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研机构范文

2024-07-25

农业科研机构范文第1篇

摘   要:创新是现代农业的核心,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是现代农业创新的主体。本文将广东省农业科研数据(2016年)与江苏省农业科研数据(2016年)做对比分析,结论发现广东省从数据层面看与江苏省有一定的差距,针对于此本文从科研人才、项目设置、成果评价和转化三个方面为广东省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提出了政策建议。

关键词:农科技创新;对比分析;农业科研

一、前言

创新是现代农业的核心,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是现代农业创新的主体。农业科技创新是典型的公共产品(解宗方,1999),受此影响,与工业技术相比,农业技术创新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参与角色多、技术创新过程复杂等特点(邵建成,2002)。同时,农业技术创新具有地域性强、风险性高、公共性广和交互性多的特征(宋桥生,2011)。余凌等(2014)指出了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供给主体存在农业科技创新供给有明显的政府主导性,农业科技投入不足及投入结构不尽合理,农业企业作为创新供给主体缺乏有力支持等问题。广东GDP总量一直名列全国省区第一,江苏则位居全国第二,两省均有很强的经济优势,但两者在农业科研机构布局上有很大不同:江苏将区域作为布局单位设置农业科研机构,广东在每个地级市设置农业科研机构,将两者在农业科技创新投入产出方面进行比较,探寻两省在农业科技创新投入产出上的差异很有意义。

二、江苏与广东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比较研究

本文研究将两省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分为省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与省农科院科技创新体系两个不同层面进行比较分析。

(一)省农业科研机构情况

1. 农业科研机构构成情况

从表1可以看出,从涉及面来看,广东设立的农业科研机构涉及5个方面,构成更加均衡,江苏省仅有3个方面。2016年,江苏有29个农业科研机构,种植业21個、占72%,畜牧业2个、占7%,渔业6个、占21%。广东共有67个农业科研机构,种植业41个、占61%,畜牧业9个、占14%,渔业9个、占14%,农垦6个、占9%,农机化2个,占3%(表1)。从数量上看,广东农业科研机构数量多,是江苏的两倍。从种类分布上看,江苏、广东两省种植业科研机构数量最多,渔业次之。

2011-2016年,从江苏、广东两省科研机构构成变化上看,种植业、畜牧业科研机构占农业科研机构的比重都呈现上升的趋势,种植业机构比重上升尤为明显(图1、图2)。农机化、渔业、农垦科研机构呈现下降趋势(图3、图4、图5)。

2. 科技人员情况

(1)科研人员构成

从人员构成情况看,江苏农业科研机构科技人员占总人数的比例大于广东。科研人员组成上,江苏更加倾向于配备更多的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员。2016年,江苏农业科研机构科研人员3289人,其中从事科技活动人员2633人、占80%。广东省农业科研机构科研人员工作有4484人,其中从事科技活动人员共有3486人、占77.7%(表2)。

2011-2016年,江苏、广东农业科研机构科技人员占总人数的比重都呈现明显上升趋势,2016年广东农业科研机构中科技人员比重呈现大幅上涨(图6)。从“十二五”时间段上看,江苏、广东都有选择地增加了从事科技活动人员的配备,既符合科研机构的科研性质,又满足了科研机构从事科研活动的需要。人员配给更加合理,有利于更加高效的完成科研任务,增加科研产出。

(2)科技人员学历构成

在学历方面,江苏省高层次人才占比高于广东省。2016年,江苏农业科研机构科研人员中从事科技活动人员共有2633人,博士、硕士、本科学历分别587、879、779人,其他338人。广东省农业科研机构科研人员工作中从事科技活动人员共有3486人,博士、硕士、本科学历分别为481、830、1024人,其他1151人(表3)。

从学历构成情况上看,江苏学历构成整体优于广东省。具体来看,江苏省博士学历占有率比广东省高8%,硕士学历占有率比广东省高9%,本科学历占有率高1%,其他学历人员占比广东省比江苏省高18%。

2011-2016年,江苏、广东农业科研机构中科技人员的学历均呈现高学历人群比重上升、低学历人群比重下降的现象,但广东科研机构人员配给不及江苏省合理。两省的共同点是科技人员本科学历最多、硕士学历其次,不同点在于江苏博士学历占比高于广东省,大专学历、其他学历人员均低于广东。

广东科研机构的人员学历配给具有向合理化发展的趋势。

(3)科技人员职称构成

2016年,江苏农业科研机构科研人员中从事科技活动2633人,其中,高级职称1243人、中级职称816人、初级职称314人、其他职称260人。广东农业科研机构科研人员工作中从事科技活动人员共有3486人,高级职称1044人、中级职称1064人、初级职称586人、其他职称人数为792人。江苏高级职称占总人员数比例比广东高17%,农业科研人员职称构成呈现倒金字塔型,比广东省更为合理(表4)。

2011-2016年,江苏农业科研机构中从事科技活动人员高级职称占比逐步增加,中级职称人员占比逐渐减少,初级、其他职称人员占比稳定。广东农业科研机构中从事科技活动人员高级职称占比持续增长,中级职称人员占比稳定,初级、其他职称人员占比持续下降。

3. 科研经费与固定资产

(1)经费收入情况

在农业科研机构的经费收入方面,江苏经费收入高于广东省。2016年,江苏省农业机构经费收入为21.5亿元,其中科技活动收入19.6亿元、政府资金16.4亿元。广东农业机构经费收入为20.0亿元,其中科技活动收入15.3亿元,政府资金13.1亿元(表5)。

2011-2016年,江苏、广东政府投入占经费收入均在65%以上。其中,广东农业科研机构“十二五”期间政府投入比重持续上涨,最高时接近90%,江苏农业科研机构则从2011年的近90%下降至2015年的最低点(近70%,图7)。

(2)经费支出情况

2016年,江苏农业机构经费支出为14.2亿元,其中科技活动支出11.4亿元,占总支出的80.7%。广东农业机构经费支出为17.95亿元,其中科技活动支出13.53亿元,占75.3%(表6)。江苏省农业机构与农科院的经费支出中科技活动支出的比例大于广东省。

2011-2016年,江苏、广东科技活动支出占总支出均在60%以上。其中,“十二五”期间广东农业科研机构科技支出比重持续上涨,最高时接近75%,江苏波动幅度则保持在5%(图8)。整体上看,广东农业科研机构科技活动支出比重低于江苏。

(3)固定资产情况

2016年,江苏农业科研机构固定资产18.5亿元,其中科研仪器设备4.47亿元。广东农业科研机构固定资产25.29亿元,其中科研仪器设备8.94亿元(表7)。江苏农业科研机构固定资产中科研仪器设备占24%,低于广东的35%。

2011-2016年,两省科研设备占固定资产比重均大于20%。其中,广东农业科研机构“十二五”期间科研设备占固定资产比重持续上涨,最高时突破35%,江苏波动幅度则保持在7%。整体来看,广东农业科研机构科研设备占固定资产比重高于江苏(图9)。

4.科研项目

(1)项目数量

2016年,江苏农业科研机构科研项目立项2280项,项目内部经费支出6.03亿元,其中政府资金5.24亿元、占86.9%。广东农业科研机构科研项目立项1792项,内部经费支出5.43亿元,其中政府资金5.18亿元、占93.6%(表8)。整体上看,广东农业机构科研项目立项数量比江苏少,但广东农业科研机构科研项目内部经费支出中政府資金的比例高于江苏。

2011-2016年,江苏、广东农业科研机构项目立项数量呈现稳定上升情况,整体增幅不大,江苏农业科研机构课题数每年比广东多500项左右(图10)

(2)项目经费构成情况

整体上看,2013年后,广东农业科研机构项目中的政府资金比重比江苏多6%以上(图11)。2011-2016年,两省农业科研机构政府资金占项目支出经费比重均在70%以上。其中,广东农业科研机构“十二五”期间政府投入比重持续上涨,最高时接近95%,江苏农业科研机构则呈现波动情况,整体处于80%左右,有5%的波动。

5.科研产出比较

整体上看,广东农业科研产出均落后于江苏。2016年,江苏农业科研机构发表科技论文1994篇,其中发表于国外期刊388篇,出版科技著作27种,专利受理633件,专利授权387件,发明专利269件,国外授权52件,有效发明专利数1451件。广东省农业科研机构发表科技论文1531篇,其中发表于国外期刊376篇,出版科技著作43种,专利受理402件,专利授权263件,发明专利137件,国外授权0件,有效发明专利数898件(表9)。

2011-2016年,江苏、广东农业科研机构发表科技论文数量整体保持稳定,江苏每年比广东多发表300篇左右,最高峰值达700篇。两省发表于国外期刊的科技论文数量上升增幅明显,表明农业科研机构人员对于在国外期刊发表科技论文的热衷程度增加。出版科技著作方面,广东整体保持稳定,年均35本左右,江苏波动幅度大。两省农业科研机构专利受理数、专利授权数、有效发明专利数均呈现稳步上涨,江苏专利受理数每年比广东多200件左右,最高峰值达400件。

(二)省级农业科学院比较

1.从事科技活动人员比较

(1)科研人员构成比较

科研人员构成情况上看,江苏从事科技工作人员占比与广东相当。2016年,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有科研人员1826人,其中从事科技活动1598人,占87.5%。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有科研人员1367人,其中从事科技活动1138人,占83.2%(表10)。

(2)科技人员学历构成比较

从人员学历构成看,江苏的学历构成整体优于广东。2016年,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科研人员中从事科技活动人员1598人,博士、硕士、本科学历分别487、591、348人,其他172人。广东省农业科学院科研人员中从事科技活动人员有1138人,博士博士、硕士、本科学历分别为258、344、267人,其他269人。具体来看,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博士学历占有率比广东高7%,硕士比广东高7%,本科比广东低1%,其他学历人员占有率比广东低13%(表11)。

2011-2016年,江苏省农业科学院中从事科技活动人员学历呈现高学历人群比重上升、低学历人群比重下降的现象。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呈现高学历人群比重稳中有降、低学历人群比重下降后反弹现象。“十二五”期间,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博士、硕士学历人群占比一直呈上升趋势,本科、大专、其他学历呈下降趋势,人员配比日趋合理。而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博士学历占比在2014年后呈现下降趋势,硕士、本科学历在2015年后呈现下降趋势,其他学历人员在2015年后大幅上升。长期来看,江苏省农业科学院人员学历配比日趋合理,广东呈现结构不合理变化趋势。

(3)科技人员职称构成比较

从人员职称构成来看,江苏省高级职称占总人员数比例高于广东13%。2016年,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科研人员中从事科技活动人员1598人,高级职称829人、中级职称484人、初级职称123人、其他职称162人。广东省农业科学院科研人员中从事科技活动人员1138人,高级职称442人、中级职称334人、初级职称152人、其他职称人数为210人(表12)。

整体上看,江苏科技人员职称结构日趋合理,高级职称人员占比持续升高,中级职称人员上升较快。2011-2016年,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科技人员高级职称占比总体呈上升趋势、2014年出现陡降后上升,中级职称人员占比减少,初级职称人员在2014出现陡升后下降、其他职称人员占比稳定(图12)。广东农业科学院科技人员高级职称占比持续增长,中级、初级职称人员占比稳定,其他职称人员占比持续下降。

2.科研项目比较

(1)基金项目

总体上看,江苏省农业科学院获国家级、部委级基金项目数量高于广东省,在省级项目上不及广东。江苏省国家、部委级,尤其是国家级项目经费远高于广东,省级项目经费则广东更多。2017年,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承接国家基金项目62项、项目经费2460万元,国家(部委)项目189项、项目经费9878万元,省级项目197项、项目经费1.82亿元。广东农科院承接国家基金14项、项目经费431万元,国家(部委)项目142项、项目经费1.26亿元,省级项目315项、项目经费1.62亿元(表13)。

(2)课题数与课题经费比较

整体上看,江苏省农业科学院课题数远高于广东,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课题内部经费支出中政府资金比例比江苏省高2.8%。2016年,江苏省农科院课题数量为1666个,课题内部经费支出3.98亿元,其中政府资金3.75亿元、占94.2%。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课题数量为806个,课题内部经费支出2.48亿元,其中政府资金2.40亿元、占97.0%(表14)。

2011-2016年,广东省农业科学院科研项目数量变化整体较为平稳,均在600项以上,表现为持续上升趋势,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则波动幅度较大,最低时低于800项,最高时突破1800项。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政府资金占课题支出经费比重整体较为平稳,江苏波动幅度较大,最高时接近95%,最低时接近65%。

3.科研产出比较

整体上看,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各项科研产出均落后高于广东,尤其体现在发表科技论文、有效发明专利等方面。2016年,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发表科技论文1085篇,其中发表于国外期刊265篇,出版科技著作15种,专利受理394件,专利授权190件,发明专利118件,国外授权51件,有效发明专利数851件。而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发表科技论文497篇,其中发表于国外期刊127篇,出版科技著作10种,专利受理185件,专利授权70件,发明专利52件,国外授权0件,有效发明专利数339件(表15)。

2011-2016年,江苏、广东省农业科研机构发表科技论文数量整体保持稳定,江苏每年比广东多发表300篇左右,最高峰值達700篇。国外发表科技论文数持续上升增幅明显,表明两省农业科研机构对于国外发表科技论文热衷程度增加。出版科技著作方面,广东整体保持稳定,年均在35本左右,江苏波动幅度大。江苏、广东两省农业科研机构专利受理数、专利授权数、有效发明专利数均呈现稳步上涨,江苏专利受理数每年比广东多200件左右,最高峰值达400件。

三、结论

将江苏与广东的农业科研机构与农科院进行了综合比较后,表明:两省种植业、畜牧业科研机构占农业科研机构的比重都呈上升趋势,农机化、渔业、农垦科研机构呈现下降趋势。江苏、广东的科技人员比重均有所增加,江苏高层次学历人才占总比高于广东,两省从事科技活动人员高级职称占比增加。江苏两个系统科研经费收入均高于广东,两省政府资金占科技活动收入均在80%以上。其中,江苏省农业科学院获得国家级、部委级项目数量多于广东,在省级项目上不及广东。江苏国家、部委级项目经费远高于广东,广东有更多省级项目经费。江苏两个系统的经常费支出中科技活动支出的比例大于广东,农业科研机构固定资产中科研仪器设备占比小于广东。广东农业科研产出均落后于江苏。

四、政策建议

(一)科研人才方面

建议广东省科研体系建设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人才体系建设,创新人才培养和激励机制,创新科技人员绩效考评机制。

(二)项目设置方面

建议广东省农业科技项目设置方面提高稳定性科研经费比例,产业链上设置创新链的投入机制,建立多元化科技创新投入机制。

(三)成果评价和转化方面

在成果评价和转化方面,建议广东省完善科技成果分类评价机制,构建成熟的科技成果评估体系,构建高效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采取市场化商业化的成果转化模式,政府的职能逐步弱化,企业成为科技成果转化的主导者,从而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效率。

参考文献:

[1] 余凌,江易华,鉴定.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供给主体结构分析[ J ].湖北农业科学,2014,53(05):1228-1232.

[2] 宋桥生,娄光新,姚传武,等.对农业科技创新本质特征的分析与认识[ J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1,22(06):174-176.

[3] 邵建成.中国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研究[ D ].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2.

[4] 解宗方.农业科技创新战略探讨[ J ].科学管理研究,1999(04):49-52.

(责任编辑:陈  勇)

收稿日期:2019-05-09

基金项目:农业产业经济团队(特色+培育学科)(201615TD)。

作者简介:巫伟峰,男,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农业产业经济;万忠(通讯作者),男,博士,研究员,研究方向:农业经济。

农业科研机构范文第2篇

农业科研单位办子弟学校是历史的产物,随着时代的推进,子弟学校移交地方政府管理己进入最后的实施阶段。但是在农业科研单位附属学校的研究上还存在着诸多不足,如在对偏远落后地区的农业科研单位的学校的教学缺乏足够的关注,在体系的转化上存在着缺陷。本文通过分析了农业科研单位对农业发展的重要性,找出了农业科研单位办理子弟中小学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农业科研单位附属学校的改革方向。

农业科研单位附属学校子弟学校改革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中小学生的创造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等对教学工作具有重要的影响。近几年来,我国的学术界针对农村中小学的教育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取得了许多可喜的成果,这对农村中小学教育的发展起到了指引作用。由于我国是一个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农业大国,因此农业生产在国民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农业科研则是推動农业发展的主要动力。但是在农业科研单位附属学校的研究上还存在着诸多不足,如在对偏远落后地区的农业科研单位的学校的教学缺乏足够的关注,在体系的转化上存在着缺陷。现分析如下:

一、农业科研单位对农业发展的重要性研究

农业科研的最终目的是为农村、农民和农业的生产服务,通过科研的开发,提升农业产品的产量,拉进与农民和农业生产的距离,能够使得当某一新成果和新技术推出现时,科技开发人员能够直接与农民进行交际,直接了解农民的需求和技术上的需要,通过技术和信息反馈,使得科研人员能够及时地调整研究内容和方向,使得产品更加符合生产实际和农民的利益,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工作的盲目性,对于农村的发展具有很大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农村科研单位是农业科技的主力,为农业科普工作提供技术性的保障。农村科研单位通过宣传展示、发放技术资料、接待农民来访等形式,及时帮助农民解决农业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其二,通过开展农业科普教育,培养学生认识、了解农业。农村科研单位作为中小学校校外农业科普教育科研基地作为中小学校学生校外农业科普教育和农业实践的产所,能够为学生提供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其三,通过农业科研,促进生产力发展。目前,我国的农业正处在发展的新阶段,农业生产有数量型向质量型发展。但是我国农业成果转化速度慢,产业化的程度低,农业科研单位则可以解决这样的局面,缓解在科研和经济体制下的人员分流和再就业的压力,提高农产品的产量,促进我国生产力的发展。

二、农业科研单位附属学校(子弟校的中小学)存在的问题

农业科研单位办中小学教育,在我国有着悠长的历史,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在“穷国办大教育”的背景下,伴随着共和国建设发展历程的农业科研单位办理的中小学得到了快速发展。然而,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深入进行,随着农业科研单位改革的进一步发展,随着国家一系列农业科研单位分离社会职能政策的先后出台,目前农业科研单位办理中小学遭受到前所未有的考验。农业科研单位,其主要职能是为农业发展提供服务。搞好农业科研单位的改革和发展,是实现国家农业长治久安和保持农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农业科研单位地处农村,自身收益很少,基本全靠国家投资,债务和社会负担缺越来越沉重,生产经营日渐艰难,甚至出现了一些职工生活困难的情况。农业科研单位办社会职能的系列政策都提出应分离中小学,但时起时伏、难分难离。

1.农业科研单位办学是以忽视单位职工在职培训为代价的

尽管很多农业科研单位出于非经济利益的考虑,比较愿意对普通教育这种与自身经营活动并不直接相关的活动进行一定的投资,但这却是以忽视单位职工在职培训为代价的。从农业科研单位投资的行为动机出发,一般来说,农业科研单位教育投资的重点应放在职工的在职培训上,但却因农业科研单位创办中小学使单位对经济利益追求动机的弱化,导致单位对职工的在职培训等本应由单位承担的教育投资而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2.农业科研单位办学对教育与单位自身的良性发展不利

虽然可以采用农业科研单位投资中小学教育可以大大缓解我国教育投资紧张的局势,但是直接采取农业科研单位投资、管理的方法,从当前形势上来看,已经不符合时代的潮流,不利于教育的综合发展和企业的自身改革。首先,中小学教育起着培养国家下一代人才的作用,它有着与之配套的管理方法和内容。中小学教育与经济不同,农业科研单位与学校也不相同。从某一方面来看,教育也需要遵守经济发展的规律,但是教育更要遵守自身的发展规律。农业科研单位作为非专业的教育管理机构,在投资管理学校方面来说,对中小学的科学管理水平的提高和教学质量的发展越来越不利。从目前整体来看,固然存在某些农业科研单位办学质量还很不错的情况,但是相当多的农业科研单位的投资办学的设施设备、师资情况都很薄弱。其次,农业科研单位作为农业科研的领导者,从事着自身特定的工作,把中小学这样的重要任务压在身上,这需要农业科研单位的领导者既懂农业,还要懂教育发展,这加大了农业科研单位的负担,对当前所培养的专业人才来说极为不符,与农业科研单位自身身份不符,也不利于农业科研单位的自身集中精力搞好农业方面的研究发展,对以后的农业的影响将会越来越凸现出来。最后,采取农业科研、中小学教育与一体的投资方式,使企业自身经济负担越来越越重,特别是二十一世纪以来,需要投资在中小学教育上所需要的人力物力越来越大的情况下,造成了农业科研单位效益日益低下,经费开支严重不足的不利影响。

3.农业科研单位办学对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和统一配置教育经费的不利

教育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培养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总是伴随着对人力、物力、财力的占用和消耗。这就是教育资源配置和教育投资的利用问题。资源配置合理,教育投资的利用效率就高;反之,就会造成损失、浪费、降低或产生不良的后果。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农业科研单位投资举办普通中小学有其客观的合理性,但弊端越来越显的严重。随着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深入,农业科研单位投资办中小学的行为将会逐步消失。应当承认,在计划经济的特定环境下,农业科研单位办学校为我国的教育发展拓宽渠道,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为我国教育事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然而,农业科研单位办学校在一些地方,由于农业科研单位办学造成的“负债”已经严重影响到农业科研单位的发展,而学校教职工也存在合法权益得不到基本保障的可能。

三、农业科研单位与学校分离的解决策略探讨及其前景预测

1.解决策略

由于农业科研单位与学校分离有着极强的社会职能,所以不管是政府还是农业科研单位都既不能盲目进行,操之过急,同时相关负责人也不必停止不前,无所作为。由于农业科研单位要参加市场的竞争,因而要确立先进的管理制度,就务必要解决在市场经济中学校和农业科研单位的关系问题。在农业科研单位附属学校没有被当地政府没收的情况下,应极力对办学体制进行改革,将附属学校置于市场竞争之中,找寻属于自己发展的新方式。农业科研单位附属学校可以在科研单位的内部进行分离,将其推入社会,实行办学体制改革。这样的解决办法就是“穷国办大教育”为基础,从国家的角度出发、一级一级向下分配热舞、依靠社会的力量、做到因地制宜。坚持多种办学体制并存、多种办学形式并存的新路子,完善多种渠道筹措经费的体制。

在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中,相关负责人强调指出“我国是穷国办大教育,不走多种形式办学的路子,别无选择”。因而,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似乎可以在继续努力办好农业科研单位附属学校的基础下,探索发展农业科研单位中小学的新模式、新思路、新方法”。从实践的角度看,有些公办的中学和小学大都实行了这样一种办学体制,即“民办公助”或“国有民办”,那么这样对于用自己的资产办学的农业科研单位,则更加能够实现“民办公助”或“国有民办”的新型办学体制。

所以,文章作者在对一些文献(相关文件,国家政策等)进行对比研究后发现:建立农业科研单位附属学校是从当地政府、农业科研单位、农业科研单位附属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这个做法不但符合我国最新的文件精神,又能适时地兼顾地方的困难和农业科研单位的发展;还可以解决农业科研单位附属学校面临的诸多问题,这样不但有利于发展和保持办学条件、师资等一系列优势,确保农业科研单位子女能进一步接受来自于农业科研单位内部优质教育;这样不但可以使教育资源得到增值,也可以使当地教育资源不至于流失太严重。农业科研单位应当迎合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增强竞争能力;建立先进的农业科研单位制度,提升农业科研单位的市场竞争能力。同时,又在地方政府应尽的职责和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这样既能用足了文件,解决了问题。

2.前景预测

(1)农业科研单位中小学继续由科研单位自办的可行性分析

目前从大形势来看,政府已允许农业科研单位附属学校收取非科研单位子女的办学成本费,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经费困难的问题,同时也削弱了科研单位的负担。因而科研单位附属中小学有继续由科研单位自办的需要,符合我国的国情和科研单位的需求,这种办学方式在发达国家也并不罕见的。不过,此问题必须从政策、法规、理论的角度给出明确的“规则”,否则,科研单位总是会认为地方政府早晚要对其附属的中小学实行剥离,自然出现抵触心理。如果企业出于自身的需要和社会公益事业的支持,愿意长期举办中小学,应肯定这是合法的,并给予充分的支持和鼓励。

(2)政府与农业科研单位共建共管的办法探讨

当地争睹与农业科研单位共建共管。这样的做法对离城市较远、农业科研单位又有办学需求、但又负担不起所需经费的子弟学校有一定的效果。采取农业科研单位和当地政府共同办学、进行共建共管。学校的行政管理工作由当地政府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进行管理,办学经费包括教职工的工资支出,由企业和当地政府双方商定,按一定比例共同承担。

(3)整体移交地方可行性的探讨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大环境之中,农业科研单位必须要转换经营机制,以图建立一个权责明确、产权清晰、管理科学的现代科研院所制度,对农业科研单位办学校等种种社会职能进行逐步分离,这个改革的内容和方向是无可厚非的。但是,相关人员也必须清晰的看到,农业科研单位创办的中小学教育与其他社会服务机构是有着明显的不同的,中小学教育是各类教育的基础,对提高企业后备劳动者素质乃至企业的整体素质起举足轻重的作用,对稳定职工队伍、加强企业凝聚力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从一定程度来说,笔者认为这是整体移交是值得商榷的,但是又不得不承认,实现农业科研单位与其子弟学校的分离是势在必行的。

四、结论

因此,要保证农业科研单位中小学在移交地方政府后的办学资金问题,使之形成制度性的、规范的支出保障机制。发展农村教育,不仅关系到农村农业经济的发展,而且也关系到整个国家农业科研的发展。但仅靠政府提出的举措来办教育,是不能完全满足农村青少年的教育需求的,需要社会多方面的支持。新阶段的农业科研不可能使得农业产业中获得高额的利润。但是农村科研单位也要发挥其优势将农业科技成果作为公共产品,政府也要对农业科研工作进行直接支持,带动其附属学校教育布局的发展。在这个教育改革极为重要的战略机遇期,我们要肩负起科教兴国这一使命,一方面要做到改革与义务教育管理体制不相适应与财政管理体制;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现有财政制度,将地方政府承担义务教育的压力适当分散,从而尽可能保证中小学教育经费来源的稳定,从而加大教育资金的投入,巩固当下中小学的教育成果,充分体现政府对农业科技的主导性,让农村教育真正地走出困境,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和社会发展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德珍.浅谈企业子弟学校在困境中的生存和发展[J].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23(1):99-100.

[2]倪小舟.企业子弟学校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J].中国石化教育, 2001(001):6-6.

[3]李水山,戴洪生,郑其春.中国教育的现状与改革,发展趋势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05,2(2):3-8.

[4]陶小洁,霍仕平,许明陆.浅谈农业科研单位在农业科普工作中的作用[J].农业科技管理,2008,(2): 60-61.

[5]张希鼎.国有大中型企业子弟学校移交地方问题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5.

[6]Sheldon K,Biddle B. Standards,accountability,and school reform: Perils and pitfalls[J]. The Teachers College Record,1998,100(1):164-180.

[7]杜强.关于厂办子弟校剥离交地方后办学思路的几点思考[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2,18(10):27-28.

[8]Reese W J. Power and the promise of school reform: Grassroots movements during the progressive era[M].Teachers College Pr,2002.

[9]宣秀玲.对国有企业普通教育改革若干问题的探讨[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3,4.

[10]Tyack D B,Cuban L,Tyack D B. Tinkering toward utopia:A century of public school reform[M].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5.

基金項目:热科院附属中小学管理体系优化与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研究,项目编号:1630012012024。

农业科研机构范文第3篇

一、农业科研院所科研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

科研经费是科研领域快速发展的基础保障, 对我国科学技术的整体提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由于长久以来欠缺完善的内控管理机制, 在科研经费管理的过程中存在大量扩大科研经费用途、任意挪用、利用虚假发票套取科研经费等行为, 对农业研究的进程有极大的消极作用, 同时也为科研院所的形象带来了恶劣的影响。在当前的发展过程中, 我国科研院所对科研经费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与监督机制, 在资源与科研预算的配置上, 往往欠缺合理性, 对有限的经费没有最大化的利用, 造成资源的浪费与稀缺。同时, 大部分科研人员与管理人员只重视技术层面的成长与发展, 对风险防控没有产生足够的认识, 面对国内外复杂环境中潜在的危险, 欠缺有效的预防规避、应对的能力, 从而限制了科研领域的发展。

二、完善农业科研院所科研经费管理的具体措施

(一) 提高风险防控意识

农业科研院所要做好科研经费管理的第一步, 需要提升科研人员的风险防控意识, 在展开科研工作的同时, 结合项目本身与市场环境、甚至是国际形势, 对科研项目中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提前预知及规避。农业科研院所需要及时建立完善的风险评估机制, 对科研项目的申请、立项、实施以及课题验收整个流程进行分析, 以便对各个环节中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识别, 对科研项目的展开的事前、事中以及事后这三大阶段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加以归纳, 并提出针对性的风险控制预案。对此, 应着力组建风险防控队伍, 加强防控组员的风险防控能力。例如, 鼓励部分科研人员外出学习, 请专业的人员定期在内部举办风险防控相关的讲座等, 从而做好风险防控与管理的基础工作, 使科研院所得以更加长远的发展。

(二) 改善内部控制环境

在加强科研经费管理的过程中, 管理人员需要引导科研人员梳理正确的科研经费使用及管理理念, 改变以往不科学的分配方式, 对经费支出与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随意性问题加以规范和改进。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 督促管理人员按照规定严格执行, 首先改变内部管理与控制的环境与风气。有效提升科研经费使用、分配的合理性。对科研经费滥用、套用的行为进行严格的管控, 一经发现, 将依据相关的制度与法律法规加以惩处。

(三) 加强科研经费预算管理

对科研经费进行合理的分配与管理, 首先需要从项目预算环节进行管理。在进行项目预算编制的过程中, 需要财务人员的参与, 使财务人员能够有效引导科研人员在预算编制的过程中, 对费用合理应用的意识。在这一过程中, 财务人员也可以在会议中对科研项目所需要的相关设备、材料有清晰的了解, 便于在接下来的工作中, 根据清单明细, 参照经费管理制度与标准, 进行预算编制。

以黑龙江省科学院石油化学研究院为例, 该学院在项目研究的过程中, 对报销、采购、填表等烦琐环节及事项都由专门的财务人员负责, 从而减轻科研人员的工作量, 利用有效的时间投入到科研项目研究中, 最大化地提高效率。针对没有审核依据的事项和盖章环节一律取消, 对少数以权谋私的人依法依规进行严肃处理。在科研活动中, 对广大科研人员及教师给予充分信任, 激发他们的创新活力和热情。而在对外公开争取资源时, 协助教师梳理材料, 开具授权委托书等, 对科研经费的预算进行合理的管控。

(四) 建立内部监督机制

除此之外, 农业科研院所需要建立完善的内部与外部监督机制。首先从内部监督管理机制来说, 需要明确其监督管理的职责, 加强其对财务活动的监管力度。实现分权制衡的作用, 通过内部审计监督部门, 实现互相监督、管理的作用, 对于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可以及时发现、及时纠正。而从外部监管方面来说, 可以有国家审计与社会审计共同行使其权责, 定期对科研院所内部控制工作进行评测, 促进科研院所内部控制管理机制不断地进行完善, 从而进行自我管理。

结语

近年来, 为支持科学技术能够取得更多突破性的成果, 我国对科研领域投入了大量的科研资金。为能更好支持国家的科学事业, 科学研究院所需要从长远的角度进行思考, 提高自身的风险意识, 对内部控制环境加以完善, 加强预算管理与监督, 从而为科研事业打下坚实的发展基础。

摘要:对于农业科研院所来说, 对科研经费进行合理的安排、使用, 是保证其生存发展的基础。本文首先对农业科研院所科研经费管理的现状做简要归纳, 再通过对提高科研人员的风险防控意识、对内部控制环境加以完善、加强科研经费预算管理、加强科研经费内部的监管力度四点策略的探析, 为农业科研院所科研经费的管理提出优化建议。

关键词:科研院所,科研经费,内控管理

参考文献

[1] 吴丹丹, 李本光.浅谈科研院所科研经费管理存在的具体问题和建议[J].中国总会计师, 2018 (09) :126-127.

农业科研机构范文第4篇

摘 要:运用文献计量学理论,以2009年至2018年期间农业物流相关文献数据为基础,利用Citespace和Ucinet软件进行关键词分析、作者分析、机构分析等,得到相应可视化图谱,从而了解和把握了农业物流领域的研究现状和研究趋势,以期为农业物流领域的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业物流;知识图谱;文献计量学

1 引言

农业物流是指在农业生产及其相关物质资料的供应和农产品销售中,实体由供应地向接收地流动的过程及其相关活动,包括农业物质资料和农产品的运输、仓储、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环节。

2018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电子商务与快递物流协同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8〕1号)提及: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和国家邮政局应负责优化农村快递资源,完善农村配送网络。在1号文件中,“农业物流”被提及,表明国家对“农业物流”的重视。因此,运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农业物流”相关研究进行分析,厘清“农业物流”的研究现状和研究趋势是十分重要的,有利于完善現有“农业物流”理论体系,以期为农业物流行业的健康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知识图谱是以信息科学、图形学、应用数学等学科为理论基础,利用可视化技术展示知识演进过程与结构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知识图谱软件较多,例如Citespace、Ucinet、Pajek等。本文主要采用Citespace和Ucinet两个软件进行分析。Citespace软件是陈美超教授开发的一款基于Java平台的可视化软件,是以共引分析理论和共现分析理论为基础,并利用寻径网络算法对某一领域文献进行分析,进而展现出该领域知识发展路径及其知识拐点的知识图谱软件。Ucinet软件是由Linton Freeman编写,且由Steve Borgatti和Martin Everett共同维护的一款社会网络分析软件。

2 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分析的基础源于CNKI数据库。笔者以“农业物流”为主题进行检索,剔除新闻、征稿、会议纪要等杂乱信息以及外文文献,收集到455篇中文文献。本次的检索日期为2018年12月26日。

3 数据分析

3.1 发文量分布

如图1所示,在1997年~2007年期间,“农业物流”的文献数量由1997年的1篇增长到2007年的55篇,属于快速增长期。具体来说,学者从1997年开始从事“农业物流”的相关研究。但是,在1998年~2001年期间,以“农业物流”为主题的文献数量为0,说明学者较少关注“农业物流”这一领域。从2002年开始,学者重新关注“农业物流”这一主题,且“农业物流”逐渐成为研究热点。

在2008年~2018年期间,“农业物流”的文献数量呈现出先急剧下降,再小幅波动的趋势;2008年关于“农业物流”的文献最多,数量为54篇;2015年关于“农业物流”的文献最少,数量为12篇。由此可见,“农业物流”理论逐渐走向成熟。

2019年“农业物流”的文献仅1篇。笔者检索时间为2018年,2019年这一篇“农业物流”的文章为网络优先出版的文献。

1997年,北京物资学院的曹佩文在《物流技术与应用》发表了第一篇关于“农业物流”的期刊论文。在此文中,曹佩文将农业物流分为农业供应物流、农业生产物流、农业销售物流三个阶段,并从内容、形式、任务以及特点四个方面对这三个阶段进行详细分析。2004年,华中农业大学的张倩发表第一篇关于“农业物流”的学位论文,即《江汉平原农产品物流发展及对策研究》。在此文中,张倩结合江汉平原农产品物流的特点,分析了农产品物流的发展现状及发展模式,并提出相应的发展思路和发展对策。综上所述,曹佩文从基础理论角度来研究农业物流这一主题,张倩从应用理论角度来探讨农业物流相关问题。

3.2 关键词分析

笔者以“农业物流”为主题进行检索,选取被引数量排名前100的文献,删除其中20篇无关文献,得到80篇文献。将80篇文献导入到社会网络分析软件Ucinet,并利用Ucinet中Netdraw绘图模块,形成关键词的可视化图谱,如图2所示。

笔者以“农业物流”为主题进行检索,将有关文献数据导入到Citespace软件,设定时间宽度为1997年~2019年,设定时间片分区为1年,选定Node Types为

依据Citespace运行结果,得到表2。由表2可知,关键词排名的前三位分别为“农业物流”、“现代农业物流”、“农产品物流”。

对比表1与表2可以看出,表1与表2中同时包括“农产品物流”、“农业物流”、“农产品”、“农村物流”、“供应链”、“新农村建设”、“电子商务”、“农业产业化”、“现代农业物流”、“冷链物流”、“信息化”这11个关键词。笔者是以“农业物流”进行检索,可以不考虑“农业物流”这个关键词,因而,其他10个关键词是学者在研究“农业物流”时所关注热点。这10个关键词大致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与“农业”关联较大的关键词,例如“农产品”、“新农村建设”、“农业产业化”、“电子商务”;第二类是与“物流”关联较大的关键词,例如“现代农业物流”、“冷链物流”、“供应链”、“信息化”、“农村物流”、“农产品物流”。

3.3 文献作者分析

笔者将“农业物流”相关数据导入到Citespace软件,将时间跨度设定为1997年~2019年,时间片分区设定为1年,选定Node Types为Author,数据抽取对象为Top 30,其他参数均为系统默认值。运行Citespace软件,获得关键词的知识图谱,如图4所示。

依据Citespace运行结果,得到表3。由表3可知,严余松位居高产作者排名的首位,共发表7篇“农业物流”相关论文,且首篇以“农业物流”为主题的论文发表于2007年;杜小芳和王多宏都位居高产作者排名的第二位,发表论文数量同为6篇,杜小芳、王多宏分别于2003年、2007年发表首篇以“农业物流”为主题的论文。

依据图4和表3,可以归纳出高产作者合作情况,如图5所示。

由图5可知,高产作者严宇松与王多宏属于同一研究团队。依据CNKI数据库可知,严宇松与王多宏共合作6次,两位学者的共同研究成果于2007年首次发表。具体来说,王多宏和严余松在《现代农业物流主体的探析》中提及:现代农业物流主体分为三类,即农业物流服务的需求方、中介方和供应方;王多宏和严余松在《我国农业物流现代化建设探讨》中阐述:我国农业物流的发展趋势是实现农业物流的标准化、信息化、系统化、网络化、智能化、自动化及柔性化;王多宏和严余松在《立足现实 借鉴经验 建设和发展我国农业物流基础设施》中提到:农业物流的基础设施具有载体功能、管理和组织功能、生产要素优化组合功能;王多宏和严余松在《现代农业物流运作模式比较与构建》中详细分析现存的6种农业物流运作模式的表现形式和运行过程,提出适应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物流运作模式,即“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商—农业生产者及农产品加工制造商—农产品及其加工制成品批发商和零售商”的运作模式;王多宏、严余松和张蓉在《绿色农产品封闭供应链建立和完善的必要性分析》一文中,从供应链角度来分析我国农业物流存在的问题,例如,农业物流信息化程度低;王多宏、严余松和张蓉在《中国现代农业物流体系的构建及其运作》一文中运用杜能的区位理论构建了我国农业物流区位模型,该模型包括大、中、小三个杜能环。综上所述,高产作者严宇松与王多宏主要从物流体系运行、物流体系构建等方面来研究现代农业物流体系。

如图5所示,高产作者杜小芳、张金隆、张思华属于同一研究团队。依据CNKI数据库可知,杜小芳与张金隆合作5次,杜小芳、张金隆与张思华共同合作4次。具体来说,在《农业物流的发展研究》一文中,张金隆、杜小芳、张思华和张纯军结合湖北省农业的结构特点,提出农业物流体系的優化措施,即政府统筹规划、完善支撑体系;在《发展湖北现代农业物流的思考》中,杜小芳、张纯军、张金隆和张思华从产业基地、时代背景和经济形势、存在问题三个方面分析湖北省农业物流的现状,并阐述湖北省农业物流的未来发展方向;杜小芳、罗静、张金隆、张纯军和张思华在《农业第三方物流发展研究》中提到:发展农业第三方物流利于促进农业增收、实现农业产业化和提高物流质量;在《发展湖北现代农业物流业的对策研究》一文中,杜小芳、张金隆和张纯军认为:虽然现有湖北省农业物流体系具有一定产业基础和发展优势,但是仍需面对新的机遇与挑战,因此,需要构建基础设施平台、信息网络平台和物流政策平台,建设农业物流生产基地、农业物流园区和农业物流中心;在《发展农业与创建现代农业(食品)类企业体系的思考—兼论创建现代农业“物流”和食品“供应链”体系》中,张思华、张金隆和杜小芳认为:现有农业(食品)类企业所具备科技含量低、高层次的农业(食品)类企业少、农业龙头企业少且发展慢、农业物流供应链的连接方式较松,因此,需要完善农业物流供应链的基本框架和保障措施。总之,高产作者杜小芳、张金隆和张思华比较关注湖北农业物流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4 发文机构分析

笔者将下载的有关“农业物流”数据导入到Citespace软件,将时间跨度设定为1997年~2019年,时间片分区设定为1年,选定Node Types为Institution,数据抽取对象为Top 30,其他参数均为系统默认值。运行Citespace软件,获得发文机构的知识图谱,如图6所示。

依据Citespace运行结果,得到表4。由表4可知,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发表了8篇“农业物流”相关论文,位居高产发文机构排名的首位,最早发文时间为2003年;武汉理工大学的学者共发表7篇以“农业物流”为主题的论文,位居高产发文机构排名的第二位,最早发文时间为2006年;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位居高产发文机构排名的第三位,该机构学者于2006年首次发表“农业物流”相关论文,总发文量为6篇。对于排名前三的高产发文机构而言,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和武汉理工大学都位于湖北省,表明湖北省学者较为关注农业物流产业的发展。

依据图6和表4,可以归纳出高产发文机构合作情况,如图7所示。

由图7可知,高产发文机构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武汉理工大学与湖北省农业厅之间存在合作关系。结合高产作者的合作情况,笔者发现高产作者杜小芳来自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和武汉理工大学,张金隆来自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张思华来自湖北省农业厅。由此可知,高产作者间的合作情况与高产机构间的合作情况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

由图7可知,高产发文机构西京学院管理工程系与安徽科技学院管理学院间存在合作关系。依据CNKI数据库可知,西京学院管理工程系与安徽科技学院管理学院共同发布了三篇以“农业物流”为主题的期刊论文,即《经济新常态下农业与物流业耦合联动效应研究》、《区域农业与物流业耦合联动效应研究—以安徽省为例》、《新常态下蚌埠市农业与物流业耦合发展的灰色关联分析》。这三篇论文的作者都是安徽科技学院管理学院的李学兰和西京学院管理工程系的王海元。这三篇论文都是研究农业与物流业间的耦合联动效应,其中《经济新常态下农业与物流业耦合联动效应研究》属于基础理论研究,《区域农业与物流业耦合联动效应研究—以安徽省为例》与《新常态下蚌埠市农业与物流业耦合发展的灰色关联分析》属于实践应用研究。在实践应用研究中,学者的研究视角呈现出逐渐缩小(或扩大)的趋势,即由安徽省缩小到蚌埠市(或由蚌埠市扩大到安徽省)。

3.5 资助基金分析

笔者以“农业物流”为主题进行检索,并将分组浏览策略设置为“基金”,检索到符合条件的条目为50条,统计后得到表5。依据表5,受到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资助的学术论文为6篇(排名第一),受到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的学术论文为5篇(排名第二),说明国家非常支持农业物流领域研究,这与政府部门重视“三农”问题存在一定关联。对于省级基金项目而言,湖北省科技攻关计划、黑龙江省社会科学基金和湖南省教委科研基金位于前三位。湖北省、黑龙江省和湖南省都属于农业大省,农业物流问题是农业发展中不容忽视的问题,因此,三个省的科研部门会为农业物流研究提供较大支持。

4 结语

本文以文献计量学为理论基础,以Citespace和Ucinet为实施手段,对1997年-2018年的“农业物流”相关文献进行关键词分析、发文作者分析、发文机构分析等,得到相应的可视化图谱。由知识图谱可知,学者主要从农产品物流、供应链、电子商务、冷链物流等角度来研究农业物流问题;少数发文作者(或发文机构)之间进行了合作研究,多数学者(或研究机构)处于独立研究阶段。

参考文献

[1]汝宜红,郑凯,朱煜.现代物流[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2]秦长江,侯汉清.知识图谱—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的新领域,大学图书馆学报[J].2009,(1):30-37.

[3]溫倩宇,文庭孝.基于CiteSpace和Ucinet的医院管理研究知识图谱分析[J].医学信息学杂志,2016,(8):70-75.

[4]刘晓英.图书馆评价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5.

[5]曹佩文.农业物流[J].物流技术与应用,1997,(2):8-10.

[6]张倩.江汉平原农产品物流发展及对策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4.

[7]王多宏,严余松.现代农业物流主体的探析[J].现代农业,2007,(2):59-61.

[8]王多宏,严余松.我国农业物流现代化建设探讨[J].商业时代,2008,(23):17-18.

[9]王多宏,严余松.立足现实 借鉴经验 建设和发展我国农业物流基础设施[J].商业研究,2007,(10):196-198.

[10]王多宏,严余松.现代农业物流运作模式比较与构建[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1670+11722.

[11]王多宏,严余松,张蓉.绿色农产品封闭供应链建立和完善的必要性分析[J].中国市场,2008,(41):118-119.

[12]王多宏,严余松,张蓉.中国现代农业物流体系的构建及其运作[J].河北学刊,2008,(6):243-246.

[13]张金隆,杜小芳,张思华,张纯军.农业物流的发展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4,(9):140-141.

[14]杜小芳,张纯军,张金隆,张思华.发展湖北现代农业物流的思考[J].物流技术,2004,(5):29-31.

[15]杜小芳,罗静,张金隆,张纯军,张思华.农业第三方物流发展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04,(3):159-161+172.

[16]杜小芳,张金隆,张纯军.发展湖北现代农业物流业的对策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6,(6):35-38.

[17]张思华,张金隆,杜小芳.发展农业与创建现代农业(食品)类企业体系的思考—兼论创建现代农业“物流”和食品“供应链”体系[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1-5.

农业科研机构范文第5篇

摘要:在分析国内外智慧农业发展应用概况的基础上,根据辽宁省智慧农业的构建和推广应用情况,探索提升智慧农业发展速度和服务质量的路径,为实现农业生产、经营、监管和服务领域的数字化和智慧化提供参考和建议。

关键字:智慧农业;辽宁;对策;信息化;互联网

当前,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空前发展,智慧农业成为农业领域的发展模式和必然趋势,在推动农业进步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分析国内外智慧农业发展应用概况的基础上,根据辽宁省智慧农业的构建和推广应用情况,探索提升智慧农业发展速度和服务质量的路径,为实现农业生产、经营、监管和服务领域的数字化和智慧化提供参考和建议。

1 智慧农业概述

智慧农业的概念基于现代农业,是与现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后所形成的、由信息流驱动的感知、加工、应用和控制的闭环系统。它是辅助管理决策和经营模式的智慧化应用,体现了农业生产方式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当前,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区块链、AI、VR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方兴未艾,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数字农业和智慧农业的内涵不断发展。随着农业产业链的不断延伸,智慧农业正逐渐辐射生产、流通、管理、消费等全过程。

2 国内外智慧农业发展概况

2.1 国外

20世纪80年代,美国率先提出“精确农业”的概念,并在不断的实践中成为“精确农业”发展最好的国家,为“智慧农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随后,物联网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美国中西部的玉米、大豆、甜菜等农作物种植,起到了增加产量、降低成本、节约人力等作用。以色列通过创新智慧农业使沙漠变成农业传奇,设施农业尤其是节水农业居世界第一位。同时依靠全自动化的农业管理模式,改变了粮食、蔬菜、水果长期依靠进口的困境。日本通过大力发展智慧农业,应用大数据优化农业生产管理,利用机器人结合AI应对老龄化和劳动短缺的问题。荷兰以发达的设施农业和精准农业为基础,集约化生产高附加值的温室作物和园艺作物,并拥有完整的智慧农业生产体系,其智慧农业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2.2 国内

福建省的“智慧农业云131”项目以“农业大数据资源中心”为数据集聚地,实现各系统的互联互通与开放共享,并在此基础上建设“农业生产服务”“农业经营服务”“农产品质量安全服务”三大应用和“农业农村信息综合服务平台”,促使现代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深度融合。

浙江省实施智慧农业云平台建设时,重点打造一个数据中心,并在此基础上搭建智慧农业云平台,然后以云平台为基础开发应用N多个子系统。在农业大数据中心建设方面,建立以农业产业统计、农村经营管理等数据为主的数据资源目录,按区域、时间、指标等进行多维度查询、统计、分析和图形化展示,以食用菌等单品大数据分析为试点,全面掌控浙江省农业行业的发展趋势。

北京市积极落实国家《“互联网+”现代农业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农业农村大数据试点方案》《农业电子商务试点方案》等文件,依托信息进村入户工程,选择10家综合条件较好的示范农场重点开展“互联网+农场”智能技术的应用,同时实施生猪全产业链大数据试点。依托“百分点大数据公司”搭建北京市生猪大数据平台,制定生猪养殖、市场流通、消费方面的数据采集技术规范,保障数据采集准确、及时、规范。开发百蔬园虚拟现实体验系统,完成科技、历史、文化、养生4大类15个体验单元的体验开发。

3 辽宁省智慧农业的构建和发展概况

多年来,辽宁省十分重视农业信息化的建设和发展,但随着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的发展,农业信息化理念已无法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智慧农业是对农业信息化的升级、补充和完善,是农业生产、经营、监管和服务领域的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改造。

3.1 完善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

自2016年以来,辽宁省先后向国家申请电信业务试点光纤改造项目,完成全省11个城市3775个行政村的光纤升级改造工作,其中包括501个贫困村。在2019年底,全省所有11 520个行政村实现光纤接入,并具有1200万以上的宽带接入服务能力。光纤改造为农民提供了信息和通讯便利,也为智慧农业的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网络基础设施支持。

3.2 实施信息进村入户工程

自2014年农业部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启动以来,辽宁省在市县农业部门和网络运营单位的大力支持下,于2018年底依靠农村超市建设9 800个益农信息服务社,占全省行政村总数的86%以上。对农村商超加挂益农信息服务社的牌匾,安装50英寸触摸屏计算机、ABC POS机(或壁挂式转账机)和其他服务设施,并植入移动电话、电信、保险和其他代理服务,使广大农民真正体验“互联网+农村”带來的便利和快捷。益农信息社已逐渐成为农村信息流通中心、便捷服务点和电子商务集聚地,受到农民群众的广泛好评。

3.3 升级12316金农热线服务平台

随着网络、通信、视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农业可视化服务化项目的立项与实施,不断完善12316省级平台功能体系,打造融语音、视频、短信等功能为一体的云平台。依托全省农业信息体系队伍,12316向市、县、乡、村四级延伸,使全省各级话务坐席达到183个,农业专家达到325人,年均话务总量达到60万人次。当前,全省已建立一支服务规范、专业和高效的热线队伍,为农业农村提供综合性的信息服务。

3.4 强化“互联网+生产技术”

按照省政府的工作部署,省农业农村厅制定《辽宁省设施农业发展规划(2018—2022)》,积极引导和扶持社会工商资本参与高标准设施农业开发。鼓励规模小区棚室配套自动卷帘机、微(滴、喷)灌设施和机械放风设备等,并利用物联网信息技术实现温室环境和水肥一体化等自动控制,推动设施农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另外,在畜牧业生产中,基于“物联网”技术开展实时监测、自动饲喂和废弃物自动回收等试验示范推广工作。物联网等新技术不断与畜牧业结合,通过配备电子识别、精准上料和自动饮水设备,建设自动化环境控制系统和数字化管理系统,提高畜牧业的生产经营效率。

3.5 开展“互联网+新农民培训”

发展“互联网+农业”需要懂网络、用网络的新农民积极参与。为此,结合农业农村部的农民手机应用技能培训,启动农民手机应用的“星火燎原”计划,以农民生产生活信息需求为导向,依托互联网和智能手机,采用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培训,帮助农民“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智能手机,让手机成为农民增收致富和创业创新的好帮手。2017—2019年,在全省14个市开展18场农民手机技能应用培训,累计培训星火种子超过2 000人,培养出1 400多位手机达人。

3.6 打造区域公共品牌

农业品牌建设是全省发展高效特色农业、提升农业竞争力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措施,农业品牌覆盖率和品牌价值持续增加。目前,辽宁省有名牌农产品218种,特产镇101个,农产品地理标志90个,绿色食品企业491家,绿色食品标签产品1 066个,有机农产品企业28家、产品88个。

近2 a来,以打造区域性特色农产品品牌为重点,围绕北镇葡萄、大连大樱桃、鞍山南果梨等特色农产品,开展多种形式的品牌传播活动。其中,北镇葡萄全年共搭建6条品牌传播途径,开展5次大型品牌传播活动,众多媒体特别是网络新媒体增加宣传力度,使葡萄在京东、淘宝、天猫等平台热销。

3.7 构建农产品电子商务

辽宁省政府先后出台《关于促进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印发辽宁省“互联网+流通”行动计划实施方案的通知》《关于开展深化农商协作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工作的通知》,为全省的电子商务发展提供了政策和组织保障。辽宁省农业电商起步较晚,但与当地农业品牌优势结合后发展迅速,商家数量和销售量大幅增长。据不完全统计,2018年,全省农村网络销售额超过390亿元。农产品电子商务以阿里巴巴的农村淘宝、京东、苏宁的农产品网上销售为代表,盘锦河蟹、大米,大连海参、樱桃,鞍山的南果梨,东港草莓,北镇葡萄是网络销售的知名品牌。

4 辽宁省智慧农业提升路径

4.1 夯实乡村数字化基础

建设覆盖全省农村速度快、服务便捷的基础通信网络,增强农村光宽带网接入能力。持续实施移动网络普遍服务补偿试点工作,逐步完成移动网络在全省乡村的升级改造,实现农村地区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升级。做好网络安全工作,推进智慧气象为农业监测预报预警服务的工程进程,增强农业生产精准监测预警能力。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打造生产、运输、销售一体化的现代农村流通服务体系。

4.2 提高农业数字化水平

开发适应农业、农村和农民特点的信息终端、技术产品和APP,增强信息终端的供应能力。积极推广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使农村充分应用智能传感器、卫星导航、遥感、空间地理信息等系统中的基础信息数据,促进互联网与特色农业深度融合。

建设省智慧农业中心,加强全省农业农村大数据体系建设,布署和建立农产品溯源机制,发展智能设施农业;组织实施“互联网+高质量农产品行动”,开发和推广农业智能设备,寻求智能农业突破性发展。依托区域资源优势,规范有序地发展乡村共享经济,促进休闲娱乐、保健养生、创意民宿、特色城镇等新兴产业发展。

4.3 推进智慧农业服务体系建设

建立新农民和新技术创业创新中心,促进产学研合作,鼓励农业科研院所、农技公司和农村新型生产经营实体加强数字化合作,建立面向农民的网络服务体系,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积极开展互联网创业培训,加快创新创业孵化体系建设,支持返乡下乡人员利用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在农业领域创业。推进实施智慧农业发展的五大中心建设:一是新技术合作研究开放中心,主要吸引各方面专家和创业者驻场研究,与多家高科技机构与企业开展合作。二是农业农村大数据中心,注重挖掘各类农业数据资源,整合改革后分散的農业数据资源。三是名优农产品电商平台(O2O)展销中心,作为全省名优特新品牌农产品集中线上线下展示展销基地,打造品牌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四是12316与“农+”两大体系服务中心,一端建立基于互联网12316服务总部,构建省市县乡四级平台体系;另一端建立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农+”服务总部,打造下一代可视化的人工智能服务系统。五是双新双创基地(创客空间)服务中心,组织“双新双创”联合会,开发新农民、新品牌动态互动数据库,组织全省在乡、返乡农民和大学毕业生开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活动,构建省级服务平台。

参考文献

[1] 汪浩,朱长宁,谢加封,等.智慧农业实现途径研究[J].生物学杂志,2017,34(3):92-94.

[2] 王海宏,周卫红,李建龙,等.我国智慧农业研究的现状问题与发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6,44(17):279-282.

[3] 周斌.我国智慧农业的发展现状、问题及战略对策[J].农业经济,2018(1):6-8.

农业科研机构范文第6篇

摘要  分析了在深化职称制度改革、下放职称评审权的新形势下,开展职称自主评审对推动农业科研单位人事管理的重要意义和现实作用,探讨了自主评审中需要重点关注的职称功能定位、评价标准、评审方法、聘用考核等“四大难题”,有针对性提出把好职称评审“四个关口”,合理搭建职称评审体系,保障职称自主评审科学高效运行,有效运用职称评审“指挥棒”激发调动广大科研人员的创新热情。

关键词   农业科研单位;职称;自主评审

A

职称是农业科研单位人事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代表着专业技术人员的科研学术水平、资历和贡献,与切身利益密切相关[1]。职称工作之所以有顽强的生命力,是因为它不仅有较强社会基础,而且具有特殊内涵和独特作用,尤其对农业科研单位有着吸引、稳定和激励人才的重要作用[2]。2016年底,国家出台《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提出了下放职称评审权限的要求,各省积极响应,安徽省于2017年赋予安徽省农业科学院等一批条件成熟、人才智力密集的单位专业技术高级职称自主评审权。拥有职称自主评审权后,农业科研单位必须充分认识自主评审的现实意义,接住、用活职称评审主导权,科学运用职称评审这一人才评价“指挥棒”,最大限度释放和激发农业科研人员创新创造创业激情。鉴于此,笔者分析了农业科研单位开展自主评审工作的现实意义,探讨了自主评审中需要重点关注的职称功能定位、评价标准、评审方法、聘用考核等“四大难题”,并对农业科研单位开展自主评审工作体系搭建提出了几点建议。

1农业科研单位开展自主评审工作的现实意义

1.1自主评审是农业科研单位落实用人自主权的法宝

农业科研单位作为行政部门隶属的科研事业单位,其机构编制、专业技术岗位总数等均由上级部门审批核定,院所对于编制、职称等资源缺乏调配权[3]。长期以来,农业科研系列高级职称评审权一直掌握在省直主管部门,农业科研单位在职称评审工作中,仅拥有在岗位核定职数内的职称推荐权,既不能参与职称评审过程,更不能主导职称标准制定。在评什么、怎样评上缺少话语权,没有决策权,导致评审结果与科研人员工作实际表现脱节;注重资历、注重奖项的评审导向,不利于优秀年轻科研人员脱颖而出,农业科研单位用人自主权得不到彰显,利用职称引爆释放人才干事创业活力效果不明显。

1.2自主评审是农业科研单位开展人才分类评价的基石

在下放职称评审权改革之前,农业科研系列职称评审标准是省直主管部门从全省行业内实际出发,制定的统一评价标准,为体现相对公平公正,必须准绳一致,采用“一把尺子量到底”模式。这一模式必然导致业绩评价标准细化、量化不够,能力衡量标准不精确、被淡化。农业科研单位肩负着农业科技创新和科技服务两大重任,其科研领域涉及范围广,涵盖农林牧副渔各业态;服务要求高,需要聚焦全省农业生产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及示范推广。农业科研人员科研领域不同,职责任务各异,全省统一的职称评审标准很难体现差异化发展、个性化评价。分类标准未建立,分类评价更无从谈起。

1.3自主评审是农业科研单位破解“评聘脱节”的利器

资格评审是对农业科研人员过去业务工作的水平、贡献、影响力全面评价,是已有能力与水平的体现;职务聘任是对农业科研人员现有业务能力认可和未来水平预估,是人才的使用与管理[4]。评审主体非用人主体,用人主体恰恰没有评审权,这就会导致评审主体对于职称申报人员的评价难以深入工作一线了解观察,职称评定只能通过论文等显性业绩反映,久而久之形成了唯论文、唯资历等现象。而工作实绩突出的人才却因评审僵化导致评不上与其能力相称的职称,人才职业发展受限,用人单位也陷入尴尬。这种“评非所用”“评聘脱节”的问题,将人才评价和使用割裂开来,无法满足农业科研单位选才用才需要。

2农业科研单位开展自主评审工作面临的难题

2.1职称功能定位问题

职称是考核评价科研人员的基本标准,对于激励科研人员职业发展,加强科研队伍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农业科研单位职称的功能应该是对科研人员以往工作能力业绩的评价,是下一职业阶段的起点,而不能“一评定终身”,将职称等同于岗位职务。要把职称评价作为职务管理体系的一个环节,与岗位设置、聘期管理等有机结合,强化“职务”、淡化“资格”,彻底改变“重评价、轻聘任”现象。职称工作要与岗位设置结合起来,关口前移,谋定而后动,避免因人设岗,要根据学科、人才和团队建设的实际需要合理设置和使用职称指标。职称工作要与聘期管理结合起来,注重职称与资源利益再分配脱钩。改变职称与各种福利待遇、项目资金、人才荣誉直接挂钩,改变“职称等于一切”这一根深蒂固的错误观念[5]。科研人员评上职称后,不能一劳永逸,要创造良好科研环境,加强聘期考核,形成适当压力,讓职称晋升者花更多时间和精力深耕专业。

2.2职称评价标准问题

评价标准要分类。农业科研单位科研人员分为基础创新、科技服务、科研管理3类,3类人才互为补充,缺一不可。要有效激励各类人才在农业科研战线发挥各自作用,需要分类制定评价标准。在制定分类标准时要着眼高,落脚实,突出不同类别科研人员各自特点,各有侧重,精准施策。评价指标要科学[6]。职称评价指标应当以品德、能力、业绩为导向,而不是舍本逐末,只注重学历、论文、科研项目等容易量化的指标,忽视职称评审对科研人员真实水平的评价。评审标准不分类、不科学,容易导致科研人员“短视现象”,产生唯指标心态,甚至为尽快晋升职称,只盯着评审条件开展工作,从而忽视自身实际能力的锤炼和提高。注重发表 SCI 论文的篇数,而忽视了发表高影响因子的 SCI 论文;注重实验室工作,而忽视了田间地头的实践工作[7-8]。

2.3职称评审方法問题

农业科研单位科研领域涉及农林牧副渔,专业高度细分,如何评审专家不分专业随机抽取,就会导致一些评审领域无业内专家,出现外行评内行现象。非业内专家大多只注重论文著作、科研成果、获奖情况等显性指标,必然导致评审的概念化和形式化。评审办法单一,绝大多数采取以审阅材料为主的办法。评审工作拘泥于申报材料,即使参评人的专业水平、业务能力、工作表现和业绩都较好,也可能因为显性指标材料准备过于简单而难以通过评审。此外,评审过程中人为因素较大,由于评委都是临时抽调组织,对自主评审标准不熟悉,个人业绩偏好不同,对评审标准把握尺度不一,很难做到全面客观,评审结果往往会出现偏差。

2.4职称聘用考核问题

农业科研单位普遍存在职称评审与聘用考核头重脚轻现象,职称聘用管理不到位,岗位职责不明确,考核体系未建立,考核管理流于形式。在考核指标设定上,未能因岗而异设定岗位职责,细化考核指标;在考核管理执行上,未能强化岗位聘任管理和任期考核,激活聘用机制,形成庸者下、平者让、能者上的良好环境;在考核压力传导上,科研人员缺少明确的目标、方向、要求,感受的压力和动力不够,干多干好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考核体系未建立,导致一些农业科研人员将职称视为终身待遇,等同于工资福利,一旦职称到手,就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缺乏创新动力和工作积极性。

3农业科研单位开展自主评审工作体系搭建

3.1做好组织推荐工作,把好审核推荐关

农业科研单位拥有职称自主评审权后,要主动围绕乡村振兴、精准扶贫等国家战略需求,根据现代农业科研院所建设需要,从学科发展、产业要求和团队建设出发,以科学设岗为基础,以加强单位自主聘任为核心,建立职称与岗位联动机制。要谋篇布局,下好“先手棋”,从职称推荐入手将职称评审与职务管理有机结合。目标先行,制定职称推荐方案,设置职称竞聘岗位数,确立各岗位聘期任务和具体考核指标。坚持群众路线,职称推荐方案要广泛征求广大职工意见建议,召开职工大会表决,民主决策。强化申报人员现任专技职务考核,把政治思想、责任担当作为职称推荐关口,以个人述职、群众评议等方式,对申报人员的政治思想、职业操守、从业行为、履行岗位职责情况进行综合考核,综合考核结果不合格的,当年不得推荐。

3.2分类设定评价内容,把好职称标准关

职称评审不仅是人才评价机制,也是一种用人导向,职称评审每每出台新政策,都会引起科研人员积极响应。强化科学评价,从农业行业属性和自身岗位需求出发,分类别制定职称评审标准,实行省内标准、行业标准和单位标准三结合,注重考查科研人员的专业性、实践性、创新性,突出对创新能力的评价,突出业绩水平和实际贡献的评价。强化分类评价,对基础创新人才,着重评价科研前沿领域理论水平、科技创新和协同攻关能力;对科技服务人才,着重评价解决生产实际问题能力、服务三农本领;对科研管理人员,着重评价理论政策水平、组织协调能力以及对单位管理水平的推动。强化内涵评价,把品德放在职称评价的首位,把学术、技术水平及工作能力作为考量的要点。要遵循农业科研和人才成长规律,以个人最具代表性业绩为评价对象,突破形式的约束、数量的要求,鼓励科研人员克服浮躁,协同创新[9]。

3.3丰富职称评审方式,把好评审过程关

在评审专家组成上,扩大专家库成员数量,坚持同行专家评审,通过纪检监察机构派员监督,实行随机、分类从专家库里抽取同行评委,增强职称评审工作专业性。在评审方式上采用个人述职、面试答辩、考核认定、代表论文送审等多种评价方式,提高职称评审的针对性和科学性。在召开评审会时,实行评委会主任例外制。评委会主任不参与具体评审,而是负责组织专家学习标准、解读标准并密切关注评审动态,密切把控各评审专家的政策把握尺度,确保标准一致,宽紧一致。特殊人才应一人一策,通过专家推荐和评审答辩等形式,对其创新能力和代表性业绩进行评判,从而评审出有能力、有潜力、有水平的科研人才,使水平与职称更相称,评审结果与实际能力更相符,更有利于青年人才脱颖而出。

3.4加强岗位聘用管理,把好聘后考核关

农业科研单位要将职称评审与岗位聘用相结合,加强聘后管理,建立与岗位设置、绩效工资制度相衔接的聘任制度,形成科学合理的用

人机制,促进农业科研单位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发展。

坚持以用为本。深入分析专业属性、科研确定评审与聘用的衔接关系,根据职称评审结果合理使用科研人才,实现职称评审与人才聘用、晋升等用人制度衔接,评以适用、以用促评。加强岗位管理。因岗而异设置岗位职责,科学确定各岗位目标任务和考核指标,综合运用年度考核与聘期考核双重手段,强化聘后管理,在岗位聘用中实现人员能上能下。注重压力传导。将考核结果作为岗位津贴和绩效奖励的依据。考核以聘期内取得的业绩和贡献为主,考核结果作为下一个聘期的晋升、续聘、低聘和退出依据,形成岗位动态管理模式,有效传导工作压力,保持科研活力动力。

参考文献

[1]王良群,王丰林,杨伟,等.关于科研单位职称评定制度的几点思考[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2,12(6):81.

[2] 金萍,杨文君,李生荣,等.农业科研单位进一步完善专业技术职称评审工作的几点思考[J].青海农林科技,2015(4):53-56.

[3] 曹红亮,高峰,李林峰.上海建设现代农业科研院所初探[J].上海农业学报,2013,29(6):126-129.

[4] 耿玮,杜琼,蒋永清,等.省级农业科研单位专业技术职务聘任模式实践与探讨:以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为例[J].农业科技管理,2018,37(2):74-78.

[5] 谢晶,黄梅.农业技术人员职称评价问题和改革路径[J].中国人事科学,2018(Z1):22-30.

[6] 黄慧,董学华.浅谈职称评聘工作及职称制度改革[J].安徽农业科学,2005,33(9):1767-1768,1770.

[7] 李 珂.科研人员职称评定机制反思[J].中国高校科技,2012(3):38-39.

[8] 马志远.对农业科研单位职称评审工作的思考[J].农业科技管理,1997(8):35-36.

[9] 王永霞,陈国平,吴云良,等.新形势下农业科研系列职称评审条件修订研究:以江苏省农业科研系列为例[J].农业科技管理,2016,35(4):78-80,93.

上一篇:内训师的培训范文下一篇:内审员的职责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