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投资机构分析论文范文

2024-07-13

风险投资机构分析论文范文第1篇

一、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风险和风险成因分析

(一) 内部风险

内部风险的首要一点就是道德风险, 道德作为人们必备的基本素质, 对社会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因此, 在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运行的过程中一旦忽视了道德风险将直接导致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运行的不稳定。其次, 影响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内部因素还包括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操作风险, 因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得比较晚, 大部分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还处于发展阶段, 所以, 在管理和操作过程中明显地表现出经验不足, 进而会影响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正常运营。

(二) 外部风险

影响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运行的外部因素首先是市场风险, 因为市场风险包括很多方面, 主要的是由我国市场发展环境以及经济政策的不稳定造成的, 一旦出现市场危机不仅仅会损害借款人的经济利益, 更会对借款人本身带来很大安全隐患。所以, 为了实现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稳定的发展, 避免市场风险的产生, 就必须通过拓展相关业务, 认真分析影响市场运转的各个因素, 从而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 保障市场运转的稳定, 促进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进一步发展。其次, 影响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运行的外部因素是自然灾害, 因为在农村主要是依靠农产品来实现经济的增长, 但由于各农产品的生长环境和生长条件都不同, 并且各地区的地理条件和气候环境差异也比较大, 这就导致各地农产品的品质和质量有较大的差异, 进而影响了农民的收入, 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进一步发展。

二、实证分析

本次实证分析采取的是多层次分析法, 通过确定风险指标权重, 结合专家意见来对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风险评价体系进行综合模糊评价。通过面谈访问和网上调查两种形式访问了来自各金融行业以及经济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 按照各影响因素的重要程度分别赋予了不同的指标 (数字1到9) , 进而得出了不同层次风险影响因素的判断矩阵, 之后经过进一步的数据分析得到了各层次指标的专家权重, 在整个数据处理的过程中可以发现各级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检验结果显示都小于0.1, 所以, 此次统计检验的结果是科学可靠的。

构建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风险评价指标之后, 进行选取相应的样本机构进行实证分析。截止至今, 在我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领域内能够做到上市的企业也是屈指可数的, 考虑到样本企业的规模、成立时间、业务内容等, 现把江苏省县域村镇银行和广东省梅州市县域银行作为研究样本进行实证分析。

通过查阅样本企业的年报和访问调查, 截取了2015年第二季度末、2015年第四季度末、2016年第二季度末和2016年第四季度末四个时间点的数据。按照截取的数据通过定量指标风险值的计算方法和定性指标风险值的计算方法来计算样本企业的风险值, 在计算中采用的标准值来自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颁布的《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 (试行) 》, 然后结合三级指标的总权重来计算金融机构定量指标的风险系数。由于测量过程的困难, 此次外部因素主要是根据内部和外部因素指标的专家权重, 按照相应的计算公式进行的定性指标计算。

最终按照风险计算公式, 根据两家银行2015-2016年的风险指标数据计算获得了两家银行四个时间点的风险值 (表1) , 为了便于进行比较, 把两个样本企业风险数据进一步处理成了新的表现形式。

通过以上数据可以得出:第一, 从整体上来看, 两家样本企业的风险值差不多, 并且都有下降的趋势, 但仔细来看可以看出江苏省县域村镇银行的风险值与广东省梅州市县域银行的风险值的差距逐渐由负变正, 甚至有赶超的趋势。第二, 可以看出在一级指标中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内部因素的权重为远大于外部因素的权重, 是外部因素权重的三倍。另外样本企业通过数据计算出的风险值也表现出了内部因素大于外部因素的特征, 这一结果反映了影响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运行的主要因素是内部因素, 要想降低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运行的风险首先要做到应该是降低内部风险因素。第三, 二级指标中可以发现, 按照重要性划分, 安全性的综合权重最大, 对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运行的影响也最大。第四, 在内部风险因素中, 紧随安全性权重的是资本充足性和流动性。资本充足性作为反映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运行状态的指标, 对该机构的运行影响非常大;流动性则反映的是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变现的能力, 其流动性越高则说明该机构获利越高。第五, 影响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运行的外部因素中, 经济环境权重远远超过金融监管和道德建设两个指标的权重, 甚至直接超过了内部因素中企业的发展能力和效益性的权重。其具体反映的是当地经济发展和当地金融机构聚集产生的规模效应对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风险的重要影响作用, 对当地经济的发展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稳健的运营非常重要。

三、结语

综上所述, 可以得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风险评价体系中主要存在的风险因素可以分为内部和外部两大类, 直接会导致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风险评价的不准确、不全面, 进而给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运营带来很大的损失。除此之外, 通过实证分析我们也可以得出:在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运行的过程中, 最容易诱发金融风险的风险因素是内部因素;另外影响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运行的内部风险前三位是安全性、资本充足性和经济环境, 流动性紧随其后, 所以为了构建完善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风险评价体系, 实现农村经济发展, 促进我国支农服务事业的进一步推进, 做好该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风险评价体系的实证分析是非常有必要的。

摘要:目前, 我国的支农服务主要是通过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来实现的, 但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在运行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相应的运行风险, 此时, 如果不加以进行有效的解决就很有可能导致整个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运行出现瘫痪, 给农村金融业造成很大的损失。

关键词: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风险评价体系,实证分析

参考文献

[1] 钮中阳, 乔均.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风险评价体系实证研究[J].南京社会科学, 2018 (7) .

[2] 李璐, 韩景旺.我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风险指标体系实证分析[J].江苏农业科学, 2018 (13) .

风险投资机构分析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以2015年1月1日至2017年10月31日在深沪主板上市的IPO公司为研究对象,采用网络爬虫技术从微信文本中挖掘机构和个体投资者情绪数据,研究不同类型投资者情绪对IPO抑价的影响,结果表明:机构投资者积极情绪对IPO抑价产生显著正向影响,个体投资者积极情绪对其影响不显著;机构投资者积极情绪对IPO抑价的影响比个体更显著;机构和个体投资者消极情绪对IPO抑价都无显著影响;机构投资者积极情绪对低承销商声誉公司IPO抑价的影响比对高承销商声誉公司更显著。

关键词:机构投资者情绪;个体投资者情绪;IPO抑价;微信文本挖掘

一、引言

IPO抑价指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在上市交易首日收盘价高于发行价的现象。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普遍存在着IPO抑价现象。为了防止新股炒作,我国证券交易所在2014年6月发布通知,明确规定新股上市首日涨幅不得超过发行价的44%。然而,除了新规定实施最初的5只股票,随后上市的新股首日股价均达到44%规定上限,并且在随后的若干天内连续出现涨停板。可见,上市首日涨幅限制只是暂时压制了首日股价,其后连续涨停则是对这种压力的逐步释放,IPO高抑价问题在新规定出台后仍普遍存在。IPO抑价现象严重影响了资本市场资源有效配置,造成了资产定价的扭曲。因此,改善限制首日涨幅后的IPO抑价问题成为新研究课题。

随着行为金融学的发展,投资者情绪已经成为解释IPO抑价现象的重要因素。Delong et al.首次将投资者情绪引入到股票价格的研究中,指出噪音交易者情绪会影响股票价格[1]。之后国内外学者又将投资者情绪引入到IPO抑价的相关研究中。国外Derrien et al.研究发现投资者情绪与IPO抑价存在正相关关系[2-4]。国内伍燕然等也通过实证证明了投资者情绪与IPO抑价之间的关系[5-6]。之后宋顺林等将投资者情绪分为市场情绪与个股具体情绪,发现两者均显著影响IPO抑价[7]。关于机构和个体投资者情绪的度量一直是学者们研究的热点问题,而寻找能够合理反映机构和个体投资者情绪的指标更是研究难点。张强等以中央电视台网站的调查数据为基础编制机构和个体情绪指数[8]。张维等分别以网下和网上累计超额认购倍数作为衡量指标[9]。孔令飞等利用机构与个体投资者的月度新开户数作为代理指标[10]。曹仙叶等通过周期内机构和个体净买入资金比例来度量两类投资者的情绪[11]。

综上所述,整体投资者情绪对IPO抑价有重要影响,但同时研究不同类型投资者情绪对IPO抑价影响的较少。而我国投资者包括机构和个体,他们在我国资本市场中地位不同,其交易行为对IPO市场的影响也存在差异。因此,同时研究机构和个体投资者情绪对IPO抑价的影响具有一定意义。关于机构和个体投资者情绪的度量研究主要局限于客观单一指标,而从微信文本中挖掘机构和个体投资者情绪的相关研究尚未见到。微信是国内用户量相对较多、用户粘性最高的网络平台,每天会产生大量关于证券市场分析与预测的文章。这些文章除了来自官方的媒体机构和证券机构之外,还包括大量个体投资者。因此,微信文本中包含着大量的机构和个体投资者情绪数据,值得进一步研究与挖掘。

基于此,本文以2015年1月1日至2017年10月31日在深沪主板上市的IPO公司为研究对象,从微信文本中挖掘机构和个体投资者情绪数据,研究不同类型投资者情绪对IPO抑价的影响以及承销商声誉高低对两者关系的影响。

本文的主要贡献在于:(1)对机构和个体投资者情绪指标的进一步挖掘。已有研究成果局限于单一客观指标度量,而本文从微信文本中挖掘机构和个体投资者情绪数据,拓宽了机构和个体投资者情绪指标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2)将投资者情绪分为机构和个体投资者情绪,更深入地剖析和解读不同类型投资者情绪对IPO抑价的影响,为我国降低IPO抑价现象、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提供参考。(3)利用新股连续涨停后首次破板日收益率代替传统IPO抑价率。针对我国新股首日涨幅限制和新股连续涨停现象,创新性地利用新股连续涨停后首次破板日收益率代替传统IPO抑价率,更有实践价值和现实意义。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由公式(4)可以看出,造成IPO抑价的直接因素是涨停天数、开盘价和发行价。招股日至上市前一日的投资者情绪在发行价公布日之后,因此对发行价无影响。投资者情绪通过影响涨停天数或者开盘价而造成IPO抑价。

行为金融学认为,积极情绪的投资者会高估企业预期回报,低估投资风险,产生较激进和非理性的投资行为,主要表现为投机行为、过度交易行为和羊群行为。第一,投机行为。Harrison et al.将其定义为投资者预期自己拥有随时出售股票的权力,从而愿意支付更高的股票价格[12]。我国大部分投资者是短期投资者,大都希望短期内获得高收益。他们在进行投资决策时,往往受自身情绪的影响而做出非理性投机行为。第二,过度交易行为。根据心理学有关理论,投资者往往对自己的投资行为有一种过度自信,认为自己是在掌握了一定信息并经过理性思考后做出的正确决策,因此会频繁进行股票交易。但实际上,过度自信导致的过度交易往往受到自身情绪的影响。第三,羊群行为。我国投资者通常在群体中活动,必然会受到外界群体行为影响,尤其在获得的信息不够完善的情况下,会受到情绪的驱动表现出模仿并趋同于其他投资者的羊群行为。积极情绪的投资者会通过上述三种非理性行为影响首日开盘价或者涨停天数,从而造成IPO抑价。上述影响机理的推导对机构和个体投资者情绪均适用,因此提出假设1:

H1a:机构投资者积极情绪对IPO抑价有显著正向影响;

H1b:个体投资者积极情绪对IPO抑价有显著正向影响。

由于卖空限制的存在,消极情绪的投资者不愿意参与股票交易,市场上的非理性交易行为会减少,理性因素对股价的影响上升甚至占主导地位,这时投资者消极情绪不会对IPO抑价产生影响。Verma et al.研究表明看涨情绪对股市的影响比看跌情绪更大[13]。Stambaugh et al.也得出类似的结论:高涨情绪导致的高估股价程度比低落情绪导致的低估股价程度更大[14]。汪宜霞指出,投资者在存在认知偏差情况下,对乐观信息会反应过度,对消极信息反应不足,消極情绪的投资者会静观其变[15]。文凤华等得出负面情绪对股票收益影响不显著的结论[16]。尤其在我国资本市场“打新”热潮高涨和浓重的投机气氛下,投资者会表现出“鸵鸟效应”,抵制消极情绪的渲染效应,从而对IPO抑价无显著影响。基于此,提出假设2:

H2a:机构投资者消极情绪对IPO抑价无显著影响;

H2b:个体投资者消极情绪对IPO抑价无显著影响。

在中国资本市场上,尽管个体投资者数量多于机构投资者,但机构投资者因资金实力雄厚而占据资本市场主体地位。另外,与普通散户个体投资者相比,机构投资者具有投资结构组合化、投资决策科学化、投资管理专业化等优势,使机构投资者更有能力影响其他参与者,更能引起股票市场中的噪声交易风险。李志文等研究表明,机构投资者的羊群行为比个体投资者的羊群行为更明显,个体投资者“头羊”影响力不如机构投资者“头羊”影响力大[17]。总体而言,机构投资者情绪对股价的影响力大于个体投资者,从而使机构投资者情绪对IPO抑价的影响大于个体投资者情绪。基于此,提出假设3:

H3:相比于个体投资者,机构投资者积极情绪对IPO抑价的影响更显著。

投资者积极情绪会对IPO抑价产生影响,但其影响程度可能因承销商声誉的高低而异。顾娟等认为,有效降低信息不对称会弱化股票价格的过度反应,使其价格接近其真实价值,且减少与预期价格的差距[18]。张乐等得出信息的高成本与不对称是产生“噪声”的根源[19]。桑榕等指出高承销商声誉可以缓解IPO公司与投资者的信息不对称[20]。宋顺林等提出公司价值的不确定性越低,市场情绪对股票价格的影响程度越弱[7]。综上所述,承销商声誉越高,公司与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越低,公司价值的不确定性越低,投资者非理性情绪对IPO抑价的影响程度越弱。基于此,提出假设4:

H4a:相对于高承销商声誉,低承销商声誉时机构投资者积极情绪对IPO抑价影响更显著;

H4b:相对于高承销商声誉,低承销商声誉时个体投资者积极情绪对IPO抑价影响更显著。

三、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证券交易所在2014年6月发布首日涨幅限制的通知。因此,本文以2015年1月1日至2017年10月31日在深沪主板上市的365家非金融类公司为研究样本。其中从数据库中下载的数据中有18家财务数据缺失,所以将其剔除,最终得到347家有效样本。新股发行日期、上市日期、发行价、收盘价等股本信息数据来自WIND数据库,财务数据、承销商数据等来自CSMAR数据库,大盘指数数据来自网易财经。本文所有实证结果均通过软件EXCEL2007和SPSS20.0实现。

(二)变量定义与获取

1. 因变量定义。IPO抑价程度通常用IPO抑价率作为代理变量,传统的抑价率指新股上市首日收盘价高于发行价的程度。但是,从我国首日涨幅限制和连续涨停现象来看,按照IPO抑价率的经典定义,新时期IPO抑价率最高不会超过且几乎等于44%,传统抑价率指标显然不够合理。上市首日涨幅限制只是暂时压制了首日股价,其后连续涨停则是将这种限制股价上涨的压力逐步性释放。因此,本文以连续涨停后IPO首次破板日收益率作为IPO抑价代理变量,更具有现实意义,表达式为:

2. 自变量获取与挖掘。微信是国内用户量相对较多、用户粘性较高的网络平台,每天会产生海量的与IPO市场相关的投资者情绪数据。因此,本文运用微信文本数据挖掘方法来获取机构和个体投资者情绪数据。由于微信公众号暂不支持个人认证,只有企业和新浪微博认证的个人用户才能进行微信认证。所以,本文根据发布文章的公众号是否认证为企业而划分为机构和个体投资者。

机构和个体投资者情绪数据的挖掘过程主要包括文本采集、文本筛选和文本分析。

(1)文本采集。搜狗在2014年6月推出一款针对微信公众平台的搜索网站——搜狗微信搜索,该网站支持微信公众号和文章的搜索。林振兴等都以招股日至上市前一日之间的网络讨论信息内容来衡量投资者情绪指标[21-22]。因此,本文将采集的文章发布时间确定为公司发布招股日至上市前一日。在此基础上,通过“搜狗微信搜索”界面输入公司名称并自定义文章发布时间范围进行搜索并下载。为了提高采集效率,本文利用网络爬虫工具“八爪鱼采集器”采集所需文本。

(2)文本筛选。通过“搜狗微信搜索”获取的文章中可能包含不相关的文章。因此,借助EXCEL2007对初步采集的文本进行手动筛选,剔除不相关信息。然后,根据发布文章的公众号性质划分为机构与个体,其中机构指的是通过微信认证的企业公众号,个体则指通过新浪微博认证的个体和未被认证的公众号。

(3)文本分析。使用ROSTEA软件对筛选划分后的文本进行情感分析,从而得到机构和个体投资者情绪指标数据。积极和消极情绪的界定以ROSTEA情感分析软件里设置好的情绪词典为依据,该软件通过内置的积极与消极情绪词典对文本进行分词并打分,最终统计出每家公司文本中积极和消极情绪词汇出现比例。据此分析出来的情绪比例作为文本机构投资者积极情绪、个体投资者积极情绪、机构投资者消极情绪、个体投资者消极情绪代理变量。

3. 控制变量定义。由公式推导可知,发行价是决定抑价的重要因素,且投资者情绪对发行价无影响,故将发行价作为IPO抑价的控制变量。根据已有文献的研究结果,学者们普遍使用承销商声誉、时间间隔、发行数量、市盈率和中签率这五个变量作为IPO抑价的控制变量。结合本文的研究内容,本文将以上五个变量和发行价作为控制变量。上述变量的含义如表1所示。

(三)模型建立

在研究投资者情绪对IPO抑价的影响时进行多元回归分析。通过抑价率公式推导过程,可以估计自变量、发行价对数和其他控制变量与因变量的对数存在多元线性关系。

为了检验假设4不同承销商聲誉下,机构和个体投资者积极情绪对IPO抑价的影响是否不同,分别对模型1和2按承销商声誉高低进行分组回归。为了检验投资者情绪对IPO抑价影响的稳定性,将单独影响IPO抑价的自变量合并回归。

四、实证研究

(一)描述性统计分析

根据已搜集和获取的数据,全样本和分组样本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如表2、表3所示。

从表2中可以看出,全样本IPO首次破板日收益率极小值为0.71,极大值为21.87,均值为2.97,标准差为2.12。极小值大于0,说明中国股票市场中普遍存在着IPO抑价现象;极大值比极小值高21.06,而均值更接近极小值,说明市场中存在抑价很高的公司,但这样的公司数量并不多;标准差为2.12,说明不同公司IPO抑价差异较大。机构和个体投资者积极情绪的均值分别为0.89和0.92,标准差分别为0.05和0.08。从均值来看,机构和个体投资者积极情绪比例都很高,符合我国证券市场“炒新股”的热潮高涨和投机气氛浓重的现象;个体投资者积极情绪比机构投资者稍高一些,说明个体投资由于专业水平和文化水平的原因,更容易产生非理性情绪。从标准差来看,个体投资者积极情绪差异大于机构投资者。机构和个体投资者消极情绪的均值都为0.06,标准差分别为0.04和0.08。机构和个体投资消极情绪比例都较低,个体投资者消极情绪差异同样大于机构投资者。

从表2中可以看出,按承销商声誉高低分组后,高声誉组IPO首次破板日收益率均值和标准差都大于低声誉组,说明投资者对高承销商声誉公司股价的预期更高。高声誉组投资者积极情绪的均值和标准差大于低声誉组,说明投资者对高声誉公司更乐观,同时情绪波动也较大。两组的消极情绪均值和标准差相差不大,主要因为消极情绪比例较低,情绪波动不明显。

(二)相关性分析

本文对各变量进行了Pearson相关性分析,由表3中可以看出,机构和个体投资者积极情绪与IPO首次破板日收益率可能存在正向相关关系,两者的消极情绪与IPO首次破板日收益率可能存在负向相关关系。机构投资者积极情绪变量的系数大于个体投资者积极情绪变量的系数,说明机构投资者积极情绪与IPO首次破板日收益率的相關性可能比个体投资者高。从各个变量间的相互影响来看,还需要进一步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进行更精确的实证检验。

(三)回归分析

1. 全样本回归分析。全样本数据的多元线性回归结果如表4所示。其中,模型1~4分别检验机构投资者积极情绪、个体投资者积极情绪、机构投资者消极情绪和个体投资者消极情绪单独对IPO抑价的影响;模型5检验机构投资者和个体投资者积极情绪对IPO抑价的影响差异;模型6合并了单独检验时显著影响IPO抑价的自变量。

表4中回归结果显示,模型1的R2为32.6%,说明模型具有较好的拟合效果。机构投资者积极情绪与IPO抑价显著正相关,假设1a成立。模型2的个体投资者积极情绪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假设1b不成立。可能是由于个体投资者资金实力、专业水平和信息弱势地位,导致其对市场以及其他投资者的影响力较小。模型3的机构投资者消极情绪与IPO抑价不存在显著相关关系,假设2a成立。模型4的个体投资者消极情绪与IPO抑价显著负相关,假设2b不成立。模型5的机构投资者积极情绪对IPO抑价有显著影响而个体无显著影响,说明机构投资者积极情绪对IPO抑价的影响比个体更显著,假设3成立。模型6的机构投资者积极情绪与IPO抑价显著正相关,而个体投资者消极情绪对IPO抑价无显著性影响,假设1a和2a成立。而加入机构投资者积极情绪后,个体投资者消极情绪对IPO抑价无显著性影响。

从经济含义方面分析,微信媒体中机构投资者的乐观舆情会对IPO抑价产生显著促进作用,说明该舆情在股票市场中具有强大的影响力,使投资者做出了非理性的投资决策,从而导致高IPO抑价。微信媒体中的个体投资者乐观舆情却对IPO抑价无显著影响,说明微信中个体投资者的头羊效果不强,对股市的感染力还不足以影响整个市场。微信媒体中的消极舆情对IPO抑价也无显著影响。首先,因为在打新市场中消极舆情所占比例小,甚至有些公司消极舆情达到零,显然不会影响IPO抑价。其次,因为投资者对消极信息反应不足,即使接收到消极信号也会置之不理,并不会影响投资者的投资决策。相比于个体投资者,机构投资者舆情对IPO抑价的影响更显著,说明机构投资者在股市中占据主导地位,机构投资者的影响力不容忽视。

2. 分组样本回归分析。为了检验不同承销商声誉情况下,投资者积极情绪对IPO抑价影响是否存在差异,本文以承销商声誉作为分组变量分别对模型1和模型2进行回归分析。分组样本的回归结果如表5所示。

由表5可以看出,模型1的低承销商声誉组R2为33.9%,高于全样本,说明低承销商声誉组模型的拟合度更好。在低承销商声誉组中,机构投资者积极情绪对IPO抑价的影响系数为0.138,而高声誉组为0.134。可见,承销商声誉低时机构投资者积极情绪与IPO抑价的相关性更高,并且显著性也更强,假设4a成立。模型2的高承销商声誉组和低承销商声誉组个体投资者积极情绪对IPO抑价仍无显著性影响,假设4b未通过检验。

从经济含义方面分析,承销商声誉低时投资者情绪对IPO抑价影响更显著,说明投资者情绪对IPO抑价影响效果因承销商声誉高低而有所不同,声誉高的承销商可以有效缓解投资者与公司的信息不对称。在信息不对称程度较高时,投资者对公司信息掌握不全面,此时非理性的情绪因素作用上升,甚至影响投资决策,从而对IPO抑价影响更显著。

(四)稳健性检验

为了检验文章研究结论的稳健性,本文通过更换投资者情绪和IPO抑价的衡量指标来进行验证。前文IPO抑价衡量指标是经过市场调整的相对指标,本节使用未经市场调整的绝对指标作为因变量。投资者情绪衡量指标借鉴吴超等用综合指标Tenor替代上文的积极情绪比例和消极情绪比例分别回归的做法[23],来检验机构和个体投资者情绪结论的稳健性。

将投资者情绪和IPO抑价指标更换后的检验结果表明,机构投资者情绪对IPO抑价产生显著正向影响;个体投资者情绪对IPO抑价无显著影响;相比于个体投资者,机构投资者情绪对IPO抑价的影响更显著。按承销商声誉分组后发现:在承销商声誉较低时机构投资者情绪对IPO抑价的影响更显著,个体投资者情绪在分组后仍无影响。上述结果与前文的结论一致,验证了前文结论的稳健性。

五、结论

本文以2015年1月1日至2017年10月31日在深沪主板上市的IPO公司为研究对象,基于微信文本数据挖掘构建机构和个体投资者情绪代理变量,并根据情绪的属性将其分为积极和消极两类,研究不同类型投资者情绪对IPO抑价的影响,进一步研究不同承销商声誉对两者关系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1)我国IPO抑价现象普遍存在且波动较大。(2)机构投资者积极情绪显著正向影响IPO抑价,说明微信媒体中的机构投资者积极舆情对我国证券市场投资者决策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3)个体投资者积极情绪对IPO抑价无显著影响,表明微信媒体中个体投资者的头羊效果不强,对股市的感染力不能影响整个市场。(4)机构投资者和个体投资者消极情绪对IPO抑价无显著影响,说明投资者消极情绪并没有降低“打新”热潮,无抑制IPO抑价的作用。(5)机构投资者积极情緒对抑价的影响比个体投资者大,说明机构投资者在股票市场中扮演着重要作用。(6)承销商声誉较低时,机构投资者积极情绪对IPO抑价的正向影响更显著,说明在信息不对称程度较高时投资者情绪对投资决策的影响较强。承销商声誉是投资者情绪对IPO抑价影响效果的缓解剂。(7)个体投资者积极情绪在区分了承销商声誉之后对IPO抑价的影响仍不显著。

本文研究结果能够为监管部门制定有效的监管政策、发行者选择合适的上市时机以及投资者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提供依据。监管者要加强对机构投资者积极情绪的监管力度,有效防止机构投资者发布积极言论操纵市场。还可以利用微信平台对舆情进行管理和预警,把握舆情导向。通过内部投资舆情引导和外部有效监督相结合,维持股票市场的可持续发展。发行者可以对微信中的投资舆情进行观察与分析,在投资者尤其是机构投资者积极情绪高涨时,是发行者选择上市的较好时机。个体投资者可以根据市场上机构投资者积极情绪的高低对IPO抑价程度进行预测,从而做出何时抛售新股的正确投资决策。机构投资者作为资本市场的风向标,要明确自己的职责,减少认知偏差带来的投机行为,帮助个体投资者形成理性的投资理念,维护市场的稳定发展。

本文用ROSTEA软件对微信文本进行情感分析,虽然有大量学者使用该软件并证明了其分析结果的有效性,但该软件情绪词库的完善性和针对性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投资者情绪可能通过影响涨停天数或者首日开盘价来作用于IPO抑价,而投资者情绪究竟通过哪条路径影响IPO抑价值得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DELONG J B, SHLEIFER A, SUMMERS L H, et al. Noise trader risk in financial markets[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0,98(4):703-738.

[2]DERRIEN F. IPO pricing in\"hot” market conditions:who leaves money on the table?[J]. Journal of finance,2005,60(1):487-521.

[3]CORNELLI F, GOLDREICH D, LJUNGQVIST A. Investor sentiment and pre-IPO markets[J]. Journal of finance,2006,61(3):1187-1216.

[4]DORN D.Does sentiment drive the retail demand for IPOs?[J].Journal of financial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2009,44(1):85-100.

[5]伍燕然,韩立岩.不完全理性、投资者情绪与封闭式基金之谜[J].经济研究,2007(3):117-129.

[6]商田.投资者情绪视角下的我国股市IPO抑价问题研究[D].蚌埠:安徽财经大学,2014.

[7]宋顺林,王彦超. 投资者情绪如何影响股票定价?——基于IPO公司的实证研究[J].管理科学学报,2016,19(5):41-55.

[8]张强,杨淑娥,杨红.中国股市投资者情绪与股票收益的实证研究[J].系统工程,2007(7):23-17.

[9]张维,翟晓鹏,邹高峰,等.市场情绪、投资者关注与IPO破发[J].管理评论,2015,27(6):160-167,185.

[10]孔令飞,刘轶.个人、机构投资者情绪与证券分析师的乐观偏差——来自中国A股市场的证据[J].南方经济,2016(6):66-81.

[11]曹仙叶,刘咏梅.个人与机构投资者情绪对个股异常收益率的非对称影响[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2(6):92-101.

[12]HARRISON J M,KREPS D M. Speculative investor behavior in a stock market with heterogeneous expectations[J].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78,92(2):323-336.

[13]VERMA R,VERMA P.Noise trading and stock market volatility[J].Journal of multinational financial management,2007(17):231-243.

[14]STAMBAUGH R F,YU J F,YUAN Y.The short of it:investor sentiment and anomalies[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12(104):288-302.

[15]汪宜霞,夏新平,程夢群.投资者情绪与IPO溢价的实证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09,31(5):821-824.

[16]文凤华,肖金利,黄创霞,等.投资者情绪特征对股票价格行为的影响研究[J].管理科学学报,2014,17(3):60-69.

[17]李志文,余佩琨,杨靖.机构投资者与个人投资者羊群行为的差异[J].金融研究,2010(11):77-89.

[18]顾娟,刘建洲.信息不对称与股票价格变动——我国证券市场信息传导机制的经济学分析[J].经济研究,2004(2):106-114.

[19]张乐,李好好. 我国证券市场中的噪声交易研究——基于一个“机构噪声交易者—散户噪声交易者模型”的分析[J].中国管理科学,2008,16(S1):340-345.

[20]桑榕,姚海鑫.首次公开发行信息不对称与承销商的作用[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5(5):47-52.

[21]林振兴.网络讨论、投资者情绪与IPO抑价[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1,33(2):23-29.

[22]南晓莉.新媒体时代网络投资者意见分歧对IPO溢价影响——基于股票论坛数据挖掘方法[J].中国软科学,2015(10):155-165.

[23]吴超,薛有志.媒体报道、承销商声誉与IPO首日换手率[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6,36(1):15-26.

责任编辑:曹华青

Key words:institutional investor sentiment; individual investor sentiment; IPO underpricing; WeChat text mining

风险投资机构分析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金融业务也在世界范围内大力发展,我国的资本主义市场越来越开阔,在这种时代背景下,金融机构的机遇和挑战也越来越大。对于金融机构的运行来说,风险是与盈利同时存在的,所以风险管理也是必不可少的,优秀的风险管理能够增加金融机构运行的稳定性,面对经济动荡的经济形势时,将损失降低到最低。针对这个问题,本文分析了金融机构危机管理的相关概念,提出了金融机构风险管理存在的一些问题,并进行剖析,阐述了相应对策,对于促进金融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金融机构 风险管理 存在问题 解决办法

目前,我国金融机构的发展模式已经相对成熟,虽然经历了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但是从世界金融市场来看,我国的金融市场受到的冲击不大,从经济危机中经济复苏也较快,其中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我国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比较成熟有效。然而,在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制约了其发展,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并解决优化是我国金融业的必须之路。

一、关于我国内部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概述

(一)金融机构的组成

所谓金融机构,又被称为金融中介机构或者金融中介,广义地来说,金融机构不仅仅指的是从事金融活动的组织,还包括对于金融组织的监管系统。然而,狭义地来说,金融机构可不仅仅包括服务于金融市场的企业,其主要目的还是以营利为主。目前,我国的金融机构分类较为广泛,按照管理的地位,一般可以分为监管和被监管的金融机构,例如:中央银行、证监会等都属于监督管理的金融机构;另一种方法是根据对于国家政策性的融资任务是否支持,这时可以分为政策性金融机构和非政策性金融机构,在这一范畴中,包括进出口银行、国家农业发展银行等;同时,根据金融机构是否属于银行系统,又可以分为非银行金融机构和银行金融机构。综上所述,我国的金融机构的组成多种多样,为我国的风险管理的复杂性奠定了基础。

(二)金融机构风险管理

在金融系统运行的过程中,由于某些突发因素或者其他一些因素的影响,导致金融机构的整体运行出现了与预期相反的结果,这种结果可以直接影响了金融机构的效益,使金融机构蒙受一定的损失,这种现象称为金融机构的风险。其实,金融机构的风险的本质是金融产品的不确定性的影响,一般而言,金融机构根据风险的类型不同可以分为行业风险和经营风险。具体来说,金融机构由于在国家调控的基础上,带有盈利的性质,所以具体来说,金融风险主要包括国家风险、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以及市场风险等。

为了保证金融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对于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是十分必要的。一般来说,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指的是金融机构面对突发风险的能力,也成为危机管理。对于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来说,等闲管理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通常包括确定一定的风险目标,在此基础上进行风险的监控和评估,然后提出一定的防范策略。当前,一个优秀的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必须包括一个优化的管理体系、专业的监理人才、较强的企业执行力这几个方面,良好的风险管理能够有效的降低金融机构发生危机的概率,并能有效的抑制危机的蔓延,降低金融机构的损失。

(三)关于金融机构其风险管理的特点

目前,我国金融机构的主要的形式为银行,结合我国国内进出口银行的风险管理来说,其管理的特点如下所述:第一、风险管理都是贯穿于银行业务的每个环节,从来不是针对任何一个单一环节的风险管理。所以,风险管理更要从金融机构业务的每个环节把握,不能放过每一个环节。第二、金融机构的风险控制往往流动性危机强。例如,在经济危机的过程中,如果一家金融机构产生了危机,人们往往会无根据的推测其他金融机构也有同样的危机,导致经营情况良好的金融机构业务同样受到影响,使整个金融市场受到影响。第三、金融机构的盈利总是伴随着风险的存在的。一般来说,要想没有风险,只有一种可能,中断金融机构的所有业务,这样来说,金融机构就毫无服务性和存在性而言,盈利也更不可能。而在经营的过程中,由于经济大环境、人们的金融理财意识等因素是不定的,所以风险是必然存在的。

二、关于我国的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目前状况分析

(一)金融机构的不良贷款居多、风险管理意较低

近年来,由于中国的某些金融机构在运营过程中,中国的金融机构的不良贷款的比例有所下降,但是,正因为有了一定的下降,才会促使金融机构通过扩大信贷的方式投放了更多的不良贷款,实际上,不良贷款的风险依然存在,导致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比例偏高,增大了风险管理的难度。同时,一些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意识偏低,在信贷投放的过程中,过多重视短期的高回报和高收益,在放款的数额、产品种类和放款的时间上没有仔细的审核,在对于风险的评估上面不够重视,超出了出现管理的边界,最终导致高风险问题的发生。

(二)金融机构内部的信用评估体系还不完善

对于我国的金融业来说,诚信是金融业良好运行的前提,做金融必须以诚信为基本准则,对于金融机构来说是如此,对于享受金融服务的客户来说也是如此。金融机构的信用程度,主要由国家的调控还要受到相关部门的监督。对于享受金融服务的客户来说,我国目前没有一套完善的信用评估体系作为准则,导致我国金融机构审核客户的信用度时,存在很大的难度,大大增加了金融机构的不确定性和风险程度。

(三)承担风险的主体模糊

金融机构的风险贯穿于业务的各个环节,有了风险就要有一定的承担者,才能有效的规避较大风险的发生,将金融机构的损失降低到一定程度。然而,对于目前我国的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来说,承担风险的主体单位模糊,甚至没有承担风险的单位,直接导致由国家财政承担了这个角色。而国家财政的容量是有限的,各种金融机构风险系数叠加的情况下,国家财政极易出现巨额赤字,通常是引发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所以目前来说,关于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的风险承担者,究竟谁来承担的问题,尚待解决。

(四)关于风险管理的理念以及实施方法较为落后

金融机构的风险和盈利有着重要的关系,两者是相互进行的,共同存在的。对于国外的金融机构来说,他们始终将金融机构的风险和效益有机结合在一起,不仅注重风险管理,还会注重收益的提高。而对于我国的金融机构来说,人们通常将风险与盈利看做成对立的部分,对于风险的认识仍然存在着很大的偏差,阻碍了自身的发展。风险管理的理念是如何运用正确的方法对风险进行管理和转嫁,而不是单单为了逃避风险放弃金融业务。所以,金融机构的先进理念建设比较必要。同时,我国的金融机构对于风险的分析能力重视度不够,缺乏防范意识,无法正确地认识风险,导致风险管理中无法选择正确合理的风险管理方法。而对于国外的金融机构风险管理来说,一些比较先进的金融管理模型已经得到了运用,如计量模型的运用。

三、金融机构如何对风险管理进行优化

基于上述问题来说,我国的金融机构管理的还存在管理制度不健全、风险管理意识偏低、方法及理念落后等问题,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我国金融业的发展。有问题就要有对策,只有结合我国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现状,针对问题提出优化策略,才能真正促进我国金融业的发展。

(一)建立金融风险框架来加强防范与控制

对于金融机构风险管理来说,很多问题的发生是由于金融风险框架设置不重视和防范意识不强造成的。所以,建立金融风险的框架进行防护和控制对于风险管理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指导意义。首先,对于金融机构的产品投放来说,应该采取优化资金组成的方式,合理控制不良资金的投入情况。其次,进一步加强对于减震机制的建立,对于有些金融机构来说,在进行金融产品的投放时,并没有监理相应的风险管理机制,对于突发危机没有应对措施,极大的增强了风险,所以,对于金融机构的产品来说,都要有相应的金融风险机制作为后备程序。最后,对于金融机构的信用评估系统,一定要加强控制,可以通过采取科学的信用评级方法,增强对于信用评价的专家投入费用,不断提高信用评估的质量。

(二)促进金融管理风险管理的透明化

对于金融系统的风险管理来说,风险管理信息的透明化至关重要。对于管理信息的透明化只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加强对于风险承担单位的明确。风险承担单位的作用对于风险的降低有着重要的影响,目前,我国的金融机构的风险承担单位不能依赖于政府的财政,而应该建立完善的风险承担机构,对于风险进行宏观的调控。二是加强金融信息的流动性,在当前的金融环境下,及时、准确的金融信息能够减少他国的金融动荡对于我国的影响,同时避免金融危机的流动性给我国多数金融机构带来的冲击。

(三)加大技术方面的指导

对于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来说,风险管理是一项对于专业水平要求高、同时对于经济学、数理统计以及管理学均有一定要求的系统性工程,对于技术的水平要求高。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应该建立以电子计算机系统作为主要支撑的操作平台,大力运用计量工具数字化和风险计量模型来进行管理,加强对于风险管理各个环节的数据记录和分析,有效的把握风险管理问题的科学性。同时,加强对于技术性人才和技术机构的建设,优化管理人才的质量,在金融机构监理一定的风险管理机构,作为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的主要保障基地。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金融业的发展关系着我国社会的稳定,面对日益增加的金融风险,金融机构必须采取合理的风险管理机制,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来降低风险,这就要求我国的金融管理机构加强对于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完善管理方法,重视专业人才,从金融业务的各个环节把握,不断促进金融机构的稳定健康运行。

参考文献

[1]陈忠阳.金融机构风险管理机制研究[J].财贸经济.2007(11).

[2]于威.关于建设银行后台业务运管的操作风险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0(04).

[3]方耀祺.中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研究[D].暨南大学.2010.

风险投资机构分析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 中小企业集群的形成对于推动中小企业乃至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都将产生重大的影响。中小企业集群的融资优势将很大程度地弥补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但我国现行的中小企业集群融资环境仍存在着很多的缺陷,严重地制约着中小企业集群的快速发展。文章分析了中小企业集群的融资优势,对改进我国中小企业集群融资环境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 中小企业集群 融资环境 优势 对策

中小企业集群作为一种特殊的产业组织形式,近年来在世界范围内逐渐显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经济活力,这也是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必然路径。然而,我国中小企业集群在发展中受到很多因素影响和制约,其中,中小企业集群现实的融资环境缺陷影响着企业集群融资优势的充分发挥,融资瓶颈仍严重地制约着我国中小企业集群的发展。分析和认识中小企业集群融资优势,研究改进现实融资环境的对策,对推进我国中小企业集群的快速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中小企业集群的融资优势分析

中小企业集群形成后,会形成与单个的中小企业不同的独特投融资优势,改善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这些融资优势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中小企业集群所形成的独特产业环境增大了企业的守信度

产业集群内的中小企业由于地域依附性和专业化分工与协作程度高,与一般游离的中小企业相比具有独特的信用优势。集群内部的生产服务配套条件较好;专业化分工较强,企业所需的人才、信息和客户在集群内部比较容易获得;而且集群内对中间产品和辅助产品的需求量大,能创造更多的市场机遇,有利于企业的发展。集群内的中小企业依赖集群这个产业环境,企业的“根植性”强,迁移的机会成本高,减少了企业的机会主义倾向,增大了企业的守信度。

2.中小企业集群结成的网络使企业逃废债务的可能性减少

在中小企业集群内,集群的产业发展目标明确,众多企业围绕某一产品系列发展,而且由于地理接近,银行对本地的企业状况比较了解,人员相对也比较熟悉,集群内银行和企业之间的信息相对比较对称。企业在集群内的信誉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很重要,企业间的相互联系本身就是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上,一旦某企业逃废银行的债务,很快就会在集群内传开,维持声誉的重要性,使集群内的中小企业不会“妄动”,逃废债务的可能性随之减少。

3.企业集群降低了银行的交易成本

如果银行只给个别中小企业贷款,那么银行花在对企业发展前景等进行预测的成本费用较高,会降低银行的贷款意愿。但集群内众多的企业从事同一行业,银行可以在行业协会、地方政府的产业规划中获得更多、更完备的信息,获取信息的成本相对比较低;银行通过对同一行业的许多企业贷款,从规模经济中受益,这些降低了银行从事信贷业务的交易成本,尽管单笔业务的收益较少,但积少成多,银行倾向于支持企业集群的信贷活动。

4.企业集群降低了金融机构的融资风险

企业集群的产业发展方向明确,一批生产经营及配套服务的上下游相关企业,主要是围绕某一产品系列发展,产业风险具有一定的可预测性。企业集群内中小企业数量众多,银行向众多企业贷款,根据大数定律,坏账占贷款数额的比例会是一个较稳定值。总体上,银行向集群内企业贷款的风险相对较小,以中小企业集群现象突出的温州市为例,其相关金融机构不良贷款比率比全省低6个百分点,与全国相比优势更为明显。

5.中小企业集群的发展使融资获得规模效应和乘数效应

银行通过对同一产业的众多中小企业贷款获得规模经济。企业集群区域的经济增长率较高(如长江三角洲地区),使得产业区的资本积累更快,通过商业银行货币的乘数进一步放大,这也为本地赢得更多贷款和投资形成了“高经济增长→储蓄增加→银行的货币乘数放大→投资增加→区域经济增长→银行的收益增加”的良好局面。另外,產业集群区内银行的收益较高,可以吸引更多的区外资金,资金的乘数效应进一步放大,更有利于区域银行的快速发展。

中小企业集群的融资优势十分明显,但目前我国中小企业集群的融资优势并未充分发挥出来,中小企业集群融资环境亟待于进一步改善。

二、改进我国中小企业集群融资环境的对策

1.加快拓宽民营金融机构集群经营范围,使民营金融机构取得“国民待遇”

从总体上看,我国中小企业集群所在的民营金融机构,虽然作为一个整体已形成一定的实力,但就个体而言,仍具有单个机构规模小、资产实力弱、风险承受能力小的特点。我国“入世”后,外资银行进入将取得与中国国有商业银行同等的“国民待遇”的情况下,我国的民营金融机构却还难以享受与国有商业银行相同的“国民待遇”,在金融业务方面受到制约,这严重影响了民营金融机构为中小企业集群发展服务的功能,严重制约着民营金融机构的竞争能力,使其在日趋激烈的金融同业竞争中处于一种不利的地位。因此,必须积极拓宽民营金融业的经营业务范围,使它们取得与国有银行相等的“国民待遇”,使它们更好地为中小企业集群的发展服务。

2.加快设立中小企业群产业发展基金和风险投资基金

产业集群内有能力解决融资问题的企业毕竟只有少数。地方政府应积极利用地方财政资金设立产业发展基金、风险投资基金。对于一些产品有市场销路、生产技术先进、管理运作良好的企业,产业基金要积极支持和资助,使它们尽早扩大生产,抓住市场机遇,快速发展壮大;对于生产工艺落后、急需进行技术改造的家庭作坊式企业,要积极帮助企业申请科技创新基金,促使企业技术改造;对于高投入、高风险的高科技企业,要积极利用政府的财政和风险投资基金进行投资,提高集群的科技含量。当然,所有资金的使用和管理都必须严格按照程序和规范进行,并接受公众的监督,防止徇私及腐败行为。

3.加快中小企业集群龙头企业的上市步伐

企业上市是改善金融环境的重要途径之一,各地的创业投资公司应积极为中小企业集群的龙头企业提供辅导。一旦我国的创业板市场启动,就可在创业板融资。同时,地方政府要积极扶持中小企业集群龙头企业上市,把企业上市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积极成立上市公司培育领导小组,培育辅导企业,提供各方面的便利条件,争取龙头企业早日上市。

4.加快企业集群区域民营金融的发展

我国中小企业集群地区的民营金融严重滞后于当地经济的发展。当前中小企业集群发展迅速的区域必须加快民营金融机构的发展,利用民营机构以个人股为主体的所有权结构的激励约束功能,利用民营金融机构与民营经济在产权设置、运作方式等方面的相似性产生的天然亲和力,发挥其扎根基层、规模小、机制灵活、管理层次少、运行成本较低、比较适合个体私营企业融资需求的特质,聚集当地的社会资金,支持本区域中小企业集群的快速成长。

5.加快金融界及地方政府对中小企业集群产业发展的研究

金融机构聚集着各类人才,掌握着较丰富的信息,对宏观经济、产业发展、行业和市场变化等都具有较强的研究能力,具备对中小企业集群宏观发展的指导能力。中小企业集群往往是一个区域的主导产业力量,支配着地方经济活力,并吸纳大量就业,地方政府应持鼎立支持态度。因此,中小企业集群发达地区的银行、地方政府、行业协会等要积极相互合作,深入研究区域发展战略和产业集群的中长期战略规划,争取取得协同效应。应根据当地集群实际状况采取相应政策,对企业进行有选择性的扶持,提高资金配置效率,提前预防和化解进入生命衰退期的产业集群带来的产业系统性风险。

6.加快建设为中小企业集群服务的区域性中心银行

在目前我国为中小企业集群融资服务的创业板、投资基金还没有正式运作的情况下(而且即使运作,它们也偏向于科技性企业,而更多劳动密集型为主的、能发挥我国比较优势的中小企业将被排除在主要服务对象之外),在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结构性过剩,储蓄难以转化为投资、中小企业普遍融资困难的条件下,在中小企业集群地区建设区域性中心银行,有可能更好地提高融资效率、解决集群融资难的问题。区域性中心银行可发挥地域优势,对整个集群的发展方向做出更加准确地判断,帮助群内企业制定中长期投资及发展战略,为中小企业提供更加高效稳定的金融支持。

7.加强中小企业集群区域行业协会的建设

依法设置和加强中小企业行业协会建设,是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也是我国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发展中小企业行业协会,既可维护中小企业集群信誉,提高集群企业自身素质,又可使企业集群内部及集群与金融机构、与政府机构、与其他相关投资机构等方面的协调更为有效,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企业与各方面之间的协调作用,在疏通企业集群融资渠道及提高融资效率等方面创造便利条件。

参考文献:

[1]陈乃醒 傅贤治:中国中小企业发展报告-中小企业发展与产业集群[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2]马建会:推进中小企业集群融资[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3.10

[3]陈雪梅等:中小企业集群的理论与实践[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风险投资机构分析论文范文第5篇

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不断深化乡镇机构改革,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完善政务公开、村务公开等制度,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的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要积极发挥社会组织在扩大群众参与、反映群众诉求方面的积极作用,不断增强社会自治功能。”那么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虽然乡镇政府作为国家基层一级政权,但其履行职责状况直接关系到中国农村的稳定和发展,对整个国家和社会有重大影响。

一、目前我省乡镇行政机构所存在的弊端

从实践中来看,当前的乡镇行政机构的确比以前的体制要优越的多,这对我们国家的经济建设和发展都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经济、政治体系等方方面面都有了一些与以前不同的方面,这样已有的乡镇行政机构的一些弊端就不断暴露出来,一些问题需要迫切解决。

1、乡镇数量偏多,分布过于分散。以我省为例:河南省现有9400多万人口,面积16.7万平方公里。土地面积大,人口多,截止2010年底,全省辖17个省辖市,1个省直管市,21个县级市,48个市辖区,88个县,1892个乡镇,47556个村委会。在过去自然条件恶劣、交通不便、通讯不发达的情况下多设置乡镇是必要的。而随着经济技术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这种布点分散机构的设置完全是一种巨大的浪费。因为尽管乡镇的规模很小,但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这将不可避免造成乡镇组织的机构臃肿,行政管理成本过高的问题,而且会使优秀人才资源无法集中利用。这一切都使国家背负起沉重的包袱,大大地降低了政府行政职能的效率。

2、乡镇机构设置政、企、事不分,职能错位,领导职数过多。据统计,每个乡镇的在职人员都达到三十至五十人。乡级领导职数平均二十位。乡镇政府吃“皇粮”人员过多,不仅造成财政和农民负担加重,而且会造成指挥员多,战斗员少的不良后果,这将严重削弱乡镇行政机构的办事效率。而且乡镇机构的领导职位政、企、事不分,职责不清,干部管理混乱,影响乡镇机构集体服务效率和职能。

3、临时机构设置过于繁多,缺乏效率和合理性。上级主管部门每抓一件事,往往要求各乡镇要高度重视,并且不考虑实际情况,设置专门机构和专人来负责。乡镇为了在上级主管部门面前好好表现,就会不切实际去设置一些臃肿机构,既增加了乡镇机构的财政负担,又冲淡和削弱了原有机构的职能,导致机构管理的交叉重复,浪费大量人财物。

二、机构改革要求转变乡镇政府职能

乡镇政府转变职能,首先,要明确乡镇政府的角色定位,改变过去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乡镇政府无所不包、无所不管、指挥一切、照顾一切的家长形象,以及没有政府行为约束的概念。把工作重点放在宏观调控和依法行政方面,在市场主体中起到“调控管理者”的作用,不断提高宏观经济调控和依法行政能力。其次,乡镇政府要把主要精力用于搞好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指导、服务和管理,强化为农村、农民和农业服务的功能上,发展公共福利事业,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公平竞争环境,维护市场秩序,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政府运行机制。第三,乡镇政府要把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作为转变职能的核心,要把不该办的事坚决减下来,做到不“越位”;把该管的事管住管好,做到不“缺位”;把政府、企业、事业单位的职责分离开来,做到不“错位”,从而使政府职能该弱化的弱化,该强化的强化,该转移的转移。要正确处理好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提高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和社会管理的水平。第四,乡镇政府要由一靠红头文件、二靠政策倾斜、三靠政府保护的行政支配型行为模式,转变为靠市场、靠规则、靠信息、靠创新、靠信用的市场导向型行为模式,树立开放意识、竞争意识、高效意识、服务意识、法治意识;通过提供体制改革、法律、筹融资咨询服务以及提供市场信息、技术信息、政策信息和人才信息等服务,促进乡镇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三、乡镇政府职能的定位

乡镇政府是最基层的政权组织,其职能涉及到对乡镇政治经济和社会事物进行管理的全部活动,包括农业、工业、商业、文化、教育、财政、民主建设、社会治安等方方面面,这些同时构成了乡镇政府的职能范围。具体地说:

1、政治职能

加强社会治安的综合治理,维护农村社会生产的安定,保护广大农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巩固、支持、完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执行乡镇人民代表大会的决议,积极支持代表的活动并保证他们能履行职能;加强乡镇民主法制建设;加强村民委员会的建设,真正成为基层群众管理自己事物的机构,成为政府与广大人民群众沟通的桥梁。

2、经济职能

乡镇政府的经济职能主要是统筹和规划乡镇经济发展的布局;宣传并实施国家的经济政策,包括产业政策、技术政策、金融政策、资源利用政策等;提供信息指导,通过各方面的渠道为乡镇经济发展提供准确、及时、有效的经济信息;还肩负着组织协调、提供服务、检查监督等功能。

3、文化职能

主要是抓好九年义务教育,宣传和大力提高乡镇的科学文化知识水平,大力发展体育、卫生、广播和影视事业,把乡镇的精神文明建设落实到实处,以保证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此外乡镇政府还担负着优抚工作、救灾工作、社会福利和人口控制等其他职能。这种多职能为一体的特性决定了必须有与其相应的行政机构体系。

四、乡镇政府的职能转变

对于河南这个拥有9400多万人口(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 农村人口约占总人口66%以上的农业大省,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加快乡镇政府改革。在这一改革过程中,要基于河南省情,走符合本省实际的改革道路。在改革建设过程中要结合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重新界定乡镇政府的地位和作用,转变乡镇政府的职能。

1、乡镇政府职能逐步从“人治型”向“法治型”转变。

由于受长期封建专制和人治传统思想的影响,“政府至上”、“政府高明”的观念根深蒂固,使乡镇政府在决策上带有很浓的个人主义色彩。如在城镇规划中,有些乡镇政府领导往往随自己的意图而人为地改变规划或制定规划。有的甚至出现城镇规划随企业厂长(经理)走的奇怪现象,他们打着发展经济的幌子,任由厂长(经理)的喜好而随意改变规划,究其原因:这些所谓的“领导规划”、“老板规划”的背后是中国传统的“人治”思想的因素。而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政府必须是负责任、讲法治的政府,应该变“政府至上”为公民至上,法律至上,即要通过责任和法治政府新理念的确立,使“治国者先受治于法”,从而真正做到行政行为的实质合法、程序合法和内容合法。

2、乡镇政府的职能逐步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

在计划经济模式下政府是“领导型”和“统治型”的管理模式,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却要求政府是“服务型”的管理模式。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通过向企业提供宽松的外部环境,鼓励企业自主经营、自我发展,从资金、技术、信息等方面为企业提供服务,职能转变的主要内容是向社会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使乡镇政府把更多的资源投向基础设施、文化体育、基础教育和扩大就业等方面上来。

3、乡镇政府的职能逐步从“直接型”向“间接型”转变。

在传统的政治体制下,乡镇政府管理经济的方式大多是属于直接管理,在乡镇政府经营机制转换前,政府以企业所有者和经营者的双重身份直接介入对企业的管理,导致政企不分,使企业活力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乡镇政府的职能逐步从“直接型”向“间接型”管理方式转变,政府通过加强宏观调控,规范市场,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对那些可以由市场、企业和民间办好的事情,政府部门则坚决“退位”。

参考文献:

[1]徐湘邻.渐进政治改革中的政党、政府与社会[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4.

[2]李观虎. 河南省小城镇建设中乡镇政府的地位和作用 [J].平原大学学报,2005,(4).

[3]宋慧芳. 乡镇政府职能二维度解读———基于职能嬗变的动因及价值定位的思考 [J].桂海论丛,2006,(2).

[4]贾振民. 转变乡镇政府职能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5,(6).

[5] 李建光.推进城市化必须完善乡镇政府职能[J].行政与法,2001,(5).

[6] 王勇. 乡镇政府职能转变的突破口:决策体制的创新[J].农村经济,

2005,(1).

[7]赵敬锋. 转变乡镇政府行政管理职能之探索[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05,(4).

[8]赵新晓. 关于乡镇政府转变职能问题的哲学分析[J].渭南师范学院学,

2005,(增13).

风险投资机构分析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县域资金外流,一直未得到有效遏制,对县域经济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原来造成县域资金外流的主体是国有商业银行和邮政储蓄机构,目前欠发达地区的农村信用社以异地放贷方式,加入了县域资金外流大军行列,值得深入研究和思考。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异地放贷;危害;政策建议

一、农村信用社异地放贷现状

近日,人行宁城支行通过金融统计非现场报表监测发现辖区农村信用社异地贷款有所增加,截至2009年4月末,该社异地贷款总额已达7540万元,比年初增加3590万元,增长91%。从该社异地贷款投向看,主要是建筑材料生产、商品流通、投资、水务、房地产开发等行业。贷款主要流向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巴彦淖尔市、鄂尔多斯市和二连浩特市等经济相对发达的大中城市市区的中小企业,贷款以社团贷款方式贷出,以借款人的土地、房屋等固定资产作为抵押,贷款利率在央行基准利率基础上上浮128%,贷款期限1-3年。农村信用社异地放贷是多方面因素促成的,对一个国家、一个省、一个市来说,都是加大了贷款投放力度,执行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但对于当地来说,造成了县域资金外流,农村资金“城市化”。虽然农村信用社异地放贷金额不大,但对于以支持“三农”经济发展为己任的地方性金融机构--农村信用社来说,此现象值得我们金融工作者深思,笔者认为该行为应当予以制止。

二、农村信用社异地放贷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缺乏好的企业和项目

2008年,内蒙古宁城县GDP66.8亿元,财政收入4.7亿元,人均财政收入仅为771.5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866元,农牧民人均收入4424元,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好企业好项目较少。宁城地区企业大多发展规模小、产品市场竞争力差,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较弱,企业自身贷款条件较差。而大中城市中的中小企业无论从企业资产规模上,还是企业产品市场竞争力上,与欠发达地区县域中小企业相比处于优势地位,农村信用社对大中城市中的中小企业贷前现场考查必然得以顺利通过,融通资金较为容易。在本地区没有好企业、好项目的情况下,农村信用社异地放贷成为了必然。

(二)企业逃废银行债务带来滞后影响

过去几年,由于不规范企业破产,特别是在经济欠发达地区,企业逃废银行债务成风,多数金融部门都累积了大量的不良贷款。在当时的信用环境下,农村信用社也未能幸免,也形成了不少不良贷款,历史的教训让农村信用社心有余悸,放贷较为谨慎。近几年来,经济欠发达地区金融生态环境虽有所好转,但仍不能令人满意。

(三)农村金融市场缺乏有效的竞争

由于县域国有商业银行的大量市场退出,邮政储蓄银行展业艰难,新型的农村金融组织如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没有及时设立,农村金融组织体系严重缺位,农村金融市场缺乏有效的竞争和活力,使得农村信用社在农村金融市场上处于垄断地位,造成其贷款利率定价偏高,贷款利率上浮基本上在104-128%区间,使农村地区的借款人感觉利息负担过重,不愿通过农村信用社进行融资。

(四)社会信用担保体系不健全

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社会信用环境整体欠佳,信用贷款几乎退出市场,所有贷款基本实行了抵押担保方式,社会信用担保机构又处于刚刚起步阶段,政府注资创办的担保公司严重缺乏,商业性担保公司运作欠规范、资金实力不足,金融部门对其认可度低,对其提供的担保亦不予以认可,使担保公司大多名存实亡,失去了存在的意义。而农户由于受制于农村土地、房屋无法进行抵押,缺少其他可用于抵押的物品,且农村担保人难找,中小企业同样存在担保企业难找现象,从而制约了中小企业和农户担保贷款的获取。

(五)社会中介组织收费欠规范

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中小企业很难找到符合条件的担保单位,且大多数企业不愿为其他企业提供担保,致使保证贷款难以实施。所以,中小企业只能通过财产抵押办理贷款,这需要到相关的中介部门办理抵押担保过户手续。由于社会中介组织缺乏有效的监管,不同程度地存在乱收费现象。中小企业要想贷款须办理相应的土地、房屋等过户手续,不得不面对中介组织收取的评估费、工本费、登记费、查档费等名目繁多的高额费用。加之中介组织工作效率不高,办理时限较长,对于中小企业贷款需求紧迫、周转时间短的特点而言,往往延误了商机。基于此,许多中小企业不愿通过中介组织办理抵押担保过户手续,当然也就难以获得银行贷款支持。

(六)农村信用社资金闲置

截止2009年4月末,宁城县农村信用社各项存款余额为235142万元,各项贷款余额为174603万元,存差达60539万元,农村信用社在本地区“难贷款”问题突出,资金闲置过多。为了拓宽市场,实现利润最大化,向异地信贷市场发展,成为农村信用社拓展市场空间的一项重要选择。

(七)大中城市中小企业贷款需求旺盛

近年来,国有商业银行信贷有向大型企业集团集中的趋势,大中城市中的中小企业通过大型商业银行融通资金较为困难,只能通过地方性的中小金融机构获得贷款支持,在当地农村信用社资金也无法满足大中城市中小企业信贷需求情况下,当地农村信用社就发动其他地区(异地)农村信用社联合放贷,因此,也就造就了同一省份辖区内的农村信用社社团贷款业务的高速发展,社团贷款由大中城市中的农村信用社发起,由欠发达地区的农村信用社参与其中。

三、农村信用社异地放贷的主要危害

(一)对本地区经济健康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资本跨区域流动不利于流出地经济稳定,由于大部分资金流出地均是经济欠发达地区,虽然这种信贷资金流向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资金收益率,但造成的后果是导致贷款流出地区短期内的资金缺口,使本地“三农”经济有效信贷需求得不到满足,对当地经济发展带来消极影响。

(二)信贷资金风险隐患增加

由于异地放贷受地域、时间的限制,贷款农村信用社与客户建立信贷关系时间较短,往往难以有效了解异地企业真实的经营、财务、信誉等状况,贷款投入的盲目性较大。由于信息不畅,使异地贷款存在较大的经营风险。贷款投入后,银行信贷人员不能像本地放款一样,经常到企业进行贷款跟踪管理检查,及时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做到实时监管,从而使异地贷款管理链条变长,反应放慢,难以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造成银行贷款风险损失的机率增大。另外,社团贷款如果出现风险,贷款流入地农村信用社(社团贷款发起信用社)会出于自我保护,先行收回自己贷款,将风险转嫁给异地放贷的农村信用社。

(三)容易引发企业过度投资

异地贷款对象基本是经济效益较好、有一定规模的企业,这些企业本身一般都有相当程度的授信额度,异地贷款使企业借贷渠道多元化,信贷市场竞争加剧,极易促使资金流入地的金融部门降低授信标准、迁就贷款企业,由于资金环境的宽松,诱使企业投资欲望膨胀,产生投资盲动,不利于企业搞好规模控制,一旦市场出现风险或者企业经营出现问题,金融风险极易转嫁给投放贷款的金融部门。

四、政策建议

(一)建立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一是鼓励现有的商业银行为农村地区提供服务,为农村地区的中小企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等机构提供符合其特点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二是鼓励规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应农村经济、农业发展和农民需求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和以服务农村地区为主的社区性中小银行。大力发展小额信贷组织、村镇银行、贷款子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有效激活农村金融市场,使农村贷款利率定价趋于合理;三是尽快出台《放贷人条例》,明确非吸收存款类放贷人主体的法律地位。规范民间金融,使其尽快浮出水面,积极造条件,引导民间金融成为农村金融市场的重要竞争主体;四是要大力培育和发展县域担保、评估、公证等中介机构,切实解决县域担保难问题。完善农户和中小企业的抵押担保机制,建立形式多样的农村贷款担保组织,为农户和中小企业贷款提供担保;五是加快农业保险发展,分散支农信贷风险。

(二)强化县域金融生态环境建设

一是健全农户及农村个体工商户信用和经济档案,包括小企业资信档案评定、农户信用评价体系等,有效整合并共享信用信息资源,推动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氛围的形成。建立乡村、企业、农户信用惩罚机制。将恶意逃废债务的单位和个人列入黑名单,在一定范围内追究相关人员连带责任;二是督促企业强化内部管理。针对企业经营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当地政府应定期组织召开县内重点企业负责人座谈,促使企业加强内部管理,实行现代企业化企业管理制度,增强诚信意识和守法经营观念,通过提升企业素质,最终提高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三是企业努力改善经营管理水平。广大中小企业应采取有效措施建立健全财务、人员管理制度,加大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树立诚信观念,努力提高企业综合素质和社会认可度,为银企间的密切合作奠定基础。

(三)地方政府要出台金融激励约束机制

1.建立激励机制:一是地方政府要根据地方经济金融发展实际,适时出台相应的金融激励机制。建立金融机构贷款考核奖励制度,由地方财政每年安排适度的资金对贷款增加且用于当地的金融机构进行物质奖励,激励金融部门加大对经济的信贷支持力度。二是对新增存款用于当地贷款的金融机构给予财政补贴或营业税减免。三是合理制定县域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的核销办法,一是对金融机构在处置当地放贷形成的不良贷款时,减免其各类过户、保全等处置费用,或仅收取工本费。二是对形成的不良贷款根据一定比例给予损失补偿。四是发挥存款准备金、支农再贷款、利率等政策的鼓励作用。对涉农贷款比例较高的农村金融机构制定更为优惠的存款准备金政策。五是实行政府部门存款存入奖励制度。地方政府可规定县域地方政府及部门的存款,如财政存款、社保资金、民政资金、住房公积金等资金,只能或主要存入新增存款用于当地比例最高、贷款额度最大的金融部门。2.建立约束机制:对于新增存款在综合考虑直接与间接放贷之后,对于比例考核不达标的县域金融机构,建议将其规定存贷比下限与实际贷存比的差额部分,按照活期存款利率强制存入当地人民银行。3.建立配套机制:一是扩大县域金融部门的贷款权限。根据县域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确立项目评级标准,并赋予其适当的信贷审批权。二是拓宽县域金融机构新增存款用于当地的渠道。鼓励国有商业银行与私人资本合作,组建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方式将新增存款主要用于当地。三是拓宽农村抵押品范围。尽快修改相关法律法规,允许农村宅基地、住房等作为权利质押进行贷款。四是创新信贷模式。如“农业保险+担保+信贷”模式。五是引导农村信用社实施科学合理的贷款利率定价机制。

(四)基层央行要充分发挥协调组织职能,为银企合作搭建平台

一是基层央行要积极发挥协调组织作用,牵头组织召开由县政府、各金融机构、政府相关部门和县内重点企业参加的银企对接会,搭建银企交流信息平台,引导金融机构在确保信贷资金安全性的情况下把资金用到本地,加大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以此实现经济金融的良性互动发展;二是基层央行要建立定期通报制度。通过建立定期通报制度,把各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情况和部分企业的欠贷欠息情况按季进行跟踪、反馈和通报,树立银企信用意识;三是强化征信体系建设。尽快将农村信用社纳入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管理,实现全部金融机构全国联网核查,为金融机构和借款人搭建资金融通信息交流平台。

(五)限制异地放贷行为

异地放贷现象形成原因复杂,有当地经济金融发展环境方面的原因,也有金融部门自身原因,无论何种原因造成,对欠发达地区来说,影响是负面大于正面。因此,除上面所说的:通过采取改善地方金融生态环境、出台激励金融机构放贷、使新增存款用于当地一系列措施外,相关部门还应尽快出台相应管理办法,对此行为予以制止。

(责任编辑王若平)

上一篇:水利院校廉政文化论文范文下一篇:造壁止水水文地质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