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生金融保险毕业论文范文

2024-07-26

高职学生金融保险毕业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以就业为导向,大力推进产学合作,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显著特征,是高职教育的核心理念,是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关键问题,也是保证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文章结合邯郸职业技术学院的实际情况,就高职教育“寓学于工”人才培养模式的打造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产学合作 寓学于工 人才培养

[作者简介]尚慧文(1966- ),男,天津人,邯郸职业技术学院高教处,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王志勇(1955- ),男,湖北荆州人,邯郸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河北 邯郸 056001)

一、产学合作是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产学合作是指学校与企业(行业)根据各自所承担的使命与职能,在相关的政策、法律和法规框架内,依据市场的“游戏规则”所进行的人才培养实践。它涉及人才培养指导思想、策略研究、方案落实、关系协调、成果共享等。高职院校产学合作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科技成果的转化,二是产学双方合作培养人才。本文侧重于后者。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高职教育的兴起,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政府对职业技术教育领域开展产学合作培养人才方面更加重视,在一系列重要法规和文件中都作了相应规定,要“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受教育者的职业能力。职业学校要把教学活动与生产实践、社会服务、技术推广及技术开发紧密结合起来……要加强与相关企事业单位的共建和合作,利用其设施、设备等条件开展实践教学”。我国的教育方针对此也有明确的表述:“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些规定和要求,既是为了高职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也是为了使高职教育迎接经济全球化、适应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产学合作的理想目标是建立在校企互动、企业与学校相互渗透,形成人才培养、技术进步、校企竞争力等都能得到提高基础之上的“互惠、多赢”的产学合作目标。其鲜明特征是:一方面企业主动寻求合作,向学校提供技术、设备甚至是资金的支持,承担人才培养任务,为学生的操作技能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和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提供机会和真实的岗位,使学生感受企业工程氛围,了解企业生产组织、产品设计和制造,接触生产实际,参与企业的生产活动,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树立工程观念,增强职业意识,提高专业能力,养成良好的职业素质,企业优先选拔优秀人才;另一方面,学校积极主动地参与企业的技术革新和新产品开发,参与企业的技术攻关,针对企业的发展需要设立科研课题,并将研究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这种产学合作,在最大限度上实现了学校和企业资源、环境的共享,有效发挥了学校和企业各自的优势。

纵观世界发达国家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大多突出“产学合作”的特征。首先产学合作的理念比较清晰,认为高职教育是经济发展的“秘密武器”,强调产学合作是保证质量的“助推器”;在培养目标上,突出人才培养与就业制度的衔接,如德国的工程师、经济师,英国的技术工程师,美国的技术员、技术师,法国的高级技术员和高级管理员,韩国的多技能技术员等;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建立起“双向参与、双向互动”的运作机制,形成各具特色的产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如德国的“双元制”模式,北美的CBE模式(能力本位),英国的“三明治”模式、联合国劳工组织推广的MES模式(技能本位),美国的工读合作教育模式,日本的“产学官”合作模式,澳大利亚的技术与继续教育(TAFE)模式,新加坡的“教学工厂”模式,印度IT业的国家信息技术学院(NIIT)模式等;在产学合作的管理模式上,从制定法规、建立组织、规范制度、理顺管理等方面形成了制度化的体制和机制;在人才培养结果评价上,德国由企业、学校、工会和行业代表共同实施,美国由工程技术评估委员会制定评估标准,加拿大由合作教育协会制定标准,澳大利亚由行业协会制订培训计划和标准(培训包)。他们的成功让我们看到产学合作培养高职人才有很多优点,符合高职业教育发展的规律,也是高职教育区别于其他类型高等教育的鲜明特色。

目前,我国高职教育在发展过程中还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但所有问题的根本点就在于产学合作。产学合作既体现了高职教育与经济社会、行业企业联系最紧密、最直接的鲜明特色,又是当前改革创新高职教育办学模式、教学模式、培养模式、评价模式的关键环节,更是把高职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促进高职教育规模、专业设置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重要途径。

二、打造“寓学于工”的人才培养模式

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在多年的办学实践中,始终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产学合作为纽带,以课程体系开发、专业教学团队打造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为支撑,突破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壁垒,创新、完善“寓学于工”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即加强与行业、企业的深度融合,广泛吸引行业、企业参与学校的改革与发展,采取模拟仿真实训、生产性实训、顶岗实习的渐进方式,把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操作技能的掌握融入工作过程和工作岗位的环境中。

(一)产学合作开发课程体系

按照国家关于高职人才培养的总体要求,学院确立了“走产学结合道路,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可持续发展的一线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为实现该目标,学院与行业、企业密切合作,根据学生专业岗位及未来就业岗位群的行业标准、技能要求和工作流程,制定课程标准及相关教学培训软件包,确定技能训练项目模块,全面创新学习考核评价方法,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行动导向课程体系,实现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重构。

2005年,学院以产学合作为平台,以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为试点,开始对原有专业课程体系进行“颠覆”性重构:首先通过到邯郸市晨祥建筑有限公司、招贤建筑有限公司等一批产学合作企业进行深入调查,根据社会需求确立了建筑施工一线的施工技术与施工管理岗位;进而邀请专业建设委员会委员召开专题会议,与专业教师一起探讨、研究并确定建筑工作岗位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将学习领域和内容的目的性、指向性同岗位工作过程准确地联系在一起;再次,根据社会人才需求和行业职业标准的最新要求,编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并据此重新编写各主干课程的课程标准;最后,通过建立的“优质资源库”大量选聘一线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并与他们合作开发和编写了《土力学与地基基础》《建筑结构》《建筑识图与构造》和《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等课程的理论及实训配套教材,逐步构建起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拆分—建造”课程体系。新构建的课程体系在2007年“中德高职建筑技术专业行动导向课程开发师资培训班”上进行了交流,受到了德国专家及与会单位的好评。

(二)产学合作打造教学团队

长期以来,学院采取“送、下、带、引、聘”的措施,努力打造一支具有双师素质结构的专业教学团队:(1)先后输送一百八十多名中青年骨干教师攻读硕博士学位、专业进修和业务培训,先后选派38名骨干教师和管理人员到美国、澳大利亚、新加坡、台湾等国家和地区进行业务培训。(2)以产学合作单位为基础,建立起由各个行业的专家、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组成的教师资源库,资源库中拥有各类兼职教师2355名,实现了实践教学主要由来自生产一线的行业专家、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进行讲授和指导的目标。(3)从行业企业聘请专家建立起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全面参与学院的专业设置研究、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课程体系改革、实训实习指导、毕业论文(设计)指导及答辩等人才培养的各主要环节。(4)与产学合作企业共同制定了相应制度与计划,确保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下企业一线锻炼实现制度化、连续化;此外,学院还积极鼓励专业教师发挥专业特长,为相关行业企业提供技术、管理、咨询等各方面的服务。经过不懈的努力,学院现有国家级和省级教学团队各一个,已逐步建立起一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具有国际视野和双师素质、符合高职教育特点与要求的专业教学团队。

(三)产学合作建设实习实训基地

学院确立了“把需要工作的人培养成工作需要的人”的育人理念。为落实该理念,学院以产学结合为纽带,有效整合社会资源,遵循建设主体多元化的原则,以重点专业建设为龙头,通过社会投入、校企合作共建等各种有效方式,在校内重点建设一批区域领先、国内一流的生产性实训基地,为“寓学于工”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和有效运行提供支撑平台。

1.“筑巢引凤”。学院通过设计、建设适合企业经营的楼宇场所和制定优惠政策等方式,吸引了美食林集团、中国移动(邯郸)公司、中国人寿和中国平安保险公司等与自身专业联系紧密的不同类型的企业进校园,为市场营销、金融保险等专业的“双职场”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战提供了舞台。

2.“借鸡下蛋”。学院与邯郸市建筑业管理办公室合作在学院成立了“邯郸市建筑科技示范基地”,借助召开建筑材料博览会的契机,为其提供场地和服务,由20余家公司共同出资40万元,建成28项工程实物模型,展示建筑工程材料及各种构造和标准做法、推广行业新技术,并在会后作为现场教学的教具留在了校园内。此外,产学合作单位邯郸市招贤建筑工程有限公司还提供设备和劳务费用共计20万元,在校内为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建起了“教、学、做”一体化模型和工种实训现场,为建筑工程技术等专业“拆分—建造”人才培养模式的操练做好了铺垫。

3.“借船出海”。围绕邯郸市产业结构调整和邯郸市十一五发展规划目标,经过多方努力,由邯郸市信息中心、建设银行邯郸分行、西安西雅图数码科技有限公司、中国软件行业协会下属北京华信智原教育技术有限公司等合作单位共同出资一百余万元,在校内建成了嵌入式软件实训室、网络软件项目开发技术、大型数据库开发技术、多媒体技术、微机组装与维护等7个实训室和2个计算机软件及应用实训中心,为软件技术类专业的“分层项目引导”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奠定了基础。

4.“合作共赢”。学院以土地、政策等作为投入,先后与企业合作,由企业提供设备并在校内投资建设厂房,共同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在实习实训安排上,由学校提供管理,由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实训指导教师,以企业为主组织学生实训,为机电一体化技术、数控技术等专业“寓学于工”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创造了条件。

通过校企间的深度合作,学院成功突破了校内实践教学条件改善瓶颈,解决了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的难题。目前,已在校内建起了10个生产性实训基地,可同时安排1000名学生进行生产性实训,可进行二十多个工种的培训和技能鉴定,每年为社会提供培训七千多人次,年培训能力达10000人次。

邯郸职业技术学院通过产学合作可发课程体系、打造教学团队、建设实训基地,并使这“三驾马车”并驾齐驱,创新并完善了“寓学于工”的人才培养模式。各专业以此为模板,结合自身特点,逐步形成了具有专业特色的产学结合人才培养子模式,使学院的“寓学于工”人才培养模式更加充实、完善、成熟。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Z].2006-11-16.

[2]无锡职业技术学院.数控技术专业产学合作研究与实践[R/OL].www.tech.net.cn/tab/tabxmzbg050414.doc,2005-04-14.

高职学生金融保险毕业论文范文第2篇

就业是每个高职大学生所面临的重大抉择,前途问题主宰着高职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全过程。高职大学生与其他大学生一样,大都有着明确的理想和奋斗目标,自信满满,渴望有一番大作为。与本科生相比,他们处于弱势地位,因此当他们面对挑战与机遇,特别是理想与现实发生冲突时就会承受更大心理压力,并伴随产生各种就业心理问题,如果不及时解决就会影响高职大学生的身心健康,甚至产生严重的心理疾病。

1 社会:加强就业市场和就业法规的建设,完善市场机制,为大学生提供公开、公正、公平的良好就业环境

良好的就业环境有利于大学生减少就业心理问题。为此,国家必须继续加强就业市场建设,努力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缓解他们的就业压力。针对就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要积极根据新的就业形势制定配套可行的政策和措施,逐渐把就业工作纳入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优化配置大学毕业生资源,保证就业市场公平竞争。在大学生就业的密集时期,社会劳动保障部门要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的管理和监督,整顿就业秩序,规范就业行为,尽可能地减少就业过程中的不和谐因素;同时要广泛利用网络、手机短信等信息传递平台,保证就业信息的有效传递;要进一步增加就业工作的透明度,加强廉政建设。广大用人单位也要建立客观、公正、公开的人才选拔聘用机制,杜绝不正之风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干扰,在社会中形成良好的就业竞争机制和公平公正公开的良好就业环境[2]。

2 学校:积极应对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建立全方位的就业心理指导体系

2.1 构建就业心理指导体系的基本要求和基本内容

我国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各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构建就业心理指导体系也应置身于教育的大系统之中,而不宜孤立起来,应注意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各项教育目标的沟通与衔接。在直接解决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同时,也应为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为顺利实现个体的社会化服务[3]。就业心理指导体系的建立应以开发大学生的择业心理潜能、促进个体能动发展为主要目的,针对当前大学生就业心理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从心理健康、素质教育、生活适应、职业发展等方面来建立起就业心理指导的分目标。具体的说,就是基于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结合社会发展对人才心理素质的要求,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就业心理指导,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培养学生的心理品质,提高适应职业的能力,挖掘学生自主发展的潜能,使学生的素质能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2.2 就业心理指导体系的构成

大学生就业心理指导是一项系统工程,笔者尝试将此体系作纵向和横向的两个切分。

2.2.1 纵向的大学生成材导航体系

大学生从入校到毕业,其心理生理都处于不断变化之中,要对其进行有效的指导,必须遵循大学生不同阶段的发展规律,做到阶段性和连续性的有机结合。阶段性是指学生毕业前夕的密集性教育,连续性是指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提供侧重点不同的心理指导。大学一年级的学生因为刚入校对于就业的概念十分模糊,要使他们尽快地进入状态,必须侧重于职业生涯的规划指导,帮助他们认清毕业时要面临的就业压力,并将压力及时转化为大学时期的学习动力。

2.2.2 横向的多样化就业服务体系

横向心理服务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实现有效引导。高校要发挥思政教师和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的作用,加强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施有效的引导。引导内容主要包括职业理想教育、职业道德教育、成才观教育,广泛开展择业指导、职业教育活动等。

二是建立合理的课程体系,科学规范教学内容。首先要开设就业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系统地讲授就业心理健康知识,对学生进行就业方针、政策的指导以及应聘技巧的指导等。其次要在德育课中融入就业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把思想道德教育与就业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择业观、形成良好的择业心态和过硬的应聘技巧。再次要开设若干门就业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三是采取多种活动载体和多元化的实践活动作为就业心理教育的辅助措施。高校要注重发挥活动和实践的作用,将课堂教育与校内外活动结合起来,陶冶大学生的身心情操,促进大学生的心理自助与互助。通过开展专题讲座、素质拓展训练、情境模拟练习等活动,让大学生有意识地进行自我教育,提高学生的整体心理素质;通过引导学生参与社会调研、实习、参观和志愿者服务等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社会融入度,引导学生在对社会和职业的理性认识基础上做好就业的准备。

四是针对需要帮助的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个别救助和辅导。个体辅导的对象一般有两类:一类是认为团体教育不能满足或解决自己身心发展问题上的学生,他们希望通过进一步认识自己,更能充分地挖掘自己的潜能和完善自己的能力,主要采取一对一互动的方式进行辅导。第二类是有明显的心理冲突或心理偏差,即产生某方面心理障碍甚至心理疾病的学生,他们需要通过个别心理咨询、辅导和针对性治疗活动,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走出就业困境。个体辅导必须建立在对学生心理状况(包括能力、个性、愿望、价值观及职业发展等)充分了解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困扰原因、了解职业需求、正确评价自我、职业生涯规划等个体辅导过程,提高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使大学生能增进自我认识,并做出适合于自己心理特点和能力范围的职业选择。

3 学生:理性认识社会和自我,学会自我心理调适,从容应对就业

就业本身就是大学生认识和适应社会的一个过程,在就业中遭遇心理冲突和困惑,产生一些不良情绪也是正常的,关键是在遇到就业问题时要学会自我调适,使自己能从容、冷静地面对就业,并做出正确、理智的选择。当大学生们遇到就业心理问题时,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自我调节。

3.1 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对于面临就业的大学生来说,保持良好的心境是十分重要的。而良好心境的维持与大学生的人生态度和人际关系等有着密切关系。大学生只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才能坦然面对现实,并在任何时候都能积极乐观、健康向上。任何人都不可能一帆风顺,当遇到挫折时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大学生很容易获得来自各方的帮助。

3.2 理性评价自己,科学确立合理的就业目标

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特点,适应的职业范围也有差异。因此大学生必须理性认识自己,才能确立合理的就业目标,为自己寻找适合的工作奠定基础。大学生可以充分利用各种职业测评工具帮助自己理性认识自我,要正确认识自己的职业能力倾向和职业个性倾向,对自己的所学专业、工作能力、爱好特长、优势劣势也要有一个完整的把握[3]。给自己合理的职业定位,这样才能在就业中克服缺点、发挥优势,在众多的就业机会中尽快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就业时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要看得长远一些,学会规划自己整个人生的职业生涯,这样才能使自己得到不断的发展。

3.3 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增强就业的自信心

就业市场的竞争是激烈的,甚至是残酷的。在竞争中,大学生的素质、能力永远是决定胜败的第一因素。一个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高低、能力的强弱直接决定就业的结果。因此,大学生必须在求学阶段就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努力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加强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着力提高思想、文化、心理、身体等方面的素质和实际工作能力,强化市场意识和竞争意识,提高自己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

3.4 正确对待挫折,自我调适不良情绪

参与竞争就难免要遇到挫折,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遇到各种心理挫折其实这并非坏事,关键要能正确对待挫折。大学生应善于从困难、挫折、逆境中吸取经验教训,汲取勇气、能力和智慧;应通过对挫折原因的科学分析,找到合理的心理调适方式[4]。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个人自我调适的方法有很多,比如自我静思法、自我转化法、自我适度宣泄法、自我慰藉法、松驰练习法、理性情绪法、环境调节法、广交朋友法等。

3.5 培养独立意识、竞争意识和风险意识

在就业竞争中,具有独立意识、竞争意识和风险意识的大学生往往能在就业中占得先机[5]。大学生的独立意识来源于平时的点滴积累,首先要培养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从日常小事开始训练自己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学会适应环境和改变环境。其次对人对事要有自己的独立见解,不能人云亦云。当今社会处处充满竞争,大学生离开校门走向社会就不得不接受优胜劣汰的洗礼,亲身体验现实的严峻性和挑战性。大学生要自觉培养自己敢于竞争、敢冒风险的心理素质,要敢于向社会挑战,扩大就业成功的机会,使自己成为竞争社会的强者。

摘要:一场震惊世界的金融风暴席卷而来,使本已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就业形势的转变使得大学生在就业时承受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并伴随产生了各种就业心理问题,如果不及时解决会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本文针对金融危机下高职大学生的就业心理问题,从社会、学校、学生三个方面寻找合适的解决途径,以增进高职大学生身心健康,提高就业率。

关键词:金融危机,大学生,就业,心理,解决途径

参考文献

[1] 文学禹,夏红球.形势与政策[M].吉林省吉林市: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2] 李贞涛,闫荣双.论新形势下高校就业心理指导体系的构建[J].青少年研究,2005(2).

[3] 龚惠香,朱慧,赵惠芳,等.大学生择业矛盾心理的分析和择业健康心理的培养[J].高等理科教育,2002(1).

[4] 周艳萍.大学生求职择业心理分析与对策[M].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16).

高职学生金融保险毕业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最近几年以来,我国经济领域发展迅速,高职金融专业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同时所吸引的学生规模不断扩大,高职金融专业的教学效率必须快速提升,师生互动是现在教育工作中所必须重视的,师生良好互动有利于教育教学成效的提升,对于高职教育工作的升级有积极作用,现在信息化教育平台的出现,让师生互动变得更加便利,但是要想实现信息化教育平台在高职金融专业师生互动中的作用最大化,就要在实际教学工作中不断摸索,研究信息化教育平台中怎样更好的改善师生互动现状。

关键词:高职教育;金融专业;师生互动;信息化教育平台;运用

引言:现在社会中对于个性化、师生关系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高职金融专业要提高教学效率,就必须从改善师生关系,促进师生互动入手。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完善,将信息化手段带入教学工作中,现代信息化教育平台的搭建,让教学资源的获取更加便利,方便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同时信息化技术对于交流环境的优化作用突出,高职教育中师生互动不乐观,一直是影响制约高职金融专业教育的很大问题,师生互动在信息化教育平台的运用研究,有助于高职金融专业教育的升级改革。

一、高职金融专业师生互动目前存在的问题

现在经济社会高度发达,对于金融领域人才的需求愈加旺盛,为了满足金融人才的需求,高职金融专业不断提升教育效率,师生互动对于高职金融教育教学有促进提升改善的作用。最近几年以来,高职金融专业人才培养规模扩大,师资力量略显匮乏,师生互动受到各种现实因素的影响,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一)学生规模庞大,教师很难做到对每个学生及时关注

金融专业人才在现在市场经济中需求较高,金融专业极具发展潜力,专业学生未来发展前景一片看好,所以现在金融专业学生人数较多,但是学生规模急剧扩大,师资力量方面没有突破进展,不能满足现在学生群体对于教师的需求[1]。师生互动对于高职金融专业教育来说,极为必要,但是现在实际教育工作中,教师面对基本的教育教学活动已经疲于应对,面对师生互动的需求,很难满足。而且实际教育活动中的师生互动费时费力,对于改善师生互动现状没有较大帮助。

(二)现实环境下,师生互动交流环境不理想

现实环境下,不借助于现在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对于高职金融专业师生互动情况的改善没有什么太大的作用,实际教育工作中,教师必须首先满足基本的教育工作需求,对于师生互动的重视明显不够,同时师生互动交流的氛围不足,教师与学生之间良好沟通的桥梁没有架起,师生互动只能存在于个别学生与个别老师之间,由于现在高职教育中,专业老师面对大班授课的情况较多,对于学生的关注较少,而且,教师只对学科负责,导致了师生之间关系的割裂[2]。

(三)师生互动时间较少

教师数量难以应对现在急速扩张的高职金融专业学生规模,同时高职金融专业对于本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要求严格,学生需要面对繁重的课程,为了教学进度,师生在课堂上或者课后进行互动的时间很少,难以达到师生之间良好互动的效果,对于高职金融专业来说,学生需要与教师之间良好的沟通交流,来满足对于金融领域知识的积累[3]。师生互动时间少是对高职金融专业教学提高的极大约束,高职金融专业比其他专业更加需要高效率的师生互动来达到提高学生金融知识储备量。

(四)学生实际面对老师互动有心理压力

高职学生群体大多都是在高考中失利的,对于学习方面缺乏主动性,需要教师的监督,需要师生良好互动来构建学习自信心,面对面的师生互动,对于高职学生来说不仅缺少必要的时间,而且高职学生一般对老师有畏惧心理,所以面对面的师生互动很难收获预期效果。现在的高职金融专业本身,师资力量薄弱,面对众多的学生,教师疲于应付,高职学生对于面对面互动的畏惧,也导致了师生互动这一活动的一直难以实际推行、提高。

二、信息化教育平台中高职金融专业师生互动的优势

信息化技术在现代社会中被频繁运用于生活中的各个方面,也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教育教学领域对于社会变化以及社会高科技的升级发展比较敏感,高职金融专业处于本专业的特殊性以及现代社会对于高职金融专业人才的特殊要求[4]。所以课本上的知识难以满足社会人才市场要求,为了提高现在高职金融专业培养出来人才的价值与竞争力,师生互动提高高职金融专业教学的必要性已经体现出来,信息化教育平台为师生互动提供了相当便利的条件,在实际运用中显现出其特殊的优势。

(一)打破了师生互动时间空间的限制

传统的师生互动受限于技术等现实环境影响,所以只能在固定的时间地点进行互动,但是信息化教育平台的构建将师生互动的时间空间限制打破,学生可以通过手机移动终端等直接进入信息化教育平台与教师进行及时互动,同时教师要与学生进行课堂之外的互动,也变得更加容易,避免了师生互动对于教学进度的影响,同时贴近了师生之间的关系,让高职金融专业的呃教育教学工作更容易开展下去[5]。信息化教育平台的首要优势就在于对于传统交流形式的颠覆,传统的师生互动离不开面对面的交流,但是面对面交流对于时间空间的要求高,现在高职学生既需要进行良好师生互动,又没有充足的时间进行面对面的师生互动交流,信息化的教育平台解决了这一问题。

(二)为师生互动提供了更加自由、良好的环境

信息化教育平台优势还在于,师生互动不用让学生直接面对教师,高职学生一般對老师有畏惧,信息化的教育平台所提供的互动环境,交流氛围更加自由,学生不必顾忌老师,可以直接提出自己的问题,同时信息化平台中的互动更容易激发学生进行交流互动的欲望,学生可以自由抒发己见,创造了自由、积极的高职金融学习氛围。

(三)为每个学生提供了与教师之间进行良好互动的平等机会

传统的师生互动更容易产生于极个别学生与老师之间,应试教育已经极大的消磨了学生自主、自觉学习的积极性,高职院校缺少积极主动的学习氛围,所以长此以往,高职金融教育暴露出来很大问题[6]。信息化的教育平台让师生互动变得更加便利,学生与教师进行良好互动的机会相等,所以更容易实现良好互动,学生也能产生学习的成就感与自信心。

(四)打破了原有的进行师生互动的限制

传统师生互动受到了现实环境的极大限制,不仅是在时间、空间上,更是在学生与教师的实际关系上,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让师生互动变得更加便利,学生能够对教师产生好感,从而促进师生和谐关系的构建,对于高职金融专业师生良好互动的实现由极大帮助。

三、高职金融专业师生互动在信息化教育平台中的运用策略

信息化教育平台的构建对于高职教育本身也是很大的颠覆,高职金融专业最近几年特别火热,金融专业人才市场的火热,为高职金融专业带来了庞大的学生群体,师生互动在这一现实环境下,要实现显得更加艰难,但是信息化的教育平台带来了很大改变,师生互动能够在教育平台中实现,实际教育中师生互动在信息化教育平台中的运用需要不断探索,下面提供参考策略。

(一)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利用教育平台进行教学资源的及时分享

课堂上的师生互动是最有效,也是一直以来,受到关注最多的,教师要想实现教育课堂上的良好师生互动,可以在课堂上即时分享教学资源,让学生对于需要学习和讨论的知识进行基础的了解,有利于互动更加高效[7]。学生对于知识的系统理解,提高了学生的知识储备,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学资源的分享费时费力,信息化教育平台上学生能够进行及时的获取,减少了经济金融信息时效性的降低风险。师生互动的改善对于学生积极性也有很大要求,信息化平台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的吸引力。

(二)教师可以利用教育平台实现师生讨论的开展

现实的师生互动对于时间的要求极高,学生规模庞大,要将这些学生在课后凑齐显然不太轻易,课堂上进行师生互动的时间又太少,信息化平台中的师生互动,解决了这些问题,教育平台中师生能够进行交流讨论,同时多数学生都可以利用手机登硬件设备实现直接参与,对于学生在互动方面的积极性调动有很大帮助,同时教育平台中的师生互动,容易引导,有较强的目的性,不会偏离教学最终目的,教师可以进行引导,对学生提供知识指导,尊重了学生在学习中的重要地位。

(三)教师可以在教育平台上提前上传资料,让学生进行学习,总结学生的知识盲点,进行统一讲解

教师提前上传教学资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在后台可以将自己不懂得知识点预留,提高教学课堂效率,教师不必进行基础的讲解,可以直接对学生不理解的知识点进行重点教学,增加了课堂讨论交流的时间,同时平台后台的师生互动也对学生学习自信息、主动性、积极性的调动有很大的帮助,教师上传资料,学生进行学习,在课堂上可以实现更好的师生互动,促进知识吸收[8]。

(四)教育平台中教师即时解决问题,使学生产生学习自信

教育平台对于交流的极大便利,在师生互动方面展现的更加明显,师生互动中极大问题在于学生不主动,教师不积极,信息化的教育平台为师生互动提供了便利的环境,学生可以通过个人账号与教师进行互动,减少了学生直接面对教师的心理压力,教师对于学生的实际情况掌握也更加轻松,改善了师生关系,减少了师生互动的阻碍。

四、结束语

师生互动在近几年以来受到了教育领域的极度关注,现在市场经济背景下,人才市场对于人才的要求提升,高职教育的成效必须改善,师生互动对于教育的重要作用受到关注。传统环境下,师生互动困难,现在信息化教育平台的搭建,师生互动氛围良好,互动环境便利,对于高职金融专业师生互动的改善有很大帮助,但是最大效果的实现,对于教师来说是很大考验,必须要从学生实际出发进行探索实践。

参考文献:

[1]章金萍.“互联网+教育”背景下高职一体化教材建设[J].中国大学教学,2017(01):84-87.

[2]刘凤娟,郭胜大.人才供给侧改革的O2O混合式理论教学改革研究——以物联网环境下金融专业理论课为例[J].金融理论与教学,2017(05):67-71+79.

[3]周建松.以课堂建设为抓手推动高职教学创新[J].中国大学教学,2014(12):75-78.

[4]张国民.高职院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研究——基于浙江金融职业学院课程组实践[J].职教通讯,2015(10):70-73.

[5]朱艳.信息化时代高职英语立體化互动教学模式研究[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20(03):75-77.

[6]李俊.浅谈“互联网+”时代高职教师面临的挑战及应对之道[J].教育教学论坛,2016(41):25-27.

[7]林叶之.“互联网+”战略背景下的实训教学体系研究[J].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7(04):88-90.

[8]牛炜焱.创新互动模式增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4,23(02):45-46.

高职学生金融保险毕业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近年来,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科学技术蓬勃发展,金融与科技结合的创新性产品及服务不断拓展,金融科技发展进入新阶段。在此背景下,金融科技复合型人才是推进社会经济进步的关键,然而目前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金融类专业课程仍停留在传统的金融人才培养阶段,金融科技复合型人才储备量不足。本文分析了现阶段金融专业人才素质的新定位,总结现阶段人才培养的不足,并结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特点,提出相应意见与未来改革的方向。

关键词:金融科技;教学改革;金融教学;复合型人才

金融科技,是指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各类新兴科技手段对原有的金融产品及服务进行创新,以提高生产效率并降低运营成本的一种新业态。金融是国家重要的核心竞争力,中国人民银行印发《金融科技(FinTech)发展规划(2019—2021年)》明确提出了“充分发挥金融科技赋能作用,推动我国金融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金融科技是现代金融业发展的支柱,是现代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适应时代发展新要求的人才是推动金融科技发展的重要抓手。

一、金融科技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目前,传统金融课程已不能适应新时代金融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新定位。金融行业发展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人工+传统金融业务阶段”“IT+金融交互式阶段”“互联网+金融智能终端阶段”与现在正经历的“大数据+人工智能+金融创新阶段”。互联网金融、移动支付、人工智能投资顾问、大数据智能风险控制等新金融业态不断涌现,以金融智能化为特征的金融科技时代已经到来 [1]。金融企业在人才需求上已不仅局限于传统金融专业培养的单一型人才,对劳动力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行业门槛进一步提高。金融行业所急需掌握数据分析、量化投资、金融生态平台维护与创新等知识技能的金融复合型人才 [2]。

培养金融科技复合型人才是提高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的重要途径。金融业与科技创新结合日益紧密,新技术的出现和广泛应用,催生了新业态、新职业、新岗位。“以就业为导向”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思想,应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因此,高职院校金融专业(群)旨在培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能胜任各类金融企业一线工作任务、具有复合型知识结构和创新能力的金融人才。高职院校专业(群)培养适应行业发展的金融全产业链人才具有重大意义,而培养金融科技复合型人才是提高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的重要途径。

二、金融科技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

复合型人才概念源于古希腊哲学家亞里士多德的博雅教育观,是指精通一个专业,并通晓多个专业知识与技能,实现学科间知识应用融会贯通的、富有创造性的人才。金融科技复合型人才指的是精通金融专业知识,并在实践中熟练运用新兴科学技术工具,在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上体现复合的新型人才。对于金融科技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而言,首先应该引导学生自主构建复合型知识结构,在传统金融专业理论框架下,通过实践教学有机融入大数据理论、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理论知识与应用技能,掌握大数据营销、量化投资、智能投顾、风险控制等方面的内容 [3]。金融类专业教师应加大对传统金融领域专业知识掌握的深度,拓展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相关专业技能学习的广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通过新实践补全知识结构的能力。金融专业课程理论教学与金融科技实训教学相结合,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培育具备金融数据分析能力、智能投融资决策管理能力、风险管理技能及金融创新意识的复合型人才。通过金融科技复合型专业培养,学生应具备主动学习能力,适应智能金融服务潮流,能够借助人工智能辅助金融服务创新,提高业务效率,应学会应用技术,而非被技术取代。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背景下,高职金融类专业要为社会提供懂业务、精技术、善营销的金融科技复合型人才。

三、金融科技复合型人才培养现状

(一)现有高职金融人才培养目标不能适应大数据、人工智能时代的要求

金融科技是从传统金融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对人才的素质有着更高的要求。传统金融是业务工业社会体系内形成的标准化与流程化的金融服务,所需人才适应于流水线式的生产模式;金融科技业务是信息社会体系孕育的金融新业态,其产品与服务体现出差异化与多元化的特点,呼唤符合新时代发展需要的人才。金融科技复合型人才是以复合型知识结构为基础,具备创新性思维的人才。目前,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金融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人才培养方案仍围绕如银行、保险、证券公司等传统金融行业的人才需求设置,与现代金融业发展潮流脱节。高职院校从培养应用型金融人才的角度出发,对人才培养目标重新定位,即将原有的单一技术型人才培养转向综合性金融人才的培养,使得所培养的人才能够有更多的职业选择空间,在未来的职业领域中更好地发展。

(二)现有金融专业课程设置滞后于行业发展

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的金融专业课程设置未能跟上金融行业的发展。区别于研究型院校,高职教育具有就业指导的特殊优势,在课程体系设置方面,与研究型院校相比,更注重实践教育与技能教授。但据目前情况分析,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金融专业对人才的培养停留在教授传统金融理论与基本操作技能阶段,理论课程与实训课程多数围绕传统金融行业业务内容开展,知识点与形式较为单一,与目前市场对金融科技人才的需求相悖。金融理论课程滞后于行业发展,学生的知识结构较为基础与陈旧,缺乏对行业前沿业务的接触,难以满足快速变革的金融行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4]。目前多数高职院校未建立完善的专业课、辅修课的学分兑换制度,金融专业与其他学科之间缺乏复合型人才培养机制,暂未能探索行之有效的金融与计算机学科交叉培养路径。

(三)金融科技师资的缺乏成为制约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瓶颈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金融专业师资队伍的传统金融理论扎实,社会实践经验丰富,基本符合目前教学需要。但现有教师多数从事传统经济领域研究,且未接受过金融科技相关知识教育,知识结构受到时代限制。金融科技是近年出现的新业态,现有师资队伍通常不具备金融科技行业的从业经验,未能充分了解金融科技实践业务,在高职院校大量实践教学的要求下难以直接指导学生实训,且现有高职阶段金融科技类教材匮乏,难以支撑教师对金融科技知识的教授,教学存在较大局限性 [5]。此外,部分教师未能及时更新知识架构,授课内容与时代脱节,教学过程中缺少金融领域前沿知识。目前我国高职院校通过校企合作引入的企业教师多为银行、保险等传统金融行业的从业人员,未能有效改善金融科技师资缺乏现状。金融科技师资的缺乏制约了对适应金融科技时代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四)校內实训室和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不能满足金融科技人才培养需要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需依托于计算机技术,金融专业开展实训教学所需的软硬件要求也日益增加。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相关实训室的硬件与软件基础较为薄弱,信息化设备老旧,实训教学器材仅能满足传统金融业务实训需要,未能紧跟行业潮流更新换代,且主流公司提供的金融科技实训平台仍在开发初期,价格高昂。此外,校外实习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高职院校金融专业的实习基地多为银行、证券和保险等传统金融机构,大多数学生未能得到金融科技业务的实践机会。且高职学生到基地实习时接触的业务多为营销类的前台业务,无法充分了解金融业的业务核心与新技术在金融行业中的实际运用。

四、金融科技复合型人才培养思路

根据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目标要求,结合时代背景下金融业发展的实际需要,高职院校金融专业课程改革思路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明确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背景下,金融行业发展日新月异,各种新产品、新业务、新岗位不断涌现。高职院校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应提高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以培养金融科技知识技能复合的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优化调整专业课程体系,更新知识结构内涵,紧跟行业发展步伐,使课程设置具有动态性与灵活性。针对金融行业业务创新迅速、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深度应用日益广泛的特点,高职院校应紧贴实际,注意对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及时进行优化,及时更新课程教学目标内容,使用活页教材等形式,及时剔除陈旧过时的知识。高职院校还可借鉴国内外先进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经验,通过校企合作,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进一步优化实训教学,做到学以致用,培养具有现代化视野与自学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高职院校应对人才市场进行充分调查研究,以实用主义为指导调整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在传统金融课程标准中融入新技术知识,为全产业链培养与时俱进的新型金融人才。

(二)丰富专业课程内容

在金融科技复合型人才培养方案与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将大数据营销、量化交易、智能投顾、线上供应链金融等新兴金融技术与业务模式融入课堂案例教学,实现前沿金融实践与课堂基础理论有机结合,引导学生自主构建金融科技复合型知识与能力结构 [6]。例如,在金融专业课程中,引入AI工具,在设计家庭保险方案与设计家庭理财规划方案等学习项目中辅助学生突破传统学习难点,让学生在掌握金融理论知识的同时习得科技工具的操作技能,帮助学生了解金融科技业务是以传统金融逻辑为底层架构,融入科技手段实现生产效率提高的一种创新型金融业务。可通过校企合作,学校与金融科技企业共建脱密真实客户案例系统,通过部分脱密平台数据,开展数据分析教学,引导学生学习运用金融数据进行现象分析及平台实操。学校应加强课程灵活性,健全学分制度,引导学生选择金融与计算机学科交叉培养的路径,创新金融科技复合型人才培养学制。

(三)配备金融科技复合型师资力量

优秀的金融科技复合型师资团队是培养新型金融人才的重要支撑。高职院校金融专业师资构成主要为传统金融行业从业人员及传统金融学科研究人员,金融科技复合型师资人员短缺。高职应组织开展部分教师跨学科培训,鼓励金融专业教师与计算机专业教师跨学科进修,完善教学方面的激励与惩罚机制,引导教师队伍完善知识结构,建立一支具有跨学科复合型知识与技能储备,并及时更新行业前沿业务动态的师资团队。高职院校应利用校企合作实施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金融科技企业教师作为实训导师参与金融专业实践教学,利用行业经验补充高职原师资在科技金融知识方面的空缺。学校可鼓励教师跨专业组成研究组,试点金融科技教改项目,跟踪试点学生毕业就业情况,为金融科技复合型人才培养提供实践依据。鼓励并支持教师参与科技金融类企业的实践锻炼中,或参与社会机构关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培训,以此构建高水平的金融科技人才培养师资队伍。

(四)推进高新金融科技企业与学校的校企合作

实践教学作为高职金融专业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的核心环节,对金融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形成和专业能力的培养起着支撑作用。推进高新金融科技企业与学校间的校企合作,有利于学生深入了解金融科技领域。传统金融专业实习基地基本由银行、证券、保险公司的业务部门组成,业务内容较为传统单一。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普及的时代,智能合约、智能投顾、大数据营销等新业务形式构建了金融新业态,传统金融流水线型的工作内容逐渐被人工智能取代,同时新业态也催生了相应的新岗位。因此,高职院校应调整金融专业校外实习基地结构,适量增加与金融科技类企业的相关合作,在保有传统优势实习基地的前提下,引入如蚂蚁金服等互联网金融类企业、用友科技等财务数据分析类企业作为校外实习基地。学生通过金融科技类型实习,能在实践中体验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等技术在金融业务中的运用,掌握金融科技核心技能。企业通过合作项目,也能够储备一批对口的金融科技复合型人才,健全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五、结语

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应用的逐步深化,科技改变了金融行业的原有业态,部分传统岗位已被人工智能取代。与此同时,金融科技浪潮也带来了新业务与新岗位,金融职业环境迎来巨大转变。近年来,大批金融科技公司涌现,导致适应金融科技新业态的复合型专业人才缺口较大。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时代呼唤适应时代潮流的复合型人才,高职院校应针对行业岗位实际要求,以市场实际需求为导向,及时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金融科技复合知识结构的实践型职业人才。学校应通过对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课程内容、校外实训基地的调整及对复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提升金融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专业素养、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实现金融科技新业态的全产业链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 李俊. 大数据与人工智能背景下金融学复合型人才培养研究[J]. 经济研究导刊,2020(29):43-45.

[2] 宋杨. 科技金融时代金融复合型人才培养中的教学改革探讨[J].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20,23(02):105-108.

[3] 沈玉星. 人工智能背景下高职金融专业群人才培养探索——以宁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 营销界,2019(19):70-72.

[4] 林晶,陈苗,李伟. 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时代信息人才培养模式、路径与对策研究[J]. 情报科学,2019,37(09):123-125+

132.

[5] 李东荣. 大数据时代的金融人才培养[J]. 中国金融,2013(24):9-10.

[6] 张成虎,胡啸兵,孙林娜. 复合型金融人才及其培养模式探析[J]. 金融教学与研究,2011(05):59-62.

(荐稿人:方勇华,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经济贸易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胡甜甜)

高职学生金融保险毕业论文范文第5篇

在金融全球化和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的条件下,金融业的发展将需要越来越多的具有较高英语水平的金融专业人才。而高职院校财经类专业英语教学则承担着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语言交际能力的重任,以适应未来金融岗位工作的更高要求。高职院校金融英语课程的开设是以实用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与职业紧密结合,通过金融专业知识和语言技能的综合训练提高实践应用能力,旨在培养“金融+英语”的复合型人才。在竞争激烈的金融行业,英语是应用性金融人才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备工具性技能。然而在高职院校开设的“金融英语”课程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首要问题是教材选择不合理,教学效果不佳。结果是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职业能力不强。

一、教材现状分析

从目前的状况来看,金融专业英语教材使用比较混乱,而且教材选用主观随意性大,尤其是针对高职学生学习的金融英语教材更是少之又少。现在市面上金融英语教材琳琅满目,笔者从当当网书店查询到的有关金融英语教材总计为162种,这些教材都力求通过介绍金融专业英语方面的知识,扩大学习者的知识面,提高金融领域从业人员的素质和对外交流能力。但是想要在如此繁多的种类里找到一本适合高职高专学生使用的教材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目前针对高职生没有固定统一的金融专业英语教学规划大纲,也没有统一的编写标准,对需要什么样的教材也没有专业的调查和评价。

从内容上看大多数教材针对的目标学生多为本科和研究生,适用于高职类学生学习的金融英语教材数量寥寥无几,从内容上看也是依照本科教材进行稍微的改动,教材的知识结构零星、散乱,由于受到取材的局限,涵盖的知识面狭窄,编排也较分散。审视已出版的金融英语教材、课文、会话、听力训练、生词和短语、注释、背景知识、练习、词汇表这几项正规的英语教材所应当具备的要素很少一起出现或大多数一起出现,练习设计类型单一等。

现行的大多数材料是从国外其他书刊上取材,难度大,抽象概念和文章的设计和选取不适合高职学生学习,读起来晦涩难懂,专业术语也没有相应的注释,难度大大超过高职学生专业知识范围,未能体现教材循序渐进,难度递增的原则。内容也涉及的多是十几年前的金融业务,没有得的及时的更新。还有一些院校采用金融学科英文原版教材,内容很多,而且很多的案例都是基于国外的情况,忽视了国际化与本土化的结合。还有一些院校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各地区的差异性还自行编撰了一些校本教材使用。这些教材的特点多为理论性强而忽视了操作应用性,普遍存在金融理论与实务的结合不够紧密的缺陷,不少教材知识泛泛地介绍了金融发展史上的一些背景,事件和金融术语,而很少触及具体业务操作规程。只是简单融合了与专业知识相关的词汇和语法项目,课后习题设计缺乏现代教学理论所提倡的交际,任务活动的设计,高职学生更加强调的是以“能力为本位”,纯粹的理论学习并不能满足他们未来岗位的需求。

二、教材需求分析

笔者对所执教院校的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学生展开问卷和访谈,了解到70%的学生对现有教材不满意,30%的学生对现有教材相对满意。同在金融行业从业人员讨论中,他们认为在学校学习的专业英语和现实工作环境中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因为:教材内容不符合工作中的真实的交流场景,教材内容陈旧,更新慢,练习的设置枯燥,没有新意,没有真实的案例,也不符合未来工作和学生学习需求。

问卷调查中有56%的学生期望专业英语教材应该增加更多诸如图片,数据,图表和真实案例等教材内容组织形式。教材应更多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学习兴趣和学习的注意力。访谈中,学生也希望教材内容要增加听力练习、课后阅读材料、视听材料等补充材料。尤其是教材的内容难度要适中,既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要有一定的挑战性。

访谈中学生都表示教材理想的组织形式不能是单一的,在形式和风格上应该是不断丰富的。部分学生表示更喜欢角色扮演、情景模范、游戏比赛、团队合作、案例重演等活动。但由于相当一部分学生基础相对薄弱的原因,缺乏自信心,不敢在众人面前展示自己的英语。所以我们的教材需要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从访谈中我们得知教材内容只是简单的对话课文的阅读就很难树立起学生实际语言运用的信心。

从学生喜爱的练习活动的调查数据来看,学生更喜欢实践性、操作性强的语言能力培养的练习活动。传统的操练方式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这也正是我们现在课堂教学模式所缺少的内容。

三、金融英语教材设计方法

Richard指出在全世界外语教学的课堂里,最常见的三个基本要素就是教师,学生和教材。在教学过程中,教材是课程目标和内容的具体体现,是教师教学的主要依据,是教师展开教学活动的主要工具,也是学生所学知识的主要来源。高质量的外语教材对教师,学生,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构都有十分积极的作用。Tony Dudley-Evans和Maggie Jo St John就曾强调教材是语言学习材料的来源,学习的支持,也可以激发学习的动力和激情,也可用作学习参考之用。Cunningsworth对外语教材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做了如下概括:书面和口头材料的一种资源;实践和交际活动的一种资源;学习者在语法、词汇和语音等方面的一种参考资源;激发课堂语言活动的灵感来源;反映既定学习目标的一种教学大纲;自主学习的一种资源;对缺乏信心和经验的教师的一种支持。

因此,好的教材应包含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语言知识、活动设计、教学策略、教学管理、学法指导以及丰富的文化背景知识等,对学生学法和学习策略的指导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提高认知水平,提高学习效率,为学生终生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教材的编写是与一定的教学目标相结合的。金融英语是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目标首先去培养学生实际使用英语去从事涉外金融活动的能力,即能够处理金融业务的实用英语。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选择恰当的语言材料,再根据学习者特征和学习方式能因素,对材料的编排顺序和方式进行控制或分级。材料中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交际范畴、言语行为、交际目标的安排是否恰当,对保证语言输入的质量,激发学习者的兴趣和动机有着重要的影响。

根据外语教学的特点,束定芳、庄智象认为,外语教材的编写应该遵守真实性原则、循序渐进的原则、趣味性原则、现代性原则、实用性原则。了解了ESP课程是与特殊职业紧密联系的,那我们的教材编写一定要与学习者职业要求挂钩。作为ESP中的一个专业领域,金融专业英语教材的编写同样要遵循满足学习者学习需求的教材编写原则。简言之要突出目的性,交际性和真实性。教材内容应着眼于“专业所需内容”。Hutchinson & Waters认为教材应当最大限度地满足使用者在学习基础,学习目的和学习兴趣等方面的需求。Robinson提出过ESP教材的6个标准:

金融专业英语是ESP的一个分支,是金融领域人员在金融行业工作的各个语域中要使用到的英语,是以职业为目的的英语,具有较强的实用性、知识性和专业性。它涉及到金融行业的方方面面,包括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和其他金融活动,这要求金融英语教材必须基于金融行业语境来设计,才能有利于学生对语言知识和金融知识等材料的理解和表达。国内外许多学者的研究也表明,语言学习过程中的理解和表达能力与语境密切相关。语言学习是培养语用能力的过程,语用能力可解释为运用语言进行得体交际的能力,可简化为表达和理解两个方面。为使语言表达得体、合适、语言的使用者必须学会针对特定的语境,考虑到社会和文化因素,灵活、合理地使用语言。

目前传统的教材无非是一些阅读文章和词汇,翻译以及回答问题的练习,这些远远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对专业外语人才的需求。Hutchinson & Waters 提出教材设计符合四个要素:输入、内容、语言、任务。在需求分析的基础上,输入应包括活动所需的材料,新的语言知识点,正确的语言运用模式,交际话题,运用信息处理技巧的机会,运用已有的语言和专业知识的机会。应该考虑向学生提供把专业知识作为载体进行有意义的交际活动的机会。教材使用者要确保学生在完成交际任务过程中能够使用已学的语言和专业知识。

为了进一步说明如何设计金融英语教材,笔者结合自己在实验班级里的做法进行设计,笔者在选择教学材料时遵循以下三个原则:一是尽量选择难易适中,符合高职学生的实际水平的材料,这一点很重要,既要让学生听得懂,看得懂,又要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二是寻找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共鸣的材料,使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和学习任务的期盼。三是选择的材料不但要主题突出,而且要利于学生在听懂看懂的基础上积极进行口语练习,做到听得懂,看得懂,说得来的结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笔者选选用的两本纸质教材,一本是由教育部《财经英语》教材编写组编写的《财经英语》教材,另一本是由Christine Johnson编写的《体验商务英语——银行与金融读本》。笔者尝试将现有的两本教材进行融合,并改进其中一些不足的地方,增加更多的任务的设计。《体验商务英语——银行与金融读本》这套由外国人编写的教材,能够将真实的金融活动案例与系统的英语语言知识和技能紧密结合起来,而且很具有真实场景性,主要是给前经验的学习者使用,即学习者在学英语的同时,也在学有关专业知识,以便将来从事有关的职业。因此,学生在使用这套教材过程中肩负着双重任务,学习英语语言和金融知识。但教材存在的问题是:一是教材的内容全部是英文编写,这对高职学生是个不小的挑战,二是与金融知识相关的语境缺失。在教学实践中,为了促进学生对英语知识和金融知识的理解和表达,笔者采取了语境补全的措施,采用国内出版的《财经英语》作为背景知识的一个补充,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多样性在教材设计过程中也是至关重要的。多样性是使学习者保持头脑活跃并能全神贯注地完成任务的重要因素。金融英语教学在教材材料的来源应该丰富多彩,这样可以让教师在教法上有更大的自主性。以教材为主线,同时对于有关好的书刊资料和网上资料,以活页的形式下发给学习者,以供学习参考。

1.金融主题语境缺失与补全

《财经英语》这套教材共有10个金融主题,涵盖银行业、金融市场、国际结算、保险业、股票与债券、会计与审计与税收等与金融行业有关的内容。这套教材很好的提供了与主题有关的详细的金融知识的讲解。对学过金融知识的学生来说,不仅是对知识的回顾,在理解相关案例也是非常有帮助的,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比较有信心,能够积极学习相关语言表达。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必须为学提供每个单元金融主题的有关知识,以促进学生对语言知识和金融知识的可理解性输入。

2.语言输入技能缺失与补全

听力和阅读是语言知识和金融知识输入的主要技能,是语言表达能力的基础。笔者使用的两本教材每个单元都提供了丰富的、真实的、地道的金融英语方面的语言材料,但在课堂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虽然掌握了相关的词汇,但是他们听不懂或读不懂金融材料内容,究其原因主要是与跟材料的语境缺失有关。第一单元为例,建议在教材中提供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有关介绍银行功能的听力理解任务,如:世界著名银行介绍的英文视频或音频,国外著名银行卡,世界主流国家的货币和写法等补充内容。

3.语言输出技能的缺失与补全

说和写是语言知识和金融知识输出的主要技能,是语言表达能力的具体体现。《财经英语》教材每个单元都设计了各种各样的交际活动,但是学生往往难以运用所学的知识正确表达自己的思想,原因是所学的材料缺乏足够的语境知识,以第一单元的《money and Banking》为例,虽然教材提供了一些设计银行业务的诸如存取款的对话文本,但是在实际业务当中还存在许多可变的场景和语言使用环境,学生就不会正确运用这些表达方式。建议教材中提供一些涉及银行业务对话视频材料和听力材料、会话策略小贴士等。因此,在设计一项交际活动材料时,要考虑到学生的现有知识并补充足够的语言知识和语言外知识,为学生提供运用所学知识表达自己思想的平台,达到提高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和语用能力的目的。

4.跨文化比较语境的缺失与补全

这两本教材在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方面的内容少有涉及,在课堂实践中,教师也很难组织学生讨论这方面的材料,虽然他们语言知识没有问题。原因主要是学生没有这方面材料 的文化背景知识。以第四单元保险业务为例,在分析该单元材料时,我们发现存在语境缺失,学生并不知道保险业务在国外发展得很迅速,普及各家各户,必须结合几个具体的语境进行说明。因此,必须在活动开展之前,为学生提供足够的相关背景知识。

四、结语

由于教材编写出版需要一个很长的周期,切实可行的教学材料或是方法应用到教材中还需要一段时间,教材的选择和使用一定是建立在对学习者、金融领域工作中具体的使用场合、教师等方面需求深入分析和了解的基础上。而这种需求分析也不是一劳永逸的。是要随着专业领域的不断发展和学习者的不同情况定期进行的。只有深入定期准确的需求分析才能编撰和选用最合适学习者的英语教材。

所以专业英语教师也必须必备洞察金融领域工作最新前沿动态的能力,经常性的关注金融类工作所需的英语技能以及学生学习中的需求,及时调整教学内容,真正做到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

参考文献:

[1]Robinson, R. ESP Today: A Practitioner’s Guide [M]. Hemel Hempstead Prentice Hall International.

[2]Hutchinson, T. & A. Waters.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 [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

[3]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4]莫莉莉.专门用途英语教学与研究[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

高职学生金融保险毕业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国际金融》课程是教育部确定的高等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核心基础课,课程的实践性和理论性很强。本文根据多年从事民办高职《国际金融》课程教学的经验,以钟山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分析了民办高职《国际金融》课程的教学现状,提出了改革措施。

关键词:民办高职;国际金融;教学现状;教学改革

钟山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民办高职院校,学生的整体素质不高,学习自主能力较弱,而且学院的教学侧重于实践,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所以,《国际金融》课程的教学对象、课程性质和教学目标与普通本科院校都不同。目前,各高校广泛适用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等几乎都不适用于钟山职业技术学院。笔者拟根据民办院校的实际特点,以钟山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就民办高职院校《国际金融》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初步探讨。

课程性质

《国际金融》是教育部确定的高等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基础课程,是一门涉及面广、综合性强、时代特点突出的应用理论课程。钟山职业技术学院的《国际金融》课程是国际贸易实务和国际商务两个专业的核心专业基础课程,总学时为32学时,共计2学分,在高等数学、西方经济学和国际贸易实务等相关课程的基础上开设。课程以外贸业务岗位的实际要求为标准设计教学目标,以外贸业务流程为主线安排教学内容。本着“必需,够用”的教育理念,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能够掌握国际收支、外汇与汇率等基本理论;掌握进出口报价、汇率换算、出口收汇、结汇、外汇风险防范等实际操作知识;掌握国际贸易融资、外汇交易和国际结算的基本技能以及防范外汇风险、利率风险的技巧。

教学现状

学生的学习兴趣高,但数学、经济学基础薄弱 由于国际金融与世界经济密切相关,国内的电视、广播、网站、报刊杂志都会报道一些与国际金融有关的信息,学生对于国际金融事件都能达到耳熟能详的地步,所以,当课程中碰到相关理论和事件的时候,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比较高。但是,钟山学院这类民办高职院校学生本身又存在学习主动性、自觉性较差,学习方法不得当,学习的持久性、耐性弱等特质。特别是在《国际金融》的前导课程高等数学和西方经济学掌握状况较差的前提下,遇到要运用前导知识理解存在困难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累起来的学习兴趣就会立刻丧失殆尽。而且,国际金融本身又是一门难度较大,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就形成了越是困难就越是不想学的这样一种恶性循环。

教学目的和要求偏离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 作为民办高职院校,对于学生的培养目标强调的是应用型人才。虽然在现有教学中所采用的教材明确指出是高职高专的适用教材,但是这些教材往往都是普通本科教材的压缩,仍然强调并突出完整的理论体系,并没有特别针对高职高专学生的技能特点,没有根据外贸业务岗位的实际能力要求做出相应的调整。虽然现有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中强调了像进出口报价、外汇风险防范这类实践内容的教学,但是正如前面所述,目前的教材大部分都是偏重于理论,没有系统的实践应用能力的指导,加上学生理解方面的困难和教师本身实践缺乏等因素的共同影响,在《国际金融》的教学过程中往往还是侧重于理论教学。

理论与实践脱节 在现有的课堂教学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学生学会了基本理论,但是不会分析现实的金融问题;学生学会了基本理论,但是不会具体操作。很简单的基础理论知识,在课堂上都能听明白,但是到了实际运用的时候就是不知道用什么,更别提综合运用了。这是因为在日常的教学中基本上是纯理论教学,缺乏实践环节,导致学生课堂学习的知识与实际的工作环境和岗位要求相距甚远。我们既没有能够与相关商业银行合作安排学生的现场实习,也没有校内的仿真模拟实验室。即使在课堂上教师通过多媒体手段等方法模拟金融交易环境,学生由于对前期知识掌握较差,理解存在困难,导致配合度低,效果不好。

教师缺乏实践经验,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落后 现有的《国际金融》教师都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进入教学岗位的,既没有工作经验,也没有到实际工作岗位挂职锻炼的培训,缺乏实践经验。加上课堂教学又是以理论教学为主,往往就形成了教师是绝对的主体,学生只能处于静静听的被动地位。教师在课堂上讲外汇汇率、进出口报价、外汇交易和外汇风险的防范这类知识时也都基本上是纸上谈兵,没有实践为基础,讲不出自己亲身经历的事件,调动不起学生的积极性。即使是采用案例教学的方法,也仅仅是教师陈述案例的内容,在对学生进行启发时,学生的配合度低,很少有学生能够深入思考。即使在教学中广泛采用了多媒体的教学手段,但也基本上是将书本上的内容重新翻版,并没有能够通过声音、视频的形式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改革措施

强化学生基础课程的学习 在学生学习的初级阶段,强化学生对于高等数学、西方经济学等基础学科重要性的认识,做出适当的硬性规定。与高等数学和西方经济学的授课教师沟通,在这些前导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增加适当的学时讲解这些课程对于很多后续课程的重要性,特别是讲到与国际金融课程相关度很高的部分,任课教师更要特别提醒学生,并适当增加授课学时,提高学生对于这些前导知识的掌握程度。对于部分这两门基础课程成绩较差的学生可以增开重修班或者补习班。

制定符合民办高职要求的教学计划 首先,由于国际金融领域的新事件、新成就、新观点、新问题和新动向层出不穷,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体现这些“新”。其次,根据我院《国际金融》是国际贸易实务和国际商务专业核心专业课程的课程性质,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中除了国际收支、外汇与汇率、国际金融市场、国际货币体系等基本理论外,要与学生之前所学的《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相配合,强调进出口报价、汇率换算、出口收汇、结汇、外汇风险防范等,以便让学生掌握国际投融资、外汇交易和国际结算的基本技能以及防范外汇风险、利率风险的技巧,可以更好地理解进出口贸易融资、出口信贷等相关知识点,激发学习兴趣。再次,应该根据上述两点要求选择适合民办高职的《国际金融》教材。

在教学中强调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通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基本理论,更要让学生会运用、会操作。所以,在教学中一定要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实践性教学环节除了普遍意义上的实践,即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软件开设外汇交易模拟,金融衍生工具交易模拟等,给学生提供一个可以模拟操作的平台之外,还可利用校外实训基地,给学生提供实际观摩和实际操作的机会,也可以对国际金融新事件进行案例分析和讨论,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去分析实际的问题。

强化教师自身的实践,积极引进“双师型”教师 在钟山学院这类民办高职院校《国际金融》课程的建设中,教师队伍建设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内容。除了引进一批高学历、高职称的教师外,更应该着力进行“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可以派遣现有的教师到企业一线实践,增强他们的实践经验,还可以专门从实训基地聘请一批具有实际工作经验的人员担任兼职实践教师,开设专项的讲座和实际操作演练,这样就能够有效地保证实践教学环节的落实。

强化传统与现代教学方法的融合 现在钟山学院很强调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确实,多媒体课件通过文字、图片、动画、音频、视频的形式将大量信息和文字内容在短时间内呈现在屏幕上,非常适宜于给学生在课堂上讲授国际金融的理论发展和新事件案例等。但是,教学不能仅仅依靠多媒体课件,传统的板书也是非常重要的。国际金融教学中会碰到很多的演练和推导,例如外汇交易部分的很多内容单纯靠课件讲解,学生理解就会很困难。在使用课件的同时,必须配合板书推导,才能加深学生的理解。所以,像《国际金融》这类课程的教学,在广泛应用多媒体教学的同时,一定要强化传统板书等教学方式的应用。

改变现有的“一卷考”的考核方式 对于《国际金融》这样理论性强、综合性强、难度大的课程往往都是采用“一卷考”的考核方式。但是在这样的考试方式下,钟山学院这类民办高职的学生的通过率一般都是不高的。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采用这样的考核方式:30%平时成绩,主要是考查出勤、平时作业和上课情况;30%实践调研,可以是到商业银行或外贸公司的调研报告,也可以是对某个国际金融事件的分析报告;40%卷面考核,以期末卷面考试的形式。

参考文献:

[1]陈雪.国际金融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08(8).

[2]王伟.国际贸易专业国际金融课程教学的探讨[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8(12).

[3]张艳清.高职国际金融教学改革的探讨[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0(12).

[4]金仁淑.信息化时代高校《国际金融》教学改革探微[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11).

[5]廖福英,赵江红,黎红米.基于外贸业务员工作过程的高职国际金融教学改革的探索[J].问题研究,2010(2).

作者简介:

王翠娥(1981—),女,经济学硕士,钟山职业技术学院经济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国际贸易、产业经济学。

上一篇:企业跨国经营文化研究论文范文下一篇:农村金融发展农业经济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