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语言与影视作品论文范文

2024-07-30

影视语言与影视作品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本文从影视表演的专业特性和学生学习特点分析入手,对影视表演专业声乐课程教学特点进行深入探究,力求打破单一教学思维模式对声乐课教学的桎梏,以多维视角挖掘影视表演专业声乐课教学资源,实现声乐课教学内容的扩展与教学方法的更新,探索出一条适合影视表演专业发展的途径。

关键词:影视表演   声乐教学   教学特点

声乐课程是影视表演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对于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发挥着其他课程无法替代的关键作用。我国影视业已进入一个创新发展的新时期,对影视人才培养提出了更新和更高的要求。深入研究声乐课教学特点,实现教学方法和手段上的不断革新势在必行。

一、影视表演的专业特性在声乐课中的体现

声乐、台词、形体、表演是影视表演专业的四大功课。影视表演专业与声乐课的关系密不可分,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因此,影视表演的专业特性必然会在声乐课程教学中充分体现出来。

(一)强调作品分析和舞台展现的动态性

与声乐专业培养声乐表演才能专门人才不同,影视表演专业的声乐课作为专业基础课程,其主要目的是学生通过科学系统的发声训练和歌唱训练,使每个学生的声音潜力得到充分发掘,提升对音乐的感知力与感受度,更好地为舞台上良好的声音表达服务和塑造人物形象服务。相对影视创作而言,表演是二度创作的过程,无论肢体语言还是声音都以动态形式出现,并呈现在舞台表演全场景和全过程中。这不仅需要运用表演技巧,更需要在影视作品的分析上下足功夫。影视表演中对于声乐作品的展现往往不是仅仅停留在声音层面的表达上,而是根据作品的需求分析歌词的内涵、分析音乐旋律的指向,分析戏剧表演与声乐表演相结合的动态形式,挖掘作品内在的动力,从而实现更细腻和更为全面地表达作品内涵,完成最终的舞台呈现与戏剧呈现。声乐与舞台表演相结合的动态性特点,对声乐课程教学提出了更高和更为细化的要求。

(二)注重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

从舞台表演的内容来看,影视表演与舞台作品的表达更注重体会人物细腻的内心情感,而声乐作品同样也具备这样的特点。声乐是舞台表现能力的重要基础和手段,要善于把声乐作品在戏剧作品的模式下进行分析,把角色定位作为声乐表现的基础。只有准确的给人物角色进行定位,正确分析声乐演唱与舞台表演作品中的人物、事件,以及发展过程与主题的关系,把握好情感表达的内容和方式,做到以情带声,以声入情,才能让音乐的表达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毋容置疑,声乐演唱技巧是舞台表演必要的技术手段,但影视表演专业的声乐与纯粹的声乐专业不同,影视表演专业的声乐演唱会把情感表达放在第一位,这对音乐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需要把情感体验和释放声音的天性作为学习的重要内容,不能一味片面地强调声乐训练中的技术。

(三)注重声音的表达

从舞台表演传播方式来看,影视表演专业中表情、动作、语言是戏剧表演的主要传播载体和传播手段。与表情、动作表现形式不同,声音的作用于人的听觉,必然有其特殊性。由于舞台表现的需要,强调声音传播的方式,不仅要清晰、浑厚、圆润、富于弹性,还要使观众在剧场中的任何一个角落从第一排到最后一排都能听得见,听得清楚,就要展现声乐训练的技术与方法了。歌唱作为语言传播训练的组成部分,实为语言传播的延伸,其表达方式也更为专业化、技术化、复杂化。声乐训练中的气息、发声位置、共鸣等演唱技术的训练都比单纯的舞台表演的台词表达有更多的要求。而作为舞台表演的声乐作品演唱无论是物理层面的声音表达,还是情感层面的声音表达,又被賦予了更多的内容,其表达的程度、力度也都更强烈与凝练。

二、影视表演专业学生应具备的基本艺术能力

由于影视表演专业在专业特点、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中的特点,要求声乐课程的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等方面都表现了许多不同的特殊性,使得影视表演专业的学生在学习声乐时表现出更强烈的表现欲望、不强调技术技巧而追求个性化等倾向。

(一)艺术感知力与艺术接受力

具备一定的艺术感知力和艺术接受力是声乐学习者应具备的基本素养,这便于演唱者更准确、更全面的把握作品内涵的表达。而影视表演专业的学生往往也体现出较强的艺术感知力和艺术接受力,在声乐课学习上体现出“上手”较快,“上路”较熟的特点,另外,他们能够将表演课技巧与声乐技巧融合在一起,这也是舞台表演反作用于声乐学习的实例。无论是歌剧、音乐剧作品的学习,还是艺术歌曲的学习,都需要在掌握基本的发声方法和声乐演唱技巧的前提下,从作品与剧本出发,进行较深层次的作品分析和细节捕捉,从人物角色的视角诠释声乐作品,挖掘作品的艺术魅力,最终完成舞台呈现。显然,实现这两种艺术能力更深层次的提升,还需要一个系统甚至长期的学习、训练与培养过程。

(二)艺术表现力

影视表演专业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学科。“声台形表”四门专业课中,声乐课与台词课是声音塑造的学习训练,形体课是对身体语言塑造的训练,而表演课是全方位的综合训练课程。无论是声音语言的塑造,还是身体语言的训练,这些课程都是为人物形象的塑造做准备的,是艺术表现力的综合体现。

艺术表现力的体现是多方位的,即看能否从声乐作品中迅速捕捉到“人物角色”的各种信息,又要看能否挖掘作品内部隐藏的艺术特征,还要看能否实现内在的艺术接受力与感知力的融合以及能否有效地转化为外在的艺术表现力。在声乐演唱领域,艺术表现力主要是看能否提升声音语言的表达能力,更准确地用声乐演唱这一艺术形式全方位的塑造人物形象。

三、探索影视表演专业声乐课特点的教学体验

(一)音乐基础理论与声乐演唱技巧实践相结合

音乐基础理论包括音、音程、和弦、节拍、节奏、调式、调性、记谱法;音乐的速度与力度、转调、移调、装饰音、旋律以及常用音乐术语等音乐知识。这些都是声乐演唱的基础理论知识,也是影视表演专业学生所必须掌握的。至于音乐基础理论还包括和声学、复调、配器学,以及声乐学习所需掌握的生理学、语言学、历史学、民族音乐学、音乐美学等外延学科,包括声乐课程在内的众多课程更是对影视表演专业学习的支撑。在声乐课教学中,引导学生掌握和体验不同音乐作品的特点与其多样化的风格,拓展学生的艺术眼界,这对于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力,提高学生的音乐认知能力都是不可或缺的。

音乐基础理论与声乐演唱技巧实践相结合可以用“一横一竖”两个维度来实现。所谓“一横”,就是影视表演专业主体课程设置的维度上充分利用影视表演专业的整体教学优势,加强与其他专业课程的横向联系,使之相互借鉴,取长补短,特别是结合台词等相关课程的发声机理和训练手段,充实和丰富声乐教学,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促成能演能歌的多能人才的培养。所谓“一竖”,是根据培养目标,在声乐教学自身规律和教学进程的维度上把握教学内容,不过分强调声乐的技巧难度,对学生的声乐训练要基于自然,强调以说话作为歌唱的基本声音框架,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发声方法,提升戏剧舞台台词呈现能力,进而扩大和丰富其它结构,如音量、音高、音色及表情等。让学生找到正确的语言发音的位置及方法,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完善歌唱的其他细节,从而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效果,实现运用声乐演唱技巧达到舞台表演呈现的最终效果。

(二)声乐演唱技术与情感体验相互融合

影视表演专业的声乐教学除基本的发声方法的学习与训练以外,更加注重提升学生内在的音乐认知能力和艺术审美方面的基本素质,突出影视表演专业的专业性,即“舞台表演”的特性,并结合“表演情绪”“内心准备”“内在体会”“情绪记忆”等表演课程方面的内容进行学习与训练,达到声乐技术与情感体验相互融合,使得“内在情绪”逐步达到“外化表现”的层面,从而进一步促进学生表演专业素质的提升。

声乐曲目的选择表现了声乐演唱技术、技巧运用的难度,以及情感体验的认知度,集体课的授课形式很难满足学生个性化的需求,过分依赖传统固定曲目教学,都容易造成“千人一声”的现象,因此,强调声乐演唱技术与情感体验相互融合的力度是声乐教学成败的重要因素。同一首声乐作品对于不同演唱者会产生不同的情感体验,而每一个学生对于同一首声乐作品的不同的情感体验会反馈到他的演唱中,这就是教师在声乐教学中所要注重的方面,要引导学生多动脑、多思考,从声乐作品的细节中找到自己情感体验的具体细节与具体感受,并把这种个性化的感受反作用到自己的演唱中。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就是引导学生把情感体验转化为演唱的过程。

(三)理性与感性的表达方式相结合

从导演、编剧的角度来看,舞台表演是一门高度理性化的艺术门类;而以观众的视角来看,舞台表演艺术可以说是一种感性的艺术;但是从角色塑造者的角度来看,舞台艺术却是理性与感性兼得的艺术门类。情感的表达是感性的,作品内涵的表达又是理性的。对于声乐艺术的传达来说,演唱者所展现出的旋律、节奏、正确的发声方法与演唱技巧是高度理性化的,而艺术接受者所体验到的更多的是感性的情感表达。总之,声乐艺术是用理性的方式与手段表达感性的内容。

声乐教学的对象是学生,这是作為角色的塑造者出现的,教学要求却是理性与感性兼得的实践。因此,作为声乐教师,就不能从单一的视角看待自己教学活动。教师要以多视角、全方位来把握这一特征。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把握好理性的作品内涵表达以及那些需要通过旋律、节奏、正确的发声方法与演唱技巧等高度理性化的表达;另一方面,又要帮助学生把握好作品的艺术感性传达与呈现,特别是在对其表情化和非语意性的认识和实践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强调提高学生的演唱技巧与舞台表现力。

(四)文化传承与艺术创新相结合

创新是一种具有开创性意义的思维活动,文化传承是文化创新的基石,艺术创新是文化传承的延续与发展,从一定意义上说,把文化传承与艺术创新相结合是声乐课程的根本目标。在声乐作品的选择方面力求做到传承文化精髓与艺术表现创新相结合。通过不同声乐作品的学习达到既要进行声乐技术理论的教学,又要进行更高层次的美育教学。既有传统作品、又要有现代作品;既要符合专业审美要求,又要符合现代年轻人的审美要求。在声乐作品的选择环节,尽量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地选择不同历史时期、不同体裁、不同表现形式的经典声乐作品,例如,中国传统戏曲、民歌、近代中外艺术歌曲、歌剧选曲、音乐剧作品、独唱、重唱、对唱、合唱等,也可适当吸收一些符合现代年轻人审美要求的现代作品;用经典和广阔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建立正确的艺术价值观。鼓励和引导学生进行声乐作品的再创造,力求做到传承文化精髓与艺术表现创新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给影视表演专业的声乐课程注入新的活力。

(五)注意发挥多种授课形式的各自优势

近年来,随着社会需求增加和艺术学科的不断升温,影视表演专业学生的数量逐步增加,“学生多”与“教师少”的矛盾显得格外突出,使得传统的“一对一”声乐课教学模式无法实施,声乐集体授课形式是不得已而为之的结果。集体授课一方面需要教师有较强的教学能力,另一方面需要根据影视表演专业特性和学生学习特点进行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否则根本无法驾驭系统的作品分析、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和动态教学进程的复杂局面。

在集体授课的同时提倡辅以分小组授课、个别辅导、探究型自学和计算机多媒体支持等多种授课形式。特别是以10~15人的分组授课形式,既便于教师掌握学生歌唱共性问题,有利于指导学生的发声状态、吐字、共鸣等教学要点,又有利于学生交流和相互借鉴并形成研究氛围。

四、结语

影视表演专业声乐课教学特点的探究是立足于影视表演专业的培养目标、专业特性和学生特点基础上的,其重点是探究声乐课程内在规律与外在因素的影响,从而准确认识声乐课程教学所应遵循的原则和方法,这有利于打破单一思维模式对声乐课教学的桎梏,以多维视角挖掘声乐课教学资源,有助于实现声乐课教学内容的扩展与教学手段的更新,满足社会对影视表演专业发展的期待。此研究的作用已经在声乐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践中有所体现。认识事物的核心是抓住特点、把握规律,这是创新发展的前提。应该相信,随着研究实践的不断深入与拓展以及同仁的共同努力,未来会看到影视表演专业声乐课教学的新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和平,王家祥.音乐艺术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8.

[2]朱泓阳.浅谈影视表演专业声乐课的几个特点[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1,(01).

影视语言与影视作品论文范文第2篇

1. 影视用光概述

• 按光位分,可分为顺光、侧光、顶光、底光等。 • 按光质分,可分为聚光、散光、软光、硬光等。 • 按光的亮度分,可分为强光和弱光。 • 按光调分,可分为低调光与高调光。

2. 顺光:也叫做“正面光”,指光线的投射方向和拍摄方向相同的光线。,被摄体受光均匀,景物没有阴影,色彩饱和,能表现丰富的色彩效果。

3. 侧光:也叫背光,光线与拍摄方向相反,能勾勒出被摄物体的亮度轮廓,又称轮廓光。逆光下的景物层次分明,线条突出,画面生动,立体感和空间感强。逆光最适合表现深色背景下的深色景物,常常用它来捕捉剪影 。

4. 顶光:来自顶部的光线,人物在这种光线下,其头顶、前额、鼻头很亮,下眼窝,两腮和鼻子下面完全处于阴影之中,造成一种反常奇特的形态。 5. 直射光:是指太阳以平行光线直接投射到地面上的光。 直射光(硬光),照在被摄体上,形成明显反差,用侧光照明,并有明显的投影有利于表现对象的起伏和皱褶。

6. 散射光:光线软,受光面和背光面过渡柔合,没有明显的投影。对被摄对象的形体、轮廓、起伏表现不够明。光线柔和,宜减弱对象粗糙不平的质感,使其柔化。用于拍人物老的显得年青些,年轻的显得漂亮些。 7. 光线语言

 光线构成了塑造银幕空间的重要手段。

 不同照度的光线对人的生理、心理产生不同的作用。  由光线所形成的明暗、阴影暗示人物、事件的性质。 8.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用高调的照明表现了战前生活的宁静与美好,与此形成对比的是现实空间的还原色彩和战争空间的黑白影调。 9. 《天堂电影院》

一部自传体回忆影片,过去的时空在创作者心目中是一段美好的时光,为此导演采用了给人予岁月感但却温暖的金黄色的影调,而影片主人公恋爱的一段,影调在金黄色的基础又变得亮起来。 10. 《教父》

黑帮们出没于黑暗和幽暗的建筑中,画面常常以黑色作为背景,人物面部呈现半明半暗的状态,导演以此突出黑手党的神秘、恐怖以及地下意义。 11. 《末代皇帝》

当末代皇帝溥仪在北京紫禁城时,他始终处在阴影中;当他被民主的力量驱使走出紫禁城时,他便获得了阳光。封建制度的专制、封闭与资本主义的民主、开放的对比通过光线的明暗得到了知觉化的体现。 12. 《红》

当女模特进入老法官的客厅与之交谈时,光线是灰暗的;当两人逐渐了解对方而相互理解接近时,导演设计了一个开启台灯的情节,女模特的面部在温暖的光线下显得明媚动人。在这里光线的变化成了人物关系的视觉对应。 13. 《公民凯恩》

为了强调凯恩的权势给人的压迫感,伴随着凯恩的总是较大的阴影,同时半明半暗的照明与凯恩的神秘和多重性格是对应的

视听语言元素——色彩

1. 《浮华世界》——马摩里安

1935年,《浮华世界》又译(名利场),标志着世界上第一部彩色电影的出现。从而使色彩真正作为一种元素、手段、风格进入了银幕的世界。

2. “色彩是电影语言的一部分,我们使用色彩表达不同的情感和感受。就像运用光与影象征生与死的冲突一样。”

——著名摄影师斯托拉罗

3. “我认为在电影的视觉元素中,色彩是最能唤起人的情感波动的因素……我自已认为。从生理上说,色彩是第一性的,能马上唤起人的情绪波动。”

——张艺谋

4. 色彩的形成 ⑴光源 ⑵物品 ⑶眼睛 5. 色彩的因素  固有色  光源色  环境色 6. 色彩的属性

 色相:也叫色泽,是颜色的基本特征,反映颜色的基本面貌。

 纯度:也叫饱和度 ,指颜色的纯洁程度 。  明度 :也叫亮度,体现颜色的深浅。

7. 色彩的对比 ⑴冷暖对比 ⑵明度对比 ⑶纯度对比 ⑷色彩面积对比

8. 色彩的情感(红,橙,黄,绿,青,蓝,紫)

 红色是太阳和火焰的色调,象征着温暖、热量,是爱情、热情、冲动、激烈等的感情象征。

 红色给人的视觉感受是热烈而活跃,具有蓬勃向上的感觉。

《红高梁》 :红色是最强有力的色彩,在电影中偏爱红色。把红色的表现推向极致的当数我国著名导演张艺谋。

《菊豆》 :《菊豆》中红色的染坊

《大红灯笼高高挂》 :大红灯笼

《秋菊打官司》 :那一串串挂在墙头上的红辣椒

《活着》 :红色被作为影片突出的饰物和象征性的幕景。红色的皮影戏、挂着大红灯笼的赌场、红色的标语、红色的毛主席画像、红袖章、红宝书等在影片中十分醒目。  黄色给人以明朗和欢乐的感觉,常常被用来象征幸福和温馨。黄色因明度高,容易从背景中显现出来。具有引人注目、吸引观者视线的力量和条件。

在我国历史传统中,以黄色为神圣、权贵、至高无上的皇权的标志。 意大利导演贝尔纳多·贝尔托鲁齐 :⑴弥漫在扑朔迷离的黄色中,这是热情、欲望和疯狂的象征。 ⑵用明亮的红与黄拍出了中国皇宫的金碧辉煌,给人以华丽隆重的视觉感受。

蓝色在心理上形成一种冷的感觉,所以象征着寒冷。还包含着抑郁和忧伤的成分。

蓝色是一种能量。最纯粹的蓝色是一种夺人的虚无,是蛊惑与宁静这对矛盾的综合体。

《蓝色》——基耶斯洛夫斯基

 最能感受到蓝色调的是法籍波兰电影大师基耶斯洛夫斯基的“三色”电影之一《蓝色》。

 影片笼罩在忧郁的蓝色之中,蓝色的游泳池,蓝色水晶样迷离的玻璃串灯饰,既为女主人公营造了一个独特的心理背景,又给观众带来了视觉的愉悦和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千里走单骑》 :大量展现原生态天空的镜头,那种纯粹青透的湛蓝有一种震人心魄的美丽,延续了一种回归质朴与本真的风格,以水面无波、平铺直叙的方式,反映了亲情的厚重深沉之美。

 绿色是自然生命中最生意盎然的色彩,有一种平静、稳定、希望的感觉,是一种最适宜人眼睛的色彩。  绿色象征着和平,代表着春天。

《十面埋伏》竹林:天与地、人与物,整个画面凝合成一片壮观的绿色海洋。那片绿看得让人心动,让人神往。

 黑色往往使人联想到死亡、忧愁,易产生失望、黑暗、阴险、罪恶的感觉。

 黑色的情绪又具有低沉、凝重、庄严等感觉。 暗黑色在影片《英雄》中,表现了秦王朝的威严与冷酷。

 白色使人联想到光明、清晰、神圣,易产生纯洁、淡雅、稳定的感觉。  白色具有虚无、冷淡、和平等感觉。

斯巴达三百勇士——元素解读

 暴力美学

剪辑中“动慢”结合 

线性叙事模式

与《勇敢的心》之比较 1. 暴力美学

“所谓的动作,所谓的暴力,对于我来说是舞蹈,是动态的美感。”

——吴宇森

 “暴力”与“美学”——以美学的方式,诗意的画面,甚至幻想中的镜头来表现人性暴力面和暴力行为 。

 暴力美学已成为现代电影中的一个流派 :吴宇森、北野武 、昆汀·塔伦蒂诺。

2. 吴宇森——暴力美学宗师

 暴力美学是服务于侠义精神和浪漫情怀的主题的,所以是东方审美观,具体体现在吴宇森浓厚的江湖情结和英雄主义情结。

 吴宇森常用慢镜头来表现激烈的枪战战场:温柔的光线下,身着黑色风衣的杀手目光如炬,手持双枪凌空飞身,枪口喷射出愤怒的火焰,枪林弹雨中,头发同衣袂一起飘舞,洁白的鸽子如惊鸿般翻飞。将触目惊心的搏杀、火拼,拍得浪漫、抒情。  诗意的暴力。 3. 《英雄本色》

从1986年吴宇森自编自导了奠定自己地位的言志之作《英雄本色》,这部被冠以“英雄片”的电影在火爆的枪战场面中初显其“暴力美学”的特色。 4. 《新纵横四海》

到吴宇森进军好莱坞后执导的《新纵横四海》,则更体现了艺术与动作的完美结合,用吴宇森的话讲:它是情与爱的延续、善与恶的较量,也是中西合璧的一次探索。

5. 《碟血双雄》

《碟血双雄》将吴宇森的“暴力美学”的精神更加发扬广大 。 6. 《断箭行动》和《变脸》

最出色的表现是在吴宇森的《断箭行动》和《变脸》,尤其《变脸》 ,成为了“暴力美学”的一个里程碑式的作品 。 7. 北野武——“暴力美学”的实践者

代表作《座头市》中,暴力中也不乏人情的美,使作品具有的独特的艺术效果。

8. 昆汀·塔伦蒂诺 ——“暴力大师 ”

 把暴力美学完美地运用到了电影语言中。作品就有集东方暴力与西方暴力于一体的味道。尤其作品《杀死比尔》系列在全球掀起一场新的“暴力美学”热。

 代表作品

9. 作品:《落水狗》 , 《杀死比尔》 , 《天生杀人狂》 , 10. 斯巴达三百勇士——“暴力”与“美学”  远去的英雄,唯美的画面  男人的诗篇,女人的柔情  血腥的展现,视觉的冲击  正义与邪恶的较量  人物的扭曲化和变形处理  神怪和妖魔的介入  悲壮的阳刚之美

视听语言元素—— 长镜头

1. 长镜头概念的历史言说

 长镜头概念是在安德烈·巴赞提出了电影本性之后,在对电影镜头建构的景深镜头理论中提出的。

 “长镜头”是后人,诸如卡斯比埃、安德鲁斯、汉德逊、米特里、魏茨曼等人对巴赞的电影本体论、景深镜头理论的持续研究中,而形成的“巴赞的长镜头理论”的。

 汉德逊——长镜头是“未经过剪辑的片断,即我们称作长镜头的东西”  麦茨——把景深长镜头与长镜头并列起来论述,称长镜头是镜头一段落,把段落镜头与景深镜头分类表述。

 魏茨曼——总结出长镜头一种美学功能:景深镜头与连续拍摄表现出完整地把握事件的追求。

 卡斯比埃——长镜头的美学特征应该是时空完整、意义含糊,从各种角度看动作的可能性。

 景深镜头理论的提出,巴赞是针对蒙太奇理论的,而这种景深镜头的美学原则是后来长镜头理论的美学内核和支柱。

 “若一个事件中主要内容要求两个或多个动作元素同时存在,蒙太奇被禁用”——《蒙太奇运用的界限》

 蒙太奇句式中的长镜头一般不单独表现两个以上的动作或事件,不具备独立表述的功能。蒙太奇的表述职能产生于镜头与镜头之间相互关系的组合中。

 长镜头的美学概念因此表述为:在一个统一的时空里不间断地展现两个以上的动作或一个完整事件的镜头。 2. 长镜头的源起

 电影诞生与初创的影片都是由单镜头摄制完成的。梅里爱的电影在镜头形态上并没摆脱这一原始模式。

 鲍特、格里菲斯时代,蒙太奇的镜头组接和组合的叙述形式出现了,成为电影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甚至开始将蒙太奇作为电影的本质对待。在不断的电影实践中,开始对这原则提出了质疑。(他们认为蒙太奇在他们的影片里只是剪辑手段)。

 1921年,电影《北方的纳努克》里的长镜头被电影史学家公认为开长镜头历史先河的影片。 3. 巴赞的长镜头理论的形成

 巴赞解析《公民凯恩》,首次提出景深镜头的结构方式。

 惠勒的《我们生活的美好时代》则是自觉地以纪实方式表现二战后复员军人的生活和遭遇,以深焦距镜头呈现现实空间里不空间层面上同时发生的人物关系与行为。

 让·雷诺阿的《游戏规则》构造了现实主义电影的美学标本。 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对好莱坞的戏剧电影提出全面挑战。 4. 长镜头的表现形态  景深长镜头

 镜头内部蒙太奇式长镜头  段落镜头  主观长镜头  静观长镜头  舞台纪录式长镜头  纪实性长镜头 5. 景深长镜头

长镜头的本源形态,即用广角的深焦距镜头拍摄的单镜头。在景深长镜头的纵深多层面空间位置上,画面以多涵义的形态展示在银幕上,观众在观赏时有选择的自由。

6. 镜头内部蒙太奇式长镜头

 由内部人物调度、摄影机运动和摄影机多角度变化综合构成的。  其形态特征是镜头内部的主体人物的动作贯穿始终。 7. 段落镜头

 是对景深长镜头的扩展延伸,是在统一时间空间里不间断地展现一个完整的事件。

 段落镜头和景深长镜头的区别 8. 主观长镜头

是以客体主观化的形态表现的长镜头。表达的是以主人公或导演的主观感受,不带纪实性,是把表现客体主观化了,或夸张、或变形、或虚幻,对展示人物的内心情绪,是一种很具表现力的镜头方式 9. 静观长镜头

也称为卷画式长镜头,镜头的位置与镜头表现的主体通常都保持在一个全景的固定距离上,镜头或静或动,动也是在全景画面的横移中形成的画卷式构图的空间流动,观众的视觉感受也始终处于客观的审视的状态里。 10. 舞台纪录式长镜头

来自电影初创时的梅里爱的影片,将镜头固定在观众席正中机位,拍下整场的舞台演出。被后人称为舞台纪录片,意在用胶片纪录、保留经典的戏剧演出,为戏剧与观众留存戏剧艺术的宝贵的历史财富。 11. 纪实性长镜头

源于卢米埃尔的纪录片,延伸演化到弗拉哈迪的《北方的纳努克》,在新闻纪录片与故事片里同时并存。

视听语言元素—— 场面调度

1. 场面调度涵义

 场面调度一词出自法文,意为“摆在适当的位置”或“放在场景中”。最初用于舞台剧,指导演对一个场景内演员的行动路线、地位和演员之间的交流等表演活动所进行的艺术处理。

 由于电影和戏剧在艺术处理上具有某些共同性,场面调度一词也被引用到电影创作中来,意指导演对画框内事物的安排。

 完全意义上的场面调度一方面指“对一场戏艺术处理的空间表现,即表现对象的空间位置的目的性,逻辑性与心理状态使然的行动路线、方向范围、对象空间位置,空间关系变化、环境氛围及表现方式”;另一方面则是“运用摄影手段对其进行合乎表情达意,合乎美的规律要求的协调处理”。 2. 场面调度类型  镜头的调度  表现对象的调度

3. 镜头的调度

 了解镜头的调度,除了景别等知识之外,还需要了解镜头的静止及运动方式和特点。即固定画面及运动镜头。  固定画面

 五种主要的镜头运动方式

 镜头调度的具体内容

 固定画面即机位不变,焦距不变,镜头光轴(上下左右)不变时拍出来的画面。除非特殊效果,没有那个影视作品少得了它。据统计,影视画面中70%是固定画面。其重要性可见一般。

 许多学习影视摄像的人先从静态摄影和拍固定画面学起,是很有道理而且十分必要的。 4. 五种主要的镜头运动方式

 推:推是焦距由大到小接近被摄体,画面由大景别向小景别变化的过程。相当于人的眼神对某一点的集中。

 拉:拉是与推相反的过程。拉镜头常常表现人或物与环境的关系,有的时候由于镜头最终拉出内容的未知性,它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 摇:摇是机位不变,借助三角架或人本身,沿水平方向或垂直方向或二者兼有地变动摄像机镜头光学轴线的拍摄方式。摇有丰富的内容捕捉,上下左右摇,半圆摇或360度旋转都是可以的。它意味注意力的转移。  移:移摄在正规的影视作品拍摄中通常是借助移动轨的,而对更多的人来说就得借助自己稳健的步伐了。移摄是摄像机本身发生位移而不是光轴的变化,如同一个人边走边看的效果。

 跟 :跟就是摄像机跟着被摄主体运动而同步运动进行的拍摄。它营造的是一种强烈的真实感。纪录片拍摄曾流传跟随跟随再跟随的说法,现在的许多纪实类作品都常常出现跟镜头。 5. 镜头调度的具体内容

镜头的调度实际上可以分两个层面,一是对单个镜头的调度,另一个层面则是对整场戏的整体调度。调度内容包括:  确定拍摄机位

 选择合适焦距

 包括拍摄的角度,景别,视点等方面。

 拍摄机位需要与剧中人物的运动轨迹密切配合,寻求最佳的表现人物行为,情绪及环境氛围,空间特征的拍摄方位。

 而在有较多人物的情况下必须牢牢将视点锁定在主要表现对象上。  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机位的确定对于镜头调度是重要一环。 6. 选择合适焦距

广角和长焦的表现力是明显不同的。广角适合表现大环境大场景,介绍空间关系。而长焦则可借助它在景深上的特点而突出主体或者强化画面物体之间的距离关系。

7. 表现对象的调度

 横向调度:即演员从画面的左或右方横向运动;  正向或背向调度,即演员面向或背向镜头纵向运动;  上下调度:即演员从画面上方或下方垂直向相反方向运动;

 斜上斜下调度:即演员在画面上方或下方沿与镜头垂线成夹角的线路向反方向运动

 环形调度:即演员在画面中作环形运动;  无定形调度:即演员可在画面上自由运动。

演员调度的着眼点,不仅在于演员在画面中构图的美感,还应遵循人物特定情景下的动作逻辑。

8. 场面调度的主要作用

 丰富画面语言和造型形式,增强电视画面的概括力和艺术表现力。  渲染气氛,通过场面调度创造特定的情境和艺术效果。

 通过镜头的场面调度,可从多方位、多层面去观察事物的发生和发展,镜头组接后可产生特定的意义。  场面调度有助于对节目节奏的把握,有助于形成画面的节奏变化。  通过镜头的运动和镜头内的人物的运动,可以形成长镜头纪实性拍摄。  通过镜头的编辑,场面调度可以使电视的时空产生突破性的变化尤其是现代编辑手段的更新,使其功能得到进一步的加强。

9. 轴线定义

 指在影视场面调度中,摄像机在拍摄和处理两个以上的人物动作方向以及相互之间交流时候,人物之间的一条假定的直线。  方向轴线和关系轴线

视听语言元素—— 声音

1. 声音的基础知识

声音就是机械能造成的振动在物质中以波的形式传播 :  频率  波长  周期  幅度  速度 2. 频率

 人耳能听到的频率范围大致在20HZ----20KHZ之间;一般音乐的频率范围大致在40HZ-----5KHZ之间;人说话的频率范围大致在100HZ----8KHZ之间。

 声音的频率越高,其音高也就越高,声音的频率是决定音高的唯一因素。

 声音的大小与频率无关,它与波幅有关,也就是说声波蕴含的能量越多声音就越大。

3. 波长

 声音波长=声速/频率,故频率高的声音波长短,因而较“小”。反之,频率低的声音波长长,因而较“大”。

 声音其实是一种波,可以说是声波,常温下人耳能听到的声音波长范围约1.70mm~17.0m 。 4. 幅度

 声波的幅度是通过它产生的压力来度量的 。

 人耳可以感知的声音振幅范围很大,所以我们衡量声波的振幅的时候,取对数之后以分贝为单位记录。

 人耳可以感知的最弱的声音的振幅大约是20µPa(20微帕)。 5. 速度

 声速依赖于声波传播的介质,声速是介质的特性,和声波本身无关。

 一般来说声速和介质的硬度密度比的平方根成正比,这些物理特性会随着周围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并且进一步造成声速的变化。

 例如气体中的声速就依赖于气温。空气中的声速大约是345m/s,水中是1500m/s,钢铁中大约是5000m/s。

6. 声音的空间

空间中传播的声音具有空间性质,它可以用来表征它所处的那个空间的特点,在视听艺术中,声音成了塑造空间的手段,加强了影视空间的立体感、层次感和运动感:

 进大远小的视觉法则在声音依然有效。  声音的交混

 画外音提示画外空间的存在,也可以暗示画外空间的性质。 7. 影视中声音的类型

 人声:人声的音高、音响、力度、节奏、对话、内心独白和解说词。  音响:动作音响、自然声、机械声和环境声  音乐 8. 音乐

 在影视中,音乐主要分为主观性音乐和客观性音乐。  音乐具有建构形象的作用。

 音乐在影视中的使用方法(不要滥用) 9. 声音与画面的关系

 声画对应:画面内有人物或物体的动作,产生了有声源现象。

 声画分立:画面内无声源,传来的声音与画面不对应,形成各自分立的现象。

 声画对比:声音与画面形成强烈的对比和反差。

视听语言文字形式—— 分镜头稿本

1. 镜头、镜头组、分镜头

 镜头——是影视画面叙事和表意的基本单位,是指摄像机(摄影机)从开始拍摄到结束拍摄这段时间内所拍摄的相连的电视画面。

 镜头组——将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镜头组接起来,能够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的镜头集合就是镜头组。

 分镜头——把文字稿本内容分切成一系列可以拍摄的镜头称为分镜头。 2. 分镜头依据

 依据人的视感知规律  依据蒙太奇组接原则

3. 视感知规律是人的一种心理现象,诸如人的视觉暂留原理、完型心理和似动现象等,它们都是进行镜头分切和组接的依据,即在进行镜头景别、角度、时间等设置和变化时,要充分考虑到接受对象的心理需求和接受过程,尽量能够让他们看得清、看得全和看得准。

4. 依据蒙太奇组接原则

 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镜头通过不同的顺序组接起来将会产生新的涵义,即“1+1﹥2”的原理;

 利用蒙太奇可以对拍摄对象和摄像机的运动进行设置和把握,形成镜头运动的形式、造型功能和持续时间,从而创造影片特有的叙事节奏;  利用蒙太奇的剪辑方法可以创造影视假定性的荧幕时空,根据叙事和主题的需要,对时间和空间进行自由的压缩和扩展;

 利用蒙太奇将声音与画面有机结合,构成声画同步、声画分立和声画对比声画结合的形象。

5. 分镜头稿本概念和内容  概念:将文字稿本所要表达的画面意义区分出一个个可供拍摄的镜头,再将分镜头的内容记录在一种专用的表格上,为节目的拍摄录制作参考和应用,这种稿本称为分镜头稿本。

 内容:

① 一个个具体形象的可供拍摄的画面镜头; ② 镜头之间的组接技巧以及相应的镜头组; ③ 对应镜头的解说词;

④ 对应镜头组、场面和段落的音乐与音响 。 6. 分镜头稿本

 机号:在使用多机拍摄时候,表明信号的来源是来自哪台摄像机。  镜号:镜头的顺序编号。

 景别:特写、近景、中景、全景等。

 技巧:主要包括镜头的运动形式和镜头的组接技巧,比如镜头的推、拉、摇、移、跟等,特技的淡入、淡出、硬切、叠化等。  画面内容:以文字形式对画面的描述。

 长度(S):镜头的拍摄时间,通常以秒为单位。

 解说词:以文字稿本为依据,对相应镜头及镜头组的文字阐述。  音乐:与主题相匹配的音乐的内容、风格并标明其起始位置。  音响:现场的效果声。

 备注:对一些拍摄内容所做的特殊要求。 7. 清者大学士王国维之读书三境界:

 昨夜西风凋敝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 众里寻它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8. 对于影视创造来说,从你的理解角度来说,上面那个因素显得更为重要,然后对它们进行排序,须满足:

① 依据当前中国特有的电影市场的双轨制运行机制;

② 依据当前中国受众(心理状况、生活习惯、经济收入、职业、地域、年龄等)的特点。 ③ 宣传炒作 ④ 导演 ⑤ 剧本 ⑥ 国外获奖 ⑦ 明星

视听语言重点

1 .电影发展的几个阶段:

⑴电影的诞生与初创期(1895—1928)

⑵电影的发展期(1929—1945年) ⑶电影的成熟期(1946—80年代) 2 .电影的诞生与初创期(1895—1928):梅里爱 、法国和德国的先锋派、、格里菲斯、爱森斯坦、库里肖夫、普多夫金等。

电影的发展期(1929—1945年):有声电影和彩色电影的问世、戏剧电影时代、奥逊—威尔斯和让—雷诺阿对戏剧电影的挑战、好莱坞“黑盒大使”在世界电影市场的主宰。 电影的成熟期(1946—80年代): ⑴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 ⑵法国新浪潮

⑶现代主义电影潮流

⑷现代艺术电影和数字电影 3 .电影内涵:

 电影是由现代科技手段与工具(材料)制造和传播的,银幕上呈现的活动图像。  电影是一种新型的现代文化

 电影是现代大众传播媒介

 电影是一种新型的艺术

4 .媒介发展的四个阶段:

 身体语言时代

 口头语言时代

 文字语言时代

 视听语言时代

5 .媒介内涵:

 媒介是那些延伸人类器官的所有工具、技术和活动,它的范围是很广泛的。

 媒介是讯息包含着这样两个含义

 一种媒介的产生会在社会中产生新的行为标准和方式 。

 媒介之间是互相关联的 ,一种媒介注定是另一种媒介的内容 。 6 .媒介的分类

⑴一类是身体媒介——以人的生理器官为媒介材料的媒介,主要表现为舞蹈、唱歌等; ⑵一类是再现性媒介——运用文字、线条、色彩等间接性符号来表达意义,主要表现为文学、美术、乐器等。 7 .大众传播媒介内涵:

专指传播和复制信息符号的机械和有编辑人员的报刊、出版社、广播电台、电视台等类的传播组织参与的传播渠道(媒体)。 8 .现代大众传播媒介媒体类型

现代大众传播媒介广义上包括:电话、电报、广播、电视、电影、录像带、录音带、CD、VCD、DVD、游戏机、手机、BP机、电脑网络等。 9 .现代大众传播媒介特点

 传播速度快、传播面广、传播的信息量大;

 改变了传统传媒在同一空间传播与接受的局限 ;  信息符号的编码与传递的直线性

10 .视听媒介的媒介材料

视听媒介的每一个过程都与能量形式光波和声波有关,如果没有光波和声波,视听媒介是无法完成自己的使命,因此我们可以说,光波和声波是视听媒介的材料。 11 .视听媒介基本特性:记录性 12 .视听媒介的纪录功能

 影响生活

 影响政治

 影响经济

13 .视听思维

⑴从思维形态来看 ,视听思维不属于概念思维 。 ⑵视听思维不是线性思维,应打破文学线性思维的习惯。 14 .视听语言含义

所谓视听语言是指“影像和声音按照选定的叙事方式组织安排成符号和象征体系”,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视听语言涉及三个内容,影像(包括声音)、叙事与符号和象征体系。 15 .电影与人的视觉心理现象

 视觉暂留原理  似动现象  完型心理 16 .视觉暂留原理

⑴人眼在某个视像消失后仍可使该物象在视网膜上滞留0.1-0.4秒左右。(视觉暂留原理)。 ⑵电影正是根据这种“视觉暂留”理论,以每秒24格画面匀速转动,使一系列静态画面因视觉暂留作用而填没画面间的空隙,造成一种连续的视觉印象,产生逼真的动感。

17 .似动现象

⑴人们把客观上静止的物体看成是运动的,或者把 客观上不连续的位移看成是连续运动的现象。

⑵人们在电影银幕上看到的物体运动,是由影片上一系列略有区别的静止画面产生的,这种运动叫动景运动。 18 .电影幻觉特点

⑴荧幕形象的形成是在大脑中而不是在眼睛里; ⑵电影幻觉是一种本能的生理和心理效应;

⑶对电影的幻觉的感应和认同不需要特别的学习。 19 .视听语言的特点

 镜头没有最小的信息单位;  视听媒介是一种单向交流媒介;

 视听语言的基本规律是模拟人的视听感知经验;  视听语言是一种创造性语言。 20 .视听语言和文学语言

文学的叙事模式、修辞手法在电影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同时,文学凭借影视的传媒性质和功能来恢复和扩大自己的地位。 21 .视听语言和文学语言的区别

 文学是静态的,需要审视;影视是动态的,只留下深浅不一的印象。

 文学在作家的脑海中构成他的全部感知经验的选择因素;影视用摄影机(摄像机)和录音机进行视听感知经验的选择。

 文学是对事件和人物的一种描写;影视是观众眼前的一种存在。  文学隐喻需要修饰语;影视纪录的精确性和具体性取消了形容词。

 文字可以表现人的内心活动;影视停留在表象、外部或表象化的内心活动。  文学的空间是线性的;影视的空间是立体的。  文学的时间是间断的;影视的时间是有时值的。  文学常常要为读者设置一个第三者的观看者;影视中看的效应直接发生在观众身上,无需另设一个看者来传达看的效应。

22 .根据视距远近: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 23 .根据摄影机(摄像机)的拍摄方法

 固定镜头

 运动镜头(推、拉、摇、移、升降) 24 .从《花样年华》看王家卫的镜头语言

 王家卫使用移镜头的一个作用是过场。

 王家卫使用移镜头的另一个作用是渲染情节 。

 《花样年华》中的另一个移镜头,可能大家的印象会和我一样深刻。  王家卫的镜头不移动的时候 ,我们看到的基本上都是固定镜头 。  而在这些固定镜头里,最美丽的画面也是用全景来表达的。 25 .拍摄角度:几何角度,心理角度

26 .几何角度指的是拍摄机位与被摄对象之间形成的客观位置和角度关系,它代表了直接观察的视点 :

1.垂直方向拍摄角度 :平角度,俯角度,仰角度 2.水平方向拍摄角度

27 . ⑴摄像机镜头在被摄主体的正前方与被摄物件形成0度角。

⑵可以明显表现被摄对象的正面特征和横向线条。

⑶画面纵深方向透视效果不显著,画面立体感和空间感较弱 。 28 . 空间概述

 生活中,“空间”是一个与距离有关的概念。如:广阔的空间、无限的空间、狭窄的空间、个人空间等等。人在不同空间环境中会产生不同感受。

 在视觉艺术中,“空间”是艺术家运用视觉元素创造出的一种错觉效果,而非生活中事物间真实的距离和深度。但是,这种空间错觉同真实的空间环境一样能够影响人的情绪和感受。

 在造型艺术中,空间既可以作为艺术要素存在,也可以把它看作是各种要素的产物。  平面艺术空间的课题是如何在平面上假想地表现三度空间。 29 .空间:装饰性空间,立体空间 30 .装饰性空间

 装饰性空间是指当艺术家把一些视觉元素增加到一个二维的平面上时,所产生的错觉可能仍然是平面的或“装饰性”的。  严格意义上的装饰性空间是不存在。因为在一个绘画平面上加上任何一个视觉元素,马上就产生出一种深度感。

 装饰性空间多见于原始艺术、古代埃及、中世纪欧洲、古代中国以及现代主义绘画艺术。

31 .立体空间

 两个含义:一是在二维平面上创造三维幻觉空间;二是三维艺术形式,如建筑、雕塑等。

 一件强调深度空间的艺术作品否定画面的平面性,而着力于在一个二维的平面上创造出“真实的空间”错觉。观众看画如同面对真实的空间环境似的。

32 .视听语言中空间的特性

视听语言的空间与现实空间是不一样的,有其特殊性存在,主要表现为二重性,即二维空间和多维空间:

 银幕的物理空间

 银幕中影像的三维空间  听觉空间

33 .视听语言空间类型:画内空间,画外空间 34 .画内空间

 主要指画框之内,即银幕四个边框之内映出的环境空间。  画内空间是有限的和无限的组合。

 画内空间是真实空间和非真实空间组合而成。 35 .画外空间

画外空间是指银幕四个边框之外所存在的空间,它是观众视觉看不到的空间,只是凭借想像感知的空间。

36 .形成影视画外空间的常用手段

 人物或者拍摄对象的出入或者运动  不完整或者不平衡的取景  人物向外观看的视线

 画外人或者物在画内空间的投影  使画面滞留足够的时间  画外声音

 摄影机运动

37 .空间语言

 空间的假定性  空间的象征性 38 .空间的功能和作用

影视语言与影视作品论文范文第3篇

2、紧跟竞赛规程的变化开展技能训练

3、指点之间创造学生自己的动画

4、浅析影视模型置景的真实性

5、借助数字影音实验室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

6、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如何做到贴近生活

7、红色文化引领下高职院校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

8、高职院校影视媒介素养课程建设的思考

9、论戏剧与影视学类专业的实习方法

10、微课在传媒类高职大专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及有效性浅探

11、互动式教学模式在三维数字艺术教学中的运用

12、中职数字媒体技术应用专业课堂教学探析

13、团队自主项目教学模式在影视动画制作课程中的应用

14、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视频编辑》课程设计

15、单反相机的视频功能在摄影专业影视教学中的应用意义

16、中职计算机影视制作专业实训模式探究

17、影视后期教学方法的探析

18、小学活动课程指导纲要

19、适应3D电影产业的影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

20、中职影视制作专业学生实践模式研究

21、基于数字技术背景下的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课程体系改革

22、浅析影视特效制作:After Effects应用课程标准

23、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

24、浅谈劳动教育在中职影视短片制作教学中的渗透

25、“中高职衔接”专业课程数字化教学 资源库共建及共享探讨

26、基于工作室群的传媒类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

27、从云南影视基地的运营探究其影视产业发展前景

28、高校社团对于大学生个人发展的指导作用研究

29、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数字影视人才

30、浸润与体验:诗教课程建设的基本逻辑

31、项目式教学模式下的影视后期合成课程实践研究

32、影视编导在新媒体时代的创新策略研究

33、中国独立影像发展备忘(1999-2006)

34、新闻学专业核心竞争力问题(笔谈)

35、学科交融·体系构建·师资调整

36、新媒体视频制作教学改革与实践创新研究

37、河北省民办院校影视教育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38、高中生物教学中激发与保持学生热情的方法探究

39、项目教学法在影视后期制作教学中的应用

40、中职影视制作项目单元化初探

41、地方高校转型背景下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新模式

42、高职院校影视后期特效制作课程实战化教学设计

43、利用信息技术优化中职课堂教学

44、《校园生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探究》课题总结报告

45、现代广播电视制作中心的建设与探索

46、数字影音专业学生“选—培—考”的培养模式研究

47、基于模块化教学的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小组教学法实施的研究

48、高校图片摄影专业《影视基础》教学方案研究

49、学生社团建设视角下教育技术学专业实践教学问题思考

影视语言与影视作品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目前,在乡村文化振兴的背景之下,“文旅融合”是促进乡村旅游行业发展、提高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策略。但如今乡村“文旅融合”仍存在许多问题,应制定“文旅融合”发展模型,以探究“文旅深度融合”的有效对策。

【关键词】乡村文化振兴;文旅融合;创新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将乡村振兴作为重要战略提出,而乡村文化振兴则是整体战略的灵魂所在。2019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健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利益联结机制,发展适应城乡居民需要的休闲旅游、餐饮民宿、文化体验、健康养生和养老服务等产业。国家在政策方面明确支持发展乡村旅游行业,以“文旅融合”发展鄉村旅游行业,对于实现乡村振兴战略有绝对优势。如何高效开发当地旅游资源与文化资源,统筹创新与传统之间的关系,找到乡村文旅融合的正确模式是当前亟须处理的问题。

一、乡村振兴背景下文旅融合现存主要问题

(一)文旅融合管理体制不完善

对于“文旅融合”这一策略的管理体制仍在探索时期,并不完善。从政府部门来看,文化部门与旅游部门本就分属不同、职责不同,而文旅融合需要两个部门共同出谋划策,沟通与协商上往往存在问题。为实现文旅融合,要有专门的负责部门立足于“文化”和“旅游”两个方面重新拟定策略,在体制上为文旅融合清扫障碍。

(二)投融渠道单一,资金投入不足

目前国内乡村旅游行业的资金投入方式仍是以政府主导,加上社会资本投入的模式。政府投入资金远远不足以支撑旅游行业的快速发展。另外,社会资本投融资体系不够完善,投入金额有限,投融资渠道单一,这也制约了乡村旅游行业长远发展。

(三)文旅融合产业链条短,文化产品同质化严重

文旅融合广度深度不足,创新意识缺乏,导致相关文化产业发展速度慢,融合效果差,产业链条短。目前,乡村文旅融合发展具体还是依靠农产品销售、农事体验、风景观光、推销美食、农村纪念馆和博物馆参观等传统项目,对于文化创意的关注度与利用度不佳;此外,产业链条短还体现在文化产品发展创新度欠缺,文化衍生品同质化严重的情况,这些问题大大阻碍了文旅融合进程。

4.缺乏具有创新意识的新型人才

人才是文旅融合快速推进的关键所在。但现状是欠缺具有高文化水平,丰富旅游行业经验和创新意识的新型人才。现在乡村旅游行业的管理人员仍是传统型,缺乏创新意识。即使是招募到高层次管理、营销人才,也常面临被别的景区或公司挖走等人才流失的情况。如何招募新型人才并将人才留住是目前亟须解决的问题。

二、乡村文化振兴背景下“文旅融合”模型设定

对于在乡村文化振兴背景下实现“文旅融合”,“创新”是最大的驱动力,“创新”也是整个战略的造血换血机器。现以创新入手,从政策、资源、管理和体制等方面制定乡村文化振兴背景下“文旅融合”模型,(如图1所示):

三、文旅深度融合的对策研究

(一)国家制定优惠政策,政府协调推动发展

首先,国家政府要充分发挥职能,制定推动乡村旅游业发展的优惠政策。景区的土地规划申请、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公共管理服务或是小规模的农产品加工等,政府都要适当在政策上予以帮助;其次,政府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为乡村文旅融合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再则,政府要加大协调力度,搭建融合发展平台 。

(二)推动管理体制改革,构建文旅融合机制

首先,要加大旅游部门与文化部门的体制改革,尤其是“文旅融合”专项体制的改革,为文旅融合奠定坚实的制度保障;其次,构建并完善文旅融合机制。其一,要建立“文旅融合”的组织领导机制,选拔领导队伍;其二,建立“文旅融合”政策沟通机制,科学系统规划发展政策;其三,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完善信息网络。大家共享信息,良性竞争,协同发展。

(三)延长并优化产业链条,增加产品创新力度

目前,“文旅融合”产业的发展遇到瓶颈,需要延伸优化产业链条,促进产品创新。其一,要更新现有的乡村旅游项目,更多地融入文化创意因素,形成自己的文化旅游品牌;其二,以产业集群的形式来延伸产业链条。例如,新疆地区因为盛产瓜果,就可以构建瓜果种植、采摘体验、加工、销售等一条线的产业集群;其三,创新旅游产品形式。不仅要融入当地的地方特色,更要蕴含特定的文化内涵或是情感要素,既满足游客的实际需求,更要满足其深层的情感需求;其四,要利用互联网、新媒体等科技手段创新市场运作形式。

(四)以创新驱动文旅融合的深度发展

1.产业融合

产业融合发展是推动旅游行业更新换代,快速发展的重要方法。首先,推动旅游与文化因素融合,例如延安的红色旅游线路,云南丽江的纳西族文化等。以文化因素融入,或者专门以文化为主线来打造旅游线路,更易形成独特的文化风格和竞争优势;其次,旅游与农业结合。农作物培育基地,农事体验等;再则,旅游与康养健身相结合。以康养为主题的度假胜地,开发攀岩、跑步、垂钓、漂流等体育和娱乐项目。

2.景村融合

乡村发展旅游行业要以景村融合为基础,调动村民参与,形成长效旅游线路,既形成独具特色旅游景区,也带动当地农村经济增长,为村民提供更多就业机会。

3.政企融合

政企融合,要开创更多元、更开放的发展平台。在投资、设计、开发、运营、管理和宣传等各个方面,都要调动政企深入交流、沟通,推动项目发展。

(五)构建人才培育机制,培养高层次文旅融合人才

首先,要引进大批具有创新力的高层次人才。通过政策优惠、工资优势、员工持股等激励政策来吸引人才加入;其次,要“稳住”人才,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居住工作环境,为他们规划光明的发展前景,让人才能在此长久发展;再则,要利用周边的旅游学校等教育资源来培育人才。定点培养与联合培养相结合,为景区提供充足人才储备;最后,可从本地农村发掘技术人才或者培训一批当地人才,在劳动技术等层面满足景区的发展需求。

(六)传承与创新并举,打造地方特色精品文化品牌

首先,要立足当地传统文化,深入挖掘值得再开发再利用的文化竞争优势;其次,创新要融入到旅游项目的方方面面。对于传统文化的利用也要在创新的基础上创新其展现形式,创新旅游产品形象,创新旅游线路设置,创新宣传方法和渠道等,让创新因素贯穿“文旅融合”整个流程之中;此外,地方要打造精品文化品牌,发挥其示范作用。以云南省为例,该省以大理、丽江古镇为依托与周边景点连为一线,并逐渐开发周边的旅游景区,带动全省旅游行业日新月异的发展。

(七)重视环境问题,走可持续道路

目前,“生态旅游”,“绿色旅游”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乡村“文旅融合”可以结合这一趋势,将“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等理念融入旅游开发之中。打造有机农场种植,绿色农庄生活体验游,以环保生态为主的度假村等。此外,政府旅游部门也要加大旅游行业的环境监管力度,在政策和法律上都要加强对旅游环境的关注,为“文旅融合”提供更加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四、结语

乡村文化振兴背景下深入发展“文旅融合”,在促进当地乡村经济增长的同时,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这是一个动态的、长期的、发展的过程。要结合地区发展现状,因地制宜地制定发展策略,将创新融入到政策、资源、体制、管理的方方面面中,为当地乡村旅游业的长足发展制定合理规划。

参考文献:

[1]张彩虹,段朋飞,尹琳珊.文旅融合视角下乡村振兴路径研究[J].当代农村财经,2018(12):4-7.

[2]王莉.文旅融合发展助力乡村振兴——以茅山旅游度假区为例[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9(6):147-149.

[3]曹莉丽.农文旅融合助力浙江乡村振兴的对策研究[J].现代农村科技,2019(8):99-101.

作者简介:刘幸(1995-),女,汉族,河南南阳人,戏剧与影视学硕士,研究方向:影视文化产业。

影视语言与影视作品论文范文第5篇

近年来,黄岛区政府始终坚持把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抓手,大力实施文化强区和重大文化项目带动战略。2013年,黄岛区工商部门登记在册涉文化企业700余家,其中规模以上文化企业70家。经文化部门审验的文化企业300余家,包括网吧94家,娱乐场所22家,美术品经营单位3家,文艺表演团体1家,出版物经营单位51家,印刷经营单位103家,打字复印经营单位20家,电影放映单位1家。2012年全区文化产业增加值为36.7亿元(除去开发区托管单位的数据为32.6亿元),同比增长30.2%,占GDP比重5%,列青岛十二区市考核排名第一名。获得“中国民间绘画之乡”、“全国文化(美术)产业示范基地”、 “中国美术创作基地青岛基地”、“中国书法家(胶南)创作培训基地”等荣誉称号。

一、基本特点

一是工艺美术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工艺美术是青岛市黄岛区的特色文化产业。目前,初步形成了集原创、临摹、培训、展示国内国际市场于一体的文化产业链条。其中绿泽画院开创了我区由企业创办美术职业学校的先河,是目前国内一次性展出油画最多、同时也是惟一一个建在乡村的油画展览交易中心,被命名为“国家文化(美术)产业示范基地”, “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等荣誉称号;西海岸书画有限公司近年来发展迅猛,获“中国美术创作基地青岛基地”、“半岛都市报培训基地”等荣誉称号。

二是文化旅游节会业发展势头迅猛。近年来,相继推出了“海洋音乐季”、“杜鹃花会”、“蓝莓文化节”、“樱桃文化节”、“茶文化节”、“大枣节”、“汽车文化节”、“国际拉网节”、“黄岛区首届糖球会”、“‘黄岛之夏’市民文化演出季”、“乡村之声”、“世界城市音乐节”、“青岛啤酒节黄岛分会场”等系列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节庆文化活动,有效提升了节庆文化旅游的影响力、辐射力、凝聚力。

三是文化产业园区积聚效应明显加快。其中,规划15 77平方公里的达尼文化产业园已通过专家评审会的评审,具体实施将交由康大集团运作。园区内青岛泽丰生态园(一期)項目已完成投资2亿元,并取得20亩建设用地指标;康大文化产业园占地66平方公里,由北京中美建瓴规划设计公司对产业园和社区建设进行了一体化规划,突出油画、版画两大主导产业,打造生态保护、产业发展、社区集聚、村民就业四位一体的特色文化园区。青岛大珠山文化产业园预计总投资50亿元人民币,项目一期建设文化艺术交流区、文化会展度假区及山水景观、山地运动等配套功能区,目前已基本落实239亩的建设用地指标,并投入8400万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藏马山文化产业园位于藏南镇境内藏马山上,目前集团已取得1700亩建设用地指标,完成投资额439亿元。

四是文化产业大项目拉动日趋明显。金典红树林文化旅游项目规划建设集度假酒店、电影院、美术馆、会展中心、温泉馆、餐厅、商业街、儿童游乐城等于一体的电影文化艺术中心、会议会展商业中心、休闲度假生活中心。目前项目豪华酒店已建至21层(总共23层),已完成投资额13亿元;青岛万达影视文化中心项目总投资约300亿元,在新区中央商务区内初步选址为滨海大道北侧约4.8平方公里地块,滨海大道南侧约1平方公里地块(含海域约1200亩),总计约58平方公里。该项目将主要建设影视文化和游艇产业项目,其中影视文化产业项目包括影视节庆会议、影视拍摄及后期制作、影视文化创意展示为一体的多功能大型文化传播影视基地,8座星级酒店、顶级秀场以及集购物、餐饮、娱乐、休闲、社交、环球影城、影视文化体验馆等复合功能为一体的超大型城市综合体。

五是印刷、娱乐等传统文化产业健康决速发展。以炜瑞印务、星球印刷为代表的出版印刷、包装装潢业快速发展。拥有三台先进海德堡印刷设备的青岛炜瑞印务有限公司已成为青岛西海岸专业从事设计、排版、印刷、印后加工于一体的最大的综合型印刷企业之一。以同乐迪、金之歌等为代表的大型娱乐场所健康发展,目前已达到22家之多,满足了群众的娱乐需求;推动成立了青岛锦泓网络有限公司和青岛上祺网络有限公司2家大型网吧连锁企业,网吧经营单位连锁化经营达100%。图书、音像、打印复印等传统产业稳步发展。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总量小,规模小。从规模上看,我区文化单位规模小,集约化程度低,产业链不长;从结构上看,传统文化产业比重过高,现代新兴文化产业发展较慢,科技含量低,竞争能力弱;从投入看,总量偏小,比重偏低,融资缺乏有效的手段,资本经营尚未起步。文化产业在我区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仍然很小。

二是文化产业管理体制和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尽管形成了党委政府齐抓其管文化产业发展的局面,但尚未形成全区统一高效的管理部门、联席会议办公室等组织机构,市场配置资源的机制尚未形成,体制内的文化事业和体制外的文化产业两张皮,重社会效益轻经济效益。

三是文化产业园区集聚效应尚未形成。园区的建设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功能和管理权限不足,集聚效应不明显,与创建青岛市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认定标准有一定差距。

四是提高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长率难度加大。由于2012年我区文化产业增加值为367亿元、同比增长302%,数据较高,相对基数较大,在今年的增长速度上会放缓,对于青岛市各区市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排名存在一定的难度。

三、下步工作对策、建议

1、建议成立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等部门,各相关部、局积极参与,完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会同相关部门制定好黄岛区文化产业专项扶持政策,充分发挥文化产业专项扶持资金的杠杆作用,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2、进一步加强文化产业队伍建设,既要培养我区的文化产业人才,更要营造宽松的文化产业发展环境,采取切实的保障措施,来吸纳人才,留住人才。建议改进现有的人才管理、使用制度,安排必要的专项资金引进和培养既懂管理,又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复合型文化产业人才,为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积蓄人力资本。

3、根据青岛市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认定管理标准,加大园区的扶持力度,坚持把文化产业园和集群发展作为主攻方向。积极推动园区快建设、快见效,帮助解决其工作中遇到的困难,支持企业做大做强。

4、充分发挥文化和镇街部门招商的作用,进一步改善和优化投资环境,积极协调上级有关部门把省、市文化产业发展扶持政策落实到具体项目上,发挥区文化产业专项资金的引导扶持作用,推动更多文化产业项目的引进和发展。

5、建议成立区文化产业联盟,通过联盟平台,把全区文化产业的企业、专家人才队伍联合起来,整合文化资源,优化产业结构和资源配置,实现合作、发展、共赢,努力形成全区文化产业的发展合力。

影视语言与影视作品论文范文第6篇

2、单反相机的视频功能在摄影专业影视教学中的应用意义

3、创新发展行动计划骨干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4、利用信息技术优化中职课堂教学

5、会声会影后期制作技巧与细节

6、数字影视特效与动画合成分析

7、高校影视后期制作教学模式的革新

8、“中高职衔接”专业课程数字化教学 资源库共建及共享探讨

9、改革创新教学手段方法,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10、我国动漫产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基于校企合作的视角

11、数字技术在影视后期制作中的实践研究

12、数字影视特效设计制作与动画合成方法

13、影视后期教学方法的探析

14、探索云南影视基地产业化开发之路*

15、影视后期制作技术在微视频课程中的应用策略

16、影视城开发热背后的众生相

17、基于全流程概念的数字影像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18、适应3D电影产业的影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

19、基于数字技术在影视后期制作中的应用

20、浅析数字技术在影视制作中的应用

21、基于“互联网+”的影视制作教学管理研究

22、论云南少数民族影视资源在拍摄制作环节中的产业化开发

23、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影视特效制作方向本科课程设置的探讨

24、新时代视野下视觉传播设计与制作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究

25、课程思政视域下摄影与影视制作专业教学改革路径分析

26、“视感影像”分析法在动画制作中的应用研究

27、浅谈影视后期制作与编辑

28、电影语言在动画教学过程中的应用研究

29、论影视同期录音的后期制作分析与研究

30、数字技术与影视制作简述

31、浅议影视后期制作中数字化非线性编辑技术的应用

32、浅谈电视教材编导与制作的实验教学

33、浅析二维动画与三维动画的艺术特征

34、论影视后期制作在国产影片中的应用

35、浅谈三维影视广告制作流程

36、影视编导在新媒体时代的创新策略研究

37、高职院校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38、基于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下的影视后期制作研究

39、数字影视特效设计制作与动画合成方法的运用

40、新时代中国电影人才的需求与培养

41、中等职业学校《影视广告设计与制作》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42、数字媒体视域下影视设计与制作的创新发展

43、浅谈劳动教育在中职影视短片制作教学中的渗透

44、大数据背景下影视剪辑的艺术特点与发展趋势

45、“互联网+”背景下美术院校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46、基于CDIO理念的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课程体系改革

47、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实用性职业化之探索

48、面向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动画设计与制作”课程开发

49、构建广设计与制作专业课程模块化教学的探讨

上一篇:离婚房产纠纷案研究论文范文下一篇:乡土油画的艺术语言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