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创新人才培养论文范文

2024-05-19

医学创新人才培养论文范文第1篇

1 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所谓人文素质, 是指一个人成其为人和发展为人才的内在品质, 包括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涉及的是人自身如何处理与自然、社会、他人的关系以及人自身的理性、情感、意志等社会属性方面的问题。它通过观念意识、品德情操、心理性格的价值取向和文化修养而展示个人。”[1]中国医科院院长刘德培院士提出:人文精神是医学的核心, 医学的使命就是对人从生到死的全过程的关爱和尊重[2]。反思我国现行的医学教育, 更多的注重专才教育, 而忽视了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从而造成医学生人文精神的缺失, 这不仅偏离了医学的本质要求和医学教育的根本目的, 也与时代越来越重视“以人为本”的发展要求不相适应。因此, 转变医学教育理念, 改革传统的医学人才培养模式, 努力构建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深刻认识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意义, 是培养新世纪合格医学人才的必然要求[3]。

1.1 我国现行医学教育模式不利于对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医学科学的进步, 传统医学人才培养教育模式的弊端日益显现。首先, 现行的医学教育受制于呆板的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其主要表现:在课堂教学中, 重视专业知识的传授, 忽视人文知识的教育, 忽视对学生实践教育中的人文道德教育和熏陶。在课程设置中, 人文、社会科学课程门类偏少、学时比重偏低。其次, 由于教学观念相对滞后, 传统的以课堂传授知识为基本形式的医学伦理学教学内容比较陈旧、教学方法较为单一, 在培养医科学生整体医德素质方面还存在着不够系统、不够全面、不够深入的问题。另外, 人文素质与专业教育相脱节, 就医学院校而言, 没有将人文知识整合到医学实践中, 人文教育没有贯穿于专业教育的全过程而仅仅只是点缀, 只是为医学增加了“文化外衣”。

1.2 医学人文素质是医学人才必备的素质

医学承接的对象是人的健康和生命, 医学在治病救人, 揭示生命、健康和疾病奥秘的同时, 必然包含着对生命的认识, 对患者的情感, 对人类命运的责任等至关重要的人文态度。现代社会对一个医学人才的评价, 不再是以业务水准为第一标评, 一个人文素质欠缺、缺乏爱心、医患沟通能力差的医生, 给人类、社会和病人带来的不是财富, 而是灾难。如果没有人文素质教育的引导, 单纯的追求科学技术, 不可能具有持续发展的创造力, 人将沦为技术的奴隶。医学与人文的不解之缘, 势必形成对医学人才的特殊要求, 医学人才的人文素质在医学人才成长过程中成为不可或缺的内容。实践证明:优秀的医学人才不仅需要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 更需要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健康的心理素质。未来社会的竞争, 实际上是人才的竞争, 而人才的基本素质主要是由自然科学技术素质和人文社会科学素质构成, 两者相互影响, 相互促进。因此, 高等医学教育培养医学人才, 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应该摆在第一位。

1.3 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医学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

现代高等教育重新提出了加强人文素质教育, 把人文社会科学教育与自然科学教育摆到了同等重要的位置加以认识。社会对医学发展要求的变化和医学内涵的不断拓展, 必然提高对医学人才培养的要求, 引起医学教育目标的调整, 医学道德和医学人文教育的重要性逐步呈现。教育的国际化已经渗透到大学的教育观念、人才培养、学科建设、课程设置等各个方面。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 加强人文教育已成为医学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在美国, 凡是医学院学生毕业前, 都必须根据医德《誓言》写一篇自己在毕业后从事医学工作时在道德观念、人道主义方面的誓言, 才能跨出校门。1999年成立的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 (IIME) , 制定了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最低基本要求”, 该要求强调指出“敬业精神和伦理行为”是医疗实践的核心, 应把“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同“医学知识”、“临床技能”一样作为保证其毕业生具备“基本要求”所规定的核心能力和基本素质之一。此外, 韩国、日本、英国和德国以及国际教育组织等都对人文教育给予了极大关注和高度重视。由此可见, 重视人文素质教育, 重视对医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已经伴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而逐渐成为全球高等教育的大趋势, 成为当今世界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流。

2 医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创新已成为时代的标志和潮流。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 是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的。创新能力是指怀疑、批判和调查能力, 是运用知识和理论, 不断提供新思想、新观点、新技能和新发明的能力。它主要包括创新意识、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分析能力和完成能力。在医学教育界, 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性日益受到重视, 培养创新能力的紧迫性普遍得到关注。

2.1 医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现代社会的发展迫切需要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的新型医学人才。21世纪的人才必须是有开拓进取精神, 必须具有立足于本职工作基础上的创造思维与创造力。人才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其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低, 高等医学教育作为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体系的基础, 其责任就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医疗人才, 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融入到医学院校教育的全过程, 这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社会发展的需要。

2.2 创新能力培养是医学生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

目前, 我们医学高等教育的薄弱环节是缺乏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存在的误区是认为医学仍然是“死记硬背”的学科, 应试教育目前仍在医学高等教育占据主流, 虽然我国培养的医学生基础理论和基本训练较好, 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方面的培训不足, 长此下去, 医学生将被训练成为机械的、被动的答题机器, 变成缺乏独立思维能力、没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庸才。在这种教育体制下, 很多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不能脱颖而生, 人才的发展失去其个性特征, 使医学高等教育失去了新的活力。因此, 高校必须改变教学理念, 深化教学改革, 建立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把医学生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作为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突出出来。

2.3 加强创新能力培养是造就新型医学人才的根本保证

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 除给予医学生基本医疗知识, 概念与技术的学习, 最主要是加强训练和培养他们良好的创新性学习方法及思考模式, 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应改变传统僵化的医学教育思想和模式, 教导学生学会自我学习, 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与整合知识的综合能力。在知识经济时代, 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获得知识的必备能力, 有了这种能力, 大学生才能把握所学知识的精髓, 灵活地将知识运用到医疗实践中。所以, 医学教学中要注重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培养出新型的高素质的医学人才。

3 人文素质教育与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关系

一个优秀的思维应包含两个基本点:一是正确, 一是能有原始性创新能力。科学思维主要是严密的逻辑思维, 这是正确思维的基础。同人文文化有关的思维主要是开放的形象思维, 直觉、顿悟、灵感, 这是原始性创新思维的主要源泉, 两者不可缺一。人的思维分为逻辑思维 (科学思维) 和形象思维 (艺术思维) 两大类, 逻辑思维侧重于左脑, 主要从事同科技活动有关的活动, 而形象思维侧重于右脑, 主要从事同文艺有关的活动, 只有把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科学思维与艺术思维有机地结合起来, 才能形成高质量、高素质的创造性思维, 激发人的创造力, 使人的认知更加理性与自由。只重视其中一种, 则是不健全的思维, 将会制约一个人的全面发展[4]。

(1) 较高的人文素质有利于形成开放性思维。对非人文学科专业的学生, 人文素质的增强会明显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 使学生的思维活动能突破狭窄的专业领域, 获得更加宽厚的创新思维平台。加上文学、艺术、历史等学科本身具有的发散性、自由性、活跃性特点, 可以使学生思维的深度、广度、活跃程度大大提高。

(2) 较高的人文素质能提高辩证性思维和判断分析能力。人文学科领域如哲学、逻辑学、历史学等, 很多重要成果和文化遗产本身就是辩证思维的结晶, 充满着辩证思维的光辉, 富有很强的启迪心智的作用。

(3) 较高的人文素质可促进创造建树能力。人文学科以批判为手段, 以建设和创造为目的。尤其是文学艺术, 其构思、立意、选材、内容、形式、方法诸多方面的创新性建设成果, 能够给学生的思维活动带来有力的刺激和启发。

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先生说过:“科学与艺术是不可分割的, 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 它们共同的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 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 只有把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科学思维与艺术思维有机地结合起来, 才能形成高质量、高素质的创造性思维, 激发人的创造力, 使人的认知更加理性与自由, 同时人也获得全面发展[5]。要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医学人才, 就必须做到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相统一, 对于医学教育来说, 就是要引导医学生在批判地继承前人留下的医学理论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 敢于提出问题, 勇于探索新知, 有所发现, 有所发明, 有所创新。为此, 学校要充分尊重医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培养医学生的自我意识、主体意识和自控能力, 培养对新问题、新知识的好奇心、求知欲, 养成独立思考的质疑态度和批评精神。应对医学生少一些严厉和指责, 少一些约束, 为他们创造一个民主、平等和自由的环境, 使他们能充分施展聪明才智, 去超越、突破和创新;应提高教师的素质, 鼓励高水平教师上讲台, 通过他们的言传身教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 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摘要:人文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已成为当今高等教育的核心内容。培养一名优秀的医学生, 除了给他传授医学理论知识、培养实践操作能力, 还应突出人文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本文主要论述了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医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并深刻剖析了人文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人文素质教育,创新能力,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1] 胡立江, 强亮生, 徐崇泉.美国高校WWW-CAI化学教学系统[J].大学化学, 1998 (4) :62~64.

[2] 刘德培, 陆莉娜.必须全方位多层次地弘扬医学人文精神[J].医学与哲学, 2003, 24 (3) :5~6.

[3] 曲波.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培养新世纪合格医学人才[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2007, 23 (2) .

[4] 宫丽华.高校要着力营造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生态环境[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7, 27 (3) :48~50.

[5] 傅义强.医学院校的艺术教育与医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J].医学与哲学, 2005 (9) .

医学创新人才培养论文范文第2篇

那么, 如何在教学中开发学生的右脑呢?结合本人在高职高专《医学遗传学》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 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善于启发引导, 调动学生的右脑思维活动

根据日本村田晴彦所著《第四意识的奇迹》一书, 当人的左右脑处于不同步时, 人会感到倦怠, 注意力分散, 工作学习效率低。只有左右脑达到同步, 人脑才处于最佳状态, 在这种状态下人们感觉头脑清醒, 工作学习效率高, 是发挥创新思维的黄金时期。因此, 在教学中应使学生的左右脑思维都处于积极状态。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善于运用语言、表象信息来激活学生的左脑和右脑, 并根据学生的信息反馈及时调控教学过程。尤其在课堂上, 教师讲课要“声情并茂”, 通过提问、暗示、形象诱导、幽默等方法来调动学生的右脑思维活动。要始终将学生置于动态的学习环境之中, 用发展变化的观点引导学生举一反三。不但让学生“知其然” (解决“是什么”问题) , 而且让学生“知其所以然” (解决“为什么”的问题) , 甚至让学生“知其必然” (解决“将是什么”的问题) 。为了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与新教材之间和所存在的差距中, 通过“学-思-疑-问”解决心理矛盾, 开展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的开放型探究, 进而形成了具有主动创新精神的“探究性行为”。为了解决多因的、不定的、复杂的教学现象, 要按照系统方法的原则和步骤, 通过反馈、强化教学过程的变量, 使教学过程形成一个有序而完整的训练系统, 让学生在“探究-发现”的变动状态中通过自我控制和调节获得尽可能大的信息量, 并提高右脑思维能力。

比如在教学中善于启发、激疑, 使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而紧张的状态,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学生处于无疑状态时, 往往需要教师抛出一些问题, 促其思索, 引导学生善于提问,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 敢于独立分析判断。当然有时这样做可能会使学生思维出现混乱, 不过这并非是坏事, 恰好是教师引导的好机会。一个概念、一个观点往往要经过“无疑—有疑—无疑”的过程, 才能被学生真正掌握。教师要善于经常鼓励学生自己开展设疑、解疑活动, 创设有利于创新意识的学习条件, 鼓励学生探索性地学习。这样做既提高当下的教学效果, 也为学生将来的终生学习奠定基础。

2 加强直观教学, 促进学生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转化

要改变重抽象轻形象、重分析轻直观、重理性轻情感的传统观念, 多进行形象思维和形象记忆, 多使用右脑。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我思考问题时, 不是用语言进行思考, 而是用活动的、跳跃的形象进行思考。当这样思考完成后, 我要花很大的力气把他们转换成语言。”他的相对论就是他躺在夏日的山丘上, 想象驾驶着一束阳光横贯宇宙旅行后发现的。此外, 人们都有这样的体会, 观看影像资料印象深刻且知识容量大、记忆速度快, 而阅读文字材料则耗时长而且容易遗忘。这是由于材料中的语言文字是抽象的, 分工由左脑负责;而影像资料则是直观形象的, 属于右脑管辖。根据日本中山正和教授的研究结果:在人脑的信息储存中, 形象信息与语言信息的比是1000∶1[2]。这就告诉我们, 大脑容纳形象信息的量是非常可观的, 教学中应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生动的形象信息。

右脑的记忆容量比左脑大的多。如果能有意识地发挥右脑的作用, 对提高教学效果无疑会有很大的帮助。认识文字和语言是左脑的机能, 但是教师仅凭文字和语言很难将自己所想的内容传达给学生。而且学生要理解这些内容也需要花费相对较长的时间[3]。因此, 在教学中尽量多采用实物、标本、挂图、模型、图表、影视、实验、多媒体课件等典型材料进行直观教学, 这样不仅生动直观, 有利于学生建立正确的概念及表象, 掌握技能;而且有利于右脑功能的开发, 使学生将知识牢固地印在右脑中而不容易消失记忆。今天, 凡是媒体, 特别是电子媒体都有可能是“老师”。学习材料更多的是文字、图像、声音几种相互结合的“超媒体”形式, 使多种感觉通道参与学习。随着多媒体的高度发达, 学习将是一个愉快的过程。

医学遗传学教学具有其自身的特性, 要使学生获得比较全面的、正确牢固的医学遗传学知识, 不能只从抽象的概念和定义出发, 抽象地讲授医学遗传学的基本知识, 而必须通过上述各种直观手段使学生获得感受, 并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从而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如在讲“遗传的细胞基础”这部分内容时单凭教师的口头表达, 学生很难理解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变化, 如果在讲解前能让学生先观看“有丝分裂”、“减数分裂”等影像资料, 对“细胞分裂”的连续过程有了一个初步印象后, 教师再结合挂图或多媒体先进教学手段进行解释, 这样就使教材内容由抽象变为形象, 而易于被学生接受。学生对这部分知识所要掌握的理论要点就有了深刻的印象, 容易理解并记牢, 使形象思维化为抽象思维。

3 重视实践教学, 让学生以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

我们说教学方法是教师为达到学习目的所采取的方式, 其随着教学目的、教学内容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是随着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而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 在学生的知识结构上偏重于书本知识, 忽视实践能力;在教学方法上偏重于单纯讲授, 忽视动脑动手的训练;偏重于灌输知识, 忽视创新思维的培养, 结果造成知识与实践脱节学生很难适应社会的需要。多参加社会实践, 让学生在实践中接触具体的事物、具体的问题, 在实践中动手、动脑, 容易触发形象思维, 从而促进右脑思维, 因此笔者认为应多增加一些机会, 让学生以多种感觉器官综合应用的学习方法肯定比单一方法效果要好得多, 它能使大脑同时接受来自不同感觉器官的信息, 从而在大脑皮层的视觉区、听觉区、运动区、语音区等建立起多通道的暂时联系, 然后再经大脑皮层的加工整理, 使信息流下深刻的痕迹,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轻松愉快。此外, 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在1913年实验表明:掌握无意义的材料会急速消退。对这种遗忘现象的解释之一是因为它没有被用上。这里的用上就是将知识转化为实践的体现, 有人感到学习用脑已经达到了极限, 很累, 这多半是大量无意义信息积聚在左脑, 没有或很少开发右脑的缘故。

医学遗传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 实践在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以“单基因遗传”内容来讲, 若只按教材照本宣科, 既枯燥又乏味。要想让学生学好它并应用这些知识去认识人类遗传病及其发病机理和防治原则, 就必须充实教材, 理论联系实际, 尽量让学生见得着或听说过, 这样才能生动形象而又易于学生的接受。一方面, 可利用已有的多媒体影像资料、患者的照片和系谱进行课堂分析讲解, 另一方面, 可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开展“人类正常性状或遗传病的调查研究”的实践活动, 根据调查结果, 绘制遗传家系图。通过这样的观察、分析、讲解, 就使得学生对一些较难理解又容易混淆的问题, 诸如遗传病的传递方式、近亲婚配的危害性等有了明确的认识, 并容易理解和记牢。当学生在调查中或在课堂上亲自感受到遗传病患者及他们家庭的痛苦时, 就会意识到自己作为一名医学生学好遗传学基础知识的重要性, 这样他们的学习效果就会有较大的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舒适轻松, 思维活跃。此外, 还可有效地开展综合设计性实验教学活动, 这样会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 既训练了左脑, 又锻炼了右脑, 也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

4 及时复习巩固, 使学生加深印象

作为教师应帮助学生掌握记忆的遗忘规律。要引导学生善于把学习的理论知识, 通过联想将其形象化, 进行形象记忆。艾宾浩斯对遗忘的另一种解释是因为材料没有被重复。这里的重复则是指复习巩固, 若不及时进行, 遗忘曲线将会急剧下降。教育引导学生理解安排复习时间和方法的科学性, 才会产生及时启动右脑复习的自觉性。如果长期临考突击, 左脑疲劳, 右脑闲置, 学生成绩必然会不理想。

5 结语

教师要掌握和利用高职高专学生的心理特点, 发挥精湛的教学艺术, 充分利用实验、图表、实物、标本、挂图、模型、影视以及多媒体课件等先进的教学手段进行全方位的教学, 创造良好的思维环境, 尝试开发右脑, 唤醒似乎沉睡的右脑, 培养学生敏锐的直觉能力和丰富的想象能力, 获取创新思维的灵感, 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充分得到启迪和培养。各级各类教育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使学生智力得到充分发展, 拓宽学生的思维, 造就富有创造力的人才。在教学中有意识注意右脑开发, 培养创新思维, 是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的有效途径。

摘要:各级各类教育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使学生智力得到充分发展, 拓宽学生的思维, 造就富有创造力的人才。掌握和利用高职高专学生的心理特点, 发挥精湛的教学艺术, 尝试开发右脑, 唤醒似乎沉睡的右脑, 培养学生敏锐的直觉能力和丰富的想象能力, 获取创新思维的灵感, 是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右脑开发,创新思维,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吕英.浅谈如何开发人类的右脑[J].教育与职业, 2004, 20:63.

[2] 朱棉霞.试论化学教学中学生右脑功能的有效开发[J].景德镇高专学报, 2005, 20 (2) :9~10.

医学创新人才培养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创新人才;高等医学教育;整体整合医学

[基金项目] (SLYB2019-06,SPOCYB201915)教学课题资助项目

[作者简介] 陈 诚(1981—),男,医学博士,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讲师,主要从事医学教育方向研究;王晓华(1980—),女,医学博士,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讲师(通信作者),主要从事医学教育与学生管理方向研究。

近年来,我国非常重视创新拔尖人才的培养。由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颁发的《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高等教育要以科研联合攻关为牵引,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重点,依托科技创新平台、研究中心等,整合多学科人才团队资源”[1]。整体整合医学(简称整合医学)是指“把各种专业里任何可应用于实践工作中的经典理论及先进知识,依据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综合整理有所取舍,形成新的医学体系。”[2]因此,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医学生的专业和基础素质,持续推动创新性人才培养尤为重要。

一、鼓励医学生将创新科研项目与整合医学相结合

鼓励医学生结合自身优势及专业优势,积极申报与专业课程相关的创新科研项目,调动医学生对专业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如此,教学将事半功倍效果显著。另外通过创新科研项目,有助于验证和巩固基础理论教学的知识点,并在丰盈基础理论教学和临床实践方面取得成果[3]。学生将会从书本知识的被动接受受体转变成为发掘和索取知识的主体,自主学习的能力与积极性显著提高,进而对新知识的接受与掌握程度乃至实践应用水平将得以大幅度提高。

二、鼓励医学生申报基于整合医学的创新科研项目

创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鼓励医学生申报各种类型级别的创新科研项目。让学生在申报项目过程中主动查阅资料以获得的新知识,并不断发现临床实践中可能遇到的新问题,自己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结合学生的兴趣志向拓展教学方法,根据学生接受程度来检验新型的教学效果。学生通过自己的方式接受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使得学生的被动学习转化成为主动学习。当学生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会主动联系教师进一步探讨,学生和教师形成和谐而有机的知识探讨和传授团队,教师的角色从主导变为向导,引领学生主动去获取新知识,探寻未知问题[4]。在这过程中使得教学方式得以优化,学生的学习体会和教学质量将会发生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三、鼓励医学生积极参与基于整合医学的临床实践

开展各项宣传教育课程,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不同的临床前或临床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学习验证自己所获得的新知识,在临床前或临床实践中不断发现新问题,自己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达到学中做,做中学。根据专业课程实际情况,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最新教学法,结合专业课程内容主线,将抽象的知识点和内容进一步具体化、形象化,提高医学生的学习效果与学习兴趣[5]。给学生提供多种机会参加各项社会实践活动,学习观摩临床前或临床实践工作。医学专业的核心是利用目前已有的医学技术手段来解决现实社会中的具体问题,通过实例讲解,使得学生身临其境,从而积累学生的实际经验,培养与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发掘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技能。

四、鼓励医学生积极参与基于整合医学的创新科研项目

鼓励医学生将创新科研项目与医学基础和专业课程相结合,积极与基础医学教师互动,尝试将临床发现的问题通过基础医学研究来解决,实践联系理论,理论高于实践,形成有机统一的整体,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同时鼓励医学生积极参与各种类型级别的创新科研项目,整合基础医学研究和临床前科学实验,鼓励其积极参与到各种不同的临床实践中去,调动激发学生对基础课程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专业和基础素质,持续推动创新人才培养。

綜上,整合医学构建是未来高等医学教育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式。鼓励学生将创新科研项目与医学专业课程相结合,整合基础医学研究和临床前科学实验,鼓励学生申报各种类型级别的创新科研项目,鼓励其积极参与到各种不同的临床实践中去,调动激发学生对基础课程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专业和基础素质,持续推动创新性人才培养。在此理念指引下,培养出的高等医学教育人才才能符合当代医学教育的发展方向,满足全民健康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教育部 财政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22/moe_843.2018-12-10.

[2]孙维,马永红.“双一流”建设背景下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源于跨学科博士生团队培养的思考[J].中国电化教育,2019(387).

[3]Gemma Carra,Daniel P.Loucks et al.Gaining Insight into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and Education Programmes:A Framework for Evaluation[J].Research Policy,2018,47(1),35-48.

[4]Arvidson S.P.The Virtue of Reverence in Interdisciplinary Studies[J].Issue in Interdisciplinary Studies,2015,(33):117-143.

[5]汪青.跨世纪的医学教育:改革是永恒的主题[J].复旦教育论坛,2014,12(2):103-107.

医学创新人才培养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实验教学是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检验学生对理论知识掌握和运用的有效手段之一。文章从安徽中医药大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出发,分析了学生需要具备的能力,指出以前实验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CBE模式的特点,在人才培养方案、教学方法、实验设施、教师培养和实验教学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了相应的改进措施。采用CBE模式教学后,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教师素质和能力以及满足社会需求等方面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 CBE模式;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实验教学

隨着国家加大对医疗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推进,社会对医学与信息学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需求越来越强烈。伴随着大数据、智能计算的不断发展,工科教育重新被审视。在“新工科”背景下,对人才的实验动手能力要求越来越高,这就对专业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重视专业理论知识,还要注重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安徽中医药大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以下简称信管专业)中虽然设置了相应的实验教学环节,但是在早期的实际教学中,仍然是以理论教学为主,使得毕业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薄弱,不符合社会对专业人才的要求。在此背景下,打破传统的实验课程教学模式,CBE教学模式也就应运而来。

1 CBE教学模式

CBE(Competency-Based Education),即能力本位教育,这种模式强调以能力作为教学的基础,而不是以学历或学术知识体系为基础[1]。CBE是根据学生未来从事某一具体职业必需的能力为出发点来确定培养目标、设计教学内容和评估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思想与实验模式。这里所说的能力,不仅是操作能力,更是一种综合能力,是就任某一工作岗位所需要的一切品质。CBE 模式实现对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和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2]。

培养社会需要的高质量人才是高等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CBE 教学模式强调做中学,一边实验,一边思考学习,实现了理论与实验的完美结合[3]。其突出的特点是全面分析学生未来就业所需要的能力,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符合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新时期下, 国家大力提倡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 要求高校毕业生同时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创新能力[4]。因此,在实验课程的教学中借鉴CBE 模式的先进经验,对于提高大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 CBE模式下信管专业人才需要具备的职业能力

安徽中医药大学信管专业要培养的是能够系统掌握信息管理和大数据分析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了解医药卫生基础知识,能够从事医学数据分析与挖掘和医学信息系统规划、分析与设计、开发及管理维护等工作的高素质复合型专门人才。随着我国社会信息化的不断发展,结合安徽中医药大学信管专业毕业生未来职业的发展方向和CBE教学模式的特点,在新工科背景下,信管专业毕业生应具备以下几方面能力。

2.1信息处理能力

信息能力是指专业人才拥有的对信息的理解、采集、加工、利用的能力,在当前“信息爆炸”的社会中,要能够对每天接触的大量信息时刻保持敏锐的洞察力,及时获取有价值的信息进行加工利用。

2.2动手操作能力

这里的动手操作能力对于信管专业学生来说除了要有进行信息系统的设计开发和维护的能力,还需要有利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安徽中医药大学信管专业的特点是融医学、计算机科学与管理科学于一体,融理论、技能于一体,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与应用性。大数据时代信息量巨大,作为医学院校的信管毕业生,具有运用各种信息技术对医学信息进行采集、加工、并进行数据分析与处理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2.3管理创新能力

组织、决策、协调、沟通、应变等管理能力是不论在哪个工作岗位上都必须要有的基本能力。当前社会,任何领域都倡导创新,创新能力也是人们比较看重的一项能力。当代大学生也要顺应时代的发展,不断培养自身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通过这些基本能力的不断培养也能提高大学生自身的情商,更好地适应工作和社会的要求。

3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传统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安徽中医药大学信管专业目标是培养具有较强动手操作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结合社会对信管专业人才的要求进行剖析,可以发现在传统的实验课程教学中存在以下问题。

3.1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未能深度融合

信管专业相关的基础理论课程与操作应用类课程衔接不紧密,特别是医药类知识在实验教学中很少融入进来。各类课程的实验教学之间联系不紧密,导致了实验教学的整体目标定位不明确,实验教学与人才培养目标相去甚远,也使得学生在学完相关的理论课程后不能主动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运用,限制了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提高。虽然学校在加强应用型专业的建设,强调提高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但是理论课程特别是医药类课程和实验课程之间的联系仍然有待加强。

3.2精通医药卫生知识的双师型教师缺乏

信管专业的理论性和实践性结合非常紧密,在 “新工科”背景下,对专业教师的要求就更高了。教师不仅要有理论知识,还要有工程实践经验。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大多数教师都是非医学类院校毕业的,虽然具备专业的理论知识,但是缺乏系统的医学知识,同时也缺乏具体的工程实践经验。这就使得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将专业理论、医药卫生知识和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浮于表面,不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因此,专业教师医学知识的学习和工程实践经验的提高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3.3实验中心和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

由于需要模拟医学环境下的一些操作,信管专业的实验室建设相对复杂,所需的资金投入也较多,这就使信管类专业实验室建设的拟合度有限。没有体现专业特性的实验室难以模拟实际的工作环境,就会使学生实际工作所需要的各种职业能力难以得到真正有效的培养和提高。

此外,实践教学基地有限,学生实践的机会不多,也限制了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的提高。

3.4实验教学考核方式单一

尽管学校的实验教学逐步得到各方的重视,但是,传统实验教学的考核方式仍然存在不合理的地方,对学生实验教学成绩评价仅采用上交实验报告的方式,缺少对影响实验教学的其他因素的评估和对学生综合能力等方面的考查,使得考核比较单一,不全面,主观因素影响比较强,缺乏过程性评价,对学生知识掌握的实际效果和运用能力也难以客观评价。

4 基于CBE的实验教学模式及其具体措施

应用型高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主要培养的是面向基层、生产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要求这类人才具有适用的理论基础,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一定的技术开发和创新能力[5]。CBE模式注重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正好与社会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的要求相一致。为了使培养出来的人才符合社会需求,安徽中医药大学革新思想,确定了基于CBE的实践教学模式,真正实现在教学中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移,以知识传授向能力培养转变,具体采用以下措施。

4.1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增加实验教学比重

2015年在充分调研和系统分析行业前景的基础上,学校根据社会环境的变化和社会需求的变化对原有的信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大幅调整,较大幅度增加了实验、实践教学环节的比重,开设了专门的实验教学课程,实验教学课程教学将进一步注重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和新工科的提出,2019年又对信管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进一步结合市场的需求对信管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整合调整,增加大数据分析与处理、数据挖掘技术等课程,力求使培养出来的人才更加符合大数据时代的企业需求。

4.2突出能力培养,加强各类课程和实验之间的联系

CBE 模式的核心理念是要从职业能力的实际需要出发进行人才培养,使学生拥有满足未来从事岗位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因此,学校结合市场调查、毕业生就业跟踪、往届校友意见征集和信管学科发展特点,及时分析总结社会所需要的信管从业人员的职业能力,对现有实验教学体系进行调整。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需要的专业能力,突出对学生创新创造能力的培养。此外,对各类课程的实验教学进行基础操作实验、综合提高实验和拓展创新实验三个层次的划分(见表1),不同层次的实验教学目标也不同。

此外,认真分析专业课程之间的联系,在实验任务中体现各类课程之间的前后承接关系,特别是所学的医药卫生知识在实验课程中的应用,积极探索实验教学内容与社会工程实际相结合。结合信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精心设计一些针对性强,内在联系紧密,内容鲜活的实验选题,各类实验紧密结合,环环相扣,以此激发学生对实验课程的兴趣。通过实验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将学过的知识串联起来,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并感受各门课程前后承接的关系,同时也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提高各方面的能力。

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学校在每年举办计算机知识与技能大赛的同时还鼓励学生参加校内外各种学科竞赛。通过各类竞赛的参加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和融会贯通能力,也使学生在参赛的过程中进一步增强创新、团队协作和应变沟通等能力。

4.3改善实验条件,校企协作共同育人

积极改善校内信管专业实验室的建设。目前,数字化医院实验室已投入使用,该实验室能让学生模拟操作医院信息系统,还可开展数据库、信息系统分析设计等课程的实验。此外,大数据实验室正在建设中。通过各类实验室的完善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实验模拟环境,使学生逐步培养工作中所需要的各项职业能力。对外,学校一直在积极努力拓展学生的实习实训基地,積极加强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到企业中实际去参观学习,强化学生对专业的认识和对专业知识理解运用。目前,已与合肥、无锡等地多家企业开展合作,进行“3+1”模式(即校内3年理论学习和校外1年的实践学习)的人才培养,让学生通过参与项目完成岗位需求能力的学习,学成直接前往企业就业,达到符合专业培养目标的高质量就业。

专业实践教学是专业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只有参与实践,理论知识才能真正转化成为易于理解的、相对直观的具体知识;也只有通过参与实践环节,才能将课本上的知识转变成为富有创造性的内在力量[6]。目前,学校在2015级到2017级信管专业中均开设暑期小学期活动,聘请企业中有经验的工程师为学生开展实验教学。通过小学期活动的开展,进一步加强课程之间的联系,也为后期选择3+1培养模式的学生做好前期的准备。

4.4提高专业教师能力,打造“双师型”教师

教师的教学能力水平直接影响实验教学的质量,教师在拥有扎实的理论水平同时还应具有较高的实验能力。在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校内外实验教学的同时,积极培养教师的实践能力,打造一支“懂教育,通实践”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目前,学校已经安排了一些骨干教师到国内外高校进行访学进修,定期安排教师外出培训,通过各种形式如“新安论坛”讲座的开展,对非医学类院校毕业的教师补充医药卫生知识,满足教师教学的需要。

4.5改革实验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

传统的实验教学是以教师为主的填鸭式教育,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CBE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在实验教学中改革传统的实验教学方法,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案例式教学、讨论式教学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应的理论知识,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对各类实验进行模块和任务分解,学生分组独立完成。教师在实验教学中扮演指导者的角色,对实验环节中出现的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各种方式对学生进行启发,让学生自己思考或者小组讨论去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也锻炼学生的沟通、协作和组织等各方面的能力。

4.6积极探索多元有效的实验教学评价体系,评价更合理

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改革评价体系这种多层次立体的评估方式,这样能更好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7]。CBE模式是以职业能力为基础的教育,不能仅仅以实验报告的评定作为最终成绩,而是对学生进行综合考核。每门课程可以结合课程特点采用灵活的评价方式。以《医院信息系统》这门独立实验课为例,教师在教学中分小组完成各项任务,在成绩评定时一方面教师会对每个实验小组和学生个人进行打分,另一方面每个实验小组要互相打分,小组内成员也要互相打分。通过这种评价方式增强学生完成任务的责任心和参与度,也使成绩的评定更合理。

5 CBE实验教学模式的效果

目前来看,CBE模式的实验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近三年信管专业毕业生实现当年最终就业率均高于90%,学生参加全国信息技术竞赛、安徽省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等学科竞赛均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近三年共申报国家级和省级创新创业项目共14项。学校通过组织第三方调查机构对近两届毕业生进行一定比例的调查,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思想品德、敬业精神、工作态度、专业知识、工作能力、创新能力的综合评价反映满意或比较满意率均高于90%。总体来说,CBE模式的教学效果体现在以下方面。

5.1提高了学生实验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CBE模式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也增强了学生对课程的参与度,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在实验完成过程中学生的组织协调、沟通合作等方面的能力也得到不同程度的锻炼。

5.2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满足社会需求

当今社会企业的竞争是高素质人才的竞争。在新工科背景下,对人才的实践动手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CBE模式从能力培养出发,根据社会需求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不断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计划,使培养出来的人才更加符合社会需要。

5.3提高教师素质,打造高质量教学队伍

通过CBE实验教学模式 ,教师有了更多的培训进修机会,在理论知识得到升华的同时,教师的实践能力也得到了大幅度提高。在教学中,教师也会更加积极思考如何改革教学方法,提升教学创新能力。

实验教学是专业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只有重视并加强学生实验环节的教学,才能有效地实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CBE 模式在安徽中医药大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取得了一些显著的成效。今后会在此基础上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教学方法,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医学信息类人才。

参考文献:

[1] 任国防.CBE教育模式对普通学科教育的启示[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5):217-219.

[2] 吴姝菊,滕祥金,张晶红.CBE 教学模式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新启示——以园林专业大学生为例[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7(1):144-146.

[3] 安鑫丽.借鉴 CBE模式,构建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4(6):120-122.

[4] 任志涛,孙彦武,党斐艳,等.CBE视角下工程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9(09)22-23.

[5] 刁雅静,王志英,尹隽.基于CBE理论的应用型高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模块化课程设计研究[J]. 镇江高专学报,2015,28(4):4-6.

[6] 刘晓伟,尹子民,张彩虹.构建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统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探讨[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8):19-22,30.

[7] 刘瑛,许丹凌,吴长海,等.基于能力本位教育(CBE)人才培养机制的研究[J].价值工程,2018(3):202-204.

【通联编辑:王力】

医学创新人才培养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在职申请硕士专业学位是我国专业学位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决定在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类别下增设全科医学领域,并同意部分高等院校2012年开始招收全日制研究生的形势下,本文对设置在职申请临床医学全科医学领域硕士专业学位的必要性进行探讨,并提出思考与建议,以期通过多种途径加快对高层次应用型全科医生的培养。

【关键词】全科医学;专业学位;在职培训

在职申请硕士专业学位是我国专业学位的重要组成部分。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议通过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试行办法》为在职临床医生申请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开辟了渠道,缓解了当时社会对高层次临床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越来越高,为了进一步健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国务院提出了完善我国全科医生培养方式,加快建立全科医生制度,为此国务院学位委员会2011年决定在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类别下增设全科医学领域(以下简称“全科医学专业学位”),并同意部分高等院校2012年开始招收全日制研究生攻读全科医学专业学位。由于我国对高层次应用型全科医生的培养刚刚起步,现阶段招生仅限于全日制研究生,但是面对高层次应用型全科医生供需矛盾的日益凸显,我们应加快研究相关政策,以满足在职人员申请全科医学专业学位的需求。

1 对专业学位和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的认识

专业学位是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产物,是针对社会特定职业领域的需要,培养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能够创造性地从事实际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而设置的一种学位类型。我国1991-2007年陆续开设了18种专业学位,期间各类专业学位累计招生61万多人,其中主要以非全日制在职教育为主,这对加快人才的培养、提高国民素质、实施人才强国战略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2010年我国又将专业学位类别增设至38种。至此,我国专业学位教育经历了从无到有、规模不断扩大、类别不断完善的过程。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是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试行办法》后,于1998年正式设置。《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试行办法》规定,对符合条件的临床医学研究生和在职临床医生授予临床医学硕士、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的设置是我国医学学位制度的一项重大改革,不仅有利于解决原来培养的临床医学硕士和博士学位获得者临床能力不足的问题,而且极大地调动了临床住院医师的积极性,推动了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建立和健全。

2 设置在职申请全科医学专业学位的必要性

2.1 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培养高层次全科医生的有效途径2009年国务院在《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和《关于印发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的通知》中提出,要加强社区卫生服务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特别是全科医生的培养培训,着力提高社区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水平和质量。按照2010年国家发改委、卫生部、教育部等六部委联合颁布的《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规划》,到2020年,要培养30万名全科医生。但是,现阶段我国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普遍存在现有的社区全科医生业务素质不高、学历和职称低、人才流动性大等问题。广西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广西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师的学历构成以大专及中专学历为主,本科学历只占15.1%,尚无研究生学历全科医师;职称构成中,以初级职称和中级职称为主,高级职称只占9.1%。目前,全科医师的水平满足不了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需要,无法达到新医改提出的为社区群众提供安全、适宜服务的要求。因此,迫切需要开展在职申请全科医学专业学位教育,通过多种渠道、不同方式加快全科医生的培养,达到新医改提出的要求。

2.2 是对医学人才培养体系的有益补充 我国非全日制在职研究生教育是指与全日制研究生相对应的,功能互补的,适应现代社会、经济、科技发展需要的,以培养高层次创造型人才为目的的现代教育体系。自1991年我国试办在职人员攻读硕士专业学位以来,已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大批高层次人才,及时解决了国家高层次人才短缺的问题。实践证明,开展非全日制在职研究生教育是一种重要的人才培养手段,是研究生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自设置之初,即对在职医务人员申请学位做了相应的要求和规定,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已初步建立起一套培养在职人员申请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的体系。同时,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等医学院校全科医学、社区护理学教育和学科建设的意见》中要求,高等医学院校要加强全科医学教育,积极为社区卫生服务培养合格的全科医师;要创造条件积极探索全科医学研究生教育,有条件的高等学校要举办全科医学研究生学位教育,为全科医学教育体系中的继续医学教育提供教育资源。因此,随着全日制研究生招收全科医学专业学位工作的深入开展,招收在职攻读全科医学专业学位的工作也必将展开,这既是医学人才培养体系不断完善的需要,也是加快高层次全科医生培养的需要。

2.3 是满足在职全科医生提高自身素质和诊疗水平的需要目前我国注册的全科医学执业医师为8万余名,到2020年全科医师的数量将要达到30万。如何进一步提高那些本科毕业后即走上工作岗位的全科医生的自身素质和诊疗水平,是我们亟须解决的问题。尽管部分高等院校已开始招收全日制研究生攻读全科医学专业学位,但对于大部分在职在岗的全科医生来说是很难实现的“愿望”,同时部分考上全日制研究生的全科医生又主动与原单位脱离关系,毕业后多数都不在社区基层工作,造成基层社区人才留不住、队伍不稳定。因此,设置在职申请全科医学专业学位,开辟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全科医生的新途径,满足在职全科医生提高自身素质和诊疗水平的需要,真正建立一支“留得住、用得着”稳定的服务于基层社区卫生的全科医生队伍。

3 设置在职申请全科医学专业学位的思考与建议

加快高层次应用型全科医生的培养,是当前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医学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全科医生制度的建立,在职申请全科医学专业学位的工作也必将在各医学高等院校展开。在此,我们对在职申请全科医学专业学位的设置和培养进行了一些思考,同时提出了一些建议。

3.1 明确招生考试,加大宣传力度 目前,将全科医学专业学位的申请条件纳入“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入学考试全国联考”,还是按在职申请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的要求参加“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外国语水平和学科综合水平全国统一考试”尚未明确。因此,应进一步明确在职人员申请全科医学专业学位的申请条件,规范招生入口,在此基础上招生单位才能加大宣传,充分调动在职在岗全科医生的积极性,使他们更主动地要求学习,从而达到提高自身素质和诊疗水平的目的。

3.2 科学定位,加强全科医学学科建设 开展在职申请全科医学专业学位工作,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医学教育改革的需要,是加快培养高层次全科医生的有效途径,培养单位应高度重视,科学定位,不能片面追求规模,将它作为学校创收手段。全科医学具有独特的服务对象和领域,更不能将它简单地等同于临床医学,照搬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的培养模式。同时,培养单位应重视全科医学学科建设,进一步加大投入,不断加强全科医学的学科研究和学科带头人的培养,为培养高层次高质量的全科医生提供有力保障。

3.3 培养方案体现全科医学特征,探索与全科医生培训相衔接 全科医学专业学位是为基层医疗机构培养掌握全科医学理论和基本研究方法,具备较强临床分析和实践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能以维护和促进健康为目标,向个人、家庭与社区居民提供综合性、协调性、连续性的基本医疗保健和公共卫生服务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要紧紧围绕全科医学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实践等各个培养环节都要体现全科医学特征。同时,积极探索在职申请全科医生专业学位与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骨干培训和岗位培训的衔接,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创造各种有助于全科医生培养的条件。

3.4 突出临床实践和社区实践环节,加强教学培训基地建设

临床实践和社区实践是培养合格全科医生的重要环节。全科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临床实践基地主要设在三甲综合性医院,完成相关专科临床科室轮转;社区实践基地设在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要是全科门诊,将临床培训中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实践中。但是,由于我国综合性医院专科设置过于细化,大部分综合性医院尚未设置具有全科医学服务功能的科室;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数量不足、所开展的服务内容有限等,使全科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没有真正形成全科医疗临床思维,不能很好的适应社区卫生服务工作,造成全科医生的教学培训是当前全科医生培养的最薄弱环节。因此,培养单位应加大对教学培训基地的建设力度,搭建有利于培养全科医生的平台,为培养合格的全科医生提供保障。

3.5 加快导师队伍建设,建立导师指导团队 导师队伍建设是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目前,全科医生培养最大的困难就是师资问题。有研究提出:全科医学师资人数少、无系统学科、专业杂;大多数无专业背景,通用型、普及型、低水平的师资较多;临床师资在理论上不熟悉全科医学思维方式,仍以疾病为中心,不以人为中心考虑问题。因此,培养单位应加快全科医学导师队伍建设,建立一支属于全科医学自己的师资力量。同时,在研究生临床实践和社区实践期间,建立由多学科专家组成的导师指导团队,这有利于研究生在不同科室轮转时有相应的导师指导其工作。

3.6 严格要求学位论文,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 学位论文质量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在职全科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论文可以是病例分析报告或文献综述,也可以是针对社区卫生问题的调查研究,但选题一定要结合全科医学实际,体现运用全科医学及相关学科的理论方法分析解决全科医学实际问题的能力。对在职全科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开题报告、论文预答辩和正式答辩要做到与同专业、同类型全日制研究生的同等要求,并实施论文盲评和进行论文学术不端检测,只有这样在职全科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才有一定保证。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同意在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类别下增设全科医学和临床病理学领域的批复[Z].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2011]66号.2011.

2 黄宝印.我国专业学位教育发展的回顾与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24(6):4—8.

3 王桂林,程翠玉,姜玮.人才强国战略与我国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发展[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5,22(10):13—16.

4 吴镇柔,陆叔云,汪太辅.中华人民共和国研究生教育和学位制度史[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

5 童玉玲.完善我国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体系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07,26(1):78—79.

6 汪玲,吴海鸣.适应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需求开展全科医学专业学位教育[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2,32(1):118—120.

7 杜改燕,齐殿君,王爽,等.全科医学住院医师培训实施方案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全科医学,2011,14(4):1109—1111.

8 梁万年.中国全科医学人才的培养[J].中国全科医学,2008,11(2):187—188.

(收稿日期:2013—03—08;修回日期:2013—05—25)

(本文编辑:闫行敏)

医学创新人才培养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胜任力理論,越来越广泛地运用在组织人员的选聘中。医疗保险的人才培养必须充分考虑制度安排与产业发展的需要,探索从胜任力视角审视人才培养理念问题,本文对此作初步探析。

[关键词]胜任力 医疗保险 人才培养

一、基于胜任力模型选才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对高校人才培养的启示

当前,胜任力理论被广泛地运用在组织人员的选聘中,通过以绩效优秀的人所具有胜任特征为标准的模型的建立,对人才获取上评价的标准精确性和适应性更强。因此,结合社会组织的期望与要求,思考高校学生的素质培养模式,是一种必然的选择。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和实践表明,企业要想获得竞争优势,就必须高度重视具备胜任力的人力资源。企业建立胜任力模型或基于胜任力模型构建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价值与意义是显而易见的,从McClelland的胜任力模型可以看出,从绩优者身上抽取出那些关键的、能够影响绩效好坏的几类特征将确立标杆。企业在招聘筛选的时候,总希望应聘者本身的既有素质与岗位的胜任力要求最好能够无缝对接;对于那些已经进门的员工来说,可用胜任力模型这把尺子给每位员工量一量,对于那些符合要求,且有一定潜质的员工来说,可在将来的继任计划中加以考虑,而对于那些暂时还未达到胜任力要求的员工来说,则可以进一步明确将来的努力方向,帮助企业或者员工自己明确培训需求。

对于高校的师生来说,听取企业专家的建议并理解胜任力模型十分有必要。大学对于社会的贡献即在于通过提供具备高度胜任力的人力资源从而反哺社会。而若实现这一宏旨,必须践行大学教育的使命。这样就引起了高校教育工作者的思考:如何使学生在高校提升自己的胜任力?哪些胜任力需要提升?这些问题,自然地触及了问题的核心,即基于胜任力,明确学生的核心能力并研究其培养模式。

二、目前医疗保险专业培养模式存在的困惑

目前,我国培养医疗保险类的专业主要包括保险专业(医疗保险方向)、公共事业管理(医疗保险方向)两类专业。分别分布在两类院校中:一类是含盖医学院的综合类大学,如北京大学、江苏大学;二类是医学院校,如江西中医学院,右江民族医学院。

我国医疗保险专业的办学出现在医学院校或涵盖医学院的综合性大学,而不是其他非医学类的大学有其客观必然性,因为医疗保险人才的知识结构由医学、保险、管理三大知识结构构成,是一个综合性非常强的复杂性专业没,不少院校对于该专业的培养模式问题感到不好把握。在不同类的院校,由于各自的学科基础、师资力量不同,所制定的办学目标存在两种不同倾向:一种倾向医学知识,医疗保险专业在培养主体上医学院校的难以替代性与医疗保险人才在岗位需求上的难以替代性给医学院校的专业发展带来契机,也为医疗保险人才的就业与发展创造了机遇;另一种倾向偏重经济管理知识,此类院校多为涵盖医学院的综合性大学。这样一来,医疗保险专业人才培养是以满足市场需要为主,还是以自身资源优势为主,存在困惑。

三、基于医疗保险产业人才胜任力的培养理念思考

人才培养理念是教育观念、人才观念在人才培养过程的渗透和综合体现。医疗保险人才培养目的应达到自我塑造与社会需要、知识传授与素质培养、教育过程与教育氛围的协调一致;因此,为实现医疗保险人才人才的培养目标,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如图1所示。

1.优化培养过程,建立培养模式。尽管我国医疗保险专业起步较晚,人才培养尚无固定模式,但保险类、社会保障类人才培养的实践为其提供了有益参考。要充分借鉴国内外相关人才培养的宝贵经验,吸收最新成果,使培养计划、方案及保证人才质量的措施架构成形。

2.推进开放教育,提高实践能力。高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是教育的主题。教育者投身于社会实践,从实践中吸取素材;教学环节与社会实践的结合,即敞开校门办教育;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理解和消化知识,即创造更多的机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

3.倡导自我教育,塑造学习能力。为学生提供更大的自主学习空间和自主发展的余地是实现素质教育的要求,是完善自我教育机制的条件。要合理安排时间结构、内容结构、过程结构,使个性在空间中强化,知识在过程中升华,能力在发展中提高。

4.适应社会需要,提升胜任能力。专业建设必须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社会需求导向的变化必然要求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下称《意见》)提出了要加快建立和完善以基本医疗保障为主体,其他多种形式补充医疗保险和商业健康保险为补充,覆盖城乡居民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意见》政策根本上改变了医疗保险人才的类型、数量、质量和结构。社会需求的变化,要求医疗保险专业的培养学校在医疗保险人才培养上提高质量、适应类型、优化结构,以胜任力为导向培养“懂医学、会保险、能管理”高级复合型人才,

5.跟进产业发展,培养创新能力。社会是在创新中发展,医疗保险担负着创新社会管理、完善社会保障机制的重任,而且医疗保险行业更需要在创新中发展,在创新中完善。这从根本上要求从业者必须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必须建立以培养创新能力为主线的课程体系;、建立实践教学新体系、采用创造性教学方法等综合措施。

参考文献:

[1] McCelland D C.Testing for Competence rather than for intelligence[J].American

Psychology,1973(28)

[2]赵艳玲:基于胜任力模型的高校人力资源专业学生培养模式探析[J].职业, 2009(30)

上一篇:写作序列训练探微论文范文下一篇:设计性实验生理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