.吸收操作:并流操作和逆流操作 3.气体吸收的分类:

4.吸收剂的选择:(1)溶解度(2)选择性(3)挥发度(4)粘度 5.吸收过程的相平衡关系:通常用气体在液体中的溶解度及亨利定律表示。

6..相平衡关系的应用:判断传质进行的方向,确定传质的推动力,指明传质进行的极限。

7.吸收过程的速率关系:膜吸收速率方程(气膜、液膜吸收速率方程),总吸收速率方程。

8.低组成气体吸收的计算:全塔物料衡算,操作线方程 9.吸收剂用量的确定:(1)最小液气比(2)适宜的液气比 10.吸收塔有效高度的计算:(1)传质单元数法(2)等板高度法 11.其他吸收与解吸 12.填料塔

(1)塔填料:散装填料与规整填料等

(2)填料塔的内件:填料支撑装置,填料压紧装置,液体分布装置,液体收集及再分布装置。

(3)填料塔流体力学能与操作特性

第九章 蒸馏 一.相关概念:

1、蒸馏:利用混合物中各组分间挥发性不同的性质,人为的制造气液两相,并使两相接触进行质量传递,实现混合物的分离。

2、拉乌尔定律:当气液平衡时溶液上方组分的蒸汽压与溶液中该组分摩尔分数成正比。

3、挥发度:组分的分压与平衡的液相组成(摩尔分数)之比。

4、相对挥发度:混合液中两组分挥发度之比。

5、精馏:是利用组分挥发度的差异,同时进行多次部分汽化和部分冷凝的过程。

6、理论板:气液两相在该板上进行接触的结果,将使离开该板的两相温度相等,组成互成平衡。

7、采出率:产品流量与原料液流量之比。

8、操作关系:在一定的操作条件下,第n层板下降液相的组成与相邻的下一层(n+1)板上升蒸汽的组成之间的函数关系。

9、回流比:精流段下降液体摩尔流量与馏出液摩尔流量之比。

10、最小回流比:两条操作线交点落在平衡曲线上,此时需要无限多理论板数的回流比。

11、全塔效率:在一定分离程度下,所需的理论板数和实际板数之比。

12、单板效率:是气相或液相通过一层实际板后组成变化与其通过一层理论板后组成变化之比值。

二:单级蒸馏过程:平衡蒸馏和简单蒸馏及其计算 三:多级精馏过程:精馏(连续精馏和间歇精馏)

四:两组分连续精馏的计算:全塔物料衡算和操作线方程,理论板层数的计算(图解法、逐板计算法和简捷法),最小回流比的计算及选择。

五:间歇精馏和特殊精馏以及多组分精馏概述(了解部分) 六:板式塔

(1)塔板类型:泡罩塔,筛孔塔板和浮阀塔板。 (2)塔高及塔径的计算 (3)塔板的结构:溢流装置

(4)板式塔的流体力学性能和操作特性

第十一章 干燥

一、名词解释

1、干燥:用加热的方法除去物料中湿分的操作。

2、湿度(H):单位质量空气中所含水分量。

3、相对湿度():在一定总压和温度下,湿空气中水蒸气分压与同温度下饱和水蒸气压比值。

4、饱和湿度(s):湿空气中水蒸气分压等于同温度下水的饱和蒸汽压时的湿度。

5、湿空气的焓(I):每kg干空气的焓与其所含Hkg水汽的焓之和。

6、湿空气比容(vH):1kg干空气所具有的空气及Hkg水汽所具有的总体积。

7、干球温度(t):用普通温度计所测得的湿空气的真实温度。

8、湿球温度(tw):用湿球温度计所测得湿空气平衡时温度。

9、露点(td);不饱和空气等湿冷却到饱和状态时温度。

10、绝对饱和温度(tas):湿空气在绝热、冷却、增湿过程中达到的极限冷却温度。

11、结合水分:存在于物料毛细管中及物料细胞壁内的水分。

12、平衡水分:一定干燥条件下物料可以干燥的程度。

13、干基含水量:湿物料中水分的质量与湿物料中绝干料的质量之比。

14、临界水分:恒速段与降速段交点含水量。

15、干燥速率:单位时间单位面积气化的水分质量。 二:湿空气的性质及湿度图 三:干燥过程的物料衡算与热量衡算 四:干燥速率与干燥时间 五:真空冷冻干燥

机械原理基础知识总结范文第2篇

第一章

1.

稀缺性:社会拥有的资源是有限的,因此不能生产人们希望用油的所有物品与劳务

2.

经济学:研究社会如何管理自己的稀缺资源

3.

效率:社会能从稀缺资源中得到的最大利益

4.

平等:讲这些资源的成果平均地分配给社会成员

5.

机会成本:为了得到这种东西所放弃的东西

6.

理性人:能系统而由母的的尽最大努力去实现目标

7.

编辑变动:对现有行动计划的微小增量调整

8.

激励:引起一个人做出某种行为的某种东西

9.

市场失灵:市场本身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情况

10.

外部性:一个人的行为对旁观者福利的影响

11.

市场势力:单个人或者一小群人不适当地影响市场价格的能力

12.

生产率:每一单位劳动投入所生产的物品与劳动数量

经济学十大原理

1、人们面临权衡取舍

2、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

3、理性人考虑边际量

4、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

5、毛衣可以使每个人的状况都变得更好

6、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

7、政府又是可以改善市场结果

8、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

9、当政府发行了过多的货币时,物价上升

10、社会面临通货膨胀与事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

第二章

要点

1.

循环流向图,见书20。在这个模型中,经济由两类觉得这,家庭和企业组成,

2.

物品与劳务市场上,家庭是买者,生产要素市场上,家庭是卖者

3.

生产可能性边界:一个图形,标明在生产要素和生产技术既定时,一个经济所能生产的产出。大炮与黄油

4.

微观经济学:研究家庭和企业如何做出决策,以及他们如何在特定市场上相互影响

5.

宏观经济学:研究整体经济现象

6.

关于世界的表述有两种类型:一,实证表述:描述性的,关于世界是什么样子的表述;二,规范表述:关于世界应该是什么样子的表述

第四章

供给与需求的市场力量

1.某种物品与劳务的买者与卖者组成的一个群体

2、竞争市场:有许多买者与卖者,以至于一个人对市场价格的影响微乎其微的市场

3、完全竞争的市场具有的两个特征:可供销售的物品是完全相同的;买者与卖者众多以至于任何一个买者或卖者无法影响市场价格,此时他们被称为价格接受者

4、垄断者:一些市场只有一个卖者,由他决定价格

5.需求量:买者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该种物品的数量

6.需求定理: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价格上升,该物品的需求量减少,价格下降,需求量增加

7.

需求曲线:把价格与需求量联系一起的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

8.

市场需求:所有个人对某种特定物品或劳务的需求的总和

9.

需求变动:需求曲线向右移动为去求增加,向左移动为需求减少

10.

影响需求量的因素:价格

11.

影响需求的因素:收入,相关物品的价格,嗜好,预期,买者数量

12.

供给量:卖者愿意并且能够出售的该种物品的数量

13.

供给定理:在其他条件不变时,一种物品价格上升,该物品的供给量增加,一种物品价格下降,该物品供给量减少

14.

供给变动:供给曲线向右移动,为供给增加,供给曲线向左移动,为供给减少

15.

影响供给

的因素:投入品的价格,技术,预期,卖者数量

16.

分析均衡变动的三个步骤:一,确定该事件是使供给曲线移动还是使需求曲线移动,还是两者都移动;二,确定曲线移动方向;三。用供求图说明这种移动如何改变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

分析实例:66—69

17.

在市场经济中,价格是引导经济决策,从而配置稀缺资源的信号。对于经济中的每一种物品来说,价格确保供给与需求达到平衡,因此,均衡价格决定了买者选择购买多少这种物品,以及买者选择生产多少这种物品

第五章

弹性及其应用

1.

需求价格弹性:衡量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如果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很大,就说这种物品的需求是富有弹性的,反之~~~~

2.

决定需求价格弹性的一般规律:

一,相近替代品的可获得性:有相近替代品的物品的需求往往比较富有弹性

二,必需品与奢侈品:必需品的需求往往缺乏弹性,而奢侈品的需求往往富有弹性

三,市场定义:任何一个市场上的需求弹性都取决于我们所划定的市场范围。范围小的市场的需求弹性往往大于范围大的市场的需求弹性,因为范围小的市场上的物品更容易找到相近的替代品。比如冰激凌是一个较狭义的范畴,它的需求富有弹性,因为容易找到其他甜点代替。

三,时间框架:物品的需求往往在长期内更富有弹性。

3.

需求价格弹性=需求量变动百分比÷价格变动百分比

4.

中点法计算两点间需求价格弹性:77页

5.

各种需求曲线:

6.

总收益与需求价格弹性:如果需求是缺乏弹性的,价格上升将引起总收益增加;如果需求富有弹性,价格上升引起总收益减少。图79

一般规律:

一:当需求缺乏弹性,价格弹性小于1,价格和总收益同方向变动

二:当需求富有弹性,价格弹性大于1,价格和总收益反方向变动

三:如果需求是单位弹性,价格弹性为1,价格变动,总收益不变。

其他需求弹性

1.

需求收入弹性:衡量消费者收入变动时需求量如何变动。

公式:需求收入弹性:需求量变动百分比÷收入变动百分比

2.

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衡量一种物品需求量对于另一种武林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公式: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物品1的需求量变动百分比÷物品2的价格变动百分比

p.s.替代品的交叉价格弹性是整数,互补品的交叉价格弹性是负数

供给弹性

1.

供给价格弹性:衡量供给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2.

公式:供给价格弹性=供给量变动百分比÷价格变动百分比

3.

各种供给曲线

4.

供求工具的运动,见书85----89

第六章

供给,需求与政府政策

1.

价格上(下)限:法定最高(低)价格

2.

价格上限:

一:均衡价格低于上限,价格上限是非限制性的

二:均衡价格高于上限,价格上限对市场有一种限制性约束。当政府对竞争市场实行限制性价格上限,就产生了物品的短缺,而且卖者必须在大量潜在的买者中配给稀缺物品。

3.

价格下限:

一:均衡价格高于下限,价格下限是非限制性的

二:均衡价格低于下限,价格下限是限制性的,限制性价格下限引起了过剩

4.

劳动供给与劳动需求平衡的市场,限制性最低工资高于均衡工资,引起过剩,劳动供给量大于需求量,结果是出现失业。见书97页

5.

税收总是由买者与卖者共同分摊。税收一直了市场活动。见书101页

6.

弹性与税收归宿:税收负担更多地落在缺乏弹性的市场一方身上。图示见书104

第七章

消费者,生产者与市场效率

1.

支付意愿:每一个买者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

2.

消费者剩余:买者愿意为一种物品支付的量减去其为此实际支付的量

3.

用需求曲线衡量消费者剩余:需求曲线以下,和价格以上的面积衡量一个市场上的消费者剩余。图示见书114---115

4.

生产者剩余:卖者得到的量减去其生产成本。生产者剩余衡量卖者参与市场中得到的利益。

5.

用攻击曲线衡量生产者剩余:价格之下攻击曲线以上的面积衡量一个市场上的生产者剩余。图示见书118

6.

总剩余=买者的评价—卖者的成本

7.

如果资源配置使总剩余最大化,我们说,这种高配置表现出效率。如果一种物品不是由成本最低的卖者生产的,配置就是无效率的。

8.

除了效率之外,社会计划者还应该关心平等,即市场上的各个买者与卖者是否有相似的经济福利水平。

9.

三个市场结果的观点

一:自由市场把物品的攻击分配给对这些物品评价最高的买者,这种评价用买者的支付意愿衡量

二:自由市场将物品的需求分配给能够以最低成本生产这些物品的卖者

三:自由市场生产处使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的总和最大化的物品量。

10.

为了使总剩余最大化,社会计划者应该选择攻击曲线与需求曲线相交时的产量。图示见书120—121

第十章

外部性

1.

外部性:当一个人从事一种影响旁观者福利,而对这种影响不付报酬又得不到报酬的活动时,就产生了外部性。(外部性的内在化:得到了报酬或者支付了报酬)

2.

正(负)外部性:对旁观者的影响有利(不利)。

3.

总之,负外部性使市场生产的数量大于社会合意的数量,正外部性使市场生产的数量小于社会合意的数量。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政府可以通过对有负外部性的物品征税并给予有正外部性的物品补贴来使

外部性内在化。

4.

针对外部性的公共政策:

一,

命令与控制政策直接对行为进行管制

二,

以市场为基础的政策提供激励,以促使私人决策者自己来解决问题

矫正税改变了激励,使其考虑到外部性的存在,从而使资源配置向社会最适水平移动。因此,矫正税既增加了政府的收入,又提高了经济效率。

案例分析详见168—171

5.

科斯定理:在吗某些情况下,私人市场在解决外部性方面非常有效。

6.

根据科斯定理,如果私人各方可以无成本地就资源配置进行协商,那么,私人市场就总能解决外部性问题,并有效地配置资源。

7.

科斯定理说明,死人经济主体可以解决他们之间的外部性问题。无论最初的权利如何分配,有关各方总可以达成一种协议,在这种协议中,每个人的状况都刻意变好,而且结果是有效率的。

8.

交易成本:各方在达成协议及遵守协议过程中所发生的成本。

9.

许多情况下,在许多利益各方间达成协议是很困难的,从而科斯定理并不适用。

第十一章

1.

私人物品:在消费中既有排他性又有竞争性

2.

公共物品:在消费中既无排他性又无竞争性

3.

公共资源:在消费中有竞争性但没排他性

4.

自然垄断的物品:在消费中有排他性但无竞争性

5.

搭便车者:得到一种物品的利益但避开为此付费的人

6.

一些重要的公共物品:国防,基础研究即一般性知识(无专利),反贫困

7.

一些重要的公共资源:清洁的水和空气,拥挤的道路,一些野生动物。

8.

公地悲剧的理解

第15章

一国收入的衡量

名词解释:

1、国内生产总值(GDP):在某一既定诗琪一个国家内生产的最终物品与劳务的市场价值

2、国民生产总值(GNP):一国永久居民称为国民,,其所赚到的总收入。与国内生产总值不同之处在于,它包括本国公民在国外赚到的收入,而不包括外国人在本国赚到的收入。

3、国民生产净值(NNP):是一国居民总收入(GNP)减折旧。折旧是经济中设备和建筑物存量的磨损或损耗。

4、国民收入:一国居民在物品与劳务生产中赚到的总收入。与国民生产净值不同之处在于,它不包括间接的企业税,但包括企业补贴,两者不同还源于由数据收集问题引起的统计误差。

5、个人收入:家庭和非公司制企业得到的收入。

6、个人可支配收入:家庭和非公司制企业在完成它们对政府的义务后剩下的收入。

7、GDP(Y)的组成,消费(C),投资(I),政府购买(G),净出口(NX)

Y=C+I+G+NX

8、消费:是家庭除购买新住房之外用于物品和劳务的支出。物品包括家庭购买的汽车与家电等耐用品以及食品和衣服等非耐用品,劳务包括理发医疗等无形的东西,也包括教育。

9、投资:是用于对未来生产更多物品和劳务的物品的购买,它是资本设备,存货,建筑物购买的总和。包括新住房支出。

10、政府购买:包括地方,州,和联邦政府用于物品与劳务的支出。包括政府员工的薪水和用于公务的支出。

11、净出口:等于外国对国内生产的物品的购买(出口)减国内对外国物品的购买(出口)。

12、名义GDP:按现期价格评价的物品与劳务的生产

13、真实GDP:按不变价格评价的物品与劳务的生产,计算真实GDP时首先指定一年作为基年。

14、GDP平减指数=(名义GDP/真实GDP)*100

衡量的是相对于基年价格的现期物价水平,反应了价格的变动。

15、通货膨胀率:从一个时期到下一个时期某个物价水平衡量指标变动的百分比。如果用GDP平减指数两个相连年份的通货膨胀率用如下方法计算;

(第二年的GDP平减指数-第一年的GDP平减指数)/第一年的GDP平减指数*100%

第16章

生活费用的衡量

1、消费物价指数(CPI):普通消费者所购买的物品与劳务总费用的衡量标准。

2、消费物价指数的计算:

(1)

固定篮子:固定种类的物品及对应的数量

(2)

找出价格:找出每个时点上篮子中每种物品与劳务的价格

(3)

计算这一篮子东西的费用:用价格数据计算不同时期一篮子物品与劳务的费用。

(4)

选择基年并计算指数:

消费物价指数=当年一篮子物品与劳务的价格/基年一篮子物品与劳务的价格*100%

(5)

计算通货膨胀率

(第二年CPI-第一年CPI)/第一年CPI*100%

3、生产物价指数(PPI):衡量企业而不是消费者购买的一篮子物品与劳务的费用

4、两个重要差别使GDP平减指数与CPI不一致

(1)

GDP平减指数反映国内生产的所有物品与劳务的价格,而消费物价指数反映消费者购买的所有物品与劳务的价格。

(2)

更微妙的差别设计如何对各种价格进行加权以得出一个物价总水平的数字。消费物价水平指数比较的是固定的一个篮子物品与劳务的价格与基年这一篮子物品与劳务的价格,而这一篮子物品的构成不经常变动。GDP平减指数比较的是现期生产的物品和劳务的价格与基年同样物品和劳务的价格。因此用来计算GDP平减指数的物品与劳务的组合自动地随时间的推移而变动。如果所有价格变动的比例不同,对于各种价格加权的方法对于整个通货膨胀率就是至关重要的。(P279页)

5、今天美元的数量=T年美元的数量*(今天的物价水平/T年的物价水平)

6、通货膨胀的指数化:根据法律或合同自动地按物价水平的变动校正的美元量

7、名义利率和真实利率:

名义利率:衡量美元数量变动的利率

真实利率:根据通货膨胀校正的利率

真实利率=名义利率-通货膨胀利率

第17章

生产与增长

1、生产率的决定因素:

(1)

人均物质资本:用于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设备和建筑物存量称为物质资本。

(2)

人均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是经济学家用来指工人通过教育、培训和经验而获得的知识与技能的一个术语。人力资本包括在早期儿童教育、小学、中学、大学和成人劳动力在职培训中所积累的技能。

(3)

人均自然资源:自然资源是自然界提供的生产投入,如土地,河流,矿藏。有可再生和不可再生两种形式。

(4)

技术知识:对生产物品和劳务的最好方法的了解。

2、收益递减:随着资本存量的增加,由增加的一单位资本生产的额外产量减少。

3、追赶效应:资本的收益递减还有一层更重要的意义,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如果一国开始时比较穷,它就更容易实现迅速增长。

4、经济增长和公共政策:P297-305了解

第20章

失业

1、就业者:这类人包括作为得到报酬的员工而工作的人,在自己的企业里工作且得到报酬的人,以及在家族企业里工作但拿不到报酬的人。

2、失业者:这类人包括能够工作且在之前十周内努力找工作但没有找到工作的人,还包括被解雇正在等待重新被找回工作岗位的人。

3、非劳动力:这类人包括不属于前两类的人,如全日制的学生,家务劳动者和退休人员。

4、劳动力:就业者与失业者之和。

5、失业率:失业者占劳动力的百分比。

6、劳动力参工率:总成年人口中劳动力所占百分比

7、摩擦性失业:公认寻找最适合自己的工作需要时间,由使工人与工作相匹配的过程所引起的失业有时称为摩擦性失业。通常认为这种失业可以解释较短的失业持续时间。

8、结构性失业:在某些劳动市场上课提供的工作岗位数量可能不足以为每个想工作的人提供工作。当劳动的供给量大于需要量时就出现了这种情况,出现这种类型的失业,通常认为这种失业可以解释较长的失业持续时间。正如我们将要看到的,当工资由于某些原因高于使供求均衡的水平时,就产生了这种失业。

9、工会:是一个就工资、津贴和工作条件与雇主进行谈判的工人协会。工会是一种卡特尔(垄断组织)。

10、工会与企业就就业条件达成一致的过程称为集体谈判。

11、罢工:如果工会和企业没有达成协议,工会就会组织工人从企业撤出劳动。

12、三种使工资高于均衡水平的原因:最低工资发、工会、效率工资P345-355

13、几种效率工资理论:工人健康、工人流动率、工人素质、工人努力程度

第21章

货币制度

1、货币:是经济中人们经常用于相互购买物品与劳务的一组资产。在经济中有三种职能:交换媒介,计价单位,价值储藏手段

2、货币的种类:

(1)

商品货币:货币采取有内在价值的商品形式,如黄金

(2)

法定货币:没有内在价值的货币。

3、流动性:用来说明一种资产兑换为经济中的交换媒介的容易程度。

4、货币存量:经济中流通的货币量。

5、通货:公众受众的纸币钞票和铸币。

6、活期存款:储户可以简单地通过开支票而随时支取的银行账户余额。

机械原理基础知识总结范文第3篇

第一章 组织与管理1组织要素及其整合2管理的内容特征和原则3管理的科学化与方法论

第二章 早期管理思想1中国古代管理思想2西方工厂制度初期的管理思想及实践3古典管理理论

第三章 现代管理理论1行为科学的产生2现代管理流派3管理发展的新趋势

第四章 管理伦理与组织社会资本1管理活动中的道德逻辑2企业的社会责任与利益相关者3组织的社会网络与社会资本

第五章 环境研究1环境动态性与研究意义2外部环境研究3内部环境研究4环境研究的程序和方法

第六章 决策理论1决策的类型与特点2决策过程与影响因素3决策方法4有限理性及超越

第七章 计划与战略管理1计划的类型作用和编制过程2组织战略管理3计划的执行与动态管理

第八章 组织设计1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2组织设计的任务依据和原则3横向组织设计4纵向组织设计

第九章 人员配备1人员配备的任务和原则2人员选聘3人事考评4人员培训

第十章 组织力量的整合1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2直线与参谋3委员会

第十一章 领导与权力1权力的本质2领导特性与行为理论3权变领导理论4组织学习与变革领导理论

第十二章 激励理论1激励的原理2内容激励理论3过程激励理论4管理实践中的激励问题 第十三章 沟通理论1沟通的原理和策略2人际沟通3组织沟通4冲突管理

第十四章 控制活动1控制原理2有效管理控制3管理者的控制4组织间的控制

第十五章 运营/质量和信息技术1信息技术与控制2现代控制的信息技术方法3基于新信息技术的柔性作业系统4质量控制

第十六章 控制方法与危机控制1官僚控制方法2市场控制与团体控制3危机管理与控制4危机反应与恢复管理

第十七章 管理的创新职能1创新职能与创新管理2创新的基本内容3创新管理与领导4工作流程的再造

第十八章 技术创新1技术创新及其管理2技术创新的动力3技术创新的战略决策4主导设计与标准战略

第十九章 组织创新1企业组织与知识经济特征2企业制度创新3企业层级结构创新4企业文化创新

机械原理基础知识总结范文第4篇

在当代全球性经济环境的今天,随处可以获取大量的统计信息。最成功的管理者和决策者是那些能够理解和有效地运用这些统计信息的人。

在生产领域,由于现在非常重视产品的质量,因此质量控制是统计在生产中的一个重要应用。许多统计质量控制图被用来控制某生产过程的产量。例如,假如一台机器被用来向容器中注入一种软飮料,灌装重量是12盎司。定期从容器中抽取样本,求出样本容器中飮料重量的平均数,若平均数描在质量控制图控制上限的上面,则说明注入的飮料过多应该减少,如在控制下限的下面,则说明注入的飮料过少应该增加。为此质量控制图为生产过程时时处在“控制之中”提供了统计信息。

在经济领域,人们经常要求经济学家们对将来的经济以及其他方面进行预测。在进行预测时,往往离不开各种各样的统计信息。例如,在预测通货膨胀率时,经济学家们就要用到生产者价格指数、失业率和生产利用能力等方面的统计信息,将这些统计信息输入到计算预测模型中,就可预测通货膨胀率指标。 在社会领域,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社会生活中,也有许多问题需要统计信息。例如,社会的人口总量;性别比;父辈与子辈的职业、文化教育程度是否相关(代际关系);人口质量状况;社会环境(气候)状况;城市污染指数;人民生活的恩格尔系数等,同样需要大量的统计数据进行分析、描述和评价。

除此之外,统计在医学、工程、地学、农业、工业、教育等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以及各行各业中都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如此同时,统计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也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和完善。相信知识经济时代定是统计学一展风采的时代。 从某种意义上看,统计的重要性类似于军事情报,它常常能为领导决策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事实上,在许多国策的制定过程中,如实施计划生育、坚守18亿亩耕地、保护生态环境等等,统计数据的参考价值都是功不可没的。一位市长曾这样评价统计工作,他说,在市政府如果说排前三个重要的部门,统计部门应该算是一个。统计工作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总结

机械原理基础知识总结范文第5篇

2、 管理者的责任是:管理

一个组织,管理管理者,管理工作和员工。

3、 管理是一种艺术,这是

强调管理的实践性。

4、 管理的两重性是马克

思主义关于管理问题的基本观点: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5、 管理学有别于其他各

种专门管理学,它试图从各种不同的组织中概括、抽象、提炼出共同的东西,并形成系统的管理理论。

6、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

证法是学习与研究管理学的总的方法论指导。

7、 科学管理之父泰罗,提

出人是经济人。

8、 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

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工人和雇主都必须来一次“心理革命”。

9、 在管理控制上实行例

外原则。

10、法约尔的代表作《工业

管理和一般管理》。

11、企业职能不同于管理

职能。任何企业都有六种基本活动或职能。

12、管理活动的职能:计

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

13、管理的十四原则:分

工;职权与职员;纪律;统一指挥;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个人报酬;集中化;等级链;秩序;公正;任用期稳定;首创精神;集体精神。

管理学原理

14、马克斯韦伯被人们称

为组织理论之父。

15、重视人的试验是霍桑

试验。

16、美国管理学家孔茨把

管理理论的各个流派称之为“管理理论丛林”。

17、人际关系学派以人与

人之间的关系为中心来研究管理问题。沟通(信息)中心学派主张把管理人员盾成为一个住处中心,并围绕这一概念来形成管理理论。

18、经济环境是指组织所

在的国家或地区的总体经济状况,包括消费者购买力、利息率、通货膨胀率等都属于经济环境的范畴。

19、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包

括顾客、供应商、竞争者及其他一些具体环境因素。

20、计划工作的基本特征:

目的性;主导性;普遍性;经济性。

21、计划工作的原理:限定

因素原理;许诺原理;灵活性原理;改变航道原理。限定因素原理决策的精髓。

22、目标管理出现于美国。

23、1954年德鲁克在《管

理的实践》一书中,首先提出了“目标管理和自我控制”的主张。

24、预算作为一种计划,是

以数字表示预期结果的一种报告书,它也可称之为“数字化”的计划。

25、增加新的与原业务不

相关的产品或报务是混合式多元经营。

26、为了选择和比较决策

需要两个以上的决策方案。

27、正确决策(科学决策)

的特征(ABCD):有明确而具体的决策目标;以了解和掌握住处为基础;有两个以上的备选方案;对控制的方案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估。

28、追求的是最可能的优

化效应。

29、计量决策方法亦指决

策的“硬技术”。目标统一原理,是指组织中每个部门或个人的贡献是有利于实现组织目标,组织结构就越是合理有效。

30、专业化分工的优缺点

(ABCD)。

31、管理宽度与管理层次

成反比。

32、扁平的结构的优点

(ACD)有利于缩短上下级距离,密切上下级之间的关系,信息纵向流通快,管理费用低,而且由于管理宽度大,被管理者有较大的自由性和创造性,因则有满足感,同时也有得选择和培训下属人员。

33、按职能划分易导致所

谓的“隧道视野”。

34、直线型组织结构的优

点:(1)结构比较简单。所有的人都明白他们应向谁报告和谁向他报告(2)责任与职权

明确。每个人有一个并且只能有一个直接上级。(3)做出决定可能比较容易和迅速。

35、在实际工作中,不存在

纯粹的职能型组织结构。

36、分权的事业部制的管

理原则是“集中政策,分散经营”。

37、矩阵结构的优点

(ABD)灵活性;适应性强;便于沟通意见。缺点(AB)项目小组是临时性的,稳定性较差;由于小组成员要接受多重领导,当两个意见不一致时,就会使他们的工作无所适从。

38、组织内的职权有三种

类型:决策的数目,决策的重要性及其影响面,决策审批手续的简繁。

39、集权或分权的程度,常

常根据各管理层次拥有的决策权的情况来确定。按照这一观点,组织变革的过程可以盾作有三个阶段:解决阶段;变革阶段和重新冻结阶段。

40、力场分析有助于人们

识别哪些力量是能够改变的。

41、西格玛的质量水平对

应首DPMO为3.4这一目标。

42、人员配备的内容:

(ACD)选人、评人、育人。是对中全体人员的配备,它即包括主管人员的配备,也包括非

主管人员的配备。

43、公开竞争原理,是指组

织越是想要提高管理水平,就越是要在主管职务的接班人之间鼓励公开竞争。

44、成功地履行管理职能

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强烈的管理愿望。

45、从外部招聘有哪些优

点:有较广泛的来源以满足组织的需求,并有可能招聘到第一流的人才;可避免“近亲繁殖”;可避免组织内没有提拨到人的积极性受挫;由于大多数应聘者有一定的经验。

46、用管理的基本要领和

基本原理作为标准是最好的方法。对比法是一种相对考评的办法。

47、领导工作的实质是影

响力。直接管理原理是指一个下级只接受一个上级的领导。

48、领导边疆流的提出者

是美国的坦南鲍姆和施米特。

49、9.1型管理称独裁的、

重任务型的管理领导者的工作最有影响的三个基本方面是职位权力、任务结构和上下级之间的关系。 50、过程改进团队是指改

进或开发某个具体业务过程珠项目团队。

51、执行阶段团队过程获

得更好的评价,团队成员的关系大体上让人满意,在此期间,团队在实现目标上取得重大进展。

52、领导工作中的沟通是

指(A)人-人之间的沟

通。

53、正式沟通一般指在组

织系统内,依据组织明文规定的原则进行的住处传递与交流,例如组织与组织之间的公函来往、组织内部的文件传达、召开会议、上下级之间的定期情报交换等

54、正式沟通的优点:沟通

效果好,约束力强,易于保密,可以使信息沟通保持权威性。

55、横向沟通也指平行沟

通。

56、麦克莱兰认为人的基

本需要本种,即成就、权力、社会需要。

57、激励的大小是由期望

理论决定的。

58、波特劳勒模式:人事一

个特定任务的能力;努力;对所要做的任务的理解力。

59、努力和机遇属于不稳

定因素。控制也包含三个基本步骤:拟定标准、衡量成效、纠正偏差。

60、例外情况的原理则强

调必须观察在这些观点上所发生的偏差的大小。预算的最大缺陷也许是它缺乏灵活性。 6

1、根据销售量、成本和利

润和三者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对企业的盈亏情况的变化进行分析的一种方法,又称“量本利”分析。 6

2、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

的阶段:系统定义、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到系统评价的一个完整过程。

63、美国管理学家德鲁克

认为一个主管人员至少应该具备的基本技能是技术技能;人事技能;概念技能。 6

4、例外原则是:上级人员

把一般的日常事物授权给下级管理人员去处理,而自己只保留对例外事项的决策和监督权。

65、控制工作可以分为:按

纠正措施的环节可以分为现场控制、所馈控制和前馈控制;按原因或结果分类可以分为直接控制和间接控制。 6

6、控制工作的步骤或程

序是:拟定目标;衡量成效;纠正偏差;管理突破。

67、科学管理思想:具有科

学管理思想的管理专家会认为应该通过严格规范、标准经的管理制度提高工作效率,通过胡萝卜加大棒的方式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行为管理思想:具有行为管理思想的管理专家会认为应该加强和员工的思想感情的交流,给予员工更多铁关心和爱护,营造团结融洽的工作氛围来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具有系统管理思想的管理专家会认为企业作为一个系统应考虑和外部环境之间的事例关系,根据环境的变化,相应的管理方式应随之而变。另外在企业内部应考虑和内部员工的关系,制度、方法、技术等应体现其

整体性。

名词解释

1、 管理学:是一门系统地

研究管理过程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的科学;

2、 系统:是指由相互作用

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3、 霍桑试验:1924-19

32年间,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和西方电气公司合作进行了一项研究。由于研究是在西方电气公司的霍桑工厂进行的,因此后人称之为“霍桑试验”。

4、 全面质量管理:一个组

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让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

5、 社会责任:是指组织在

遵守、维护和改善社会秩序、保护增加社会福利等方面所承担的职责和义务。

6、 管理道德:是指规定行

为是非的惯例或原则。组织活动本身及其结果往往对社会造成很大的影响,这促便人们关注组织的管理者如何做出决策或采取行动,以及其背后所依据的准则,即管理道德。

7、 目标管理:是指组织的

最高管理层根据组织面临的形势和社会需要,制定出一定时期内组织经营活动所要达

到的总目标,然后层层落实,要求下属各部门管理人员以至每个员工根据上级制定的目标和保证措施形成一个目标体系,并把目标完成的情况作为各部门或个人考核的依据。

8、 目标管理的优点:有助

于提高管理水平,即有利于各方面的管理工作;有利于暴露组织机构中的缺陷;有利于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创造性和责任心;有利于进行更有效的控制。缺点:还没有得到普及和宣传;适当的目标不易确定;目标一般是短期的;不灵活。

9、 决策:是为达到一个目

标,从两个以上的可行方案中选择一个合理方案的分析判断过程。

10、管理宽度:又称管理幅

度,是指管理者有效地监督、管理其直接下属的人数。影响管理宽度的因素:管理者与其下属双方的能力;面对问题的种类;组织沟通的类型及方法;授权;计划;组织的稳定性也影响着管理宽度。

11、直线职权:是某项职位

或某部门所拥有的包括作出决策、发布命令等权力,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指挥权。

12、人才生命周期:一个人

才在组织内的生命周期,可分为四个阶段,即引入阶段,成长阶段,成熟阶段和衰落阶段。管理者的培训应根据各个阶段的特点采

取相应的对策和措施。

13、沟通:就是信息交流,

是指将某一住处传递给客体或对象,以期取得客体做出相应效果的过程。

14、强化:是心理学术语,

是指通过不断改变环境的刺激来达到增强、减弱或消失某种行为的过程。

15、控制工作:是指管理者

根据事先确定的标准、或根据组织内外环境的变化和组织的发展需要重新拟订的标准,对下属的工作成效进行测量、评价和采取相应纠正措施的过程。

16、管理突破:控制工作有

两个目的,第一个目的是“维护现状”,第二个目的是“打破现状”。管理突破就是实现控制工作的第二个目的,是指通过解决组织的慢性问题,增强组织素质的有组织的活动过程。

17、零基预算:每个预算年

度开始时,将所有还在进行的管理活动都看作重新开始,即以零为基础。

18、沟通联络的概念:是指

信息交流,简称沟通,是指北朝鲜某一住处传递给客休或对象,以取得客休或对象做出相应反应的过程。原则:明确的原则、完整性原则,战略上使用非正式组织的原则。有效沟通的要求:表达清楚,传递准确,避免过早评价,消除下级人员

的顾虑,管理者积极进行沟通,对情报沟通过程加以控制。德鲁克认为管理者在组织中应承担的责任有:管理一个组织;管理管理者;管理工作和人。

19、被西方人所接受的西

方“管理运动”的四个观点:保存、调研、合作、渐进。

20、按时间长短,预测可分

为:长期预测,中期预测,短期预测。

21、外求制的优点:被聘人

员具有外来优势;有利平息和缓和内部竞争之间的关系;能为组织带来新的方法和经验。

22、管理的基本职能:计

划、组织、人员配备、领导、控制。

23、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

三个阶段: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

24、法约尔认为企业的职

能包括哪些:任何企业都有六种基本活动或职能,分别为技术活动,商业活动,管理活动,财务活动,核算活动,安全活动。

简答:

1、 泰勒科学管理理论要

点:科学管理的中心总是是提高劳动生产率;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必须为工作配备第一流的工人;要使工人掌握标准化的操作方法,使用标准人的工具、机器和材料,并使作业环境标准化;实行有差别的计件工资制;工人和雇主双方都必须来一

次心理革命;把计划职能同执行职能分开,变原来的经验工作方法为科学工作方法;实行职能工长制;在管理控制上实行例外原则。

2、 霍桑试验的研究共分

为四个阶段:工场照明试验;继电器装配室试验;大规模的访问与普查;电话线圈装配工试验。

3、 梅奥等人对霍桑试验

的材料总结后得了的结论主要有四点:职工是“社会人”;企业中存在差“非正式组织”;新型的领导能力在于提高职工的满足度;存在差霍桑效应。

4、 计划工作的程序:估量

机会;确定目标;确定前提条件;确定可供选择的方案;评价各种方案;选择方案;制订派生计划;用预算形式使计划数字化。

5、 目标管理的特点:目标

管理是参与管理的一种形式;强调“自我控制”;促使下放权力;注重成果第一的方针。

6、 目标管理的局限性:对

目标管理的原理和方法宣传得不够;没有把指导方针向拟定目标的各级管理人员讲清楚;目标难以确定;目标一般是短期的;不灵活的危险。

7、 组织工作的内容:组织

中的职位或岗位设计;组织结构纵向划分;组织结构的横向划分;职权配置;组织结构进行协调和整合;组织变

革。

8、 组织工作的原理:目标

统一原理;分工协作原理;管理宽度管理;责权一致原理;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原理;稳定性与适应性相结合的原理。

9、 内部提升的优缺点:优

点:由于对机构中的人员有较充实可靠的资料,可了解侯选人的优缺点,以判断其是否合适新的工作;组织内成员对组织的历史和现状比较了解,能较快地胜任工作;可激励组织成员的进取心,努力充实提高本身的知识和技能;工作有变换机会,可提高组织成员的兴趣和士气,使其有一个良好的工作情绪;可使过去对组织成员的训练投资获得回收,并可判断其效益如何。缺点:所能提供的人员有限,尤其是关键的管理者,当组织内有大量空缺职位时,往往发生“青黄不接”的情况;会造成“近亲繁殖”;组织内没有被提升到的人的积极性将会受到挫伤。

10、领导工作的影响力来

源于哪里?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所谓的正式的权力或职位的权力,一类称为个人的权力或非职位的权力。职位的权力又分为奖赏权力、强制的权力和合法的权力;个人的权力又分为专家的权力和榜样的权力。奖赏的权

力是通过给予别人期望得到的东西来影响他们的行为的能力;强制的权力是通过惩罚来影响别人的行为的能力;合法的权力是指一般人都认为主管人员有权命令或批示下属的工作;专家的权力是个人通过别人需要的知识、经验或消息来影响别人行为的能力;榜样的权力是指利用别人对自己的认同而影响他们行为的能力。 、团队给组织带来的好

处:协同过程设计或问题解决;客观分析困难和机会;促进跨职能的沟通理解;质量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更大的创新;运营成本的减少;增加对组织使命的承诺;对变化更灵活的反应;人员离职流动率级缺勤率的降低等。 、非正式沟通的特点:所

误用非正式沟通是指通过正式组织途径以外的住处流通方式。特点有:消息越鹇人们谈论的就越多;对人们工作有影响的,最容易招致人们谈论;最为人们所熟悉者,最多为人们谈论;在工作上有关系的人,往往容易被牵到同一传闻中去;在工作中接触多的人,最可能被牵扯到同一传闻中去。

、有效激励的要求:坚持

物质利益的原则;坚持按劳分配的原则;随机制宜,创造激励条件;以身作则,发挥榜样的

作用。

14、管理突破的步骤:论证

必要性;组织落实;进行“诊断”;治疗过程;克服阻力;在新水平上控制。

15、控制工作的要求:控制

系统应切合管理者的个别情况;控制工作应确立客观标准;控制工作应具有灵活性;控制工作应讲究经济效益;控制工作应有纠正措施;控制工作应具有全局观点;控制工作应面向未来。

16、组织结构设计的成果

主要表现有:组织系统图、职位说明书、组织手册。

17、组织工作和控制工作

各是:组织工作是指为了实现组织的共同目标而确定组织内容各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活动。控制工作,是指主要售货员对下属趾高气扬工作成效进行测量,徇和评价并采取相应纠正措施的过程。

18、影响集权与分权程度

的因素有哪些?决策的代价;政策的一致性需求;规模问题;组织形成的历史;管理哲学;主管人员的数量与管理水平;控制技术及手段是否完善;分散化的绩效;组织的动态我与职权的稳定性;环境影响。

19、研究有关领导问题的

理论有哪三大类(领导性格理论,领导行为理论;领导权变理论)其中,菲德勒所提出的领

导权变理论有何含义:领导权变理论即随时机制理论,意味着领导是一种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领导得施加影响的能力取决于群体的工作环境,领导者的风格和个性,以及领导方法对群众的适合程度。 20、菲德勒提出影响领导

工作的三个基本因素是:职位权力、任务结构和上下级关系。

21、双因素理论的主要内

容:双因素理论包括“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保健”因素是指人们对诸如本组织的政策和管理、监督、工作条件、人际关系、薪金、地位、职业安定以及个人生活所需等等,如果得到后则没有不满,得不到则产生不满。“激励”因素则是指人们对诸如成就、赏识、晋升和工作中的成长,责任感等,如果得到则没有不满,得不到则产生不满。

22、时间网络分析:时间网

络分析法是一种很有意义的计划工作和控制技术,它也称为计划评审法PERT,这是一种用来观察在时间和项目的推移过程中,如何把计划的各个局部恰当地结合在一起的方法。

23、简述领导的艺术:把其

视为履行职能的艺术,主要包括沟通联络、激励和指导艺术;把它视为提高领导工作有效性的艺术,还包括正确

11121

3安排自己的工作和时间,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以及吸引职工参加管理等。

24、简答马斯洛需求层次

理论五个要求及关系:生理需求、安定或安全的需求、社交和爱情的需求、自尊与受人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相互关系:人类的需求是以层次的形式出现的,由低级的需求开始逐级向上发展到高级需求。

25、计划的表现形式:目的

或任务、目标,战略,政策,程序,规则,规划,预算。

26、计划工作就是根据组

织内外部的实际情况,权衡客观需要的主观可能,通过科学的预测,提出再为了一定时期内组织所要到的目标及级实现目标的方法。

27、激励的方式?思想政

治工作、奖励、职工参加管理、工作内容力求丰富、建立和健全规章制度。同一种激励方式是否能调动所有人的积极性?不能,因为人们的需要是不断地变化的,且不同的人有不的需要。

28、管理学的观念:管理学

是一门系统地研究管理过程的普通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的科学。

29、管理审核的概念:管理

审核是一个工作过程,它以管理学基本原则为评价准则,系统地考查、分析和评价一个组织的管理水平和管理成效,进而采取措施使之克服存在的缺点或问题。 论述题

1、 委员会管理的利弊:如

果组织中的最高决策权交给两位以上的管理者,也就是把权力分散到一个集体中去,即为委员会管理。优点:集思广益;协调,委员会可以协调各部门的活动;防止职权过于集中;下级参与管理;加强沟通,委员会可以作为散布和惧情报信息的重要手段;代表集团利益;有得管理者的成长,利用委员会也是培训管理者的方法之一。缺点:耗费时间和成本高;妥协与犹豫不决;职责分离,把研究、建议和作决策的职权授予一个集体时,实际上是职权在组织中的分散;一个人或少数占支配地位。委员会的决议应反映集体的智慧。

2、 沟通的原则与要求是

什么?原则:(1)明确原则。情报沟通是住处发出者发出信息的手段,但倘若要使该信息具有价值,就应当是能为接收收者所明确和

理解的。(2)完整性原则。这就是说,当管理者为了达到组织目标,而要实现和维持良好的合作时,他们之间就要进行情报沟通,以促进他们之间的相互了解。(3)使用非正式组织的原则。只有当管理者使用好非正式组织来补充正式组织的情报沟通渠道时,才会产生最佳的沟通效果。要求:(1)表达清楚。表达不清楚、不准确往往会铸成大错(2)传递准确。(3)避免过早评价。过早的评价会使情报沟通停顿,会使情报传递人员产生手中无措的感觉(4)消除下级人员的顾虑。要做好情报工作必须依靠下级(5)管理者积极进行沟通(6)对情报沟通过程中以控制,为了骊一个坚强的、先进的主管部门有利,必须控制住情报的公开和秘密程度。 案例分析:

1、美国老板与希腊员工:

1、在人与人的沟通过程中,有一定的特殊性,即由于人们的政治观点、经济地位、年龄、经历、宗教、习惯等的不同,在沟通过程中,对同样的事情或谈话会有不同的解释和归因;

2、在案例的对话中,美国老板问希腊人完成报告的时间,实际上是在征求希腊员工的意见,

而希腊员工并非不知道完成报告所需的时间,只是想让美国老板下命令(习惯于命令式管理)。15天过后,叛国老板要报告(信守承诺),而希腊员工已经尽力把30天的工作用16天完成了。希腊员工认为美国老板找麻烦,因此不得已而辞职。

3、因此,要认识和掌握在沟通过程中个体差异及其影响,从而保证沟通的有效性。如我们通常所的移情作用、设身处地等就是有效沟通的手段。

2、培训工作(WTO):(1)虽然企业认识到培训是先导的重要性,但正如案例中所显示的企业在培训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如培训内容和方法的单调单

机械原理基础知识总结范文第6篇

摘要:针对机械原理课程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重理论轻实践问题,将3D打印技术引入机械原理课程教学中。研究了3D打印机械原理课程教具、3D打印用于机构等知识点的学习巩固、用于课程设计和用于机械创新设计比赛等,总结了3D打印应用于机械原理课程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通过3D打印技术改进了教学方法,提高了实践操作时间,促使机械原理课程教学由偏理论轻实践逐渐向理论实践并重的教学方式转变,考核方式更倾向于产品设计的实际能力,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关键词:机械原理;3D打印;教学改革;OBE

0  引言

机械原理课程是机械类专业基础课程,包含机构的结构分析、受力分析、运动分析,凸轮机构、连杆机构、齿轮机构等原理性内容,理论课时占比重。而新工科教育、职业技能教育和OBE教学改革的要求是越来越强调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全面发展。要改变原有的理论课时占比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对于相同的内容,实践操作往往比理论讲授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3D打印是一种基于数字模型,利用塑料等可粘合材料,逐层打印构造实物的一种技术,可有效解决传统机加工制造机械装置实物耗时长、费用高等问题,很适合于机械原理课程的实践教学。为此,本文主要研究了3D打印在机械原理课程教学中的几项具体应用和需要注意的问题。

1  3D打印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现状

关于3D打印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有些高校教师对此进行了相关研究和实践。例如,毛玮等研究了3D打印技术在机械原理教学教具制作中的作用[1]。史洪松探讨了3D打印在机械设计与原理教学中的应用思路和优势[2]。王小新等将3D打印应用于塑料制品设计课的教学工作中[3]。翟彦飞分析了在机械专业课教学中应用3D打印的优点[4]。李定玉等探讨了力学课程中3D打印技术的应用[5]。王明振等研究了3D打印技术在新工科实验课程中的应用[6]。孙文柱等探讨了航空仪表设备课程教学中3D打印技术的应用实践[7]。高延峰等研究了机器人课程教学中应用3D打印技术的好处[8]。尹涛研究了机械专业课程教学中3D打印应用实践[9]。郭美君研究了FDM3D打印运用于机械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践[10]。王莉霞等研究了机械制图课程教学改革中3D打印技术应用实践[11]。林春宇探讨了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改中的UG建模和3D打印技术综合应用[12]。

以上文献主要研究了3D打印的优点和在不同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对机械专业课程教学中的3D打印技术的应用主要局限于教学教具制作,使用的范圍小,应用实践也不是很充分。本文将3D打印运用于机械原理课程教学中多个方面,促进机械原理课程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改革,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课程学习的获得感。

2  3D打印在机械原理教学中的应用

当今高校新工科和OBE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要改变传统课堂教学中的填鸭式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在满足理论教学的同时如何提高学生实践操作时间和参与机会是一个急需解决的教改难题。3D打印机操作方便,学生上手快,与UG、Pro/E、Solidworks等机械工程应用软件对接良好。以机械专业基础课程机械原理为例,3D打印技术在机械原理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主要有:用于机械原理教具的制作;用于机构等知识点学习巩固;用于课程设计;用于机械创新设计比赛等。3D打印技术的应用,可丰富课程教学方法,增强学生对机械原理主要知识点的理解,提高学生课程教学活动参与度和动手能力。

2.1 3D打印机械原理课程教具

机械原理课程中的理论知识很多,原理性内容深奥而抽象,抽象的原理性内容教学很容易使学生在课堂上犯困,学生的接受程度难以跟上教师的教学节奏。3D打印机械原理教具,可以弥补学校专业课教具不足,有效解决机械原理课程教学的抽象问题。教师在讲解理论知识的同时,可通过3D打印的实物模型演示给学生看,可有效提高教学效果。学生通过观看和接触3D打印的凸轮机构、齿轮机构、连杆滑块机构等直观认识不同机构的特点,增强对不同机构工作原理的认识。3D打印机械原理课程教具,可改变传统机械原理课堂教学格局,充分发挥理论教学、案例教学、启发式教学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的长处。

2.2 3D打印用于机构等知识点的学习巩固

机械原理课程的教学内容很丰富,课后作业是学生巩固课堂所学知识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传统的作业形式都是以计算题、问答题、分析题等的文字型作业,形式单一。借助3D打印技术,我们可以将课后作业的形式变得多样化,例如可以将作业布置成制作连杆机构模型等等。我们学校工程实训中心有30多台3D打印机,学生可以在课后利用3D打印机制作出机构模型实物。这就不仅仅是需要学生动脑,还需要学生动手操作。从而可以进一步优化和调整机械原理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重,使机械原理这门专业课教学更能发挥出其应用性,可促进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2.3 3D打印用于课程设计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是一个重要的实践环节。根据教学安排,每个机制专业班级在上完机械原理理论课程后有两周时间用于机械原理课程设计。两周时间不是很长。在此期间,学生需要完成机械装置的原理分析、理论计算、画图和制作模型。虽然每个组一般会有4~6名同学,但在两周内完成所有的工作还是存在一定困难,尤其是所设计的机械装置比较复杂的情况。这些工作中,制作模型的过程是很耗费时间。如果采用钢材进行机加工,不仅时间长,而且其中涉及的安全问题也是任课教师需要时刻关注的。而采用3D打印技术加工实物模型,时间上与机加工稍长,但是3D打印非常安全,学生也容易掌握3D打印机的操作,相对来说,给学生培训3D打印机操作的时间比培训数控机床操作的时间要短很多,这样,3D打印总的时间更少,也更安全。3D打印有利于机械原理课程设计任务的圆满完成。

2.4 3D打印用于机械创新设计比赛

应用型大学本科生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学生在校期间除了学好课堂上的理论知识外,还需要能将专业知识运用于实际,解决实际问题。每年举办的全国大学机械创新设计比赛就是一个很好的活动,能让学生有运用知识、提高操作能力的实践机会。机械创新设计比赛是需要比赛选手做出实物出来的。而在机床设备等不是很充分,加工能力不是很足的情况下,3D打印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弥补这种缺陷,帮助学生将实物作品打印出来。通过3D打印的实物模型同样具有较好的强度,完全能展示出作品各项功能。不仅机械创新设计比赛,其它类型的一些比赛也可以通过3D打印技术制作出比赛作品,3D打印较好地支持了学生的各项创新能力训练。

3  机械原理教学中使用3D打印需注意的问题

在机械原理课程教学中通过使用3D打印技术,改进了教学方法,提高了实践操作时间,促使机械原理课程教学由偏理论轻实践逐渐向理论实践并重的教学方式转变。进一步完善了机械原理课程的考核评价体系,考核方式更加倾向于解决产品设计的实际能力,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考核内容更全面,考核方式更科学,知识与能力的考核并重。在机械原理教学中使用3D需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①使用3D打印需要具备基本的硬件条件和软件条件,学校需要有一定数量的3D打印机和3D打印材料,学生需要掌握至少一种三维建模软件,例如Solidworks、UG、Pro/E等等。教师需要将3D打印机的使用操作步骤传授给学生,好让学生能够自主使用3D打印机打印作品。

②单个打印的模型不宜太复杂,尺寸不宜过大。每台3D打印机的打印能力是有限的。教师布置给学生的作业,或学生自己设计的作品,在使用3D打印机打印的时候,总长、总宽、总高等尺寸不能超过3D打印机的尺寸界线。若作品尺寸过大,应该将作品各部分分拆进行打印。

③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分组管理。由于3D打印机的数量有限,3D打印模型是需要耗费时间的,因此,很难做到一个学生一台3D打印机,把学生进行分组就很有必要。每组需要设1名组长进行管理。每组可以合作一个作品或几个作品,这样可以保证每组的学生都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实物制作作业。学生在实物制作过程还能相互交流,相互促进,增长知识和能力。

4  总结

针对机械原理课程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重理论轻实践问题,结合OBE教学改革和新工科建设要求,将3D打印技术引入机械原理课程教学中。研究了3D打印機械原理课程教具、3D打印用于机构等知识点的学习巩固、3D打印用于课程设计和3D打印用于机械创新设计比赛等,改进了教学方法,提高了实践操作时间,促使机械原理课程教学由偏理论轻实践逐渐向理论实践并重的教学方式转变。完善了机械原理课程的考核评价体系,考核方式更加倾向于解决产品设计的实际能力,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考核内容更全面,考核方式更科学,知识与能力并重。

参考文献:

[1]毛玮,蒋洪奎.3D打印技术在机械原理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J]. 工业设计,2019(09):33-34.

[2]史洪松.3D打印技术在《机械设计与原理》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8(16):239-240.

[3]王小新,黄兆阁,温时宝.CAD-CAE及3D打印在《塑料制品设计》课程教学 中的应用探索 [J]. 高分子通报,2020(02):54-58.

[4]翟彦飞.浅析3D打印技术在高职院校机械等相关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J].内燃机与配件,2020(02):279-280.

[5]李定玉,王如转,郑恒伟,等.3D打印技术在基础力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9(27):197-198.

[6]王明振,高霖.“新工科”背景下3D打印技术在“土木工程结构实验”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J].教育现代化,2018,5(23):202-206,223.

[7]孙文柱,曲建岭,高峰,等.3D打印技术在《航空仪表设备》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8(39):92-94.

[8]高延峰,万文,洪连环,等.3D打印技术在《机器人》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机械设计,2018,35(S2):324-326.

[9]尹涛.3D打印技术在机械专业教学实践中的应用和探索 [J].时代汽车,2020(21):42-44.

[10]郭美君.机械专业教学中FDM3D打印技术的实践探究 [J].农家参谋,2020(24):208.

[11]王莉霞,彭敏,周磊.双创背景下3D打印技术在机械制图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装备制造技术,2020(09):106-108.

[12]林春宇.基于UG建模的3D打印技术融入《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改革[J].装备制造技术,2020(09):120-121,124.

上一篇:践行新理念拥抱新时代范文下一篇:江西省委全会精神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