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教育论文范文

2023-09-16

终身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在我国8500万残疾人口中,有108.7万残疾儿童少年。由于行动、视觉、听力以及智力等障碍,这些孩子不能正常接受教育,或者不能进入普通学校就读。这就需要特殊教育的方式,帮助他们实现受教育的权利。然而,特殊教育的发展遭遇诸多壁垒。特殊儿童受教育的权利在现实中“风雨飘零”,他们也成为了一群反向飞行的“候鸟”。

两种境遇

中国的特殊儿童,境遇往往大相径庭。

佳佳是一名先天小儿麻痹症患者,小时候父母经常带着她四处求医,但佳佳还是要与轮椅终身为伴。好在佳佳生活在医疗条件发达的大城市,她的父母也都是国企员工,经济收入稳定。在家人的悉心照料下,佳佳顺利地在普通教育体系内完成学业,现在已经保送到名校攻读硕士。

不过,像她一样幸运的女孩也许并不多见。据统计,中国每年有100万到120万名婴儿出生时带有缺陷,平均每30秒就有一名缺陷儿降生。但这些带有先天缺陷的孩子去哪了?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称,中国每年大约10万名儿童遭到遗弃,绝大多数都是因为身患残疾。

另外一个故事中,有一对姐妹花,分别叫豆豆和丁丁。姐姐大两岁,是特殊儿童,妹妹是普通孩子,很是聪明可爱。到了这对姐妹该上学的那年,父母拿出全部积蓄,在济南一所以素质教育著名的小学旁边买了学区房。5月份,办完手续迁完户口,姐妹俩参加了小学入学面试。

然而等来等去,周围的邻居陆续收到了小学入学通知书,豆豆和丁丁却没有收到。她们的父母急了,到处打听,学校给出的回复是因为他们5月份才买房迁户口,所以没有被录取。可事实是小区里比他们买房还要晚的邻居都收到了入学通知书。

后来学校里一位熟人告诉他们,学校不想接受姐姐,可如果只收了妹妹而拒收姐姐,可能会被投诉,于是——学校连健康的妹妹也一起拒收了。父母想了各种办法,到处求人,最后的结局是——学校接受了妹妹,拒绝了姐姐。条件是父母签订保密协议,保证不能到处反映,更不能找媒体报道。父母在协议上签了字,从此,姐姐失学在家。

妹妹入学后,因为学校迫使姐妹分开,开始排斥上学。她学习成绩直线下降,也不肯吃小饭桌,要求父母每天四次接送她。家里还有一个辍学的姐姐,这让父母痛苦不堪。仅仅上了一年,因为厌学,妹妹也退学了,追本溯源,她的罪过只是因为她有一个脑瘫的姐姐。

向记者讲述这个故事的另一位特殊儿童家长发出喟叹:特殊儿童这个群体,就像一群候鸟,只能朝着相反的方向飞翔。当普通孩子的家长拼命攒钱买房,削尖脑袋想进名校的时候,这个群体却像一股逆流,拼命往郊区甚至农村,往人流少、教学质量差、环境差的学校里塞,因为那样的学校才有可能容下他们的孩子。

歧视与隔离

据中国残联数据,中国8500万残疾人士中,有超过1500万人生活在国家贫困线以下,其中有1200万人就在农村。他们没能实现就业,也没有条件接受教育,只能靠家庭成员供养、低保金和社会救助勉强度日。

经济条件上的困难,只是特殊儿童遭遇教育困境的原罪之一。

因为残障儿童是有特殊需求的病人,那么出于各种考虑,普通学校有理由拒绝残障学生,将他们推向特殊学校。据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数据,中国6-14岁学龄残疾儿童有246万人,在校的残障儿童中能接受全纳教育的比例仅为51.8%,而在发达国家,这个比例达到了90%左右。

在特殊学校里,特殊儿童没有机会和没有残障的儿童相处,造成了另一种隔离。同时,由于特殊学校数量不多,且远离残障儿童的住处,大部分儿童必须住在學校,远离家人和朋友,同样不利于残障儿童的成长。

已有研究表明,有残障和没有残障的学生在一个无差别、没有排斥的环境下共同成长,可以得到更好的学习成效。普通教育系统应当充分无障碍地向特殊儿童敞开大门,但在现实中这样的愿望很难实现。特殊儿童除非能证明自己能适应学校的物理环境,否则可以被拒绝入学。

而在高等教育领域,歧视同样存在。假如残障学生克服各种困难通过高考,他们要进入高等学府,还必须通过体检,普通高校存在拒绝某些残障学生的情况。目前,在中国8500万的残障人口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只有94万人。也就是说,100个残障人士中,只有一个人上过大学。

然而,随着平权运动的推进,残障人士的权益亦引起了更多关注。观念意识上的改变,以及强大的儿童福利制度的支持,让残障儿童权益得到了更多保障。在这方面,欧美、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已经做出了许多示范,证明其可行性。

在日本,残疾人又被称为“障碍者”,残障儿童除了能享受一般残疾人的福利政策外,还能享受到其他一些特别的优惠。譬如在医疗方面,先天缺陷儿童的治疗费用由特殊儿童补贴承担,医疗费全免,免除了父母的后顾之忧;后期的康复治疗,如领取助听器、义肢等残疾人用品,家长的自费比例也只有一成。

在教育方面,日本各地区都设有专门针对残疾儿童的“特别支援学校”,确保残障儿童接受义务教育。而残障儿童到普通公立学校就学,学校亦不得拒收。残障人士想接受高等教育,入学考试也不设体检,只要能力达标,就能上学。其他诸如就业、出行、生活照顾等方面,亦有事无巨细的优惠条例。

改变从“教师队伍”开始

8月27日,在全国政协十三届八次常委会专题会议上,张海迪作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办好特殊教育》的发言。

她重点提出了“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建设亟需改进的一些问题”,真实地反映了中国特殊教育的现状。

首当其冲需要解决的是特教教师数量不足的问题。2018年全国有特教学校2152所,在校生25.54万人,专任教师5.87万人,师生比差距较大。特教教师不仅要完成繁重的教学任务,有的还要承担随班就读指导和为重度残疾学生“送教上门”等工作,编制少、人手紧的矛盾变得越来越突出,“送教上门”只能安排在双休日进行。

再者,特教教师专业化水平不高也是普遍存在的现象。据统计,全国第一学历为特教专业的仅占30%,其他都是由普通学校转岗而来,还有不少还是“冗员”转岗而来。中西部地区、特别是农村地区问题更加突出。最近中国残联相关部厅去佳木斯桦南县特教学校调研,那里33名教师中,13人是学特教的,占比39%;湖南省平江县特教学校50名专任教师中,11人是特教专业的,占比22%。

一些特教专业毕业生宁愿留在大城市不稳定就业,也不愿去艰苦地区担任特教教师。比如,北京顺义区的学校反映招不到北京联合大学特教专业学生。由于没有要求师范院校普遍开设特殊教育必修课,普通学校以教师不懂特殊教育为由拒绝残疾学生随班就读的现象时有发生,成为制约融合教育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

特教教师队伍的结构也需要调整和完善。张海迪表示,从近几年统计数据看,特教对象中盲、聋残疾儿童不断减少,孤独症、脑瘫、中重度智力和多重残疾学生明显增加,有的培智学校75%的学生都是孤独症儿童。但是,国内目前只有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开设了孤独症专业。从需求看,康复治疗学、教育康复学、应用心理学中,拥有孤独症教育课程的毕业生供不应求。

特教教师难度高、压力大,待遇普遍偏低。1956年,国家出台了特教津贴制度,当时按全部工资的15%计算。1985年工资改革时改为“基本工资”的15%,只占全部工资的6%左右,起不到吸引人才的作用,而且,中高等特殊教育的教师还不在享受津贴范围内。尽管陕西等省将特教津贴比例调到“基本工资”50%,但仍有大部分省份以“上面没有政策”为由维持原比例,因此,完善顶层设计势在必行。

历史视域下的特殊教育

封建制度下的“特教”

中國古代,相传在舜的时期,就曾经安排特殊个体与健全人一起在部落进行学习,一起接受生活习俗和劳动教育的教育。古代先民的教育主要是以满足生活需要而进行,并未形成完整的教育体系。

在后来的封建历史中,特殊教育成为了教育中最为薄弱的环节,有关记载几乎成为了空白。对于残疾人的特殊教育,宫廷官府中设置的特殊机构数量下降,但特殊教育在民间却得到了发展,逐渐渗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一种情况是残疾人普通教育,将残疾人同健全者一起进入家塾、村塾进行学习。还有一种情况是残疾人的职业教育,它是指残疾人在社会事件的过程中,根据自己的生理情况学习某种技能,如算命、卜苎、音乐,典艺、杂技等,目的是为了生存。关于这一部分的记载,多出自各朝各代的野史,文人小说中,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封建特殊教育的情况。

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中国的特殊教育,尤其是残疾人教育虽然起源很早,在周代就以辉煌的成就走在世界特殊教育的前列,但是特殊教育事业和其他学科一样,进入封建社会以后,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无论是学科的独立性,科学性,还是特殊教育的立法与发展渐渐地同西方世界拉开了差距。

封建思想观念阻碍了特殊教育的发展。特殊教育是封建等级观念,取代了之前的朴素平等唯物观念,成为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这一观念随着西学的传入而逐渐被打破。

“特教”与资本主义印记

在中国的传统思想支配时,西方资本主义的特殊教育正在高速发展,随着近代启蒙思想的提出,一些人已经开始逐渐意识到,要通过教育的手段来推动社会的发展进步。这一时期涌现出不少特殊教育的理论和著作。

作为太平天国的主要领导人,洪仁玕所作的《资政新篇》里有不少关于社会改良的意见。在这本书里洪仁玕提出了借鉴西方的教育经验对我国的残疾人实施教养和教育:“兴跛盲聋哑院。有财者自携资斧,无财者善人乐助,请长教以鼓乐书数杂技,不致为废人也。”通过教育使得他们能够习得谋生的手段,不至于被这个时代所抛弃。

《资政新篇》所提出的对于未来社会的种种设想,最终由于太平天国的覆灭而未能得以实施,而其公平、公正的朴素人文主义精神和相对先进的特殊教育理念,是近代系统思考和开展特殊教育的肇始之作。

晚清思想家郑观应十分欣赏各国在教育事业上的处理办法,他认为即使是盲人、聋哑人、孤儿及罪童,也要和正常人一样,一起接受教育,只有这样才能使国人无一弃材。实现国无不学之人,则贤才不胜用的良好局面。郑观应的思想里,已经蕴藏着全民教育的雏形了。

率先将西方的特教理论在中国落地实施的,是一群来华的传教士。他们以救济的名义来关注特殊人群,因此有比较明显的慈善性质。1874年威廉·穆瑞在北京创办的“瞽叟通文馆”是我国建立最早的一所特殊教育学校,也是北京唯一一所视障教育学校。

20世纪上半叶,国民政府也曾颁布过《教育部官制》《国民学校实施细则》《学校系统改革案》等一些对于特殊教育的细则,明确了教育最高行政主管部门对特殊教育承担管理义务,在对盲校的师资配置方面,有着十分具体的规定。

但回头来看,这一时期的特殊教育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影响痕迹明显,一些思想观念直接复制或者去照搬西方,与中国实际情况的结合并不深。

新时期的求索与发展

为了规范与促进特殊教育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不久,教育部根据特殊教育学校发展的实际情况,具体制定了一系列有关特殊教育教学与管理的指导意见。各项特殊教育及学校管理规章制度的制定与颁布,进一步明确了我国特殊教育的发展方向与路径,并为特殊教育的快速发展保驾护航。

1951年政务院发布了《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这份文件作为新中国教育体制纲领性文件,对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给予了充分的重视,即“各级人民政府并应设立聋哑、盲目等特种学校,对生理上有缺陷的儿童、青年和成人,施以教育”。要求各级政府都应设立聋哑与盲目类学校,这在中国历史上无疑是具有开创性的。

相对于过去特殊教育自由无序的发展状态,新中国首次将其作为各级人民政府的一项工作要求而提出,从根本上奠定了特殊教育政府办学的新走向,其历史意义无疑是突出的。在此政策的积极推动下,新中国的特殊教育事业得到快速的发展。至1965年,中国大陆地区已经建立了盲聋类学校266所,在校人数高达22800余人。

随后的几年里,有关特殊教育的法律纷纷颁布,如1956年6月《关于聋哑学校使用手势教学的班级的学制和教学计划问题的指示》、1956年7月《关于聋哑学校学制和教学计划问题指示中的若干有关问题的补充说明》、1956年11月《关于盲童学校、聋哑学校经费问题的通知》、1957年4月《关于聋哑学校口语教学班级教学计划草案的通知》,以及1957年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办好盲童学校、聋哑学校的几点指示》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殊教育的国际开放与交流日益增多,开始探索打破隔离教育的实践模式,并逐渐形成了中国特色的融合教育方式,即随班就读。这种实践探索的路径,得到了有关教育部门的肯定与认可。

终身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 高校体育 终身体育 教学改革

1.引言

法国教育家保尔·朗格朗在《终身教育引论》中说:“如果将学校体育的作用看成是无足轻重的事,不重视学校体育,那么,学生进入成年阶段后,体育活动就不存在了。如果把体育只看成是学校这一段的事,那么,体育在教育中就变成了‘插曲’。”这就明确提出了终身体育和学校体育的关系及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依据和目标。也可以看出学校体育教育在整个终身体育系统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特别是高校体育作为我国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确定终身体育思想、实施终身体育教育具有重大的作用。但长期以来,我国沿用前苏联的体育教育模式,学校体育课程理论包括高校体育基本上是以运动技术为中心来实施;过分强调体育教学过程中的严密组织、严格纪律,忽视学生的主动参与。之后,又在“以增强学生体质为主”的基调下,忽视了学生技能的掌握、锻炼方法和习惯的养成及情感意志的培养和个性的发展,由此产生大多数学生在离开学校后,很少参加体育锻炼,甚至不参加体育活动。如今,随着社会经济和社会体育的发展,学校体育教育应让每个学生都获得接受终身体育的基础;学校体育应肩负起变革学校体育,特别是变革高校体育与发展终身体育的双重任务。为此,本文就高校体育与终身体育的关系及对实施终身体育的要求进行探索,以便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提供一些理论参考。

2.高校体育与终身体育的关系

2.1学校体育与终身体育。

学校体育是人们进行体育实践与身体教育的重要过程,是人们进行终身体育锻炼的基础阶段,是终身体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整个终身体育教育系统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终身体育是指一个人终身进行体育锻炼和接受体育教育,即要在人的一生中实施体育,是由学前体育、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等体育教育层次构成的。学校体育主要分小学、中学和大学三个主要阶段的体育教育,小学阶段主要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和爱好;中学阶段主要是养成学生锻炼的习惯及建立一套适合自己的、比较科学的锻炼方法;大学阶段主要是普遍实施体育锻炼和健身方法阶段。

2.2高校体育与终身体育。

从终身体育的角度看,学校体育是整个体育教育体系的重要环节,而高校体育则是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衔接点,是学生在校期间进行体育学习的最后一站,是学生体育教育的最高层次,起着承前启后的“桥梁”作用。

随着终身体育理论的提出,我国的学校体育教育正在由“终结性体育教育”向终身体育转变。各高校普遍采用基础课、选项课和选修课的教学方式进行体育教学改革,而且高校体育是学生在学校接受体育教育中最有系统和最有时间保证的阶段,在学会以科学方法进行锻炼的同时,对体育教育也有深层次的了解,从而成为自我锻炼的指导者和终身体育锻炼的受益者。

3.高校体育对实施终身体育的作用

3.1使学生掌握基本运动技能和科学训练的方法,培养终身体育意识。

体育教学改革,首先是体育教育思想上的变革。根据终身体育的体系,高校体育教育目标不再是运动技术教学的一统天下和少数学生展示运动才华的课堂,而是向全体学生提供更多选择和学习的机会,使他们既学到体育活动的各种基础知识,又有一两项突出的、热爱的可以坚持终身的体育项目;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学会积极主动参与,学会完成身体练习的技术和技能。在自我参与中,获得自我发展,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不同水平面上都能体会到运动的乐趣。

小学和中学阶段的根本区别在于,高校体育不仅要教会学生某种运动项目技术,而且要通过高校体育理论课使学生扩大体育知识的宽度和深度,为学生接受“终身体育”做好思想上的准备;注重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和良好的锻炼习惯,使学生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理论和方法,学会自我设计体育锻炼计划和自我组织与管理的能力及运用体育环境和条件的能力,使其具有独立进行体育锻炼的能力,最终成为自我锻炼的指导者和参与者。

3.2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

运动兴趣和良好锻炼习惯是进行终身体育锻炼的重要因素。高校体育作为我国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将体育教学与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结合起来,拓宽高校体育的健身、娱乐、保健和竞争等方面的功能,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和兴趣,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高校体育阶段是实施体育锻炼和健身方法的阶段,应把学生普遍爱好和感兴趣的运动项目作为体育教学的主要内容;在指导和组织学生进行体育活动时,还应注意充分挖掘学生对运动的内在乐趣,无论是讲解、示范还是组织教学方法,都要激发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调动学生参与运动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运动中充分表现出自己的运动才能,感受到参加运动对自己体质增强的实效,并以此培养他们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和情感。

高校体育之所以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因为它在有计划的体育教学过程,除了使学生学会运动项目的动作技术外,更主要的是使学生系统地学习体育有关知识和健身方法,进一步提高对体育锻炼的认识,明确体育锻炼目的,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坚持终身锻炼,以培养学生具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当他们带着科学的锻炼方法走进社会,汇入到大众体育的行列中去的时候,全民健身运动将因此而获得源源不断的动力。

4.结语

终身体育不仅是人们个体发展的需要,而且是提高全民族体质的需要,更是全人类社会发展的共同需要。终身体育思想指导下的学校体育不仅对学校体育作用、目的及对教师产生深刻的影响,而且对学校体育课程、体育教材产生深刻的影响。只有认真研究与探讨终身体育教育观下学校体育教育内容的更新,树立终身体育教育观,才能使学校体育成为实施终身体育教育全过程中的基础阶段。由此,终身体育作为一种现代体育思想,已成为终身教育研究中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梁利民.“终结性体育教育”的终结-从终身体育的观点出发[C].第六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00-2-657.

[2]王雁玲.终身体育与高校体育教学改革[C].第六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00-2-686.

[3]金钦昌.学校体育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终身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为了推动内涵教育的深度发展,建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就一定要基于互联网的大背景对继续教育进行变革。高等继续教育,可以为社会提供更为专业的高级技术人才,并促进社会人力资源质量的不断上升。由于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相关教育部门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落实继续教育与互联网背景下的终身学习理念相结合。本文将主要探讨互联网与终身学习深度融合背景下的继续教育变革,并对变革的具体措施进行了深入探讨。

关键词:互联网;继续教育变革;终身学习理念

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电子信息技术已经极大的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工作以及学习方式,知识的交流与分享也不再受时间与地域的限制。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逐渐趋向于专业化、综合化,所以在互联网与终身学习深度融合背景下,为继续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与发展机遇,促使继续教育不断进行变革。

一、以互联网为基础的终身学习理念下的继续教育特点

截止到2019年底,我国的互联网使用人数接近9亿,互联网的高速发展,极大的改变了我国教育的学习模式与学习方法,同时也促进了终身学习理念的不断深入。以互联网为背景的终身学习理念高等继续教育变革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方面,在互联网技术的支持下,各种信息可以做到及时共享,学员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选择继续教育的内容与进程,并可以有效缓解工作与学习之间的矛盾;另一方面,基于互联网技术建立的大型开放式网络学习平台,可以为师生互动与同学协作提供一个良好的网络学习环境,实现教学手段的交叉作用,学员在接受教育时也不再受时间与地域的限制;最后,基于互联网基础的终身学习理念可以促进学员更加自主的选择学习方式,在接受高等继续教育时,可以利用各种移动终端来获得更加丰富的学习资源,并可以对国外资源进行有效共享,学员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线上或线下课程,实现时间的最大利用率。

由此可见,互联网与终身学习深度融合背景下的继续教育变革,不仅符合社会对人才的全面需求,更是现代教育所不可缺少的重要补充,只有建立了终身学习理念,并选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继续教育,才可以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实际需求,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互联网与终身学习深度融合背景下的继续教育变革路径

(一)创新继续教育的发展规划

要想对继续教育进行变革,就必须要以互联网与终身学习理念相结合作为指导思想,不断创新继续教育的发展规划。

首先,整合教学资源,要将所有高校的资源进行全面整合,建立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并积极探索继续教育的学分积累制度,在提高文化素质的同时,也要以增加实践技能作为继续教育改革的落脚点,从而实现不同類型继续教育的有效衔接,实现学员继续教育深度与广度的全面结合。

其次,不断创新与完善继续教育的管理制度,积极提升继续教育的教学水平,争取朝向全面管理、综合培养的方向发展。

最后,继续教育学院也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建立基于移动端的网络学习平台,促使终身学习理念可以有效渗透,从而满足不同水平的学习者的不同需求。

(二)制定继续教育的行动计划

在最近一段时间里,继续教育的生源与结构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在这种背景下,继续教育学院就需要及时调整办学方向,科学的制定具体的行动计划,进而推动继续教育的实践变革。

除此之外,也要充分利用大数据平台,对继续教育的过程与结果进行具体分析,争取为学员提供更加优质的教学服务。

(三)落实继续教育的实践行为

为了确保继续教育变革的具体实施,继续教育学院要不断落实改革措施:

首先,可以建立学院的微信公众号,集招生宣传、信息发布、动态展示、信息查询等多种功能为一身,为学员建立一个全新的、即时互动的学习氛围。

其次,要加大学院的开放性网络学习平台的建设,并确保在平台上及时发布教学信息,并针对教学信息定期开展专题讲座,积极策划并开展互联网之星的评选活动,选出优秀的学习代表,树立良好的学习方向,不断强化终身学习理念,真正实现活到老、学到老[2]。

再次,要不断完善继续教育的教学管理平台,加大对优秀人才的引进力度,真正组建一支高素质、高技能的继续教育师资队伍,并充分利用教师的专业优势,不断开发继续教育的微课资源,从而促进继续教育网络学习平台的不断完善。

最后,继续教育学院一定要结合社会的实际需求,充分利用现代社交手段,利用微信、微博等主流媒体加强学院与社会之间的联系,让更多的人可以通过主流媒体的宣传,了解继续学院的本质内容,并且可与之形成良好互动,从而不断吸引学员,并保持学员的稳步增长,并对其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培养服务,增加学院在社会中的核心竞争力。

综上所述,以互联网为背景的终身学习理念下的继续教育变革,一定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的技术优势,明确变革方向:不断创新继续教育的发展规划、制定完善的继续教育行动规划、落实继续教育的实践行为,本文主要从这三个方面对继续教育变革路径进行了分析与探讨,希望可以为继续教育的发展提供更大空间。同时各大继续教育学院也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将终身学习的理念贯穿教育始终,并结合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保证继续教育内容适应人才的全面需求,并促进社会人力资源的质量的不断上升。

参考文献:

[1]郑礼平,玉石,张华. 互联网与终身学习深度融合背景下的继续教育变革[J]. 高等继续教育学报,2015,28(02):7-11.

[2]蒋桦. 论继续教育变革——基于互联网与终身学习深度融合的视角[J]. 中国成人教育,2017(03):125-127.

终身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成人教育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框架内审视林区成人教育,是林区成人教育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林区经济社会发展对教育的需求,本文阐述了终身教育理念对林区成人教育的意义,旨在从理论上探讨林区成人教育的未来发展路径。

【关键词】终身教育 林区 成人教育

一、终身教育概述

1976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关于成人教育发展报告》,明确把终生学习概念和终身教育并列。1994年首届终生学习罗马会议强调终生学习对教育、政府、社会的影响,认为如果没有终生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就难以在21世纪生存,终生学习是21世纪的生存概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于1996年发表德洛尔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强调把人作为社会发展的中心,认为发挥人的主体性,以及培养终生学习与社会发展的和谐性具有重大意义。报告指出“21世纪教育发展的四大支柱: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这四种学习不限于学校、家庭、社区等。各种社会组织都是获得这些能力的场所,每个人都应成为终生学习者。普遍性的学习将是21世纪社会生存的策略,建立终身教育体系是全球性的教育改革趋势。

“终身教育”理念是法国成人教育家保罗·朗格姆在提交给国际成人教育委员会的提案中,第一次比较系统的进行了论述。他主张,“教育不能停留在儿童期和青少年期,只要人活着,就应该是继续的,”即教育应该贯穿于人的一生。教育应当形成一个能够随时随地向人们提供不同教育的一体化组织。教育应该在每个人需要的时候以最好的方式提供必要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认为,教育应该立足于形成知识、理性、人格的辩证观,人的教育活动是在不断地探索中展开的活动;教育应该尊重每个人的个性、独立性和本身的特殊风格,将教育视为成长的手段,教育的内容应是与人们实际生活有关的各种环境。

终身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强调了教育要贯穿人一生的过程,成人教育则是实现这个过程的途径或形式之一。

首先,终身教育理念直接肇发于成人教育的视角,没有成人教育长期以来所积累的丰富的理论与实践,就不会有终身教育思想的形成与提出,没有发达完善的成人教育就谈不上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成人教育是终身教育思想理论与实践的源头。

其次,从时间概念来看,成人受教育时间占据着终身教育对象人生历程的大部分时段,使得成人教育的教育对象成了终身教育对象的主体构成。

因此,我国在1993年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首次以政府文件的方式提出:“成人教育是传统教育向终身教育发展的一种新型的教育制度,对不断提高全民素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1995年《教育法》规定,“国家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推进教育的改革,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建立和完善有利于终身学习的教育制度。” 明确将建立终身教育体系作为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目标。表明成人教育是我国现代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将是构建我国终身教育体系的主体。

二、终身教育理念对林区成人教育的意义

首先,终身教育的全程性和全面性特征,要求教育不仅要贯穿于人的一生,还要以培养成人为目的,授予学习者知识、技能、情感、价值观、自我形象设计等多方面的教育,使其学会生存、学会认知、学会相处、学会做事,提高生活质量,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因此,林区成人教育的定位是对一切具备生活、工作和劳动能力的人,根据他们生活或工作学习中的不同需求,对其人力资本进行开发,提高其知识和技能,完善其人格,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其次,终身教育的灵活性和自主性特征,要求教育在有学习者的地方就能够实现,并有相对广泛的自由选择机会,能够随时随地在学习者需要的时候以最需要的方式提供教育。同时,教育要尊重个性风格,成为自我完善、自我学习、自我成长、挖掘潜能的重要手段。因此,林区成人教育要以满足学习需求为核心,为成人学习者建立尽可能多的教育机会,使成人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都能从事学习,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教育内容与教育形式,这种内容形式要体现学习者的特点,以个人意愿、兴趣及职业发展的需求自主选择学习,基于这种需要,林区的成人教育需要立足于林区社会的发展趋势,大兴安岭林区作为我国目前最大的木材生产基地,又是东北地区主要江河的发源地和东北三江平原、松辽平原大粮仓及呼伦贝尔大草原牧业基地的天然屏障,随着国家林业发展战略的调整,开始了由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由以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建设为主的大跨越。特别是《大小兴安岭林区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规划(2010—2020年)》颁布,使林区面临着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转型。依据规划,林区要大力发展绿色食品产业、林木深加工产业、林区商贸服务业等传统优势产业,并积极培育生态文化旅游业、北药产业、清洁能源产业等三大新兴产业。这一变化对林区成人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因此,林区的成人教育必须本着为成人学习服务的原则,加强服务意识,做到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第三,终身教育的开放性,要求教育向社会所有成员开放,学校向社会开放,教育社会化,社会教育化,突破时空限制,建立开放和无边界的学习社会。要加速林区成人教育的社会化进程。具体来说,第一就是进入社区和林业企业,并和职业教育等其他各类教育融为一体,渗透社区和企业,面向社区内的全体成员,通过提供丰富的教学内容和多样的学习形式,开展旨在提高全体成员整体素质和生活质量,服务社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教育活动。同时,通过改变企业教育培训的组织形式、工作方式,在促进个人在团队中成长同时,达成企业发展的目标,建立起学习型企业,实现企业员工和企业共同发展的目标。第二,利用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优势,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通讯技术,通过远程教育网络,改变教育的传输方式或供给模式,形成社会化、开放式辐射全林区的教育网络,最终培育学习型林区社会。

三、林区成人教育发展策略

第一,转换教育理念

林区的成人教育不再是单纯的学历补偿教育,而是综合职业能力教育和终身教育,其教育目标在于“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他自己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教育不再只是知识、技能的学习,而要兼容情感、意志、态度、精神的养成,教育不再只是关于教育的事宜,它还关乎社会公平、利益分配、社会转型、生命健康等主题,教育也不再只是面对林业、林区,还要面对整个地区,为整个地区提供时时学、人人学、处处学的学习环境,实现人、教育、生活的整合。

第二,整合教育资源,推进社区教育

一直以来,林区成人教育主要来自于学校,受到学制、专业、课程设置统一性的限制。随着《大小兴安岭林区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规划(2010—2020年)》的颁布,林区面临着经济转型、产业结构调整的局面。林业经济将告别独木支撑的时代,林业产业趋向多元化,森林旅游、林木产品深加工等产业将得到大力发展,这必然导致林业职工的转岗、下岗,林区结构性失业增加,再加上林区的生态移民以及因棚户区改造而造成的人口流动,更多的单位人转向社区人,在这种情形下,如果仅仅依靠学校的教育资源不足以满足林区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也不能满足社会成员的学习需求。因此,推进社区教育成为林区成人教育的切入点。

社区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组织形式是对传统教育观念和教育形式的突破、发展和创新。 社区教育是终身教育的载体和基础,是终身教育的具体表现形式和途径,它把教育延伸、拓展到社会基层,满足社区居民,特别是大批离开了学校、离开了单位的社区成员的教育培训需求,它的目的在于提高社区全体成员的素质和生活质量。通过对 “社区人”实际情况及现状的调查了解,分析他们的文化结构、年龄结构和职业状况分布等情况,充分考虑他们对学习内容的不同取向,针对不同群体的不同需求分类、分层实施教育与培训,从而满足更多、更广的不同群体居民的需求,形成体现“全员”、“全程”、“全面”特点的社区教育,为林区社会发展提供需要的人才。

第三,校企联合,加强企业员工的培训

林区曾经在开发以来的30年中,一直有企业办学的传统,其中包括成人教育。在成人教育中有学历教育,如1986年正式成立的林业职工中专学校,1982年成立的内蒙古广播电视大学分校;也有短期的专业技术培训教育,如1975年林管局联合厂成立的“七·二一”工人大学等。林业企业所创办的成人教育为林区建设提供了大量精英人才。虽然根据国家政策,林业企业所属的这些学校先后剥离企业而归属地方政府,但长期的办学过程积累了丰富的面对企业办学的经验,同时这些曾经的企业学校聚集了大批高学历高素质的人才。因此,对于经济转型时期的林区成人教育而言,当员工的职前、职中、职后培训成为每个人职业生涯的必经阶段时,通过对企业发展规划的调研考察,积极主动为企业设计规划员工的岗位培训,为企业员工提供企业和员工共同需要的岗位培训,既是对林业企业的回馈,也是拓展自身发展路径的良方。

众所周知,教育是经济社会的产物,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不容置疑,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成人教育在今后的一个历史时期,将在构建我国的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样,随着林区经济社会转型,林区成人教育将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林区社会的发展提供优质的具有自身特色的教育活动,成为林区发展的原动力之所在。

【参考文献】

[1]高志敏 等.终身教育、终身学习与学习化社会[M]. 华东师大出版社,2005.

[2]保罗·朗格朗.终身教育引论[M]. 中国对外出版公司,1985.

[3]何柏仪.成人高教为中职双学历教育服务的保障思考[J],中国教育研究论丛,2009.

[4]彭明新.日韩终身教育浅析[J]. 吉林华侨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1).

[5]段雄.春转变观念. 办出成人教育特色[J]. 中国高教研究,2002(1).

终身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

21世纪以来,终身教育师作为专业化的终身教育工作者,为韩国终身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文章从韩国终身教育师的概念与法律地位、职责与角色定位、培养过程与资格认证等方面对韩国的终身教育师制度进行系统的考察和分析。鉴于韩国终身教育师制度的成功经验,结合终身教育工作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当前我同应当采取通过立法的形式明确终身教育专业工作人员的法律地位、建立完善的终身教育专业工作人员的培养体系以及制定完善的终身教育专业工作人员资格证书制度等措施,应对终身教育工作者的专业化问题,以满足培养大量具备专业化素养、专业化知识与专业化技能的终身教育工作者的实际需要。

【关键词】终身教育师;终身教育;专业化;资格认证;韩国

自20世纪70年代初韩国正式引入终身教育理念以来,政府通过颁布以《终身教育法》为代表的法律法规,出台以《终身教育振兴基本计划》为核心的政策支持、构建以大学及相关组织机构为主要依托的终身教育服务体系、推行以学习型城市建设为标志的发展路径等具体措施,保障终身教育事业的健全与蓬勃发展。在推进终身教育及其相关领域教育发展的过程中,韩国一直十分重视专业化工作人员的培养。从20世纪40年代引领大规模成人扫盲运动“成人教育指导者”,到70年代国家产业化进程中应社会需要而培养的“新村运动指导者”与“再建国民运动要员”(Kim&Lee,2012);从1982年12月《社会教育法》确立的“社会教育专员”制度的出台与实施,到1999年8月在对《社会教育法》进行全面的扩展与修订后颁布《终身教育法》,实现了“社会教育专员”向“终身教育师”的全面转型。专业化工作人员是韩国终身教育及其相关领域教育发展的有力保证。

终身教育师作为现阶段韩国专业化的终身教育工作者,其发挥的作用得到了国民的普遍认可。根据韩国一项关于“录用终身教育师对促进终身学习的必要性”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86.3%的调查对象认为“非常有必要”和“有必要”,只有3.1%的调查对象认为“没有必要”和“完全没有必要”(Cha,2009,p.154)。韓国终身教育的发达水平和国民对终身教育师的高度认可充分表明,韩国在发展终身教育和培养专业化的终身教育工作者方面积累了许多先进经验。基于韩国的先进经验以及国际社会对终身教育工作者专业化问题的重视,本文将从韩国终身教育师的概念与法律地位、职责与角色定位、培养过程与资格认证等方面对韩国的终身教育师制度进行系统的考察和分析。

一、终身教育师的概念与法律地位

终身教育师制度的前身是1982年12月《社会教育法》确立的“社会教育专员”制度。该法对“社会教育”的界定为“法律规定的学校教育之外的、用以满足国民终身教育需求的所有形式的有组织的教育活动”。在实际实施中主要仍以成人学习者为对象,集中于开发各项能力、提升对知识的理解力、培养相关技能与专业素质等方面。社会教育专员则是协助完成上述各项工作的专业化工作人员,确立了两级资格制度,成为韩国最初的终身教育专业化工作者资格制度。随着1999年8月《终身教育法》的颁布实施,原有的《社会教育法》废止,社会教育专员的名称也相应地变更为“终身教育师”。社会教育强调实施教育的场所特征,终身教育更加强调教育的多重维度,从“社会教育”到“终身教育”,内涵与概念范畴进一步拓展与明确,同时也更加符合国际社会的主流趋势。

韩国最近修订的《终身教育法》(2016年5月29日)中将终身教育界定为:“学校正规教育课程之外的学历补充教育、成人文字理解教育、职业能力提升教育、人文素养教育、文化艺术教育以及公民参与教育等各种形式的有组织的教育活动”(韩国教育部,2016a)。终身教育师是为了振兴终身教育事业和推进终身学习社会建设,获得由国家颁发的资格证,在地方自治团体的终身教育部门、终身学习馆、学校附设的终身教育院、企业的研修院、文化中心等各类终身教育机构中任职,全面负责包括终身教育项目的开发、执行、分析、评价以及相关教育活动等所有工作的终身教育专家(Cha,2012,PP.253-254)。同时,《终身教育法》确立了终身教育师的三级资格认证制度。

韩国《终身教育法》第4章专门就终身教育师的相关内容进行了明确规定和说明,涉及终身教育师的授予资格(第24条)、终身教育师的培养机构(第25条)、终身教育师的配备与聘用(第26条)以及终身教育师聘用的经费补助(第27条)等各项内容。除《终身教育法》以外,《终身教育法实施令》《终身教育法实施规则》《幼儿教育法》《初·中等教育法》《高等教育法》以及《关于学分认定等的法律》等法律法规,都对终身教育师的相关内容给予了补充规定和说明。

二、终身教育师的职责与角色定位

对终身教育师的概念界定中已经论及了终身教育师的基本职责,即“全面负责包括终身教育项目的开发、执行、分析、评价以及相关教育活动等所有工作”。韩国《终身教育法实施令》(2016年3月25日修订)第17条对终身教育师的职责范围做出详细规定,具体包括:①终身教育项目的需求分析、开发、实施、评价与咨询;②为学习者提供学习信息、生涯能力开发等方面的咨询,承担相关教学任务;③其他与振兴终身教育事业相关的活动企划等(韩国教育部,2016b)。

作为执行《终身教育法》规定的各项工作的教育专家,终身教育师要发挥开发、实施、评价终身教育课程和教授终身教育相关内容的作用。因此,终身教育师的角色定位可以概括为:①开发者——分析学习者的教育需求并据此开发合适的教育项目,基本原则是通过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收益,保障项目的合理性和有效性;②实施者——积极宣传和有效执行已经开发的终身教育项目,解决项目进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回应学习者针对项目提出的疑问;③讲授者——作为终身教育专业工作人员面向学习者开展高质量的教学活动,同时对有效的教学方法和学习者的学习类型进行分析与研究;④评价者——对执行完毕的终身教育项目进行全面分析与评价,包括项目的开发过程、实施过程、教学活动以及所有参与人员对教育项目的满意度、要求与建议、需要改进的方面等进行归纳与分析,及时反馈结果并在今后的项目中改进;⑤咨询者——对学习者和潜在学习者感兴趣的终身教育项目进行说明与介绍(Cha,2012,PP.255-256)。

通常情况下,终身教育师的日常工作是集上述五种角色于一身,不仅作为终身教育教师提供优质的教学服务,同时要对所在终身教育机构的各项业务负责。为了提高终身教育师的利用率和提升社会对终身教育师的认可度,国家制定了终身教育师的基本配备标准。国家及市道(相当于我国省级行政区划)终身教育振兴院需要配备5名以上终身教育师,其中1级终身教育师1名以上;各市、郡、区的终身学习馆,正式职员超过20人时需配备2名以上终身教育师,其中1级或2级终身教育师1名以上,正式职员不足20人时需至少配备1名以上的1级或2级终身教育师;《终身教育法》中规定的其他各类终身教育机构需至少配备1名以上终身教育师。根据韩国教育部和韩国教育开发院出版的《2015年终身教育统计资料集》的数据显示,韩国各类型的终身教育机构中配备了终身教育师的有3,124个,占全国的60.3%(韩国教育部,韩国教育开发院,2015,p.2)。虽然配备终身教育师的教育机构越来越普遍,国民接受终身教育的需求持续增长,但目前并未授予终身教育师教育公务员的身份。作为一项资格认证制度,绝大多数受聘于终身教育机构的终身教育师为合同制工作人员,只有极少数拥有公务员身份。确立终身教育师资格制度以来,特别是2010年以来,韩国国内关于“将终身教育师纳入公务员系列”的呼声越来越高,要求出台相关政策,保障终身教育师的工作稳定性,认为这是保证国民享有终身教育参与权和享受优质终身教育服务的重要前提(Han,2016)。

三、终身教育师的弹头过程与资格认证

(一)终身教育师的培养机构与课程设置

终身教育师的培养机构类型多样,大体上包括专科大学、四年制大学、研究生院、远程大学等高等教育机构,大学附属或下设的终身教育院,依据《公务员教育培训法》设立的公务员教育培训机构,依据《教育公务员法》设立的研修机构,依据特别法案或由政府出资建立的研修或教育培训机构,其他学分认证机构,等等。同时,教育部长官可以根据培养和培训终身教育师时所需的设施、课程及教师等资源的需要,指定终身教育实施机构成为终身教育师的培养机构。

终身教育师的培养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大类。必修课包括终身教育实习在内共计5门课程;选修课分为2个领域,分别是实践领域和方法领域,其中实践领域设有8门课程,方法领域设有13门课程。每门课程3学分,选修课须在每个领域至少选择1门课程。每门课程满分均为100分,平均分数必须达到80分以上才视为考核合格(韩国教育部,2016c)。韩国终身教育师培养课程设置情况详见表1。韩国一项关于“终身教育师资格制度2级培养课程参加者的参与动机对教育满意度的影响”的调查研究结果显示,254名参与2级培养课程的学员学习热情都很高,在参与学习的动机中选择“想要参与到被社会认可的教育活动中”和“想要接触新的教育环境”选项的人数最多,并且对培养课程的满意度也非常高(Lee,2014,PP.44-46)。这充分说明韩国终身教育师培养课程的设置得到了学习参与者的广泛认可。

(二)终身教育师的实习机构与实习内容

在终身教育师的培养过程中,教育实习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是五门必修课程中的一門。教育实习是由终身教育师培养机构和终身教育机构共同组织,以培养准终身教育师的现场适应能力和专业性为目的,在规定的期间内实施实习教育并提供相应学分。

为了提升教育实习的效果,确保教育实习的专业性,《终身教育法》对终身教育实习的机构进行了详细规定:以国家终身教育振兴院、市·道终身教育振兴院、市·郡·区终身学习机构(包括终身学习馆、终身学习中心、公共图书馆、文化院、大学、中小学、研修院、地区社会教育协会、博物馆、社会福利院、研究院等)、国家与地方政府的终身教育管理部门等为代表的各级各类终身教育有关机构均可作为终身教育实习机构。除此之外,按照《终身教育法》第2条第2项规定,凡属符合下列3类之一的机构、法人或团体均可视为终身教育机构:①依据《终身教育法》认可、注册和申报的各类机构、法人或团体;②符合《关于学院设立、运营及校外学习的相关法律》的规定,实施以终身职业教育为目的的各类补习机构;③符合其他有关法律规定,实施以终身教育为主要目的的各类机构、法人或团体。

为加强教育实习,增进准终身教育师对未来从事工作的理解和适应能力,2008年全面修订《终身教育法实施规则》时将教育实习时间从3周增加至4周。根据现行规定,终身教育师的教育实习不得少于4周,合计160小时(8小时/天×5天/周×4周),3学分。根据韩国教育部制定的《终身教育实习课程实施指南》中的规定与建议,教育实习分为实习前教育(4周)、现场实习(4周以上)以及报告与评价(2周)三个部分。其中,实习前教育包括实习介绍(1周)和实习研讨会(3周)两个部分,实习介绍是必修环节,主要是对实习目的、实习步骤与过程、实习态度和对终身教育师的职责认知等进行讲解;实习研讨会是非必修环节,包括三个主题:“各实习机构的特色与主要实习内容的共享”“主要实习内容及实习日志撰写指导”“对实习机构、实习日程的分析以及实习计划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方案”(韩国教育部,201 5,p.6)。为保证各实习机构能够正确开展终身教育师的现场实习活动,韩国教育部提供了实习内容范例(详见表2),供各个终身教育师培养机构和相关实习机构进行参考,可以此为模板制定相应的教育实习内容。

(三)终身教育师的资格认证

韩国将终身教育师分为三级,在资格认证与晋级方面对相关人员的学历、经历、修习的课程等提出了具体要求。为取得终身教育师资格,必须在符合《终身教育法》规定并获得认证的相关机构中修习相应的终身教育课程。

具有大学本科学历或通过自学考试、其他学分认证机构等途径获得同等学力者,在学期间学习过终身教育相关课程并获得21学分以上者,或在相关终身教育机构中学习终身教育师培养课程并获得21学分(必修课程5门、选修课程2门)后,可取得终身教育师3级资格。同时,已经在相关终身教育机构工作2年以上者,以及具有1年以上终身教育工作经历的公务员、中小学教师或学历认证终身教育机构的教师,在各级终身教育振兴院或其他指定的培养机构学习终身教育师3级培养课程后,也可获得终身教育师

3级资格。

在研究生院学习过程中,修习过指定的终身教育相关的15学分的必修课程并获得硕士或博士学位者;具有大学本科学历或通过自学考试、其他学分认证机构等途径获得同等学力,在相关终身教育机构中学习终身教育师培养课程并获得30学分(必修课程5门,选修课程5门)者,可申请获得终身教育师2级资格认证。同时,持有终身教育师3级资格并从事3年以上相关工作者,在各级终身教育振兴院或其他指定的培养机构学习终身教育师2级培养课程后,也可获得终身教育师2级资格。

2013年之后,韩国通过修改《终身教育法》对终身教育师1级资格认证进行了重新规定,取消了可以直接获取1级资格认证的途径,获得终身教育师1级资格认证的唯一条件是:取得终身教育师2级资格并具备5年及以上的终身教育工作经历者,通过国家终身教育振兴院组织实施的1级晋级课程后,方可获得终身教育师1级资格认证(韩国教育部,2016b)。图1显示了韩国终身教育师的资格认证条件与过程。

根据统计,自2000年以来,每年通过参加学习培训获取终身教育师资格认证的人数基本呈逐年增加的趋势(详见表3)。同时,1999年之前已经持有“社会.教育专员”资格证的人员可以申请更换为“终身教育师”资格证。社会教育专员1级资格证书持有者可申请更换终身教育师2级资格证书,社会教育专员2级资格证书持有者可申请更换终身教育师3级资格证书。韩国国家终身教育振兴院官网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12月,韩国全国持有终身教育师资格证书的人员共计111,280人。其中,持有1级资格证书的612人,持有2级资格证书的103,223人,持有3级资格证书的7,445人(韩国国家终身教育振兴院,2016)。

四、评价与启示

推動终身教育与建设学习型社会已成为党和国家的基本方针与政策,也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终身学习愿望的有效路径。鉴于终身教育工作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在推进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建设的进程中,需要具备专业化素养、专业化知识与专业化技能的工作人员。从当前我国终身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从业者的整体水平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为不断推进终身教育的发展,构建高素质的专业化工作人员队伍显得尤为必要(陈庚,2012)。

通过对韩国终身教育师制度的研究可以发现,韩国对终身教育工作者专业化问题的关注起步较早,在建立、完善终身教育师制度的过程中积累了许多成功经验,对当前我国终身教育专业工作人员队伍的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参考。首先,要通过立法的形式明确终身教育专业工作人员的法律地位。我国专门的终身教育立法工作严重滞后,在积极推进终身教育立法工作中应当对专业工作人员的身份界定、资格认证、培养机构、培养体系、聘用与晋升等方面予以明确,保障专业工作人员的法律地位。其次,要建立完善的终身教育专业工作人员的培养体系。充分发挥已有终身教育机构、教师培训机构和大学等部门的优势,积极引导相关机构和部门成为专业的培训机构。制定切实有效的课程体系,强化教育实习课程的重要地位,设计精细化、机构化的实习模块,培养能够真正适应和扎根教育现场的终身教育专家型人才。最后,要制定完善的终身教育专业工作人员资格证书制度。终身教育师资格证书制度是韩国终身教育师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终身教育专业工作人员的准入资质、培养与培训、任职与晋升、在职研修等提供了依据和制度性规范,有利于提升终身教育专业工作人员的专业性,促进了终身教育专业人员的专业发展。

终身教育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 终身体育是终身教育思想贯穿在体育中的一种表现,人类的健康程度的提高与之紧密相连,这种思想也影响着人们体育锻炼的自我意识和积极性。在阐述终身体育理念下对高校体育教育的新要求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从培养学生体育参与意识、在体育课程中体现终身体育理念、优化体育教学条件和教学环境以及提升师资队伍素质等方面探讨了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路径。

关键词 大学生 终身体育意识 培养路径

高校体育教学是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重要阶段,同时也是由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转变的关键联系點,对终身体育有着长远的促进作用和持久的效果。因此,在学生的高校教学过程中,要建立他们终身体育的思想,养成学生自觉锻炼的意识,进行有效的终身锻炼,这些都是体育工作者需要思考的新问题。

一、终身体育理念下高校体育的新要求

(一)终身体育的内涵

受到终身教育理念的熏陶,1987年,北京体育大学土则珊教授于第一次将终身体育实施到教育中。“终身体育”的定义就是,一个人终身进行体育锻炼的能力和对习惯的坚持能力,以及对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具体分为以下两部分:一是指人从出生到死亡的一生中,进行体育锻炼,使体育活动成为陪伴一生的重要内容;二是受到终身体育思想的影响,将体育的整体化作为锻炼目标,指导自身在不同年龄、不同生活环境中在进行体育锻炼的过程。

(二)终身体育理念下高校体育教学的新要求

终身体育是随着社会现代化的发展而形成的一种全新的体育教育观念,它与人民当前的生活需求相符合。学校对教学体制进行改革时,应当以这种新观念为基础,以终身教育思想为指导,将此为中心开展体育改革。学校的体育教育一直以来都很重视身体方面的锻炼,但却缺少了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对于终身体育锻炼的自觉性较差,没有养成主动的习惯,都是在被动中参加体育活动。而在大学期间又没有培养自己自觉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影响了自己一生中体育锻炼意识的形成,也使得自己缺少参加运动的能力。

因此,高校体育要搞清体育的实质性内容,围绕体育教育为中心展开对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健康。同时,也肩负着培养学生成为合格人才的教育目的。为此,树立起“终身体育”的教育观念,发挥高校体育教育在其中的重大作用。

二、高校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路径

(一)培养学生的体育参与意识,提升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转变学生的意识,从“要我参加”变为“我要参加”,这也是体育教学中教师应当重点关注的问题。第一,要建立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参与意识,让他们体会到体育锻炼不但能增强身体素质,让生命充满活力,而且能一定程度上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第二,培养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在体育课的教学中,开展学生感兴趣的体育活动,培养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在喜欢体育课和体育锻炼的同时,提高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教学过程中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考虑到每个学生有着不同的心理、生理和生活环境,在体育教学中应当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鼓励、吸引和培养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和锻炼的积极性,使他们在体育教学活动中享受到情感体验,收获到活动的乐趣,进而培养主动锻炼的自觉性。

(二)在体育课程中充分体现“终身体育观念”

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课程内容直接关系着学生知识的习得和能力的获得,设置不同的课程内容,在体育教学中将教材的理论内容和实践联系起来。对于教学的理论知识可以选择对人学生健身意识、健身能力、身心健康有促进作用的内容、原理和方法等;实践内容也要注重体育化,摒弃传统中以竞技运动为中心的教材内容,挑选一些易用、易练、终身有效的个体锻炼方法作为教学内容,增加多种不同的健身方式,使用高密度、低强度的锻炼方法,培养学生科学锻炼、增强体制的能力。要根据自己年龄和社会环境的不同参与体育活动。片面地认为学生只学会一两项运动内容就可以终身使用的思想是不对的,这种认识有失偏颇,这样导致了很多学生进入社会后不能将体育锻炼坚持下去。

(三)优化教学环境与条件,奠定体育教学基础

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是开展体育教学的基础,也为收获最佳的教学效果创造了先决条件。在对高等学校的体育教育进行改革时,合理地增加和运用多种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丰富学生的课外活动和竞赛项目,让体育教学寓教于乐。学生在体育课学习中,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体育项目,这样可以调动他们学习的自主性,在参与体育活动表现出更高的积极性。

此外,我们应当将启发式教学融入到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锻炼的自觉性。高校有关领导应当重视学生的活动内容,尽量为其提供更多更大更全的体育器材和活动场所,为学生提供更优的教学环境与条件,为深化体育改革打下物质基础。

(四)教师素质的自我提高,促进学生体育意识形成

教师的体育素质的不断提高,可以促进学生体育意识的形成。所以,教师素质的高低影响着学生对体育兴趣的培养。在教学期间,体育教师可以综合使用语言、动作、表情和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将课程内容讲解地更为精炼、优美、生活和富有激情。这样学生就会受到教师的感染,对体育课产生兴趣,逐渐体会到体育教育的作用,发挥自己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应当尽量多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只有将自身的水平提高了,才能更好地在教学中解答学生的疑问。同时,也能传授给学生最新的体育知识,让其体会到体育精神,产生更浓的兴趣。这样,就在无形中增强了学生的体育意识。

总之,无论是政府、学校,还是学生自身,都必须正确认识培养终身体育意识的重要性,综合优化课程教学,师资队伍,体育教学环境等多方面因素,为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创造有利条件,保证大学阶段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可以得到有效地提升。这对于学生而言,将是终生受用的。

参考文献:

[1] 陈艳辉.试论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路径[J].成功(教育).2013.24:276.

[2] 隋鹏翔.阳光体育运动背景下高校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1.09:119-120.

[3] 屈睿.浅析大学体育教学对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1.10:46-47.

上一篇:财务规范化论文范文下一篇:生态学理论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