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图书馆学论文范文

2024-07-15

医学图书馆学论文范文第1篇

第一, 内容专业性、科学性。专业性是指医学学术图书内容涉及医学学科的各个领域, 以介绍、传播医学专业知识为出版目的;科学性是指医学学术图书的理论内容一般是被医学界所公认的、正确的、能经得起时间和临床实践或基础实验检验的理论。

第二, 读者群面窄。与其他类图书相比, 医学学术图书的读者群相对较窄, 更具有针对性, 一般为临床医师、医学院校的教师、研究生和科研人员。

第三, 销售周期长。由于医学学术图书具有学科专业性和科学性, 内容一般是经过大量的临床或基础实验、理论推导、总结归纳等方式和手段获得的, 其内容体系具有相对稳定性, 销售的生命周期也较长。

第四, 准入门槛较高。医学学术图书相对大众图书而言, 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具有医学专业背景的策划编辑、高端权威的作者资源等, 这些因素决定了医学学术图书出版的准入门槛较高, 但出版社若能找准方向并长期坚持, 形成品牌效应, 就会获得丰厚的回报。

一、医学学术图书营销的可行性

随着出版业转企改制以及网络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 国内图书销售从过去依靠行政力量或垄断性质转向以市场为主导、以读者为中心。医学学术图书是面向医学学科的专业出版, 尽管受众面窄, 却是一种刚需, 具有一定的市场潜力。尤其近年来随着我国医疗水平的快速发展, 医院、医学院校和科研从业人员的数量激增, 这些都为医学学术图书市场空间的不断扩大提供了强大的基础。

同时, 专业化也为医学学术图书的营销创造了有利条件。随着各大出版社转企改制的深入, 专业化成为出版业积极推行的战略。若想在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与发展, 它们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一) 产品精细化

出版社要根据国家战略或所在大学的优势资源, 重点选择某一个或几个优势专业领域集中开展图书策划工作, 做精做尖, 而不能四处出击, 贪多求全。如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紧扣国家重大科研项目, 依托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深厚的医学资源, 重点在外科学、传染病学、器官移植等方向持续耕耘, 策划了一批如“乙型肝炎重症化基础与临床”“移植医学———从基础到临床”等精品医学学术图书, 获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二) 选题系列化

出版社要改变之前单品种选题策划的战略, 根据专业内不同分支所对应的不同读者群, 有重点地进行系列化的选题开发, 还可同时配套相应的数字资源, 通过系列化、立体化产品的规模效应来形成市场冲击, 达到营销的目的。

(三) 具备精品意识

学术图书具有专业性、科学性、权威性的特点, 且学术图书的读者对图书内容质量、装帧质量均有较高要求, 因此, 出版社要有精品意识, 且要把精品意识贯穿于出版的全过程, 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图书市场上脱颖而出。

二、医学学术图书营销面临的问题

一方面, 医学学术图书与一般社科、人文类图书有一定的差别, 其他类图书面对的人群较广泛, 而医学学术图书面对的读者群则相对集中, 因此推广营销的难度更大。另一方面, 在如今的新形势下出版社既要面对数字出版转型, 又要应对图书市场的激烈竞争, 其学术图书营销模式受到极大冲击, 传统的营销模式显然已无法适应新的要求。

(一) 营销模式固化, 营销渠道单一

由于长期受到体制的羁绊, 多数出版社营销系统已经形成了模式固化、渠道单一的局面。出版社针对学术图书营销使用的渠道主要是借助图书发行商, 如新华书店、图书馆等。这也造成了信息闭塞、营销不力的现状。

(二) 营销观念陈旧

某些出版社领导或编辑缺乏学术图书营销意识, 故步自封, 营销观念陈旧。他们坚持认为:为保证学术环境的纯粹化, 学术图书不能市场化, 若进行市场化运营就会导致学术图书质量下降, 因此不愿意让学术图书参与到市场竞争。

(三) 品牌竞争力不足

很多出版社出版的学术图书无拳头产品, 主要以低水平的“职称书”为主, 真正的精品学术图书较少, 无法形成品牌影响力, 不利于固定的读者群形成, 也不利于出版社核心竞争力的建立。

三、医学学术图书营销的探索与实践

如何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 避免自身不足, 解决医学学术图书营销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提高市场竞争力, 是拥有医学出版方向的出版社需要思考和解决的迫切问题。本文以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的医学学术图书市场营销为例, 探索适应新时期的医学专业学术图书营销。

(一) 重点项目营销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医学分社依托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的学科专业和资源优势, 在医学学术图书选题策划上, 坚持“精品化、专业化、特色化”的方向, 在高端医学学术出版方面下功夫, 坚持特色与质量, 着力打造专业化品牌, 通过运作重点项目, 在我们的优势领域形成核心竞争力, 在差异化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主动权。如《移植医学———从基础到临床》获得2017年度国家出版基金资助、《乙型肝炎重症化基础与临床》获得2015年度国家出版基金资助。这对于树立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医学专业出版的品牌形象、提高市场认可度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二) 利用专业学术会议营销

专业学术会议是专业学会或行业协会组织举办的, 是该专业领域从业人员集中交流、研讨、学习的聚会。以我社出版的《实用呼吸介入诊疗策略》为例, 我们在该专业学术年会上进行了新书发布会, 并进行现场售书, 由于此次参会的很多专家也是本书的编者, 他们的推荐带动了营销效果, 最终实现了当日现场销售了200余册的业绩。从本案例可以看到, 利用学术会议营销学术图书的优势主要有:一是图书与目标读者匹配度高;二是知名专家的权威性和影响力可带动营销效果;三是增加了潜在读者与客户群;四是树立品牌效应, 提升出版社的行业影响力;五是可以更加高效地拓展作者资源。因此, 利用学术会议营销医学学术图书的效果显著。

(三) 网络推广营销

随着网络技术的更新发展, 互联网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工具, 对医学学术图书营销者而言, 如何在互联网上加强推广, 让读者在第一时间找到自己需要的图书, 是提升营销效率的关键。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极为重视网络推广营销, 目前已在三大电商 (当当、天猫以及京东) 平台上架了自己的产品, 进行网上直销, 网络销售额占比逐年递增。同时, 借助更加直观、便捷的如微博、微信、QQ群等微营销形式进行网络推广, 把网络宣传彻底带到了每个移动通信设备的终端用户, 大大扩展了受众面。以《实用呼吸介入诊疗策略》为例, 首先在我社微信公众号推送新书专栏, 介绍该书的基本情况, 同时附带二维码, 还带有关注、购买链接功能。其次, 联系“呼吸科好书推荐”等专业性的公众号发专题文章推荐, 获得行业关注。另主编在其微信朋友圈也进行了推荐, 他的好友加以转发, 这些好友大部分又是该领域从业人员, 以此实现了“病毒式营销”。通过以上网络推广, 该书在网上上线短短一周时间即销售了近300册, 取得了满意的营销效果。

综上, 作为从事医学学术出版的出版企业, 应积极面对挑战, 抓住网络技术更新发展的机遇, 通过整合资源、创新营销模式等积极有效的方法, 不断完善医学学术图书的营销方式和手段, 才能在快速发展的出版行业中立足。

摘要:医学学术图书具有专业性强, 读者面相对较窄的特点, 而现阶段出版社在营销医学学术图书过程中普遍存在营销模式固化、营销观念陈旧、品牌竞争力不足等问题。本文以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的医学学术图书市场营销实践为例, 探讨医学学术图书的市场营销。

关键词:医学,学术图书,营销

参考文献

[1] 张耀金.我国学术图书市场营销策略研究[D].重庆大学, 2008.

[2] 郑杰, 伍华进.新形势下大学出版社图书营销的问题与变革———以中南大学出版社为例[J].现代出版, 2018 (3) :13.

[3] 林强庆.医学类图书网络推广策略探讨[J].科技与出版, 2015 (2) :64.

医学图书馆学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多方面因素显示中职图书馆学生管理员存在的意义,包括减轻困难学生经济负担;缓解图书馆老师值班压力;掌握最新的读者心理动态;培养学生管理员积极进取、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的精神。

关键词:中职图书馆 学生管理员 能力培养

中职图书馆学生管理员是我校一直以来为了加强图书馆管理及學生勤工俭学而设立的一个重要岗位。它的存在无论是对于图书馆的建设还是学生能力的提高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给一届又一届的学生创造了学习的机会,也让他们在这个小环境下学到了很多在教室里学不到的内容,特别是图书馆的一些专业理论知识和计算机操作技能等。更让学生管理员通过服务于读者,学会如何增强服务意识,如何严于律己遵守图书馆的劳动纪律,使他们在组织能力、创新能力、交际能力等各方面都得到锻炼和提升,为他们今后踏上社会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以下就我们学校设立这个岗位的意义做一个浅薄的分析:

一、减轻困难学生经济负担和心理压力

许多中职学生是来自贫困地区、单亲家庭或生活困难家庭的,面对学费和必要的生活费,他们有着沉重的经济负担和心理压力。图书馆学生管理员每天的工作学校会以月结的方式支付给他们一些酬劳,因些这个岗位的设立无形中减轻了他们的经济负担,他们会对这样的机会倍加珍惜,工作时也非常努力和认真。

二、缓解图书馆老师值班压力

我校图书馆是全开架的,而校内学生2000多名,一到中午学生络绎不绝。由于现在学校实行网络一卡通,读者在进入图书馆前需先刷卡,进入书库后学生需求各不相同,包括还书、借书、办卡、补卡、查询书籍等,再加上全开架的方式虽然给读者带来了方便,激发了他们的兴趣及求知欲望,但中职学生基本素质并不是很高,一些不文明的现象屡禁不止,对书籍造成了不小的破损,所以中午值班期间不仅要完成一些借阅、学生管理,还要进行书架整理、书刊上架、杂志的整理等,这些工作需要好几个人才能完成。仅仅靠图书馆老师是无法完成这一系列工作的,学生管理员就能弥补这些岗位上的空缺,履行好各自的工作职责,帮助老师借还书、整理书刊、维护纪律、帮读者查找书籍,让读者以最快的时间找到所需要的书籍。

三、掌握最新的读者心理动态

老师不仅可以通过信息化渠道了解学生对书籍的阅读兴趣、爱好和需求,更能直接通过学生管理员在学校的流动性,第一时间了解在校学生的一些心理需求,选购一些学生有兴趣的,对生活、学习有帮助的书刊。同时积极宣传,让读者将一些有利于图书馆发展的信息、合理化建议和意见及时传送到学生管理员处,由管理员直接反馈到图书馆老师处,减少一些不必要的手续或流程,以便更快地改进工作方法,提升工作质量,提高服务意识,变被动为主动,以优质的服务和专业的知识来吸引更多的读者,并帮助读者到图书馆查询、借阅,以此提高图书馆的利用率,学生管理员在读者和馆员之间也起到了纽带作用。

四、培养学生管理员积极进取、

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的精神

在管理工作中,每个岗位都不是件轻松的事,工作岗位甚多,包括了卫生、借还书、报纸、杂志分类上架、图书的整理等,老师在学生上岗前统一进行技能及基础知识的培训和工作纪律方面的要求,让他们能娴熟地掌握计算机的操作,能快速到书架上找到需要的书籍,锻炼必要的语言表达能力,以最快的速度学会服务技巧。

但学生管理员在业余时间勤工俭学,又碰到这么多的工作要求,有时心理必然会产生一些反复,作为老师要正确引导他们树立一种吃苦耐劳的精神和认真的工作态度,以便适应毕业后的工作环境。在所有岗位中,每个岗位都有其存在的意义,要做到轮岗制,让每个学生管理员都有机会尝试新的工作,这样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岗位中需要知识的积累、体力的付出,所有的学生管理员都要有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工作态度才能独立胜任各个工作岗位。但工作各个环节有时也是需要相互配合的,引导学生提倡团结协作的精神,以达到更好地服务于读者,提升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出色地完成每天的管理工作。这些工作岗位的锻炼让他们受益匪浅,不论是组织能力还是交际能力,都能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为他们以后踏上工作岗位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通过多年来的实践证明,学生管理员工作岗位也是学生素质教育及实践工作的一个重要岗位,能够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让他们参与学校图书馆的管理工作,既有效提高图书馆的利用率,也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张金虹.在普通高校图书馆聘用学生助理的探讨[J], 图书馆论坛,2004(2)

2.陶莉.重视“学生助理”对图书馆业务工作的辅助作用, 图书馆论坛,2005(3)

3.黄晓晖.大学生在高校图书馆的实践, 河北科技图苑.2010.23(3)

医学图书馆学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 光明网是主流媒体中的“关键少数”,其“理论”与“学术”专栏是考察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状况的一个样本。基于这个样本阅读分析,我们认为图书馆学理论创新同样需要供给侧改革,而图书馆学供给侧改革会进一步助推本学科中人文学与社会学研究者的问题意识品质的提升。

关键词 图书馆学理论创新 供给侧改革 问题意识 光明网

分类号 G250

DOI 10.16810/j.cnki.1672-514X.2017.02.009

0 引言

“光明网”与“人民网”“新华网”等一样,都是中国社会科学主流媒体中的“关键”媒体,其中,备受中国人文学界与社会科学界(学界也称之为人文社会科学界)关注的两个专栏“理论”与“学术”具有三大特点:①具有强大的思想力量,是中国人文界与社会科学界最坚强的思想阵地。②具有强大的学术力量,代表中国人文界与社会科学界最高的学术水平。③具有强大的技术力量,依托“母媒体”强大的技术力量。所以,它们可作为考察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状况的优质样本[1]。这两个专栏对图书馆学中的人文学科与社会学科研究起着学术“标杆”“旗帜”与“灯塔”的作用。

在当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供给侧改革”时代,“光明网的精神”就是人文社会科学供给侧改革的精神,是图书馆学中的人文学与社会学研究者的精神支柱。通过对“光明网”创新理论文章的阅读分析、比对以及数据处理,我们认为图书馆学中的人文学与社会学理论创新的关键在于以下几个方面:(1)领会“关键”媒体的精神,即图书馆学“领头羊”要有供给侧改革的学术思想准备与实践:图书馆学必须经历供给侧改革的洗礼。(2)图书馆学中的人文学与社会学理论创新的供给侧改革,诸如制度建设、大学教育、人才培养、理论宣传、研究课题动向的把握与评价体系的跟进,将大有作为,并给图书馆学界的“把关人”“关键少数”以及一般的理论研究者提出“精准”的要求,不会给太多试错机会,否则,必定带来社会争议,如“试座惹争议”[2]。因为图书馆学的研究工作面临着公众的监督,不能给以太多“试水”,要有“精准”设计。(3)图书馆学供给侧改革过程中对图书馆学中的人文学与社会学研究者最大的“刺激”是:问题意识的品质必须提升。这不仅是一个很好的机会,而且是图书馆学中的问题意识品质提升,进行图书馆学供给侧改革的终极目的之一。问题意识品质是图书馆学中的人文学与社会学研究的“形上概念”。图书馆学界应抓住这个机会,真正起到引领“问题意识品质提升”的关键作用。

1 图书馆学理论创新必须经历供给侧改革的洗礼

理论创新只能保持一定范围与一定时间内的“自由张力”,但不能大范围或长期处在“无序”“自由”狀态。任何“学术民主”“学术自由”“学术争鸣”“学术试错”要基于一定的限度与原则。在这个限度与原则下,任何一个学科很难弃绝它的传统,很难抛弃固有的研究方法。这种研究方式是一把双刃剑,其中包含着宝贵的文化传统,也隐含着束缚人民心智手脚的陈规陋习。

当今的图书馆人处在大数据时代,面对“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时代格局,面对着“不确定的世界”,面对着社会群体对图书馆学界提出的“精准”要求,当今的图书馆学界在时代的洪流下同样面临着供给侧改革的挑战,图书馆学理论创新的供给侧改革也必然是时代的选择,经历供给侧改革的洗礼。

当前图书馆学需要更加灵活,更加紧扣时代主题,更能反映社会需求,在学术经营上更加高效。在这种情况下,图书馆学不可以“按兵不动”或沿袭以前的习惯与传统。如果当今的图书馆学界还把主要精力放在论述诸如“图书馆学研究对象”等问题上,在供给侧方面不作为,图书馆学界仍将在“黑暗中徘徊”,仍将守持着陈规陋习。如果图书馆学不进行供给侧改革,进行问题意识品质的提升,几代图书馆学人为之奋斗的神圣使命将无法在短期内有效提升,图书馆学科只能停留于“自生与自灭”的状态,甚至停留在“落后”的状态,或者走向“反方向”。

2 图书馆学理论创新的供给侧改革的学术追求

供给侧改革的目的是占领图书馆学的“制高点”,抓准图书馆学的发展方向。图书馆学供给侧不改革,图书馆学科将付出沉重的“机会成本”。在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成本中,图书馆学利益诉求这一“机会成本”是图书馆学发展最大的成本。图书馆学理论创新的供给侧改革的追求目标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在“互联网+”时代,探讨图书馆学存在与发展的合法性。我们需要论证的是站在人类发展的高度上,阐述在网络时代、社会转型期,社会更需要图书馆学这把“交椅”。在理论创新研究中强调中国图书馆学的存在与发展是历史与现实的必然选择。图书馆学合法性的进一步证明包括图书馆学在“互联网+”“大数据”“社会转型期”“业务外包”时代的逻辑支撑、发展价值、新境界开拓等的问题探讨、逻辑与实践证明。在当下或未来,中国图书馆学界需要把图书馆学的“责任田”耕好,需要论证“去图书馆学学科化”的危害,并坚决与“去图书馆学”作斗争。

(2)在社会转型期,增强图书馆学的合法性资源。我们需要探讨在大学教育、期刊建设、理论实践等方面增强图书馆学资源的必要性,大力培养理论创新性人才和图书馆网络管理人才,从“做大做强”图书馆事业的角度出发,增强图书馆发展趋势前瞻性的探讨。

(3)增强图书馆学的社会性作用,以得到社会认同。图书馆学界要厚植于中国国情,汇聚磅礴的力量,重视图书馆学在社会各界的学术话语权,增强公信力,加大学术关注度,让全社会认可图书馆学的专业人才。“图书馆学界要事半功倍地讲好图书馆故事”,把图书馆事业这个“蛋糕”做大,让人民群众普遍尝到图书馆服务于社会的“甜头”,增强图书馆学创新理论指导图书馆服务工作的成就感,这样才能在公共图书馆进一步发展的过程中,让普通公民增强汲取文化的获得感。

当前图书馆学供给侧改革的攻坚点在于:(1)不断推动本学科的理论创新,完善理论创新体系。(2)结合时代背景,加强图书馆学科的专业特色建设。(3)推动理论话语权到传播话语权以及教材话语权到课堂话语权的转化。这三个方面是图书馆学中的问题意识品质提升的“剑指”。图书馆学界并非无事可做,相反任重道远。要从理论到实践论证“去图书馆学学科化”行不通,在社会转型期中探讨图书馆学存在意义、学术资源丰富以及如何提高公信力、话语权等问题。这三个方面的“反方向”最大的危害就是,图书馆学界失去发展机会,其中最大损失就是,图书馆学界失去问题意识品质提升的机会,俗称“找不着北”。

3 中国图书馆学理论创新过程不可能走出“独立行情”

要坚决反对意识形态的泛化与过度化现象再度发生。在图书馆学中,有的专业领域与意识形态存在直接关系。有的离技术较近,渴望汲取西方优秀的科学技术知识的精髓。虽然西方的人文学与社会学成果不能“一棍子打死”,但也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要做好甄别、批判与消化工作。事实证明,当代中国图书馆学理论的发展离不开西方图书馆学理论,比如公共图书馆学理论、大数据处理技术,等等。但这些成绩远远不够,我们需要超越、发展,尤其要在人文学与社会学主体领域多下功夫。

但作为人文学科、社会学科与科学技术学科“混合体”的图书馆学理论,其主体实质上是社会科学,不存在绝对自由。理论创新一刻也离不开理论思维,人文社会科学不存在“要不要把握政治方向问题”,存在的只是“政治方向是否正确问题”[3]。

中国社会科学的当今状况可以用“命运共同体”进行概括,是所有中国社会科学学科的真实与客观的写照(见表一)。所有社会科学在“命运共同体”中都要“一荣俱荣”,中国图书馆学人难以逃脱这一“宿命”。

为了研究问题方便,人们通常把科研队伍分成人文学类、社会科学类、科学技术类三类。从学科性质角度看,中国图书馆学的主体是人文科学或社会科学。图书馆学研究的对象是“问题集”。本文着重探讨图书馆学界中人文社会科学类的问题。在这里和其它人文学科与社会学科一样也必须探讨生存与发展问题,比如马克思主义学科是这样[4],经济学、历史学、史学也是这样。在这个“命运共同体”中,图书馆学的社会科学类问题不可能走出“独立行情”,不可能与其它人文学科和社会学科“脱轨”,比如图书馆学不能与政治学、经济学“脱轨”。我们必须把它放到整个社会科学大环境中去考察。

4 没有“压舱石”的图书馆学理论研究注定要消亡

图书馆学中的人文研究与社会研究的“压舱石”,是图书馆学需要遵循的根本原则。这一“压舱石”的基本原理,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与对立统一规律。它的灵魂就是问题意识、领域研究意识、实践意识、创新意识等等[5]。

首先,没有“压舱石”的图书馆学中的人文研究与社会研究,注定要做“时尚的囚徒”。从总的趋势与发展来看,中国图书馆学取得了辉煌成绩,但也存在阶段性问题,甚至存在很严重的极端性问题。“真理掌握在大多数人手里”,这句话从人类历史长河的发展过程来看是对的,但要实现这一目标要有一个复杂曲折的过程。我们不得不承认,在某个时期,图书馆学如同其它人文社会科学一样,出现了“信马难,行马更难”的阶段性现象。在某个时段,西方人文社会科学的思想有更多机会进行“渗透”。用“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来形容当今图书馆学某个时段的现状一点也不为过,比如,在整理图书馆学中的马克思主义学派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图书馆学中的马克思主义学派重大成果较少[1]。基于光明网“理论专栏”与“学术专栏”的阅读分析,笔者认为,从学术研究行为角度来看,靠“粘贴”“嵌入”“偷运”的模式发展图书馆学理论的研究方向必然走向末路。这些错误的思想包括:不认为马克思主义是图书馆学理论学派的指导思想;否认图书馆学理论思维的价值。

其次,没有创新的图书馆学没有前途可言,没有“压舱石”的图书馆学注定要消亡,就容易做“时尚的囚徒”。这些时尚的“囚徒”包括:(1)西方人文主义的“囚徒”。例如,有的学者做了库恩“世界三”的囚徒,认为“世界三可作为图书馆学的哲学思想”,妄想用“信息”概念的“奇异性”与“歧义性”来对抗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義;有的学者做了西方“人权”“女权”“平等”学术思想的奴隶,用这些概念来诠释与指导当今图书馆事业,“创新”出“自由图书馆学”。这些时髦的学说在某些时段很有市场。有的学者“中毒”西方人文思想太深,对中国的图书馆学中的人文和社会科学持“悲观论”。(2)西方科学主义思想的“囚徒”。有的学者认为,科学技术能解决图书馆学所有的问题。作为过程的技术很有必要,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但如果不顾自己的研究领域,不做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强调中国图书馆学“精确”“数字化”“量化”,过一段时间,那些靠“记忆”与“师傅带徒弟”的图书馆学研究领域将因学术体制问题而面临着消亡,比如古籍整理专业。(3)历史虚无主义的“囚徒”。我们不能用“电子阅览室的消亡”来否定电子阅览室的历史功绩。(4)西方后现代主义的“囚徒”。这些理论看似时髦,但往往因为“割裂”与“孤立”的看问题,注定包含着不为图书馆事业的实践所接受的一些错误认识。

在“网络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公共体中”,马克思主义仍将是图书馆学的“压舱石”,也是我们前进的动力和源泉。

6 供给侧改革能够助推图书馆学中的问题意识品质的提升

所有的人文社会科学学科都需要“供给侧思维”,“供给侧改革”既是一种方法,又是一种思维和理论。中国图书馆学中的人文学与社会学研究仅仅有理论创新是不够的,还需方法论的创新。“供给侧改革”为图书馆学方法论创新注入了新鲜血液。

综述上文的分析,中国图书馆学中的人文学与社会学的主流思想为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与对立统一规律。基于这样的认知,那么,可以认为图书馆学中的问题意识品质的提升要达到两个显著的标志:一是贯彻人文学科与社会学科的主流学术思想灵魂,并具有时代意识、问题意识、领域研究意识、创新意识与实践意识;二是丰富图书馆学中的人文学科与社会学科发展的学术流变史,并全面提升学术思想层面的品质,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提高理论与本土实践的创新水平,强化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 1 ] 张瑜.《新华文摘》关注的图书馆学学派分析[J].图书情报知识,2015(6):98-108.

[ 2 ] 李攀.南京大学图书馆“试水”微信预约选座惹争议[N].中国青年报,2016-04-17(2).

[ 3 ]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取得新进展:《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报告(2013)》摘要[N].光明日报,2014-12-08(11).

[ 4 ] 赵剑英.学术出版的使命与作为[J].出版广角,2015(5):46-47.

[ 5 ] 陈业奎.学术评价问题研究的主流学术思想的灵魂与学术流变史:基于光明网“学术打假”专栏以及中国社会科学网“社科评价”专栏的考察[J].图书馆建设,2016(6):15-20.

医学图书馆学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图书馆学教育 职业需求 存在问题 对策

[作者简介]杨焕敏(1972- ),女,河北唐山人,唐山学院图书馆,馆员,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信息资源组织与管理。(河北 唐山 063000)

为图书馆职业培养专业人才是图书馆学教育的根本目的,因此,图书馆学教育的宗旨应以职业需求为导向。2007年,中国图书馆学会新年峰会把“我国图书馆学专业教育与职业需求”作为年会的主旨报告之一,面向职业的图书馆学教育才引起业界的关注。了解目前图书馆学教育的现状,从职业需求的角度审视当今图书馆学教育存在的问题,探讨其解决问题的方法,对发展中国图书馆学教育,提高图书馆学教育的质量,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教育对职业的支撑作用

于良芝认为:“职业是受过系统科学知识训练的人所从事的工作,专业化和社会化是其两大特征。职业理念或职业精神是一种职业所恪守的价值和所承担的责任,体现了该职业所积累的智慧。”她认为教育对职业的支撑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1)通过行业组织认可的专业课,传授从业所需的专业知识;(2)通过传授专业知识和职业精神,培养新成员的职业认同感,使他们在观念上认同职业的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分工上认同职业身份,在组织上认同行业协会或学会,从而为职业道德的运作奠定基础;(3)研究型大学的教育机构还是职业知识的创新平台①。

二、图书馆学教育与职业不对接的现状

我国的图书馆学教育已经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专业教育体系,为各种类型的图书馆提供了许多优秀人才,图书馆学教育与职业基本上形成了对接,整体发展态势良好。但从图书馆职业的角度认真审视当今的图书馆学教育,其中也的确存在一些教育与职业不对接的现象,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忽视了图书馆职业价值观教育

图书馆职业价值观是图书馆的宝贵精神财富,树立了图书馆职业价值观的学生,将来会对图书馆职业全心全意地投入,信心十足地干好本职工作。然而,目前的图书馆学教育忽视了对学生的有关图书馆职业价值观的教育,这与该专业学生在图书馆以外的行业就业的比例上升有着直接的关系。图书馆学毕业生到其他行业就业,从一定意义上说,他们有较强的适应社会的能力。但图书馆学教育是以培养图书馆职业的专门人才为目标的,更多的毕业生在图书馆这一职业中充分施展他们的才能,才是图书馆学教育的成功。可见,对学生进行图书馆职业价值观的教育是多么重要,但目前开展这方面教育的学校寥寥无几。

2002年,我国图书馆学会发布了《中国图书馆员职业道德准则》,它只是对图书馆员的现行行为进行了限制,并没有从思想上强化图书馆员的职业价值观,也没有应用到图书馆学对在校学生的教育之中。

(二)图书馆学毕业生信息技术薄弱

图书馆学毕业生主要从事的是和图书馆学专业知识联系紧密的岗位,如文献采访、分类编目、流通阅览与参考咨询等,他们最能发挥作用的岗位主要是分类编目和参考咨询,难以发挥作用的岗位主要是系统和网络维护、软件开发等。信息技术薄弱是他们不能胜任所在岗位工作的最主要原因,正是这种缺陷,很多图书馆学毕业生难以从事在图书馆中层次较高的信息服务工作,从而影响了职业竞争力。

(三)理论类课程陈旧,专业类课程有待调整

目前多数学校开设的图书馆学专业必修课程,以及多数研究生教育机构开设的图书馆学硕士研究生课程,基本涵盖了图书馆学专业的核心领域,大体上符合图书馆实际工作的需要②。核心课程是培养图书馆学学生未来职业竞争力的关键,但在图书馆学课程设置中,确实存在着一些不适应当前图书馆环境变化的内容,比如理论类课程内容陈旧、理论滞后于实践、忽视技术方法类课程的教育、传统的图书馆学课程仍占较大比重、信息技术和方法类课程未能与专业特点很好地结合起来等,这对培养学生的职业竞争力非常不利。针对目前一些不适合职业需求的课程设置,必须进行调整。

(四)图书馆学专业的馆员科研能力较弱

由于近年来图书馆的数字化、网络化发展非常迅速,而图书馆学专业的馆员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较弱,从而限制了他们科研能力的拓展。同时,相对于教学及科研人员来讲,他们的科研意识也较淡漠,甚至有人认为科研与自己关系不大,只要做好本职工作就行了,这种状况与学校的整体科研发展极不和谐。现代图书馆需要的是富有创新精神的人,作为图书馆学专业毕业的馆员,也应积极从事科学研究活动,使自己成为学校教学科研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改变上述状况,就要从图书馆学教育阶段做起,增强学生的科研意识,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

三、面向职业的图书馆学教育的对策

如何解决图书馆学教育与图书馆职业所需人才的对接问题呢?笔者认为应主要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健全相关制度,加强对专业教育的指导与监督

我国图书馆界应推动图书馆立法步伐,建立起包括专业教育认可制度、学位制度、图书馆员资格证书制度等一系列内容的完备法律体系,使图书馆事业在资金保障、教育体制、人才培养等方面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③。首先,图书馆学界应增加对国外图书馆法律法规的介绍,尤其是有关前沿成果、研究热点的介绍,加强对国内图书馆相关政策法规的研究。其次,教师要及时向学生介绍国内外的研究热点,增加对数字图书馆的知识产权保护的讲解,经常与学生探讨国内外相关领域法律建设问题,逐渐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提高他们对相关法律法规的研究兴趣,为我国《图书馆法》的早日出台提供人才支持。

2002年7月,教育部图书馆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成立,这对于推动图书馆学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教指委肩负着指导和监督图书馆学专业教育的重要任务,图书馆学教育界应在教指委的监督和指导下,不断推进图书馆学教育的发展。

(二)加强图书馆学课程体系建设

2008年,教指委会议讨论确定了《高等学校图书馆学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的主要内容,《规范》规定了图书馆学专业教育与知识体系由通识教育内容、专业教育内容和综合教育内容三部分相关知识体系构成④。其中专业教育内容由专业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构成,并初步规定了12门课程为图书馆学核心课程。图书馆学专业知识和技能是图书馆学毕业生的职业竞争力的核心因素,因此,图书馆学课程体系和内容建设要居于图书馆学专业教育的核心地位,以便对图书馆职业的发展提供支持。

1.进行图书馆职业价值观教育。图书馆学教育要以增强学生的职业竞争力为目标。首先,使学生从主观上认识到图书馆职业的社会使命并产生认同感,进一步形成对图书馆职业的价值认同。其次,使学生树立起对图书馆职业的尊重和敬意,由此产生一种内在的精神力量,乐意奉献于这个职业。再次,针对学生的职业价值观、职业理想进行正确引导,使学生认识到自身职业的崇高。图书馆职业价值观是构筑图书馆文化的基石,也是图书馆的宝贵精神财富,它包括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团队协作、开拓创新、职业精神等。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应该是职业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图书馆学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是该专业毕业生职业竞争力的核心因素,属于“硬实力”,而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就是职业竞争力的“软实力”。图书馆职业价值观以树立人文精神为核心,要把这种观念渗透到图书馆学教育的全过程,这样才会使图书馆专业学生热爱自己将来所要从事的职业,增强他们对自己职业的信心,从而增强他们的职业竞争力。

2.改进图书馆学理论课程教学。图书馆学理论对提升图书馆学毕业生的职业竞争力是深层次的,因此,不是削弱图书馆学理论课程的教学,而是应该改进。理论类课程或是理论性内容要讲求科学性和致用性。目前有些观点对理论类课程或理论研究持批评态度,不是说图书馆学理论没有价值,主要是指理论类课程内容陈旧,理论滞后于实践,理论教学和研究不能指导实践活动。由于信息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使图书馆的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图书馆实践活动内容得到不断丰富和拓展,而相应的图书馆理论却没得到及时的提炼和升华,理论的发展滞后于实践的发展,不能适应网络化、数字化时代的需要。因而,要改进图书馆学理论课程教学,将国内外最新的学科发展动态、理论前沿及时介绍给学生;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研活动,以便学生把所学知识在科研活动中及时地消化和吸收,这有利于推动该领域的理论发展;同时呼吁该领域的研究者从当前的图书馆实践活动中善于总结、提炼,把图书馆实践活动中的精髓上升到理论高度,不断丰富该学科的理论内涵,以适应现代化图书馆理论的发展要求。

3.加大技术与方法类课程教学。信息技术是以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和信息存储技术为核心的一系列技术,没必要也不可能对学生进行大量信息技术的宽泛的教育,而是要选择与图书馆学专业密切相关的一系列技术,使之与图书馆学核心课程紧密地融合在一起。掌握基本信息技术后,要在实习中强化实际操作能力,因为信息技术的应用有赖于感性、直观的实习和实践。所以,在加大技术和方法类课程教学的同时,也应增加相关课程的实习。图书馆学专业的技术和方法类课程设置,要注意把重点放在如何应用技术这一手段去组织信息知识和提供信息服务上,课程设计要凸显以职业需求变化为出发点的职业竞争力的培养。

加大技术和方法类课程的教学与实习,除了要求学校加大资金投入外,还需要教师不断学习更新知识,以适应新技术应用的需要。

4.注重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与其他专业相比,图书馆学专业学生能够做到:系统地掌握文献信息检索的方法和步骤,能够有效地获取所需信息,这些能力是该专业学生进行科研活动的优势所在。在图书馆学教学过程中,应将文献信息检索技能与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鼓励学生参与科研活动,在所学专业课的基础上,让学生把获取信息的方法运用到对专业课程的深入研究过程之中,实现理论与实践、学习与科研相结合,为学生提供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进行科研的机会,这样,学生既有深厚的图书馆学理论基础,又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图书馆学教育在为信息化社会输送合格人才的同时,也为推动图书馆学的研究和发展储备了力量。

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具体方法是: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把专业理论知识与实习相结合,善于发现问题,努力解决问题,积极投入到科学研究中来。强化学生的科研意识,让他们掌握从事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关注学科的前沿动态,鼓励学生积极申报与本专业相关的科研课题等。学生在平时只要勤学、多练、经常积累、善于总结,科研能力会逐步得到提高。

图书馆学教育要面向职业,这就要求图书馆界对我国图书馆学教育与职业的需求情况有正确的估计,对图书馆学教育存在的问题有较为准确的判断。据此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办法,使图书馆学教育培养出的学生更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以不断提高图书馆学毕业生的职业竞争力。

[注释]

①于良芝.图书馆学教育呼唤战略思维[J].图书与情报,2006(4):27.

②肖希明,司莉,黄如花.我国图书馆学教育发展现状的调查分析[J].图书情报知识,2008(1):10.

③杨沛超,杨琳.智慧与服务的有机结合——图书馆学专业教育与图书馆可持续发展[J].情报资料工作,2003(6):61.

④沙勇忠.迈向数字时代的图书馆学教育[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9(1):71.

医学图书馆学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 本文立足于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现状,选取知识管理视角,尝试构建创新的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模式,助推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知识资源的共享、交互与整合。

[关键词] 知识管理;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模式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6. 17. 100

0 引 言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改变了图书馆服务的传统意义,为图书馆的创新协同发展带来更多可能性。依托高等教育而存在的高校图书馆在传递文献、引领文化方面无疑肩负重任,其不仅具有向用户或读者提供知识服务的功能,而且以其独具特色的专业化发展,成为图书馆服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网络信息化日益发达的当下,高校图书馆应如何更好的拓展知识服务目标,提升知识管理水平,已成为急需解决与思考的问题。本文立足于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现状,选取知识管理视角,尝试构建创新的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模式,以期加强知识的共享、交互与整合。

1 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的内涵与现状

1.1 内涵

图书馆的学科服务最早在美国高校图书馆得以实践,它的构建体现出高校图书馆顺应院校与高等教育学科发展对文献知识资讯的实际需要,最初以学科“跟踪服务”形式出现的高校图书馆服务模式,凭借其精准的用户需求定位,有针对性的导读服务而赢得了众多用户的青睐。21世纪以来,越来越多的高校图书馆将开展学科服务纳入工作范畴,逐渐确立了知识经济时代学科服务的重要地位,并以创新知识服务为契机,明确了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的发展方向。从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的构成内容看,学科服务注重高校图书馆在教学科研方面发挥的作用,并力求提供符合高校学术交流需求的知识服务,从图书馆战略角度规划学科服务,并尝试采用开放性的知识创新交流形式。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的最终目标在于向用户提供无缝隙、全覆盖的知识服务,在不断提高高校学术资源质量的同时,增强图书馆学科服务效果。

1.2 现状

当前,我国各大高校中,三分之二以上的图书馆已较为重视学科服务工作,并尝试探索符合自身发展实际的学科服务模式。但是,在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的开展程度方面,各高校图书馆的发展呈现参差不齐的状态。例如,部分图书馆虽然尝试建立了学科服务,但仅仅围绕学科馆员的设立开展工作,知识化、专业化的学科服务模式还不完善;用户对高校图书馆现有的学科服务缺乏热情;部分图书馆将学科服务分散于多个职能机构,学科服务工作的开展比较被动;学科情报研究与学科馆员培育均有欠缺,尤其缺乏高效的、训练有素的学科馆员。上述情况反映出,当前我国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模式的构建都存在突出问题,急需创新完善。

2 知识管理在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模式中的应用

当前,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以注重知识创新与共享为内涵发展起来的知识管理在多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图书情报研究也将知识管理作为发展方向,高校图书馆的发展逐渐完成了向知识中心向度转移。图书馆学科服务不仅是推进知识管理的重要途径,也是知识服务的必然要求,考察知识管理在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模式中的应用,促进学科愿景与目标的实现,为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模式的创新提供有益借鉴。

2.1 学科资源整合与知识库构建

资源整合是知识管理的重要功能,高校图书馆通过对知识管理的运用,实现学科服务的知识化转型,重构高校图书馆的知识与信息服务的定位目标与发展原则。在知识管理的支持下,高校图书馆尝试采取科学高效的组织办法,以学科分类为中心,实现图书馆学科资源整合,在完成对图书馆现有书籍文献及电子资源整理的同时,发挥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指导作用,完成二者之间的交互转化,搭建符合学科分类需求的知识库,实现馆藏资源与网络资源的融合统一,提升图书馆学科服务的效果与水平。

2.2 学科服务模式的平台效果

高校图书馆的学科服务模式的构建主要依托学科服务平台,知识管理理念主张通过知识传播管理,构建符合图书馆学科服务模式的多元开放平台,实现学科知识从储存到转化、使用的全过程。当前,知识管理应用下的图书馆学科服务平台建设,主要表现为学科资源的网络化建设,使用学科资源导航、学科门户网站等有效形式,引导用户了解并加入到与学科服务相关的图书馆知识资源与信息的使用中来;随着移动终端的普及,播客、微信、微博等实时通讯传播方式也成为打造学科服务模式平台的有效途径。

2.3 用户需求

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在校师生,受高等教育教学科研及成果研究的特色影响,这一群体对图书馆馆藏资源的使用需求较为强烈,相较于普通图书馆,高校图书馆对学科知识管理水平的要求较高,促使高校图书馆必须从学科服务角度入手,提升学科服务模式的应用水平与效能,满足用户需求,开展知识管理。知识管理的应用,鼓励高校图书馆遵从用户对知识资源的个性与多元需求,因人而异,开发具有创造性特点的新知识产品与信息服务,完善了其学科服务的个性化、多元化发展特性。

2.4 学科馆员队伍建设

知识管理视角下,图书馆学科馆员是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模式得以构建的人才基础,与图书馆普通馆员相区别,学科馆员不仅拥有丰富的学科知识,而且对图书馆的专业学科资源文献了如指掌,能够尽职尽责的向高校用户提供学科信息服务。面对信息多样化的图书馆资源储藏,学科馆员的素质提升离不开知识管理的指导与辅助,在联系图书馆学科馆员与用户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知识管理的帮助下,学科馆员以学科化知识服务为引领,深度参与到用户的学科研究与科研课题中,了解用户知识需求,通过协同创新,完成学科知识的获得、整合及使用。

3 知识管理视角下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模式创新框架设计

基于知识管理的学科服务模式由五个部分构成,具体包括打造学科专业服务平台、设定学科点分布、细分用户、强化学科馆员制度及明确服务内容。这种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模式创新的框架设计适应了网络信息时代图书馆知识管理与传播方式的改革,以互动为典型特征,为用户提供了完备的学科信息交流及知识共享平台,区分重点学科服务与基础学科服务,辅助并促进图书馆学科服务发展,为高校实用型、综合型或研究型学科建设提供了知识与信息资源支持。

具体而言,一是图书馆学科服务平台构建为学科服务模式提供基础支撑,打造出整合资源并无缝集成的高效知识服务平台;二是详细的学科点分布明确了图书馆学科服务的划分,在动态调整学科点分布的基础上,完善交叉学科平衡;三是用户群的分类确保学科服务目标对象具体清晰,以高校内外师生的教科研需求为标准,细分不同层次、需求的用户有助于提升学科服务质量、强化学科服务力度;四是学科馆员制度为学科服务模式的有效运行提供人力与人才支持,专职学科服务团队的建设是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模式的核心,提升学科服务团队素质与能力,以期为用户提供及时更新并具有前瞻性的用户所需知识资源的分析跟踪服务;五是确定的服务内容构建出学科服务模式的全部框架,整合原有的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培训、参考咨询等服务内容,进一步充实学科服务内涵,将用户需求、互动与体验作为重要服务准则,不断延伸学科服务外延,寻求学科服务内容与用户需求的契合点。这五大元素协同发展,将知识管理与学科服务融合贯通,在为高等教育学科发展提供知识助力的同时,平衡学科发展方向,推进图书馆学科服务意识与理念,树立高校图书馆在用户心中的知识储备库与信息资源平台的形象。

4 知识管理视角下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模式创新的路径

4.1 创新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模式的知识平台

学科化知识服务的实践是推动图书馆学科服务模式发展的关键影响因素,从创新学科服务模式的知识平台入手,高校图书馆只有把握知识管理引领下学科服务的定位与方向,才能实现以知识平台推进学科服务模式的建设实践。学科服务模式下的知识平台主要包括三元素,即学科服务的网页、导航及网站;在网络日趋发达的当下,上述三元素构成了图书馆学科服务建设、科研成果展示的最主要平台,高校图书馆必须挖掘多元化途径、个性化角度的、具有丰富内涵的学科服务模式,才能在丰富学科服务细节的基础上,建设效果显著、受用户欢迎、操作简单而功能强大的一站式学科服务平台。

4.2 构建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的知识交流体系

互动交流是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开展的基本特性,这种互动交流是建立在学科馆员参与指导的前提下的,因此,构建学科馆员制度下的知识交流体系,能够确保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的有效开展,推进学科服务的广度与深度。

首先,加强学科馆员队伍建设是构建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模式下学科馆员知识交流体系的关键所在。丰富高校图书馆现有的一线学科馆员的多元化层次,以期获得充足的知识资源与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学科馆员管理模式的优化。

其次,吸引用户积极参与到学科馆员互动交流中来,激发用户智慧,是提升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能力的重要途径。重视学科服务模式下用户的学科交流与知识互动体验,以咨询、调查等方式谋求与用户的深度交流,是网络信息时代对图书馆知识管理提出的根本要求。同时,吸收高校各学科中的优秀人才,构建学科服务信息联络人机制,推动图书情报方面的教授制,都是助推学科服务模式构建的有效途径。

4.3 打造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模式的知识资源共享联盟

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模式的建设需要持久进行,决不能一蹴而就。在知识资源信息化发展时代,走联合发展之路无疑是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能力提升的必由之路。共享联盟的构建不仅能够使不同高校之间互通有无,而且还能推动各高校发展图书馆优势学科服务,以知识资产为中心,创造知识动态为目标,达到学科服务模式的最佳资源配置,不断完善极具弹性的图书馆学科服务倾向。区域共享联盟的建设必须以各高校图书馆统一思想、明确定位为前提下,充分认识图书馆学科服务模式构建的核心价值,协同发展,积极落实学科服务模式。同时,各高校图书馆应采用共同建设、共同分享及资源配置的方式,集成服务,打造协同体系,建成共享的知识服务平台和同步发展的学科服务导航,以期实现分层分类并统一管理学科服务的根本联盟目标。

主要参考文献

[1]陆莉.“211 工程”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现状调查与分析[J].图书馆学研究,2013(4).

[2]唐淑香.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模式探析[J].图书馆,2013(4).

[3]范玉红.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创新实践研究[J].图书馆建设,2012(11).

医学图书馆学论文范文第6篇

今年为改革开放30周年,也是我国图书馆学研究生教育30周年。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十分重视研究生教育,1950年即开始招收研究生,1950年至1965年共招收研究生22700多人。从1966年开始,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中国研究生教育中断了12年之久。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和对外开放政策以后,立即恢复了招收培养研究生制度。1980年2月1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并于1981年1月1日起施行。1981年5月20日,国务院批准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制定了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的学术标准,中国学位制度从此建立,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自此有了长足发展。

“文革”前我国图书馆学教育较为落后,到1966年总共才招收过两名研究生——侯汉清和张涵,培养单位为北京大学,1964年入学,导师为刘国钧,研究生学历迟至1980年方承认,承认于1967年研究生毕业。侯汉清1979年再次考入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1981年研究生毕业,获得硕士学位。1978年武汉大学率先开始招收图书馆学研究生,南京大学亦开始联合培养研究生,1978年招收了两名图书馆学研究生卢贤中、顾志华,导师为钱亚新和施廷镛。

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系78级研究生有张厚生、乔好勤、倪晓建、惠世荣,导师为彭斐章、谢灼华。79级研究生有杨廷郊、况能富、杨筱玉、李景正、王冰、曹直,导师为严怡民、黄宗忠、郭星寿、皮高品、孙冰炎、周继良、廖延唐。80级有马费成、匡兴华、马大川、汪建平、孙凌、黄慎玮,导师为严怡民、陈光祚、彭斐章、谢灼华。1978-1980年共有研究生16名。我国学位制度1980年仍在讨论之中,1981年1月1日开始实行,也就是说78级图书馆学研究生无硕士学位。

1978年前,全国只有北京大学、武汉大学设有图书馆学专业,培养四年制本科大学生。据1995年的不完全统计,全国有58所高等学校设有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在校大学生在4000人以上,其中大学本科教育点53个、硕士研究生教育点11个、博士生教育点3个。图书馆学硕士研究生教育于1981年开始。图书馆学博士研究生教育从1991年开始,主要设在北京大学、武汉大学、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研究生班是1984年开始招生的,学制二年,不写论文,不授学位,工作一年后可申请学位。

2006年,图书馆学硕士点有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工业大学、河北大学、山西大学、辽宁师范大学、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黑龙江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南京农业大学、东南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山东大学、郑州大学、武汉大学、湘潭大学、中山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四川大学、云南大学、西北大学、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含分支机构)等39个,图书馆学博士点有北京大学、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武汉大学、南开大学、南京大学、南京政治学院上海分院、吉林大学、中山大学8个,图书馆学博士后流动站有北京大学、武汉大学。

30年的改革开放,图书馆学研究生教育硕果累累,未来,需要进一步抓住机遇,深化发展,与时俱进。

上一篇:社会政治理论论文范文下一篇:护理学科建设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