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思维教学有机化学论文范文

2024-07-22

创新思维教学有机化学论文范文第1篇

化学是一门基础学科, 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有的学科思维方法和策略体系。可以说, 化学学科知识本身就是思维的载体, 化学在培养学生的思维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新课改下创新的关键是“改变”。在化学教学中, 教师充分利用化学学科的独特魅力开展适合创新思维习惯的培养。在创新教育中鼓励和引导学生寻求某些改变, 帮助学生寻求和发现事物的不足或缺陷。

1 兴趣是创新教育的前提

兴趣是人的一种带有趋向性的心理特征。一个人当他对某种事物产生兴趣时, 就会主动地、积极地、执着地去探索。教学过程中如何激发学生的认识兴趣, 培养强烈的创新欲望呢?学生能在学习中发现学科的美, 就会有学习的兴趣。在化学学习中让学生感受化学之美, 体验化学的神秘, 激发学生对化学的热爱。好奇是创新的前提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创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气氛,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如在学习过氧化钠的性质时, 将过氧化钠用脱脂棉包起, 滴水燃烧, 再取一份, 吹气燃烧……学生就会产生疑问:水不是灭火的吗?滴水怎么还起火?吹气也起火?太神奇了!钠块在水面上闪亮的小球四处游动……氢氧爆鸣。在学生急于探究原因时, 因势利导, 循循善诱使学生认真听课, 教学效果明显提高。所以必须首先要激发学生心灵深处的这种强烈的探索欲望, 从而使其乐于创新。

2 善于质疑是创新的重要体现

“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

教师必须创造民主, 轻松, 和谐的环境引导学生敢于、善于发现问题。比如学习盐类水解时, 可以提出以下问题: (1) 盐为什么可以使紫色试剂变不同的颜色? (2) 强酸弱碱盐为什么显酸性? (3) 强碱弱酸盐为什么显碱性? (4) 强酸强碱盐为什么显中性?……问题可以简单入手, 学生可以分析事物间的联系提出问题, 也可以利用趵论情景提出问题, 自我反思提出问题。不会提问题的教师可以示范, 如醇和酚的官能团都是羟基, 性质是否相同?实验验证的结果是:不相同!而且差别很大!马上就提出疑问:这是为什么?让学生去分析, 讨论。只有能不断地提出疑问, 解决疑问, 才能不断的提高。

教师在教学中能经常用“求变”的思想来思考问题、备课、上课, 鼓励学生用“求变”的思想思考、解决问题。要求学生善于找“空白”点, 找到并填补空白就是巨大的创新。中学化学教学中寻找“空白点”是指寻找新的解题方法、新的观点等。比如有的同学学习了《物质结构知识》后提出问题:“其他卤化银不溶于水, 而Ag F为什么能溶解于水?Al2O3具有两性, 还有哪些氧化物也有此性质?”此时教师把提出的问题公布给全班同学, 让他们通过各种渠道加以解决, 或借助网络信息的帮助对上述问题进行探索性研究和讨论。这样对所有的同学都是一种激励。

学生是在表扬和鼓励中成长的, 教师要适当的注意鼓励学生, 对提出问题的学生是鼓励, 对其他的学生也是激励。能否提出问题, 能否提出高质量、标新立异、与众不同的问题对兴趣的培养、创新能力的培养会起到至关重要的重要作用。

3 思维训练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必要方式

思维的人脑特有的功能, 思维是一个人智力的核心。思维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一个人各种能力的发展, 所以, 必须训练学生的思维, 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取得优异的成绩。

化学思维是由化学学科特点决定的人们在学习研究化学问题时运用的, 有别于其他学科思维的方式和方法, 是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必要条件, 是提高学生学习水平的重要因素。在教学中, 可结合教材内容特点, 逐渐渗透以下化学思维: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和制法、实验是学习研究化学的重要手段。教师必须认真理解教材, 将思维能力的培养与传授化学知识结合起来, 反复训练, 逐渐渗透学生掌握这些思维方法, 养成思维习惯, 使学习水平再上台阶。

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两个基本成分, 只有正确处理好两者的相互关系, 使其互补, 才能使创新思维得到发展。以前, 教师只强调对学生聚合思维的发展和训练, 往往忽略了对发散思维的培养。以牺牲发散思维为代价片面地发展聚合思维, 会制约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因此, 在化学教学中, 既要引导学生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基本方法的前提下, 通过聚合思维的形式推演出唯一答案, 体现化学的严谨性;又要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思等方式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打破常规、大胆猜想、质疑问难、寻求变异, 使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协调发展, 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通过情境设计和归纳类比推动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训练学生的思维必须循序渐进, 要结合学生的认知心理和思维能力基础, 实施训练。选择具有思维含量的化学教学材料, 有目的、由浅入深地集中训练某几种有代表性的思维技能和策略是十分必要的。

4 良好的师生关系, 是创新教育实施前提和基础

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就是改变传统的一问一答或一问多答, 改变学生被迫去思考老师要求思考的内容, 被动地进入学习。老师把主动权交给学生, 由学生主动思考, 主动讨论, 主动得出答案, 这样, 自然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而创新, 必须要有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 才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师要以良好的心境授课会感染学生, 师生间情感交融, 自然会产生民主愉快的教学氛围, 教学效果自然会好。高度的责任心是教师调节心境的前提。教师也要尊重学生, 师生情感交流是教学默契的基础, 尊重学生, 尤其是学困学生, 注意和学生的沟通, 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总之,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 而在化学教学中融入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应该利用现有课堂扎扎实实地把化学学科的知识结构与学生的智能结构有机结合, 把培养各种能力与开发创新能力有机结合, 把习题教学与开发创新思维有机结合, 把实验教学与开发创新思维能力有机结合, 才能不断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社会在进步, 教师要牢牢把握时代的脉搏, 让学生在新思想、新内容、新方法、新技术、新信息中汲取知识;教师更要认真钻研教法, 做到因材施教, 有的放矢, 根据学生各自的特点介绍化学学习的思维方法, 尽量使化学学习方法做到科学选择和优化。

摘要:化学是一门基础学科, 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有的学科思维方法和策略体系。可以说, 化学学科知识本身就是思维的载体, 化学在培养学生的思维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新课改下创新的关键是“改变”。在化学教学中, 教师充分利用化学学科的独特魅力开展适合创新思维习惯的培养。

创新思维教学有机化学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初中是学生初次学习化学知识的阶段,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成为初中化学教学的重点内容。因此,本文对创新思维展开概述,提出初中化学教学中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问题,分析了初中化学教学中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

【关键词】初中化学;创新思维能力;培养

化学学科重视培养学生的解题思路以及思维方式。在初中化学学习中,学生要理解、掌握并灵活应用理论知识。目前,化学考试中考查的主要内容是合理应用各种知识点。准确的解题思路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提出极高的要求。

一、创新思维的概述

创新思维主要是指学生可以自由进行思想活动。教师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探讨空间,让学生在学习中有充足的思想自由,使学生展开发散性思维训练,让学生形成自主思考与学习的能力。化学是理科学科中的基础科目,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初中化学的具体内容大多是低难度的基础知识。初中阶段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化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总体学习水平,促使学生逐渐养成创新思维能力,形成积极主动思考的良好习惯,为将来的化学学习打好基础。

二、初中化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培养过程中的问题

1.传统教学理念落后

我国的教育事业始终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在传统教学理念下,教师作为课堂的主体,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所讲述的知识。在展开化学实验教学时,教师动手为学生示范实验,学生只是在一旁观看,缺乏亲自动手做实验的机会,这些问题造成学生无法主动探索新知识,也就无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2.教学模式的不合理

随着新课改的逐渐深入,教育部门加强了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关注度,教师也开始意识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作用。但因为不具备科学合理的理论体系,学校教学资源建设工作无法正常展开,造成教学模式中存在许多不合理的情况,这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产生直接影响,无法提高初中化学的教学质量。

三、初中化学教学中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1.不断创新教学模式

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创新教学模式,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提供良好的条件。通过对教学模式的创新,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知识,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例如,在学习化学元素的知识时,教师不但要带领学生学习化学元素周期表,还应主动激励学生探究不同化学元素之间的关联,通过小组合作討论以及自主提问的方法来加强学生对化学问题的思考,使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化学知识,保证学生在主动思考的过程中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并按照自己的想法和问题进行验证。通过转变教学模式,让学生从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进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创新思维能力。

2.营造良好课堂氛围

在化学教学过程中,能否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化学知识教学氛围,直接影响着学生未来的化学学习情况。在义务教育阶段,我国大部分的教育方法已发生了改变。其中,最明显的是,转变了传统落后的灌输式教学方法,采用教师指导学生展开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课堂教学方法。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按照所学化学知识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例如,课堂伊始,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化学知识点,为学生介绍本节课的内容,这种课堂教学顺序的转变将会发挥良好的作用。此外,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激励学生进行提问,提高学生的提问频率,展开引导式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勇敢创新,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兴趣,提高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掌握水平,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3.设置有效问题情境

教师要关注对学生创新思维的训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条件,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尽量展现出化学知识与生活实际间的关系,让学生融入课堂中,引导学生面对问题时从多角度进行思考,根据以往所学的化学知识展开猜想,教师在提问中激发学生的灵感,逐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金属的化学性质》这节课时,教师在讲述盐与金属会发生反应时,可向学生提问:“可以利用钠把硫酸铜溶液当中的铜置换出来吗?”教师为学生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主动思考问题,更积极地验证问题的答案,使学生始终处在不断探索的学习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4.科学设计化学实验

化学作为一门生活与科学紧密结合的重点科目,其教学以实验为主要方式,让学生经历自主设计与实践操作,综合化学知识深入研究实验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内化化学知识点,让学生在化学实验过程中探索全新的实验方向,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因此,教师要关注实验教学,学校要投入资金为学生充分体验实验过程提供充足的物质条件。针对条件允许的学校,化学实验不能只局限在课本上,而是要从学生感兴趣的方向展开实验。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在教案中充分体现实验目标、方法以及注意要点等,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步骤,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展开实验,教师要带领学生动手参与到实验中,及时帮助学生纠正错误操作行为,特别是存在危险的操作行为,并对展示创新意识的学生进行肯定。

5.开展创新展示活动

初中化学是一门科普性科目,在实际生活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将化学理论知识与实验及生活实际紧密结合,才能真正实现学习化学知识的目标。在学习化学知识时,教师要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开展化学创新展示活动,这也同样是有效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方法。学校要从实际情况出发,不定期组织有关化学的科普展览,收集化学家的创新研究成果,使师生从中汲取丰富的化学创新精神。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展开创新小组活动,即按照一个主题征集化学创新作品,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本文通过介绍初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不断创新教学模式、营造良好课堂氛围、设置有效问题情境、科学设计化学实验、开展创新展示活动的策略,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杜益华.初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方法[J].西部素质教育,2018,4(22):76.

创新思维教学有机化学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为在公共计算机课程教学中更好地培养西部师范院校学生的创新能力,应充分利用计算机实验教学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实践性与创造性这一独特优势,改革传统的“以验证性为主”的实验模式,建立“案例-任务驱动”实验教学模式,使实验教学成为一种培养学生应用与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学实践中还应注重文科学生逻辑思维及理科学生形象思维的培养策略,以利于不同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计算机实验教学;案例-任务驱动;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创新能力

作者简介:曹文泉(1968-),女,上海人,西北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甘肃?兰州?730070)

西北师范大学(以下简称“我校”)是一所西部师范大学,坚持“师范性、民族性、区域性”的办学方向,承擔着为甘肃及西部地区基础教育、民族教育、农村教育培养具有专业知识和现代计算机教育技能的中小学教师的重任,而对于师范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责任更为重大,因为他们毕业后还担负着培养中小学生创新能力的任务,因此,在公共计算机教学中如何更有效地培养师范生的创新能力长期以来一直是笔者致力于探索和研究的课题。在创新教育理念的引导下,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与体会提出:一方面应充分利用计算机实验教学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实践性与创造性这一独特优势,改革传统的“以验证性为主”的实验模式,建立“案例-任务驱动”实验教学模式,使实验教学成为一种培养学生应用与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另一方面在教学实践中还应注重文科学生逻辑思维及理科学生形象思维的培养策略,以利于不同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

一、建立“案例-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使实验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在西北师范大学的公共计算机系列课程中,按照知识结构将教学内容化分为若干模块,以满足不同专业方向学生的需求;将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相分离,对于理论性较强的内容如操作系统基础、数据结构基础、数据库基础、计算机网络基础等知识的学习主要在课堂教学中进行,而对于实践性较强的应用软件,如Office、Photo Shop、Flash、Access、Cool 3D、信息检索技术、网络配置与调试、网页设计、程序设计等,则主要在实验教学中进行学习及应用。实验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基本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实践操作中非常利于学生学习兴趣及学习主动性的激发,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又非常利于对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所以教师应充分利用实验教学这一独特优势,渗透创新教育思想观念,在主体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改革传统的“以验证性为主”的实验模式,建立“案例-任务驱动”实验教学模式,以学生感兴趣的知识点为突破口,通过适切案例,体现知识的新颖性、时代性,围绕案例功能,组织学生研究、讨论,使学生能从应用的角度了解和掌握知识的具体应用过程、方法,随着学生对知识的逐步深入理解,激励学生创新,培养学生创造性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通过对案例的解剖,在动手动脑的实验过程中可使学生对已经掌握的理论知识获得认识上的飞跃,并为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当学生能运用知识独立解决实际问题时,再对案例功能进行组合与拓展,形成新的任务驱动,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思考与探究,通过与专业或与现实生活有关的实际任务的解决可有效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与创新能力。从该模式的运用效果来看,已证明是一种与公共计算机实验教学相适应的比较科学的教学模式,可使学生的主动性、实践性与创造性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得到更好地发挥,使实验教学成为一种培养学生应用与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在整个实验教学活动过程中,围绕现代思维方法论提出构成创新能力的基本要素:科学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让学生随时带着问题与计算机进行“交互操作”,并对计算机的反馈信息进行敏锐观察、逻辑推理,透过表面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通过大胆设想及操作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这一过程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着独特的优势。具体实验教学过程。

教师首先针对教学内容,呈现相应案例,以此引起学生的兴趣,再围绕案例的功能引出相关知识点,对需要论证的问题、方法等,引导学生质疑、探究,从多角度得出比较完整的解决方案后开展探索实验、完成案例,以进一步修正之前对知识的浅层或错误建构,形成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及计算机的应用能力,并在知识建构的同时学生也理解了所学的理论、方法、技术是为了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当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完成了知识从“不会”到“会”的过程时,学习效果将明显改善,学习效率也将大幅度提高。接着教师利用知识间的联系,通过对案例的组合与完善得到一个具有启发性的新任务,在解决新任务的过程中尽可能地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思考、自主探究、综合分析、发表独特见解,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和探索精神,寻求解决新问题的方案及技能,并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通过对已有知识进行归整、重建,使知识在新条件下得到拓展和应用;再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启发他们从专业需求、教学需求出发,自行设计实验任务,解决一些与专业或与现实相关的实际问题。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主探究操作和设计方法,发挥每位小组成员的优势,相互帮助,协作完成小任务的开发,然后由小组成员在全班进行成果的演示与讲解,对其设计思路和实验关键技术进行课堂讨论,对做出创新性成果的小组给予奖励,并进行必要的资源整合与优势互补,最终完成小型应用软件和作品的设计。这样不但使学生理解当前内容的学习是有意义的学习,而且能使学生从单纯地模仿、验证逐渐过渡到从实际需求出发进行探究创新,并使他们较深切地感受到计算机技术如何为专业、教学服务,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又锻炼了他们思维的发散性、灵活性和变通性,这一过程可使学生逐渐具有创造性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教师还能自如地将知识内容系统地、连贯地融入到案例的呈现、功能实现、归纳概念与技巧、新任务的提出及扩展应用等各个教学环节中,使学生在探索和发现的过程中实现了知识的建构、系统的学习、创新的应用。

要完成这一过程,配套使用的实验教材是这一新型教学模式实施的重要环节。实验教材的每个章节应由相关知识点、实例练习、案例实施、任务驱动等四部分组成。相关知识点的罗列便于学生自学及对重点内容的掌握和总结;实例练习可使学生掌握利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基本技能及操作技巧并为案例实现进行相应铺垫;案例实施可使学生综合利用所学理论、方法、技术解决实际问题;通过任务驱动可使知识得到扩展应用并培养了学生创造性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注重文科生逻辑思维及理科生形象思维的培养,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计算机基础教育中,为了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独特性,满足不同专业的学生对大学公共计算机课程不同内容的需求,将我校学生划分为文、理科两大类。按照教育部提出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技术基础”和“计算机应用基础”三个层次的教学体系,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文科生在计算机办公自动化方面及艺术中的应用技能,注重培养理科生在计算机数据处理方面的应用技能。而从近几届学生的学习过程、实效及作品可看出:在PowerPoint、Photo Shop、Flash等综合应用方面,文科学生明显优于理科学生,从理科学生的作业中可看出他们思维单一、缺乏想象力及创新欲望;而在数据分析、处理及知识迁移应用方面,理科学生则明显优于文科学生,文科学生普遍缺乏观察思考、缺乏思维方式的运用。显然这是文科学生较弱的逻辑思维及理科学生较弱的形象思维所造成。钱学森在谈到关于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问题时说到:“科学上的创新光靠严密的逻辑思维不行,创新的思想往往开始于形象思维,从大跨度的联想中得到启迪,然后再用严密的逻辑加以验证”。而且,几乎所有伟大的科学家都曾充分地运用他们的想象,并且由想象导出一些独到的见解和大胆新颖的理论。可见,形象思维在创意中往往起到突破性的作用,形象思维的培养是创新思维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想象力的提高是促进创新人才形成的必要条件。因此要培养创新人才就必须既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宏观形象思维。形象思维是创新的起点,逻辑思维是基础,是形象思维完整性、符合规律性的保证。所以,在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中,笔者认为应对教学内容、课程体系进行不断探索和研究,注重文科学生逻辑思维及理科学生宏观形象思维的培养,以利于不同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的知识内容、不同类别的学生应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与技巧。譬如在数据结构基础内容的学习中,针对文科学生,面对查找、排序等问题,应先从简单的实际问题入手,引导学生用数学思维的观点观察、思考各种事物关系、空间关系和数字信息,找出蘊含在其中的规律,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解题算法及解题假设,重视设计过程和设计方法,并及时进行思维拓展、举一反三,使他们能思路清晰地解决问题;而在循环结构程序设计的学习过程中,可通过增加、减少、修改源程序代码、改变代码位置、求解问题的逐层深入及延伸等方法,提高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克服消极的思维定势,调动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非常有利于文科学生创新品质的形成和发展。而在理科生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教学过程中,注意将抽象的教学内容形象化,多联系自然界的现象,引导学生深入观察,丰富学生有关视觉、听觉的形象。可多给学生布置一些有范围但没有确定答案的任务,鼓励学生放开思路、敢于创新。譬如网页制作,在表现主题的素材确定、音频文件及图形的处理、Flash交互动画的设计、网页布局设计及网页特效设置等过程中,鼓励他们多思考、多想象。想象力是知识的延伸,是知识的新增长点,没有想象就不可能进行创造发明,通过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达到培养形象思维的目的。在学生充满奇思妙想的同时,尽可能挖掘他们生活的经验及知识的应用能力,启发他们利用逆向思维、发散思维及联想思维等,以形象的方式对已有的经验知识加工改造及组合,从而达到综合性创造形象的目地。另外,通过对人类思想与想象的不朽作品的鉴赏、有关教学内容的演示文稿和多媒体课件及多媒体贺卡的制作、班级小报及产品广告创意设计、完善教师提供的半成品作业、对学生设计作品的“构思、独创性、审美意趣、实用性”等方面进行自评及互评,给学生充分表现的空间及应有的鼓励,使学生体验到创作的成功与喜悦等方式,使他们在形象世界中的思维空间更加丰富和活跃、通过感受多样的形象世界,形成良好的创新思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所以将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统一于思维过程中,互相渗透,形成多向的、独创的、敏锐的、综合的创新思维新方法是培养创新人才的一个创新,只有提高学生的科学、艺术的综合素质,提高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和人文艺术素养的创新型教师。

三、结语

虽然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并取得了一定的实效,为此还获得了省级教学成果奖,但笔者仍深深感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当前和今后师范院校教学中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既是教育改革的主题及评价教育质量的指标,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因此还需结合大学公共计算机课程的学科特点,深入研究高效率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策略和途径,在探索中不断完善,在发展中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肖云龙.脱颖而出——创新教育论[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0.

[2]钱秀芳.创新教育观下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2007.

[3]曹文泉.自主学习计算机新技术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研究[J].数学教学研究,2009,(3):61-63.

[4]贾俊兰.创新思维:培养科学研究能力的基础[J].高等农业教育,

2007,(6):13-15.

[5]姜可.创新思维培养方法研究[A].Proceedings of the 2007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dustrial Design(Volume 1/2)[C].2007:135-137.

(责任编辑:王祝萍)

创新思维教学有机化学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当前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任务。在医学生物化学教学中,通过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创设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教学情境、强化发散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训练、切实加强和改革实验教学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将会给生物化学的教与学带来质的飞跃。

关键词:生物化学;教学;创造性思维

生物化学是基础医学的一门必修课程,讲述正常人体的生物化学以及疾病过程中的生物化学相关问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生物化学的理论和实验技术日益贯穿于医学各领域,是培养高素质创新型医学人才的必备技能和手段。[1]生物化学课程内容的特点是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多且抽象,学生学习时普遍感到难度较大,也使生物化学的教学难度显著增加。创造性思维是创新人才最基础的素质,培养创造性人才的核心就是要培养创造性思维。高等医学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学科特点和医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积极探索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在医学生物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一、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过分强调教师的中心地位,强调教师对学生单向的知识传授,把学生当作知识灌输的对象,其教学目标就是把学生培养成能很好理解和应用前人知识与经验的应用型人才。毫无创新意识、循规蹈矩式的传统教学模式培养的人才难以适应新时代的需要。教师应当把学生看成具有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的认知主体,不再是知识的灌输对象,而是学习的主动建构者和信息加工的主体。教师也不再单纯是知识的传播者和灌输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促进者。新的教学模式必需体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例如本教研室教师在“维生素与无机物”这一章的教学中采取互动式教学,事先把一个班级的学生分成多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负责推荐一名学生在课堂上公开用多媒体课件讲解一种维生素或无机盐的知识,并且限定时间。这样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他们在课外精研教材,广泛查找资料,学习制作多媒体课件的技术,而且相互之间分工合作,忙得不亦乐乎。课外认真准备,课堂上他们激情讲解,教师只是充当课堂的组织者并且在适当的时候给予点评。整个过程学生们都是全身性投入。在这种互动式的教学模式下,学生获得课堂的解放,成为学习的主体,在学习过程中能自主地对学习资源进行选取、鉴别、吸收和发展,学习的效果显著。这类教学模式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和自主能动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求异思维和逆向思维,这正是创造性思维所必需的。

二、创设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教学情境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学习者基于一定的动机对学习资源进行整合的一种活动。因此教师要创设一种与学习主题密切相关且相对真实的学习情境,以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另外现代心理学研究也发现:学习不仅仅是单纯的吸收,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以积极心态调动原有知识经验尝试解决新问题,同化或顺应新知识的积极建构过程,教师必须充分创设和模拟实践情境开展教学,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例如笔者在讲解生物大分子DNA的空间结构时,就借助图形展示、球棍模型、多媒体课件展播等手段为学生提供立体、综合的生物化学教学情境,增强事物的直观化和形象化,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此外,教与学这对矛盾的主体是学,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是教学得以进行的真正动力,教师的教学对象是学生。学生的认可是进行思维训练的前提。现代的大学生信息来源途径很多,可以说是见多识广,不会轻信,教师授课必须以理服人。教师要积极创造一种平等、信任、理解、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大胆想象畅所欲言,在这种宽松、和谐、师生心理都不设防的氛围下谁能保证没有创造性思维火花的闪现呢?

三、强化发散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训练

德国著名的哲学家黑格尔说过:“创造性思维需要有丰富的想象。”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需要靠教师善于从教学中捕捉能激发学生创造欲望、为他们提供一个能充分发挥想象力的空间与契机,让他们有机会“异想天开”。要知道,奇思妙想是产生创造力的不竭源泉。所以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注意挖掘这种发散性思维的契机,并引导学生展开联想,把已经学过的知识与要学的知识联系起来。例如在讲授蛋白质理化性质时,蛋白质具有胶体性质,蛋白质胶体颗粒表面带有同种电荷和水化膜是两个稳定因素,那么用逆向思维方法可以向学生提问:蛋白质不稳定的因素是什么呢?即破坏水化膜,中和掉电荷,这也是使蛋白质沉淀的因素。然后用发散性思维引导学生推出能破坏水化膜和电荷的方法:有机溶剂、强酸、强碱、重金属离子、生物碱试剂。这些也都是让蛋白质沉淀的方法。然后引导学生回忆维持蛋白质空间构象稳定的一种次级键叫疏水键,在极性溶剂里亲水侧链在外围,疏水侧链常分布在分子内部,加入有机溶剂后引导学生想象:当蛋白质的外围是非极性基团时,蛋白质的结构还能否维持与极性溶剂中相同的构象呢?肯定不能。从而引导出蛋白质变性的问题,这样整个\"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一章的知识点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引导要适度,先是进行不加任何拘束的发散,但最后要对学生进行思维梳理,这样发散思维才会发而不散。[2]

明代哲学家陈献章说过:“前辈谓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质疑能力的培养对启发学生的思维发展和创新意识具有重要作用。批判性思维的核心就是思想的独立性和敢于质疑的精神,质疑的依据是客观事实和科学理论。批判性思维是思维独立性和科学性的体现。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随着知识的增加、学习的深入和知识结构的完善,逐渐表现出不满教师和课本的描述和解释,爱独立地提出质疑,发表不同的看法。这是批判性思维的良好表现,尤为值得珍惜。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品质,首先是要鼓励学生的这种精神和行为,激励学生提出更多的问题,在学术面前人人平等。尽管学生的某些质疑或看法可能是错误的,但是都要给予鼓励,教师要做的是引导学生的思维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四、切实加强和改革实验教学

生物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学生在实验教学中动手能力的培养是密不可分的。在传统的实验教学中,教师一般先讲解演示实验,然后让学生照样去做,这样的实验只是机械性重复,学生也是尽量地向已有的实验结果靠拢,而忽略对实验中出现不同现象的思考。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应将实验课程中的验证性实验转换成探究性实验,由简到繁,由浅入深,通过这些实验的研究性学习过程,将学生带入科学探索的情景中,不仅使他们更有效、更容易掌握有关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而且能更有效地培养他们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创新的精神。因此,注重实验的创新与探索,给学生留出思维的空间,增加学生独立设计、独立操作实验的机会,是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途径之一。[3]

总之,在医学生物化学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样,不仅能给生物化学的教与学带来质的飞跃,而且可以大大提高医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查锡良,周春燕.生物化学(第七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2]赵凤云等.利用生物化学教学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J].高等农业教育,2001,(8).

[3]李小明等.改革试验教学培养创新型人才[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4,17(9).

创新思维教学有机化学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等。近年来的高考生物试题也增大了对创新性思维能力的考查力度,文章对近几年的全国新课标理科综合Ⅰ卷考查该能力的部分生物学试题进行了整理,归纳了创新性思维能力的考查方式,并提出了相应的教学建议。

关键词:创新性思维能力;高考生物;生物教学

一、高中生物教学中创新性思维能力的教学要求

创新性思维能力并非一种单一的能力,而是一种复杂的高级能力,包括想象力、发散思维能力、分析与综合能力等多种思维能力。

我国近年来对高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主要包括批判质疑和问题解决两个方面。前者主要指学生应具有好奇心和想象力,敢于质疑;后者重点是要求学生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有解决问题的兴趣和热情。

二、考查创新性思维能力的高考生物学试题分析

新课标Ⅰ卷的生物试题逐渐突出了创新性思维能力的考查,出现一定數量的该类型试题,需要学生在具备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基础上来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案。

(1)对适应与应变能力的考查。据统计,2011~2016年的生物试题与STS(科学、技术、社会)教育直接或间接相关的试题共19道,占总题量(共72题)的26.4 %,分别涉及朊病毒的特性、同位素示踪法在生物研究中的运用、人类遗传病、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生态工程的原理与应用等。这是教材中未出现过的内容,这就需要考生具备适应与应变能力,从陌生的信息中辨别主要考查的知识点,从容应对。

(2)对思维能力的考查。近几年来,新课标Ⅰ卷的生物试题对包括发散思维、批判思维、推理能力的思维能力考查主要集中在推理能力。

例如,2014年选择题第5题:下图为某种单基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的系谱图(深色代表的个体是该遗传病患者,其余为表现型正常个体)。近亲结婚时该遗传病发病率较高,假定图中第Ⅳ代的两个个体婚配生出一个患该遗传病子代的概率是1/48,那么,得出此概率值需要的限定条件是()。

A. Ⅰ-2和Ⅰ-4必须是纯合子

B. Ⅱ-1、Ⅲ-1和Ⅲ-4必须是纯合子

C. Ⅱ-2、Ⅱ-3、Ⅲ-2和Ⅲ-3必须是杂合子

D. Ⅱ-4、Ⅱ-5、Ⅳ-1和Ⅳ-2必须是杂合子

命题角度:答案为B。本题可以说是一道渗透遗传学知识的逻辑推理试题,它打破了惯性思维,从新的角度命题,考查了学生根据单基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的遗传方式、系谱图给出的表现型信息以及题干给出的“图中第Ⅳ代的两个个体婚配生出一个患该遗传病子代的概率是1/48”信息,对系谱图中的其他个体做出逆向推理的能力。

三、对教学的启示

第一,为学生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和创新性的问题情境。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里的创新素材,留意收集生活中的问题情境,在授课中有意识地渗透现代前沿科技、社会、生产、生活实际中问题。从而使学生逐步理解创新和社会进步的必然联系,并通过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想象力,鼓励其发散思考、批判质疑,为学生提供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发挥空间。

第二,注重创新性思维的训练。为促进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发展,需要创造情境进行发散思维训练、推测与假设训练等。发散思维训练:教师可以通过用途扩散、结构扩散、形态扩散与方法扩散等练习训练发散思维,例如同位素示踪法或荧光蛋白标记法可以用于哪些生物学研究。推测与假设训练:这类训练可以充分利用教材生物学史中运用到的假说演绎法、类比推理法、对照实验法等科学思维与科学研究方法作为训练素材。

综上,新课标Ⅰ卷生物试题在命题上逐渐突出创新性思维能力的考查,对包括发散思维、批判思维,推理能力的思维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应变与适应能力等创新性思维能力运用进行考查,并引导中学生物教学中对创新性思维能力的重视与培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Z].2001-06-08.

[2]葛云珩.改变高中生物试题 培养学生科学思想和创新能力[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9(3).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创新思维教学有机化学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 以“创造学”教学为切入点,对高等学校创造教育教学体系和创造能力培养体系的研究,是对教育理念、教育模式的创新,是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也是新时期高等教学教育改革与人才培养中的重点。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青年教师四个层次的创造教育教学模式,可以为学生提供创造实践的支撑体系,指导学生的课外科研创新活动,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推动教师创造教育意识的形成。

关键词: 高等学校; 创造教育; 途径; 方法

创造教育已经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努力的方向。作为一所全国重点大学,在教育改革的潮流中如何当先锋?这是每位师生都不能回避的挑战。江苏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系的创造学课程教学小组在90年代初期就意识到创造教育对高等教育的意义,探索了在江苏大学实施创造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开展了创造学教学与创造教育的实践。

一、实施理论教学的途径与方法

以“创造学”教学为切入点,推进创造教育,不失为行之有效的方法。创造学课程教学小组洞察教育的发展趋势,从1994年开始,为了推进学校创造教育的开展,课程教学小组在“创造学”教学体系、途径和方法等方面开展了研究,形成了具有江苏大学特色的创造学教学教育体系与模式。

(一)构建四个层次的教学模式

1.探索了一条有效的本科生“创造学”教学途径。1995年上半年,在试点学院的93、94级首次为本科生开设《创造学基础》课程。从1997年起《创造学基础》课程作为全校本科生的公共选修课,先后有96、97、98、99、00、01、02、03、04、05、06级本科生选修,选修人数累计近1.5万人,形成了较大的影响。同时,通过探讨在低年级与高年级开设《创造学基础》课程的利弊,最后定位在低年级开展教学,主要是一、二年级学生,课程作为全校人文类公共选修课。

《创造学基础》课程教学是以知识与思维方法为主线,以知识为载体,传授思维方法,突出创造性思维方法教学,实践现代教学教育和创造教育的理念:“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学校里最重要的学生是教师”、“以其所知,喻其不知,使其知之”、“教育的最高目标是创造,人才的最大特点是创造”。

2. 在研究生教育中引入“创造学”,并形成了两个教学层次。在面向本科生开设《创造学基础》课程的基础上,1995年下半年,首次为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学科的博士生和硕士生开出“创造工程学”选修课。之后,“创造工程学”成为研究生的公共选修课,先后有300名左右研究生选修。1997年以后,研究生创造教育形成了两个层次,在硕士研究生中开设《创造方法论》全校公共选修课程,在博士研究生中开设了《创造人才论》全校公共选修课程。同时,在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专业的硕士生、博士生复试时,增设了创造能力测试的内容。 3.在青年教师上岗培训中引入“创造学”。在新教师岗前培训中,开设了《创造教育论》课程(讲座),努力推动教师自身创造素质的提高,为全校的教学改革和实施创造教学教育形成了氛围。

(二) 构建了四门课程的理论教学体系

学校“创造学”教学经历了从无到有,到逐渐扩大的过程,必须解决教学大纲的编制、教材的选用、教学辅助材料的编写等问题。在学校领导及教务处的关怀下,创造学教学小组获得学校教学研究基金项目的资助,经过近两年的努力,完成“《创造学》课程及教材的建设”课题,该课题于1999年7月结题。结题报告中提交了两项创造性的劳动成果,其一是《创造学》教学指导书;其二是《创造学》课程题库。教学指导书阐述了“创造学”课程的教学目的、课程的性质和教学原则、课程教学大纲、各章教学的重点、关于教师如何教的建议、关于学生如何学的建议、学习成绩考核以及教学参考书、选修年级、课堂人数、学分、学时及其分配等内容,使创造学的教学走向规范和成熟。《创造学》课程题库是创造学课程教学小组成员经多年的收集、积累和研究编写而成,是具有创新意义的教学辅助材料,为教师讲好“创造学”、学生学好“创造学”提供了丰富的参考资料。

在此基础上,通过多年不懈努力,又形成了《创造方法论》、《创造人才论》、《创造教育论》3门课程教学体系及教学资料。

(三) 组建了一支梯队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

“创造学”系列课程是食品科学与工程系的教师兼职开出的。先后有9位教师开出“创造学”类课程。从职称上看,创造学教学小组有博士生导师1名、教授3名、副教授4名、讲师1名,从年龄上看,55岁以上2人、55-35岁6人、35岁以下1人,师资梯队结构合理,为学校今后进一步开展创造学教学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教师集体讨论备课,既能把握课程的总体要求,又各具特色,为上好“创造学” 系列课程提供了良好保证。

(四) 探索教学形式

教学过程中课堂气氛活泼生动,教学形式多样。除课堂讲授外还有小组讨论、全班讨论、创造力思维训练(书面练习)、每堂一练、创造力测评、查阅文献等形式。讨论的题目均来自学生中,学生在讨论中热烈发言,互相辩论,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考试采用两种形式:一是采用命题考试,二是采用写学习心得体会、小发明、小构思、小设计、小作品、小结等形式,并结合平时大量的创造性思维训练,两种形式均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五) 开展“创造学”的科学研究

为提高教学水平,创造学小组人员努力争取创造学研究的科研项目,申报并获批了校教学研究项目“创造学的课程及教材建设”,申报并获批国家高校教育教学研究会的研究项目“理工科大学生创造能力培养的实践”。2004年,“创造学”课程获学校精品课程建设立项。2005年,大学生创新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研究获江苏大学教学改革与研究重点项目资助, 2006年,研究生创新教育教学体系研究获学校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资助。

2001年,“开展‘创造学’教学及创造教育的实践 ”获学校教学教育成果一等奖, “创造学教学及创造教育的研究与实践 ”获江苏省教学教育成果二等奖 。2002年,“创造学基础”课程获江苏省一类优秀课程,自制开发了《创造学基础》课程多媒体教学课件,《创造学基础》多媒体教案获学校讲稿(教案)评比二等奖 。近几年,小组成员发表论文近20篇。科研上的起步,为进一步推动我校“创造学”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六)“创造学”教学组织机构建立

1994年,成立了“创造学教学小组”,定期进行教研活动,统一规范教学内容,交流教学经验,交流我国创造学与创造教育的发展信息。1999年,在学校领导的关心下,成立了“江苏大学创造学研究所”,使“创造学”教育教学有了完善的组织、领导机构。

二、创造教育实践的途径与方法

从引入创造学课程开始,课程教学小组就十分注重创造教育的实践问题,着手从以下几个方面构建创造教育的实践体系,使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教师四个层次的人员都能在创造教育方面有所实践。

(一) 举办各种讲座宣传创造教育

积极开展各种形式讲座,宣传创造教育。对大、中、小学教师、各类学生、工矿企业的领导和员工等作过近200场次报告,讲授“开发创造力”、“大力培养创造性人才”、“素质教育与创造教育”、“普及创造学,开发创造力”、“人人都能创造”、“创造与创新思维”等内容。

(二)为学生提供创造实践的支撑体系

为推行创造教育,我们在为学生营造创造氛围方面作了许多努力,并且已贯穿到专业课的教学、毕业设计环节、学生的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中。学校团委成立了“创新创业学校”。

从2002年起,学校每年划拨专项经费10万,资助大学生开展科研立项活动和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4年来共有701项科研项目得到资助。近3年,本科生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30多篇,获得国家专利3项。

校团委每年举办“大学生科技节”,以 “博学、创新、挑战、成才”为活动主题,历时3个月,活动期间开展包括“星光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校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大学生网页设计竞赛等30余项活动,参与学生达20 000余人次。

学校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中,几年来一直都取得了很好成绩。

从人的发展角度来看,教育的作用由低到高应有三个层次:第一,使受教育者知道世界是什么样的,成为一个有知识的人,一个客观的人;第二,使受教育者知道世界为什么是这样,成为一个会思考的人,一个有分析能力的人;第三,使受教育者知道怎样才能使世界更美好,成为一个勇于探索和创造的人。通过引导,让他们逐渐放弃传统的应试式的学习方法,主动培养自己的创造意识。

创造学研究所自94年以来,为了克服传统教育的弊端,实施创造教育,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创造素质,创造学研究所全体人员在“创造学”教学及创造教育的研究与实践中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取得了一些成果,建立了两条主线四个层次的创造教育研究与实践模式。两条主线分别是“创造学”理论教学和创造教育实践,四个层次分别是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和青年教师;为本科生开设了《创造学基础》公共选修课,为硕士研究生开设了《创造方法论》公共选修课,为博士研究生开设了《创造人才论》公共选修课,在新教师岗前培训中开设了《创造教育论》;构建了创造教育实践体系。该体系包含撰文宣传创造教育、举办讲座宣传创造教育,为学生提供了创造实践的支撑体系,指导学生的课外科研创新活动。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推动全校教师创造教育意识的形成。

总之,对大学生创造教育教学体系和创造能力培养体系的研究,是对教育理念、教育模式的创新,是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也是新时期高等教学教育改革与人才培养中的重点。系统地探讨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和教师四个层次创造教学教育模式和创造能力培养模式,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我校在创造教育研究与实践方面所做的工作,对其他高校的大学生创造教学教育体系和创造能力培养体系的建立有一定启发和借鉴作用。

(责任编辑 朱漪云)

上一篇:互学互动教学高中化学论文范文下一篇: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设计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