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第一范文

2023-09-21

学而第一范文第1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一句能做为《论语》开章的第一句,不简单啊,是告戒修道的人要精进,不要光说不练,要以身行去印证,印证的同时,对同道之人的心态是怎样的,对道不同的人应持有的心态都交待清楚了。

以此如如不动之心去学习,去印证,才能得论语之真道意。

悦:是发自身心的一种愉悦

乐:是与众同有的一种氛围

朋:通凤,古文凤,象形。凤飞,群鸟从已万数,故已为朋党字。此说假借也,朋本神鸟,以为朋党字。古时比喻有圣德的人 。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是指的发自内心的一种愉悦,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是指的与众同有的一种氛围。

这两句是说的,因为闻道而习道,即而得道的一种成就感,与天人相互感应。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是指的君子对于那些不能闻道,不能修道,无道可言的人的一种态度,对这些人表现出来的种种无道的行为,君子不会有任何的气恼. 译文:

孔子说:“学到君子为人之道的真谛,并在生活中加以印证实践,能得到发自内心的愉悦! 这种天人合一的境界,如同有凤来仪之境,感得同道之人从四面八方来与之相应,为有同样的目标而乐在其中!

对于其它不能明道,知道的凡夫之人而没有任何的气恼,这是君子才有的境界啊!”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译文:

一个人孝顺长辈,听命兄长;而犯上做乱这样的事,是很难发生在这种人的身上;不好冒犯长辈的人,而做出扰乱常规之事的人,这种人是没有的。君子着重于根本的原则,根本的原则确立了,而令世人效仿的大道也就产生了,孝顺长辈,听命兄长,此二者,即为人之根本。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文

擅长花言巧语,奉承他人的人,这种人很少有仁义道德的修养。

曾子曰:吾日三省乎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

我每天都会用三条原则来和自己的行为进行较对! 第一,与人共事有没有不忠的方面? 第二,与朋友交往有没有失信的方面?

第三,师长传给我的道法真理有没有在生活中印证实践?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译文

治理一个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君王做事的态度要谨慎而有信用,节约每一项开支,关爱他人,役使百姓时,应在农闲的季节。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译文

孔子说:“学人弟子们回到家里,对长辈要孝顺,出来在社会上行走要尊重年长于自己的同仁,言行谨慎而守信用,以广大的爱心去爱护其他人,要亲近有仁德的贤人。以上几条如果能够做到,还有多余的精力的话,则应该去学习更多的知识。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译文

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孔子的学生,比孔子小44岁,生于公元前507年。孔子死后,他在魏国宣传孔子的思想主张。

贤贤易色:第一个贤指贤男,第二个贤指贤妇。易色:和悦的态度。

贤夫贤妇持以和悦的态度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侍奉君主,能奉献出自己的全部身心;与朋友交往,能够做到言而有信;这样的人,虽说没有刻意学习过为人处事之道,我确认为他是一定学习过的。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译文

君子不持重自尊,则失去威信。所学即鄙陋识浅。注重忠义礼信的培养,没有任何一个朋友是不如自己的,有了过错也不要惧怕过错,要勇于改正。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译文

曾子说:“慎重的对待自己身后能给后人留下什么影响,看看以前的先辈圣贤给后人留下了些什么。经常这样的去提醒,比较,效仿,人民的道德修养可以自然笃厚。”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注释】

(1)子禽:姓陈名亢,字子禽。郑玄所注《论语》说他是孔子的学生,但《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未载此人,故一说子禽非孔子学生。

(2)子贡: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卫国人,比孔子小31岁,是孔子的学生,生于公元前520年。子贡善辩,孔子认为他可以做大国的宰相。据《史记》记载,子贡在卫国做了商人,家有财产千金,成了有名的商业家。

(3)夫子:这是古代的一种敬称,凡是做过大夫的人都可以取得这一称谓。孔子曾担任过鲁国的司寇,所以他的学生们称他为“夫子”。后来,因此而沿袭以称呼老师。《论语》书中所说的“夫子”,都是孔子的学生对他的称呼。 译文

子禽问子贡说:“先生到了一个国家,必定闻听这个国家的内政,这种权力是先生自己要求得来的,还是国君主动给予先生的呢?” 子贡说:“老师温良恭俭礼让,所以才得到这样的资格。如果是夫子要求来的,或者先生要求的方法与别人的方法不一样吧。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译文 孔子说:“一个人的父亲在世时,要观察这个人的志向是否随顺父意;父亲去世了以后,观察这个人的行为是否脱离了原来父亲在世时的行为;如果父亲去世三年来,并没有改变于父亲在世时的志向,这个人就是个真正的孝子。”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译文 有子说:“讲信用要符合于义,这样说过的话才能去认真实行;恭敬别人的时候要符合于礼,这样可以避免随意乱恭敬而带来耻辱。(因为言行方面经过以上层层的过虑,而让自己成为‘言有宗,事有旨’的人。) 因为接触的都是有修养的人,自己也就成为受人尊敬有修养的人了。”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

孔子说:“君子不会追求饮食上的享受,不会追求居住上的安逸,勤快的做事,谨慎地言行,又能虚心向有道的贤者请教指正,这样的人可谓是好学之人。”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译文

子贡说:“贫穷而能不奉承讨好别人,富有而能不骄傲自大,这种人怎么样?” 孔子说:“还可以。但不如贫穷而能乐于守道,富足而好守礼的人。”

子贡说:“《诗》上说,‘要像对待骨玉牙石一样,切磋它,琢磨它’,就是讲的‘精益求精’这个意思吧?” 孔子说:“赐呀,我可以同你谈论《诗》了。因为你已能从我已经讲过的话中领会到我还没有说出的意思,” (举一反三)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译文

孔子说:“不担心别人看不透我,担心我看不透别人。”

=== 为政第二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译文

孔子说:“治理国家的君主以“德”来教化民众,处治政务,就好像北极星一样,安处在一定的位置,而其它贤者皆如众星般的拥护在左右。

提示:与学尔的‘有朋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有异曲同工之妙!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译文 孔子说:“《诗经》三百篇,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没有可以使人入邪道的作品’

注:《诗经》经过孔子的整理加工以后,被用作教育弟子的教材。思:做容讲《说文》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参考注释】

齐:比肩、类齐、相类、整治之义。

刑:刑罚、对人生部分或全部的自由权利度进行控制等手段之义。 格者:格除、格斗、杜绝、修正之义。

译文:

治世之道如果以政法来规范民众,以刑罚来管束民众,民众会因避免刑法加身但不懂礼义廉耻。

治世之道如果以道德来教化民众,以礼义来约束民众,民众会知道哪些事情是为人所不耻的,以此而入正道。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时立下学习的志向,

三十岁时成立自己的学术体系,

四十岁时对这个世间的所有现象不再迷惑,

五十岁时知道天命(了解天,地,人的和谐互动)

六十岁时达自然忘我之境(这个我都没有了,任何语言都不能左右,牵引“我”,所以耳顺) 七十岁时达无我之境(“我”都没有了,就可以随心所欲,无所不能为,但却不违背规矩法则)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

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注释】

(1)孟懿子:鲁国的大夫,三家之一,姓仲孙,名何忌,“懿”是谥号。其父临终前要他向孔子学礼。

(2)樊迟:姓樊名须,字子迟。孔子的弟子,比孔子小46岁。他曾和冉求一起帮助季康子进行革新。

孟孙:孟懿子 译文:

孟懿子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孝就是不要违背礼。” (与驾车的学生展开进一步的讨论)

樊迟给孔子驾车时,孔子告诉他:“孟孙问我什么是孝,我回答他说不要违背礼。”樊迟说:“不要违背礼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父母活着的时候,要按礼侍奉他们;父母去世后,要按礼埋葬他们、按礼祭祀们。”

(这里没有发现愚孝的思想,要按礼来侍奉父母)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注释】

①孟武伯:姓孟孙,名彘,“武”是谥号,孟懿子的儿子。 译文:

孟武伯问孔子什么是孝顺之道,孔子说:“不要让做父母的为孩子尽是操心担优,如果有什么忧心之事那就是人总会不可避免的生病。”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游(前506~前443),姓言,名偃(yǎn),字子游,亦称“言游”、“叔氏”,春秋末吴国人,与子夏、子张齐名,孔子的著名弟子,“孔门十哲”之一。曾为武城宰(县令)。

子游少孔四十五岁,是孔子后期学生中之佼佼者,被孔子许为其“文学”科的高才生,后人往往把他与子夏合称为“游夏”。 译文:

子游向孔子请教什么是孝顺之道,孔子说:“现在社会上的一些所谓孝子,以为只要能供养父母衣食就算是孝了。至于犬马畜生,也有人圈养着,如果没有恭敬之心去对待父母,那么和饲养犬马畜生有什么分别呢?

提示:

在为政篇安插孝论,是告诉为政者要以做父母的心境来对待百姓,关心百姓的疾苦,也要以做子女的心境来对待百姓,为百姓着想,尊敬百姓。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子夏 子夏(前507-?)姓卜,名商,字子夏,后亦称“卜子夏”、“卜先生”,春秋末晋国温人(今河南温县)(另有魏人、卫人二说,近人钱穆考定,温为魏所灭,卫为魏之误,故生二说),孔子的著名弟子,“孔门十哲”之一。 译文:

子夏向孔子请教什么是孝顺之道,孔子说:“能始终对父母保持和顺的面色是非常难的。有事情的时候,后辈儿女去帮着做;有美食的时候,请长辈先食用,难道这样就是孝了吗?(只做到以上这些,还不能算是真正的孝道,必须是内心里真正的敬爱父母长辈,侍奉父母时面上颜色和顺,这样才算是孝)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注释】

回:颜回,孔子最得意的学生 发:发挥

译文 孔子说:“我与颜回谈论一整天,他也不表示自己的意见提出疑问,好像很愚笨的样子。退下后观察他私下里的表现,亦可以自由的发挥,颜回并不愚笨。”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译文:

孔子说:“了解一个人,要先观察他的所做所为,其次观察他做事的原因,再然后观察他怀着何等样的居心目的,经过这样的审察,人还有什么可以掩盖隐藏的呢?人还有什么是能够隐藏的呢?

提示:此处所述类同于《金刚经》所讲的,过去心,现在心,未来心!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

孔子说:“温习过去曾经学过的知识从而有新的体会,这种人可以做老师了。”

子曰:“君子不器。”

提示

这句应该和上句是一个整句。君子应该是成器的,父母教育孩子的时候常说“太不成器了”。这里的不器就是不要像一个器物那样的死板,学过的知识再去回顾的时候,会有新发现,会有新的感悟,这样永远是处在一个不断上升的境界里,今天是精美的琏瑚之器,明天就是超出‘琏瑚之器’的其它更优秀的器物。因此时刻都处在一个不断的自我超越之境,所以君子不器。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君子不器”

译文:

孔子说:“温习过去曾经学过的知识从而有新的体会,这种人可以做老师了。君子不应该像器物那样的死板,应从各种角度都能不断的提升自己的修养”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译文:

子贡向孔子请教君子之道。孔子说:“先付之于行动,而后再说话。(避免言出不能践,失君子之风。)”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译文:

孔子说:“君子注重大局不注重私情,小人注重私情不注重大局。”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 孔子说:“只知道学习而不深入的思考,这样就会被文字表面的字意所蒙蔽;只知道空想而不学习实践,就会在学习的道路上走弯路,会陷入危险之境。”

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译文 如果一个人不秉持自守中庸之道,而过份的驳斥那些异端,这样也会危害到自己的操守,如此则偏离了中道。

(就好比一个人举手打了别人,自己的手也会痛。道理是一样的。)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注释】

由:姓仲名由,字子路。生于公元前542年,孔子的学生,长期追随孔子。 译文:

孔子说:“由啊,现在教给你智慧之道,对于知道的事情,就持知道的态度,对于不知道的事情就持不知道的态度,不要不懂装懂,勿已勿人,这就是智慧之道了。”

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注释:

子张,即颛孙师(前503-?),字子张,孔门弟子之一。春秋末陈国阳城(今河南登封)人。出身微贱,且犯过罪行,经孔子教育成为“显士”。虽学干禄,未尝从政,以教授终。孔子死后,独立招收弟子,宣扬儒家学说,是“子张之儒”的创始人。子张之儒列儒家八派之首。 干禄:求禄位;求仕进。

译文:

子张向孔子学习为官之道。孔子说:“多听闻,不知道的方面先搁起来,知道的也要谨慎的说,这样就能减少过失;多观察,有危险的事先放在一边,其它没有危险的事也要谨慎的去做,这样就能减少后悔。说话时减少过失,做事时减少后悔,官禄就在其中了。

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注释:

哀公:姓姬,名蒋,鲁国国君。定公的儿子,继定公位,在位二十七年(公元前494—466年)。 译文

国君哀公问孔子:“怎么样做才能使民众信服?”孔子回答说:“推举正直人的地位在邪枉者之上,这样民众就会信服;推举邪枉者的地位在正真人之上,这样民众就不会信服。”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提示:

看到季康子向孔子问内政之道,发现孔子此时的回答,是对以上几条的总结。即论语劝孝善的同时,影射国君也要以孝善的心境来对待国家的子民。这就是为政之道了。 注释:

季康子(?—前468)春秋末战国初鲁国人。姓季孙,名肥,康为其谥号。鲁国大夫,鲁哀公时任正卿,是当时政治上最有权势的人。 译文:

季康子向孔子问内政之道:“要想使人民尊敬君主,忠于国家,该怎样劝导他们呢?”孔子回答说:“君临天下人民的时候易庄严持重,人民自然就会尊敬君主,国家提偿孝慈,人民自然对国家忠诚;推举天下大善之人事,从而能教化那些不行善的人民,这样就是对人民的劝导了。”

此处对应《老子》第四十九章

圣人恒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得善矣。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译文:

某人问孔子说:“先生为什么不从事政治事业呢?”孔子回答说:“书(经)上有说:孝就是孝敬父母,友爱兄弟,把这孝悌之道实施在政事上。(以孝悌之道对待百姓民众)这就是为政之道的最高境界。又要怎样才能算是从事政治事业呢?” 提示:

这一章更加确定“以百姓之心为心。”有人说孔子“求官不成云云”,那实在是不了解孔子,读不懂《论语》的缘故。即道德经第一章云"徼"之辈。《道德经》第一章:故恒无欲,以观其妙;恒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注释

(1)輗:音ní,古代大车车辕前面横木上的木销子。大车指的是牛车。

(2)軏:音yuè,古代小车车辕前面横木上的木销子。没有輗和軏,车就不能走。

译文:“一个人不讲信用,即得不到别人的信任,不知道他怎么在这世上安身处世。就好像大车没有輗、小车没有軏一样,少了重要的部件车子怎么行走呢?”

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译文 子张问:“十代以后的社会可以知道当今的礼法制度吗?”孔子说:“商朝继承了夏朝的礼法制度,在改革中所废除的和增设的,现在是可以知道的;周朝又继承了商朝的礼法制度,在改革中所废除的和增设的,现在是可以知道。如果现在继续接着周朝的礼法制度承载下去,即使百代之久,也是可以被世人所知道的。”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译文

孔子说“不该你祭的鬼神,你却去祭它,这就是奉承讨好。见到该挺身而出的事情而不去做,这就是没有勇气的懦弱。

学而第一范文第2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一句能做为《论语》开章的第一句,不简单啊,是告戒修道的人要精进,不要光说不练,要以身行去印证,印证的同时,对同道之人的心态是怎样的,对道不同的人应持有的心态都交待清楚了。

以此如如不动之心去学习,去印证,才能得论语之真道意。

悦:是发自身心的一种愉悦

乐:是与众同有的一种氛围

朋:通凤,古文凤,象形。凤飞,群鸟从已万数,故已为朋党字。此说假借也,朋本神鸟,以为朋党字。古时比喻有圣德的人 。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是指的发自内心的一种愉悦,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是指的与众同有的一种氛围。

这两句是说的,因为闻道而习道,即而得道的一种成就感,与天人相互感应。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是指的君子对于那些不能闻道,不能修道,无道可言的人的一种态度,对这些人表现出来的种种无道的行为,君子不会有任何的气恼. 译文:

孔子说:“学到君子为人之道的真谛,并在生活中加以印证实践,能得到发自内心的愉悦! 这种天人合一的境界,如同有凤来仪之境,感得同道之人从四面八方来与之相应,为有同样的目标而乐在其中!

对于其它不能明道,知道的凡夫之人而没有任何的气恼,这是君子才有的境界啊!”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译文:

一个人孝顺长辈,听命兄长;而犯上做乱这样的事,是很难发生在这种人的身上;不好冒犯长辈的人,而做出扰乱常规之事的人,这种人是没有的。君子着重于根本的原则,根本的原则确立了,而令世人效仿的大道也就产生了,孝顺长辈,听命兄长,此二者,即为人之根本。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文

擅长花言巧语,奉承他人的人,这种人很少有仁义道德的修养。

曾子曰:吾日三省乎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

我每天都会用三条原则来和自己的行为进行较对! 第一,与人共事有没有不忠的方面? 第二,与朋友交往有没有失信的方面?

第三,师长传给我的道法真理有没有在生活中印证实践?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译文

治理一个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君王做事的态度要谨慎而有信用,节约每一项开支,关爱他人,役使百姓时,应在农闲的季节。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译文

孔子说:“学人弟子们回到家里,对长辈要孝顺,出来在社会上行走要尊重年长于自己的同仁,言行谨慎而守信用,以广大的爱心去爱护其他人,要亲近有仁德的贤人。以上几条如果能够做到,还有多余的精力的话,则应该去学习更多的知识。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译文

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孔子的学生,比孔子小44岁,生于公元前507年。孔子死后,他在魏国宣传孔子的思想主张。

贤贤易色:第一个贤指贤男,第二个贤指贤妇。易色:和悦的态度。

贤夫贤妇持以和悦的态度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侍奉君主,能奉献出自己的全部身心;与朋友交往,能够做到言而有信;这样的人,虽说没有刻意学习过为人处事之道,我确认为他是一定学习过的。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译文

君子不持重自尊,则失去威信。所学即鄙陋识浅。注重忠义礼信的培养,没有任何一个朋友是不如自己的,有了过错也不要惧怕过错,要勇于改正。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译文

曾子说:“慎重的对待自己身后能给后人留下什么影响,看看以前的先辈圣贤给后人留下了些什么。经常这样的去提醒,比较,效仿,人民的道德修养可以自然笃厚。”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注释】

(1)子禽:姓陈名亢,字子禽。郑玄所注《论语》说他是孔子的学生,但《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未载此人,故一说子禽非孔子学生。

(2)子贡: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卫国人,比孔子小31岁,是孔子的学生,生于公元前520年。子贡善辩,孔子认为他可以做大国的宰相。据《史记》记载,子贡在卫国做了商人,家有财产千金,成了有名的商业家。

(3)夫子:这是古代的一种敬称,凡是做过大夫的人都可以取得这一称谓。孔子曾担任过鲁国的司寇,所以他的学生们称他为“夫子”。后来,因此而沿袭以称呼老师。《论语》书中所说的“夫子”,都是孔子的学生对他的称呼。 译文

子禽问子贡说:“先生到了一个国家,必定闻听这个国家的内政,这种权力是先生自己要求得来的,还是国君主动给予先生的呢?” 子贡说:“老师温良恭俭礼让,所以才得到这样的资格。如果是夫子要求来的,或者先生要求的方法与别人的方法不一样吧。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译文 孔子说:“一个人的父亲在世时,要观察这个人的志向是否随顺父意;父亲去世了以后,观察这个人的行为是否脱离了原来父亲在世时的行为;如果父亲去世三年来,并没有改变于父亲在世时的志向,这个人就是个真正的孝子。”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译文 有子说:“讲信用要符合于义,这样说过的话才能去认真实行;恭敬别人的时候要符合于礼,这样可以避免随意乱恭敬而带来耻辱。(因为言行方面经过以上层层的过虑,而让自己成为‘言有宗,事有旨’的人。) 因为接触的都是有修养的人,自己也就成为受人尊敬有修养的人了。”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

孔子说:“君子不会追求饮食上的享受,不会追求居住上的安逸,勤快的做事,谨慎地言行,又能虚心向有道的贤者请教指正,这样的人可谓是好学之人。”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译文

子贡说:“贫穷而能不奉承讨好别人,富有而能不骄傲自大,这种人怎么样?” 孔子说:“还可以。但不如贫穷而能乐于守道,富足而好守礼的人。”

子贡说:“《诗》上说,‘要像对待骨玉牙石一样,切磋它,琢磨它’,就是讲的‘精益求精’这个意思吧?” 孔子说:“赐呀,我可以同你谈论《诗》了。因为你已能从我已经讲过的话中领会到我还没有说出的意思,” (举一反三)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译文

孔子说:“不担心别人看不透我,担心我看不透别人。”

=== 为政第二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译文

孔子说:“治理国家的君主以“德”来教化民众,处治政务,就好像北极星一样,安处在一定的位置,而其它贤者皆如众星般的拥护在左右。

提示:与学尔的‘有朋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有异曲同工之妙!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译文 孔子说:“《诗经》三百篇,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没有可以使人入邪道的作品’

注:《诗经》经过孔子的整理加工以后,被用作教育弟子的教材。思:做容讲《说文》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参考注释】

齐:比肩、类齐、相类、整治之义。

刑:刑罚、对人生部分或全部的自由权利度进行控制等手段之义。 格者:格除、格斗、杜绝、修正之义。

译文:

治世之道如果以政法来规范民众,以刑罚来管束民众,民众会因避免刑法加身但不懂礼义廉耻。

治世之道如果以道德来教化民众,以礼义来约束民众,民众会知道哪些事情是为人所不耻的,以此而入正道。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时立下学习的志向,

三十岁时成立自己的学术体系,

四十岁时对这个世间的所有现象不再迷惑,

五十岁时知道天命(了解天,地,人的和谐互动)

六十岁时达自然忘我之境(这个我都没有了,任何语言都不能左右,牵引“我”,所以耳顺) 七十岁时达无我之境(“我”都没有了,就可以随心所欲,无所不能为,但却不违背规矩法则)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

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注释】

(1)孟懿子:鲁国的大夫,三家之一,姓仲孙,名何忌,“懿”是谥号。其父临终前要他向孔子学礼。

(2)樊迟:姓樊名须,字子迟。孔子的弟子,比孔子小46岁。他曾和冉求一起帮助季康子进行革新。

孟孙:孟懿子 译文:

孟懿子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孝就是不要违背礼。” (与驾车的学生展开进一步的讨论)

樊迟给孔子驾车时,孔子告诉他:“孟孙问我什么是孝,我回答他说不要违背礼。”樊迟说:“不要违背礼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父母活着的时候,要按礼侍奉他们;父母去世后,要按礼埋葬他们、按礼祭祀们。”

(这里没有发现愚孝的思想,要按礼来侍奉父母)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注释】

①孟武伯:姓孟孙,名彘,“武”是谥号,孟懿子的儿子。 译文:

孟武伯问孔子什么是孝顺之道,孔子说:“不要让做父母的为孩子尽是操心担优,如果有什么忧心之事那就是人总会不可避免的生病。”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游(前506~前443),姓言,名偃(yǎn),字子游,亦称“言游”、“叔氏”,春秋末吴国人,与子夏、子张齐名,孔子的著名弟子,“孔门十哲”之一。曾为武城宰(县令)。

子游少孔四十五岁,是孔子后期学生中之佼佼者,被孔子许为其“文学”科的高才生,后人往往把他与子夏合称为“游夏”。 译文:

子游向孔子请教什么是孝顺之道,孔子说:“现在社会上的一些所谓孝子,以为只要能供养父母衣食就算是孝了。至于犬马畜生,也有人圈养着,如果没有恭敬之心去对待父母,那么和饲养犬马畜生有什么分别呢?

提示:

在为政篇安插孝论,是告诉为政者要以做父母的心境来对待百姓,关心百姓的疾苦,也要以做子女的心境来对待百姓,为百姓着想,尊敬百姓。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子夏 子夏(前507-?)姓卜,名商,字子夏,后亦称“卜子夏”、“卜先生”,春秋末晋国温人(今河南温县)(另有魏人、卫人二说,近人钱穆考定,温为魏所灭,卫为魏之误,故生二说),孔子的著名弟子,“孔门十哲”之一。 译文:

子夏向孔子请教什么是孝顺之道,孔子说:“能始终对父母保持和顺的面色是非常难的。有事情的时候,后辈儿女去帮着做;有美食的时候,请长辈先食用,难道这样就是孝了吗?(只做到以上这些,还不能算是真正的孝道,必须是内心里真正的敬爱父母长辈,侍奉父母时面上颜色和顺,这样才算是孝)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注释】

回:颜回,孔子最得意的学生 发:发挥

译文 孔子说:“我与颜回谈论一整天,他也不表示自己的意见提出疑问,好像很愚笨的样子。退下后观察他私下里的表现,亦可以自由的发挥,颜回并不愚笨。”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译文:

孔子说:“了解一个人,要先观察他的所做所为,其次观察他做事的原因,再然后观察他怀着何等样的居心目的,经过这样的审察,人还有什么可以掩盖隐藏的呢?人还有什么是能够隐藏的呢?

提示:此处所述类同于《金刚经》所讲的,过去心,现在心,未来心!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

孔子说:“温习过去曾经学过的知识从而有新的体会,这种人可以做老师了。”

子曰:“君子不器。”

提示

这句应该和上句是一个整句。君子应该是成器的,父母教育孩子的时候常说“太不成器了”。这里的不器就是不要像一个器物那样的死板,学过的知识再去回顾的时候,会有新发现,会有新的感悟,这样永远是处在一个不断上升的境界里,今天是精美的琏瑚之器,明天就是超出‘琏瑚之器’的其它更优秀的器物。因此时刻都处在一个不断的自我超越之境,所以君子不器。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君子不器”

译文:

孔子说:“温习过去曾经学过的知识从而有新的体会,这种人可以做老师了。君子不应该像器物那样的死板,应从各种角度都能不断的提升自己的修养”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译文:

子贡向孔子请教君子之道。孔子说:“先付之于行动,而后再说话。(避免言出不能践,失君子之风。)”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译文:

孔子说:“君子注重大局不注重私情,小人注重私情不注重大局。”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 孔子说:“只知道学习而不深入的思考,这样就会被文字表面的字意所蒙蔽;只知道空想而不学习实践,就会在学习的道路上走弯路,会陷入危险之境。”

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译文 如果一个人不秉持自守中庸之道,而过份的驳斥那些异端,这样也会危害到自己的操守,如此则偏离了中道。

(就好比一个人举手打了别人,自己的手也会痛。道理是一样的。)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注释】

由:姓仲名由,字子路。生于公元前542年,孔子的学生,长期追随孔子。 译文:

孔子说:“由啊,现在教给你智慧之道,对于知道的事情,就持知道的态度,对于不知道的事情就持不知道的态度,不要不懂装懂,勿已勿人,这就是智慧之道了。”

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注释:

子张,即颛孙师(前503-?),字子张,孔门弟子之一。春秋末陈国阳城(今河南登封)人。出身微贱,且犯过罪行,经孔子教育成为“显士”。虽学干禄,未尝从政,以教授终。孔子死后,独立招收弟子,宣扬儒家学说,是“子张之儒”的创始人。子张之儒列儒家八派之首。 干禄:求禄位;求仕进。

译文:

子张向孔子学习为官之道。孔子说:“多听闻,不知道的方面先搁起来,知道的也要谨慎的说,这样就能减少过失;多观察,有危险的事先放在一边,其它没有危险的事也要谨慎的去做,这样就能减少后悔。说话时减少过失,做事时减少后悔,官禄就在其中了。

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注释:

哀公:姓姬,名蒋,鲁国国君。定公的儿子,继定公位,在位二十七年(公元前494—466年)。 译文

国君哀公问孔子:“怎么样做才能使民众信服?”孔子回答说:“推举正直人的地位在邪枉者之上,这样民众就会信服;推举邪枉者的地位在正真人之上,这样民众就不会信服。”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提示:

看到季康子向孔子问内政之道,发现孔子此时的回答,是对以上几条的总结。即论语劝孝善的同时,影射国君也要以孝善的心境来对待国家的子民。这就是为政之道了。 注释:

季康子(?—前468)春秋末战国初鲁国人。姓季孙,名肥,康为其谥号。鲁国大夫,鲁哀公时任正卿,是当时政治上最有权势的人。 译文:

季康子向孔子问内政之道:“要想使人民尊敬君主,忠于国家,该怎样劝导他们呢?”孔子回答说:“君临天下人民的时候易庄严持重,人民自然就会尊敬君主,国家提偿孝慈,人民自然对国家忠诚;推举天下大善之人事,从而能教化那些不行善的人民,这样就是对人民的劝导了。”

此处对应《老子》第四十九章

圣人恒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得善矣。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译文:

某人问孔子说:“先生为什么不从事政治事业呢?”孔子回答说:“书(经)上有说:孝就是孝敬父母,友爱兄弟,把这孝悌之道实施在政事上。(以孝悌之道对待百姓民众)这就是为政之道的最高境界。又要怎样才能算是从事政治事业呢?” 提示:

这一章更加确定“以百姓之心为心。”有人说孔子“求官不成云云”,那实在是不了解孔子,读不懂《论语》的缘故。即道德经第一章云"徼"之辈。《道德经》第一章:故恒无欲,以观其妙;恒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注释

(1)輗:音ní,古代大车车辕前面横木上的木销子。大车指的是牛车。

(2)軏:音yuè,古代小车车辕前面横木上的木销子。没有輗和軏,车就不能走。

译文:“一个人不讲信用,即得不到别人的信任,不知道他怎么在这世上安身处世。就好像大车没有輗、小车没有軏一样,少了重要的部件车子怎么行走呢?”

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译文 子张问:“十代以后的社会可以知道当今的礼法制度吗?”孔子说:“商朝继承了夏朝的礼法制度,在改革中所废除的和增设的,现在是可以知道的;周朝又继承了商朝的礼法制度,在改革中所废除的和增设的,现在是可以知道。如果现在继续接着周朝的礼法制度承载下去,即使百代之久,也是可以被世人所知道的。”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译文

孔子说“不该你祭的鬼神,你却去祭它,这就是奉承讨好。见到该挺身而出的事情而不去做,这就是没有勇气的懦弱。

学而第一范文第3篇

学而篇第一

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通“悦”,高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生气),不亦君子乎?” 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tì,通“悌”,尊敬兄长),而好犯上者,鲜(xiǎn,很少)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tì)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 子曰:“巧言令色,鲜(xiǎn)矣仁!”

 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反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 子曰:“道千乘(shèng)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 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wù,通毋)友不如已者。过则勿惮(dàn,害怕)改。” 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1 1

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为政篇第二

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gǒng,通“拱”,环绕)之。” 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zhuàn,饮食、吃喝),曾是以为孝乎?” 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xǐng,反思、考察)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2 2

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sōu,隐藏)哉?人焉廋哉?” 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子曰:“君子不器。”

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 子曰:“君子周(合群)而不比(勾结),小人比而不周。” 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 子曰:“由!诲女(rǔ,通“汝”,你)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通“智”,智慧、聪明)也。” 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 子曰:“见义不为,无勇也。”

八佾篇第三

 孔子谓季氏:“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  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 子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里仁篇第四

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zhì)?”

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贫困),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3

 子曰:“唯仁者能好(hào)人,能恶(wù)人。” 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dí,亲近、厚待)也,无莫(疏远、冷淡)也,义之与比。” 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 子曰:“放(fǎng,效仿、追求)于利而行,多怨。”

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已知,求为可知也。” 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 子曰:“君子喻(明白)于义,小人喻于利。” 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xǐng)也。”  子曰:“事父母几(jī,轻微、少)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 子曰:“君子欲讷(nâ,谨慎)于言而敏于行。” 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 子游曰:“事君数(shùo,繁琐),斯辱矣;朋友数(shùo,繁琐),斯疏矣。”

公冶长篇第五

4

 子曰:“道不行,乘桴(fū,木筏子)浮于海。

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wū,粉刷)也。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 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

 子贡问曰:“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hào,喜欢)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 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shào)者怀之。” 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 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zhì,聪明智慧),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 子曰:“十室之邑(yì),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雍也篇第六

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 冉求曰:“非不说(yùe)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rǔ,你)画(划定界限,停止前进)。” 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 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hào)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5

 子曰:“知(zhì,聪明)者乐(yào,喜爱)水,仁者乐(yào)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 ,亦可以弗畔矣夫!”  子曰: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述而篇第七

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 子曰:“默而识(zhì,记住)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 子之燕居,申申(衣冠整洁)如也,夭夭(温和舒畅、悠闲自在)如也。 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fěi)不发。举一隅(yǔ)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 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píng )河(空手搏虎,徒步过河,比喻有勇无谋),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gōng,胳膊)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 子曰: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hào)古,敏以求之者也。” 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 子曰:“奢则不孙(xùn,通“逊”,恭顺),俭则固(简陋)。与其不孙也,宁固。”

6 6

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泰伯篇第八

 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 《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 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 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 子曰:“狂(狂妄、急躁)而不直,侗(tóng,无知)而不愿(谨慎),悾悾(kōng,表面诚恳)而不信,吾不知之矣。”  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子罕篇第九

 子绝四:毋意(臆测),毋必(绝对),毋固(固执),毋我(唯我)。  颜渊喟(kuì)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zhān)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之,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矣。” 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 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已者,过则勿惮改。” 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7 7

 子曰:“知(zhì)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乡党篇第十

 食不语,寝不言。

颜渊篇第十二

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 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  子曰:“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 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dǎo,引导)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 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子路篇第十三

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 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 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不可弃也。” 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 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wù)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 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 子曰:“刚、毅、木、讷近仁。”

宪问篇第十四

8

 子曰:“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

 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xùn)。”  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 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 子曰:“其言之不怍(zuò,惭愧),则为之也难。”  子曰:“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  子曰:“君子耻其言之过其行。”

 子曰: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 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卫灵公篇第十五

 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 子曰:“赐也,女(rǔ)以予为多学而识(zhì)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 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zhì)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 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 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9

 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 子曰:“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 子曰:“君子疾没(mò)世而名不称焉。”  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 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 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 子曰:“众恶(wù)之,必察焉;众好(hào)之,必察焉。”  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 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 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  子曰:“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  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 子曰:“君子贞而不谅。”(君子固守正道而不能不顾是非地讲究信用。”)

 子曰:“有教无类。” 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 子曰:“辞达而已矣。”

季氏篇第十六

10

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诚信),友多闻,益矣。友便辟(pián bì谄媚逢迎),友善柔(表面奉承而背后诽谤),友便佞(pián nìng 花言巧语),损矣。”  孔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qiān,过失):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gǔ,盲人)。”

 孔子曰:“益者三乐(lâ),损者三乐。乐(lâ)节礼乐(yuâ),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lâ)骄乐(lâ),乐佚(yì)游,乐宴乐(lâ),损矣。”(孔子说:“有益的喜好有三种,有害的喜好有三种。以礼乐调节自己为喜好,以称道别人的好处为喜好,以有许多贤德之友为喜好,这是有益的。喜好骄傲,喜欢闲游,喜欢大吃大喝,这就是有害的。” )

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xiá)大人,侮圣人之言。” 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困惑)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 孔子曰:“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吾见其人矣,吾闻其语矣。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

阳货篇第十七

 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 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 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 子曰:“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

11

 子曰: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  子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

 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 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xùn),远之则怨。”

子张篇第十九

 子夏曰:“日知其所亡(wú),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 子夏曰:“博学而笃(dú)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 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 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

 子夏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

子夏曰:“大德不逾闲(界限),小德出入可也。” 

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抑之。”

尧曰篇第二十

 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上一篇:个人党性剖析材料范文下一篇:梦幻答题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