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循环经济发展

2022-08-14

第一篇:中国循环经济发展

中国发展循环经济的现状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协调共赢”的一项重大举措。主要从以下三个层次、由点到面、由浅入深展开了循环经济的实践探索。

一是实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动脉产业。在企业的层次上推行清洁生产,促进产品生态设计,从生产的源头和全过程充分利用资源,使企业努力实现废物的最小化、资源的最大化、终极处置的无害化。目前中国的化工、轻工、电力、煤炭、机械、建材等行业、有近4000家企业通过了清洁生产审核。

二是建设生态工业园区,推动企业间的资源循环利用。生态工业园区是依据循环经济理念和产业生态学原理进行设计、建设和改造的新型工业园区。推动同区内的企业在清洁生产的基础上,不断延长原材料的加工链条,使上游企业排放的废物转化为下游企业生产的原料。实现区域范围或企业群之间的资源最佳利用和废物最少产生的目标,甚至做到污染“零排放”。在企业相对集中的一些地区,如广西贵港、山东鲁北、辽宁鞍钢与抚顺、内蒙古包头等工业区建立生态工业园,对传统的工业区开始进行初步的生态化改造。

2003年以来,中国又进一步在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区等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天津、烟台、大连、苏州等国家重点开发区,相继开展建设生态工业园区工作、提升了开发区的水平和档次。目前中国已经建立了16个各种类型的生态工业示范园区,一些园区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三是推进区域循环经济发展,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用生态产业的链条把工业与农业、生产与消费、城市与农村、行业与行业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发展“动脉产业”和“静脉产业”,实行可持续生产和绿色消费,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中国先后在辽宁、江苏两省和贵州贵阳、山东日照、河南义马、陕西省韩城等市开展了循环经济省市建设试点工作。如贵阳市以发展循环经济为突破口,市人大通过了中国第一部发展循环经济的地方性法规。该市依托当地磷、煤等资源,以区域环境容量为前提,以循环经济为发展思路,优化工业布局,对现有工业区进行整合和生态化改造,促进资源型的传统加工业向生态化的发展方向和方式转型,逐步构建生态经济市。海南、黑龙江、吉林、福建、山东、安徽也都结合当地特点,以循环经济为理念,编制了生态省建设规划,努力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近年来,中国还创建了48个环保模范城市(区)、88个生态示范区、603家绿色社区、79个“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和1.7万多所绿色学校。到目前为止,

全国已有20多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在不同层次开展了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工作。这些试点示范活动都是以转变发展方式为出发点,成为中国现阶段各行各业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典范。

虽然中国在循环经济的探索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但这些进展还仅仅是初步的,从全国来看,仍处于试点示范的初级阶段。在推进循环经济方面,也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一些地方政府尚未真正落实科学发展观,对推进循环经济认识不足;二是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尚未建立发展循环经济的长效机制;三是环保科技和环保产业发展水平不高,缺乏科技支撑;四是环境意识不强,消费方式不合理等。

第二篇:建设美丽中国需要发展循环经济

张子贤

《 人民日报 》( 2013年04月11日07 版)

发展循环经济是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途径,也是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当前,发展循环经济已成为世界性的潮流和趋势。我国应采取切实举措解决影响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努力建设生态文明。发展循环经济已成为世界性的潮流和趋势。循环经济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既是一种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新理念,又是一种新的具体的发展模式。它要求按照生态规律组织整个生产、消费和废物处理过程,转变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传统经济发展是由“资源—产品—废物排放”构成的单向运动过程,通过把资源持续不断地变成废物来实现经济增长,这必然导致资源的枯竭,并引发严重的环境污染。循环经济要求把经济发展建立在生态规律的基础上,把“资源—产品—废物排放”的单向模式转化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闭环式模式。循环经济的本质是生态经济,反映了人类社会正在不断寻求与自然相和谐的发展道路。当前,循环经济的发展方兴未艾,已成为世界性的潮流和趋势,一些发达国家把它作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并以立法的方式加以推进。

影响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虽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付出了沉重的资源、环境代价。目前,我国仍处于经济高速发展时期,由于人口众多,面临着比其他国家更大的资源和环境压力。只有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循环经济发展,才能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近年来,我国在发展

循环经济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也面临不少问题,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外在动力和内在利益机制还没有真正形成。一是认识方面。一些地方和部门对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战略意义和紧迫性认识不足,消费者对循环经济产品的接受度也不高。二是利益方面。企业在经济活动中要追求利润最大化。一些企业之所以不愿意按照循环经济的原则行事,主要在于其利润不能最大化,利益无法保证。三是法律法规方面。目前,我国有关资源环境的法律法规中虽然体现了某些循环经济的内容,但总体而言相关法律法规缺位的情况还比较严重,管理体制也尚未理顺。

推进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着力点。当前,推进我国循环经济发展尤其应在以下几方面着力。一是构建循环经济发展政策体系。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形成循环经济发展的激励机制,对采用清洁生产工艺和资源循环利用的企业在税收减免、财政补贴、信贷优惠等方面给予支持,保证其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通过政策调整,使循环利用资源和保护生态有利可图,使企业和个人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外部效益内部化。二是加大科研力度,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贯彻循环经济的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原则,离不开先进的处理和转化技术,离不开先进设施设备的开发和更新。缺乏有力的技术支撑,发展循环经济很难顺利推进。在这方面,除了国家组织实施科技重大专项、突破重大技术瓶颈外,还应重点支持科研机构和企业进行有关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技术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三是广泛开展循环经济宣传教育,扩大公众参与度。发展循环经济需要社会的广泛参与。只有消费者愿意选择循环经济产品,才能形成绿色消费市场,引导企业发展循环经济。为此,要进一步加大宣传教育力度,使广大消费者树立资源节约型价值观和消费观,养成节约资源的生活习惯和消费行为。

(作者单位: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第三篇:中国循环经济与绿色发展论坛2012论坛说明

一、论坛组织机构

<一>主办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循环经济与环境评估预测研究中心<二>支持单位

国家发改委资环司

工信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

环境保护部科技司

科技部社发司

住房与城乡建设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

农业部科技司

<三>协办单位

<四>会务承办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中国循环经济与环境评估预测研究中心 北京卓峰博略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二、组委会

名誉主任:

李平中国社科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 主任:

齐建国中国社科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循环经济与环境评估预测研究中心主任 副 主 任:

韩胜军中国社科院数技经所科研处长

彭绪庶中国社科院数技所产业技术室副主任

朱彩飞中国循环经济与环境评估预测研究中心副主任

秘 书 处:

杨彤(秘书长)、范晓燕(副秘书长)

三、时间:2012年12月14日—16日,(14日全天报到)

地点:暂定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报告厅/北京国际饭店

四、论坛主题:深化循环经济实现绿色发展

五、论坛出席人员:

<一>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环保部、科技部、建设部、农业部等

部委负责循环经济与绿色发展工作的部门相关领导和专家;

<二>中国社会科学院领导;各省市社会科学院专家学者;中国社

会科学院中国循环经济与环境评估预测研究中心理事长、副

理事长、常务理事、理事和工作机构主要领导;

<三>各省市发改委、经贸委、科技厅、环保局、农业局等相关负

责人;

<四>城市矿产、餐厨垃圾等专题的负责人(市长级)、园区(区、

县级领导);

<五>有关省市和地方政府部门分管循环经济、环境保护的领导及

代表;

<六>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生态经济等领域专家、学者;以及各

高校循环经济的学者;

<七>各类循环经济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环保产业等相关

企业代表;

<八>相关环保组织、国际组织代表;

<九>媒体代表;

六、论坛议程

七、会务费

学者代表:1200 元/人

企业代表:2888 元/人

(以上费用包括会务费、资料费、讲课费等,不包括食宿)

八、报名表

中国循环经济与绿色发展论坛2012

参会确认表

备注:参会单位在提前缴费后因故退订,须于 12月5日前以书面形式通知组委会,会议将收取40%违约金。请参会单位填写参会回执表,并将信息表及会务费汇款凭证传真或电邮至会务组。会议现场领取发票!

网址: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5号 中国社会科学院 1426 室

第四篇:中国包装行业的安全合规与循环经济发展要求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以及《食品容器、包装材料用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等一系列新法规与新标准的出台,食品包装行业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革。塑料袋、快餐盒,密胺餐具、保鲜膜、纸杯等食品包装产品的质量已有了明显的提高。但是,由于政策,标准还不够完善,执法部门相互交叉,有些企业为了追求利润,仍在生产,销售和使用对消费者健康有危害以及浪费资源的包装产品。在中国包装行业,特别是食品包装行业该如何适应法规、政策和标准的变化?企业如何在资源,安全、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中找到平衡点?包装行业存在的现实问题到底该如何解决?作者将根据多年来的经验对上述问题进行解读,供企业参考。

政策及标准解读

市场准入制度(qs)实施情况

为加强对食品安全的监督管理,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令第79号,即《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实施细则(试行)》自2005年9月1日起施行。食品行业市场准入制度的实施使得食品安全质量有了明显提高。但是,许多问题仍然存在,特别是食品包装材料、添加剂以及印刷油墨的安全卫生性能等存在严重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国家质检总局从2006年开始,加强了对食品包装产品的认证认可工作,从2006年底开始对食品包装产品实施强制性市场准入(qs)管理制度,并逐步加强对食品包装、食品包装用原辅材料、添加剂以及相关设备实施的监管力度,以确保食品包装对消费者的健康安全。

2007年8月23日,国家质检总局下发了《关于开展食品用塑料包装容器工具等制品生产许可证无证查处工作的公告》(【2007年】第123号公告),要求自2008年1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查处未获食品用塑料包装容器工具等制品生产许可证的生产销售行为。据调查,截止到2011年2月底,食品用塑料包装容器工具等制品生产企业,全国已有12900余家取得生产许可证。

2007年7月30日,国家质检总局开始实施《食品用纸包装、容器等制品生产许可实施细则》,对外正式公布第一批实施市场准入制度管理的食品用纸包装、容器等制品产品其中包括2类21个产品。

2009年5月17日,国家质检总局发布公告,要求自2009年9月1日起,未取得生产许可证的企业,不得生产食品用纸包装制品;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销售或者在经营活动中使用未获得生产许可证的产品。截止到2011年2月底,食品用纸包装容器工具等制品生产企业,全国已有1200余家取得生产许可证。

食品安全不只是食物本身的安全,因为食品安全的危害除了来自于食品本身和食品链全过程之外,还来自于食品包装容器及材料。在与食品接触的过程中,食品包装容器及材料中的有毒有害物质(如铅、镉、铬等重金属,甲醛,苯、多氯联苯等)会迁移并渗入至食品中,造成食品污染。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他们对食品包装不断制定高标准,不断提高食品包装容器及材料安全指标,这样就加大了发展中国家食品出口的难度。现在,食品包装容器及材料的安全问题已严重制约了我国食品的出口,对于企业来说唯有高度重视和积极应对方能更好的生存与发展。

《食品安全法》

及《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2009年6月1日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明确强调食品相关产品的生产,经营应当适用《食品安全法》。食品相关产品是指用于食品的包装材料、容器、洗涤剂、消毒剂和用于食品生产经营的工具、设备。

2009年11月6日,七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食品包装材料清理工作的通知》,并明确指出,已经在我国生产,销售和使用,在其他国家批准使用,不存在安全性问题的,尚未列入我国食品包装材料标准的食品容器,包装材料、设备等,应在2010年6月1日前填写《食品相关产品新品种申请表》或《食品包装材料用树脂新品种申请表》,并报送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卫生部组成专家组,对申报材料进行评估后,公布可用于食品包装材料的物质名单和禁止用于食品包装材料的物质名单。

2011年1月31日,根据《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的规定,按照卫生部等7部门《关于开展食品包装材料清理工作的通知》(卫监督发[2009]108号)的要求,卫生部发布了《卫生部监督局关于公开征求拟批准食品包装材料用添加剂和树脂意见的函》(卫监督食便函[2011]36号),对外公布第一批拟批准196种食品包装材料用添加剂,116种食品包装材料用树脂。其中拟批准的116种食品包装材料用树脂包括较为熟悉的eva(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evoh(乙烯-z,烯醇共聚物),pesu(聚苯砜)(氧化,4-苯烯基硫化-1,4-苯烯基)聚合物、4,4’-磺酰基二苯酚与1,1'一磺酰基二(4-氯苯)的聚合物)、pla(聚乳酸),ppsu(聚醚砜)(1,1-联苯基)4,4'-二醇与1,1'磺酰双(4-氯苯)的聚合物)等。

《食品安全法》实施后,我国涉及食品及食品相关产品的标准,也由过去的卫生标准上升为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例如,在最新公布的一批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中,原gb14942-1994《食品容器及包装材料用聚碳酸酯成型品卫生标准》修改为gb]4942-xxxx《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聚碳酸酯成型品》。在新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中写明:我国食品容器、包装材料用添加剂卫生标准、食品容器、包装材料用聚碳酸酯树脂卫生标准,食品容器包装材料用聚乙烯、聚苯乙烯、聚丙烯成型品卫生标准的分析方法,食品罐头内壁环氧酚醛涂料卫生标准的分析方法,所设定指标限量值与原有标准没有矛盾。

修订后的标准能够更好的体现标准的科学性、可行性、可操作性以及前瞻性,既符合本国经济发展现状,又能起到保护消费者健康的目的。

食品包装行业存在主要问题剖析

一般油墨含有害物质,对人体危害较大

一般印刷用油墨的颜料含有铅、隔等有毒重金属,而用的有机溶剂中多含苯、甲苯、二甲苯等有害溶剂。虽然这些溶剂干燥后绝大部分都会挥发,但是由于残留部分在包装和使用过程中仍会继续挥发,因此还会对人体造成危害,特别是上墨面积较大,墨层较厚的部分,其残留溶剂会更多。目前,很多厂家都采用含苯油墨印刷,印刷过程由于采用的是极易挥发的苯类溶剂,所以既污染空气,又危害工人健康。

另外,大部分产品印刷完后均是叠放在一起,印刷面往往与食品接触面直接接触,有害物质极容易迁移到内壁,消费者使用时,不知不觉中就把有害物质吃下去。

第五篇:发展循环经济发展循环经济发展循环经济发展循环经济构建和谐矿山构建和谐矿山构建和谐矿山构建和谐矿山

发展循环经济发展循环经济发展循环经济发展循环经济构建和谐矿山构建和谐矿山构

建和谐矿山构建和谐矿山——柞水县丰北河镇金世泰矿业有限公司 的绿色矿山之路金世泰金矿采选冶炼项目位于

柞水县丰北河镇土桥、北河两村,是一个集金矿采选、尾矿利用于一体的矿产资源综合开发

利用项目,该项目由陕西西部矿产能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于2010年10月开工承建,规划占

地23.7亩,新建日处理1000吨金矿选厂1个,日产20万块免烧砖生产线1条,以及宿办

楼等附属工程和水、电、路等基础设施,计划总投资3亿元,分两期建设,预计2012年全

面建成。 经过一年的建设,今日的矿山已初具规模,现已建成1条日处理500吨金矿选矿

生产线一条、相应的矿山配套设备和免烧砖生产线,累计完成投资1.201亿元。 金世泰矿

业有限公司坚持树立科学发展观,提出了以“发展循环经济”为主要内涵、以“文化、环保、

创新、平安”为主要内容的“建设绿色矿山”发展目标,发展循环经济开拓黄金大道,目前

已初见成效。走进金世泰金选厂,一股浓厚的人文气息扑面而来。映入眼帘的是整洁优

美的环境:一排排整齐的厂房、一条条水泥硬化的道路、一阵阵隆隆的机器声。厂房依山势

错落分布,各种乔灌植物点缀成图,蓝色的厂房和绿地相映成趣,矿区里郁郁葱葱,植被良

好。信步走去,尽收眼底的是人们满足的笑脸,灿烂的笑容:职工宿舍、职工会议活动中心、

职工餐厅、职工浴池„„把整个矿区布置的错落有致,让人移步换景,心旷神怡。 据介绍,

矿区的森林覆盖率达到95%以上,金世泰矿业有限公司非常注意在开采金矿过程中的植被

破坏问题,努力建设成资源节约型、为生态友好型企业。近年来,金世泰矿业有限公司一直

坚持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理念,在打造企业形象、提升企业素质上狠下功夫。为了给职工营

造舒适的工作生活环境,金世泰矿业有限公司专门聘请了设计公司,对矿区进行了精心的规

划设计,配置齐全的各项设施,丰富多彩的职工活动,为员工创造了良好的人文环境。 为

了提升环境保护水平,金世泰矿业有限公司建立了一套先进的矿山企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绿色生产、尾矿制砖。 金矿的工艺流程决定了生产过程中必然产生大量尾矿。由于多数

矿山资源的品位较低,在选矿流程中排出大量的尾矿,随着矿产资源利用程度的提高,矿石

的可开采品位相应降低,尾矿排出量也在增加。大量的尾矿只能堆放在尾矿库或一些自然场

地中,如此之多的尾矿不可避免地带来一系列的问题。 针对当前尾矿不能合理回收利用的

矿山实际特点,金世泰矿业有限公司投资建成了一条免烧砖生产线。对于矿区每年产生的几

十万吨尾砂,其中60%的粗粒部分用于井下采场的充填作业,实施尾砂胶结充填法采矿;

井下采掘产出的废石,全部加工成建筑石子,用于矿区的基建项目;用尾矿砂做成免烧尾矿

砖,普通墙体免烧尾矿砖是建筑业用量最大的建材之一,它具有技术简单、投资少、成本低、

强度高、破损低、抗弯抗拉抗冲击、线条流畅、建筑工程省料省时省工的特点。灰砂砖是节

约能源、不占耕地、不污染环境、利用废弃资源的绿色墙体材料。尾矿制免烧尾矿砖与烧结

粘土砖比较,能源消耗仅为其三分之一。因此其受到了当地人民群众的欢迎。并且国家已明

令禁止生产粘土砖,所以生产尾矿砖是很有发展前景的。此举不仅解除了污染难题,还直接

为企业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合理的使用尾矿,变废为宝,既保护了资源,又充分利用

了资源,同时又净化了环境,可谓一举多得。同时企业树立长远的观念,把尾矿综合利用及

治理作为保护有限的矿产资源、促进经济发展、保持矿业持续发展的必要措施;企业的发展

生产与治理同步进行的整体规划,避免先污染后治理的模式出现。 总之,尾矿的综合利用

和治理产生了较大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同时也为打造绿色发展循环经济、构建和谐矿

山、发展一方经济,鉴定坚实的基础!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中国移动代理协议下一篇:中国企业发展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