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制作导演论文题目范文

2024-07-20

影视制作导演论文题目范文第1篇

2、艺术创作与真实表现的完美统一

3、明星汤普森VS富豪罗姆尼

4、由《巴里·林登》折射库布里克的跨媒介影像重塑

5、浅谈故事片的纪录性元素和纪录片的故事性元素

6、《端午的鸭蛋》之“闲”说

7、根植于中国乡土诗学的电影剧作家

8、低成本高清升格拍摄策略分析

9、诗歌表现手法对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的启示和借鉴

10、巧借特写镜头,学习细节描写

11、沉浸式恐怖片的创新路径

12、影视摄影创作中特殊镜头的功能与运用

13、物华新貌,桂林有戏

14、张梓涵:沐浴光辉的背后

15、浅谈越战三部曲之《天与地》

16、摄影技术的发展和对当代社会的作用

17、抗日战争中升起的记者新星——黄钢

18、摄影作品——技术与技巧的关系

19、王小慧摄影作品的美学研究

20、摄像艺术在情境微课与自媒体创作中的实践

21、影视创作中摄影师对画面氛围的营造探究

22、东道主凝视作用研究———以新疆天山大峡谷为例

23、浅谈城市宣传片创新与实践

24、“决定性瞬间”理论带来的启示

25、河西走廊汉明长城的时代价值

26、青春题材的电影与电视电影之比较

27、好莱坞电影摄影艺术:传统与发展

28、数字影像奇观的艺术表现研究

29、试论如何更好地运用电视新闻摄影的镜头语言

30、论影视广告摄影技巧的应用

31、浅谈中职校园微电影的拍摄技巧

32、形式与内容:微电影中的明星表演研究

33、浅谈动画分镜头叙事中表演的运用

34、基于Sketchup下的景观漫游动画制作

35、to Kill or not to Kill——《刺客聂隐娘》赏析

36、时空艺术表现里的视觉节韵美

37、电视剧《伪装者》热播引发各方热议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谍战剧

38、浅析影视画面的造型表现手段

39、“真实”与纪录片精神

40、论网络玄幻小说IP改编剧的误区:基于“跨媒介叙事”的视角

41、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银幕上的日本电影及其对中国电影观念的影响

42、纪录片纪实拍摄的真实表达

43、法国摄影师皮埃尔·洛姆专访

44、视觉艺术对高校艺术教育的创新影响

45、从图景到意境:《只有芸知道》的影像审美进化论

46、当代数字电影摄影镜头研究

47、电视编辑艺术性的把握探究

48、浅析婚礼微电影后期制作技巧

49、拓展•重构•守望

影视制作导演论文题目范文第2篇

2、新建本科院校本科毕业生质量实例调查与分析

3、海南自贸区(港)背景下高校影视人才的培养与创新机制

4、《决战江桥》:历史的艺术再现

5、会写故事的人很幸福

6、媒体融合背景下艺术类高校影视传媒人才培养平台建设研究

7、山西省2020年普通高校艺术类专业考试日程及要求

8、文学院首届传媒学术文化周揭开序幕

9、电影创作与网络文学“联姻”的发展

10、一个考官的艺考奇葩说

11、论戏剧与影视学专业的实习教学

12、作为文化传播和消费的剧本杀游戏:基于玩家的考察

13、“体验式教学”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

14、艺术类专业报考答考生问

15、一个人,一群人的生命

16、研讨辽宁戏剧教育现状共谋戏剧教育未来发展

17、新媒体对戏剧影视文学创作的影响

18、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学生英语口语能力的提高方法

19、外国文学教学中的名著影视和经典文本关系探讨

20、论戏剧与影视学类专业的实习方法

21、黑土地新农村建设的时代颂歌

22、电影史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23、摔倒又怎样及时止损才能重新上路

24、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思考

25、新媒体背景下戏剧影视创作探讨

26、以教育扶贫为导向的艺术教育MOOC课程创设探索

27、戏剧经典阅读与理论相结合的戏剧教学法初探

28、编导艺考攻略之戏剧影视文学

29、“戏剧剧本创作”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30、艺术类考试文化课和专业课成绩使用浅析

31、地方高校转型发展背景下戏剧影视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32、选专业劲刮“亚艺考风”

33、论高校非在编科研机构的作用

34、北影文学系主任黄丹:做一个睁眼看世界的写作者

35、高校有戏:话剧里的年轻时光

36、浅析艺术高校学生剧本创作的几个问题

37、地方应用型高校戏剧创作的教学实践

38、地方高校戏剧影视教育存在的问题及优化研究

39、戏剧影视文学的创作特征与文化意义

40、戏剧影视文学专业探析

41、浅析话剧《如梦之梦》的现代性特征

42、什么样的工作才是好工作?

43、人物形象塑造对戏剧表演艺术效果的影响

44、许昌学院原创话剧《当归》获得“金刺猬”奖非科班出身的演出了专业范儿

45、浅析戏剧影视文学专业摄影课程的教学改革

46、甬剧现代戏《众家姆妈》的叙事策略分析

47、新时期高校艺体类学生党建工作模式初探

48、独立学院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学生管理研究

49、戏剧影视文学特点与欣赏浅析

影视制作导演论文题目范文第3篇

2、借《西游记》谈当代影视文学现象

3、影视文学中的底层叙事研究

4、新时代下戏剧影视文学的艺术特点研究

5、论元明清文学与当代影视文学的关联性

6、从《甄嬛传》谈影视文学作品的教育作用

7、“十从十不从”与影视文学

8、新文科背景下戏剧影视文学专业“技能树”的构建

9、戏剧影视文学

10、从影视文学的“凑戏”看我国影视业的现状与前景

11、让理论之花在实践中结出丰硕之果

12、中国影视文学发展的历史、现状与前景

13、当代影视文学艺术作品意识形态问题研究

14、探讨影视文学的审美创造特征

15、影视戏剧文学的特点及欣赏探微

16、职高语文影视教学探析

17、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的教学实践与改革分析

18、新时期下戏剧影视文学的艺术特点及欣赏

19、从影视到小说的当代影视文学现象

20、四川网络文学影视转化之产业问题解码

21、浅论网络文学影视改编的得与失

22、新时代影视文学的审美转变

23、影视文学编辑角色的作用和职业素养研究

24、编导艺考攻略之戏剧影视文学

25、影视文学中的“狼文化”与“狼精神”

26、影视资料及文学作品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27、中国文学与影视关系的当代嬗变

28、浅析影视与文学的交融和冲突

29、浅谈小说与影视文学的视角转换

30、影视戏剧文学的特点与欣赏

31、基于大众文化语境下影视文学的审美解读

32、影视传媒对文学名著改编的当代性

33、基于大数据背景下影视文学创作中的“于正”现象

34、基于影视文学的大学生审美观培育路径

35、文学影视改编及其经典化研究

36、影视和文学间的裂隙与弥合

37、大众文化语境下影视艺术对文学经典的改编初探

38、影视文学在中学英语听说教学中的应用

39、《走西口》与《乔家大院》的影视文学艺术特色比较

40、影视文学课程的现实问题与应对策略研究

41、试论影视在高校文学教学中的作用

42、从《一座城池》看文学影视化过程中的形神取舍

43、浅析影视剧的文学性与文学的电影性

44、从小说影视化浅析文学语言与视听语言的异同

45、影视与文学名著的日渐疏离

46、戏剧影视文学教学方法创新研究

47、影视艺术与当代文学育人路径探索

48、从生态整体主义视角看美国影视文学作品中的病疫书写

49、从文学思维到影视思维:《影视文案写作》课程教学探究

影视制作导演论文题目范文第4篇

2、影视作品翻译中语义空缺及其补偿策略

3、影视短片与民族地区形象的跨文化传播:转策略、扩议题、微叙事

4、对外传播讲好中国故事的“五化”原则

5、中国电影的跨文化传播审视

6、中国影视艺术跨文化传播的国家形象表达探析

7、中国电视节目海外传播策略分析

8、当代中国影视作品对非洲传播战略研究

9、中国电影国际传播能力评价的多维面向与进一步加强建设的思考

10、“一带一路”战略下如何构建中国文化传播体系

11、论新媒体语境下中国纪录片跨文化传播中的问题与策略

12、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的新路径

13、从“一本多拍”的翻拍现象看跨文化影视作品的本土化

14、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文化在国际传播内容构建上的思考

15、象征性文化下中国美食短视频的跨文化传播

16、中国影视剧周边传播能力建设路径探析

17、改革跨文化传播理念与模式,全面提升国家形象

18、中国文学“走出去”翻译出版的再思考

19、中国公众的世界观念调查报告(2017~2018)

20、中国纪录片国际传播实践的变迁与发展路径

21、浅析全球化语境下中国影视作品的跨文化传播

22、“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策略

23、“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形象建设与传播

24、21世纪中华戏剧与影视东南亚传播:新问题与新视域

25、中国影视作品在拉美跨文化传播的思考

26、三亚红色历史文化资源的传播研究

27、纪录片《航拍中国》的跨文化传播策略与国家形象建构

28、日本武技国际推广对中国武术国际传播的启示

29、“人己通”外译模式与中国传统文化对外传播研究

30、《西游记》在日本影视中的传播与变异

31、中国书法国际传播的路径与策略

32、浅论中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与国际传播人才素质的提高

33、理论与应用研究并重视角与方法有所拓展

34、论当代中国电影在中国文化世界传播媒介形式中的核心地位

35、嵌入与弥合:五年来的中国与世界沟通

36、中国风动画电影的跨文化叙事分析

37、从传播视角看影视剧艺术的发展趋势

38、中国故事的“智库”构建

39、自媒体环境下中国传统文化海外传播路径探讨

40、中国类型电影的北美市场文化认同差异

41、翻译社会学视角下古典文学小说译介模式研究

42、新媒体语境下中国国家形象跨文化传播困境与对策探究

43、从《木兰》看文化自信视域下的中国文化对外传播

44、多重话语空间下的中国形象:以纪录片为分析对象

45、“加强中国影视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专栏 主持人语

46、“讲好中国故事”主题短视频传播模式综述

47、文化折扣视角下中国电影跨文化传播效果研究

48、浅谈“一带一路”倡议下江苏艺术对外传播的路径

49、新中国成立7 0年中国影视对外传播的发展与变革

影视制作导演论文题目范文第5篇

2、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坊、项目化、主题式”教学改革与实践

3、高职广告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4、分析高职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

5、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过程考核解析

6、高职《平面广告设计与制作》精品课程的有效建设

7、高校广告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初探

8、基于现代学徒制下的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9、中职平面广告设计课程中小组合作模式的应用研究

10、“少教多学”在信息技术项目教学设计方式上的探讨

11、浅谈在多媒体设计与制作课程中进行渗透式教育

12、中职美术设计与制作专业成立设计工作室探索与研究

13、广告传媒与数字图像专业实用性实训室建设

14、浅谈中职计算机专业《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学

15、调动中职电脑美术专业学生学习专业课主动性方法之我见

16、浅析《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学过程阶段性评价的设置

17、CORELDRAW课程项目化实践教学的探究

18、基于工作室的广告专业“336”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19、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教学创新措施探讨

20、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实践初探

21、高职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CorelDRAW》教学内容与方法探讨

22、示范性高职对建设示范性中外合作大学的启示

23、微环境下中职CorelDRAW广告设计项目教学法实践①

24、基于项目导向的高职计算机多媒体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25、广告设计和制作专业课程改革探索及实践研究

26、美术院校主要专业纵览

27、国家广告设计与制作教学资源库优选作品展示

28、新时代视野下视觉传播设计与制作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究

29、高职《平面广告设计与制作》课程实践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30、高职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项目化教学模式探究

31、职业院校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实训室建设方案研究

32、高职院校广告设计与制作课程的创新分析

33、基于信息技术的平面设计课程创新与思考

34、“双创”体系下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软件课程模式改革研究

35、基于校企合作的项目驱动模式在广告策划与创意教学中的应用

36、项目教学法在《影视广告创意与制作》课程中的应用

37、基于“雨课堂”教学环境的 I ll ustrator平面设计与制作课程信息化教学

38、完善高职院校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课程管理制度的对策

39、高职院校广告设计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40、构建中职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41、职业院校美术教师知识结构多元化的必要性

42、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建设改革分析

43、探讨高职院校图形创意教学中创意思维能力的培养

44、基于模块化教学的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小组教学法实施的研究

45、高职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实践性课程改革与探索

46、高职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现状与提升策略

47、微信平台在高职广告专业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48、分镜头脚本对提升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学生创作能力的重要性

49、融媒时代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

影视制作导演论文题目范文第6篇

看世界:女导演成为今年春天的一景,3月份薛晓璐执导的《北京遇上西雅图》票房过5亿;4月底赵薇的导演处女作《致青春》上映6天票房就过3亿,5月份杨采妮的新片《圣诞玫瑰》上映,似乎形成了一股女导演潮,您怎么看待这个现象?

陈念萱:我自己是女人,当然乐观其成,尤其是国内外电影圈总围绕着导演与女明星之间的性关系,作为入门必然条件看待,而偏移了关注焦点的本质,对于真正有演技的部分刻意忽略,我相信从事这行业的女性演员或导演,内心深处必然有许多无法公然讨论的不乐意。

我看了《致青春》与《圣诞玫瑰》,有关这三部电影的相关评论也看了许多,总结一个论调(不论评者是男是女):技巧不够成熟,刚好赶上风潮等等。似乎很少人愿意认真地肯定或者刻意地回避肯定,而钻进够不够“专业”的死胡同里,貌似自己是最专业的“影评人”,让我不得不冲动又好奇地要问:换你来拍好不好?姑且不论电影好不好,单单是要完成一部电影的难度,从筹备到人员调度甚至杀青后的剪辑,都是能杀死许多脑细胞的工作量,非常人能及。我自己做过发行,因此也接触了后制的部分,尤其是宣传短片的剪辑经验,让我体会了这看似不重要也不被关注的隐性工作,其实掌握了整个电影的成功命脉。若说拍片可以累垮半条命,那么剪辑,其实可能用掉的时间与精力更多。若非真有热诚,谁会愿意担当这样的工作重任?打扮得美美地做明星,岂不轻松愉快得多?即便是这背后要付出的代价也很可观。

杨早:这里面当然有赶巧的成分。但考虑到从去年到今年的票房井喷,除了银幕数增加,“口红效应”似乎也在呈现。在上半年的“感情档”(三八节、情人节、清明节、端午节),女导演的作品比较应时,大概也是一个原因。当然以上这些原因,也可能纯属虚构,不过,女性主理的作品比较倾向于感情细微处与生活,凑到一堆儿就比较显眼。

看世界:华人女导演中很多是“演而优则导”,比如徐静蕾、赵薇、杨采妮,这是特别的现象还是一般的路径呢?

陈念萱:不只是女演员,包括男演员,演而优则导,不论中外,都是电影从业人员的渴望与梦想。近年来好莱坞甚至流行编剧、摄影录音师做导演,台湾有好几个资深摄影师都做了导演,录音师接拍广告片的也大有人在。毕竟,电影属于综合性艺术工业,彼此间的专业必有共通之处,否则很难合作,长期下来,只要对这行业有热情够认真,很容易便学会了其他原本不懂的专业,进入这行业,等于在艺术战场上入学。我参观过法国里昂音乐学院,里面的学生,无论选择哪个行业,都必须有通识教育的观念,选修并参与其他不同专业的课程,一起在这拥有百余实验剧场的城市里定期发表作品。这个观念很简单,就算不够专业也该理解别人都在做些什么,如此则必须仰赖团队合作的呈现,才不至于发生沟通障碍,而让一件作品陷入七零八落的尴尬情境。近年来两岸三地的导演越来越多,是个好现象,表示大男人沙文主义在中文世界里,有了不错的改善。

杨早:男导演中也有很多是演而优则导。好莱坞每年都会评“权力榜”,一个人权力增加后,就会有掌控整部电影的想法,你还没有提到章子怡担当监制呢。当然也有周迅这种专心演戏的。总之演而优则导一直是电影圈的某种不完全规律,甚至,就像不成功的球员会成为成功的教练产;演而不优则导,也是可以的,只要有人肯投资。

看世界:与男导演相比,女导演会有不同的视角,尤其在情感、家庭题材中,女导演的优势还有哪些?您认为电影有性别吗?

陈念萱:曾经在侯孝贤导演片中演出过的好友姜秀琼导演,拍摄过纪录片与剧情片,也在台拿过许多大奖并得到业界相当的肯定。她得到的好评之一便是:“男导演无法掌握的情感细致度,尤其是家庭题材,姜导有非常独到而细腻的表现,对于掌握演员,她已经拥有非常成熟的技巧。”作为电影人,性别,只是一种特质,在许多电影人必备的多样特质中难以回避的一种,能够用到的任何一种特质,都是好素材,没有优劣顺序。我相信导演要考量的,便是如何整合一群特质各异的人,完成概念与意识表白的鲜明旗帜,目的达到,就是成功的管理。曾经在看《八又二分之一》时,非常同情费里尼的江郎才尽,然而电影圈对他的尊敬,显示在多年后的情境重现,尤其是几乎陷入忧郁症的费里尼,逃避媒体与无法完成的工作,躲到服装设计师工作室里的那一幕,老友问:“导演的工作是什么?”非常简单,只要说:“是,或,不是。”但就连这么简单的工作,他都无法胜任,何故?电影是多媒材集体创作,主轴精神都在导演一人身上,这个灵魂若失去,便毫无意义。创作本身就是一个考验内心深处的折磨,若非笃定的热情,很难持续。无论男女,胆敢从事这工作,已相当不易。

杨早:我同意电影有性别,但并非截然两分。记得以前上电影课,老师讲过,从有电影开始,女性就是“被看”的对象,男观众和女观众都会自觉代入男性视角去凝视影片中的女性,不管玛丽莲·梦露式的性感,还是奥黛丽·赫本式的高贵,都处于摄影机的凝视之下。女性当导演,可能会有意无意地挣脱这种模式,当然也可能选择妥协。《致青春》中郑微比较强势主动,就有可能被解读为女导演的某种情怀。

不过老师又说,真正掌控电影“眼睛”的是摄影师,这是电影世界里最后一个性别堡垒。有很多女导演,但几乎没有女摄影师。所以可以讨论电影性别,但不必打标签,毕竟电影是一种团队事业。

看世界:电影产业目前还是男性主导,女性导演要获得成就和认可非常困难。国内有人认为,女导演的成功要靠超强明星阵容和广博的人脉,您怎么看?

陈念萱:就我所知,《致青春》并没有大量使用超强明星阵容,照样表现不俗。明星是靠作品成气候,而非作品靠明星扬名立万,这永远是投资者的迷思,跟导演的创作精神无关。

杨早:女性导演的不容易,也在于她们还处于男权主导的从业环境之中。男权社会不喜欢看到女强人,不喜欢让女性发号施令,所以许鞍华说过她的团队“从未把她当成女人”,似乎女性需要隐藏性别才能处于掌控地位。至于“超强明星阵容和广博的人脉”,难道男导演成功不需要?

看世界:作为资深影评人,您最欣赏的华人女导演是谁?为什么?国外的女导演您最认可的又是哪位?

陈念萱:多年前在纽约林肯中心的意大利影展中,看过一个新锐导演的作品,自编自导自演,主题是特种行业的母女关系。很遗憾,我忘了那位女导演的名字,当时受到相当的震撼,但因刚在戛纳影展十天内看完五十余部电影,又继续在纽约看了百部电影,脑子不晕也难。

这种谁“最”的问题,最难回答。我看作品,是看导演想说什么,若看见了,其余的不重要。

杨早:许鞍华。她的戏路特别广,关注也很深,但又与生活密切关连。能够如此完整而深刻地书写本土经验,又能对异域的生活进行探索的,华人导演里独一份。国外女导演也很少,我印象比较深的大概是卡嘉·冯·加纳和索菲亚·科波拉。

看世界:给您印象比较深刻的女导演的作品有哪些?为什么?

陈念萱:姜秀琼导演的《乘着光影旅行》,虽然是部纪录片,其浓度与想要说的内容非常丰盛,这部电影让我与姜导变成了朋友。

杨早:索菲亚·科波拉《迷失东京》,凯瑟琳·毕格罗《拆弹部队》,许鞍华《女人四十》、《天水围的日与夜》、《桃姐》,卡嘉·冯·加纳《碧波女贼》。再加上尹丽川《牛郎织女》、薛晓璐《海洋天堂》。我想这些电影共同的特点都是:冷静地书写某种生活。

看世界:电影在您的精神生活中占了多大比例?平均一年您要观影多少部?您是自己选择电影还是因为影评的需要而去看电影呢?

陈念萱:因为看试片变成工作之一,每周看两三部电影是常态,甚至因旅行而错过的试片,我都会自己买票进戏院补看。我想,这应该已经不是工作,而是精神粮食了,电影是我的学校,失去学习,人生无意义,对我而言。

杨早:比例相当大。但观影需要硬时间,所以跟生活状态关系很大。比如2010年因为有工作需要,观影接近150部。2011、2012年没有工作需要了,加上孩子占的时间比较多,观影都在40~50部。这里面自己想看的电影,与为了关注文化现状而看新片/相关影片,大概一半一半。

看世界:在家看电影和去影院看电影,各占多大比例?

陈念萱:只看大银幕,是对作品的尊重。我曾经因为电影发行工作而被迫看录影带,有回接着看大银幕,发现自己的评价落差非常大,从此尽量避免看小屏幕,以免造成观影偏差。

杨早:去影院看电影不超过15部。大多数电影不值得花去影院的时间与精力。

看世界:两岸三地都有不少出色的女性导演,比如香港导演许鞍华、台湾导演张艾嘉、内地导演胡玫、李少红,虽然同是华语圈的女性导演,但文化的差异还是会对创作表达上产生一些影响,您认同吗?

陈念萱:成长环境与价值观,对每个人都会造成难以磨灭的影响,古今中外皆然,否则就不会有共业这样的说法了。

杨早:当然。许鞍华是个异数,应该说她已经超越一般“女导演”的范畴。张艾嘉有女性自觉意识,但总觉得那种自觉是在承认男权的前提下表达的,老有种委屈感,或许她要表现的女性生活本身就带有浓厚的委屈感。胡玫是个猛将,我猜她追求的大概是黑格尔所说“伟大的头脑是半雄半雌的”,当然我也不知道她能做多少主。李少红是大龄女文青,符合一般人对女导演的想像,现在这拨“演而导”的新晋女导演都比较像她。

上一篇:自考消费心理论文题目范文下一篇:大学教育学论文题目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