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素养教育论文范文

2023-09-16

科学素养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改进;化学实验;科学素养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6.12.033

目前的初中化学教学,由于受着很多方面的影响,教师还不太重视化学实验的教学,还不太重视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本文就以沪教版初中化学第四章第一节“燃烧与灭火”为例,谈一谈如何通过改进化学演示实验、改进分组实验、改进家庭实验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一、改进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化学实验教学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理解和巩固化学知识,正确掌握实验的基本技能,而且对培养学生能力,实验探究的思路指导都具有重要意义。课本上有许多安排的演示实验不够严谨,产生的有害物质对环境造成污染。这时就需要我们化学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对这些实验进行改进,以更加环保,以此来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课本第99页“练习与实践”第2题中的实验:通过铜片上的红磷、热水中的白磷没有燃烧,而铜片上的白磷燃烧来验证燃烧的条件。但是该实验白磷燃烧时产生的白烟五氧化二磷会逸散,造成空气污染。鉴于此,笔者设计了如下实验改进。

其中倒扣的小烧杯的作用就是防止五氧化二磷逸散造成空气污染。尽管只是在铜片上罩一个小烧杯,但是弥补了该实验的缺陷。让学生感到实验的改进并不是遥不可及的。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是初中生学习化学要具备的科学素养之一。

二、改进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著名化学家戴安邦教授曾指出:“化学既要传授化学知识和技术,更要训练科学方法和思维,还要培养学生精神和品德。”在化学分组实验中,培养学生动手的同时,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在学习这一节时,笔者在课前布置了一个任务,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设计实验来探究灭火的原理,然后在课堂上进行展示设计的成果,比一比哪组设计的新颖、简单,以此来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学生戊)原理:拍打纸箱,冲出的气流带走热量,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通过五组同学的课外自主设计和创新,使课堂高潮此起彼伏。不但掌握了灭火的原理还充分展现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也是初中生学习化学要具备的科学素养之一。

三、改进家庭实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家庭实验是利用家庭中的现有资源来完成的探究教材中的实验的一种形式。它具有简单、方便、易操作等特点,但是却被广大一线化学教师所忽视,而家庭实验能够实现从理论知识向实际运用的转化,能够引导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科学方法、科学精神去解决实际问题,解决新情境中的问题,解释我们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而寻找替代品完成家庭实验的过程,是一个知识迁移的过程,是一个提高能力的过程,更是一个激发科学情趣,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过程。

在学习燃烧的条件前,我布置了两个家庭小实验:一是打开煤气后,调节空气阀门,一会调大,一会调小,观察火焰燃烧现象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二是用扇子扇炉子和烛火,观察着火现象,分析原因。学生听到通过家庭小实验来完成问题,情绪非常高涨,认真在家里做实验,观察现象,分析原因。在第二天化学课上同学们踊跃发言,得出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的条件:与氧气的量有关。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得出完全燃烧的必要性。实验虽然简单,但是让学生亲自去实践,亲自去经历,感受了化学的神奇的魅力,学生的学习情感得到了升华。

在课堂上,我又改进了一个蜡烛的先熄灭而后复燃的小实验,让学生再次感受灭火的原理和燃烧的条件,如下图所示。

(学生己)原理:用嘴吹,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只要满足其中一个条件,即可达到灭火的目的。而此时,迅速凝华的石蜡蒸气即白烟的温度还不是太低,通过打火机的及时点燃,又使其温度达到了着火点,所以看到了蜡烛又复燃的奇观。

当熄灭的瞬间,火苗沿着白烟重又点燃蜡烛,学生一片惊奇声。然后,我又让好奇的同学上台演示,一拨一拨的同学演示以后,课堂再次高潮。学生大胆尝试,勇于实践,大大提高了科学素养。从某种程度上讲,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更是初中生学习化学必备的科学素养。

总之,我们化学教师要多动脑筋,以实验为载体,以课堂为主阵地,多实行自主、合作、探究、开放的教学模式,挖掘学生的潜能,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的主人,改进一些演示实验、分组实验和家庭实验,逐渐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 雍世伟.例谈家庭小实验在导入新课中的独特魅力[J].化学教与学,2015(1)

[2] 杨秀杰.浅谈初中化学教学中科学素养的培养[J].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14)

科学素养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核心素养的提出,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注重小学综合能力的培养,特别是习近平主席提出“科教兴国”的口号之后,小学教师更加注重学生科学素养的培育。本文借助小学科学科目,谈一谈如何在核心素养背景下构建小学科学高效课堂,为小学科学高效课堂提供最有利的理论“敲门砖”。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科学;高效课堂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提出:“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制作等活动,激发学生好奇心,锻炼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对于小学生而言,年龄小,好奇心重,正是爱问爱探究的年岁,如果在这一阶段,教师加以引导,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有着巨大的作用。而这一点恰好是高效课堂所提倡的,所谓的高效课堂就是让学生对学习有持续的兴趣,让学生主动探究科学知识,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学生在科学课堂中提升自身的科学素养。那么如何构建核心素养中高效课堂呢?本文借助小学科学科目,谈一谈如何在核心素养背景下构建小学科学高效课堂,为小学科学高效课堂提供最有利的理论“敲门砖”。

一、 核心素养与高效课堂

所谓的核心素养是素质教育发展过程中提出发展思路和教育策略。核心素养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核心素养是在素养基础上进行了提炼和发展的相关内容。这一内容更加的凝练,而且比较集中地反映了现阶段学生的教育的难点,成为一个发展策略和关注点,对现阶段各个科目的教学都有非常大的影响。作为小学科学科目而言,学生的核心素养则是指学生能够主动探究观察实验,并通过实验操作或者观察实验现象解决实际生活中问题,进而来提升和发展自身的科学素养。

对于小学科目而言,所谓的高效课堂则是指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积极观察生活中自然现象,并能够运用课堂所学的科学知识来解释或者制作相关的实验等,让学生在实验中发现、理解、运用科学知识,从而激发学生爱科学的情感,有效地训练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发展学生综合能力。

二、 当前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现状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越来越多的教育者开始追求高效课堂,特别是小学阶段,科學知识含量少,学生思维活跃,正是提高课堂效率、构建学生科学素养的关键时刻,很多教师为了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不断地锤炼个人专业技术,更是用尽浑身解数,钻研教材,研究课标,努力构建高效课堂,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然而纵观当前的小学课堂,我们却发现,当前小学科学课堂并没有想象那样高效,很多科学课堂不是让语文、数学那样的主课教师占有,就是将其当做公共课堂让学生自主学习,即便是上课,教师也很少去激发学生兴趣,有的科学教师很少让学生观察一种植物、动物或者某个自然现象,特别是低年级科学课堂。据调查,小学一二年级80%科学课堂都是空有虚设,没有科学教师带领学生学习科学知识,到三年级以上才有科学教师,但是即便有科学教师上课也是念念课本,很少有教师主动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去开发教材中素材,来全面的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再者,小学科学课堂效率低下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学校的对小学科学学科不重视的原因。我们都知道,小学阶段是学生基础教育阶段,也是学生科学素养构建的关键时刻,可是很多小学学校为了提高自己学校绩效,提高社会知名度,往往将重点侧重于语文、数学学科,忽视科学学科,对于科学教师的培养也仅仅限于能上课即可,更别专业性可言了。据调查,我们学校以及周边学校的科学教师都是其他学科的老师代替的,别说提升学生科学探究能力,能能保证学生上科学课都是一件难事。因而,学校的不重视,导致小学科学教师的专业素养低下,构建高效课堂的能力更是“出乎人的想象”。

三、 核心素养背景下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效率策略

(一)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阶段的学生好奇心比较重,思维比较活跃,很多孩子在课堂上都喜欢“问什么”,但是这些问题和课堂教学内容相差很远,因而教师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现象来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课堂的“活跃度”,让课堂“活”起来。譬如教科版《谁轻谁重》一课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微课为学生制作一段的“跷跷板”,用视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尽快将自己的心思转移到课堂上,这时候教师趁热打铁的询问:“大家知道小熊为什么不能和小兔玩跷跷板呢?”学生很容易就给出答案:“小熊太重了”,这时教师立马就询问“教师出示两个物体,你能分辨出谁轻谁重呢?”引入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 巧设探究问题,引导学生学习科学知识

在小学科学课堂中,很多教师都会运用信息技术来丰富自己的课堂,让自己的课堂变得生动活泼,这种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还可以向学生展示一些生活现象,设置探究问题,激发学生探究欲望。譬如:教科版《动物体》的时候,教师为大家准备各种动物的视频,让学生观察这些动物的生活习性、物种、分类等,进而来体验生活多样性的特点。当然教师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巧设探究问题的时候,要注意方式和形式。如这一节课中教师设计的问题是,首先利用多媒体播放各种动物图片,然后让学生观察一种动物,并观察载体(活体、标本、图片)书本动物的选择隐含着“类别”的概念,用语言描述动物的特点。(外形特征、运动方式、生活需求等),当然教师也可以让学生用画图的方法来描述和记录动物,这种方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可以一步步引导学生探究科学知识,构建学生科学素养,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基础上,让学生变得“活”起来。当然,教师利用这些现代信息技术最终目的并不是丰富自己课堂,而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如果教师的观念停留在播放课件、图片、视频的用途,让自己课堂变得“花哨”一些,那么教师就是“丢了西瓜捡芝麻”,得不偿失。因此,在小学科学课堂之中,教师要善于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巧设探究问题,从而引导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三) 巧用现代技术,拓展学生知识面

对于小学生而言,知识面很窄,对外界事物充满好奇,什么问题都想知道为什么,因而作为学生心中的“百科全书”的老师,就需要面对学生很多“没有探究价值”问题。因而教师要学会巧用现代信息技术补充科学知识,扩大学生知识面。譬如:学生在观察《动物》中鱼的生活方式时,很多学生就会好奇的询问:“小鱼为什么不停地喝水,它不怕撑死吗?”“鱼是靠什么运动的呢”等等问题,科学教师就可以运用多媒体为学生介绍一下鱼的“鳍”、鱼的“腮”等各种器官,让学生了解鱼的生活习性,提高学生见识,当然,教师也可以让学生模仿鳍的运动、鱼的游动,并将其录制成视频,发到家长群或者班级群,让大家一起观看学生课堂上表现,以此来鼓励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兴趣,让课堂变得“丰富”起来。

(四) 巧用现代手段,布置课下科学探究

我们都知道,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手机、WiFi,平板电脑、App的普及,使得当前很多小学教师在布置作业的方式也变得灵活多样,这种作业的方式既灵活又方便。毕竟课堂的时间毕竟有限,很多学生都觉得意犹未尽,为了保持学生持久的探究欲望,教师可以设置现代手段来为学生布置家庭实践活动。譬如:教科版《动物》一课时,教师设计的拓展问题是:在家长的协助下,饲养动物的任务,让学生观察与记录动物的具体生活情况(形式:照片、小报、观察日记等),加强学生对动物有更多的认识,培养学生亲近和喜爱动物的感情等,像这种课后实践活动,对于小学科学课堂,就像“家常便饭”,因而学生探究知识的能力培养和生活中素材是分不开的,这样的实践作业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还为学生亲自活动提供了便利条件,让科学教学活动变得“丰富多彩”起来。因而巧用现代信息技术布置课下科学探究,促进家校共育的和谐发展

(五) 家校和谐共育,共同促进学生科学素养培育

随着当前科技的发展,很多家长和孩子被手机、电脑包围,每天不是抖音就是游戏,家长和孩子的互动少之又少,和学校的联系也很少,家长只关注孩子的成绩,而很少关注孩子在学校的活动,也很少参与孩子的实践活动,而科学课堂,很多都是发生在孩子的身边,是孩子可以每天观察到,触摸到的,譬如,观察植物、动物成长过程,都可以在自己家中或者院子里接触到的。但是很多孩子的贪玩心理较重,家长也不支持,就会导致孩子的兴趣在父母的不轻易之间消失殆尽,譬如孩子想尝试一下,饲养小鸡或者小鸭子的过程,而父母会因为时间、地点等条件的限制,不支持孩子,导致很多孩子看到动植物都基本上来源于电视或者图片,实际生活中去很少接触到。对于这种只能看,只能靠自己想象中的科学知识,学生印象何以深刻,如何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呢?学生知识面窄、实践经验少,哪里来的科学思想、科学探究精神呢?因而,让家长参与学校的科学客厅,既能促进家校共育,又可以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培育,何乐而不为呢?

总之,作为小学科学教师,我们要以核心素养为依据,努力吸收课内外教学资源,努力打造高效课堂,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科学课堂变成学生乐学的天堂,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自然想,能多問几个为什么?能够根据自己的设想来进行实验设计,主动参与课堂,主动学习新知识,进而让小学科学课堂变得更“活”、更“丰富”,进而打造新时期下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李小海.核心素养下小学科学实验教学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J].科学咨询,2019.

[2]黄芳.浅谈小学科学高效课堂教学的策略[J].2018年“教育教学创新研究”高峰论坛,2018.

[3]刘敏.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8(8).

[4]庄国锋.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思考与实践[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7(29).

[5]曾庆杰.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数学教学策略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8(22).

[6]姚静华.巧用现代信息技术让英语课堂“活”起来[J].新课程研究旬刊,2017.

作者简介:

蒲继东,甘肃省白银市,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回民小学。

科学素养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 在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是非常重要的。首要的就是要培养学生对于化学科学的崇尚态度,让学生能够用科学的眼光去理解生活中所涉及到的科学问题。其次要在化学课堂上进行适当的讲解,让学生在出现迷茫时,能够得到科学的帮助,让他们能够更好的理解化学科学。

【关键词】 化学 科学 态度

一、首先是要培养学生对于化学科学的崇尚态度

想要培养高中学生的化学科学素养,教师要做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崇尚科学的态度,教师要从心底里让学生认识到,人类社会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及人的生活发生巨大的改变都是由于各种伟大的科学发明所推动的。而化学学科是一个典型的理科性质的学科,对于人类科技的发展是由着巨大的推动作用的。教师可以给学生列举生活中由于化学的进步而带了的巨大进步,列举一些有代表性的范例让学生能够增强对于化学科学性的深刻认识。

在新课改后使用的化学教材中有很多珍贵的素材,这些珍贵素材是教师教授和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宝贵资料,化学课程是推动人类社会不断进步不断完善的一股强大的力量,教师的作用就是加强对学生的引导,让学生能够正确的认识化学,感受到化学中所包含的科学魅力。这样才能够更好的培养学生崇尚科学尊重科学的态度,并且为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培养提供良好基础知识以及基础观念的积累。在新课改下的化学教材中,我们不难发现其中记载了很多科学发现的经过以及科学家的人物传记,这些科学发现的过程和科学家的人物传记告诉学生科学物质是通过一个个的实验慢慢的被人们发现和确認的,不是凭空而来的,是原本就存在的,只是以前可能人们还没有发现而已。给学生深刻的启示,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只要是细心的观察、认真的思考,勇于实验,在学习的过程中就有可能会发现化学所包含的科学奥秘。这些化学科学奥秘,不仅仅让学生眼界能够有所开阔,打开学生学习化学的途径。还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科学的学习方法和科学的思维模式的精神熏陶。让学生从心底里养成崇尚科学的态度。教师要注意挖掘有用的素材,在教学中科学合理的使用这些素材,通过化学教学课堂加深对于化学科学的理解。为学生深刻的理解化学科学打好坚实的基础。

二、教师在上课时要科学讲解,适当点拨,来引领学生思考方向

化学教师应该科学引导学生,进行适当的点拨,让学生在出现困惑或没有思路的时候能够帮助学生能够有所感悟,顺利的解决问题。学生要是能够很顺利的解决好化学问题,那么教师就不必要去引导学生,教师的引导就是多余的,但是如果学生面对问题冥思苦想而不得其解的时候,就需要教师适当的讲解了。教师的讲解需要遵循科学合理的原则,尽可能的让学生从复杂的化学科学知识中理解到教师要传递的知识。教师的点拨有可能是一句非常简单的,但是对于学生来说可能就是醍醐灌顶的作用,给学生以引导,让学生看到前进的方向,启迪学生的思维。例如在金属钠的性质教学中,教学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在研究物质的化学性质时灵活运用各种研究方法,能够清楚的明白金属钠和水的反应原理。为了突出本次教学的难点和中点,化学教师应该注意引导学生深入的探究金属钠的化学性质,通过化学实验的深入来观察金属钠和水发生的反应,然后正确的书写出金属钠和水发生的化学方程式,通过自己书写化学方程式,让学生自己能够理解很多化学反应,从而得出科学结论。让学生能够更加崇尚化学科学,在平时生活中用科学的方式去理解生活中的化学。

三、科学的化学教学方法

首要的就是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对科学化学有了学习热情,才会有意愿去探究更多的化学中的科学奥秘,才会更加崇拜化学科学,理解生活中出现的化学现象。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为教学中心,以学生为学习中心,教师的作用只是一个辅助作用。特别是在化学实验室做化学实验的时候,很多教师都是自己做实验演示给学生肯,这样学生就失去了探究化学奥秘的兴趣。所以在化学实验的时候,教师要做的就是告诉学生注意事项,应该注意什么,在此之后学生可以自己去做实验,来发现学生自己不曾知道的化学知识,这样学生在学习化学实验中的乐趣也会有所增加,这样获得的化学知识,更容易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深刻的印象,从而理解化学科学。教师在教学时要以学生为教学中心,一步步的来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四、回答问题,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更多的成绩感。

其次就是要加强学科之间的联系,相互渗透。学好高中化学最关键部分就是实验、观察。分析,阶段性的分析学习化学课程。能够在学习高中化学的过程中,把所遇到的问题层次化,阶段化。而化学式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是一个需要强大的理性逻辑思维的学科。其中有很多知识点是要相互渗透的,比如生物学的知识,数学的知识,。这些都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化学学科中所包含的科学内涵。因此我们教室需要正确的分析,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分析,让学生能够掌握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掌握其中的规律才能够更好的学好科学性质极强的学科。

总之,在高中的化学教学和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崇尚科学的态度的培养,还应该在课堂上尽量使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在适当的时候,对学生进行适当的点拨,让学生感受到化学科学的魅力。在使用具体的教学方法的时候,要注意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加强学科之间的联系。让学生逐步养成科学的态度。

科学素养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科学素养是高中生学习和成长必须要具备的内容。以现阶段高中政治教学情况为基础,结合近年来高中生各项能力培养特点,明确新课改对高中政治教学提出的要求,分析如何做好高中学生科学素养培养工作,以此引导他们全面发展。

【关键词】高中  政治  思想素质  科学素养

【课题项目】本文为河北省教师教育学会课题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研究(JJS2018-088)成果。

在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水平持续提高中,我国教育事业也在随之革新,尤其是科学素养得到了各大学校及任课教师的认可,在实践教学中展现出了重要作用。简单来说,科学素养是指与科学有关的知识、能力及思维习惯等修养。因此,在新课改下,高中政治教师要在整合高中生学习和成长情况的基础上,针对各学科教学内容,为学生构建全新的培育环境和课程,以此在强化学生应用科学知识和解决科学问题能力的基础上,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下面对高中学生科学素养培养工作进行深入分析。

1.提出明确的目标导向

通过预先了解高中生教育情况,明确新课改提出的教学要求,各个学校可以提出与学生成长相符的科技教育与科学素养培养目标,并让其成为学校建设发展的主要组成内容。观察当前学校高中生成长和学习情况可知,领导者在设定科技教育发展目标时,要从以下几点入手:其一,从传统意义上针对少数人的科技教育转变为全体学生的科技教育;其二,从以往的单一科技教育活动转变为综合且多方位的教育形式;其三,从封闭的校内科技教育形式转变为开放化的科技教育形式;其四,让科技特色转变为学校教育优势,促使每位教师和学生都拥有独特的科学素养内涵。

2.全面落实课程统整策略

通常情况下,这一策略在推广中主要从三个角度入手:其一,学科教学[1]。这项工作作为科技教育的主导者,需要教师以概念思维、科学发展历史等为依据,注重展现教学重难点,这样不仅能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而且可以锻炼学生科学思维方法;其二,校本课程在应用中具有多变性和适宜性,属于整合校内外科技教育资源的重要平台。通常情况下,教师会依据主题单元的方式,构建灵活的实践教学活动,这样有助于学生在积极参与中形成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三,科技活动是以课外活动为主体推广的,其会在实践活动中充分融合现有知识和先进技术,能为高中生构建全新且优质的教学活动,有助于判断他们的科技创新意识与能力。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人教版高中政治“生活与消费”时,在完成预期设定的教学任务后,可以结合当前最具代表性的消费方式“网购”,让学生谈一谈自己的想法。同时,还要组织学生针对“传统消费”与“新兴科技”两个话题进行矛盾与机遇的探讨,这样不仅能帮助学生了解我國科技发展历程,而且可以畅想自己在未来科技研发中的贡献,从而引导他们从小构建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及世界观。

3.正确应用评价激励策略

在新课改下,学校及教师针对高中生的评价必须要突破传统理念的制约,让过程与结果相融合,让集体与个人相结合,这样可以提出更为完善的科学素养发展性评价工作,确保高中生可以从中更加了解自己的优缺点,并形成强烈的自信心。通常情况下,政治教师引用评价形式会引用“学分+证书”的方式进行落实,而校本课程需要将“学分”和作品融合到一起实施评价。同时,学生要在学校期间修满六个科技教育选修学分,并对他们的设计作品进行评价与奖励,优秀的可以颁发证书以资鼓励。

4.合理推广师生协同策略

了解高中学科教学情况可知,各个学科之间有极强关联,不管是基础知识还是思想方法都有相通点。通过以主题单元为核心构建多样化的科技教育校本课程,要求各科教师在沟通和探讨中,为师生交流构建良好的交流平台,这样有助于在协同发展中,更好落实科学素养培育工作[2]。同时,在科学素养培养中,不同年级组和班级都能构建教师团队,这样有助于教师在协同发展中,了解更多教学方法和教学思维,以此在整合自身教学优势的基础上,提出更加优质的跨学科校本科技教育课堂,促使高中生可以从中形成强烈的科学素养。

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时,在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后,可以根据本章节不同单元知识点,为学生设计多样化的科研活动。以文化传承与创新为例,教师可以以经济全球化背景为核心,让学生根据课下收集资料研究如何应对传入国内的国外文化,及流入国外的中国文化,并让他们谈一谈若你有机会去国外,你最想向他们介绍自己家乡的什么文化,为什么?通过师生之间的协同交流,不仅能帮助高中生了解文化在国家发展中占据的地位,明确它赋予了中华民族伟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而且有助于他们形成自主观察生活的意识。在这一过程中,高中生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受生活文化中包含的科学素养所影响,逐渐优化自己的思想素质,这对新课改下的高中政治教育工作而言至关重要。

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高中政治教师而言,科学素养作为新课改提出的全新教育要求,也是高中生成长和学习所需的重要内容。因此,在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政治教师要在整合班级学生学习能力和科学素养的基础上,引用现代化教学理念与技术对教学内容和课堂环境进行优化,并组织构建多样化的教学活动,这样不仅能让学生在积极参与中掌握更多政治素养,而且可以构建正确的三观。

参考文献:

[1]明若彤,张慧芳,黄涛,刘三女牙.人工智能视域下的高中学生科学素养探讨[J].中小学数字化教学,2018(09):29-32.

[2]沙治刚.高中化学教学中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8(12):15.

科学素养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本文基于PISA2015数据综述分析了互联网应用对中学生科学素养影响的现状,针对存在问题提出了有效利用互联网提高中学生科学素养的建议和对策,主要包括:积极引导、控制上网时间、提高师生网络应用技能、创新网络教育形式等等。

关键词 有效 互联网 中学生 科学素养

Research on the Countermeasures to Use the Internet Effectively to Improve the Scientific Literacy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LI Jilian, HAN Dianrong

(SchoolofPhysicsandElectronicEngineering,JiangsuSecondNormalUniversity,Nanjing,Jiangsu210013)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互联网已与人类密不可分,尤其是对于中学生发展影响更是深远。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数据显示,截止2020年底,我国网民规模达9.89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0.4%,其中年龄在10-19岁的网民占比为13.5%,10岁以下低龄儿童的网民占比为3.1%,[1]网民增长主体由青年群体向未成年群体转化的趋势日趋明显,未成年人陆续“触网”。互联网对中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科学素养培养有着不可忽略的影响,如何有效利用互联网提高中学生科学素养,值得教育工作者重点关注。

目前,诸多教育研究者围绕互联网对中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在充分了解前人研究结果的基础上,结合现阶段中学教育的实际状况,我们总结得出了上网时间、“触网”年龄、上网习惯等因素都会对学生的科学素养造成影响,并提出了有效利用互联网提高中学生科学素养的策略。

1互联网应用对中学生科学素养的影响现状分析

1.1互联网使用时间对中学生科学素养的影响

根据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2015年测试数据显示,[2-4]在北京、上海、江苏和广东四省,上网时间每天在6小时以上的中学生以玩网络游戏、观看娱乐视频、网上聊天等娱乐消遣为主,这些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比较缺乏,自我控制能力比较薄弱,易沉迷网络无法自拔,精神世界贫瘠,不善于与人交流,科学、数学及阅读素养明显比较低。而且每天上网6小时以上的学生出现旷课逃学、性格孤僻等问题的比例显著高于每天上网6小时以内的学生。学习日使用互联网在每天1小时以内的中学生则获得的科学、数学及阅读素养成绩最高,说明学习日上网时间控制在每天1小时内对科学素养的提高是比较有益的。而不上网的学生和上网时间超过每天4小时的学生对其科学素养的影响都是负面的,尤其是周末都不上网的学生负面影响更大,这充分说明适当运用互联网对青少年科学素养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

1.2“触网”年龄对中学生科学素养的影响

评估项目数据显示,[2-4]我国四省12岁及以下初次接触互联网的中学生科学素养成绩优于13岁及以上初次接触互联网的中学生。整体而言,7-9岁初次接触互联网的中学生科学素养成绩均高于其他年龄组,因此,7-12岁初次接触网络有利于中学生后期科学素养的培养。此外,考虑到低龄儿童的自控力、认知力和辨别力有限,不推荐6岁以下儿童“触网”。所以在适合的年龄让学生了解运用互联网进行学习,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有着重要影响。

1.3互联网使用习惯对中学生科学素养的影响

陈纯槿等(2017)曾基于国际学生评估项目显示,将互联网用于学习会对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有显著的正效应,而用于娱乐则会产生显著的负效应。[5]作者调研数据显示,[6]中学生利用互联网进行学习交流的占比为31.28%,而用于娱乐、游戏的占比为38.46%。学生对于网络娱乐游戏的抵抗力比较弱,易沉迷于网络,尤其是一些出身经济社会文化地位较低家庭的学生,更易沉迷于网络游戏。并且,中学生在使用互联网获取科学信息、获取学习资源中他们对学习型网站的了解不够全面,局限性比较大,调查中接近80%的学生通过“百度”查阅资料,途径比较单一,对很多权威性的科普网站不了解,利用互联网这个工具辅助学习的能力尚不足,未能充分发挥互联网的良好作用。

從上述的研究结果表明,适当的使用时间、合适的“触网”年龄、科学的学习资源及良好上网习惯是互联网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有利因素。中学生年龄在12-18岁,正是汲取知识的黄金时期,科学合理运用互联网可以有力地促进其科学素养的培养,同时提高其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使其更好地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促进其全面发展。

2有效利用互联网提高中学生科学素养的建议与对策

2.1积极引导,树立正确的网络观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电子产品的快速发展,家庭、学校、社会随处可得网络资源,电脑、手机也是随手可得,互联网这把双刃剑时刻影响着中学生的发展。为防止网络沉迷对中学生发展产生不良影响,学校严禁学生带手机、pad等电子产品入学校、入课堂,杜绝孩子在校接触网络的一切机会。但是与在校时间相比,校外时间更多、空间更广阔,接触网络的机会也更多。堵而抑之不如疏而导之,我们需要堵疏结合,正确引导。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开展预防中学生沉迷网络的工作,加强在信息课、主题班会课等开展主题鲜明、内容丰富的防治沉迷网络的主题教育活动,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网络,合理使用网络资源。家长以身作则,加强对孩子的管束,在家少玩网络游戏,营造良好学习氛围。家校联合,为孩子树立起正确的网络观,形成自觉抵制网络垃圾的良好习惯,充分发挥互联网的积极作用,培养中学生良好科学素养,促进中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2.2控制上网时间,培养良好的网络习惯

上网时间对中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有着密切关系,上网时间越长,对其科学素养的消极影响越大,因此必须控制中学生上网时间,研究认为上网时间超过每天4小时则可以认为其具有成瘾趋势。[7]沉迷网络的中学生其时间概念比较薄弱,自我控制能力比较低,这需要学校和家长的密切协作,多关注孩子,适度约束和管控孩子的上网时间和上网频率,帮助其培养良好的时间观念、养成良好的自我约束能力,杜绝其网络成瘾。

中学生“触网”年龄同样对其科学素养有着密切关系,根据研究显示,在孩子7-9岁时,可以适度让其接触互联网,初次触网年龄最迟最好不要超过13岁,这对中学生科学素养有着积极影响。7-9岁的学生好奇心比较强,对一切新鲜事物都有着强烈的探索精神,孕育着强大知识体系和丰富感知的互联网更是对中学生充满了吸引力,为“枯燥”的书本知识进行了很好的补充,而且7-9岁是一个人通过意识努力学习知识与技能,形成新习惯的起步阶段。因此,7-9岁适度“触网”,并加以正确的引导,对后期养成良好的网络习惯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2.3明辨是非,提高使用网络的效率

互联网信息量大,虚实难辨真伪,其在为中学生拓展求知学习新渠道、拓宽中学生视野的同时也对中学生“三观”的形成构成潜在威胁,对中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发出了挑战。相关职能部门需要加强管理,为互联网创造一个健康向上的生态环境;校园需注重校园网络文化阵地建设,积极开展互联网背景下的思政教育,指导学生安全使用互联网,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增强辨别是非能力,避免涉足一些不良网站,接触一些不良信息。中学生需提高自身明辨是非能力,不为蝇头小利而失去防范和警惕,不为好奇无知而丧失理智和判断,更不为无聊八卦而浪费时间和生命。中学生使用互联网应该避免过度娱乐化、过度盲目化,过度依赖化,全面认识互联网的特质,有效使用互联网。

2.4加强培训,提升师生使用网络的技能

面对中学生使用互联网的低龄化、普及化,教育职能部门应与时俱进,制定相应的政策和制度,加强对师生的培训,提升他们使用互联网的技能,使互联网成为提高中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途径,充分发挥互联网的积极作用。

2.4.1加强教师培训,提升教师教学设计与互联网融合的能力

教师在学生的教育活动中起着引导作用,教师的科学素养水平和互联网使用水平直接关系到学生有效利用互联网提高科学素养的效果。通过前面的调研可以知道利用网络娱乐相对于利用网络学习更能吸引学生,主要原因是网上的娱乐软件种类繁多、形式多样、互动性强,再加上营销手段,“夺取”了中学生上网时的大部分注意力。这也给我们一个启发,如果网络科学教育的形式不拘泥于说教和传授,也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同样也能吸引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学效果。因此要有效利用互联网提高中学生科学素养必要手段就是要将科学素养所包含的内容与互联网技术、学生认知特点等有机融合,开发创新出中学生乐于接受的教育软件。这就要相关教育职能部门应制定详细的科学素养能力框架,给教师提供促进专业发展的机会和平台,培养教师创新和顺应新时代教育模式的教学方法,有针对性地改进现有的培训计划,适时融入互联网这个新时代产品,提升教师自身科学素养,提高教师教学设计层次和互联网应用能力,为培养新时代中学生科学素养提供高质量的教育。在具体培训中要注重强调教师的科学素养水平、互联网使用技能及创新教学设计能力的有机结合,使教师不仅掌握互联网技术的运用技能还要具备网络教学的开发和创新技能,能够依据学生的认知特点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将优秀的教学设计与网络技术有机融合,增加网络上的师生互动和奖惩措施,引导学生关注科学发展,激发学生网络学习兴趣。

2.4.2加强学生培训,提高学生运用互联网学习的技能

学校通过信息课程内容的调整,有针对性地开展对中学生使用互联网的技能培训。信息课不仅是教授计算机的基本操作规程,还需对学生讲授一些通俗易懂的网络、信息基本知识,并结合实际,不断开展实践教学,培养学生检索教学资源、科学信息的能力,拓宽学生对互联网的认知,了解更多、更具权威性的科学网站,获取更多科学信息,用好互联网这一先进工具。组织学生开展有意义的在线交流,设计丰富的学习模式,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资源,提高学生学习热情,助力学生学习参与度。

3结语

中学生网络成瘾、网络习惯不佳是目前中学生在使用网络过程中面临的两大挑战,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充分、合理、有效地利用互联网提高中学生的科学素养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多管齐下,形成有效的教育治理体系,对中学生进行必要的管束和引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念,提高他们辨别网络垃圾的能力,激发他们运用互联网学习的兴趣,教授他们有效使用互联网的技能,让互联网在中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科学素养的培养发挥积极作用。

基金项目: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互联网+环境下有效培养中学生科学素养研究”(2017SJB0539)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北京: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21.

[2]OECD.(2015).Student,Computers and Learning:Making the Connection.Paris:OECD Publishing.

[3]OECD.(2016).PISA 2015 Results (VolumeⅡ):Policies and Practices for Successful Schools. Paris:OECD Publishing.

[4]OECD.(2017). PISA 2015 Results(VolumeⅢ): Students’Well-Being.Paris:OECD Publishing.

[5]陈纯槿,顾小清.互联网是否扩大了教育結果不平等——基于PISA上海数据的实证研究[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7,(1):140-153.

[6]李佶莲,韩典荣,薛瑶瑶.互联网+环境下中学生科学素养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J].科教导刊,2020,28(10):191-192.

[7]曹枫林,苏林雁,高雪屏.中学生互联网过度使用与时间管理倾向的关系[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6,20(07):441-443.

科学素养教育论文范文第6篇

在高考试题的组成中,虽没有判断题这一题型,但它以其简洁、明快的特点,在新课教学,复习整理中,以及基础知识和核心概念的掌握上,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判断题主要是对围绕某一观点和现象产生的多种看法进行判断分析的一类题型,通常以一些比较重要的概念、事实、原理、结论等为载体来设题,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认知水平、辨别是非能力、辩证思维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 判断题在生物学学习中的作用

1.1 通过判断题的训练可巩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万丈高楼平地起”,在高中生物学科的学习中,基础知识是关键。正确掌握基础知识可加快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一个学生如果基础知识掌握不好,不仅不能取得好成绩,更不利于其科学素养的发展。基础知识的正确掌握也是学科中重点知识延伸的基础。判断题的训练可以帮助学生较快地、正确地掌握基础知识,并有利于培养学科兴趣,发展思维能力,提高科学素养。

1.2 通过判断题的训练可加深沉重对疑难知识的理解

在学习的过程中,不可避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知识难点。例如高中生物教材中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有丝分裂、减数分裂、遗传规律、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等都是历届学生学习的难点。疑难知识并不可怕,关键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要充分的理解相关知识的要点、易错点。教师将书本中的疑难知识进行细化,化整为零,逐层分解,设计成一个个简明的判断题,可以帮助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逐步掌握正确概念性知识。

1.3 通过判断题的训练可加强学生的细心审题能力

审题是合理、正确解题的基础,是获取解题信息,最终达到圆满解题的第一步。在学习和生活中,认真严谨的审题态度是极其重要的。在日常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经常会犯一些简单、浅显的错误,多数情况下,往往归结为粗心、马虎惹的祸。其实,在粗心、马虎的背后暴露的正是学生审题能力的薄弱。判断题要求学生要能“明辨是非”,所以正确地把握问题,理解题意,明确题目要求,离不开认真的审题,审题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2 判断题设计常见的几种类型

2.1 概念型判断

概念型判断主要是将基础知识的关键信息或核心词汇采用“偷梁换柱”或“张冠李戴”等手段进行改换,达到检测学生对核心知识的掌握情况。这也是判断题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

【例1】 萨顿利用假说—演绎法推测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

解析及答案:判断该题的关键点是假说—演绎法是不是萨顿科学研究过程中应用的方法。假说—演绎法是指在观察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问题以后,通过推理和想像提出解释问题的假说,根据假说进行演绎推理,再通过实验检验演绎推理的结论正确与否的一种方法。在高中生物学中,孟德尔和摩尔根都充分运用了该方法,发现了生物遺传的规律。但萨顿在研究中采用的是类比推理的方法,并未进行实验的检验,所以答案为错误。

2.2 类比型判断

类比型判断是将两个容易混淆的概念放在一起,学生根据已有知识,进行比较分析,找出概念中的异同点,达到对相关知识的正确区分。正确辨析易混信息是生物科学素养形成的一种基本能力。

【例2】 生长激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生长素的化学本质也是蛋白质。( )

解析及答案:“生长激素”和“生长素”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含义完全不同。生长激素是动物垂体细胞分泌的一类激素,化学本质为蛋白质;而生长素是植物体内分裂旺盛的部位分泌的一类激素,化学本质为吲哚乙酸(IAA)。所以答案为错误。

2.3 推理型判断

推理型判断通常是以教材中一些比较重要的概念、事实、原理和结论为载体,设置某个情境,再得出的一类判断。学生根据掌握的已有知识,进行分析、推理,判断结论的正确与否。

【例3】 某一光照强度下,检测到新鲜叶片没有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则可判断出此叶片没有进行光合作用。( )

解析及答案:该题主要考查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在不同光照条件下的气体变化情况。在一定光照强度下,叶片的光合作用速率等于细胞呼吸速率,也就是叶片中叶绿体产生的O2供给线粒体进行有氧呼吸,线粒体产生的CO2供给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所以叶片与外界环境不进行气体交换。在此光照强度下,新鲜叶片已经进行光合作用,所以答案为错误。

2.4 计算型判断

运用数学思维解决生物问题在高中生物学中比比皆是,如“蛋白质中氨基酸数目与肽链和肽键数目的关系”“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中关于O2与CO2含量的变化”“遗传中后代患病概率的计算”等,都要求学生要具有较强的数学逻辑推理能力和计算能力。所以计算能力在生物学科的学习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例4】 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某动物的种群密度时,由于被标记动物经过一次捕捉,被再次重捕的概率减少,由此将会导致被调查的种群的数量较实际值偏大。( )

解析及答案:标志重捕法是针对一些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种群密度调查的一种常用方法。动物种群密度(N)的理论计算公式为N=M×n/m(其中M代表在一定空间随机捕捉并被标记的个体数;n代表被标记个体完全与自然个体完全混合后再次用同样的方法捕捉到的个体数;m代表重新被捕捉个体中的被标记个体数)。当被标记动物被再次重捕的概率减少时,也就是m值偏小,则N的值将偏大,所以答案为正确。

2.5 因果型判断

因果型判断主要利用知识的因果关系来设计问题,在判断题的表述中可能是前因错,也可能是后果错,往往造成“驴唇不对马嘴”的效果,从而达到考查学生对核心概念的理解深度。

【例5】 密码子与反密码子是相互对应的,因决定氨基酸的密码子有64种,则位于tRNA上的反密码子也有64种。( )

解析及答案:密码子是由mRNA(信使RNA)分子上的三个相邻的碱基构成,共64种。反密码子是由tRNA(转运RNA)分子上的三个碱基构成,可以与mRNA上的密码子互补配对。在64种密码子中,有三种(UAA、UAG、UGA)为终止密码子,它们不决定任何氨基酸,也就不存在对应的tRNA,这样位于tRNA上的反密码子就只有61种,所以答案为错误。

当然,判断题的命题材料不应是浅显易见的常识,而要注意考查重要的知识,不是单纯考查对知识的记忆,而要侧重考查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使评价有深度,有“判断”价值,有思索必要。只有对知识的真谛把握牢固、理解深刻的学生,才能去芜存菁,去伪存真。

上一篇:企业战略管理论文范文下一篇:企业科技创新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