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薯种植范文

2024-09-21

甘薯种植范文第1篇

1 甘薯的营养价值

甘薯本身就是一种富有多种营养元素的蔬菜。对人体的健康的好处很多, 首先, 甘薯属于碱性食品, 对人体中过多的酸具有较好的中和作用, 有效促进身体协调的发展。其次, 甘薯中丰富的食物纤维对肠胃具有良好的摩擦和促消化作用, 促进化解肠胃中的废物, 对肠道起到促进和润滑的效果。再者, 甘薯中的多种维生素和大量黏液蛋白质, 不仅可以补充人体每日的营养需求, 同时可以有效起到防止动脉硬化、降血压、抗衰老和提高免疫力的作用, 对人体的健康具有极大的好处。不仅如此, 甘薯的嫩叶也可以作为蔬菜适用, 不仅具有良好的口感, 同时可以有效的补充人体所需的维生素等, 起到预防癌症的作用, 因此, 甘薯的营养价值远远超过我们平时的认知和了解。

2 甘薯的种植技术

甘薯的营养价值极高, 带来广阔的市场需求, 探索更为有效的栽培技术也就显得非常重要。甘薯的栽培技术不仅可以促进生态环境的保护, 同时为农民带来不菲的经济效益, 同时可以带来更好的食用效果。下面我们就以红心甘薯为例研究探讨甘薯栽培技术。

2.1 品种挑选及种苗培育

为了获得量大、营养价值高的甘薯, 首先应对甘薯的品种进行细致挑选, 只有保证其种苗的优良, 才能够保证后续种植质量的提高, 因此, 对甘薯的品种挑选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市面上普遍存在的红心甘薯以福薯2号、岩薯1号和金山57为主要品种, 具有较好的销量。并且在选择甘薯品种的过程中应根据当地的阳光条件和土壤环境进行选择, 通常甘薯的生长要求具有良好的阳关和背离风向出, 在春季进行种苗培育的过程中, 应注意保温, 最好对种苗进行薄膜覆盖过程, 以实现对种苗的保温效果。

2.2 土壤选择和插苗中耕

甘薯的种植离不开土壤的营养和中耕的的辅助, 只有利于甘薯生长的土壤环境和气候条件才能获得好的收成。甘薯所需的土壤应厚实且疏松,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良好的土壤渗透力和通透性, 并可以接受较多的雨水灌溉过程。在种苗栽种过程中, 应遵循早插、浅插的原则, 在每年的五月初期即可进行插苗, 并且在一周左右的时间内对插苗进行检查, 判断是否需要进行补苗, 从而保证甘薯苗的成活量。

2.3 合理施肥, 强化田间管理

甘薯苗在生长的过程中需要土壤的肥力来提供生长动力, 注意合理科学的施肥方式是促进秧苗成长的主要方法。根据土壤肥力的不同, 对土壤进行周期性的营养的提供过程, 以保证土壤能力, 同时为了提高种苗的生长条件, 可以通过改良土壤环境、育肥土地的方法来从根本上优化甘薯的生长环境, 从而促进果实的质量提高。在实际的施肥过程中, 应对施肥量有一定的把握, 适当的肥料对植物生长具有促进作用, 但是一旦施肥量过多, 就会产生植物的过烧现象, 所种植的甘薯藤蔓泛黄、枯萎, 甚至死亡, 因此掌握施肥程度, 合理施肥才能起到促进甘薯生长的作用。在甘薯的生长过程中, 要注意对甘薯周围生长环境的管理, 定期进行周边的除草过程, 降低杂草对土壤营养的吸收过程, 除此之外, 应定期关注甘薯生长的环境, 对干旱季节应进行及时浇水, 对暴雨、多雨条件则应进行及时排水, 从而保证适量的土壤含水量, 从而保证甘薯成熟后的果实糖分含量合格, 提高口感。由于甘薯生长过程中藤蔓遇到地面后会有扎根现象, 遇到雨季时, 此类扎根的藤蔓的抓水能力很高, 导致地面的湿度提高, 从而导致甘薯主根抓地不稳, 不利于甘薯的生长, 因此, 大雨过后, 需要检查有无淤泥生根的蔓薯, 一旦发现这种情况应对其进行提根, 帮助其跟茎回到原来的位置。

结束语

甘薯的营养价值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 通过种植技术的优化和提升, 能够让其达到更好的产量, 能够让其口感、质量均得以提高。相关人员还要对其种植技术进行深入研究, 让甘薯受到更多人群的钟爱。

摘要:甘薯是我们经常见到的重要蔬果之一, 其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 深受人们的喜爱。通过种植技术的研究发展, 能够更好地提升甘薯的种植质量, 提升其种植数量, 达到更好的味觉、口感。基于此, 本文就甘薯的营养价值与种植技术进行分析, 希望可以为甘薯的种植优化提供借鉴。

关键词:甘薯种植,营养价值,种植技术

参考文献

[1] 苏永昌, 刘淑集, 刘秋凤, 王茵, 石立春, 刘智禹.即食地瓜参的加工工艺研究及营养分析[J].渔业研究, 2016, (03) :202-209.

甘薯种植范文第2篇

摘   要   甘薯增产潜力大,在保障粮食增产和安全中功不可没,随着经济发展,甘薯已成为食品、工业、医药等行业的重要原料,其保健功能不断地被认识、开发和利用。分析了重庆市万州区甘薯产业发展的优势、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提高认识水平、加强龙头带动、强化技术支撑、建立繁育体系、科学贮藏管理、重视品牌打造”等对策。

关键词   甘薯;产业现状;发展对策;重庆市万州区

甘薯是耐旱、抗瘠的作物,在重庆市万州区已有400余年的种植历史。早期万州区甘薯耕作粗放,肥水条件差,单产低,仅1 560 kg·hm-2。解放后,万州区甘薯经过持续上升期、徘徊期、迅速发展期后,至1978年种植面积1.903 1万公顷,单产13 386 kg·hm-2,近年种植面积稳定在1.7万公顷左右(灾害年份甘薯作为救灾作物,增加到1.9万公顷左右)。新品种和新技术的不断革新,单产逐渐提高,2015年17 305.5 kg·hm-2[1]。据2016年重庆市统计年报,万州区甘薯面积1.86万公顷,产量5.9万吨(折原粮产量,文中其他产量均为鲜薯),產量占万州区粮食总产量11.1%。在20世纪80年代前,万州区的甘薯主要用途是口粮,是山区人民救命的“三大坨”之一。从20世纪80年代到21世纪初,甘薯的主要用途是饲料,然后依次为食用、加工、种用。随着社会的发展,甘薯食用和加工的比例在增加,饲料的比例在减少。

1 发展优势

1.1 区位优势

万州区位于东经107°52′22″~108°53′25″,北纬30°23′32″~31°0′20″,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19.2 ℃;四季分明,具有春早、夏长、秋雨、冬暖的立体性气候特点;全年常年性降水量1 200 mm左右;无霜期长,年平均日照时数1 300 h左右。特有的山地、丘陵地理气候和生态环境非常适宜喜温耐旱的甘薯生长[2]。万州区地处三峡库区腹心,素称“川东门户”,是长江十大港口之一,历来为商贾云集之地,是辐射渝东、鄂西、黔北、陕南、湘西的水陆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地,拥有机场、铁路、高速公路、深水港码头和海关口岸,为产业发展提供了物流保证。

1.2 市场优势

甘薯薯块除含有主要的化学成分淀粉外,还富含蛋白质、维生素、K、Ca、Mg、Fe、Zn等矿物质[3]和膳食纤维、多酚、黄酮、花青素、绿原酸[4]等功能成分。甘薯被世界卫生组织评选为13种最佳蔬菜之冠。日本国立抗癌预防研究所在20种常见蔬菜中发现甘薯的抗癌指数位居第一。甘薯品种多、产量高、生长环境广,是最廉价的抗癌保健食品。随着人民追求食品健康化,甘薯将被越来越多的人喜爱。万州区常住人口近165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10万余人,每年鲜食甘薯近100 t;淀粉、粉丝、面条、粉皮和休闲食品等加工厂每天加工甘薯量150 t以上。有“蔬菜皇后”美称的甘薯茎尖是市民的一道味美蔬菜[5],填补了5月蔬菜市场上无本地绿叶菜的空缺,6—8月基本上与空心菜平分市场。

1.3 技术优势

万州区有科研、高校和推广部门对甘薯产业的技术支撑。重庆市三峡农业科学院有甘薯研究室,重庆市三峡职业学院有甘薯专家,万州区农业农村委员会组建了一支甘薯产业专家团队。

1.4 产业优势

农户种植甘薯的习惯好、种植技术成熟,能够建立原料生产基地,相邻的云阳县、开州区等也可提供甘薯原料。同时,万州区有重庆市姜米花农产品有限责任公司、重庆市乡下香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和重庆择实农业开发公司等多家甘薯产品加工企业,具有发展壮大的基础。

2 发展现状

2.1 面积与产量

万州区甘薯种植分夏、秋两季,主要是夏薯,近两年探索种植春甘薯,在初秋上市,效益较高。受生猪集中饲养的影响,甘薯种植面积略有减少,同时食用增加和加工业发展,近10余年基本稳定在1.7万公顷左右;甘薯单产常年在16 500 kg·hm-2左右,新品种引进推广和高产栽培技术到位率的提高,单产不断增加,2001年甘薯16 467 kg·hm-2,2018年提高到17 647.5 kg·hm-2,总产29.029万吨。

2.2 品种类型

甘薯品种从单一的高饲料转化率型发展到高淀粉型、高维生素型、高花青素型和菜用甘薯等多类型。万州区种植高淀粉商薯19、徐薯22、万薯5号等品种,鲜食型万薯7号、万薯10号、渝薯17号、渝薯4号等薯肉桔红、黄色和万紫56、渝紫7号等紫薯品种,食茎叶的菜用甘薯福薯18号、渝菜薯1号和万菜薯19等品种。

2.3 种植模式

种植技术从粗放性管理向标准化生产发展。在不与其他作物争地的情况下,利用耕制发展多种植模式:马铃薯/玉米/甘薯、蔬菜/玉米/甘薯、小麦/玉米/甘薯、豆类/玉米/甘薯、水稻-甘薯和幼龄柑橘/甘薯。甘薯除大户是净作外,多数实行间套作,与玉米套作的居多,少数与大豆、马铃薯套作;幼林果树间作,也有林下种植作绿肥。

2.4 栽培技术

目前万州区甘薯的主推技术包括根据用途选择优质高产专用型良种,早育壮苗早栽插、起垄栽培、合理密植,重施底肥、增施有机肥和钾肥,提蔓不翻蔓、合理打顶,提弱苗控旺长,病虫绿色综合防控等。

2.5 企业与产品

加工产品从淀粉、粉条发展到精白粉、面条、休闲食品等。加工企业也在不断壮大。甘薯加工基本上是初加工,淀粉、粉条小作坊加工有20余家。较大的加工企业有3家,主要加工精白淀粉、纯手工粉皮、休闲食品等。

3 存在问题

3.1 大众认知度低

随着生活水平提高,甘薯粮食功能在弱化。作为天然保健食品,既是工业加工原料,又是生物能源原料,还可用于观赏等。因此需要加大宣传,提高大众认知度。

3.2 统筹规划不够

甘薯产业发展尚处在民间自主发展、自主经营状态。甘薯的种植、加工、技术创新等缺乏协调配合,处于无序的初级发展状态,不能进行资源的有效整合,限制了产业发展。

3.3 生产基础条件差

受经费、体系等限制,品种老化、退化严重,新品种和脱毒甘薯推广慢;种植技术参差不齐,单产低;受丘陵山地条件所限,机械化程度低;缺乏科技示范基地。甘薯种植缺乏灌溉设施,基本上是“望天收”。

3.4 贮藏设施落后

甘薯没有专业的贮藏设施,主要是农户分散贮藏,一般采用小型土窖或室内堆贮。这难以满足甘薯贮藏期所需的适宜温湿度和通风等条件,常年烂薯损失率在5%以上,严重时达10%以上。

3.5 产业链短,附加值低

万州区甘薯加工多是初加工,工艺简单,设备落后,经济效益低;缺乏深加工企业,缺乏知名品牌。同时,甘薯的观赏、药用价值未被充分认识和利用。这些与地方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等对甘薯产业引导不够有一定关系。

3.6 龙头企业缺乏

萬州区甘薯加工是小规模大群体,难形成规模效益和品牌效应,综合利用水平差。近年新发展的甘薯面条、粉皮、休闲食品等企业,处在技术熟化阶段,未发挥带动作用。

4 建议对策

万州区甘薯产业发展应以资源为基础,科技为支撑,市场为导向,效益为核心,大力发展专用薯和特色薯;以增加单产和改善品质为主攻方向,推进甘薯区域化、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培育和壮大龙头企业,开发有市场潜力的名牌加工产品,实现产业化经营,全面推进甘薯产业化发展。

4.1 提高认识水平

甘薯除鲜食薯块和茎尖,作为保健食品,其保健和药用价值不断被探明,新产品相继开发。甘薯除可用于加工淀粉外,可作为能源作物加工乙醇,生产1 t燃料乙醇需甘薯2.8~3.0 t,乙醇的转化率显著高于玉米(3.2 t)和小麦(3.3 t)等淀粉类作物[6]。另可从薯渣中提取果胶、膳食纤维、蛋白等高附加值产品,紫色薯和薯肉桔红色品种可提取色素、胡萝卜素等精加工产品。甘薯叶、空中甘薯可作为廊亭绿化、观光观赏。为此,需要成立产业发展领导班子,制订产业发展相关政策,协调发展中的有关矛盾和问题,使其产业有序健康发展;充分利用各种媒体进行宣传培训,加强技术推广部门队伍建设,整合资源提高实用新技术的应用水平,整体推进甘薯产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4.2 加强龙头带动

1)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方式,引导企业和薯农组建专业协会或合作社,协会或合作社在引导薯农建立生产基地同时,开辟市场,拓展销售渠道,打造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的产业链。2)支持和鼓励企业进行技术、设备的改造升级,拓宽深加工空间,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3)对甘薯龙头企业以政策优惠。

4.3 强化技术支撑

1)抓好良种推广,根据市场需求和农民意愿推广高产优质抗病的优良品种,提高良种覆盖率,确保生产上种源和原料需要。2)抓好关键技术研究推广,对育苗扩繁、适期殡种和移栽、间作套种、合理密植等重点技术完善集成配套技术体系。3)抓好轻简化栽培技术研究示范,提高机械化程度,降低生产成本。4)建立科技示范基地,加强技术培训、指导,加速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5)依托龙头企业,多渠道开发加工产品,增加企业和农民的收入。

4.4 建立繁育体系

加强科研、推广部门与企业或合作社的合作,建立甘薯种苗繁育体系,提升生产能力和产业竞争力。加大优良品种筛选,建立脱毒种薯种苗、原种薯苗繁育基地,指导种植大户繁育一、二级种苗,辐射带动农户种植脱毒苗。根据不同用途引进淀粉型、食品加工型、鲜食烘烤型、茎尖菜用型和药用保健型等品种,加快品种更新换代。

4.5 科学贮藏管理

加强甘薯贮藏方式、贮藏技术的应用研究,推广适宜万州本地甘薯贮藏的小型窖。改进贮藏技术与管理,提高甘薯贮藏能力[2],降低烂薯率。提高种薯质量和延长商品薯的上市时间,提高上市率。

4.6 重视品牌打造

政府引导甘薯生产合作组织或加工企业,积极申报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注册地理商标,对甘薯及加工产品进行包装出售,在重视商品质量的同时加强商品的宣传和包装。

参考文献:

[1] 重庆市万州区统计局,国家统计局万州调查队.万州统计年鉴2019[M].万州:重庆市万州区统计局,2019.

[2] 姚朝富,王余富,高家旭,等.开县甘薯产为现状及发展思路探讨[J].南方农业,2016,10(6):57-58.

[3] Woolfe J A. Sweetpotato: an Untapped Food Resource[M]. Cambridg: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2.

[4] 谢小焕,赵樱,傅玉凡,等.不同甘薯品种苗期茎尖醇溶提取物清除DPPH的行为特征差异[J].中国农业科学,2013,46(2):270-281.

[5] 邢凤武.阜阳市甘薯产业开发前景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3(15):329.

[6] 房伯平,莫澎,陈景益,等.广东利用甘薯发展燃料乙醇产业的优势分析[J].广东农业科学,2008(S1):69-70.

(责任编辑:敬廷桃)

甘薯种植范文第3篇

1、有利于恢复树势。丰收后的果树秋季追肥,能及时补充树体营养,促进生根,恢复树势。

2、有利于改善土壤结构和培肥地力。山地、丘陵地果园一般土质薄,有机质含量低,秋季施肥有利于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

3、有利于增强树体防冻抗寒能力。秋后土温一般都在20℃左右,所以挖穴断根的伤口容易愈合,长根快、发根数量多;另外,秋季施肥的压绿材料比较丰富,挖土也较容易,在基肥中掺入部分氮、磷、钾速效化肥,有利于树体内养分积累,提高组织细胞液浓度,增强防冻抗寒能力等。

二、秋季施肥必须掌握以下几个技术要点:

1、秋施基肥要比冬施基肥提前2至3个月,应在采果清园后立即进行。

2、秋施基肥应以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做到改土与供养结合、迟效与速效互补。施用的化肥要注意氮、磷、钾肥的比例,不宜施用过多的速效氮肥,否则易引发冬梢。同时,要有针对性地配施微量元素。成龄果树每株施用有机肥60-80千克、尿素150克、过磷酸钙或钙镁磷肥3-4千克、硫酸钾0.5千克。

甘薯种植范文第4篇

1 现状

广西甘薯的主要种植品种有桂薯131、桂薯二号、富硒11选、桂薯96-8、桂粉1号、桂薯69、红姑娘等[2]。由于广西地形、地貌复杂, 造成小气候类型多样, 不同地区适应不同品种, 导致上述品种优势不明显, 只有部分品种在局部地区有较大面积栽培。目前, 广西甘薯种植以农户小规模为主, 尚未形成大面积规模种植, 机械化作业方面主要使用手扶拖拉机翻地、收薯。

1.1 种植的主要品种

1.1.1 桂薯131

亲本为糊薯1号×广薯104, 广西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于2002年育成。该品种株型蔓生, 顶叶绿色, 叶绿色, 叶脉绿色, 茎紫色, 叶形三角形, 中短蔓, 分枝数中等 (6~8条) , 单株结薯5个以上。薯皮紫红色, 薯形中短纺锤形, 很美观, 薯肉白紫花, 烘干率为27.8%, 蒸熟品尝, 食味香、甜、粘、细, 达到优质水平。

1.1.2 桂薯二号

广西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于20世纪90年代育成, 该品种株型半直立。顶叶、叶柄、叶脉、蔓色均为绿色。茎端无茸毛, 单株结薯数3~6个, 薯块长筒形或长纺锤形, 薯皮紫红色, 薯肉浅黄色。结薯早, 薯块膨大快, 品质优良。熟食味粘甜有香味, 甜度很高。抗薯瘟性强。具有一定的抗旱性, 耐瘠性。累计推广面积超过13.33万hm2。

1.1.3 富硒11选

广西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于20世纪90年代育成, 该品种株型半直立, 顶叶绿色, 叶脉色和茎色均绿色, 叶型深复, 短蔓型, 最长蔓长为150 cm左右, 黄皮橘黄肉, 薯块中纺锤形, 皮滑色好。硒含量高, 比一般品种高5~12倍。抗病性强, 较耐寒, 耐贮藏。

1.1.4 桂薯96-8

广西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于20世纪90年代育成, 该品种株型匍匐, 顶叶绿色, 叶形心齿, 叶脉紫红色, 茎为绿色, 蔓长约2.2 m, 薯形下膨或中纺锤形, 薯皮浅红色, 薯肉黄色, 薯形美观, 特耐贮藏, 萌芽性好, 中后期长势旺, 结薯性好, 一般单株结薯3~6条, 大中薯率70%以上。蒸熟食味粉香, 肉细, 口感好。田间抗薯瘟鉴定为感病, 室内抗性鉴定为中感Ⅰ群薯瘟病菌株, 中抗Ⅱ群薯瘟病菌株和高抗蔓割病。该品种薯形美观, 产量高, 抗性强, 食味优良, 适应性广, 特耐贮藏。

1.1.5 桂粉1号

广西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于20世纪90年代末育成, 该品种植株匍匐, 顶叶绿色, 叶形心形近三角, 叶脉基紫色, 茎为绿色, 薯形中短纺锤形, 薯皮红色, 薯肉黄色, 薯形美观, 商品率高, 特耐贮藏, 萌芽性好。平均烘干率高达31.58%。淀粉率高达27.8%。植株稳定, 结薯性好, 一般单株结薯3~6个, 中薯率高, 食味稍甜、香、粉、稍粘, 评为优等。

1.1.6 桂薯69

广西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于2000年育成, 该品种顶叶绿色, 叶形深复缺刻, 叶脉色绿色, 茎绿色, 株型半直立, 中蔓型, 薯形中纺锤型, 皮滑形好, 薯皮白色, 薯肉橘红色。平均干物率为29.1%。食味甜、粘、细腻可口, 平均评分最高, 达89.3分, 属特优品种。

1.1.7 红姑娘

‘红姑娘’为东兴市地方特优品种[3], 该品种从东南亚引进种植已近百年历史, 共有‘红姑娘1号’‘红姑娘2号’‘红姑娘3号’3个品种, 生育期均在150~160 d, 茎蔓绿色, 细至中等, 薯块长椭圆至卵圆形, 薯皮紫红色, 香味独特, 口感极佳, 香甜浓郁而不腻。

1.2 生产关键技术

1.2.1 起垄

翻耙碎泥土, 按1.3 m×1.0 m包沟规格开沟。

1.2.2 施基肥

每667 m2施适量腐熟农家肥、生物有机肥、硫酸钾、过磷酸钙等肥料。

1.2.3 薯苗准备

剪裁薯苗, 每段薯苗要留4~6节;薯苗消毒, 薯苗剪好后用600倍的敌百虫和多菌灵或托布津浸泡2 h防病和防虫。

1.2.4 病虫草害防治

根据田间病虫草害发生情况适时防治。

1.2.5 种植

用平插法种植, 种植密度为3500~4000株/667 m2, 薯苗离基肥16.67 cm以上, 以防基肥烧伤苗。

1.2.6 追肥

种植后半个月第1次追肥, 每667 m2用尿素2.5 kg, 种植后60 d左右第2次追肥, 每667 m2施硫酸钾15 kg。

1.2.7 收获

成熟期选择晴天干燥的天气适时收获, 以免湿度过大影响贮藏。

1.2.8 贮藏

贮藏掌握好温度和湿度, 在低温干燥的条件下贮藏。存在问题在于湿度过大时病菌繁殖影响甘薯的品质。

1.3 病虫害种类及防治

1.3.1 薯瘟病

薯瘟是一种细菌性病害, 在甘薯苗和生长期都会发生, 使叶片枯萎, 或引起薯块腐烂, 造成减产。薯瘟的防治主要以预防为主, 主要的预防方法有以下4个。 (1) 加强检疫, 封锁和控制疫区的病薯、病苗传播到非疫区。 (2) 建立无病品种田, 选用抗病品种, 加强管理, 发现病株及时除去烧毁, 并在病穴内施上石灰粉。 (3) 病田不要连作, 实行水旱轮作。 (4) 病苗残株要集中烧毁处理, 决不能用作堆肥, 以防止病菌扩散危害。

1.3.2 病毒病

造成叶片褪绿斑点、花叶、卷叶、叶片皱缩黄化等症状, 薯块上产生黑褐色或黄褐色龟裂纹, 排列成横带状或贮藏后内部薯肉木栓化, 剖开病薯可见肉质部具黄褐色斑块。薯苗、薯块均可带毒, 进行远距离传播。经由机械或蚜虫、烟粉虱及嫁接等途径传播。其发生和流行程度取决于种薯、种苗带毒率和各种传毒介体种群数量、活力、其传毒效能及甘薯品种的抗性, 此外还与土壤、耕作制度、栽植期有关。

防治首选抗病毒病品种及其脱毒苗, 还可用组织培养法进行茎尖脱毒, 培养无病种薯、种苗, 大田发现病株及时拔除后补栽健苗;加强薯田管理, 提高抗病力。

1.3.3 茎线虫病

茎线虫病是一种毁灭性病害。主要为害薯块、茎蔓和菌苗。致茎蔓、块根发育不良, 短小或畸形, 严重的枯死。苗期染病出苗率低、矮小、发黄, 纵剖茎基部, 内见褐色空隙, 剪断后不流白浆或很少。茎线虫可终年繁殖, 在甘薯整个生长期及贮藏期不断为害。线虫多以成虫或幼虫在土壤中越冬, 从薯块附着点侵入, 沿髓或皮层向上活动, 营寄生生活。

防治选用抗病品种, 收获后及时清除病残体, 以减少菌源;不要用病薯及其制成的薯干、病秧做饲料, 防止茎线虫通过牲畜消化道进入粪肥传播;实行轮作, 提倡与烟草、水稻、棉花、高粱等作物轮作;建立无病留种田, 选用无病种薯或高剪苗;药剂防治每667 m2用5%茎线灵颗粒剂1.0~1.5 kg, 撒在薯秧茎基部, 然后覆土浇水。

1.3.4 软腐病

软腐病是采收及贮藏期重要病害。薯块染病, 初在薯块表面长出灰白色霉, 后变暗色或黑色, 病组织变为淡褐色水浸状, 后在病部表面长出大量灰黑色菌丝及孢子囊, 黑色霉毛污染周围病薯, 形成一大片霉毛, 病情扩展迅速, 约2~3 d整个块根即呈软腐状, 发出恶臭味。

防治措施:适时收获, 避免冻害, 夏薯应在霜降前后收完, 秋薯应在立冬前收完, 收薯宜选晴天, 小心从事, 避免伤口;入窖前精选健薯, 汰除病薯, 把水气晾干后适时入窖。提倡用新窖, 旧窖要清理干净, 或把窖内日土铲除露出新土, 必要时用硫磺熏蒸, 每立方米用硫磺15 g。

1.3.5 甘薯小象甲

成虫在田间或薯窖中嗜食薯块, 在受害薯内潜道中残存成虫、幼虫和蛹及排泄物散出臭味, 无法食用, 损失率30%~70%。成虫体长5.0~7.9 mm, 狭长似蚊, 触角末节、前胸、足为红褐色至橘红色, 身体其余部位为蓝黑色, 具金属光泽, 头前伸似象的鼻子, 复眼半球形略突, 黑色。

防治方法: (1) 严格检疫、防止扩散。 (2) 甘薯收获后, 清除有虫薯块、茎蔓、薯拐等, 集中深埋或烧毁。 (3) 实行轮作, 有条件地区尽量实行水旱轮作。 (4) 及时培土, 防止薯块裸露, 注意选用受害轻的品种和地块。 (5) 化学防治。 (1) 药液浸苗。用50%杀螟松乳油或50%辛硫磷乳油500倍液浸湿薯苗1 min, 稍晾即可栽秧; (2) 毒饵诱杀。在早春或南方初冬, 用小鲜薯或鲜薯块、新鲜茎蔓置入50%杀螟松乳油500倍药液中浸14~23 h, 取出晾干, 埋入事先挖好的小坑内, 上面盖草, 每667 m2约50~60个, 隔5 d换1次。

1.3.6 茎螟

幼虫蛀入薯茎内为害, 造成茎部中空形成膨大的虫瘦, 影响养分输送, 引起凋萎, 影响生长发育。成虫体长13~16 mm, 雄虫翅展30~37 mm, 雌虫30~40 mm, 头、胸、腹部灰白色。下唇须伸向头部前方, 较头部长2.5~3.0倍, 复眼大且黑。

防治方法: (1) 收薯后及时清洁田园, 减少越冬虫口基数。 (2) 轮作。 (3) 薯苗药剂处理。剪苗栽插前1~2 d, 用40%乐果乳油1000倍液或90%晶体敌百虫800倍液或80%敌敌畏乳油800倍液进行苗床喷雾, 或用乐果药液浸苗1~2 min后扦插。

1.3.7 旋花天蛾

幼虫取食嫩叶和嫩茎, 高龄幼虫食量大, 严重时可把叶食光, 仅留老茎。幼虫老熟幼虫体长50~70 mm, 体色有2种。一种体背土黄色, 侧面黄绿色, 杂有粗大黑斑, 体侧有灰白色斜纹, 气孔红色, 外有黑轮;另一种体刀绿色, 头淡黄色, 斜纹白色, 尾角杏黄色。要时喷洒2.5%溴氰菊酯乳油2000倍液或Bt乳剂600倍液。

防城港东兴市东兴镇河洲村村民项光浩2015年种植‘红姑娘’品种0.27 hm2, 平均产量2040.2 kg/667 m2。主要栽培措施如下: (1) 整地。选择沙性土壤, 犁翻碎土, 按1.3 m包沟起垄开沟; (2) 施肥。每667 m2施腐熟农家肥600~1000 kg, 硫酸钾复合肥50 kg; (3) 薯苗消毒。每段薯苗留4~6节, 后用600倍敌百虫和多菌灵浸泡2 h; (4) 种植:平插种植为3500~4000株/667 m2。 (5) 种植半个月后结合防虫追肥尿素2.5 kg/667 m2;种植60 d后结合除草追施硫酸钾15kg/667 m2。 (6) 收获贮存。选择晴天干燥的天气收获成薯, 在干燥低温条件下保存。

1.4 商品化及销售状况

目前, 人们对甘薯的营养价值有了全新的认识, 甘薯产品已成为人们普遍爱好的食品, 人们随甘薯的需求以食用为主, 对品种的要求在于口感香甜, 粉质适中, 纤维细腻等。特别广西人偏爱紫心甘薯。在栽培品种的选择上以满足食用需求为主。且甘薯种植面积小, 产量少, 对种子需求少, 参与甘薯育苗单位或其他经营者实力有限, 有实力的大种子公司都把重点放在水稻玉米等主要作物种子经营上, 导致甘薯品种商品化程度较低, 推广困难。只有少部分形成品牌, 如防城港地区的“红姑娘”特优品牌。2015年9月甘薯零售价为1.2~1.8元/kg, 品牌品种, 比如“红姑娘”特优品牌价格更高, 地头批发价可达2.0元/kg以上。

2 存在的问题

2.1 种苗供应不足

广西甘薯种植以农户小规模为主, 种苗的来源有以下3个: (1) 农户自留; (2) 育种单位、种子经营者通过种苗经营方式推广; (3) 科技立项推广。但在实际中, 参与甘薯种苗经营的育种单位或其他经营者的实力都有限, 有实力的大种子公司都把种子放在水稻等主要作物种子经营上, 许多小个体经营者只图利润不管种子优劣, 而有关甘薯种苗良种良法推广的科技立项相对其他作物来说极少, 因此良种推广效果不理想。

2.2 生产技术不规范

广西甘薯生产除了个别区域有甘薯生产技术规范之外[4], 大部分地区尚未形成统一的生产技术规范, 由此便造成在甘薯生产过程中形成种植密度不合理、效率低、整地时机和方法不对、种苗处理欠佳、病虫害防治时机把握不好以及农资使用和收获贮藏等各种问题。

2.3 商品化和销售问题

由于广西甘薯生产相对分散, 生产规范相对不统一, 商品质量参差不齐, 造成甘薯大多未形成相对统一的品牌, 除了少部分形成品牌的, 比如东兴特优品牌“红姑娘”是上门收购, 不愁销路, 大部分商品需要自寻销路。

3 对策建议

甘薯是广西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 对甘薯的产量和品质要求也越来越高。但目前广西甘薯的发展与人们需求尚不匹配, 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广西甘薯有一定的数量的品种, 但除了少部分形成品牌的甘薯 (如“红姑娘”) , 大部分尚未形成品牌, 对甘薯的生产和销售形成一定的制约。政府部门应在品种研发立项和统一生产规范等方面进行引导, 加强品种引进, 促进广西甘薯品种的发展。

另外, 政府应在甘薯产区形成产业合作社、电子商务方面进行引导, 促进甘薯产区农民形成统一的合作社和进行电商销售, 促进甘薯产业的发展。

摘要:为了解广西甘薯生产现状, 采用问卷调查、专家访谈和实地调研等方式对广西甘薯生产状况进行调查, 结果发现:广西甘薯品种少、名牌品种只有‘红姑娘’等少数品种, 虽有统一的技术规范, 但是在生产过程中病虫害发生严重、用药量偏大、产量和商品量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提出政府应在专业合作社、电商销售等方面进行引导, 促进广西甘薯产业的发展。

关键词:甘薯,生产,调查,现状,对策,广西

参考文献

[1] 卢森权, 李彦青, 黄咏梅, 等.广西甘薯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J].广西农业科学, 2007, 38 (3) :339-341.

[2] 吴翠荣, 卢森权, 李彦青, 等.广西甘薯种质资源收集、保存与利用概述[J].广西农业科学, 2010, 41 (8) :845-847.

[3] 苏悦娟, 韦万春.加强生态原产地保护打造广西农食产品“生态名片”[J].当代广西, 2015 (5) :53.

甘薯种植范文第5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3个引进试验品种及其来源列于表1。以当地自留种做对照品种。

1.2 方法

1.2.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安排在乳源县游溪镇江背村庙龙下许其红责任田进行。该田块地势平坦, 四周无阴蔽, 排灌方便, 地力均匀。土壤为中沙壤土, 前作是玉米。基础地力情况:p H=5.2, 含有机质31.4 g/kg、全氮1.54 g/kg、碱解氮126.4 mg/kg、有效磷44.4 mg/kg、速效钾40mg/kg、缓效钾20 mg/kg、铜2.72 mg/kg、锌3.14 mg/kg。

1.2.2 试验设计

试验设8个处理:处理1, 渝紫263常规栽培;处理2, 广紫薯1号常规栽培;处理3, 龙薯9号常规栽培;处理4 (CK1) , 自留种常规栽培;处理5, 渝紫263地膜栽培;处理6, 广紫薯1号地膜栽培;处理7, 龙薯9号地膜栽培;处理8 (CK2) , 自留种地膜栽培。

试验采用随机区组排列, 3次重复, 小区长6.00 m、宽3.33 m, 小区面积20 m2, 4行区。行距0.83 m, 株距0.20 m, 每小区120株, 种植密度为6万株/hm2, 四周设保护行[2]。

收获时分别测定各处理藤叶鲜重、大中薯重和小薯重, 每处理各留薯2 kg, 测定其干重、淀粉率[3]。

1.2.3 田间管理

采用地膜小拱棚覆盖育苗, 苗床地为沙壤土, 2月中下旬耕耙后开厢。3月3日挖沟排放种薯, 厢面宽1.5 m, 行距0.40 m, 薯距0.20 m, 底肥施花生麸375 kg/hm2、复合肥375 kg/hm2, 人工刨厢作垄。4月15日剪苗扦插, 扦插后淋定根水, 次日淋水后垒厢, 无补苗。4月28日施第1次肥, 采用复合肥150kg/hm2、氯化钾45 kg/hm2, 结合进行中耕除草;5月15日施第2次肥, 采用袋装精细有机肥945 kg/hm2、氯化钾420 kg/hm2、磷肥 (过磷酸钙) 450 kg/hm2、腐熟有机肥15000 kg/hm2, 施后中耕除草。

试验过程中, 天气干旱, 灌跑马水2次;喷250倍敌百虫和氧化乐果3次, 防治食叶害虫;8月12日收获, 生育期共119 d。

1.2.4 测定项目与方法

淀粉率测定采用全国标准化测定方法——旋光法;蛋白质采用全国标准法“半微量凯氏法”测定含氮量, 然后乘以系数6.25即为甘薯的粗蛋白含量 (以干物重计算) ;可溶性糖采用索姆吉法;维生素C采用2, 6-二氯靛酚滴定法;花青素测定采用国家甘薯区试的柠檬酸-磷酸氢二钠缓冲液提取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各品种的主要农艺性状表现

从表2可以看出, 通过对品种排种期、出苗期和齐苗期的记录可以发现, 由于采用地膜覆盖育秧, 所有处理的萌芽性均好, 引进的3个品种中, 渝紫263前期生长略慢, 齐苗稍迟, 但差异并不很大。

从表3可见, 所有品种的株型均为半直立, 株型较好;4个品种薯型分别为长纺锤型、纺锤型或短纺锤形, 渝紫263为长纺锤型的迷你紫色薯, 广紫薯1号为纺锤型, 当地的自留种也是纺锤型, 均宜作为食用品种, 龙薯9号为纺锤型, 略短, 但由于其大中薯比例高, 用作果脯加工也十分适宜;分枝数和结薯数方面, 分枝数最高的为处理6 (广紫薯1号地膜栽培) , 处理7 (龙薯9号地膜栽培) 次之, 结薯数最高的为处理5 (渝紫263地膜栽培) , 所有品种均不同程度高于对照品种, 品种间的差异比较明显, 而地膜栽培组也明显高于常规栽培组, 栽培方法上的差异也比较明显;大中薯比例方面, 最高的为处理7, 达到95.9%, 所有处理均明显高于对照, 地膜组也明显高于常规栽培组, 这是造成产量差异的重要因素之一。

2.2 不同栽培处理的产量表现

鲜薯产量从大到小顺序为处理7>处理3>处理6>处理5>处理2>处理1>处理8>处理4, 所有处理均比对照有不同程度的增产, 增幅最高达到163.37%, 数据表明, 不仅品种间差异明显, 相同品种间不同栽培模式的产量也相差13%~22.7%, 平均相差17.3%, 说明栽培模式间差异也是比较明显的 (表4) 。

干薯产量的排序与鲜薯产量一致。相同品种不同栽培模式之间的产量相差7.9%~20.1%, 平均相差14.4%, 也存在明显差异 (表4) 。

干物率差异则主要存在于品种之间。

2.3 不同栽培处理的主要品质性状比较

各种成分含量 (表5) :蛋白质最高为3.63%, 最低为2.67%, 差异主要存在于品种之间;维生素C以广紫薯1号和龙薯9号较高, 最高为23.8 mg/100 g, 最低的是渝紫263, 为12.6 mg/100 g, 品种间差异比较明显;花青素渝紫263略高;可溶性糖最高为处理7, 达14.7%, 最低是处理2, 为6.9%, 品种间差异明显, 相同品种不同模式间相差8.8%~17.6%, 平均达12.2%, 栽培模式也对其有明显影响;淀粉率最高为处理8, 达24.9%, 最低是处理3, 为10.9%, 品种间差异明显, 相同品种不同模式间相差16.5%~18.9%, 平均达17.5%, 栽培模式也对其有明显影响。

3 小结

引进的3个品种鲜薯产量比当地对照品种增加163.37%~27.01%, 干薯产量增加140.47%~68.43%, 增产明显。

引进的品种品质方面明显优于当地对照品种。其中广紫薯1号、龙薯9号维生素C含量明显高于对照品种, 广紫薯1号、渝紫263富含花青素, 龙薯9号可溶性糖含量明显高于对照品种, 均可作为食用型或食用加工型品种在乳源县推广。

甘薯地膜覆盖栽培模式对提高甘薯产量效果明显, 同时还对提高甘薯可溶性糖及淀粉含量有显著作用。

摘要:[目的]筛选适宜乳源县种植的优质高产食用型及食用加工型特色甘薯品种, 研究配套其地膜栽培技术。[方法]以当地食用加工型的自留品种为对照, 引进渝紫263、广紫薯1号、龙薯9号分地膜栽培和常规栽培2组进行栽培引种试验。试验采用采用随机区组排列, 3次重复。[结果]地膜栽培组比常规组明显增产, 引进品种均比对照增产且品质明显占优。[结论]地膜栽培技术对春薯栽培效果明显, 引进的3个品种均适宜乳源县栽培。

关键词:甘薯,引种,地膜栽培,广东省乳源县

参考文献

[1] 刘庆昌.甘薯在我国粮食和能源安全中的重要作用[J].科技导报, 2004 (9) :21-22.

[2] 丁凡, 余金龙, 刘丽芳, 等.川西北地区引进甘薯品种筛选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12, 40 (27) :13315-13316, 13346.

甘薯种植范文第6篇

甘薯利用薯块食用和工业加工, 地上部分茎叶主要用作饲料, 茎尖还可作为蔬菜利用。茎尖是指甘薯藤蔓生长点及其以下10cm~15cm的节段, 茎尖用于人类食用的甘薯类型称为叶菜型甘薯。甘薯茎尖在营养组成上比其它热带叶类蔬菜富含维生素B、铁、钙、锌和蛋白质, 抗病虫, 耐湿[2,6,7], 历来是亚洲、拉丁美洲等地的一种传统绿色蔬菜[8]。

1叶菜型甘薯茎尖的主要成分及其生理功能

综合所查阅的文献资料, 表明甘薯蔓尖除去水分后的干物质平均含量为12%~14%。在这些干物质中, 主要化学成分有纤维、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 脂肪酸、花色素苷、黄酮、多酚、咖啡氯原酸等, 它们的含量和生理功能分别阐述如下。

1.1纤维

平均占干物质总量的40.6%。纤维中的66%为非纤维素多糖 (糖醛酸、戊糖、己糖) , 34%为纤维素。高纤维食物能加速胃肠蠕动, 有助排便, 清理消化道, 缩短致癌废物在肠中的停留时间, 减少因便秘而引起的人体自身中毒, 降低肠道致癌物质浓度, 预防痔疮和大肠癌。同时纤维素能吸收一部分葡萄糖, 降低血糖浓度, 预防糖尿病[9]。

1.2蛋白质

甘薯蔓尖蛋白质含量较高, 平均为3% (鲜重) 或20% (干重) , 大约是甘薯薯块蛋白质含量的两倍。与其它叶类蔬菜相比, 甘薯蔓尖蛋白质含量与其它热带蔬菜的蛋白质含量相当或劣, 优于其它温带蔬菜。总体讲甘薯蔓尖蛋白质品质中等偏上。赖氨酸含量优于禾谷类, 含硫氨基酸优于大豆。甘薯蔓尖对婴幼儿有相当好的氨基酸值, 对少年和成年人也有极好的氨基酸值, 因此应当向婴幼儿食谱中推荐甘薯蔓尖。每日食用85g蔓尖可为婴幼儿提供10%左右的蛋白质, 为成人提供9%左右的蛋白质。而蛋白质的生理功能十分显著, 如血红蛋白可以在血液中运输氧气, 免疫球蛋白有免疫功能, 胶原蛋白可以使我们的结缔组织具有机械强度等, 蛋白质对于维系我们正常的生命活动不可或缺。

1.3维生素

甘薯蔓尖是多种维生素的理想来源, 包括β-胡萝卜素 (维生素A前体) 、维生素B1、维生素B2、叶酸 (维生素BC) 、维生素C。蔓尖还含有维生素PP和维生素B6。

1.4矿物质

甘薯叶片矿物质含量为1.6% (鲜重) 或12% (干重) 。其中包括Fe、Ca、P、Mg、K、Zn等多种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目前有关甘薯蔓尖矿物质和微量成分的测定很少。甘薯蔓尖所包含的各种矿物质中, 磷, 钙是骨骼的重要成分, 同时磷是蛋白质的组成成分。钾可以减轻过分摄取盐分而带来的弊端, 还是保护心脏的重要元素, 同时它是碱性元素, 有中和体液的作用。铁是血红蛋白的特有成分[9]。由于甘薯蔓尖的铁对人类所需铁的贡献率较低, 低植酸钙镁和低草酸含量的蔓尖品种的筛选可提高甘薯蔓尖铁的潜力。同薯块一样, 甘薯蔓尖钾钠比例较高, 利尿排盐, 这对高血压患者有好处[10]。

1.5脂肪酸

研究证明用石油醚做提取剂得到的亚麻酸、棕榈酸、亚油酸和月桂酸含量均达到脂肪提取物的10%以上, 它们是甘薯茎叶脂肪酸的主要成分[11]。其中亚麻酸与亚油酸是人体的必需氨基酸, 对人体功能是必不可少的, 但是必须由膳食提供。亚油酸能明显降低血清胆固醇含量。而亚麻酸能明显降低甘油三脂的水平[12]。

1.6花色素苷

目前甘薯叶片中花色素苷的具体含量未见报道。叶片中含有15种花色素苷[13]。甘薯花色素苷的化学结构是被咖啡酸、阿魏酸、对羟基苯甲酸酰基化的矢车菊素和芍药菊素两类。花色素苷有很多积极的生理功能。它是抗肿瘤制剂;放射防护剂;癌症治疗中铂毒性的化学防护剂;防四氯化碳的肝保护剂[14~17];其中矢车菊素及其衍生物是比芍药菊素及其衍生物更具生理活性和生理功能的花色素苷[18~20]。并且花色素苷对人体没有任何副作用[21]。

1.7黄酮

黄酮是一类普遍存在于植物中的化合物。研究表明甘薯绿叶片和紫叶片含有较高含量的黄酮, 分别为185.01mg/kg和4 2 6.8 2 m g/k g[22]。黄酮以糖苷存在, 在其环结构上含有几个酚羟基, 因此许多黄酮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和消除自由基能力[23~25], 甘薯绿叶比其它蔬菜如白菜、菠菜、马铃薯和茼蒿在亚油酸系统中有较高的还原能力和较高的抗氧化能力, 而且具有85%的消除自由基活性。许多由于体内过多的自由基和脂质过氧化而引起的疾病, 如:动脉粥样硬化、癌症和慢性炎症, 食用甘薯叶片均能有较好的预防效果[22]。

1.8多酚

根据Islam, MS等对1389份甘薯资源的叶片进行的研究表明, 甘薯蔓尖多酚含量总范围为1.42g/100g~17.1g/100g干基, 所研究材料的70%多酚含量在>6.0g/100g干基, 高于其它蔬菜[26]。多酚含量有器官依赖性, 甘薯叶片最多, 其次依次是叶柄、茎、薯块最少。多酚是抗氧化化合物。多吃富含多酚甘薯叶, 可以调节多种免疫功能, 包括增加外周单核细胞的增殖反应, 细胞因子IL-2和IL-4的分泌和自然杀伤细胞的溶胞作用。它可作为蔬菜、茶叶、食品添加剂和营养补充物, 增进人体健康[27]。

1.9咖啡氯原酸

甘薯叶片中含有6种咖啡酸氯原酸衍生物。但主要的种类经研究证明为3, 5-双咖啡酸-O-氯原酸 (3, 5-di CQA) 和4, 5-双咖啡酸-O-氯原酸 (4, 5-di CQA) , 甘薯叶片氯原酸种类与基因型有关[28~29]。氯原酸, 有提高抗氧化能力和抗基因突变能力, 能预防癌症、肝中毒、艾滋病感染、各类过敏、心血管疾病、衰老等。研究也表明3, 4, 5-tri CQA比只含1个或2个咖啡酸基的氯原酸具有更好的抗氧化能力和抗基因突变能力, 而甘薯叶片比有报道的其它植物含有较高含量的3, 4, 5-tri CQA[26]。

因此, 通过甘薯蔓尖营养成分的分析与比较研究中, 发现叶菜型甘薯茎尖含有丰富的如花色苷、黄酮、膳食纤维、绿原酸等功能性营养成分, 由于这些化学成分具有抗氧化活性、预防心血管病和糖尿病、抗癌等多种生理保健功能, 加之甘薯蔓尖再生性强, 在大田生产过程中可多次采收能形成高的总产量, 生产过程不施用或较少施用化肥和农药, 甘薯蔓尖的消费量逐年上升, 成为人们热衷消费的名贵、绿色、时尚蔬菜。叶菜型甘薯的开发利用是近年甘薯产业化的重要方向和热点之一。

摘要:甘薯蔓尖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花色素苷、咖啡氯原酸、黄酮等化学物质, 这些化学成分具有抗氧化活性, 能防止衰老、预防癌症、保持心血管健康等多种生理保健功能。正因为此, 甘薯蔓尖已逐渐成为一种极具开发潜力的绿色蔬菜。

关键词:叶菜型,甘薯茎尖,营养,保健功能

参考文献

[1] 江苏省农科院, 山东省农科院.中国甘薯栽培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4.

[2] Woolfe J A.Sweetpotato, an untappedfood resource[J].U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2:118~187, 59~60, 385~386.

[3] 陆漱韵, 刘庆昌, 李惟基.甘薯育种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8:1~4.

[4] Huang J K, Song J, Qiao F B, FuglieK O.Sweetpotato in China:economicaspects and utilization in pig production.Bogor, Indonesia:International PotatoCenter, East, Southeast Asia and thePacific Region (CIP-ESEAP) , 2003:19~23.

[5] FAOSTAT, 2003.Statistic Database (Online) .June:Available[EB/OL].Http://apps.fao.org

[6] Yoshimoto M.New trends of pro-cessing and use of sweet potato inJapan[J].Farming Japan.2001, 35:22~2 8.

[7] 欧行奇, 任秀娟, 杨国堂.甘薯茎尖与常见蔬菜的营养成分分析[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5, 27:630~633.

[8] Nwinyi S C O.Effect of age at shootremoval on tuber and shoot yields atharvest of 5 sweetpotato (Ipomoeabatatas (L.) Lam) cultivars[J].Field CropsResearch, 1992, 29:47~54.

[9] 张立明, 王庆美, 王荫墀.甘薯的主要营养成分和保健作用[J].营养保健, 2003 (7) :162~166.

[10] Villareal, R.L., Lin, S.K., Chang, L.S.and Lai, S.H.1979a.Use of sweetpotato (Ipomoea batatas) leaf tips asvegetables.I.Evaluation of morphologicaltraits[J].Exptl.Agric, 15 (2) :113~16.

[11] Almazan A.M., and Adeyeye S.O.Fat and fat acid concentrations in somegreen vegetables[J].Journal of Foodcomposition and analysis, 1998, 11:375~380.

[12] 王镜岩, 朱圣庚, 徐长法.脂肪酸[J].生物化学 (第3版) , 2002:88.

[13] Islam MS, Yoshimoto, M., Terahara, N., Yam akawa, O.Antho-cyanin compositions in sweetpotato (Ipomoea batatas) leaves[J].Biosci.Biotachnol.Biochem, 2002, 66 (11) :2483~2486.

[14] Kamei, H., T.Kojima, M.Hasegawa, T.Koide, T.Umeda, T.Yukawa, and K.Terade.1995.Supression of tumor cellgrowth by anthocyanins in vitro[J].Cancer Invest, 13:590~594.

[15] Akhmadieva, A.K., S.I.Zaichkina, R.K.Ruzieva, and E.E.Ganassi.1993.Theprotective action of a natural prepara-tion of anthocyanin (pelargonidin-3, 5-diglucoside) [J].Radiobiologiia, 33:433~435.

[16] Karaivanova, M., D.Drenska, and R.A.Ovcharov.1990.Modification of thetoxic effects of platinum complexeswith anthocyanins[J].Ehsp.Med.Morfol, 29:19~24.

[17] Mitcheva, M., H.Astroug, D.Drenska, A.Popov, and M.Kassarova.1993.Bio-chemical and morphological studies onanthocyans and vitamin E on carbontetrachloride induced liver injury[J].Cell.Mol.Biol, 39:443~448.

[18] Yoshimoto, M., S.Okuno, T.Kumagai, M.Yoshinaga, O.Yamakawa, M.Yamaguchi, and J.Yamada.1999.Antimutagencity of sweetpotato (Ipomoeabatatas) roots[J].Biosci.Biotechnol.Biochem.63:537~541.

[19] ]Yoshimoto, M., S.Okuno, M.Yamaguchi, and O.Yamakawa.2001.Antimugencity of deacylated antho-cyanins in purple-fleshed sweetpotato[J].Biosci.Biotechnol.Biochem.65:1652~1655.

[20] Furuta, S., I.Suda, Y.Nishiba, and O.Yamakawa.1998.High tert-butylperoxylradical scavenging activities of sweetpotato cultivars with purple flesh[J].Food Sci.Technol.Intl.Tokyo, 4:33~35.

[21] Timberlake, C.F.and B.S.Henry.1988.Anthocyanins as natural foodcolorants[J].Prog.Clin.Biol.Res.280:107~121.

[22] Chu Yanhwa, Chao Linchang, HsiaFen Hsu.Flavonoid content of severalvegetables and their antioxidant activity[J].Journal of the Science of Foodand Agriculture, 2000, 80:561~566.

[23] Scott R and Slater TF.Free radicalscavenging activity of (+) -catechin andother flavonoids[M].In:Recent Ad-vanced in Lipid Peroxidation and tis-sue and Injury, Ed by Slater TF andGarner A.Brunel University Press, London, 1981:233~244.

[24] Robak J and Gryglewski RJ.Fla-vonoids are scavenging of superoxideanions[J].Biochem Pharmacol 1988, 37:837~841.

[25] Husain S.R., Cillard J., Cillard P.Hydroxyl radical scavenging activityof flavonoids[J].Phytochemistry, 1987, 26:2489~2491.

[26] Islam, MS;Yoshimoto, M.;Yamakawa, O.Distribution and physiological func-tions of caffeoylquinic acid derivativesin leaves of sweetpotato genotypes[J].Food Chemistry and Toxicology, 2003 (68) :111~116.

[27] Chiao-Ming Chen, Sing-Chung Li, Ya-Ling Lin, Ching-Yun Hsu, Ming-JerShieh, Jen-Fang Liu, Consumption ofpurple sweet potato leaves modulateshuman immune response:T-lymphocytefunctions, lytic activity of natural killercell and antibody production[J].ChinaWorld JGastroenterol, 2005;11 (37) :5777~5781.

[28] Islam MS, Yoshimoto M, Yamakawa O, Ishiguro K.2002a.Antioxidative com-pounds in the leaves of differentsweetpotato (Ipomoea batatas L.) cultivars[J].Sweetpotato Res Front, 13:4.

[29] Islam MS, Yoshimoto M, Yahara S, Okuno S, Ishiguro K, Yamakawa O.2002b.Identific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foliar polyphenolic compositionin sweetpotato (Ipomoea batatas L.) genotypes[J].J Agri Food Chem, 50:3718~3722.

[30] 王卫强, 傅玉凡, 伍加勇, 等.甘薯叶菜型品种蔓尖产量构成分析[J].西南农业学报, 2008, 21 (5) :1366~1369.

上一篇:工程软文范文下一篇:感悟军训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