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范文

2024-06-27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范文第1篇

张金录

这部片子的总导演陈晓卿说,只要是拥有5000个味蕾的正常人类,都会对外形诱人的美食产生生理反应。

对着这部片子流口水,成为了一场中国人体狂欢式的自虐行为。这让我产生了一种奇妙的幻觉,想到深夜里一切都暗下来,中国人对着一闪一闪的电视机或者电脑流一个小时的口水,就觉得充满了魔幻色彩。

当然它的好处不仅仅是食物的鲜美诱人,所谓,才下舌头,又上心头。陈晓卿喜欢的一句话:“当今的中国,每座城市外表都很接近。唯有饮食习惯,能成为区别于其他地方的标签。”的确,“城市变得极为相似,唯一的不同就是楼宇森林之间烹饪的食物和空气中食物的香气。”提起兰州,你首先想到的肯定是拉面;西安,是肉夹馍;山东,是煎饼卷大葱;山西人总让人觉得能把面条做成几百种美食;东北的杀猪菜也是充分体现了东北的特色;广州就是一座各种飞禽走兽都能拿来吃的城市。而青岛,除了她的红瓦绿树之外,或许美味的海鲜也是让人们对趋之若鹜的重要原因之一。我也相信,每一个看了此片的中国人都会想起自己家乡的

这些城市上空飘散的香气赋予了不同地域的中国人以不同的性格和不同的人情味。这些味道,虽然参差不齐,香辣酸臭俱全,却真正的中国味。中国人对食物的理解也许会比很多国家要更加丰富,食物在这个拥有5000年历史的国度里,植进了很多感情和故事。- 1 -

我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样,最喜欢的人物是第二集中制作黄馍馍的那个大爷。理由是他最有性格。我们通过影片可以清清楚楚地看到,他从选料到浸泡,自己石碾子磨粉,到揉面,发酵,蒸馍,最后制成香喷喷的成品,花了多大力气,那些汗珠在银幕上清晰可见。他对着镜头说:“我58啦,我要好好干。”这句话真简单,真动人,是中国最最普通的劳动者最普通的愿望。他一边往炉子里添柴火,一边说:“辛苦的人有钱赚,不愿意辛苦的人,没钱赚。”多么朴素的道理,真实得跟他炉子里哔啵作响的柴火一样。“吃过的都说,人家的没麻哒。”他站在大街上跟一个砍价姑娘大声说:“不能便宜!我这个都是辛苦做的!”我就觉得他太真实,太可爱,太耿直。

每个看过片子的人应该都会想起自己家乡的美食,其实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吃到一种家乡美食,就相当于是回了一趟家。至少自己的胃是这么告诉自己的。中国人相信,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们吃什么,决定了我们成为什么样的人。尽管这在科学上尚未找到充分证据,但是在文化层面上,有绝对的说服力。

综观全片,摄制组选择食物的标准,其实承载着中国人的性格。南方人糯软甜香,北方人泼辣奔放,山区的人坚强隐忍,河边的人温婉细腻。这也让我有了这样的感觉,在深深爱着自己家乡的食物和人民的同时,一点也不介意去爱别人的家乡。舌尖上的中国正在一点一点让我爱上别人的家乡。曾经和去美国的一个朋友交流边,她说她最想念的是中国的糖葫芦,非让我拍几张照片传给她。中国美食,不仅仅是海外华人生计的最大产业,也是维系在我们文化生

命中的一根弦。无形中,《舌尖上的中国》给我们上了一堂最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

中国人正在被食品安全问题所困扰,舌尖只剩下元素周期表的味道,是《舌尖上的中国》重新唤起了食物本身的味道。《舌尖上的中国》英文译名是《A bite of China》,可以直译成“吃一口中国”,虽然这个翻译达不到信达雅的高度,但却很接近这部片子的底蕴,为我们呈现了一个观察中国,了解中国的切片。片子里呈现的是一个当下的中国,包含着过去,也包含着未来。摒弃了大而空的叙述方式,选择食物这样一个很小的切口,向国外介绍中国。治大国,若烹小鲜。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范文第2篇

为了丰富幼儿园文化生活,培养孩子动手能力,增强亲子情感交流,并充分展示幼儿及家长的合作参与,为幼儿的健康成长打造美食天地。我园特此举办舌尖上的“六一”--亲子美食节活动,邀请家长与孩子共同参加,以达到提高幼儿动手能力,促进家园相互交流的目的。让孩子更好的了解美食文化,掌握文明就餐礼仪,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一、具体负责人:中班全体教师以及各班家长委员会

二、活动宗旨:参与、操作、品尝、分享

三、活动时间:XX年5月31日上午

四、各项准备

.物品准备

(1)班级特色食物、各种水果、蔬菜、菜板、刀、叉

子、围裙、沙拉酱等等。

(2)桌布36块,作品牌36个。

2.场地准备

气球拱形门、遮阳伞20把

3.利用班级群,活动前向家长传递本次活动的教育理

念,具体的操作过程,告知他们所要协助的内容。

4.指导家长如何配合活动需要帮助孩子积累已有生活经验,与孩子进行制作美食方法的讨论,并做好文字记录。

五、各班分组情况

每班分为三组

中一班:果蔬拼盘、菠萝饭、寿司

中二班:果蔬拼盘、水果沙拉、寿司

中三班:果蔬拼盘、菠萝饭、寿司

中四班:果蔬拼盘、三明治、寿司

中五班:果蔬拼盘、三明治、榨果汁

中六班:果蔬拼盘、水果沙拉、寿司

六、活动流程

.8:30家长、孩子来园参加活动。

2.8:50各班老师带孩子到活动场地做器械操。

3.家长带孩子按分好的组参与自制食品,分别是果蔬拼

盘、自制水果沙拉、自制寿司、自制三明治等,到自己班级

进区活动,活动要求:孩子自主操作,家长可适当协助。

4.作品完成,请本组成员为自己的美食起名字,家长代

笔把名字写在作品牌上。

5.孩子制作完带孩子参观本班孩子的作品。

6.请家长带领孩子品尝美食。

七、活动注意事项

.活动中确保食品的安全卫生。

2.活动过程尽量减少浪费,合理安排食材。

3.每人准备好垃圾袋及时回收好垃圾。

4.活动过程中敬请团结友爱,文明礼让。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范文第3篇

“民以食为天”我觉得仅仅是为中国人而造的吧,中国人的食物不像欧美人那样随便百搭,不像日本料理那样呆板模式化,更不像现代化建筑那般的灰调冰冷„„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化传统必定会造就这样一种使外来文化也无能为力的“中国风——饮食文化”。通俗说,中国人吃饭就是很屌,外国人不会懂也学不来。

时间紧迫,仓促只把第六集看完了。但其中精髓已领略在心。“酸甜苦辣咸”是中国人饮食的五种基本调味选择,可以说是ABCDE选项,但以中国的饮食习惯,很难出现单项选择。现在人人都爱重口味,因此多项或全项的口味选择通常是“delicious”。

试分析这个节目,精辟总结出以下几点:

制作:中国首款饮食纪录片,精美制作,画面高清,拍摄角度独特,色彩鲜亮。拍摄手法、剪辑手段、音乐、灯光、美术造型、取景等与纪录片内容、纪录片节奏、主题等糅合得贴切、自然并紧扣核心思想。

内容:将饮食与中国人的生活习俗相结合,由点到面,从小人物到大城市。视点鲜明。 取材有方,选取了广东潮汕、广州、厦门、四川乐山、重庆、江苏等地的饮食,在与各地人的生活习俗相结合的层面上,表现中国人饮食是基于人们生活习俗又高于传统生活意义。

视角:选取小人物故事视觉角度立体,贴近大众生活。地域横跨半个中国,囊括进几个独具代表性的小人物饮食劳作生活小故事,使其环环相扣。趣味性故事穿插其中,设计线索有料——有人物性格、人物背景、人物关系、人物代表性事件串联成一个不会枯燥略带温馨情分的民间饮食故事。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范文第4篇

一、《舌尖上的中国Ⅰ》的艺术表现手法

1、故事化的叙事手法

以美食为题材的纪录片不在少数, 如《川菜的品格》、《花样早餐》等, 但鲜少有能像《舌尖上的中国Ⅰ》这样兼具高收视与高口碑的作品。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舌尖上的中国Ⅰ》跳出了纪录片的枯燥结构, 而是运用故事化手法, 把美食与美食背后的故事相结合, 在不妨碍纪录片本质的前提下增加了受众, 提高了观众对纪录片的兴趣和喜爱。《舌尖》表现的是中国辽阔地域上不同的美食文化, 但从始至终都没离开对人物的刻画及故事的叙述。例如在第一集《自然的馈赠》中, 主要是讲述食物与自然的关系, 镜头就展示了卓玛母女徒步进入原始森林找寻松茸的过程。通过对这一采摘过程的刻画, 既表现了大自然对人类美好食物的赠予, 也体现了淳朴劳动人民制作美食的艰苦, 更给人关于珍惜食物的深刻思考。

2、表现性与再现性的辩证法

《舌尖上的中国Ⅰ》将表现性与再现性的辩证统一法用在全片的各个方面, 在画面、声音、主题、内容和文化内涵等都有体现。表现性与再现性是并不相悖的两种记录手法, 表现性侧重于对镜头语言的调动和运用, 再现性则更专注于对生活现实的再现能力。《舌尖上的中国Ⅰ》一片以表现性提高对美食的表现能力, 另一方面又以再现性塑造对故事的再现能力, 从而使得整部片在叙事与画面上相得益彰, 互为衬托。极具表现性的诱人美食和极具再现性的真实故事, 将观众的观看体验与人文思考提升到一定高度。与此同时, 《舌尖》也在文化内涵上达到了高度表现与再现的辩证统一, 以表现性展示了我国的民族审美及价值观等文化内涵。但对其的展示却是以再现性手法实现的, 并没有直接说明, 而是间接地表达, 需要观众自行联想与理解。

3、真实性的表现手法

对一部纪录片而言, 真实性是其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特性。《舌尖上的中国Ⅰ》虽然引入了电影化的叙事技巧, 但并没有动摇其根基, 即真实性在全片中的地位。《舌尖》中的饮食文化和人物故事都是真实客观存在的, 该片只是在客观展示这些美食时, 运用电影化的镜头语言和叙事结构, 增加了观看趣味性。然而从本质上来说, 这种长镜头的运用, 跟拍模式的启用以及画外音的解说, 都是从侧面复现美食文化的起源与内涵。例如在第三集《转化的灵感》一集中, 详细记录了东北地区做酱的过程, 导演以主观的视角与感受, 客观地拍摄下了大豆被做成酱坯的全过程。这种主观视角的客观拍摄, 既保留了纪录片必须有的真实性, 也表达了导演的感受与情感。

二、《舌尖上的中国Ⅰ》的审美特征

1、审美源于生活

美来自生活, 这是自古至今对审美与生活关系的基本认知。《舌尖上的中国Ⅰ》秉持着这一审美传统, 在再现生活的同时发现美并创造美。艺术与审美源自生活, 也应当重新走入生活。《舌尖》取材自中国普通生活美食文化, 生动而形象地重现了中国传统饮食生活, 在保持该过程真实性的基础之上, 不断发现并创造其中的审美价值。美食只是一种表观的美, 其表现在美食的色、香、味等各个方面, 从视觉上发现了美食的表观审美价值。而导演通过自己的主观处理, 将自己的感受与情感倾注在纪录片中, 更是创造了美食的内在审美价值。毫无疑问, 这种内在审美价值缘于导演对生活的感悟。

2、继承传统, 敢于创新

《舌尖上的中国Ⅰ》的审美传承自中国传统美学, 其中的色、味、韵美感是对中华古典美学的继承。尤其是《舌尖》呈现出的包含中国味道的审美, 既体现了传统美食文化的真实美, 也塑造了美食制作的过程美, 更是表达了美食所代表的人文美感。另外《舌尖》也是对中国传统美学的创新, 导演以纪录片的形式, 引入了西方电影的成熟拍摄技巧, 在表达传统美的同时, 也为该片注入了一份创新的美感。传统美与创新美的碰撞, 开创了《舌尖》独特的审美价值。

3、艺术审美追求

审美源于生活而用于艺术, 艺术则回归生活。说来道去, 《舌尖》的艺术审美价值是其对美学最高境界的艺术追求。《舌尖》既体现了中国传统的思乡情愁, 也展现了道法自然的文化思想, 更传递着返璞归真的审美观念。通过对无数个普通人物与美食间故事的讲述, 《舌尖》表现了中国人民对美食的喜爱, 从而上升到文化的审美范畴, 隐喻着由美食到文化再到艺术的审美追求。

三、结语

《舌尖上的中国Ⅰ》的成功, 是纪录片在中国取得的一次重大突破, 改变了中国观众对纪录片的认知。《舌尖》以细腻的镜头语言, 生动地重现了美食的制作过程, 更以一个个相关的真实故事展示了美食文化及内涵。对该片艺术表现手法及审美特征的分析, 能使观众更了解其中所展示的我国饮食文化特色及导演审美追求价值和艺术成就。

摘要:《舌尖上的中国Ⅰ》作为一部表现中国美食文化的纪录片, 在播出后获得了轰动性的成功, 取得了较高收视率及许多话题性讨论。该片的成功, 除了题材选取本身极具关注度之外, 更在于精美的画面构图、极具特色的表现形式和符合大众审美的美学艺术。本文将对该片进行简要分析, 探讨其中的艺术表现手法和审美特征。

关键词:舌尖上的中国,艺术表现手法,审美特征

参考文献

[1] 熊文醉雄.电视纪录片中再现性与表现性的辩证法——简析《舌尖上的中国》的艺术手法[J].媒体时代, 2013, (03) :54-55.

[2] 李拜天.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审美建构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 2016.

[3] 王玥.《舌尖上的中国》的艺术学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 2015.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范文第5篇

2、3亿人的口粮被浪费,是难以承受之重。继中央出台“八项规定”和“六项禁令”之后,民间也发起了“光盘运动”,号召大家珍惜粮食,杜绝身边的浪费。“光盘运动”不仅仅是一句口号,需要每个人在生活中一点一滴去践行。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从小养成的,一个好的观念好的行为会随着一个人的成长伴随终身,当这种观念深植于内心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力量时,也许就不需要外在的口号去规范人们的行为了,“光盘运动”也就成了人们的自觉行动。

(1)“舌尖上的浪费”会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哪些不利影响?

答:“舌尖上的浪费”会造成大力资源的浪费,不利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不利于弘扬中华民族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不利于建成全面小康。

(2)为了更为有效的反对浪费,不少网民在网络上发起以吃光盘子里的东西为主题的“光盘行动”。网民发起的“光盘行动”为什么能得到强烈响应?

答:①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少,资源相对短缺,严峻的资源形势制约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②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目前达到的小康仍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任何时候都要继承和发扬的优良传统。③“光盘行动”是爱惜民力、维护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需要。④“光盘行动”有利于提升公众的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意识,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从国内情况看,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加快,粮食等农产品增产难度进一步加大。要使有限资源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必须同时做好开源和节流,坚决遏制餐桌上的浪费。

(3)响应“光盘行动”,你将在日常生活中怎样合理消费?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范文第6篇

2、3亿人的口粮被浪费,是难以承受之重。继中央出台“八项规定”和“六项禁令”之后,民间也发起了“光盘运动”,号召大家珍惜粮食,杜绝身边的浪费。“光盘运动”不仅仅是一句口号,需要每个人在生活中一点一滴去践行。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从小养成的,一个好的观念好的行为会随着一个人的成长伴随终身,当这种观念深植于内心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力量时,也许就不需要外在的口号去规范人们的行为了,“光盘运动”也就成了人们的自觉行动。

(1)“舌尖上的浪费”会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哪些不利影响?

答:“舌尖上的浪费”会造成大力资源的浪费,不利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不利于弘扬中华民族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不利于建成全面小康。

(2)为了更为有效的反对浪费,不少网民在网络上发起以吃光盘子里的东西为主题的“光盘行动”。网民发起的“光盘行动”为什么能得到强烈响应?

答:①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少,资源相对短缺,严峻的资源形势制约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②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目前达到的小康仍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任何时候都要继承和发扬的优良传统。③“光盘行动”是爱惜民力、维护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需要。④“光盘行动”有利于提升公众的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意识,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从国内情况看,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加快,粮食等农产品增产难度进一步加大。要使有限资源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必须同时做好开源和节流,坚决遏制餐桌上的浪费。

(3)响应“光盘行动”,你将在日常生活中怎样合理消费?

上一篇:节能公司商业计划书范文下一篇:监理需提供报建资料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