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水电农村经济论文范文

2024-05-04

水利水电农村经济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社会在不断进步,经济也在不断发展,我国的市场经济已经进入了现代市场经济时代,水利经济作为市场经济中的一份子,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如果水利经济还因循守旧,是无法适应现在的社会的,会阻碍市场经济的发展,因此水利经济面临着改革,只有水利经济跟上时代的脚步,市场经济才能更好的发展,我国的经济发展才能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市场经济 水利经济 发展 改革

我国的经济体制一直在进行改革,现阶段改革的目标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水利经济体制是市场经济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水利经济一定要进行一系列的改革,适应市场经济的体制,使得水利事业良好的发展。

一、对市场经济的认识

1.市场经济的概念。市场经济,又称为自由市场经济或自由企业经济,是一种经济体系,在这种体系下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及销售完全由自由市场的自由价格机制所引导,而不是像计划经济一般由国家所引导。在市场经济里并没有一个中央协调的体制来指引其运作,但是在理论上,市场将会透过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和需求产生复杂的相互作用,进而达成自我组织的效果。

2.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是早就存在的,它是一种交换和交易的场所,但是市场经济不是本来就存在的,它是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慢慢地演变而来的。纵观市场经济的发展历程,会发现市场经济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自由市场经济,第二阶段是现代市场经济,即国家干预的市场经济。自由市场经济是通过市场的自身力量来调控市场的经济。这样的经济是在很早之前存在的,在这个阶段国家不干预市场经济,对其采取放任的政策,整个市场经济在自由的运行,是无组织、无计划的。这样的市场经济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果,但是同时也出现了不好的状况,会有生产过剩的情况,然后导致资源浪费,或是会出现经济萧条。以上两种情况经常发生,那么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国家对市场经济采取了干预的政策,就到了现代市场经济阶段。现代市场经济是在发达的生产力水平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我国在20世纪初开始了宏观调控市场经济。从制度与运行上看,现代市场经济比自由市场经济更加完善,例如现代市场经济的机制是更加健全的,调控手段是更加完善的,法律方面是更加完备的等。现代市场经济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它弥补了市场本身的缺点与不足,在现代社会发展中有很大的优越性,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综合国力的提升是非常有利的。

3.市场经济的特征。现代的市场经济具有以下几种特征:(1)市场经济体制具有自主性,企业是市场经济中的主体,市场主体可以自主调节,使自身的资源向利益高的方向分配,平衡资源,获取最高利益,能够促进经济的进步;(2)市场经济体制具有竞争性、开放性以及统一性。市场是从事交易活动的场所,供给与需求、价格、竞争是存在于每个市场中的三个重要因素,它们之间彼此影响、彼此联系、彼此一寸,体现了市场的作用;(3)市场经济体制具有宏观调控的作用,宏观调控对于市场经济的良性發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在现代的经济现状下,宏观调控是非常必要的,它使得经济能够稳定地发展,快速地发展、可控地发展。

二、水利经济的改革探索

1.水利产业的概述。水利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它的主要任务是为社会提供有关水方面的公共设施与产品,例如防洪除涝、减灾抗旱、水资源的保护、水污染防治以及生态建设等。水利产业不是以营利为目的的,是具有公益性的,主要是为了社会效益。目前,我国的水利产业发展的较好,这得益于国家的支持。我国的水利水电建设突出,在国内乃至国际上都有很大的优势,据统计,在国内市场份额中大约占据65%,在国际市场份额中占据约50%以上,是有一定的竞争能力的。“十一五”我国的水利投资是18%的年均增长速度,而到了“十二五”年均增长速度达到了20%以上,与“十一五”相比,有了一定的提高。“十一五”我国的水利投资是7000亿元,到了“十二五”投资是1.8万亿元,也是增长的。2013年我国在水利产业上的投资为4397亿元,2014年已经达到了4881亿元。在水利投资上也是逐年增长的。但是总的来说我国的水利产业还是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2.水利体制中存在的问题。(1)分工不明确,职责不清晰,司法不统一。水利产业的工作由很多的部门负责,没有特别明确的分工,职责也没有具体的说明,当有问题发生时,找不到具体的部分负责,找不到具体的解决办法,没有明确的规定,使问题无法合理快速的解决。在司法方面,节约用水问题要找城建部门处理,卫生防疫监督问题要找卫生部门处理,水电调度问题要联系电力部门,这样所有水利违法事件都有不同的部门管理,造成了执法的力度不同,方式不同,会有执法不公、执法不严的问题产生。(2)性质不纯。现在的水利产业大致被分为三个类型,它们是生产经营型、有偿服务型、社会公益型。首先是生产经营型,水利产业作为现代的一种产业,是要有现代的经营模式的;然后是社会公益型,水利经济作为一种现代市场经济的一种,要根据经济发展的规律来发展,计算投入及效益,在一定的条件下,它们是可以互相转化的;最后是社会公益型,水利产业是具有公益性的,又不单单只是公益事业,所以也是难以划分的。这三个类型没有严格的界定,概念比较模糊,根本无法满足现在水利的生产。(3)投资不足。在水利产业方面有很多资金不足的情况,经常会总有经费不足、工程设施老化、技术落后等等问题发生,由于水利部门的公益性,水利产业有关部门的收入也很有限,有时甚至职工的工资也难以保证。长期下来,就会导致水利产业部门的职工队伍变小,人才流失,致使水利产业工作更难以顺利开展。(4)缺乏竞争意识。现在有的水利产业部门还是传说中的铁饭碗机制,职工会产生一定的懒惰心里,而且受到现在体制的影响,水利产业部门存在人员结构不合理、职责分布不明确的问题,导致职工工作分布不公、思想低迷、缺乏竞争意识的结果,严重影响了水利产业的良性发展。

3.水利经济改革的措施。(1)体制改革。水利产业的体制一定要进行改革,应该理清行业职责,合理分配工作,统一司法问题,做到执法及时,执法公平,执法透明,执法公正,使人民有问题能得到快速的公平的解决,减少怨声载道的情况,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2)明确水利产业的类型。明确划分水利产业的类型,例如可以分成生产经营型、准公益型、公益型等,让人在此问题上一目了然,不再模糊不清,严格界定水利产业类型,不再阻碍水利产业的生产与发展。(3)投入足够的资金。意识到资金对于水利产业的重要性,水利产业本身是具有公益性的,有的部分无法自己维持,需要政府的支持,只有投入足够的资金,才能改变经费不足、工程设施老化、技术落后、人才流失等等不良状况,资金充足了,才能高效有序的开展工作,且要紧随时代,重视科技的力量,引进高科技的技术、设备,培养高科技的人才。(4)人事改革。在人事任用上,要改变现在的工作风气。工作单位进行公平公正的招聘,让每个人都通过自己的能力上岗,然后通过绩效考核来任用、升迁或是淘汰职工。而且要根据职责、绩效的不同来进行工资调整,调动大家的工作积极性,产生竞争意识。使得水利产业部分有良好的工作氛围,促进工作的良好开展。

三、结语

经济在不断发展进步,我国改革的步伐也从未停止,改革意味着创新与发展,不断创新才能进步,在社会主义现代市场经济的体制下,要通过目前水利产业的现状,找到正确的水利产业改革方式,按照经济发展的规律,对水利产业进行改革,通过不断的改革来振兴壮大水利产业,开创有中国特色的水利事业,努力提高水利产业的经济发展,进而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改善人民的生活条件,促进社会的和谐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宇珍.探究市场经济下的水利工程造价管理控制[J].黑龙江水利科技,2016,(06):187-188.

[2]孙晓迪.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水利经济发展研究[J].科技经济市场,2016,(05):30-31.

水利水电农村经济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农业水利工程兴建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农业水利承担农业灌溉、水源调度、农业防洪、农业改造等多项农业任务。农业水电站、灌溉调度站等都属于农业水利范畴。本文分析了农业水利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关系,对农业水利建设与农村经济发展展开了一系列的讨论。

【关键词】农业水利;农村经济;关系分析;发展思考

现代化的农业水利是利用科学技术与信息技术发展的优势,建立健全基础性的农业灌溉设施、防洪设施、发电设施、农田改造等工程。农业水利在农业生产水平、农业生产安全、农业生产质量等方面都作出了重要贡献,而农业生产又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分支,不可否认,农业水利与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一、农业水利与农村经济发展的相关性略述

现代的农村经济发展需要改善原先落后的农业基础,发展生态农业、环保农业、持续性农业,反作用于农村经济的发展,推动经济建设。现代化的农业水利正好对准了农业发展的需求。农业水利工程的建设能够帮助农村经济建设农业基础设施,大力发展农业经济的有利条件,推进水资源的有效利用,预防地质灾害和气象灾害对农村农业生产造成伤害,从而改变落后的经济面貌。当然,凡事有利必有弊,农业水利工程建设能够推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自然也会对农村经济产生负面的影响。首先,农业水利工程的建设是凌驾于自然规律之上,改变甚至扭曲了自然界发展的规律,对自然环境造成了伤害;其次,农业水利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因建设周期长,投入大,必定会对周期内的农村经济发展造成伤害,农业水利工程建设不合格,在雨量充沛季节不但起不到防洪、引流与储水的作用,反而还会引起更加严重的地质灾害,造成水源流失,人们投入到该工程中的经济资源、物力资源、能源资源也会就此毁于一旦。因此,建设农业水利工程要紧紧掌握住农业水利与农村经济发展的相关性,巧妙的规避农业水利工程建设的缺陷,将二者之间的优势有机的结合起来,带动农村经济建设。

二、现代农村经济建设目标

农村经济建设一直以来都是国家领导人最为关心的问题。随着社会的进步,农村经济建设又有了新的目标。

(一)发展村庄特色,建设农村经济

村庄特色大都是建立在农村农业发展特色的基础之上。现代农村经济不仅仅要解决温饱问题,还要在此基础上实现农村人口的稳步增收,提高农村人口的生活水平,使之逐步与城市人口生活水平靠近。目前,我国多地的农村地区都围绕农业基础发展起来一批具有自己特色的经济项目。

(二)多元化的经济发展目标

农业建设是农业经济发展的根本和基础。现代农村经济还要在此基础上发展分支,开发出以农业生产为基础的农副产品加工业、农业旅游业等多样化的农村经济。解放农村劳动力,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引导青壮劳动力回流。

(三)以经济建设带动和谐乡村发展,形成绿色经济模式

农村发展出现矛盾归根结底是利益弱化,且分配不协调。通过农村经济建设实现农民增收,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矛盾,带动和谐乡村建设。发展绿色经济可以有效地缓解农村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矛盾,帮助经济建设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给农村的子子孙孙留下一片蓝天。

总之,农村经济建设的目标是随着时代的改变而改变的。时代的变迁同样会带动农业水利科技的变化,将农业水利科技推向另一个高度,使之更加符合农村经济建设的目标。农村农业水利工程大都是有国家组织建设的公益性基础设施,随着时代的变迁,农业水利对于农村经济建设的意义也日渐凸显。

三、农村农业水利建设的问题及原因

目前,我国农村的农业水利建设尚未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工程,包括国家对于这一块的资源投入、工程管理也都还没有形成一个完善的系统。新建基础与修缮基础薄弱是我国农村农业水利普遍存在的问题。农村农业水利兴建之初工程设计不是很合理,当时的资金力量与技术力量都非常有限,设计的时候只考虑到了当下农业生产需求,没有顾及长远的发展目标。使用至今日,农业水利工程出现了非常严重的破损,且当时设计的功能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国家在对陈旧的农业水利进行改善时,忽略了因地制宜的重要性,片面的遵循大众化的农业生产要求进行建设,对当地的水文信息、地理信息、农业信息等都不了解,出现了水资源分配不均匀,无法满足生产需求的问题;修缮完成后,后期的养护力度比较薄弱,没有制定严格的养护计划,导致农业水利工程遭受到了严重的破坏。

对于我国农村农业水利来说,在理论与技术这两方面的发展形势还是相当的迅猛,但是,要将这些研究成果、理论知识转化成实际的行动,投入到农业水利建设中还比较困难。其原因在于国家的资金投入严重匮乏,没有成立专门的管理部门,资金外流情况时有发生。加之政策扶持力度薄弱,一些地方有兴修农业水利工程的意向被打压,群众拥护程度很低;还有一部分原因在于宣传工作不到位,很多地方为了完成上级下达的农业水利修建指标,大肆占用农民的耕地,违背了人民的意愿,没有提前给农民做好思想工作,存在严重的强占耕地现象。

另外一个严重的问题是农业水利工程的建设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农业水利工程建设的本意是为了促进农村农业经济的发展,但由于在兴建的时候没有考虑到环境因素,强行的推平土地、破坏植被,后期也没有对被破坏的植被进行修复或弥补工作,打破了当地的生态平衡,破坏了当地的农业生产环境。特别是在经济比较落后的农村,人们为了快速的推进农业经济,毫无顾忌的乱砍乱伐,为农业水利工程兴建积攒土地,乱排乱放,发展工业经济。

四、解决农业水利与农村经济建设矛盾关系的策略

要解决农业水利与农村经济建设矛盾关系首先要端正基层领导人员和广大农村群众的思想,大力宣扬绿色经济。组织干部领导参加思想教育工作,学习其它经济发展优秀的农村的建设经验,让他们意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并带着正确的思想参与农村经济建设,发展农村农业水利;政府部门要对农村经济发展引起重视,加快新建和修缮农业水利,完善农村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领导农村基层干部积极参与农村经济发展,带领广大农民村中参与农业水利修建义务劳动;国家相关部门要注意制定合理的农业水利发展策略,不要给农村的经济建设施加过分的压力,并且为农村农业水利的建设准备充足的建设资源,做好后勤保障工作;注意采用多元化的發展方式,发挥其它非政府部门的建设力量,投入到农村经济建设与农业水利建设当中,把关农村招商引资,要做到三不要:经济效益低的不要、污染环境大的不要、破坏农民利益的不要,确保保护农村农业经济发展环境。

结束语

农村农业水利建设需要国家、群众、社会共同参与,拓宽农村农业水利建设的资金渠道,加强资金管理与施工管理,排除一切干扰因素,加强思想宣传教育工作,扭转机关干部与农村群众的落后思想,强化公众参与,大力发展农村农业水利建设,推动农村经济稳步前进。

参考文献

[1]牛志华,肖勋.农业水利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关系[J].农民致富之友,2013(24):224.

[2]武秀梅.农业水利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关系[J].农民致富之友,2014(08):16.

[3]王秀英,董建军.浅析农业水利与农村经济发展[J].农民致富之友,2015(06):289.

水利水电农村经济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本文主要分析了新农村建设农村水利工作的要求,并针对新农村建设农村水利工作的发展方向进行了研究和探讨,以期促进我国新农村建设农村水利工作的完善,从而促进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村水利工作;发展方向

随着时代的进步,我国农村经济结构从农业化,逐渐转向工业化、产业化等,导致目前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与农村经济的发展不相符。目前农村水利工作存在防洪能力较差,灌溉能力较差等问题,因此需要注重改进。

1.新农村建设农村水利工作的要求

1.1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在传统的农村农业生产中,主要注重粮食作物的种植,即水稻、大豆和玉米,因此农村水利工程主要是为了符合粮食作物的生长需求。如今随着我国农村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很多农村开始注重经济作物种植,因此传统粮食作物农村水利工程的标准不符合经济作物水利灌溉要求,而且经济作物对水利工程标准和设施的要求都不一样。目前农村还是采用一家一户的生产模式,不利于农村水利工作的规划和调整。

1.2水质要求较高

如今我国水产养殖业发展越来越快,因此对水质的要求比以往更加严格。因为如果水源出现污染、或水质遭到破坏,会对水产养殖业产生严重的影响,从而也会对农产的经济造成较大的损失。因为工业的发展及其他因素,水质条件越来越难以保证,进一步影响了水资源费和水利工程水费的缴纳情况。

1.3宏观环境变化协调

随着我国新农村的发展,农村水利工程建设逐渐转变为村民自主,政府组织的作用也从指令性转变为指导性。因此目前我国农村水利建设的政策环境和投资环境都出现了较大的变化。

1.4水利产业政策要求

农村水利建设工程项目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种是公益性较强的项目,该种农村水利建设项目是以社会效益为主,主要包括防洪排涝、水土保持等,这些工程的主要作用是保证全民的安全和利益;另一种则是经济效益较强的项目,主要是指农田灌溉、水面养殖等水利工程。根据该种划分方式,可以明确我国很多农村水利工程都属于第一种项目,即公益性较强的水利建设工程项目,因此需要政府提供资金用作水利工程的建设。然而该种划分方式使资金投入主体存在不明确的问题。很多农村都会将防洪除涝工程、农田灌排工程等,以政府提供资金作为水利工程的主要资金来源。然而根据实际情况而言,防洪除涝工程和水环境治理可以作为公益性项目,农田灌排工程的作用是为农业生产服务,而且受益方也属于农民,因此该工程不应当以政府提供资金作为主体。

2.新农村建设农村水利工作的发展方向

2.1注重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

新农村建设首先要注重节水灌溉,通过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能够有效减少灌溉用水损失,对于农业面的污染问题,也能够得到妥善的解决。同时采用节水灌溉技术,能够完善防渗渠系的配套。农村应该对主干渠道进行衬砌化。

2.2注重灌排标准的提高

随着农业水利工作的发展,如今水利工程对农田灌溉,防洪防涝的要求越来越高。在农村水利工程建设中,首先需要保证供水保证率和农田排涝能力达到相应的标准,并需要注重农业产品结构的规划研究。

2.3注重水环境的治理

水资源的污染问题随着工业发展及其他因素越来越严重,特别是农村水产养殖业,其需要水质保持较高的标准。然而目前我国农村常出现死鱼、死虾的现象。为了农村环境即水环境得到保障,需要加强农村水环境的治理,采用一定的措施实现对农村水资源的保护,从而起到创造良好水环境的作用。

2.4提高农村供水能力

传统农村用水主要是采用地下水,但由于农村可能出现地质灾害使水质产生影响,或出现缺水问题,因此需要提高农村的供水能力。如需要加强农村自来水的建设,并进行污水的处理,从而使农村具有良好的环境面貌。

3.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新农村的建设和国家政策的变化,农村水利工程需要起到防洪排涝、农田灌溉的作用。结合新农村建设的农村水利工作需要注重节水灌溉技术、水环境治理等,从而推动农村水利工程的发展。

水利水电农村经济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水利工程能够为我国的新能源建设、农业生产活动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灌区的部分水利工程还在一定的程度上提供着保护农户生命财产安全的作用。因此做好灌区水利工程运行管理安全工作极为重要。本文主要从目前灌区水利工程运行管理中的安全问题入手,提出一定的解决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灌区;水利工程;安全工作

农业是我国经济建设发展以及社会氛围稳定的重要支柱产业,农业的良好发展既能够提高我国居民的餐桌安全,同时也能提高我国农民的经济水平,对我国农村全面振兴政策的落实能起到推动作用。灌区的水利工程对我国农业发展具有促进作用,能为农作物提供充足的水源,因此应该重视灌区水利工程运行管理工作。

一、灌区水利工程运行管理中的安全问题

目前我国灌区水利工程运行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主要有三点。第一就是运行管理意识较低。通常情况下我国灌区水利工程建设时间较长,运营的时间较长,在运行期间的体制建设、经费落实以及人员到岗和技术培训问题出现,长此以往就对水利工程的良好运行起到了消极的作用[1]。第二就是管理人员结构不清晰,专业素质不强。对于水利工程运行管理来说,管理人员是能保证其良好运行的主体,因此如果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水平较低,那么运行质量肯定会受到消极影响。第三就是运行安全管理经费缺乏。目前大多数地区在进行灌区水利工程建设以及运行时,往往需要国家补贴和民众补贴,但是由于民众的筹资能力有限,往往会导致建设质量下降或者是运行质量下降的现象出现。

二、提高灌区水利工程运行管理安全工作质量的措施

(一)建立健全管理机制,优化管理体制

首先就是要建立健全灌区水利工程的管理机制,优化管理体制,通过制度和规范的建设来有效的提高灌区水利工程的管理质量和效率。管理部门应该突出政府为主导的安全管理体系。同时应该深化水利工程安全管理体制改革,科学界定水管单位的类别,将纯公益性水管和准公益性水管单位的基本支出和维护保养纳入政府的财政预算。这样能有效降低水利工程运行管理的经济成本,进而能够提高水利工程运行管理安全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其次就是要建立安全管理机制,将安全管理工作的流程以及规范以制度进行控制,这样在灌区水利工程运行管理中一旦出现了问题,管理人员能根据制度迅速做出应对。即便是在平时的工作中,根據制度来进行工作能有效的提高工作的质量和效率,进而能显著提高灌区水利工程运行管理的质量和水平。最后就是深化水利工程的行政管理职能。在水利工程运行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应该严格执法行政,规范行政行为,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提高水利工程管理部门的公信力和执行力。比如说在水利工程运行过程中,应该对周围违法电鱼的行为进行严格管控,这样既是对周边居民安全的保证,同时也能优化水利工程运行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二)提高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优化人员组成结构

管理人员是水林工程运行管理发挥作用的主体,因此应该提高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优化人员组成结构[2]。在水利工程实际运行管理的过程中,能够和高校中的水利工程管理专业进行合作,通过这种方式来充分提高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水利工程管理部门能为高校中的水利工程管理专业学生提供一定的实习岗位,而高校中的水利工程专业教师能结合水利工程实际的运行管理现状来对管理人员进行专题性质的培训,比如说水利工程运行原理、管理重点措施等等。这样能显著提高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进而提高水利工程的运行管理质量。同时水利工程管理人员应该重视优化人员组成结构,对于水利工程管理部门内部学习能力、学习质量不能满足要求的工作人员,管理部门能调动其到基础工作岗位,通过这种方式来发挥其工作时间长工作经验丰富的优势。除此之外,水利工程管理部门能够针对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培训落实一定的考核机制以及激励机制,能通过考核的管理人员就能获得一定的物质奖励,最终有效的提高灌区水利工程安全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最后就是针对水利工程管理人员的安全工作进行良好培训,主要培训的内容就是自救能力以及安全管理工作内容。

(三)充分发挥水利工程的经济价值

最后就是要充分发挥水利工程的经济价值,灌区内部的水利工程不仅仅能够促进农业经济发展进步,同时水利工程管理人员能够针对其经济价值进行布局。在面对普通农户筹资力度不足的问题时,水利工程管理人员能够使用水利工程优势来构建养殖业或者是旅游资源,通过这种方式来实现经济价值。同时水利工程管理部门能够在管理过程中落实租赁、竞价承包等方式,通过这种方式转让水利工程构建的丰富水资源使用权,将其变成实在的经济效益。还有就是水利工程管理部门能够在水利工程覆盖范围内落实乡镇水利管理站,这样既能解决工作人员的工作岗位、办公场所问题,同时还能提高水利工程的运行管理质量和效率。在发挥经济价值的基础上,水利工程管理部门能够将资金投入到技术人才招募以及设备换新维修等工作中。这样在平时的管理工作中,能聘请专业的经验丰富的设备管理员,使其对设备运行状态以及运行质量进行良好的检测,有效的保证水利工程运行管理安全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在制定了定期巡检以及设备维修的相关制度之后,水利工程设备管理部门应该组织专业人员切实落实相关制度,避免出现设备工作质量下降从而影响灌区内部农业活动质量的现象。最后就是水利工程管理人员能利用经济优势来引进先进的设备和技术对水利工程的运行质量进行监测,在发现问题时及时预警,降低水利工程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影响其发挥作用的影响,提高水利工程运行管理安全工作的可靠性。

结束语

总而言之,灌区水利工程管理工作的良好运行能有效促进我国社会稳定发展。因此在实际落实水利工程管理安全工作的过程中,应该建立健全管理机制、提高工作人员专业能力、发挥水利工程的经济价值,通过这些方式的落实来推动水利工程充分发挥作用和价值,推动我国农业发展进步。

参考文献

[1]柳千红.灌区水利工程运行管理安全工作分析[J].黑龙江粮食,2021(9):105-106.

[2]凌伟.灌区水利工程运行管理安全工作分析[J].南方农机,2021,52(11):91-92.

作者简介:邵宏伟(1976.09-),男,汉族,浙江东阳,助理工程师,本科,单位:江西省赣抚平原水利工程管理局,研究方向:水利工程

水利水电农村经济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2011年,中央1号文件《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明确提出:“全面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突出加强农田水利等薄弱环节建设”。农村水利建设与改革将迎来新的春天。本文从当前农村水利建设的现状出发,分析了当前农村水利建设与改革的重要性与形势,并就构建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机制、创新农村水利建设的管理制度与运行机制、加强农村水利建设与改革支撑保障体系建设等方面提出了明确的对策与措施。

关键词:农村水利 建设 改革 对策 措施

Rural water conservancy construction and the reform situation, countermeasure and measure

Huang Ze-jun

Hubei Water Resources Technical College Wuhan 430070 China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兴水利、除水害,事关人类生存、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近年来,我国频繁发生严重水旱灾害,造成了重大生命财产损失,暴露出了农村水利建设十分薄弱的问题,同时也折射出了农村水利设施的脆弱。2011年,中央1号文件《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明确提出:“全面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突出加强农田水利等薄弱环节建设”。农村水利建设与改革将迎来新的春天。

一、重新认识农村水利建设与改革的重要性与形势

农村水利是现代农业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抗御自然灾害和发展农业生产的重要基础设施,是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和农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条件,是改善农村生态与环境的重要保障。农村水利与农村道路、农村供电等同属农村公共工程,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加快农村水利建设与改革,不仅事关农业农村发展,而且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不仅关系到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而且关系到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

1.农村水利建设地位重要,需要全社会高度重视

建国初期,国家领导人就认识到水利建设的重要性,一是可以抗旱,二是可以防洪排涝,三是可以改良低洼易涝的盐碱地;并提出了“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的名言。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先后建成了8万多座大、中、小型水库,不仅洪水泛滥的历史基本结束,而且变水害为水利,基本消灭了大面积的干旱现象,扭转了几千年来农业“靠天吃饭”的历史。

到了上世纪80年代后,政府主要从城市和工业获取利益,也把水利投入的重点放在利益相关的城市防洪与大江大河工程上,与农业产出能力直接相关的农田水利建设投入少之又少,已有的农村水利设施管理日渐荒疏。

2010年、2011年我国诸多地区发生特大干旱、多数省区市遭受洪涝灾害、部分地方突发严重山洪泥石流,再次警示我们加快水利建设刻不容缓。当前,我国水利面临的形势更趋严峻,增强防灾减灾能力要求越来越迫切,强化水资源节约保护工作越来越繁重,加快扭转农业主要“靠天吃饭”局面任务越来越艰巨。加快农村水利建设与改革,我们必须重新审视农村水利建设地位与作用。

2.农村水利建设具有公益性和群众性,需要政府的投入和农民的参与

改革开放以前,农村水利建设的主体是集体(生产队、生产大队、人民公社),其责任是明确的。实行联产承包制后,多数地区集体经济退出和瓦解,农村水利建设主体缺位和消失,上世纪80年代,水利建设出现明显的滑坡。

1990年,国务院出台“两工”政策,政府和基层可以据此组织大规模农村水利建设,暂时掩盖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农村税费改革和取消“两工”后,农村水利建设特别是小型工程建设责任不清,行为主体严重缺位。“两工”取消后,沒有相应的替代措施,必然会影响农村水利建设的开展。

很多人认为农村水利建设投入是生产性投入,应该农民来办;而农民特别是种植粮食的农民认为,农村水利建设应该由政府来办。在中央和地方之间,中央认为按事权划分,其财政投入该由地方负责,地方则认为中央财政应该承担更多的责任。目前,我国农村水利设施的投入主体仍然是以政府为主,沒有形成有效机制调动农民自身资源的投入和其他社会资源的参与。加快农村水利建设与改革,政府要投入,农民也要参与。

3.农村水利建设具有基础性和战略性,需要政府的统一规划和宏观指导

农村水利既有农田灌溉、水产养殖和生活供水等兴利功能,也有防洪、除涝、降渍、治碱、防治地方病等除害减灾功能;既可以为花卉、蔬菜、果园、养鱼等高附加值产业服务,又承担着农田作物灌排,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任务。

就单个农村水利工程看,农村水利建设技术比较简单,但从流域、区域水土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以及它涉及水利、农业、政策、经济、管理等众多领域看,农村水利建设又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

2011年,中央1号文件《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强调了新形势下水利的地位和作用,提出全面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突出加强农田水利等薄弱环节建设,并提出了“力争通过5年到10年努力,从根本上扭转水利建设明显滞后的局面”的目标任务。国家已将水利工作摆上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基础性和战略性的重要位置,农村水利建设迎来了新的春天,我们相信,农村水利建设将掀起新的建设热潮。加快农村水利建设与改革,我们必须尊重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避免盲目冒进,同时政府要搞好统一规划,加强宏观指导。

二、明确农村水利建设与改革的对策与措施

2011年,中央1号文件《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提出了水利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基本原则。强调把农田水利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把严格水资源管理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举措。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防洪抗旱减灾体系、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体系、水资源保护和河湖健康保障体系、有利于水利科学发展的制度体系、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和水利工程良性运行机制。提出坚持民生优先、坚持统筹兼顾、坚持人水和谐、坚持政府主导、坚持改革创新的“五坚持”基本原则。根据当前水利改革发展的要求和农村水利建设与改革面临的形势,我们必须明确农村水利建设与改革的对策与措施。

1.构建多主体、多渠道、多元化的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机制

过去的30年,我国农村水利建设投入呈逐渐弱化的趋势,政府过分重视“大江大河”的治理,在农村水利建设上投入明显不足,农村水利建设“欠账”太多。农村水利基础设施修复和新建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这就要求构建新的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机制。

一是“多主体”构建中央、省、县乡、农民四位一体的供给主体新模式。采取以中央、省两级政府为主导,县乡财政适当配套的方式,着重解决好与当前农业经济发展、农民生活紧密相关的农村水利基础设施供给问题。如,大型水利工程应由中央政府提供,基本农田水利设施建设通过省级政府对县级政府的转移支付来解决,即主要由省级政府“出钱”,县级政府“办事”的方式来解决;投资不大、农民直接受益的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采取农民投入为主,政府适当补贴的方式来投资建设。

二是“多渠道”构建财政渠道、市场渠道、其他渠道共同参与的筹资新范式。首先是财政渠道,如财政预算内渠道、财政预算外筹资渠道等。其次是市场渠道,如发行长期基本建设国家债券,成立旨在推动农田水利建设的专项发展基金,向金融机构融资,利用减免税收和给予信贷优惠等政策调动经济组织投资等。三是发行彩票渠道。通过发行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事业彩票的形式进行融资等。另外还可经通过非政府组织筹资、境外筹资、个人筹资和企业家捐助等方式解决当前投资不足的问题。

三是“多元化”构建政府引导、农民主体、社会广泛参与的社会资源动员新格局。政府应该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以财政资金聚合社会资金投入农业,逐步构建起对农业、农村的多元化投入格局。从历史角度看,农民资源投入一直是农田水利建设的主要资金和劳务来源之一。农民是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的主要受益群体,农民资源从理论上应成为社会动员的主体。在国家财力尚不十分雄厚的前提下,引导民间资金进入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是增加投入、提高效率的一项重要措施。

2.创新农村水利建设的管理制度与运行机制

在计划经济时代,我国进行农村水利建设依靠的是在土地集体所有制基础上的强制动员机制。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后,这种强制性的社会资源动员机制逐渐减弱,随着农村税费的改革和“两工”的取消,农村水利建设的行为主体出现缺位。这就要求创新农村水利建设的管理制度与运行机制。

一是建立“农民本位”为主线的农田水利建设投入与管理机制。建立“自下而上”的农民需求表达机制,增加农民参与项目管理的相关监督机制等,以农民的需求作为建设项目决策的依据,保证农民的声音在农村水利建设中得到体现。如在韩国的“新村运动”中,政府派出专门调研人员到农村进行访问,吸收农民的意愿,并反馈到政策制定部门,再由政策制定部门召集农民代表、农业专家、社团代表对这些意见进行整理分析,在农民和政府之间建立表达农民真实意愿的平台。

二是实行农村水利建设问责制。2010年、2011年我国诸多地区发生特大干旱,这不仅有天气的原因,更多的是暴露出了地方政府对农村水利投入不够,不重视农村水利建设的问题。云南省如果能拿出旱灾中受损的10%来改善农田水利设施,旱情也许不会如此严重。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10%的土地出让金用于农田水利建设”,要将这“10%”落实到实处,必须建立问责机制,从制度上保证地方政府对农村水利建设的重视,逼着政府进行必要的财政投入。

三是重构农户合作机制。一方面,可以借鉴集体化时期动员农户合作建设农田水利的经验,重构农户合作机制。另一方面,还应考虑当地农村本身的特点,对于合作传统良好的农村社区,可以引入用水户协会等合作模式,政府适当补贴,帮助其自立发展,最终促使农户参与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创新农村水利投资、建设、应用和维护机制。如山东费县产权制度改革、河南博爱县的股份合作制、广西平果县的用水协会等案例,有效动员了农民参与农村水利建设的积极性。

3.加强农村水利建设与改革支撑保障体系建设

一是完善农村水利建设政策法规体系。加强政策法规研究,为农村水利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法律支持和宽松的政策环境。使农村水利建设走上依法治水,依法管水的轨道。重点是要研究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节水浇灌、水价改革等方面的法规政策。要尽快完善农田水利技术规范、规程和质量标准体系,抓紧搞好各项规划,维护规划的权威性和严厉性。

二是加强农村水利技术支撑体系建设。尽快建立起与农业大国、灌排大国相适应的农村水利科研和技术推广体系。研制开发适合国情,质优价廉的农村水利技术和设备,对农村水利的技术难点,组织科研、教学、生产部门的力量联合攻关。加大农村水利先进适用技术的宣传推广力度,加强农村水利基础知识的科普宣传,有计划、有重点、有步骤地推广应用一批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提高农村水利科技成果的转化率。

三是加强农村水利队伍建设。适应水利改革发展新要求,全面提升水利系统基层干部职工队伍素质,切实增强农村水利勘测设计、建设管理和依法行政能力。支持大专院校、中等职业学校水利类专业建设。完善人才评价、流动、激励机制。鼓励广大科技人员服务于水利改革发展第一线,加大基层水利职工在职教育和继续培训力度。解决基层水利职工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提高农村水利建设管理人员的待遇。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EB/OL].http://www.mwr.gov.cn/slzx/slyw/btxx/201101/t20110129_254161.html,2011-1-29.

[2] 21世纪初期中国农村水利发展纲要[EB/OL].http://www.jianshe99.com/html/2006/12/wc95325834122216002710.html,2006-12-22.

[3] 郑风田.我国农田水利建设的反思:问题、困境及出路[J].湖南农业科学,2011,(2):1-7.

[4] 农村水利建设:小水利才是硬道理[EB/OL].http://news.sohu.com/s2010/dianji395/,2010-03-24.

[5] 农田水利问题是“制度性缺水”[EB/OL].http://bbs.qzzn.com/read-htm-tid-12703889.html,2011-2-22.

[6] 小型农村水利改革思路[EB/OL].http://www.jxagriec.gov.cn/a_zt/www/ntslssjs/detail.asp?id=9388,2009-11-3.

[7] 徐邦鹤.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J].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28-30.

[8] 娄复明.我国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J].才智,2011,(19):269.

[9] 王强.农田水利建设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养殖技术顾问,2011,(4):278.

[10] 黄少锋,齐福军.论强化我国农田水利的建设举措[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4):149.

[11] 徐娜,高明.我国农村水利建设公私合作模式探讨[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58-62.

[12] 宋建成.社会主义新农村视野下农村水利建设的问题与建议[J].节水灌溉,2011,(6):71.

水利水电农村经济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今的水利经济的作用和意义已经向着多元化发展。本文介绍了水利经济中生态旅游项目的发展情况、不同类型和特点,生态旅游对所在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影响,分析并阐述了在水利经济项目范围内建设风景区发展生态旅游项目的意义。

【关键词】水利风景区;生态旅游;水利经济开发

一、我国水利经济的发展历程

1.水利经济学的涵义

水利经济学作为经济学学科体系中分属于部门经济学的一个分支,是以水利事业中种种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相关规律为研究内容的科学。它利用经济学常见的原理和方法研究水利事业经济效益的提高改善途径。

2.我国历史上的水利经济思想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已认识形成了朴素的水利经济观念。《史记》中记载公元前246年秦国经分析利害决定耗用大量国力由水工郑国去修建大型灌渠。在中国历史上无数著名的水利工程中如长江和黄河河堤修筑、四川都江堰和黄河上游河套灌区、以及京杭运河等我国著名水利工程都充分体现了水利经济对社会进步的作用。

3.我国水利资源现状

全国河流中,50平方公里及以上流域面积的约有45230条,合计长度150.85万公里。此外, 超过1平方公里水面面积湖泊2865个,总面积7.80万平方公里;全国共有各类型水库98002座,总堤防413679公里库容达9323.12亿立方米;有各类型水电站46758座,合计装机容量达到3.33亿千瓦;地下水1847处水源地。

4.研究水利经济的意义

水利经济学的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首先,水利经济学作为理论依据为水利事业的改革提供理论支撑;其次,协调国民经济各部门和社会水利事业之间的平衡发展;再次,发觉水利项目中各个节点的经济效益增长点,同时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

二、目前我国水利经济条件下的生态旅游概述及发展现状

1.水利生态旅游的概念

在1983年墨西哥人谢贝洛斯·拉斯喀瑞第一次提出生态旅游的定义。其中水利生态旅游是指在水利工程项目涉及到的相关水域、岛屿、等自然景观和建筑、民俗等人文景观为目标对象的一类旅游产品。

2.水利生态旅游的类型

自然型景观游,在水利开发管理范围内以辖区物产资源、山水风景为代表的自然景观为主的旅游资源。

人文型景观游,在水利开发管理范围内以人造景观、娱乐设施以及购物消费类为主的旅游资源。

综合型景观游,在水利开发管理范围内同时包含自然景观和一定的人文景观,二者各具特色相辅相成的旅游资源。

3.生态旅游项目的特点

自然保护区1956年开始建立第一批,自此生态旅游的研究不断深入,生态旅游的基本特点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1)保护性。生态旅游与其他旅游项目的最明显区别在于它的保护性,而且这种保护性体现在整个旅游活动过程中的各个方面。(2)限制性。生态旅游本身强调重视旅游目的地的环境承载力,为了保持旅游目的地的环境质量不受明显影响,对于进入景区范围的人员和机动车辆将受到数量管制。此外,在旅游活动中不能对当地居民正常的生产和生活产生过多影响等等。(3)和谐性。与传统旅游活动中单纯追求经济利益而对自然环境的一味索取不同,生态旅游的和谐性主要体现在人与自然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两个方面,人与人的和谐中又涵盖旅游者与旅游从业人员、旅游者与景区当地原著居民之间的协调关系。反映了一种新的精神和合理的行为。(4)可持续性。旅游资源作为特殊不可再生的产品要求我们在开发方面必须加强保护,通过规范人们的行为达到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5)普及性。我国生态旅游起步较晚,需要不断探索和发展理论和实践。因此,必须做好宣传提高公众对生态旅游的认识,保持生态旅游全面推广与快速发展。

4.我国水利旅游发展近况

随着我国水利生态旅游的不断发展,水利部于2001 年 7月成立水利风景区评审委员会,从2004年5月起相继出台《水利风景区管理办法》、《水利风景区评价标准》、《水利旅游项目管理办法》、《水利风景区规划编制导则》等多项法规办法并开始实施。据统计至2012年年底,累计已批准设立12批518处国家级水利风景区,省级规模水利风景区数量达到千余处成为我国主要的生态旅游目的地类型。其中,水利风景区内生态旅游为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和保护水利风景资源日益受到青睐,水利旅游为水利工程与水资源和谐发展可持续利用提供了新型的发展模式。此外,我国各主要水系的水利风景区对增加水利工程效益、保护和改善当地生态环境、 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生态旅游项目在水利经济发展中的意义

1.社会效益方面

(1)改善人居环境

发展风景区旅游首先需要完善包括公路桥梁电网等市政基础设施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而且生态旅游区的建立能提供清洁舒适的休闲娱乐环境使人们心情舒畅关系更加融洽。同时作为区域文化传承发扬的重要载体,通过生态旅游项目的发掘充分发挥本地区文化的审美功能缓解人们的工作压力。

(2)促进当地就业

开展水利项目中的生态旅游,能够改善当地的就业条件特别是积极化解移民安置问题效果十分明显。通过旅游项目促进就业使旅游开发与当地群众的切身利益紧密相连。使得当地群众积极投入到保护自然资源、自觉爱护各项水利设施中来。这也为解决水利工程与当地群众之间存在各种纠纷提供了可行尝试。

(3)科普教育意义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水利项目通过发展水利旅游业使得水利项目的实际功能不断多元而摆脱传统意义上防洪灌溉的单一作用。通过其社会服务功能得到发掘让公众更深入的了解水利知识和相关工作。通过游客欣赏水利工程景观,身临其境感受到水利工程的重要性。

(4)文物保护意义

发展水利旅游将投入资源深度发掘当地的历史遗迹和人文资源。对区域范围内历史文物和建筑遗迹的整理发掘和修复必将受到重视和支持,这有利于美化环境的同时保护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使得文化产业得到可持续发展,促进中华文明更好的传承和发扬。

2.经济效益方面

(1)增加财政收入

古语有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自古以来水体景观就受到人们的喜爱。我国目前已经开发的水利风景区分布面积广,遍及全国各省区;涵盖不同气候带,自然风貌各具特色有着很高的景观价值和资源潜力目前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通过开发利用增加旅游收入,会缓解水利工程巨大投入,对水利维护保养投入起到补充作用。据不完全统计,近几年国家水利风景区约四分之一旅游年收入在1000万元以上。风景区水利生态旅游已经成为水利经济新的增长点和未来重点发展方向。

(2)提高当地居民收入

发展旅游业不仅旅游景区自身可以增加当地居民的就业机会和经济收入,水利风景区在接待游客进行生态旅游的过程中,通过带动景区周边交通、餐饮、文化娱乐、农副产品加工等其他项目的发展,形成整体的旅游经济影响力从而带动当地整体的经济水平的提高。旅游产业的不断发展和壮大对当地居民的就业环境也将起到积极影响,是增加当地居民收入的又一个重要手段。

(3)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发展水利生态旅游是促进西南等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现实契机,通过发挥旅游业关联和拉动作用,带动了所在地人流、物流和信息流各项信息的沟通效果。不仅可以提高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同时不断发展建设逐步提升所在地综合实力帮助产业链升级完善促进经济结构优化调整,实现产业结构跨越式发展。

四、总结

水利生态旅游项目正逐步地走进寻常百姓的身边,成为各地旅游活动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水利风景区的存在不仅改善了当地的水环境状况、对所在地的气候条件发挥调节作用,同时使当地百姓的生活质量得到改善;同时也保护和开发地方特色的风土人情很好的带动了相关产业以及地方经济的发展,为地区发展带来了知名度和影响力。现代水利的综合效益是广泛的,通过不断对水利经济的内涵的拓展和延伸,随着水利工作的不断进步,水利项目生态旅游对整体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综合效益也必将日趋显著。

参考文献:

[1] 彭雄权.水利风景区在水利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与功能分析[J].广东科技,2012,(07)

[2]张光生.生态旅游与水利风景区规划建设[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10,(11)

[3]刘静江,胡银花.水利生态旅游开发模式探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4)

上一篇:财务分析财务管理论文范文下一篇:旅游行业博客营销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