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论文范文

2023-09-16

古代文学论文范文第1篇

内容摘要:随着国家对汉语教学措施的调整,新疆高校教学环境发生了深刻的改变,新疆高校的生源在客观上也产生了变化,尤其是各个民族学生的日益增多,中国古代文学的教与学面临许多新的挑战,摸清教学的家底,抓住教学的根本,有的放矢地进行有效教学活动,显的尤为重要,从调查问卷反映的学生的学习兴趣、阅读方法与阅读量,对教师教学内容方法的看法、先进教学模式和手段的运用等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促使教师在教学的理念、教学的过程、教学的拓展延伸、师生的互动以及教学的考核方法上有所创新,力图使教学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使中国古代文学教学迈上新台阶。

关键词:问卷分析 古代文学教学 改进措施

昌吉学院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现有四个年级五个教学班,其中16级学生民汉各一个班。其他三个年级都是民汉合班。民族学生所占比例分别为13级的占43%,14级的占42.3%,15级的占39.6%,16级的占40.5%。由于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从二年级开始开设,16级是一年级没有开设,此次调查主要涉及13、14、15的三个班级。此次调查发放调查问卷151分,有效问卷147份。

一.问题的提出

目前,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时由于思政课、教育心理课程、计算机课程、实用技能课程等的开设,已经由以前的开设六个学期,压缩到四个学期。课时减少了三分之一学时。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全部为定向新疆四地州的免费师范生,没有就业升学压力,学习动力在相当学生身上表现为学习动力不足。民汉合班教学学生的学习程度参差不齐,教师把握教学的难易程度有很大的难度。在师资情况上看,又面临着骨干教师年龄偏大,年长的近几年将要退休,年轻教师提高学历教学水平又要进修的局面,教学师资断层的压力较大。从老师们日常的听课评课教学研讨交流反映的问题来看,普遍存在教学难度较大,急需调整教学思路、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师与学生互动等问题。究竟学生们对教学有什么样的真实想法,摸清家底,才能有的放矢,调整教学的思路、内容、模式,改进教学方法,抓住教学的根本,才能提高教学的效能。基于此开展了本次调查。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一)关于对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兴趣和态度

老师们一度猜测,由于民族学生语言的差异和民考汉的学习背景导致他们对古代文学这一相对其他课程繁难的课程可能主观上不喜欢,调查结果是以下两组数据:

从表一可以看出学生入校以来对古代文学的兴趣还是相对较大的,因为兴趣没有变化和说不上的学生里不排除有感兴趣的学生,但吸引力还是不足够大,还有态度模糊的学生,稍有对教学不满意的地方可能就会转变态度。表二是一主观调查选项,学生们的回答涉及入校以来的所有课程,有的仅因为老师漂亮就喜欢,有的因为课程实用喜欢,还有的是有一定的学习积累而喜欢,但是还是有相对最多的学生是喜欢古代文学课程的。喜欢的理由主要是教师知识面广,行为儒雅,幽默风趣,严谨认真,授课生动,课程故事性强等。不喜欢的理由最多的是有时课堂气氛不活跃,缺少与学生的互动,课堂形式还比较单调。

(二)关于对古代文学作品的阅读情况

此项调查涉及四个问题的调查,调查结果如下图所示:

从这四张表上不难看出:1.学生在阅读古代文学作品和研究资料方面,还是比较重视老师的推荐和引导,老师的所起的作用比较大,但是也反映出学生的依赖心理普遍较重,有部分学生缺少主动去涉猎相关书籍的意识。有16.67%的学生没有借阅过古代文学相关作品,这是要引起重视的信息,标明教师要督查学生的阅读情况,不能留有死角,知识面的缺乏对学生的学习影响作用很大,不能忽视。2.学生阅读古代文学作品的最大障碍是繁体字。经过和学生的进一步访谈,了解到学生尤其是民族学生在中学很少接触繁体字,但是古代文学的特点又必须让学生认读一定的繁体字,以便学生能够培养出学习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提高古代文学学习水平。这是急需解决的难题。3.学生阅读古代文学的数量还是偏少,老师要依据教学和适应中学语文教学需要的合适的书目,指导督查学生的阅读。4.学生课外了解古代文学作品的途径呈现多样化,尤其是影视作品的直观、有吸引力对学生的阅读有很好的促进作用,手机微信等新媒体的作用也在日益影响着学生的阅读途径和习惯。教师要了解学生在获取古代文学作品的途径的这一变化趋势,顺应学生的学习要求,使用新的媒介方式展开教学。

(三)关于教学方法和模式

统计结果如下

调查结果显示学生还是比较喜欢传统的教师讲授和借助多媒体课件教学,经过访谈学生认为古代文学课程较难,需要老师的帮助。这是一个不良的循环,越依赖越不能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习能力就会越欠缺,教师在关注那些已经有了良好独立自学能力的学生的同时更要转变教学方法,教会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其他调查选项不在本文研究范围,不再涉及。

三.教学改革的对策

经过此次调查,初步摸清了学生学习中国古代文学的一些情况,针对学生的学习兴趣,阅读习惯和态度,教学方法和模式都有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1.在保护好学生的学习兴趣基础上,要开拓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模式。

学生对老师的期待很高,是好事,也是压力,对于民族混合编班的学生要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发挥民族学生热情,情绪容易调动,喜欢发表见解的优势,活跃课堂气氛,增加师生互动。达到教学活动的最佳境界“知音境界”。[1]增加讨论课,表演课,朗诵课的比例,教师认真研究教学内容,规定好自学的内容、要求、讨论的题目、表演的范围、朗诵的材料等,分成民汉结合的小组,由教师和学习委员小组长组织进行,并视学生的表现记入学生的平时成绩,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新能力。

2.调用多种阅读手段,提高学生的古代文学作品的阅读量。

量变才能带来质变,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只有多读,多思考,多研究才能形成汉语言文学的专业素养。文学是社会的一面镜子,它蕴涵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让学生读文学作品,就是让他们读哲学、读历史、读伦理学等书,并从中受到沾溉[2]。鼓励学生调用一切手段阅读作品。同时加强民族学生繁体字的认读能力,可以根据必读作品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繁体字,也可以用猜谜,竞赛,说故事等活泼有趣的形式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有了调查才有发言权,摸清了学生的底细,顺应免费师范生“未来角色的决定性”[3]对课程的高要求,下一步就是在教學中以搞好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导向,开展教学改革,培养出就业单位欢迎的毕业生。

参考文献

[1]祝秀权,杨颖.淮阴师范学院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改革调研与思考[J].淄博师专学报.2013,(4).

[2]潘殊闲,西华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古代文学教学改革问卷调查报告[J].高等教育研究.2008,(3).

[3]滕瀚,时伟,梁支宏,王少云.免费师范生课程现状满意度调查分析[J].辽宁教育研究.2008,(9).

基金项目:本文系昌吉学院教学研究项目(14jyyb005)《应用性本科教育背景下的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体系整体优化的改革与实践研究》阶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介绍:青荣,昌吉学院中文系副教授,研究方向:古代文学教学及研究)

古代文学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韩国文学;中国古代文学;影响

中国古代文学成就斐然,影响深远,韩国文学就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我国古代文学的影响。中韩两国有漫长的交流史,从古代的《诗经》到近现代的文学修辞手法,可以说中国文学影响了韩国的整个文学发展历程。韩国在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结合了韩国本土文化的风俗与特点,形成了既有中国特色又有民族风俗的独特的韩国文学。

一、乐府诗对韩国文学的影响

在古朝鲜时代,韩国文学就已经开始收到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和熏陶。在晋人崔豹的《古今注》中就记载着古朝鲜时代津卒白首狂夫之妻丽玉所做的《箜篌引》,诗曰“公无渡河,公竟渡河。坠河而死,公将奈何。”在古朝鲜时代,除了这首乐府诗以外,并没有其他的汉文学作品遗留下来。但是这首诗的作者丽玉的身份是一个贱民阶级的女人,却用简短朴实的语言讲述了一个男子在没有渡河工具的情况下仍要强行渡河,最后坠入河中,溺水而亡的事實。贱民阶级的乐府诗都已经到达了这么完整的境界,形成了完整的体系,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社会对乐府文学的关心,也可以想象出乐府诗在古朝鲜达到的水平[1]。

二、汉文与五言诗对韩国文学的影响

在三国时期,韩国就开始接受中国佛教、儒家、道家的优秀思想文化,并曾将这些思想文化作为本国发展的重要基础。高句丽、百济、新罗等都接受并学习了道家、儒家、佛家思想,结合本土实际情况,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三国时期,主要学习的是汉诗和汉代的散文。三国末期,接受东汉以后发展起来的五言古诗,并用其表达自己的情感。如高句丽将军乙支文德在《与隋将于仲文》中写到:“神测究天文,妙算穷地理。战胜功绩高,知足愿云止。”以流畅明确,壮观恢宏的诗风作为后世研究韩国文学学习中国古代文化五言诗的重要史料。三国时期接受汉代散文的基础是《文选》、诗经等内容,但都并未脱离乐府诗的范畴。三国后期,通常会用东汉诗词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其中《太平诗》与《与隋将于仲文》是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所创作出的诗句文笔流畅,又有恢宏大气之感[2]。

三、五七言近体诗和骈俪句对韩国文学的影响

据史料记载,朝鲜是与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史上最早建交的国家之一。新罗与唐交好,派遣大量学者到大唐学习中国文化。韩国文学深受中国唐朝文学的影响,但留学生到来时是唐朝末期,方式盛行浮华婉约的文风,留学生学到的文学风格也多为此类。

唐游学在28岁时衣锦还乡,是史上著名的文学家,世称他为韩国文学之开山鼻祖,其代表作《秋生》为五言绝句,“秋风唯苦吟,世路少知音。窗外三更雨,灯前万里心。”体现了当时的社会风气和作者孤独的内心,读者都能感受到作者内心的愁苦。这首诗流传至今,脍炙人口。在推动双方交往的留学生中,崔志远为中韩的友好交往做出了接触的贡献。他在公元868年来唐求学,于874年考取了进士,著有《桂苑笔耕集》和《四六集》等,至今扔在流传的诗词有上百首。公元884年,崔志远的弟弟由新罗涉海来唐,迎崔志远回国。回国后他将所著的《桂苑笔耕集》和杂诗献给宪康王,这些文集很快就流传开来,深受朝鲜民众的推崇。之后他仍坚持创作唐律体裁的汉文诗[3]。

四、明代历史演义小说对韩国文学的影响

自2000年起,开始有学者针对明代历史演义小说与朝鲜次生作品展开比较,近年来,中韩学界开始关注《三国演义》影响下的次生作品。在朝鲜被翻译的明代历史演义小说有十七部,其中《封神演义》、《隋唐演义》、《西汉演义》、《三国演义》、《列国志》这五部小说朝鲜受到了热烈的欢迎,并随之出现了许多这些演义小说的次生作品。朝鲜的文人在读过这些小说以后,以抄写或翻译的形式将它们喜欢的小说记录下来,使它们在民间广为流传。

在1569年之前《三国演义》就已经传播到了朝鲜,广为流传,并发行了朝鲜木、坊刻木、手抄本等诸多版本。朝鲜文人更是根据《三国演义》创作出《诸葛亮传》、《张飞马超实记》、《五关斩将记》、《赵子龙实记》、《关云长实记》等许多次生作品。其中,《五关斩将记》、《关云长实记》是《三国演义》部分内容翻译而来的次生作品,《诸葛亮传》、《张飞马超实记》是摘译自《三国演义》的次生作品,《赵子龙实记》是创意而来的次生作品[4]。

朝鲜的儒家学者们认为小说虚构内容,并主张历史演义小说传播及市民阅读此类小说。但有许多朝鲜文人期待着历史演义小说充分发挥出其历史教育意义,甚至有一些朝鲜文人在读过中国历史小说后,受其启发,开始了本国历史演义小说的创作之旅。

五、现实主义文学理论对韩国文学的影响

中韩两国早起的现实主义文学理论都源自于西方,经过一段时期的发展,两国的现实主义文学理论的先驱,已经从最初接受提倡西方文学理论的热情中逐渐冷静下来,开始从各自国家的实际情况出发,对现实主义文学理论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和主张,进步完善了本国的现实主义文学理论。两国的发展模式与主张都有相似之处,韩国对中国的影响微乎其微,主要是韩国引入了大量的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理论先驱关于现实主义文学理论的主张。

梁华白在《以胡适为中心的中国文学革命》中着重的介绍胡适和陈独秀两位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理论的先驱者,他认为陈独秀提出的“三大主义”掀起了中国文学革命的热潮,而胡适也通过自己的文章和小说积极的影响着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运动。梁白华还十分赞同胡适在《文学改良刍议》中提倡的“八事”,与此同时,他向韩国推荐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还一同介绍他们二人共同提倡的中国文学革命运动[5]。梁白华通过介绍陈独秀的思想,向韩国传播了“平民文学”、“社会文学”等主张;通过介绍胡适的思想,向韩国传播了“言文一致”等现实主义文学理论主张。尽管此后韩国主要从日本引入现实主义文学理论主张,到不可否认的是韩国的现实主义文学革命理论是由中国引入的。两国早期的现实主义问题的交流,中国早期现实主义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对韩国产生了影响。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韩国文学中一直都有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子,从古朝鲜时代引入乐府诗,在三国时期受到汉文与五言诗的影响,新罗派遣学者到唐学习五七言近体诗和骈俪句,朝鲜流传明代历史演义小说并出现其次生作品,在近代受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理论的熏陶。韩国在学习中国各个时代优秀文化的同时,结合了本土的传统文化,在进行改造和融合后,形成了具有中国形态又不失本国特色的韩国文学风格。

参考文献:

[1]金姗.论中国古代文学对韩国文学的影响[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3(09):327-328.

[2]曾子慧.中国文学对韩国文学发展的影响与熏陶[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6(07):11-12.

[3]张云飞.浅析中韩唐代文化交流——从传播中韩文化的先驱崔致远说起[J].文学界(理论版),2010(04):47-48.

[4]金正恩.明代历史演绎小说在韩国的传播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4.

[5]金一.中韩早期现实主义文学理论的起源及关联——兼论中国早期现实主义文学理论对韩国的影响[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5(05):74-79.

(作者单位:临沂大学)

古代文学论文范文第3篇

冯梦龙是我国明代著名的通俗文学家,“三言”中的名篇《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出自于《警世通言》。曹禺是我国现代杰出的剧作家之一,陈白露是其戏剧代表作《日出》中的女主人公。莫泊桑是法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短篇小说的代表作是《羊脂球》。这三部作品中的女主人公都是风尘女子,都处于被压迫和被侮辱的地位,但她们却有着明确的自我意识,本文对这三位女性形象进行比较,并探究其创作意义。

一、三位女性自我意识的相同之处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描写了京城名妓杜十娘不惜一切许身官宦子弟李甲,后又因其贪财薄义而中道见弃的爱情悲剧。《日出》讲述了20世纪三十年代,混际于中国大都市天津上流社会的交际花陈白露的人生际遇。《羊脂球》则描绘了普法战争时期,一个普通下层妓女羊脂球的故事。下面简要分析三人自我意识的相同点。

(一)都有自我认知和独立主见

虽然身为风尘女子,生活极度依附于男子,但这三位女性仍有着自我的认知和判断能力,并勇于做出自己的选择,这一点难能可贵。

1.渴望美好婚姻的杜十娘

杜十娘虽然物质生活依附于男子,但其仍有自我意识,希望摆脱这种生活,并有对未来明确的规划,在打算托付终身于李甲后,她积极帮助李甲筹备赎银,她深知鸨儿贪财寡义,恐其反悔,于是严声令色对老鸨说道:“倘若妈妈失信不许,郎君持银去,儿即刻自尽。恐那时人财两空,悔之无及也。”[1]离开妓院后,十娘欣喜异常,以为脱离了苦海,但当杜十娘得知懦弱的李甲听信奸商孙富的话准备将她出卖时,她心中悲凉至极,此时的她虽痛苦绝望,但并未哀求于他,杜十娘最终拒绝再依附于任何男人,选择了“抱持宝匣,向江心一跳”,以死维护自己的人格和追求,这是其追求独立人格的生动体现。

2.不安于现状的陈白露

陈白露出身于旧中国的一个书香门第之家,接受过正规良好的教育,曾是爱华女校的高材生,她聪明、美丽。在大城市里独自闯荡,做过电影明星,当过红舞女,最终成为社交明星。可见她并没有因为父亲的去世、家庭的变故而丧失了自我意识,她对所处的境地有明确的认识,对事情有独立主见和选择。虽然有银行经理潘月亭的供养,但陈白露内心却时时希望挣脱这种虚荣的牢笼生活,不甘心与顾八奶奶等人一样腐朽堕落,对生活抱有幻想。因此,也是个对生活有独立认知和思考的女性。

3.具有民族气节的羊脂球

羊脂球真名是伊丽莎白·鲁塞,是法国鲁昂的一个下层妓女。普法战争爆发后,法兰西战败。当鲁昂城被德国占领后,她出于爱国热情,几乎掐死了一个进驻她家的德国士兵。虽然身为一个妓女,但在国家的特殊时期,她的身上却体现出应有的爱国热情,她不愿和侵略者同住一个屋檐下,她选择了出走。当德国军官企图占有她时,她无比愤慨并坚决拒绝。就算是民主党人高尼岱向她求欢时,她也同样不从。可见羊脂球对事情的正确认知和独立自主,以及自我意识中强烈的民族气节。

(二)对现实压迫的不满和反抗

自我意识还体现在女性在受到社会的压迫和损害时,会从内心感受到痛苦并有所不满,甚至有不同程度的反抗。这是女性不依附于男权,追求自我的可贵表现。

1.杜十娘:对李甲和孙富的痛斥与蔑视

杜十娘经历多重艰难而获得自由,却未料在和李甲返乡的途中即遭背叛,当得知李甲听信奸商孙富的话而将她出卖,真如晴天霹雳。她不甘接受被人玩弄的命运,发现自己选错了从良对象,而今一片苦心被辜负,于是,做出了自己的反抗,“当着孙富、李甲及两船之人打开百宝箱,先后将其中的珠宝投入江中,痛骂孙富‘破人姻缘、断人恩爱’。指斥李甲‘惑于浮议’,愤慨自己‘中道见弃’,于是‘抱持宝匣,向江心一跳’以死来表示对邪恶黑暗势力的反抗。十娘这种宁死不屈的行为,进一步体现了性格的刚强和坚定。”[2]

2.陈白露:对处境与身份的厌倦与绝望

作为一名大都市的交际花,虽然衣食无忧,但陈白露也有失去自由的苦恼,也试图像一只金丝鸟一样挣脱这桎梏的牢笼。“她并没有与资产者同流合污,堕落为鬼类。她是人,没有失去应有的人性。在拯救‘小东西’的过程中,她表现出强烈的反抗意识和正义感。”[3]虽然有潘月亭、王福升的劝告、阻挠,甚至是金八等人的威胁,陈白露都表示出不满和反抗。极力拯救小东西实际上是陈白露对处境和身份的厌恶,而现实令她绝望,“她明白寄生腐朽的生活使她陷入深渊无力自拔,而她又不愿再过这种出卖心灵与肉体的生活,她终于断然结束了个人的生命。她的悲剧是黑暗社会对人的精神要求的毁灭。陈白露怀着向往‘日出’之心而死,反应了她内心对人的自身价值的追求。”[4]这种分析是十分深刻的。

3.羊脂球:对外来入侵者与小市民的痛恨与失望

羊脂球虽身为一名普通的下层妓女,身份低微,生存状况恶劣。然而当侵略者提出占有她的要求时,她内心却无比不满和愤怒,她大骂道“这个普鲁士下流东西,这个脏东西,这个死尸,我永远不愿意,永远不、永远不。”[5]由于强烈的民族自尊心,羊脂球多次坚决回应敌人的非分要求,她对这种行为感到羞耻和恼怒,当同车人以各种方式劝诱她时,她表现出深深的失望。

(三)都具有纯真、善良等人类自然的美好天性

这三位女性虽然处于一种被损害和侮辱的地位,但内心仍保留着许多女性自然的美好天性,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1.杜十娘的痴情与重情

“旧社会的妇女中最悲惨的一部分是被抛掷到商品地位的娼妓。‘三言’中的娼妓,往往有美丽的外貌,反抗的性格,纯洁的内心,坚贞的爱情。”[6]杜十娘“风尘数年,私有所积,本为终身之计”,各位姐妹赠与十娘诸多宝物,不下万金,而十娘并不在乎这些,只为“将润色郎君之装,归见父母,或怜妾有心,收佐中馈,得终委托,生死无憾。”[1]没有谁是天生自甘堕落的,女性总是期望自己能有一个好的归宿,有一个幸福的生活,杜十娘也是这样。李甲与孙富,视她为玩物和商品,于是,自己选择了毁灭,这是她一片痴情和忠心被辜负后的抉择。

2.陈白露的童心未泯和善良天性

在方达生唤陈白露“竹均”这个名字时,也曾唤起过其纯真之心,为了拯救“小东西”逃出魔爪,她放下颜面去哀求别人,即使力不能及,也坚持心中的美好信念,这是陈白露女性自我意识中善良、同情的道德意识。陈白露厌恶顾八奶奶等人腐朽糜烂的生活,她向往春天、期待阳光。“在深秋的黎明之际,她面对窗玻璃上的白霜顾爱自恋,记得自己小的时候就喜欢霜,这儿是‘一对眼睛’,那儿是‘鼻子’、‘嘴’,‘这一片头发简直就是我’,在这浪漫、美丽的憧憬,她仿佛又变成先前那个快活的孩子了”。[8]这体现出陈白露心中也有着童真和美好。

3.羊脂球的与人为善和心地单纯

相较于其他两位女性形象,羊脂球则更多的是单纯善良、没有心计。同车的人本来是鄙视她的,以与她同车为耻辱。但当这些身份高贵的人饥饿难耐时,她热情地将自己带来的供三天食用的食物与他们分享,羊脂球对他们这些上层人物甚至还有些羞怯,可见其善良的一面。看在食物的份上,人们才对她缓和了态度,开始和她说话。而后来当这些同车人找出各种理由劝诱她屈从于德国军官时,她丝毫没有意识到这些人的自私、虚伪和狡诈。可见羊脂球单纯的性格特征。

二、三位女性自我意识的不同之处

这三部作品由不同的作者创作于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时代,由于社会背景的不同,三位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条件不一样,觉醒程度的深浅也不同。

(一)杜十娘:追求人格独立,维护自我尊严

在这三位女性形象中,杜十娘的性格最为坚毅、自我意识最为强烈,她看重的是人格的独立和自我的尊严。李甲的出卖让杜十娘看透了其自私好色的本质,她更不会屈从于奸淫轻浮的孙富。当得知自己无法改变自己命运时,杜十娘冷静地洗漱化妆,甚至催促李甲去兑换银两,可见她的坚强刚毅、有胆有识。请看生死关头她的愤恨与抗议:“妾椟中有玉,恨郎眼内无珠!命之不辰,风尘困瘁,甫得脱离,又遭弃捐。今众人各有耳目,公作证明,妾不负郎君,郎君自负妾耳!’”[1]杜十娘对自己的命运有着明确的判断和选择,所以最终用怒沉百宝箱和投江自杀的惨烈行为,表达了对自身独立人格的追求和对封建礼教、封建制度的控诉!

(二)陈白露:虚荣心的侵蚀,自我的迷失

交际花陈白露与传统女性有所不同,她不任由男权摆布和束缚,有着追求和抗争的精神。但陈白露生活在一个畸形发展的资本主义社会,纸醉金迷的大都市弥漫着堕落的气息。身边诸如虚荣做作的顾八奶奶、空虚狡猾的张乔治等人,难免对陈白露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她厌恶这种环境而又安于现状。尤其是银行家潘月亭,是陈白露的经济支撑。当方达生固执地要陈白露嫁给他时,她直接回答说:“你养得活我吗?我要舒服,我出门要坐汽车,应酬要穿些好衣服,我要玩,我要跳舞……”[7]上流社会的生活方式以及自身的虚荣心极大地影响了陈白露的人生观,她的大笔花销经常导致入不敷出、债台高筑。陈白露热爱生活,又厌恶生活,对现实有强烈的不满却又无力摆脱。她在这种奢靡的生活中倔强地掩饰着内心的痛苦,最终在彷徨中迷失了自我,在对生活的绝望和留恋中香消玉殒。

(三)羊脂球:性情懦弱,易于妥协

具有爱国情怀和强烈民族自尊心的羊脂球,坚决地拒绝了德国军官要占有她的无耻要求。因为她意识到“在这种场合下,每个人多多少少代表着自己的祖国。”[11]虽然德国军官反复派人来要挟和询问,羊脂球毅然地拒绝并痛骂德国军官的无耻。但那些“高贵”的先生们、夫人们,为了自己的利益、早点出国发财,竟背信弃义,用各种方式诱骗、“感化”羊脂球,将她推入火坑。卜来韦伯爵用看似文雅的话语诱导着羊脂球,三个贵妇人竟然认为那军官“简直不坏”,为自己没能和那德国军官勾搭上而深感遗憾,两个修女更浑身是宗教的虚伪和伪善,以所谓的正当理由——要去照顾生天花的法国士兵为理由最终打动了善良的羊脂球,使她做出牺牲,屈从了德国军官。可是,当被利用以后,同车人又表现出对羊脂球的鄙视和嫌弃,更不会分享一点点食物给她。羊脂球内心是痛苦的,她非常后悔自己没能坚持到底,屈从了别人,万分委屈只能以泪水和无助来表达。她的不坚定和懦弱造成了现在的悲凉结局。

三、研究此问题的价值与意义

选择这一问题来研究,既是有研究方法的考虑,也有思想价值和意义的启发。她们的故事虽然已经发生过去,但对于当代人尤其是女性的人生观仍具有启发意义。

(一)研究视角的学术价值

文学研究不应该只局限于某一时期或某一国家,可以将中国古代文学与现代文学、外国文学作品具有相似性的方面放在一起比较分析。本文将古代文学话本小说《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现代文学中的戏剧作品《日出》与外国文学短篇小说《羊脂球》相比较分析,从知识学习的角度看,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将知识融会贯通、拓宽视野、增强分析能力和思维创新。从文学史的角度看,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与外国文学中对妓女形象的描写也体现出作家对社会底层普通人民尤其是女性的关注,女性在文学作品中地位的提高。

(二)对当下女性的启发意义

这三位女性虽为风尘女子,历尽磨难,但她们仍具有自我意识和反抗精神,为追求人格的独立而保持美好的信念。杜十娘生活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等级制度的压迫、伦理道德的束缚使她最终难逃命运的魔爪。陈白露出现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社会的腐败和污浊使她迷失在纸醉金迷之中,靠肉体的出卖换来富贵生活,而她的美好愿望最终也成为泡影。羊脂球则是普法战争时期腐朽的资本主义制度和伪善的宗教的受害者,虽然有饱满的爱国情怀和民族气节,但最终还是被吞没在恶劣的社会环境之中。她们的故事启示当代人尤其是女性,要保持自我意识,追求人格的独立,在面对压迫和损害时,更要坚持自我、勇于反抗,而不是作为男权的附属和陪葬品。女性不要迷失自我、贪图金钱富贵,也要追求独立人格。

总之,描写女性的优秀文学作品卷帙浩繁,学会独立思考才能获得其中的财富。这些风尘女子的故事虽然发生在过去,我们仍应从其中汲取人生经验。我们比杜十娘们幸运,因为生活在社会制度进步的当今。对于当代大学生,尤其是女性而言,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更应该有自我意识,读书思考,注重精神内涵,才能拥有美好的未来,不辜负亮丽的青春时光,这也是本文重要的写作目的。

(本文是根据课程论文修改写成,论文指导教师:王菊艳)

注释:

[1][7][9]冯梦龙.警世通言[M].北京:中华书局,2009.

[2]叶俊莉.羊脂球与杜十娘形象对比[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4.

[3][8]丁子春,朱招荆.特殊女性的心态——论娜娜与陈白露的自我意识[J].外国文学研究,1989,(3).

[4]朱栋霖.中国现代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5][11]莫泊桑.羊脂球[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6]缪詠禾.冯梦龙三言[M].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10]曹禺.日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

(程英俏 常熟理工学院人文学院中文系 215500)

古代文学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 “情境教学”模式的运用顺应了大脑的生物特点,并利用了认识的直观原理。在教学中,教师应尽力创设情境,建构全面的文学史景观,完善学生原有的知识架构;通过语境还原,在教学中不断强化学生的感受能力、理解能力,实现课程之间的融会贯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自觉地进入文学史发展的“过程”之中,帮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模式。总体来看,在古代文学课堂上实施“情境教学”要求教师立足学科性,关注教学内容的鲜活度;渗透教育性,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

关键词: 古代文学教学 情境教学 自主学习

“情境教学”是将学习者的体验活动、认知活动、情感活动整合起来的教学模式,追求教育的整体性。在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学中,教师可采纳“情境教学”模式,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美国著名教育家John D.Bransford等人认为,社会情境是指“熟悉的任务情境”和一个“有意义的目标情境”。也有学者认为,情境既是问题的物理结构与概念结构,又是活动的意识意向与问题嵌入其中的社会环境。[1]

将“情境”引入教学的优长有如下两点:其一,“情境教学”模式的运用充分顺应了人的生物特征。脑科学研究表明:人的大脑左右两半球相互协作、各有分工。大脑左半球掌管逻辑、理性,包括言语的活动;大脑右半球负责直觉、创造力和想象力,包括情感的活动。传统教学中,教师的分析讲解、学生的单项练习主要调动大脑左半球,引导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情境教学”着力调动右半脑,使之活跃起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在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之上,辅之以“情境教学”,大脑两半球交替兴奋,或同时兴奋,协同工作,大大挖掘了大脑的潜在能量,学生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因此,情境教学可以获得比传统教学明显良好的教学效果。其二,“情境教学”模式充分利用认识的直观原理。具体的形象、鲜活的细节等易于留存在人的记忆中。从教学实践上看,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情境教学”更强调直观性、情感性、师生的双向互动性,采用“情境教学”模式,可以更好地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课堂上,教师可吸纳“情境教学”的理论与方法,以学生固有的知识结构为基础,大量增补相关背景资料,帮助学生“回到”古代社会的历史情境,体会具体时代的文化氛围和创作环境,更形象、更真切也更深刻地学习、感知、接受中国古代文学史。这种再现过往时空,构建还原“历史语境”的方式,有助于提升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和逻辑分析能力。

中国古代文学课堂“情境教学”的总体思路如下。

(一)创设情境,完善学生原有的知识架构,建构全面的文学史景观。

“情境教学”通过有效地创设情境,将学生引入时空隧道,走进古代文学现象发生的现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利用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经验去同化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如果原有知识与经验不能完全同化新知识,则指导学生对原有认知结构进行改造、重组,丰富、补充、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

如,在讲述元代戏曲《西厢记》时,常规的教学模式下,讲授的主要内容有三:关于作者王实甫、《西厢记》的主题、《西厢记》的艺术特点。在“情境教学”模式下,则补充讲授“关于《西厢记》的续作及其评价”一节。《西厢记》问世后,出现了大量续作,不少续作有意颠覆《西厢记》原有的风格。如盱江韵客的《续西厢升仙记》,将莺莺写成心胸狭隘的妒妇,将张生写成恶人;张生与莺莺结成夫妻,又要纳红娘为妾;红娘更被写成与莺莺争风吃醋的小人。在讲述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引领学生进入明清两代“满地皆话《西厢记》”的“历史情境”,并结合学生所熟知的当代文化界的“恶搞”之风,指导学生认识、分析古今相似的文学、文化现象,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学习兴趣,也引导学生对当下“恶搞”等文化现象形成理性认识,提高他们的文化品位和思想水平。

(二)把握主体,强化学生的感受理解能力,实现不同课程之间的融会贯通。

“情境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经由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帮助,阅读必要的学习资料,激发、强化个人对古代文学作品的感受,并进一步形成对古代文学、文化的理性认识。因此,“情境教学”要求课堂内外充分互动。学生在课堂上了解、接纳、吸收教师讲授的内容,课后寻找、筛选信息要素,提取已有的知识,通过自我建构、自我发现的方式获得新知识。

如在明代小说教学中,要求学生阅读明代、清代小说的评点本。其目的是,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了解、掌握故事情节,同时直观地感受中国古代小说的存在形式、接受和传播方式,了解时人对这些小说的具体评价。之后,要求学生以评点的形式,写出回评、总批、侧批等,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并促使他们进一步深入地理解中国古代小说的存在状态。这样,学生能在具体的语境中了解古代文学、文化的发生、发展过程,而且有效地打通古代文学和古代文论两门课程。

(三)激发兴趣,关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帮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模式。

“情境教学”关注的不仅是学生“知什么”,而且要让学生“知怎样”,并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学习方式等,最终确定个性化的学习模式,掌握“学什么”、“如何学”、“如何用”。

学生是有独立意识的主体,要引导学生进入历史场景,学生的感情、信念、愿望、动机等非智力因素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情境教学”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进入历史语境的兴趣,并引导学生形成自觉的学习意识。在“情境教学”模式中,关于读什么、怎样读等,教师应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性。比如,阅读明清小说的评点本,学生可以在《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等小说中任选一部,在阅读并做大量读书笔记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兴趣点,分成学习小组,就某些问题展开讨论,不断强化场景意识,并最终建立个性化的、自觉的自主学习模式。

研究型教学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创新性,在展开研究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是退居幕后,而是进一步发挥能动作用,富于策略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此,开展研究型教学并非削弱教师的作用,恰恰是对教师业务素质、教学功底、科研水平、协调能力的综合考验。在中国古代文学史课堂上,“情境教学”就是要整合学习者的情感活动、认知活动,以及系统思辨能力、逻辑表达能力,强调教师讲授、学生学习之间的互补、互动,引导学生形成进入“历史语境”的自觉意识,实现教学由静态化向动态化的转变。进入“历史情境”的最终目的是促使学生理解作品、把握作家、自主学习、用之于实践。

(一)开展“情境教学”在教学方案设计上的要点。

1.立足学科性。学科性是“情境教学”根本。中国古代文学、文化的基本特点是“文史哲不分家”,在讲授中国古代文学史时,采用“情境教学”模式,要给学生补充大量社会史、哲学史、政治史、文化史内容。在创设情境时,要注意体现古代文学的学科特点,紧扣教学内容,凸显学习重点,这是首要原则。

2.关注鲜活性。经过时间的沉淀,留存在文学史教材中的作家及其作品已经被经典化。经典化有其积极的意义,但也不可避免地具有消极性,这些作家、作品往往被抽离出具体的社会生活场景,成为某个时代的标签,失去了其鲜活性和生命力。在中国古代文学课堂上,教师要尽可能地还原作家的日常生活状态,在生活细节中把握作家、作品,重构古人的文本世界与生活世界的关系,使学生切实感受到古代作家、作品的生命力。

3.渗透教育性。高等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要训练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使学生由中小学阶段了解、习得知识点转向掌握学习方法,形成自主学习模式。“情境教学”的目的正是使学生从根本上把握学习、理解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基本方法。

4.着眼发展性。任何一种教学实践模式都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根本目标。“情境教学”模式的着眼点之一,就是培养本科生在阅读中国古典文学作品、文献资料时的现场感。在古代文学学科治学与中学古文教学中,这种现场感是必不可少的基本素质。促使学生形成建构历史语境的意识,对学生将来从事科学研究及教学教育工作具有积极的作用,为学生将来的发展提供充分的准备和充足的动力。

(二)实施“情境教学”可采取的方法。

1.描述法——建构基本的历史语境。教师在充分掌握、理解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选择与作家、作品等有关的思想潮流、历史细节,以生动的语言尽可能地描述历史的全貌。当学生学习能力不足,或对场景的把握不够时,应结合他们熟悉的场景进行对比、比较,以激发他们还原历史情境的能力。如讲到《三国演义》,为了让学生更深切地理解《三国演义》半文半白的语言所具有的历史感,以学生熟悉的电视连续剧为例,探讨正说历史与戏说历史的区别,提醒学生注意《贞观长歌》与《还珠格格》在语言风格层面上的差异:《贞观长歌》的编导试图把观众引入历史场景之中,所以遵循“讲述历史”的严肃性。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充分理解语体对文学文本的巨大影响力。在“还原历史语境”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反省古代乃至现当代文学、文化现象。高等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令学习者将抽象的符号逻辑转化为实用知识。师范类院校的学生毕业后,大多进入文化教育部门,针对学生的择业方向,在教学中,时时引导他们对社会问题、文化现象进行反思。如,明清小说、戏曲领域有这样一种现象,那就是国家、特别地方文化官员禁止小说刊行、限制戏剧搬演,但结果却是屡禁不止。在谈到这一现象时,提醒学生思考古代为何禁止小说、戏剧,禁令下达后为何会产生相反的效果,这种屡禁不止的现象对当代有何启示。结合“百家讲坛”“超女”等文学事件、商业文化现象,让学生深入地思考,将来作为一名中学教师,应当如何引导中学生形成宽容的文化心态,同时保持高尚的文化品位。这样,通过课堂教师讲授、学生发言等互动,学生能全面把握文学作品、文化现象及其背后的本质规律。

2.阅读法——全面感受历史情境。把握历史场景,关键在于培养学生全面的感知能力。“情境教学”模式在课堂讲授之外,应注重学生课外的学习。学生除阅读作品选、背诵经典篇目,还需要阅读原著,写读书笔记,提交读书报告,通过大量的阅读、写作,不断强化对古代文学、文化的认知。展开中国古代文学课堂的“情境教学”,还可以进一步对学生阅读的版本提出要求。如明清文学教学中,针对学生喜爱小说、忽略诗文的现象,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阅读明代、清代文学家诗文集,并要求学生阅读线装书或影印本。这样,通过阅读,学生对古人的写作方式会有直观的了解,理解古人创作的物质环境。通过阅读线装书,学生会充分领悟到,古代文学作品不仅是一种文化产品、精神产品,而且是有必要的、特定的物质承载体,这对学生进入具体语境也有极大的帮助。

3.辅助法——不断强化情境意识。在古代文学课堂上,利用网络资源、多媒体技术,采用图画再现情境、音乐渲染情境等方式,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迅速进入历史语境。如,在讲授元明清戏曲时,由于戏曲已经退出了学生的生活,因此,必须让学生观赏、了解戏剧,他们才会对戏曲有直观的感受。在讲授《牡丹亭》之前,课间,可反复播放经典片段,如《游园》等,使学生对昆曲有直观的印象;在讲授过程中,可让学生观看青春版的《牡丹亭》,使他们进一步从声音、画面等综合效果上理解中国古代戏曲。在讲授过程中,针对有关唱词,还要给学生补充古人生活的基本知识。如《牡丹亭》中有“遍青山啼红了杜鹃,荼蘼外烟丝醉软”一句,教师可放映看杜鹃花、荼蘼等的图片,提醒学生“荼蘼”这种花与玫瑰花同一科属,攀延性很好,颜色纷繁,古人常用来作蓠芭墙。通过这种方式接通古今时空,学生能全面感受古人生活与当下的融会之处。

常规的古代文学教学往往讲授知识点,分析人物形象,以及作品的艺术特色,并对文学现象、文艺思潮给予定性式的评价等,这样容易让学生对古代文学、文化形成刻板的印象,学生仅仅将古代文学作品、作家视为抽象的逻辑符号,无法对古代社会生活、古代文学作品作出“同情的了解”。

中国古代文学史课堂实施“情境教学”模式并不反对或否定传统的教学方法,“传统型教学扮演的是一个居高临下的‘传道授业解惑’者的角色”,[2]“情境教学”模式则鼓励教师将学界最新的科研动态、教研方法应用于实践,作为组织者、激发者、引导者、推动者,最终促使学生学习能力全面提高。

以“情境教学”为手段展开研究型教学时,教师通过有意识地穿插对作家活动场景、生活细节等的描述,可以推动学生自觉地进入文学发展的“过程”之中,感受到古代文学作品的切实存在,古人生活的多样性、丰富性。这样,通过还原情境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文学事件、文化现象的理解与认知,最终,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品质与研究能力。

在古代文学课堂上展开“情境教学”,可以实现由知识向能力的转移,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开拓学习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如何将教师掌握的系统知识、学术方法、教学方法等尽可能全面、快速地传递给学生,是教学的重要目标。心理学研究显示,只要建立适合的语境,激发学习者的主动性,知识就可以成功转移。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情境教学”之中,也可以使形象再建能力与抽象思维能力均得到提高,丰富学习方法,提升思维品质。“情境教学”激发学生调动生活经验与逻辑思维能力,将教师讲授的内容与个人的体验、知识点融会合一,使学生在情境还原的基础上理解古代文学作品。

总体来看,“情境教学”可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古代思想乃至中国古代文化的理解与认识。对师范生来说,“情境教学”为学生未来的职业建构提供必需的知识储备。通过“情境教学”,师范生在接受高等教育的阶段,就能够了解和习得前沿的教学方法,关注教学方法论,为迅速融入职场进行必要的准备。对非师范生来说,“情境教学”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术品质,帮助学生了解学术界最新动态、最新观念和观点。

参考文献:

[1]顾明远.教育学原理[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2]贺定修.高校实施研究性教学的教师应具备的素质[J].教育探索,2004,(6).

本文系华中师范大学教学研究项目“构建文化语境——中国古代文学课堂‘情境教学’模式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古代文学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特别是古代文学,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古代文学中有中华民族的民族传统,有着很深的历史文化底蕴,可以说古代文学是古代文化的结晶,是中华文化最有底蕴的一部分。但是,目前的教学存在许多问题和弊端,我们要重视这些问题,并对其进行探讨。下面笔者就文史结合这一教学方法进行研究。

关键词:古代文学;研究文史结合;教学方法

古代文学在目前的高校课程设置中占有很大的分量,受到广大学生和教师的重视。古代文学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作为一门学科也因此获得了很长时间的发展,因此前人的研究成果颇多,积累了大量丰富的经验。改革开放以来,古代文学也在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观念上进行了一些创新和改革,也取得了一些不错的成果。之所以有这些成果,除了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和宝贵经验外,还有自己的创新和发展。

一、文史结合教学方法的必要性

长期以来,史结合在古代文学的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但是,目前许多教师对此不重视,因此我们要端正对文史结合教学方法的认识。

社会在不断发展和进步,学科分类也随着经济的发展而越来越细,这是一种趋势。学科分类的精细有利于科学的研究。但是,对教学来说,其重点是打下坚实的基础,核心是掌握和了解基本的知识。在掌握基础知识时,要尽量广泛些,没有必要拘泥在一个狭小的空间内。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素质教育跨学科的学习。跨学科的学习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可以让学生的知识范围更广阔,视野更开阔,对学生今后的实际工作也是很有帮助的,也会给科学研究打下更为坚实的基础。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采用文史结合的方法很有必要。

古代和近代的学者在文学、历史的学习和研究中,也十分重视文史结合的方法。学文学的重视历史的研究,研究历史的也重视文学的学习,这样就将文学和历史很好地融合在了一起,也就是大家通常所说的“文史不分家”。许多研究学者正是因为在文学和历史方面同时下功夫,因此才颇有建树。现代文史领域就涌现出来一大批的优秀人才,如王国维、陈寅恪、闻一多、程千帆等学者。这些学者在进行研究和教学时,往往离不开文史结合这一方法,让文史获得平衡,相得益彰,对任何一方都不偏废。上一辈的学者为我们积累了经验,但是如今的学者有许多人并没有将这些优秀的传统继承下来,文史结合的方法被忽视、被遗忘,有的人甚至认为这种方法很落后而轻视它。目前,许多古代文学教师在教学时也不注重这一方法,只是从作品的文学价值出发,忽视其历史价值,因此也就不研究作品的产生时间、背景以及当时发生的历史情况。纯文学研究目前大行其道,但是这种方法是很难推动教学以及文学研究的发展的。我们应该将文学和历史结合起来,在学习历史时注重文学的研究,研究文学时也重视历史的学习。

二、文史结合教学方法的优点

1.文史结合的教学方法能打破学科之间的限制,让学生的学习范围扩大

时代在飞速发展,知识也在不断的扩展延伸,文史结合的方法正是适应了这一需求,让学生的学习范围得到了扩大,知识面得以延伸。此外,还可以为学生打下坚实的人文科学基础,这也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和精神,可以大大提升古代文学的教学质量。

2.文史结合的教学方法符合实事求是以及历史唯物主义的要求

实事求是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我们在学习、工作以及研究中必须遵循的哲学观。同样,研究古代文学同样需要使用这种方法。古代文学包含了一定的历史、时代的背景以及作家的经历,因此在某种程度上说,其就是历史。因此,教学研究人员必须从这一实际出发,在教学研究中不能忽视作品的时代背景、作者生平等的研究。如果离开这些因素来进行研究,就是背离了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以及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方法。因此,教师要将文学作品置于时代的大背景下,从作家的生平出发,进行分析研究,将文学和历史有机结合起来,实事求是,合理阐释。只有这样,才能对文学作品有一个准确、全面以及科学的理解和解读。

3.文史结合的教学方法能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作家的人生遭遇

作家在时代的大背景下,在时代的洪流中,因一些具体的历史事件而有所感触,其将这些体验和感触诉诸文学作品中。因此,文学作品不仅有文学的底蕴,更有历史的深度。我们可以从这些作品中窥探到历史事件以及时代的大叙事和背景。文学作品的解读离不开背景事件,如果在解读时忽视了这些就流于片面化。

总之,文史结合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提高古代文学教学质量的方法,同时会有力地促进科研,因此广大教师要充分重视并运用,这样才会完成对作品全面、科学的解读。

参考文献:

[1]吴艳红.以兴趣为导向,提高历史教学的艺术性[J].教育界,2011,(09).

[2]张雅真.调整身份转变方式——略谈历史教师如何应对新课程标准的挑战[J].科教导刊,2011,(12).

[3]李俊宝.浅谈高中历史教科书的内容选择[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4).

古代文学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信息化、网络化时代的到来,使得媒体形式发展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媒体融合已成必然趋势。在这种背景下,为古代文学传播提供了更多途径,打破了媒介之间的界限,有利于其传播范围和影响力的扩大。文章指出了古代文学在当代文化社会中的重要价值,从媒体融合视角下,对古代文学跨媒介传播进行深入探讨,分析总结了当前几种常见渠道。

关键词:媒体融合;古代文学;媒介传播;主要渠道

古代文学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是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象征,在推动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提升在国际舞台上的文化地位时,应尤为重视古代文学的传播。但是当前主动阅读古代文学的人越来越少,为改善这种现象,便必须从当下时代背景和社会形势出发,采用跨媒介传播方式改变古代文学的传播途径,使其在创新中得以继承和发展。

一、古代文学在当代文化社会中的重要价值

古代文学是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象征和精神财富,在当代文化社会中体现出了多方面重要价值,具体包括文化价值、认识价值、教育价值等。首先,古代文学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同时也是最为活跃和最具影响力的一种文化形式,具有不可复制性和不可替代性,其所蕴含的文学价值是不言而喻的。其次,任何文学都是以现实为依托而创造的,古代文学也不例外,可以反映出不同时代的社会面貌、自然面貌、民风民俗等,是认识历史、了解历史的一种重要渠道,能够提高当代人的认知水平。另外,文学经典具有情感教育的功效,通过阅读古代文学,不仅可以提高人们的审美情趣,而且还能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有利于高尚品质及健全人格的形成。正是由于古代文学所具有的价值,所以必须结合时代发展形势拓宽其传播渠道,使其在当代文化社会中得到良好传播和传承。

二、媒体融合视角下古代文学跨媒介传播渠道

古代文学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在当下信息社会中应做到顺势而为,充分利用媒体融合所带来的良好发展机遇,通过跨媒介方式进行广泛传播,具体可从以下几种渠道实现。

(一)音乐媒介传播

音乐因其优美的旋律和歌词而深受人们喜爱,是一种广受欢迎的媒介传播方式,而我国古代文学中作为曲谱流传之间的诗词较少,但是当前却有很多歌曲歌词都是改编、借鉴于古代文学作品。如邓丽君的《但愿人长久》,便是取材于苏轼的经典词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如黄安的《新鸳鸯蝴蝶梦》的部分歌词,便选自李白的“抽刀斷水水更流”等。同时,现在很多现代流行歌曲歌词都化用了古诗词意境,包括徐小凤的《别亦难》、王力宏的《花田错》、毛宁的《涛声依旧》、霍尊的《卷珠帘》等。这些都是古代文学通过音乐媒介传播的具体体现,扩大了其在现代社会影响力。

(二)影视媒介传播

电影、电视剧是古代文学传播的主要途径之一,我国四大名著都已经被搬到电视荧屏上,并且近些年出现了较多的翻拍版本。但是,当前很多取材于古代文学的影视作品,表现出明显的商业化、娱乐化特点,夸大、改动、戏说等现象严重,违背了历史规律和文化传统,忽视了艺术真实,这种传播方式是不可取的。而由王竞导演的《大明劫》可谓是对历史的再现,坚持用严肃的笔触书写现实,无论是人物塑造还是细节方面都认真细致,片中的道具,都是利用现有文物文献考察得出,极力做到对历史真实的还原,在以历史为题材的电影中堪称业界良心,在采用先进技术保证制作精良的同时,也包含传统文化和历史底蕴。

(三)全景媒介传播

全景媒介是现代化媒介的典型代表,在传播古代文学时应将其加以充分利用,让观众在获得全新感官体验的同时,能够感受的传统文化的熏陶。由谭盾所创作的多媒体交响乐《女书》,便是通过全景媒介传播古代文学的成功案例,所演奏的音乐极具历史韵味,选用与琵琶声音相似的竖琴作为主奏,在变换无端的声乐中,配合13段微电影视频,使人们有一种时空交错的感觉。

(四)戏曲媒介传播

戏曲是一种较为古老的古代文学传播形式,在媒体形式日渐多样化的现代社会中,不能将其遗忘,应融入时代元素对其加以创新,重新焕发出传统媒介传播方式的活力。如昆曲肢体剧《陀螺》,融合了戏曲、杂技、舞蹈、音乐等多种元素,在视觉效果方面极具时代感,而其中也随处可见古代文学的元素,采用戏曲所独有的寓言内涵,将社会人的无奈、惶恐、抑郁等情绪展现的淋漓尽致,带个人们视觉和心灵上的双层冲击。

三、总结

跨媒介传播已经成为了媒体融合背景下信息传播的一种必然现象,同时也是媒体行业转型发展的必经之路。古代文学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在融媒体时代背景下,其传播和发展面临着挑战与机遇共存的现状,只有做到顺势而为,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化技术优势,在尊重历史规律和传统文化基础上,对古代文学进行艺术加工和创造,用新颖的方式将其呈现出来,才能创造出优秀的新媒体文艺作品,实现古代文学的传播传承和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彭金金.网络剧的跨媒介传播研究[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16(1):48-51.

[2]孔朝蓬.大传媒时代文学的跨媒介传播现象研究[J].学习与探索,2015(12):133-136.

(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

上一篇:诊断学论文范文下一篇:金融信息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