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管理范文

2023-09-21

社会管理范文第1篇

摘要:新公共管理思想对传统管理模式中,政府权力过度集中、控制过强的状况进行了深层次批判,并重点强调了政府在协调、服务方面的作用,在经济格局重构、社会体制变革的今天,其对我国行政管理实践仍有着极为深刻的借鉴意义。本文立足时代发展背景,从新公共管理视角出发,对社区社会管理创新的思路方向、策略举措进行展开论述。

关键词:新公共管理;社区社会管理;社会化改革

伴随经济格局开放、市场结构调整,我国居民生活品质持续改善,新兴科技理论争相涌现,但与此同时,我国社会改革也逐渐步入了深水区,公民政治参与诉求高涨,多种思维意识碰撞交融,单一自上而下的社会协调、管理模式适用性下降,基层政府体制僵化、理念滞后的问题也暴露出来,很难满足当前发展需要,亟需依托新公共管理理论,推动创新发展,提升管理服务效能。

一、新公共管理理论发展历程与内涵概述

“社区”一词最早出现于19世纪80年代,由滕尼斯在《社区与社会》一书中正式提出,该书中将社区作为地缘性社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认为社区应当由具备共同价值取向,拥有强烈认同感的个体组成。后期伴随工业化、城市化的不断推进,人口流动性、异质性增强,这种理想化的社区模式濒临瓦解,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国家经济滞胀、财政紧张,巨大的经济、就业压力使得社会关系持续紧张,以转变政府与社会关系为目的的新公共管理运动、管理理论应运而生。该理论体系中认为,比起具体政策的执行,政府更应当扮演好“掌舵”的角色,要能够从实际情况出发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为公民提供高效率服务,同时广泛采用授权、分权方式管理,借鉴私营部门成功经验和手段,引入竞争机制激活公务人员积极性[1],这种逻辑体系与我国社区社会管理创新理念不谋而合,具有极强的借鉴意义。

二、新公共管理视角下社区管理创新的思路与方向

(一)由控制管理向服务一体化管理转变

基层管理者处于社区社会管理一线,其理念、素养直接关系着服务水平、质量,当前伴随政府职能转变、内部体制改革进程的深化,多数社区已经加入服务性组织构建的队列当中,但仍有部分社区工作者未接受系统培训,理念更新迟滞,控制管理的思维模式根深蒂固,将社区居民看作被管理者,制度执行时存在过度僵化、死板的情况,很容易引发居民的抗拒、厌烦心理,给和谐社区构建带来极大阻碍。因此在创新进程中,各主体必须积极转变理念,将居民视为被服务者,将居民诉求放在工作首位,积极回应、满足居民需要,优化服务态度和质量,促进控制管理向服务一体化管理的转变。

(二)由单一主体向多元合作型管理转变

主体单一是社区社会管理进步的重要阻力,作为政府基层单位的街道办、居委会自身力量不足,人事权、财政权等过度依赖政府,社区自身作为居民权益答辩人的地位被削弱[2],也很难实现高效自治,行政、法律手段的使用增添了更多强制性色彩,不利于服务型社会管理的建设。在创新进程中,完全可以拓宽思路,引入多元合作主体增强社区自治能力,从单一性管理机制转变为多行业、多部门合作竞争的管理机制,实现管理职责、权利的分化,在各司其职、相互配合的氛围中更加高效、合理地完成社区社会管理任务。

(三)由直接管理向宏微观融合管理转变

客观来看,我国现阶段社区管理仍旧以直接管理为主,社区管理人员事必躬亲、面面俱到的情况较为普遍,这种情况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管理成效,但社区自身力量毕竟有限,巨大工作量增加了管理者负担,也造成了较大的资源浪费。在新公共管理理论中,更提倡政府角色的转变,认为政府应当扮演好“掌舵者”的角色。因此创新进程中,要把握好宏微观相结合的总体方向,脱身于繁琐、细微的社會事务之中,将更多的权利下放至民间组织,或者居民自治组织,将自身力量更多地聚焦于主要矛盾,促进管理效率的优化。

三、新公共管理视角下社区管理创新的具体策略措施

(一)完善组织体系,调整职能定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积极探索社会管理新路径,并于20世纪90年代后开展了多项社区管理创新试点,无论是早期的“上海模式”、“沈阳模式”,还是后期的天津“泰达”模式、成都“小单元治理”模式,均呈现出管理规范化、服务化的特征,这对新时代社区社会管理有着极深刻的启发。因此上级政府部门要积极转变理念,完善社区组织体系,明确各岗位权责分配,同时做好简政放权工作,减少不必要的行政事务性工作、硬派指标工作、临时性工作等,为实质性的基层服务空出更多可支配时间与空间,扮演好自身监督者、维护者的角色。其次社区居委会内部也要积极调整职能定位,多方吸纳具备专业知识技能的社会工作者,通过培训体系建设加强法律、服务理念教育,树立以人为本的基本思想,建立配套的指标考评体系,广泛开展文明家庭、平安社区等主题活动,为低保户、五保户、空巢老人等提供帮扶,开辟服务型社区社会管理新道路。

(二)容纳多元主体,强化公众参与

针对社区力量有限,管理范围狭窄的问题,首先可以积极寻求与社会组织的合作,当前社区居民生活品质改善,内在精神文化需求上涨,文娱活动受到众多居民的青睐,很多社区积极开办了活动室、图书馆等公益性场所,并陆续组织了形式多样的秧歌表演、诗歌朗诵、书法比赛等活动,为居民的业余生活带来乐趣,也改善了社区内部关系。在社区社会管理过程中,可以将这些活动主办权、组织权下放给专业机构、单位,违法人员教育、人口登记等工作则可以下方给治安保卫机构[3],同时自身扮演好监督者、引导者的角色,减轻社区负担,优化社会工作者人力资源配置。其次还可以采用竞争外包的方式吸纳管理主体,整合辖区内公共车辆管理、公共环境维护等需求,以社会招标方式开放竞选渠道,将业务分担给具备经营资质、自身实力过硬的企业、单位,并做好监督引导工作。在吸纳多元主体的基础上,还应充分尊重公众知情权、监督权,开设党务、政务公开栏,将活动、业务外包情况进行公示,完善账目公开、社区动态管理等,增强居民对社区的信任感,营造和谐、融洽的社区氛围。

(三)引入科技手段,拓宽管理渠道

当前伴随科技手段的进步,各种智能化、自动化技术持续涌现,微博、微信等平台功能不断优化,为企业管理、社会监督等提供了新的模式思路,提升了各项管理的内在效能,在社区社会管理中,同样可以引入科技手段,拓宽管理渠道,优化服务质量。创新实践环节首先可以用于治安管理防控,建立完整的治安管理工作网络,依托群众开展协管共管,同时重新梳理基层安保资源,形成指挥统一、形式多样的新型公共安全管理体系;其次还可以用于居民服务,以片区为单位对社区进行网格化分类,每个分区配备1至2名专用联络员,负责与孤寡老人、残疾人员、特困家庭等建立联系,当居民面临困难、问题时,随时可以通过社交网络与社区建立联系,提升帮扶工作的时效性,促进和谐社区的建立。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新公共管理是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逐渐衍生、发展起来的理论体系,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科学性特征,各主体应当正视其内涵价值,同时加强社会管理现状分析,明确服务一体化、多元合作型、宏微观融合型管理模式的整体构建方向,在正确思维指引下,积极调整职能角色,强化公众参与,借鉴新兴科技手段不断创新管理方式,优化社区教育,提升社区社会管理综合效能。

参考文献:

[1]顾筱雷.新公共管理视角下社区社会管理创新[J].中国市场,2021(31):37-38.

[2]陆永明,黄梅花.新形势下社区教育组织形式及管理创新研究[J].当代教研论丛,2018(12):88.

[3]王志鹏.浅谈创新社会管理模式与和谐社区建设的关系[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8,21(18):197-199.

作者简介:措吉(1981.09-),女,藏族,在职研究生学历,讲师,现供职于中共海南州委党校;研究方向:公共管理。

社会管理范文第2篇

摘要:为全面提高雷电灾害防御工作的成效,各级气象部门应当持续加强对雷电灾害的防御和管理工作,积极面向社会积极开展相关技术服务。例如对可能遭受雷击的各类建筑物、构筑物以及配套设施所安装的防护装置进行检测等等。为此,基层气象部门应当积极履行防雷社会管理的职能,积极开展防雷减灾工作,维护人们的生命与财产安全。本文围绕新形势下基层气象部门防雷社会管理的实践与思考展开论述,分析当前防雷社会管理实践的现状,基于实践的层面提出提升防雷社会管理效果的建议,以期能够为基层气象部门在防雷社会管理工作中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新形势;基层气象部门;防雷社会管理;实践

引言:

由于我国地理环境和气候环境相对特殊,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容易受到各类气象灾害的影响,且灾害的种类较多、危害严重、频率极高。在众多自然灾害中,雷电所造成的危害就非常严重,仅次于暴雨、洪涝等,尤其是在夏季,雷电出现的频率更高,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命与财产安全。在此背景下,持续加强气象部门防雷社会管理工作就显得非常重要。在全新的发展时期,基层气象部门的防雷社会管理工作责任加剧、难度增强,气象部门应当积极加强对防雷监管方式的研究实践,积极创新,不断增强防雷减灾的综合能力,切实做好雷电防御工作。

一、新形势下基层气象部门防雷社会管理实践的现状

防雷社会管理工作是国家法律法规赋予气象主管机构的具体职责,应当依法履行相关职能,持续强化防雷社会管理工作的开展,不断促进我国防雷减灾工作能够得到科学的发展。自2000年《气象法》全面施行以来,全国各地各级气象部门持续强化防雷社会管理的职能,经过长期的摸索、实践,防雷社会管理工作与技术支持等工作均已取得了极其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效益,为我国气象事业的健康、稳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就当前而言,社会管理工作的推进卓有成效,各级气象部门全面落实相关制度,积极为社会提供防雷技术服务,并与地方各个相关部门建立高效的沟通机制与协作机制,积极开展“防雷联合”与“专项检查”工作,加强对各类各级单位防雷工作的检查,尤其加强对易燃易爆场所、矿区以及旅游景点的专项检查,建立相应管理档案,全面提高防雷减灾的成效。

二、提升基层气象部门防雷社会管理效果的对策

根据《国务院关于优化建设工程防雷许可的决定》文件的精神,在防雷社会管理工作实施过程中,将严格按照两大原则实施,一是“谁审批、谁负责、谁监管”,二是“管行业必须管安全”,在新形势下下,要全面加强防雷社会管理工作,针对新时期的特点提出有针对性的应对措施。为了能够有效应对新形势下的全新要求,基层气象部门的防雷社会管理工作应当从多个方面着手开展,进一步强化法制建设的基础上,为社会提供全面的技术支持。

(一)把防雷工作的社会效益放在工作的首位

基层气象部门在开展防雷社会管理工作的过程中,每一个从事相关管理与技术服务的成员,都要树立“效应”意识,将防雷工作能够获得的社会效益放在工作的首位,以此强化责任意识与担当意识,以“为社会服务”作为防雷管理工作与技术服务工作的工作宗旨,在履行职责的过程中,不能单纯为了追求经济利益却将社会效益置之不顾,时刻应以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为工作目标。为此,防雷减灾技术服务的提供必须要按规定开展,必须将技术服务严格限定在相应的资质范围内,不得出现“超资”现象,以免出现由于防雷技术能力不足而造成了一定的防雷安全隐患。

(二)全面推进管理工作的标准化建设

在防雷社会管理的过程中,基层气象部门应当积极推进“标准化”建设,包括收费标准化和技术标准化。应当牢固树立“服务質量”为第一工作理念,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的防雷减灾技术服务。在此过程中,需要严格规定收费的标准和收费的依据,对于特定服务单位可以根据相关政策实行减免、优惠,但应当严禁出现“只收费、不服务”和“多收费、少服务”的问题,严禁出现恶意的竞争,导致防雷技术服务的市场被扰乱。因此,气象部门在提供防雷技术服务的过程中,应当严格执行各项防雷技术的服务标准,引导市场获得良性发展。同时,要做到准确应用标准和技术规范,确保检测的数据正确、可靠,能够编制规范化的报告书,严禁出现为经济利益而进行违规操作的现象,坚决不可对不合格的项目“放宽”标准和要求,避免出现安全隐患。

(三)积极打造专业化技术队伍

为进一步提高防雷社会管理的成效,技术人员应当积极学习与雷电业务相关的技术知识,尤其要加强对新技术、新方法的学习,提高业务技能。全面提高在雷电监测、预警等方面的综合能力,提高雷电资料的综合应用能力,能够持续增强在灾害调查、技术评价等方面的技术能力,为科学管理、科学防范雷电灾害鞥能够提供更大的技术支持。为此,基层气象部门应当加强人才建设,积极打造专业化的技术服务队伍,组织、督促、检查工作人员积极加强学习和培训。同时,还要加大力度引进专业化人才,提高综合能力,立足于当地的工作实际,培养出一支高素质、高技能的防雷技术服务专业队伍。

总结:

综上所述,为进一步加强防雷安全管理工作的成效,有效减轻由于雷击所造成的各类经济损失,甚至是人员伤亡,基层气象部门应当在最大程度上及时排查各类防雷安全隐患,尤其要加强对气库、油库、加油站、加气站等危险环境的执法检查,注重对防雷装置、安全管理人员、防雷措施制定等方面的全面检查,及时督促相关单位整改,提高防雷减灾的成效。面对新时期,气象部门应当扎实推进防雷社会管理,持续加快防雷管理的规范化建设,不断促进防雷减灾技术的提高,才能促进防雷事业获得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韩世昌,汤效军,王博,杨文海,马兴明.新形势下防雷社会管理和技术服务问题探讨[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9(20):49-52.DOI:10.15979/j.cnki.cn62-1057/s.2019.20.020.

[2]王光波,武宁,吴华斌.新形势下提升防雷安全监管能力的探讨[J].农业灾害研究,2020,10(07):51-52+56.DOI:10.19383/j.cnki.nyzhyj.2020.07.025.

[3]梁智,吴杰,李洛铭.气象部门防雷安全监管职能分析与探讨[J].科技风,2021(16):125-126.DOI:10.19392/j.cnki.1671-7341.202116058.

社会管理范文第3篇

近年来,我国基层社会组织蓬勃发展,在政府的培育支持和自身努力下,发展质量稳步提高,在维护社会稳定、提供公共服务和促进科教文卫事业发展等方面都充分发挥了自身作用,成为社区建设和治理的重要参与者。但是,由于绝大多数基层社会组织尚处在培育和发展阶段,在实践中还面临着一些问题,因而必须从基层社会组织自身和政府管理两方面入手,切实提升基层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的能力。

一、进一步完善社会组织培育扶持政策

一是研究制定扶持和引导社会组织发展政策。深化登记制度创新,探索尝试无主管社会组织由枢纽型社会组织负责日常指导联系,突破社会组织登记“瓶颈”。大力促进社会组织充分发育、功能拓展、健康发展,重点培育一批枢纽型社会组织,打造一批具有社会声望的公益性社会组织和社会企业,集聚一批对上海经济产业发展有推动作用的经济类社会组织,壮大一批具有“智库”和资源平台性质的支持型社会组织,发展一批对上海重点区域建设有服务作用的专业性社会组织,引入一批对打造上海国际化城市有促进作用的涉外社会组织。二是探索建立公益性社会组织发展专项基金,拓宽扶持政策覆盖面和资金支持力度。三是研究制定社会组织人才引进、职称评定及职业资格认证等政策,推动社会组织人才与经济、科技人才在薪酬标准、社会保障、户籍等方面享有同等待遇。培养一批高素质的社会组织职业经理人和专职工作者队伍,造就一批社会组织领军型人才或团队。四是根据社会组织的发展现状,制定和完善税收政策,实行低税率或者初创时期的“零税率”。

二、进一步探索完善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机制

一方面,各级领导干部要充分认识社会组织在促进转型发展、提供公共服务、增进社会和谐、激发社会活力中所具有的不可替代和不可或缺的作用,真正把社会组织作为平等合作的“伙伴”;另一方面,要更加注重社会协同,通过进一步完善以绩效为导向的政府购买服务机制,推动政府与社会组织进一步合作,建立新型政社合作关系。同时,进一步完善政府公益招投标和公益创投机制,建立一个平台,对所有政府购买服务项目进行集中归口管理,制定政府采购社会组织服务目录、定价标准以及相应的评估和监督管理办法,加快公益性、服务性、互助性社会组织培育发展。在政府购买社会力量服务机制方面,我们倡导培育式购买方法,政府不但要界定自身职能,确定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范围,为社会力量发展留出空间;还要实施分类、分级购买,建立政府与社会的双向互动机制和多元主体参与机制,为社会力量的发展创造条件;更要完善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操作流程,规范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行为,为社会力量发展提供机制保障,从而创建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差序竞争格局,在促进社会力量发展的同时落实政府购买公共服务。

三、进一步搭建社会组织发展平台

我们主张通过搭建社会力量管理服务平台,进一步完善社会力量培育扶持政策,进一步探索完善政府购买社会力量服务机制,为社会力量建设创造条件。政府应以平衡各方需求为主要功能;以枢纽型社会力量为主体;以数据库建设为管理和服务的基础;以服务基层社会力量为重点;以融入社区、企业共建格局为关键;以运营规范为保障,搭建社会力量管理服务平台,为社会力量发展提供硬件支持。在完善社会力量培育扶持政策方面,政府要提升基层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治理的政策支持力度,通过制定完善的制度体系,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并放松管制,完善准入和撤销机制等措施,鼓励包括社会企业在内的社会力量有序发展,实现政府对于社会力量直接管理的“离场”和政策支持的“到场”,为社会力量的发展提供软件支持。这样,通过平台建设、政策建设和机制建设,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治理的效能将会大大提升,社会治理的多元主体格局框架将会形成,新的社会治理体系也将会得到构建。

(来源:东方早报,本刊节选)

社会管理范文第4篇

多年的实践表明,农村基层管理的稳定与不稳定,涉及全社会的安定团结;农村基层管理的成功与否,已经成为影响全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加强和创新新时期江苏特色的乡镇社会管理工作,除了应该在涉及乡镇范围的体制机制等领域内加强自我改革、自我完善外,必须从以下四个方面寻求突破:

加大财政保障力度,

提供优质便捷的公共服务

重视乡镇财政特别是公共财政建设。一方面,乡镇自身要通过发展经济,努力增强财政“造血功能;另一方面,上级党委、政府也要通过改革财政分税体制、出台政策消化镇村债务、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等办法,不断增加乡镇财政可支配收入。努力优化二次分配。一方面,通过发展经济、引进企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引导居民尽量本地就业、增加收入;另一方面,坚决防止和杜绝在城镇建设、改造、新农村建设以及高效规模农业等发展过程中各种与民争利行为的发生,真正关心和保护群众的实际利益。加大社会保障力度。对于经济薄弱乡镇来说,重点是关注并帮助困难家庭和弱势群体;对于发达地区乡镇来说,重点是大力提高居民服务和保障水平,不断消除城乡差距。

按照公共资源配置应注重向农村、基层、欠发达地区倾斜的要求,统筹公共服务的分配与布局,着力解决公共服务分配不公的问题,促进城乡、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的大体均衡。整合城乡社会公共服务资源,以服务群众为主题,增强社会服务功能,拓展社会服务领域,提高社会服务水平,形成社会服务网络化的新格局。

推进政府职能转变与机构改革,

做到财权与事权的有机统一

有序推动乡镇机构改革,逐步实现乡镇财权与事权的统一。研究落实省直管县、扩权强镇等改革试点的具体措施,有效避免现行市管县体制等方面存在的与地方争权、争利现象,给乡镇更多的管理自主权、社会事务处置权。认真厘清乡镇与上级党委、政府和机关部门的事权划分,严格划定哪些事该县市区负责、该上级机关部门管辖,同时,明确一些驻镇机构的职能、归属,防止推诿扯皮。

加快推进乡镇政府职能转变,大力推进社会管理模式创新。科学界定政府各职能部门在社会管理中的职责任务,切实解决某些领域多头管理、分散管理的问题,努力使政府及各职能部门的管理更加协调有效。积极创新社会模式,实现由事后处置、被动应付向事前预防、主动服务转变,由防范、控制型管理向人性化、服务型管理转变。南通崇川区、浦口永宁镇等地建立的“为民服务代理制”、“来有迎声、问有答声、去有送声”的“三声服务”等值得各地学习借鉴和推广。

加强群众文化建设,

树立健康、文明、守法的社会风气

从科学发展观的高度重视和推动群众文化建设。认真做好乡镇文化的长期规划和专题设计,有序安排日常和重大节日的群众活动,坚持不懈地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的主旋律。大力整合资源,创造条件,积极为群众文化建设提供必要的硬件和软件平台。一方面,充分发挥文广站、文化活动中心、农家书屋等阵地作用,建立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群众组织,为群众参与文化活动和自我教育提供组织保证。另一方面,建立经常性的群众文化活动制度,通过文化周、邻里节、剧社活动等搭建有效的载体和平台,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营造不同人群和睦相处的良好氛围,引导人们自觉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面对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新形势、新任务,原有的乡镇文化队伍已经很难适应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多元化的文化也要求必须进一步加强基层文化工作队伍建設。而目前乡镇文化部门的地位、作用和人才与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极不匹配,急需加大人财物的投入。

深化和发展村民自治,

切实扩大群众的有序参与

加快社区建设。充分发挥城乡基层自治组织协调利益、化解矛盾、排忧解难的作用,协助政府做好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工作,实现政府行政管理和社区自我管理有效衔接、政府依法行政和居民依法自治良性互动。充分发挥“仙林模式”以及南通崇川等地建立的社区网格化管理优势,实现网格连心、服务为先、多元联动、协同发展。通过街道干部制度化、常态化地深入群众,及时发现社会管理中的矛盾问题,强化风险应对和过程控制,不断增强工作的前瞻性、主动性和有效性。

加强社会组织培育。认真学习借鉴先进经验和方法,坚持培育发展和管理监督并重,完善培育扶持和依法管理社会组织的政策,大力加强各类社会组织的培育发展,增强社会组织服务社会的功能。加快社会组织的法律制度建设,推进社会组织体制和机制创新,加大社会组织人才建设力度,明确社会组织主管和推进部门,充分发挥社团、行业组织和社会中介组织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鼓励社会组织在政府力所不及的公共领域发挥积极作用,并引导各类社会组织加强自身建设,提高自律性和诚信度,从而形成二者在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中的合力。

扩大群众有序参与。健全联系群众制度,不断巩固和深化“三解三促”活动成效,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善于从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需求作为第一选择,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置,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怀着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和造福群众的强烈责任感满腔热情、脚踏实地做好服务群众各项工作。畅通群众诉求表达渠道,搭建多种形式的沟通对话平台,尊重和保护群众表达诉求的权利,努力做到诉求合理的解决问题到位、诉求无理的思想教育到位、生活困难的帮扶救助到位。泰兴古溪等地建立的“党员中心户长制”,有效发挥了党员团结群众、联系群众、帮助群众的作用,在推进与群众交流沟通、化解矛盾纠纷的同时,较好地促进了基层组织建设,提高了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向心力,增强了党员干部的事业心、责任感。有序扩大基层民主,大力推广“党群恳谈会”、“党群议事会”等基层民主形式,切实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六合瓜埠等地推出的“建立村民议事会,创新村落民主治理”的模式,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村民自治机制完善和深化民主政治改革开辟了一条创新之路。

责任编辑:戴群英

社会管理范文第5篇

改革与创新是企业得以生存与发展的动力之源,也是一盘下不完的棋,伴随企业发展的全过程,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创新也不可能一劳永逸。所以,本方案一方面是搭建一套改革创新体系,实现集团改革创新工作的常态化,另一方面是针对当前集团企业运营中的问题,通过制度改革,逐步提升集团的整体执行力,进而推动集团实现“规模、速度、质量、效益”的全面提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决策、监督、激励”三大机制建设,以精细化管理为要点,借鉴国内外先进企业管理经验,通过量化管理,提升企业执行力,以管理促效率、争效益。

二、目标任务

建立长效的创新体系,激发员工才智和参与创新的积极性;完善权责分级管理和事项跟踪机制,以量化的目标、量化的进度、量化的结果,杜绝依赖性请示,提升执行意识和能力。

三、主要举措

(一)创新体系的建设

目标:构筑集团企业管理创新文化,营造一个言论自由、公平竞争的工作氛围,搭建一个鼓励员工参与创新的平台。

具体方法:成立改革创新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采取“听证会”模式与走动式管理模式相结合的方式,提出问题和解决方案,持续改善和提升经营效率和管理水平。

1、“听证会”模式:由工作小组定期(半年或者一年)从集团本部不同层次、不同岗位抽出人员开会讨论,专找管理工作中的弊病,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案,向领导小组报告,提案经领导小组审议批准后开始实施,并给予方案提供者相应奖励。

2、走动式管理模式:由工作小组不定期到各企业从不同层次、不同岗位抽出人员参与查找企业运营管理中存在的弊病,并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向企业经营管理者反馈,意见建议经采用后给予建言者相应奖励。

参考借鉴:华为公司的管理模式:“小改进、大奖励”的制度,以人为先,通过奖励手段激发员工参与管理创新的积极性,鼓励员工提出问题和解决方案。通用电气“通力合作计划”和惠普“走动式管理”。

(经营部负责)

(二)近期管理改革重点

1、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改革

目的:通过制度创新,改变传统的人事管理方式,建立现代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措施:按外部引进与内部培养相结合的原则,以集团战略发展规划为核心,完善选人、育人和用人机制,激发企业活力。

a、强化人才战略,拟订集团本部管理人员的选聘管理办法,保证人才合理、有效使用。

b、加强职工培训,拟订集团本部人员的学习和培训管理办法,将培训作为留住人才的重要途径。

c、设立多重升迁体制,建立完善员工职业生涯规划和晋升管理体系,有利于员工的自身发展。

d、建立企业人才交流机制,优化管理人员年龄结构,形成不同年龄人才的梯队。

e、完善考核激励机制,针对目前集团本部人员考核激励效果不佳的问题,重新修订完善集团本部人员的考核奖惩办法。

(办公室负责)

2、财务管理工作改革

目的:通过财务管理制度,严格控制各项费用开支和优化资金的调配管理,确保资金安全、合理有效利用。

措施:重新修订财务管理办法。

(计财审计部负责)

3、物资管理工作改革

目的:通过各项管理制度,规范各种物资的管理,严格控制车辆使用、维修、保养和办公物品的领取使用以及礼品的赠送等,

确保集团物资合理有效配置使用。

措施:重新修订完善各种物资管理办法。

(办公室负责)

4、管理流程工作改革

目的:优化集团管理业务流程,明确本部管理人员权责,赋予员工职权范围的自主权,有效地授权,使员工更有担当。

措施:根据集团岗位职责,制订管理审批流程权责表,结合本部人员考核奖惩办法,明确权责与奖惩,提高员工自主性和积极性。

(办公室、经营部负责)

5、对外投资管理工作改革

(1)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创新

按企业经济构成分类,以产权管理为核心,理顺企业管理体制,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实行分类管控,规范企业运营。

a、建立健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针对目前企业管理“权、责、利”不够清晰的问题,按照《公司法》有关规定和要求,全面梳理各企业《公司章程》和《合资协议》等,明确合作各方股东的“权、责、利”,规范企业的运营管理。下一步,根据企业发展和市场形势,或择时适度优化和调整部分企业的股权结构,使管理体制更加科学合理、管理方式更加灵活有效。

(经营部负责)

b、重新修订董事、监事等产权代表的管理制度,针对目前集团产权代表委派管理的问题,按照《公司法》有关规定和要求,结合企业实际,确保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的有效运行。一是董事、监事人选的选拔、委派、任职考核及奖惩等规定;二是董事会、监事会议事规则的设置。另外,聘请专业人员对产权代表的有关知识进行讲解,组织集团产权代表共同学习和培训。

c、完善企业经营班子成员的管理制度,重点是对班子成员的选拔、委派等作出明确规定,班子成员每年必须进行述职,企业董事会进行监督,并报集团办公室备案。

(办公室、经营部负责)

(2)企业发展战略、商业模式创新

按产品市场需求,以创新服务为核心,重塑企业商业运营模式,强化成本控制,提升企业盈利能力。

明确发展思路,确立发展战略规划

把握市场方向,明晰市场竞争策略

加强质量管理,保障品牌与效益

(各企业、经营部负责)

(3)企业运营管理机制创新

按市场经济效益优先的原则,以目标管理为核心,完善“决策、监督、激励”三大机制,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a、完善决策机制,针对目前集团决策流程不清晰的问题,根据国资委和广晟公司投资管理规定,重新修订集团重大项目及

企业投资管理办法,并明确企业须报送由集团或上级单位审批的重大事项,根据审批事项明晰审批流程。由经营部组织企业总经理共同学习和培训,请集团总经理或副总经理对决策事项及流程进行讲解。

(经营部负责)

b、完善监督机制,针对目前集团企业运营监管不到位的问题,根据国资委和广晟公司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有关规定,拟订集团重大项目及企业监督管理办法,由集团审计部对企业进行定期及不定期的内部审计,同时,集团派驻企业人员定期报告重大事项进展情况。

(审计部、计财部、经营部负责)

c、完善激励机制,针对目前企业领导班子的考核激励效果不佳的问题,根据国资委和广晟公司薪酬管理有关规定,参考借鉴国内外先进企业,结合实际情况,重新修订完善企业领导班子任期及考核奖惩办法。奖惩办法以目标管理为核心,对主要事项分配权重进行量化,对执行结果进行评价给予相应奖惩。对具备条件的企业积极探索股权激励等中长期激励措施。

社会管理范文第6篇

[摘要]科技社团具有独立性、非盈利性等特点,探讨科技社团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的地位与作用,对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由于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的双重影响,科技社团在创新发展战略中呈现问题。研究面向十三五规划发展的要求,从科技社团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角度切入,探讨其在科技创新活动中的定位与缺失,并提出科技社团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践路径,以期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参考。

[关键词]科技社团;创新发展;创新驱动;实践

[文献标识码]A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指出,科技社团要主动发挥带头作用,引领风尚,营造全民创新的良好氛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也强调,要“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我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离不开科技社团的支持,科技社团是国家治理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受制于旧的管理体制,加之自身能力欠缺等多重因素的影响,科技社团往往出现志愿失灵的现象。为此,探讨科技社团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过程中的定位与功能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对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一、科技社团在推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的地位与作用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立足于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是科学合理的发展战略。科技社团属于社会治理主体之一,在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过程中具有特殊地位,其职能的有效发挥可以为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挥重大作用。

(一)科技社团在推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的地位

优秀的创新团队是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保障,而科技社团则是创新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社团的特殊优势使得其在促进科技体制改革、增强创新发展动力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科技社团由于自身第三部门属性和独特优势,在推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具有特殊地位,它促进了科学共同体这一体系的完善,不同的社团可以利用自身科技优势为创新活动提供平台,促进资源共享和思想交流。

1.科技社团在科学共同体中的地位凸显

科学共同体是指从事知识生产的人按照一定的科学范式形成的团体[1]。在我国,科学共同体构成了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科技创新提供先导性、示范性的作用,能充分发挥自身平台优势促进科研人员的培养,同时也成为提升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驱动力。

科技社团隶属于科学共同体,它为不同行业和领域的专家学者提供学术交流的平台,促进科技理论和实践的创新,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例如,科技社团为了满足社会公众需要,组织开展一系列科普活动,促进公众对科学事业和创新活动的理解;为了满足政府需要,社团组织相关领域的科技人才开展科技咨询、科技成果鉴定工作等。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科技社团和科学共同体充分发挥自身职能,在宏观层面(如研究科技政策)到微观层面(如普及科学知识)都发挥了巨大作用。

2.科技社团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优势平台

从科技社团产生的历史来看,科技社团是为了满足科技人员之间的交流讨论而形成的,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科技水平的提高,日益凸显出科技社团的平台优势。

第一,科技社团可以促进区域间的科技交流。不同区域的科技社团有其自身的优势和特点,区域之间为了相互学习交流,取长补短,依托科技社团这个平台进行思想上的碰撞,如跨行业开展学术研讨,相互交流借鉴经验,弥补自身发展的不足。另外,科技社团具有搭建科技互助平台的功能,能促进科技资源的流动和共享,提升区域内科技社团整体发展水平。

第二,科技社团促进国际间的科技交流。科技社团具有第三部门属性,不受政府和企业的干预,可以充分发挥民间科技交流的优势,加强国际交流,促进全方位的合作,学习先进理念,促进自身发展,从而推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

3.科技社团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独特的基础

从本质上讲,科技社团独立于政府和企业,不受二者领导,因此可以称为第三部门。科技社团是科技工作者自发组织成立的,其组织特性主要有三点:第一是专业性。科技社团的会员是由该领域学有专长的专家学者或技术人员组成,在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过程中,不仅能在理论层面提供政策性建议,在实践层面还可以解决技术性的难题。第二是自愿性。科技工作者根据自身兴趣自愿参加社团,遵循社团规章制度。自愿的前提是兴趣,在充分保障自身兴趣的前提下,在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过程中会员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促进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第三是民主性。会员之间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可以在平等的环境下充分讨论学术问题,促进思想的碰撞,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良好的人文环境。

(二)科技社团在推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的作用

随着我国改革的深入和经济的发展,创新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重要,十三五规划也强调了创新的核心地位,科技社团可以充分发挥思想库优势,通过学术交流促进理论、制度和文化创新,组织开展相关活动促进科技创新。同时,科技社团是一个柔性的组织,组织与科技工作者之间没有人事上的隶属关系;而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企业却是一个刚性的组织[2]。柔性与刚性具有不同的特质。科技社团在科技创新活动中发挥的作用也不同于政府和企业,可以通过柔性管理,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这主要体现在智力支持、人才支撑、优化环境和提供传播媒介几个方面。

1.构建创新驱动发展的交流平台

科技社团是科技人员交流的重要平台,它可以通过开展学术交流活动,促进会员之间的交流,产生思想的碰撞,不断突破原有思想的束缚,获得新的思想、新的观念。例如通过举办中国科协论坛、中国科协年会、全国学会年会等会议,了解一年中社团的发展状况以及相关领域最新的研究动态。不同领域之间思想的交流可以开阔科技工作者的视野,进一步深化理论认知,促进理论创新,改进工作方法,在沟通过程中获得思维上新的突破,产生思想争鸣,为科技创新工作注入新的动力。

2.提供创新驱动发展的人才支撑

科技社团人才荟萃,囊括了这一学科、专业最优秀的人才,具备雄厚的人力资源,是专业技术人员和专家学者的集聚地,凝聚了一大批在各个领域学有专长的会员。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科技人才职业化程度日益提高,而科技社团自身改革进程的加快,又促进了自身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完善,提升了自身实力,吸引了更多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创新型人才是科技创新的生产力,科技事业是需要人才去完成的,创新人才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而科技社团在加强自身建设的同时也促进了人才库的完善,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了人才支撑。

3.优化创新驱动发展的社会环境

良好的社会氛围有助于激发创造活力,推动社会发展。科技社团通过承接政府职能、开展科普活动、组织学术会议等具体活动,促进知识的传播交流和资源共享,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优化社会环境,促进创新活动的开展,从而推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一方面,社团可以直接组织学术咨询服务活动,普及科技知识,促进科学知识的传播共享,施惠于大众,提高公众的科学素质水平。另一方面,科技社团具有间接组织的功能,主要表现为政府职能的转移。这个“转移”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指的是“规范授权转移”;广义则除了包括狭义概念外还包括“委托、协助政府购买服务”等项内容[3]。例如政府转移科技奖励的认证、执业资格的认证、专业技术职称的评定、行业技术标准和规范的制定、科技奖励的设立、科技成果的评定等等。

社团发挥组织功能,一方面可以进一步提升公众的科学素养,促进公众对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了解,增进互信,同时也有利于公民对社团的自觉监督和评价,促使社团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另一方面可以激发社团的工作激情,提升创新的内在驱动力,促使人人支持创新、参与创新,为进一步优化社会环境打下坚实的基础。

4.形成创新驱动发展的传播媒介

科技期刊是国家推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层面,它以文字为基本载体为科技成果的交流传播提供渠道。我国科技社团出版的期刊种类丰富,涵盖了学术、技术、科普、指导和检索等重要领域,随着办刊要求的提高,精品期刊数量也越来越多。这些期刊为科技工作者的学术交流提供了载体,也成为宣传科技创新活动的媒介。随着我国科技期刊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其质量和影响力也明显提升,传播媒介的多元化构成了广泛的交流渠道,理论和科技的创新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注入动力,也彰显了我国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我国在国际科技舞台上的话语权。

同时,科技社团通过开展科普、科技咨询等活动传播科学文化知识,促进大众不断获得新的思想、新的观念。通过开展高水平学术会议,鼓励不同行业、不同层级之间的交流探讨,了解所在领域最新思想和研究动态,展示最新成果,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促进创新发展。

二、科技社团在推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的定位与缺位

科技社团定位准确意味着自身作用的有效发挥,缺位则意味着自身发挥作用的无力。定位准确与否,关乎科技社团在整个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发挥作用的效果。只有明确科技社团第三部门的独特属性,逐步摆脱旧的管理体制的约束,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科技社团才能充分体现出自己的优势,从而促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

(一)科技社团在推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的定位

准确定位是科技社团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发挥作用的关键和前提。科技社团作为社会治理主体之一,要明确其第三部门的属性,逐步摆脱原有“双重管理体制”的束缚,提高社团独立性,避免其志愿失灵。

1.明确科技社团第三部门属性

科技社团既是非政府组织,又是非盈利性组织,其宗旨是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它不同于第一部门(政府)和第二部门(企业),是填补政府和私营企业之间空间的“独立部门”(independent sector)[4]。在推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过程中,科技社团只有明确自己的定位,减少对政府的依赖,才能增强独立自主开展活动的能力,从而充分发挥自身作用。

2.科技社团主动发挥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协“八大”开幕式上代表党中央所致的祝词中强调,科协组织要继续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更好地履行“三服务一加强”的工作职能,努力开创科协工作新局面[5]。 正确的思想为指导,积极的政策为支撑,是科技社团充分发挥作用的重要保障。科技社团要认真贯彻十三五规划中关于科技创新的要求,把发展的基点放在创新上,构建科学的体系以促进创新发展。

科技社团在推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第三部门”的特殊作用,加强平台建设,开展多样的学术交流活动,促进思想的突破和理论的创新。此外,积极承接政府转移职能。随着我国政府机构改革的逐步推行,机构不断精简,政府行为逐渐归位和规范,政府管理模式由直接管理变为间接调控[6]。科技社团要及时了解相关政策,找出自身优势与不足,提升治理能力,通过科技工作者之家的建设保障会员权益,激发成员的创造性,最大限度发挥科技社团的作用,提升社会影响力。

3.突出科技社团的主体地位

促进社会各项制度的成熟,构建基础性制度体系,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是“十三五”规划提出的明确要求。科技社团是创新的主体,在国家治理体系建设和治理能力发挥上具有重要作用。理想状态下科技社团开展或参与科技创新活动是不受政府或企业约束的,但目前我国市场经济尚未发育成熟,科技社团在管理和运行等方面仍存在一些弊病。科技工作者要树立独立自主的工作理念,逐步摆脱政府和市场的影响。科技社团作为第三部门,要依靠自身力量,调动会员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引领公众思潮。科技社团只有具备独立自主的精神,才能充分发挥其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的作用,而不会因为过度受制于政府而导致自身志愿间歇失灵。

(二)科技社团在推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的缺位

科技社团定位的缺失源于固有的双重管理体制和挂靠机制,自主性得不到有效发挥,难以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而社团本身内驱力的不足也导致在推动创新发展过程中的志愿失灵。

1.科技社团定位的缺失导致自主性受限

科技社团是独立于政府和企业之外的第三部门,按理说,在开展活动时有充分的自主性,不应受制于政府和企业。但是,由于我国特殊的国情,加之我国正处于转型期,社会整体发育不足,其结果是我国科技社团过分依赖政府,在创新活动的实践中其独立性得不到有效发挥。在现实中,我国科技社团的定位往往是政府的“附属机构”,原因在于我国很多科技社团都是挂靠在政府部门,在管理体制上是双重管理,科技社团呈现半官方特性,其本身的独立性由于管理体制的缺陷而丧失。

另外,政府并没有寻找到合适的管理体制来代替“双重管理体制”[7],因此科技社团的发展也受到很大的限制。政府往往忽视对科技社团的服务功能,更多地是充当科技社团的管理者和“家长”身份,导致社团无法很好地融入社会,也无法吸纳更多优秀的社会资源。

2.科技社团在推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过程中的志愿失灵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第三部门之所以得到广泛发展,一个普遍认可的解释是,出现了第二种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8]。由于我国科技社团实行的是“挂靠机制”,对政府的依赖性较强,政府的失灵必然引发科技社团的失灵。政府习惯于旧有的“家长式思维”,把本应是科技社团的事情垄断在自己手中,“全能政府”导致科技社团在实际生活中出现志愿失灵现象。

此外,科技社团的运行机制缺乏科学合理的引导、运行资金的不足、一些工作人员的不作为、法律制度的不完善等因素,也成为志愿失灵的诸多诱因。导致科技社团自身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部分社团徒有虚名,一些科技单位参与社团只是应付了事,并不开展实际活动;一些科技社团自身运作机制不成熟,缺乏合理的监管体系,服务能力有待加强。

3.科技社团创新内驱力不足导致社会服务能力减弱

服务社会大众是科技社团的基本职能之一,科技社团应利用自身资源的优势提高社会服务质量和公共管理水平。但是,随着“小政府,大社会”进程加快,科技社团的创新内驱力明显不足,不能完全适应当下环境,导致自身不能为培育现代公民意识发挥关键性作用。

科技社团的内驱力受制于其特殊的双重管理体制和挂靠制度,政府或挂靠部门的过度干预削弱了社团的主观能动性,而创新缺乏积极性也就没有内在的动力。同时,从社团自身来讲,运行体制的弊端、经费的欠缺、对会员权益的忽视以及本身的业余性也导致其创新内驱力的欠缺,进而影响服务社会的质量和自身的公信力。

三、科技社团推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践策略

实现科技社团的科学性、持续性发展需要从内部和外部同时入手,内部要找准定位,促进运行机制的科学合理,积极承接政府转移职能;外部要改善管理体制,促进协调发展,构建完善的保障体系。只有双管齐下,才能激发科技社团的创造活力,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

(一)提升自主性

科技社团作为国家治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主体作用,就必须加强社团自身对于这种主体地位的认知和掌握。“主体”意味着责任,科技社团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才能在工作和活动的设计、实施中增强融入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的主动性。科技社团由会员组成,会员是社团的组织基础,所以科技社团的组织体制必须以广大会员为主体;会员要进一步认识自身享有的权利和应履行的义务,同时要以主人翁的姿态为社团的长远发展出谋划策,做到在其位谋其政,充分发挥自身作用,为构建民主科学的决策体系和高效廉洁的执行体系贡献力量。

要厘清科技社团的内外双层关系,体现“第三部门”精神,摆脱官民二重性的束缚,保持自身组织上和经济上的独立性;进一步完善相关管理规章制度,促进社团综合能力的提升,明确社团活动评价的指标,逐步建立相关评价体系。

(二)推进职能转移

科技社团属于非营利性组织,其宗旨是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这就为承接政府转移职能减轻了障碍。因此,在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中,科技社团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承接政府职能。

一方面,社团要有序承接政府技术人员资格认证的职能;另一方面,科技社团汇集了各个领域的专业人员,具备新技术新产品的认证能力,政府应该逐步将新技术、新产品的认证职能转移给科技社团。此外,在国际组织援助项目的论证、制订科技发展规划、科技攻关项目立项的论证等方面,政府亦应主动地、有意识地让科技社团参与进来[9]。科技社团通过承接政府的转移职能,学会与政府建立合作治理平台[10](P70-71)。科技社团只有发挥自身作用,促进承接职能常态化,才能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有效避免志愿失灵。

科协要促进社团与政府转移职能的有效对接,密切配合,通过科学统筹,使相关科技社团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职能。科技社团要积极响应政府的职能转移,[HJ2.8mm]集中各行各业优秀的专家人才,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为公众提供良好的服务。同时,科技社团要按企业化的模式来进行管理,要有自己的发展战略和市场定位,要有明确而独特的服务宗旨,要能够面向市场,注重服务,提升对公共事务治理的能力。

(三)优化监管体制

科技社团是独立的第三部门,由于实行双重管理体制,难以实现有效的监督。优化监管机制要立足于科技社团的长远发展和社会现实,做到与时俱进,吸收国外先进的管理理念并结合自身实际,改革双重管理体制的弊端,优化审批制度,逐步降低科技社团的准入门槛。虽然政府原有的很多审批内容都在快速取消,但是社团在业务管理和登记管理中的审批制度没有变化或进展缓慢[11]。在实践中由于管理水平难以达到要求等原因,主管部门多采用高标准的审查许可要求,因此政府要降低对科技社团的干预力度,降低审查门槛,由以前的直接管理模式逐渐向间接管理模式过渡。

科协一方面要合理调整社团管理体制,突破双重管理体制的束缚,提升对科技社团的服务能力,激发社团活力;另一方面要整合科技工作者资源,整顿当下社团人才混乱、管理失调的局面,同时加强对会员的服务和引导。

(四)完善保障体系

1.法律保障

西方发达国家有十分完备的法律体系来保障科技社团的健康运行,而在我国,科技社团法制建设基础薄弱、经验缺乏。因此,要借鉴国外先进理念,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确立科技社团的法律地位,保障科技社团及其会员的合法权益,使科技社团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依法维护自身权益。

一方面要建立新法,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社团法》,明确社团职责、权利和义务,促进科技社团职能的发挥。另一方面要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修订完善现行的《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降低科技社团的准入门槛,提高公众参与的积极性;增加相应的规章条例,明确规定社团内部的管理体制与财产关系,促进社团的稳定发展。

2.资金保障

科技社团开展创新活动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一方面社团要开源节流,另一方面政府要在税收领域制定相关优惠政策,降低科技社团的经济负担。优惠政策主要体现在免税和减税两方面。在免税方面,政府可以直接规定免税的科技社团或者免税的行业,减轻社团经济负担;在减税方面,政府要根据社团实际情况实行税收减免政策,合理规定减免比例,间接为其提供经费支持,促进社团活动的全方位开展。

科技社团要逐步脱离“官民二重性”,进一步凸显作为第三部门的属性特征,开辟多渠道的经费来源,减少对政府等挂靠单位的依赖性。独立自主开展各种活动,利用社会资源筹集经费。非营利组织内部如何运作被视为非营利组织研究的“黑箱”[12],因此要建立透明的财务制度,对社团资产加以合理有效的利用。

(五)提高服务能力

科技社团是连接产学研用各主体的纽带,要进一步发挥其平台优势,充分连接各个主体,促进社团服务能力的提升。要以人为本,促进管理运行机制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加强人才交流,促进相互合作;坚持“人尽其才”的用人之道,发挥老、中、青成员各自的优势与积极性,实现科学研究人才队伍的“生态”平衡。

第一,科技社团要充分吸纳不同领域的专业人员作为会员,定期开展交流活动,建立良性互动的交流体制,促进思想的碰撞,激发创造活力;第二,科技社团要实现产学研用各个主体之间充分有效的交流,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相关主体针对理论和技术问题开展对话,推动理论向实践成果转化;第三,推动社团横向交流,开展跨领域、跨学科、跨民族的学术交流和研讨。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促进科技理论向科技成果转化,推动知识和技术在企业和社团等社会组织之间的双向流动,实现协同发展。

(六)强化思想库建设

思想库是先进思想的聚集地,是科技社团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科技特色。思想库的建设从宏观上可以推动科技战略的制定,从微观上可以促进科技的发展,它是科技工作者集体智慧的结晶,在推动决策科学化、治理现代化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加强思想库建设要做好以下工作:第一,组建优秀的科研团队。建设好科技思想库,基础是要有一支好的研究队伍,要充分吸收各个领域、各个行业的优秀科技人员,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着手,吸纳优秀人才。第二,深入开展课题调研。以科学的理念作为指导,制定合理的工作规划,做到整体把握,立足于当前的热点难点问题,同时也要结合长远的发展趋势,做到短、中、长期课题合理分配。第三,推动研究成果向应用转化。建立成果发布、服务和评价机制,及时公开研究成果,跟踪成果应用情况,虚心接受各行各业对成果的评价并认真改进,为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出力。

参考文献:

[1]冯长根.科技社团要提高主体意识加强科技创新[J].学会,2006,(10).

[2]刘松年,李建忠,罗艳玲.科技社团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功能及其建设[J].科技管理研究,2008,(12).

[3]福建省政协科协界,福建省科协联合调研组.科技社团承接政府转移职能调研报告[J].学会,2014,(12).

[4]T.Levitt.The Third Sector:New Tactics for a Responsive Society. New York:AMACOM,1973.

[5]陈希.肩负起科技社团的时代使命[N].光明日报,2012-12-03(13).

[6]张潇婧.科技社团全面承接政府职能转移的趋势探析[J].湖北行政管理论坛,2011,(6).

[7]王锂.我国科技社团的职能演变及其对社团管理的影响——以中国科协所属科技社团的研究为例[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1.

[8]赵永新.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系列报道[N].人民日报,2010-08-02(20).

[9]张自谦.科技社团改革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科协论坛,2012,(8).

[10]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科协全国学会发展报告2011[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

[11]龚咏梅.社团与政府的关系——苏州个案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12]Bernd Helmig, Marc Jegers,and Irvine Lapsley, Challenges in Managing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A Research Overview. Volun-ta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Voluntary and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Vol. 15[J].No. 2. June 2004.

责任编辑刘绛华

上一篇:我的童年生活作文范文下一篇:表扬拾金不昧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