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管理模式论文范文

2024-07-14

高校管理模式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树立以生为本的理念,是我国高校教育改革的必然发展要求。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高校教务管理也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升其服务的水平与能力。本文从以生为本的发展背景着手,对其内涵进行详细分析,探讨了在高校教务管理中坚持以生为本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坚持以生为本,实现高校教务管理模式创新的方法与路径。

【关键词】以生为本 教务管理 创新

以生为本的理念是从以人为本的理念中衍生出来的,是现代教育学的核心理念。它强调,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个性化特点,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的内在需求和发展潜力。以生为本的理念在如今的教育教学中运用的十分广泛。作为教育教学的组织者,教务管理发挥着承上启下、上传下达的中心环节作用。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进程的加快,要求在高校教务管理领域坚持贯彻以生为本的理念的呼声也越来越强,高校教务管理人员转变管理观念,创新管理模式也势在必行。

1.以生为本的理念内涵

以生为本,顾名思义,就是将学生作为教育教学的根本。坚持以生为本,就要把学生作为教育教学的主体,一切发展都是为了学生。将以生为本的理念运用到高校教务管理中,就要从教育的理念、教学的内容、教学的方法等每个环节,体现出对学生需求的尊重。

在高校教务管理中运用以生为本,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要明确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人才,这就要求高校教务管理要围绕学生的特点,把握学生的发展规律来开展工作。二是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制定人性化的管理制度,因材施教。三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发挥其自主学习、自我成长的作用,自覺将外在的要求内化为自身的行动。

2.在高校教务管理中坚持以生为本的必要性

在科学发展观中,就提出了以人为本的工作要求,在高校教务管理工作中,以人为本即以生为本。高校教务管理工作面向学生,需要将学生的相关权益放在第一位,在教学管理中体现学生的相应的权利与义务,保障教学工作顺利开展。伴随着社会发展,高校的教务管理工作也需要跟随科学发展观进行相应的更新与改革,从制度制定上注重对学生个性需求的满足。学生作为学校服务对象的主体,是学校的主人翁,学校的相关管理制度都应当体现学生的自主权利,高校教务管理不应该是高高在上的说教者,而是应当作为服务者为学生提供服务。坚持以生为本的教务管理工作便是坚持以人为本,让教务管理工作真正立足于学生,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3.以生为本理念下高校教务管理实现路径

3.1构建以生为本的教务管理队伍

在目前的高校教务管理当中,硬性规定的规章制度并不具备以生为本的管理理念,教务管理人员对于学生态度强硬,恶化学生与学校之间的关系,影响教学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因此,在以生为本的教务管理模式中,首先要改变队伍的管理模式,作为教务管理人员要以沟通为桥梁,连接学校与学生,主动地关心学生,想学生之所想,当学生有教务管理上的问题需要咨询处理的时候,教务管理人员要端正自身的态度与语气,关心学生的需求,帮助其解决问题,实现学生的顺利成才与毕业。

3.2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发展

在以生为本的高校教务管理当中,学生作为受教育对象,其主体性是影响教务工作能否顺利开展的关键。因此,教务管理工作中要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在相关的实践教学、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我成长意识与自我管理意识的觉醒。让学生通过认识自我,主动地学习,主动地受管理。让学生加入到教务管理当中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帮助其正确地思考学校教务管理的核心是为了更好地服务学生,实现学校与学生之间的和谐发展。

3.3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对于学校的教务管理的需求也各有不同,目前的高校教务管理模式中缺乏对于学生个性化需求的满足,如出国的学生渴望更高的绩点,就业的学生渴望更多的实践机会。因此,在以生为本的高校教务管理模式当中,应当要注重对于学生个性化需求的满足,作为教务管理人员要深入到学生群体当中,了解学生的需求,将之反馈到院系、学校教务管理意见当中,做好与学生的交流,解决学生的问题。

在当下,高校教务管理工作都要以学生为根本,将以生为本的理念运用在高校教务管理创新当中,强化服务意识。强调以生为本,高校的教务管理才能够切实地培养出具有高质量的人才,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输送人才。

参考文献:

[1]陈琳.浅论“以学生为本”的高校教学管理理念[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旬刊,2013(15):217-218.

[2]张浩.以生为本视域下的高校教学管理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6(27).

高校管理模式论文范文第2篇

1 基建处管理模式

基建处作为管理基本建设的职能部门, 按照基本建设程序, 具体负责工程项目的实施和与相关职能部门的配合。通常基建处下设若干科室, 分别完成工程项目的规划报建、造价控制、工程勘察设计、工程招投标、合同管理、工程施工、材料采购等工作。为了加强监督和协调沟通的需要, 高校通常会设置专门的领导小组, 作为基本建设的决策领导机构。在此模式下, 基建处不具有最终决策的权力。其管理职责较为明确, 任务垂直下达, 有利于基本建设项目的顺利进行, 但也导致基建处的职责较为单一, 重大问题必须逐级汇报, 且工程建设的相关问题如工程招投标、大型设备采购、工程款的支付、审计决算等必须依靠相关职能部门完成或协助完成。某些情况下易出现扯皮推委, 或者出现管理真空, 延误时间, 不利于系统化的管理。基建处的管理模式比较适用于基本建成的校园或在原有校园内新建或插建单体项目的基本建设工作, 是比较成熟的管理模式。

2 基建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

基本建设程序是指基本建设项目从酝酿分析、计划建设到建成投产的全过程中, 需要进行的各项工作以及先后顺序。它反映基本建设工作的内在联系, 是从事基本建设工作的部门和人员都必须遵守的行动准则。

当前我国基本建设工作大体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结合行业和地区发展规划的要求, 提出项目建议书; (2) 在勘测、试验、调查研究及详细技术经济论证的基础上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 (3) 根据项目的咨询评估情况, 对项目进行决策; (4) 根据批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设计文件; (5) 设计阶段, 包括初步设计、技术设计、施工图设计; (6) 施工准备阶段, 包括组建项目法人;征地、拆迁和平整场地;做到水通、电通、路通;组织设备、材料定货;建设工程报监;委托工程监理;组织施工招投标, 优选施工单位;办理施工许可证等; (7) 施工安装阶段; (8) 生产准备阶段; (9) 竣工验收阶段; (10) 责任期缺陷保修阶段。具体到高校的基建程序相对要简单一些, 一般无需编制项目。

3 重视设计工作, 确保设计质量

在方案设计阶段, 要充分征求学校各使用单位意见, 对使用方提出的工艺要求认真分析、研究、汇总工组织使用方与设计人员直接见面进行交流, 尽理满足使用方面的要求, 这样可以大大减少工程完工交付使用后的敲敲打打再改造现象, 从而保证工程质量, 耐免返工浪费。另外, 要采取合同约束和竞争手段来约束设计单位, 要求设计部门限额设计, 在保证安全, 满足功能, 美观大方的前提下尽量节约投资, 不能单凭谁的设计费低就由谁来设计。在签订设计合同时, 要明确处罚条款, 如何由于设计图纸建筑结构不配套, 设计深度不足, 明显疏漏而造成返工损失, 设计单位应承提一定经济责任。这样可提高设计人员的责任心, 避免只要图纸一出来, 不管经济不经济, 有差错没差错, 都能拿到设计费的情况, 因此, 我认为, 在签定设计合同时。可考虑暂留一部分尾款, 待工程竣工后看是否由于设计原因造成大量返工浪费和变更签证, 是再来支付。

4 高校基建管理模式的发展趋势

高校目前的甲方项目制管理模式与PM模式经过比较充分的实践, 已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 仍然可以继续应用。当然根据国家建筑领域形势的发展, 需要与时俱进地进行相应调整, 以期发挥更好的管理效能。根据目前高校基建工程投资多元化的趋势以及国家在改革投资体制方面的思路和作法, 高校基建管理模式必将继续向前发展。

综上所述, 基建工程项目管理涉及到公关、技术、经济、法律、管理等学科, 随着近年来基本建设的蓬勃发展, 作为基本建设管理工作者, 面对新的形势、新的知识、新的理念, 深感肩头的责任更加重大。我们只有不断学习, 不断总结, 严格按基本建设程序加强工程项目管理控制, 精心策划, 合理组织, 才能向社会交出满意的建筑产品。

摘要:高等学校基建管理工作关系到学校事业的发展, 如何让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 满足学校发展的要求, 需要进行探索和思考。通过分析当前各高校基建部门在进行基建项目管理时常用的工程管理模式, 详细地阐述它们的结构以及各自的适用范围。

关键词:高校基建,工程项目,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 肖钧.浅议如何做好高校基建管理工作[J].中州大学学报, 2002 (4) .

[2] 林知炎.工程施工组织与管理[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4.

[3] 郭汉丁, 郑王愕.论高校基本建设管理改革[J].基建优化, 2002, 23 (4) :42.

高校管理模式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高校教学管理是高等学校管理系统中的主要部分,是确保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传统教学管理模式已不适应新时期高等教育对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需要,创新高校教学管理模式已成为时代的必然。本文在分析新时期高校教学管理面临的困难和问题的基础上,探讨加强高校教学管理的方法和途径,以培养社会所需的创新性人才。

【关键词】教学管理模式 创新 构建 高校

新形势下,教学工作在高校各项工作中居于中心地位,教学管理工作是高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核心内容之一。加强教学管理工作是教学中心地位的具体体现。近年来,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教学管理整体水平明显提升,但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如何加强高校教学管理、提升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已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1 高校教学管理的内涵

高校教学管理是指高等学校根据一定的目标、原则,对整个教学工作进行调节和控制,从而保证教学工作有序有效地进行,以顺利实现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预定目标。教学管理的基本内容一般包括教学计划管理、教学运行管理、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价,以及学科、专业、课程、教材、实验室、实践教学基地、学风、教学队伍、教学管理制度等教学基本建设的管理。教学管理的基本任务是:研究教学及其管理体制规律,改进教学管理工作,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建立稳定的教学秩序,保证教学工作正常运行;研究并组织实施教学改革;努力调动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积极性。

教学管理工作及其模式是在一个动态的、不断探索的过程中得以发展完善的,但又普遍滞后于教学理念和教学内容的更新。高校教育管理应当改变传统的管理方法,更新理念,完善现代化教学管理手段,推进教学管理的创新。这需要高校和广大教育工作者、研究者,做到与时俱进、解放思想,创新工作模式,努力使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紧跟高校和高等教育发展的步伐,这既是信息社会发展的必然,也是培养创新人才的迫切需要。

2 新时期高校教学管理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近年来,我国高校的教学管理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特别是教育部对本科院校进行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在一定意义上强化了教学管理工作。虽然教学管理工作与以前相比有了很大改观,但离现实要求仍有很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

2.1 思想观念滞后,管理缺乏创新

我国高校教学管理体制, 是在20世纪50年代初学习前苏联以行政管理为主的教育管理模式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尽管有了一些改革,但学校的专业设置、教学目标、课程安排、教学活动等重大问题,大多还是按照上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下达的指令来操作的。不仅在高校与政府的关系上,而且在高校内部的管理上,都采用行政管理的方式。这种管理方式,使教学管理仅仅满足于维持教学秩序、处理教学事故,因而教学管理人员很少从全面的高度依据教学规律去思考教学管理,对新时期教师素质的要求、学生素质的评价、学校德育社会化、青年教师的培养、学校网络化管理等方面难以寻找和探索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和新途径,结果自然难以在复杂多变的教育管理中做出有效的科学决策,因而教学管理工作常年在同一台阶上徘徊。

2.2 管理机构繁杂,设置不够合理

当前,高校管理机构过于繁杂,机构设置不合理,责权利关系紊乱。在高校教学管理中,学院权力只限于执行权和较小的自主权。学院职责主要是上传下达,执行上级的决定,其教学管理群体只是被动管理的执行者。“当家不能做主”的状态使他们在管理中客体感强于主体感。而当人的客体感胜于主体感时,主体意识很难萌生与确立,也难以形成健全的主体性观念,难以激发人的主体精神和创新能力,工作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自然难以得到发挥。实际上教学目标体系的实现、教学的运行状态,以及对教师和学生的管理,都要依赖于院系的配合。院系作为最基本的教学单位,其管理权限和手段的弱化,事实上造成了学校对教学管理与监控的弱化。

2.3 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欠缺规范化

教学管理规章制度是否完善和健全,直接影响教学管理工作的质量。当前高等教育正处于大发展、大调整时期,社会对优质教育的强烈需求驱动高校教学改革。但是教学管理制度建设滞后于教育管理改革,原来的一些制度不适应现实教学管理的需要。因此必须根据新的培养方案及时予以修订,使管理制度跟上教学管理的发展,实现管理工作规范化、科学化和制度化。

2.4 管理队伍不稳定,素质偏低

就我国目前大部分高校的校、院两级管理人员配置上来看,存在组织机构“头重脚轻”、管理队伍“上强下弱”的失衡状态。学校教学管理职能部门的教务处(部)往往具有健全的科室结构和较强的管理队伍,而学院的管理层面,一般只设l到2个教学管理岗位。但这支队伍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一是人员学历层次偏低,其中家属和临聘人员为数不少,且管理队伍不稳定。二是大多数人没有专业背景和管理经验,只定位于事务性工作管理的层面,只能适应经验管理和机械管理,不善于总结,调查研究意识较低,缺乏主见、能力及主体意识。管理行为简单化,多为重复性的,其活动的内容和方式是一种模仿或再现。有时候,当主体自觉行为过于膨胀和指向不当时,可能导致其管理行为的破坏性,甚至造成活动结果的价值低于活动之前的水平。

3 创新高校教学管理模式的几点思考与建议

高校教学管理归根到底还是为教学服务的。高校教学管理模式的创新必须在对传统教学管理模式进行科学扬弃的基础上进行,同时要充分掌握新时期、新形势下高校教学工作各要素的新变化、新要求。

3.1 更新教学管理理念,构建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

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教育发展观的核心内容和教学管理的核心思想。加强高校教学管理工作,必须构建人本管理模式,即强调要以人全面、自由的发展为核心,以组织成员个人自我管理为基础,以组织的共同目标为引导,形成教、学、管三种权力制约机制。当前,应着重在以下两个方面下功夫:要在教学管理中运用行为科学的理论,认真调查了解促进学生协调发展的办法和途径,创造条件尽力满足其合理需求,并注重引导将这些需求同教学目标有机结合起来。这样就从内心产生了教与学的自发动力,从根本上提高了教学管理的质量和效率。要在保证教学规章制度有效实施的基础上,尽可能给师生留有一定的自由度,尽可能使教学过程的管理由外在的强制性控制转化为在自我控制,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发挥师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3.2 下放管理权限,提高院(系)的管理权力

传统教学管理模式下,一般是按照等级制,自上而下进行。校长——教务处——二级学院(系)。工作基本上是自上而下地下達指令和自下而上请示汇报的。校长享有一般教学事务的最后决定权,教务处是作为协助和落实校长决策的职能部门存在的,这两级机构有相当大的决策和管理权力。相反二级学院(系)的权力相对较小。所以应对这种集权式的体制做出改革,转变校长和教务处的职能,增强其宏观的规划和指导职能,将一部分管理权力下放到院(系)。但授权必须遵循责权相应的管理原则,合理地设计校、院二级之间的职责权能的配置,理顺学校与学院在教学管理上的管理权限和职责分工,并使之相互衔接和补充,从而形成协调、高效率的整体。使各级权力的重心放在各自层次的教学管理事务中,让学院作为本学院的教学管理决策层,真正实现“两级管理,重心在院”的管理体制。充分发挥院级从事教学管理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开展教学管理工作。学院由被动的执行者变为主动的参与者,不断增强自主适应能力和自我寻求发展的动力,真正成为内有活力外有压力的办学实体。

3.3 进一步推行弹性学制,营造创新性人才成长的有利环境

弹性学制有利于克服目前高校教学管理中存在的教学计划统得过多,培养模式单一等弊端,可以适应学生的不同情况和学习要求来安排教学,在保持必要的统一性的前提下,突出教学的个性化要求,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学分制等弹性学制是高校教学管理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和方向,既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动力,同时也为教师提供了较好的激励、竞争机制,为营造创新性人才的成长提供了有利的环境。

3.4 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提高教学管理者的素质

教学管理队伍的建设是高校推进教学管理专业化的重要条件,是实施教学管理专业化的有力保障,因此建设一支高水平的教学管理队伍对于实施教学管理专业化意义重大。只有具备一支高素质的教学管理队伍,才能保证学校教学秩序的正常运转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为此应从以下几方面来提高教学管理者的素质: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让教学管理者具有高度的政治责任心、严谨的工作态度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加强现代教育与管理理论及相关学科知识教育。高校教学管理者只有掌握了现代管理教育的基本理论知识,具备了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掌握了高等教育的教学规律、现代化手段,才能使教学管理出成效。培养教学管理者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教学管理者应具有一定的超前意识和创造力,对学校的发展、教育的改革能提出新方案,不断进行探索与实践。要能通过探索、研究,找到适合自己学校的发展道路。最后要以提高待遇为切入点,建立有效的稳定机制,以加快教学管理专业化建设的进程。

总之,教育事业总是不停地向前发展,教学管理工作也要在探索中不断前进。我国教育规模的大发展,全民素质的普遍提高,对教学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探索教育管理的工作中,我们面临许多挑战,也拥有了更多的机会。做好教学管理工作要求我们有细心、耐心、热心、强烈的责任心,还要有积极的进取心,教学管理工作才能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 石利萍.新时期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认识与思考[J].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07(09):73.

[2] 方和平,胡雪红.新形势下加强高校教学管理的方法与途径[J].理工高教研究.2007,26(4):77-79.

[3] 于晓云,夏卫东.新形势下创新高校教学管理模式的思考[J].濟南职业学院学报.2007(5):28-29.

[4] 陈晓琴.高校教学管理创新构思[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0(6):61-63.

[5] 肖渭淳.朱欣华.高校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05(7):85-86.

[6] 吕英.高校教学管理模式初探[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5,18(12):125-126.

[7] 顾健辉.高校教学管理队伍专业化建设分析[J].广西社会科学.2008(2):184-186.

[8] 续林.增强服务意识,促进高校教学管理[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7(2)126-127.

[9] 程远鹏.浅谈高校教学管理的问题及变革[J].商品储运与保护.2008,30(2):118-119.

高校管理模式论文范文第4篇

1 辅导员明确自身的工作目标

作为辅导员应该首先明确大学班级管理的终极目标是协调班级成员关系, 建设良好班风, 促进整个班集体进步;低层次的管理目标则包括整个学习、活动过程中所有出现问题的解决。辅导员明确了目标, 同时应贯彻现代教育理念, 即每一个学生都能发现、发挥自己的潜力, 这些潜力包括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 终身学习观念的养成, 个人人格的完善, 民主意识的建立,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 与他人和谐相处的能力等。

2 培养班干, 构建团队

班干作为班级的中坚力量, 应在刚入校学生中进行公开竞选。竞选之前请高年级优秀班干对全班同学进行系统培训, 培训内容包括班干必需履行的职责、工作中的注意事项、工作中的困惑、突发事件的处理技巧等, 然后竞职讲演、竞职问答, 最后公开投票确定班干人选。通过该途径选出的班干积极性较高, 实践中有足够的耐心和信心承担相应的责任, 再者班干是同学们自己选出的, 工作中会得到同学们的支持和帮助。辅导员需特别鼓励负责任、热心肠的班干探索和创新工作, 这些学生班干愿意牺牲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去为班级的各种活动奔忙, 拉其他同学融入到班级这个大集体, 这是任何一个班级所需要的。

3 了解学生, 有的放矢

要想做好学生工作, 还需要深入了解学生。辅导员通过各种途径, 例如手机短信、网络平台、调查问卷等定期与学生交流, 以便及时、准确、动态地了解学生的整体情况。尽管班级的概念被淡化了, 更强调个人的发展, 但学生还是希望在一个关系融洽班干部带头负责、学习氛围浓郁的班级生活和学习。时下很多学生认为所在班级不够团结, 活动组织不起来;班费收的较多, 无聊的活动较多;班委的工作效率有待提高;上课纪律松散;班级是虚伪没有诚意的集体。通过对学生的了解, 辅导员应该意识到同学们的需要, 自身工作的不足和今后改进方向, 这样才能在工作中做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4 通过进步群体加强班级管理

关注特殊群体与进步群体, 并且构建这两大学生群体间的沟通。进步学生群体主要指思想上积极要求进步的入党积极分子、预备党员或党员。学生中的先进群体是班风、学风的生动体现, 因此, 为了班级管理首先要树立党员的形象, 如党员要佩戴校徽, 在党员相对集中的寝室建立党员服务站, 党员需有定期的工作汇报等。通过学生中的进步群体关心关注特殊群体。特殊群体主要是学生中家庭困难、成绩后进、心理障碍等极少数学生。如形成两大群体间一帮一的结对互助。这样既能完成对进步群体的考察, 充分发挥学生的作用, 又可以对特殊群体学生有及时动态的了解。

5 班级活动为载体, 加强班级管理

组织开展活动是班主任工作的基本职责, 任何活动都有着明确的教育目的, 对学生有着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开展的活动除学校整体安排的以外, 还要根据一定时期班级教育管理的需要而开展的活动, 如主题班会, 报告会等;再有就是学生自发需要的活动, 如踏青、野炊等。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 是班主任对班级的学生进行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培养学生素质基础的基本形式, 活动搞得多, 内容丰富多彩, 就越能发掘学生的潜能和培养学生干部的能力。我认为开展活动, 不仅形式要丰富多彩, 生动活泼, 更应该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如何开展活动呢?首先需要高度重视每次活动的目的性, 挖掘一些比较有意义的活动, 开展活动之前注意学生的需要和想法。要组织分工、集体参与, 动员全体同学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只有全体参与才能保障活动顺利开展。活动中, 辅导员要起到引导作用, 以伙伴的角色通过沟通进行指导。同时对每次活动进行总结和反思。奖评困补活动涉及到学生利益, 是学生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 也是每年每个班级必有的活动。为保证评定结果的公正、公平, 辅导员应全程参与。公证公平的奖评困补直接反应了辅导员的倾向, 通过此活动有利于加强班级管理。

针对当下的形式和大学生班级现状, 辅导员除了有高度的责任心外, 更要有先进的理念和管理方法, 只有在工作方法和思路上不断创新, 才能改进管理方式, 提高班级管理效能。

摘要: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推进、学分制的冲击, 如何改善班级管理, 提高管理效能已迫在眉睫。而辅导员是高校管理工作最基层、最核心的领导者、组织者和实施者, 本文从培养班干、构建团队, 开展班级活动、强化学生中的先进群体的服务意识等角度论述了当前新形势下辅导员进行班级管理的对策。

关键词:辅导员,高校班级管理,班级活动

参考文献

[1] 李友善.大学班集体建设初探与体会[J].高等农业教育, 2002 (7) :90~91.

[2] 李伟胜.试析新世纪班级建设的目标[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04 (9) :24~29.

[3] 冯智恩.大学班集体建设的理论分析与制度创新[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6 (9) :142~143.

[4] 尹春志.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必要性的思考[J].辽宁职业经济技术学院学报, 2007 (2) :44~45.

高校管理模式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高校税务管理旨在在法律所允许的范围内实现合理的税收筹划,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我国税收政策的理解运用变得尤为重要,既要依法纳税,又要合理避税。一般认为,高校税务管理工作主要面临国家出台的税收优惠政策来得到彻底落实、对社会资本注入高校的政策支持力度不够、会计核算的方法不一、证据的不全或缺失等问题。具体的完善路径有:综合了解并把握针对高校的税收优惠政策、建立完备的会计核算系统、建立完善的免税收入的证据保存制度、进行科学的税收筹划、合理避税。

关键词:高校;税务管理;税务筹划

改革开放之后,随着国家对高等教育领域的大力投入以及高等教育产业化的发展,高校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纳税主体。一方面,高校的涉税收入来源朝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高校除了教职工的薪资和劳务费用之外,还可能产生房屋和场地的出租费用、大型机器设备的检测费用、科研协作费用、后勤餐饮住宿收入以及复印入网等服务费用。概言之,高校作为一个大型的综合体,其涉税项目纷繁复杂,多种多样。做好这一领域的管理工作变得尤为重要。另一方面,国内大多数高校都存在着经费不足的尴尬境遇,即使经费足以应对开支,如何合理地利用国家的税收优惠政策,减轻自身的税收负担仍然是高校财务工作的重点。由此,如何通过税务筹划,促进高校税务管理工作的优化发展是摆在高校财务工作人员面前的工作难点和重点。但实践中,高校的税务管理工作普遍存在着许多不足或亟待改进之处,如何针对这些不足,寻求综合的完善路径是值得每个财务工作人员思考的问题,本文提出几点改进建议。

一、高校税务管理之一般分析

何谓高校税务管理,有文章比照企业税务管理的概念,将高校税务管理总结为“高校对其涉税业务和纳税事务所实施的分析和研究、筹划、计划、监控和处理、协调和沟通、预测和报告等全过程管理和全面监控的行为,内容包括税收政策法规的研究和运用、依法避税的技巧和方法、事前筹划和计划、涉税业务流程规范和管理组织、避免违规受罚和维护纳税人合法权益等综合管理内容。”简而言之,高校税务管理旨在在法律所允许的范围内实现合理的税收筹划,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我国税收政策的理解运用变得尤为重要,既要依法纳税,又要合理避税。

目前,我国高校税费征管普遍存在以下税种:(1)营业税。学校将其场地对外出租取得的收入、经营学生和教职工公寓取得的收入、餐饮对外开放取得的收入、校企合作取得的课题经费、对外教育服务取得的收入等都可以纳入营业税的征收范围;(2)增值税。高校后勤部门的外销收入、出售自产产品的收入、出售期刊、书籍和电子资料的收入等;(3)企业所得税。高校后勤实体取得的所得,需要征收所得税;(4)高校教师的个人所得税;(5)财产税和行为税。包括土地使用税、耕地占用税、印花税、契税、房产税、土地增值税;(6)基础建设过程中的费用。城市增容费、人防结建费、煤气集资费、商业网点配套费、土地有偿使用费、规划管理费以及招投标过程中的招标管理费、标底编制费、质监费、建设管理费、排污费。

由此可见,高校在运营过程中涉及的税费种类繁多,财务人员需要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和管理素质,实现降低高校涉税风险、提高财务管理水平的目标。

二、目前我国高校税务管理工作存在的不足

目前,因为国家税收法律法规及政策的不断更新,以及高校原有会计体制的束缚,加之高校财会人员自身能力等原因,不少从事高校财务工作的工作人员都发现高校财务工作之前或是现在都还存在的一些显著问题,总结出这些问题,并面向具体问题,制定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是高校财务管理工作走向优化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一般认为,高校税务管理工作主要面临以下问题。

1. 国家出台的税收优惠政策没有得到彻底落实。由于国家经济发展不断变化的环境和趋势,税收政策也会相应地调整,但临时的税收政策变动总是以通知、补充通知和批复等非系统化的形式表现出来,从而数量庞大但体系不清晰的税收法规政策体系为高校财会人员的工作带来了困难。由于缺乏总体性的规划,没有系统性和规范性的规定,实践中关于税收优惠政策以及应税范围的理解存在很大分歧,于是很多高校不能很好地利用到国家的税收优惠政策为高校节省成本。

2. 对社会资本注入高校的政策支持力度不够。除了来自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财政支持以及高校自身创造的收入之外,社会资本日益成为高校的一大重要收入来源,表现为各种形式的教育基金和社会捐赠。民间资本的引入对于高校发展是有利的,然而目前的税收政策却无法适应这一形势的发展需要。总体而言,存在对捐赠者的捐赠支出扣除比例总体过低,对捐赠渠道、捐赠款使用去向限制过严等问题,概言之,目前我国的税收政策对于引入社会资本支持高校发展的激励作用和力度不够。

3. 会计核算的方法不一。首先,依照法律规定,如《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规定高校的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而《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所得税征收管理办法》明确规定,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以权责发生制为原则。这种迥然不同的规定导致实践中高校财会人员在财务处理上频频遭遇难题,需要具体分析协调。另外,实践反映部分高校在会计科目的设定上存在收入和支出不相配比的情况。这种不甚清晰的操作会导致高校在财务处理上不符合企业所得税法关于收入、成本、费用和利润的明确规定,这样会导致财务会计报告不能如实反映高校真实收支情况的情形。

4. 减税项目的规定过于严苛,证据的不全或缺失都会导致高校的财产损失。依照规定,所有属于免税范围的项目都需要有相应的书面文件或材料予以证明。而往往由于管理上的不足,导致免税证明不足,从而将应免税的项目纳入应税收入之中,给学校带来不必要的财产损失。

5. 对教职工个人所得税的纳税筹划管理薄弱。有调查显示,高校在处理教职工工资、劳务收入、科研奖励等项目时,由于不作充分的研究和筹划,使得教职工纳税过多、实得利益少,从而导致教职员群体的抵触和反感。这也反应了其税收管理水平低。

6. 依法纳税、税收筹划观念不够深入贯彻。部分从事管理工作的高校人员由于依法纳税意识淡薄,导致校办企业等存在偷税漏税现象,或是缺乏税收筹划意识,使得纳税过多等,这些问题都需要解决。

三、高校税务管理的完善路径分析

如前所述,完善高校的税务管理对于高校合法纳税,合理利用国家针对高等教育发布的税收政策,节省成本至关重要。本文尝试从目前发现的问题出发,寻求解决之道。

1. 综合了解并把握针对高校的税收优惠政策。要求高校财务人员对已有的税收法律法规的体系进行综合学习,建立和完善自己的税收专业知识背景,并加强同税务管理部门的沟通,主动了解相关税收减免的政策,从而合理筹划纳税事项。

2. 建立完备的会计核算系统。这便要求高校会计人员在做会计处理的时候,对于应税收入和免税收入这些科目要列明,对于下设的科研教育收入、经营收入和其他收入等都要做出明确细致的记录。同时引入特摊费用和预提费用等会计科目并改善固定资产折旧的计算方法,通过固定资产清查盘点制度,在发生盘盈、盈亏、出售、报废和损毁情况时,能够及时的了解固定资产价值的损益情况。

3. 建立完善的免税收入的证据保存制度。如前所述,因为证据不足问题导致的应免税项目不能实现的情况时有发生。这便要求高校在日常运营中对于记载各种科研收入、技术转让收入、教育收入、劳务收入发生的书面或电子凭证进行保留,并建立体系化的管理,以备报税之用。

4. 进行科学的税收筹划、合理避税。税收政策是一个庞杂的体系,良好的税收筹划能力是高校财会人员的基本素质。做好税收筹划工作有以下几个要点:(1)随时关注税收政策变动情况,设计合理的薪资发放体系,为教职工减轻税收负担;(2)高校加大科研立项的资金支持,解决科研经费不足问题的同时,降低纳税负担;(3)通过福利措施,转化薪资待遇。

四、结语

概言之,高校税收管理工作具有复杂性和系统性的特点,财会人员应当针对高校税务工作中的不足以及高校的实际资金需求,及时更新自己的税务知识,提高自身的税务筹划能力,以期为高校构建一个良好的税收管理制度。

参考文献:

[1]陈紫莹.高校涉税业务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3)。

[2]武迎春,王杰敏.高校内部税务管理工作探析[J].价值工程,2011(33).

[3]赵国艳.税收筹划视野下的高校税务管理完善途径[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2(04).

(作者单位:重庆广播电视大学)

高校管理模式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本文在对高校绩效管理具有的重要意义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了绩效管理的作用、内容等,最后对我国高校绩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认为其存在部分领导对绩效管理重视程度不够、绩效管理过程未能充分调动、发挥相关人员主观能动性、绩效管理实施中重人情轻制度等问题。

关键词:绩效管理;考核;存在问题

21世纪是人才竞争激烈的世纪。不论是一个国家还是一个企业,谁掌握了稀缺、宝贵的人才的资源,谁在竞争中胜出的可能性便显得更大一些。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政治家、企业家更是纷纷认识到了人才在未来经济增长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人才不是天生就有的,是需要培养、锻炼的,而高校作为培养、造就大批高素质人才的基地,就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与重视。很明显,要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重点就在于提高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采取有效措施促使高校加强人才培养。事实上,经过较长时间的发展。我国众多高校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这些成绩还有继续提升的空间。同时,成绩也仅仅代表过去,而不能代表高校今后的人才培养质量。经验表明,通过加强高校的绩效管理,可以有效提高高校发展的综合质量以及所培养人才的能力等。而目前高校绩效管理中存在的未建立科学有效的绩效考核体系、考核方法实际应用性及操作性较差、绩效考核过程主观性强客观性弱等等问题都导致绩效管理效果的弱化。只有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高校绩效管理,真正将绩效考核的结果作为岗位轮换、晋升、奖惩等人事决定的依据时,才能发挥出绩效管理在高校发展、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巨大促进作用。这就使得对我国高校绩效管理进行研究变得紧迫且意义重大!为了最终实现把我国部分高校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水平大学的目标,就要求通过扎实研究找出目前我国高校绩效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时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并对高校绩效管理工作不断进行必要的改进和完善。

一、绩效管理的定义、作用及内容

绩效管理指的是通过一整套有系统的管理活动,来广泛建立对组织及员工有效目标的共识,并对员工进行有效管理已达到该目标的过程。通常认为,绩效管理的中心目标是充分挖掘组织及员工的潜能,并提高其绩效。因此好的绩效管理能够促进组织及个人的发展,不好的绩效管理则很容易适得其反,打消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使组织的利益受到损害从而阻碍组织及个人的发展。一般而言,绩效管理由绩效管理的计划、绩效管理的实施、绩效考核、绩效考核结果的反馈、绩效考核结果的应用这五个重要环节来共同组成。通过绩效管理可以提升管理的有效性,使组织不断获得高效、成功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从而提高管理的可控性及管理效率。另外,绩效管理还能够促使管理者积极掌握管理知识和技能,提高其管理水平。绩效管理目前得到普遍应用的原因还在于可通过绩效管理来发现目前管理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在加强绩效管理的过程中这些问题得以暴露出来,从而可根据这些问题制定对策措施予以及时解决。绩效管理的内容较广泛,其重要环节是绩效考核,绩效考核的内容又包括工作业绩的考核、工作能力的考核及工作态度的考核。

二、高校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

1.部分领导对绩效管理重视程度不够

我国的很多高校都存在一种错误的认识,那就是将高校绩效管理认为是人力资源部门工作范围之内的事情,与其他部门关系不大、甚至是没有关系。在这种错误思想的指导下,部分高校领导所做工作仅仅是批准人力资源部门进行绩效管理,但对绩效管理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没有及时出面予以协调解决,导致绩效管理无法顺利推行下去。由于绩效管理、绩效考核涉及到方方面面的核心利益,因此其实施难度较大,没有高校高层领导的直接推动,必然使绩效管理无法进行或流于形式。高校领导在绩效管理全过程中所做的绝不仅仅是初期的动员工作,而是贯穿于高校绩效管理实施全过程,尤其是当实施过程中遇到各种尖锐矛盾时,高层领导必须亲自出面予以解决。事实上,只有高校领导从根本上提高对绩效管理的认识,将绩效管理作为高校各种管理活动中很重要的一项来高度重视绩效管理,积极成为绩效管理实施部门—人力资源部门的鼓励者,并全程参与才能真正对高校绩效管理的实施起到推动与保障作用。也只有这样,高校的绩效管理水平才能得到持续改进与提高。

2.绩效管理过程未能充分调动、发挥相关人员主观能动性

很多高校对于绩效管理的实施意义及如何推动缺少必要的宣传,直接导致除人力资源部门以外的绝大多数领导、普通教工对绩效管理所了解的内容少之又少,更谈不上熟悉程度,因此无法在绩效管理过程中发挥主观能动性,无法积极参与到绩效管理活动中,所能做的仅仅是被动参与绩效管理、被动考核,因此其自身无法真正认可绩效管理,导致绩效管理无人关注,无人理解,无法实施。很多高校在开始实施绩效管理前都缺乏对全体人员进行基础知识等必要培训的环节,无法了解到绩效管理对高校、对自身所能发挥的积极作用,因此多数认为绩效管理用途不大,仅仅是形象工程,因此不愿意积极配合绩效管理活动的实施,使绩效管理无法顺利得以推动。省略了对绩效管理相关基础知识进行培训的时间,并没有节约绩效管理总的实施推进时间,反而确实为今后实施绩效管理隐藏了很大的实施阻碍,因为不能有效调动相关人员参与到绩效管理的主观能动性,就无法顺利推动绩效管理,在绩效管理实施过程中就会遇到很多这样那样的问题,可以说是“得不偿失”。

3.绩效管理实施中重人情轻制度

由于绩效管理涉及到大家的核心利益,影响到相关人员职务升迁、职称评聘、奖惩等等重要事项,因此是一项十分严肃的管理工作。对于绩效管理应制定严格规范的规章制度与操作流程,并在实际绩效管理的过程中严格按照规章制度与操作流程来进行。但在很多高校存在管理效率低下、管理氛围较差的情况,这直接导致在绩效管理过程中存在重人情轻制度的现象,实际绩效考核时不按严格规范的制定来,而是根据大家的平时人际关系来打分,导致绩效考核失真,导致绩效管理没有真正发挥作用。在实施过程中的重人情轻制度现象,使高校绩效管理不得不成为了走过场,久而久之,绩效管理对提升高校管理效率的作用将消失殆尽。由于绩效管理中存在各级领导对普通教工的工作评价,更有甚者,个别领导将对部分人员打高分换做他们对自己忠诚、拥护的筹码,更偏离了绩效管理的初衷。以上种种现象,都严重降低了绩效管理的作用。

4.没有真正运用绩效考核的结果

绩效管理中很重要的一项工作是绩效考核,而绩效考核的目的就是将绩效考核的结果真正与每人的岗位津贴、晋职聘任、奖励惩罚等重要利益直接挂钩,真正起到鼓励先进、鞭策落后的作用。但就很多高校实施绩效管理的情况来看,相当部分的高校没有建立起科学的绩效考核办法,没有发挥出绩效管理的这一重要作用,导致出现“考核归考核,结果不应用”的现象。事实上,绩效管理还具有使大家了解自己真实工作状况及领导、同事对自己真实看法的作用,结果不能真正运用导致大家没有将自己的真实观点反映在绩效管理过程中,导致大家无法达到通过绩效考核真正提升自身能力的目的。还有部分高校虽然也在运用绩效管理结果,但却存在绩效管理结果应用不全面的问题,绩效管理仅仅对个别优秀人员及后进人员产生作用,对于大多数工作表现一般的员工几乎没有作用,也导致绩效管理发挥的作用大大缩水。因此,在高校的绩效考核中应该将职业规划作为一项重要内容,通过绩效考核、绩效管理来对教工施加一定程度的压力,真正发挥绩效管理提升整体工作效率的作用,也只有这样,大家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对绩效管理的重视程度。另外,如果要使绩效管理的结果真正得到较好的应用,也就要求高校领导在设计绩效考核的办法中充分考虑大多数教工的核心利益,以提高绩效管理的认可度。

另外,绩效管理过程中的重要信息沟通不畅和反馈不及时也是高校绩效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高校虽然象征性地制定了绩效考核、绩效管理的反馈申诉制度,但实际操作性却较差,导致没有真正落实。只有使大家十分清楚自己工作中存在的缺点和今后努力的方向,才能在今后工作加以改进,提高效率,真正发挥高校绩效管理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王 权:普通高校绩效管理与激励机制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2]赵 敏:高校人力资源绩效管理体系设计与评价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

上一篇:项目合同管理论文范文下一篇:风险资本市场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