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知识产权文化产业论文范文

2024-07-21

高校知识产权文化产业论文范文第1篇

一、构建一个生态型的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对学生创新意识、创造精神、创业能力的培养不应该是毕业季的强化和针对少数有创业意向学生的“开小灶”, 而应该秉承“全程化、大众化”的理念, 构建一个“多层次、立体化”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创新训练项目、竞赛项目、创业实践等活动的积极性, 搭建创新创业交流平台, 组建一支综合能力强的创新创业教师队伍, 建立并完善院校各级创新创业教育及管理运行机制, 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 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 提升学生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最终以创新创业教育拓宽就业渠道, 带动促进就业为目标, 实现艺术类教育与创意产业的高度融合。

1、创客空间建设。

通过开放现有的实验室、工作室、图书馆, 搭建网上交流平台, 为学生提供交流创意想法的空间和开展创新活动的场所, 并配备指导教师和管理人员, 及时地发现学生在创新创业实践过程中所存在的各种问题, 给予必要帮助, 助推学生将创意变成现实。

2、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1) 将创新创业教育活动与课堂教学内容有效衔接。课堂教学应当与社会、行业、企业的发展和经营相结合, 把解决社会实际问题、行业企业一线的需要作为课堂内容的来源, 实现真正的案例教学。在课堂上, 让学生有更多机会体验创业, 例如:从实际的商业设计项目入手, 根据客户所提出的具体要求, 进行模拟实践, 通过和指导教师讨论制定创业计划, 并根据项目的目标进行目标分析、角色分工、撰写商务计划书, 最后从创新性、技能性、应用性等方面进行总结。要将创新创业教育活动与课堂教学内容有效衔接, 就要将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创业项目分析与设计、创业经验总结与交流等贯穿到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中, 全方位地提供创新创业人才。

2) 将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与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紧密结合。创造机会, 打造平台, 在学生进行专业实践的同时, 让他们尽可能多地与社会接轨, 提高他们的创业意识和实际执行能力, 例如:培养学生了解市场和开拓市场的思维模式, 提高他们对市场的洞察力, 通过市场调研、策划协调、客户服务、设计推广和团队合作等等, 提升他们应对社会和市场的能力。

3) 将创新创业活动贯穿大学生活始终。在学生入学之初便引导他们熟悉自己的专业领域以及就业方向, 培养他们的专业自豪感;定期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 自觉认识当前社会的就业环境、工作环境、创业环境, 转变学生的就业创业观念, 帮助学生树立自信;邀请企业设计师、设计主管、优秀毕业生进行创业经验分享、进行案例分析、举办适应各专业与行业发展背景分析与前景预测等方面的讲座, 提高学生创新创业思想和创业意识;开设“市场营销”“商业计划”“经营管理”、“创新产品开发”等课程, 传授创业理论、知识与技能的同时, 培育创新精神, 激发创业热情;进行创业指导和创业技能培训, 在尊重学生个体禀赋、成长环境存在差异的基础上, 针对具有不同创业意向的学生开展分类指导与培训, 扩展学生的创业兴趣和职业选择, 为学生提供针对性的创业教育咨询与指导服务。

3、创新创业训练体系建设。

1) 积极组织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 为省级与国家级各类赛事进行校内选拔的同时, 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

2) 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 申报诸如创客礼品开发销售、时尚传播工作室、创意包装设计室、服装个性化网络定制、设计服务工作室等项目, 并制定激励政策, 调动学生参与和教师指导的积极性, 促进创新创业竞赛项目和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持续进行。

3) 加强校内实践平台建设。

①搭建体验式创业实践平台, 如服装店、礼品屋等经营性创业见习基地, 学生通过直接参与店铺的日常管理经营工作, 了解创业管理知识, 掌握企业经营活动的主要内容, 为毕业后自主创业积累一定的经验;

②建立孵化园模式的校内创业园, 由学校提供场所,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建立设计工作室, 学生在自我管理、自我经营的同时, 还要找客户, 建立客户关系;

③组织校内创意集市模式的学生作品展卖活动, 为学生提供空间, 进行作品展卖, 在体验劳动创造财富的同时, 为未来创业作准备。

4) 扩展校外实践活动规模。将学生的毕业设计作品进行校外展示与发布包括服装作品动态秀以及品面设计作品静态展示, 并借助“城市创意市集”将学生作品进行展卖, 让社会检验艺术教育教学成果, 同时增强学生的专业成就感, 并定期进行义卖, 用教学成果回馈社会, 增加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借助“国际大学生时装周”等大型赛事, 发布优秀学生作品, 并与同行分享经验, 寻求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新途径;加强校企合作, 发掘校友资源, 依托社会各界相关企业与协会, 搭建教学成果展示平台与创新创业实践平台, 为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与成果展示提供全方位的支持与服务, 进而形成创新带动创业, 创业带动就业、社会各界促进创新创业的良性循环, 有效促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长远发展。

4、创客导师队伍建设。

1) 通过培训、国际合作、与海外资深教师交流等, 提高创新创业教育水平。

2) 从企业中聘请一些既有管理经验又有管理理论修养的企业家、设计师、成功创业者、技术创新专家做兼职教师。

3) 鼓励教师参与企业设计任务、创办经营企业以及各种研究活动, 增加管理实践经验与研究能力。

5、营造创客氛围。

1) 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培养善于思考、勇于探索与创新、能过正视失败的创新创业人才, 形成“人人渴望创新, 人人善于创造, 人人热爱创业”的氛围, 实现创业就业结合, 创业带动就业的目标。

2) 打造良好的创新创业咨询与服务平台, 为创业者提供创业保障。通过建立学生创新创业社团, 广泛开展各类创新创业活动, 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各类创新创业活动与赛事的积极性, 为学生创建一个更加放松的空间, 便于更加及时地提出并解决问题。

二、建立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保障机制

制定行之有效的创新创业教学评价与监控系统能保证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有序展开。在关注教师创新创业课堂与实践教学文件的规范性、过程的科学性以及效果的应用性的同时, 制定科学而规范的监督与评价机制, 密切关注学生在课堂学习与实践活动中的表现, 根据教师及学生对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活动、实践项目等环节的反馈信息随时进行调整, 并用创新创业教育的具体效果来改善实际教学、优化教学资源、推广教学成果、拓展实践教学方式等;

通过创办或参与创新创业实践协会, 协调各类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在教师层面, 培养一支由创新创业型学者和学者型企业家组成的优秀双师型师资队伍, 保证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教学的有效融合。此外, 还要制定各项规章制度以及激励办法, 做到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与实践各环节都有章可循, 切实提高创新创业教育各项工作的展开。总之, 要将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精心组织与统筹, 形成各环节共同配合, 师生全员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三、进行创新创业工作交流与成果推广

高校校内各学院间以及国内外高校间的创新创业资源和经验的交流与合作是有效进行资源共享的重要举措。“大众创新、万众创新”所倡导的就是全员参与, 体现在高校范围内就要求所有教职员工与学生的广泛参与, 以及学校各学院及职能部门的配合与支持。这就要充分发挥学校优势学科的带头作用, 充分进行跨学科合作, 积极整合校内校内各类相关资源, 营造协同育人氛围。增进校际间的交流, 借助企业与不同高校建立的众创空间和论坛, 分享经验, 实行优势互补以及错位发展的战略, 助力创新创业创意教育, 共同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建设。同时, 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工作, 组织编写大学生创业案例及创新创业先进经验材料汇编, 通过座谈会和经验交流会积极推广创新创业优秀成果。

四、结语

综上所述, 为响应国家创新驱动战略, 满足区域经济对创造型人才的需求, 从整合资源、打造开放式的创新创业活动空间入手, 积极构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体系, 打造创客导师队伍, 营造创新创业教育氛围, 进行科学规划、管理、保障, 构建一个生态型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培养创新创业型艺术类人才, 为创意产业提供支持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此基础上, 与其他高校合作交流, 分享经验, 拓展跨学科创新创业渠道, 开拓创新创业教育新途径, 总结创新创业教育成果, 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研究工作, 有着非常重要的社会价值。

摘要:本文分析了国家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以及教育部深化高等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背景, 着重分析高校艺术类专业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提出构建一个“多层次、立体化”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以及建立相应的保障措施的思路以及创新创业教育经验分享以及成果推广的意义。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艺术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

参考文献

[1] 池月.基于工作室模式提升艺术设计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J]科教文汇, 2016 (7) .

[2] 黄海, 侯文辉.艺术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共生”模式研究[J]艺术百家, 2013 (1) .

[3] 李云先.艺术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 2010 (30)

[4] 刘峥.艺术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调查分析[J]天津美术学院学报, 2014 (2) .

[5] 王惠.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模式构建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 2016 (6) .

[6] 王英.艺术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建构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 2015 (19) .

高校知识产权文化产业论文范文第2篇

江西潦河地方文化是从自己的土里长出来的文化,是最具地域特色的民间文化。潦河奇石热,作为江西的民间文化现象,近年来,热浪一浪高一浪,势不可挡。民间收藏潦河奇石由来已久,现渐成气候。潦河沿线各镇均出产潦河石,其中以奉新县干洲镇出产最为密集,最为奇特。为了做大做强江西潦河奇石品牌,打造江西的“奇石之乡”,2007年10月,干洲镇党委、镇政府打造全国最大的乡镇奇石交易集散地——奇石根雕文化一条街“石缘街”。干洲被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石缘街被江西省文化厅批准为“江西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2011年4月,江西潦河文化产业传播有限公司应运而生。公司前期以潦河奇石为经营重点,相继开发推出“潦河红”、“观音砚”等系列观赏艺术类石种,着力塑造“潦河石”品牌,力求好的经济效益及社會效益。公司在多年的运营中,得到了当地党委、政府的大力扶持,获得了长足发展的前进动力,经济实力日渐增强。通过举办、参加全国性的文博会、石博会,制作奇石宣传册,开展宣传推广,向中外客商展现潦河石的独特之美。公司在不断加强同外地奇石鉴定人员和奇石收藏者联系的同时,注重广集信息,博采众长,学习管理,提高技能,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奇石产业链,建立起产运销的长效机制,成为江西观赏石领域的一面旗帜。

与此同时,江西潦河文化产业传播有限公司立足长远,谋求扩大经营范围,带动潦河文化其他领域的发展。以奇石、农民版画、园林花木作为公司经营“潦河文化”品牌宣传推广的主导方向,打造实体经营盈利模式。目前已在深圳设立产品展示窗口,利用信息资源优势承接公司经营范围内的所有业务,推广“潦河文化”品牌,扩大外销渠道,包括融资、引资。

文化、技能、专业、经营性人才引进是公司发展的长远策略,能全面将地方文化领域特色资源推广整合并造就一种新的商业盈利模式是公司核心竞争力所在。公司将借鉴深圳市大芬油画村发展的成功经验,采取商业化模式的成本运作,组织一条龙式的生产,在同行业中做到“你无我有、你有我优”,抢占销售市场。奉新的版画,着重突出乡土气息浓、山川田园美、自然生态感强的特点,精心构画,精细装裱,多出上乘佳作。对于书画爱好者喜欢的畅销作品,建立和增加批量生产能力,在奉新当地引导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或与已有的合作社联合经营形成规模和集约化效应,让奉新的农民版画名噪国内外,使创作者和企业共同获得丰硕成果。

高校知识产权文化产业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以往在应用研究中很少系统地从文化产业的终端——文化消费上进行研究,本论文通过分析2010-2013年广西文化消费现状,指出文化消费不足成为制约广西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问题,以文化消费主线,将产品、消费市场和消费主体作为战略思考基点,提出了广西文化产业走消费拉动型的可持续发展路径与战略对策。

关键词:文化消费;广西文化产业;战略思考

引言:2010年国家提出把文化产业地位上升为国家支柱产业,十三五期间提出实现文化产业国家支柱产业目标。文化产业成为引领经济增长方式由出口拉动向扩大内需倾斜的战略基点。而文化消费需求状况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是文化产业提高竞争优势的原动力,把握文化消费需求就抓住了发展文化产业的关键。当前广西文化消费能力如何,如何提高广西文化消费能力,实现文化生产供给与文化消费需求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这些问题迫切需要我们进行战略上的思考。

一、文化消费与文化产业

(一)文化消费的内涵。文化消费的概念是在1985年全国消费经济研讨会上被首次提出。研究学者对文化消费的内涵认识基本趋向一致,只是定义的视角有所差别,当然也带来了对文化消费外延的不同认识。施涛(1993)认为,文化消费指以文学艺术为主体,包括对音像、出版和与此相适应的文化艺术服务。此定义可以看作狭义定义的典型。而曹俊文(2002)则从广义角度认为文化消费是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的精神文化生活而采取不同的方式来消费精神文化产品和精神文化服务的行为。胡秀丽(2008)从文化消费的目的性角度认为“文化消费主要是指居民在教育学习、享受艺术、休闲娱乐等活动中为获得知识、艺术熏陶、精神享受与满足而实施的消费行为,它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体的生活质量”。 唐秀丽(2006)是从文化消費的对象及其范围来界定文化消费的,认为文化消费在最广泛的意义上包括人类社会的活动及其物质和精神产品的总和,是指对精神文化类产品及精神文化性劳务的占有、欣赏、享受和使用等。文化消费从地域范围讲既包括本地、本民族、本文化体系(如东方文化)的文化产品和劳务,又包括世界范围的、外民族的、其他文化体系(如西方文化)的文化产品及劳务。

(二)文化消费与文化产业的内在关系。(1)文化产业以文化消费为目的。文化消费需求对文化产业起着巨大的拉动作用。以视听感受、情感满足、精神愉悦为特征的文化消费需求决定文化生产,成为产业形成发展的源泉。根据恩格尔原理,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收入的提高、收入结构的改变带来需求结构的变化,物质需求让渡于精神需求,精神文化消费的比重将不断上升,此外文化产品的需求收入弹性、休闲时间弹性高于一般物品,伴随着文化消费能力提高,文化消费规模将不断扩大,拉动文化产业增长。(2)文化消费能力是文化产业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文化消费能力受多种因素影响,它主要取决于消费者的收入水平、文化素质、闲暇时间、文化价格、文化基础设施等因素。文化消费能力与收入、消费者文化涵养、闲暇时间、文化基础设施具有正向关系,与文化产品或服务的价格呈反向关系。上述因素将直接影响文化消费的走势。所以,提高文化消费能力是扩大文化消费、发展文化生产的前提条件。发展文化产业应提高文化消费能力,实现文化生产供给与文化消费需求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

二、广西文化消费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一)广西文化消费潜力巨大。居民收入是消费支出的基础,消费的提升依赖收入的提高。“十二五”期末2013年,广西城镇居民平均每人可支配收入为23305.4,较“十一五”期末

2009年的15451.5元提高了7853.9元,增幅为50%。但与横向全国平均水平的26955.1元比较,差距分别为3649.7元。

(二)广西文化消费总体增长速度缓慢,在整个消费结构中所占比重呈下降趋势。

文化消费在居民消费中的比重增长缓慢。究其原因,一方面,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水平是其文化消费能力的主要支持性因素,无论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还是是农场居民人均纯收入来看,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差距明显;另一方面是因为国内物价的持续上涨,随后又是国际金融危机对本省域外向型产业就业和收入的降低影响,居民首先在消费支出中保证物质刚性需求满足。在此压力下,文化软性需求成为当减之项。

三、文化消费对广西文化产业发展的影响

(1)广西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不能有效转换成为文化产业资源。广西拥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先辈留下了丰富文化资源,从整体上看文化资源具有极大的经济和市场价值,从西部地区本身看,具有先天的地缘优势,但归于“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意味,广西人对祖辈的文化资源习以为常;同时经济尚处于较为不发达阶段,工业化程度较低,文化资源转换成文化产业资源所依赖的现代科技与现代工业都不具备。丰富的文化资源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但是文化资源并不等于文化产业资源,更不等于文化产品、文化商品。文化资源要转化为文化产品,必须经过现代的生产转化,文化产品要成为文化商品,必须经过市场的转化,通过消费市场才能最终实现得了。(2)文化消费群体培育滞后,本地消费市场与外来消费市场都难以形成产业良性循环。广西的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本地市场,也需要外部市场。西部地区地广人稀,经济又相对落后,难以形成消费群,本地市场难以建立,文化产业发展的市场培育非常艰难。因此,广西的文化产业必须考虑吸引外来的消费者,而交通、食宿等文化产业基础设施在短时间内完善并不可能。(3)广西文化产业规模偏小,产业结构失衡,不能形成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文化产业与文化资源相比,产业属性主要体现在从文化产品研发—文化产品生产—文化产品推广—文化产品消费等环节是以产业化运作方式进行,相对传统方式而言,规模化成为内在要求。但与东部发达地区和中部的一些省份相比,由于需求上的巨大差异,广西的文化产业规模化道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以广西实力较强的出版业为例,报纸固定资产偏小,一些报纸经营规模与资产比例不吻合,而粤传媒总资产达达73亿元,比整个广西报业还大。

四、文化消费拉动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构想

(一)以提升文化消费能力作为广西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的

基础。(1)考虑城乡收入现实差距。文化消费与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及消费结构存在着密切地联系。鉴于目前广西城乡居民收入上的差距,文化产业的发展不能盲目走高端路线,应该提供从高端精品到低端普及型的系列文化产品,以适合不同收入阶层对文化消费的个性化需求。同时,政府利用财政、税收等政策合理调节、引导文化产品的生产及价格,采取差别定价,票价补贴等多种方式,降低城镇居民文化消费的成本,促进文化产品的消费均衡。(2)提升消费者的艺术趣味和欣赏水平,增加文化消费设施建设投入。目前人们文化消费意识还不强,其中艺术趣味和欣赏水平有待提高。政府增加对图书馆、博物馆、艺术馆等公共文化机构投入,让更多的人可以免费或低价格地受到享受到公共文化的熏陶,提升艺术趣味和欣赏水平。另一方面,文化基础设施是文化资源向文化商品转换的载体,文化产业的发展有赖于设施的完善,这一方面同样需要政府的鼓励与财政支持。

(二)以创新文化产品,不断引导新文化消费热点作为战略发展动力。(1)对文化资源的市场挖掘。广西八桂大地,文化资源丰富,具有丰富独特的文化、旅游等价值,但前提是找到这些价值能传播的普适性商品载体。所以需要借助现代商业、市场的手段,运用现代科技与现代工业生产加工的平台将文化资源才能转变成为具有普适性的现代文化商品。(2)引导文化消费。一方面,要以优质的文化消费满足消费者现实和潜在的需求。另一方面也要引导消费,文化产业是以内容为主要载体的产业,创意位于产业价值链的顶端。创意能力能够创造文化消费热点,抓住消费者内心深处的文化需求,成为文化产业持久发展的动力源泉。

(三)从消费者需求出发,以延展文化价值链作为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路径。(1)以文化产品的设计和生产制作为核心,延展产业链条。通过现代技术创新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创意内容通过不同的承载方式,不断改进和完善其文化服务价值,实现文化产品的边际效用递增。(2)充分发挥聚集效应。在桂林、南宁、柳州等文化资源丰富地区,要发挥文化产业聚集效应。首先,以特色文化产品聚集形成经济增长点;其次利用文化产业的外部性,带动上下游企业聚集形成经济增长极;再次通文化产业辐射作用形成形成文化经济增长带。

结语:以消费拉動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理论对广西文化产业来说是一条“内生式”发展道路,是对以往单纯强调政策优惠的“外生式”发展道路的矫正,同时也是缩小与东部地区文化产业发展上的差距提供了可实施战略路径。

参考文献:

[1] 曹文俊.精神文化消费统计指标体系的探讨[J].上海统计,2002,(4):43

[2] 葛红兵, 谢尚发.文化消费:文化产业振兴的根本问题——兼评2009年上海文化消费状况[J].2009,(12):83-94

[3] 顾江,郭新茹.文化产业价值链及其引申[J].改革,2009,(06):150-152

[4] 胡秀丽.谈文化消费的社会意义[J].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 2008, (5): 13

[5] 李建平.广西文化产业现状分析和发展研究[J].学术论坛,2003,(06):149-151

[6] 李炎,林艺.差异性竞争:西部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模式研究[J].民族艺术研究.2004,(05):

[7] 欧翠珍.文化消费研究评述[J].经济学家.2010(3):91-96

高校知识产权文化产业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根据贵州省经济现状提出大健康背景下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总体目标和矛盾问题,采用可拓方法制定产业融合发展的总目标物元和条件物元并建立可拓模型,对可拓模型进行可拓分析,把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不相容问题转化为相容问题,为实现大健康背景下贵州省旅游产业融合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若干思路。

关键词:旅游产业;大健康;可拓分析;可持续发展

一、引言

随着人们对自身身体及精神健康的追求,旅游产业不仅发展迅速,而且针对旅游产业与健康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成为政府及学术界关注的焦点。贵州省省委、省政府也适时发布《健康养生产业发展三年实施计划》等文件,积极发展健康旅游产业并促进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的有机融合。但贵州省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及发展障碍,即基础设施不完善,产业融合程度不高等。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特别是大健康相关产业融合尚处于初级阶段。

可拓学是我国学者创立的以形式化、智能化模型探讨事物拓展的可能性以及开拓创新的规律与方法,并用于解决矛盾问题的新兴学科。肖会敏运用可拓创新方法研究了二次创新即模仿创新,并以石油机械行业中的振动筛产品为例,探讨了获得新产品、提高新兴技术利用率的途径方法。李艾丹等运用可拓方法建立了产业集群协同创新服务平台的可拓模型,帮助小微企业解决资金、知识、成本等问题。

贵州省地处我国西南地区,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其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并且当地政府注重支持大健康产业。本文采用可拓分析方法研究大健康背景下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不仅能够拓展产业发展思路,促进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提高旅游产业的智能化、系统化管理,而且能够增加就业岗位和提高人们收入,对实施贵州省“大扶贫、大健康”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实践作用和较好的理论意义。

二、健康旅游产业融合的基元表示

在可拓学中,可拓学的逻辑细胞是基元B(包括物元M、事元A和关系元R)。基元采用一个有序的三元组B=(N,c,v)表述,其中N表示相应的描述对象(物体、动作或关系),c表示对象N的特征,v=c(N)表示N关于特征c的量值,则B=(N,c,v)称为一维基元。当对象N有多个特征c1、c2、…、cn,以及各特征的相应量值v1、v2、…、vn时,可以定义多维基元如下:

B=N, c1 v1 c2 v2 cn vn=(N,C,V),或B=N c1 … cn v1 … cn,

则B是n维基元。本文只采用物元形式。

大健康背景下贵州省旅游产业发展可拓设计的研究思路为:根据“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和贵州省“十三五”规划及旅游产业发展计划的要求,牢固树立“绿色、健康”的发展理念,制定大健康背景下贵州旅游产业发展的总体目标即整合旅游产业资源和促进人们身心健康,通过优化健康旅游产业发展格局和提高旅游产业发展能力,促进旅游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提高贵州经济发展水平。

根据国家和贵州省有关大健康旅游产业的发展思路,建立总目标物元B0和条件物元l0如下:

B=旅游产业N, 融合产业数c1, v1 资源开发程度c2, v2 产业从业人数c3, v3

=B01B02B03和l0=地区D, GDPd1, e1 地理位置d2, e2 交通条件d3, e3 服务水平d4, e4 政策导向d5, e5=l01l02l03l04l05,

其中B01=(N,c1,v1)、B02=(N,c2,v2)、B03=(N,c3,v3)是B0的分物元;v1=n,表示旅游产业预计需要融合的产业数;v2=完善,表示当地需要较充分利用开发旅游资源;v3=m,表示当地期望的就业人数;e1=k,表示当地目前的GDP产值;e2=较好、e3=较差、e4=较低,分别表示了当地的现有情况和当前条件;e5=支持,表明当地政府的对旅游产业的关注现状;l01=(D,d1,e1)、l02=(D,d2,e2)、l03=(D,d3,e3)、l04=(D,d4,e4)和l05=(D,d5,e5)为l0的分物元。

在条件物元l0之下实现总目标物元B0,当地政府需要进行产业融合设计。本文根据可拓学解决矛盾问题的思路,假定大健康背景下旅游产业与相关产业进行融合存在矛盾,即在条件物元l0下不能实现目标物元B0,则产业融合可拓设计的目的,就是化不相容问题为相容问题,把总目标物元分解为若干个分目标物元并变换条件物元,最终达到总目标物元的目的。下文将阐述实现B0的设计过程。

三、物元的可拓分析过程

可拓分析主要是对目标物元和条件物元进行发散分析、相关分析、共轭分析和蕴含分析等。

(一) 对目标物元和条件物元的发散分析

“一物多征、一征多值、一值多物、同物同征、同征同值、一特征元多物”说的就是事物的发散特性,如对总目标物元B01、B02、B03进行“一特征元多物”发散(-|表示发散)可得

B01-|{B11、B21…Bn1},B02-|{B12、B22…Bn2},B03-|{B13、B23…Bn3},

其中Bi1=(Ni,c1,vi1)、Bi2=(Ni,c2,vi2)、Bi3=(Ni,c3,vi3),Ni表示編号为本地已有的、发展初具规模的旅游产业部门,如贵阳花溪青岩、十里河滩等具体的旅游景点,vi1为本地已有的或适合发展与旅游产业进行融合的产业数,如文化产业、医药产业等,vi2∈{完善,一般,差}(i=1,2,…,n)(特征的取值可以进行细分,以下同)。

以上發散所获得各物元的量值均根据统计时所取得初值来确定。

同理可对条件物元l01、l02、l03、l04、l05进行“一特征元多物”进行发散得:

l01-|{l11、l21…lm1},l02-|{l12、l22…lm2},l03-|{l13、l23…lm3},l04-|{l14、l24…lm4},l05-|{l15、l25…lm5},其中,li1=(Mi,d1,ei1)、li2=(Mi,d2,ei2)、li3=(Mi,d3,ei3)、li4=(Mi,d4,ei4)和li5=(Mi,d5,ei5),Mi表示编号为j的具体某个地区,如贵阳市、黔东南地区等(j=1,2,…,m),ei1、ei2、ei3、ei4和ei5由统计时贵州省各地区具体情况而得。

(二) 对目标物元和条件物元的相关分析

相关分析就是根据事物之间的联系,用形式化的方法厘清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总目标物元与条件物元之间的关系。

从上述发散分析可得,Bi2与Bi3具有相关关系,产业人数的增加能够促进资源的开发,资源的开发能够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因此Bi2与li1也具有相关关系。同时,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能够促进产业人数的增加与资源的开发,所以,Bi2、Bi3与li1具有相关关系。其次,Bi1与Bi3具有相关关系。Ni的融合产业数与旅游产业的规模有密切关系,而规模又与该部门所能提供的就业岗位数vi3有关,而就业人数的增加能够促进资源的开发,所以Bil、Bi2、Bi3和Ni的规模c4有重要关系,取值为c4∈{大型,中型,小型}(特征的取值可以进行细分,下同),产业规模的扩大为产业融合深度奠定了基础。然后,分别对每一个Ni的具体部门与其他产业进行融合,可产生新的产业部门记为Ni的c5,取值为若干部门产业集,即vi5∈{Ni|1≤j≤s,j≠i},其中s≥n是因为产生了新的产业部门。另外,各产业部门与地区之间的相关性分析可以为产业部门的分布作初步的规划,得到条件物元li6=(Mi,d6,ei6)(1≤j≤m),其中d6为分布产业,ei6为若干个产业部门集,促进产业与地区的协调发展,达到优势互补、共同成长。

(三) 对目标物元和条件物元的共轭分析

共轭性分析可从虚实、软硬、潜显和负正四对共扼对立的概念来描述事物的结构,深刻揭示事物发展变化的本质,这就为我们思考问题提供了全方位的思路。

从虚部考虑,旅游产业具体产业部门的知名度与产业从业人员的素质能够对产业融合起到影响作用。Ni在国内外同行业中的知名度c6,取值为vi6∈{高,中,低};旅游产业从业人员的素质c7,取值为vi7∈{高,中,低};该产业对本地区的经济影响力c8,取值为vi8∈{高,中,低};从Mi的虚部分析该地区的政策、经济、文化、服务等对旅游产业融合的影响,为Ni是否适合在Mi发展旅游产业融合提供依据。从软部考虑,Ni的组成部分之间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及其融合之后产生新的产业之间的关系,部门之间的相互依赖性,产业之间的相互发展性;Mi的软部主要体现在交通条件,交通的通达性影响产业、地区之间的交流与发展,影响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深度,也是影响Ni具体与Mi地区哪个产业进行产业融合的因素之一。从潜部考虑,分析Ni的发展前景,即盈利能力c9,取值为vi9∈{高,中,低},分析各地区的发展潜力,也是影响Ni与Mi地区发展产业融合的因素之一。从负部考虑,主要是Ni的发展与产业的融合发展对本地区生态环境的影响,对于旅游产业来说,加大旅游资源的开发,能够接纳更多的游客,促进产业融合及当地经济的发展。但是另一方面,如果游客数量过多,超过了当地的环境承载力,会对环境造成极大的破坏,不利于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及管理。

(四) 对目标物元和条件物元的蕴含分析

物元的蕴含性是指在当前条件下无法实现目标时,通过考虑实现另外一个目的达到实现原有目的的一种分析方法。我们可以对健康旅游产业的总目标物元进行蕴含分析,转化成实现另一个目标,以实现我们的预期目标。

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内在动力是消费需求的提高,消费者对当地的服务、基础设施等提出更高的要求,从而促进当地旅游产业的发展,刺激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以满足消费者的高消费需求,因此蕴含性分析得出Ni的消费需求c10,取值为vi10∈{高,中,低},由此可以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刺激人们的消费需求,如提高在食、住、行、游、购等方面的消费能力,积极改善接待设施的质量,提供优质的服务,开发特色产品,如此不仅刺激了消费,同时促进了产业之间的融合发展。对Mi进行蕴含性分析,地区可以选择旅游产业融合的投资方式d7,取值为ei7∈{政府投资,招商引资,政企合资}(1≤j≤m)。

四、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形式化决策过程

根据所有产业部门和地区的可拓分析,得出大健康背景下旅游产业融合的形式化过程如下:

1. 根据近几年贵州省统计资料和当地的地理位置、交通条件、服务水平等,列出贵州省目前所有的产业部门Ni(i=1,2,…,n)和地区Mj(j=1,2,…,m),并制定贵州省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目标物元B0和条件物元l0。

2. 对B0和l0按照上面的可拓分析步骤,找出各产业部门Ni的特征值c1至c10和相应的量值vi1至vi10,以及各地区Mj的特征d1至d7和相应的量值ej1至ej7(取值如上节所述)。

3. 根据分析结果,制定具体的产业目标物元Bi和地区的条件物元lj如下:

Bi=Ni c1 c2 … c9 c10 vi1 vi2 … vi9 vi10,lj=Mj d1 … d7 ej1 … ej7。其中,1≤i≤s,1≤j≤m,s≥n是产业融合后开拓了新的产业部门。

对以上物元进行可拓变换和评价后,产生新的物元(分别称为期望目标物元和期望条件物元,并用原符号表示)Bi(i=1,2,…,m)和()满足蕴含关系:

{B1,B2,…,Bs}→l0→B0,從而总目标实现。

五、结语

本文通过可拓分析方法,为贵州省发展大健康背景下旅游产业融合提供一条形式化思路。为实现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要综合考虑当地的实际情况,即当地的具体发展条件,综合评价当地的资源总量和生态状况,注重环境保护。同时要为当地居民谋福利,要增加就业岗位,增加就业者的收入,提高居民生活水平。通过可拓分析,可以得到更宽更广的思路,全面考虑问题,促进旅游产业的健康持续發展,提高了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智能化、系统化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杨春燕,蔡文.可拓学[M].科学出版社,2014.

[2]肖会敏.基于基元方法的创造性模仿创新研究[J].运筹与管理,2015(05).

[3]李艾丹,朱东华.产业集群协同创新服务平台的可拓服务模型[J].科学学研究,2016(02).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我国南方喀斯特地区大健康产业的布局机制研究”(71663011);喀斯特地区发展战略研究中心学生项目“贵州省健康服务产业集群的融合创新策略研究”(Karst2016S14)。

(作者单位:李桥兴,贵州大学喀斯特地区发展战略研究中心、贵州大学管理学院;赵红艳,贵州大学管理学院)

高校知识产权文化产业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 当前,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全球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在我国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需要有与其相适应的精神文明以及文化产品作为基础。我国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是体育自身发展规律和体育体制改革后的客观结果。从中国体育自身的规律来看,全国运动会、奥运会和其他各种国际性赛事的趋势都是大投入、大生产和高产出,这就要求体育文化产业按照产业化的模式进来庞大的运作生产。本文从体育产业和文化产业的概念界定入手,对体育产业和文化产业融合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具体分析,并且提出了融合发展的具体途径。

关键词 体育产业 文化产业 融合发展

文化产业是开展体育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平台。没有文化产业帮助,体育产品的发展影响就不能壮大,同时体育产业的发展,也会失去有效的引导,不能树立成熟的品牌。与之相反的是,体育产业如果不充实,文化产业可能失去极具潜力的价值素材。所以,文化产业和体育产业相互依存,并且相辅相成的。

一、体育产业和文化产业的关系

(一)体育产业概念界定

体育产业,是指生产体育物质产品以及精神产品,包括提供体育服务各行业总和。体育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部门,和其他产业具有相同的共性,非常注重市场效益并且讲求经济效益,又存在着和其他产业部门不同的特性。体育产业主要有三部分:第一,体育的主体产业是指在发挥自身价值,被体育部门管理,并且以提供公众体育产业活动的经营性活动。例如,体育彩票、体育竞技、群众体育产业等。第二,是和体育相关的其他经营性产业。第三,是以补助体育事业和创收为主要目的的体育产业之外的产业活动。体育产业的本质是体育运动中潜藏的经济价值,只有运用市场手段,才可能挖掘当代体育经济,实现真正的体育产业发展。特别是在体育产业化程度还比较落后情况下,界定体育事业以及体育产业的区别具有重要意义。体育产业中,是只有具有经济价值的并且可盈利的那部分体育事业。

(二)文化产业概念界定

我国文化产业的范围界定是:印刷、广播影视制作、广告、新闻服务、出版发行与版权、演艺及其他文化艺术服务等传统行业、数字出版、移动多媒体、动漫游戏、文化休闲、文化创意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和销售。这其中新闻服务和出版发行,决定着文化产业趋势以及水平。体育文化,总的来说,指体育运动本身的围绕体育运动所开展的一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总和。体育文化,是对一个国家软实力评价体系的衡量。在发展中国家,是评价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准。中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在文化、价值观和意识形态方面软实力的提高,是提高我国综合实力的关键因素。在现代化文明社会进步中,也将起到凝聚着中华民族精神的作用,这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是研究体育和文化产业开展融合发展重要策略,可以不断推动体育文化发展。体育文化产业,是反映一个国家在体育综合实力方面的“金标准”。

(三)体育产业和文化产业的关系

早在2004年,我国出台《文化和相关产业分类》的时候,就计划将体育产业的分类归属到文化产业开展统计,但是最后,统计局课题组认为,体育产业已构成自己完整体系以及分类,如果加入文化产业,便削弱整体分类中的文化特征,所以没有未将其列入文化产业的范围内。虽然,从广义文化角度来讲,体育是一种社会性质的文化活动,但是把体育产业纳入到大文化产业中确实有一定道理,在实践工作的角度中,从国家相关权威文件来讲,关于文化产业概念界定,并不是涵盖所有和文化关联的行业所形成的一个大文化产业,于是其界定其为和体育、教育以及自然科学研究并列的一个狭义文化产业。

二、体育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方式

(一)体育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的定义

不同的学者对体育产业融合中的定义有不同的观点。但是这些观点有着一个共同的本质特征,也就是体育产业和相关产业融合,必将出现体育产业在中心模式下促进体育产业的发展,总的来说产业实践和理论经验的增长,为国内外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于是产生了体育产业和相关产业融合的一个新的概念:体育产业和旅游和信息等产业边缘的逐步消失,充分发挥各不同产业价值链中延伸和重组作用。这时候体育场馆服务业就变成了体育竞技和体育娱乐休闲的基础。实现以体育产业资源作为依托,将相关产业发展要素成为载体,在技术融合和业务融合中,进一步实现融合,将体育本体作为重要核心,扩大相关产业特性,扩大在新型体育业态中的发展比例。体育产业具体来说就是体育本体产业,是在政府主管部门中和学界公认竞赛性的体育表演业和健身体育休闲事业。

(二)内涵特征。

1.产业的关联性是开展产业融合基础

只有产业间有关联系,才能实现产业的融合,产业的融合一定要在产业的密切联系间进行。在发达国家,体育产业发达的主要原因是和其他产业的关联性较强。强的关联性,可以实现体育运动器材和体育服装等的发展,提高体育产业消费者的生活水平。例如,通过申办旅游赛事,带动城市知名度的提升,实现城市旅游的快速发展,加快商贸服务水平的提高。如表1所示。

2.产业融合核心是体育产业

体育产业和相关产业融合中,体育产业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但是不是简单载体和平台角色,是一种体育健身休闲业和体育竞赛表演产业融合。在娱乐休闲以及体育的表演中,体育健身依靠体育场馆的平台,成为了相关产业中的重要环节。

3.体育产业融合本质

在体育产业创新方面,与其他相关的产业一起融合实现了体育产业整个价值链的逐步形成,与其他产业关联的时候,主要使用延伸、渗透以及重组,来增进体育产业的整体创新中,达到体育产业不断扩张性的创新目的。总的来说,体育产业同相关产业不断的融合,本质来说就是体育产业创新。

三、体育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中出现的问题

(一)缺乏自主品牌

体育产业中,自主品牌匮乏需要通过文化产业来搭建。在体育产业方面,自主品牌发展中的创新与发展显特别重要。当前,我国体育产业在自主体育文化品牌中的开发出现了严重的不足。CBA是我国体育产业重要的核心品牌,在我国中享誉全国。但是,这个品牌的发展,让人联想到NBA,在与NBA比较的时候,我国的篮球联赛在文化内涵中还没有还充分挖掘。主要是因为职业赛事水平限制。另外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国内体育产业发展环境[1],没有具体的规范,职业联赛发展中没有高效管理,最终出现了在竞争力方面的不足,体育产业规模的扩大受到了影响。

(二)体育文化产业的人才缺

体育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中,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着严重的问题,最重要表现就是人才培养和市场需求脱节,没有完善的一支既懂得文化在体育的专业化人才又擅长的队伍。特别是那些高素质管理人才以及产业融合的策划人才,出现了严重缺乏的情况。复合型人才的短缺在体育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中是主要瓶颈之一[2]。体育文化产业长足发展的动力是人才的挖掘和培养。从我国体育文化产业引入的概念,探索道路崎岖不平充满艰辛。不少理论专家以及学者在体育产业的发展中都指明了方向。

(三)联平台资源缺乏

文化的传承以及推广,不能离开媒体推波助澜。体育产业中,每个赛事的过程以及结果必须在有效、可靠的信息渠道中传播给大众[3]。这就需要强调信息平台在整个赛事的传播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使得比赛新闻传播不但可以让大众第一时间了解赛事状态,并且加快了新闻传播的时效性,使得观众可以享受赛时体验。当前,我国体育赛事中的转播权,大部分是在央视体育频道中,地方体育台因为技术手段和资金以及甚至体制限制,不能实现赛事的实时转播。于是造成了很多需要扩大影响力的体育产品没有一个健全的优质的传播平台。除此之外,少量的传播平台使得稀缺资源在整个品牌塑造的过程中,艰难实现共赢。如果长久进行下去。地方的大众在了解与获取体育产品信息重要渠道方面,就变得非常封闭,出现体育品牌的推广受到限制的情况。在体育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中造成了非常严重的障碍。

四、文化产业与体育产业融合的途径

(一)充实体育文化内容资源。

体育产业的创新能力如果可持续发展,一定离不开自身竞争力。体育产业与文化产业不但是融合发展关系,并且需要依靠文化来开展丰富体育产业具体内容的充实。可以实现体育产业内容多样化的发展。在效创的方式的基础上,实现在体育产业方面的不断充实。不断丰富自身的内容,还可以满足文化产品中的多样性,在不断推陈出新的前提下[4],创造体育文化产业发展中的娱乐性。我国不少城市的发展戴起来了一些体育项目的发展。不少创新化的项目开始进入大众的视野。滑雪、滑冰和瑜伽可以释放压力,实现回归自然。这种城市运动实现了体育用品在生产以及创新上的发展。体育产业需要开发新内容,实现新形式的创新。需要大力提高文化市场的扩展能力,推进体育产业文化积淀逐步形成。

(二)文化发展良性环境构造。

从市场经济与产业融合,需要建立体育产业雨季文化产业协调机制中,促进双方共赢的发展。体育以及文化部门再次审视,当前规范制度与政策,针对体育产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开展适应性调整。建立一个有效的并且双赢的,还具有前瞻性以及科学性的制度。实相互协调和资源共享的发展。还需要加快立法建设,不断出台刺激产业融合的新的政策,对未知领域空间开展积极的探索。所以,我们要积极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一定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与信念,在不断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中,实现,积极创造和维护职业联赛发展环境的创造,把失去的大众吸眼光再次吸引到电视机前。促进职业联赛环境的营造,促进职业联赛长足进步。

(三)文化合作平台

体育产业在和文化产业的成熟发展情况,充分说明二者的背后存在明显优势和特色。文化产业一方面有足够强大的平台以及资源优势[5],可以发挥平台优势,实现扶持帮建的政策,采用主流平台宣传以及推广实现,可以为体育产业不断发展实现帮助。同时推动文艺艺术和媒体出版事业,创造特殊化文化产品。使得体育产业中心层的发展,带动整个体育产业不断的繁荣,最终为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增供丰富资源。

(四)创新人才的发掘

人才的匮乏,是制约体育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关键软肋。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产业队伍在高素质化、高标准化方面,对人才提出了严苛的要求。体育产业是一个特殊新产业,必须有大量从事体育工作的专业才人,但是文化产业的发展,要求则是对文化可以深入了解的专业人才。理论层面上,二者没有交集。这就要求我们及时发掘相关专业人才,在体育文化事业不断发展中,积聚力量。发掘人才的同时,注意对人才的不断培养。为促进体育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培养专业的综合性人才。

五、结语

当前,中国正经历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历史时刻。改革开放在不断深化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也正是实现体育强国建设并且加快体育产业实现跨越成长的关键阶段。由此看来,加快体育产业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对于我国体育产业目前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时效性,现实意义非常重大。加快体育产业和文化产业的融合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需要在相关科学理论下逐步推进,才能实现我国体育文化产业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

[1] 余守文,金秀英.体育产业的产业融合与产业发展研究[J].体育科学.2006(12):16-19.

[2] 詹新寰,孙忠利,王先亮.产业融合机制下体育产业发展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11):1-4.

[3] 王艳,刘金生.体育产业融合与产业发展——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新视角[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

[4] 杨强.体育强国发展战略的思考:突破与不足——基于《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的解读[J].体育科学.2010.30(9).

[5]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0]22号[R].2010.

[6]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产业“十二五”规划[R].2011.

高校知识产权文化产业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随着收入水平的不断增长与消费结构的不断变化,我国城镇居民的文化消费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从近五年来我国城镇居民的文化消费现状出发,结合相关统计数据,运用相关性分析等方法,识别出文化消费的关键影响因素,并对文化产业的发展提出了相应的政策性建议。

关键词:文化消费;文化产业;相关性分析

Cultural Consumption of Urban Residents and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Industry

TONG Ru-qiong,WANG Yong-gui

(Department of Marketing, Nanjing University,Nanjing 210093,China)

Key words:cultural consumption; cultural industry; correlation analysis

作为文化产业链上的最终环节和促进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重要力量,文化消费对于拉动文化生产、提高国民素质和推动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其中文化消费是指“对精神文化类产品及精神文化性劳务的占有、欣赏、享受和使用等”①。一般可以按照消费品的表现形态、消费阶层、消费性质和消费方式等不同标准对文化消费进行分类,本文所说的文化消费涉及居民在健身娱乐、教育、图书、电影、广播电视、文学艺术等多方面的消费。借鉴有关学者的观点,本文主要依据消费目的和性质把文化消费划分为文化娱乐消费和教育消费。

一、我国城镇居民文化消费的现状

随着宏观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得到了迅速提升。与此相应,居民的消费范围也不断扩大,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提升传统物质消费层次和改善物质生活质量的同时,文化消费在城镇居民消费结构中所占的比例正迅速增加。

(一) 文化消费的总量分析

近年来,我国城镇居民对旅游、教育、娱乐休闲等文化消费的需求显著增长。国家统计局的有关数据显示,从2000年到2005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6 280元上升到10 493元②,而恩格尔系数却由0.394下降到了0.367,伴随而来的是:城镇居民消费领域的持续扩大与消费热点的不断更迭。结果,大部分城镇居民已开始由传统的、以实物消费为主导向“实物消费与服务消费(特别是文化消费)并重”转变。从城镇居民主要消费支出数据来看,尽管各类消费性支出都呈现出增长趋势,但在居住、交通通信、医疗保健和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方面的支出增长却更为明显。例如,从教育文化娱乐支出的增长来看,在2005年,城镇居民的教育文化娱乐服务的支出已经是1995年的3.5倍,增长速度仅次于医疗保健和交通通信,明显高于居民在食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与服务以及居住方面的支出增长。同时,文化消费在城镇居民消费性支出中所占的比例也已经从1995年的8.8%增长到2005年的13.8%(在2002年曾到达15.0%),已经超过“衣着”而上升到仅次于食品的第二位。

(二) 文化消费的结构分析

按照不同的消费目的和性质,可以把文化消费区分为趋于“休闲”倾向的文化娱乐消费和趋于“学习”倾向的教育消费。其中,前者主要包含文化娱乐用品及文化娱乐服务方面的支出;后者则主要包括学杂费、教材和托幼费等项目。在文化消费整体快速增长的趋势下,这两部分文化消费却呈现出不同的发展特点,这主要表现在:

1.教育消费依然是文化消费的主体。近年来,我国的家庭教育需求出现了三大转型,即从义务型转向自主型、从标准化转向个性化以及从单一性转向多元性③,并由此引发了教育支出的大幅度增长。但尽管教育支出的绝对值依然在逐年增加,但其增长速度已逐年趋缓,并且在文化消费中所占的比重已经呈现出下降的趋势。这表明:我国城镇居民的教育消费将逐渐趋于理性。在经历了盲目、非理性的扩张之后,我国城镇居民教育支出的负担率已经很高。而与此同时,高校扩招、社会对大量专业技术人员的需求以及我国人才消费及评价的理性回归,使得高学历与就业机会之间的相关性有所降低,高额的教育消费支出并没有完全满足人们的效用预期。因此,合理定位的、与自身承受能力相适应的教育消费,正日益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认同。

2.文化娱乐消费稳步上升。城镇居民的文化娱乐消费不但在绝对值上逐年增长,而且在文化消费中所占的比重也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而且与教育消费之间的差距正在逐步缩小。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随着多媒体、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兴起,文化产品传播方式发生了新的变化,并进而引发了文化消费方式的变革,从而大大刺激了城镇居民对手机、MP3、PSP和数码相机等文化娱乐用品的需求。同时,伴随互联网的发展与手机功能的换代升级,通信运营商与SP和CP提供的彩铃、图片、报刊杂志订阅等无线增值服务与网络游戏以及网络视频音乐下载服务等,也大大拓展了文化消费的内容范围。此外,近年来,我国大部分省市都将进一步完善城市的文化功能纳入到城市发展的规划之中,加大了文化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新建了一大批图书馆、博物馆、艺术表演场所、文化馆和艺术馆等公共文化设施,从而拓展了城镇居民文化娱乐消费的渠道和途径。

二、文化消费的关键影响因素剖析

实际上,文化消费产生影响的因素有许多,有学者研究表明消费者收入对文化消费的影响最强(雷五明,1993);还有学者认为,在既定的经济条件下, 文化消费主要取决于消费者的素质、文化生产的状况、社会时尚和宏观消费环境等(李金蓉,2001)。下面将重点对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与总体生活水平、收入的相关弹性和其他消费热点以及文化产品供给和消费环境等因素对文化消费的影响进行分析。

(一)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及总体生活水平

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水平是其文化消费能力的主要支持性因素。首先,在一般情况下,可支配收入的水平越高,文化消费的能力也就越强,文化消费量也就越大;其次,文化消费从属于与物质消费相对应的精神消费领域,与居民的总体生活水平和消费层次也存在着很大的关系。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们只有在满足了低层次的基本生理需求后,才能产生社会、情感、尊重和自我实现等更高层次的需要。因此,也只有在人们的生活水平较高,其收入满足了低层次的物质需要之后,才会更多地投向满足精神需要的消费领域。

1.文化消费与可支配收入及恩格尔系数的相关性分析。我们收集了2000年到2005年有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和人均年文化消费的数据。恩格尔系数代表了城镇居民的生活水平。为了探索它们之间的关系,我们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可知,城镇居民文化消费水平与可支配收入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与恩格尔系数存在着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这在某种程度上验证了前文所强调的文化消费与可支配收入和生活水平之间的关系。这意味着,文化消费的增长必须以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持续增长和低层次的物质需要的满足为前提。

2.文化消费与收入的相关弹性分析。利用相关数据,计算出2001-2005年间我国城镇居民各类消费的收入弹性以及文化消费结构中两类文化消费的收入弹性。通过相互比较,我们发现:(1)对于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而言,文化消费是富有弹性的。这意味着,城镇居民文化消费的年均增长率超过了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涨幅,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人均可支配收入对居民文化消费的促进作用;(2)医疗保健与交通通信消费的收入弹性,要高于文化消费的收入弹性,即由于可支配收入的增长所引发的前两项消费的增长,要大于文化消费的增长。这意味着,在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量中,用于医疗保健和交通通信这两项消费的比例要高于文化消费,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居民可支配收入对文化消费的贡献率;(3)在文化消费结构方面,文化娱乐消费的收入弹性仅小于交通通信的收入弹性,远大于食品、衣着、居住、医疗保健,特别是教育消费的收入弹性,而且大于1。这说明:近年来,娱乐休闲类文化消费日益成为一种时尚,受到城镇居民的青睐,并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与此相对,城镇居民的教育消费则进入了一个相对平稳的发展阶段,其收入弹性仅为0.91,年均增长率低于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涨幅,这与前面有关教育消费日趋平稳和理性的判断也是一致的。

(二)其他消费热点对文化消费的影响

目前,住房、医疗和汽车等消费热点持续升温,必然导致城镇居民的消费支出向这些领域转移。例如,在2005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住房消费占总支出的比重由1993年的6.6%增长到10.2%;而1993年至2005年的12年间,城镇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支出年均增幅则高达21.7%,比同期城镇居民人均收入的增幅高9.3个百分点④。这样,下面就选择医疗和住房两项主要消费作为代表,来考察热点消费对文化消费的影响。为此,我们收集了从2000年到2005年城镇居民的居住消费、医疗保健消费和人均年文化消费的数据,然后对其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城镇居民文化消费与医疗保健消费和居住消费呈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究其原因,可能主要是因为:第一,在某种程度上,医疗保健消费与文化消费可能代表着类似的消费意愿与消费倾向,即对于个人身心健康发展的追求。例如,在文化消费中的旅游与运动类娱乐休闲同日常保健类消费,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居民对于身体健康的关注与追求;其次,居住消费、医疗消费与文化消费也代表着类似的消费层次,一般较为富裕的家庭可能会注重追求更高的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因而愿意在改善这类生活条件方面投入得更多;最后,为了遏制医疗保健和居住支出的增加所带来的沉重负担,某些城镇居民家庭可能会有意识地增加日常文体娱乐活动,从而扩大了家庭在这一方面的支出。

(三)文化产品供给及消费环境

文化消费的繁荣一方面取决于居民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另一方面则取决于文化产品的供给。(1)文化产品的供给主要依赖于文化产业的产出。2004年,我国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3440亿元,占GDP的2.15%。而当年,日本和美国的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则分别达到了21%和28.5%⑤。由此可见,我国文化产业的规模和其他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2)文化产品供给的增加将有效的促进文化消费的增长。2005年,我国故事片产量达到历史最高的260部,比2004年增加了48部;与此相应的,2005年,全国城市影院票房收入达到20亿元,比2004年的15亿元增长了33%⑥。(3)我国的文化市场目前还处于成长阶段,市场化程度低,再加上我国文化产业的立法相对滞后,导致目前的市场环境中存在诸多不利于文化消费的因素。尤其在价格这一影响消费的重要因素方面,市场形成价格的机制尚不健全,许多文化产品,如电影、文艺演出等票价的定价方式死板且往往偏高,超出了普通消费者的承受能力。同时,对于新媒体、新文化业态,如,手机短信、网络音乐影视下载、移动无限增值服务等的立法空白点较多,使得公民在文化消费中的权利和利益不能得到有效保护。诸如垃圾短信、短信欺诈、网络增值服务的收费陷阱等都对消费者的利益造成了直接的损害,从而影响居民文化消费的积极性。

三、 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性启示

(一) 确定正确的文化产业发展战略以满足居民多层次的文化消费需求

从前文的分析可以看出,文化消费与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及消费结构存在着密切地联系。鉴于目前我国城镇居民收入上的差异性,文化产业的发展必须确立多元化与多层次性的发展战略,提供从高端精品到低端普及型的系列文化产品,以适合不同收入阶层对文化消费的个性化需求。同时,政府应考虑城镇高收入阶层与低收入阶层之间消费能力的差异性,引入宏观调控手段,利用财政、税收等政策合理调节、引导文化产品的生产及价格,采取差别定价,票价补贴等多种方式,降低城镇居民文化消费的成本,促进文化产品的消费均衡。

与此相适应的,文化产业的发展必须继续推进以市场为取向的体制改革,使市场机制在文化资源合理调节与配置、文化产业结构调整上的基础性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在积极改造传统产业领域的同时,适时抓住机遇,开发尚未得到有效利用的文化资源,积极发展新兴文化业态,提供更加丰富的文化产品。

(二)政府应着力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1.建立和完善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1)政府应努力完善文化产业的宏观管理政策,保证文化产业快速、健康、协调发展。(2)文化企业的发展往往需要雄厚的资金依托,因此,政府应积极筹措国家文化产业发展基金,鼓励民间资本进入文化产业。同时,调整相关的税收政策,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3)为了扩大城镇居民家庭的文化消费,形成生产与消费之间的良性互动循环,政府部门应进一步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控制城镇房地产价格,减轻居民的医疗负担,从而降低消费热点对文化消费的挤出效应。

2.完善与文化产业及文化市场相关的法律法规及制度体系。(1)文化产业是为大众提供文化产品及服务的重要力量,发展文化产业是实现广大人民群众文化利益的重要途径。几年来,我国先后颁布了一些涉及娱乐场所、音像出版业及演出市场管理的法律法规,这对于维护市场秩序,打击犯罪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由于文化市场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文化产品、服务的内容与形式不断更新,新的消费载体不断涌现,现有的法律法规有必要进一步完善。在消费知识化条件下,某些消费者权益受损造成的危害可能比在单纯物质消费条件下所造成的危害更大,因此,文化产业立法应积极保护居民享有的文化服务和文化消费的权利。(2)文化产业是以创意为核心的产业,这使得文化消费的对象具有特殊性,这其中就必然涉及到文化产品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我国虽已制定了以《著作权法》为代表的一系列法律、法规和规章,并对文化产品维权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随着经济发展和科技水平的提高,尤其是近年来许多新兴媒体的出现,引发了诸如网络下载、卡拉OK中涉及的侵权问题等,因此必须注意提高这些法律法规对现实的适应性并及时填补实践中出现的立法空白。

3.加强文化消费市场的制度建设,建立文化产业的市场化运作机制。(1)应建立健全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维权机构,加强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维权力度。(2)应提高信息透明度,降低文化消费的交易成本。(3)应当建立针对自主知识产权的交易平台并完善产权交易体系,为企业投融资和产权交易提供高效、便捷和规范的服务。

四、 结语

文化消费与文化产业,作为相互影响与相互促进的两个方面,已经成为今天人民生活的和社会经济的重要内容。文化消费内容的变化与载体的拓展必将带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升级,并最终引发居民文化消费的新热点与新趋势。在这一过程中,政府应从宏观上扮演指导者的角色,为文化产业和企业的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注释:

① 徐淳厚.关于文化消费的几个问题[J].北京商学院学报,1997(4):45.

② 中国统计年鉴——2006[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③ 李向南.2004年七大热点市场展望(5):教育需求三大转型[N].经济日报,2004-02-13.

④ 数据来源:http://www.stats.gov.cn/tjshujia/zggqgl/t20061101_402365447.htm[EB/OL].

⑤ 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070914/07341666429.shtml;http://www.china.com.cn/chinese/jingji/1215153.htm[EB/OL].

⑥ 《中国统计年鉴——2006》;2007-2008年中国影视产业分析及投资咨询报告,中国投资咨询网.

参考文献:

[1] 冯义涛,邹晓东.上海市民收入变化对文化消费发展的影响[J].上海经济研究,2000(11):22-27.

[2] 邹晓,苏永军.上海文化消费相关因素的实证分析[J].世界经济文汇,2000(3):67-71

[3] 李金蓉.关于我国文化消费领域主要问题的分析及宏观引导的思路[J].消费经济,2001(3):39-42.

[4] 雷五明.九十年代城市文化消费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J].消费经济,1993 (3):24-25.

[5] 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6,2001-2006.

(责任编辑:刘春雪)

上一篇: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机制论文范文下一篇:电磁兼容检测系统设计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