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与升级范文

2024-01-30

转型与升级范文第1篇

一、当前我国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转型升级动力不足。

一是传统产业的企业在成立、发展过程中已投入了较多的时间、精力和金钱, 如果进行转型升级, 之前的很多投入就会销毁, 不再产生收益, 对企业而言损失巨大, 而放弃转型升级, 维持原有的生产模式, 依然可以产生收益。二是由于传统产业的多数企业位于中小城市和乡镇, 对现代市场信息、宏观经济环境、先进科技的了解相对较少, 对企业的科学决策和新技术创新认识足。三是由于转型升级具有一定的开创性, 无成熟经验可循, 企业可能会出现转型升级失败的情况。因此, 大多数传统企业还在观望, 转型升级意愿不强烈, 行动不积极。

(二) 转型升级质量不高。

由于转型升级需要在前期投入大量的资源用于创新技术, 创新出新技术以后为收回前期的研发投入, 必然要以相对较高的价格销售新产品。但当前我国一定程度存在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足的问题, 个别企业以各种手段窃取新技术, 生产销售新产品, 损害了创新技术企业的利益, 打击了他们创新的积极性, 导致转型升级的质量不高。

(三) 转型升级成效不明显。

由于我国现阶段在传统产业领域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产业链条, 转型往往需要整体协调推进, 一些企业忽视了升级带来的连锁反应, 在转型升级过程中就出现了资金、政策配套等方面的问题, 导致转型失败;另外, 还有一些转型成功的企业, 由于配套产品的市场不完善, 产品配套成本高, 产品收益率低。所以, 目前转型升级还没有给企业带来明显的效益。

二、原因分析

(一) 部分企业管理者经营理念相对落后。

传统产业的很多企业管理人员学历层次不高, 对先进科技和企业文化的接受度较低, 经营理念落后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对当前传统产业所面临的宏观环境和转型升级压力认识不足, 过度追求眼前利益, 忽视企业的长远发展, 对企业转型升级不积极, 不愿在转型升级上投入时间、金钱和精力, 导致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缓慢。

(二) 企业员工难以适应转型升级的需要。

由于传统产业的多数企业位于中小城市和乡镇, 对高素质人才的吸引力较弱, 企业内的多数员工主要从事简单重复劳动, 技能水平较低, 无法满足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 同时企业对员工的培训重视程度不够, 认为培训需要投入资金、耽误工作, 而且在短期内难以见到直接效果, 所以不愿对员工开展培训, 导致员工技能水平提升缓慢。

(三) 转型升级所需资金不足。

一是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发展, 多数传统产业已经发展为完全竞争行业或者接近完全竞争行业, 行业内企业数量众多, 竞争激烈, 利润较低, 而且部分传统产业属于产能过剩行业, 行业生产能力超过了市场需求量, 导致了产品价格偏低, 企业盈利困难;二是近几年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 市场运行中风险点增加, 一些企业生产经营出现困难;三是企业负担较重, 企业在生产经营中直接或间接承担了大量的税费和制度性交易成本, 生产经营压力大。以上因素共同导致了传统产业的很多企业缺少足够资金用于转型升级。

(四) 政策支持相对不足。

政府在企业转型升级方面的政策支持力度不够, 很多地区对企业转型升级的支持仍停留在文件层面, 只是笼统地提到要大力推进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 并未细化举措, 将政策真正落地落实。

(五) 企业自身技术实力薄弱。

目前多数企业仍是“重生产、轻研发”, 把主要的人力、物力、财产投入到生产上, 忽视了产品的开发创新, 导致企业技术实力不足, 甚至缺失技术研发部门。

三、对策建议

针对当前我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中存在的问题, 必须高度重视, 建议政府从以下几方面采取措施:

(一) 加强宣传引导。

一是通过电视、网络、会议、先进事迹评选等宣传方式, 使传统产业的企业经营管理者充分认识当前的市场竞争形势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使他们意识到转型升级的重要性、必要性和迫切性, 引导他们投入更多的资源到转型升级中。二是打造典型标兵形成示范效应。通过公开比选等方式选择一批具有代表性、影响力的传统产业的企业, 优先指导、扶持它们开展转型升级, 塑造成转型升级的榜样, 为其他企业的转型升级提供样本、树立信心。

(二) 协助传统产业的企业搞好人才保障。

一是大力引进高素质人才, 政府通过带领本地传统产业的企业到大城市组团参加招聘会、在本地开设高层次人才专场招聘会、对到传统产业的企业工作的高层次人才给予补贴等方式, 帮助传统产业的企业引进高素质人才, 提升员工队伍整体水平。二是鼓励社会举办各类培训机构, 为员工参加培训提供便利条件;三是通过设立培训奖励、资金补助等方式引导和支持企业对员工开展培训, 提升员工技能水平, 为转型升级奠定人才基础。

(三) 加大对转型升级企业的资金和政策支持。

一是政府应设立专项基金, 对转型升级的企业根据具体投入按比例给予支持, 由于转型升级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且风险较大, 如果完全由企业承担, 企业必然不愿主动进行转型升级, 所以必须加大财政资金扶持;二是将当前支持企业转型升级的政策细化, 确保政策具有可操作性、可执行性, 真正发挥政策的支持作用;三是通过实地调研, 了解企业在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各种实际困难, 有针对性采取措施帮助企业解决困难, 提高企业营利能力;四是引导银行加大对传统产业的企业融资支持力度, 确保企业资金链充足, 避免因转型升级短期内大量投入资金而导致资金链紧张甚至断裂引发企业破产倒闭。

(四) 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一是优化营商环境, 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避免寻租事件的发生, 清理规范各项涉企规章制度, 优化办事流程, 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 大力开展减税降费, 切实减轻企业负担, 加大知识产权执法力度, 严厉打击侵权行为, 维护创新企业的权益, 维护市场竞争秩序, 使企业真正愿意投入资源用于创新;二是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很多企业营利能力也在同步下降的情况下, 政府要努力实现经济稳增长, 为传统企业转型升级营造良好的宏观环境;三是大力开展去产能工作, 避免因产品供过于求导致企业间恶性竞争, 损害企业利益, 影响正常运营;四是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借助网络、平面广告、电视等方式使社会了解关注支持企业转型升级, 为企业转型升级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五) 引导企业进行自我提升。

一是通过带领企业实地参观、挂职锻炼、经验介绍等方式, 使企业管理者和技术骨干了解已转型升级成功的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市场竞争形势和宏观经济情况, 为自身的转型升级提供参考借鉴, 树立信心和找准方向;二是鼓励传统产业的企业与高新技术企业、高校开展技术合作, 联合开展项目研究, 为转型升级奠定技术基础。

传统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只有尽快实现转型升级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 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保持优势。

摘要:随着我国劳动力、土地、原材料等生产要素的价格不断攀升, 传统产业所依赖的低成本生产优势正在逐步丧失, 如果不尽快完成转型升级, 未来势必难以与生产成本更为低廉的南亚、东南亚等地区进行竞争, 因此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势在必行。本文分析了当前我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原因, 包括:转型动力不足、转型质量不高、成效不明显等, 并立足政府角度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政策建议, 以期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

关键词: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 刘勇.新时代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动力、路径与政策[J].学习与探索, 2018 (11) :102-109.

[2] 吴言动、彭凯平.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转型升级的创新驱动机制与保障策略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 2018 (3) :40-43.

[3] 黄磊.吉林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 2013.

[4] 王新军.济南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问题研究[J].环渤海经济瞭望, 2015 (10) :24-28.

转型与升级范文第2篇

2010年, 在国内外经济环境发展变化、经济发展面临严峻挑战的背景下, 慈溪工业经济实现产值2502.8亿元, 同比增长24.41%, 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值1426.01亿元, 同比增长44.6%, 完成出口交货值分别为424亿元, 同比增长29.7%。但受国家宏观调控和国际金融危机影响, 慈溪工业深层次的结构性、素质性矛盾更加明显。

1.1 加工制造能力非常强大但生产性服务业相对滞后

改革开放以来慈溪工业经济以年均26%的速度快速增长, 工业经济积累了强大的生产能力, 在全市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到2010年底, 全市共有工商登记的各类工业企业三万余家, 在家电、轴承、轻纺化纤等产业领域形成了日益巩固的产业链竞争优势。但相对与发达的加工制造环节, 慈溪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滞后已成为该市工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制约因素。科研院所资源稀缺, 技术研发、人才获取基本依托外部资源;金融资源结构性短缺, 证券公司、投资银行、风投基金、跨国银行等类型金融资源有待引进。从整体上看, 慈溪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基本处于起步阶段, 研发、设计、金融、物流、信息等要素组成并不完善, 人才、信息、资金等集聚效应尚不明显。

1.2 工业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但产业层次整体水平偏低

慈溪工业经济在家电、轴承、轻纺化纤、汽车及零部件等传统产业不断优化提升的同时, 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获得快速发展, 产品结构不断提升。高新技术产业稳步增长, 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00家, 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达到300亿元。但从整体上看, 慈溪工业经济产业层次偏低。工业产品中, 低技术、低附加值产品多, 高科技、高附加值产品少;零配件产品多, 整机产品少;贴牌产品多, 品牌产品少。

1.3 技术创新体系不断完善但综合创新实力有待增强

慈溪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多元化投资的区域技术创新体系不断完善, 并为工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智力和服务支撑。到2010年年底, 全市工业经济领域拥有宁波市级以上技术中心 (研发中心) 47家, 其中国家级2家;中国家电研究院华东分院、慈溪虚拟科学院、慈溪产学研联合研究院等一大批服务平台相继搭建运作并取得积极成果。但慈溪的综合创新实力同工业经济的发展速度不相匹配, 真正发挥作用、对工业经济起到重要支撑作用的不多。同时高端人才资源集聚方面处于劣势, 技术创新能力的智力支撑尚显不足, 企业经营管理者自主创新意识淡薄, 长远发展的战略眼光不足。

1.4 行业品牌族群初步形成但品牌的市场美誉度不高

全市工业的品牌创建取得阶段性成果。到2010年底, 慈溪拥有中国名牌产品10只、浙江名牌53只, 宁波名牌91只, 获得中国驰名商标91件, 浙江省著名商标58件, 宁波市知名商标135件。但慈溪的品牌含金量相对较低, 品牌经济远未形成。慈溪的品牌以家电产业领域为主, 除方太等一批品牌之外, 其他多数属三线乃至四线品牌, 品牌市场知名度与美誉度都不高, 甚至是一些假冒低劣产品严重毁损慈溪家电的整体形象。更为重要的是, 大多数企业把品牌成果的取得作为终端行为, 而不是作为发展品牌经济的起点。

2 慈溪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路径选择

2.1 充分发挥三种力量

一是充分发挥市场主导力。尊重市场经济的规律, 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 推进资源要素配置市场化改革, 通过价格杠杆和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 把资源配置到效益较好的生产部门和环节中去, 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二是充分发挥企业主体力。突出企业市场竞争的主体地位和工业转型升级中的主力军地位, 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加强行业自律, 规范企业经营, 把企业当前生存与长远发展的需要转化为提升活力的自觉行为, 推进企业转型升级。三是充分发挥政府引导力。政府要从“顺势有为”向“逆势有为”转变, 充分发挥政府在工业转型升级中的促进作用, 加强规划引导、公共服务和政策扶持, 促使生产要素更为合理、有效地流动, 深化行政管理制度改革, 推进政府服务转型升级。

2.2 重点实施三大战略

一是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把知识产权提升到企业生命线的高度, 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自主知识产权创造体系, 加强知识产权文化和知识产权人才队伍建设, 发展知识产权中介服务, 推进慈溪工业由加工制造环节向附加值较高的研发、设计环节延伸。二是实施品牌经济战略。把品牌经济提升到市场准入权的高度, 创新培育方式, 集中力量扶持一批优势企业开拓市场, 创建一批含金量较高的市场认可品牌, 并高度重视区域品牌的打造与维护。三是实施开放合作战略。充分发挥慈溪的产业链优势和区位提升机遇, 针对慈溪工业产业链上的薄弱环节和重点发展的产业领域,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创新招商引资方式, 引进市外优质资本和优势企业, 加快产业结构升级步伐。

2.3 努力实现三大转变

一是从主要依靠低成本传统产业向加快构筑先进特色制造业体系转变, 提升产业层次;二是从附加值较低的制造环节不断向附加值较高的研发设计和市场品牌环节延伸, 提升企业活力;三从过度依赖国际市场向坚持外向带动战略、强化内外销并举转变, 提升产业发展稳定性。

3 慈溪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对策建议

3.1 抓统筹规划引导

做好工业转型升级的统筹规划。按照“保稳促调育新”的总体要求, 行业管理部门牵头, 工业工业经济规划研究所和相关协会配合, 排出一批重点行业, 逐个制定转型升级的实施方案, 目标目标定位、总体布局、发展导向以及相应的配套措施;加强对各行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根据工业及各行业转型升级的需要, 组织一批国家级 (省级) 行业协会、两院院士、各方面资深专家等组成指导和支撑力量, 参与全市工业各行业转型升级。

3.2 抓创新能力提升

加强企业技术中心建设。突出企业主体地位, 引导支持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 加快建设一批各种形式的企业技术 (研发) 中心, 使企业成为研发投入、技术创新活动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深入推进企业与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建立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 探索建立企业间联合研发中心, 特别是推动建立产业技术联盟等技术创新组织。推动创业园区建设, 解决科技人员从事高新技术的创业空间问题, 吸引一批科技成果在慈溪进行孵化。针对慈溪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特点, 适度降低奖励门槛, 扩大企业技改投资受惠面。提高奖励比例和封顶上限, 切实提高企业技改投资的积极性。聚焦技改方向, 完善重大技改项目专家评审制度, 奖励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广阔、产业带动性强的技改项目。

3.3 抓两大市场拓展

坚持外向带动发展。在积极组团参展欧美等传统市场的同时, 加强展览效果研究, 推出一批与慈溪产业接轨的各国有效展会, 强势组团参加新兴市场相关展会。积极拓展国内市场。充分利用国家增加投入、扩大内需的有利时机, 积极推动企业与国家、省重大项目主动对接, 抢占国内市场份额。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依托品牌优势, 采取联合、委托加工、控股多种方式整合众多无品牌加工企业的生产能力。大力推进企业电子商务平台建设与应用, 鼓励建设独立电子商务应用平台或通过第三方电子商务企业开展电子商务应用。

3.4 抓高端要素保障

探索构建区域融资体系, 积极引进国内产业类投资基金、私募基金进入, 扩大民营企业融资渠道。建立镇街企业流转资金和企业互助共济组织, 帮助一批出现暂时困难的企业度过难关。建立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安家补助、配偶就业、子女就读集成化绿色通道, 切实解决高端人才引进慈溪的后顾之忧。设立创业资金, 整合社会资源, 制定创业扶持政策, 构建创业辅导体系, 培育新兴创业群体, 鼓励民营企业家二次创业。实施民营企业家素质提升工程, 分批开展企业家增强创业创新和现代经营管理能力轮训。深化生产和服务企业的专业化分工, 支持工业企业将生产辅助服务、售后服务、生活服务等外包给社会专业化服务机构。

3.5 抓资源集约利用

创新工业用地利用机制, 积极推行工业用地供地模式和用地方式的转变, 规范和完善工业用地招拍挂制度, 探索建立存量用地特别是熟地市场的土地流动机制。在积极推进标准厂房建设的同时, 注重配套设施的完善和服务水平的提升, 大幅提高企业入驻率。大力倡导和推进“亩产论英雄”的理念, 建立和完善土地集约利用的评价和激励机制, 鼓励企业实现“零土地技术改造”, 切实用好土地杠杆, 提高土地配置效率;构建节能降耗长效机制。积极推行合同能源管理, 对于经政府认可的合同能源管理的项目, 政府给予扶持。

3.6 抓政府服务改进

结合当前经济形势和慈溪工业转型升级的需要, 优化政策扶持, 进一步明确扶持方向, 聚焦扶持要点, 加大扶持力度, 创新扶持方式, 形成科学合理的政策结构, 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在工业转型升级中“四两拨千斤”的引导作用;深化行政管理制度改革, 严格按照“两集中、两到位”的要求, 加大对中心窗口的授权力度, 进一步精简审批事项, 简化审批流程, 构建覆盖全市的网上审批及电子监察系统。督促各职能部门服从大局, 打破权力本位观念, 规范涉企检查、评比、收费等政策, 推行和完善相对集中行政执法改革始点, 切实提高政府服务经济发展的水平。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 慈溪工业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工业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但是慈溪工业经济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不断积累的素质性、结构性矛盾还相当严重, 相对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方式仍占主导地位。在今后一定时期内, 慈溪工业经济将面临世界范围内经济增长放缓和复杂多变的外部经济形势的双重压力;面临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和自身竞争优势弱化的双重压力;面临工业化发展阶段新要求和内在素质相对低下的双重压力。想要解决当前慈溪发展面临的各种矛盾和问题, 必须加快转变工业经济发展方式、推进工业转型升级。

转型与升级范文第3篇

(一)文旅产业的变革历程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云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产业发展问题,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的起步发展,90年代的快速发展,一直到2000年以来文化旅游产业开始逐步兴起,旅游形态、旅游的模式等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革。云南旅游业已经由接待事业逐步转型为支柱产业,相关的产业体系逐步完善,所形成的带动效应日益凸显。

(二)文旅产业的发展前景

2018年以来,云南省以“一部手机游云南”为抓手,开始全方位推动智慧旅游。对云南全境的各类旅游文化资源进行重构,重新构建云南省文化旅游体系,重塑文化旅游形象。目前,已经基本实现了“一机在手说走就走,全程无忧”的目标,完成了云南全省范围内90%以上景区的智慧化改造。在后续发展过程中,云南省文化旅游将朝着更加便利、更加特色、更加规范的方向发展。

二、云南文旅产业的变革造就产业新格局

(一)云南文旅产业的政策“新格局”

2018年,云南省共接待海内外游客高达7.2亿人次,同比增长20%。面对文旅产业的飞速发展,云南省政府将2019年作为文化与旅游机构合并重组的重要年,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关键年。为此,省委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重要扶植政策,从税收、补贴、整改等多角度对于文化旅游产业进行扶持推动。同时,逐步推动文化艺术创作工作繁荣发展,逐步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加强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实现对于文化旅游产业的培育和监督,深化改革文化旅游市场的综合执法,市场技术监管和服务平台建设,逐步完善信用体系,打造云南文旅产业的政策新格局。

(二)云南文旅产业的经济“新格局”

目前,云南文旅产业全省总收入达到2675.47亿元,文化旅游业占GDP总体比重高达7.64%。在云南,约有72万人直接从事与文化旅游生产相关的服务,间接带动了约420万人的就业。无论从产业发育程度,还是客源规模品牌树立,形象宣传等方面,云南文化旅游产业已经具备了相对完善的旅游强省的基础和条件。

(三)云南文旅产业的交通“新格局”

依托地方风景、文化特色,以国家等级交通线路网络为基础,加强沿线生态资源保护,风情小镇,特色村寨汽车营地绿道系统等相关基础公共设施建设,实施国家风景道示范工程,逐步形成品牌文化旅游廊道,重点建设滇川风景道、滇桂粤边海风景道,进一步推进文旅产业交通格局的优化提升。

(四)云南文旅产业的消费“新格局”

要深刻把握当前文旅产业转型升级的内在规律,充分认识我国文旅产业正在由单纯观光型发展到观光与度假并举,度假产业逐渐发展为单独产业的历史性变化,这是文旅产业消费升级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内容。因此,云南省文化旅游产业要逐步适应大众化旅游的发展,优化旅游产品结构,逐步实现旅游产品体系的创新,推动精品旅游景区的建设,加快休闲旅游产品的开发,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提高红色旅游发展水平。

三、云南文旅产业的全面转型升级

(一)基于“绿色生态”的文旅产业市场整合

以绿色生态为核心,实现文旅产业市场有效整合,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以个性化、特色化、市场化为重点发展方向,加大对相关乡村旅游项目的总体指导和规划,加快市场推广进程,促进乡村旅游持续稳定发展。对乡村旅游的本土文化资源和旅游环境进行全方位整治,逐步实施乡村旅游创客行动计划,支持旅游志愿者艺术和科技工作者驻村帮扶,逐步形成以乡情教育为特色的研学旅行示范基地。

(二)基于“品质建设”的文旅产业资源整合

以品质建设为核心,推动文旅产业资源的有效融合。一方面,加快推动精品景区的建设,以A级景区为代表的观光旅游产品,重点对云南中西部观光地区的旅游产品进行优化设计,做好顶层规划,逐步实现高等景区退出机制的常态化。加快发展高品质休闲度假产品,大力开发云南省当地的温泉、山地、森林、养生等度假休闲旅游产品,建设一批国民度假旅游胜地。

(三)基于“产品结构”的文旅产业收益调整

在文化旅游产业收益调整层面,基于云南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共性和差异,立足云南文化旅游资源的优势,坚持宜融则融、能融尽融的基本原则,以机构改革为契机,实现理念融合、职能融合、产业融合。文旅产业融合之后,文理产业收益进行适当调整,逐步增加文化旅游产业的文化附加值,提升产业综合收益,这是云南省文旅产业后续全面转型升级的重点发展方向,以产业融合为基础,为文旅产业优化升级提供新引擎、新动力。

(四)基于“文化内涵”的文旅产业品牌建设

进一步凸显文化内涵,推动文化旅游产业的有机融合,实现对于文化旅游产业内涵的重塑。以文化带动旅游产业,以旅游推进文化传播,逐步打造云南省文化旅游产业的新名片。在产品结构上,要坚持以文化为核心,围绕文化开发各类旅游产品。以云南当地的少数民族文化、红色文化、地理文化为基础和核心,开发适销对路,能够以满足大众旅游需求的文化旅游产品,打造文旅品牌。

四、结束语

当前,云南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正进入关键期,转型升级是必然选择,但还要看到,云南省文化旅游产业尚处于发展阶段,转型升级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推进过程中要把握云南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总体脉络,精准定位,坚持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并举,共同推进云南省文化旅游产业的蓬勃可持续发展。

摘要:经济新常态背景下, 加快经济转型与产业升级已成为各行各业高度关注的重点问题。本文从云南文旅产业的变革及发展前景入手, 分析云南文旅产业的新格局, 提出云南文旅产业全面升级的策略建议。

关键词:云南,文旅产业,转型升级

参考文献

[1] 杨粤文.云南旅游经济产业化发展刍议[J].财经界 (学术版) , 2018 (08) :23-24.

[2] 常静.浅谈云南发展可持续旅游的意义及其战略[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8 (28) :158.

转型与升级范文第4篇

在互市贸易转型升级路径的选择中, 有人希望国家加大政策倾斜力度的, 如提高边民互市贸易进口免税额度, 或扩大边民互市商品名录范围;但更多的人指出, 互市贸易转型升级的根本在于改变互市贸易商品“穿岸而过”的现状, 做长、做大、做强互市贸易在边境地区的产业链条, 最大可能地将互市贸易的红利留在边境地区。

近日, 本课题组完成了东起东兴, 西至那坡的广西边民互市贸易点 (区) 全面性实地考察, 面对如何做长、做大、做强互市贸易在边境地区的产业链条的思考, 认为基础设施落后是制约广西边民互市贸易转型升级最大的因素之一。基础设施制约边民互市贸易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交通运输基础设施落后影响边民互市贸易扩大规模。广西26个边民互市贸易点 (区) 散落在637公里的边境线上, 将这些互市贸易点连接起来的主要交通线路是沿边公路。但因为受到区域经济落后、地形以及历史上中越关系的影响, 沿边公路的通达状况处于较低水平, 多段沿边公路为无等级公路, 其他也以二级、三级的山区公路为主, 中型、大型货运汽车的通行情况较差。目前, 交通运输基础设施较为良好的互市点, 发展较快, 规模也较大, 如东兴、旺英、弄尧 (浦寨) 、平而关、水口、布局等互市点。而里火、峒中、岳圩等互市点, 尽管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的规模, 但是因为道路状况较差, 将来的发展必然面临较大困难。至于其他的互市点, 如滩散、建设中的板烂、新兴、孟麻、平孟、百南和那布等互市点, 可以预见在交通状况没有获得有效改善之前, 这些互市点的发展会长期受到制约。

二是口岸及周边基础设施落后制约边民互市贸易由“通道经济”向“落地经济”转变。当前广西边民互市贸易的桎梏是无法有效改变长期以来互市贸易“穿岸而过”局面, 边民互市的“政策红利”没有真正惠及边民和边境地区。

广西边民互市贸易的特点是广西从越南进口的边民互市商品多为原材料或初级产品, 而广西边境地区具备了将这些产品进行加工增值的多个优势条件, 比如, 区位优势——最靠近进口产品来源地;土地优势——广西边境地区多为未开发地区, 土地价格便宜;劳动力优势——广西边境地区人力资源相对丰富, 劳动力价格远比东部沿海省份, 甚至也要比其他内地省份低。此外, 为了应对将来有可能出现的“用人荒”, 广西区政府在2017年年初就出台了《广西中越跨境劳务合作试点工作方案》, 将批准在凭祥等重点跨境经济合作区域的试点范围内一定规模地引进境外边民劳动力, 未来还将陆续在边境地区扩大准入区域。

而目前, 口岸及周边基础设施落后已经成为制约边民互市贸易转型升级, 实现由“通道经济”向“落地经济”转变的重要原因。具体表现“为大部分互市贸易点 (区) 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陈旧落后, 货场规模小, 仓储装卸能力低, 信息化水平不高, 导致互市贸易‘穿岸而过’很少落地加工, 个别开展加工业是初加工或粗加工, 绝大部分商品从广西入境后直接运到广东、福建、山东等沿海内地省份深加工, 边境缺乏产业链支撑, 拉动地方经济作用十分有限。”

为了促进广西边民互市贸易转型升级, 必须有针对性地提高边境地区的基础设施水平。

一是提升边境交通基础设施水平。依据“横向沿边, 纵向到点”的整体规划, 大力将边境公路特别是沿边公路提升至二级以上等级, 确保各互市点之间的顺利畅通, 另外再着力构建边境高速公路网, 实现每个边民互市点都能和高速公路快速接通。目前, 东兴、弄尧 (浦寨) 等互市点已经实现和高速公路连通, 连通龙邦互市点的高速公路也将在近期实现通车。二是完善口岸及周边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口岸周边的基础设施水平有利于吸引外来资金到边境地区投资建厂, 就地将边民互市商品加工升值增值后再销往全国, 甚至返销越南等东南亚国家。因此, 一方面, 互市点要争取政府经费, 完善口岸基础设施, 大力提升口岸人员和货物的通关能力。另一方面, 互市点可以通过招商引资, 吸引当地资本或外来资本大力发展口岸周边基础设施, 如货场、仓库、加工场所、交易市场和物流设施等等。

此外, 跨境电商毫无疑问将是未来边境贸易发展的一个重点方向。进口方面, 如榴莲, 以及进口的红木等木材在国内的加工制成品, 都是非常适合以电商销售的方式直接和国内终端消费者对接。出口方面, 如果能和越方达成相关的跨境电商交易协议, 培育成熟的出口跨境电商市场, 我国对越南具备贸易优势的绝大部分产品:如小家电、五金、服装、陶瓷制品、小食品等商品, 就能以更灵活的方式销售给越南的消费者。因此, 要尽快完善边民互市点周边跨境电商配套基础设施, 如仓储、物流、商品展示和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的建设, 推动边民积极参与跨境电商交易。

提升互市贸易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平, 是为边民互市贸易的转型升级提供坚实的基础, 为边民参与积极互市贸易提供更大的舞台, 最终实现新时期的兴边富民目标。

摘要:基础设施制约广西边民互市贸易的发展表现在:一是交通运输基础设施落后影响边民互市贸易扩大规模, 二是口岸及周边基础设施落后制约边民互市贸易由“通道经济”向“落地经济”转变。在对广西26个边民互市点 (区) 实地进行全面调查之后, 得出的结论是:有效促进广西边民互市贸易转型升级的途径是有针对性地提高边境地区的基础设施水平, 包括提升边境交通与完善口岸及周边基础设施、跨境电商基础设施三方面。

关键词:边民互市,基础设施,转型升级

注释

转型与升级范文第5篇

一、互联网技术创新驱动服务业转型升级的路径

首先, 服务业转型升级解决消费服务行业的升级。互联网技术的极速发展使得传统的消费服务行业由单一的局面, 向着全面化, 多样化, 全球化趋势转变。消费者通过互联网能够快速的获取消费信息, 获得信息的效率大大提高, 获得途径更为安全, 获取方式较为便利。尤其, 在消费过程中, 买卖双方的信息交换和交易成本大大减少, 能够更加合理的实现交易, 减少不必要的实物浪费, 减少时间和空间上的损耗。其次, 服务业转型升级解决生产服务行业的升级。智能化的生产过程离不开互联网的支持, 通过智能机器人作为载体, 大数据共享以及云计算机服务等, 实现智能化产品开发过程, 智能化管理和智能化生产, 通过导入互联网技术对生产过程的严加管控, 可以有效的实现精益生产, 提高质量, 完善标准化生产进程, 并且实现市场同生产服务之间的协同和合作, 更能完善生产服务过程, 由此, 实现生产服务行业的升级。再次, 公共服务业转型升级解决生产服务行业的升级。随着我国现代化经济的快速发展, 一些社会性问题已经变得极为突出, 其中, 公共服务资源的严重短缺和不足都成为重要的课题。然而, 在解决公共服务资源不足问题上, 互联网创新技术应用可以有效分析在公共服务领域中服务的需求轻重多寡, 可以进行有效而合理公共资源配置。不仅如此, 重复性较高的工作可以通过互联网创新技术进行智能化、个性化服务, 取代单一服务模式。另外, 通过互联网途径评价公共服务可以有效监督公共服务质量。

二、互联网技术创新驱动服务业转型升级的对策

其一, 传统服务行业应该积极引入互联网创新技术, 全面接纳互联网创新技术。传统服务行业在新时期面临巨大的经营压力, 需要通过经营管理来改善, 而互联网创新技术为传统服务行业改善经营提供重要的管理手段和技术方式。互联网创新技术是核心, 传统企业应加强技术引进, 通过对相关人员的培训, 提升互联网应用能力。通过互联网平台企业可以加大在线宣传力度, 通过互联网平台快速构建满足消费需求和企业发展特点的宣传手段, 进一步扩大企业品牌溢价能力。对于传统服务行业来说, 能够引入互联网创新技术的行业包括餐饮、住宿、旅游、商旅服务、医疗、购物等行业, 结合行业特点快速搭建互联网创新技术平台, 不仅仅可以大大提升企业对内管理成效, 还能够提升企业对外服务效率。其二, 政府在互联网创新技术应用和扩展中的保障, 引导创新服务业转型升级。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需要政府在互联网发展中提供政策和法律法规方面的保障, 确保新技术发展应用成果和发展的延展性能够得到有效保证。及时更新互联网发展规定, 适应互联网创新技术在服务行业转型中的趋向, 摒弃政策和法律法规滞后于行业发展现象。二是建立起强有力的引导机制, 整合金融、技术和监督管理部门, 为互联网技术在服务行业转型提供有效的支持, 让企业生存的根基得到有效保证, 通过一系列的经济用手段来促进通过互联网新技术的服务行业转型, 不仅仅为传统服务行业企业转型提供保障。第三、互联网创新技术集群效应明显, 通过政府的政策引导和经济支持, 建立相应的互联网创新技术产业集群, 建设产业集合, 划分产业区间, 实现区域经济带的建造, 为产业互通提供空间便利。真正政府角度为互联网创新技术在服务行业转型中提供有效的支持和保障。

三、结论

“十三五”期间是我国经济进入质量齐升的重要发展阶段, 需要新科技成果的支持, 在互联网技术持续不断更新的现阶段, 将新技术服务于行业的变革, 才能够真正的实现产业转型和升级, 通过互联网技术创新驱动服务业转型升级, 假以时日必将成为我国新经济成长的又一亮点。

摘要:互联网技术创新应用正在极速的改变世界, 当今产业结构调整不断进行, 提升服务业转型需求迫在眉睫。利用互联网技术创新提升服务业转型升级的路径与传统行业不同, 转型过程中也面临着路径选择问题。因此, 本文在关注互联网新技术创新在服务业转型路上的路径外, 为服务行业转型提出了解决对策。

关键词:互联网技术,创新驱动,服务业转型升级

参考文献

[1] 曾世宏, 高亚林.互联网技术创新驱动服务业转型升级的机理、路径与对策[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5) .

[2] 李丽英.互联网技术创新驱动服务业转型升级路径与策略[J].信息与电脑 (理论版) , 2017 (15) :45-46.

[3] 潘静.“互联网+”驱动佛山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模式创新[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7, 35 (2) :35-41.

[4] 方学军.基于互联网背景下的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创新分析[J].电脑迷, 2017, (28) .

转型与升级范文第6篇

此时此刻,中国提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不仅关系到在未来的发展中能否拥有新的引擎,也关系到在未来竞争中能否获得新的优势,在现代化路途上能否取得新的成就。

在中国经济发展前沿的浙江,一场巨大的变革正在酝酿,在这场变革中,浙江的民营企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高与低:做精高新产业,提升传统产业

未来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将和传统产业一起,成为引领中国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两大驱动力。

全国人大代表、正泰集团董事长南存辉说:“现在已到了关键时刻,传统企业需要全面转型,而转型就是要通过创新技术、管理和体制来实现。”

浙江的民营企业众多,但大部分处于“低、小、散”的状态,经不起大风大浪冲击。

所以,转型升级,不能为转型而转型,应该根据省情,根据我省中小企业的特点。

中小民营企业尤其是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要分两步走,第一步把传统制造业转成先进制造业,主要是打造两条微笑曲线:第一条是企业微笑,提升研发能力和营销能力,两端一翘,企业微笑;第二条是产品微笑,提升科技含量和文化含量,两端一翘,产品微笑。打造两条微笑曲线的重点是上新设备新工艺新品种,开拓新市场,彻底改变传统制造业几十年一贯制的老设备老工艺老品种老市场。第二步有了两条微笑的产业就是先进制造业,要与现代服务业相结合,双轮驱动双翼齐飞。与消费者同时同在同享。转型升级后的企业与产业应该分不清制造业还是服务业,总是把制造、服务、信息都能融在一块儿了。

第一个途径就是提升制造水平,国际一流的制造装备,快速响应市场的制造模式,工艺流程的改进

第二个途径就是提升研发水平,这是我们浙江企业的软肋。很多企业装备上来以后,但是研发一直跟不上,产品还是难以做到高端,所以号称是一流设备、二流产品、三流价格, 第三个途径就是提升营销水平,核心是品牌的打造,这是最难的环节,也是附加值最高的环节。

“传统产业升级需要‘龙头效应’,需要在品牌、研发、科技、管理、营销等方面不断创新模式,实现自主品牌的跨越式发展。”长期在纺织服装行业摸爬滚打的全国人大代表、富润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赵林中说,“随着产业调整进程加快,中国纺织业必将迎来吐故纳新、大浪淘沙的5年。我们将坚持以价值为核心的品牌建设,不断挖掘、提升传统产业新价值。”

赵林中代表坚定地说。

政府应该引导企业整合,加快由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化,让中小企业之间形成合力。在行业里,龙头企业以其品牌、资本、销售渠道、整合中小企业,组成“小巨人”企业或是企业集团。对于各个企业来说,也是优势互补。

通过整合,可以实现分工合作,充分利用资源。同时,大量的中小企业走向联合,主动“”,成为企业集团的组成部分,甘做大企业的配套,也能使资本、产能充分发挥。事实上,民营企业的整合,在我省已经有了自发整合的先例。在民营企业整合上,正泰集团是最好的一个例子。乐清是低压电器企业集中的地区,正泰和30多家低压电器企业进行整合,开始是松散的加盟形式,统一品牌、统一销售,后来进行资产评估,30多家企业入股正泰,实现产权整合,从一个传统的家族式企业成为现代化的企业集团。

民企整合,就像原来大家都各开一辆小汽车,而联合起来,就成了大家一起努力开好一列火车,汽车开得再快,也比不上高铁的速度。

所以,走向联合,是民营企业转型路上,最重要、也是最基础的一步。企业已经遵循市场规律自发做了,现在,政府更要在未来的经济产业规划中,要顺应这种时势,引导中小企业去进行整合。

“从国家到地方,未来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举足轻重。”全国政协委员、德力西集团董事局主席胡成中说,各地投资热情高涨,制定和实施一系列扶持政策,引导各种资源向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集聚。

胡成中委员认为,在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同时,要警惕投资一拥而上所带来的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同时,明确各产业的发展方向、不同阶段要实现的发展目标以及所采取的策略,做好整体规划,重点突出,分类扶持,充分发挥政府引导的作用,及时制止无序扩张,为部分盲目发展的产业、行业“退烧”。

以现代服务业为主攻方向

随着经济快速增长,作为资源小省浙江面临的资源环境压力越来越大,吕祖善认为要从根本上破解这一矛盾,关键是加快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着力构建符合浙江实际的现代产业体系。发展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的服务业,对浙江这样一个经济大省同时又是资源小省来说,尤为重要也尤为迫切。

浙江目前已经把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作为经济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去年全省服务业增加值首次突破万亿大关,占GDP的比重达到43.2%,浙江省提出到2015年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8%左右。

要实现这一目标,吕祖善认为,

必须把经济结构调整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结合起来,把消费结构升级与生活性服务业发展结合起来,走生产性服务业与生活型服务业联动发展的路子,突出发展一批服务业重点行业和企业。

鼓励工业企业分离发展服务业,优先发展物流、金融、信息、科技、商务等一批生产性服务业,特别是鼓励发展研发设计、文化创意、总部经济等新兴服务业和高端服务业;着力构筑一批服务业发展重要平台。大力建设物流园区、总部基地、科创园区等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重点建设一批跨区联动、资源共享、层次较高的生产性服务业公共平台;突出发展一批服务业发展重点区域,引导杭州、宁波、温州、金华、义乌等中心城市和地级市城区发展现代服务业,率先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

大与小:建设四大平台,扶持中小企业

后国际金融危机时代,持续不断的发展动力与发展空间从何而来?在浙江,一张可持续发展“路线图”已清晰勾勒出来:要建设大平台、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四大平台”,实现我省经济转型升级、又好又快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宁波市政府秘书长王仁洲认为,要大力搞好大平台、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建设,形成浙江经济新的增长极和支撑点,还要继续发挥众多民营中小企业力量,推动中小企业加强技术改造,增强新产品开发能力和品牌创建能力,这是浙江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基本力量。

“在四大平台建设上,建议加大对核心关键技术研发的投入,集中资源和技术,加大共性关键技术的攻关力度。”全国政协委员、省人大财经委主任丁耀民建议,在政府层面,要精细规划,整合资源,注重将已研发的新材料、新工艺应用到实际生产中。同时,关注中小企业的发展,进一步出台相应政策措施给予扶持,还要清除各种不必要的门槛,帮助企业克服困难,引导企业优化结构,促进产业升级,呵护他们茁壮成长。

陆与海:做强陆域经济,发展海洋经济

“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提出,坚持陆海统筹,制定和实施海洋发展战略,提高海洋开发、控制、综合管理能力。

此前,国务院已将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上升为国家战略。“这对舟山来说,是大开发、大开放、大发展的关键时期。”全国人大代表、舟山市委书记梁黎明认为,要借鉴学习世界先进沿海、海岛城市的发展经验,做好规划布局,重视产业培育,特别是港口物流等海洋新兴产业的培育,依托港口岸线等资源优势,大力建设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引导船舶企业做大做强海洋工程产业等,使舟山成为我国科学管理、开发和保护海岛海洋、促进海岛地区科学发展的示范区。

全国政协委员、利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立新认为,发展海洋经济不仅会给沿海地区带来经济繁荣,还会拉动陆域经济发展。“希望我省进一步做深、做强海洋经济,优化海洋经济空间布局,推动沿海产业带建设和沿海地区加快发展,鼓励支持山区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等特色经济,努力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依靠民营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先发优势,经济总量逐年攀升,2010年仅次于广东、江苏和山东,排在第四位,但资源和陆域小省的约束使传统产业上升空间有限,制约了浙江经济的快速发展。

跳出有限的陆域空间,向海洋要空间、要资源、要财富,是浙江的必然选择。

“我国海岸线总长居世界第四,海域面积辽阔,是名副其实的海洋大国,但海洋经济在我国处于成长阶段,发展现代海洋产业的空间很大。山东、广东、浙江是国内经济发达省份,海洋经济的延伸将对我国经济起到支撑作用。”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和地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肖金成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说。

浙江早在1993年提出建设海洋经济大省,此次《规划》将浙江经济发展的新目标定为建设海洋经济强省,建成我国大宗商品国际物流中心、舟山海洋综合开发试验区、海洋海岛开发开放改革示范区、现代海洋产业发展示范区、海陆统筹协调发展示范区和生态文明及清洁能源示范区。

在传统海洋经济方面,浙江落后于广东和山东,需要通过打造现代海洋产业体系,走上

一条大开大合的转型升级之路。浙江计划到2015年海洋生产总值突破7200亿元,占全国海洋经济比重提高到15%;最终发展成为我国海洋经济参与国际竞争的核心区域和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的战略高地。

“浙江拥有丰富的海洋、渔业、油气、港口、海水养殖等资源,舟山群岛正在发展渔业和旅游业,有很多岛屿可以开发利用。我们发展海洋经济的经验还不成熟,需要全盘规划。”肖金成对记者说。

浙江目前完成以“一核、两翼、三圈、九区、多岛”为空间布局的海洋经济总体发展规划,一核,即以宁波—舟山港海域及其依托腹地为核心,打造海洋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地。

宁波—舟山港是全国货物吞吐量最大的组合港,依托深水岸线资源和港口优势,浙江将规划建设全国重要的大宗商品储运加工贸易基地、国际集装箱物流基地,同时配套发展新型临港工业、海洋新能源产业等,加强在原油、矿石、煤炭、粮食等重要物资储运中的战略保障作用。

在产业布局上,浙江“两翼齐飞”,以环杭州湾产业带及近岸海域为北翼,成为引领长三角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平台;以温台沿海产业带及近带海域为南翼,与福建海西经济区接轨。“三圈”即杭州、宁波、温州三大沿海都市圈,通过增强现代都市服务功能和科技支撑功能,为产业升级服务。同时形成九个沿海产业集聚区,推进舟山、温州、台州等地诸多岛屿的开发和保护。

与此同时,浙江将扶持培育一批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整体产业层次。目前正在发展海洋装备制造业,包括石化成套设备、潮汐能设备、海水淡化设备、核电设备、港口机械等,并在海洋生物医药、海洋可再生能源、海水利用和海洋勘探开发领域形成规模,逐渐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规划》提出,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要优化海洋经济结构,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提高海洋科教支撑能力,创新体制机制,统筹海陆联动发展,建设综合实力较强、核心竞争力突出、空间配置合理、生态环境良好、体制机制灵活的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形成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

据悉,浙江将鼓励民营经济参与海洋开发,在温州、台州进行改革试点,清理不利于民营资本进入海洋开发的政策性障碍,支持民营企业参与之前一直被国有企业垄断的港口物流、战略物资储运、石化工业以及海岸线、滩涂、小岛、海域等海洋空间资源的集中连片开发。

内与外:扩大国内需求,转变外贸方式

“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指出,坚持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战略,必须充分挖掘我国内需的巨大潜力,着力破解制约扩大内需的体制机制障碍,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新局面。

“大宗原材料价格飞涨,国际上贸易壁垒也在不断增加,海外市场需求疲软,企业出口面临的困难越来越多。”全国人大代表、纳爱斯集团董事长庄启传说,只有将经济增长建立在国内需求的基础之上,才能更好地抵御外部冲击,并降低对国外市场的依赖程度。

代表、委员们表示,扩大国内需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外需不足将是一个长期的趋势,企业必须痛下决心,实现经济转型,使过多依靠出口拉动经济转变为内需拉动经济。

“我国内需市场庞大,但日益高昂的物价让越来越多的国人到境外购物。”全国政协委员、天正集团董事长高天乐建议,对一些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生活用品,降低关税,加大进口,将境外购买力转化为国内消费,让百姓购物更方便、更实惠。

,就是实现以出口导向战略为主向出口导向战略与进口替代战略并举的转化,进而使出口

导向产业和进口替代产业互相补充、互相支持。所谓进口替代战略,是指用本国产品来替代进口品,进而带动其他经济部门发展,促进本国工业化的战略。

上一篇:作文讲评四范文下一篇:怎样写文章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