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管理学范文

2023-09-17

城市管理学范文第1篇

关键词:全周期城市管理 科学化发展 精细化发展 协同化发展

一、全周期城市管理的重要意义

1.全周期城市管理理念的内涵

“全周期管理”的概念来自于管理学,是指将设计过程、生产过程、流通过程、保养维护过程与回收处理过程一体化的产业制造技术。全周期管理既是一门技术,更是一种理念,它将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视为一个整体,从而对产品的特点与个性化设计有了更为全面地认识和把握。全周期城市管理的概念与产品的全周期管理理念相仿,全周期城市管理指的是城市的治理理念,包含了从城市设计到城市发展的全过程。要树立这种全周期的管理意识,持续不断地完善城市治理体系,以便更好地应对城市治理中可能出现的一系列突出问题。

2.建立全周期管理制度的重要意义

(1)有助于城市的科学化发展

建立城市的全周期管理有助于城市的科学化发展。城市作为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家园,不仅城市规划、城市建设需要科学设计,城市治理、城市综合执法也同样需要科学的方式来指导进行。全周期城市管理,将城市规划、设计、治理综合为一个过程中去解决,有利于从源头去预防城市问题的发生,起到防患于未然的积极作用,对于已有城市问题,也有利于在后续的城市建筑规划设计中予以避免,尊重城市建设发展的规律,实现科学建城、科学治理、科学发展的有机结合。[ 1 ]

(2)有助于城市的精细化发展

建立城市的全周期管理有助于实现城市的精细化管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对美好生活需要也在日益增强,对于生活环境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随之而来的就是城市发展水平与城市居民要求之间日益增长的矛盾问题。传统的城市治理模式要么“一刀切”,要么“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无法满足不同区域、不同年龄的居民对于生活环境的不同需求。但在全周期的城市治理理念下,城市建设、发展与人民需要密切相连,将个性化设置贯穿了城市设计与治理的全过程[ 2 ],坚持以人民需要为导向,以尽力满足人民的生活需要为核心理念去建设城市、治理城市。

(3)有助于城市的综合化发展

城市的建设与治理工作,既包括科学的设计与发展,又要涉及到城市内部多元主体之间的治理工作。建立城市的全周期管理有助于建立一个全面、集中的城市管理体系,将城市管理的不同方面视为一个整体,这样不仅能有效地将城市住建部门、城市管理部门以及政务部门集中统一管理,摒弃各自为战,力量分散的局面,避免出现城市治理过程中责任不明晰,落实不到位等情况的发生,将城市规划与城市管理结合起来,在城市的规划与设计中考虑到城市治理及城市发展等多方面的需要,有助于提高城市整体治理水平,有助于政府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综合全面 发展。

二、城市管理监察部门在参与到全周期城市管理中时所面临的困境

自全周期城市管理提出以來,迅速得到了全国城市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但作为城市治理最基础的环节,城市管理监察部门在实行全周期管理制度的建设中还是遇到了许多问题与挑战。

1.城市管理精细化程度不够

(1)规章制度细节处理不到位,管理过程不够标准

促进管理的精细化发展是全周期城市管理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部分城市管理监察部门存在着生搬硬套先进城市管理制度的情况,没有结合本地区的具体情况来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工作中存在着强制居民遵守规章制度的现象,忽视了本地区的居民生活文化习惯。

(2)技术支持不到位,城市基础设施、公共信息平台与智能终端不能实现有效联动

这种情况在三、四线城市的城市治理工作中极为常见,不同单位的信息平台由多家不同的外包公司负责,缺乏统一的指导和管理,已搜集的信息不能立刻反馈并应用到城市治理活动中,导致在日常工作总是存在着滞后的 情况。

2.科学化管理水平不高

城市管理监察部门在参与到全周期城市管理时,普遍存在着科学化管理水平不高的现象。在制度上缺乏合理的顶层设计,在法规上也缺乏具体的规章制度,导致了不仅管理监察部门在日常维护城市秩序的过程中常常面临着无规可依,无序可守的窘境,城市居民对城市管理部门的日常工作也经常持怀疑甚至是否定态度,有时严重影响了工作的正常进行。

3.在城市管理过程中与其他部门没能协调一致

全周期城市管理不能依靠城市管理监察部门单独的力量去完成。但是在现实中,由于一些地区负责城市治理的机构领导缺乏“全周期管理”的意识,导致下属单位之间缺乏主动互相合作的意识,工作时各自为政,很少相互过问,比如最常见的“僵尸车”问题,解决这个问题不仅需要城市管理监察部门的不断努力,也需要交管和市政部门的通力配合,只有摒除了不同部门之间的隔阂与障碍,才能对一些城市“顽疾”从问题根源进行解决,实现精细化管理,协同化治理。

三、城市管理监察部门在T市全周期城市管理中的实践

T市曾经作为连接东北三省和内蒙古中西部地区的交通枢纽,过去发展速度较快,导致大量城市问题的堆积,新时代以来,在以人民为中心理念的指导下,T市的城市管理部门坚持贯彻和落实国家的城市治理理念,积极寻求解决城市问题的新途径,结合现有基础,针对自身存在的种种问题,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性的举措,形成了一套自己独特的管理方式,助力实现全周期城市管理。

1.坚持党建引领,深化全周期城市管理工作的落实

坚持党建引领有助于在城市治理过程中发挥出我国的制度优势,党能够统揽全局、协调各方,从而使各个部门协调行动,使整个城市治理过程能够按照“全周期管理模式”的需要,进行统一的布局和整体规划。“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面对各部门之间条块分割、责任划定不明的现状,T市由城市管理监察部门党委牵头,尝试建立联合执法制度,将各街道办事处、城市管理监察大队、市场监督管理局、市交警支队等多部门联合起来,统一进行城市管理工作,旨在整合公共力量,联合行动,确实保证有效的城市管理。同时尝试设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集联席会议,旨在统一安排部署联合行动相关事宜,通报、交流近期执法工作,协调处理联合执法中的争议,并研究解决联合行动的新情况和新问题。

2.开展学习交流,增强全周期管理意识

T市城市监察部门根据已有的学习材料和上级的传达文件,组织各中队骨干进行了城市管理理论培训,系统地学习了城市全周期管理理论。要求在日常工作中贯彻落实全周期管理意识,重视阶段性管理和过程性管理,强调城市治理工作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需要城市管理监察部门长时间、全方位、全过程的积极参与,任何实际问题的产生都有其产生过程和周期,不能简单地为了完成工作任务而治理,要切实考虑到问题产生的原因,寻求合理的对策,才能制定出正确的解决方案,才能实现城市的全周期管理。

3.紧跟时代步伐,精细管理模式

第一,T市城市监察部门坚持以为民、利民、惠民为基本原则,聚焦环境、交通等与民生密切相关的领域,将社区与城市各管理部门结合起来全面综合整治,建立“社区网格化管理、政府组团式服务”的新模式。以社区为中介整合各方资源,将网格管理职责细分给每一个具体部门,分类解决处理问题,各尽所能、各司其职处理城市管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按照细致管理、科学管理、协同管理的基本要求,建立城市管理长效机制。

第二,推进“互联网+城市管理”的建设工作,实现了城市管理与互联网技术的进一步融合,T市城市监察部门搭建了便捷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并与各个相关网站实现了互联互通,城市居民可以通过智能设备直接与相关部门进行在线沟通,实现了人民与基层各部门之间信息的高效传递,确保了沟通的时效性,提升了城市管理的灵活性。

第三,T市城市管理监察部门结合本地区的具体情况,对原有的标准规范体系进行了一系列改进,使得城市管理工作更加接地气,更加符合居民的个性化需要。同时,设置了辖区居民反馈机制,将居民的评价与相关责任中队的年终评定结合起来,从而避免了管理工作流于形式,保证管理工作切实是在为人民解决实际问题。

4.改变群众观念,普及“共建”的城市治理理念

城市的高效管理,离不开每一位市民的积极参与。T市城市管理监察部门一直在大力宣传共建的城市治理理念,并组织开展经常性活动,来鼓励T市市民参与到城市管理的每一个环节中来,一方面积极听取市民的意见和建议,使城市监察部门制定的各项规定更好地符合群众意愿,一方面能让市民真正理解城市管理工作对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意义。促进市民意识由被管理者向管理者的转变,从而全面提升城市管理的效能和水平。

5.吸纳优秀人才,提高城市治理的综合能力

城市管理部门和相关机构缺乏具备管理和城市建设知识的复合人才,各部门之间缺乏擅长大数据分析、信息综合与分享的专业人才,而导致各部门之间消息闭塞,信息流通不畅。为解决这一问题,提高城市综合治理能力,T市城市管理监察部门正在不断改进人员组成结构,招聘具有相关专业技能的人才,逐步填补人才空缺,同时加快提升自身的信息数据综合处理能力,让城市管理朝着更专业的方向发展,以便实现全周期城市综合治理模式的信息化建设。

(责任编辑:刘占行)

參考文献:

[1]黄建.引领与承载:全周期管理视域下的城市治理现代化[J].学术界,2020(09):37-49.

[2]蓝志勇.以全周期管理重塑城市治理体制机制[N].辽宁日报,2020(09).

城市管理学范文第2篇

2.一般认为,市政管理的主体是城市政府

3、城市的集聚性„,主要包括人口的集聚„.4.市辖区„可以设立若干 街道办事处,作为它的派出机关。

5.市民指居住在城市所辖区域内,持有本市有效户籍的合法公民。

6.城市经济管理的二重性是指它的 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7、城市经济的一般功能是指城市总体的共同性功能,主要是„为国民经济服务。

8.城市人口的机械增长,是指由于人口迁移而引起的城市„

9.外部规模经济„..一种是地方化经济,一种是 城市化经济。

10.从国外的一般经验来看,分级管理各负其责的从属性原则是各国突发„

11.紧急事件 是一种特别的、迫在眉睫的危机或危险局势,影响全体公民„

12.区域规划 是指在某个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对国民经济和社会进行综合性„

13、危机管理是指组织对所有危机发生因素的预测、分析、化解、防范„

1.从城市的形成„.,城市最初是一种具有防御和商品交换 功能的人类定居点。

2.一般认为,市政管理的主体是城市政府

3、城市的集聚性„,主要包括人口的集聚„.4.市辖区„可以设立若干 街道办事处,作为它的派出机关。

5.市民指居住在城市所辖区域内,持有本市有效户籍的合法公民。

6.城市经济管理的二重性是指它的 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7、城市经济的一般功能是指城市总体的共同性功能,主要是„为国民经济服务。

8.城市人口的机械增长,是指由于人口迁移而引起的城市„

9.外部规模经济„..一种是地方化经济,一种是 城市化经济。

10.从国外的一般经验来看,分级管理各负其责的从属性原则是各国突发„

11.紧急事件 是一种特别的、迫在眉睫的危机或危险局势,影响全体公民„

12.区域规划 是指在某个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对国民经济和社会进行综合性„

13、危机管理是指组织对所有危机发生因素的预测、分析、化解、防范„

1.从城市的形成„.,城市最初是一种具有防御和商品交换 功能的人类定居点。

2.一般认为,市政管理的主体是城市政府

3、城市的集聚性„,主要包括人口的集聚„.4.市辖区„可以设立若干 街道办事处,作为它的派出机关。

5.市民指居住在城市所辖区域内,持有本市有效户籍的合法公民。

6.城市经济管理的二重性是指它的 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7、城市经济的一般功能是指城市总体的共同性功能,主要是„为国民经济服务。

8.城市人口的机械增长,是指由于人口迁移而引起的城市„

9.外部规模经济„..一种是地方化经济,一种是 城市化经济。

10.从国外的一般经验来看,分级管理各负其责的从属性原则是各国突发„

11.紧急事件 是一种特别的、迫在眉睫的危机或危险局势,影响全体公民„

12.区域规划 是指在某个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对国民经济和社会进行综合性„

13、危机管理是指组织对所有危机发生因素的预测、分析、化解、防范„

城市管理:城市管理是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在不同行政关系影响下,以城市这一空间、经济、社会系统的运行为对象的治理活动。城市管理的根本目标在于根据公众需求,在不破坏城市生态友好程度的基础上,采用协调、规划、控制、建设、引导等管理方法,提升或继续城市在区域中的综合竞争能力,从而为城市公众营造宜居、宜业的发展环境。 城市政府职能:城市政府职能是指城市政府在依法管理城市公共事务中所承担的职责和具有的作用,从动态来看,它是城市政府行使职权、发挥作用的一系列活动的总称。

经营城市:“经营城市”即指城市政府运用市场经济手段,对城市的自然资源、基础设施和人文资源等进行优化整合和市场化营运,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高效使用。

城市营销:城市营销,即把城市地区视为一个市场导向的企业,将地区的未来发展愿景作为一个吸引人的产品,通过强化地方经济基础以及更加高效地满足和吸引既有的和潜在的目标市场(主要包括产业、投资者、定居人口、观光游客和会议人士等),来主动营销地区的特色。

城市经济管理:城市经济管理指城市政府和其他多元主体一同运用经济、行政、法律、制度、协商等手段对城市经济环境、经济活动进行有效的控制和协调,以使城市经济健康稳定地发展,并取得“满意”效益的全过程。

城市人口管理:所谓城市人口管理,就是指城市政府对城市居民户籍和人口变动、人口流动的行政管理工作。

预算外资金:预算外资金是地方财政或城市事业单位直接掌握的财政性资金,即根据国家财政管理制度的规定,不纳入国家预算,由地方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自收自支,满足各自特殊需要的财政资金,是下放财权的一种管理形式。这部分资金一般都有规定的收入来源和提取标准,有确定的用途。城市社区管理:城市社区管理是指在市及市辖区人民政府的领导下,以街道为主导、居委会为协同,以社区组织和社区成员为依托,运用行政与法律、经济与教育、公德与情感等手段,合理调配和利用社区资源,发展社区事业,提高社区成员的生存质量,促进社区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过程。城市社区管理的内容:(1)社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2)社区环境卫生管理(3)社区卫生保健(4)社区精神文明建设

城市环境管理:城市环境管理(UEM)指按照一定环境功能目标,运用行政、法律、教育、经济与科学技术等手段,协调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与城市环境之间的关系,以防止环境污染、维护城市生态系统平衡的一种措施。

排污权交易:排污权交易是指在一定的区域内,在污染物排放总量不超过允许排放量的前提下,内部个污染源之间通过货币交换的方式相互调剂排污量,从而达到减少排放量,保护环境的目的。 循环经济:循环经济的涵义是:以可循环资源为来源,以环境友好方式利用资源,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并举,把人类生产活动纳入到自然循环过程中,经过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努力,使生态负增长转变为生态正增长,实现人类与生态的良性循环。这种发展战略观对于我国现状资源和能源短缺十分突出的大多数城市来讲具有重要的意义。

城乡一体化:城乡一体化是指城市和乡村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通过要素的自由流动和人为协调,达到经济一体化和空间融合的系统最优的状态。此时的城乡系统是资源配置合理,城乡共享现代文明的“自然—空间—人类”系统。城乡一体化亦表示达到这一状态城乡关系日益优化的过程。城乡一体化是城乡统筹发展的最高表征。

危机管理:危机管理是指组织对所有危机发生因素的预测、分析、化解,防范等等而采取的行动。包括组织面临的政治的、经济的、法律的、技术的、自然的、人为的、管理的、文化的、环境的和不可确定的所有有关因素的管理。

1、现代城市管理特征

(1)协调管理目标的前瞻性与持续性。

(2)注重城市管理主体的多元性与参与性。 (3)注重管理决策的合法性与科学性。 (4)培养管理方式的系统化与市场化。

2、如何对城市基础设施管理体制进行改革? (1)使基础设施建设从事业型转向企业型 (2)使基础设施从福利型转为营利型

(3)使城市基础设施由保险型转为竞争型

(4) 使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从人治型转为法治型

3、当前我国区域协调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产业的分工与合作 (2)环境的治理与自然生态、人文资源保护(3)基础设施建设的协调和共享 (4)共同的行为规则和标准的制定(5)区域整体形象塑造与创新网络构建

4、城市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

(1)战略依据 (2)战略愿景(战略目标)(3)重点战略 (4)战略措施 (5)战略反馈

5、我国城市人口管理的特征

(1)城市户籍制度 (2)居民身份证管理 (3)城市计划生育管理(4)城市流动人口管理

6、城市环境管理的基本原则

(1)全面规划、合理布局 (2)综合利用、化害为利 (3)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4)“三同时”原则 (5)依靠群众、大家动手 (6)污染者负担原则

7、市民参政的主要内容

(1)政治参与、行使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项基本权利,履行公民与市民的各项义务。

(2)行政参与、主要包括参与城市政府的各项行政决策、行使行政监督权等。

(3)社会参与、主要包括参与城市社区、基层居民自治和其他社会组织的各项活动。

8、城市自然灾害应对的原则?

城市处于自然系统中,对于自然灾害不能完全避免,应对自然灾害城市应当在如下4个方面进行努力:(1)建立科学的政策指挥体系和过硬的反应队伍。(2)建立完善的技术支撑体系,包括预警和信息发布平台。(3)提供城市空间规划建设保障,提供必要的应急避难场所并减少灾害损失。(4)进行宣传教育,使市民在自然灾害面前临危不乱减少损失。

9、突发事件管理结构中决策系统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1)制定突发事件处理预案,构建预案储备库。 (2)对突发事件的性质、程度、潜在范围和影响进行预判断,在此基础上根据应急预案启动危机处理过程。

(3)不断调整细化对事件的判断。

(4)对事件的处理做出针对性的、可执行性决策。 (5)根据决策的执行调整或者重新制定决策。

10、新条件下城市经济管理领域的核心任务是什么?

(1)构建适应现代城市发展需要的经济管理体制。 (2)引导城市产业结构合理有序升级。

(3)筹谋解决结构性失业与总量过剩失业问题。

11、城市环境的主要特征?

(1)复合性(2)人为性(3)开放性(4)脆弱性

12、囚徒博弈及其破解对现代城市管理的启示是什么?

城市管理中存在的诸多问题都是囚徒博弈的结果和囚徒困境的表现:(1)城市公共产品供给不足(2)城市公共组织效率缺失(3)城市、区域之间竟争恶化

13、城乡一体化的战略意义

(1)实现城乡一体化是城乡二元结构转换的需要 (2)“分久必合”——城乡复合系统发展的需要 (3)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需要

14、新公共管理对现代城市管理的启示? (1)培育多元主体共治

(2)对城市政府职能重新定位

(3)管理手段上注重引入私营部门的先进理念和方法

15、城市群协调发展的益处?

(1)有利于降低运行成本,生产要素之间的流通,有利于资源在更大空间内进行配置。

(2)市场规模扩大,使各城市更有可能获得规模经济,提高生产率。

(3)城市群协调发展有利于激化城市内部竞争,迫使企业降低成本,提高生产率。

(4)在城市一体化的平台上,有利于研发与生产的结合,增进相互间的学习与交流。

(5)城市群采取协调一致的行动加强和扩大对外经贸合作,有利于融入国际市场。

(6)有利于培养城市的区域归属感,凝成一种合力。

(7)有利于提升城市群区域对外资的吸引力。 (8)城市群协调发展能够使区域在经济、社会与环境方面取得平衡,维持地区的持续竞争力与魅力。

16、城市边缘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 存在问题:(1)发展经济无序,违法用地、违章建设现象普遍存在;(2)基础与公共配套设施不配套,生活环境质量较差;(3)经济收益主要依赖不断升值的土地及物业租赁,利益调控缺乏弹性;(4)社会治安形势严峻,是刑事犯罪的高发区;(5)精神文明建设落后,社会文化层次偏低;(6)流动人口大量聚集,是城市人口管理的“盲区”。 产生原因:(1)城乡二元管理体制制造成的双重标准和管理漏洞是根本原因;(2)管理的理念仍停留在农村层面,导致了问题的复杂化和治理难度加大;(3)改制与后续管理衔接不够,造成改革不彻底或阻力较大;(4)在城市化扩展中对城市边缘化的规划建设与管理滞后。

17、城市事故灾难处理的原则

(1)积极疏散救治,减少人员伤亡;(2)加强日常安全管理,防患于未然;(3)积极努力创造安全空间,减少事故隐患。

18、引导城中村城市化对策

(1)从发展决策入手,进一步集中城市决策权;(2)从城中村内在要求入手,启发、鼓励其自身进步;(3)从体制入手,改革土地、人口与城市管理体制;(4)从经济入手,将城中村纳入城市经济体系;(5)从文化入手针砭城中村弊端,弘扬城乡融合与现代文明;(6)从法律入手,严肃处理城中村所滋生的违法现象;(7)从组织人事入手,培养高素质的城镇领导人;(8)借鉴其他城市处理城乡矛盾的经验;

1、试述新形势下我国城市发展战略管理的潜在重点。

(1)全面导入绿色GDP、人文GDP的目标绩效观 我们追求的发展,应该是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应将“经济GDP”、“人文GDP”和“绿色GDP”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2)构建敏捷城市,提高城市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敏捷反应能力(1)信息敏捷(2)人员敏捷(3)制度敏捷(3)全面导入循环经济。循环经济的涵义是:以可循环资源为来源,以环境友好方式利用资源,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并举,把人类生产活动纳入到自然循环过程中,经过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努力,使生态负增长转变为生态正增长,实现人类与生态的良性循环。(4)重视突发事件管理在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同时,需要制定一个有效的,能够帮助快速沟通、快速做出影响评估和控制的危机管理计划,并使之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是最为重要的部分。

2、试述中国城市成长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城市建设用地数量的增长已经超过超过城市用地负荷,尤其是规模较小的城市,用地扩张过快的现象十分突出。(1)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低下。土地利用效率低下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土地的经济产出率较低,另一方面土地的开发利用程度较低。(2)城市新区开发的倾向严重。(3)城市空间结构不合理。城市空间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为土地利用总体结构的失衡和空间利用方式违背地租规律。

3、如何实现城乡一体化?

(1)城乡一体化不是城乡“一样化”和“平均化” 城乡一体化强调城乡间各要素的融合、贯通,但并不排斥差别,相反,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可以将差别转化为各自的特色,这将有利于形成城乡系统的高层次协调发展。(2)城乡一体化的动力机制: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农村的发展,不能单靠城市化的辐射,也不能盲目推行农村工业化,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必须两头启动,依靠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加以推进,这就是城乡一体化的动力所在。(3)城乡统一市场的建立是城乡一体化的核心。市场是城乡经济联系的纽带,也是缩小城乡差距、优化城乡资源配置的有利渠道。城乡经济要素的流动,是二元结构转换、城乡协调发展的关键。需要打破原有的各种体制束缚,以市场体制为契机,在原有城市市场和农村市场的基础上,构建城乡统一市场。(4)城乡一体化要从人的需要出发,即“以人为本”。城乡发展从本质上来说是人与自然在协调基础上的自我发展。城乡一体化建设要求为人类创造一个良好的生产、生活和发展的环境,同时要有利于提高人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广大农村人口的素质,使其享受现代城市文明,从而利于整个社会的进步。

4、城市规划工作的特点?

(1)综合性城市规划需要对城市的各个要素进行统筹安排,使之各得其所、协调发展。综合性是城市规划工作的重要特点。

(2)法治性、政策性城市规划中,一些重大问题的解决都必须以有关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为依据。城市规划工作者必须学习各项法律法规,加强法制观点。

(3)地方性城市规划既要遵循科学规律,又要符合当地规律,尊重当地人民的意愿。

(4)长期性、经常性城市规划既要有现实性,又要有预见性。既要解决当前问题,又要预计以后的发展要求。

(5)实践性城市规划要充分反映建设实践中的问题,有很强的现实性。城市规划的实践性还在于其可实施性。

5、试述我国城市污染治理的主要瓶颈。 (1)思想观念的转变相对滞后

在错误发展观指导下,人类对资源采取掠夺式开发,资源回收和循环利用水平低,其结果是资源严重破坏,环节严重污染。 (2)污染治理机制尚不健全

当前城市环境污染治理机制尚不健全,公共环境由企业和个人处理还存在诸多问题,排污费收取标准还不完备,环卫公司市场化改革还存在困难。 (3)技术水平不高和经费不足仍是污染治理的强硬约束

我国现有的垃圾处理技术仍然十分低下,环卫经费严重不足,这些都严重制约着城市的污染治理。 (4)污染治理的公众参与度不高治污之重不在于“治理”,而在于“预防”,“预防”是根本。而“预防”需要靠城市公众来自觉自愿地维护公共环境。但目前城市公众的诸多陈规陋习和不良习惯仍然影响着城市的公共环境。

6、城市政府职能的特点。

城市管理学范文第3篇

一、“网格化”管理的构建

1、以社区、街道居民委员会所辖的区域为网格单位,一个社区、一个街道居民委员会为一个网格,园区所辖多少社区,划分为多少个城市管理网格,从而形成园区整体城市管理网络。

2、网格确定全面覆盖,周边界限明确,不留空白区域,不交叉重叠,区域内包括主次干道、背街小巷、公共场所、居民小区等。

二、网格化管理的责任

1、社区、镇、村、组是城市管理网格化的责任主体,城市管理执法队为网格化管理基本责任单位,其负责人是网格化责任制责任人,进社区城管专干、爱卫专干为网格化责任制直接责任人。

2、每个网格由一名城管专干或爱卫专干负责,城管专干全权负责网格内城市管理事宜及巡查,城管专干由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队统一管理,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及时上报,担负核查处置的责任。

3、在醒目位置设置服务提示牌,公布直接责任人姓名、联系方式、责任内容,接受居民监督,共同解决社区内城市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4、网格直接负责人对网格内城市管理事宜全权负责。对设计城市管理范畴内的时间,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及时上报,担负核查、处置、反馈的责任。

三、网格化管理的管理职责

1、设计环境卫生管理方面。城管专干按照相关要求,协助建立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指导、督促所辖网格的“门前三包”等市容环境卫生管理工作,重点道路两侧、居民小区的占道经营、倚门设摊以及乱悬挂、乱堆放、乱晾晒、乱张贴、乱涂写等违规行为。指导督促所辖网格及时清扫道路、清运生活垃圾,保持良好的市容秩序。

2、设计城市规划管理方面。及时发现、制止违法建设,并按照权限和程序作出处置,对违规、违法行为和时间予以及时的纠正和查处。

3、设计城市园林绿化管理方面。及时查处占压、占用、损坏绿地和树木的行为,确保人行道树上拉绳、挂晒等现象。对于违反规定的行为以及时纠正和查处。

4、涉及交通管理方面。成立交警队伍,对园区内机动车占道、乱停放的车辆进行整治。做到各类车辆停放整齐,有序排列。

5、及时纠正和查处其他违规行为。

四、网格化管理的责任考评。

1、网格责任考评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

2、考评以随机检查和日常督察相结合方式进行,同时参照园区管理部门和居民代表的评议。随机检查由园区城管办组织开展;日常督察由园区城管执法队组织开展。

城市管理学范文第4篇

姓名:

得分:

一、 填空题(每空1分,共22分)

1.路边有未经许可卖早餐的摊点,上报问题时大类( )小类( )。

2.“油烟污染”属于( )大类。

3.未经批准占道设臵、摆放广告牌、灯箱、充气模型、拱门等属于事件类中( )大类。

4.监督员对责任网格实行不间断( ),及时( )地采集和上报信息,确保巡查频次主干道每天不低于( )次,次干道每天不低于( )次。

5.工作时间城管通一定要开启( ),城管通要允许后台运行,不能退出程序,并不间断的查看城管通信息。

6.每个巡查员在自己负责的( )内上报问题,超出范围会无法上报。

7.“城管通”手机上报案件的图片原则上不低于( )张,包括( )、( )和( )。

8.部件:即物化的城市管理对象,主要包括道路、桥梁、水、电、气、热等市政公用设施及公园、绿地、休闲健身娱乐等公共设施,也包括门牌、广告牌匾等部分非公共设施。城市管理部件共( )大类( )小类。

9.事件:是指人为或自然因素导致城市市容环境和环境秩序受到影响或破坏,需要城市管理部门处理并使之恢复正常的事情和行为的统称。城市管理事件共( )大类( )小类。

10.问题上报包括( )、( )、( )、( )。

二、 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

1. 下列不属于事件类扩展事件的是( )。 A、毁绿占绿 B、违章接坡 C、占道促销宣传 D、LED屏 2. 自来水管或闸门井、水表井内设施损坏导致的跑、冒、滴、漏路面出现地表溢水事件属于的类别是( ) A、道路交通 B、公用设施 C、突发事件 D、扩展事件 3. “施工废弃料”属于以下哪种分类( )

A. 事件 施工管理B. 事件 街面秩序C.事件 市容环境D.部件 扩展部件

4. 下列不属于事件类市容环境的( )

A、私搭乱建 B、废弃车辆 C、暴露垃圾 D、1道路积雪结冰 5. 下列选项中属于事件街面秩序类的是( )。 A、污水井盖丢失 B、占道广告牌 C、店外经营D、非装饰性树挂

6. 事件类突发事件不包括( )

A、路面蹋陷 B、道路积雪 C、污水井盖丢失 D、道路积水 7. 数字化城管监督员在接到核查案件后应在( )内及时核查上报。

A、1小时 B、30分钟 C、6小时 D、40分钟 8. 河堤破损归属( )类别。

A、市容环境类 B、突发事件类 C、道路交通类 D、施工管理类 9. 井盖标有“网络通讯”字样井盖属于( ) A.网络通讯井盖 B.通讯交接井盖 C.网络井盖 D.通讯井盖 10.下列对于“交通信号设施”分类正确的是( )

A.部件 街面设施B.部件 公共设施C.部件 道路交通

D.部件

其他设施类

11.“监控电子眼”属于部件类的( )

A.部件 公共设施 B.部件

道路交通 C.部件

市容环境D.部件

扩展部件

12.下列哪一类不属于部件类园林绿化的( )

A.行道树 B.地灯 C.街头坐椅 D.雕塑 13.“商业噪音”属于事件类的( )

A.市容秩序 B.宣传广告 C.街面秩序 D.施工管理

14.下列对于“非法小广告”分类正确的是:

A.事件 宣传广告 B. 事件

街面秩序C.事件

市容环境 D.事件 扩展部件

15. 公交站亭的监管单位是( )

A.城市管理局 B.公交总公司 C.交通局运管处 D.交通局

三、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计16分)

1.下列属于部件道路交通类别的有( )。

A、停车场 B、存车支架 C、治安亭 D、监控电子眼 2.下列属于部件公共设施类别的有( )。

A、高压线铁塔 B、邮筒 C、健身设施 D、街头座椅 3.下列属于部件类房屋土地的有( )。

A、宣传栏 B、地下通道 C、人防工事 D、公房地下室 4.下列属于事件市容环境类别的有( )。

A、水域秩序问题 B、道路积水结冰 C、废弃车辆 D、油烟污染 5.下列属于部件市容环境类别的有( )。

A、报刊亭 B、垃圾箱 C、花架花钵 D、公共厕所 6.下列属于部件类扩展部件的有( )

A、车止石 B、减速路挡 C、路灯控制器 D、早餐车 7.下列属于部件类园林绿化的有( )

A、古树名木 B、护树设施 C、花架花钵 D、街头座椅 8.下列属于部件类其他设施的有( )

A、重大危险源 B、工地 C、水域附属设施 D、水域护栏

四、判断题(每题1分,共计18分)

1、按照省住建厅标准,监督员核查率不低于95%,按时核查率不低于85%,核实率不低于95%,按时核实率不低于90%,有效上报率不低于95%。( )

2、城管通手机每天下班时一定要选择下班打卡后再退出,否则第二天无法记录你已上班。( )

3、周六上午、节假日可以上报事件类、部件类问题。( )

4、上报施工渣土、施工废弃料的问题,要现场查看是何类施工

废弃料并在问题描述中注明是什么部门施工造成的。( )

5、上报井盖、交接箱、线缆类问题时要现场核查权属部门并在问题描述内注明,通讯井盖要标注到各运营商(电信、移动、联通、广电、共建),如果实在现场无法识别的,在问题描述后的括号内注明。( )

6、“城管通”为巡查员工作专用,只限巡查员本人使用,必须妥善保管,做好日常基本维护,不得外借或用作他用。( )

7、上报案件的图片原则上不低于3张,其中全景图要采取手机竖拍的方式进行拍摄。( )

8、上报案件的图片既可以反映一个问题,也可以反映多个问题。( )

9、根据巡查实际情况,监督员可以自行处理一些影响城市管理的轻微部件或事件类问题。( )

10、监督员对案件进行描述时,用字要准确、语句要通畅、内容要简明扼要,无错字、漏字,语句不通。( )

11、“城管通”无法使用时,应及时向监督管理科报告,不得影响正常工作。( )

12、监督员在案件上报中地图定位与问题描述地点不一致时,指挥中心不予立案。( )

13、某个十字路口四个方位的交通信号灯均不亮,监督员上报此类案件时四个方位均需拍摄。( )

14、工作期间每天上午10:30之后和下午4:30之后不上报机动车乱停乱放类问题。( )

15、维修路面后起保护的施工渣土5天内不上报;路牙石在50米范围内损坏1块的不上报,2块以上的上报。( )

16、路面破损上报标准:一是脱面的不报、二是坑塘的要报、三是路面破损面积超过一平方以上的要报;四是路面破损存在安全隐患的要报。( )

17、监督员在拍摄交通信号灯、路灯杆等公共设施过程中,全景图一定要拍摄全貌,以便中心座席员有效识别公共设施类别,便于派遣至相应职能部门处臵。( )

18、三个轮子的非机动车乱停乱放暂不上报(非机动车目前只上报自行车和两轮电瓶车,连片5辆的上报,低于5辆的可自行处臵);三轮车在禁区行驶要上报。( )

五、简答题(共14分)

城市管理学范文第5篇

1.居民委员会的性质可以总结为(ABCD)。

A.基层性

B.群众性

C.自治性

D.社会性

2.关于社区的管理,国外主要的组织管理模式是(BCD)。

A.集中型

B.混合型

C.政府主导型

D.自治型

3.城市规划是伴随着(D)的产生而出现的。

A.农业

B.工业

C.服务业

D.城市

4.城市经济管理具有(ABCD)的特征。

A.综合性

B.兼顾性

C.综合性

D.区域性

5.(BC)属于我国城市政府财政收入的预算外收入来源。

A.利润收入

B.上级财政的转移支付

C.政府公债

D.税收收入

6.公共住房一般具有(AC)的性质。

A.社会商品

B.公共性

C.社会福利

D.服务型

7.城市规划是伴随着(D)的产生而出现的。

A.农业

B.工业

C.服务业

D.城市

8.我国目前的城市环境污染主要表现(ABD)。

A.水污染

B.固体废弃物污染

C.视觉污染

D.大气污染

9.西方国家区域协调的多元调控模式主要以(ABC)为代表。

A.德国

B.英国

C.丹麦

D.美国

10.一个理想的循环经济系统通常主要包括的行为者是(ABCD)。

A.处理者

B.消费者

C.废物处理者

D.资源开采者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

11.市民参政:市民参政是指市民个人或群体通过一定途径和形式向政府及其领导人员提出各种要求和

建议(亦称市民的利益表达),向有关部门进行检举揭发,行使选举、罢免、监督等权利,阻止或促成某项政策的行为,参与城市管理与决策的各项活动。

12.居民身份证制度:居民身份证制度是为了便利公民进行社会活动,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合法权益的一种管理制度。

13.城市物流规划:城市物流规划是指为促进以城市为中心的区域内物流业在一定时期的发展,综合考虑城市物流与区域经济的相互关系及物流活动所带来的影响,而做出的财物流政策、措施及物流基础平台的整体设计。

14.城市环境:城市环境是指影响城市人类活动的各种自然的或人工的外部条件的总和。

三、简答题(每小题12分,共36分)

15.治理(管治)的特征。

答:(1)治理不是一整套规则,也不是一种活动,而是一个过程;(3分)

(2)治理过程的基础不是控制,而是协调;(3分)

(3)治理既涉及公共部门,也包括私人部门;(3分)

(4)治理不是一种正式的制度,而是持续的互动。(3分

16.公共住房供给的主要管理内容。

答:公共住房供给的主要管理内容是:

(1)住房建设的资金概算;(3分)

(2)住房建设的适当规模;(3分)

(3)公共住房区位选择;(3分)

(4)公共住房建设政策。(3分)

17.城巾利时城市建设管理的负面影响是什么?

答:城中村对城市建设管理的负面影响:

(1)城市整体环境的恶化;(4分)

(2)土地资源的浪费和远期更新成本的增大;(4分)

(3)社会问题的滋生。(4分)

四、论述题(24分)

18.根据《城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要求,试论述城市突发事件处置过程需要遵循的工作原则。

答:1)以人为本,减少危害;

2)居安思危,预防为主;

3)统一领导,分级负责;

4)依法规范,加强管理;

5)快速反应,协同应对;

6)依靠科技,提高素质。

城市管理学范文第6篇

摘要:社区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空间单元。由于传统体制的惯性,在物业管理和社区管理发展都不成熟的情况下,在社区这个“微型社会”中,二者经常会发生职能混淆与碰撞。随着城市的发展,民主和法治的进步,现代城市社区管理与物业管理的关系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本文主要探讨现代城市社区管理与物业管理的关系,在此基础上研究如何改善和协调两者的关系,共同为构建和谐社区努力。

关键词:社区管理;物业管理;物业服务企业;社区物业管理

随着住房制度改革的推进,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物业管理(简称物管)作为一种和现代化房地产开发方式相配套的综合管理方式应运而生,与原有的社区管理方式结合起来共同为管理和服务社区居民而努力。但由于传统体制的惯性,在物业管理和社区管理发展都不成熟的情况下,在社区这个“微型社会”中,二者经常会发生职能混淆与碰撞。社区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空间单元,社区是否和谐,与每位成员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更关系着整个和谐社会的构建。随着城市的发展,民主和法治的进步,现代城市社管与物管的关系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本文主要探讨现代城市社区管理与物业管理的关系,在此基础上研究如何改善和协调两者的关系,共同为构建和谐社区努力。

一、传统社区管理与物业管理关系

“社区”是社会学中的基本概念,最早是在德国社会学家斐迪·滕尼斯的《社区与社会》一书中提出。一般认为:社区就是在一定地域内发生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有特定的生活方式并具有成员归属感的人群所组成的相对独立的社会生活共同体。从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涌现出一批有关探讨社区管理问题的学术著作,对于社区管理的界定也都各有代表性。传统意义的社区管理,主要是指一定的社区内部各种机构、团体或组织,为了维持社区的正常秩序,促进社区的发展和繁荣,满足社区居民物质和文化活动等特定需要而进行的一系列的自我管理或行政管理活动。

“物业”指的是已经建成并竣工验收投入使用的各类房屋建筑及其所属配套设施与场地。传统的物业管理是指为使物业发挥最大的使用价值和经济效益,保障舒适安全的小区环境和家居生活,需要建立对物业的系统有序的管理与维修养护,即“物业管理”。

探讨传统社管与物管的关系,首先要看二者之间的异同。首先,从性质上看,社区管理是一个综合性管理,它是街道办事处、居委会对社区服务、社区卫生、治安管理、综合治理和精神文明建设等实行组织领导、综合协调、执法检查等活动,具有行政管理职能,它的对象主要是人,而物业管理是以各类房屋、建筑物及配套设施设备、小区公共场地的使用、维修、保养为核心的专业管理服务,两者虽有不同,但有所交融;其次,从管理区域来看,社区管理具有区域性,按照行政区域划分,一般来讲,一个社区往往包含了几个楼盘和小区。而物业管理一般以一个小区为单位,是构成社区的基础;再次,从目标来看,社区管理是在街道的指导下,社区各团体、居民共同参与的管理,主要围绕人的生活来实施。物业管理主要围绕业主的居住环境进行,从外部入手,也就是对物业进行管理,对人进行服务。两者目标不尽相同,但都是以人为本,都是为了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促进小区、社区的稳定和发展。

从以上的论述中我们不难发现,传统社管与物管的关系是在特定的条件下,在一定的阶段内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承的,但是由于关系尚未理顺,在社区这个“微型社会”中,物管与社管经常会发生职能混淆与碰撞。原有的社区管理模式属于政府导向型的管理模式,它主要是以各街道、社区居委会为主体,其他社区组织共同参与配合下对社区的公共事务、社会事务等进行管理。由于社区管理与物业管理都是对与城市居民日常生活相关的诸多方面的日常管理,两者之间存在着很多相似之处,如地域重合、硬件共享、宗旨和目标相近、管理的人员相近等,而且在相关的规定中,社区管理组织的某些职责与物业管理公司的服务内容有所交叉,又由于传统体制的惯性和经济利益的驱动,两者经常出现很多磨擦和碰撞。以我市为例,目前实行物业管理的绝大部分社区居委会与物业管理公司之间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矛盾,如有的社区居委会想将空置的物业管理用房作为社区活动场所,但物业管理公司不予支持,双方矛盾尖锐,如业主遇到房屋或公共设施毁损求助于物业无法及时得到处理时又会将问题反映到社区居委会,而物业有的时候对于来自居委会的意见不予重视,很多影响居民正常工作和生活的问题得不到及时的解决等等。

二、现代城市社区管理与物业管理的关系

随着现代城市的发展,民主和法治的进步,原有的社区管理与物业管理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代城市社区物业管理与物业管理都被赋予了新的含义,而二者的关系也随之有了新的发展。

现代社区管理是指在社区党组织领导和基层政府组织的领导下,社区居民与居民委员会在业主委员会、物业公司、社区中介组织等组织的辅助下,为维护社区整体利益、推进社区全方位发展,采取一定的方式,对社区的各项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进行的自我管理。

而物业管理随着我国现代城市发展与法治进步也被赋予新的含义。2007年8月31日,中国政府网发布《国务院关于修改〈物业管理条例〉的决定》,该决定于2007年10月1日起施行。《决定》将“物业管理企业”修改为“物业服务企业”。 两个字的变化不仅仅是文字游戏,而是清晰地表明了物业公司的新定位,进而要求物业行业根据新的理念调整管理与服务的模式,能够适应新的时代对物业行业提出的新的要求。新的物业管理的定义是指业主通过选聘物业企业,由业主和物业管理企业按照物业服务合同约定,对房屋及配套的设施设备和相关场地进行维修、养护、管理,维护相关区域内的环境卫生和秩序的活动。

而社区物业管理作为物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织部分,是目前物业管理业务覆盖最广泛的业务类型,也是物业管理中艰巨而复杂的任务。社区物业管理是指物业管理企业运用现代管理理念及管理手段,依法或依合同对其负责社区内的居民、房屋建筑及其配套的设施设备、绿化、交通、治安、环境等管理项目进行维护、修缮、整治及服务的过程。社区物业管理使社区内的居民能有优美、方便、舒适、安全、安静的居住环境和条件。

现代城市社区管理与物业管理逐渐形成了相融性的关系。这首先体现在物业管理和社区管理互为作用与影响。社区是一个社会的缩影,社区管理中既有对物业本身的管理,又有对社区服务实施综合利用的管理,同时还涉及社区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其次,物业管理离不开社区,必须服从于社区管理,物业管理是社区管理的子系统。物业管理总是依托于特定的社区来开展。再次,培养良好的社区环境和社区参与意识,也能够为物业管理的正常开展打下基础。

但是,现代城市社区管理与物业管理的相融性关系并不成熟。主要体现在第一主体角色不明确。街道组织作为行政性管理主体,既要充当政府角色,贯彻政策法规,又要承担社区服务工作,变成了全方位的管理者。物业管理公司是经济性服务主体,主要职能是满足社区中个性化、多样化和非组织化的社会生活需求,依合同对业主委员会负责。《国务院关于修改〈物业管理条例〉的决定》中将“物业管理企业”修改为“物业服务企业”从法律依据上引导物业管理企业从管理性的主体改变为服务性组织。许多物业服务企业脱胎于原有的物业管理企业,未能及时转变工作理念和工作方法。具体现象如街道组织经常指责物业管理公司不听招呼,无视政府权威,不积极赞助公共工程和公益事务,配合支持不够;物业管理公司则多抱怨街道居委会样样插手,事事干涉,摊派多多,索求无度等等。第二职能重叠。根据现有的法律法规来看,在城市管理过程中,由街道组织承担的职能约有十二项,其中不少职能与物业管理公司的业务范围发生了交叉。第三权力越位。有的街道办事处直接组建各类服务公司,强制高价承接物业公司以外的业务,居委会利用办公用房、违章搭建搞创收,与物业管理规章相抵触,为了追逐利益,造成角色错位、权力越位。造成以上状况的原因是错综复杂的,其中既有传统观念和传统体制的影响和制约,也有现有法律法规的及相关政策的不完善,而居民的生活方式以及民主和法治意识等也是重要的因素。

三、改善和协调社管与物管关系,构建和谐社区

社区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空间单元。真正的城市和谐社区是一个旨在追求经济消费适度化、基层政治民主化、社会管理多元化、邻里关系和谐化、居住环境生态化,并且具有浓郁人文精神和地方文化特色的特殊地域空间。建设城市和谐社区就要重建多元互动合作的社区综合治理机制。政府、企业、社区组织、居民之间重建平等、交流、协商、互动、合作的新关系,构筑社区治理体系,为社区居民提供多元化、专业化、高效率的社会公共服务,满足居民物质和精神需求。因此,构建和谐社区必须改善和协调社区管理与物业管理的关系。具体的措施有:

第一,必须正确认识社区管理与物业管理的关系。正如前文所论述的,二者在城市社区的建设和发展中是不同的主体,社区管理的主体街道组织是行政性管理主体,而物业服务企业作为经济性服务主体,他们承担各自的义务,履行其各自职责。在社区管理中互相影响和作用,为社区居民提供多元化、专业化、高效率的社会公共服务,满足居民物质和精神需求。根据《鞍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的要求,提高城市管理现代化水平,就“要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落实重心下移的各项措施,探索建立市、县(市)区、街相互衔接、合理分工和规范高效的城市管理模式。大力加强城市社区建设,建立健全社区民主管理制度,逐步完善责权明确、运行有序的社区管理体制”。

第二,要规范街道居委会的行为,特别是要约束其经济职能,严格限制搞经营创收,促进社区公共事务协作。街道组织要舍得从市场或企业管理事务中剥离出来,交给物业服务企业和专业化经营单位承接。

第三,要提高物业服务企业的整体服务水平。物业服务企业的中心是服务,在服务中加强管理,在加强管理中更好地服务。以服务意识、服务质量、服务内容为中心,未来的物业服务企业,服务是理念,管理是手段,管理与服务要有机结合,通过对物的管理,实现对人的服务,满足居民物质和精神需求。

第四,要充分发挥业主委员会的作用,重视发挥其在社区事务中的功能。从制度上体现和维护街道组织、物业服务企业、业主委员会三方平等的法律地位关系,树立业委会在社区内的威信,以达到三方主动合作、分工配合、相互监督的平衡,共同努力搞好小区管理服务工作。

第五,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改善和协调二者关系指明方向。由于物业管理是个新兴的行业,其整体法治建设严重滞后于物业管理行业的发展,致使物业管理市场不规范,物业管理活动中各方面主体的权利、义务不清,合法权益得不到保护,政府的监督管理缺乏法律依据,大量矛盾纠纷得不到解决。建设和谐社区,必须要尽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参考文献:

[1]娄成武.社区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娄成武.社区管理学(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娄成武.社区管理学(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陶希东.加快城市和谐社区建设机制的重建与再造[J/OL].人民网,2005-06-21.

[5]曲丽秋.论我国物业服务企业的重新定位及发展[J].现代物业,2007(11).

(责任编辑/石银)

上一篇:外贸函电范文下一篇:静静的等待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