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普适模式管理论文范文

2024-07-22

阅读教学普适模式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 新基础教育实验正在迅速推开,其显著特点是“把课堂还给学生”,其思想内涵在于“还语文教学以本色”。在课堂教学改革实践中,紧紧围绕“听、说、读、写”四大要素,以“读”为主线设计教学过程、组织课堂活动,探求新基础教育实验背景下课堂教学的新模式。

关键词 现代教学手段 阅读模式

1 引言

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形式单一,很难引发学生兴趣,不宜激发学生的内驱动力。新的教育实验背景下,“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学以致用”对传统阅读教学做了根本性创新,这种创新要体现在精神、能力的双重发展上。对于阅读教学来说,必须立足信息化时代的前沿,紧跟时代的步伐,以现代化思想和手段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2 要建立新的语文阅读观

阅读教学改革应该以“读”为载体,借助现代化手段进行启发、引导、组织、训练、评价,把阅读形式与现代化手段进行深度融合,让学生以多样化的方式或步骤走进文本,引领学生对文本进行感知、领悟、欣赏、评价,并使之成为学生的能力,逐步形成个性化的思维方式和审美情趣,循序渐进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

教师常常对自己的学生讲:“读好”文本是理解和感悟的前提。诚然,“读好”才能更好地理解文本。学校教研组曾经要对同年级同学科的教师的课堂教学常规进行量化评价,评价的办法是先听课,听完课后用事先准备好的检测题测试不同班级的学生,测试成绩计入教师的课堂教学常规考核分。一位年轻教师讲授的课文是《听潮》,教学方式看起来很单一,整節课都是在围绕“听”到的内容“读”,包括自读、提读、交叉朗读、读后交流。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先给学生用微视频的形式播放钱塘江潮起落的阶段情境,让学生观看时注意捕捉与课文描写类似的潮水的情态、声响;同时搜集印度洋海啸、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声情并茂的微视频,让学生在类比中进行思维拓展。然后展开互动,反复进行范读、提读、听读、小组间交流,结合课件、拓展视频对描写手法及效果进行点评。整节课的归宿落在一个任务上,即作者的真实感受。

一节课下来后发现,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的情绪一直非常高涨,他们在口头表述的时候,都能把对文本的感受和对微视频的体会融合在一起。在这节课上,基本上没有教师的分析和讲解,更多的是学生通过反复阅读对文本的揣摩,这节课的随机测试成绩明显高于同年级其他班级。参加完这次教学交流活动,笔者触动非常大,认为这堂课之所以能够激发学生内驱动力、取得较高的测试成绩,除了精巧的教学设计之外,从根本上来说是得益于新的阅读教学观。

现代化手段日趋丰富的今天,多媒体终端、平板电脑、电子白板、多媒体课件已经广泛普及开来,阅读教学的方式已由单一化走向了多样化。如果教学能够树立起全新的阅读观,充分发挥现代化手段的情境化、交互性、超文本性的特点,就会极大地拓展阅读教学的时空;提升学生感受美、鉴赏美、表达美的审美情操,大幅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大幅度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让他们在现代化手段营造的环境中学会自主探求、自主学习、自我完善、自我发展。

有想法才会有做法。借助现代化手段展开阅读教学的成功范例很多,教师在研究这些案例的时候,一定要认真细致地探讨成功的根本原因,及时总结成功和值得推广的经验。在此基础上,还要敢于突破自我,善于从传统咬文嚼字中汲取精髓,努力寻找传统和现代的契合点,发现高效学习的奥秘。久而久之,通过实践总结出不同篇幅、不同体裁、不同主题、不同类型阅读教学的规律。阅读教学是一种教学观、教学思想在教学中的具体体现,在具体实践中并没有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教学手段,一定要做到具体内容、具体学情具体处理,切不可机械套用。

3 要以教与学的需要为准绳

阅读是一种手段,是为目的服务的。在设计阅读导学练案、组织课堂阅读训练的时候,切不可走机械或盲从的路子。文无定法,不同体例的文章,其结构特征、表达形式、突出主题的手法各异,适合文本特点、适应学生接受能力、符合学生认知需求的方法,才有可能取得教与学的双丰收。

首先,运用现代化手段设计教学过程,要符合阅读教学的需要。阅读教学改革必须以“创新”为灵魂,切忌以僵硬的课堂模式来约束师生的灵性。语文教师都明白,阅读是一种读者与作者之间心灵的共鸣,要达到这种境界,“手段”起着媒介的作用,并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而,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要把文本的思想、情感具体地渗透到引导阅读的过程之中,让学生在活动环节接受潜移默化的濡染,自觉提升感悟。这就要求教师把准教材、学生、教师、媒体之间的關系,细致而巧妙对进行设计,想方设法通过多样化手段,把知识点探究与素养提升有机地统筹在一起,以避免程式化、简单化、片面化,教学偏移重点,犯舍本逐末的错误。在阅读教学改革实践中,因不能深刻理解“创新”的要义,东施效颦式的照猫画虎导致失败的课例可谓数不胜数。

其次,应用现代化手段组织阅读教学,需采取多样化的阅读形式。童话、寓言、诗歌、戏剧、散文、小说……由于文本体裁、主题、任务各异,对文本的略读、精读、拓展性阅读的方式既有规律性,又有特殊性。就拿诗歌来说,先秦诗歌、乐府诗、绝句、律诗、词、曲、自由诗等不同结构形式的诗体,其句式特征、表达手法、揭示主题的特点等各具千秋,教师要通过具体的阅读任务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其中,与作者展开对话,实现思想与情感的交流。在这个大的框架下,要精心设计好应用现代化手段的方式和时机,精心斟酌每一个多元互动的细节,通过一个个细节分解任务、接近目标,让学生产生灵感,迸射出思维的火花。课堂一旦陷入程式化的泥淖中,就会不可避免地因追求形式而出现照搬、套用现象,误入舍本逐末的歧途。

再次,阅读的任务主要是让学生了解文本的主旨,体会文本表达的主要思想、观点和内在感情。这类文本的阅读教学,主要由教师为学生设计导读思路,针对其中的不同内容、不同表现手法,提出阅读建议、方法、步骤。通过PPT页面把目标、要求呈现给学生,然后对完成相关任务的方式方法进行必要的提示,在交互式电子白板环境下进行达标检测和验收。之所以选择电子白板,一是因为交互式电子白板可以把阅读内容形象地展示给所有学生,以此激发学生的灵感,让其迸发思维的火花;二是电子白板便于人机、师生、生生互动的同时,可以兼容PPT、Flash、微视频等图、音、文等相互交融手段;三是电子白板可以随时根据需要实现与多媒体终端的连接,使教师的构想、学生尝试跨越时空的局限,课堂更具灵活性、启迪性、拓展性、创新性。

另外,读文本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在组织阅读教学时,教师可根据任务,让学生借助多媒体终端进行资料查找、获取相关信息;还可以通过课件烘托氛围、再现情境、增加表情朗读、增强表达效果;还可以手段为中介,让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进行互动。例如:读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可以将作者看到的原驰、蜡象、红装素裹、秦皇汉武等虚实相称的黄土高原的雪景和诗人放眼全国的胸襟、构想制作成动画页面,让学生借助页面的导引,体会词句的精髓、作品意境的雄浑;讀贾岛的《题李凝幽居》,可通过小动画穿插韩愈、贾岛浑然忘却眼前境况,共同考究“僧推月下门”或“僧敲月下门”的经典故事画面,让学生通过动画故事领略古人字酌句斟的投入,进而引导学生对贾岛在诗中写到的草径、荒园、宿鸟、池树、野色、云根等寻常所见景物,闲居、敲门、过桥、暂去等动词的选用,进行细致入微的品味。立體、形象、充满趣味的呈现方式,在促成学生快速学会鉴赏和品味的同时,还可从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角度启迪学生的思维能力。

最后是课外阅读指导,是教师为推动学生自主展开课外阅读、提高阅读与欣赏的能力的有效方法。其基本任务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调动学生参与课外阅读的积极性;引导学生选择课外读物,制订课外阅读计划;指导学生总结、交流读书心得,逐步增强阅读能力。由于课外自主阅读并不以声音为载体,教师在进行阅读方法指导的时候,帮助学生制订阅读计划,并根据圈点式阅读、评注式阅读、体会记录式阅读、拓展式阅读(改写、扩写、所写、仿写等)的不同优势,进行自主阅读或小组阅读交流活动。在这样的阅读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下水”示范、搜集并推荐名人名家自主阅读(批注)经典范例等形式来抛砖引玉,提倡学生自主选择和利用平板电脑、网络资源,倡导他们通过诸如办个性化阅读电子报刊等形式,借助现代化手段站在前人肩膀上,大胆表达“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独特感受,不断提升思辨能力和文学素养,让阅读成为学生自身成长发展的需求。

4 要从多个维度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情趣

阅读教学必须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积极追求主动发展,一是在课堂中通过现代化手段给文本编配图、音、画,使阅读课堂更加形象;二是在组织课堂阅读活动中可以采取阅读沙龙、情景剧、讲台剧等形式,让课堂更加活跃;三是立足学生能力的发展,为学生设计一些渐次推进、步步提高的发展性目标。

此外,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外,让学生尝试借助PPT、Flash、微视频等形式,为所读文本配上简单的伴读音画效果;还可利用平板电脑,自行编配图、文、音、画等相关内容。教师在布置这种编配任务的时候,要让学生体会到:这是在通过自己智慧和能力对文本进行的再现活动。教师可以利用阅读课,把编配的要领通过具体的例子进行示范,对采取的手段、办法、意图、作用等相关内容,向学生进行细致的说明,让学生明白自己应如何做、做到什么程度为好。这样做,既可以让学生加深对文本的解读,还可以提升学生自主应用现代化手段的能力,收到一举多得的效果。

5 结语

从目前的阅读教学来看,虽然大家都重视阅读教学,但可资借鉴的经验尤其是运用现代化手段进行阅读教学指导的心得比较少,而且经得起考验的具体成果更少。因此,这就需要每一位语文教学工作者从观念、思想、行为、手段、方式上去努力探索和总结。

阅读教学普适模式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阅读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是教学理论的具体化,同时又直接面向和指导教学实践,它是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的桥梁。阅读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展开的阅读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是开展阅读教学活动的一套方法论体系,是基于一定教学理论而建立起来的较稳定的教学活动的框架和程序。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的现状

1.理论指导的薄弱

教学模式的构建大多是战斗在教学第一线的语文教师。他们的教学经验虽然十分丰富,但相关理论知识相对滞后。许多教师对究竟什么是教学模式,构建教学模式的原则、方法等都不甚清楚。

2.阅读教学模式之间的特征不明显,针对性不强

当前我们的阅读教学模式尽管在构建当初都标榜自己有独特的教学发展目标,但实施起来仍摆脱不了知识教学的阴影,许多模式的目标最终还是落实到应试上。

3.追求表面的学生主体

在阅读教学中,经常可以看到,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哪怕是不着边际,也从不轻易否定甚至大加褒扬。经常可以听老师说:“你们想怎么读就怎么读”“想学哪一节就学哪一节”……试问:学生的阅读感悟就一定正确吗?教师的因势利导在何处?由学生自主学习就算突出学生的主体了吗?

4.追求无限制的课外延伸

适当引进相关的课程资源,拓宽教材内容,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眼,符合新课标精神。但是,上课动辄扩展,课后必定延伸,试问,学生有多少精力应付延伸作业?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创新学习模式的策略

1.教学目标拟定法的创新

创新教学目标拟定法的步骤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步:

(1)拟定目标

教学目标拟定法最重要的一步是制订具体的教学目标,整个教学活动都是围绕着学习目标展开的,教学质量的好坏往往取决于教学目标,可以由教师制订,最好是由师生共同制订。由学生参与制订教学目标,学生更能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学习活动要达到的目标和意义。

(2)诊断

教学目标确定后,学生根据教学目标,自学课文。教师则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答疑、收集反馈信息,对学生达到教学目标的能力进行诊断。

(3)落实目标

落实目标很大程度依赖于老师的诱导,整个过程应围绕教学目标来组织和选择教学方法,形式应该灵活多样。

(4)评价

评价就是通过评估、测试来检验教学目标的落实情况,并以此来调控整个教学过程,评价最好是用于教学目标配套的检测题。其实现在已经有很多人在试行了,我在教学过程中也得到了验证。

2.质疑问难法的创新

质疑问难法一般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引导学生质疑。

(1)抓住关键词语,让学生质疑问难

课文中的关键词句往往对课文的阅读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教师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层层推进,将教学引向深入,使学生具体形象地理解课文的重点词句。

如,在教学《西门豹》第一课时,可引导学生找出关键词“田地荒芜”,然后要求学生围绕“田地荒芜”提问题。学生根据教师教给的提问方法和以往的经验,都会提出“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之类的问题,这些问题解决了,课文内容也就理解了。

(2)从课题入手,启发学生质疑问难

课题是文章的“眼睛”,通过“眼睛”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从题入手理解课文的能力,也使阅读带有浓厚的趣味性。

如,在教学《草地夜行》时,出示课题后引导学生分别围绕“草地”“夜行”提出问题,学生会提出“草地是什么样的”“草地在哪里”等问题。在提完一类问题后,教师都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解决了再往下提。

(3)引导学生找“矛盾”提问题

很多文章都有前后看似矛盾但实质合情合理之处。而这些看似矛盾的地方实质就是理解课文的关键所在。

3.情境教学法的创新

在阅读教学中,情境教学法是充分创设具体生动的场景,再现教材中的形象,以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进而理解和运用语言的一种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的常用方法有:用生活展示情境,用实物演示情境,用画面再现情境,用音示创设情境,用表演体会情境,用语言描绘情境。如采用情境教学法教学《画》,首先,出示有山、水、花、鸟的彩色挂图。其次,让学生循图读诗句,找出每行诗句的主要词:山、水、花、鸟。接着,指一名学生扮演诗人跑到教室后面远看画中的山:你远看这幅画中的山,有没有看到它的颜色?(生:看到了)这就叫“远看”——(生:“山有色”)。再让这个学生靠近画,侧耳细听画中的流水声:你听到流水的声音没有?(生:没有)因为这是画呀,所以“近听”——(生:“水无声”)。春天过去了,夏天、秋天也过去了,但这画中的花儿怎么样?(生:没凋谢)所以说“春去”——(生:花还在)。接着,教师做赶画中鸟的姿势后问:老师来了,鸟儿受惊飞走了吗?(生:没受惊飞走)

小学语文创新型阅读教学模式的构建,关键点在于课堂的主导者——老师,我们还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创新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方法和创新技巧,使学生在教师主导性的引导下,主体性得到真正的体现。

编辑 鲁翠红

阅读教学普适模式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1 阅读教学及其体验模式的认知要求

1.1 阅读体验是现代生活的需要

“体验”及其同义词“感受”、“感悟”等词语的出现频率, 在语文教学论述中高得出奇。据统计, “体验”一词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中出现了19次, 如此高频率地使用该词说明了新课程标准对学生“体验”的重视。因此, 语文阅读教学及其体验模式需要相应的理论认知。

现实生活需要阅读, 加强阅读, 是接受信息的需要, 是提高自身素质的需要, 人必须一辈子阅读。而现实的情况是, 阅读逐渐被其他所取代, 阅读教学本身的乏力, 更使学生阅读变成可有可无的由兴趣支配的随机选择。原因主要在于传统阅读教学号召力不足, 感染力缺乏, 应试阅读训练的结果, 严重桎梏了学生的创造力, 那种以外在的、间接的、功利的动机和目的异化了语文教学。语文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已有经验, 通过各种形式的体验, 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 有利于抽象知识的感性化、形象化, 使具体感知与抽象思维相结合。所以, 把体验模式引入阅读教学, 并不是随意轩轾, 而是现代生活和语文教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1.2 确立好体验式阅读教学的目的

体验式阅读教学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掌握基本的阅读方法。其中习惯是前提、是基础, 方法是手段、是逼近高效益的途径。读书习惯之重要, 关乎学生的语文素质。实际上, 我们把养成阅读习惯, 作为体验式语文阅读教学的目的, 是有其理论渊源的。叶圣陶先生早就说过:“阅读教学之目的, 我以为首在养成读书之良好习惯。”叶圣陶的语文教育思想融合了传统语文教育的精华, 又吸收了国外先进教育科研成果, 他的培养良好读书习惯的观点深刻地把握了中国人学习母语的教学规律, 对我们当今的语文阅读教学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以读书习惯的培养来进行阅读教学, 训练学生阅读能力, 是符合语文教学规律的, 也是现代生活的实际需要。

1.3 要深刻理解体验式阅读的理论价值

体验是人们通过观察、实践感知客观世界的认识过程。有意义的体验往往可以作为经验融入人的知识能力结构, 并作为人的个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人的社会实践方式及其水平产生重要影响。

在教学理念上, 人们从原来的以教师、教材和课堂为中心的老三中心论, 转换到以学生、体验和情境为中心的新三中心论。其中, 体验就是极具理论和实践意义的课题。大教育家夸美纽斯曾经指出:“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的感知开始的。”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已有经验, 通过各种形式的体验, 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 有利于抽象知识的感性化、形象化, 使具体感知与抽象思维相结合。新的课程理念, 要求学生的学习不仅仅是在理解基础上掌握和记忆知识;还要学习掌握探索和解决所学知识的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体验模式切合了教学规律, 把传统阅读体验论述的精华和现代教学理念结合起来, 具有推陈出新的意义。

2 语文阅读教学体验模式的策略假设

2.1 基本模式

阅读教学的体验模式, 体现语文认知规律, 既体现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层次性, 又能把认知与实践, 模仿和创新结合起来, 形成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体验为内容的互动模式。我们设想, 体验式教学模式的基本结构, 如图1所示。

在体验式阅读教学过程中, 感知是前提, 领悟是关键, 积累是过程, 创新是目的, 这些要素组成了语文阅读教学的整个过程, 依次发展, 形成了由浅入深的认知格局, 其最后结果是学生掌握了语文知识和技能, 并能适度应用和创造。当然, 在每个主要环节中, 各自又承担着一定的任务, 最终是教学任务的完成, 和学生学习目标的实现。

2.2 实施环节

感知, 体验质疑。要求先通读全文, 强调阅读的整体性, 产生第一印象,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求学生将全篇课文作为一个知觉整体去感知, 并力求读得正确、流利、琅琅上口。读出问题, 也就是在通读过程中, 发现问题。并学会用自己的语言提出问题, 例如弄清字、词的确切意思、用法, 对篇章结构提出自己的疑问等等, 对于全班来说, 则由教师选择归纳成若干问题, 师生共同讨论解决。通读是感知必须的, 读后才能有所感知, 也才可能提出问题。读而不质疑, 就无法达到感知目的。

领悟, 体验情境。这个过程是阅读的深化, 相当于叶圣陶说的精读。理解是精读的核心内容, 没有理解的阅读是无效的阅读。精读过程需要三个细节, 即对内容筛选整合, 对角色尝试体验, 并通过合作互动, 实现对阅读内容的领悟。筛选整合, 也就是对课文知识内容进行分类重组, 优选为我所用。互动探究是领悟的一个必要方式, 合作学习强调互动、强调探讨, 类似角色体验、问题互答, 相互检查背诵, 都是互动学习的形式, 完全可以常规化。领悟的目的, 在于领悟其主旨, 并在领悟过程中, 逐步掌握读的方法、课文揭示的方法、艺术特色等, 以达到对文情的整体把握。如根据课文内容或教学目标, 选择配乐朗读, 也能给学生营造一定的朗读情境, 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使学生更好地感悟课文的情感主旨。如学习课文《贝多芬传》就很有必要聆听一下《命运交响曲》, 领悟“命运在敲门”的韵味;学习课文《始终眷恋着自己的祖国》可以唱一下国歌, 体验爱国情怀等等, 这些都有助于学生对课文思想内涵的把握和体会, 使学生得到思想情感的熏陶和感染。

积累, 体验生活。通过阅读体验, 逐步积累词汇、积累知识、积累技巧方法, 这是符合语文学习的认知规律的。阅读中的积累环节, 也具体地承担了这个任务。如《孔乙己》一文中, 孔乙己两次付钱, 作者用两个不同的动词, 一“排”一“摸”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学生通过阅读比较探究, 体验排、摸的具体情形, 可以体会和认识作品遣词用句的精妙。苏版教材的多篇课文, 都可以让学生在朗读中揣摩, 怎样合理地变换语气的轻重、语速的缓急、停顿的长短等, 以表现各种心理情状和思想情感。这样, 在朗读体验中走进课文展现的艺术世界, 感受故事情节, 体验作品的思想内蕴, 也为生活积累经验。

实践, 体验创新。体验式阅读教学, 当然必须突出实践活动。具体的实践, 可以是学生外出参观体验, 也可以是模仿课文写作, 还可以是阅读后的上网材料收集, 即使是阅读过程中的对比质疑, 也算是一种体验, 例如有学生在阅读《醉翁亭记》的时候, 认为“负者歌于途, 行者休于树”应该改为“负者休于树, 行者歌于途”, 这样更合乎情理。这就是体验以后的一种创新, 类似这种有价值的探究, 教师应该特别予以肯定。

这四个环节既可以独立操作, 又有内在的联系, 组合的结果, 可以使体验阅读教学过程完整而又符合教学规律, 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使之主动参与, 合作学习, 不断发展, 获得语文智能和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

3 体验式阅读教学的配套策略

3.1 提出并力行一些基本原则

体验阅读不是任意的, 而是基于严谨的计划、符合规律的要求和必要的原则。其中, 需要遵循并力行的基本的教学原则应该包括:开放原则、观点广泛原则、合作性原则、实践性原则等, 力求体验阅读符合教学规律和认知规律。例如观点广泛原则, 就应该允许学生的不同观点和意见, 即使对《周总理, 你在哪里》无法引起共鸣, 也不必勉强;觉得《海燕》重复罗嗦, 也应该鼓励其大胆质疑的精神。

3.2 建立阅读常规

建立阅读教学常规, 规范学生阅读行为。习惯作为一种动力定型, 是在多次实践或重复练习中形成的, 其中离不开一定外部条件的制约和影响。建立阅读教学常规就是要制约学生的阅读行为, 使正确的阅读行为得到重复练习, 得到强化, 趋于稳定, 也就是“习惯成自然”;同时又摈除那些不合规范的不良阅读行为。由于良好习惯是习得的, 并非一朝一夕能够养成, 因而更重要的是要长期坚持这些阅读教学常规严格要求学生坚持不懈地实践。著名特级教师魏书生就很重视阅读教学常规的建立, 如规定每个学期开学前学生通读新的语文课本, 完成固定的作业;又如读一篇课文要求学生按“四遍八步读书法”进行阅读。他对每一届学生都制定了语文教学常规, 并始终如一地坚持执行, 使学生形成了习惯。

3.3 教师必须身体力行, 主动体验

体验式阅读教学, 实际上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师必须时刻关注学科发展前沿和方向, 不断充实和更新教学内容,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启发学生探求未知世界的兴趣。教师身体力行, 有了满桶水, 才好提供给学生源源不绝的活水源泉。特别是在阅读方法上尝试, 得出可行性的方案, 再用以指导学生, 效果就很好。如精读、略读、浏览、默读、朗读、勾画圈点读书法、生疑发问读书法等等, 这些都需要教师先行尝试乃至于熟练, 才能指导学生使用。

4 结语

总之, 实施体验式阅读教学, 能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 学生在自主阅读、合作互动中逐步建立起基于教师指导下的探究式的学习模式, 培养提出、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合作精神, 锻炼表达和思辨能力。通过体验式的阅读, 学生不仅可以学到一般的科学知识和方法, 更可得到严谨治学、探索精神的历练。

摘要:阅读是最重要而持久的学习方式。但现实却不同程度地忽略了阅读的意义和价值, 语文阅读教学更是效益低下, 加强语文阅读教学, 提高其质量和效益, 是新课改背景下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吸收传统阅读理论的精华, 结合现代教学理念, 尝试体验式阅读教学模式, 强调阅读教学过程符合主体认知规律, 突出过程的感知、体验和创造, 有望从根本上提升语文阅读教学的质量和效益。

关键词:阅读教学,体验模式,研究

参考文献

[1] 赵毅.语文探究性教学的策略[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2003 (10) .

阅读教学普适模式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大趋势》一书流行时,那时我才十几岁,对之并不太感兴趣;当作者约翰·奈斯比特与其德国夫人2009年推出他们的《中国大趋势》时,我买了一本,想看看时隔近三十年后,这位先生是怎么看待中国这三十年走过的路,又是怎么分析中国未来发展之路的。

读过后,收获不少,全书处处充满着对中国大趋势的睿智思考。

作者认为中国当下建立的新的社会体制依赖于“八大支柱”:解放思想、“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结合、规划“森林”让“树木”自由生长、摸着石头过河、艺术与学术的萌动、融入世界、自由与公平、从奥运金牌到诺贝尔奖。正是在这“八大支柱”的支撑下,虽然西方国家现在仍然远远领先于中国,但是,中国已经逐步成长为它们在全球市场上的强大竞争对手,并且正在创造一种符合自己历史与社会要求的政治体制,就像美国在200多年前创造了符合自己历史与社会要求的民主体制一样。作者的这个结论是通过他自己的交往以及他的团队搜集的来自中国社会各个层面各个方面的大量素材,然后以独特的视角给予缜密的分析得出的。这个视角的独特性就在于他首先放弃了根深蒂固的西方民主的“先见”,完全遵从于客观遵从于事实,而他在书中也反复告诫西方人士在看待中国时首先应该这么做。在这些年西方人士总是习惯于拿自己的价值观先入为主评判中国的情况下,作者的这种学术态度无疑值得肯定甚至赞扬。

作者的这个结论也是对我们完善阐释我国政治发展道路及其核心多党合作政党制度的历史必然性与巨大优越性的全新丰富与有益补充。为了更好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我们必须充分认识这一道路及其核心多党合作政党制度的历史与现实价值。我们在阐释这一切时,往往立足于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轨迹和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也包括各民主党派在内的广大统一战线成员共同奋斗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一个熟稔西方民主脑海中树立着西方政治价值观坐标的西方学者,他的这个判断不能不让我们惊诧,也能为我们坚持这一道路增强了更大的信心,而其背后的分析更对我们的阐释提供了建立在两种制度充分比较基础上的全新考量。作者认为,西方人想到一个自由、民主的社会时脑海中出现的是一个横向结构,由无数个“个人”“平等地”选举出自己的领导。大部分西方国家所采纳的都是这一横向民主模式。而中国采用的是纵向民主模式。受中国传统文化“和”的影响,中国的政治运作不是依赖对立的政党或政客,而是通过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过程实现意见的统一。它的主要优点在于能够使政治家们从为了选举的思维中解放出来,以便制定长期的战略计划。作者在多处分析中不经意使用了对比。作者说,在横向民主体系中,任何超过任期的目标都存在两方面的问题,第一,竞选人可以毫无顾忌地许下诺言,然后因为时间限制而无需负责;第二,非常有意义的承诺可以因为其他政党当选而被废弃。中国共产党执政的连续性则保证了它会坚持自己的承诺。作者还从中国实际出发得出了中国坚持这一政党制度的必要性。如果在中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民族众多的国度建立的是西方式的横向民主体系,那么大量精力会被浪费在竞选的争斗之上,大批候选人会提出无数个解决中国问题的方案。实行纵向民主,不会因政治党派之间的争斗,政治作秀而浪费资源,而且符合中国人对于和谐稳定的追求。纵向民主不是急功近利的,不需要向特殊利益集团低头,也不需要担心选票、游说与幕后操作。曾在另一本书上看到瑞士日内瓦大学亚洲研究中心一位高级研究员说过:“西方在推销自己民主模式的时候,把本该是文化精深、形式多样、操作精致的民主,简化成了一人一票竞选总统,这本身就是对民主的巨大伤害。”奥巴马在其《希望的勇气》一书中承认:“竞选,需要电视媒体和广告,这就需要钱,去弄钱的过程就是一个产生腐败影响的过程,拿了钱,就要照顾提供金钱者的利益。”约翰无疑是深谙西方民主利弊的,而其分析也无疑是把西方民主的利弊与中国政治实际进行了深入比较后得出的公允之论。

但作者也没有一个劲地赞美,而是相应提出了警醒般的忠告。要想中国纵向民主健全发展,就必须实现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平衡。虽然现在不管是中央、地方政府还是各类政治机构在作决策时都越来越重视关注社会问题,倾听人民的意见,真正实现人民的参政议政,从而赢得人民的信任,但由于横亘在上与下之间的透明度,以及“上”掌握着的主导权问题,这种真正平衡的建立还需要艰苦的摸索。“下”现在是“抗议数量的增多”,而“上”由于“公章指数”的居高不下,仍然以强大的诱惑力引发官员为自己谋取私利的贪念与腐败,建立预防机制,即让官员出台政策监督自己的权力,其难度无异于“让鸟做个笼子把自己关进去”。这一切都在动摇着纵向民主的平衡与公众的信心。不要认为作者的话是过分挑剔或危言耸听,只要看看眼下的两则新闻——全国多个大城市举行水价上调听证会,竟然没有普通市民代表,而“上”以此名义请来的竟然是公司老总富豪,所谓表态同意的理由竟然早就被起草好;人民网发起的“未来十年十个最严峻挑战”,排在第一的就是腐败已经突破民众承受底线——你就会明白,作者的话既挑明了危机,也指出了趋势,既然中国的政治模式是一种异于西方民主的政治模式,也具有优势且足以和西方民主模式相抗衡,那么它上述存在的问题就必须加以解决,否则就会出现颠覆性的损害,其通道就是切实真正畅通和拓宽民众的利益表达渠道和实现广大民众的有序政治参与,“政治家们可以自上而下设立实现目标的框架,但是判断权在人民手中”。

作者还认为两种政治模式必须沟通交流以消除误解。这是一种非常善意的想法与提醒。大多数西方人总是认为自己的道德标准是全世界通用的,因此希望其他国家也能遵循这一标准。西方人为什么总是想要对别人的事情指手画脚呢?社会学家告诉我们,不同文化对于“真理”有两种观点。“普适论”文化相信有些“真理”或者价值观是不言而喻的,是人类基本生存条件的一部分。西方国家信仰的就是这种文化。另外一种叫做“特定论”的文化则认为适合我的就是对我而言是对的,适合你的就是对你而言是对的,每个特定社会都应该根据自己的需要决定什么是最适合你的。这正是中国的观点。而目前这两种观点仍陷在不仅误解甚至对立的状态。“西方国家对于中国政治状况误解太深,而中国共产党所做的解释也太少,以致让西方以为中国人民渴望西方民主”。作者的提醒是符合实际的。顺着作者的思路我们的对策何在?我们应该取更博大的胸襟更开放的姿态,应该建立更充分的文化与文明自信;我们不仅要欢迎物质层面的引进与走进,还应该欢迎更多像约翰这样的人文学者与专家走进中国,通过了解继而产生碰撞以致实现理解与认同。我们需要对内阐释,更应该改变以往被动应付应战的架式,以主动的精神做好对外的阐释。任何一个大国强国不能仅停留在经济的强大,它应该是立体的,除了经济还应该有文化与文明。有人认为中国成为大国必须要有价值观的输出。这当然也包括政治价值观的输出。从这个角度说,约翰的提醒又是及时的。这种“解释”不仅是让西方了解认识中国政治模式的需要,恐怕还是中国树立真正意义上大国的需要。惟有如此,约翰前面的判断才可能真正变成现实。

中国发展的终极目标是“国家人民的富裕”。作者对通向这一目标的具体路径进行了归纳性分析,并认为其“一切皆源于教育”。作者毫不客气地对中国的教育体制对中国未来发展所可能形成的制约给予了批判性的解剖。从教育管理的层面,行政干预过多,教育和其他机构仍然坚持着等级森严的家长制;从学者层面,论资排辈与家长制思维,没有人去质疑前人的观点和老板的命令,科学家之间缺少坦诚的交流,而且人们对这一问题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从学生层面,被动学习,以考试为中心,以听话与谨言慎行为行为规范。这一切都是建设一流创新国家的最大障碍。不改变这一切,无助于创新思维、创造性和创业精神的开花结果,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也不可能实现。改变它的秘决就是竞争。“竞争使得美国大学位列世界前茅,竞争使得美国企业业绩卓著,竞争也是中国经济的重要推动力”,说的具体一点,就是竞争可以提高教育质量,竞争可以提高教育体制的整体水平,竞争可以拓宽学生的思路,使他们更容易接受新见解、新理论,为将来的实践打下基础,并使他们勇于尝试新思路、新理论和新结论。看到这些,许多人会和我一样感到眼熟。这不正是钱学森先生“最后一次系统谈话”也是眼下大家正在热议的“钱学森之问”的精神么?钱学森回顾了他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学习的感受,“创新的学风弥漫了整个校园,可以说,整个学校的一个精神就是创新。在这里,你必须想别人没想到的东西,说别人没有说过的话”。“这里的创新还不能是一般的,迈小步可不行,你很快就会被别人超过。你所想的、做的,要比别人高出一大截才行”。那里提供了充分的“学术权力和民主氛围。不同的学派、不同的学术观点都可以充分发表。学生们也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不同学术见解,可以向权威们挑战”,还鼓励“理工科学生提高艺术素养”。“我们现在倒好,一些技术和学术讨论还互相保密,互相封锁,这不是发展科学的学风”。中国现在“还没有一所这样的学校,都是些一般的,别人说过的才说,没说过的就不敢说,这样是培养不出顶尖帅才的,我们国家应该解决这个问题”。“我们不能人云亦云,这不是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最重要的就是创新”。一个科学大师和一个外国学者对中国未来发展趋势的忧虑都锁定在教育上,我们难道还有什么理由像“蔡桓公”一样“辩解”么?这种“辩解”如果不是惰性,就是病入膏肓的无知。而事情仍在进一步“恶化”。有人说2009年是中国学界蒙羞的一年,一批校官因学术丑闻和行政腐败落马。武汉理工大学、辽宁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等高校校长或副校长被曝论文抄袭;武汉大学常务副校长和党委常务副书记以及其他一些高校官员因涉嫌经济问题被刑拘……也许钱老没来得及就此设问,也许约翰知道了但没来得及写入书中或者笔下留情,但当毒瘤侵入圣洁的殿堂,遭到戕害的不仅是当下人们的眼睛,更是未来的心灵以及一个民族整个发展的精神动力。

一个老外放下他的西方“先见”,一切遵从客观,并从中西两个理论维度对中国大趋势进行的睿智思考,相信会冲击着我们的思维,并给我们带来借鉴性的启发。

(作者单位:中共安徽省委统战部)

阅读教学普适模式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需要格外关注高年级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引导举措,确保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对于学生开展深层次的阅读活动起到良好的辅导作用,这也是新课改素质教育理念所要求的主要内容之一、本文分析我国小学高年级整本书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具体的教学解决方案,为学生带来不同的阅读教学引导举措,以提升整本书阅读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整本书阅读;教学

【基金项目】课题编号:RE202101776

小学高年级整本书阅读教学对于小学生阅读爱好和阅读素养发展起到良好的培养作用,能极大化拓展小学生的阅读知识面,为学生积累大量的阅读素材。在小学高年级实施和开展整本书阅读教学活动之中,可以确保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并在具体的阅读活动中提升阅读理解能力,增强对整本书阅读的情感体验,使得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整本书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阅读目的片面

一部分小学生家长和小学语文教师通常所理解的整本书阅读只是教学任务的一项内容,并不能够将其看作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主要方式。所以在小学高年级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的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只为了任务而进行相应的实施。但是整本书阅读教学不单单是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分支,还是小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途径之一。所以过于应试化的教学标准使得小学高年级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存在的片面性,无法挖掘整本书阅读教学潜在的价值和功能。

(二)阅读观念错误

在当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体系之中,仍然坚持以熟读和背诵的阅读方式来引导学生开展积极性和主动性阅读,虽然学生能够在整本书的阅读过程中达到熟读和背诵的基本要求,但是这样的教学方法对于学习更深层次的内容是极为不利的。因为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的重点在于学生对于整本书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把控情况,理解作者的中心思想,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并形成正确地阅读方式和阅读技巧,所以熟读和背诵的阅读教学理念已经不适应于高年级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基本目标。

二、小学高年级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

(一)阅读前的指导

小学高年级整本书阅读教学,在开始辅导和引导之前,小学语文教师应采取合理化与科学化的方式,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閱读热情,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到整本书阅读的教学活动之中,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活跃整个课堂气氛。

(1)教师朗读导入:小学语文教师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之前,应首先对阅读内容进行朗读,引导学生对其中精彩片段进行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朗读,也可以完整性的朗读整本书中的内容,从而在吸引和激发学生开展自主阅读热情之后,有效的帮助学生对整本书进行深层次的剖析和挖掘,在这种激发学生兴趣的引导之中,有利于帮助学生满足对阅读内容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更提升整本书阅读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2)悬念导入:小学语文教师采取悬念导入的基本策略,能够为学生讲解更具有吸引力的阅读情节,并且在具体的阅读情节之处留下悬念,让学生增加紧迫感,非常期待故事接下来的发展方向。这样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不自觉地参与到整本书的阅读教学活动之中。

(二)扣故事读,理清脉络

在小学高年级整本书阅读教学活动之中,小学语文教师应为学生讲解每一个阅读内容中所包含的具体背景,并阐述其背后所代表的意义。所以小学生在开展整本书阅读过程中需要具备良好的整体把握能力,这样才能对阅读内容产生整体感知,并紧扣阅读内容的中心思想,进行细致的阅读,深刻体会到阅读作者所包含的情感抒发,理清整体阅读内容的脉络层次,以提升对整本书阅读理解水平和把握水平。

例如《少年闰土》一文中,所讲述的是作者与闰土相识、相处到分别的故事。教师要引导学生阅读文章,从整体去把握文章的主要脉络,理清作者从初识写到相处最后写到分别的写作思路。从初识闰土的美好,感慨“人生若只如初见”,到与闰土相处的快乐与美好,体会闰土的聪明能干,机智勇敢,再到与闰土分别时的依依不舍。再从文章清晰的脉络中体会作者对闰土的生活的向往与羡慕之情。

(三)扣写法读,读中学写

小学语文教师在创新与构建整本书阅读教学活动之时,需要将作者的具体情感融入到阅读教学体系之中,运用最为质朴的语言去进行表达和阐述,使得学生能够借助语言形式产生直观性理解。当然,在把握整体结构过程中,还需要小学生能够清晰地分析出文章的具体写作手法和技巧,以强化小学生写作能力和写作思维。

比如《草原》的语言质朴,感情真挚;《穷人》的语言细腻,见微知著;《在柏林》的语言简洁,却引人遐思……教师要引导学生去分析语言,去品味写法,带领学生潜入作品中,体会作品中的个性化语言,涵泳文章里独特的表达韵味。

总之,小学高年级整本书阅读教学开展与实施,是新课改素质教育理念下最为基础的创新内容之一,也是提升小学生对阅读整体把握能力的方式之一。所以,语文教师应懂得创新,从全面性角度激发学生不同的阅读兴趣和阅读热情,并且在整本书阅读指导之下增强学生的阅读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钱荃,周姮.小学高年级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研究综述[J].教学与管理,2017(33):96-98.

[2]陈潇晋.“互联网+”在农村小学高年级整本书阅读中的应用[J].教育观察,2020,9(19):107-108.

阅读教学普适模式管理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本文针对小学英语阅读教学核心素养研究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究与分析,并提出了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小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措施,希望有助于小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英语;阅读教学

小学英语教师要站在时代的高度,看到时代的发展,把小学生英语教学当成学生综合素质发展中不可缺少的一项,摆脱传统对基础知识的单一灌输,通过阅读各种综合性的、具有丰富语境的英语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为英语有效学习打基础,提高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一、英语阅读教学中核心素养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手段机械单一

受传统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很多小学英语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表现出较强的功利性,在对学生英语学习成果进行评价的时候,以分数作为唯一指标,没有针对学生英语思维能力的培养给予应有重视,甚至部分英语教师错误地认为只要学生学会了单词,词汇量丰富起来,自然就会阅读。正是因为这种错误的思想观念,英语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往往将阅读教学简单地处理成语法、词组和单词的分析讲解,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没有获得任何的情感体验,导致学生的阅读效率以及在阅读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积极性普遍較低。

(二)课外阅读缺乏重视

因为小学阶段学生才刚刚开始学习英语,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有限,加上小学英语学习内容的限制,导致适合小学生阅读的英语课外阅读材料非常少。所以小学生在英语课外阅读方面缺少有效的指导,学习效率非常低。课外阅读基本上都是靠小学生自己自觉,在阅读过程中遇到问题的时候,难以得到及时的指导和帮助。长此以往,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也在不断下降。

(三)阅读材料解读浮于表面

英语是一门语言学科,语言和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样,英语这一语言背后也蕴藏着深厚的西方文化。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这些差异性往往通过词语、句子等表现出来。然而,小学生认知水平和解读能力有限,难以对阅读材料中每个词语或每段句子背后的西方文化进行解读。

二、核心素养理念下英语阅读教学创新策略

(一)创设阅读教学情境,提升学生阅读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只有教师给学生创设相应的情境,才能让学生有真实的身临其境之感。而且情境化教学方式具有变复杂为简单、变抽象为具象的特点和优势,可以让学生走入情境之中体验到真正的阅读。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英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给学生创设可视化教学情境,通过生动形象的视频或者丰富多彩的图片将枯燥的文本内容给学生呈现出来,让学生对文章有更深入、更全面的理解。

(二)实施小组合作教学,发展学生思维品质

就笔者个人教学经验而言,英语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采取小组合作教学方法,结合教学内容设置一个或多个具有开放性的问题,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探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能够逐渐形成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也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彼此的思维互相碰撞,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和思维,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春兰.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小学英语阅读素养教学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8(5):351.

[2]李建.小学英语教学中课堂教学与管理的策略[J].赤子(中旬),2014(3).

上一篇:老年手术患者心理护理论文范文下一篇:交通肇事逃逸法律问题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