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设计基础论文范文

2023-09-16

机械设计基础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传统课程标准下的机械基础分为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原理、机械零件四类,但它们偏重理论且与机械基础注重实践以及高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初衷不符。就新课程下的机械基础教学方法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新课程 机械基础 教学方法 研究 切入点

作为机械类专业重要科目的机械基础,以往的课程是分为四门来学习的。即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原理、机械零件。这四门课程的理论性和抽象性过强,且涉及面广,需要的学时多,其特点是偏重学术,却对实际应用方面指导不够,不能满足高职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针对这一现状,提出了新课程标准。

一、新课程标准与传统教学标准的区别

1 学习方式上的区别

新课程标准与传统教学标准相比,在教学方式上倡导自主、探究、合作,它强调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像搜集和处理信息、获得新知、分析解决问题、交流合作的能力等。而这些都是传统教学标准所欠缺的,传统的说教式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课改的要求。

2 教学手段上的区别

传统课程标准以课堂教学为基础,老师往往采取的是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手段。新课程标准的教学则强调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并掌握其规律。

3 主观能动性的区别

新课程标准的一个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强调探究式学习,要做到探究式学习,就要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学生为中心,这样才能把学生的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而传统课程标准以老师为中心,学生的学习是在老师的要求下被动接受的,因此就不可能记得牢,经常是到了下课,学的东西又还给了老师。

二、新课程标准下的机械基础教学

1 传统课程标准的弊病催生新课程标准下的机械基础教学

由于传统课程下的机械基础耗时多,且学术性、理论性、抽象性过强,不适合高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因此课程改革势在必行。新的课程标准实施后,机械基础成为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汽车运用技术、机电一体化、数控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等机电类专业的必修课,并具有实践指导意义。

2 新课程下的机械基础与传统课程下的机械基础比较

新课程下的机械基础只针对有所关联的专业进行开设,且在课程的设置上坚持改革、发展和创新,强调的是基础过程的课程体系建设,强调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突出的是课程内容的实用性、先进性。并以操作性为重点。而传统课程下的机械基础的受众不明确,老师也多照本宣科,学生也缺乏实践的机会,使得本来很实用的学科变成了纸上谈兵。

三、新课程下的机械基础教学的切入点

1 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以前,机械基础的课程设计之所以强调理论教学,是为了适应考试的需要,学得好是一张卷子,学得不好也是一张卷子。学生学习机械基础就是为了应付考试,学习质量可想而知。新课程让机械基础这个实践性强且实用性佳的学科回归了本位,老师在教学实践中强调的是学生的参与,特别是动手能力的培养,继而使得学生的理论知识也得到了巩固。

2 摆脱对书本的依赖,以实践教学为主

之前的机械基础内容难、繁、偏、1日,老师教起来费神,学生听起来头疼。这还不说,由于师生都以书本为唯一的获知来源,使得书上的一些理论缺乏现实参考,有的学生,老师已讲得声嘶力竭,他还如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3 注重扮演角色性质的变化

如果把机械基础比作是一部电影剧本,里面有很多台词,以往是老师作为演员,按剧本里的台词把要说的话给念白出来,学生只要当观众,进行附和就行了。但是新课程则要求将老师和学生的角色换过来,变为学生当演员,让老师来当观众,同时还要对学生的演技进行评判。特别是在实验课或是校外实践时,更是要以学生为主角,以他们真正掌握所学知识为标准。

四、新课程下的机械基础学时设置及目的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不妨将以往涉及面广的理论知识进行模块化分类,分为基础知识、机械传动、机械零部件三大模块。对于基础部分以理论讲述为主,课时不宜过多。而其他部分则分为两种情况,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的,则课时均分;以实践为主的,适当增加实验课。这样一来,主题就得到了突出,老师实现了教学目的,学生达到了学习目的。

新课程下的机械基础教学强调的是轻理论、重实践,轻说教、重自学。因此,在教学方式和手段上要适应课改的要求,在教学内容上务实且要学会运用现代教学技术,将多媒体教学等形式引入课堂,并在实践教学中逐步形成教学体系,这样才能使得机械基础教学不断推向前进。

机械设计基础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在对建筑工程项目质量现状的调查设计基础上,分析影响建筑工程项目质量的因素,建立建筑工程项目质量评价的基础指标集,构建建筑工程项目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关键词:建筑工程;指标体系;质量验收

在当前市场经济体制下,建设行政管理部门将一方面通过建立健全的建设法律法规体系来规范和约束责任主体的质量行为,从宏观上把握和加强建筑工程项目质量监管;另一方面通过委托工程项目质量监督机构对建筑工程项目的主要施工环节进行抽查和监督,从微观层次上对建筑工程项目建设的使用安全和环境质量进行控制。

1 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通过对影响建筑工程项目质量的要素分析,以国家发改委制定的《国家重大项目稽查要点和工作底稿》中关于工程质量的稽查要点为参考,并结合文献、实地调研及专家访谈所得到信息确定要素的采用程度,依据以下原则构建建筑工程项目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指标集:(1)要素采用原则。首先应考虑采用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中规定的必须履行的要素,其次要考虑采用法规和标准中未列入,但是在项目质量控制实践中通常重视的要素;最后要考虑采用作者认为重要的与建设项目质量形成有关的要素。(2)要素舍弃的原则。应舍弃重要程度较低且难以定量化和统计核算的要素。

2建筑工程项目质量验收指标体系

根据建筑工程项目质量评价验收指标体系的设计结构框架的要求,把上述19个基础指标作为评价指标体系的指标层[3,4],该层指标反映工程项目生命周期内的各种具体质量活动的状况。然后,根据建筑工程项目质量形成的不同阶段,准则层确定为事前(施工前准备)控制、事中(施工过程)控制和事后(竣工验收)控制,评价目标(目标层)确定为建筑工程项目质量控制水平。

为了将上述的建筑工程项目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用于具体建筑工程项目的质量评价工作,就需要选定一种适宜的评价方法,构造数学评价模型。由于建筑工程项目质量评价是一个系统的概念,在作数据分析处理时,涉及的样本往往包含有多个测量指标,较多的指标会带来分析问题的复杂性,虽然在选取建筑工程项目质量评价指标时尽量避免指标之间的相关性,但是这些指标之间仍然会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相关性,也就是说含在观测数据中的信息在一定程度上有所重叠。

3.结论

依据建筑工程质量及控制基本理论,从建筑工程项目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目标、框架及原则等方面论述了建筑工程项目质量评价的必要性。然后,在对建筑工程项目质量现状的调查设计基础上,分析影响建筑工程项目质量的因素,建立建筑工程项目质量评价的基础指标集,构建建筑工程项目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为建筑工程项目质量评价和控制工作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张亚娜.××建筑工程项目质量控制探讨[D].北京:北京邮电大学,2006

[2] 杰克.吉多.成功的项目管理(第二版).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3] 陈永辉.最新房地产项目全程策划与质量控制管理实务丛书[M].中国知识出版社,2006

[4] 张兴野.建筑业从业人员素质分析.建筑经济,2001

[5] 魏然,管昌生. 建筑企業质量成本管理方法研究[J]. 国外建材科技,2005,25(2):128~130

机械设计基础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 分析当前机械设计基础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讨机械设计原理实验教学的新模式,为更好地适应学科发展、适应社会需求奠定坚实的基础,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

关键词 高职;机械设计基础;实验教学

高职机械专业机械设计基础是机械专业的重要的专业技术基础课,在机械专业课程的教学任务中明确提出: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作为一门专业技术基础课程,具有很强的基础性,是与现实操作结合紧密的实践性基础课程[1]。旨在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来培养学生对理论的应用能力,切实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提高专业应用能力。随着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高等教育专业基础课教学的模式已经到了必须改革的结点,机械设计基础专业实验教学作为应用广泛的教学模式,这种改革更显得至关重要。

机械设计基础作为实践性强、操作性强的学科,实验教学是该学科教育教学体系的重中之重,在教育教学中注入良好的实验教学对有效提升机械专业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际分析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对实践性人才的需求加大,作为机械专业的学生,这显得尤为重要。能不能将所学的知识真正应用到实践中,才是机械专业需要探讨的。

1 高职机械设计基础实验教学现状

实验教学是重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重要过程,是应用性强专业通常所采取的一种通用性的教育教学模式。机械设计基础专业技术课程的终极目标是培养现代化所需要的实践性人才,然而受到传统教育教学模式的影响,我国高职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往往过分重视理论教学,实验环节只是作为辅助手段。这种现象严重制约了高校机械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发展,不利用今后操作能力的提升。正是这种现象的存在,导致很多高职院校机械专业在资金投入上往往不能有效地向实验器械的购买增加上倾斜,使得高职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实验设施设备普遍滞后,实验项目仅仅是最基础、最普遍的常识性实验。这种单一性的实验,直接导致学生对机械设计基础专业的理解严重不足。尤其是有些实验虽然是以实验的形式出现,但是仍然具有极强的理论性认知,不能通过过程验证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导致学生兴趣和积极性的不足,失去作为实验教学的意义。如何加入更多的实际动手性操作实验势在必行。

同时,高职学校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实验设置上过多地将视角放在了教师操作、学生观摩上,学生只能通过视觉感官来体验实验的内容,而不能通过亲身的实验操作来获得更加深刻的体会,导致学生当时明白,但是很快就遗忘,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显著提升。

此外,高职院校对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评价模式也存在弊端。实验教学环节由于实验实施设备的不足,导致学校在对实验教学进行评价时,只是将实验教学作为考察部分,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对实验的重视,如此一来,学生的能力如何提升?

2 高职机械设计基础实验教学建议

更新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理念  任何体制创新、制度创新都取决于观念的更新[2]。高职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实验教学体系的改革首要的就是要更新观念,建立适应现代化发展的高等教育教学管理理念,彻底打破传统教育教学模式的影响,建立以实验为导向,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为目标的课程理念,为优化高职院校的竞争力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机械设计基础实验教学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为目的,使学生掌握科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具有创新设计能力及应用现代技术手段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最终实现由知识传授到技能培养,再由技能培养到综合素质提高的全面转变。这是机械设计基础实验教学改革的目标与核心任务。一切以优化高校发展、促进优势学科建设、规范管理为基础,切实将高职机械设计基础学科建设放在重要的位置。

加大投入,优化设施设备  高职机械设计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作为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大量的物质基础来保障其有效运行。这种投入涵盖了大量的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来保障其有效运行。实验室的优化首当其冲,良好的实验室、合理的实验设施设备是保证高职机械设计基础实验教学顺利进行的前提。

建立适合学科发展的实验体系  总体上看,高职机械设计基础专业的实验涵盖以下几种主要的类型: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创新性实验以及设计性实验。目前,高职机械设计基础实验过多的注意力放在基础性实验上,如何在实验内容上进一步优化至关重要。适当地加大创新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成分,将进一步提高机械设计专业的学科建设,这些才是高职实践性教学所必需的,是培养机械专业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关键。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高职机械设计专业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首先,在内容上的优化还应以提升学生的设计能力为基础,在实验内容上鼓励学生自主设计。如四杆机构、凸轮机构和齿轮机构等的教学,应不断地鼓励学生自主设计,并自主地查阅资料来根据机械设计基础模拟相关机构的运动规律。不断地自主实践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能力,教师充当的角色也应发生变化,切实起到主导的作用。

其次,在实验教学环节上也应进一步优化,建立适应相应实验项目的不同实验分组模式,如轴系结构设计与分析实验是具有较强的分析和综合性的实验,实验目的旨在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分组时切实增加学生的动手机会,分组人数不易过多。而相反在设计性的实验教学中应适当增加小组人数,通过大家的集思广益来拓展思维,优化思维,并通过小组讨论来不断地优化小组设计,提升小组成员的合作意识。

再有,高职机械设计基础实验教学应不断优化实验教学的方式、方法。在教学中不断增加开放式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设计、创新能力,在高职机械设计的实验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自主思考、自主查阅相关资料、自主讨论、自主构思、自主分析。教师在实验组织上更多的应该是通过集体的分析来对学生的创意进行比较,总结学生的经验。

最后,在高职机械设计基础的教学评价机制中,应不断更新机械设计基础评价模式,增加动手环节比重。切实提高实验教学成绩的比重,并将学生自主动手操作能力和设计能力的提升作为评价的重要内容。

加强教师梯队建设  高职机械设计基础专业教师作为教学的管理者和具体的实施者,其能力的高低将直接影响高职机械设计实验课程的效果。因此,我国高职院校应该提高专业实验教师的综合素质,适应现代机械课程建设的高速发展,通过不断的人员培训来提高专业教师的专业素质,适应现代机械高速发展对机械设计专业的高要求。这种梯队建设应重点强化高职机械设计专业师资队伍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鼓励专业教师不断进取,不断更新个人的知识结构,不断加强自身学习,吸取国内外的先进技术,全面提升个人的综合素质,为培养优秀的机械设计专业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3 结论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对实践性人才的需求加大。机械设计基础作为实践性强、操作性强的学科,实验教学是该学科教育教学体系的重中之重,在教育教学中注入良好的实验教学对有效提升机械专业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发展。高职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应不断优化课程理念,不断加大投入,优化实验课程建设,为课程实验开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加强师资建设。通过建立多样、实践性强、创新性强的实验,有效激发高职学生的积极性,提升专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竺志超.机械原理教学及内容体系的创新[J].兵工高教研究,2002(3):31-34.

[2]吴蓁蓁.论创新的理论依据[J].厦门理工学院学报,

2004(2).

作者:高鑫,大连航运职业技术学院(116052)。

机械设计基础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 课程群资源库建设是课程融合与分解的过程。借鉴CDIO工程教育模式改革的先进经验,以学生能力培养为本位,将培养方案中的6门理论课与4门实践课融合形成机械设计基础能力模块,再将该模块分解成三个课程群,形成两个二级项目和一个三级项目。通过对机械设计基础能力模块三个课程群资源库的建设研究,可使教学内容更新,更切合社会需要,更符合人才培养目标,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关 键 词] 能力模块;课程群;资源库建设

传统培养方案制订过程中,课程设置基本沿用的是前苏联模式,注重单一课程的理论性、系统性、完整性,课程与课程之间的衔接不够紧密,每门课程单打独斗,学生学习后不知道该如何应用于实际,借鉴CDIO教育模式,将课程形成课程群,避免出现课程内容之间的重复、课程设计缺乏整体性等问题。

课程群资源库建设是课程融合与分解的过程。通过课程群资源库的建設,可使教学内容更新、更切合社会需要,更符合人才培养目标。为促进课程群资源库建设与教材的有机衔接,应在使用通用优秀教材的同时,着力于资源库建设的本土化。资源库建设的本土化,从课程群建设的高度着眼,可以更有效地整合师资、教学内容、实验资源等,课程群资源库建设的所有成员,围绕资源库建设的总目标吐故纳新,建设效果好、效率高。

一、机械设计基础能力模块课程群设置

机械设计基础能力模块共包含课程10门,其中理论课程6门,实践课程4门。理论课程有:机械制图与CAD(一)、机械制图与CAD(二)、机械设计基础、互换性与技术测量、三维设计基础、工程力学;实践课程有:机械测绘、机械制图训练、项目设计I:工程训练、项目设计II:减速器设计。

机械设计基础能力模块按照对学生能力培养进行分解,分成三个课程群,形成两个二级项目一个三级项目。课程群I包含:机械制图与CAD(一)、机械制图与CAD(二)、三维设计基础、机械测绘、机械制图训练五门课程形成一个二级项目;课程群II包含机械设计基础、互换性与技术测量、项目设计II:减速器设计三门课程形成一个二级项目;课程群III包含工程力学、项目设计I:工程训练两门课程形成一个三级项目。

课程群I主要培养学生识、读、画工程图能力,计算机设计零部件能力,现场测绘并草绘零部件图纸的能力;课程群II主要培养学生对常用机构及通用零件的工作原理、使用场合、设计计算、选型等方面的能力,对常用零件进行公差与配合选用、用通用量具和专用量具检验零件合格性等方面的能力;课程群III主要培养学生在静力学和材料力学方面,具备力学理论基础知识及计算等能力。

二、课程群教学资源库建设内容

课程群I以减速器和齿轮泵为项目建立教学资源库。资源库内容包括:非标件工程图、标准件明细表、装配图、单个零件三维图、整机装配三维图、爆炸图、机构运动仿真视频。

课程群II以连杆机构、齿轮机构、凸轮机构为项目建立教学资源库。资源库内容包括:机构工作原理动画演示、机构设计过程、机构搭接视频、通用零件互换与检测过程。

课程群III以结构大赛中的“糊凳子”为项目建立教学资源库。资源库内容包括:结构设计、受力分析、有限元仿真、结构修改。

三、具体实施方式

以课程群I:减速器和齿轮泵为项目建立教学资源库进行说明。以减速器和齿轮泵为该课程群的顶层设计,属于CDIO教学模式中的二级项目,资源库有非标工程图、标准件明细表、总装工程图三个一级目录,一级目录中分若干项,每项对应有一个子目录三维库,课程群每门课程进行能力分解后对应于资源库中的具体内容,如下图所示。

例如:机械制图与CAD(一)课程主要培养学生识读和绘制零件图的能力,对应于资源库中非标件工程图知识点;机械测绘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对现有设备进行改进、修复、复制的能力,对应于资源库中非标件工程图识读、绘制,查手册绘制标准件明细表,正确拆卸、安装零件形成装配体知识点。

机械设计基础能力模块课程群的设置,是借鉴CDIO工程教育模式,并结合项目导向思路制定而成,制定过程中,将单门课程知识点与学生能力培养详细分解,形成课程模块与能力矩阵的有机结合,使得课程与能力互相支撑。课程群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可避免课程间内容的重复出现;可使部分理性认识转化为感性认识,学生更感兴趣;可实现资源共享,为学生课后学习提供便利;可缓解目前高校教材更新缓慢、内容落后、建设周期长等矛盾。

参考文献:

于大国.机械制造工艺学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探索[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7(4):481-485.

机械设计基础论文范文第5篇

1 教学内容的创新

1.1 教学内容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和够用为度”的原则, 将相关教学内容进行整合

职业教育《机械设计基础》教学内容改革, 一方面要贯彻“必需和够用”的原则, 即为学生学习后续的专业课程和终身学习奠定坚实基础;另一方面要突出机械设计主题, 即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动手能力、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从业能力, 实现应用性人才培养目标。于是, 从以下三个方面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

(1) 删减过时的、重复的内容以及过深的、不必要的理论推导和证明。高职业教育培养的是应用性人才, 其毕业后所从事的岗位, 决定了没有必要对定理、公式、理论分析等的来龙去脉等进行分析, 而应着重弄清基本概念、掌握机械分析的基本方法, 注重如何运用这些定理、公式、方法等来解决实际工程问题。因此, 对一些过时的、重复的内容以及过深的、不必要的理论推导和证明都应予以删除, 以便学生集中精力掌握这些定理、公式、方法的意义和实际应用, 解决实际工程问题。

(2) 结合相关专业培养目标整改教学内容。由于各个专业的培养目标不同, 所安排的课程和教学要求也不相同, 可将与其相关的工程力学、液压传动、金属材料与热处理、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等教学内容与本课程进行整合。因此《机械设计基础》课应根据各个专业专业课的学习情况, 以及从业岗位的要求和学生终身学习的要求整改教学内容。

(3) 注重内容的融会贯通。本课程的内容应自成体系并有其规律性, 同时完善设计所必要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 各部分内容要有其特性和共性, 增加基本设计方法和实践性内容, 紧密结合工程实际且多样化的设计方法, 是培养机械设计能力的根本保证, 也是实施终身教育、发展和创造的基础。

1.2 教学内容的衔接, 进行相应的调整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都要进行课程设计, 在讲授完“工程力学”、“机械原理”部分之后, 开始讲授“机械零件”部分之前, 就提前将课程设计的题目布置给学生。这样教师讲授“机械零件”部分时就按设计的内容和步骤进行讲解, 讲解前布置相关内容的作业 (如电机的选择与动力参数的分配、带传动、齿轮传动、轴的强度计算与设计, 轴承的选择和键的选择与强度校核, 还有联轴器的选择和校核等) , 学生带着任务、带着问题在听, 学习的目标明确了, 上课的内容是为课程设计服务的, 因此学生上课有了兴趣, 就会主动去学、去思考, 教学质量得到了提高;另外由于时间充足, 就只给出设计要求, 而不给定具体的设计方案, 由学生根据设计要求自定设计方案, 这样给学生留出了自由发挥的空间, 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这样将课程设计的计算内容放在本课程的教学中, 作为课后的作业, 促使学生主动有目的学习。同时教师在日常授课期间, 适时批改学生的作业, 及时发现学生设计计算中的错误并督促他们改正与完善。采用这种方法, 使得大部分工作都是在课后时间完成的, 这样有利于消化和吸收知识。周期长, 教师和学生有很多的交流和沟通机会, 学生遇到问题可以有足够的时间思考, 教师也可以慢慢地指导学生通过查阅相关书本资料以及网络资料和学生一起解决设计中遇到的问题, 提高学生发现、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教学模式的创新

高职院校多数课程目前还是在延用传统的教学模式, 即强调教师传授知识的主导性、忽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这种教学模式, 看似合理, 实际上没有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及应用知识、拓宽知识面和创新能力的机会。这对于应用性人才的培养非常不利。《机械设计基础》属于技术基础课程, 比其它基础课程更接近工程实际, 与专业课相比, 又具有更宽广的研究面和适应性, 学习这门课程不仅要求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 还需学会综合运用其它课程知识。针对课程的这一特征, 通过“学以致用”的教学模式, 使学生能够积主动积极地学习并掌握课程知识以及能够应用知识。

3 教学方法的创新

教学工作不仅仅是传授学生知识, 更重要的是要教会他们如何获取知识的方法, 这就是“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中心, 以能力培养为理念, 结合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改变课堂教学方法, 不要把所有的知识都在课堂上灌输给学生。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讲解中, 应避免把各章节的内容分割开来、孤立地学习, 避免脱离实际地生搬硬套书本知识;应注重所学知识的内在联系, 并将其与工程实际紧密联系起来、融会贯通、灵活运用以收到举一反三效果, 这样更易于学生掌握巩固知识。教师要不断地充实和丰富自己的教学内容, 寻找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新观念、新事物, 不断开发学生的机械创新思路。

4 教学手段的创新

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能力, 如何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该课程, 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教学手段是关键。教学, 教是外因, 学是内因, 如果没有学生积极主动的学, 教师教得再“好”也是徒劳, 优化教学手段, 使“教师带着知识走向学生”转变为“教师带着学生走向知识”。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中, 我们的教学手段方面已经从实物、模型、录像等方式, 逐渐向多媒体教学课件、校内外实训基地、网络课堂等方向发展。采用现场教学、课堂讨论、理实一体化、做学合一及综合能力训练等教学手段相结合, 形象直观。在教学过程中着重开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如在讲平面连杆机构类型时, 改变过去罗列式的教学方法, 以铰链四杆机构基本机构为引子, 从创新的角度去讲各种变异方法, 通过从不同的角度和思路变异出各种常用的机构, 同时, 用大量的工程实例让学生对生产和生活中的机械装置和机构有了更广泛的认识, 开阔了眼界, 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机械设计基础》这门课程有其固有的特点, 学生必须自己动手才能更深刻地理解所学习的一些原理知识, 掌握一些机构的特点。随着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 要想更好地提升教学效果, 在原有教学教具、模型的基础上, 还必须建立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一体化教室, 将相关的机械模型、实物配置齐全, 使学生在听完理论教学知识, 立刻观察模型、实物, 同时进一步亲自动手进行拆装, 这样不仅使学生有了现场操作的体验, 帮助学生消化理解知识,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同时也丰富了课堂教学的信息量, 有利于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水平, 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5 考核方式的创新

本课程常用的考核方式为学生课程考试成绩或者平时作业成绩+考试成绩综合核定。而且考试内容一般不允许超出教学大纲规定的知识内容。学生从读书以来, 这种教学模式几乎成为一种定势, 教师认为理所当然, 学生则是习以为常。但《机械设计基础》是一门技术基础课程, 这样传统的考核方式制约了学生创新设计能力。因此, 为了更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将课程知识应用于实践, 并通过实践巩固课程知识, 考核方式改为设计产品和课程考试, 学生自愿进行选择。选择产品设计的同学要根据知识点内容设计产品, 在设计产品的过程中, 进一步理解、吸收和消化知识;另外学生在构思设计对象的过程中, 必须充分发挥其观察能力和想象力, 由此培养他们的创新设计能力和应用知识的能力;而选择课程考试的同学, 还是要做课后习题, 以消化和吸收知识。凡选择设计产品作为考核方式的学生无需参加考试, 但上课时几乎没有缺席者, 而且听课注意力非常高。在缺少制作产品所需材料、场地和设备的情况下, 为了展示和表达设计作品, 学生还必须自学三维建模软件。因此, 从另一个角度看, 这种考核方式, 还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团队合作设计能力 (由于进行产品设计的工作量比较大, 为了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规定几个人自愿组合组成一个设计小组) 以及交流能力 (选择产品设计的同学会在一起相互交流、沟通和学习软件的使用方法与技巧) , 这样, 学生的自主学习、相互交流以及团队精神在产品设计过程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6 结语

《机械设计基础》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 它综合了机械制图、工程力学、金属材料、公差配合、机械加工工艺等知识, 对教师授课要求较高。只有在授课时根据不同的内容, 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锻炼学生的思维方式, 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摘要:本文通过对高职《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考核模式的创新教育来谈这门课程的教学, 从而寻找研究和创造相结合的创新教学模式来适应高职教育, 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高职,机械设计基础,创新,教育

参考文献

[1] 陈立德.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指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2] 柴鹏飞, 王晨光.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指导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9.

[3] 庞兴华.机械设计基础[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9.

[4] 黄颈枝, 程时甘.机械分析应用基础[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6.

机械设计基础论文范文第6篇

1 整合教学内容

将课程内容分为两大块:机械基础和机械设计。机械基础部分主要讲述机械设计所必须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 内容包括机械工程材料、公差与配合基础、工程力学基础、常用机构、联接、弹簧等;机械设计部分主要讲述通用零部件和常用机械传动的选用和基本设计方法, 内容包括摩擦轮传动和挠性传动、齿轮传动、齿轮系与减速器、轴承和轴、机械的润滑与密封、机械设计与创新等。

2 改变教学方法

2.1 讲好绪论、激发学生学习课程的兴趣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对学习有着神奇的内驱动作用, 能变无效为有效, 化低效为高效。要使学生对《机械设计基础》课感兴趣, 讲好绪论是关键, 绪论是整本书的中心思想, 主要介绍本课程的研究对象、课程性质、任务、内容、基本要求、学习方法和课程的发展概况。很多教师在讲述绪论时要么简单介绍, 要么是“王婆卖瓜, 自卖自夸”, 无非是说该课程怎么怎么重要, 大多流于形式, 不能激发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兴趣。绪论课应以一系列问题作为开篇, 如:自行车采用什么机构实现只能前进不能后退?为什么车刀可以切金属, 而菜刀只能切菜?教室上方的梁为什么是矩形截面且竖着安装?通过这些问题引出本课程的研究对象、课程内容等, 同时激发学生探究机械设计基础的兴趣。

2.2 每次课要为下次课设置任务

每次课结束时不仅要对本次课进行小结, 还要结合下次课的教学内容设置任务, 如下次课讲螺纹联接, 可以设置如下任务: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螺纹联接?螺纹联接的类型有哪些?螺纹为什么要预紧, 如何防松?螺纹联接的强度如何计算?通过任务的设置不仅可以激发并保持学生预习和研究新知识的兴趣, 还可以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3 充分利用实物和现代教学手段展示教学内容

随着高职教学理念的更新, 教学改革不断深入, 课程体系不断调整, 课程内容不断优化,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相应增加, 而学时数却越来越少。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完成必须的教学内容, 同时又要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我认为除了对教材适当增减、修改教学内容, 完善必需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 另外对一些过深的、不必要的理论推导、证明予以删除, 让学生主要掌握公式、定理、方法的实际应用外, 还要充分利用实物、教学模型和现代教学手段展示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实物和教学模型对学生进行展示, 例如在讲齿轮设计时, 通过向学生展示新齿轮和各种报废的齿轮, 从而让学生自己总结出齿轮的失效形式和设计准则, 这样既增加了学生的感性认识, 又吸引学生的注意,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课堂教学中还要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 特别是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各类机器和机构的运动过程, 各种机械零件在实际中的应用, 各种机器、机构、部件和零件的内部机构, 以此增加课堂信息量, 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启发和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激发学习兴趣, 增强教学效果。

2.4 加强实践教学

职业教育特别强调课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 因此在注重理论教学的同时, 也要加强实践教学。在实践教学中摒弃验证性的实验, 增加应用型实验, 如开设螺纹拆装实训、联轴器拆装实训、减速器拆装实训、内燃机拆装并绘制机构运动简图实训等, 另外还可以增加到工厂参观实习, 通过这些实训不仅能增强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 还能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 对学生形成工程意识和职业能力也会起到重要作用。

3 将课程设计与理论教学融合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一般在学期末都安排有一到二周的课程设计, 传统教学是在理论教学后进行课程设计, 导致课程设计与理论教学脱节。我们的做法是将课程设计融合到理论教学中, 在讲机械设计部分之前下发设计任务书 (减速器的设计) , 设计任务结合教学内容分解为八个单元:传动装置的总体设计、带传动设计、齿轮传动设计、轴的设计、联轴器的选择、轴承的选择、润滑与密封、绘图并编写计算说明书。在理论教学中穿插安排几次课程设计专题讲座以及在讲与设计单元相对应的内容时先布置单元设计任务, 让学生在教中学、学中做, 从而实现“教、学、做”一体化。这样做既能保证设计时间、设计质量, 又能使学生在设计中领会基础知识、在理论教学中掌握基本设计方法。

4 课程教学内容向其他课程延伸

将课程内容向其他课程延伸, 使课程之间横向打通, 我们具体做法如下:我院《机械制图》课程的综合训练项目是减速器模型的测绘与画图, 这为机械设计基础的课程设计打下基础;将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中的零件图和装配图作为《CAD》课程的作业;课程设计中的零件 (如输入轴、输出轴、箱体、端盖等) 作为《机械制造技术》课程工艺规程制定和《数控加工与编程》课程的训练题目;利用应用软件对课程设计的零件、成品进行三维造型、仿真加工和装配。这样就保证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学生的设计成果贯穿到其他课程中, 既为其他课程提供训练题目, 又能促进学生对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持续学习, 从而使学生长期保持对课程和专业的学习兴趣。

总之,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改革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为出发点, 让学生在有限的课时内既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 又在实践能力、设计能力等方面得到锻炼。

摘要:本文从整合后的高职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内容、课程特点出发, 提出了对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一些改革思路和具体实践办法, 从教学内容的整合、教学方法的改变、课程设计的变革到课程内容向其他课程延伸等方面进行了探索, 并提出了具体可行的办法。

关键词:机械设计基础,教学改革,教学内容,课程设计,实践教学

参考文献

[1] 隋明阳.机械设计基础[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9.

上一篇:建筑结论论文范文下一篇:园艺职称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