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教育概念股范文

2023-09-21

数字教育概念股范文第1篇

新课改实施以来,有关于语文知识问题的争论一直是一个热点问题。虽然在这场争论中,人们都持着各自的观点,但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对课标中“淡化语文知识”提出异议。特别是课改后人们期望的素质教育带来的新变化和现实中学生语文素质整体下滑之间的矛盾,引起了人们的深思。于是,人们从各种理论角度出发探讨语文知识问题。

一、语文知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石福强认为,当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的误区有:偏重于静态知识;忽视知识与能力的转换;语文知识教学偏重烦琐分析;知识传授与情感培养的表面冲突。[1]

2.张建房认为,造成语文知识无用或基本无用的根本原因在于三个错位:语言和言语的错位;知识的辅助性和操作性的错位;手段和目的的错位。[2]

3.王荣生认为,内容与目标不相一致,甚至截然相对;内容不正确,且数量不少;内容以一种极不确定的面目呈现,有时笼统得几无内容;许多迫切需要教的无内容;充塞着不少乱七八糟的内容。[3]

由以上观点我们可以看出,在现在的语文教学中主要存在这样的一些问题:

第一,语文知识观念落后。如果从现代知识的观点来审视我国的语文知识现状就会发现,长久以来语文教育界所固守的那套知识系统,大致与现代认知心理学中的陈述性知识相当,没有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的概念。同时,我们对这些知识的认识还停留在客观的、静止的、唯一正确的、明确的、可以传达的、普遍公共知识的层面,没有考虑到当代知识的主观性、情境性、文化性、多样性、生成性和个性化的特征。

第二,语文知识内容陈旧。现代语文知识与20世纪前期相比没有根本性的变化,还是语言学、修辞学、文章学等等一系列的杂糅。虽然这些教学内容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但是在当代这些知识已经是“超龄运动员”了,不再符合当代教育的需要。在21世纪的课堂上,说到记叙文老师仍旧是在讲六要素;说到小说仍旧是开始、发展、高潮、结尾等等。语文知识长期不能接通当今学术的新成果,更新缓慢滞后。

第三,缺乏有效的语文知识。王荣生从课程论的角度对我国语文课程的知识内容进行了全面深刻的审视,尖锐地指出了其中的问题:①相关学科的研究不尽如人意。②与相关学科有严实的隔膜,学校语文知识近乎凝固。③语文教育界带有“原创”意味的语文知识缺乏严格的学术检验。④语文学科盛行着一套古古怪怪的“学校知识”。[4]

第四,语文知识的教学方法机械单一。语文知识的传授是一个动态获得的过程,而不仅仅是一个固定的答案,单纯的灌输是毫无意义的。我们过去传授语文知识的方法在某种程度上是错误的。程序性知识的引入使语文知识内涵扩大。程序性语文知识“操作性”的特征使语文知识与教学活动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二、语文知识的分类

1.根据加涅的知识体系理论的分类。根据加涅的知识体系理论把语文知识分为“现象知识”“概念知识”和“原理知识”。“‘现象知识’就是对常用词语、常用句式、常用语体、常用修辞等语料的掌握。”“‘概念知识’就是对‘现象知识’加以解说和命题的知识。”“‘原理知识’属于‘如何做才正确’的知识,所以也可叫‘规则知识’。”[5]

2.根据认知心理学理论的分类。韩雪屏根据现代认知心理学知识分类理论,把语文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陈述性知识是关于事物‘是什么’的知识,它是人们对事物的状态、内容性质等的反映。”“程序性知识是关于‘做什么“怎么做’的知识,它是人们关于活动过程和步骤的认识。”“策略性知识是关于学习策略的知识,即如何确定‘做什么’‘如何做’的知识。”[6]

3.言语论视角的语文知识分类。王尚文把它归纳为三个方面:“第一方面是言语主体知识;第二方面指言语环境即语境知识;第三方面是言语作品知识。”语文知识是应该或已经纳入到语文课程与教学的,有关汉语言文字、阅读和写作的现象、概念、原理、策略和情感。[7]

4.根据“语感和语识”的分类。王荣生认为语文知识包括宽式语文知识和窄式语文知识。宽式语文知识包括应该或已经纳入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关于语言和言语、文章和文学的听、说、读、写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和态度。它有语感(缄默状态)和语识(显性状态)两种状态;窄式语文知识包括应该或已经纳入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关于语言和言语、文章和文学的听、说、读、写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和态度。在课程的层面只包括与语感对应的语识。[8]

5.张青民、潘洪建认为,语文知识应该包括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两大类。其中陈述性知识包括记忆性知识、理解性知识和体验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包括动作技能、智慧技能和策略性知识。[9]

6.根据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分类。屠锦红将语文知识分为工具性知识和人文性知识两大类。“工具性知识是相关语言及语言运用的知识。在语文知识系统中,它大致对应于‘基础理论’类知识、‘语言材料’类知识及‘事实材料’类知识。”“人文类知识指个体对于人生、社会以及自然(即人化自然)的种种反思以及产生的态度与体验。它大致对应于‘思想观点’类知识及‘情感态度’类知识。”[10]

7.根据斯皮罗理论的分类。慕君认为,从语言知识的存在状态看,语文知识包括“语识”和“语感”;从知识结构的灵活性来说,语文知识又可以分为良构性知识和非良构性知识两种。良构性知识和非良构性知识这一对概念是由斯皮罗提出来的。所谓良性结构知识是指有关某一主题的事实、概念、规则和原理;非良构知识是指将良构知识应用于具体问题情境中时产生的实践知识,即有关概念应用的知识。[11]

8.基于波兰尼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语文知识分类。英圄物理学家、哲学家波兰尼把“人类的知识”分为两种:“显性知识”(言述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无意识知识)。显性知识能够用言语表达出来,具有明确的可传达性和可教学的知识性;隐性知识是指尚未被言语或者其他形式表述的,尚处于“缄默”状态的知识。

9.根据《中国大百科全书》的分类。在知识的获得方式上,将知识分为“内贮”和“外贮”两类:贮存在个体头脑内的,是个体知识;通过书籍或其他媒介贮存的,是人类的知识。依据认识的深刻程度和系统程度,又对知识的可靠性进行了划分,将知识分为生活常识、经验的科学知识和科学知识三个基本层次。[12]

三、语文知识系统的重构

刘大为认为:“没有哪门课程,能够既在现代教育体系中作为一门独立课程而存在,又能离开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而展开它的教学过程。”[13]但是,当前我国的语文教学中语文知识存在的诸多问题实在令人担忧。语文知识体系的重新开发和构建是一件迫在眉睫的事情。语文知识系统重构的集中代表性的观点有:

1.韩雪屏——以现代心理学的广义知识观来重新审视语文课程的知识基础。2002年,韩雪屏率先撰文指出:“虽然可以不必进行系统、集中的语法修辞知识教学,但是,重新审视一下语文课程的知识基础,尽量廓清语文基础知识的范围,尽量分清它们的层次,让师生心目中都有一份语文基础知识的清单,还是十分必要的。”[14]2003年,韩雪屏又把语文课程的知识内容分为如下几个方面:①社会的语言/言语规律;②他人的言语经验;③个体听说读写的言语规则;④人类的语言文化。这是韩雪屏从语文课程与教学目标的价值立场出发,对语文知识进行的细化与分类。

2.雷良启、余应源——吸收当代语言学的适用理论,建构语文教学科学化言语知识体系。他们认为,语文教育是母语的言语交往教育:以言语和言语交际规律的系统知识指导听说读写的技能训练是它的主要内容;培养学生运用汉语文的言语交际能力是它的根本任务。由此出发,作者认为,应该建构以言语知识为纲、为纵的线索,以语言知识为目、为横的新的语文知识系统。[15]

3.王荣生从课程层面来重构语文知识体系。从 课程层面来看,语文课程“应该教什么:从大的方 面看,一是构成人文素养确切所指的文学文化经典 作品(定篇)及其对它们的阐释;二是包括事实、概 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在内的‘语文知识’”[16] 主张对语文知识系统进行除旧纳新。“语文知识”问 题的讨论,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第一,对已经纳入 语文课程的“学校语文知识”进行考察。第二,研究 应该纳入语文课程的“语文知识”。同时,他对考察 的主题也做了相关的论述。[17]

从以上学者和专家的观点中,我们总结了语文知识体系重构中的几意建议:

(1)要用新的知识观来构建语文知识体系。现代知识观强调知识的开放性、变革性和个体主观体验性。我们在构建新的知识体系时,应该汲取不同角度的知识分类中的优秀成分,建构语文知识的多样形态,从而为语文课程知识的真实情境下的个体生命意义上的语文知识建构,提供思路和依据。

(2)在构建新的语文知识体系时要吸纳新的科研成果。我们旧有的语文知识充斥着大量的无用、过时、空洞、老套的知识,而另一方面我们在文学、文艺理论、美学、修辞学、言语学等学科有着许多新的研究成果。我们应该拿这些新的研究成果对我们的语文知识体系进行除旧纳新。

(3)重构语文知识体系时要多方调查、广泛采纳意见。语文知识体系的重构是一个巨大的工程,而且语文又是母语教学。在这个价值多元化的时代,我们不能单纯地听取某一位或某一群人的说法。要广泛采纳多方面的意见,采用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层层深入,确保新的知识体系科学有效。

(4)重构语文知识体系要注意借鉴古今中外优秀的语文课程内容。语文知识系统的重构不能仅仅依靠“专家”。我国古代的教学经验、一线教师的经验以及来自国外的经验等等都应该参考。

四、语文知识的教学方法和原则

(一)关于语文知识的教学方法有下列观点

张青民、潘洪建认为:①语文陈述性知识的教学,主要以教师系统讲授为主,学生一般采取有意义地接受学习。②语文程序性知识的教学,主要是使学生获得应用概念、规则、原理办事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8]

李海林认为,针对不同类型的知识应采用不同途径的教学方法:针对“现象知识”采取体验法为主:针对“缄默知识”采取案例法为主;针对“原理知识”“程序性知识”采取训练法为主。[19]

陈尚达认为需要通过“情景创设、经验穿透、对话互动、意义生成”[20]等来关注语文知识的教学。 也有人对“缄默知识”的开发做了探讨,例如周志红探讨了对中学生“缄默知识”的开发和利用。周徐兵也提出了将“缄默知识”和显性知识整合进而优化学生知识结构的有效教学策略,包括“缄默知识”的显性化、“缄默知识”和显性知识的整合、显性知识缄默化三个环节。[21]

(二)语文知识教学的原则

第一,综合实践的原则。传统语文教学最大的问题就是知识教学与实践相分离。新课标要求教学向学生的生活回归,把排除在语文知识之外的迷失的主体——实践着的人找回来。因此我们的知识教学要包捂知识与技能的综合,听说读写各种言语活动的综合,言语能力与思维能力的综合,语文知识逻辑与学生的心理发展逻辑的综合,语文知识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综合等等。

第二,注重言语情境的原则。当代语文知识强调语文知识的情境性、具体性、个体性,因而语文知识的教学适于“随文学习”,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体会语言运用的规律、技巧和艺术。纵使语法知识、修辞技巧和写作方法的学习,也不要脱离语境、语篇,要在一定的言语情境中来学习。如果没有现成的语言环境,就要进行语境创设。

第三,类型方法匹配原则。知识性质有别,知识类型不同,获取路径自然有异,因而,教学方法和策略也就大不相同。语文的“工具类知识”是外显的、可操作的,更多的是靠学习者对学习对象的操作练习,“训练”构成了外显学习的主要形式;而语文的“人文类知识”是缄默的、内隐的,应以潜移默化和“体悟”的方式进行。

课改十年来,我们进行了很多的努力,也取得了很多的成果。但是落实到我们具体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时,还是有很多的问题。例如,有这么多关于语文知识的分类方法,我们到底要采用的是哪一种分类方法?后现代主义所宣扬的个体化、多元化、碎片化、信息化的知识分类能够运用于语文知识的分类吗?语文知识系统重构之后,哪些语文知识又是能够变成课程内容来进行实际的教学?我们怎样确定语文知识有哪些?确定所依据的标准是什么?这些都是我们要好好思考的问题。

[1]石福强.新课程理念下语文知识及教学方法研究[D].青岛:山东师范大学,2005午10月.

[2]张建房.构建实用高效的语文知识体系[J].教学大参考,2006年12月.

[3]王荣生.完整地理解“语文知识”的问题[J].中学语文教学,2007年10月.

[4]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205页到214页.

[5]李健海.典型现象?常用概念?基本原理——对中学语言知识教学的再思考[J].学科教育,1995年,第10期.

[6]韩雪屏.语文课程的知识性质[J].语文学习,2003年,第5期.

[7]凌华英.新课标下的初中语文知识刍议[D]. 苏州:苏州大学,2010年5月.

[8]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M].上海:上海 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189页.

[9]张青民,潘洪建.语文知识分类与教学方式 选择的探讨[J].教育导刊,2005(2).

[10]屠锦红.论语文知识[D].扬州:扬州大学,2006年,第80页.

[11]慕君.语文知识是什么?怎么办?[J].南通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年6月,第25卷第2期.

[12]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7年版,第1169页.

[13]刘大为.语言知识、语言能力与语文教学[J].全球教肓展望,2003( 9).

[14]韩雪屏.重新审视语文课程的知识基础[J].语文建设,2002(5).

[15]雷良启,余应源.吸收当代语言学的适用理论,建构语文教学科学化的言语知识体系[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 (2).

[16]王荣生.完整地理解“语文知识”的问题[J].中学语文教学,2007年10月.

[17]王荣生.完整地理解“语文知识”的问题[J].中学语文教学,2007年10月.

[18]张青民,潘洪建.语文知识分类与教学方式选择的探讨[J].教育导刊, 2005(2).

[19]李海林.“语文知识”:不能再回避的理论问题——兼评《中学语文“无效教学”批判》[J].人民教育,2006年5月.

[20]陈尚达.新课程下的语文知识观与教学改革[J].语文建设,2006年第11期.

[21]周志红.中学生缄默语文知识的开发和利用——Y老师教学个案研究[D].南宁: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4月.

(重庆西南大学文学院 400715)

数字教育概念股范文第2篇

按照“政府依法管理,学校自主办学,社会广泛参与”的要求,学校只有立足实际把质量立校当作重中之重来抓,在放管结合、深化课程、师德建设、学生资助等方面积极改革创新,才能收到应有的教育效果。

坚持放管结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学生管理中要坚持放管结合,“该放的放,该管的管”“放活不放任,管好不管死”。在学生管理中要突出学生自主管理和社团建设。

众所周知,社团在丰富校园文化、培养学生兴趣、发挥学生特长等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山东省潍坊市昌乐第一中学十分重视开展各种活动,如运动会、开学典礼等,且所有活动都放交学生自己组织,全校组建330多个学生社团,做到了人人有社团、周周有活动、处处有成果展示,学生自主能力和个性化迅速提高。学生队伍成长由学校全面管理向自主管理迈进,由齐步走向个性化发展迈进,达到了放管结合的基本要求,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学生自主管理是学生自主发展教育的一个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是当前学校教育中一种较为可行的教育管理模式,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有利于国民素质的整体提高。这种教育管理的结果是,学生从自律前提下的自信走向自主,从自主走向自立,从自立走向自强,最终从自强走向自如,即能够灵活自如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并推动个体和社会的不断发展。

通过努力,2016年我校学生在各类比赛中获国家、省部级奖励103人次,市县级奖励368人次。2016年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联赛,学校初中魏照峰同学获普及组全国一等奖、高二张家豪同学获提高组全国二等奖。2016年新概念作文大赛,学校刘海妮荣获一等奖,是全国30个一等奖之一。

加强课程研究,提升课程实施效益

课程改革是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转变,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实现传统学习方式的“被动性、依赖性、统一性、虚拟性、认同性”向现代学习方式的“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与问题性”的转变。

课程改革是学校建设的重点,在保证国家课程开设的前提下,学校机制创新的突出亮点之一的课程建设有如下尝试:

一是根据学校初高中连读的有利条件,加大初中课程整合力度。初步架构初高中一体化学校课程体系,逐步纳入创客教育,开展衔接课程研究。

二是加强“课时规划”研究。继续优化与翻转课堂相匹配的课程表编制研究,灵活设置翻转课堂两个阶段,提高翻转课堂效益。

三是强化课程育人理念。开发学校活动育人课程,增强社团活动的计划性和科学性,减少随意性。

四是加强选课走班研究。针对新一轮高考改革的需要,从翻转课堂的教学实际出发,制定具有学校特色的“班级适度调整、线上线下混合、单元制走班”方案。

五是加大初中语文、英语教学研究。基于义务教育语文、英语课程标准和高考改革的方向,发挥完全中学优势,强化学生兴趣培养,提升学生学科核心素养。

六是科学开设阅读课程,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加强师德建设,打造素质教师队伍

加强师德建设,转变教师教育观念,增强全程管理、全员育人意识,关心愛护每一名学生,践行教育公平;完善师德考核评价体系,建立健全促进教师成长的长效机制,建设一支以教育为信仰,政治坚定、品德高尚、业务过硬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加强教师的专业修养,文化课教师通过教师培训,与北京师范大学进行联合教学,体育、音乐、美术等教师通过模块教学的模式提高个人的专业修养,利用自己较高的专业知识在学生中形成较高的影响力,带动学生学习进步。

倡导融合育人,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学校加强育人机制建设,在融合育人方面作了积极探索,做到了教育与体验结合、管理与自主结合。一是学校通过基地创建等多种教育活动对师生进行法制教育、国防教育。学校被评为全国法制文化建设示范基地、普法教育试点校、全国国防教育特色学校。二是学生和教师自发成立了各种兴趣学习社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文化活动,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和素养,并在各项比赛中获奖。学校是国家级足球特色学校,乒乓球在2016年潍坊市中小学乒乓球比赛中夺得冠军,并代表潍坊市参加省比赛,取得优异成绩。三是学校通过游学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四是对学生实行自主管理教育,团委、学生会牵头对班级设施、班级文化、纪律、学习等实行学生自主管理,培养学生的自觉性,提高学生的管理能力、协调能力。

(作者单位: 山东省昌乐第一中学)

数字教育概念股范文第3篇

摘 要: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高校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并且很多高校开设了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比较注重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其教学模式与动画专业的教学模式有一定的相似之处。然而,高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其发展方向和人才培养理念需要改革与创新,以满足新时代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要求。因此,对高校数字媒体艺术教育进行分析,并结合当前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情况,探索高校数字媒体艺术教育的创新之路。

关键词:高校;数字媒体艺术;新时代

注:本文系西北大学现代学院2021年度校级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1JG06)研究成果。

数字媒体艺术是新时代的发展产物,具有较强的艺术性和实践性,所以在教学中要注重艺术与技术的结合。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其人才培养方案要与时俱进,符合当前时代发展特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培养专业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促进高校教学的快速发展。

一、高校转型中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发展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等文件要求高校积极进行转型,并逐渐成为着重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院校。由于独立学院长期依附于母体学校进行招生与办学,没有自己的特色及显著优势,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也略显不足,因此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高校应积极尝试转型这条特色化发展道路。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高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也在快速发展,同时数字化也对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发生了变化,其教学策略也随之而改变。根据教育部历年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名单来看,2010年动画专业急速下滑,此后连年降到历史低点,与之相反的是,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自2012年起快速发展,呈爆发式增长,截至2018年,在7年的时间内有240余所高校开设了此专业,接近过去10年总量的2.5倍。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更加注重实践,这类人才不仅需要具备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而且需要具备熟练的应用技能,掌握各类数字媒体制作软件,具有较好的美术素养及设计能力。同时,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培养的还是人格健全的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下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人才。

以西北大学现代学院为例,该校正处于转型之际,为了响应国家号召,顺利完成转型,无论是在管理上,还是在教学上,该校都在探索可行之法。从教学上来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方案是每一个专业都亟须改进的内容,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作为第一批改革试点专业,首先从人才培养方案入手进行了大量调整。比如对专业主干课进行教学模式的调整,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实践成果展示。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西北大学现代学院将教学内容与实际项目相结合,以提高学生创作作品的质量。同时,该校还利用整体培养方案中课程之间的关联性来布置综合性的课程作业,以实现课程与课程之间的衔接,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应对未来数字媒体行业中的实际项目。

从宏观的层面来看,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正在从综合型向应用型转变,学生在完成四年本科学习之后,能够利用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所具备的基本技能进行UI设计、影视后期制作、互联网相关设计等。同时,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还旨在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知识的连贯性与系统性,并通过实践来增强学生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要提升独立学院的办学水平,则需调整与优化学科建设、专业设置,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强调应用型人才培养。西北大学现代学院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在转型中逐渐向应用型培养模式转变,在转型过程中对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和学时学分进行优化处理,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以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教材与课程建设,逐步形成一套适合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教学模式。

二、高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一)教育认知较为滞后

目前,高校对于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不够重视,很多学校对人才培养缺乏明确的定位,教学目标较为模糊,从而导致教学缺乏深层次的教育价值。高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教学形式较单一,在教学中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状态。此外,高校的教育理念较为落后,对创业孵化基地的建设缺乏具体的要求,在教育中缺少具体的方法,同时政策和资金支持不到位,导致创业教育在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中的应用不理想,二者无法融合。以西北大学现代学院为例,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在审批之初,参考国内其他开设该专业的院校课程设置,制定了第一批人才培养方案。该培养方案在制定之初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就业问题,而且对该专业的主干课程考量不够,导致后期的课程教学出现了很多问题。究其原因,最主要的就是对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教育认知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对行业发展的认知与了解不足。因此,高校的管理者或者监督者应高瞻远瞩,将眼光放得长远一些,从而使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获得更加健康长久的发展。

(二)专业与创新融合度不高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是一门新兴专业,其开设时间比较短,人才培养方向不太明确,缺少课程设计参考样本,因此其发展具有一定的探索性,发展较为缓慢。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在很多高校都是一门单独的课程,需要修滿8个学分才能顺利毕业。在完成形式上,很多高校都是鼓励学生以考证、参加社团等方式为主,并没有很好地与所学专业知识、第二课堂、社会实践相结合,所以这种课程形式会造成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学生无法对创新创业课程进行全面有效的学习,只是学习了课程中一小部分的理论,无法从根本上掌握创新创业的技能;二是学生通过课程选修的形式进行学习,无法从思想深处认识到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大部分学生只是通过选修课程来获取学分,学习效果并不显著。大多数高校在专业发展中会依靠自身已有的专业来进行有效的过渡,将有限的师资最大限度地利用起来,从而开创高校专业融合发展的新局面。因此,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还保留有动画专业的影子,然而无论是动画专业,还是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要想发展得更好,就必须抓住专业核心,使创新与时代结合,与专业结合,与媒体结合。只有不断地进行创新,才能实现新专业的立足。

(三)教师的思想认识不够

目前,一些高校教师的综合素养不高,创新意识不足,许多教师从学校毕业之后就直接在大学任教,缺乏一定的实践经历,教学局限性较高,从而对教学质量造成一定的影响。同时,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人才培养还要注意利用好第二课堂,在第二课堂建设中加入一些比赛,以丰富学生的课业生活。比如,高校会鼓励学生参加全国数字媒体设计大赛、创新实践大赛等,但这些只有少数感兴趣的学生才会参与,缺乏连续性和普遍性。此外,高校教师在成长的过程中,接受的系统性培训不够,对自身职业生涯的发展和规划意识不足,导致其专业发展缺少前瞻性。在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中,实践性课程较多,所以教师应重视实践性课程中所产生的实践作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创作,并鼓励学生参加全国性竞赛,将实践作品与比赛相结合,促进学生的发展。如此一来,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而且还能通过参赛作品增加本校本专业的知名度。因此,教师在职业生涯中要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不断开阔行业眼界。

(四)缺乏实践平台

高校在数字媒体艺术教育中,缺乏实践平台的建设。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实践性较强,教师需要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来进行教学。目前很多高校并没有形成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而实践平台是一种很好的教学平台,但由于很多高校缺乏场地和资金,没有固定的场所让学生进行实践应用,导致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教学不够深入。此外,学校和企业没有形成良好的合作,相关部门和企业的帮扶力度不足,导致无法实现资源共享,使得教学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高校应成立专业核心部门联系对应的实践公司来开展校企合作,实施“请进来”或“走出去”的合作战略,搭建和有效利用实践平台。

三、新时代高校数字媒体艺术教育的创新策略

(一)“专与创”教育理念的融合

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是时代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所以高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要将专业内容与创新理念进行融合,以此带动教育良好的发展。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属于艺术类专业,需要学生多多思考,教师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艺术创作实践中,学生需要具备独特的艺术构思,并且进行系列操作、设计制作、检验效果等,教师应充分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以更好地促进教学。具有专业性的实践作品能够更好地体现数字媒体艺术人才的素养和专业技能,因此将专业与创新完美地表现在设计作品中,是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教育应着重强调的一点。

(二)完善教学体系

在基础课程教学中,教师需要融合一些创新学、艺术美学等方面的内容,让学生利用课程更主动地表达自己,增强学生的抗压能力和创新能力。结合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教学内容,教师应对学生进行实践指导,讲述作品的创作过程和方法,让学生进行演练,在演练中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并且在小组合作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人际交往能力。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考核也要更加专业,结合数字化技术,根据教学计划制定教学标准和教学范本,让大学生在其中有所收获。在规范化管理过程中,高校要注重提升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提升学生的运营思维,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此外,教学体系的完善也非常重要,教师应确定具体的人才培养方案和实践计划,提升课程之间的衔接性与递进性,从而使整个教学计划更加科学、合理、可行,以更好地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三)注重提升教师素养

高校在招聘中要注重教师的实践能力,学历固然重要,但是实践经验也非常宝贵。首先,高校应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可以邀请数字媒体艺术行业的优秀人士来学校指导教学,开展教学讲座,让教师了解更多数字媒体方面的相关内容,从内到外地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其次,高校还可以开展校企合作,通过多方力量来培养教师。教师可以和企业人员进行交流,然后对课程进行体系化建设,并结合当前市场需求,制定教学方案和人才培养方案,实现学生的利益最大化,以学生为主体,做好数字媒体艺术教育工作。高校在开展教师职称评定的过程中,应将教师的实践成果纳入其中,综合考量教师,不再只以发表论文的数量为考核标准。再次,高校还应加强专业教师的专业实践性培训和专业技能训练,让专业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能够完成本职教学工作,而且还能更好地指导学生创作。最后,高校还应加大对教师的思想政治、道德情操、专业素养等方面的培养力度,使高校教师能够在专业技能和思政建设方面得到质的飞跃。

(四)开展实践教学活动

高校创新创业成果转化过程可以划分為转化前、转化中、转化后三个阶段。在转化前,创新创业是为了解决企业中的现实问题,是为企业服务;在转化过程中,企业应掌握成果转化所需要的平台、资金、销售、售后等资源;在转化后期,创新创业成果顺利转化的标志,即依靠成果建立企业或成为企业的一部分。因此,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建设需要多方面的协助,以学校为主,社会企业和相关部门给予相应的扶持,从而构建大学生校外实习基地和创新创业孵化园。同时,高校还可以在校内建立协同中心创新创业平台。如西北大学现代学院在开展教学实践中成立了专业实践部,配有专人来引导学生开展实践活动,并将实践作品进行统一组织,再进行专业赛事的申报与评比。经过两年专业实践部的努力与引导,该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学生已经能够自发地创作出很多优秀作品,并且能够积极参与各种实践活动,教学实践效果整体较好。

四、结语

随着数字化、网络化时代的发展,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将迎来更大的发展,承载艺术发展的时代要求,因此高校应创新教学理念,培养应用型人才,以推动社会发展。同时,高校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重视课程建设,与各个高校形成统一的规模,构建良好的交流平台,用更开阔的视野发展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培养更多的数字媒体艺术人才,更好地促进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传播与发展。

参考文献:

[1]高一方.谈虚拟现实课程在高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教学实践[J].才智,2017(36):112.

[2]齐铭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UI设计课程教学的创新[J].美术教育研究,2017(15):169.

[3]金晖.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实验教学的研究与探讨[J].考试周刊,2011(53):195-196.

[4]谷学静,郭宇承,李靖,等.学科融合视域下构建跨学科专业的数字媒体新联盟[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7(1):1-2.

[5]喻小光,陈霞,陈婧.多维深度融合创新创业理念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建设:以华侨大学数字媒体专业为例[J].教育现代化,2020(7):60-61.

[6]付百学,张平,王兴彬,等.构建数字媒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J].艺术科技,2013(1):2-3.

作者单位:西北大学现代学院

数字教育概念股范文第4篇

摘 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移动学习开始深入到学习的各个方面中,其中利用iPad进行移动学习受到众多学校的追捧。聋人学习作为一种特殊的学习,更需要借助iPad来进行学习而弥补其生理上的缺陷。

关键词:iPad;聋人学习;学习需求;移动学习

一、引言

移动互联网以及移动终端设备的发展和完善为移动学习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使得随时、随地、随心所欲的学习成为了可能。聋人学习者因为自身的缺陷,只能处在聋哑学校而很少和外界社会接触,利用iPad学习使得他们在“足不出户”的情况下便可以学到感兴趣的知识。以下通过对聋人学习者的特征及其学习需求的分析来论述移动学习应用于聋人学习的可行性。并通过现有案例分析,为以后更好的将应用于聋人学习提供借鉴和参考。

二、聋人特征

聋人,是听力因先天遗传或后天人为因素而受损的残疾人,也叫听力障碍者,简称听障人。

1、生理特征

聋人不能运用通用的语言沟通方式,因此聋人的学习主要通过视觉的观摩,然后进入实践过程的学习方式。这一方式的长期发展也就发展成为聋人的主要生理特点:模仿能力强、动手能力强以及相 对的视觉思维能力优势。

2、心理特征

孤独感:因为聋人通过手语进行交流,这就导致与正常人的沟通出现障碍。受到正常人异样的眼光看待,久而久之他们就不再愿意和别人沟通,以至于产生强烈的孤独感;自卑感:因为身体上的缺陷而被歧视,是现实社会中所不可避免的,当他们被一直当做“弱势”群体看待时,就会觉得自己和别人有很大差距进而产生自卑感。

3、聋人学习者学习需求分析

学习需求分析是一种差距分析,是指学习者学习方面的当前状况与被望达到的状况之间的差距,或者已经具备的水平与期望学习者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距。这里的被期望达到的水平有社会需求和教学目标两个不同的方面所期望达到的水平。

三、基于iPad的移动学习应用于聋人学习的可行性分析

1、应用iPad進行学习的特点

(1)泛在性:任何人在任何时间地点学习任何信息。这是应用iPad学习最本质的,区别于其它学习的特点。

(2)情境性:iPad具有很好的可携带性,随着科技的发展,iPad体积越来越小,而功能却越来越健全。iPad通过移动互联网为学习者提供切身的实际情景,让学习者如身临其境一般。

(3)交互性:在移动互联网以及iPad的支持下,赋予了学习新的特点。iPad为学习者提供了强大的交互功能,包括师生交互、生生交互、学习者或者资源的交互。iPad的交互性搭建起了老师和学生之间交流的桥梁。

2、基于iPad的移动学习应用于聋人学习的可行性

iPad制造工艺的完善,以及其提供的海量学习资源,这些都为iPad应用于聋人学习提供了保障。

(1)iPad设备的成熟

信息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现在iPad的各种功能齐全,并且价格低廉。所以不管是聋校还是聋人自身都可以负担起这笔费用,这就为iPad应用在聋人学习中提供了硬件保障。并且iPad的使用很简单,只要拿到手里用不了多久学生就能熟练掌握使用方法。

(2)iPad为聋人学习者带来了丰富多彩的视觉信息

根据以上对聋人的特征分析可知,因为聋人的听力障碍导致他们的视觉思维能力要比正常人强。iPad则通过移动互联网为聋人提供了各种视频、图片等资源,能让聋人更好的运用他们的视觉优势而弥补听觉上的不足,从而让他们获得和正常人一样的资源和信息。

(3)iPad帮聋人学习者走出聋校,走向世界

通过对聋人的心理特征分析可知,聋人因自身听觉的障碍长期处于自卑当中,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他们只能往返于聋校和家庭之间而很少有和外界交流的机会,这样聋人的孤独感也会与日俱增。iPad不仅可以在学习上帮助聋人进步,而且还可以让他们通过网络的互动认识到不同的朋友,慢慢的会打开心门和他们一起学习、娱乐。聋人就不必局限于聋校这样特定的场合,可以走向世界。

四、基于iPad的移动学习模式案例分析

1、iPad应用现状

实例:南京市聋人学校举办了“聋教育1对1数字化学习国际研讨与分享活动”,他们将iPad应用于语数外等36节课中。学校共有约450名学生,初一年级至高三年级,每个班人手一台苹果平板电脑,一年级至六年级学生则领取使用。iPad中安上了上课过程中所需要的各种软件,存好了教学过程中所需要的各种视频、图片、文本等资源。课前教师必须思考、设计很多东西,将一些资料放在iPad上。课后老师和学生通过iPad进行交流,解决聋人学生课堂上不懂的问题。并且当聋人生活上遇到的困难时老师也会已自己的经验提供帮助。

2、iPad改变了聋人学习和生活

聋人学生90%左右都是住校生,平时没有机会和社会接触。不论从学习上还是生活上都很单调乏味,使得聋人的性格大多孤僻,并且朋友少交际面窄。使用iPad后,成功的拓宽了聋人的知识面,当遇到不明白的词和问题时可以立马上网找答案。这样在短时间内就可以获取他们想得到的知识激发了他们继续深入学习的动力。除了帮助他们学习之外,还可以让他们看到新闻时事,关心社会上的一些事情,使得他们的生活和社会接轨,更好的融入于社会当中。

使用iPad进行学习给聋人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iPad的使用打开了聋人的视野,激发了聋人的兴趣。使得聋人在课堂上活跃起来,更积极主动的获取知识。同时促进了聋人身心的发展,帮助他们很好的融入社会。

参考文献:

[1] 郑 炜.厉毅移动学习系统的构建于应用[J].继续教育研究,2012(4).

[2] 安敏.聋人大学生心理理论的特点及其与和谐心理的关系研究[D].郑州大学,2012.

[3] 田海燕.小本课程开发中的学生学习需求分析[D].首都师范大学,2004.

数字教育概念股范文第5篇

摘 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军人才培养,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从化区社区教育乡村振兴领军人才培养是以乡村振兴战略为统领,以“互联网+”的时代特征和发展趋势为现实依据,立足从化,以“互联网+农旅”为主要内容。

关键词:社区教育;乡村振兴领军人才;培养模式;“互联网+农旅”

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发〔2018〕1号)强调,要“汇聚全社会力量,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靠人才,要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可以说,乡村振兴关键在人,核心是人才。乡村振兴首先是人才的振兴,乡村人力资源开发是乡村振兴的第一要务。基于“互联网+”的时代特征,以社区教育为平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军人才培养,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

一、乡村振兴领军人才培养背景

实施乡村振兴领军人才培养是以乡村振兴战略为统领,以“互联网+”的时代特征和发展趋势为现实依据,立足从化,探索“互联网+农旅”的有效乡村振兴发展道路。

(一)乡村振兴战略

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随后2018年初重要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发〔2018〕1号),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矛盾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并指出“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 ” 随后重要又陆续颁布了《国务院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国发〔2019〕12号),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两份重要指导下文件。当前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所在。

(二)“互联网+”

在2102年易观第五届移动互联网博览会,易观国际董事长CEO于扬做了主题为“互联网+”的演讲,期间首次提出“互联网+”的概念。在演讲中于扬大胆预测“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传统和服务都应该被互联网改变”。对方兴未艾的“互联网+”,国务院在2015年7月颁布了《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国发〔2015〕40号),意见指出要顺应世界“互联网+”发展趋势,在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逐步推进“互联网+”制造、农业、能源、金融等模式的实现。在“互联网+”时代,促进农业现代化,实现乡村振兴需要培养和树立“互联网+”思维模式,就是要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对市场、用户、产品、企业价值链乃至对整个商业生态进行重新审视的思考方式。

(三)广东省社区教育实验区

以2016年广东省社区教育实验区评估活动为契机,近几年我区大力推进社区教育工作。为深入推进社区教育工作,在区政府的领导下成立了广州社区学院从化分院,广州社区学院从化分院与广州市广播电视大学从化分校实行一套人马、两个牌子的管理模式,负责社区教育工作者培训、社区教育课程资源开发与管理、数字化学习等工作。目前社区教育网络已经形成了社区学院——镇(街)社区学校——村(居)社区教育学习点三级社区教育网络。2017年至2018年,从化区社区教育委员会在从化区区委政府的领导下,联合从化区社区教育各成员单位,整合从化区内外资源,创建乡村终身学习体验点和实践基地,贴近老年居民设立分教点,深入村居一线组织社区教育,组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公益课程和公益讲座,大规模培养乡村振兴领军人才,推进从化全民终身学习,丰富城乡居民的文化生活,优化城乡社区治理,夯实乡村振兴战略基础。

二、乡村振兴领军人才培养模式

实施乡村振兴领军人才培养共其目的是提高乡村干部的乡村治理能力以及引领农村产业发展的能力,带领村民实现全面小康。根据从化区产业发展优势以及当前信息时代特征,我们将“互联网+农旅”作为人才培养以及农村致富的主要思路。在人才培养的具体实践中,课程设置采用通识课程+专题讲座相结合;授课模式采用课堂教学+实地调查相结合;队伍建设采用专任教师+外聘专家相结合;学习方式采用集中学习+分散学习相结合的模式。在实践的基础上,进行成果提炼和推广。(具体模式图如图一)

三、乡村振兴领军人才培养经验总结

依据上述乡村振兴领军人才培养模式我们开展了人才培养实践,并总结了一些有效的经验:

(一)课程设置:通识课程+专题讲座

1.通识课程。通识课程主要是强化学员的政治素养、培养学员基本的信息化水平,提升学员的企业管理能力,提高学员的乡村治理能力。这类课程具体包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农村财政与金融》、《农村政策与法规》、《农村环境保护》、《乡镇行政管理》、《社区治理》、《计算机应用基础》、《电子政务》等。

2.专题讲座

专题讲座课是对通识课程的具体化和本土化。在专题讲座课程设置中,我们结合当前的“互联网+”产业发展趋势和从化区的资源优势,开发了一系列课程资源,实施专题教学。

(1)《乡村振兴领军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信息素养》专题讲座。课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积极推进“互联网+社区教育”,坚持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核心理念。基層干部必须具备正确的信息伦理道德修养,要在群众中带头学会对媒体信息进行判断和选择,自觉地选择对学习、生活有用的内容,自觉抵制不健康的内容,不组织和参与非法信息传播,不利用网络从事危害他人信息系统和网络安全、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的活动。

(2)农村实体经济开发系列课程。为指导农村实体经济发展,落实十九大报告提出的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的要求,我们开设了《农村实体经济开发之“互联网+客栈民宿”》、《农村实体经济开发之“互联网+农家乐”》、《农村实体经济开发之“美荔定制+”》等课程。《农村实体经济开发之“互联网+客栈民宿”》介绍了国内外的相关案例,指出“互联网+客栈民宿”的模式在振兴乡村经济方面功不可没,但振兴乡村经济,仍需要政府规划引领、社会多方资金供给、专业人才培训、品牌意识、营销推广等多方合力。《农村实体经济开发之互联网+农家乐》课程介绍了欧美和日本等国发展乡村旅游的一些特色和做法。课程从乡村振兴战略内涵、互联网+思维、推进策略及几点建议等几个方面展开授课。课程认为我区乡镇发展农家乐有着得天独厚的环境优势、价格优势和特色优势,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些优势,发展吸引城市居民前来吃、住、玩、游、娱、购的农家乐旅游形式,与美丽乡村、特色小镇、乡土风俗等融合发展。课程指出从化区农家乐旅游经济开发一是要紧跟政策热点,二是要传承本土风俗,三是要精心规划建设,四还要做好自媒体宣传。

(3)“羊城村官上大学”系列课程。为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落实从化区委组织部关于加强“村干班”学员实践教学精神,积极培养一批乡村振兴优秀领军人才,服务从化区乡村振兴大局,加快建设美丽乡村,我们针对村干部培养,开发了系列主题讲座,包括《乡村振兴 美荔定制》、《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基层干部思想素养》等主题。《乡村振兴 美荔定制》着重介绍了“美荔定制+”产业发展模式,指出共享助力乡村振兴光彩事业的社会荣誉和责任;共享联盟带来的农旅产业融合发展的成果,共享农旅产业发展的红利;共享美荔庄园的优质服务和创新体验,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共享山水田园风光,共享健康养生旅游。《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基层干部思想素养》主要通过现身说法,阐述利用本地资源、联合各农户创办“康林果蔬专业种植合作社”,带动村民共同致富的成功经验。

(二)授课模式:课堂教学+实地调查

采用多样化的授课模式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渠道,在教学实践中,我们采用了课堂集中授课实地参观考察相结合的授课模式。

1.课堂授课

课堂授课教学一般应用于通识课程的教学中。这种教学模式便于课堂组织,同时教学实施和授课内容较为系统化,对学员学习和掌握相关的政策和理论知识是比较有效的。但存在的不足是,课程理论化程度较高,学员对理论的理解有一定难度。

2.实地授课

实地授课就是将课堂搬到田间地头、农家乐或是实践基地,实现教学是生产实践的无缝衔接。例如,我们将《乡村振兴领军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信息素養》课程学习设在了甲木沙实践基地,通过近距离参观各种精美豪华的铜装饰产品,如铜壁画、铜拉手、铜浮雕、铜线条等产品了解铜工业制品设计与营销理念,指导学员乡村实体经济发展的理念。同时我们还将《互联网+客栈民宿》设在了江浦街上罗村罗溪香村客栈、洞阳谷生态农场村官创业实践基地,在这里一边学习“互联网+”思维下的客栈民宿产业发展知识与技能,一边参观当地“互联网+客栈民宿”的运作情况,亲身感受“互联网+”对民宿客栈产业带来的巨大改变和影响。此外,在“羊城村官上大学”系列课程的授课中,我们将课堂搬到城康村“乡下耕田”教育实践基地,在田间地头感受“互联网+”对农业生产、销售等各方面的营销,向城康城取经如何利用“互联网+”引领村民致富,如何开展数字化乡村治理。在《乡村振兴 美荔定制》课程教学中,我们又组织学员来到了从化荔枝博览园终身学习(社区)教育实践基地,让学员在理论学习的同时还能够与“美荔定制”组织单位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深入了解荔枝定制的具体环节、各方的权益等信息。主题多样的实地授课既丰富了课程教学形式,增强了学员学习的兴趣,而且也提高了课程教学的有效性。多次实地授课的实践证明,这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是一种适合农村学员的教学方式。

(三)队伍建设:专任教师+外聘专家

教师团队建设是课程教学的重要保障,在这方面我们采用了学校专任教师和邀请行业专家、学者共同组建讲师团的做法,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专任教师

专任教师具备的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业知识,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已经掌握了娴熟的教学方法。为了提高同时课程教学的有效性,我们一般将该类课程安排由专人教师授课。目前我们已经形成了包括副校长、培训科长以及各专业课教师组成的稳定的专任教师团队。

2.外聘专家

外聘专家团队主要是由具有某一领域专业知识或专业技能的专家、学者组成,他们是继续教育教师团队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根据课程内容聘请了具有丰富农村实体经济经营管理经验的村干部、行业协会负责人、高校教师以及其他专业人员实施课堂教学。例如城康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的余伟林主讲《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基层干部思想素养》,从化区温泉旅游协会会长、长亨集团董事长陆卫雄以及农旅联盟公司负责人主讲《乡村振兴 美荔定制》,国家一级理财规划师、南洋理工学院经济管理学院金融与财务管理教研室主任蔡宗朝主讲《互联网+客栈民宿》,国家高级茶艺师李丽红老师主讲《茶文化与冲泡体验》,南洋理工学院项目部采购资产中心李美玲部长主讲《农村实体经济开发之互联网+农家乐》。

(四)学习方式:集中学习+分散学习

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是提高学习有效性的重要保障。由于学员都是有各自职业的,难以长期组织集中学习,所以在学习方式上,我们采用了集中学习和分散学习相结合的方式。

1.集中学习

集中学习就是将学员统一集中到某一教学点,实施统一授课、统一管理。目前我们所开设的通识课程以及专题课程实施的都是集中学习的方式。鉴于学员各自职业的不同,集中学习主要安排在夜晚或是周末进行。

2.分散学习

分散学习是信息化时代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分散学习一方面是学员的分散,学员不必集中到一起进行学习,可以随地学习;另一方面是时间的分散,学员可以根据自己的工作安排,进行随时学习。现代信息技术为分散学习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学员可以利用互联网及时获取学习信息,并与其他学员以及老师进行远程交流。在分散学习的实践中以广州终身学习网为依托,专门开发符合山区实际的管理平台,充分利用广州终身学习网资源,学员可以不受时空限制自主地上网学习, 而且有7000多门课程是免费学习的,有效地解决社区成员工学矛盾和学习费用等问题,为社区教育顺利开展和提高覆盖面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四、成果提炼和推广

在乡村振兴领军人才培养实践的基础上,我们尝试对实践的具体做法进行提炼,形成理论成果。围绕着乡村振兴领军人才培养以及“互联网+农旅”农村实体经济发展,我们以课题研究的形式进行成果提炼。2018年我校成功申报立项了广州市社区教育服务指导中心重点课题《发展社区教育促进美丽乡村建设的实践与探索》(课题主持人:广州市广播电视大学从化分校(从化区社区学院)黄镇潮副校长的课题,课题编号:2018SQJY006))。2019年广州市广播电视大学科研基金项目(“社区教育、老年教育、教师继续教育”专项)《互联网+社区教育促进乡村振兴领军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主持人:广州市广播电视大学从化分校(从化区社区学院)培训科科长陈舟驰,编号:2019KY13)。目前两项课题进展顺利,已经提炼了部分阶段性成果。

五、人才培养的成效和反思

乡村振兴领军人才培养开展至今,在改善乡村治理、培养村民“互联网+”思维、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但仍存在一些不足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改进。

1.人才培养成效

一是我们根据从化产业特色,开发了《乡村振兴领军人才培養模式探索信息素养》、《农村实体经济开发之“互联网+客栈民宿”》、《农村实体经济开发之“互联网+农家乐”》、《农村实体经济开发之“美荔定制+”》等富有地域特色的课程。二是从2018年至今共组织了300名学员参与“羊城村官上大学”培训活动。培训取得了良好效果,得到了学员的广泛肯定。三是“互联网+农旅”乡村振兴发展模式正在逐步推广,并初显成效。以“美荔定制”为例,2019年2019年通过电商渠道销售荔枝1575吨,占总销售量的15%。荔枝整树定制8741棵,累计销售72.37万斤,销售额为1671.5万元。四是乡村振兴领军人才培养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增加。以温泉镇南平村为例,自实施“互联网+农旅”乡村振兴发展模式以来,村集体收入及村民收入逐年增加,2018年较2016年村集体收入增长230%,超过100万,村民收入实现两年翻一番,从2016年的1.3万元增长到近3万元。以上表明数字化社区教育乡村振兴领军人才培养对促进乡村治理,发展农村实体经济,促进村民收入增长都是大有裨益的。

2.人才培养的反思

一是乡村振兴领军人才培养课程尚未形成体系。虽然我们已经开设了多门课程,但在开设之初缺乏体现完整、逻辑清晰的课程体系,目前仍然处在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在下一阶段要着重从农村经济产业链的角度对课程体系进行系统的设计和梳理,使之形成一个内容完整、设计科学、结构合理、逻辑清晰的课程体系。二是缺乏对乡村振兴典型案例的整理和推介。目前从化区以及全国各地培育并发展了诸多特色鲜明、产业兴旺、治理有效的乡村振兴发展模式,例如广州黄埔村乡村振兴发展模式、杭州荻浦村乡村振兴模式,以及从化区的南平村乡村振兴模式等,这些地区的乡村振兴发展模式对我区的乡村振兴工作具有重要的参考和借鉴意义,下一阶段要深入思考、认真总结这些村的发展模式,提炼这些村的有效做法,结合从化特色,总结从化乡村振兴发展模式。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培养乡村振兴领军人才,建设高素质的执政骨干队伍,培养选拔党和人民需要的好干部,是推进新的伟大工程的关键性工程,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乡村振兴领军人才的培养中,我们将继续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立足从化,深入探索“互联网+农旅”的有效实现方式,为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胜利而奋斗。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国发〔2015〕40号)[Z].2015.7.4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发〔2018〕1号)[Z].2018.1.2

[3]国务院.国务院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国发〔2019〕12号)[Z].2019.6.17

[4]中共中央 国务院.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Z].2018.2

*2019年科研基金项目(‘社区教育、老年教育、教师继续教育’专项)”,项目编号: 2019KY12

(广州市广播电视大学从化分校  广东从化  510920)

数字教育概念股范文第6篇

——江都区小纪镇吴堡小学

根据区教育局的工作部署,我校积极推进数字化校园创建工作,在硬件建设上,上求支持、下挖潜力;在软件建设上,明确责任、发挥专长;在管理运用上,建章立制、注重实效。现将学校数字化校园创建和管理工作简要总结如下:

一、完善设施。

为给学生提供一个现代化的学习环境,近年来,我校加大在教育信息化设施上的投入,添置和完善了较为齐全的现代化教育技术装备。至今,学校已拥有信息技术教育专用教室、视频会议中心、多媒体教室、教师电子备课室、广播室各1间。14个班级教室和各个功能教室实现了班班通、室室通。添置了8套多媒体设备,生机比达到8:1,师机比达到2:1。

学校建成了自己的校园网,内容包括学校概况、校务公开、教育科研、教师园地、学生园地、家长学校、学校社区、5个专题网站等多个栏目。建立教师QQ群、班级主页、教师、学生博客。学校网页从各个角度全方位地展现了我校的办学特色和办学水平。为保证学校教育网的顺利建设与更新,学校成立了网络工作小组,由副校长直接分管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由骨干教师组成校园网建设小组,实行栏目责任制,将栏目承包到人,定期组稿、更新网页,有效地实现了学校管理的信息化。目前,我校的网站已成为教师的教学资源库、学生的学习乐园和家长了解学校的重要渠道。

二、加强培训。

教育信息化是一项全面系统的工程,既包括"硬件"建设,也包括师资培训、教育管理等"软件"建设。为此,我校在硬件建设落实的同时,着力培养一支观念新、善于运用的信息技术教师队伍。首先,我们组织教师学习了省、市关于实施教育信息化的文件,引导教师深刻认识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

用,认识信息技术应用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帮助教师认识在课程中的角色定位,促进教师转变观念。

为使教师能紧跟时代的步伐,学习掌握信息技术能力,我校采取了以校本在职培训为主,多种形式相结合的信息技术培训方式。在全体教师中普及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根据实际需要,利用业余时间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班,学习内容包括Powerpoint幻灯片、Photoshop图片处理、Flash动画制作、Authorware课件制作、多媒体电教柜的使用等培训。如今,我校一线教师都会制作课件,都使用多媒体设备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给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方法是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关键。我校目前有3名信息技术专兼职教师,都具有本科学历。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做到 "四有":即信息技术课程有教学目标,有学期工作计划,有教材,有教案。学校还根据农村小学的特点,组织信息技术兴趣小组活动,定期开放微机房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自主学习。目前,很多学生都已经能够独立地进行文字输入,编辑处理,电脑绘图以及制作简单的动画等,部分学生已能建成自己个人博客。

三、有机整合。

学校要真正推进教育的信息化,切实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在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有机整合上下工夫。因此我们学校要求教师在"因学施教,学用结合、务实求效"的原则的指导下,老师们根据各自学科的特点,积极开发教学课件,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结合的新途径。语文教师在信息技术形象、丰富、富有动感的鲜活形式中找到切入点,通过鲜明的画面构图、逼真的形态色彩和美妙的音响效果,丰富学生的知识、陶冶学生的情操;数学教师则通过演示突破难点,在动静结合,直观感知中帮助学生发现规律,促进思维,收到很好效果。各学科教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地运用信息技术制作课件,进行

教学资源开发。就是在这样一种敢于探索实践的精神下, 我校的教育信息化逐步向纵深发展。

目前,学校建有数字化校园平台,包括公文管理和学籍管理、资产管理、财务管理、图书管理、档案管理和实验管理等软件。在管理和使用方面,利用信息技术实现职能信息管理的自动化,实现上下级部门之间更迅速便捷的沟通,实现不同职能部门之间的数据共享与协调,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减员增效,形成充满活力的新型管理机制。

四、互动共享。

作为一所偏远的农村小学,我校在教育教学研究上,非常重视请进来走出去,与花园小学签订了网上结对帮扶协议书,定期开展教师研讨课、观摩课。学校业务活动时,不定期邀请结对学校通过网上远程视频参加研讨和互动交流,使教育信息化工作扎实有效地开展起来,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学校信息工作组及时更新充实校园网站内容,上传教学案例、教学论文及教育管理的经验,使我校教师足不出户就可以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实现资源共享。此外,学校还积极鼓励和组织青年教师参加扬州市教育博客及凤凰语文、小学数学网等各专业学科网站上注册,在更大更宽阔的平台上交流和共享。

上一篇:科研方法概论范文下一篇:外包物业主管工作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