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与幼儿教育论文范文

2024-07-15

游戏与幼儿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一、 开展“民间童谣与民间游戏”课题研究的意义

2010—2011学年,根据课题研究计划,我园将 “民间童谣与民间游戏”这一熟悉而具特色的活动作为课题研究对象。在学习民间游戏的活动中幼儿不仅在游戏中学,同时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让幼儿积极参与,主动探讨。在学习中提高孩子们的口语表达能力,胆小的孩子敢说话了,口吃的孩子通过童谣的学习和训练,言语比一前连贯了,孩子们对于学习民间童谣的兴趣大增。他们把在家学会的民间童谣说给小朋友们听,在童谣的选择中,大量的民间玩具为我们提供了大批的素材,我们把玩具和游戏结合在一起,在活动中进行尝试。民间游戏,大多是很早以前流传下来的,有些童谣与游戏内容幼儿不理解,我们就在选择内容上进行反复推敲,确定内容后让幼儿学说,并给以通俗形象化的解释或修改。

二、 开展课题研究的目的

民间游戏艺术具有特殊的情趣和魅力,具有率直、不拘一格的质朴特点,与农村儿童艺术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倾向有所相同,可以说民间游戏与艺术活动有内在的共同特征,游戏地发展可以开发幼儿的智力,是一项利于孩子们全面发展的活动,有利于幼儿学习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被人们认识到对于儿童知识面的扩大,能力的培养,情感的培养,情感的熏陶,美感的启迪,都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现有水平,将一系列民间游戏玩具作为主题进行选材。在选材中注意选择了一些浅显易懂,贴近生活的民间游戏,让幼儿学习。

三、课题研究分工情况

组长:杨洪芹(全面负责课题研究工作) 成员:常锡燕(负责民间童谣搜集) 李艳玲(负责民间游戏搜集)

尚丽丽(负责材料整理工作)

四、开展课题研究有利于提高幼儿综合素质

谈起民间游戏老师们都非常兴奋,特别是年龄大的老师们都能如数家珍似的说出许多游戏名称,如:跳绳、翻绳、摔宝、跳皮筋、拾石子、玩纸牌、弹杏核、扣泥巴、踢毽子,拾高粱柞等等。这些游戏不但符合孩子们好学、好动、好模仿、好游戏的心理特点,而且易学、易会、易传,增添参与的主动性,既能促进幼儿体、智、德、美诸方面发展,陶冶幼儿的情操,使孩子在游戏中生活、在游戏中学习、在游戏中成长,促进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

游戏的过程也是孩子们学习的过程。他们充满新奇、幻想和奥秘的游戏世界里,小脑袋不停地转,并努力去探索,操作以期得出答案,不倒翁为什么不倒,陀螺为什么会转?石头是从哪里来的?火车为什么会叫?这些问题不仅激发了孩子丰富的想象力、思维力,同时也是孩子认识工具、启迪他们智慧的教科书。在玩游戏时有些孩子不愿与别人分享自己心爱的玩具,总是一把抢过自己的说:“这是我的玩具,不给你玩。”由于这种不愿与人分享的心理,往往这些孩子在玩耍时总是不合群,难以与别人合作,久而久之容易形成唯我独尊的孤僻性格。针对这些情况,在玩民间游戏的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孩子热情大方的品质,多组织一些集体协作性的活动,例如:抬轿子,四人踏板、拉大锯等游戏,让孩子通过游戏学会怎样与别人友好相处、相互合作。

根据孩子们好玩、好动、好胜、好奇的特点,我们利用早间活动和户外活动时间,让孩子们按照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自愿选择伙伴一起玩剪子包袱锤、骑大马、老鼠钻风箱,老鹰捉小鸡等两人或群体游戏,在游戏中可以充分调动孩子自主学习的欲望。让孩子们向爸爸、妈妈学习一个他们小时侯的游戏,带到幼儿园教给大家一起玩,孩子们在愉快的气氛中,争着教争着学。通过互相交流,观摩和评价,既发展了语言,又发展了基本动作;既发展了兴趣,又增强了自信和自尊。让孩子们自己独立自主地、创造性地开展游戏,在玩中学,学中玩,起到了引发感情,共享共乐的效果。民间游戏为孩子提供了一个轻松愉快、具有丰富刺激的、能鼓励孩子自主学习的良好环境。

五、民间游戏与教育活动的融合。

在各项教育活动中,有些活动往往无法在时间空间上满足幼儿探究的需求,此时如果教师能提供相关的游戏材料,引导幼儿开展游戏活动,将会使幼儿在认知、情感等方面获得很大的满足。如,孩子们在大自然中玩角色游戏,他们用泥巴捏出娃娃,用木块摆上床、桌子、凳子,捡了一些树叶、小草用纸袋包好做垫,在地上挖上灶台,放上泥捏的锅,到种植园里采来菜叶,然后分配角色(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等),玩起了娃娃家的游戏,他们的材料全是用大自然中的泥土、花草等,而且玩的很投入,很愉快。在孩子们的争论中,通过教师的引导,“生成”出:到树上去采叶子,树会痛吗?它会哭吗?采树上的叶子,树还会长高吗?孩子们争论的脸红脖子粗,最后来到老师这里,老师只说了一句:树和动物和人一样都是有生命的。孩子们热烈地讨论起来,有的孩子试着采自己的头发,后说:“以后要爱护树不能采它的叶子了。它会痛的,我采了自己三根头发,痛得快要哭了。”游戏中孩子们不再顾忌自己的行为方式或语言的失误,活动的自由度较大,不受区角的限制,而教师仅采用提问和建议的方法去影响幼儿的游戏行为,成为幼儿游戏的援助者,幼儿可以充分交流自我表现,自主性得到了体现和发挥。这样的环境,可以促使幼儿展开想象的翅膀,无拘无束地动脑、动手、动口,积极地去想、去做、去采集大自然中的东西做游戏材料,从中获取多方面的知识,并且游戏内容接近于主题内容,已和整个主题活动的进度紧密结合在一起,从中孩子们得到了快乐和发展。

六、民间游戏可以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

亲社会行为是指个体在社会交往中表现出来的一种良好的道德行为,它包括谦让互助,协作分享等有益行为,这也是在我们的主题活动中所表现出的内容,例如:在建筑游戏中,引导幼儿制定“能共享玩具材料”的规则,要求幼儿能分享玩具,诱发分享和谦让行为,在角色游戏中引导幼儿建立“协商扮演角色”的规则,要求幼儿在游戏前能协商好自己的角色,诱发协作行为,遇到两人同时要扮某一角色时,就诱发退让行为。

在当今社会已越来越向着社会化、多元化发展,不管是课程的生活化和游戏化,都离不开社会这个大背景。陈鹤琴先生很早就提出“大自然是活教材”的教育观念。我们努力使课程游戏化的同时,积极尝试与社会、家庭、社区合作,充分利用周围的有利环境,整合多方面的课程资源,诱发幼儿的亲社会行为。

为了让家庭真正成为幼儿园的合作伙伴,我们尝试开展了“幼儿家庭游戏”的创建,指导家长如何开展亲子游戏,提高家长的游戏教育观念。首先,我们要求家长根据自己的条件为孩子提供一个可自由游戏的房间或每周教孩子一个游戏,为孩子提供丰富的能适应孩子发展需要的游戏材料。使家长能够支持并鼓励孩子游戏,使家庭真正成为幼儿园教育的合作伙伴,家长成为幼儿园新的课程资源。

幼儿的生活就是游戏,游戏是幼儿体验社会生活的最好的方法。保障儿童游戏的权利是现代早期教育促进幼儿健康、和谐、全面发展的基本策略。因此,在幼儿园教育实践中,我们强调遵循“以民间游戏与幼儿素质的提高的原则。把游戏作为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从根本上,把教育与幼儿的生活予以最佳整合的基本途径。还幼儿以游戏的生活就是让儿童找回童年的幸福与快乐。

游戏与幼儿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为保证幼儿园的教育教学质量,幼儿教育工作者应正确树立“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幼儿教育理念,对于幼儿教育活动的开展,应注重对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迎合幼儿爱玩的天性,采取有效的游戏教学方式,使幼儿在游戏活动中学习知识,培养品质。“安吉游戏”中自发性、主体性、开放性的特点,为幼儿教育工作者提供了新的开展游戏教育的方向。本文通过对安吉游戏的特征进行分析,挖掘安吉游戏的精髓,创新幼儿游戏教育活动,进一步帮助幼儿园提高幼儿游戏教育教学质量。

关键词:安吉游戏;幼儿教育;游戏教育;主体性

前言

在幼儿园开展幼儿教学活动时,游戏教学不但要能够满足幼儿身心发展的需要,还要做到能够帮助幼儿更好的学习与发展。因此游戏教育成为幼儿教育阶段主要的教育教学方法。为提高实际的幼儿教育的教学质量,幼儿工作者一直在对游戏教学进行摸索研究来实现幼儿的教育目标。安吉游戏的提出,为幼儿工作者提供了新的游戏教育的思路。“安吉游戏”是对浙江省安吉县的幼儿园游戏课程的简称,以“放手让孩子去玩”创造“真游戏”为主要特点,来更好的培养幼儿的自主性与主动性。在“安吉游戏”模式中,改变了传统幼儿教学中由教师带领孩子玩的教学模式,确立了幼儿在游戏中的主体地位,使幼儿成为游戏的主人,真正的实现了“在玩中学”的教育思想,为幼儿教师开展幼儿教育活动提供了方向。

1安吉游戏的特征

安吉游戏具有“自主性”、“开放性”、“主动性”的三大主要特征。在“安吉游戏”的模式中,安吉县的幼儿园为幼儿准备了足够大的活动空间以及充足的活动时间,并且更加尊重幼儿自身的意愿,使得幼儿可以自主的选择游戏材料与游戏方式,以及游戏伙伴,完全遵从幼儿自身的发展意愿做出的游戲行为。并且在游戏活动中,幼儿教师并不对幼儿行为进行过多的干预,进一步保证了幼儿游戏的开放性与自主性。“安吉游戏”的这种游戏方式使得幼儿更加主动积极的参与到教学活动,提高了幼儿教学的主动性。而且“安吉游戏”的这种模式进一步释放了幼儿的天性,更加促进了幼儿个性发展,是一种更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真游戏”的教学模式。

2安吉游戏对幼儿游戏教育活动的启发

2.1注重幼儿个体发展,因材施教

在传统的幼儿教育教学活动中,幼儿教师为方便统一管理,通常情况下都是对幼儿进行统一教学活动,并不利于对幼儿个性发展的培养。作为现代幼儿工作者应改变这种教育思想,提高对幼儿个性发展培养的重视,因材施教,满足幼儿个体发展的需要。因此,幼儿教师需要细心观察、善于分析,了解每一位幼儿的特性,分析幼儿的优势与不足,结合幼儿的行为习惯、学习能力和性格特点,进行更为符合幼儿发展的教学活动与教学方式,尽可能的制定出满足每一位幼儿的发展需要的教学活动与游戏互动方式。

例如,对于喜欢音乐,具有音乐或者舞蹈天赋的幼儿,可以多设计一些具有音乐、舞蹈因素的游戏,例如跟着音乐节奏自由舞动小游戏、舞蹈教学、音乐欣赏等游戏活动;对于喜欢美术,具有色彩、绘画天赋的幼儿,可以多设计一些色彩游戏、绘画环节,例如色彩辨认、自主绘画之类等等。幼儿教师可以依据不同幼儿的不同天赋、特点、性格对幼儿进行个性化培养,实现对幼儿的个性发展的培养,为幼儿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

2.2创新游戏模式,开发幼儿潜力

在传统的幼儿教育活动中所开展的游戏教学在形式比较单一,在内容上较为枯燥乏味,不但缺乏对幼儿足够的吸引力,而且对于幼儿潜力的开发也有所不足,其教学效果不明显,教学质量有待提高。因此,幼儿工作者应重视对游戏教学模式的创新,不断推出多种具有教学意义的游戏方式,更具趣味的游戏内容,在吸引幼儿注意力的同时,进一步开发幼儿的潜力,实现对幼儿的全面培养与潜能开发。

例如,在对幼儿想象力与创造力的能力进行培养时,为学生定下一个“汽车”主题,并为幼儿准备不同的物品,比如纸张、彩笔、空盒子、空药瓶、纸杯、剪刀、胶棒、双面胶等等,幼儿可以自主选择物品,通过拼接、搭建、绘图等方式完成任务。这种游戏方式不但对幼儿更加具有吸引力,而且能够更好的锻炼幼儿的想象力与创造力,甚至是动手能力与绘图能力。这种游戏方式在开发幼儿潜力的基础上全面锻炼了幼儿的能力,对幼儿今后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3 鼓励幼儿自主游戏,提高幼儿在游戏中的主体地位

安吉游戏模式中,幼儿的游戏主体性是对当前幼儿教学活动中游戏教育理念的重大改革。在传统游戏教学活动中,一直是幼儿教师作为游戏的主体地位,带领着幼儿开展游戏活动,而幼儿只是按照指令与要求去参与活动,完成“任务”,对于幼儿而言,这并不是真正的想要的游戏,而是一直变相的任务,因此,传统的游戏教学活动并不利于幼儿的发展。而在“安吉游戏”中,鼓励幼儿自主进行游戏,在给了幼儿更大的选择空间的同时,确定了幼儿游戏教学中幼儿的主体性,表明了教师只是幼儿游戏活动中的观察着、辅助者、引导者。这种方式更加激发了幼儿参与了游戏活动的兴趣与积极性,最大程度的开发幼儿的主动能动性,对于幼儿教育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作用。

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幼儿教师应鼓励幼儿进行自主游戏,使幼儿对游戏具有充分的主动权,在幼儿进行游戏活动时,做到管住嘴、不插手,对幼儿的自主活动进行细致的观察,从中分析出幼儿的学习情况,为之后的教学活动作出更细致的规划。同时,还可以鼓励幼儿自主设计游戏,比如由幼儿教师提出游戏主题,让幼儿自主思考如何设计游戏、开展游戏以及准备活动等等,提升幼儿对游戏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总结

幼儿教育是最基础也是最基本的教育,不同于小学教育、初中教育等需要涉及多种的学科知识学习,幼儿教育更加注重对幼儿品质的培养与幼儿能力的开发。因此在幼儿教育中,要充分的发挥出游戏教学活动的真正作用,重视幼儿在游戏中的主体地位,做到把幼儿自身意愿放在首位,并结合幼儿的自身实际情况,不断创新,设计出多种多样的游戏模式,在“安吉游戏”模式的启发下,帮助幼儿更好更全面的发展,使幼儿能够健康快乐的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葛建萍.安吉游戏对我国幼儿园游戏活动的启示[J].名师在线,2021(16):95-96.

[2]李娟萍.浅议“安吉游戏”把游戏的主动权还给孩子[J].中国校外教育,2020(24):120+124.

[3]孟海燕.幼儿教育引入安吉游戏的有效策略[J].中国文艺家,2019(04):216.

游戏与幼儿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融合教育是指让特殊幼儿进入到普通幼儿的班级共同学习,保证他们之间的平等性。

在新时期幼儿教育当中,教师组织幼儿游戏活动时,应当明确活动的目的和意义,明确工作的方向,并确保活动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教师需要对幼儿的学习能力和个人潜力进行分析,并重点关注特殊幼儿的学习状态,为幼儿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达到启蒙教育的目的。

基于此,本文针对特殊幼儿游戏活动的常见形式进行分析,并结合开展活动干预工作的目的介绍几种常见的活动形式以及活动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一、幼儿游戏活动干预的目的和常见形式

想要开展幼儿游戏活动对幼儿的行为及思想进行科学有效的干预,教师就必须明确进行干预工作的目的,并结合新时期的幼儿发展情况选择合适的干预形式。

1.基本目的

在特殊教育工作当中,教师所面对的主要是视力、听力、语言、肢体、智力、精神和综合等方面有欠缺的特殊幼儿,在进行教学工作时,普通的教学方式无法与幼儿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无法达到启蒙教育的目的。基于此,教育部门意识到开展幼儿游戏活动对幼儿进行思想和行为干预工作的重要性。具体干预方法:教师结合特殊幼儿在学习过程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制定活动方案,让幼儿在活动过程中认识社会、认识自然,并且学会如何与人沟通交流。通过这种方法来解决特殊幼儿无法与其他幼儿及社会群体有效沟通交流的问题,让其具备基本的社会生活技能。此外,在融合教育环境下,普通幼儿和特殊幼儿在同一个活动室中学习,就必须要改善幼儿之间的关系,避免出现歧视心理。从幼儿的角度来看,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通过游戏进行互动,提高正常幼儿对特殊幼儿的接纳度,这就是幼儿游戏干预的基本目的之一。

2.常见形式

要想提高幼儿游戏活动干预的有效性,就必须结合实际教学工作情况选择合适的干预方法。目前,最常见的干预方式主要分为两种,分别是个体干预和团体干预。个体干预是指教师针对某一个幼儿的学习特点,采取一对一游戏活动的方式与幼儿进行互动交流。通过对比研究可以发现,这种方法比团体干预效果好,但是对教学环境有一定的要求。团体干预是指特殊幼儿与社会交往能力较强的普通幼儿处在同一团体当中做游戏,通过这种方法引导幼儿在活动过程中对同龄人进行学习和模仿,从而提高幼儿的接受能力。这样更容易让幼儿放下心理防备,使特殊幼儿和普通幼儿可以快速融合成为一个集体。在幼儿游戏活动的干预中,教师应当挑选一些能够促进幼儿游戏和交流的材料,并为幼儿提供支持策略,鼓励特殊幼儿与正常幼儿进行适当的交往,从而有效促进特殊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稳步发展。
二、优化幼儿游戏活动的干预内容及形式

传统的幼儿游戏活动无法达到干预的目的,也不符合融合教育环境的教学需求,教师应当积极研究优化游戏内容和形式的可行方法。

1.营造良好的活动氛围

在融合教育环境中实际开展幼儿游戏活动时,教师首先要为幼儿营造一个良好的活动氛围。这需要幼儿园加大资金投入来创设幼儿园环境,同时,教师需要结合特殊幼儿的身体情况选择适宜的活动内容。尤其是在集体活动中,对于自闭症儿童,应当选择一些活动量比较小的游戏,比如识字游戏、识图游戏等。并在游戏过程中播放一些轻音乐,避免过于吵闹的环境影响幼儿的思维发展。而对于肢体有残疾的幼儿来说,在开展游戏活动时,教师应注意规划好活动的范围,并尽量清除活动场地中的障碍物。在此基础上开展游戏活动,才能更好地提高幼儿参与游戏活动的积极性。

2.师生互动模式

在幼儿游戏活动当中,想要让特殊幼儿参与到普通幼儿的活动中,教师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带头作用。在开展游戏活动时,教师可以先带领一部分幼儿进行示范,让他们了解这个游戏的基本玩法。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身份互换的方式,让普通幼儿感受特殊幼儿的学习方式和游戏活动,以便于让特殊幼儿和普通幼儿之间的交往更加亲密。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融入到游戏活动中,利用游戏来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还可以将一些童话故事和游戏结合起来,增加游戏活动的趣味性,提高幼儿兴趣,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此外,在游戏过程中,教师要全程观察幼儿的表现,适当增加游戏的难度。比如,可以将幼儿进行分组,以小组比赛的形式,让普通幼儿带动特殊幼儿开展游戏活动,提高其团队意识。

3.游戏治疗方法

游戏治疗主要指透过游戏将幼儿内在的焦虑外显化,并通过互动,增加幼儿对自我行为和情绪的认知,让幼儿找到抒发情绪的正确方法。开展这种游戏可以有效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加强幼儿在面对困难时的信心和能力。不过,游戏治疗方法有着较强的专业性,幼儿园应当聘请这方面的专家来为幼儿授课,这是保证游戏活动充分发挥干预效果的基础和前提,需要各个幼儿园高度重视。


三、融合教育环境中开展活动干预的注意事项

幼儿正处于对世界充满好奇心的阶段,通过游戏活动,可以让幼儿正确认识社会、认识物体。在具体的融合教学工作中,基于新时期教学改革工作的基本需求,教师还应当关注如何启发幼儿的想象思维能力。

1.理解幼儿的行为

由于特殊幼儿自身可能存在视力、听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方面的障碍,在交流方面有先天性的缺陷。基于此,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时,应当有足够的耐心,并且具备专业的教学指导能力,能够从幼儿的肢体动作或者表情当中分辨出幼儿内心的想法。研究表明,由于特殊幼儿在表达方面有障碍,无法顺利与他人进行沟通交流,其内心经常会具有丰富的想法和很强的创造力。教师需要学会发掘幼儿的潜能,帮助他们找到兴趣爱好,然后将具有相同兴趣爱好的幼儿组成一个团体,开展与兴趣相关的游戏活动。这样,特殊幼儿更容易被正常幼儿理解和认可,教师也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活动的效率,改善教学氛围。

2.活动中明确工作方向

在具体开展幼儿游戏活动时,由于现阶段的教学环境为融合教育环境,教师应当正确认识游戏干预工作的意义和价值,明确游戏干预的侧重点是培养幼儿的游戏技能还是为了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与环境、他人建立关系。只有明确具体的工作方向,才能制定出科学的工作方案。教师应当不断地从活动中总结工作经验,了解幼儿的发展情况,注重游戏给幼儿群体带来的愉悦性,尊重幼儿游戏的特点。在活动中,教师可以对幼儿进行能力培养,如思维能力、反应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根据不同幼儿的需求制定不同的游戏方案。

融合教育环境是新时期教学工作的整体发展趋势,在这个背景下,特殊幼儿教育工作如何有序进行成为了幼儿教师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教师应当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从实际的教学经验当中分析幼儿的行为特点,学会理解幼儿的行为,并通过师生互动以及游戏治疗的方式,挖掘幼儿的学习潜力,以此来保证幼儿教学工作的顺利開展,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从而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

游戏与幼儿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随着幼儿的年龄增长,大班的幼儿初步具有了个性发展的雏形,展露出思维能力的萌芽和好学好问的特征。他们普遍拥有较强的好奇心、求知欲望、探究欲望,主要表现为思维较为活跃与积极,更为乐意学习新的知识、接受新的事物。由此,在幼儿的数学教育活动中,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幼儿的多种能力,为幼儿日后的数学学习奠定稳固的基础。笔者是一名幼儿教师,在日常教育活动中较为关注能力培养,本文主要是针对如何在大班数学活动中发展幼儿多种能力展开分析,希望为广大教师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大班;数学活动;幼儿;能力;方法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0.34.084

一、注重发展幼儿的数学认知能力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明确提出,需要重视发展幼儿的认知能力,幼儿教师也要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在幼儿教育活动中多多引入新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模式,为幼儿打造一个理想的学习场所,在各个教育活动中提升幼儿的认知能力。同样,在大班幼儿数学活动中也要注重发展幼儿的数学认知能力,让幼儿真正有所收获。

首先,教师需要为幼儿准备充足的学具、教具、多媒体视频、课件等,而且还要结合幼儿的年龄特征、行为特征、心理特征来检查数学活动教具,保证大班幼儿数学活动能够顺利开展下去。同时,幼儿教师要在大班幼儿数学活动中体现《指南》精神,为幼儿展现多种模式、多种程序、多种想法、多种方法的数学教育活动,结合游戏内容创设数学教育情境,提高幼兒参与数学活动的自主性与积极性,从而能够自主发现数学问题、分析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

其次,教师要善于在区角活动中培养幼儿良好的数学认知能力,在区角活动中让幼儿有足够的机会去练习、操作。数学概念的发展与形成需要建立在感性经验的基础之上,由此,幼儿想要全面理解与掌握数学概念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只有把数学教育活动和区角教育活动融合在一起,才能够给予幼儿一定的自由发挥、想象和适应的时间。在区角教育活动中,幼儿能够自由选择投入区角活动的时间以及材料,用自己的模式来构建数学概念。在幼儿区角活动中,教师所设定的数学教育活动会划分多个层次,以此来满足幼儿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保证每一位幼儿在区角教育活动中获得一定的数学经验,提升他们的数学认知能力。

最后,教师要把数学活动和日常生活活动融合在一起,选择一些幼儿比较熟悉、感兴趣的生活化数学素材,让幼儿能够很自然地学到更多的数学知识。这对幼儿的数学认知能力提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可以使幼儿在愉快、自然的学习氛围中感受到学习数学知识的趣味性与实用性,对所接触到的数学知识有更为深刻的理解与记忆。同时,教师需要引导幼儿通过亲身体验、实际操作、直观感知来获得数学经验,无形之中培养幼儿良好的数学认知能力。

二、提升幼儿的问题解决能力

要想在大班数学教育活动中提升幼儿的问题解决能力,需要重视幼儿的四个认知过程,其中包含了计划、注意、同时性加工、继时性加工。“计划”在大班幼儿数学教育活动中具备一定的评价性、指导性作用,能够让数学教育活动成为一个整体,还能够让教育目标具备较强的指向性,让评价结果和目标展开对比,以此来修正教育活动的过程。

在计划幼儿数学教育活动中,可以划分成三部分,其中包含了产生、选择、执行,当幼儿在数学教育活动中遇到问题,教师需要对计划展开评定,以此来调整计划。此过程能够帮助幼儿形成形象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注意”属于幼儿产生数学问题的重要基础,幼儿注意的产生需要其感知觉全面参与进来,幼儿只有对数据拥有一定的感知,才能够形成问题。幼儿的情绪性比较强,教师要结合幼儿的情绪性特征来设定教学条件,让幼儿能够全身心投入到数学教育活动中去。幼儿在解决数学问题期间,对于信息的感知、对于问题的感兴趣程度都取决自身的注意程度,只有注意程度高,幼儿才能够把获取的信息转换为自己能够理解、接受的内容。

“同时性加工”在解决数学问题过程中的作用比较大,主要是指把个别刺激融合在一起,构建成为一个有机整体,而不是简单拼凑个别刺激。通过信息刺激能够让幼儿提高学习的注意力,从而感知到数学问题,接着幼儿教师引导幼儿去表述数学问题,加深对数学问题的理解。同时性加工需要教师改变自身的教育模式,引导幼儿自主理解接收到的数学信息,展开字面意义的探究与理解,用自身熟悉的语言来重新组织,从中提取相关信息,把问题表层理解和数学知识经验融合在一起,无形之中提升幼儿的问题解决能力。

“继时性加工”是对数学知识进行加工,用幼儿能够接受、熟悉的方式表达出来,让幼儿之间实现数学信息的交流、学习,改变以往死记硬背、灌输式的数学教育活动模式。

除此之外还有三个需要注意的地方。首先,教师要善于为幼儿创设数学问题情境,增强数学知识学习过程的趣味性,让幼儿能够全身心投入到数学问题中去,从而提升幼儿的问题解决能力。在问题情境创设之后,教师要给予幼儿一定的自由发挥、想象空间,通过含有数学意义的感官刺激来引起幼儿的注意,让幼儿通过求助他人或者自主思考来解决问题,养成解决问题的习惯、意识。其次,教师要注重锻炼幼儿的语言运用能力,因为幼儿的语言能力、理解能力是有限的,教师可以引导幼儿用口头语言来理解数学问题。教师在表述数学问题的时候要选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让幼儿能够充分理解数学问题的内容。最后,教师要多为幼儿提供一些实物,让幼儿在实际操作中解决数学问题。因为幼儿的思维处于萌芽阶段,更需要材料的协助,在实物操作中让幼儿有所收获。例如操作实物、数手指能够帮助幼儿解决一些难度比较大的数学问题,引导幼儿在动手操作中重新归纳大脑中的信息。

三、培养幼儿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

在当前的幼儿教育工作中,培养幼儿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是一项重要的任务。幼儿拥有了一定的数学思维能力,能够为日后的数学学习、知识运用奠定稳固的基础,教师需要改变以往应试教育模式,多关注幼儿的学习过程,而不是关注幼儿的学习结果。

首先,教师需要在数学教育活动中为幼儿创设一个轻松的心理环境,让幼儿可以沉浸在自由、快乐的数学学习氛围中,幼儿不会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能够按照自己的意向、兴趣来自主操作、思考、解决问题。幼儿的个体发展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异,那么在数学教育活动中,幼儿的学习需求也是不一样的,教师需要结合幼儿的需求来设定合适的学习任务,让幼儿停留在“最近发展区”,这样才能够充分吸收所学数学知识,锻炼幼儿的数学思维能力。

其次,教师要注重利用操作材料来提升幼儿的数学思维能力,在以往的数学教育活动中所用到的材料和其他活动材料是一样的,通常都是教师讲解,然后幼儿去重复和模仿,阻碍了幼儿的数学探索能力、思维能力的发展。因此,教师需要在数学教育活动中对幼儿展开个别操作,或者让幼儿通过分组操作来演示活动内容,幼儿自主选择材料和模式,这样较为符合幼儿的认知特点,可以为幼儿提供生动、形象、丰富的想象空间。

最后,教师要善于在游戏活动中鍛炼幼儿的数学思维能力。以往的数学教育活动中,教师容易忽视数学学科的特征,选择重复、灌输的教育模式,抑制了幼儿的学习主动性、思维能力。因此,教师要选择幼儿能够接受的方式开展数学教育活动,把数学游戏和数学知识融合在一起,能够化枯燥为趣味、化复杂为简单,让幼儿在可接受的范围内锻炼自身的数学思维能力。

四、重视提升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数学知识来源于实际生活,最终也会还原于实际生活,学习数学知识的最终目的是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幼儿阶段的数学学习,目的是对数学知识有一定的认知,学会简单的数学操作、记忆,由此,教师需要重视在数学教育活动中提升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首先,教师需要明确幼儿数学教育活动的操作目标,全面提升操作教育活动的有效性。在准备数学活动材料的时候,教师要选择能够引导幼儿自主动手操作的材料,让幼儿在引导、启发之下自主探索与操作,在锻炼幼儿动手操作能力的同时,帮助幼儿明确概念、整理经验。

其次,教师要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注重数学教育活动的层次性。教师要尊重、理解幼儿的个性化差异,引导、支持、鼓励幼儿由当前发展水平向着更高水平层次去发展。教师如果忽视了幼儿的差异性,会让有的幼儿“吃不了”,有的幼儿“吃不饱”。

最后,教师要关注幼儿的个性化差异,能够让每一个幼儿都有动手操作的机会,以便满足不同发展水平幼儿的学习需求,让幼儿真正有所收获与感悟。教师一定要帮助幼儿领会操作规则,这样才能够提升操作活动的有效性、准确性。如在自然测量、比较高矮与长短过程中,其操作方法和标准都有较为严格的要求,如果幼儿不了解操作规则很可能会得出错误的结果,不利于幼儿发挥自我主观能动性。

五、结语

在幼儿数学教育活动中,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育模式与教育理念,把幼儿作为数学教育活动的主体对象,结合幼儿身心发展特征来设定教育方案,给予幼儿更多自由发挥、想象的空间,提高幼儿参与数学教育活动的自主性与积极性,让幼儿在数学教育活动中锻炼认知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数学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对数学知识形成初步的认知,促进全面发展。除此之外,教师要注重开展多元化的数学教育活动,增强教育的趣味性,让幼儿能够全身心投入进去,这样才能够有所成长。

参考文献:

[1]刘晓明,陈彩琦. 幼儿数学策略应用的发展特点及元认知的影响[J]. 心理发展与教育,1999(3).

[2]张培,薛璠,张晓楠. 中班数学集体教学活动中幼儿游戏性表现的现状研究[J].才智,2014(34).

[3]陈薇.自主游戏中融合数学教育的探究与实施——以中班幼儿“数感”建立为例[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9(2).

作者简介:白淑鹂(1977.12— ),女,汉族,甘肃民勤人,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幼儿教育教学。

游戏与幼儿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游戏教育兼具娱乐性与教育性双重价值,本文针对游戏教育在幼儿教学中的价值进行评价,围绕创设游戏主题教育活动、实现角色游戏有效介入、充分利用民间游戏资源、加强游戏评价策略设计四个层面,探讨了游戏教育在幼儿教学中的具体应用策略,以期为游戏教育价值发挥与幼儿教育质量的提升提供参考。

【关键词】游戏教育;游戏化主题;角色游戏;民间游戏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游戏教育为幼儿的自主发展搭建起有效平台,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对幼儿渗透基础性教育,有助于促进幼儿语言能力、体力、智力思维、亲社会行为的综合发展,实现幼儿教育目标。

一、游戏教育在幼儿教学中的价值评价

(一)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特征

日本教育家井深大曾言:“游戏是孩子的第二生命,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游戏教育符合3-6岁年龄阶段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在促进幼儿自主发展、催生高级心理现象、实现儿童社会化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幼儿依据本能参与到游戏教学活动中,在享受游戏乐趣的同时激活自身能力与生活经验,在游戏中实现观察、思考、学习与实践等综合能力的发展,使游戏的教育价值得到有效发挥。

(二)实现幼儿多维培养目标

首先,通常游戏教育活动中渗透了幼儿教育阶段的基础性、常识性教学内容,幼儿在参与游戏活动的过程中建立与同龄儿童及教师的互动关系,在沟通、引导的过程中促进幼儿思维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有效激活幼儿的表现力与自主意识,培养幼儿的团队意识。其次,教师在开展游戏教育活动设计的过程中需考虑到游戏场地、游戏主题、教育对象、教学器具等多重因素,通过整合教学资源使幼儿在游戏活动中实现视觉、听觉等感官的发展,有效激活幼儿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践行“以人为本”的教学宗旨。最后,游戏教育具有娱乐性、趣味性特点,能够激活幼儿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意愿,使其在游戏活动中树立对抽象复杂问题的直观性认识,丰富幼儿的情感体验,并且在游戏中建立规则意识、调节不良情绪、增强自信心,更好地提高幼儿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游戏教育在幼儿教学中的具体应用策略探讨

(一)创设游戏主题教育活动,融合多元智能理论

教师应基于多元智能理论开展游戏化主题教育工作,关注幼儿的个性化特征与个体发展目标,将基础性、常识性教学内容融入到游戏主题设计中,围绕语言、认知、音乐、感官、体能、人格与社交等潛能维度与3-6岁幼儿发展目标进行对比,保障游戏教育活动的开展能够真正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例如在引导幼儿认识简单的数字后,教师可以将时钟的概念融入到复习课的设计中,创设以“钟表的秘密”为主题的游戏教学活动。首先在情境导入环节,教师可以利用“小朋友们,你们见过钟表吗?钟表有哪些用处呢?”等问题完成教学情境的预设,激活幼儿的生活经验;再利用电子白板创设“小猫的钟表店”这一游戏情境,在向幼儿展示不同款式、颜色、形状的钟表的基础上,引导幼儿观察钟面结构、思考12个数字的排列顺序,培养幼儿的符号联想力;随后在电子白板中呈现出空的表盘,邀请每名幼儿选择一个数字、利用拖拽功能将数字放置在表盘上,借此在复习数字知识的同时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激发学习兴趣;接下来进行认知导入,利用Flash软件创设“帮助小猫定一个8点整的闹钟”的故事性情境,通过展示动画课件引导幼儿观察分针与时针的变化关系,在此基础上设计“老狼老狼几点了”游戏活动,邀请幼儿扮演“老狼”,根据教师发布的指令旋转钟面指针,在游戏氛围中引导幼儿建立对于整点概念的认知,在寓教于乐中培养幼儿的符号联想力、深化感官体验,实现教学目标。

(二)实现角色游戏有效介入,适度发挥引导作用

受幼儿思维特征、认知发育水平等因素的影响,部分幼儿缺乏明确的自主思维意识,角色游戏的创设可以利用多种游戏主题、情节与角色使幼儿充分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有意识地模仿现实生活、再现不同角色的行为,对于培养幼儿人际智能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应注意在开展角色游戏时实现适度介入,依据幼儿特点与表现发挥引导作用,更好地实现游戏教育目标。

例如在开展“娃娃餐厅”角色游戏时,教师通过观察幼儿的活动表现发现有部分幼儿仅扮演“厨师”的角色,未能真正进入餐厅情境、缺乏与其他幼儿的合作交互行为,导致角色游戏的情节过于单一化。对此教师可以运用交叉式介入方法,选择“客人”这一互补的角色身份介入到幼儿游戏过程中,在模拟“客人”身份前来餐厅用餐时提出“请问服务员,你能帮我安排一个位置吃饭吗?”这一问题,引导幼儿有意识地进行“服务员”、“厨师”等角色的区分,并在就位后利用“点餐”、“索要餐具”等行为指导幼儿重新建立对于餐厅就餐流程的认识;同时,教师可以创设突发任务情境,例如对于菜品口味提出意见、不小心将餐具掉在地上等,在丰富游戏情节的同时有助于锻炼幼儿的语言能力与灵活应变能力;最后在“用餐结束”后,教师可以借助向幼儿询问“我需要付多少钱?”的问题推动情节发展,在“买单”后对幼儿的服务进行评价并表达感谢,借此在角色互动中发挥对幼儿行为的提示作用,更好地深化幼儿对自身角色定位的认知,提高角色游戏的教育实效。

(三)充分利用民间游戏资源,践行自由活动主旨

教师在开展游戏教育时应深入挖掘游戏资源,选取典型的民间游戏资源进行适度改编与创新设计,借此有效丰富游戏教育的形式与内容,避免幼儿在参与单一游戏的过程中逐渐失去兴趣,有效提高幼儿参与游戏的积极性、践行自由活动主旨。

例如教师可选取组合运用、拓展延伸等多种方法改编民间游戏与本土游戏活动,将传统的“搭城门”、“挤油渣”游戏进行组合,在考量游戏安全的基础上进行游戏规则的重新编写,引导幼儿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收获愉悦体验、培养语言沟通与人际交往能力。同时,教师还可以基于联动思维创设混龄游戏,依据小、中、大班幼儿的特点进行游戏难度、玩法的精细化设计,例如围绕沙包这一游戏材料进行顶沙包、跳房子、踢锅等沙包游戏的混合设计,利用混龄游戏活动的创设优化游戏教育形式的组合,借助不同年龄同伴间的互动培养幼儿的责任意识、情感表达与社会品德,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四)加强游戏评价策略设计,培养幼儿反思能力

评价与反思在幼儿教育中占据重要地位,通过培养幼儿的反思意识能够使其逐渐“去中心化”,帮助幼儿完善对自身行为的认知,促进逻辑思维与自律意识的有效培育。教师需注重合理把控教学评价方式,仔细观察幼儿的游戏行为,合理运用评价方法与语言艺术实现对幼儿自我评价价值的挖掘,引导幼儿在实践中认识到自身“有意图的行为”带来的“意外后果”,促使幼儿在反思的过程中提高观察能力与发现问题的能力。同时,教师应配合鼓励、激励策略的运用帮助幼儿建立对于改正自身错误行为的信心、避免幼儿陷入不良情绪,更好地促进幼儿发育健全品格与道德修养,深化游戏教育的价值与效果。

三、结束语

游戏教育是幼儿在启蒙教育阶段最适宜的教学手段,在幼儿教育中具有重要价值。教师在开展幼儿游戏教育活动时务必要牢固坚持幼儿的主体性地位,遵循幼儿兴趣与发展需求进行教育形式、方法的创新,并密切观察幼儿在游戏活动中的状态与表现,便于及时调整、优化教学模式,促进幼儿的个性化发展。

【参考文献】

[1]何姗姗.教育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价值及实践[J].好家长,2019,(23):50-51

[2]江琼华.儿童民间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价值和意义探究[J].教育界,2019,(28):135-136

[3]赵国萍.地方特色体育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J].教师,2018,(25):74-75

(海门市锦绣幼儿园,江苏 南通 226100)

游戏与幼儿教育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幼儿;音乐课程;课程游戏化;教学方法

一、什么是音乐课程游戏化教学

幼儿音乐课程游戏化教学是指将游戏与音乐活动相结合开展教学活动。从某种角度讲是利用游戏的形式开展音乐教学,从游戏中收获音乐知识,从音乐游戏化教学中获得丰富的游戏体验感,激发幼儿对音乐的兴趣,提升幼儿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幼儿的学习效率。

游戏是幼儿园开展教育工作的主要形式,教师只有在音乐课程游戏化中要关注并重视音乐课程游戏化的教学方式,并善于观察、善于总结、善于指导,才能够提升幼儿的游戏化心境。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如果幼儿缺乏自主学习能力、审美能力、不能够聆听音乐,不能够接受音乐教育,幼儿教师要采取有效的游戏化音乐教学模式指导幼儿接受音乐活动游戏化教学,逐渐培养,通过游戏环境潜移默化地提升幼儿的音乐欣赏能力和音乐审美能力。

二、音乐课程游戏化的优势

(一)激发幼儿学习音乐的兴趣

游戏化教学能够帮助幼儿建构音乐知识框架,是幼儿音乐教学的重要手段,音乐课程游戏化能够提高音乐课堂教学的合理安排,有序开展音乐活动,能够激发幼儿学习音乐的兴趣。

游戏化音乐课程提高课堂教学合理性一方面体现在合理的教学模式上。教师利用游戏化课程的教学模式,对音乐教学内容、背景、知识等进行简述,借助多媒体教学展示,将音乐知识以介绍游戏规则的形式呈现给幼儿,引导幼儿关注并理解音乐作品的内容。其教学模式的合理性是各科教师创新教学模式的首选。

另一方面,音乐课程游戏化能够合理地安排音乐课程的时间规划和内容规划。传统的音乐课程,主要内容是幼儿练习唱歌,大量的时间花费在幼儿唱歌上,导致幼儿对音乐缺乏审美感和审美能力,只有反复地模仿和练习歌唱。而音乐课程游戏化能够结合游戏活动的安排,将课程安排得井然有序,丰富音乐教学内容,鼓励幼儿参与,激发学习音乐的兴趣。

(二)培养幼儿音乐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近年来,音乐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成为人们交流感情、交往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游戏化教学过程,能够促进幼儿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的提升,幼儿借助音乐游戏,领悟音乐的独特魅力,掌握音乐节奏、音质等音乐元素,通过自己的内心感悟音乐的情感。此外,幼儿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可以培养音乐鉴赏能力。幼儿在游戏中,聆听自己喜欢的音乐,会主动要求学习音乐的内容,加之教师的正确指导,逐渐提升对音乐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促进综合素质的提升。

三、幼儿音乐课程游戏化教学方法探索

(一)韵律与游戏,推进音乐课程游戏化

在一次中班幼儿音乐课程观摩课活动中,中班教师组织幼儿进行“玩椅子”活动。最开始我以为就是带着孩子们随便玩玩,场面应该比较混乱。因为“玩椅子”活动我们班曾经开展过一次,场面非常混乱,孩子们不知所措,不明白课程的目的是什么,而且有幼儿拿着椅子原地不动,或是不听从教师的指导,让我们教师非常尴尬。

但是,在这次观摩课,令我非常惊讶,整个活动开展得井然有序,孩子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教师将孩子们分成“弹琴队”和“椅子队”,接着教师借助钢琴弹奏欢快的韵律并讲述游戏规则。接着,教师为孩子们演示如何进行游戏,让孩子们明白游戏的目的。然后,教师说“弹琴队”时,孩子们在钢琴上弹奏“12345”五个音符,代表活动开始,“椅子队”的孩子们在场中间等候音律,当弹奏“54321”五个音符的时候,坐在椅子上算是成功晋级,如果没有坐下来,则被淘汰,最后留在场上最多人数的队伍获胜。

通过这样轻松愉快的韵律与游戏相结合,孩子们对音乐兴趣得到了激发,同时学会听音乐韵律,陶醉在“玩椅子”游戏中。

(二)儿歌与民谣,丰富音乐课程游戏化内容

儿歌与民谣,是幼儿能够接受并且能够无传唱的一种形式,其内容押韵,附有节奏感,是3~6岁幼儿最喜欢的一种音乐方式。幼儿们喜欢儿歌的节奏,并且能够模仿儿歌中的舞蹈表演,让幼儿们在游戏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音乐教育,幼儿们学习儿歌中的内容,提升自身的审美能力。如儿歌《小兔子乖乖》,幼儿们听着儿歌的旋律与内容,会联想到小兔子一蹦一跳的可爱画面,仿佛進入了童话世界,教师们借助儿歌,在幼儿心中撒下一颗爱的种子,慢慢成长,最终开出娇艳的花朵,结出丰硕的果实。

再如,儿歌《好乖乖》:“老公公、八十岁、请您坐下来、给您捶捶背。”这样通俗易懂,且四行十六字的儿歌,朗朗上口,通过对歌词和韵律的反复歌唱,孩子们明白了幼儿要尊老、爱老、要学会运用“请”、“您”等礼貌用语。借助儿歌,丰富了音乐课程的教学内容,不仅让幼儿学到了音乐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够将音乐与游戏,与幼儿园一日常规内容相结合,让幼儿在快乐中成长,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和综合素质。

四、结语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对学前教育的进一步关注,幼儿教育越来越精益求精。教师通过游戏,开发幼儿的潜能和激发幼儿的兴趣,在寓教于乐的环境中培养良好的习惯和开发幼儿的智力,将音乐与游戏相结合,让幼儿在快乐中提升自己,是新时代幼儿教师创新教育工作的最终目标。

(责编 张欣)

上一篇:抗滑桩质量管理论文范文下一篇:循环型农业经济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