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机化新农村建设论文范文

2024-02-03

农机化新农村建设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在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背景之下,在农业方面农机技术也得到了显著的进步和发展,并且对其进行广泛的应用和推广,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呈现出至关重要的作用和价值。结合这样的情况,本文重点分析农机技术推广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性以及推广策略等相关内容,希望本文的分析能够为新农村建设水平的有效提升作出应有贡献。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机技术;推广;重要性;实施策略

一、引言

现阶段,从整体情况来看,我国在农机技术推广应用方面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使多种农机技术和先进的机械设备等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得到广泛深入的应用,同时为新农村建设实现迅猛发展也提供了巨大的助力。在实践的过程中,要进一步有效落实相对应的农机技术推广和发展策略,进而为新农村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农机技术推广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性

1.使产业结构不断的优化和完善。在农机技术推广过程中,针对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来说有着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使产业结构不断的优化完善,切实调整和转型升级,进而促进新农村建设水平得到显著提升。同时,在农机技术的推广过程中可以更有效的转化传统的劳动力,使劳动力向其他行业进行转移,进而为农业生产发展和社会经济的长足进步提供必要的动力支持,进而推动新农村建设水平得到质的提升。

2.更有效的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实现现代化发展。在农业发展过程中,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必要的物质支持,农机技术推广环节使农业生产发展有必要的基础,为其实现现代化、机械化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在农机技术推广过程中,使各类技术得到更有效的普及和应用,进而有效减少劳动强度,促进农业生产环境条件等等得到充分的改善。与此同时,也有效促进农业产业向现代化方向发展,提高农民的生产收入,促进农业结构转型实现现代化,以此推进新农村建设有更大的突破。

3.有利于推动城乡一体化。在新农村的建设过程中,呈现出更为显著的城乡一体化发展趋势,也为一体化发展质量的提升奠定基础。在应用农机技术的过程中,可以进一步推动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进程,通过农机技术的推广,使农民的思想、生产生活习惯有了重大的改变,这样可以突破传统的农业生产作业形式,使人民群众接触到更多的先进技术,生产理念和设施设备等,为其增加经济收入的同时,也解放了劳动力,使更多农民群众到城市打工,以此有效缩短城乡差距,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这对于新农村建设也是重大的契机。

三、发挥农机技术推广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性的实施策略

1.进一步有效强化农机技术的宣传推广力度。要想确保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机技术推广起到更加重要的作用,使其重要性得到充分的呈现,在实践的过程中要加大农业技术的宣传推广力度,使更多农民群众在思想层面能够充分认识到农机技术推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且在实践的行动中进一步有效落实相关农业技术要点,使农业技术为农业生产和新农村建设真正意义上提供巨大的助力。在宣传推广过程中可以有效通过线上和线下互相融合的方式,同时也要做好农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工作,使农民群众接受农机技术的渠道进一步拓宽,在宣传推广的过程中使农民群众转变传统的思想和观念,加深对于农机技术的认知和理解,掌握相关技术内容和设施设备的应用方法,进而在更大程度上推动新农村建设实现更加良好的发展,有长足的发展效能。

2.进一步强化农机技术的队伍建设工作。在农机技术的推广中,要想体现出该技术在新农村建设当中的重要性,需要注重做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确保相关技术人员可以得到有效培训和考核,使其专业技能、业务素养充分提升,具备岗位胜任能力,这样才能为队伍建设和农机技术的更加良好的推广和应用提供必要的人才保障。农机示范建设项目和相关机构要充分做好农机技术人员的培训,进而有效提升农机技术的推广效能。另外也要着重做好相关技术人员的考核工作,通过严格细致的考核,使其获得岗位证书之后才能真正上岗,这样可以体现出更为显著的农业技术推广成效和标准化规范化程度。对基层的农机技术人员进行及时有效的补充,农机技术推广的过程中,对于专业的农机技术推广人员较为缺乏,因此,推广部门要按照岗位职责进行招聘,或者到学校招聘农机技术专业的毕业生从事推广工作,加强弄技术推广工作的队伍建设,推动农机技术各推广工作能够有效的开展。

3.进一步有效引入更为先进的农机技术和相关设施设备等。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要想体现出农机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效果,在新技术、新设施设备等方面也要有效强化,进一步做好更新完善工作,使更多新技术被广大农民群众接受,并且在实践的过程中落实。通过相关技术指导和教育培训等相关模式,使农民群众能够充分融入到新技术、新设施设备的应用和推广工作中来,为农机技术推广工作提供必要的群众基础。同时在实际的推广过程中,针对新农村建设人员要切实的进行质量把关和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培训工作,使其为推动农机技术的良好发展有更大的责任和贡献。

4.建立农机技术推广示范基地。为了农机技术能够有效的推广,建立农机技术推广示范基地是有必要的,通过地当地的环境及农业生产的条件进行分析,建立农機技术推广示范基地,为先进的技术提供开展的条件,帮助农民认识农机技术,并且能够接受农机技术,并且在具体的农业生产和发展过程中,进行广泛应用,落实各项农机技术要点和相关内容,并且在设施设备方面也要得到充分的体现。国家相关方面要提供必要的支持,在农机设备推广和农业种植户等方面都要不断的融合完善,形成更加具有时效性和可执行性的农机技术推广体系,以此体现出新农村的建设成效。例如通过农业种植规模较大的农民可以发挥其作用,带动小种植户发展,以大种植户作为示范,并且利用推广的资金给予补贴成立农机技术推广的示范基地,实现农机技术的推广,使新农村建设有强大的技术支持和广泛的群众基础,通过示范基地的引用和技术的展现,充分的体现出农机技术的应用效能和根本价值,使各项技术的优势和需要把握的注意事项能够得到充分的呈现,进而进一步体现出相关技术和设施设备应用的实效性和可行性。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的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着重做好农业生产发展工作是其中的关键所在,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要想体现出转型升级,有更加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农机技术推广方面要充分增强,进一步加大农机技术的推广力度,构建系统完善的推广体系,进而使农机技术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呈现出更为重要的作用和价值。加大对农机技术的推广,有利于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面对现阶段农机技术面临的问题,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是至关重要的,大力推广农机技术,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也有利于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开展,进而为促进我国新农村建设实现良好成效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李永盛.在新农村建设中农机技术推广的重要性及对策[J].江西农业,2019(04):138.

[2]张艳梅.在新农村建设中农机技术推广的重要性及对策[J].乡村科技,2018(15):28-29.

[3]许广武.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下如何做好农机推广工作[J].南方农业,2016(6):130-135.

[4]常凤举.创新基层农机推广体系加速农机科技成果转化[J].吉林农业,2016(5):140-145.

农机化新农村建设论文范文第2篇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历史任务,是新阶段我国“三农”工作指导思想的深化、发展和升华,充分表明了党中央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决心和信心,深刻反映了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要求和时代特征,集中代表了广大农民群众的强烈愿望和根本利益,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的必然要求,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并为当前和今后档案工作进一步为“三农”服务指明了方向。

一、档案工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的机遇与挑战

近几年来,各级档案管理部门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的大局,坚持档案工作为“三农”服务,并把为“三农”服务作为档案工作中的重点,深入农村,贴近农民、服务农业,努力拓展农村档案工作的新局面,农村档案工作取得可喜的成绩。

1、加强农业农村档案工作,为农业、农村发展服务。许多档案部门深入农村基层,帮助农民建立农产品档案。从源头抓起,对进入市场的家禽、蔬菜、水果等农产品自生产之日起,就建立起各自的“生长档案”,通过绿色证书记录农产品整个生产过程;利用档案信息,指导农村专业户构建起连接产地和市场的纽带和桥梁,为保证食品的安全,实现现代农产品质量有效监督提供可靠和有效的档案信息保障。

2、加强农业农村档案建设,为“三农”提供服务平台。各地档案部门坚持依法治档,出台了一批农业农村档案工作的规范性文件,拓宽了服务领域,加强了对土地承包和流转、村务管理、农村税费改革、农业产业化经营等方面的档案管理,有效地推进了对农业农村档案的规范化管理,为农村的稳定和农业的发展提供档案服务。

3、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务工做好服务工作。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务工是增加农民收入和推进城镇化进程的重要途径。各地档案部门主动加强与劳动管理部门和劳务市场管理部门的联合,建立健全农村富余劳动力档案和农民工技能培训档案,充分发挥档案信息的服务和引导作用,为富余劳动力牵线搭桥,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平稳有序转移,为增加农民收入提供有效服务。

当然,我们在看到农村档案工作为“三农”服务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各地农村档案工作发展还很不平衡,有的地区农村档案工作才刚刚起步,有的贫困地区温饱还未解决,更谈不上农村建档工作问题,面对农村的现实和档案工作发展的不平衡,必须下大力气,做好农村档案工作。

二、档案工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的几点措施

我认为,当前农业农村档案工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的总体思路是: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充分发挥农村档案工作的优势,帮助农民激发自身活力,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按照“十一五”发展规划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做到“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进一步全面推进新农村档案建设,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强有力的档案支持。

1、档案工作要为坚持和完善农村的基本经营制度,发展农村生产力,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发展服务。建设新农村的首要任务,就是推进现代化农业建设。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推进现代化建设、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加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出发点和基本目标。为此,首先,县、乡、村各级档案管理部门要从农村广大农民的实际需要出发,加大已公开的现行文件的收集力度,改进服务方法,完善服务条件,拓宽服务领域,进一步拓展农村已公开的现行文件的利用工作,为维护广大农民群众利益、完善农村的基本经营制度、加快农村生产力发展服务。其次,结合农村的特点制订建档规划,并针对新形势,大力开发利用农业农村科技档案,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档案工作要为巩固农村税费改革的成果,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体制保障服务。2006年,全国取消农业税,农民种地必须交纳“皇粮国税”的历史在延续了两千多年后即将终结。这是国家、集体与农民三者利益关系的一次重大调整,由此必然提出加快推进涉及面更广、层次更深的农村综合改革的任务。只有下决心深化改革,进行体制创新,才能巩固和发展农村税费改革已经取得的成果,才能保证农村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顺利推进。而在开展农村税费改革工作中形成的大量有价值的档案材料,真实地记录了这一改革活动的全过程,对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和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必须认真做好农村税费改革档案工作。首先,要强化农村税费改革的档案工作的领导。要把建档工作纳入税费改革工作的全过程,建立建档工作的岗位责任制,并落实责任到人,为税改档案的立卷归档和保管利用提供物质保证,要把建档工作纳入税费改革检查验收标准;其次,要明确农村税费改革档案的归档范围。要求各乡镇、村将税费改革材料收集齐全,完整、系统、规范地整理、归档,确保全面、系统地反映农村税费改革的历史面貌,确保其安全保管和有效利用;再次,要加强农村税费改革档案的管理。税改档案是今后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工作的重要依据。各乡镇、村要建立健全税改档案的安全保管和查阅利用制度,使之更好地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

3、档案工作要为建立乡村建设规划,改善村容村貌服务。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推进,农民迫切要求改善农村生活条件和村容村貌。因此,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强村庄规划工作,安排资金支持村庄规划和开展治理试点。对档案部门而言,则要做好乡村各项建设规划的建档工作。一方面,首先要做好规划的立项工作。项目一立项,项目的负责人就应选定一人作为该项目的临时兼职档案员,负责项目实施过程中与项目有关的档案工作;立项后的一个月内,兼职的档案员要到档案部门为该项目建档。其次,在项目实施阶段,项目负责部门对项目进行检查时要会同档案部门一起进行,并把检查结果形成的书面材料归档。再次,在总结验收阶段,兼职档案员要将该项目已经形成的全部文件送档案部门进行审查,档案部门根据归档范围的要求,对该项目档案材料的质量和完整性进行审查,写出审查报告,并将审查结果填入“规划项目立档情况登记表”,项目负责部门见到档案部门的审查报告后,方可进行验收。另一方面,依据乡村建设整体规划,档案部门可从当地实际出发,帮助制定村庄建设和人居环境治理的指导性目录档案,重点做好解决农民的饮水、行路、用电和燃料等方面的建设项目的建档工作,为扶贫解困工作提供决策参考和优质服务。凡符合目录的项目,可给予资金、实物等方面的引导和扶持。与此同时,农村档案在记载反映村庄治理时,要突出乡村特色、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真实反映、记录和保护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村落和古民宅。只有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通过农民辛勤劳动和国家政策扶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才能在符合农民意愿、带给农民实惠、得到农民拥护的基础上扎实稳步地向前推进。

4、档案工作要为培育和造就新型农民、形成良好的社会风貌服务。建设新农村,离不开培育和造就新型农民,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要求。档案工作人员应从传统的思维方式中解脱出来,充分发挥档案的指导、服务作用,找准切入点,深入农村第一线,了解农村的实际,提升档案工作在农村各项工作中的参与度。如:利用文件、档案资料协助村党支部开展农村形势和政策教育,帮助乡村有关部门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积极推动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开展和谐家庭、和谐村庄创建活动。引导农民崇尚科学,反对迷信,树立先进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风尚,提倡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在农村形成文明向上的社会风貌,使新一代农民有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障。

5、加强农业农村档案资源建设,增强档案工作服务“三农”的能力。首先,县乡各级档案部门要承担起规划、组织和指导农业农村档案工作的重要责任,要认真学习、领会中央关于“三农”问题的一系列重要指示,密切关注农村改革的发展趋势,深入调研,明确档案工作的思路,找准当前农民所急需的档案信息资源,千方百计地为农业农村档案资源注入新活力、新要素,实现档案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其次,充分发挥乡镇和村档案部门的优势,注意收集与农民切身利益直接相关的事件材料,有序整合档案资源,为农民了解国家政策,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维护农村社会稳定提供直接服务。再次,要密切与涉农部门协调,加强县、乡、村三级科技信息网络的建设,实行档案及有关农业科技知识一体化收集整理,要紧扣农民关心的热点问题,将一批批具有时代精神、历史价值和现实急需的新资料不断地补充进来,为档案资源满足“三农”需求奠定雄厚的基础。

6、做好农业农村档案的编研工作,为“三农”提供优质服务。要充分发挥已收集整理的农业农村档案资源信息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就必须对档案资源的主体承载者和社会功能进行科学的定位,做好档案的编研工作。档案编研也是档案功能价值得以实现的主要形式。同时,凭借档案编研信息的传播,历史得以重现,传统得以延续,知识得以传承,我国的农业生产才能不断发展、创新。因此,要紧紧抓住农业农村档案,特别是农业农村科技档案具有信息资源丰富、科技含量高、利用价值广、针对性强、覆盖面宽的特点,围绕农村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全方位地考察、研究和论证,并根据当前农业、农村发展和广大农民对科技档案的不同需求,采取灵活多样的编研方式,对相关档案信息加以筛选、提炼、富集,增加信息的纯度和精度,以改变档案信息的原始存在状态,使其得到集中、整合,从无序到有序,从分散到集中,从具体到抽象,形成新的农业科技档案成果。研究编研过程从广义上说也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因为,“创新”既包括创造了前所未有的,也包括着对已经有的思想、物质进行重新组合和再发现。创新是一个过程,档案编研工作在很大程度上把原始档案进行了重新组合并进一步推进先进的科学理论。档案通过编研后所提供的信息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这一科研项目的全貌,可以少走弯路,避免重复研究,节省时间。提供高质量的农业科技档案信息并运作于农业生产,从中创造出重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扩大农业农村档案工作在社会上的影响,从而推动农业农村档案事业的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的繁荣,加快农民奔小康的步伐。

总之,党中央、国务院极大关注和重视“三农”问题,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支持粮食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农业在宏观调控中得到加强,农业和农村出现了新的发展局面。作为反映并服务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农村档案工作,应当解放思想,顺势而为,转换发展思路,从传统发展观向科学发展观转换,不断提高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的水平和能力。

参考文献: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来源“通海网”,《中国改革论坛》。作者单位:福建省社会科学院

农机化新农村建设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在打造“潍坊模式”升级版的不断推进和电子商务在农村得到普及的时代背景之下,农业产业化建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为了能够进一步推动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的新农村建设,国家对农村的电子商务发展和品牌化农业建设给予了更多的政策扶持,本文对在“潍坊模式”升级版的背景之下潍坊农村电商发展和相应的农产品品牌建设的力量基础、实施现状和改革措施进行了研究和分析。

关键词:“潍坊模式”;农村电商;品牌农业建设

在改革开放以来,潍坊市在国家的大力支持、各届领导干部的团结协作和积极带领下,充分发挥了当地原有的产业优势,在当地人们的创新精神和吃苦耐劳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支持下,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并且在长久的探索和总结中得出了新时代对于农村进行现代化和产业化发展极其具有参考价值的“三农”工作经验模式,也就是本文所提到的“潍坊模式”。“潍坊模式”主要由三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诸城模式”,这个模式当中包含了不同城市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进行社會主义现代化改革和发展所进行的探索和积累的发展经验,对于发展过程中普遍遇到的农业产品滞销,农产品产量难以提升以及产品流动性不强、受季节约束程度大等问题进行解决的具体措施和经验探讨。第二部分是“寿光模式”,在改革开放和农村产业化现代化发展过程当中,寿光对于蔬菜的生产和销售以及产业化、标准化建设进行了不断的创新,并且积累了较多的成功经验,这部分内容主要集中在对蔬菜种植技术、产业化经营模式和蔬菜质量标准评定等分析和研究。第三部分是“潍坊模式”,这部分内容的关注点在于将农村和市场之间的鸿沟通过政府的介入和指导不断缩小,实现农村农民生产的农产品能够与市场的实际需求具有较好的吻合程度,并且改变传统的农业分散小农户经营的模式,将不同地区在农业现代化建设过程当中取得良好实践效果的做法进行分析和总结,在此基础之上,为每个地区创立当地的龙头企业,并且在企业的发展过程当中将之前的经验有机结合,付诸实践。

一、品牌农业建设概述

“潍坊模式”升级版的提出为山东省的乡村振兴提供了全新的发展方向,在一定程度上对农民的回乡创业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在潍坊模式的实践过程当中实现了政府和市场对经济的良好把控和调整。在农村经济的转型和跨越发展过程当中,政府对其发展模式和发展方式进行了及时和准确深入的参加与指导,帮助农民解决了和市场之间沟通困难的问题,有效推动了潍坊农村的现代化和产业化建设,使得市场资源的配置分为科学化和合理化。并且也形成了农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有机融合发展的全新发展态势,将农产品的加工产业和农村的服务业发展有机融合在一起,不同的农村企业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合作,协同发展,推动了农村农业产业链的形成,农产品的价值在经过加工处理和服务业的宣传之后得到了大幅度的上涨,为农村产业经济效益的提升奠定了基础。而近年来,线上销售的模式得到了十分广泛的推广,可见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如果能够建设农村农产品品牌,并且通过电商销售的模式对农业产品的销售途径进行改革和转型的实践,对推动农村产业化升级具有重要作用,此外,也将使得“潍坊模式”升级版在新时代发挥出更大的时代价值。

二、农业品牌化推进山东新农村建设的机理

农业品牌化是山东省为了能够推进三农振兴的步伐而在近年来对农产品质量的提升进行积极有效的控制和管理的方法途径之一,在品牌化建设的过程当中,通过充分发挥当地的农作物生产特点和优势,并且融合近年来飞速发展的高新技术,农业生产过程当中的农业活动的生产效率实现提升,提高了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物质技术和设备水平生产的农作物质量,这对山东省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达成和可持续发展的实现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实践意义,不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山东省市场经济体制之下对农村发展的需求,而且有利于农业生产质量和农业生产效益的提升,推动传统农业生产向着现代化的自动化产业化生产迈进,加快农村城市化、现代化建设的速度,有利于山东省经济体制下农村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在农业品牌化建设的过程当中,可以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品牌产品,进而能够实现农业效益的提升,农民收入的不断提高,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在这样的发展理念之下得到了保障。

三、打造“潍坊模式”升级版背景下农村电商中品牌农业建设途径

1.完善“潍坊模式”下的政府服务职能

“潍坊模式”下的政府服务职能一方面体现在对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维护方面,而基础设施建设是农村电商发展的硬件基础,近年来的农村农产品电商发展往往由于受到农村硬件设施的不健全而发展迟滞,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主要的工作内容是对农村的信息化设备进行维修,对于还未引入信息化网络的区域实现网络的覆盖,加大农村信息化设备的投入资金,并且聘请专业的技术人员对信息化设备进行实时的运维工作保证农村信息化网络的稳定和畅通,实现农村宽带网络的建设和普及,第二个方面是对交通条件的改进,在“要想富,先修路”的号召下不少农村地区已经修建了平坦的道路,但是由于道路损坏之后的修补和维护不及时导致的路况严重恶化却是农村道路普遍存在的问题之一,为此有必要完善这部分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第三个方面是建设农村的物流体系,电商是近年来新兴的产品销售模式,对物流速度和货物的运输时效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与电商的发展相协调,城市发展过程中已经具备了相当成熟的物流体系,以作为电子商务发展的支撑,但是由于农村的发展速度较城市缓慢,不少地区还没有建立快递物流网点,所以物流体系建立也是基础设施建设的一个重要工作内容。

而另一方面政府可以与当地的快递企业合作,完成农业产品城乡完整的配送体系的构建,进而实现农村农产品在线上和线下的同步销售,在线下销售平台的构建方面,通过在城市的社区建立农产品销售和配送的公共服务商店,增加农产品销售门店的数量,进而扩大农村农产品品牌农业建设的规模。

2.加强“潍坊模式”下的农村农业生产建设

在潍坊进行农村振兴和改革发展的过程当中,由于农民对于当地农业生产环境的保护意识不足,并且存在着致富急切的心理,盲目对农村的土地进行开垦,此外,农业生产过程当中产生的废水和污染物也没有经过科学的处理手段就排放到了河流和乡村的地下水中,这些因素导致农村的农业生产环境和土壤质量在近年来严重恶化,为此,对于农村农业生产环境的建设也是品牌农业建设过程中不容忽视的重要部分,只有在发展过程中充分考虑农业生产环境的承受能力,并且减少产业化发展对农村环境发展造成的污染,才能够实现可持续的绿色稳定发展,进而形成品牌农业建设的基础保障。

首先,在推动农村农业生产建设的过程当中,可以为农户传播保护农业生产环境的思想和理念,具体可以通过为农民树立绿色发展的理念,对农民进行绿色生活方式的教育,并且倡导农民在种植作物时充分考虑土壤的承受能力,进而实现科学合理的农业种植活动,在保障作物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同时兼顾土壤养分的保持,并且杜绝盲目开垦的行为的出现,与此同时采取提升农民农业生产文明意识、全面弘扬农业生产理念等措施,提升农民保护农村农业生产环境的意识和积极主动性。

其次,对于农村农业生产文明建设的法律体系和规章制度继续完善,不断加强制度的全面性和实施落实的有效性,为农村的农业生产环境建设组建专门的法治管理团队,全面有效切实地提升农村农业生产环境保护力度,完成将政府的执法机构和农民个人以及农村社会融合在一起进行科学合理调度的农业生产环境建设治理和监督体系。

最后,对于农村已经表现出来的土地水土流失和土壤养分下降的现象进行及时的处理,进一步加大农村绿化工作的实施和推行,在被盲目开垦而导致贫瘠和荒废的土地上种植能够存活的植被,防止水土流失等自然灾害的发生,并且提倡农民种花植树,增大农村土地的植被覆盖面积,缓解在农村产业化建设过程中由于企业生产占用土地面积过大导致的农村植被覆盖面积不足而导致的空气质量下降和农业生产环境恶化问题,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建设绿色示范村。

此外,还可以对企业发展的模式进行改进和创新,在山东省可持续发展的方针之下,企业的转型发展是企业长久发展的必由之路,企业的发展只有与生态环境友好,其长久的发展和企业的经济效益才能够得到保障,所以有必要在企业的产业化生产流水线中引入高新科技对可能造成环境污染的生产项目进行生产模式的改良,推动企业实现绿色生产,通过对企业的污染物进行减量和无害处理,实现企业发展的转型,最后,加强环境保护的监管力度和完善农村原有的环境监管体制也是有必要的,在新时期为农村创造不同形式的管理和环境保护制度,可以有效地避免农村环境保护基础设施管理的缺失。

3.实施潍坊农业电商产业化经营

新时期“潍坊模式”的发展对农业品牌产业结构的升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农产品的销售不再仅仅局限于附近的城市和地区,要将眼界放宽到全国,乃至全世界,近年来国家十分重视潍坊农业的发展,为当地农业的产业化建设提供了大量资金,并且在当地落户了中国农业开放发展综合试验区,蔬菜标准质量中心也在潍坊建成,潍坊农业的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为此,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要着眼于全球市场,以国际标准对产品的质量和销售模式进行改进和创新发展,形成一流的农产品生产产业链,力求在当今的世界農产品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在“潍坊模式”升级版背景之下,要想实现全球化的产品经营,就不得不提到电商销售平台的建设的运维,在农业电商产业化经营的具体实践过程中,第一步需要对原有的农村经营产业结构进行优化和改良,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可以通过对已有的管理体制进行改革,进而实现农村已有的农产品产业结构的优化,而且有利于整体农村的农产品市场体系的形成,进一步实现对于农产品销售生产产业化的升级,政府在这个过程中的介入可以有效推动农产品销售与市场的紧密结合,此外,在农业生产角度分析,可以通过对耕地的质量进行保护改善,种植过程中对土壤的特点和作物的种类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和研究,最终选择在特定的土壤和当地特有的气候环境下对最为合适的作物进行种植,防止不合理种植导致的土地经济效益的下降和土壤资源的浪费,提升农村农业生产的产品质量和种植效益,实现适度规模的农产品种植,与此同时农村的产业发展不能仅仅停留在农业生产方向,在产业结构的调整过程当中,还可以促进农业和林业的协调发展,实现不同产业对农村自然资源的合理共享,对农村原有的产业结构进行优化和进一步调整。

其次,产业化的经营也需要大量的人才和高新的技术作为支撑,在品牌农业的建设过程当中,农业的产业化建设是极其重要的推动力量,是品牌农业长久发展的不竭动力,但是由于农村产业具有特殊性,不能直接进行人才和技术的引进,并且目前的农村企业对于绝大部分人才的吸引力不足,盲目投入资金进行人才引进会给农村经济的发展带来沉重的负担,并且人才引进之后农村企业的研发条件也不能满足相应的需求,为此,在农业产业化建设过程当中需要开辟另一条更为可行的道路,在发展过程中对农村大户、经营人才、村社主体进行鼓励,并且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帮助他们兴办现代农业企业、合作社和各类专业协会,以期能够充分带动广大农民农产品生产和建设农业品牌的积极性,通过对龙头企业产业结构和经营模式的现代化改革与建设,提升农民在品牌农业建设过程当中的有效参与程度,与此同时,对于国家和政府在农村农业生产产业化建设方面给予的扶持资金加以充分和合理及时地利用,力求对龙头企业的经营和生产过程当中有充足生产经验、基础设施完备和自主创新程度较高的项目进行投资,保证投资的有效性和项目完成的可靠性,同时获得投资的企业经营项目最好是与潍坊市的特色产品有密切的联系,这样便于后续电商平台对农业品牌产品的推广,此外,龙头企业的发展还可以通过农村领导人员制定合理科学的优惠政策吸引外来企业和社会资金的支持取得更高效的发展,最后,在土地的管理和分配上如果能够推动和引导龙头企业定向投资兴办农业生产基地,进而使得农民的利益与企业的效益由投入、服务、收购等形式密切结合在一起,鼓励农民以资金、技术或者土地经营权力等多种形式入股,实现企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双重目标,有效实现对于农村劳动力和多种其他生产要素的分配和利用,实行多种形式的农村合作机制。

4.提升农民的自主创新意识

在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格局的过程当中不能仅仅局限于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作为农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体,只有对农民的素质进行提升,积极鼓舞农民在农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主创新的意识,提升农民接纳新知识的能力,才能够使得农村的经济建设在长时间内保持蓬勃的生机,为此,农村的领导人员和管理者有必要开展一系列的农民培训活动,并且加大农村教育资金的投入力度,提升农村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并且在实际的实践过程当中对农民的种植技术和种植观念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并且为农民介绍更为科学的现代化管理理念和方法,倡导其在农业种植活动中进行科学管理理念的内化和实践;此外,还可以加大农村人才的引进力度,组建具有创新能力和专业技能农村农业生产和经营团队对农村农业的发展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有效提升农村土壤的利用科学性和有效程度,实现农村整体创新能力的有效提升,最后是对原有的农村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和人才的引进网络进行改进,加快发展农村人才市场网络体系,完善农村人才市场的服务职能,进而推进山东省农村的社会主义新格局建设。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农村电商发展和品牌建设的过程中,只有充分发挥政府在当地的服务职能,有效改善农村产业与市场需求的吻合程度,积极完善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并且加快农村产业化建设的步伐,才能够為农村产业品牌化的建设提供有力的保障,与此同时,创新能力在当代是企业长久发展的不竭动力,为此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主体——农民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品牌农业建设中不容忽视的环节之一。

参考文献:

[1]肖靖.健全产业链,全力打造“荷虾共生”望城荷花虾生态农业品牌[N].现代物流报,2020-07-06(A06).

[2]姜明辉.增强消费对“六稳”“六保”的作用[N].黑龙江日报,2020-07-05(003).

[3]孙建新.对县域农业公用品牌建设的思考与建议[N].中国质量报,2020-06-18(004).

作者简介:王彩霞(1980.10- ),女,汉族,本科,讲师,研究方向:农产品物流、冷链物流;甄小虎(1983.04- ),男,汉族,本科,讲师,研究方向:电子商务、农村电商、网络营销;赵雪琪(2000.08- ),女,汉族,山东经贸职业学院,2018级电子商务专业学生;李家和(2001.11- ),男,汉族,山东经贸职业学院,2019级电子商务专业学生

农机化新农村建设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该文论述了我国农民素质的现状以及提高农民素质的战略意义,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高农民素质的思路。

关键词:新农村 农民素质

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也是农民的愿望和要求。从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来看,无论是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还是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事业发展,无论从当前着眼,还是从长远考虑,都需要强大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都需要千方百计提高农民素质,把农民培养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一、我国农民素质的现状与提高农民素质的战略意义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13亿人口中有9.2亿农业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70%多。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全国文盲率6.72%,其中城镇4.04%,农村8.25%,农村文盲率是城镇的2倍多。2004年,农村文盲率为10.7%,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7.7年,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39.1%,远低于城市人口65.4%的水平。这仅是全国农民的平均比例,但地区之间还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越是贫困的地区越是不重视教育,越是不重视教育,农民的素质越低,从而形成可怕的恶性循环。同时,农民的科技素质也很低,据2001年中国科协对中国公众科学素质调查结果,具备科学素质的农民仅占0.4%,仅及城市居民3.1%的七分之一。“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核心是素质问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低下,给他们在接受新观念,索取新信息,提高职业技能,参与市场竞争带来极大的障碍,严重影响了农民增收。没有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新农村就缺乏根本的支撑。迅速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是非常必要的,这是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进农业新技术革命的根本保证,是增加农民经济收入,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现实要求,因此,提高农民素质是新农村建设最为迫切的要求,也是新农村建设最核心的内容。

二、建设新农村,提高农民素质的对策

(一)政策引导,完善农业经营方式

小规模分散的家庭生产经营限制了农业科研成果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因此要采取多种形式,如在稳定土地承包权的条件下,活化土地使用权,促进土地集中使用;积极发展家庭式农场以及积极培育土地要素市场等,逐步发展多种层次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鼓励农民实行优化组合,进而克服土地经营规模过小对农业科研成果运用的制约。同时,进行农业产业化经营,在可以提高农业经营规模的基础上,还可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提升应用农业科研成果的抗风险能力,从而将科研成果推广与应用有机结合起来,扩大对农业科研成果的有效需求。

(二)加强培训,提高素质

培训人员包括对推广人员和成果应用者的培训。菲律宾国际水稻所坚持终年培训,学员遍布世界,其中许多成了各国著名的水稻专家。国际水稻所因此赢得了“绿色革命摇篮”的赞誉。该所科技成果之所以能迅速扩散,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各种培训计划。国际水稻所重视培训的做法值得我国借鉴。培训计划包括学位培训、非学位培训和在职培训。学位培训:包括培养博士、硕士、学士等不同层次的人才。我国从事农技推广的科技人员也需送到农业科研院所和农业大专院校,将其培养成以上不同层次的人才。院所、院校的专家和教授可当农技推广部门兼职教授和导师,教学科研相得益彰。理论联系实际,不仅可加速人才培养,也势必加速科研成果的传播与转化。非学位培训:主要通过举办各种短期培训班使农技推广人员了解和掌握各种科研成果的新知识、新技能、新观念。可由院所、院校培训中心组织实施,各专业所及有关方面提供师资,编写教材。在职培训:农技推广人员在院所、院校进行在职培训,可在各有关实验室担任研究助手,并在专人指导下工作。通过参加实际操作,了解科研全过程并能熟练掌握成果的关键技术。综合性是现代科技的一个重要特点,它对生产者和应用者提出了综合素质的要求。要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加强农民职业技能教育是一条重要的途径。这种教育应体现多样性,要“软硬兼施”,“虚实结合”,注重针对性与实效性。要在强调对农民文化素质教育的同时,加强对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建立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民技术教育与培训体系,组织农民学习先进实用技术,提高农民的知识水平、专业技能和安全生产知识,做好农村科普工作。农业从业人员的终身教育应成为各级农技推广部门的主要目标。我国农业是弱势产业,农民是弱势群体,长期以来,农业基础薄弱,农民文化素质较低。要提高农民文化水平,必须放眼长远,立足现在,建立一套完整的教育和培训机制。

(1)创新农村教育体制。一是要加快推进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组织农村青少年接受正规教育,提高农村后备劳动力资源的素质,把农村义务教育作为整个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优先领域,率先发展。全面推行九年义务教育,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在农村教育发展方面的事权,中央和省级财政要承担起发展农村义务教育的责任,进一步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力度,彻底改变“义务教育不义务”、“农民教育农民办”的情况,减轻农民负担的同时增加农民受教育的机会;加快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城乡教9币的合理交流制度,精简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素质,建立健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进一步改善农村办学条件,逐步提高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的保障水平。加大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的力度,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大力度监管和规范农村学校收费,进一步减轻农民的教育负担。另外,要不断加强对农民应该掌握的经营管理知识的教育,使农民也能有机会迈入管理者阶层。二是加大对农民的免费技术培训力度,这是培养有技术的新型农民的关键。农民缺乏相应的技术,无论是搞种植、养殖,还是进城打工,他们的收入都低于有一技之长的人。国家应该建立专项资金用于对农民的技术培训,让他们能掌握一项致富的技术,尤其要加大对青年农民科技培训的力度;加大对外出打工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开发和充分利用农村劳动力资源的潜力,加快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速度。各级财政要将农村劳动力培训经费纳入预算,不断增加投入。整合农村各种教育资源,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

(2)创新农村教育模式。目前我国的农村职业教育和培训虽然有新的发展,但远远不够,由于我国的基础教育,大都是以应试教育为主,这样使广大没有考上高等学府的农村学生,因缺乏基本的生产技能,回乡后不适应农村发展的需要。因此,要转变单一的农村教育模式,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农村教育,使农村的学生各有所学,学有所用,各尽其才,各得其所。为此,一是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和教育质量观。切实将农村基础教育的指导思想从单纯的应试教育转变到为国家、为农业和农村发展服务的素质教育上来。在教学质量的评价标准上,要用成才率而不是升学率来衡量,树立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新理念。二是要在实践中努力探索适应新农村建设、培育新型农民要求的农村教育新模式。既要考虑“升学有望”,更要考虑“致富有路”。在保证一部分学生上大学的同时,还要承担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培训任务和农村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教育任务。应根据不同对象的具体情况,在教育时间、教育场所、教育内容、教育方式以及教育管理等方面,克服单一化、集中化等简单化的做法,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讲求实效和高效,使农民都能有“学”可上,并“学”有所获。

(3)创新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机制。一是领导重视,确定农村人才开发战略,各级领导要把开发农村人才作为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建设新农村的首要任务来抓。增强人才意识,树立全新的人才观念,科学制定出培育农村人才的计划,既要全面提高素质,又要重点扶持一批科技带头人,同时要解决好农村人才的实际困难,为他们创造一个充分施展才华的良好环境。二是正确处理自然资源开发与人力资源开发的关系,把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放在新农村建设的首位。在新农村建设中,各级政府应当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改变重物质投入轻人力资源开发的传统观念,正确认识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极端重要性,增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主动性,树立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把人的全面发展放到第一位,把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放在第一位;把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作为一项准公共服务,纳入公共财政框架,加大对农村教育特别是农民教育的投资力度,以公共财政支持来完善农村职业教育体系;着重加强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工作的领导,根据实际研究制定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方针、政策,搞好农村人力资源的规划和管理工作,落实具体措施,实现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努力营造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良好环境,保证农民享有教育培训的各项权利,切实提高整体素质,为新农村建设奠定雄厚的人才基础。

农机化新农村建设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自2005年新农村建设这一政策提出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开展,与城市的差距也相对缩小。但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乡村文化却面临着巨大的发展困境。文章在中国新农村文化建设大力开展的背景下,以现如今批量化、模式化的农村“文化墙”现象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这种文化现象了解乡村文化建设的现状,找出限制新农村文化建设与发展的因素,探讨关于当下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策略与方法。

关键词:乡村;文化建设;文化墙

一、新农村文化建设背景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了推动乡村文化繁荣就是振兴乡村的重点内容,同时提出了关于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即“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1],为新农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2019年国务院在《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提到:“要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环境整治工作要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同当地文化和风土人情相协调,注重实效,防止做表面文章。”[2]但是由于在加快推进农村现代化进程中,对现阶段乡村文化建设方面存在认识偏差的问题,乡村文化建设易陷入困境。因此,建设乡村文化对于乡村振兴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和价值,也是新时代的新要求和新任务。

二、新农村文化建设面临的问题

近年来,基层政府部门为响应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国家政策,将“文化墙”作为乡村文化建设和传播的载体引入了广大的农村公共空间,在各乡镇绘制大量的“文化墙”,使“文化墙”建设成为新农村建设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可以说外墙统一形式覆盖老旧墙面等方法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乡村的环境,在大量的“文化墙”宣传下我们不排除广大农民的思想、道德教育会有一些提升。但现如今农村空心问题越发严重,学生在城市上学,年轻人外出打工,留在农村的以老人、妇女和孩子为主,他们的文化素养和审美与城市居民相比会有些许差距。他们是否了解或理解“文化墙”背后的真正涵义?“文化墙”是否真正发挥其作为文化建设和传播载体的最大作用?而这种批量化、模式化的“文化墙”又给我们的乡村建设带来了哪些影响?以下我们进行逐一探讨:

第一,一块块“文化墙”变成了贴满农村的“小广告”,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乡村的原貌。我国乡村众多,每个乡村都呈现出不同的地貌特征与本土特色,在这背后又蕴含着其独特的历史和文化,例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传递的就是古人对乡村田园牧歌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但是随着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开展,很多乡村传统文化和自然景观遭到破坏,一面面“文化墙”穿插在村落、群山中间,破坏了乡村本身的结构与特色,显得格格不入。社会学家费孝通曾提到:“‘悠然见南山’的情境尽管高,尽管可以娱人性灵,但现实处境已找不到无邪的东篱了,我不反对我们能置身当年情境欣赏传统的幽美,但这欣赏不应阻挡住我们正视现实。”[3]

第二,由于在新农村文化建设过程中没有重视文化内涵,对乡村文化建设产生了狭义和片面理解,忽视对乡土文化的保护,部分乡村生硬地模仿、抄袭,导致乡村“文化墙”建设出现了批量化、模式化等现象。孔子曰:“礼失求诸野。”[4]意思是那些在市井之中乃至庙堂之上已经被遗忘、丢弃了的礼仪、礼制,要到乡野中才能找得回来,但当前鄉村建设存在着同质化现象,如此发展给大众呈现出千篇一律的乡村风格、布局等,让乡村失去了其自身特色,不利于乡村健康持久发展,这样不仅不能更好地进行文化传播和道德教育,反而会引起视觉疲劳,在审美概念上对大众不知不觉产生影响,一旦大众默认或接受,反而会对广大劳动人民的审美教育起消极作用。

三、现阶段“文化墙”现象的根本原因

第一,基层对于文化建设的盲目执行。不同阶层由于世界观、实践经验、所处社会环境等条件不同,往往对事物的认识会产生差异,审美态度也有所区别。上层领导在制定相关政策时从宏观出发,在全面、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看待现阶段乡村建设所面临的问题,进而根据乡村的普遍问题出台相应政策。而基层职能部门由于自身的局限性,往往导致本乡镇的文化建设与预想的结果出现偏差,在执行上级政策时,不能充分、全面、深刻地理解上级文件的内涵,认为乡村振兴只是片面地发展乡村的经济,改变乡村的风貌,从政绩与利益出发,将重点放在道路施工、农业方面、GDP的增长速度上,只重视设施建设,不注重文化内容建设,没有切实地结合本村的文化与地域特色特点进行改造,使乡村文化价值受到极大破坏。

第二,文化宣传的绘制人员自身局限性。在《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鼓励企业家、文化工作者、退休人员、文化志愿者等投身乡村文化建设,丰富农村文化产业态。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艺术介入乡村建设开展得如火如荼。我国文化建设中“文化墙”的绘制者主要是高校专业学生、工人、农村宣传人员、少部分艺术家。艺术家及高校学生不管是在创作能力还是审美上比工人和农村宣传人员都更具有专业性,但在创作过程中,受工期及工资限制,他们往往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需要根据基层职能部门的审美与要求绘制“文化墙”。乡村改造并不是以一种外来的东西来改变乡村,而是应该从乡村的根本出发,挖掘本乡镇的特点,在建设过程中不断提升乡村居民的居住环境及审美态度,要知道艺术介入乡村建设的重点是对乡村文化的重塑,而不是只停留在对乡村的形象改造上。

四、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第一,增强文化自信。中国有着几千年的农耕文明,蕴涵着人们根深蒂固的乡土情结,费孝通先生曾提到:“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5]与城市文化相比,乡村文化有独属于自己的文化与底蕴,但由于自然条件、交通能力、资源等诸多方面的限制,我国各地乡镇的文化呈现出不同的区域特征。伴随着现代化的进程,乡村文化易受漠视与淡忘,其对村民行为方式的影响逐渐减小,传统的乡村文化价值也随之遭到解构。

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繁荣兴盛农村文化,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但现如今乡村文化建设面临很多问题,并不是画一面面的“文化墙”或简单粉饰就可以解决的,相对城市来说,乡村文化设施比较薄弱。因此新农村文化建设需要发挥政府职能,加强和完善乡村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加大建设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合理配置乡村文化建设资金,活跃乡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为建设发展乡村文化提供更为广泛的支持,协调各地区乡镇间的文化差距。同时要增强村民对乡村传统文化的认识及自信,定期举办民俗文化活动,提升村民的文化素养,鼓励他们自觉参与到新农村文化建设中来。另外乡村文化建设与发展要结合当地乡镇的传统文化、自然资源等特点,因地制宜,采用丰富的方法和多样的发展模式,使乡村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特点相结合,建设各具特色的乡村文化。

第二,基层要全面理解政策,结合本地实际情况进行艺术乡建。新农村“文化墙”的建设本应该满足村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提升日常审美能力,但即便在相隔甚远的乡镇也可以看到统一的“文化墙”(图1、图2、图3),让人看后产生疲倦感和无聊感。因此,针对这一现状我们应该思考“文化墙”的建设意义为何。

我们可以看到在艺术介入乡土、活化地域方面,日本越后妻有大地艺术节成为世界范围内的先进事例,为乡村的重建树立了最佳范本和模式。展览中适合保存的作品在艺术节后会留在当地驻展,成为乡村的一部分,作品散落在各个村落,自2000年首届至今,吸引了大量的游客,成功带动了周边村落参与,改变了乡村居民的生活方式,提高了村民的文化意识。例如作品《河川去哪儿了》(图4)、《棚田》(图5)、《光之隧道》(图6)、《最后的教室》(图7)等展览作品可以使访者看到真实的农村,而不是经过精心挑选呈现的某些片段。除了了解城市化、老龄化这些宏观的概念外,大家可以更直观地感受到农村具体发生了什么、还在发生什么。在这个过程中使艺术越来越贴近乡村,成为乡村生活的一部分,为我们展示了“艺术复兴乡村”的可能性,同时进一步拓展了艺术在乡村复兴议题上的讨论空间,促使人们可以重新体验乡村的生活。

因此,基层职能部门应全面理解上级文件与政策,充分考虑乡村在人们心中的寄托是什么,培养和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打破单一的思维定式,提高创新意识,创造出符合当地的文化与特色的“文化墙”,充分发挥出“文化墙”作为文化传播和文化建设载体的功能。同时要把文化建设载体与文化内容结合起来,丰富乡村文化发展模式,把艺术乡建与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充分汲取乡土文化营养,最终实现美丽乡村的建设目标。

第三,重视审美教育。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美育几乎同人类文明是同步发展的,它同样是一项复杂的事业。孔子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6]可以看到,艺术的审美教育活动常常可以使人更深刻地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人生,获得精神享受和审美愉悦。“同时它是在毫无强制的情况下,使欣赏者不知不觉地受到感染,长期作用下对人的思想情感和精神面貌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在这种长期潜移默化作用下而形成的思想,常常具有更强的稳固性和延续性,成为人生观、世界观中最核心的組成部分。”[7]

自蔡元培提出以美育代宗教说的思想到如今国家年年发布政策,审美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近日,教育部印发《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对新时代高校美育改革发展提出明确要求,要求2022年高校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显著提升。但这些是远远不够的,我们也要关注全民的审美教育,特别是农村的审美教育上,从农村的实际情况出发,优化调整农村教育布局,加大教育财政投入以改善审美教育环境,不断提高乡村居民对审美教育的认识,树立积极健康正确的审美观,培养与提高审美能力和水平。平时要注重提高他们的文化教养水平,并且可以按照村民不同的文化程度、兴趣等特点组织美育活动,不断强化他们的审美需要,提高他们对美的认识,逐步养成良好的审美习惯。恩格斯曾说:“世界不是一成不变的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8]所以,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民的审美心理也必然发生变化,并将在变化中向前发展。

总之,现阶段加强乡村文化和建设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通过建设乡村文化,可以提高乡村人民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水平,推进新农村的全面建设与发展。因此,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要增强文化自信,注重保护传统文化,同时加强乡村人民文化与审美教育,做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并重,重新建构文化,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助力。

参考文献:

[1]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35.

[2]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EB/OL].[2019-01-03].http://www.xinhuanet.com/2019-02/19/c_1210063174.htm.

[3]费孝通.乡土重建[M].长沙:岳麓书社,2012:1.

[4]叶长青.汉书艺文志问答[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20.

[5]费孝通.乡土中国 生育制度 乡土重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6.

[6]杨伯俊.论语译注本[M].北京:中华书局,2017:257.

[7]王宏建.艺术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358.

[8]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44.

农机化新农村建设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在新农村建设中,绿化是村镇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村镇外在形象的体现,更能反映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可见,加强村镇绿化建设的规划管理,实现村镇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同步协调发展势在必行。

【关键词】村镇;绿地建设;探讨

1. 村镇公共绿地建设的作用

(1)净化空气,保护环境。绿色植物对于改善大气环境来说,既能吸收二氧化碳“制造”氧气,又能够吸收大气中的有害气体,净化空气。有资料表明,每公顷绿地每天能吸收880公斤二氧化碳,产生590公斤氧气,如果是森林,这种吸收和消耗的能量更大;村镇里各类绿地建设改变了人为的环境,引进白然的景色使村镇景观交织在一起,让村镇园林化,使人们得到大白然的孕育。道路两旁的绿化对村镇面貌影响最大,街道绿化得好,人们犹如生活在绿色走廊里,避开了一些杂乱工作的干扰。

(2)休闲游憩,体育锻炼。村镇公共绿地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环境,公园无论春夏秋冬,都能激发大人小孩,男女老少们热情参与各种活动,增强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为和谐社区提供一个非常好的平台。人们可以晒太阳、小坐、散步、观赏、游戏、锻炼、交谈等,消除疲劳、恢复体力、调剂生活、促进身心健康,增进邻里友情。

(3)安全防护,防灾庇佑。有效村镇公共绿地建设是解决村镇避灾场所问题的重要途径。避灾公共绿地的建设要求不同于普通的公共绿地。避灾公共绿地用地应平整、开阔、减少水面,紧邻公共绿地不宜有高层建筑。在村镇公共绿地建设中,应充分考虑公共绿地平时有效利用和防灾避灾的多功能双重特点。但要避免将所有的村镇公共绿地都视为避灾用地,应区别对待,根据避灾需要将条件适宜的村镇绿地建设避灾公园,并安排相应的避灾设施。

2. 村镇绿地调查现状问题分析

(1)公园绿地问题。在村镇公园绿地建设方面,由于缺乏合理的管理与规划,在村镇范围内并没有成形的公共活动绿化空间,大多村镇都才以村部为中心进行必要的休闲活动。部份领导思想认识不到位,只做硬化,不做绿化,以为绿化是浪费土地。少数村镇有意识进行公园绿地的建设,如休闲广场等,但建设水平较低,未能满足村镇居民对休闲生活质量要求。

(2)防护绿地问题。

部分村镇畜禽养殖卫生隔离带和防风林带等防护绿地建设基本缺失,使有的村镇卫生堪忧,村镇内部气味混杂;经常受到采石场的爆破声惊扰;在村镇小环境内,各种人为污染随时影响着人们的健康,防护绿地便起到了一定防护的作用。

(3)生态绿地问题。

在村镇生态绿地方面,存在着意识上的误区和认识上的偏差。但是,对大多数村镇来说,开垦荒山、开辟耕地的事例仍屡见不鲜。所以,对于村镇生态绿地建设来说,可以肯定说保护和恢复工作初见成效,但是对于更大范围的“退耕还林”和“退耕还草”的建设工作还做得不够,农业生产和生态绿地保护的矛盾还在持续的博弈之中。

3. 村镇公共绿地建设的原则

(1)统一规划设计原则。

在村镇公共绿地规划设计建设中,需要运用多学科的知识,从整体角度出发进行景观要素的设计,从而使设计的景观特征能够融于白然,此外还要把公共绿地作为一个整体单位来思考和管理,以达到整体最佳状态,实现优化利用。

(2)村镇特色美化原则。

特色是乡村的灵魂。故村镇景观要求“小而精,小而特”。运用生态、人本、文化的观点去组织这些景观,形成“生态优化”、“以人为本”的各白特色。美化环境是景观绿化的一个重要目的,在新农村绿化中,应注意乔、灌、草二者的结合,常绿树种和落叶树种的结合,观花与观叶植物的搭配,使其在绿化中充分发挥各白的作用,做到层次有变化、色彩丰富、四季有绿。

(3)保护改造结合原则。

村镇公共绿地规划设计中要以白然为背景,尊重白然、保护白然,注重对乡土物种的使用。保护历史遗存且与场所最吻合的景观。在村镇公共绿地规划设计中除了遵循上述原则外,还应该注意重建植被斑块,实行土地集约经营,保护集中的农田斑块,提高土地利用率,注重村镇边缘区整体风貌,规划具有宜人景观的人居环境,重新塑造环境优美、与白然系统相协调的景观整体。

4. 村镇公共绿地建设的规划策略

(1)加大宣传力度。村镇绿化是村镇建设的一个重要指标,村镇绿化建设是营造优良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措施,也是村镇建设上品位上档次的重要突破。村镇领导及相关干部以身作则,下乡从标语、广播等多方位多渠道大力宣传村镇绿化的重要性,形成人人参与绿化的良好局面。

(2)制定科学合理的绿地系统规划。以生态观点为指导,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从全乡镇的高度制定绿地专项规划,从而使绿化指标层层控制,落到实处。

(3)加强绿化保护的法制观念,提高全民绿化意识。根据我乡的实际情况,制定《村镇绿化管理办法实施细则》、《村镇绿化用地征地补偿标准》等一系列的政策法规,使村镇绿化建设有法可依。

上一篇:企业文化发展建议论文范文下一篇:油田开发经济技术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