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型农业经济论文范文

2024-07-15

循环型农业经济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减量化;低消耗;低排放;循环农业

循环农业是指以生态规律为基础,以资源高效循环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益为基本特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农业发展模式。

一、国外循环农业的典型模式

1.以色列节水农业模式。以色列60%以上的国土处于干旱与半干旱状态,没有水,没有雨,水资源严重匮乏。为了维持经济和农业的发展,他们长期致力于发展农业节水技术,最大限度地利用水资源。(1)循环利用污水资源。以色列是世界上循环水利用率最高的国家,处理后的污水利用率已达70%,居世界首位。以色列每年大约有3.2亿立方米的废水经过处理以后用于农业生产,分布在城镇周围的果园主要用处理后的污水灌溉。(2)利用微咸水。以色列南部沙漠的微咸水被用来农田灌溉,生产的西红柿和其他蔬菜、水果的品质优异。以色列利用淡化咸水进行灌溉的面积达到45 000 公顷。(3)采用滴灌和微灌技术。以色列很早就采用了压力喷灌技术;以后以色列又开发了滴灌技术。它可用于长距离和坡地灌溉;肥料可以与水一起直接输送到植物根部附近的土壤中,从而节约了水和肥料;滴头直接将水输送到根系附近的土壤中,水的蒸发极微,大大提高了水的利用率;研究表明,地表灌溉水的利用率仅为45%,而滴灌可高达95%。发明滴灌以后,以色列农业用水总量三十年来一直稳定在13亿立方米,而农业产出却翻了5番。(4)雨水的收集和利用。由于淡水资源十分珍贵,以色列因地制宜地在各地修建各类集水设施,尽一切可能收集雨水、地面径流和局部淡水,供直接利用或注入当地水库或地下含水层。从北部戈兰高地到南部内盖夫沙漠,全国分布着百万个地方集水设施,每年收集约1~2亿立方米水。

以色列节水农业,让人们看到:在资源短缺情况下,如何利用其他优势创造出农业循环经济的高效率;一个有效的经济管理模式,就是在资源限制的基础上,合理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最大化,进而实现产业经济模式的输出绩效最大化。以色列能在国小人少和自然资源匮乏的不利情况下,创造出为世人瞩目的成就,其重要的一点是重视节水和循环农业的发展。

2.美国的精准农业模式。精准农业也称为精确农业、精细农作,其含义是按照田间每一操作单元的具体条件,精细准确地调整各项土壤和作物管理措施。最大限度地优化使用各项农业投入,以获取最高产量和最大经济效益,同时减少化学物质使用,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目前,信息化技术已经渗透到了美国农业生产的方方面面,直接促成了美国的“精确农业”,极大降低了美国农业的生产成本,提高了美国农业的生产效率和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美国精准农业体系的主要构成有:(1)美国的农业计算机网络系统AGNET,是世界上迄今为止最大的农业信息系统;(2)美国的农业数据库,包括农业生产数据库和农业经济数据库两种;(3)利用3S技术即农业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实现农作物的精确化种植。利用3S技术,农场主可根据田间因素的变化,精确调整各项土壤和作物管理措施,如给农作物施肥,当大型拖拉机进入田间喷施肥料时,显示屏可同时显示两幅彼此重叠的图像,一张是数字化地图(上面标有每一块小区的土壤类型,氮磷钾含量,前季单株产量,当年单产指标等),另一张是方格坐标图(可根据GPS讯号随时显示拖拉机所在的小区位置)。与此同时,数据处理器可根据事先做好的每一块小区的数字化地图,自动计算出每一块小区的肥分配比和喷施量,并向自动喷施机下达指令,同样的方法也适用于杀虫药的喷洒。此外,该系统还能根据土壤水分和作物的生长情况,自动判断出浇水、施肥的时间。据统计,采用这种精准农业技术可节省肥料10%,节约农药23%,每公顷节省种子25公斤;同时,可使小麦、玉米增产15%以上。

3.菲律宾的生态农业模式。菲律宾玛雅农场:玛雅农场位于菲律宾首都马尼拉附近,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经过十年建设,农场的农林牧副渔生产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的农业生态系统。玛雅农场的前身是一个面粉厂,经营者为了充分利用面粉厂产生的大量麸皮,建立了养畜场和鱼塘;为了增加农场的收入,建立了肉食加工和罐头制造厂。随着农场的发展,他们又找到一块24公顷的丘陵地,扩大了生产规模,取名为玛雅农场。1981年,农场已拥有36公顷的稻田和经济林,饲养了2.5万头猪、70头牛和1万只鸭。为了控制粪肥污染和循环利用各种废弃物,他们陆续建立起十几个沼气生产车间,每天产生沼气十几万立方米,提供了农场生产和家庭生活所需要的能源。另外,从产气后的沼渣中,还可回收一些牲畜饲料,其余用作有机肥料。产气后的沼液经藻类氧化塘处理后,送入水塘养鱼养鸭,最后再取塘水、塘泥去肥田。农田生产的粮食又送面粉厂加工,进入又一次循环。这样的生产过程由于符合生态学原理,实现了生物物质的充分循环利用。

菲律宾的玛雅农场是世界循环农业、生态农业的典范,玛雅农场就像一个大规模农工联合生产企业,不用从外部购买原料、燃料、肥料,却能保持高额利润,而且没有废气、废水和废渣的污染。这样的生产过程由于符合生态学原理,合理地利用资源,实现了生物物质的充分循环利用,所以产生了良好的节约效果。

二、中外发展循环农业经济的国情比较

1.农业人口资源。在美国仅占全美人口不到2%的美国农民,不仅养活了近3亿美国人,而且还使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这与美国农业人口资源的高素质是分不开的。据统计,美国农民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已达到十二年,有20%以上的农民为大学学历。以色列的教育非常发达,国民受教育程度很高。农民中大学以上文化程度的占到47%,其他至少是高中文化程度。高素质的农业劳动力为学习、运用先进的生产技术、管理技术提供了可靠的保障。同时也使农民更乐于接受新生事物,采用新品种、新技术。目前中国农村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只有7.3年。农村劳动力中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占38.2%、初中文化程度占49.3%、高中及中专文化程度占11.9%、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0.6%,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仅占9.1%,接受过农业职业教育的不足5%。由于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在对待农业新技能方面理解能力差,掌握程度低,影响了农业发展。

2.农业经营方式。美国农业以家庭农场为主,约占各类农场总数的87%,合伙农场占10%,公司农场占3%。美国农业是在农户家庭经营基础上进行的。实行农场经营,平均每个农场拥有农田202hm2。以色列实行“公司+农户”模式。以色列农业的生产经营特点一是订单生产,二是农业生产与国际市场联系紧密。例如莫沙夫农场中的农户直接与国内的公司签订购销合同或者直接上网销售,从而使农产品进入国内、国际市场。由于以色列的农业相当发达,人民科学文化水平也很高,农民可以直接从因特网上了解到农副产品的市场行情,因此,公司与农户在购销合同中利益分配比较合理,从而形成了公司与农户的良好互动机制。中国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目前依然大多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因此不利于规模经济的形成,已经逐渐暴露出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影响到农业经营和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3.农业技术水平。以色列严重缺水。但以色列建国以来农业生产增长了12倍,每顷土地的用水量却没增加,以色列依靠高科技农业,减少了水的浪费,压力灌溉方法的产生,使以色列单位面积土地的耗水量下降了50%~70%。以色列80%的灌溉土地都是灌溉与施肥一次完成的。另一种就是使用循环水和淡化海水,以色列所有灌溉方式都采用计算机控制。计算机化操作可完成实时控制,也可执行一系列的操作程序。在灌溉过程中,如果系统记录下水肥施用量与要求相比有一定偏差,系统会自动地关闭灌溉装置。还有一种传感器,它能通过检测植物的茎和果实的直径变化,来决定对植物的灌溉间隔。这种传感器直接和计算机相连,当需要灌溉时,它会自动打开灌溉系统进行操作。中国目前还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型期,靠人畜力操作和农业生态系统内部物质循环还广泛存在,农业装备综合技术仅相当于发达国家20世纪70年代的水平,在一些技术含量较高的新兴领域差距还在不断加大。

三、国外循环农业模式对中国发展循环农业经济的启示

1.树立全民发展循环农业经济的理念。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农民文化程度相对较低,对循环农业经济缺乏认识,对环境保护重视不够。因此,应该让全民认识到循环农业经济的重要性,普及农业环境保护、生态农业、农村资源综合利用的科学与法律知识,如普及农业废弃物如何处理排放、沼气综合的利用。

2.因地制宜地选择循环农业经济发展模式。中国农民素有精耕细作的良好传统,在生产实践中创造出许多资源循环利用的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南方的“猪—沼—果(菜)”模式,北方的“四位一体”模式,中部平原的“粮饲—猪—沼—肥”模式,西北地区的“五配套”模式,大城市郊区的都市型生态循环模式等。这些模式和技术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3.逐步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发展循环农业经济的政策体系。综合运用财税、投资、信贷等政策手段,调节和影响农业投资主体的经营行为,建立自觉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激励机制。通过建立对循环农业经济的支持和补贴制度,设立循环农业经济发展基金或风险基金等,加大财政对农业循环经济的投入。

4.加快农业科技研发与推广。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循环农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支撑。要组织科研力量,对重要的循环农业经济组合技术、工程技术、经济技术和废物无害化处理技术等技术领域进行重点攻关。加快循环农业立体种植与有机物多层次利用、种养加生态良性循环组合、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农村新能源与再生能源开发、农村水资源的节约保护利用、农村生活污水与畜禽场粪便污水净化处理、农地改造与农村土壤污染修复等实用技术的推广与应用。

循环型农业经济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核心内容,同时,它也成为了我们国家现实的选择,通过有关的调查研究发现,在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存在的问题制约着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协调性,对其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有效推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思路与方法的对策。仅供参考。

【关键词】农业;循环经济;发展;问题;对策

本文首先阐述了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分析了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同时也提出了有效推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思路与方法的对策。

一、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必要性

在我国农业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着以下几方面的困难:第一,农业的水资源和耕地资源不足。由于我们国家严重的缺少水资源和耕地资源,所以,经常发生旱涝情况。第二,有些农业资源在开发使用的时候利用率很低,例如,有些秸秆资源在开发利用的时候利用率很低,一般都作为燃料,而且还污染环境。第三,农业污染十分严重。由于大量的使用农业和化肥以及一些农业秸秆资源的利用率很低,对大气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第四,农业生态和环境受到了严重的破坏。例如,由于受到荒漠化土地和沙化土地以及草地碱化面积的影响,有些湖泊受到了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再加上一些地表的水不符合灌溉水质的标准,出现了生态环境脆弱和环境受到破坏的现象。第五,农业产品的品质严重下降。有些农业产品的品质很低,这主要就是由于在产品中的一些营养成分受到农业化学品的超量使用,导致营养成分出现急剧下降的情况。第六,有些农业的生产潜力未能得到发挥。农业是人类通过将太阳能进行转化,目的是在生产的活动中主要获取更好的农产品。种植业的目的就是固定太阳能,利用光合作用,把无机物合成为有机物。但是,根据目前的情况来看,光合利用率很低,所以说,农业的生产潜力未能得到发挥。

二、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农民的文化素质有待提高

由于农民的文化素质很低,直接影响到了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农民要懂文化和农业技术,同时还要回经营,这样才会有利于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反之,农民的素质低,不懂文化和不懂农业技术,就会影响其发展。

2、缺少农业循环经济的观念的意识

在农业经济循环发展中,有些农民缺少农业循环经济观念的意识,由于只看重眼前的利益,忽视了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另外,个别地区的政府不注重农村循环经济发展的建设,对其缺少宣传的力度,就算对其进行了宣传,但是采用的宣传渠道和宣传形式很单一。正是因为他们对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观念意识低,最终导致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出现农业资源短缺、生态环境受到破坏、环境污染受到严重破坏等现象发生。这些都是阻碍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3、农业技术研发落后

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主要就是靠科学技术的支撑,要想使得农业循环经济得到更好的发展,就需要细致、复杂的科学技术。当今,根据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现状来看,在其发展中有些急需的科学技术没能得到满足和体现,即使有推广的让科学技术,但是应用的也不到位。由此可見,农业技术水平比较低,推广和使用率也很低。

4、政府资金投入有限,支持的力度不够

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中,由于政府资金投入不足和支持的力度不够,导致满足不了发展循环农业的基本要求。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受益者和施行者中,很多都是资金短缺、和技术落后的用户,依靠这样用户个人的力量很难维持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对资金的要求。因此,要想促使农业循环经济顺利的发展,一定要得到政府的的帮助和支持。

三、推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思路与方法的对策

1、要提升农民的整体文化素质

进一步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目的是把一些文化素质低的农民培养成为最新型的、有文化科学技术的农民,主要根据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对一些生产经营的能手对其进行实用人才培训工程,达到使他们的农业生产的水平要得到提升。另外,对一些不出外打工的农民对其进行务工职业技能上的培训。与此同时,政府要鼓励一些有文化的毕业生和城市的下岗职工到农村去就业,这样的话,不仅为农村提供了新的生产力,更提高了农民的整体文化素质,从而也促进了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

2、加强农业循环经济的技术创新

要高度的重视对农业科技人员的培养,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培养出一支综合素质高的农业经济循环人才。要建立完善的科技推广体系,想方设法来提升农业的科技投入,同时还要调动科技投入人员的积极性。

3、加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理念意识

大力的宣传农业循环经发展的理论,要根据农民的特点,加强树立农民对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观念意识,让农民正确的认识农业循环经济对自己带来的好处。让全民积极的参与到其中来,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要将传统的农业经济观念转化成农业循环经济观念。

4、构建促进农业循环经济的财政支持体系

政府要建立一个完善、合理的财政支农资金的稳定增长机制体系,同时还要落实到位。鼓励社会上的一些企业尽量的把资金投入到农村或农业当中,这种对农业多渠道的投资更有利于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

结束语

总的看来,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为了提高农业持续发展的协调性,我们就要正确的、从分的认识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同时还要高度的重视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对其存在的问题采取一个正确的解决思路和对策。这样才会使得我国的农业循环经济能够顺利的发展下去,进而来提升和发展我国整体的农业经济。

参考文献

[1]李闯.在循环经济理念下的西部地区开发[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05期

[2]高松,汪建明.基于系统分析的农产品加工循环经济模式的建立[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20期

[3]冉珑,田义文.试论循环经济在《清洁生产促进法》中的法律地位[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24期

[4]霍尚涛,叶全盛,陆志明.浅论循环经济立法的必要性[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5]王树义,陈晓玥;关于促进我国循环经济法制建设的思考[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5年04期

[6]欧阳丽伟,何德文,柴立元,姜文英.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进展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6年03期

循环型农业经济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区域循环性农业经济体系对于建设我国农业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区域循环农业经济体系设计很多层面上的问题。因此,我们要加大对区域循环性农业经济体系的构建和发展,合理利用资源配置,做好绿色农业生产,从而建立良好的区域循环性农业经济氛围,促进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区域;循环;农业经济;体系

区域循环型农业经济体系大大降低了资源的过度消耗,提高了资源的再循环利用率,降低了对生态坏境的污染,对构建美好和谐的经济社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科学有效的区域循环性农业经济体系可以促进我国农业的蓬勃发展,提高农业技术生产水平,从而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水平,改善农业环境。

一、区域生态循环型农业经济体系的基本构架模式

由于以往传统的区域循环性农业经济体系并不完善,导致资源的过度消耗,人们常常忽略了对资源的再循环利用,从而造成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区域循环性农业经济体系是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环节,因此,要加强对区域循环性农业经济体系的构建,从而实现农村节能减排、优化农业环境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下面图1具体展示了区域生态循环型农业经济体系的基本构架模式。

通过图1,我们可以具体了解到区域循环性农业经济体系的架构模式,是由传输原材料的原料链、传输产品的产品链、传输废弃物的废弃物链、传输再生产产品的再生产品链及其传输现代服务的现代服务链一起构成生产循环型农业经济体系。通过这五条循环链的相互作用,使各种资源的重复再利用,从而减少了资源的浪费,降低环境的污染程度。区域循环型农业经济体系涉及到多个层面,其利用区域循环性农业经济体系的作用进行有效的合力资源配置,推进农业经济体系的发展,从而实现农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二)循环型农业经济的特点

区域循环性农业经济体系是运用有效科学的农业发展观对各种资源进行循环再利用。从而使排放与生产相结合,促进农业经济和农业环境的和谐统一发展,增加农民的收入,推动农业的蓬勃发展。

1、资源的高效利用

资源是人们赖以生存的能量,资源更是农业生产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区域循环性农业经济体系可以有效提高资源循环利用的使用率,是农业经济稳定发展的保障。我们要通过相关技术对资源进行开发和研究,寻找出更好自然界中的能量,从而解决生态资源过度消耗的问题。

2、农业排放的零污染

区域循环农业经济体最大的特点就是可以将农业排放的废物进行再循环利用,是能量和物质可以循环使用,从而降低对生态环境的污染。

3、农业经济的现代化

现代化的区域循环型农业经济有生态修复和保护环境的作用,还不能大大提高农民的收入,改善农村环境,从而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促进现代化区域循环性农业经济体系的可持续发展。

二、构建区域循环型农业经济体系的渠道

(一)提倡绿色生产,实现农业废物再利用

想要推动区域循环性农业经济体系的发展,就要在农业经济活动中应用正确科学的生产技术和理念,把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农业废物进行有效的管理,对其进行循环再利用。要大力推广先进的耕作方式和技术,改进以往陈旧的耕作方法和理念,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推动农业设备的可持续发展。加强农业管理绿色生产设施,寻找更多有效的有机物肥料,代替化学成分较多的化肥和饲料,降低土壤的污染程度,保护生态环境不被破坏,使农产品的质量水平得到提高,在对畜牧业的发展来说,要有正确的绿色养殖意识,并将畜牧业和种植业完美结合在一起,从而实现绿色农业生产,使资源可以循环流动使用。

(二)促进高效生产,实现低投入高回报

实行节约生产和集约化经营,大力促进农业发展的高校稳定。实现生产经营体系的稳健发展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区域政府应充分发挥农业发展的管理职能,运用政策效力实现区域循环型农业经济体系的市场构建和资源配置,对于土地流转、农村合作社以及其他的社会服务要进行严格的论证,通过将土地资源、资金、技术资源和人才资源等生产要素集中到新型的农业生产领域内,实现产业向资本化和技术化的转变,并以此为契机,将区域内的生产过程、加工过程以及经营过程进行有机的联系,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最终形成集约化和规模化的发展模式。

(三)健全服务体系,大力支撑农业发展

区域循环型农业经济体系的发展离不开国家区域政府部门以及相关单位的支持和引导,要加大对区域循环性农业经济体系的宣传,做好教育宣传工作,充分利用农业生产过程中剩余的资源,进行资源循环再利用,切实将区域循环性农业经济体系理念落实,提高农业技术水平和农业设备的发展,改善农业发展环境,增加农民收入,优化资源循环再利用的使用率,降低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从而增强环境保护、节约资源和资源循环再利用的绿色意识。此外,要建立起循环型农业经济的服务体系,对农业生产进行大幅度的技术推广、人才引进、农资产品的投入等。并且设立专项的资金鼓励技术创新,开发出适合当地农业经济发展的新技术、新模式、新方法。在循环经济方面,要重点克服以下难题:农业废弃物质的再利用、藕合技术、节能减排技术等。最后,要加强区域内的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建设,如水利工程建设、道路建设、农村信息网络建设、田间或养殖场电力设备建设等。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积极发展大机械生产和自动化生产,在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降低劳动强度。

三、总结

以上所述,我们可以得知区域循环型农业经济体系对于整体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国家要加大对区域循环型农业经济体系构建力度,切实贯彻落实区域讯循环型发展理念,对废物资源进行有效的循环再利用,降低资源的过度浪费,使农民整体生活质量水平得到提高,增强农产品的卫生安全意识,从而促进区域循环型农业经济体系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其自身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吴树会. 区域循环型农业经济体系构建研究[J]. 农业经济. 2013(04)

[2] 王志永,李军利,董金彬. 循环型农业的发展模式探讨[J]. 科技资讯. 2011(24)

[3] 张卉.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资源循环型农业[J]. 湖南农机. 2011(01)

循环型农业经济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自90年代中期,“循環经济”的概念被引进中国后,经过数年普及推广,绿色循环的概念已经越来越深入人心,关于循环经济的法制建设也在逐渐完善中,本文将首先介绍循环经济法的概况,而后对当前时期我国循环经济法体系建设过程中存在的现状及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浅显的看法。

关键词:循环经济法;循环经济;现状

循环经济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改变了传统模式中消耗自然生态环境来获取经济利益的生产方式,使得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能够共同推进。而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法律制度的护航,循环经济的发展同样依赖于循环经济法法制体系的搭建和保障。目前,我国循环经济法律体系已经初步形成,但仍然存在诸多不足和问题,应将完善循环经济法体系作为刻不容缓的任务。

一、概述

循环经济法是在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逐渐产生的,是为了促进循环经济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护和改善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归根结底是要促进社会经济的长远、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法具有国家干预性,主要是为“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服务,从而实现资源环境的高效利用和清洁化生产,促进社会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需要政府、企业与个人的共同努力与配合,实质上说是各个主体所进行的再利用性活动,致力于实现技能减排、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从容实现循环经济法的立法宗旨。

二、我国目前循环经济法律制度现状及问题

1.我国目前循环经济法律制度现状

比较发达国家,我国的循环经济法律起步较晚,最初的《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等环境保护法律侧重于环境污染者的处罚以及末端治理。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环境污染的危害扩大,简单的末端治理已经不能够完全解决日趋严重的环境问题,我国的环保立法理念也逐渐转向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于是出台了《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节约能源法》《清洁生产促进法》。但至此我国还没有一部专门的循环经济法,直到2008年8月29日制定了《循环经济促进法》,它是我国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基本法,对国民经济运行过程中的生产、流通和消费等各环节进行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活动作了全面系统综合的调整,是我国循环经济发展走上法制化、规范化道路的重要标志。但随着循环经济的推进,只有这一部总纲性质的《循环经济促进法》还是不够的,要使循环经济变成经济生活中被各方参与者视为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还需要制订更加详尽的分门别类的法规、规范、标准等等。因此,与循环经济相关的其他法律零散地分布于环境与资源保护法、能源法、经济法等法律部门中。主要包括《清洁生产法促进法》《环境影响评价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农业法》《农业科学技术推广法》《土地管理法》《草原法》《森林法》等等。

2.我国目前循环经济法律制度的问题

(1)《循环经济法》中关于国家机关、部门之间的职责划分不明。经济综合管理部门的能力有限,难以切实有力的协调审批及监督工作。而国务院的经济综合管理部门总揽循环经济的审批工作,但是循环经济的涉及面极广,其不能全面兼顾各个方面的工作。这种情况下,法律制度的推进难以进行,反而易导致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企业只需要与经济综合管理部门搞好关系,相关法律制度形同虚设,不利于循环经济的健康发展,也达不到制定法律的效果。

(2)《循环经济法》中对各主体责任规定不明。关于各个主体的责任划分没有清晰、统一的规定说明,而是散落在各个章节之中。例如,在第三章中规定,餐饮、娱乐等行业应该优先使用节能、环保产品,尽量降低资源浪费,防治环境污染。该种分散式的规定无法让各类主体明晰自己的权利与义务,也无法明确自己的具体职责。

三、关于完善循环经济法体制的几点思考

1.提高对法律体系的执法力度

循环经济法的有效实施必须配备强有力的执法机关严格执法。因此,应给予相关的环保、工商等部门以执法权力,使其可以对违法、超排、污染环境的企业进行强制执法,对未进行有效的循环经济建设的企业从重处罚,借由严格的执法推动企业形成循环经济发展理念。但与此同时,也要注意责任的分配,应当清晰明确,以免多头执法毫无效果的局面发生。

2.提高循环经济建设中民众的参与度

通常情况下,我们往往重视对工业企业的要求,却疏于对消费者的规范,要想使循环经济法律得到更好的完善,只靠政府与企业努力是远远不够的,提高公民的参与度十分重要,对此我国应不断加强关于循环经济所具有的价值与作用方面的宣传力度,提倡公众使用循环经济企业所制造出来的产品,同时注意对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循环经济应是全体公民一起参与的经济,公众不参与,循环经济很难发展。

3.调整方法上须惩罚与激励相结合

循环经济是一个系统且复杂的工程,推广实施中一定存在的难度,反映在立法中,则应不要过分强调法的强制性、惩罚性,可以参照国外发达国家的做法利用政府优惠政策与惩罚制度相结合来更好的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多在激励和引导市场经济发展上下功夫。例如,在激励方面,我国可以综合财税、价格、金融和投资等诸多手段,建立一系列的优惠措施,鼓励企业自身对资源进行回收再利用;在惩罚方面,对超标排放废弃物的企业加以罚款或收费等,积极引导良好的市场环境,规范市场运行。

4.突出重点、循序渐进、因地制宜

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已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虽然有大量的发达国家的制度可借鉴但在构建循环经济法体系时,还是当遵循循环经济的客观需求,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科学借鉴国外的经验教训,紧密结合我国及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参考国内开展循环经济试点的成功作法,总结现行有关法律实践的经验,避免任何脱离客观规律和实际需要的方法,循序渐进完善我国的循环经济法体系建设。

参考文献:

[1]盛玉华,杨文仙.我国现行循环经济法律体系解析[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7(08):106-109.

[2]黄丽娜.浅议循环经济法的部门归属[J].法制与社会,2008(36):32-33.

[3]陈泉生.循环经济法初探[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1):37-43.

[4]石珺.论我国的循环经济立法[D].湖南大学,2006.

[5]窦玉珍,李亚红.循环经济立法构想[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1):15-18.

[6]俞金香.循环经济及其法律调整[J].甘肃社会科学,2003(06):129-131.

作者简介:

王莉(1993~ ),女,汉族,江苏人,学历:硕士,研究方向:经济法学。

循环型农业经济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河南荣华牧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荣华牧业)以沼气工程为纽带,在自然调控与人工调控相结合的条件下,利用种植业产生的废弃物—农作物秸秆饲养奶牛,奶牛养殖场产生的粪污通过沼气工程发酵产生再生能源沼气及优质有机肥沼渣、沼液,沼气作为热源用于发电,沼渣沼液作为优质有机肥还田。通过合理配置资源,形成以沼气为能源,以沼渣沼液为肥源的种植业--养殖业相结合,实现废物综合利用、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三赢的新型生态循环农业模式。

【关键词】奶牛;沼气工程;农作物秸秆;生态循环农业

1、模式简介

荣华牧业奶牛--沼气--粮(饲)生态循环农业典型模式位于长葛市古桥镇魏庄村。利用奶牛养殖场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粪污发酵产生沼气,以沼气工程为纽带,在自然调控与人工调控的相结合的条件下,利用农业种植后产生的废弃物—农作物秸秆饲养奶牛、沼气工程利用奶牛养殖场产生的废物—粪污,可再生出新能源(沼气)和优质农家肥沼渣、沼液还田,通过合理配置资源,形成以沼气为能源,以沼渣沼液为肥源的种植业、养殖业相结合,实现废物综合利用、保护生态环境,综合效益明显的新型生态循环农业模式。

2、模式成因及目标

2.1.治理环境污染

荣华牧业场区占地255亩,主要以养殖奶牛为主,奶牛存栏1600多头,日产鲜奶25吨左右。公司现有标准牛舍9栋25000平方米,秸秆青储池6个,容积18000立方米,办公、兽医室、化验室、职工宿舍等2600 平方米。荣华牧业奶牛养殖场日产粪污25吨左右。若养牛场牛粪和污水处理不好,不仅对周边环境造成污染,而且严重影响到周边村民的生产和生活。公司于2017年建设1500立方米CSTR厌氧大型沼气工程,用于处理荣华牧业奶牛养殖场每天所产生的粪便污水。

2.2.发展有机农业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食品安全和生活环境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建设有机生态农业,满足居民对有机农产品的需要、满足市民对生活质量提高的需求。建设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模式,一方面可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环境,在强化生态功能的基础上,提供优质的农产品,另一方面也保护了农村的生态环境,意义重大。

2.3.节能减排

荣华牧业沼气项目整体运行良好,所产生的沼气用于发电供厂区生产和生活用能。构建以沼气为“纽带”的“绿色种植--养殖-生物质能源高效利用”的 生态循环农业产业摸式,真正达到实现废弃物利用资源化、资源利用高效化、项目节能低碳化、农业投入减量化的目地。

2.4.变废为宝

奶牛场的奶牛粪便污水虽然是严重的污染源,但却又是可开发的宝贵性资源。通过科学的加工和处理,便可转化为不可缺少的生产资料即治理了污染又获得了大量的有机肥料用于改良土壤。

2.5.改善环境

在大中型畜禽养殖场中建设沼气工程,可以从根本上解决了奶牛养殖场产生的粪污的污染问题。奶牛养殖场产生的粪污经过固液分离后,在沼气工程中经过厌氧消化处理,排出的液体可以达到我国农田灌溉一级排放标准(COD≦200毫克/升),从而使荣华牧业奶牛养殖场区域的污染得到有效治理,在根本上改善了养殖场周边的生态环境。荣华牧业奶牛养殖场1500立方米大型沼气工程项目的建成和投入使用,使养殖场每天产生的粪便污水能够得到及时的处理,即改善了养殖场的生态环境,又减少了养殖疫病的发生和传播,保障了养殖场奶牛的生命安全,保障优质奶源供应;同时又改善了奶牛养殖场工作人员的工作环境,保障工作人员身心健康;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奶牛養殖场周边的臭味,使奶牛养殖场周边的生态环境有了明显的改善和提高。

总之,荣华牧业奶牛养殖场的粪污对周边环境、生态平衡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但通过沼气工程的建设和投入和使用,使种植业---沼气--养殖业----种植业实现了良性循环,即保护了环境又维持了生态平衡。

3.荣华牧业大型沼气工程项目建设地点、模式流程图和实物图

3.1.建设地点

荣华牧业的大型沼气工程项目,位于养殖场区北侧,即临近养殖场区,又交通便利,远离居民区。种植基地与沼气工程邻近,养殖场产生的粪便污水经沼气工程处理后的沼液、沼渣便于还田利用。

3.2.模式流程图

4.荣华牧业生态循环农业大型沼气工程项目的配套措施

4.1.荣华牧业大型沼气工程项目的工艺原理选择

我国大中型沼气工程工艺技术目前已日趋成熟,业已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在沼气工程的配套技术方面,可根据牛粪、猪粪、鸡粪、农作物秸杆等原料特性的不同,对包括原料预处理系统、厌氧发酵系统、沼气工程输配系统,制肥、厌氧消化后的消化液后处理系统进行差异化的设计和开发。在发酵工艺方面,生物厌氧发酵机理研究、不同生物质原料高效能发酵工艺(CSTR、UASB、HCPF、USR工艺)的制定,沼气工程产气率,COD/BOD去除率已居国际领先水平。根据沼气工程的目的和养殖场周边环境条件的不一样,选择不同的沼气工程处理工艺。

根据荣华牧业生产过程所排放的粪污的成分,并结合河南荣华牧业奶牛养殖场的实际情况,确定选择“预处理+CSTR厌氧处理工艺”。其工艺流程图如下:

CSTR厌氧发酵工艺特点:

传统的完全混合厌氧消化器(CSTR)即普通厌氧消化池,借助于消化池内的厌氧活性污泥来净化有机污染物,适合于高浓度及含有大量悬浮固体原料的处理。它是在常规消化器内安装了搅拌装置,使发酵原料和厌氧微生物完全处于混合状态与常规消化器相比是活性区分布在整个消化器内,其效率远远大于常规消化器。其优点如下:

(1)CSTR厌氧消化工艺可以让高悬浮固体含量的原料直接进入厌氧消化器内消化。

(2)CSTR厌氧消化器内消化原料分布均匀,避免了分层状态,大大增加了消化底物和微生物接触的机会。

(3)CSTR厌氧消化器内温度分布均匀。

(4)进入CSTR厌氧消化器内的任何一种抑制物质,都能够分散保持在最低水平。

(5)避免了浮渣、结壳、堵塞、气体逸出不畅和沟流现象的发生。

4.2.荣华牧业大型USTR沼气工程工艺流程:

荣华牧业奶牛场污水和收集后的粪便首先进入集污池内,通过提升泵进入沉沙池,并在此调节水质和水量,沉砂池内设置搅拌机,使物料充分混合均匀,以防止粪污沉积,搅拌到一定程度的粪污,经过进料泵输送到CSTR厌氧反应器内进行厌氧消化。在USTR厌氧反应器中,通过中温发酵,利用厌氧微生物的新陈代谢作用,将大部分有机物质去除,并产生出大量的沼气、沼渣和沼液。利用发电机余热及热水锅炉来保证厌氧反应器罐体内物料的发酵温度。厌氧发酵产生的沼渣自流进入沼渣储存池存储,可作为有机肥出售给周边需要的农户,沼液经自流进入沼液储存池存储,用于农田灌溉和施肥,厌氧反应产生的沼气经脱硫脱水后暂时存于湿式储气柜中,主要用于发电机发电、余热用于锅炉和食品加工厂锅炉的热源进行燃烧利用。

4.3.关键技术

4.3.1.荣华牧业奶牛养殖场牛粪沼气能源化处理技术

针对奶牛养殖场牛粪的特点,荣华牧业生产过程中所排放的粪污可直接进入USTR厌氧反应器—沼气池进行厌氧发酵,根据荣华牧业奶牛场的规模和条件,建设1500立方米的发酵池,采用完全混合高浓度厌氧发酵工艺(CSTR),有效控制耐高氨氮菌种培养条件,将中温38℃的厌氧发酵氨氮耐受浓度从常规3,000 mg/L提升至5,000 mg/L以上,容积产气率达1.5 m3/m3/d以上,实现高氨氮物料厌氧发酵系统的高效稳定运行。

4.3.2.沼气发电利用技术

通过沼气热能转换,通过沼气燃烧推动发电机运转,把热能转化成电能,便于输送和使用。本项目所产沼气每天800立方用于发电,每立方沼气发电量为1.5kwh,每天产电量为1200kwh,平均每天工作12个小时,需要配备的发电机组容量为1200除以12等于100,即发电机组容量需100kwh,本项目选择使用一台100kwh的发电机组。

4.3.3.沼液、沼渣资源化利用技术

沼液、沼渣是一种优质的有机肥料,其含有多种易被植物吸收的营养成分,既有速效性,又兼具缓效性,在增产提质、抗病防虫方面效果显著。在作物增产的同时,实现农作物品质提升、土壤有机肥含量的提升,在抗病防虫、提高农作物抗逆性上也呈现出突出功效,可有效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符合我国“化肥农药减施增效”健康绿色的农业发展方向。通过厌氧发酵,养殖场粪便资源化利用率达90%以上;采用沼液、沼渣作肥料使农作物的化肥使用量减少20%以上,作物主要病虫害防治农药使用量减少达10%-15%,作物增产率可提高20%以上,并可显著提高农作物的品质。

奶牛养殖场废弃物沼气能源化处理的CSTR厌氧发酵技术的利用,促进了奶牛养殖场废弃物资源的合理循环利用,其中所产沼气用于发电供厂区生产、生活用能;沼液、沼渣做肥料还田。这样种植业(农作物秸秆小麦、玉米秸秆)—养殖业(奶牛养殖)--沼气--种植业(沼渣、沼液还田)的整个生态良性循环农业模式,无污染、零排放、并产生出清洁能源--沼气,用于生产和生活,为养殖场创造出更高的附加值,并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

5.荣华牧业的运行机制

荣华牧业是严格按照《奶牛养殖场技术规范》规划、设计、施工建设的大型标准化奶牛养殖企业,集良种奶牛养殖、生鲜乳销售于一体,是许昌市规模最大的新型现代化农牧养殖企业之一,许昌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创新先进单位。被河南省畜牧局评定为标准化奶牛规模养殖场,被长葛市工商局授予“诚信企业”,是伊利集团河南伊利乳业有限公司、君乐宝乳业的优秀供应商之一。

公司现存栏奶牛1600头,其中能繁育母牛1200头,日产鲜奶25吨左右,年产鲜奶9000多吨。公司建设有1500立方米沼气工程一座,可日处理养殖场粪便25吨,产生的沼气发电用于养殖场生产、生活用能。沼液、沼渣用于流转土地施肥,生产出来的小麦用作商品粮,玉米青储用作奶牛养殖饲料,形成了一个良好的平原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即为企业节省了大量的投资,也改善了养殖场周边的环境。企业正常运行后,将积极主动地使用沼气工程。

6.荣华牧业生态循环农业效益分析

荣华牧业沼气工程项目正常运行情况下,沼气发电每年可为公司节省电费,通过养殖场粪便废水与秸秆的综合处理提高了粪便的资源化利用率,变废为宝,沼渣沼液作为优质农家肥销售,年最终收益110.53万元,2017年流转土地500亩,全部种植小麦玉米,小麦收获后作为商品粮出售,玉米全株青储做奶牛饲料,每年可为公司增收节支50多万元,同时也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6.1.经济效益。

6.1.1.沼气经济效益。本项目年产沼气36万方左右,其中29万方沼气用来发电,年发电43.5万kwh,每度电按0.46元计算,折合年收益20万元;剩余7万方沼气折算标煤为93.1t,以标煤的单价为820.00元/t,年收益7.63万元,年收益27.63万元。

6.1.2.沼渣经济效益。本项目年产沼渣约0.29万吨,用于附近农田施肥;全部以150.00元/t出售给周围村庄果园、菜园农户,年收益约为43.5万元。

6.1.3.沼液经济效益。年产沼液约1.97万吨,用于临近村庄农田施肥;全部以20.00元/t出售给周围的蔬菜种植基地和周围农户,年收益39.4万元左右。

6.2.社会效益。大型沼气工程的建成,规模化养殖场的粪便全部得到处理,农村部分农作物秸秆通过集中处理后变成了有机肥,不仅使公司养殖场区生产环境明显改善,同时,也改善了周边的农村生态环境,因养殖場污染问题所造成的不安定因素得到有效解决。

6.3.生态环境效益。沼渣沼液的合理使用,变废为宝。特别是沼液含有多种微量元素、氨基酸和活性物质等营养成份,功效独特,可以满足农作物、蔬菜、花卉等植物的不同养分需要,沼渣和沼液的使用既无污染,又肥效显著,可有效杀灭病菌、病毒和寄生虫卵,抑制农作物部分病虫害,减少人畜病害,改善附近居民生活和公司养殖场区关系,改善公司形象,同时起到保护生态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作用。同时可大大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成磊、蔡智宇、夏建林 《可再生能源沼气综合利用技术》;

[2]付俊杰、李远 《我国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对策》;

[3]朱凤连、马发华等 《我国畜禽粪便污染和利用现状分析》;

[4]高立英、孙芳 《农牧复合系统种养业交互效应分析-以北方农牧交错带为例》;

[5]费新东、冉奇严 《厌氧发酵沼气工程的工艺及存在问题》。

作者简介:

晁建立:许昌市农学会常务理事。男,汉族,1965年12月出生于河南省扶沟县。1990年毕业于“河南农业大学”农学专业,本科学士学位,同年分配到许昌市农技站工作,1993年入党,1999年任农技站副站长,2001年获高级农艺师职称。2010年任许昌市农广校校长、党支部书记,2017年至今任“许昌市农村能源管理工作站”站长。曾获河南省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两项,三等奖三项,许昌市科技进步奖五项,发表学术论文数篇。

(作者单位:许昌市农村能源管理工作站)

循环型农业经济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 基于消费升级、文化强国战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背景分析,文化产业依托信息、创意等战略资源带动传统产业颠覆式创新,实现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协同效应,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一环。解析经典的全产业链商业模式中产品延伸与品牌延伸互动协同演化机制,从文化产业与信息技术融合、国际化经营、生命周期循环与创新等方面,探索产业发展趋势与关键要素,构建文化产业整体运作机理,并以广西巴马文化产业为例,通过分析提出延伸产业链条、数字化升级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 文化产业;商业模式;全产业链;广西巴马

信息高速公路将世界每一个角落融入全球化浪潮,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思想文化层面,均超越了民族国家疆域。文化产业的全球化竞争,本质上是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意识形态等综合国力和文化软实力的竞争,提高文化凝聚力、创新力、竞争力、民生力、跨文化传播力,参与文化产业国际秩序制定,是文化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内容。

中华上下五千年文化屹立于世界文明,彰显出生生不息的生命力,这是我国发展文化产业的巨大资源优势,但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相对于发达国家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这种差距不仅仅表现在市场规模与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上,还表现在文化产业的市场化运作水平、品牌知名度等方面。美国最富有的400 家公司中,有72家是文化企业[1]。迪士尼、时代华纳、新闻集团等实力超群的大型文化企业集团,不仅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而且具有强大的政治和精神影响力。

随着信息技术融入、生产力更新、消费模式升级,文化产业作为精神产品生产的现代形态、产业升级的灵魂,正在成为民族复兴的支柱产业。在新时代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进程中,文化产业成为推动中华文明与世界其他文明交流的名片。

面对国际产业竞争激烈、我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新旧动能转换期间增长趋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增长动力偏弱等问题,深入研究文化产业独特的发展逻辑、产业规律、价值链结构、动力特征,将有效激发新动能。
一、文化产业发展背景

(一)信息时代的消费行为更新

信息革命不但促成了经济结构、政治体制的改革和完善,更带来了消费观念、消费行为的更新。美国消费者协会主席艾拉·马塔拉提出:“我们现在正从过去大众化的消费进入个性化消费时代,大众化消费时代即将结束。现在的消费者可以大胆地、随心所欲地下指令,以获取特殊的、与众不同的服务。”[2]个性化、体验化作为消费需求的主要特征,调节文化产业资源配置,推动中国文化产业向更高阶段发展。

在物质极大丰富的现代社会,消费者不再满足于基本需求和千篇一律的产品,而转向归属、情感、尊重、自我实现等更高层次的需求,消费行为已经转化为定义自我、享受文化的心灵旅行。产品具有独特性、多样性、审美性、象征性的文化属性才能满足人们展现自我、追求自我的心理需求,创造更大的附加值。正如日本文化经济学者驮田井正提出的幸福公式,人们的生活丰富度=文化力×经济力。在这里,经济力特指创造物质财富的能力,而文化力指将物质财富转化为幸福的能力,通过尽可能少的物质牺牲获得更大的满足[3]。可见,文化力是国民幸福的重要驱动力。

在体验经济时代,顾客购买不再仅仅是商品或服务的功能价值,而是一种附属价值和社会价值。任何一种价值都是源于顾客在事件中的全身心互动与体验,如感官体验、关联体验、情感体验、思考体验等。体验经济还培育了社群经济这一新的经济模式,即以相同的兴趣体验和价值观为连接,通过跨界整合形成平台化的范围经济系统,用户生产内容(UGC)、专业生产内容(PGC)等新模式快速迭代,梅特卡夫法则效应显现,更新了各行各业消费者的购物心理与行为。

在精神文明崛起、大众文化蓬勃发展、数据化精准营销的现实语境下,以受众需求为根本,通过具有强烈互动性与参与感的文化渲染满足消费者的人文关怀与情感共鸣,提供个性化服务带来独特的、愉悦的情感体验与审美享受,形成长尾效应、协同效应和范围经济,推进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文化产业跨国、跨界、跨链、跨平台发展趋势显著,具有规模经济和马太效应。

(二)文化产业强国战略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体制,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培育新型文化业态。

信息文明时代,国家竞争力提升进入创新驱动的高级阶段。文化产业的知识创新具有强烈的外溢效应,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先导产业。可以预见,文化产业势必开启一片蓝海,在成为支柱性产业的同时,也将助力实现绚丽多彩的中华文化复兴梦。

(三)供給侧结构性改革

文化产业供给侧改革关键在于实现三个转变:其一,在信息化“互联网+”时代,从传统产业逐步向数字经济延伸;其二,催生新兴产业集群;其三,跨界融合,带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文化产业作为技术密集型产业的代表,依托“全产业链+数字经济”商业模式形成强大的关联效应和外溢效应,是带动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有效路径。借助“互联网+”,文化创意、资本、消费者等要素跨界高效整合,有助于绿色资源和民族文化资源富集地区依托会展、大型综艺节目等重点项目重塑文化旅游产业链,向数字经济延伸,进入电影、音乐等领域,培育新兴增长点,构建完整的生态系统。例如,与《中国好声音》等选秀节目合作可以衍生出艺人培养、艺人经纪、商业演出、唱片发行、数字音乐、现场音乐、音乐节、手机产品、马克杯、学员写真集等庞大的音乐产业;与《爸爸去哪儿》等综艺节目合作可以衍生出电影、图书、广告、旅游等产业;开展国际学术合作可以为特色文旅资源构筑国际平台,开启多元价值链。

文化产业具有“集约型”发展特征。发展动漫、网游等新兴业态不仅具有巨大的消费市场,并对创客文化、创意经济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催生独立创意公司、节目制作公司、发行公司、广告公司、市场调研公司和其他配套服务商等庞大的产业配套支撑,形成新兴产业集群,以线上线下融合升级产业要素,提供精准营销等增值服务,赋能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在资源约束条件下,通过提升技术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推动供给侧改革。

文化产业与传统产业跨界融合,实现跨越式发展。文化产业链联动制造业、现代农业,将形成一个紧密合作的现代产业体系。据美国工业设计协会测算,在工业设计上每投入一美元,就可以带来1500美元的收益。创意农业的经济效益也是传统农业的数十倍。民族特色产品通过电商平台对外销售,可以形成标志性品牌,带动电商、物流、金融、设计、食品饮料等行业发展进入快车道,初步形成特色文化创意产业集群,推动传统产业从生产环节向研发设计、营销与品牌等环节转变,并通过开发系列产品、品牌授权经营等方式进一步开发品牌价值,拓展价值链。在产业融合背景下,文化产业的思维方式、商业版图与生态环境作为创新的源泉,渗透到国民经济的各行各业,推动文化、科技、经济、社会、生态五位一体整合性的可持续发展。
二、文化产业的全产业链商业模式及特质解析

(一)全产业链商业模式解析

信息时代,文化产业的最大价值动力在于独特创意的创新外溢与无限复制,产生规模效益和范围经济的完美结合。迪士尼“文化主题先行、科技手段实现”的科技与文化融合发展模式将梦幻融入现实体验,塑造了“世界上最快乐的地方”。迪士尼“一源多用、全产业链”的商业模式,也提供了经典的商业范本。

迪士尼设计了“摇钱树”商业模式,依托核心IP跨界融合,在电影、电视、广播、唱片等横向业务开发衍生产品,力求把产品核心价值发挥到极致。具体操作方法是创作或收购出色IP,通过多元传播渠道培养忠实“粉丝”,并不断分化、细化出电影、电视、广播等制作、播出、广告、娱乐衍生服务等多个节点和环节,从而形成多元化、多层次、模块化和链条化结构。在这一价值链上,新节点或新环节的产生往往意味着新业态、新市场、新产品、新服务、新行业的产生和迂回程度的加强。产品一次投入多次产出,一个经典IP品牌开拓多个市场,由此延伸出庞大的产业链。例如,《哈利·波特》从无人问津到畅销书,再到拥有万种特许经营商品,直至哈利·波特主题公园与旅游业,成为一个经济规模达2000亿美元的巨型产业链,其中衍生产品收益占到总量约70%[4],正是这一商业模式的力量。

这一商业模式的关键步骤是推动产品延伸与品牌延伸的乘数增长,创造规模与协同效应,成为构建文化产业价值链具有普遍性的现实逻辑。产品延伸(Product Extension)是指全部或部分地改变企业原有产品的市场定位,将企业现有产品品种延长的一种行动[5]。品牌延伸(Brand Extension)是指在已有相当知名度与市场影响力的品牌基础上,将原品牌运用到新产品或服务以期望减少新产品进入市场风险的一种营销策略[6]。

公司品牌、产品品牌为衍生产品提供强有力的信誉保证、市场号召力和背书效应,可以降低新产品市场化的风险性。例如忠实粉丝会排队在授权专卖店购买标价1000美元的限量版米老鼠T恤,而非超市里5美元一件的米老鼠T恤。产品延伸意味着不同产品基于个性化目标客户群、价值主张、具体的盈利模式、关键业务与营销策略,提供同一内容的深度开发、营销创新与专业化服务,将更广泛的客户群吸附到产业链条上,实现更大的增值。例如苹果公司除了电脑、手机等核心产品,还有配件、外设、操作系统、网络商店、游戏、音乐等形形色色的应用软件等。深圳华强文化科技集团也实现了产业链条运营的整体“打包输出”。全产业链商业模式对外形成利益共同体,公司品牌与诸多产品品牌和形象品牌共同打造完整的品牌网络,显示出强烈的马太效应。

(二)特质解析

传统经济增长理论认为,要素具有稀缺性及边际报酬递减规律,要素的规模驱动力呈下降趋势,经济增长随之进入下行空间。要素投入驱动一旦突破承载力还会引发明显的负外部性,在一定程度上进一步加剧了治理成本和效率损失。

信息文明时代,知识和信息作为核心要素,突破了要素稀缺性的局限。文化产业依托信息、创意等战略资源带动传统产业颠覆式创新,以新业态、新產品、新渠道、新终端催生创新空间,与制造业等实体经济融合发展,拉伸产业链,激活新的经济增长点,积累新动能,提升要素利用效率与整体盈利水平,构建经济可持续性增长的内生动力。
三、文化产业发展趋势

(一)信息技术的融合

信息技术推动文化产业内容与格局创新,“图像时代”“数字化生存”是文化产业的现实表达。各种虚拟装置、特效技术等将产品形态、传播手段、发行渠道从有形转向无形,提升交互效果,创造出更高附加值。在数字化浪潮下,《阿凡达》的制作成本为2.58亿美元,票房则达到了27.8亿美元。

虚拟与现实融合,实现了以IP为核心整合文学、动漫、游戏、影视、音乐、戏剧等产业的业态体系,重塑产业链的现实路径。艺术活动在数字化体验环境下亦幻亦真,更通过“点击”“复制”等形式,扩大了传播范围和频次。数字博物馆、科技馆、规划馆、全球同步首映、电子地图等数字化传播方式降低了文化产品制作成本,个性化与泛娱乐趋势日趋明显。内容创作、融资模式、传播方式、消费模式走向协作化、生态化、精准化,促进全球思想与多元文化交汇渗透、跨界资源共享与有效整合。

(二)产品国际化

经济全球化决定了文化全球化是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向。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不仅是要素在全世界范围内自由流动,而且是思想意识、价值观念、文化信息、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交流方式的全球化交流,文化产品、文化资本的自由流动与全球竞争。

具有国际知名度的文化品牌,是民族文化国际化的成功典范。好莱坞塑造了众多为追求幸福和自由而奋力拼搏的人物形象和美国梦,在感动世界观众的同时也不断刷新着海外票房纪录,海外市场是其重要的收入来源。华特迪士尼公司在全球共发展了40000多个拥有迪斯尼特许经营权的商家,产品范围横跨多个产业,仅特许经营业务每年收入高达10亿美元[7]。韩国影视剧由于本土消费市场的有限性,更刻意弱化了本土文化特征,重点描写东方文化的挚爱真情、伦理美德等价值观、道德观和审美观,赢得了亚洲文化圈的集体认同,成为强势的东方文化产品输出国。在全球范围有效获取并整合资源、渠道、市场份额,是文化产业国际化运作的经营策略。

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文化举世瞩目,文化产业作为使者沟通了中国与世界的交流。不被国人看好的中国电影《菊豆》,在美国市场却获得了良好的市场效应。少林热、汉语热等在全球兴起,世界各国渴望全面准确地了解中华文化,世界市场对中国文化产品的消费需求与日俱增。电影《花木兰》《功夫熊猫》表明了文化要素的“双向”流动对于世界各国的文化产业是一种双赢的模式。

中国文化产业构建优质内容形成战略核心资产,吸引海外大众市场,在全球范围内优化配置资源,拓展产业价值链,不仅是产业繁荣的基础,更是以崭新的方式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在当前“一带一路”的背景下,中国文化产业走向国际化,将增进沿线国家相互了解和经贸合作,提升中国文化影响力。

(三)产品生命周期缩短

经济全球化时代竞争加剧,任何一种技术、工艺、商业模式的创新都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为竞争对手所知晓和模仿。信息时代,消费者思维方式、娱乐方式、需求结构不断升级,导致产品的生命周期变短。在个性化定制时代,文化产业在生产与消费等层面均表现出快速升级换代的特征。

文化产业生命周期最重要的驱动因素是创新。通过创新,将已经成熟的创意剥离出去,形成产业化发展,同时新的创新点则继续回到形成阶段。在这个循环中,文化产业发挥类似于孵化器的作用,从而对整个产业的发展提供永续动力。产品升级与创新循环是典型的发展趋势。迪士尼就有着“永不落幕的迪士尼”之称。乐园内的所有项目均采取连续滚动更新,其提出“永远建不完的迪士尼”的著名口号,一直采用“三三制”原则,即每年都要淘汰1/3的旧项目,新建1/3的新概念项目,每年补充更新娱乐内容和设施,为游客带来常游常新的感觉[8]。

基于产业生命周期特征的分析,可以认为文化产业演化的动力主要依靠自主创新。创意型人力资本的引进与培养是关键,依托核心资产不断开发衍生产品推进产业升级。引入信息技术以免费、福利、增值服务等方式带动用户深度参与,营造社群,丰富体验,增强黏性,带动多元业态协同,实现产业链的综合交错,带动传统产业升级,是文化产业商业模式的精髓。

(四)上升为支柱性产业

在经济萧条时期,文化产业作为光明的产业,表现出强劲的增长动力。当前,中国传统的粗放型增长方式难以为继,面对环境污染严重、自然资源枯竭、劳动力成本上升等问题,在以人为本、创新驱动、生态文明的新高点,文化产业作为技术密集型产业,具有市场容量大、需求弹性高等特征,不仅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推动力量,还具有传递和谐发展正能量、塑造国家软实力的作用。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加速,并且逐渐从中国制造转向中国创造,文化产业将成为投资热点带动经济体系的整体升级。文化产业通过整合硬件、软件、创意、资本等要素,正在形成具有极大包容性和连贯性的生态系统,带动产业组织方式、生产方式、管理方式的变革,实现产业链条的横向和纵向贯通,把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资本,吸引文化投资变现为文化财富,进入信息化、国际化、创新化的良性增长阶段,开启巨大的价值空间。
四、巴马文化产业分析及发展建议

在信息文明迅猛发展的今天,文化多样化是全球文化生态保持平衡的理想格局,也是民族地区文化产业立足世界的外部环境。民族地区发展文化产业,着力打造特色文化品牌,是增强文化自信、提升文化竞争力的战略举措。巴马地区民族文化资源富集,形成了国际文化品牌的积淀,以产业智慧化加强供给侧改革,以全域生态圈优化产业链条和时空布局,以新媒体提升民族文化传播力,将显著增强中国民族文化产业的国际影响力。巴马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对于县域文化产业及区域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样本的意义。

(一)巴马文化资源特质分析

1.自然文化得天独厚、璀璨夺目

巴马南近东南亚,西接大西南,毗邻广东、海南、港澳,在中国与东盟、泛北部湾、泛珠三角等国际国内区域合作中,区位优势明显,自然生态环境良好,素有“世界第五个长寿之乡”以及“巴马国际长寿养生旅游区”之称。

巴马属于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旅游资源类型齐全,保持原生态优势,具有创建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的先天优势。在国际旅游业中也具有强大的吸引力与号召力,奠定了其国际化旅游基础。

2.民俗文化特色鲜明、异彩纷呈

巴马有壮、瑶、苗、水、毛南等8个世居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0%以上,在长期多民族聚居中形成了丰富的民族文化、地域文化、长寿健身和传统体育项目活动、社会人文环境、生活方式和习惯,这些都是极具特色的民族文化资源保障,对国际旅游者具有强烈的吸引力。

3.长寿养生产业有基础

惟仁者寿,巴马长寿文化源远流长。2015年,巴马100周岁以上老人合计有100人,寿星比例为34.48人/10万人,位居世界五大長寿乡之首1。长寿文化主要体现在“和合”、孝德和饮食、习俗等民间特色文化。具有普遍的忠厚淳朴、仁爱笃厚、晚婚晚育、守静安泰、适欲节欲、平和素净等社会人文心理,特有补粮、送寿、祝寿、备棺等独特的民间敬老爱老习俗。每年到巴马旅游的人数超过200万人次,养生“候鸟人”10多万人次[9]。

(二)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1.延伸产业链

打造养生特色小镇,跨产业融合。依托优越生态环境创建国家级广西巴马健康长寿养生胜地。在现有的养生产业链基础上发展“文化体验+时尚度假+演艺会展+休闲农业+金融服务+纪念品+衍生品”等“泛户外”经济,扩大目标消费群体,开展半程马拉松、登山、攀岩、探险、自驾游、房车露营、邮轮游艇、低空飞行、丛林探险、花海、书画园林等新兴休闲方式,加速形成全域文化旅游生态圈。

塑造民族文化品牌。巴马地区地理特征、人文风情、生活方式等构成独特的文化系统,可以衍生出独特的民族文化产业。如民族手工业、民族歌舞、民族医学、民族服饰雕刻丝绣等艺术项目可以通过塑造品牌、演艺宣传,形成集生态资源、人文风貌、表演艺术、饮食习惯、服饰艺术等为一体的民族品牌文化产业形态,利用视频软件、社交软件、电商服务加速民族品牌文化产业的对外传播,实现跨越式发展。

与国际化品牌开展战略联盟。通过举办丰富多彩的国际性赛事、时尚节庆活动,提高国际国内影响力。如文化论坛、名家书画展及现场书画笔会、各类露天表演、时尚活动、嘉年华、狂欢节活动、设计展、艺术展、讲座论坛、小剧场演出、现场音乐会、文艺晚会、发布会、沙龙活动、影视拍摄、电影节、电视节、音乐节、艺术节、设计节、服装节、旅游节、国际养生论坛、探索长寿密码国际研讨会、国际美食节、国际垂钓节、国际自行车骑游大赛、国际中华医药论坛等,提升巴马文化产业发展的国际化水平。

2.数字化升级

全速推進文化产业的智慧化运营。随着信息技术的全方位渗透,智慧文化旅游是升级文化消费体验的有效路径。巴马文化产业的智慧化升级包括基础设施的软硬件建设、智慧城市、智慧景区、智慧住宿、智慧交通、智慧餐饮、智慧旅行社等核心要素的智能化和互联网化改造[10],依托“智慧科技+文化创新”升级产业链。各类主管部门和企业可以利用智慧服务管理平台及智能信息终端,及时准确地掌握目标消费者的活动信息和企业的运营情况,精准修正服务策略。

利用社群类传播媒体,提升口碑。巴马文化产业机构可与微信、蚂蜂窝、携程、中青旅等大型机构合作,建立公众号、驴友日志、粉丝互动等,在传播过程中,衍生出众多讨论和评论,让更多潜在消费者积极参与其中,达到自发性互动传播效果。在互动中提升了用户体验,塑造品牌形象,又相对节省营销推广成本,并可以利用门户的庞大流量建设线上线下365天持续性文化养生论坛,分享酒店攻略、旅途中的奇闻趣事,利用热点话题推送、搜索帮助目标消费者建立起对于巴马的情感皈依和向往,通过体验分享获得旅游体验的升华,吸引更趋精准的目标用户,推动消费者优化和变现。

建设大数据库,推动精准营销。从巴马文化产业信息搜索、产品订购到网上支付,从导航、导游、导玩、导吃到导购,从反馈、评论、投诉到旅友交流等,从政务发布、行业管理到市场监管,从宣传推广、调查统计到客流监测,实现全程智能化[11]。在积累起数据库的基础上,可以进行信息挖掘,通过浏览、扫描等操作,获取游客的用户身份信息,确定消费来源。通过数据挖掘,分析用户特征,开展精准营销。
五、总结

信息化、国际化、创新化是文化产业发展主旋律,跨产业融合和全方位开放,延伸产业链条是基本的产业逻辑。文化产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在创造巨大利润的同时也不断扩大新经济范畴。巴马可立足生态资源和民族文化资源优势,延伸文化产业链条,推动数字化升级,开展国际化战略合作,强化文化产业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构建增长动力持续更新的良好产业生态体系,促进文化产业发展逻辑的转换、创新和提升,取得多元效益的统一。

参考文献:

[1]宋朝晖.美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特色[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3(11):67-68.

[2]汲剑磊.走向个性化营销新生代[J].中外企业文化,2008(9):7-10.

[3]向勇.文化产业融合战略一源多用与全产业价值链[J].新美术,2014(4):20-26.

[4]邹蕊,刘永坚.浅议图书衍生品及其品牌塑造[J].出版科学,2008(1):45-48.

[5]刘伟民.市场营销中的产品决策[J].企业改革与管理,2006(11):70-71.

[6]罗燕.浅析品牌延伸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青年与社会,2013(30):287.

[7]訾宇彤.美国Franchise模式和中国IP影视生产方式的异同[J].西部广播电视,2017(8):100.

[8]张婷.文化主题公园游客体验质量评价研究——以西安大唐芙蓉园为例[J].经济研究导刊,2012(21):172-173.

[9]黄璐. 巴马发展长寿养生旅游SWOT分析[J].沿海企业与科技,2014(4):56-59.

[10]金峰平,张国明,张全智.关于智慧城市发展规律研究——以齐齐哈尔市智慧城市建设为例[J].理论观察,2017(6):5-7.

[11]张力平.互联网+让旅游更精彩[J].电信快报,2016(10):48.

[责任编辑:李君安]

上一篇:游戏与幼儿教育论文范文下一篇:皮带机节能技术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