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歌剧声乐艺术论文范文

2024-07-29

西方歌剧声乐艺术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 高等艺术院校声乐教育的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声乐知识,以获得演唱状态能力和解决声音技术问题为目的,训练学生具有一定的舞台表演能力和声音控制能力。在高校声乐教学过程中,教学形式多种多样,无论哪一种方式最终目的都是要完成教学目标,合唱组合的教学形式就是其中的代表形式,因此,在声乐教学中,利用合唱教学特有的优势,可以弥补传统声乐教学方式的劣势和不足,对提升高等艺术院校的声乐教学目标有着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 高等艺术院校;声乐教学;合唱组合;应用

合唱是一种表现力极为丰富、感染力极强的高雅音乐艺术表演形式,合唱训练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要求学生具备多声部合唱的能力及合唱基本技能。合唱训练是通过科学的发声方法进行集体演义多声部艺术作品的表演过程,能建立学生的音乐感知力(如:音准、节拍、节奏、调式、调性、作品结构、音乐体裁、音色、音区、速度、力度等音乐元素)。同时,合唱也是最能体现团队振奋的精神和协调合作的音乐活动,对培养学生集体协作精神以及提高学生的音乐整体素质和实际运用能力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组合演唱课在高等艺术院校声乐教学过程中的优势

(一)丰富了高等艺术院校声乐教学课堂演唱形式。

长期以来在我们的声乐课堂上却只有“独唱”这一形式,“组合演唱”则通过声乐小组课的授课方式,几人或十几人一组的课堂训练来编排重唱、表演唱等一些多人的演唱形式,使我们的声乐表演教学不再“单一”。

(二)能够提高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协调能力。

组合演唱要求演唱者必须做到統一、协调、细致,这包括声音、歌曲处理、情感、表演等等各方面。所以在编排过程中学生必须相互探讨,共同协商,这无形之中提高了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协调能力。

(三)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表演能力和舞台感。

由于组合演唱形式要求表演者不但要有高度统一的声音,还要有张扬而丰富的形体表现,所以在小组课的课堂上形体表演也是训练的重要部分,这对于增强学生的表演能力是非常有利的。而课堂上学生之间的相互观摩,也使他们增强了舞台感,还能够互相学习,发现差距,把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

(四)有利于学生音乐素养的提升。

组合演唱中学生在演唱多声部的作品时,声部之间的相互干扰、协调,会促使学生提高自己对音准、节奏等多方面的要求,而音乐上的互动,将他们的演唱情感得到充分的释放,进而乐感也会得到很好的提高。

(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

组合演唱不仅需要老师的课堂指导、训练,还需要学生自己课下的组织编排,在编排过程中对于歌曲的处理,表现他们可以提出各自不同的见解或独特的设计,从而把作品完成得丰富、生动而具有新意。这既培养了学生的组织能力,又充分激发了他们的创造精神。组合演唱的小组课由于授课人数、形式、内容与要求都不同于个别课,因此教学要多方面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地发挥其优势,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六)有助学生社会性的形成 。

合唱是个集体性表演项目,它强调“和”,它需要参与者的无间合作才能将音乐美表现出来。合唱教学就是一个合作性学习的过程,就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合作,学生和学生合作过程。合唱作为集体性的表演艺术形式,需要音色统一,声部均衡协调、层次清晰,咬字吐字 规范、整齐。它要求的是符合共性的个性,在这一前提下,每个参与者都需要了解合唱曲目所要求的共性,这就是一个教学者和受教者的沟通交流过程。在了解理解共性后,参与者又要根据自己的个性,从音准、音色、音量、速度、节奏等诸多方面不断地调整和修正自己的声音,并配合其它参与者的声音,把自己的个性融入到集体共性中去,才能做到既能听见自己的声音,又能听见别人的声音。这就是参与者的一个沟通、协调的过程,也就是学生之间合作的过程。因此,合唱教学可以看作是一个个人和集体的融合过程,一个集体的形成和集体目标明确的过程,它需要每个集体组成部分的沟通、了解、协作、妥协,将个人目标组合成集体目标的过程,这和个人融入社会的过程是一样的。

二、合唱组合形式在高等艺术院校声乐教学中的应用

(一)合唱组合形式在发声训练中的应用。

合唱组合不仅对于整体的音乐素养要求较高,对于个人的独唱能力同样要求较高,这样才能让再之后的整体演唱中,每个人都把握好本手歌曲的内涵,众志成城,完成歌曲演唱,而不是靠着几个人的独唱支撑一个合唱。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习惯有音响的存在,然后每个人都做好独唱的训练,再去到专门的录音棚,聆听自己的演唱过程,通过客观的听自己的演唱过程,更好的对自己定位,找到需要更改的地方,更好的完善自身。

(二)合唱组合形式在声部训练中的应用。

在合唱的过程中,会出现高低声部和和声的划分,不能所有的学生从头至尾都按照独唱的形式演唱,那么合唱就成为了多人独唱,也就失去了合唱的意义。在借鉴众多组合的成功经验可以得出,在一个组合中,每句歌词都有分工,有人负责高音部分,有人负责说唱部分,也有人负责和声,但是这种角色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不同的歌曲内,演唱角色也可能发生变化,因此在组合形式演唱的时候就要注意声部的划分,让合唱中有高低起伏之分,而不是一马平川。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歌曲声部的划分,挑选不同的学生负责或高音、或和声的部分,并且再换一首歌之后,这个分配也要重新安排,保证每个人对于每个声部都能训练,在实际的歌曲训练中也能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歌曲合唱

时的状况,更加有真实感。

(三)合唱组合形式在舞蹈训练中的应用。

音乐和舞蹈从来都不可分割,舞蹈就是在音乐的基础上产生共鸣,身体的一种本能反应,舞蹈既符合歌曲的表现特点,也能为歌曲的表现力加分。并不是说要让每个学生唱歌的时候手舞足蹈,而是根据歌曲的意境起舞,集体舞的对视觉的冲击更大,再结合歌曲的听觉冲击,让合唱不仅能聆听,还能观看,所以我们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也要注重对舞蹈的编排,让舞蹈对歌曲的演唱起到添色作用,在对音乐的节奏感把握上,从歌曲到舞蹈都准确到位。

三、结束语

合作演唱课在高等艺术院校声乐教学中的运用对培养学生集体协作精神以及提高学生的音乐整体素质和实际运用能力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高等艺术院校声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科学、合理的安排合作演唱课程,发挥合作演唱课程对声乐教学的积极作用,以提升高等艺术院校声乐教学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魏艳. 组合演唱给声乐教学带来的启示——试论声乐小组课中组合演唱的教学[J]. 民族音乐, 2012(3):98-100.

[2] 薛静. 论流行音乐演唱组合课程的教学及舞台艺术实践[D]. 南京艺术学院, 2013.

[3] 崔燕. 试论组合教学法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运用[J]. 当代音乐, 2015(9):70-71.

西方歌剧声乐艺术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本文分为两大部分对我国民族声乐艺术进行研究。第一部分是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表演美,分别对其意义、分类和实践指导进行了分析说明。我国民族声乐艺术表演美有助于演唱者更好地诠释作品,有助于观众更好地欣赏作品,有助于审美主体和接受主体生成与创造美。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表演美主要分为声腔美、体态美和个性美三个层面。提高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表演美可以从加强表演技巧训练、重视情感表达和把握整体和谐等入手。本文第二大部分重点对我国民族声乐艺术中的民族特色进行了审读,主要包括情动于中,以情带声、以字行腔,以声传情、声情并茂,韵味悠长等。

关键字:民族声乐艺术 表演美 民族特色

中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民族众多且各具特色,经过历代的沉淀和传承,各族人民均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我国民族声乐艺术便是其中之一。它是在中华民族特有的历史变革、文化审美、民族风俗以及表达方式等大环境下,经过各地区各民族劳动人民不断地积累、创造而形成的带有浓郁民族风情和鲜明民族特色的我国本土歌唱形式?譹?訛。从美学情境的角度对我国民族声乐艺术进行考量发现,其审美形式或者说表演形式其实是民众情绪情感的对象化形式,故民族声乐艺术的表演美是连接声乐表演艺术家与观众的重要环节。随着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世界各国越来越多地展开文化交流,我国民族声乐艺术要对自身的民族性不断地加强和保持,坚信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使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真正屹立不倒走向全世界。

一、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表演美

1.民族声乐艺术表演美的意义

(1)有助于表演者更好地诠释作品

我国民族声乐艺术是在传统民歌的基础上,通过运用多种创作形式和配器手法来展现人们的生活情境。因此演唱者仅仅依靠声音的特质和技巧,很难形成其声乐艺术表演的特色,充分表达艺术作品的深刻内涵。这时就需要借助一些表情和肢体技巧,在形和意两个方面演绎作品,从而使得我国民族声乐艺术更具美感。

(2)有助于观众更好地欣赏作品

观众在欣赏戏曲、歌剧、戏剧等形式的表演时,通过舞台布景、造型设计、灯光美术等多种艺术相关手段来了解和感受作品的故事发展和角色性格等等信息,从而对作品的理解更加全面和具体。而观众在欣赏声乐艺术作品特别是民族声乐独唱艺术作品时,单纯地靠听觉来感受,会对作品的理解产生一定的滞后性,难以与演唱者产生共鸣?譺?訛。如果在演唱的同时加入与作品主题密切契合的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那么观众通过绘声绘色的演绎和诠释更好地与表演者进行情感交流,使得其对声乐艺术作品的审美更进一步。

(3)有助于审美主受体生成和创造美

任何表演艺术的目的都必然包含情感的传达,并在此基础之上进行艺术美的再创造。表演者是民族声乐艺术的主要载体,通过极具艺术感染力的歌声和精湛的表演把作品的主旨传达给观众,观众接收到情感上的传递而对表演者的艺术展现进行反馈,在这样一来一往的互动中,审美主体和客体产生共鸣,在体验美的同时也进行了美的再创造,共同将艺术作品进行升华。

2.民族声乐艺术表演美的分类

(1)声腔美

我国民族声乐艺术表演美的第一大类就是声腔美。声腔美要求演唱者必须具备科学、动听和富有感染力的歌唱技巧?譻?訛。首先要综合运用气息和共鸣,能够做到声圆润、腔切满,其次要自如地控制声音,能够做到音高声不竭、音低声不虚、音轻声不紧、音沉声不闷、音强声不喊、音弱声不散,从而增声腔的艺术表现力。除了运用声腔技巧之外,表演者也要结合作品的民族特色,比如说在演唱时声腔的运用要符合当地民族的语言习惯,真正表达出歌曲包含的民族情感,从而赋予表演强大的生命力,为观众提供高级的听觉享受。

(2)体态美

体态美主要是指表演者的形体动作、面部表情、衣着服饰和仪态气质等要展现出美感。因为民族声乐艺术的表演者是直接面對全体观众的,观众和表演者在视觉的基础上进行情感交流,所以表演者的形象气质是否符合人物,形体仪态是否优美得体,都会直接影响观众的审美感受。体态美并不是要求表演者墨守成规,但也不能无节无度,而是要根据艺术作品所表现的内容、情感和情节的变化而相应地在举手投足、一举一动中变化展现?譼?訛。这就要求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家要加强自身的素养,深刻体会艺术作品的内涵与特色,这样才能为观众展示优美的表演。

(3)个性美

个性美是我国民族声乐艺术表演美的升华。民族声乐艺术作品本身就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作曲者对音乐的感悟不同,创造手法也丰富多样,使作品呈现出多样性特点。演唱者首先要在作品风格上下功夫,结合该民族的特色风情,准确地表现歌曲的内容和情感。值得注意的是,表演者不能直接模仿和套用其他作品。优秀的演唱者会根据自身的优势,在原作主旨不变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形成富于演唱者个性美的艺术作品。

3.如何在实践中提升表演美

(1)加强表演技巧训练

相对于发声技巧来说,歌唱者的表演技巧会比较薄弱,表演的学习也缺乏固定的模式可以遵循。表演技巧包括眼神技巧、形体动作和面部表情的运用。眼神需要表演者在日常生活中多加观察和练习,经过艺术加工和美化形成具有灵性的眼神。表演者要训练灵动有神、含情脉脉的眼睛,可以借鉴戏曲中的训练方法来提高眼睛运用能力。比如上下左右来回转动眼球、近看、远眺、定神等。面部表情如喜怒哀乐等等则可以通过眼与面部的配合来训练。形体动作主要包括手部动作和身段。手部动作是人物性格特征和情绪情感的外部表现,有助于观众形成人物印象,从人物身上寻求请感共鸣?譽?訛。手部动作多种多样,演唱者要结合作品的表达需要来选择最合适的手部动作。除了手部动作之外表演者还有注意对整个身躯的运用,全身心地投入到作品中。在民族声乐艺术表演中,身段把表演者的身体划分为两轴三面,即以腰为大轴、以颈为小轴,头、胸和小腹为三面,大轴运身、小轴运神(眼神),以“两轴”支配“三面”。

(2)重视情感表达

艺术作品的创作离不开情感。在演绎民族声乐艺术作品之前,演唱者首先要对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有清晰的认知,其次要充分感受作品的风格特色,才能在表演作品时降低不良干扰,做到有的放矢,准确表达出作品人物的情感。

(3)把握整体和谐

在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表演中,一定要注意对作品的整体把握。只有整体和谐才能产生美感。首先,表演要与作品主旋律相协调。比如欢快热烈的作品,表演者就要运用动感较强和幅度较大的动作来表现,而悲伤哀怨的作品,表演者就要运用面部表情和身体动作将内心的悲伤传达给观众。其次,表演要与歌声协调一致。表演者只有在视觉上和听觉上传达给观众同样的情感才能使表演有意义,从而更充分地表现作品。最后,表演要与观众交流协调一致。民族声乐艺术表演中,演唱者与观众的交流互动带领观众走入作品的意境当中细细品味?譾?訛。

二、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民族特色审读

1.情动于中,以情带声

歌唱是情感的产物,歌唱中的发声、吐字、运气和行腔等都是为表达感情服务。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表演者要以感情为依据来调动声乐技巧和表演手段。这里所说的“情”是指演唱者在自身深厚文化底蕴和灵敏艺术感悟力的帮助下,准确地提炼和把握艺术作品的主旨和意境从而细致入微地表达出创造者的思想感情。只有演唱者自己首先被作品感动,才能在演唱作品时注入自己的感受,从而打动观众的心。

2.以字行腔,以声传情

我国民族声乐艺术一直秉承以字带声、字正腔圆的优良传统。语言是表达感情的重要载体,我国民族声乐艺术中的语言形成受到各民族语言的直接影响?譿?訛。与国外的美声唱法不同,我国民族声乐艺术中的唱法语言性比较强,重视咬字的清晰度。字头、字颈、字腹和字尾的出声、引长、收声和归韵等等多种唱字方法有机结合,并且有种类繁多的融字方法。字头的发音要简练、准确、清晰、有力,可以根据作品内容做适当的处理,比如加强语气或夸张等等。字腹的引长是能否做到字正腔圆的关键,必须要有相对稳定的状态和明确的支点。字尾收引归韵,要求是简短有力,清楚明晰。这样才能达到以字行腔、以字带声的目的。自古以来,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就十分注重由情到声到形再到字这样由内而外的过程,不仅丰富了我国民族声乐藝术的延演唱方法,形成了我国声乐艺术的特色,也培养了一代代既有民族特色又有鲜明个性的优秀民族声乐艺术家。比如郭兰英老师,在她演唱的《小二黑结婚》、《窦娥冤》等唱段中,字正腔圆、以字行腔,以字带声,以声传情,完美地诠释了人物性格及其情感内涵。

3.声情并茂,韵味悠长

我国民族声乐艺术中的韵味是指通过作品语言的表达、声音的表现手法和感情的抒发方式等创造出意境深远,思想深刻的境界。字、声、情的表现要相互协调、相互融通,才能形成愉悦深情、传神动人的悠长韵味。歌唱中对韵味美的追求其实也就是对声情并茂这种艺术最高境界的追求。从古至今,我国民族声乐艺术中很多会出现“唱中有做,连唱带做”的情境,有时靠语言不足以淋漓尽致地表达内心的情感,就会嗟叹,当嗟叹也不足以充分表达情感时,就会引发肢体的动作?讀?訛。在唱中有做,表现了强烈的情感,被广大民众所接受和喜欢,这样的表现方式使演唱者更容易达到声情并茂的艺术境界,反映出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在弘扬中华民族特色方面的美学追求。

综上所述,表演美是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加强对表演美的研究,进一步完善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理论,并且对其实践指导也有积极的影响。在发展表演美的同时也要对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民族特色进行透彻的审读,这样才能使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继续得以传承,并在国际舞台上不断发扬光大。

注释:

?譹?訛马丹.我国民族声乐演唱的艺术特征简析[J].大众文艺,2013(10).

?譺?訛卢富强.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审美研究[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10).

?譻?訛纪丽莎.在学习中探索民族声乐艺术[J].剧作家,2015(4).

?譼?訛李巍.论民族声乐的审美特征[J].华章,2013(2).

?譽?訛梁丽.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美学风格探究[J].大众文艺,2013(15).

?譾?訛平丽华.论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范畴及美学特色[J].劳动保障世界,2013(18).

?譿?訛宋乃娟.浅析声乐表演艺术应遵循的几项原则[J].北方音乐,2013(6).

?讀?訛骆定海.论民族唱法之韵味美[J].音乐时空,2015(16).

作者单位:沈阳音乐学院

西方歌剧声乐艺术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在歌唱艺术的心理因素中,经常会融入多媒体教学的手段来提高歌唱艺术演绎者的心理素质,尤其是歌唱艺术手段更是被经常性地应用,为的就是歌唱艺术对学生心理因素的有力助推。那么,歌唱艺术究竟对心理因素有多大影响力,对心理因素有多少助推作用,本文就这一课题,结合歌唱教学经验,作较为深入的探研。

【关键词】心理因素;歌唱艺术;重要性

一、歌唱艺术中的心理因素简析

所谓歌唱艺术,就是指人声音调艺术,是指歌唱艺术演绎者运用艺术化的语言、歌唱语言、科学化的歌喉以及艺术嗓音的结合塑造出给人以艺术享受的声音形象。歌唱艺术不同于音乐界的其他形式的艺术表演,如器乐表演等。相比之下,歌唱艺术能够更加准确清晰地表达出艺术作品的内容,更加贴近大众,更有利于听众了解艺术,也能使听众更深层次地投入艺术中。除此之外,音乐之所以为音乐,就是因为歌唱艺术在演绎时,观众是看不到演绎者声带的特殊震动和独有的发声技巧。同时,歌唱艺术演绎者在表演时其发声状态也是听众看不到、摸不到的,这就需要歌唱艺术演绎者在表演时调整自己的思维活动方式去控制自身的发声,促进自己的声带能够以良好的状态去演绎歌唱艺术。由此可见,歌唱艺术不仅仅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更是歌唱艺术演绎者复杂心理活动,这就需要歌唱演绎者在艺术表演中能够控制、把握好自己的心理因素,确保艺术表演的质量。因此,心理因素对于歌唱艺术演绎者来讲是极为重要的,心理因素不仅关乎着歌唱艺术演绎者在舞台上的表现,更关乎着歌唱艺术演绎者在艺术道路上的发展,据此,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心理因素是一名歌唱艺术演绎者演出的决定性因素,是歌唱艺术以最佳的状态呈现于观众面前的绝对基础,是歌唱艺术在不断发挥中更加重视、更加需要去思考的关键性因素。

二、歌唱艺术中心理因素的重要性

歌唱艺术中,心理因素的重要性包括心理因素是歌唱艺术重要的组成部分、心理因素是歌唱艺术高低的决定性因素、心理因素是歌唱艺术不好捕捉的重要因素三个方面。

(一)心理因素是歌唱艺术重要组成部分

心理素质对于一名歌手来讲是尤为重要的,在面对成百上千的听众时,一个歌手的心理素质关系着其表演的状态。可以这样讲,心理因素是歌唱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不仅仅是一个艺术家的创作过程,更是艺术作品放在大众面前的过程。以梵高打比方,梵高是一位无可否认的绘画艺术家,在其没有发迹时,周围许多人認为他是一个神经病。而对于歌唱艺术来讲,一名歌唱家的心理因素关系着歌唱艺术的演绎,是歌唱艺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二)心理因素是歌唱艺术高低的决定因素

在上海举行的维密盛会中,我国超模奚梦瑶不慎摔倒在T台上,这不仅仅是会场事故,更是一个艺术演绎者心理素质的体现,歌唱艺术亦然。可以这样说,心理因素是歌唱艺术高低的决定因素,一个歌唱家在台上的表现是与自身的心理素质息息相关的,就像是陈奕迅曾经在台上唱错了一个k,这样的演出事故虽然是小,但却是一个歌手、歌唱家歌唱艺术高低的体现。从心理因素的方面来讲,想要做一个成功的歌唱家,就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做到泰山崩于面前而面不改色。

(三)心理因素是歌唱艺术不好捕捉的重要因素

从歌唱艺术的角度来讲,心理因素是比较虚无的东西,什么是心理因素?谁的心理素质比较好?这是无从分辨的。简单来讲,心理因素就是一个歌唱家面对观众或是比较重要的场合能够拿出最佳状态的关键因素,对心理因素等各个方面来讲,不管这样的概念是否准确,心理素质素强有利于一个歌唱艺术者对于歌唱艺术的演绎,这是确确实实的。我国是文化大国,不仅文化历史悠久,歌唱艺术的发展在世界上可以说也是首屈一指的,这也就衍生了“中国歌唱艺术”,“中国歌唱艺术”就是指综合我国的文化特色以及文化内涵而衍生的我国特色的歌唱艺术,而歌唱艺术演绎的好坏需要歌唱艺术演绎者在演绎歌唱艺术时要学习一些著名艺术家在舞台上的演绎,学习一些提高心里素质的方法等。

三、歌唱艺术中心理因素的影响

歌唱艺术与心理因素就像一对孪生姊妹,在心理因素和艺术的磨合期,还在不断的探索中,有时甚至是边应用,边总结,边总结,边更有效地应用,为此,不能不正视歌唱艺术在心理因素应用中产生的影响,从而达到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目的,防止一些艺术人才因为心理因素而影响了正常的艺术水准发挥。

(一)心理因素与歌唱艺术融合得还不够紧密

心理因素作为歌唱艺术演绎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可否认,歌唱艺术与心理因素在应用过程中融合得还不够紧密,有时在歌唱艺术演绎环节上会出现松散、疏漏的现象。那么,这种松散和疏漏在歌唱艺术与心理因素中势必会影响正常的歌唱艺术发挥,影响艺术人才的成功表演,都是因为融合不够紧密等原因造成的。

(二)心理因素与歌唱艺术应用得还不够恰当

歌唱艺术因心理因素应用不当,这是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也是一个歌唱艺术演出方案制定不妥、不完善的问题,也正因为在实际表演中经常出现应用不当的现象,产生出事倍功半的反面效果,严重阻碍了歌者心理因素与歌唱艺术高度融入、科学融合的发展进程。

(三)心理因素与歌唱艺术结合重视程度不够高

经常有人会错误地认为,心理因素只是一个不痛不痒、无关紧要的外在因素,对于歌唱艺术影响不大,故而导致重视程度不高,甚至有些忽视,正如本文开头中提到的,目前歌唱艺术与心理因素的融合还处于摸索阶段,歌唱艺术对心理因素的应用还处在边总结边前进的阶段,从而导致一些歌唱艺术演艺部门在歌者心理因素与歌唱艺术结合方面做得不够积极,导致歌唱艺术与心理因素相结合时经常出现偏差。

四、歌唱艺术与心理因素有效结合的意见建议

在歌唱艺术与心理因素的完美结合上,在歌唱艺术推动心理因素的向前发展上,需要结合心理因素和歌唱艺术的相关教育经验,采取行之有效的举措加以提升。

(一)紧密结合心理因素与歌唱艺术,助推艺术提升

心理因素与歌唱艺术紧密结合,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歌唱艺术似乎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而心理因素相对虚化,不好捕捉,所以在二者的有机结合、科学结合、紧密结合上,需要进行深入的探究。有机结合,就是要顺其自然,让歌唱艺术人才在成长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注重自身心理素质;科学结合,就是歌者在重要发挥节点、重要场合中,一定要在心理素质把握上不失常,自如发挥。紧密结合就是前两者都包括,也包括和涵盖其他如何场合、节点,都要充分发挥心理素质的作用,并且能够随时随机地与歌唱艺术相结合。不能否认,心理素质是对整个歌唱艺术人才的教育,在歌唱艺术教学中,单凭歌唱艺术演绎者学习,难以达应有的效果。这就需要融入歌唱艺术,歌唱艺术中心理素质的充分运用,关键中的关键,就是能够实现对人的整体性提高。在歌唱艺术的发挥中,心理因素更利于歌唱艺术演绎者整体素质的提高,与歌唱艺术高度结合后,既可以提高歌唱艺术演绎者们成功驾驭的能力,又可以陶冶歌唱艺术演绎者的艺术情操,有效开启心智之门,让心理因素与歌唱艺术高度结合,成功培养出更多成功的歌唱艺术人才。

(二)恰当应用心理因素与歌唱艺术,实现艺术升华

这里所说的恰当,指的是一个程度词,因为心理素质运用得得当,才能实现歌唱艺术稳定发挥、超常发挥、升华极致的作用。这里所说的恰当应用心理素质与歌唱艺术,力保一个原则不能变,就是不能因为心理素质影响歌唱艺术,这也就是说的第一点,稳定发挥;超常发挥,是指歌唱艺术上造诣一般的歌唱人才,有时候也会因为心理素质的过硬与强大,超常发挥,取得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升华极致,则是心理素质对歌唱艺术的推动作用,从而实现歌唱艺术的升华,乃至升华到极致。应该说,心理因素是歌唱艺术教育中十分重要的一课,歌唱艺术演绎者艺术素养的提升,情商素质的培养,都是培养歌唱艺术演绎者心理素质的重要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歌唱艺术教育中的素质素养提升,成为歌唱艺术发展体系中艺术育人的重要途径,总而言之,心理素质与歌唱艺术的恰当应用,对于弘扬歌唱艺术事关重大,意义深远。

(三)高度重视心理因素与歌唱艺术,融入学习范畴

高度重视心理因素与歌唱艺术,并且在歌唱艺术中,把心理因素纳入重要的学习范畴,使得每一位正常成长的艺术人才都能够在歌唱舞台的学习和成长过程中有一个科学、强大、运用自如的心理素养。前面已经做出了重要性论述,具有一定的说服力,闡释中充分体现了歌唱艺术对心理因素较大的助推作用。由此可见,心理素质教育对歌唱艺术的必要性、有效性。确切讲,心理因素是一个独立而且完整的歌唱艺术演绎发展体系,其贯穿歌唱艺术教育全过程,即便是歌唱演绎者发展的初期、中期和后期,都要贯穿心理因素的培养。大教育家孔子说:“兴于计,立于礼,成于乐。”这短短的九个字充分描述出了包容和胸怀的重要性,足见心理素质对于一个歌唱艺术演绎人才的成长,尤其是歌唱人才的成长是多么的重要。那么,既然心理素质教育是贯彻于整个歌唱艺术演绎者的发展过程的,在心理因素的整个体系中,歌唱艺术的提高的过程也必将不离其左右,可以尝试通过远程教育、网络教育、专题教育等形式来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也就是离不开广义上的歌唱艺术,而歌唱艺术的提高恰恰与心理素质影响成正比。

五、结语

毋庸置疑,心理因素是在歌唱艺术发展体系中处于重要地位,歌唱艺术的发挥与心理因素是密不可分的。可以预见,在二者的高度融合过程中,寓教于艺、寓教于乐、寓教于美,歌唱艺术必将在与积极心理因素的结合下,成为歌唱艺术中不可或缺的教育元素。

参考文献

[1]何法元.心理因素在歌唱中的作用[J].六盘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04).

[2]黄鸾,陈琼.“打破心理预期”在声乐演唱中的运用[J].三峡大学学报,2005(02).

[3]陈晓敏,王廷玉.浅谈心理因素在演唱中的重要性[J].东北大学学报,2003(03).

[4]施咏.对音乐审美“异化”现象的剖析[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4(02).

[5]杨天君.声音色彩是情感的外在反映[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04).

西方歌剧声乐艺术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解决歌唱的呼吸问题,是解决声乐教学的一个基本的问题,特别是对初学声乐者更为重要。文章从歌唱呼吸的重要性,呼、吸的生理技能和及时纠正不良的呼吸方法等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词:歌唱呼吸 声乐教学 正确呼吸

歌唱的呼吸对初学声乐的歌唱者是一个大问题。笔者在多年的声乐教学中发现声乐教材较杂,而且教材上只有歌曲没有声乐理论,关于歌唱的呼吸部分基本没有;有的声乐教材有介绍但是提到歌唱的呼吸部分,往往一带而过。目前,初学歌唱者还停留在只听老师的口传心授的阶段,声乐理论上是一个空白。所以,歌唱的呼吸对于初学歌唱者来说是一个虽然很熟悉,但又较难掌握,甚至感到费解的问题。

一、歌唱呼吸的重要性

从歌唱器官来说,它包括:发声器官、共鸣器官、构语器官和呼吸器官四个部分。这几个部分协调配合,才能发出美好的歌声来。而呼吸器官的活动比较明显可以触知,它可以通过人的意识加以控制。它就像二胡、提琴的弓子,是歌声的激动器,弓子运用得好,才能演奏出好的效果。歌唱的呼吸方法正确,才能为好的歌唱打下坚实的基础。

“呼吸是歌唱的基础,呼吸是歌唱的动力。”没有气息对声带的作用,声带是不会发声的。正如前面的例子,若没有弓子在琴弦上的运动,也就不可能使琴弦因振动而发声。再如:手风琴若没有风箱的开合,簧片就不会因空气的冲击而发声振动,发出声音。同样道理,歌唱时声带如不受肺中呼出空气的冲击,声带就不可能因振动而发声。“气动则发声”说明了呼吸是歌唱发声的动力。

有些学生坚持不断的呼吸训练,吸气多少时间,保持多少时间。他们可以吸很多气甚至可以保持相当长的时间,可是一张嘴却发不出好的声音,也唱不出好的旋律来,声音发紧、发直,有憋气感,实际上是有一肚子的气却用不上,造成了呼吸引起的僵硬的毛病。针对这个问题,还应一分为二地看呼吸在歌唱中的作用。首先要明确歌唱的呼吸是一种技术方法、一种手段,它不能包括整个歌唱技巧。其次,要明确认识歌唱的呼吸也是一种肌肉自然运动的结果,也是有感情、有激情的一种运动形式。

歌曲中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是多种多样的,无论语气、语调和用气的力量上都因内容而有所不同。如安慰人的语气一定是委婉、柔和的,而命令人的口气是威严有力的。两种思想感情,就产生两种呼吸感觉,前者在呼吸运用上就比较从容、舒缓;而后者则果断、急促。所以对一个歌唱者来说要有“激情”的歌唱,呼吸也就在激情的带动下为表现内容而成为一种下意识的活动了。呼吸在歌唱中有特殊的重要性,但不能片面地为了呼吸而练呼吸,这样会削弱呼吸在歌唱中所起的作用。

二、正确的歌唱呼吸方法及问题纠正

胸腹式联合呼吸是目前被采用的正确呼吸,也是符合生理条件的自然的深呼吸,这种呼吸在深度和高度上发挥了整个呼吸器官的最大能量。由于可以吸进足量的空气,所以说它的容量大,弹性大,能够稳定地保持住下肋骨及横膈膜的张力和来自小腹的收缩力量,形成均衡的对抗,有利于控制和产生对声音的支持力量。这些都为气息有规律地、平滑地达到喉咙提供良好的可能条件,容易做到有弹性、有力度、不漏气、灵活自如不感到疲劳的呼吸要求。

有些学生没有很好地理解和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吸气过浅,使得颈部肌肉紧张,面部痉挛,张不开嘴,有憋气的感觉,不能完整地唱一首歌,甚至一个乐句,这些学生多数都是初学声乐者,他们在吸气时多数都耸肩。另一部分学生似乎理解和掌握了歌唱的呼吸方法,认为吸进的气越多在身体内停留的时间越长越好,这些想法都是片面的。从物理学的角度来分析,吸气的力量压力越大,呼气力量的反抗就越强。这样就会引起身体肌肉越来越紧张,给声带造成的错误压力就越来越大,从而引起发声器官的紧张、僵硬,会造成声音上的毛病。歌唱时呼吸不当,不仅造成生理上的紧张,更严重的是由此而引起心理上的紧张和精神上的紧张等等。还有一部分学生随便唱的时候歌唱的感觉还很好,一上课整个歌唱器官和呼吸器官都处在僵硬的状态。这些学生往往思想负担太重。在教学实践中,往往越是学生的呼吸有问题,越是要学生注意呼吸。这样易形成学生的思想负担,不但解决不了呼吸上的问题,反而会使学生的毛病越来越重,所以,声乐教师应及时改变教学方法来纠正这些问题。对于初学声乐的学生应注意呼吸方面的训练:

(一)吸气练习。吸气时,横膈膜下降,使胸腔底部向下伸展,同时胸腔两肋张开,使胸腔全面扩大。此时,因胸腔和肺部扩大,外界空气即吸入肺内。吸气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气息应吸在胸腔下部,不可过浅(如胸式呼吸),也不可过深(如腹式呼吸)。

2.吸气时要柔和平稳,做到全胸部自然的扩张(长、宽、高三方向),不可用强制的力量,呼气器官各部分都不能有僵硬、逼紧的感觉。强制性地下降横膈膜和张开两肋都是不许可的。

3.要用鼻和嘴一道吸气。如果只用鼻吸气,初学者易犯软腭(小舌)塌下的毛病,而产生鼻音。

4.吸气要适度,吸得过分饱满,会引起歌唱器官的紧张,使声音失去弹性。吸入气息的多少,应根据所唱乐句的长短、力度的大小、音的高低和艺术表现的要求来决定。

5.要学会无声地吸气,吸气时如果发出不必要的响声,混杂在歌声中,就会影响歌唱的表现。如果吸气的动作做不好,可用下面的方法来体会一下吸气的感觉:(1)用“闻花”来体会一下吸气的感觉。我们在闻花时,气往往吸得自然、柔和而深入,合乎歌唱的要求。(2)当我们跑步、爬山或登高时,吸气急促而深入,可以从这样的呼吸动作中体会到歌唱吸气的部位。总之,我们应该学会如何吸气,吸气是歌唱的准备,吸得好,才能唱得好。

(二)呼气练习。呼气时,一方面,依靠胸腔本身的弹性作用和胸腔呼气肌肉用力,逐渐将肋骨拉下,使胸腔缩小;另一方面,腹部肌肉有控制地收缩,压迫腹腔内器官向上,使横膈膜逐渐抬起(回到原来的位置)。小腹收紧是唱歌时的基本动作,否则就失去了唱歌的基础。这样做是和平时的呼吸有一定区别的,要求呼气的肌肉和吸气的肌肉同时工作;亦可以说,呼气时必须保持有吸气时的感觉。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声音一停就会有自然的吸气,而且自然吸得快而多。因此,在发声时,这两套完全敌对的肌肉是彼此不相让地在工作着的,它们相互控制着气压和气流。这必须从原来的姿态改变过来,经过不断地操练,形成一套新的习惯。

歌声是最美的音乐,一个人与生俱来一副金嗓子,如果他不具备正确的歌唱呼吸技能,他是不会唱出好的声音的。也就是说,我们在音乐厅听大师演唱时,为什么会那么激动?为什么那么过瘾?就是因为大师具备了综合的歌唱素养,更重要的,是他们充分掌握了歌唱的呼吸技能,才能使他们动人的歌声灌满整个大厅,唱进每个人的心灵。

西方歌剧声乐艺术论文范文第5篇

我国的声乐艺术历史悠久、内涵丰厚,在两千多年的发展中经历了几经曲折与发展演化,走出了一条既具有中国文化特色底蕴又极具兼容并蓄、继往开来的多元化发展之路。经历了历史的变迁,经历了不同文化的撞击与融合,中国声乐艺术饱受风雨洗礼。吸收了丰富滋养,这株繁盛葱茏、生机勃勃的艺术之葩,已经代表着中国音乐艺术的一个重要部分逐渐屹立于世界艺术之林,体现着中国音乐鲜明与强烈的艺术特征与文化特征,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符号之一。

纵观声乐艺术的发展脉络,复杂多变,既有充满规律性的继承沿革,也有令人惊喜的创新进步,更有具有冲击性的变化发展。其中引人深思的是,声乐艺术的每一次变革与发展都是与历史的发展、社会的变迁有着紧密的联系,或者说声乐艺术的发展即是社会发展变化的体现。本文即以此为切入点,梳理研究声乐艺术发展过程与历史发展脉络的重要关系及相互影响与作用,进一步明晰声乐艺术在历史进程中的发展态势与走向,梳理与观察声乐艺术的发展变化的成因、影响因素、艺术成果与文化价值,并以此管窥文化与艺术发展的基本特征与社会意义及价值。
一、来自“原汁原味”的声音——中国古代声乐艺术稳步的发展与前进

中国古代的声乐艺术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在中华古老的文明中便有延留下来的声乐作品记载——“断竹,续竹,飞土,逐肉。”(五帝时期的《弹歌),歌曲表现了远古人民在狩猎时的场景。远古时期的主要艺术形式是以“歌、乐、舞”为一体的综合形式,称之为乐舞,如黄帝时期的《云门大卷》、虞舜时期的《韶》、夏禹时期的《大夏》等,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歌”就是声乐艺术的最早形式。在原始社会中,远古人民出于对生产生活的需求而产生了大量的祭祀活动,如祭祀先祖、祭天、祭祀神明、祈雨等,乐舞便是在这些祭祀活动的演出主体,而歌曲的主要用途就是用于这些祭祀或庆典之中。可以看出,最早的声乐艺术的出现及其存在的目的完全是出于生产生活的需要,是为劳作与祭祀等社会生活服务的,精神层面的价值与作用还不明显。

当时间发展到了先秦时期,歌曲在这一阶段有了令人惊喜的变化,《诗经》和《楚辞》的出现,标志着声乐艺术开始转向民间发展,受到了人民大众的认同,“开始了独立文化身份的确认”,真正以一种艺术符号存在于中华文化之中。这一时期社会有了一定的发展进步,生存不再是人们的唯一需求,而开始出现精神层面的要求,于是大量的民间歌曲应运而生,由此当时的歌曲可以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被保留下来的用于祭祀的雅乐,而另一种就是当时人民大众创作的俗乐,也就是民间歌曲的最早形式,为中国声乐艺术的发展奠定最早期的基础。

在接下来的汉唐时期,是中国社会和中国音乐艺术发展的一个高峰。这一时期,农业的蓬勃发展为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破旧立新的革新精神是汉唐灿烂文明的强大助力,在这样良好环境背景下,科技、文化、建筑、医学、外交等领域取得很大的发展与繁荣,音乐尤其是声乐艺术在这一背景环境下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与进步。汉代的相和歌作为乐舞的发展形势已经形成了比较明确的结构体裁,成为大型声乐作品的表演形式;乐府歌诗、徒歌、但歌和百戏、角抵戏等民间声乐表演形式也逐步涌现,为声乐艺术的发展开启了更为广阔的空间。进入大唐盛世后,唐大曲以其丰富的内容与繁杂的结构发展到了繁盛的顶峰,《霓裳羽衣曲》等作品甚至流传至今:唐声诗、踏歌、吴歌西曲等民间歌曲形式也得到了发展:而歌舞戏的出现则是预示着歌曲与戏剧相结合而成的新型综合艺术形式将会风靡一时。

宋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经济、文化教育与科学创新高度繁荣的时代,宋朝时中国GDP占世界比重60%,为各朝代之首,科技发展突飞猛进,政治也较开明廉洁。进入宋元时期,声乐艺术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城市经济的兴盛与市民文化的发展,使流传千年的大曲类宫廷音乐退出了艺术舞台,而被当时文学发展所影响的宋代词曲逐渐兴盛,说唱艺术也开始以丰富多样形式发展开来,而更值得关注的是宋杂剧的独立与发展,使中国的戏剧艺术步入了一个新的纪元。元代蒙古族贵族入主中原,建立大一统帝国,促进了各民族人民在文化与艺术领域的交流与融合,为声乐艺术的发展带来了新的色彩。元散曲唱腔丰富而体现出极大的融合性,而杂剧则在饱飨各民族丰富的艺术营养后走向了发展成熟。

明清时期手工业和商品经济发达,资本主义开始萌芽,文化艺术呈现世俗化趋势,大量的文学作品小说的产生使得戏曲艺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市民文化的兴起也为说唱艺术的发展迎来了高峰,“清代說唱艺术种类之多、影响之大,无不达到了中国古代声乐史上空前的规模”。

中国古代的声乐艺术经历了稚嫩到成熟的历程,由早期的社会价值需求逐渐转变为艺术价值偏重,这是与中国古代历史各个朝代的发展更替有着紧密的联系。中国古代史的脉络基本上呈线条性稳步发展,社会文明也呈现出与其同步的不断成长成熟,艺术作为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其发展进程与其共同成长起来,发展形态也基本呈现稳步提升的形态,与社会发展同频同步,相互影响。
二、极具冲击性的“外来”的声音——中国近代声乐艺术的转身与蜕变

当声乐艺术的发展由具有原汁原味中国风格的声音阶段,迈入近代音乐发展史,我们迎来了中国声乐艺术发展的崭新阶段。十九世纪末,在国民学堂中开设乐歌课,从而标志着中国近代史开端的学堂乐歌进入我们的视野。这一时期带来了西方的思想、文化与价值观,国人的出国热潮不仅使中国民众进一步接受西方文化,也带来了西方的艺术与音乐。西风东渐成为这一时期音乐领域与声乐艺术巨大变革,这些西方歌曲以及具有西式音乐特征的歌曲以其新鲜、优美、简单易记、易于理解、便于传唱等优势,极大程度的冲击了中国传统音乐,成为了声乐领域的主力军。冼星海、萧友梅、黄自、青主等大量留学西方的文人志士回国后,将西方音乐作品与西方音乐创作演唱技巧带入了中国,他们创作了大量歌曲作品并致力于国民的音乐教育,使西方音乐艺术中的精粹广为转播,将西方音乐技巧播种在中国的艺术园地,使之与中国声乐艺术特征交相融合,绽放出了全新的艺术之花。当时的声乐作品无论从来源、创作技巧、音乐风格、演唱方式等方面都与传统声乐作品存在较大不同,对中国原有的声乐艺术形式和审美取向造成了巨大冲击。在西方音乐创作技法与中国本土音乐的碰撞与结合下,大量的现代艺术歌曲应运而生,《教我如何不想他》《也是微云》《我住长江头》《玫瑰三愿》《思乡》《渔光曲》《铁蹄下的歌女》《松花江上》等艺术歌曲以其优美的旋律和先进的创作技法风靡一时并流传至今。这一时期,抗日战争的爆发使大量的抗日救亡歌曲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义勇军进行曲》《抗敌歌》《救亡进行曲》《打回老家去》《五月的鲜花》《铁蹄下的歌女》《大刀进行曲》《延安颂》《延水谣》等作品唱出了中国人民面对民族危亡时心中的呐喊,表达了对于革命斗争的顽强斗志与坚强决心,这些声乐作品不仅是精神层面的抒发与表达,更是中国革命战斗征程中的前进号角,激励与带领着全国人民团结一心、不懈奋斗,取得革命的最终胜利。

就声乐艺术特征本身而言,这一时期西方音乐的冲击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中国声乐的走向。在原来故步自封、坚守本色的基础上,骤然以不同的理念进行了全面的刷新与转变。尽管这变化来的过于猛烈与巨大,面对曾经璀璨的中国古代声乐艺术,让人心中难免会带有一些惋惜与遗憾,但是无论如何,这些经历与变化都是历史赋予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是我们必须去珍惜与接纳的。就声乐艺术的社会价值而言,由原来的以精神追求与情感表达为主的社会价值,转向以社会文明发展需要、民众需求以及革命斗争迫切需要的社会价值,由精神层面的功能转化为精神与现实层面双重的功能与作用。可以说,艺术从远古时期以实际社会发展需求而存在开始,历经多个朝代历史变迁,在社会面临重大变革的时候,她永远都是与时代同呼吸,与人民共命运,发时代之先声、开社会之先风、启智慧之先河,为社会的发展与人民的需求服务的。这一阶段声乐艺术的社会功能与作用被进一步凸显出来,成为中国近现代革命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声音——中国当代声乐艺术兼容并蓄、继往开来的发展之路

新中国成立后,音乐事业的蓬勃发展为声乐艺术园地带来了勃勃生机。大量声乐艺术家如周小燕、郭淑珍、郭兰英、王昆、胡松华、张权等的涌现,声乐教育的专业化全面发展,《歌唱祖国》《我是一个兵》《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等充满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的歌曲的诞生,新歌剧的迅速发展与进步,都使声乐艺术园地万象更新,开始步入新的历史阶段。社会经济文化的稳定发展为艺术的繁荣造就了丰沃的土壤;改革开放之后,大量的外来音乐文化进入中国,对中国的声乐给予了大量可借鉴与学习的契机,由此直至21世纪的今天,中国声乐艺术以前所未有的繁荣态势生机勃勃的发展壮大,走出了一条欣欣向荣的兼容并蓄、百花齐放的蓬勃发展之路。

1.聲乐作品呈多元化发展

当代的新中国走出了旧社会封闭僵化的局面,改革开放带来的新鲜艺术资源不断涌入,中国的音乐工作者汲取其中的精华与中国音乐相融合,在八十、九十年代形成了风靡一时的声乐风格,如《我爱你中国》《在那希望的田野上》《那就是我》《我爱你塞北的雪》《啊!中国的土地》等艺术歌曲的复兴,《乡恋》《年轻的朋友来相会》《故乡的云》《我的中国心》等流行歌曲的广泛传播,《一无所有》《新长征路上的摇滚》《梦回唐朝》等摇滚音乐的兴起……。进入21世纪后,在弘扬民族化倡议下,越来越多的音乐工作者意识到民族音乐的重要性,于是很多的古代声乐作品与音乐元素重新回归了当代的声乐创作。于是继承、借鉴、创新几个关键词,谱写出今天中国的声乐艺术丰富而多元的主旋律。艺术歌曲、传统民歌、古代歌曲、影视歌曲、戏曲选段、歌剧选曲、流行歌曲等各种形式与风格的声乐作品百花齐放、竞相吐艳、各领风骚,使声乐艺术的百花园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盛景。

2.声乐表演舞台繁荣发展

繁荣稳定的政治局面,文化经济的高速发展,对外交流的日益频繁,使声乐艺术舞台迅速繁荣起来,一大批声乐艺术家涌现出来,如早期的蒋大为、殷秀梅、吴雁泽、程志、佟铁鑫等,之后的廖昌永、袁晨野、吴碧霞、田浩江等,可谓是江山代有人才出。与此同时,人们对声乐艺术的理解与定义也开始有了新的拓展,声乐表演艺术的演唱技巧本身也开始呈现多元与融合的发展态势,在美声唱法、民声唱法、流行唱法三足鼎立的同时,一些民美、民通类的融合唱法逐渐出现,标志着中国的声乐艺术开始在演唱技巧方面探索一条属于自己的特色之路。

3.声乐教育与理论研究的崛起与发展

自1977年开始恢复高考后,中国音乐教育开始了全面发展的新时期。声乐教育界的领军人物喻宜萱、周小燕、王品素、沈湘等老一代声乐教育家为当代的声乐教育贡献了力量,打下了重要的基础。世纪之交,经过高校连续10年的扩招,中国的高等教育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与壮大,一大批声乐教育工作者涌现出来,《声乐基础教程》《声乐艺术教育丛书·曲库》《新编中国声乐作品选》等教材应运而生,使中国声乐教育的普及范围与专业化程度极大的提升。大量的声乐教师与声乐理论工作者除了演出与教学外,还致力于声乐理论的研究与挖掘,石惟正、余笃刚、郭建民等写作出版了《声乐教育法》《声乐语言艺术》《声乐文化学》等著作,不仅填补了声乐艺术研究领域的空缺,更是进一步为声乐艺术的发展夯实了根基。

4.歌剧艺术的蓬勃发展

中国歌剧经过了20世纪上半叶的萌芽、建国初期的发展和改革开放时期的复苏,在今天已经逐渐走向发展成熟,大量的原创歌剧被搬上了舞台,如辽宁歌剧院创作的《苍原》、陕西省歌舞剧院创作的《司马迁》、上海歌剧院创作的《雷雨》、中国音乐学院创作的《再别康桥》等作品,都是在继承民族歌剧的优良传统与风格特色的基础上,将西方歌剧创作技巧与中国音乐素材相结合,尝试探索一种具有中国风格特征的中国歌剧模式。

走过坎坷曲折,历经风雨洗礼,声乐艺术之葩在中国大地上盛放……站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处,中国声乐艺术的未来将去往何方,这是广大声乐艺术工作者一直关心关注的重要问题。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提出了“让我国文艺以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屹立于世”,为声乐艺术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将中华文化精髓与先进的艺术成果紧密结合,走一条中国声乐的特色发展之路,必将走出声乐艺术的中国气派,必将屹立于世界艺术之林。

纵观声乐艺术的发展进程,在古代与朝代的更替一起经历了稚嫩、成长与进步,在近代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变迁经历了转折、跌宕起伏与蜕变,在当代与稳定和谐的时代发展一起走进了繁荣发展、硕果累累的春天,在声乐艺术的发展之路上我们看到了中国文化艺术的发展与变迁,看到了中华民族走过艰辛与曲折,看到了中国历史的投影,事实证明,艺术与历史走的始终是一条并行发展的路。历史的发展造就了艺术的走向,艺术的功用回馈历史、社会和人民,与民族文化血脉相连、与时代精神同频共振,两者关系紧密、相互影响。在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今天,党和国家正在带领全国人民奔向更好的未来、创造更好的历史,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中国声乐艺术将会得到更好的发展,拥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中国声乐艺术工作者前仆后继、同心协力,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的到来。

西方歌剧声乐艺术论文范文第6篇

(临沂大学音乐学院,山西 临沂 276000)

【摘要】国内外关于歌剧表演的研究都存在很大的差异,其中,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是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当前,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文化事业的发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关于歌剧表演中的角色形象塑造,逐渐成为艺术学者关注的发展问题。在实际生活中,如何就当前优秀的歌剧表演作品,深入分析歌剧表演中的角色形象塑造,对于歌剧表演能力的提升,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本文将简要分析,歌剧表演中的角色形象塑造方面的相关内容,旨在有效的促进歌剧表演中的角色形象塑造研究工作顺利的开展下去。

【关键词】歌剧表演;角色形象;塑造

当前,随着社会经济及文化事业的发展,人们在享受物质生活的同时,更加关注精神文明享受。歌剧从剧本走上舞台,其中音乐、美工、表演、管理、建筑、服饰、历史、心理学以及社会学等方面的知识,歌剧表演涉及的知识相对较多,一部好的歌剧作品,离不开这些重要的组成元素及各种元素综合在一起产生的效果分析。如何根据歌剧表演的特点及形式,深入分析歌剧表演中的角色形象塑造,成为发展歌剧表演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在实际工作中,重视歌剧表演中的角色形象塑造的相关探究,并积极的完善歌剧表演中存在的问题,更加有利于歌剧艺术的发展。

一、歌剧表演艺术的相关概述

我们都知道,歌剧表演与其他艺术形式相比,具有很大的不同。一般情况下,歌剧表演都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和丰富的表演内容,每部歌剧作品表演,都是集戏剧、音乐和舞蹈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为一体的,在给人们带来艺术美感的同时,也不断的启发着人们的智慧。在欣赏和学习歌剧作品的过程中,深入分析歌剧表演中的角色形象塑造,也逐渐成为重要的探究问题。追踪溯源,歌剧最早是启蒙于文艺复兴时代,经过不同的社会文化发展时期,歌剧表演由于起源于欧洲,在欧洲诞生了诸多的艺术家,也正因此,让人们可以感受到很多不同风格的艺术作品。为了更好的欣赏和创造歌剧作品,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歌剧表演中的角色形象塑造这一发展问题。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如何针对歌剧表演的特点,深入分析歌剧表演中的角色形象塑造,成为非常重要的探究问题。

二、歌剧表演中的角色形象塑造

(一)熟悉需要塑造的角色形象

在歌剧作品中,熟悉需要塑造的角色形象,是歌剧表演中的角色形象塑造主要内容之一。在进行歌剧表演的环节,表演者需要针对自身塑造的角色进行充分的了解,包括剧本与歌剧部分的内容,在阅读剧本和记忆歌词的时候,要综合整个歌剧作品的主体情感进行感受,通过理解剧本和歌词,明确其中蕴含的艺术情感和角色形象产生的背景,进而有效的调整自身的状态和表演行为。因此,在歌剧表演中,熟悉需要塑造的角色形象非常重要。

(二)角色形象的声音塑造

在歌剧表演中,角色形象的声音塑造作为歌剧表演中的角色形象塑造的内容之一,也是表演者需要重视的一部分内容。歌剧表演中不同的角色形象,声音也是不同的。歌剧表演者需要通过对角色形象声音的塑造,将角色的性格、年龄及形成的背景充分的表现出来。通过角色形象的声音塑造,为角色形象塑造增加色彩,进而提升整个歌剧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歌剧表演者如何针对这一特点,有效的进行表演非常关键。因此,在歌剧作品的表演中,有效的角色形象的声音塑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角色形象的性格塑造

在歌剧表演活动中,角色形象的性格塑造,也是歌剧表演中的角色形象塑造内容之一。歌剧表演者如何针对作品的情感特点与背景特点,进行角色形象的性格塑造,对于歌剧表演力的提升,都具有很重要的影响。角色形象的性格塑造,需要歌剧表演者切实的了解角色的性格特点,并抓住角色性格的特点,通过角色形象的性格塑造的方式,增加歌剧艺术感力,给观众呈现更好的艺术表演。因此,在歌剧表演活动中,重视角色形象的性格塑造,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表演内容。

(四)角色形象的行为塑造

角色形象的行为塑造,作为歌剧表演中的角色形象塑造的内容之一,也是影响歌剧表演效果的重要因素。在歌剧表演活动中,表演者不仅需要通过演唱的方式进行表演,也需要利用大量的肢体语言、行为动作塑造角色形象,提升歌剧作品表演的效果。歌剧演员在舞台上的形象是一个综合性的展现,不仅仅需要其在舞台上奉献出优美的歌声,还需要歌剧表演者有现场表演意识,注意自身的肢体语言对于歌剧表演效果的辅助作用。如果在表演过程中仅仅对歌声投入过多的关注,而忽略了肢体语言对于歌剧形象的塑造,那么对于歌剧任务的诠释,以及整体的情感表达等都会受到影响,最终的歌剧呈现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因此在歌剧表演过程中应当在保持优美演唱水准的同时,注意对自身的舞台肢体动作表现,不仅能够辅助歌剧表演者的歌声诠释,同时还可以使整体的演出更加丰满生动,使任务形象更加有血有肉。在歌剧表演中,角色形象的行为塑造,有利于表演者通过自身的努力,更好的诠释作品所蕴含的艺术情感,进而实现提高歌剧表演艺术效果的目的。因此,在歌剧作品表演中,角色形象的行为塑造,是表演者必须重视的一个环节。

三、提升表演者角色形象塑造能力的方法

(一)重视音乐情感练习

在歌剧作品表演中,重视音乐情感练习,是提升表演者角色形象塑造能力的方法之一。在日常的学习活动中,重视音乐情感练习,有利于引导表演者全面的了解歌剧作品形成的背景、歌剧作者所蕴含的情感以及尽量查找与作品相关的时代背景知识,通过对这些资料的了解,促使表演者更好的理解歌剧作品的主要情感基调,并在音乐情感练习的过程中,逐渐培养自身表演需要的情感。重视音乐情感练习,提升自身的音乐情感表现力,是每个歌剧表演者都应努力的方向。因此,为了提升歌剧作品表演的效果,重视音乐情感练习,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二)重视声音练习

在实际工作中,重视声音练习,也是提升表演者角色形象塑造能力的方法之一。在歌劇作品的表演中,深入分析提升表演者角色形象塑造能力的方法,不但可以促使表演者更加积极的进行专业学习,而且有助于帮助表演者通过自身的努力,提升歌剧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在进行歌剧作品的表演中,通过重视声音练习的方式,促使表演者在实践学习中不断提高自身的声音表现力,进而在进行歌剧作品的表演中,能够通过具有特色的声音表演,来完成角色情感的诠释。因此,在歌剧作品的表演中,重视声音练习,对于提升表演者的角色形象塑造,也会产生很重要的影响。

(三)做好基本的准备工作

在歌剧作品的表演中,为了更好的提升表演者角色形象塑造能力,促使其全面的诠释作品的艺术情感,做好基本的准备工作也非常重要。在进行歌剧作品的表演活动之前,表演者需要歌剧表演工作做好一切的前期准备工作,包括熟悉剧本、歌词,深入分析表演的语气、行为等内容。通过歌剧表演的方式,往往能够传达出表演者自身对生活的态度和想法。为了更好的诠释歌剧作品中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提升表演者角色形象塑造能力,做好基本的准备工作,是一项非常必要的事情。

(四)准确的把握角色的性格

在实际的表演活动中,准确的把握角色的性格,是提升表演者角色形象塑造能力的方法之一。在歌剧作品的表演中,准确的把握角色的性格,有助于表演者通过自身情感与作品情感的有效结合,准确的表达出作品的艺术性,给观众带来一定的视觉享受。在歌剧作品的表演中,准确的把握角色的性格,可以帮助表演者在表演的过程中弥补由于自身条件的不足,对歌剧表演造成不利影响的问题,进而顺利的完成歌剧中自身角色塑造的任务。因此,重视准确的把握角色的性格,也是表演者应充分关注的一个问题。

(五)利用声音来创造人物形象

一般情况下,利用声音来创造人物形象,都是提升表演者角色形象塑造能力的方法之一。人的声音根据音色、音质的不同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型,运用不同类型的声音,可以塑造出不同的角色形象,达到不同的表演效果。因此,歌剧表演者可以在表演过程中根据自身的角色需要对声音进行修饰和把控,从而使声音表现更加接近歌剧角色的需要。此外,歌剧表演者还应当注意在表演过程中要尽量选择适合于自己声音的角色形象,这样在表演过程中就会更加自然,从而能够为角色的表现增光添彩。利用声音来创造人物形象,能够结合表演者的声音条件及作品的情感特点,提升表演者角色形象塑造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加歌剧作品的艺术感染力,进而全面的表达歌剧作品所蕴含的艺术情感。

(六)运用面部神情、肢体动作来塑造人物形象

在歌剧表演中,运用面部神情、肢体动作来塑造人物形象,是提升表演者角色形象塑造能力的方法之一。歌剧表演者在进行歌剧作品表演之前,应努力通过运用面部神情、肢体动作来尝试塑造人物形象,并感受作品所表达的情感特点。通过一定的练习活动,加深自身对歌剧作品的了解,并在表演的过程中,认真的体会剧本中的文字所表达的情感,有效的提高自身的表演能力,促使可以出色的完成歌剧表演中的角色形象塑造。因此,在提升表演者角色形象塑造能力的方法分析中,重视运用面部神情、肢体动作来塑造人物形象,具有一定的重要意义。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歌剧是将音乐、美术、舞蹈等多种艺术相结合,展现丰富内容和浓厚艺术性的一种表演艺术,对于提升人的艺术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在歌剧的欣赏和学习中,歌剧表演中的角色形象塑造,是其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之一。如何根据歌剧表演中的角色形象塑造的特点,深入的进行分析,促使艺术学者创造出更多、更优秀的作品,对于社会精神文明事业的发展,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在歌剧欣赏及学习的过程中,重视歌剧表演中的角色形象塑造分析,对于提升人们的审美意识与艺术修养,都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邓勤.试论歌剧《屈原》中婵娟角色的形象塑造与声乐技巧[D].武汉音乐学院,2009.

[2]杨姗姗.论大型情景交响音乐剧《木兰诗篇》中“木兰”角色的形象塑造[D].西南大学,2011.

[3]周晓雯.论银环角色形象在歌剧表演学习中肢体的塑造[J].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6,(7):109-109.

[4]任程.关于歌剧表演艺术中人物形象塑造的探讨[J].大众文艺,2012,(18):109.

[5]李力.淺论民族歌剧中演唱技巧与形象塑造的关系[J].菏泽师专学报,2001,(3):92-93.

[6]蔡占科.浅析多明戈对威尔第歌剧角色”奥赛罗”的形象塑造[J].艺术评论,2011,(4):99-104.

上一篇:大型设备石油工程论文范文下一篇:高校学生电子设计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