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记叙文教学管理论文范文

2024-05-03

语文记叙文教学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教师可以从思辨的角度引导学生在记叙文写作中表达生活的理趣。文章首先对“思辨”一词进行了分析,然后阐述了要如何思辨,旨在提供引导学生在记叙文写作中表达生活的理趣的方式方法。

[关键词]记叙文;写作;思辨

偶然读《题西林壁》详解发现,西林寺在江西庐山,原来这“日照香炉生紫烟”的庐山也能“横看成岭侧成峰”。面对瑰丽巍峨的壮丽山河,诗人们逸兴遄飞,既可以热情洋溢地抒发喜爱赞美之情,写出磅礴激越的《望庐山瀑布》,又可以冷静客观地思考辨析,写出理趣盎然的《题西林壁》。

这让笔者想起现阶段学生写作记叙文时普遍存在的问题:部分学生不会细致描写,更不会抒情感人,导致写出的记叙文空洞无味。那么,记叙文就一定要抒情吗?

唐诗言情言志,精彩纷呈;宋诗明理达识,同样出众。苏轼云:“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善学者究其理,记叙文可以体物察情,也可以格物致知。笔者相信,求是明理、充满思辨色彩的思路,可以启发那些不善于言情的学生寻找到一个全新的写作角度。现将具体实践过程进行梳理。

一、理论指导,何为“思辨”

“思辨”即思考、辨别,最早见于“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一句。先贤早在几千年以前就明确提出了治学的这个要素。

中国古籍中思辨色彩最明显的当属老子《道德经》。如“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这一句,便讲明了万事万物相辅相成、相互转化的道理。

在西方,“思辨”产生于以苏格拉底为代表的哲学流派。这个哲学流派在日常的研究中,选取世人早已认可的常识论断,找出它的反例,从而对最初的论断进行修正并做出更为辩证完善的解释。

而后,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这部书中提到了“思辨”,并对其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他强调得最多的就是在思辨中,人们获得的自足是最多的。因为思辨是一种独立自主的思维活动,思辨能让人幸福。

我国古代的诗人,通过思辨,也获得了很多独特的启示。王勃在滕王阁上发出“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的感慨,苏轼在赤壁抚慰友人时,认识到“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二、实践运用,如何思辨

1.辩证看待问题

千姿百态的文学作品是由作家那千差万别的独特生活体验所决定的。要想使作文呈现出新鲜色彩,教师就必须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学生在写作考场作文时,因为时间紧迫,常常只考虑如何将作文写完,而忽视该如何写。所以在平时的教学管理过程中,笔者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思辨意识,引导他们从已有观点的对立面去思考分析问题,让他们对“如何写”有进一步的认知。

如一学生跟笔者抱怨寝室长分配的劳动任务不公平,分给他的打扫任务最重最难。首先,笔者让这一学生挑一个他认为最轻松的劳动任务,打扫一周后,这一学生体会到,这个看起来很轻松的任务在具体完成过程中并不轻松。然后,笔者再让这位学生担任一周的寝室长,负责分配劳动任务、督促宿舍生活。体验结束后,这一学生知道了,公平或偏颇认知的产生,都是因为看问题的角度不同。站在问题的那一端,他懂得了推己及人,也学会了辩证公允的看生活、想人生。

又如一学生和笔者说课堂上教师讲解问题的时候她都能听懂,但是自己答题的时候就什么知识点都忘了。笔者告诉她,上课不能只抱着“我都听懂了”这个想法,应该想,我是真的懂了吗?然后课后再思考寻找自己还有什么没有掌握的。这样学生就能知道只是“懂了”还不够,还要去探求追究“不懂”。

在阅读课中,笔者向学生推荐了梁漱溟先生的《思考问题的八重境界》。文章一直强调,自相矛盾是认知识理的最高境界。学生在阅读后便能理解,只有在问题中求解,在比较中甄别,在矛盾中求证,才能提升思维品质。

生活是一切文学的源头活水,记叙文更是植根于生活,表现生活的点点滴滴。高中生已经有了识理断义的能力,应该也必须习惯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客观公允地看待事件,这样他们才能够辩证地解决很多问题。

2.整合思维

人的思维有惯性、惰性,多数学生在写作时,想法比较单一,稍不留意,就会滑入“群体意识”“个人习惯”的思维困境。如一次以“接力”为主题的作文练笔中,多数学生紧扣“文化的接力 ”,描写民间工艺或高雅艺术的接力传承。其中一个学生写到一半发现无法再展开描写了。笔者仔细询问原因,他说像手工剪纸这种手艺在家乡基本已经失传,根本就没有人接力。

一个作文新手总是直接将自己的生活经验转移到写作中来,并且在写作过程中,很少思考能否依照自己设定的思路顺利完成写作。笔者先引导学生有效整理自己的思路,用最简单的一维坐标将思维可视化,并对自己的观点做正反两个方面的综合考虑。如老子的“曲则全,枉则直……少则得,多则惑”则是极具辩证色彩的观点。笔者再给学生举了一个例子——勇敢的对立面是恐惧。如果我们无法正面阐释何为勇敢、怎么勇敢,那么我们可以从恐惧这个角度去考虑。勇敢就是不畏惧,是从畏惧中走出来,摆脱恐惧,自信面对未来的一种精神状态。接着笔者让学生重新思考“接力”這个词语。学生认识到,接力的对立面是间断、失传。如果接力成功了,那么记叙的重点固然是放在如何接力这个中心上。可是间断、失传这样的情况也确实存在,那么也可以围绕这个立意展开描写。可以在文中重点探讨无人接力的原因,可以从主观、客观等方面描述细节,思考问题本质。

笔者认为,思维与写作并非两辆并驾齐驱的马车,他们是兵马和粮草的关系,动笔写作前,思维要先行。学生在平时的写作训练中要试着从时间、空间、途径、结果、影响等多个不同角度对主题进行分析,根据写作要求,对自己积累的经验知识加以调整、修改,以整合思维、开阔思路、加深认识。

要想使思维可视化,除了可以运用上文中提到的最简单的一维坐标以外,还可以运用多维坐标等。通过将思维可视化,学生可以整合思维、拓宽写作思路。教师应该多在生活中、课堂上,以有质量的问题带领学生进入思维状态,明事识理,进而让学生在作文中创造一个思辨的世界。

记叙文,可以以情感人、精描细绘,也可以体物察理。写作记叙文之前,学生可以先冷静下来,理思绪,定主题,明确能够让文章焕发思辨光彩的行文思路。

(责任编辑 王嵩嵩)

语文记叙文教学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目前绝大多数的高中语文教师,对当前的高中议论文教学,恐怕都有遭遇“瓶颈”、力不从心之感。下面,笔者拟就这个问题,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作为坚守教学第一线的教师的一些困惑,并就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思考和认识。

一、遭遇困惑,正视瓶颈

当前,高中作文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已是不争的现实。应该坦承,当前不少中学生视写作为畏途,写起作文文思枯索,搜肠刮肚也挤不出几个字。很多文章立意肤浅,观点低俗,思想苍白;有的文章“乱花渐欲迷人眼”,援引繁多杂乱,真可谓“名言与套话‘荟萃’,伟人与名家‘开会’”。而这一类文章常又引用失实、张冠李戴,甚至“移植”时下流行的戏说、穿越的手法,随便拼凑,胡编乱造。近年来,充斥在我们眼前的作文,若是记叙文,常见的是令人啼笑皆非的“小明式作文”;若是议论文,多见的是矫揉做作、故作深沉的“秋雨体散文”。当然,更多的不是几无章法可言的“意识流”,就是流水线拷贝制作的批量“标准像”。即便有生花的妙笔,有灵动的文采,而作文中最可宝贵的魂——个性、生命和思想,却令人遗憾地迷失了!

从理想化的角度讲,最高的写作状态应该是生命写作。没有自我和真情,没有灵魂的生命,无异于行尸走肉。而没有灵魂的作文,又怎能具有感染力,怎能具有令人信服的说服力?

做为高中教学第一线的教师,笔者常有一种莫名的困惑:我们的作文教学,究竟应该为考试而教,还是遵循文章写作固有规律而教。我想,真正有职业良知的语文教师,不应回避作文教学不堪的现状,应该重视作文教学的生态环境建设,为气若游丝、病体怏怏、贫血寡情的学生作文招魂!

二、拨散迷雾,探究原因

造成当前中学生写作不容乐观的现状,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就学生方面而言,主要是不少学生平时阅读态度不端正,方法粗略;阅读不多,涉猎不广,视野狭窄;在读图时代,很多人只偏爱漫画、卡通与影视、网络,不重视亲近文本原著;文史知识积贮单薄,对历史名人、经典名著只进行“快餐式消费”,不重视接受文学的基本熏陶;没有意识到真实是写作的生命,没有把写作看成是生命的一种张扬和表达。

就高考招生而言,每年的高考阅卷场传递出来的讯号,以及每年各省市评卷之后推向公众视野的高分作文所发挥的指挥棒的“示范”“导向”作用,也是造成当今作文教学“功利横流”现状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当然,近一两年,这个势头已渐被修正扭转。从各省推出的优秀作文中已传递出彰显真实个性、力戒矫饰文风的决心。

就教师方面而言,一些教师教学消极怠惰、作文指导不作为也是不争的事实,他们只一味喟叹作文难教,不积极主动探索,不思方法创新;一些教师注重短期效益,不重涵泳之功;一些教师“匠气”太浓,一味进行“模式作文”训练,扼杀作文创作的生机。这些教师只知道在作文教学中施加主导力,让作文教学沦为纯粹的“教师命令——学生受命”的教与学的行为链条。这一链条的规定性、技术化和模式化的特点,不可避免地会带上过多的“匠气”,势必抽离了写作的生命气息和个性思想。如此忽视写作教学中的学生主体地位,漠视写作规律,只一厢情愿地依据时尚的“写作模版”、凭借高强度“强化训练”、依托“仿写工程学”原理“克隆”出来的学生作文,你想要在其中检索出“个性、生命和思想”的含量,显然是一种奢望。

美国著名文化评论家、小说家苏珊?桑塔格在接受采访时曾说过这么两句话:“我有一种道德感,不是因为我是一个作家,而是因为我是一个人。”“我写作,不是因为那里有一位读者,而是因为那里有文学。”这话值得高中学生尤其值得语文教师咀嚼、深味和反思。

三、重视涵泳,铁心沉潜

写作不是无源之水,阅读是写作的源泉,写作是阅读的深化。要写好议论文,也必须下好沉潜之功。叶圣陶先生说过:“写作是倾吐,阅读是吸收。”名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为学之道,在厚积而薄发”,都说明了大量的课内外阅读的重要性。

正视议论文教学生态环境,直面在夹缝中挣扎的现实,教师应该做的,就是坚守课堂教学和课外阅读这两个有限的阵地,重视下好涵泳之功,充分拓展挖潜,切实收取高效。就教师角度而言,笔者的思考和做法概要如下:

其一,在教材使用上,高中教师绝不能思维僵化,笃信以本为本,奉行教条主义,而应敢于突破常规,大胆剪裁,并创造性地建设校本教材乃至编写个性教材,尽量拓展延伸课堂,开阔学生视野。

其二,在课堂上,教师要着力搭建思辨平台,如从《新闻观察》《壹周立波秀》《麻辣书生》《腾讯微波炉》等节目中精心挑选一些“时事热点事件”进行课堂辩论,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展开思想交锋,熔炼学生思辨智慧,激活学生思维弹性。这一做法旨在炼“意”,着眼于评论能力的培养。

其三,教师要向学生遴选推荐“人民网”“新华网”等传媒的“时事热评”佳作,并耐心补上辩证唯物主义这一课,培养学生运用普遍联系的观点、变化发展的观点和矛盾的观点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这一做法着眼于强化理论素养,培养思辨能力。

其四,教师要切实重视晨读晚读的管理与引导。现在很多学校均安排出晨读、晚读时间,而教师应充分珍惜这段时间,对晨读、晚读要不但要做好气氛营造工作,更要适当补充材料,加强阅读指导,让学生读得有兴趣,读得有内容,读得有收获。让学生在书声琅琅中,快乐地汲取纯正思想、感受精美语言、积累丰富素材、培养良好语感。

只有广博地阅读,潜心涵泳,体味揣摩,才能拓展阅读,以读助写,为我所化,为我所用,实现学习写作与关注思考日常生活的有效“链接”。就学生角度而言,笔者认为应该统一以下几点认识:

首先,多所涉獵,博览群书。要勤奋地并且切实地亲近美文、亲近名著,吮吸经典著作的精髓,主动培养审美情趣,做好必要的语言表达锤炼、思想素养熔铸和写作运思训练等前期储备工作,才可期培养写作能力、提高作文水平。

其次,要端正阅读态度,严谨治学,不可断章取义,不可急功近利。厚积才能薄发。写作时,提倡朴实真诚的文风,不要狐假虎威,拉张虎皮做面大旗,装腔作势借以吓人。

再者,要勤做摘抄。不当游手好闲的蝴蝶,要做辛勤采花的蜜蜂。只有乐当浩瀚书籍百花园的蜜蜂,广泛采集典型事例、格言警句、精彩语段,逐步丰富自己的语言、词汇和写作素材,从而领会和掌握一些基本的写作规律。素材“内存”不断升级,写作时才可期八面来风,信手拈来。

总之,议论文教学,是一项长期而又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多管齐下,要有沉潜的信念,勤下涵泳之功,既要“意”“言”并举,还要“材”“构”兼顾,才可期写出有立意、有章法、有素材、有文采的“四有作文”。

语文记叙文教学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1)记叙文的概念

记叙文是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兼以议论、抒情、说明来表达中心的一种文体。如小说、散文、寓言、童话、故事、通讯、游记、传记、回忆录等。 (2)记叙文的分类

按写作的内容可以分为:写人记叙文、叙事记叙文、写景记叙文、状物记叙文四大类。①写人的记叙文,通常描述人物的外貌、行动、心理、语言和人物所处的特定环境来刻画人物的性格,塑造人物形象,反映作品的主题。如:《我的母亲》、《阿长与〈山海经〉》②叙事的记叙文,以叙述事件为主,着重写清事件的发生、发展、经过和结局,通过事件表现作品的主题。如:《羚羊木雕》③写景记叙文,以描写景物为主,通过写景,寄托感情,表现主题。《春》、《济南的冬天》④状物的记叙文,以写物为主,通过写物抒发感情,寄托志向。如:《安塞腰鼓》。 (3)记叙文的要素

记叙文是写人叙事的,而事情总是在某个时间、发生在某个地方,有它的前因、后果和经过。因此我们把事物的起因、经过、结果,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有关的人物称之为记叙文的六要素。只有把这些要素交代清楚,内容才显得完整,条理才清楚。如:《背影》一文,时间——那年冬天;地点——南京车站;人物——父亲、“我”;起因——“我”去北京念书,父亲到车站送别;经过——父亲到车站为“我”送别,给我买桔子;结果——“我”怀念父亲。作者在交待清楚六要素的基础上,集中刻画了父亲的“背影”,表达了父子之爱这一永恒的主题。 (4)记叙的顺序

记叙的顺序是指根据中心思想的需要,把已确定好了的材料安排好,按一定的次序去写。一般有三种:

① 顺叙,即按照事情发生、发展、和结局的时间顺序来写。这种写法课使事情的来龙去脉清晰地表现出来。如:《最后一课》,按照时间顺序记叙韩麦尔先生为学生们上的最后一堂法语课。

② 倒叙,即把事情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片段先写出来,然后写事情的发生、经过等。它分为两类,一是把事情的结局先写出来,然后按照时间顺序倒叙事情的发生、发展的经过;二是,把后面发生的某一情节提到前面去,暂时中断中心事情的叙述而进入另一个相关的事情的叙述。由于倒叙改变了记叙的自然程序,阅读时应特别注意“倒”“顺”之间的起讫点,认清那些起关键作用的词句和段落。

③ 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情的过程中,由于某种需要暂时把叙述的线索中断一下,进行有关的另一件事情的叙述。它也有两种情况,一是插入的内容跟时间也有关联,在叙述过程中插入一段从前发生的事。这种插叙一般都要交代起讫点,阅读时应注意;二是对人或情况作一些说明介绍,跟叙述的时间顺序没有什么关系,插入的前后不一定有过度衔接的话。插叙的作用是补充交代或说明,使叙述更加充分,弥补单凭顺叙难以交代清楚的必要内容,使文章更充实、更周密、在结构上更紧凑。如:《背影》一文,开篇点题之后,插入了家庭祸不单行的追忆,既交代了背景,又为主体部分做好了铺垫。

(5)记叙文的线索

线索是指贯穿全文、连接全部材料的一种因素(依据)。这种因素(依据)的存在,使文章成为一个内部有联系的整体。记叙文的线索比较复杂,有多种形式:

有的以时空转换为线索,人物活动、事情发展、景物变化等,都是随着时间、地点的推进而展开。如《藤野先生》就是以“我”的活动地点为线索安排情节,东京、仙台、北京层层展开。

有的以一人、一事、一物为线索,把全篇各部分内容紧紧地连接在一起。如《我的叔叔于勒》中的“我”就是线索人物,全文是以“我”的见闻和感受来安排材料的。再加《羚羊木雕》就是以木雕为线索安排材料的,《芦花荡》就是以老头子大意失败到快意复仇这一线索来安排材料的。

还有一些记叙文存在着两条或两条以上的线索,如《智取生辰纲》中明线为“杨智失陷生辰纲”,暗线为“吴用智取生辰纲”,两条线索在黄泥岗合为一条。

我们读记叙文时要设法找出文章的线索,沿着它逐步弄清各个段落、层次,直至全篇的思想内容。 (6)记叙的人称

记叙文的人称有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两种。以“我”的口吻或角度展开叙述是第一人称。

采用第一人称,便于直抒胸臆,读起来有一种亲切感和真实感,但所写的内容不能超过“我”耳闻目睹的范围,阅读时要充分注意到“我”在文章中的地位和作用。在一般记叙文和散文中,“我”即作者本人;在小说中,“我”不是作者本人。“我”在文中可能处于主要地位,也可能处于次要地位。如《藤野先生》中的“我”处于重要地位,通过“我”和藤野先生的交往相处体现了文章的中心意思。《孔乙己》中的“我”是咸亨酒店的一个12岁的小伙计,是次要人物,在文中起了穿针引线的作用。

以第三者的地位来叙述文章中的人物、事情、场景等第三人称写法。用这种人称不受任何限制,“他”“他们”以旁观者的身份出现,写来比较自由开阔。

在文章中为了便于抒发内心情感,也常在某些段落中使用第二人称,如《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中“你不觉得我们的战士是可爱的吗?”抒发了作者对志愿军的敬佩之情。 (7)记叙的详略

记叙文在写作时要注意详略得当。如何做到详略得当呢?与主题有关者要详写,与主题联系不紧密者要略写。作者在生活中接触到许多人和事,有了体验,演变成对生活的一定看法。这种看法通过记叙人和事体现出来,就是记叙文的中心意思。例如《芦花荡》是一篇写人的文章,全文写了老头子大意致使女孩受伤,后又设计打鬼子为其报仇这一事件,表现“老头子”这一有血有肉的老英雄形象,所以就详写老英雄打鬼子,而关于小女孩途中的艰辛则一笔带过。有如《散步》一文,对散步过程中产生的分歧一笔带过,而着重写解决的过程,详细描写了“我”背母亲,妻子背儿子这一场面,其原因只有一个,更好地表达文章主题:中年人对生活的使命感。 (8)记叙文的表达方式

记叙文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常常辅以议论、抒情和说明。记叙文中的记叙主要来叙述事件原委始末,写出人物活动、发展、变化的过程,把人物和事情概括地介绍给读者。描写是指在顺叙过程中,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和事情以及环境进行描绘,给人以鲜明、生动的印象。议论、抒情、说明仅起辅助性作用,

①记叙文中的描写

记叙文中的描写一般分为两类:人物描写,包括肖貌、语言、行为、心理、神态等描写;环境描写,包括社会环境描写和自然环境描写。叙述中的描写要服从中心思想的需要,做到恰如其分,既要抓住特点,又要突出重点,给人以鲜明的印象。阅读描写部分应注意以下三点:a、抓住事物的什么特征来进行描写;b、采用什么方法进行描写;c、这些描写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②记叙文中的说明

记叙文中的说明是记叙中的补充交代,常用来说明某种事物状态、性质、功能的特征,一般要求文字简明扼要。如《故乡》前四段在描写了故乡的萧条景象和“我”见到家乡的复杂心情后,第五段以说明的方式交待了此次回故乡的目的,省去了许多叙述的笔墨。 ③记叙文中的议论

在记叙文中经常穿插适当的议论,用以点明记叙的意义,揭示所叙事物的本质。记叙文中,记叙是基础,议论是记叙的归纳与深化。记叙文中的议论有以下四个特点:a、关键上议论,即不议论不足以表现记叙的中心之处;b、议论要画龙点睛,简明精要,不可长篇大论;c、记叙与议论高度融合,不能生加硬贴;d、可以在记叙中穿插议论,也可以集中叙述、集中议论。 ④记叙文中的抒情

记叙文中的抒情是在记叙的基础上采用直抒胸臆的方法,抒发作者难以抑制的感情。记叙文中的抒情要写得感人,一是要有真情实感,二是要注意分寸。假的感情,夸大了的感情必然失真,自然也就不会感人。至于抒情的方法则是多种多样的,或把抒情渗透在具体记叙描写之中,或集中记叙、集中抒情,或情景交融。如鲁迅的《藤野先生》中就有许多直抒胸臆的句子,如:“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表达了“我”对藤野先生的敬佩之情。

(9)记叙文的表现手法

下面只介绍几种常用的表现手法:象征、对比、夸张、衬托、渲染、抑扬、白描。

①象征,是通过借用某种特定的具体形象暗示特定的事物或情理的艺术手法。它包括本体和象征体两个方面。运用此法,必须把握二者在读者心中的传统习惯和心理感觉上的特殊联系,将自己的思想、感情、倾向等寓于征体的具体描写之中,构成美的意境,使文章更加形象生动、富于深刻的哲理性和艺术的感染力。恰当地运用象征手法,可以把某些比较抽象的精神品质,化为具体的可以感知的形象,从而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也可以把不便于明说的意思含蓄地表示出来,赋予文章以深意,从而给读者留下咀嚼回味的余地。如《海燕》,用海燕象征英勇善战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用风云、雷电象征反动势力。

③对比,是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对立的两个方面作比较的写作手法。它相反相对的两个方面是并列的。

④作为表现手法的夸张,不同于修辞手法的夸张,它是通过对“事件”作扩大或缩小的形象描述,以突出事物的特征,增强艺术效果,启发联想,表达鲜明强烈的感情,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如《皇帝的新装》,写皇帝被骗,竟一丝不挂地沿街出游,突出他的愚蠢和虚伪。

⑤衬托,是利用事物间近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一事物。衬托有“正衬”和“反衬”两种。正衬,又叫陪衬,是用同类事物来衬托;反衬,是用相反的事物来衬托。如《我的叔叔于勒》,为了批评约瑟夫极端势利的父母对约瑟夫叔叔的冷酷无情,就用约瑟夫对叔叔的深切同情来反衬。

⑥渲染,是通过对环境和人物的描写、烘托来加重气氛,突出人物。,如《故乡》的开头,渲染了深冬季节隐晦、严寒、寂静的气氛,描绘了荒凉萧条、没有活气的村景,十分贴切地烘托了“我”悲凉的心情。

⑦抑扬的表现手法,所谓“抑”就是按下、抑制;“扬”就是抬高扬起。它有两种形式一是欲扬先抑,一是欲抑先扬。如《变色龙》中的奥楚篾洛夫在刚知道狗咬人之事时,即席说了一大道“义正辞严”的慷慨之语,大有“为民除害”的清正之势,一个廉洁公正、不畏权势、执法严明的警察似乎呼之欲出;然而以后的多“变”则是对他第一次表态的极大讽刺,使他欺下媚上的卑劣个性暴露得更彻底、更清楚。

⑧白描的表现手法,简练、质朴、轻捷、传神是白描手法的主要特征。它一般不用修辞手法。如《孔乙己》一文中对孔乙己的肖像描写“身材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这就是白描的写法,将孔乙己的身份、地位、遭遇和个性都显示了出来,既没有夸张,也没有刻意修饰,却显得更加真实。

2、 记叙文阅读的重点

(1)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整体结构。

(2)归纳文章中心意思和要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3)品味重要词语和句子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含义,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语言训练。

记叙文中的散文和小说又是记叙文阅读的重点,特作重点分析如下:

散文阅读中应重视散文的基本特点——“形散神不散”。 (1)“形散”。

② 从内容看,散文中涉及的材料面广而多,时间与地域的跨度又较大。

②从表达方式看,散文往往熔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于一炉,使之相互配合,以提高表达的力度。

③从语言风格看,散文的语言一般都具有鲜明、准确、生动的共性,同时就具体作品而言,则风格各异,或活泼生动,或沉郁凝重,或隽永优美,或恢弘壮阔,并无一定的规范。

(2)真正认识散文中“不散”的“神”,也就是每篇散文中一以贯之的思想感情。如《藤野先生》中就自始至终贯穿着作者忧国忧民、自强不息的情感与对藤野先生的敬爱与怀念,正是这样崇高的情感将文中发生在不同地点的事、表现各不相同的人,有机地组合在一起,使读者读来非常没有散乱之感,反而能从丰富的内容中获得多方面的启示与教益。因此,认识、把握散文中的“神”是十分重要的,

否则诸多材料都只能是堆乱的碎片,无法在脑中形成有机的整体,当然也就难以获得理想的阅读效果。

(3)最重要的,是要能找出“形”与“神”间的结合点,因为正是这结合点充分体现出“形”与“神”的巧妙融合,“形”“神”确实是有机的整体,而不是勉强的凑合。 小说阅读的要领:

阅读小说,要了解小说的三要素:思想内容、作家的思想感情、塑造人物的方法等。

首先,要通过对小说中人物,尤其是主要人物的分析来认识作品的思想感情、艺术特色。具体地说,应该从人物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心理细节描写等方面入手,更应该注意人物在各种矛盾冲突中的表现,从中去认识人物的个性特征。如《故乡》中就是通过对少年、中年闰土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等方面的对比描写来揭示主题的。同时,还须努力探求人物所表现出来的意义,进而理解作品的主题。如《孔乙己》中孔乙己这个人物就是既有其特定的个性,又饱含着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那一群”小人物的共性,使人从他身上看到了社会弊端、时代的烙印,进而认识小说所要表达的主题。

其次,要通过小说中情节的分析来认识作品的思想意义与巧妙构思。如《我的叔叔于勒》通过全家盼望于勒,而于勒来到面前却又不敢、也不想认的情节,充分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表达了作者对这种社会风气的憎恶。由此可见,对情节的正确分析会有利于加深对人物特征与作品主题的认识。

再次,要通过对小说中环境的分析使阅读收获得以补充与深化,茅盾先生曾说过:“作品中的环境描写,不论是社会环境还是自然环境,都不是可有可无的装饰品,而是密切地联系了人物的思想和行动。”《孔乙己》中对鲁镇酒店里喝酒人及酒店气氛的描写就具体地显示了当时沉闷的社会环境、泠漠的人际关系,从而为孔乙己悲惨结局的必然性提供了依据,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作品的主题。

小说有长篇、中篇、短篇、小小说之分,阅读时要区别对待。

3、记叙文阅读的基本要求和步骤

记叙文阅读的基本要求:

(1)整体感知。记叙文以记叙和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有时兼有议论和抒情,通过记叙人的言行来表达中心思想。阅读记叙文,首先要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尽快总结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2)分析文章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大体了解文章的思路,理清文章结构,划分文章层次。 (3)感受文章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结合上下文理解词义和句意,领会词句在特定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 (5)找出每段文字的关键语句,体会这些语句的深层含义。

(6)结合文中优美、精辟的语句,初步欣赏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和景物,体会语言的生动性和形象性。

在进行阅读训练时,应遵循以下几步来进行:

(1)初读文章,解决生字词,能用一两句话来概括文章大意。

(2)再读感知主题和写作特色,理清段与段之间的关系,把握文段的结构、特点,理清记叙线索,明确记叙顺序,找出段中关键词句,概括出文段的主要内容,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审清题意。仔细读题,主要是找出问题中的关键词语,了解命题者意图,联系上下文,理解字面表达的意思和命题者隐含在题目当中的意思。明确题型题意后,找出通过读文章感知到的知识和试题间的连接点。

(4)组织答题。组织语言进行表述,语言一定要规范,要符合书面规范,尽量用文中语言组织作答。

4、分析和体味重点语句和关键性词语。

1 、关键句是指:主旨的句;议论、抒情句;总结全文的句子;照应的句和过渡句。 2 、作用:

A 、从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句子:(1)对上文(或全文):照应上文、首尾呼应、总结上文(或全文);(2)对下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3)对上下文:承上启下(过渡)

B 、 从内容上,在开头:常有开篇点题、设伏笔、留悬念,作铺垫。在文章结尾:深化中心、点明主旨 ( 画龙点睛 ) 等作用。

5、探究、欣赏文本内容与艺术特色。 探究能力,是立足于文本,又高于文本的阅读能力。这类试题的特点往往是要求在阅读中,对作品的内容和写法敢于作出自己的判断,提出自己的看法,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等。

中考只是要求对作品进行一些初步的欣赏,主要是欣赏作品的情感、形象和语言。在阅读过程中,要能够结合作品内容,说出自己的情感体验,分析出作品形象的特点和作用,分析出语言的表现力及特点。

6、开放性阅读试题的解答:这类试题实际就是要考查学生对选文内容或重要句子的感悟能力。要求学生把阅读与生活、阅读与写作、阅读与学习方法、阅读与创新有机地结合起来。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根据选文材料谈看法、感受和启示; (2)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提出独到的见解; (3)、对文中的人物进行评说;

(4)、联系实际对文中说明的现象提出合理化建议和设想;

(5)、发挥联想、想像补写有关内容;

(6)、对文中美点进行赏析。 答题套路:在答题时可以用“我认为„„。比如„„”这样的标志性语言。先用“我认为„„。”言简意赅地表明自己的观点。再用“比如”、“例如”之类的词语,运用举例论证或道理论证来支撑自己的观点。做到观点鲜明之感,条理清楚,论证有力。表达内容要紧跟时代步伐,贴近生活实际。要有正确的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语言要通顺,表达要流畅

7、语言上

1 、题型:

(1)词语选用: 方法: A 、从程度、范围、感情色彩上比较所给词的词义的不同。 B 、选好之后应该将相关句子多读几遍,反复体会。

(2)文中指代词指代对象的判断: 方法: A 、常考的指代词有:这、那、这些、那些、其他、以上、如此、此„„; B 、一般是往前找; C、找到之后,将找到的内容放在指代词所在句中读一读,看是否适合。 (3)理解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 方法:联系词语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义,找出其指代的具体内容。 答题套路: “ X X ”一词原指„„,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 (4)运用有修辞赏析语言: 答题套路:这篇文章运用了 XX 的修辞手法,如“„„(某一段话)”;运用了“ XX ”的修辞手法,使 ( 能 ) “„„”(套修辞作用)(修辞作用见附 1 ) (5)对文章语言的赏析:

答题套路:这篇文章语言(加语言特色词语)如“……(摘录文章中的相关句子)”。(见附 2 语言特色)

8、各类记叙文的阅读 (1)叙事性记叙文的阅读

叙事性记叙文是指以叙述事件为主的记叙文,所以阅读时应从掌握主要事件为主,重点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①明确事件六要素,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②明确记叙顺序。事情总有发生发展的过程,作者是采用何种顺序来安排的呢?明确记叙顺序对把握内容和主题都有重要作用。

③明确文章中心。所写事件体现的主题,通常用“记叙了……事,歌颂(批评)了……,表现了……”的模式来回答。

(2)写人记叙文的阅读

写人为主的记叙文是以人物为主来安排文章内容的记叙文,阅读时应以把握人物形象为主。

①明确主要人物(主人公)。一篇文章总共有多个人物出现,其中以谁为主要形象,谁就是所谓的

主人公,如《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于勒、菲利普夫妇、“我”,三个形象,谁是主人公呢?文章主题有两个:一是批判人与人之间金钱至上,甚至金钱可战胜亲情、代替一切的错误观念;二是描写小人物辛酸的生活史。而这两点不论哪一方面都是在非利普夫妇身上体现出来的,所以主人公就应是菲利普夫妇。

有的文章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有两个人物同时都能体现文章主题,如《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爱国,小弗郎士在他的感召下也爱国了,所以说,到底谁是主人公就无所谓,两人的地位同等重要。

但要注意一点,主人公并不一定是文中描绘篇幅最多的人物,如《修鞋》中无名战士甚至没有出场,只是由大个子军人取鞋时一句话点出,可人物形象丝豪没有受影响,相反却更加光辉,失去双脚之后还记得欠别人的几角钱,光辉的形象跃然而出。

②注意人物描写手法。外貌、语言、心理、动作、神态无一不是围绕表现人物性格来展开的。如《我的叔叔于勒》中菲利普夫妇见到穷水手于勒后的神态和心理描写,将他们由满怀希望到极度失望,因而生恨的心理刻画得栩栩如生。

③重视景物描写的烘托作用。还是以《我的叔叔于勒》为例,文中景物描写不多,只有两句,“(轮船)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体现人物旅行时快活而骄傲的心理;“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体现人物沮丧、失望的心情。话虽不多,但对莫利普夫妇自私自利、金钱至上的性格却有很好的烘托作用。

④对比手法的运用。对比可分为横向对比和纵向对比两类。所谓横向对比,是指不同人物对同一事件或人物的不同看法,如《藤野先生》一文中,日本学生对“我”的无理刁难,先生对“我”的无私帮助,形成鲜明对比,更能体现藤野先生的光辉形象。所谓纵向对比就是指同一人对同种事物(事件)前后的不同看法,如《范进中举》中胡屠户对范进中举前后前倨后恭的做法,把胡屠户这一唯利是图、见钱眼开的市侩形象地描绘了出来。 (3)写景状物记叙文的阅读

写景状物记叙文是通过描摹某一事物,通过对这一事物的特点分析来体现主题的记叙文。进行这一类文章阅读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 抓住事物特点进行描写,如《紫藤萝瀑布》一文中对紫藤萝花的描写就抓住了它富有生机和活力这一特点,对花叶瀑布的描写都是围绕它展开的。

② 对比手法的运用:这类文章大多采用对比手法。如《紫藤萝瀑布》中藤萝花以前与现在的对比,《白杨礼赞》中白杨与楠木等的地比。

③ 象征手法的运用,写景状物是为表现一定主题,所以所写事物往往富含象征意义,如《白杨礼赞》中白杨树就象征了像白杨树一样不屈不挠的抗战人民。

(4)新闻与通讯阅读

①重视对标题的把握。新闻与通讯的标题一般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特别是新闻的“主标题”,所以我们读这类文章时先要提炼标题内容,如《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标题就明确了正文内容,而《谁是最可爱的人》也表达了文章要写的主要内容。

②重视对新闻导语的把握。如果说标题仅是概括正文内容的话,那么导语就是较详细地介绍事件,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细节。如《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中的导语:“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人物),从一千余华里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事件)。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地点)。”

④ 对语言准确性的把握。新闻与通讯要求语言准确,虚假性的、欺骗读者的语言绝不能出现,而且一定要具体、准确。如“西起九江(不含)”括号中“不含”一词,如去掉就会让人产生疑问。

⑤ 新闻通讯虽要求记者实事求是地记录事件全过程,但在写作中总会有作者观点和情感融入其间,所以我们阅读时也要把握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个人爱憎、好恶等情感。

(5)、小说阅读的基本要求和步骤:

(1)理清故事情节。情节是人物活动的产物,是人物性格形成的依据。在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时,一要理解小说所采用的叙述情节的方法(如顺叙、倒叙、插叙等)及其作用;二要在理清作者的构思脉络的基础上,把握好小说的结构特点,并联系作者要表达的题旨和情感作深入的思考。

(2)分析典型环境。环境是人物赖以活动的舞台,是故事发生、发展的场所。小说中的典型环境主要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在阅读、鉴赏小说时,我们就要参照对小说典型环境的分析,去了解小说所反映的时代特征、社会制度、阶级状况、世态风情,去体会小说所展现的人物活动场所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特点,去领悟小说所揭示的人物典型性格的独特魅力及产生此种性格的社会根源和社会意义。

(3)把握人物形象。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并借以反映丰富的社会生活是小说创作的重点。在阅读小说时,需要从作家刻画人物、塑造典型性格的方法入手,去分析小说的人物特征及其深刻的社会意义。

语文记叙文教学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模板一 记人模式

【一般模板】

一、开头:①感情化语言概括叙述我和该人的关系,重点介绍该人,如肖像描写。②两者关系及该人精神特质的议论即主题。如”他是一个勤奋的好同学”。一般写熟人:老师或者同学、亲友。

二、中间:

写一件事:从开头、发展到结尾,细致叙述和描写,在发展的高潮部分最好点出主题。

写几件事:每件事即每层次前, 可以用对该人精神特质的一个因素领起。以对该人的感情体验及整体议论来贯穿几件事。

三、结尾:①重申特质,照应开头。②深化感情关系,发出感慨。 【范文】

忘不了她

生活中有许多事情像浮萍一样随波逝去,也有的像根一样牢牢地扎在人们的心里。是的,每当我看到一片绿叶,就更加深深地怀念起我的启蒙老师——王老师,我永远忘不了的人。

童年时期,是在一个小山村里度过的。王老师是我童年时最好的引路人。王老师最爱绿叶,在她的书里常常可以看到用绿叶作的书签。一次我和她在野外散步,她给我讲了一个她自己经历的故事。

那时,王老师刚刚参加工作,一次去冒雨去家访一个重病的学生。这个学生觉得自己马上就要死去了,望着窗外的常青藤说:“青藤上最后一片叶子落下时,我就离开人间了”王老师立即回去,含着眼泪画了一片碧绿晶莹的叶子,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把它牢牢扎在小学生家中的青藤上。那位同学坚强地活了下来。听了王老师的叙述后,我才悟出了她喜欢绿叶的真正原因。后来,我进入了中学,和王老师分手时她送我一束花。我却说:“您还是送我一片叶吧。”王老师会心地笑了。她笑得那么甜。

去年教师节的时候,我特意去看望王老师。王老师一家四口人挤在这一间小屋里,两个上小学的孩子正在床上写作业。床分上下层两层。即使这样,屋里还支不开一张桌子。看着这一切,想起老师在课堂上给我们讲课的情景,我的眼睛湿润了。

马上要初中毕业了。三年的初中生活是多么令人难忘啊!究竟老师和同学们给了我多少爱,这是无法计算的。然而给我印象最深的,令我永远忘不了的是王老师和她的事业——尽管花的事业是珍贵的,是甜美的,但我爱叶的事业,因为叶的事业是谦逊的。

花蕾待放倍思园丁苦,万紫千红更爱育花人,愿所有的人和我一样,永远记住她吧——一个从事叶的事业的人。

模板二 叙事模式

第1页

以成熟的心境品味语文,以个性的思考梳理人生——快乐语文,精彩人生! 【一般模板】

一、开头:①感情化语言概括叙述事情。

②议论这件事对我的启发意义。如“这件事给了我深刻的印象”。

二、中间:从开头、发展到结尾,细致叙述和描写。在发展的高潮部分点出启发意义即主题。

三、结尾:重申意义,照应开头,发出感慨。

【范文】

挫 折

中考在即,校园里小树林边常有一个十四五岁的男孩在那里紧张而又稳重地复习着课本知识。这男孩就是我。可是三年前,我并非如此。 我的改变全因为那一次挫折。

玩过了小学,我走进了初中。由于有几分灵气,我的成绩倒也不错。于是,我持着“聪明”的护照继续逍遥。一天,老师对我说:“过几天要举行数学竞赛。你要好好干,准备得个名次。”我一听,心想:“哼,我还用好好干吗?凭我的聪明劲儿,特等奖非我莫属。”有了这“自信”,在别人积极翻阅各种资料时,我却活跃在篮球场上。

赛场上,我傻眼了。且不说试卷题难,有些数学符号我都从未见过。我勉强做了几道题,虽在试卷上留了一大片空白,可我仍认为自己做的题百分之百正确。我想,自己不会做的,别人也不会比我强。下课铃响了,我信心十足地交了卷子。

颁奖仪式开始了。我静坐着,期盼着那“第一名”和紧接着我名字的呼叫声。可是,上帝是公正的,不会轻易将成功赐予一个未付出艰辛的人。我垂下了头,心灰意冷,怏怏地离开了会场,心中有着不可名状的迷惑:我一直是幸运儿,这回怎么了。正在我为失败而渐渐消沉时,老师送给我箫伯纳的一句话:“人生有两大悲剧,一个是踌躇满志,一个是万念俱毁”我恍然大悟:我已经经历了一个悲剧,现在又进入另一个悲剧。

自那次挫折以后,我慢慢改变了自己,使悲剧少了一个主人公,奋斗史册上多了一个既不自傲、也不悲观的我。

模板三 借景抒情式

【一般模板】

第2页

以成熟的心境品味语文,以个性的思考梳理人生——快乐语文,精彩人生!

一、【开头】(1)叙述自己与景物的关系。重点写景,用感情化口语。

(2)议论景物即主题。

二、【中间】(1)描写景物,分出层次,细致动人。

(2)联想发挥,更大意义。

三、【结尾】结尾重申景物意义,照应开头,发出感慨。

【范文】

我感兴趣的一个季节

春天,生机勃勃,万紫千红;夏天,烈日当空,晴空万里;冬天,雪白一片,北风呼呼。 然而,我感兴趣的一个季节,不是春、夏、冬,而是秋。

秋天,天高气爽,金灿迷人,实在令人陶醉!秋天,金灿灿的一片。田野里,沉甸甸的稻穗令农民享受着丰收的喜悦。瞧,那稻穗上还闪着农民晶莹的汗珠啊!怪不得有人说秋天是一个喜悦的季节呢!

秋夜,树影婆娑,凉风习习。我和朋友坐在平静的湖边,听着秋风吹动树叶的沙沙声响,仰望着夜空中一颗颗夺目的星星。它们在秋的夜空里璀璨争辉,像一颗颗镶嵌在夜幕里的宝石,美丽极了!闪闪亮星汇集在一起,那是银河!看,牛郎和织女正在好儿漫步。秋夜的美实在是妙不可言啊! 秋风萧瑟,一片片枯黄的叶子飘落下来。它们曾经是那么的翠绿,然而,它们就这样结束了一生吗?不对,明年的春天,它又给予人绿色的力量,绿色的希望。我看着这飘落的黄叶,想起了以往的欢声笑语,以往的欢乐时光,当然也有以往的忧悉,不愉快的事。回忆往往是令人激动的。其实人生应像这落叶一样,过去就过去了。我们不能只回忆过去,还要打算将来。落叶明年再会翠绿,人生明天会更美好。

啊!秋,我终于明白了!人生是希望,人生是美好的。秋是令人神怡的!我深爱秋天。秋使我得到人生的启示。秋,我感兴趣的一个季节。

模板四 时空交互式

时空交互式”结构顾名思义,是指将时间和空间相互糅合在一起,以此来组织材料和编排内容的一种结构。这种结构的记叙文,其内容一般都是时间跨度较大,而空间转移又比较频繁的人事等。采用”时空交互式”,有利于对处于不同时段不同空间的人事等有条理地进行叙述。

第3页

以成熟的心境品味语文,以个性的思考梳理人生——快乐语文,精彩人生! 【一般模式】开头(交待物象,引出材料①)→发展(引出材料②)→高潮(情节在时间和空间的穿插推进)→结尾(抒情、议论) 【示例模板】

一、直抒胸臆,引出即将描写的对象。

二、进行事件背景下的情景(场景)渲染。

三、以时间为顺序穿插不同空间的事件(如范文中的”这时→渐渐地,也越来越深→也更深了”以提示时间线索。

四、以情景描写过渡,引发现实的情感(或感悟)。

五、首尾呼应,彰显文章主题思想。 【范文】

精彩乡村夜

在乡村,最美的不是黎明,也不是盛夏的树阴,而是那美丽的夜晚。

傍晚的太阳终于顶不住那沉重的夜幕,在昆虫和各种动物的催促下,终于被压下了地平线。 但是太阳神是永远都不会屈服的,于是他奋力地甩下一片多姿多彩的火烧云,气愤地消失了。

这时,孩子们在大地母亲的呼唤下,也渐渐回到了那温暖的小家。于是,每一个火柴盒一样大小的房子开始冒烟,庆祝夜晚的来临,也庆祝一天的收获。不一会儿,各家各户都搬出了桌椅和饭菜,男的光着膀子一边喝酒一边聊天,孩子们迅速地吃完饭后偎依在母亲的怀抱中撒娇、玩耍,一边欣赏着那变幻莫测的火烧云,闻着那迷人的稻花香。

渐渐地,夜越来越深。这时,昆虫和月亮开始了黑夜奏鸣曲,蝙蝠和各种昆虫便借着昏暗的月光跳起了华尔兹,音乐会和舞会,这在田野上是多么热闹呀!此时,孩子们早已不在母亲的怀抱里了,他们正借着微弱的月光玩起了捉迷藏。

如果你正好走过,一定会被吓得五魂出壳,因为在你的四面八方都有晃动的黑影,不时还有一两声怪叫。也许你想逃,可刚一抬腿就被绊倒在地,紧接着便是一阵哄闹和嬉笑,等你一抬头,却除了嫦娥在广寒宫朝你妩媚的一笑,便什么都没了。你也只好认了。

夜更深了,孩子们也回到家中躺在床上睡着了,嘴里还不时地发出甜美的笑声,似乎还在为刚才的恶作剧喝彩。

月更亮了,而田野上却悄无声息。 夜,也更美了。

我爱这精彩的乡村之夜!

第4页

语文记叙文教学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一、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写议论文,不管是立论还是驳论,都要摆事实,讲道理,也就是要进行论证。那么,如何才能做到论证的合理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论证要合理”这个问题。

二、自我研学 生成新知

(一)明确“论证要合理”的概念。

明确:论证,就是围绕观点,把经过选择的论据组织起来,使两者有机结合,从而推导出令人信服的合理的结论。

(二)“论证合理”体现在什么地方?

明确:(1)论证要符合逻辑,观点要一致,概念要统一。论证是用道理和事实对观点进行证明和推理,必须符合逻辑规律。

(2)使用的材料要能支持论点,同时,要通过恰当的分析,使读者明白两者之间的联系,避免出现论据与论点不相干或论据不足的情况。

(3)要选择恰当的论证方法。 (4)要结构合理,思路清晰。

(三)论证的方法有哪些?各自起什么作用?

明确:(1)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事例论证等。

(2)作用:①举例论证:运用具体事例,真实可信,增强文章说服力、趣味性、权威性,让文章浅显易懂。 ②道理论证:可以增强文章说服力或文采,使论证更有力或更有吸引力。

③正反对比论证:正确错误分明,是非曲直明确,给人印象深刻,使论证更有力或更有吸引力。 ④比喻论证:道理讲得通俗易懂,语言生动形象,容易被人接受。

⑤引用论证:引用名言或引用一些普通人的说法,使其更具有权威性或大众性,使论证有力。 ⑥因果论证:让人弄清楚事情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 ⑦理论论证:目的是要证明论点具有普遍性和规律性。 (四)结合例文,指导技法 1.明确内容。

围绕“知足与快乐”这一话题,自定立意,自拟标题,写一篇议论文,600字以上。 2.提出要求。

(1)在标题或文章的开头,明确表达自己的观点。 (2)恰当安排论证的结构,注意层次清晰,逻辑严密。

(3)注意对运用的材料进行分析,突出材料对观点的支撑或证明作用。 3.例文导航。

知足就会常乐

春去秋来,花开花落,岁月就这样流逝,不留痕迹。有人喜欢伤春悲秋,有人喜欢享受当下,而我们应该做的,就是珍惜现在的一切,明白知足方能常乐。

不知足常悲。有句俗语说得好:“人心不足蛇吞象。”蛇吞象,受苦的还是自己,就像人如果只看到自己没有的,只会令自己郁闷,自寻烦恼。追名逐利一直是很多人的梦想,他们原本是为了让自己更快乐,却在追寻的

过程中丧失了原本的快乐,即使后来成功拥有了名和利,也是不快乐的,何苦呢?很多人为了名利放下亲情、友情,等到后来才明白这些才是人生最重要的,可是这些都已经消逝,再找不回来了,因此他们只能空悲叹。不知足常悲,因此我们不要不知足,否则只会令自己后悔。

知足常乐。多想一下自己拥有什么,你会学会知足,同时,你也会快乐起来。唐伯虎曾写下“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与仕途擦肩而过,唐伯虎没有悲伤,反而对自己的田园生活感到快乐。“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纳兰容若的恬适生活令他沉醉,他满足于这样的生活,所以他是快乐的。苏轼的“一蓑烟雨任平生”豁达乐观令世人感慨,虽仕途不顺,但他不过分悲叹自己,反而生出这样的大境界,如何能令人不敬佩?还记得那个“奉旨填词”的柳三变吗?“你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皇帝的一句话,即刻就断送了柳永的仕途。他悲伤过,低回过,但他最后选择接受命运的安排,在勾栏瓦肆之地浅斟低唱,追寻自己的内心。朝廷只是少了一位小官,却成就了两宋的大词人,璀璨了两宋文坛,照亮了宋词的前程。不要老想着你没有什么,要想到你拥有什么,你就会快乐的。

人生就像一场梦,要做个好梦,就得带着微笑,多看看自己拥有的,比如亲情、友情。如果你懂得自己拥有多少珍贵的东西,怎么会不快乐呢?

【名师点评】

作者在开篇就明确表达自己的观点,那就是知足方能常乐。紧接着使用了道理论证和事实论证两种方法对观点进行了论证,层次清晰,逻辑严密。

4.限时当堂作文。

三、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评讲作文: 1.佳作推荐。 2.美文共赏。 (1)作者朗读。

(2)小组评:推荐组说出推荐理由。 (3)自由评:听众点评,不超过三人。 (4)自评:围绕以下几方面自评。

在本次作文中,我最想表达的观点是______;我写作本文最成功的地方是 ______;最大的失误是______;经过本次写作,我在下次作文中一定要做到______。

(5)老师评:如果学生点评不到位,老师补充。 3.小结。

四、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修改自己的本次习作并打成电子稿,将各组推荐的佳作打印出来在班级作文园地展览,其余同学把电子稿上传到班级QQ空间,供大家分享。

五、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语文记叙文教学管理论文范文第6篇

(1)记叙文的概念

记叙文是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兼以议论、抒情、说明来表达中心的一种文体。如小说、散文、寓言、童话、故事、通讯、游记、传记、回忆录等。 (2)记叙文的分类

按写作的内容可以分为:写人记叙文、叙事记叙文、写景记叙文、状物记叙文四大类。①写人的记叙文,通常描述人物的外貌、行动、心理、语言和人物所处的特定环境来刻画人物的性格,塑造人物形象,反映作品的主题。如:《我的母亲》、《阿长与〈山海经〉》②叙事的记叙文,以叙述事件为主,着重写清事件的发生、发展、经过和结局,通过事件表现作品的主题。如:《羚羊木雕》③写景记叙文,以描写景物为主,通过写景,寄托感情,表现主题。《春》、《济南的冬天》④状物的记叙文,以写物为主,通过写物抒发感情,寄托志向。如:《安塞腰鼓》。 (3)记叙文的要素

记叙文是写人叙事的,而事情总是在某个时间、发生在某个地方,有它的前因、后果和经过。因此我们把事物的起因、经过、结果,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有关的人物称之为记叙文的六要素。只有把这些要素交代清楚,内容才显得完整,条理才清楚。如:《背影》一文,时间——那年冬天;地点——南京车站;人物——父亲、“我”;起因——“我”去北京念书,父亲到车站送别;经过——父亲到车站为“我”送别,给我买桔子;结果——“我”怀念父亲。作者在交待清楚六要素的基础上,集中刻画了父亲的“背影”,表达了父子之爱这一永恒的主题。 (4)记叙的顺序

记叙的顺序是指根据中心思想的需要,把已确定好了的材料安排好,按一定的次序去写。一般有三种:

① 顺叙,即按照事情发生、发展、和结局的时间顺序来写。这种写法课使事情的来龙去脉清晰地表现出来。如:《最后一课》,按照时间顺序记叙韩麦尔先生为学生们上的最后一堂法语课。

② 倒叙,即把事情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片段先写出来,然后写事情的发生、经过等。它分为两类,一是把事情的结局先写出来,然后按照时间顺序倒叙事情的发生、发展的经过;二是,把后面发生的某一情节提到前面去,暂时中断中心事情的叙述而进入另一个相关的事情的叙述。由于倒叙改变了记叙的自然程序,阅读时应特别注意“倒”“顺”之间的起讫点,认清那些起关键作用的词句和段落。

③ 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情的过程中,由于某种需要暂时把叙述的线索中断一下,进行有关的另一件事情的叙述。它也有两种情况,一是插入的内容跟时间也有关联,在叙述过程中插入一段从前发生的事。这种插叙一般都要交代起讫点,阅读时应注意;二是对人或情况作一些说明介绍,跟叙述的时间顺序没有什么关系,插入的前后不一定有过度衔接的话。插叙的作用是补充交代或说明,使叙述更加充分,弥补单凭顺叙难以交代清楚的必要内容,使文章更充实、更周密、在结构上更紧凑。如:《背影》一文,开篇点题之后,插入了家庭祸不单行的追忆,既交代了背景,又为主体部分做好了铺垫。

(5)记叙文的线索

线索是指贯穿全文、连接全部材料的一种因素(依据)。这种因素(依据)的存在,使文章成为一个内部有联系的整体。记叙文的线索比较复杂,有多种形式:

有的以时空转换为线索,人物活动、事情发展、景物变化等,都是随着时间、地点的推进而展开。如《藤野先生》就是以“我”的活动地点为线索安排情节,东京、仙台、北京层层展开。

有的以一人、一事、一物为线索,把全篇各部分内容紧紧地连接在一起。如《我的叔叔于勒》中的“我”就是线索人物,全文是以“我”的见闻和感受来安排材料的。再加《羚羊木雕》就是以木雕为线索安排材料的,《芦花荡》就是以老头子大意失败到快意复仇这一线索来安排材料的。

还有一些记叙文存在着两条或两条以上的线索,如《智取生辰纲》中明线为“杨智失陷生辰纲”,暗线为“吴用智取生辰纲”,两条线索在黄泥岗合为一条。

我们读记叙文时要设法找出文章的线索,沿着它逐步弄清各个段落、层次,直至全篇的思想内容。 (6)记叙的人称

记叙文的人称有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两种。以“我”的口吻或角度展开叙述是第一人称。

采用第一人称,便于直抒胸臆,读起来有一种亲切感和真实感,但所写的内容不能超过“我”耳闻目睹的范围,阅读时要充分注意到“我”在文章中的地位和作用。在一般记叙文和散文中,“我”即作者本人;在小说中,“我”不是作者本人。“我”在文中可能处于主要地位,也可能处于次要地位。如《藤野先生》中的“我”处于重要地位,通过“我”和藤野先生的交往相处体现了文章的中心意思。《孔乙己》中的“我”是咸亨酒店的一个12岁的小伙计,是次要人物,在文中起了穿针引线的作用。

以第三者的地位来叙述文章中的人物、事情、场景等第三人称写法。用这种人称不受任何限制,“他”“他们”以旁观者的身份出现,写来比较自由开阔。

在文章中为了便于抒发内心情感,也常在某些段落中使用第二人称,如《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中“你不觉得我们的战士是可爱的吗?”抒发了作者对志愿军的敬佩之情。 (7)记叙的详略

记叙文在写作时要注意详略得当。如何做到详略得当呢?与主题有关者要详写,与主题联系不紧密者要略写。作者在生活中接触到许多人和事,有了体验,演变成对生活的一定看法。这种看法通过记叙人和事体现出来,就是记叙文的中心意思。例如《芦花荡》是一篇写人的文章,全文写了老头子大意致使女孩受伤,后又设计打鬼子为其报仇这一事件,表现“老头子”这一有血有肉的老英雄形象,所以就详写老英雄打鬼子,而关于小女孩途中的艰辛则一笔带过。有如《散步》一文,对散步过程中产生的分歧一笔带过,而着重写解决的过程,详细描写了“我”背母亲,妻子背儿子这一场面,其原因只有一个,更好地表达文章主题:中年人对生活的使命感。 (8)记叙文的表达方式

记叙文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常常辅以议论、抒情和说明。记叙文中的记叙主要来叙述事件原委始末,写出人物活动、发展、变化的过程,把人物和事情概括地介绍给读者。描写是指在顺叙过程中,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和事情以及环境进行描绘,给人以鲜明、生动的印象。议论、抒情、说明仅起辅助性作用,

①记叙文中的描写

记叙文中的描写一般分为两类:人物描写,包括肖貌、语言、行为、心理、神态等描写;环境描写,包括社会环境描写和自然环境描写。叙述中的描写要服从中心思想的需要,做到恰如其分,既要抓住特点,又要突出重点,给人以鲜明的印象。阅读描写部分应注意以下三点:a、抓住事物的什么特征来进行描写;b、采用什么方法进行描写;c、这些描写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②记叙文中的说明

记叙文中的说明是记叙中的补充交代,常用来说明某种事物状态、性质、功能的特征,一般要求文字简明扼要。如《故乡》前四段在描写了故乡的萧条景象和“我”见到家乡的复杂心情后,第五段以说明的方式交待了此次回故乡的目的,省去了许多叙述的笔墨。 ③记叙文中的议论

在记叙文中经常穿插适当的议论,用以点明记叙的意义,揭示所叙事物的本质。记叙文中,记叙是基础,议论是记叙的归纳与深化。记叙文中的议论有以下四个特点:a、关键上议论,即不议论不足以表现记叙的中心之处;b、议论要画龙点睛,简明精要,不可长篇大论;c、记叙与议论高度融合,不能生加硬贴;d、可以在记叙中穿插议论,也可以集中叙述、集中议论。 ④记叙文中的抒情

记叙文中的抒情是在记叙的基础上采用直抒胸臆的方法,抒发作者难以抑制的感情。记叙文中的抒情要写得感人,一是要有真情实感,二是要注意分寸。假的感情,夸大了的感情必然失真,自然也就不会感人。至于抒情的方法则是多种多样的,或把抒情渗透在具体记叙描写之中,或集中记叙、集中抒情,或情景交融。如鲁迅的《藤野先生》中就有许多直抒胸臆的句子,如:“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表达了“我”对藤野先生的敬佩之情。

(9)记叙文的表现手法

下面只介绍几种常用的表现手法:象征、对比、夸张、衬托、渲染、抑扬、白描。

①象征,是通过借用某种特定的具体形象暗示特定的事物或情理的艺术手法。它包括本体和象征体两个方面。运用此法,必须把握二者在读者心中的传统习惯和心理感觉上的特殊联系,将自己的思想、感情、倾向等寓于征体的具体描写之中,构成美的意境,使文章更加形象生动、富于深刻的哲理性和艺术的感染力。恰当地运用象征手法,可以把某些比较抽象的精神品质,化为具体的可以感知的形象,从而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也可以把不便于明说的意思含蓄地表示出来,赋予文章以深意,从而给读者留下咀嚼回味的余地。如《海燕》,用海燕象征英勇善战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用风云、雷电象征反动势力。

③对比,是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对立的两个方面作比较的写作手法。它相反相对的两个方面是并列的。

④作为表现手法的夸张,不同于修辞手法的夸张,它是通过对“事件”作扩大或缩小的形象描述,以突出事物的特征,增强艺术效果,启发联想,表达鲜明强烈的感情,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如《皇帝的新装》,写皇帝被骗,竟一丝不挂地沿街出游,突出他的愚蠢和虚伪。

⑤衬托,是利用事物间近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一事物。衬托有“正衬”和“反衬”两种。正衬,又叫陪衬,是用同类事物来衬托;反衬,是用相反的事物来衬托。如《我的叔叔于勒》,为了批评约瑟夫极端势利的父母对约瑟夫叔叔的冷酷无情,就用约瑟夫对叔叔的深切同情来反衬。

⑥渲染,是通过对环境和人物的描写、烘托来加重气氛,突出人物。,如《故乡》的开头,渲染了深冬季节隐晦、严寒、寂静的气氛,描绘了荒凉萧条、没有活气的村景,十分贴切地烘托了“我”悲凉的心情。

⑦抑扬的表现手法,所谓“抑”就是按下、抑制;“扬”就是抬高扬起。它有两种形式一是欲扬先抑,一是欲抑先扬。如《变色龙》中的奥楚篾洛夫在刚知道狗咬人之事时,即席说了一大道“义正辞严”的慷慨之语,大有“为民除害”的清正之势,一个廉洁公正、不畏权势、执法严明的警察似乎呼之欲出;然而以后的多“变”则是对他第一次表态的极大讽刺,使他欺下媚上的卑劣个性暴露得更彻底、更清楚。

⑧白描的表现手法,简练、质朴、轻捷、传神是白描手法的主要特征。它一般不用修辞手法。如《孔乙己》一文中对孔乙己的肖像描写“身材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这就是白描的写法,将孔乙己的身份、地位、遭遇和个性都显示了出来,既没有夸张,也没有刻意修饰,却显得更加真实。

2、 记叙文阅读的重点

(1)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整体结构。

(2)归纳文章中心意思和要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3)品味重要词语和句子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含义,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语言训练。

记叙文中的散文和小说又是记叙文阅读的重点,特作重点分析如下:

散文阅读中应重视散文的基本特点——“形散神不散”。 (1)“形散”。

② 从内容看,散文中涉及的材料面广而多,时间与地域的跨度又较大。

②从表达方式看,散文往往熔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于一炉,使之相互配合,以提高表达的力度。

③从语言风格看,散文的语言一般都具有鲜明、准确、生动的共性,同时就具体作品而言,则风格各异,或活泼生动,或沉郁凝重,或隽永优美,或恢弘壮阔,并无一定的规范。

(2)真正认识散文中“不散”的“神”,也就是每篇散文中一以贯之的思想感情。如《藤野先生》中就自始至终贯穿着作者忧国忧民、自强不息的情感与对藤野先生的敬爱与怀念,正是这样崇高的情感将文中发生在不同地点的事、表现各不相同的人,有机地组合在一起,使读者读来非常没有散乱之感,反而能从丰富的内容中获得多方面的启示与教益。因此,认识、把握散文中的“神”是十分重要的,

否则诸多材料都只能是堆乱的碎片,无法在脑中形成有机的整体,当然也就难以获得理想的阅读效果。

(3)最重要的,是要能找出“形”与“神”间的结合点,因为正是这结合点充分体现出“形”与“神”的巧妙融合,“形”“神”确实是有机的整体,而不是勉强的凑合。 小说阅读的要领:

阅读小说,要了解小说的三要素:思想内容、作家的思想感情、塑造人物的方法等。

首先,要通过对小说中人物,尤其是主要人物的分析来认识作品的思想感情、艺术特色。具体地说,应该从人物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心理细节描写等方面入手,更应该注意人物在各种矛盾冲突中的表现,从中去认识人物的个性特征。如《故乡》中就是通过对少年、中年闰土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等方面的对比描写来揭示主题的。同时,还须努力探求人物所表现出来的意义,进而理解作品的主题。如《孔乙己》中孔乙己这个人物就是既有其特定的个性,又饱含着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那一群”小人物的共性,使人从他身上看到了社会弊端、时代的烙印,进而认识小说所要表达的主题。

其次,要通过小说中情节的分析来认识作品的思想意义与巧妙构思。如《我的叔叔于勒》通过全家盼望于勒,而于勒来到面前却又不敢、也不想认的情节,充分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表达了作者对这种社会风气的憎恶。由此可见,对情节的正确分析会有利于加深对人物特征与作品主题的认识。

再次,要通过对小说中环境的分析使阅读收获得以补充与深化,茅盾先生曾说过:“作品中的环境描写,不论是社会环境还是自然环境,都不是可有可无的装饰品,而是密切地联系了人物的思想和行动。”《孔乙己》中对鲁镇酒店里喝酒人及酒店气氛的描写就具体地显示了当时沉闷的社会环境、泠漠的人际关系,从而为孔乙己悲惨结局的必然性提供了依据,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作品的主题。

小说有长篇、中篇、短篇、小小说之分,阅读时要区别对待。

3、记叙文阅读的基本要求和步骤

记叙文阅读的基本要求:

(1)整体感知。记叙文以记叙和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有时兼有议论和抒情,通过记叙人的言行来表达中心思想。阅读记叙文,首先要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尽快总结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2)分析文章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大体了解文章的思路,理清文章结构,划分文章层次。 (3)感受文章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结合上下文理解词义和句意,领会词句在特定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 (5)找出每段文字的关键语句,体会这些语句的深层含义。

(6)结合文中优美、精辟的语句,初步欣赏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和景物,体会语言的生动性和形象性。

在进行阅读训练时,应遵循以下几步来进行:

(1)初读文章,解决生字词,能用一两句话来概括文章大意。

(2)再读感知主题和写作特色,理清段与段之间的关系,把握文段的结构、特点,理清记叙线索,明确记叙顺序,找出段中关键词句,概括出文段的主要内容,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审清题意。仔细读题,主要是找出问题中的关键词语,了解命题者意图,联系上下文,理解字面表达的意思和命题者隐含在题目当中的意思。明确题型题意后,找出通过读文章感知到的知识和试题间的连接点。

(4)组织答题。组织语言进行表述,语言一定要规范,要符合书面规范,尽量用文中语言组织作答。

4、分析和体味重点语句和关键性词语。

1 、关键句是指:主旨的句;议论、抒情句;总结全文的句子;照应的句和过渡句。 2 、作用:

A 、从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句子:(1)对上文(或全文):照应上文、首尾呼应、总结上文(或全文);(2)对下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3)对上下文:承上启下(过渡)

B 、 从内容上,在开头:常有开篇点题、设伏笔、留悬念,作铺垫。在文章结尾:深化中心、点明主旨 ( 画龙点睛 ) 等作用。

5、探究、欣赏文本内容与艺术特色。 探究能力,是立足于文本,又高于文本的阅读能力。这类试题的特点往往是要求在阅读中,对作品的内容和写法敢于作出自己的判断,提出自己的看法,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等。

中考只是要求对作品进行一些初步的欣赏,主要是欣赏作品的情感、形象和语言。在阅读过程中,要能够结合作品内容,说出自己的情感体验,分析出作品形象的特点和作用,分析出语言的表现力及特点。

6、开放性阅读试题的解答:这类试题实际就是要考查学生对选文内容或重要句子的感悟能力。要求学生把阅读与生活、阅读与写作、阅读与学习方法、阅读与创新有机地结合起来。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根据选文材料谈看法、感受和启示; (2)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提出独到的见解; (3)、对文中的人物进行评说;

(4)、联系实际对文中说明的现象提出合理化建议和设想;

(5)、发挥联想、想像补写有关内容;

(6)、对文中美点进行赏析。 答题套路:在答题时可以用“我认为„„。比如„„”这样的标志性语言。先用“我认为„„。”言简意赅地表明自己的观点。再用“比如”、“例如”之类的词语,运用举例论证或道理论证来支撑自己的观点。做到观点鲜明之感,条理清楚,论证有力。表达内容要紧跟时代步伐,贴近生活实际。要有正确的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语言要通顺,表达要流畅

7、语言上

1 、题型:

(1)词语选用: 方法: A 、从程度、范围、感情色彩上比较所给词的词义的不同。 B 、选好之后应该将相关句子多读几遍,反复体会。

(2)文中指代词指代对象的判断: 方法: A 、常考的指代词有:这、那、这些、那些、其他、以上、如此、此„„; B 、一般是往前找; C、找到之后,将找到的内容放在指代词所在句中读一读,看是否适合。 (3)理解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 方法:联系词语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义,找出其指代的具体内容。 答题套路: “ X X ”一词原指„„,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 (4)运用有修辞赏析语言: 答题套路:这篇文章运用了 XX 的修辞手法,如“„„(某一段话)”;运用了“ XX ”的修辞手法,使 ( 能 ) “„„”(套修辞作用)(修辞作用见附 1 ) (5)对文章语言的赏析:

答题套路:这篇文章语言(加语言特色词语)如“……(摘录文章中的相关句子)”。(见附 2 语言特色)

8、各类记叙文的阅读 (1)叙事性记叙文的阅读

叙事性记叙文是指以叙述事件为主的记叙文,所以阅读时应从掌握主要事件为主,重点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①明确事件六要素,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②明确记叙顺序。事情总有发生发展的过程,作者是采用何种顺序来安排的呢?明确记叙顺序对把握内容和主题都有重要作用。

③明确文章中心。所写事件体现的主题,通常用“记叙了……事,歌颂(批评)了……,表现了……”的模式来回答。

(2)写人记叙文的阅读

写人为主的记叙文是以人物为主来安排文章内容的记叙文,阅读时应以把握人物形象为主。

①明确主要人物(主人公)。一篇文章总共有多个人物出现,其中以谁为主要形象,谁就是所谓的

主人公,如《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于勒、菲利普夫妇、“我”,三个形象,谁是主人公呢?文章主题有两个:一是批判人与人之间金钱至上,甚至金钱可战胜亲情、代替一切的错误观念;二是描写小人物辛酸的生活史。而这两点不论哪一方面都是在非利普夫妇身上体现出来的,所以主人公就应是菲利普夫妇。

有的文章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有两个人物同时都能体现文章主题,如《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爱国,小弗郎士在他的感召下也爱国了,所以说,到底谁是主人公就无所谓,两人的地位同等重要。

但要注意一点,主人公并不一定是文中描绘篇幅最多的人物,如《修鞋》中无名战士甚至没有出场,只是由大个子军人取鞋时一句话点出,可人物形象丝豪没有受影响,相反却更加光辉,失去双脚之后还记得欠别人的几角钱,光辉的形象跃然而出。

②注意人物描写手法。外貌、语言、心理、动作、神态无一不是围绕表现人物性格来展开的。如《我的叔叔于勒》中菲利普夫妇见到穷水手于勒后的神态和心理描写,将他们由满怀希望到极度失望,因而生恨的心理刻画得栩栩如生。

③重视景物描写的烘托作用。还是以《我的叔叔于勒》为例,文中景物描写不多,只有两句,“(轮船)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体现人物旅行时快活而骄傲的心理;“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体现人物沮丧、失望的心情。话虽不多,但对莫利普夫妇自私自利、金钱至上的性格却有很好的烘托作用。

④对比手法的运用。对比可分为横向对比和纵向对比两类。所谓横向对比,是指不同人物对同一事件或人物的不同看法,如《藤野先生》一文中,日本学生对“我”的无理刁难,先生对“我”的无私帮助,形成鲜明对比,更能体现藤野先生的光辉形象。所谓纵向对比就是指同一人对同种事物(事件)前后的不同看法,如《范进中举》中胡屠户对范进中举前后前倨后恭的做法,把胡屠户这一唯利是图、见钱眼开的市侩形象地描绘了出来。 (3)写景状物记叙文的阅读

写景状物记叙文是通过描摹某一事物,通过对这一事物的特点分析来体现主题的记叙文。进行这一类文章阅读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 抓住事物特点进行描写,如《紫藤萝瀑布》一文中对紫藤萝花的描写就抓住了它富有生机和活力这一特点,对花叶瀑布的描写都是围绕它展开的。

② 对比手法的运用:这类文章大多采用对比手法。如《紫藤萝瀑布》中藤萝花以前与现在的对比,《白杨礼赞》中白杨与楠木等的地比。

③ 象征手法的运用,写景状物是为表现一定主题,所以所写事物往往富含象征意义,如《白杨礼赞》中白杨树就象征了像白杨树一样不屈不挠的抗战人民。

(4)新闻与通讯阅读

①重视对标题的把握。新闻与通讯的标题一般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特别是新闻的“主标题”,所以我们读这类文章时先要提炼标题内容,如《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标题就明确了正文内容,而《谁是最可爱的人》也表达了文章要写的主要内容。

②重视对新闻导语的把握。如果说标题仅是概括正文内容的话,那么导语就是较详细地介绍事件,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细节。如《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中的导语:“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人物),从一千余华里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事件)。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地点)。”

④ 对语言准确性的把握。新闻与通讯要求语言准确,虚假性的、欺骗读者的语言绝不能出现,而且一定要具体、准确。如“西起九江(不含)”括号中“不含”一词,如去掉就会让人产生疑问。

⑤ 新闻通讯虽要求记者实事求是地记录事件全过程,但在写作中总会有作者观点和情感融入其间,所以我们阅读时也要把握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个人爱憎、好恶等情感。

(5)、小说阅读的基本要求和步骤:

(1)理清故事情节。情节是人物活动的产物,是人物性格形成的依据。在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时,一要理解小说所采用的叙述情节的方法(如顺叙、倒叙、插叙等)及其作用;二要在理清作者的构思脉络的基础上,把握好小说的结构特点,并联系作者要表达的题旨和情感作深入的思考。

(2)分析典型环境。环境是人物赖以活动的舞台,是故事发生、发展的场所。小说中的典型环境主要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在阅读、鉴赏小说时,我们就要参照对小说典型环境的分析,去了解小说所反映的时代特征、社会制度、阶级状况、世态风情,去体会小说所展现的人物活动场所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特点,去领悟小说所揭示的人物典型性格的独特魅力及产生此种性格的社会根源和社会意义。

(3)把握人物形象。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并借以反映丰富的社会生活是小说创作的重点。在阅读小说时,需要从作家刻画人物、塑造典型性格的方法入手,去分析小说的人物特征及其深刻的社会意义。

上一篇:物流业发展儒家文化论文范文下一篇:新型农民新农村建设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