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解答策略范文

2023-09-19

高中数学解答策略范文第1篇

新课程标准的教材中关于情境的设立有以下特点。

(1) 在情境中感知。新课标教材中, 一个知识点的收入, 一个问题的提出, 思路的呈现, 都在情境上作了努力。各章导言部分都加强了情境的创设, 主要有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许多问题的的情境也得到体现。如在必修2中第61页第9题关于盐的用途是供融化高速公路上的积雪之用) 。

(2) 加强了数学文化的介绍。从集合的创始人──康托尔 (G.Cantor) 到对数的发明人纳皮尔 (J.Napier) 到中国的数学家祖暅;以及解析几何的产生的历史介绍。都能说明的编者对数学的文化的重视的程度。

(3) 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的联系得到加强。新课标教材中出现了大量的有实际背景的应用问题。如能够体现这几年江苏经济、交通、发展的问题, 江苏近几年建成和在建的跨江大桥的问题也出现在教材上。再如, 必修1第86页中是以汽车的车速问题为背景。都能充分体现数学与社会的发展的关系。

(4) 问题的开放性得到体现。它能造成学生认知失调, 从而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求问题的解决, 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心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而不仅仅是获得那些固定的原理、规则。创设“问题”情境, 可使学生的学习更加在效。开放性问题的在新课标教材中也得到较好的体现。如必修1第29页中第11题, 以投掷骰子为背景, 体现数学的中的不确定性。

(5) 信息技术情境型;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掌握信息技术已是每个学生的基本要求, 同时信息技术又能帮助我们来研究与解决问题, 教材中许多地方都涉及到利用信息技术来帮助我们解决的数学问题。一方面帮助我们解决的问题, 另一方面又提高了学生信息技术应用的能力。

数学情境题作为沟通现实世界与学习世界的桥梁, 无疑可使学生更快地适应情境的挑战, 用数学的眼光去解决情境问题, 培养学生良好的“数感”和“数学意识”。传统教学中, 视学生为装科知识的“容器”, 忽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 不重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数学情境题是一种新的问题形式, 它能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传统教学中“掐头”的做法, 让学生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 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数学教学的情境教学策略的构建要紧紧围绕新知识的获得、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新知识的应用三个环节去进行。通过教学实验我们逐渐形成了三种教学策略: (1) 问题情境教学策略。根据教材知识要点, 创设以学生生活为素材或具有生活背景的问题情境, 采取学生自主探索与小组交流讨论的方式加以解决。问题情境策略又可分为现实问题情境策略和发展性问题情境策略。 (2) 游戏情境教学策略。结合教学内容创设游戏活动或模拟游戏活动情境, 让学生在游戏活动中学习新知识、运用新知识。 (3) 实践活动情境教学策略。围绕教学内容创设实际操作情境, 让学生人人动手操作或不同角色参与, 在解决问题中获取直接经验, 建构新知识。

创设好的教学情境是成功运用情境教学策略的基础。根据教学内容, 把教学策略具体化是实施好情境教学策略的关键。在教学中, 教师可从以下几点来考虑。

1 引入新课中的问题情境设计

在每节课一开始, 应把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 提出新的问题, 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 创设问题情境.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注意力和思维活动调节到积极状态.引入新课中创设问题情境有以下几种方法。

(1) 以旧引新——复习与新课有联系的旧知识, 引入新知识。这是教师的常规做法。

(2) 故事激趣——用与新课内容有关的数学史料和数学家的趣味故事等创设思维情境。例如在讲“平面直角坐标系”之前, 讲一个笛卡儿发明直角坐标系的故事。这样可以集中学生注意力, 活跃课堂气氛, 使学生看到数学也是一门有趣的学科。

此外, 在新课引入时还可通过:直观演示、探索、发现, 调动学生的思维和学习兴趣;提出疑点, 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

2 新课进行过程中问题情境设计

学生接收新知识的过程, 根据皮亚杰的理论, 有两种方式:一种方式是同化——把新知识转化为旧知识;一种是顺应——当新知识不能被旧知识同化时, 要调整原有知识结构, 去适应新知识, 按照布鲁纳的观点, 问题情境是借助于学生旧有的知识经验、认知结构, 作为同化和顺应的外部条件。由此可见, 在新课进行中利用问题情境的创设来激发学生思维尤为重要。新课中创设问题情境可采用以下方法:

(1) 创造“愤”、“悱”意境。“愤悱意境”, 即所谓“欲知未知, 半生不熟”的情境。“愤”是欲求明而不得, “悱”是想说清而不能。其具体作法是, 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结点, 用旧知识作铺垫, 由近及远, 由浅入深创设迁移情境, 引导学生对照比较;抓住新授知识的内在联系, 层层设问, 促使学生的思维简约、越层、跳跃。从而在教学中做到同化中有顺应, 顺应中尽可能先同化, 以进一步调整和完善认知结构。

(2) 暴露思维发生发展过程。学生在新课学习中有着一定的认知过程, 即由“不知到知”的意向、领会过程。由于数学知识结构的特点, 往往掩盖了认知思维的存在性。因此数学教学中, 暴露思维发生发展过程是符合学生认识规律和认识过程的。而“暴露”过程的本身就显示了较强的问题思维情境, 它能促使学生思维活跃, 使以教师为主导和以学生为主体达到充分统一。新课进行中暴露思维发生发展过程可采用的方式是:向学生揭示概念的形成、结论的寻求、思路的探索过程;向学生展示前人是怎样“想”的, 教师是怎样“想”的, 从而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如何去“想”, 并帮助学生学会“想”。在这个过程中适时地渗透数学思想和数学思想方法。

3 课堂练习中问题情境设计

课堂练习是学生在一节课内对新知识的同化和顺应情况的一种检测, 是学生对自己的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自我体验, 从中反馈出的信念可以得到及时评价和调整, 同时课堂练习也是学生所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内化过程。创设课堂练习的问题情境, 能大大强化这个过程。因此要有目的, 有选择性地安排课堂练习。

(1) 通过“制错找因”, 创设问题情境。练习中, 根据所讲内容选编一些选择题或判断正误题, 并要学生找出错误原因。

(2) 加强变式训练,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掌握灵活多变的解题方法, 需要精心设计每一个变式练习。所谓“变式”, 就是保持问题的本质属性, 不断地改变数或形及其组合形式。变式可以使抽象枯燥的数学充满灵活性和趣味性。通过变式情境的创设, 可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法去思考同一个问题, 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如在必修5中讲授余弦定理时, 指出若已知b, c及A, 求a, 可用a2=b2+c2-2bcos A;若已知a, b, c, 求A, 可用;若已知, 求a, 可用a2= (b±c) 2±2bc (1-cos A) , 应用中, 尽管形式不同, 但余弦定理的实质没有变。启发学生思考, 通过变式训练使学生掌握问题的本质属性, 培养和锻炼了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不同的问题情境中把握概念的本质属性。

(3) 一题多解:在讲三角函数证明一部分时, 学生在掌握了证明的基本方法和在学习了和差倍半公式的前提下, 我出了一道证明题:试证。我没有带着学生分析证明思路, 只是强调了观察角和左右式的结构, 运用你所学知识去证明它。给了一段时间后, 学生们纷纷用不同的方法给予了证明。我巡视后选了五种不同证法的学生到黑板上板演。有从左到右证的, 有从右到左证的, 有从两边证出一个中间结果的, 运用的知识有直接构造出半角公式原型:形式的, 这需要对式的结构观察很透彻, 还有运用万能公式, 切割化弦, 倍角公式等各种方法, 时时给予赞扬, 并适时创设问题情境:让同学们将自己没有的证法补全, 以便拓宽思路, 最后指出同学们完全有能力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 而且方法很好。这样学生的能力得到了充分的训练, 而且培养了他们的兴趣和自信心。这样天长日久学生们人人动手, 不怕学数学, 教师在整个过程中只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而不是包办代替。有多种机会在不同的问题情景下去应用他们所学知识, 也就是将知识“外化”, 通过外化, 达到新知识的“内化”。

4 课堂小结中的问题情境设计

在课堂小结中也可以创设问题情境。由于小结是一堂课的“画龙点睛”处, 它能使一堂课所讲知识及体现出的数学思想、数学思想方法系统化, 初步形成认知结构。教师在小结时, 或引导学生概括本堂课内容、重点、关键, 或利用提纲、图表、图示等都能较好地创设出问题情境, 所以要十分重视课堂小结在创设问题情境中的作用。

(1) 整体研究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教学情境是为教学服务的, 所以教师必需分析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内容, 制定教学情境的的设制方案。

(2) 分析新知识与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 (生活和学习经验) 的相关程度, 问题要有挑战性;如函数教学中, 初中阶段学生已经有了函数的初步了解, 并掌握了几个常用的函数。如何在原有基础上来理解函数的新概念, 作为教师必须要作深入的思考。

(3) 在实施过程中要设计好教师活动方式和学生活动方式。有的情境需要全班活动, 有的情境需要学生独立思考或小组实践活动。

情境问题还可以从下面两个方面来考虑:现实问题情境策略 (围绕数据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和发展性问题情境策略 (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情境教学策略在实际运用中往往不是单独运用某一策略, 而是多个策略综合运用。同一个策略对不同教学内容、不同年级在具体实施当中也有所不同。教师应该把握好新课标教材, 借助其中的情境使学生的数学得到长远的发展, 提高数学的素养。

摘要:新课标要求教材设计数学探究、数学建模、数学文化内容, 现在新教材已经使用, 教材中对于课标的要求是如何体现, 以及教师如何利用好情境来进行课堂教学, 本文在这两方面都作了探讨。

高中数学解答策略范文第2篇

新课程的改革,虽然让高中数学教学工作的开展呈现出勃勃生机的现状,但是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对数学学习兴致不高、教学效率低下等问题还是让数学教学工作者感到重重压力,而造成这方面的原因很大部分是由于:(1)学生没有对数学学习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态度。学生在高中时期的学业是相当繁琐的,繁多的学科、繁琐的压力使得大部分学生普遍缺乏对学习的热情。特别是对于高中数学学科的学习,大部分学生都认为学习数学是升学的工具, 是理想中的大学的敲门砖,一连串的数字和公式以及数不甚数的题型变化让学生觉得枯燥、无味、甚至厌恶。因此造成了学生每天埋头于计算、完成作业和老师布置下来的任务,对数学学习毫无热情,而且每天起早贪黑,身体苦不堪言。正是这种对数学学习价值观的错误认识使学生丧失了学习数学的乐趣,难以体会数学的价值、数学的美与善。 (2)数学思维能力没有与数学技能同步发展。由于深受的应试教育的毒害,很多老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严重滞后,为了升学而学习,教育手段落后,实行题海战术,不断的讲些例题、题型,让学生死记硬背,让学生知其然,却不知道其所以然,从而导致了所教出来的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远不如技能技巧的发展。部分老师上课严肃谨慎,将讲台当做是个人的舞台,一个人滔滔不绝, 根据自己的备课教材有计划的发挥讲解,却忽略了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主动思考问题,从而导致教出来的学生严重缺乏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 最终的结果便是,学生解题技能技巧相当熟练、解题思想策略贫乏,碰到灵活多变的问题就不知道该从何下手。正如杨振宁教授所指出的:“中国的学生知识太多了,活的思想太少了。”

2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效率的有效策略

2.1 高中数学教学情景教学思想

情景教学是当前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之中的关键环节,首先在教学过程之中应当为学生设置相对应的情景,这一点对于增强高中数学教学效益相当关键。只有系统性的解决了相关问题才能够切实增强高中数学教学效益。由于数学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所以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之中应当注重方法,教师则应当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 为学生设置相对应的情境,这一点对于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知识相当重要。诸如在进行函数的奇偶性这一节内容的教学之中,教师可以充分的使用生活之中具有对称性质的例子进行讲解, 诸如飞机的左右翼是对称的,汽车是按照对称轴设计的,通过上述一些生活之中的例子进行有效的引导,可以使得学生正确地掌握相关知识和新的观念,有助于学生更加容易地接受新的知识,进而最大程度之上激发出学生的求知欲望。

2.2 善于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随着社会的迅猛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对于教育工作者而言,掌握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现代化教学手段,有着其明显的特点:(1)多媒体教学有效地解决了课本教学的苍白无力。动感画面和悦耳的声音足以让学生对本应枯燥无味的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生有了兴趣就有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个环节上,适当运用多媒体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多媒体教学能有效地增加每一堂课的课容量, 减轻教师板书的工作量,使教师能有精力讲深讲透所举例子, 把原来45分钟的内容在40分钟内就加以解决 , 让教师有时间且更好的对整堂课所学内容进行回顾和小结,提高讲解效率。 (3)多媒体教学使抽象的问题直观化,增强了教育的表现力。多媒体提供的逼真形象的表现效果,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达到化难为易的目的,从而提高了数学教学的效率。

2.3 典 型例题分析

根据课堂教学内容和目标,教师从题海中精选例题,按照例题的难度、结构特征、思维方法等各个角度进行全面分析和解答,不追求例题的数量,而要要重视解答例题的质量,学生的学习效率。解答过程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可以由教师一个人完整的写出,也可写出一部分,甚至可以请学生尝试着写出来。

2.4 对学生进行系统性评价

在当前相关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之中还应当注重对学生的综合评价,在平常应当多多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注重对学生的鼓励和表扬。在实践的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之中要想切实的培养学生的思维和能力,还应当适时教学方式的改革,同时还应当尽可能的与学生建立起一种相互平等的关系, 以更好地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在实践之中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措施。在评价的过程之中尽可能的减少一些威严方式的使用, 最大程度之上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同时还应当将学生的日常表现归纳进入最终的考核之中,以正确的教学方式和教育模式,注重现代化教学价值观念在其中的运用,使得学生扎实的掌握所学技能,使得学生可以真正意义上学有所成。

3结语

效率是教师教学质量保证的前提。教师只有精选教学内容,巧妙设计教学方式,创造宽松良好的学习环境,尽量在有限的时间里, 出色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引导学生形式多样地进行学习,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才能使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得到保证。

摘要:在高中数学教学实践过程中,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效率是每一名数学教师需要关注的首要问题。课堂教学是学生在校期间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的主要渠道,课堂效率的提高可以使学生从题海中摆脱出来,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有利于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知识,并很好的掌握数学知识。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能够领会的基本方法进行有效的教学,充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高中数学解答策略范文第3篇

1 充分运用情境教学法,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要在生活中善于发现数学问题, 积极运用所学的数学理论分析生活中所观察到的数学现象, 并科学合理的将这些数学问题进行解决或者解释。因此, 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 任课教师应当从学生的生活中进行数学问题的抽象与分析, 使学生以自身的生活经验作为出发点, 积极地进行生活数学的探索与分析, 从而使学生树立起强烈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把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热点问题 (比如环境污染问题、人口增长问题、就业问题等等) , 在这种问题背景下为学生的讨论设置一定的探究情景, 这样一来, 学生的学习热情就被极大的提高了。

2 深入理解新课标精神, 充分利用教材资源

新课程标准关于高中数学教育改革的精神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 加强对学生创新精神以及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基于这一精神的要求, 高中数学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 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方案, 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进行教材内容的讲解。为了实现这一教学方式的有效运用, 高中数学教师应当深入理解教材的各个知识点, 从而形成一个有机的高中数学知识体系。在此基础上, 教师还应当认真筛选教材中的典型例题, 采用形式新颖的教学设计方案, 创设不同的问题情境, 从而引导学生自觉地进入到自我探究的过程中来。从而使得学生能够在发现、猜想、探索以及验证等多个教学环节中都能够得到不同程度的创新意识以及发散思维的锻炼, 使学生体会到探究成功的喜悦与乐趣, 这就能够使学生能够在原本枯燥无味的高中数学教学中得到探究知识的强大动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3 注重学生数学建模能力的提高

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 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各方面得到进步与发展”。为了达到这一要求, 高中数学教师应当积极引导学生进行问题真实背景的分析, 充分运用所学的数学理论与知识, 进行科学正确的比较、分析、归纳与抽象, 从而有效的将实际问题转变为数学问题, 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相应的数学模型。数学建模能力的提高是高中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前提。

数学建模能力的提高是提高高中学生数学能力的重要环节, 在进行应用题, 尤其是比较复杂的应用题的求解过程中, 实际上就是一个通过数学建模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的过程。在高中数学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有意识的根据课堂教学内容选择一些实际问题来对学生进行数学建模能力的锻炼, 尤其是可以选择那些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经常接触到的问题, 比如利息问题、人口问题、销售问题等, 积极引导学生的观察、思考、归纳以及抽象的能力, 从而建立起科学的数学模型, 使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

4 关注课堂教学的过程, 加强对学生思维的提升

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是将高中数学教学从“关注学生学习结果”的目的逐步相“关注学生活动”转变, 使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得到重新塑造, 使课程设计从“给出知识”的形式逐步向“引导活动”的形式转变。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是积极鼓励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科学探究, 充分进行自主学习以及合作交流的展开。在这种数学教学理念的指引下, 高中数学的教学就不仅仅是一个向学生进行知识输送的过程, 而是逐渐发展成为鼓励学生进行“观察、操作与发现”, 并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合作交流, 让学生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 发展学生的个性品质, 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到, 在高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十分有必要将数学知识形成的基本过程以及基本方法贯穿于整个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始终,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结合教学内容, 设计有利于学生参与的教学环节,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概念的建立过程, 定理、公理的发现与证明过程。

5 创设开放性问题, 不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高中数学课本中的例题与习题尽管具有极强的典型性以及示范性, 然而课本中的例题与习题由于作为新知识的应用, 在进行求解的过程中通常只是运用到本节所学的有关知识, 学生也往往总是习惯于从本节所学内容中去寻求解题方法, 而不能实现整个数学体系内部知识的融会贯通, 抑制了学生思维的全面展开, 不能有效发挥教材中例题与习题的作用。对此, 高中数学教师可以设置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解决这一弊端, 开放性问题在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上, 不追求大统一、不搞一言堂、不设计标准答案、不乱轻率的否定学生的探索, 积极鼓励学生向书本挑战, 向传统挑战, 鼓励学生另辟蹊径, 多视角、多层面的探索和研究问题, 寻求不同答案。通过创设开放性的问题, 打开了学生开放的思维空间, 这样, 既有利于各类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6 把握高中数学教学的内涵, 积极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

高中学生的好奇心强, 求知欲旺盛, 喜欢刨根问底, 每个学生又有自己的个性特色和兴趣特长, 教师如能顺应学生的这些本性, 对他们的自身发展无疑是大有裨益的。由于课堂时间短暂, 校园生活也有局限性, 所以探究性学习既要走出课本, 也应走出课堂, 使学生能从广阔的大千世界中学习知识。适当运用课堂内容的自然延伸, 创设课外的思维空间是使学生个性特长得到充分发挥的一种有效手段, 也是因材施教原则的重要体现。

摘要: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已经有一段时间了, 新课程标准给高中数学的课堂教学无论是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带来了新的变化。但是新课程标准在给我们带来新变化的同时, 也给广大的高中数学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才能够在新课程标准下有效的进行课堂教学是当前高中数学届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本文就这一问题展开论述, 提出了新课程标准下进行高中数学有效教学的几点策略, 以期能够对我国当前的高中数学课题教学的有效展开提供一点可借鉴之处。

高中数学解答策略范文第4篇

一、培养高中生数学解题能力的必要性

数学问题就是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或者是数学教学活动中产生的各种需要解决的问题。数学问题是激发学生求知欲, 引导学生思考, 同时让学生切实理解数学概念的重要工具。数学解题能力就是解决各种数学问题的能力。在数学解题过程中, 学生不断对数学产生新的理解, 同时不断产生和发展新的心理以及认知, 而这种心理波动就决定着数学解题过程能否继续进行, 同时也决定着数学素养以及解题能力的不断发展与提升。数学解题过程, 可以理解为一个不断创造发展的过程, 数学中的解题就是重新利用数学知识进行创造的过程, 学生通过学习一些经典的数学思想以及解题办法, 从而掌握数学规律以及数学知识。通过解决数学问题这一过程, 学生可以学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思路, 同时提高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提升数学素养。

二、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策略

1、提升学生对于数学基本概念、定义、定理、公式、规律的理解

在数学学习中, 尤其是高中数学学习过程中, 会接触到很多的概念、定义、定理、公式、规律, 很多同学无法很好的掌握这些基础知识, 同时也就无法通过对这些基础知识字面意义的理解抓住这些知识的本质与联系。在遇到具体问题时, 就无法进行有效的分析理解, 无法找到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从而将本来有这严密联系的数学知识看成了一个个孤立的知识点, 不利于学生系统的学习基础知识。因此, 教师应该重视概念、定义、定理、公式、规律这些基础知识的讲解, 让学生们能够学到这些基础知识的精髓, 掌握数学知识点之间的逻辑联系, 理解数学基础知识之间的演化规律。让学生在加强基础知识学习的基础上提升数学素养以及数学解题方法的积累, 让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就感同时, 提升数学学习兴趣与数学学习效率, 最终提升学习成绩。

2、寻找有效的解题, 提升学生的解题经验

对于复杂的数学问题, 学生所掌握的数学工具与数学知识总会存在着问题与不足, 而学生所掌握的这些知识与技能却决定着他们接受新知识的能力以及他们的认知能力与思考能力。根据权威调查, 学生们之间存在的之上差距微乎其微, 但是认知能力却千差万别, 甚至由于学生对于知识错误的理解而产生错误的认知。这些问题都在影响着学生们解决数学问题能力的提升。如果学生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也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要想解决这个问题, 就必须要找到正确的解体方案。找寻解题方案的过程就是寻找解决问题的可行方法的过程, 这个过程是整个数学解题过程中耗时最长的过程。一旦找到的解体方案是错的, 就要推倒重来, 这个过程不但耗时长, 同时还会增加学生临场的紧张情绪, 影响后续的发挥。寻找到正确的解题方案, 首要就是要审题, 其次才是解题, 二者密不可分。审题就是为了要解对题, 而解题就是审题成果的具象化。要想完成这一过程, 就必须要拥有相应的知识储备和充足的解题经验。

3、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回顾习惯

为了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 我国高中目前普遍采用应试教育体制, 学生们每天都做大量的习题, 年级越高就越明显。但是大多数学生还没有形成科学合理的解题习惯与学习习惯, 而差习惯在面对题海战术时所产生的弊端也是十分明显的。如果没有完善的总结、思考、回顾这个过程, 无论做多少题目, 都无法在下次解题过程中找到正确的方法与思路。在找到正确的解体方案后, 还要养成回顾的好习惯, 时刻巩固自己学过的知识点, 同时总结思考一段时间内自己的学习, 然后提升自己的解题能力与解题经验, 为以后的学习与进步打下坚实的基础。

4、重视教师的引导作用

要想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 优秀教师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首先, 教师应当具有扎实的数学专业知识, 熟悉高中阶段用到的各种解题思路以及解题方法, 这是能够教好学生的基础保障。其次, 教师应当具有高尚的师德以及职业道德, 对学生认真负责, 同时也要善于学习总结, 不断在教学中积累经验, 提升认识。

三、总结

目前我国大多数的高中仍然采用应试教育来进行高中数学教育, 如何在教学中提升学生解题能力一直都是学生以及老师共同关注的问题, 在数学教学中, 教师应当重视学生的数学素养培养, 提升解题能力, 最终提升学生的成绩。

摘要:我国高中生自从入学开始就受到了来自高考的强大压力, 尤其到了高三阶段, 数学学习一直无法逃脱题海战术的固有模式。本文讨论了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同时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的相关策略, 希望能够为高中数学教育工作者的工作展开提供帮助。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学,数学素养,解题能力,培养策略

参考文献

[1] 袁勇.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策略[J].读与写 (教育教学刊) , 2016, 09:120.

[2] 魏宏涛.论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J].西部素质教育, 2016, 20:161.

高中数学解答策略范文第5篇

一、营造良好的教学情景

教学情景, 即指的是教学过程中学生思维所处的环境状态, 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有着显著的影响。高中数学知识具有抽象性强、复杂度高的特点, 学生学习起来较为吃力, 最显著的表现就是对所学的知识理解不够深入, 不够透彻。此时, 营造良好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情景, 可以将学生的数学思维带入适宜的思维状态当中, 让学生随着教学情景的推进和教师的讲解, 感受每一个数学知识点的呈现节奏的关键所在, 从而有效增强学生对于抽象的数学知识的形象把握, 提升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例如, 在“空间几何体”一章中, 为帮助学生对空间几何体进行理解, 教师可以带领学生闭上眼, 让学生想象眼前有一个圆柱体, 想象用手去触摸它的每一个面。, 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按照步骤用语言进行引导, 营造良好的情景:“现在这个圆柱体是竖着放的, 大家看见没?现在用你的手去触摸它的顶面, 是不是摸到了?然后, 再去摸它的侧面, 摸到没?侧面是平的吗?最后去摸它的底面, 是不是和顶面形状相同呢?”用这种启发式的教学情景, 将让学生的无形的数学思维沿着有形的轨迹前进, 帮助学生建立对于抽象知识的理解。在良好的教学情景的影响下, 学生的数学想象力、数学思维能力将会被充分调动, 学生的数学潜力将会被有效激发, 学生对于抽象的数学知识的理解将随着教学情景的推进而逐渐具体化、生动化, 自然非常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数学知识学习效果。

二、采用丰富的教学方式

高中数学知识的内容体系较为庞大, 所涉及的知识点较多, 但仔细分析不难发现, 高中数学知识是分为好几个模块的, 且每个模块的知识适宜采用的教学方式不尽相同。如几何知识的教学, 就适宜采用直观呈现的教学方式, 而函数知识的教学, 就适宜采用理论推导的教学方式。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 采用适宜的教学方式, 才能充分提升高中数学知识的教学效率。在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的支撑下, 高中数学的教学方式也得到了拓展, 教师可以在授课过程中充分发挥多媒体展示的作用, 帮助学生对抽象的数学知识建立形象的理解, 提升学生的数学知识理解程度。例如, 在“直线、平面垂直的判定及其性质”一课的教学中, 教师即可以充分发挥多媒体演示的优势, 利用PPT播放的形式, 对直线、平面的位置形态进行直观呈现, 从多个角度带领学生认识直线和平面垂直的视觉感受, 并以直观的直线、平面位置特征过渡到直线、平面垂直判定的理论层面, 将判定垂直的标准、方式分条罗列。在这种多媒体直观呈现的教学方式下, 学生对于特定的几何知识的理解将非常深入, 在之后的解题过程中, 即使没有多媒体设备的辅助, 学生也可以根据当时课堂的记忆, 在脑海中自觉形成多媒体展示的立体效应, 帮助进行题目的分析和理解。这对于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提升以及未来数学能力的发展来说, 都是意义重大的。

二、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

新课程标准的施行, 使得高中阶段数学教学越来越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这是一种数学教学发展的趋势, 也是素质教育发展的必然。而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 就是突出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行之有效的策略。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 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体现在, 教师要及时地给予学生发言和提出疑问的机会, 并对学生所提出的问题进行科学解答, 对于互动能力差的学生, 教师应当积极鼓励其参与到师生互动当中, 以良好的互动效果, 帮助学生深入掌握数学课堂教学的知识点, 并形成牢固的知识记忆, 促成学生学习的进步和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例如, 在“平面向量的应用举例”一课中, 教师就可以充分开展师生互动, 列举生活当中的平面向量例子, 帮助学生提升对于平面向量这一数学概念的深入理解。教师首先进行举例:“两个人共同提一个书包, 每人都用一只手臂, 是不是两人手臂的夹角越小越省力呢?两个人提书包的过程中, 他们发力的手臂代表的就是一个向量。”然后, 教师可以邀请同学列举生活中的向量例子, 然后帮助同学进行分析, 在列举例子的过程中, 学生对于向量知识的理解必然会逐步深入, 并且基于生活案例的生动形象性, 学生对于向量知识的记忆将会更加深刻。这样的师生之间的互动就是效果非常好的, 在互动过程中, 学生对于无形的知识的理解变得生动化、形象化, 数学课堂教学的效果也随之节节攀升。

摘要:数学知识具有抽象、难懂、复杂的特征, 一直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大难题, 高中数学更加深奥抽象, 客观上导致了高中数学教学质量提升较为困难。在新课程背景下, 高中数学教学需要达到的要求更高, 需要克服的困难更大。此时, 唯有找到一套更加科学有效的高中数学教学策略, 才能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有效提升高中数学教学质量。基于此, 本文对新课程背景下提高高中数学教学效率的策略展开探讨。

关键词:高中数学,新课程,教学效率,策略

参考文献

[1] 谢国栋.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提高高中数学教学效率[J].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0, 07:53+52。

[2] 李世宾.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研究[J].中学课程辅导 (教师教育) , 2016, 06:19。

高中数学解答策略范文第6篇

一、动能

二、高中物理动能类题解题方法

动能贯穿于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中, 所以, 作为高中学生, 需要了解、学习与掌握动能知识。在初中的时候, 就了解到物体的动能是根据质量以及速度确定的。质量和速度越大, 那么物体的动能就越大。[1]因此, 根据以下动能例题分析了该类型解题方法。

例题1:一个质量m为10g的子弹, 根据速度v为每秒60米从枪口里面飞出去, 子弹飞出枪口的时候动能是多少?假如测得枪膛s是0.6米, 那么火药在引燃以后造成的高温高压气体在枪膛中对于子弹的平均推力是多少?

例题2:设以往静止的物体, 因为速度V等于0, 因此, 动能Ek等于0, 其在外力的作用下产生一段位移, 这个时候的外力对于物体做功大小就是Fs。并且根据牛顿第二定律, 物体在外力作用下出现加速度。所以在出现这段位移的时候, 可以得到一定的速度, 还能够得到动能, 动能从0到有, 就是从外力做功来完成的。

经过推算出动能公式:

在这之中, 速度就是v, 是即时速率, 并且, 表明动能单位就是J和动能实际上是一个标量。要想熟练掌握好动能知识, 就需要通过例题来理解。

例题3:有关高中物理物体的动能, 以下说法准确的是:1) 物体动能应当是小于0的;2) 动能不变的物体速度肯定不会改变;3) 物体动能值是肯定的;4) 质量一样的物体, 虽动能是一样的, 可速度不一定是一样的。

解析:依照物体动能表述式Ek=21mv2可以得到物体的动能不一样小于0, 所以, 第一个选项是不正确的。由于物体的动能是标量, 速度是矢量, 因此物体动能不产生变化的时候, 速度大小是不会出现变化的, 可是其方向很有可能会产生变化。比如进行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 速度方向随时都在改变, 可是速度大小没有变化, 因此其动能不会改变, 所以选项2是不正确的。[2]再者, 由于动能具备相对性, 假如参考物不一样, 物体的速度很有可能是不一样的, 因此第三个选项是不正确的。而质量一样, 动能一样的物体, 速度大小一定是相同的, 可是方向不一定是相同的, 所以正确的答案应当是选项4。

例题4:某一个小型弹珠从高处自由下落, 那么在弹珠下落的时候中的动能是成正比还是反比?以下有四个选项:1、动能和弹珠落下的时间是成正比的;2、动能和弹珠落下的距离是成正比的;3、动能和弹珠运动时间平方是成正比的;4、动能和弹珠落下的距离平方是成正比的。

解析:弹珠自由落下的过程中, 单单受到的力的作用就是恒定的重力作用, 当弹珠落下的距离变大, 那么重力对于弹珠做的功就会增加。从而转变成弹珠所得到的动能就会增多。依照自由下落运动的规律, 落下的距离和其运动的时间平方是成正比的, 因此弹珠在落下的过程中的动能同样和时间平方是成正比的。所以, 最后的正确答案应当是选项2和选项3。

三、结束语

只要关系到加速度动力学的问题, 假如能够进行受力分析, 仔细分析做功、分析动能改变的过程, 就不会受到运动时候细节的直接性影响。灵活使用动能解题方法就可以把比较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化, 将比较困难的问题转变成容易的问题。这样就可以提高物理解题效率, 提升物理学习成绩。

摘要:在高中物理中, 动能是高中学生学习的难点, 是教师教学的重点知识, 也是高中学生考试过程中一定会遇到的问题。特别是在高考考试之中, 往往都会关系到采用能量方式解答物理问题, 特别是动能。所以, 本文对高中物理动能类的题目解题方式进行了阐述, 希望给高中学生学习动能知识提供参照。

关键词:高中物理,动能类题目,解答技巧

参考文献

[1] 陈云彩.自主互动学习型模式探究——以高中物理“动能、动能定理”教学实践为例[J].亚太教育, 2015, (07) :67.

上一篇:发动机实训总结范文下一篇:人力资源学习计划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