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经济论文范文

2024-07-14

我国农村经济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从几千年的华夏文明,到建设科学先进的社会主义,农业一直是我们最主要的生存方式。在科技日益发展的今天,农业也卷起了新的飓风。农业产业化经营自起源于山东起,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应用,得到的效果也非常显著。高效的运作方式,集约化的管理体系,合理的资源分配,使得农业步入了一个新的台阶。但是我国的大部分地区仍然存在着令人担忧的状况。匮乏的科学技术,落后的生产力,陈旧的理念,使很大一部分人民群众生产力远远落后于平均水平,生活的艰难可想而知。他们需要希望,需要这种先进的方法带他们远离贫苦。

[关键词]农业合作 产业化 经营

入世后,我国面临的机遇便日益增多,同时面临的挑战也更多了。市场经济渐渐渗透到各个领域,当然也包括农业。科学技术成为了第一生产力,信息技术不断的刺激着经济增长。如何在这样的浪潮下生存,并适应下来?答案就是产业化模式经营。如何形成产业化模式,如何抵挡来自国际上的农业冲击?那就是将农民合理有效的集合起来,统一成一个整体。这样就会形成整个农产品流通过程的一体化机制,竞争力也就提上来了。我们也就有资格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国际农业上分一杯羹。

一、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崛起有其存在的必然性

在社会飞速发展的同时,传统的“老”农业模式开始无法完全满足市场以及社会的需要。面对多变的市场环境,加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就成为了首要的任务,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实行农业产业化的最为有效的手段,通过农民自主的联合,形成龙头式组织,来带动整个地区的发展。因为是农民自己的产业,更加容易得到当地人的认可。通过参与组织到运作,农民的担心减少了。农业产业化的道路是未来发展的趋势已经毋庸置疑,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以其各方面的优势从现有的结构模式中脱颖而出。在发展农业经济的过程中,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必须以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表现的主要方式有:第一,农业合作经济组织能够调整农业的经济结构,客观上扩大了农民的收入。第二,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与收获,实现农业产业化的经营模式,是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必要过程。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使效率显著提升的基石和前提条件。传统农业转型到现代的科技农业的方法,首选农村合作经济,也是最适合我国国情,符合我国现行市场经济的条件。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市场的不断细分,社会分工也越来越细致,加上人们对于生活的物质追求不断提高,这些都刺激着农村产业化经营的发展。农业的市场化程度逐步提高,风险也伴随着整个农业生产过程。第三,农村合作经济的不断发展,是建设理想小康社会的绝对条件。小康社会是经由我党提出,时至今日我国一直不懈追求的主要任务,也是时代的发展潮流。而建设小康社会的核心是对于农民的居住环境——农村的不断建设和改革。当然,难点也出现在这里,焦点是如何让农民的收入持续不断地、稳定快速地增长。建设小康社会,前提基础是农村产业化的实现,也是是否可以进行小康社会建设的重要依据。

二、农村产业化经营的概念和形成原因

所谓的农村产业化,就是说把市场当成基本导向,中心为效益,通过将农业的整个生产过程中所有的技术和管理方式都配置成最为科学高效的配套模式,使生产力、生产效率达到最大化的方法。产业化的思路是,首先将主导产业确定下来,再将整个区域细致划分布局,依托龙头来强力带动。在整个农业的产业化发展道路中,最为主要的发展形势是用规模化的经营来保证市场的需求方针,龙头企业牵线带头,发挥纽带的作用,将该地区各种模式带动起来,实现共赢。面对国内与国外的大市场,使农村商品的生产与农产品的审查形成一个健全的服务体系。整个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过程中,服务是首要的目的,是建立全面系统的各种农产品的服务体系的全过程。

在20世纪80年代末,改革开放的浪潮开始席卷整个国家经济结构,同时经济效益不断扩大的需求也刺激着各个行业。产业链之间不断的变化以求适应新的环境,单一的结构不再适应市场的需求。由于整个工业产业和刚起步的第三产业在实质上与市场有着更为直接的关系,国家更是运用宏观调控的方法,结合国情等特点,率先将二者重新整合完成,资源的配置与调整也基本符合了市场的需求。

但是,几千年来我国的农业一直处于粗放的状态,且分布广,区域分布不均匀,技术含量偏低。这与当时的市场经济已经脱轨。农业整个产业的滞后导致其无法参与市场经济中,城乡经济差异不断变大,经济壁垒产生,农业发展没有了依靠,更影响了农业的发展。在这样的情况下,农业产业化应运而生。

三、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面临的挑战

当前发展农村的经济过程中,以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为主要目标。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现状还处于萌芽期,也就是所谓的探索阶段,在发展中我们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仍有许多没有解决的问题,仍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挑战:(1)我国绝大多少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在发展的过程中没有前期统筹的规划和科学的设计,只是靠着对于新事物的不断摸索和实践得来的肤浅认知。对于法律主体的地位也不够明了,甚至在法律法规上,对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概念、意义、宗旨、核心、服务形式等都没有明确的给出定位。这些现状严重影响到合作经济的发展,以及在日后经济利益分配过程中,各法律主体的合法权益无法得到保障。(2)没有及时有效的融资机构也是现在大多数合作经济组织的通病。以前获得资金的形式主要是来自于农村信用社的信贷。但是面对瞬息万变的现代市场经济,那种单一的形式已经无法适应市场的需求和发展的需要。单一的资金获得形式将影响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还会影响到其辐射带动的能力。

四、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面临的思路

无所不在的挑战充斥着整个市场经济运行中,无论是大的组织,小的联盟都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同样受到了市场经济的影响,而且在建设的过程中,还要面对现代化农业的崭新要求,同时还要满足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在农产品的供求关系上、整个农业的市场环境逐渐转变。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不只是需要制定相关联的整体发展思路,更是要在必要的过程中注重突出它的主要特征与个性,立足于长远的发展和不断的创新,真真正正的把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成带领广大农民致富增收,发展新现代农业的致富经济体。在整体的发展规划中需要通过国家政府的各项规章制度、法律法规的理解与认可中进行实实在在的整体规划,要始终不移的坚持政府所支持的方针,努力的营造良好的可持续发展环境。不得不承认,在我国,农民还是处于弱势的群体,他们需要不断地扶助与帮忙,需要政府的关怀。所以在整个农村合作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都无法离开政府的亲切帮助,少不了政府的参与和带动,同样没有广大人民的积极拥护和参与也是不行的。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始终遵守着互利、自愿的基本原则,尊重农民们的自主的意识和选择权,通过不断的引导,使农民走上正确快捷的发家致富之路,还要注意在发展中对于广大农民的利益的维护,保证农民的经济利益不受到丝毫的损害。

五、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采取的有效举措

第一点:正确对其引导

在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壮大下,其主体还是农民,但是如果没有政府的参与和支持,农民很难放下心去干。所以政府在这里的作用就很大了,政府要不断提高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关注度,引导农民不断提高对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关心、扶持、帮助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起到带头的作用。

第二点:扩大优惠政策

通过不断地发布各种相关的规章制度,来完善和帮助发展中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保护农民的切身利益不受到损害,必要时可以通过立法来确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在经济运行过程中的法律地位和合法的身份。并出台一些鼓励、扶持、奖励制度来增加农民的积极性

第三点:农民自主、政府监管

在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过程中,要始终不移的坚持走农民自己的方针,坚持民办,决不能由政府或者是组织插手进入。政府在整个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过程中,仅仅只是作为一个监督者,断然不能去插手管理的事物。

第四点:知识传播

通过宣传、组织、学习等形式,让农民了解在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中,他们的地位是什么,合法权益是什么,以及有哪些先进的知识需要他们掌握。提高农民的自身素质,法律意识,这样当受到损失时就可以拿起法律的武器来保护自己。农民了解了,知道了,自然也会配合工作,使得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更好地发展。

六、总结

通过实践、理论与时间的三重考验证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我国当前发展农村经济、改善农业市场经济、发展小康社会的主要手段和有效方法。通过农村合作经济的发展可以促进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各个要素的优化配置,打破了原有的资源闲置的局面。推动了整个农村的产业结构和人员配置的调整,对于农村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我国主要发展趋势是建设小康社会,其重点就是发展农村,从党的号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可以看出,但是难点也同样在农村,因为我国人口众多,幅员辽阔,要想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新农村,实在是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于舒斌.发展农村合作经济对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作用[J].科技创新导报,2012(19)

[2]周丕娟.关于重建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体系的思考[J].广东合作经济,2005(4)

[3]白立忱.加快改革步伐,促进农村合作经济发展为完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做出贡献——在中华全国供销合作设总社第三届理事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上的工作报告[J].广东供销,2004(2)

[4]吉林省供销合作社.积极引领农村合作经济发展、构建合作经济新框架[J].广东供销,2004(2)

[5]黄宝.供销合作社应成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引领者[J].广东合作经济,2005(3)

[6]怀宁县政协.推进农业产业化,走富民强县之路[J].安庆科技,2002(3)

[7]邓勤.浅谈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体制创新[J].蚌埠党校学报,2003(3)

[8]何永国.加速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对策研究——金川县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规划(2005—2010年)[J].阿坝科技,2005(2)

我国农村经济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农业经济是我国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在我国国民经济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中提供重要的经济支持,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我国针对农业经济管理提出了新的目标和要求,同时对于农业经济的管理也进行了全面的规划,本文针对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的管理措施展开研究,了解目前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的趋势,以及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所存在的问题,利用农业现代化的视角对完善农业经济管理提出可行性的指导建议,从而提高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我国农业经济的管理质量和效率。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业经济;建设路径

一、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的发展趋势

(一)农业经济管理理念得到根本性转变

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农业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针对农业经济的建设我国在政策方面、财政方面以及技术方面都给予了重要的支持,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模式不仅实现了创新,同时农业经济管理的理念你得到根本性转变。传统我国农业经济的建设和管理 以小农经济为主,农业生产以及农业经济管理理念陈旧,农业经济的发展方式也比较单一,农业经济管理保持着粗放型的管理格局,在新形势下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我国在农业经济管理当中引进了新的思想和理念,逐步实现农业经济管理的现代化改革,农业经济管理模式也实现了进一步的创新,从传统的单一化农业生产转变为农产品加工等一体化的农业经济管理体系,这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变革

在我新农村的建设过程中充分利用到了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构建了信息化以及网络化的农业经济管理环境,信息技术以及现代通信手段在农业生产以及农业经济管理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很多新农村建设的示范基地,农业生产已经充分实现了信息化控制,利用大数据以及其他信息技术手段控制农业生产的温度条件以及湿度条件等,这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农业生产力,同时也优化了我国农业经济的管理。

二、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的问题

(一)缺少健全的农业经济管理制度和体系

近几年,随着我国科技水平的创新和发展,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尤其在我国新农村的建设背景下我国农业经济管理有了显著的提升,但是在一定程度上我国农业经济管理问题也不断凸显,基于新农村的建设背景我国还缺少欠缺的农业经济管理体系和制度,传统的农业经济管理制度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农业的建设和发展需求,另外现有的农业经济管理制度经济政策内容比较笼统,在实践当中缺少实际操作性,这会给我国现代农业经济管理带来一定约束。

(二)农业经济管理模式落后

受我国传统小农经济的影响,我国针对农业经济管理模式还比较单一和落后,很多地区农村农业经济管理还都保持着人工管理的方法,不仅效率低下同时农业经济的管理质量也很难保证,虽然现代化的科学技术以及信息技术在不断创新,但是并没有在农业经济管理当中实现普及,农业经济管理对于信息技术设备的应用效率还比较低,这极大影响了我国农业经济管理信息的接收、共享以及处理。

(三)缺少科学的农业经济管理理念

在新农村建设农业经济管理的创新还需要现代化的农业经济管理理念提供支持,但是目前我国很多地区农业经济管理还缺少科学的经济管理理念,基层乡镇的领导干部没有认识到自身在农业经济管理中的职能和责任,缺少农业经济管理的意识,同时由于农业经济管理理念的匮乏也无法在新农村建设中提供有效的战略指导,这无疑会影响我国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同时也会限制我国现代农业经济的增长。

三、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的对策

(一)健全和完善农业经济管理制度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环境发生巨大变革,为了更好地推进农业经济管理工作,我国还需要充分完善和健全现有的农业经济管理制度,为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落实提供依据。一方面,要结合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环境积极出台相关的农业经济管理章程,并在农村基层做好宣导工作,了解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的趋势和方法,另一方面,要对现有的农业经济管理政策内容进行梳理,积极完善农业经济管理中市场交易、合同管理的内容,这可以明确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的目标。

(二)創新农业经济管理模式和方法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针对农业经济管理要追求创新和变革,积极运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以及信息技术等完善农业经济管理,改变传统单一化人工管理的模式,构建数字化农业经济管理平台,引进和完善信息化的农业经济管理系统,以此来提高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的效率。除此之外,我国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农村的基础设施,优化农村地区的电力系统以及水利系统等,为农业经济管理提供便捷,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的与时俱进,提高我国现代农业经济管理的质量。

(三)创新和转变农业经济管理理念

在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中农业经济管理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对于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影响深远,基层政府部门要进一步创新和转变农业经济管理理念,加大对农业,经济管理各方面资源的投入。同时,基层党员领导干部要强化学习意识,保持现代农业经济管理的先进性,对于农业经济管理人员也要展开系统化的培训,发挥高素质人才在农业经济管理中的领导作用。

结束语

综合本文对新农村建设农业经济管理的研究和论述,农业经济管理要强化在战略方面的部署,充实基层领导干部的同时,也要明确农业经济管理的目标和定位,了解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的趋势,正视目前农业经济管理中所存在的不足,以此来确定新时期农业经济管理的改革方向,从而针对性的完善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的内容。

参考文献

[1]王天勇.论生态经济下农村经济的发展路径[J].老字号品牌营销.2020,(04):46-47.

[2]李京慧.新农村建设环境下的农业经济管理优化[J].财经界.2020,(36):18-19.

我国农村经济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我国农村公路建设步伐加快,农村公路交通状况明显改善,农民购买的机动三轮车、摩托车、汽车等交通工具数量也不断增加,在给农民出行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增加了农村公路交通安全隐患,影响农民群众生命安全和农村经济发展。因此,研究和探讨农村地区公路交通安全治理策略,对于减少和预防农村地区公路交通事故、降低交通安全隐患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农村公路交通;安全隐患;治理

农村公路是我国公路网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构建新农村的重要条件。在我国农村公路里程持续增长及车辆保有量持续上升的背景下,农村公路交通安全问题日渐突出,极大地影响到我国农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质量。特别在乡村振兴与构建美丽新农村的背景下,注重农村公路安全,逐渐得到我国社会各界的重点关注,成为确保农村绿色健康发展的支撑要素。

1农村公路交通安全的基本隐患

1.1安全意识薄弱

驾驶员通常是借助触觉、听觉、视觉来处理公路信息,并选择相应的驾驶决策。如果驾驶员信息接收受到影响或驾驶技能、安全意识欠缺,或者缺乏良好的架势习惯,都将导致驾驶决策出现偏差。此外,通过深入探究我国农村公路交通安全问题、事故的形态分布及事故成因,能够发现诱发农村交通事故的成因主要包括超速行驶、酒后驾驶、疲劳驾驶、会车、超车等内容。至于乘客特征主要指车辆乘客未做好安全措施,从而发生被抛出、摔倒、被划伤等安全问题。究其原因在于农村公路交通的环境发生了转变,但公路交通中“人”的意识却没有发生深刻地改变,缺乏安全意识或安全意识薄弱的问题依旧存在。根据哈顿矩阵模型能够发现,人在态度、情感及意识等层面上,如果缺乏安全意识,将导致公路交通安全事故持续上升,严重影响到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与建设的速度。

1.2农村公路安全管理

通常来讲农村公路管理面宽、区域辽阔、交通部门人力有限,并且机动车与农用车通常由不同的部门进行管理,致使交通管理职责出现相互交叉、相对分散的问题。与此同时,由于我国公路使用者,包括行人、驾驶员,缺乏安全意识、不了解交通规则,导致交通管理秩序较为混乱,进而诱发农村公路交通安全问题。此外,在交通事故出现或發生后,会导致部分交通设施的损坏。然而由于相关管理部门的修复周期较长,致使同类事故的发生几率大幅度提升。在此过程中,由于农村公路不过规范,当公路出现事故后,驾驶者会选择其它公路,从而导致其它分支公路出现饱和度过高、安全隐患加大的现象。所以在某种层面上,我们可以说农村公路交通是较为复杂的管理问题,不仅要求公路使用者拥有较高的安全意识,还需要我国相关政府部门加大财力、物力、人力等方面的投入,通过提高安全管理质量和水平,切实破解农村地区的交通安全问题。

2农村公路交通安全隐患的治理

2.1加强安全理念教育

首先,应通过宣传教育,提高农村居民的交通安全理念与意识。譬如结合农村经济发展对公路流通的影响,阐述传统行车与出行理念的问题,从而帮助农村居民更有效、更全面地了解到交通安全意识提升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其次,借用新媒体、自媒体等技术,帮助农村居民深入地理解并认识农村公路交通安全问题的严峻性,明确交通安全与当地经济发展的内在联系,从农村建设的角度出发,逐步提升农村居民对交通安全的重视。最后,做好分类教育。即将交通安全教育划分为驾驶者教育与普通行人、非机动车教育。从安全培训、安全常识普及等角度出发,切实强化农村居民的公路交通安全理念。此外,村级干部应加强监督工作,通过日常监督与村民说教,循序渐进地深化村民对交通安全理念的理解。然而在安全教育形式上,必须以农村居民喜闻乐见的形式为主,要形象生动、丰富有趣,要通过广播、电视、张贴画的方式,激发农村居民参与交通安全教育的积极性。

2.2加强安全设施建设

2.2.1公路条件

(1)弯坡组合。弯坡组合需要考虑纵坡与平曲线半径的安全性与影响性。根据相关研究能够发现,在曲线半径降低及坡度增大的情况下,事故发生率会逐渐提升。因此我们应避免平曲线与纵坡的组合。(2)视距。通常来讲公路技术等级越低,越容易导致车辆视距不足,越容易诱发交通事故。所以为提升驾驶员的行车安全系数,我们应在现有的乡村公路设计与建设中,重点检查暗弯,即边坡、房屋、树林等影响车辆驾驶者视线的因素。清除障碍物,提高行车视距。

2.2.2路侧设施建设

路侧设施是降低路侧对行驶车辆造成影响的重要保障,通常来讲公路等级越低,相应的路侧环境愈加复杂,譬如人造结构物、路侧植被、排水设施、边坡等。为解决此类问题,应从如下角度出发,提高路侧治理质量。(1)加强边沟治理。即将传统的矩形边沟改造为能够使车辆重回公路的浅碟式边沟。(2)路肩处治。在路肩处治的过程中,需要提高路肩的宽度,并优化路肩与边坡、边沟的组合方式,降低车辆偏离公路的几率。(3)边坡处治。由于我国农村公路在设计与构建的过程中,缺乏较为充足的资金支持,因此在技术处置力度上较为薄弱,致使路基边缘与公路衔接处出现“高坎”。所以在边坡处治上,需要放缓坡度,提高行车的安全系数。

2.3加强交通管理与系统建设

2.3.1常规管理

(1)我国相关政府部门应结合交通管理职责缺位与交叉的问题,构建全新的管理机制,理清机动车辆与农用车辆之间的关系,规避职责交叉问题的出现和发生。(2)加强警力投入,解决农村公路管理面宽、区域广而警力不足的问题。(3)重构管理机制与工作体系,落实惩罚举措,确保交通事故出现后,被损坏的安全设施得以修复,降低二次事故的发生几率。(4)加强对车辆的管理,特别要加强对超年限、报废车的管制,降低交通系统的复杂程度,提升公路交通管理的有效性。(5)加强速度管理,车辆较高的行驶速度,容易诱发公路安全事故,影响公路的高效运营与稳定运行。因此我国公路交通部门,应合理限制车速,确保骑行者或驾驶员的行驶速度在安全范围内。在此过程中,我们还需要根据公路等级,对不同车辆的行驶速度进行科学限制,使公路交通更加稳定、有序。

2.3.2安全管理系统建设

(1)加强现代科技设备或手段的应用,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公路交通监督管理的实效性。(2)构建激励与惩罚相结合的管理体系。即从利益分配的角度出发,制定契合农村经济发展规律的车辆管理体系,引导车主安全驾驶。(3)构建多主体的管理系统。即构建由村委会、交通、公安等组织机构共同参与的交通管理系统。使交通安全隐患得到科学、综合及有效地治理。从而通过加强农村公路交通的安全水平,拉动农村经济的发展,促进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持续推进

3结语

农村公路交通系统主要由环境、路、车、人等要素构成,人始终处于弱势地位,但由于安全意识不够或客观原因,容易诱发各类交通事故,进而导致农村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受到威胁。因此加强交通安全教育、提高行人、驾驶员安全意识是治理农村公路交通隐患的根本,而加强安全设施建设,注重安全管理优化,则是确保农村公路交通系统安全运行的基本保障,是推动我国新农村、美丽乡村建设的关键。能够确保我国农村经济建设得到平稳、顺利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卢婉婉,闫雯娟.许昌农村公路交通安全分析及对策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1(15):71-72.

[2]程振兴,李智.高速公路交通隐患改善技术研究[J].黑龙江交通科技,2021(6):154-155.

我国农村经济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 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推进,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农村农业发展站在了新的起点,逐步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农业的有效融合,即新型现代农业。目前,现代农业仍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由于传统农业经营模式单一化、农民群体科技观念薄弱、现代农业技术人才匮乏及基础设施有待完善等问题,现代农业整体发展速度缓慢。因此,要调整农业发展模式、推进产业升级,加强示范推广、提升农民科技理念,加强农业技术人才引进与培养,完善基础设施、提升现代化水平,实现农村农业的现代化转型。

关键词 乡村振兴;现代农业;现代信息技术;现代化转型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这是农村现代化与农业现代化首次共同进入战略规划。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将农业农村现代化与国家现代化并提,并将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划分为3个阶段;同年出台的《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则进一步明确了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发展愿景及实践路径。这标志着党对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认知实现了从“为何发展”到“如何发展”的跨越。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强调,要全力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同时要求启动实施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到2025年农业农村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这一系列措施彰显了农业农村发展将迎来新的起点,致力于实现农业农村的现代化步伐。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引领下,现代农业的创新与发展开启了新的篇章,如何推进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是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探索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路径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具有重大意义。

1 现状及困境

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进步,农业发展迎来了挑战与机遇并存的时代,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引领下,农村农业发展逐渐迈向现代化,涌现了一批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与农业相结合的产业,如新型“智慧果园”“智慧水产”等一系列智能产业,为农村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技术示范,开启了新的发展模式,探索出了新的农业发展领域,在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有力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加快农村现代化发展[1]。但与此同时,“智慧果园”等现代农业产业模式仍面临较多问题,存在较大发展空间。

1.1 农业经营模式单一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引领下,农村农业的发展取得了初步效果,但目前仍存在以传统农业经营模式为主的问题,未能根据时代的变化和需求及时进行创新改变,且大都依赖于人力来完成农业的生产加工工作,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农业的现代化发展。传统的农业以自给自足的经营模式为主,即满足自身经济需求而进行生产的一种模式,这种模式大都崇尚独立生产,独立经营,以自身生产能力为标准,多劳多得,少劳少得,在农业及农产品产入产出过程中主要依靠人力,无法实现农民人人参与农业生产与经营的局面。因此,传统的农业经营模式不利于农村农业生产力的提高,致使整个农业发展较为滞后,影响农村农业实现现代化的进程。

1.2 农民群体意识淡薄,科技观念滞后

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农民始终处于主体地位,发挥农民主体性是农业有效实现可持续发展、促进农村农业实现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但在农村农业发展过程中,农民对现代农业的认识尚且不足,观念较为滞后[2]。目前,大部分的农民群体由于受教育程度低、政策性盲从等因素对现代农业发展的认识尚浅,整体思维观念仍停留于对传统农业的认识,对于农业的发展趋势及发展前景未能形成正确的认识,不利于农业的发展和进步。现代智能化信息普及较广,但农民对现代科学技术信息的接收和掌握程度仍处于较低水平,大都缺少对其深入的剖析和使用,即面临现代农业科技无效使用、现代农业科技未使用等问题,形成产业技术的浪费,阻碍了农村农业整体生产力的提升,致使当前农村农业整体发展水平低下,不利于农村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3]。

1.3 现代农业技术人才匮乏

现代农业的发展更加倾向于技术性的发展,即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与现有农业的结合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发展。目前,大部分农村农业发展较为落后,现代农业技术人才匮乏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农村大都地处偏僻,整体生产力水平低下,经济实力较弱,相关农业技术性人才更加倾向于城市的发展,不愿投身基层,少部分投身农村实践的人才存在转移性问题,即停留时间短且转移速度快,这给农村现代农业发展带来一定程度的阻碍[4]。农村现存的现代农业机械缺乏专业的农业机械维护和管理人员,造成了一定程度的闲置和浪费[5]。因此,农村现代农业技术人才供应不足是现代农业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给农村现代化农业的普及和发展带来不利影响,整体上延缓了农村农业的现代化发展进程。

1.4 现代化程度低,基础设施有待完善

现代“智慧农业”的发展不仅要靠互联网技术,还要依靠现代农业机械的支撑,现代农业机械的更新和使用是推动农村农业发展的关键。农村地域特殊,现代化水平整体较低,现代农业机械的资金投入力度小,农村的农业发展主要依靠人力或简式农业机械,现代农业机械的配置率和使用率仍然处于较低水平,致使大部分农村存在少有或没有现代农业机械的现状,未能及时为现代化农业的普及和发展提供物质支撑;同时,农村基础设施不完善,交通、水电等与城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相关现代农业机械未能正常投入使用,资源浪费情况比较突出[6]。因此,加大现代农业机械的资金投入、加强现代农业机械的引进和维护对实现农村农业现代化发展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2 路径选择

2.1 调整农业发展模式,推进产业升级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过程中,现代农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是有效实现农村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一步。在现代科技引领下,社会走向新的发展阶段,针对不同领域的发展,科技均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为人类社会提供了巨大便利。

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促进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须统筹规划,对乡村产业领域出现的问题进行区域化管理,根据各个领域现阶段的发展实际制定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符合乡村农业发展实际的方案,科学规划和领导现代农业的有序发展。1)立足当前农村农业发展实际,调整农业发展模式,推进产业升级,全面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促进现代农业的普及和发展[7];2)不断更新和升级传统农业经营模式,将传统的家庭式小农产业集中起来,发展集约化、规模化的农业;3)加强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实现农村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现代化转型;4)大力推进现代化农业机械的投入与使用,现代化农业机械对于农业的经营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节省人力、财力的同时,还有利于提高农村农业整体的生产效率[8]。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构建科技创新与现代新型农业有效结合的农业发展模式,逐步实现农村农业现代化发展。

2.2 加强示范推广,提升农民科技理念

理论是实践的先导,思想是行动的指南。农民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主体,发挥农民主体性是促进乡村农业资源有力开发的重要途径,是促进乡村农业不断在时代中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利用现代农业信息资源优势提高农民整体素质的重要途径[9]。农民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主体,只有不断更新现代农业发展理念,才能引领农业实现现代化转型,因此顺应时代发展潮流,须明确科技事业的定位,发挥科技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作用,确保现代技术发展的规范性、合理性、科学性。

1)加强地区农业特色示范推广。向农民群体普及现代农业常识,提升农民整体素质,积极鼓励和支持农民参与现代农业建设和发展的全过程,用科学正确的理论武装头脑,为农村农业现代化发展奠定理论基础。2)提升农民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客观认识。对于现有的现代农业机械,通过系统完整的理论学习,形成一套自成体系的使用方案,因地制宜地将现代农业机械应用到农业建设和发展的实际中[10]。3)对于尚未配置较先进的现代农业机械的地区,可通过互联网实现线上线下联合培养与宣传,并在必要时举办相关主题实践活动,积极鼓励农民参与实践活动,激发农民对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好奇心,实现潜移默化的宣传和推广,提升农民整体素质。

2.3 加强农业技术人才引进与培养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现代农业的发展离不开技术性人才的支撑。目前,农村农业发展相关技术性人才供应不足,加强农业技术人才引进与培养是亟待解决的问题。1)由于农村地域的特殊性,要加大地方政策性倾斜,完善相关福利政策,提供优厚的物质待遇,吸引和鼓励广大青年人才积极投身农村建设与发展。2)对于农村现有的技术性人才给予政策性红利,以防人才流失现象的发生。3)除了不断引进技术性人才,人才的培养也是农村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措施[11],要积极开展现代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加强技能培训,培养一批高素质创新型复合人才。构建多元的教育培训体系,提高农民的整体科学素养,为推进现代农业的发展和转型提供人力支撑,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推进提供人才支撑,为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奠定基础。

2.4 完善基础设施,提升现代化水平

目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城乡发展不平衡突出体现在基础设施的供应和配置上,农村的基础设施同实际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匹配,仍处于弱势地位。1)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经济水平的提高,现代技术发展不断走向智能化,尤其是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和普及。然而,目前农村现代智能化农业机械缺乏,对农村农业的发展造成较大的影响,因此要加大现代农业机械的补贴和投入力度,给农村农业发展匹配相应的基础设施。2)加大资金投入。加大对农村地区相关管理和维护的补助,及时对现代农业机械潜在的隐患进行维修和养护,降低现代农业机械的磨损;对于位置偏远的农村地域,给予丰厚的物质和技术支持,提高现代农业机械的使用率,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农业的有效融合,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乡村的现代化转型[12]。

3 结语

在乡村振兴战略不断推进的过程中,农村农业的发展将迎来新的机遇和挑战。现代农业技术应用广泛的领域大都集中于较为发达的县城地区,在广大偏僻农村尚未普及。因此,实现农村农业的现代化发展,须明确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體分析,对于发展较为落后的乡村区域,加大政策倾斜力度,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对于乡村自身发展方面,要不断提升管理能力,努力创建更加切合农民发展实际、符合具体乡村发展实际的基层人才结构,实现农村农业的现代化发展。

参考文献:

[1] 潘明,张丽慧,黄晓财,等.空天地一体化智慧果园平台设计与应用[J].现代农业装备,2021,42(4):43-47.

[2] 饶晓燕,吴建伟,李春朋,等.智慧苹果园“空-天-地”一体化监控系统设计与研究[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21,23(6):59-66.

[3] 崔冬冬,王晓芳,李晨,等.山东省智慧果业云服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J].中国果树,2021(6):71-76.

[4] 刘吉敏,覃泽林,方辉,等.广西智慧柑桔技术构成与发展建议[J].中国南方果树,2021,50(3):180-184.

[5] 张伟.智慧农业农村的构建:兼论智能电表在果园中的应用[J].中国果树,2021(4):115.

[6] 王莲花,李侃,山红梅.小规模智慧果园系统设计[J].农业工程,2021,11(3):55-61.

[7] 于辉,刘现武.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现状及发展建议[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21,23(10):10-14.

[8] 钟曼丽,杨宝强.再造与重构:基于乡村价值与农民主体性的乡村振兴[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1(6):1-9.

[9] 杜志雄.农业农村现代化:内涵辨析、问题挑战与实现路径[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1(5):1-10.

[10] 司伟.经济转型过程中的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1(5):11-19.

[11] 刘俊显,罗贵榕.农业现代化建设中的问题和路径探究[J].农业经济,2021(9):9-11.

[12] 刘衡,朱铁辉,辛岭.农业现代化与城乡融合的耦合协调和驱动因素[J].农业现代化研究,2021,42(6):982-995.

收稿日期:2021-11-13

基金项目:陕西省社科界2020年度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项目“基于绿色价值的陕西地区生态产业发展的反贫困机制研究”(SX—224)。

作者简介:王振花(1996—),女,陕西商洛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

*为通信作者,E-mail:Zhoub@xust.edu.cn。

我国农村经济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本文就发展绿色金融推进国内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对各个行业的转型优化以及国内经济建设问题进行了分析探究,希望对进一步推进相关领域内的研究有所启示。

关键词:绿色金融;可持续发展;国内经济

1.现阶段国内绿色金融发展所遇到的问题分析

1.1经营宗旨与经营目标有待改善

现阶段,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经营宗旨以及经营目标强调的是股东利益以及利润的最大化,因此绿色金融的发展遇到了缺乏价值驱动因素的问题。再者,国内很多从事环保业务的中小型企业仍缺乏合理的融资渠道,无奈他们只得选择民间借贷融资,这种做法既增加了他们的运营风险,又使得银行等金融机构失去了对于这类企业发展的制约及掌控作用。

1.2公司结构不完善,绿色金融的发展缺少保障

“可持续发展”的价值理念促使国际金融机构拓展业务时拥有一票否决权或业务监督权。但国内金融机构的组织结构设置还尚未涉及到环境保护方面的内容,更缺少具备相应职能的机构,因此绿色金融发展进程中很多问题仍得不到有效监管。

1.3专业产品、专业人才、产品和服务相对缺乏

在中国,以商业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在项目技术可行性、节能量测算、节能行业政策及技术标准确定等工作中仍存在诸多问题,相关的规程以及标准还未熟练掌握。

2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论述

2.1绿色金融能够推动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

现阶段,区域经济的发展为社会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做出的贡献已经得到了相关人士的重点关注。综合相关案例分析,绿色金融决策的制定能够为资源的优化配置打下坚实的基础,既能够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又能够为各个行业的转型发展创造更加丰富的环境效益。再者,绿色金融业也有助于缓和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进而帮助企业运用合法、合理的手段规避风险,促进区域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在各方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传统金融正在逐渐向“绿色金融”转变,因此金融机构的绿色环保理念、绿色金融战略理念均得到了强化。而这方面变化产生的影响最终将体现在企业生产方式以及经营管理模式的变化之上,能够为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基于宏观层面分析,区域经济的转型发展是社会经济腾飞的重要前提,所以我们需要摆正对于“绿色金融”问题的关注度。

2.2能够促进产业、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相关措施并优化资源配备来促进绿色金融的发展对相关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最终会使相关产业呈现出可持續发展的新态势。具体来说,绿色金融能够对社会资金流向起到引导作用,進而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转型升级。在此基础上,它还能够以聚集资金的方式为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支持,这一环节的支持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基于宏观层面分析,在绿色金融的影响下“绿色产业”也将产生规模经济效益,能够助力于劳动力、商品以及技术的空间转移,进而使产业实现整合发展。在上述变化的影响下,市场体系将会愈发完善,政府主管部门对于金融市场的监督管理也因此而增加了新的可能性。

绿色金融的引导下,企业管理者以及普通公民的环保意识也能够得到强化,这方面的变化最终将有助于增加社会成员对于社会的认同感。现阶段,民众的环保意识正在不断增强,金融业同样需要顺应这一变化,进一步推进自身的优化调整。以商业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需要通过绿色金融业务承担起属于自己的社会责任,进而树立起良好的社会形象。另外,发展绿色金融对缓解当前日益严峻的环境保护问题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企业能够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前提下为环境保护作出相应的努力。

3发展绿色金融,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分析

3.1强化金融队伍建设

金融机构想要发展绿色金融,并让其助力于国内经济的转型发展需要强化金融队伍建设。这方面的工作是后期各类细节工作优化落实的前提。具体来说,需要选择具有丰富经验的项目经理以及金融分析师参与到绿色金融产品的开发与推广之中,针对特定产品制定出详细的风险管理方案,确保在绿色金融业务领域能够及时完成相应的人才储备。在此基础上,国内金融机构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与国际绿色金融机构的合作,确保能够在管理理念、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能够得到相应的支持。严格按照上述标准落实相关细节才能够在全新的行业形势下助力于绿色金融的发展,最终让其在国内经济转型发展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3.2进一步推进金融产品的创新

绿色金融产品的创新也是相关领域实践中所必须要关注的一部分工作。最常见的方式便是发行绿色金融债券,既需要发挥市场机制对企业旅行环境责任的监督和保护作用,又需要发挥市场的导向作用。待企业评估上市时,要将履行环境保护责任纳入评估体系之中,以此来约束企业的行为。在此基础上,企业需要重视绿色债券产品的发行,如此才能够为绿色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多低成本、使用周期长的资金。而这方面的实践也能够为以企业为主导的环境保护项目解决好融资难的问题。最后,完善巨灾保险以及绿色衍生产品也是金融机构应当重视的一部分内容,它实现了金融产品对于自然环境风险的有效管理,既能够创造经济效益,又能够为环境保护打下坚实的基础。

3.3推广绿色信贷政策

绿色信贷是绿色金融的重要体现,而实施绿色信贷则能够为绿色产业、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具体来说,在相关领域的实践中可以尝试制定差异化的信贷政策,主要通过降低经济资本的占用指标、信贷规模优化以及贷款利率优化等手段强化对于节能环保项目的扶持力度。此外,需要尝试控制产能过剩、污染严重企业的授信,以此为起点限制对环境产生污染的项目的建设。若能够将环境因素纳入风险评估以及贷款审批制度之中,则有助于对相关风险做好防范。

结语

绿色金融对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以商业银行、证券交易机构的金融机构需要提高对于绿色金融的关注度。以上笔者站在高中生角度,在分析汇总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对此类问题进行了分析探究,希望对进一步推进相关工作的优化落实有所启示。

大庆高新区石化产业促进中心 刘海军

我国农村经济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文章第一部分引言说明文章的研究背景及意义;第二部分是对文献的评述;第三部分运用计量的方法研究影响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因素与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之间的关系,并对收入对消费水平的影响单独进行了研究;最后得出文章的结论。

【关键词】农村居民 收入 消费 影响因素

一、引言

快速的经济发展使得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由于种种原因,使得城乡之间的居民收入差距加大,经济的增长对农村居民的消费并没有起到多大的作用。如今,我国的主要消费群体在城市,但是城市的消费已经逐渐趋于饱和,消费产生疲软现象,内需不足,而农村居民这个大的群体却是消费不足,巨大的城乡收入差距使得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较城市相比更低。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我国农业的发展,而农村经济的发展与农村居民消费水平有着直接的联系。目前,城市的消费已逐渐趋于饱和,农村市场则存在着巨大的消费潜力。我国农村市场占全国市场的一大部分,带动农村市场的消费对扩大内需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进一步开发农村市场,对于解决我国农村消费需求不足的问题,对于促进我国经济增长都有着重大意义。

二、文献综述

相关学者研究了造成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低下的原因。尹世杰等人(2001)认为当前制约农村居民消费的主要因素是农民收入偏低、农村基础设施和消费环境差、流通不畅、消费观念滞后等[2]。刘旭辉,潘全金(2006)认为我国农村居民虽然有着强烈的消费倾向,消费需求上升空间广阔,但收入消费心理和社会保障等因素共同制约了农民消费需求的增长[1]。黎明,龚旭东等人(2006)认为金融机构网点布局的缺陷、信贷管理体制的缺陷、农村金融币场结构缺陷和农村消费信贷的严重滞后影响了农民跨期消费的可支付能力,进而制约了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扩大。

针对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对经济总量增长的贡献问题,在学术界也引起了激烈的争论。有些学者认为由于农民各种基础设施起步就比城镇差,农民的文化程度较低,使得收入在短期内不会有较大的提升,现如今城镇一体化的逐步实现,使得农村人口大量向城镇聚集,农村人口老龄化严重,这些都对提高农村居民消费水平起到了滞后的作用,因此扩大内需的主要目标还是在城镇,农村消费水平在短期内不会有较大的提升。另有一些学者认为,现如今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已趋于饱和,因此农村具有较大的消费潜力。吴越(2014)对中国农村居民消费的前景是比较看好的,认为农村居民消费增长具有一定的物质基础,并且农村居民的消费空间变得越来越广阔,为国民经济的增长提供了稳定增长的动力支持[4]。

张治觉、吴定玉(2010)对我国1978~2007年间财政社会保障与居民消费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社会保障对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影响较大,社会保障程度不同,农村居民消费水平明显不同[3]。此外,有关学者认为财政支农对农村居民消费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王晓润,尹宗成和孙鑫(2011)通过对1978~2009年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了不同结论,认为在短期内财政支农支出对农村居民消费具有挤出效应,而在长期的效果恰好相反[5]。罗志红,朱青(2012)通过对1980~2010年数据分析,认为优化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可以实现消费公平[5]。

从微观上看,消费是由个人主观决定的事情,受到个人主观心理、伦理的影响,但是,经济人处于社会、市场的大环境中,因此,从宏观上看,消费又受到社会中因素的影响,比如说:收入、利率、储蓄、国家政策、社会保障程度等的影响。国内外学者对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已有研究,对解决我国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目前存在的问题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三、影响我国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因素实证分析

影响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因素众多,本文选择人均GDP、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恩格尔系数、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四个变量作为分析变量,通过搜集2000~2013年的相关数据,分析这些因素对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所搜集的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网站。

(一)构建模型

本文选取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作为解释变量Y,选取人均GDP(X1)、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X2)、恩格尔系数(X3)、农村居民人均收入(X4)四个变量为被解释变量,运用R软件进行回归分析,研究这些变量对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大小。

模型估计结果说明,在假定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收入每变化1%,消费水平对应变化1.208%。这与理论分析和经验判断相一致。模型估计结果也说明,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对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影响最为显著,因此,农村居民人均收入是影响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主要因素。

统计推断检验:R2=0.9991和调整过后的R2为0.9991,说明该回归方程的拟合优度效果非常好,即人均GDP,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恩格尔系数,农村居民人居收入这些因素对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解释能力为99.91%。

(二)收入对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收入是对消费水平影响最大的因素。影响居民消费的因素很多,从凯恩斯的消费理论来看,收入也是影响消费的最主要因素,所以将收入作为主要研究变量,选取2002~2013年全国各省市区的农村居民消费支出作为解释变量Y,选取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X1,各地区生产总值X2作为被解释变量。构建计量经济学模型lnY=β0+β1*lnX1+β2*lnX2+ε,对变量进行面板数据回归分析。

由统计结果可以看出,收入和生产总值相比,仍然是收入是影响居民消费水平的关键因素。结果表明,收入与消费水平显著相关。R2=0.9444,经过调整后的R2=0.9441,说明该回归方程的拟合优度非常好。

四、结论

通过实证分析可以得出人均GDP,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恩格尔系数,农村居民人居收入这些因素是影响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重要因素,其中收入是最为重要的因素。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偏低是导致农村居民消费需求不足的主要原因,因此,要想提高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努力提高农村居民的人均收入是关键。

另外,还要结合农村经济的具体情况,合理地进行城镇化建设,努力地为农村劳动力创造就业机会。

参考文献

[1]胡宝娣.中国农村居民消费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D].西南大学.2010,4.

[2]王珊珊.基于扩大内需的中国农村居民消费变动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0,6.

[3]尹华北.社会保障对中国农村居民消费影响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9.

[4]吴越.农村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4(25).

[5]邱桂杰,于淼.财政支农支出对我国农村居民消费影响的实证研究[J]税务与经济.2014(4).

[6]余建.基于截面数据的农村居民消费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4(15).

[7]周新柠.现阶段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研究[D].广西大学.2011,5.

作者简介:张琦(1991-),女,汉族,山东潍坊人,就读于北京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研究方向:企业社会责任。

上一篇:艺术平面设计论文范文下一篇:农业机械设计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