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风险论文范文

2023-09-16

财政风险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 本文介绍了建立财政内部控制体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分析总结了财政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及所要达到的目的,最后提出了在财政内部控制体系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以期对财政内控体系的顺利有效构建有所帮助。

关键词 财政 内控体系 构建

建立财政内部控制体系是进一步规范财政管理,强化财政内部监督,促进依法理财和科学理财的重要手段,也是财政内部预防和治理腐败的重要措施。

一、建立财政内部控制体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在财政改革不断深化的情况下,财政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更加重要。只有建立制度、执行、考核三位一体的具有自我改进和自我完善功能的内部控制体系,明确工作责任,规范工作程序,形成职责明确、运转高效、制衡有力的财政管理机制,才能堵住管理漏洞,防范财政风险,防止并及时发现和纠正错误行为,提高工作质量、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促进财政管理更加规范化和科学化。

二、财政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财政内部控制体系与财政部颁布实施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17项具体规范相比有较大的不同,应当认真研究和制定作为纲领性的基本规范,重点在内部控制的目标、原则、内容和方法上,搞好顶层设计,特别要强化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控制。

(二)财政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应当树立财政大监督的理念,要将业务科室的管理控制、科室之间的关联控制和监督机构的专职监控统筹考虑,并贯穿于制度设计的全过程,还要加强部门间的协调配合和信息交流与共享。

(三)财政内部控制与企业内部控制相比,在控制对象、控制目标、控制方法上有显著不同,企业内控侧重于内部会计控制,而财政内控侧重于管理程序控制。特别要注意优化业务流程,强调程序定位控制,还要结合财政管理的特点,满足公共财政体制的要求,符合财政改革和发展的趋势。

(四)财政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工作是财政内部涉及面较广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应当注意营造良好的控制环境。重点要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合理划分管理职能,明确分工和工作责任,还要根据人员配备、业务能力、职业素养等情况以岗定人、合理分工,杜绝人浮于事的现象。

三、财政内部控制体系构建所要达到的效果

(一)明确工作职责。构建财政内控制度体系不仅优化了科室职能,也理清了人员分工,按照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的原则,明确了职责权限,形成了责任到岗、责任到人、横向制约、纵向控制、相互协调的管理机制。

(二)优化业务流程。 构建财政内控制度体系对各科室原有的管理业务流程进行梳理、优化和再造,按照充分授权、岗位分离、权力制约、操作规范的设计要求,合理运用授权批准控制、会计核算控制、管理风险控制、内部报告控制、信息技术控制等系列的控制方法,结合财政管理与改革发展的实际,进一步规范和优化了管理程序。

(三)防范管理风险。通过对财政管理业务流程的优化,准确识别管理业务中可能存在的风险,明确风险控制点和风险控制岗位,科学制定风险控制点控制标准,提高了业务操作人员的风险意识,有效防范和化解了财政管理风险的发生。

(四)提高监督效能。构建财政内控制度体系促进财政大监督格局的形成,使财政内部监督由事后监督向事前预防、事中控制转变,由静态检查向动态控制转变,由财务检查向制度控制与财务检查并重转变,真正实现了财政监督融入财政管理,推动了财政监督管理长效机制建设,有效提升了财政监督整体效能。

四、在财政内部控制体系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一)管理体制的科学性、合理性方面仍有不足,特别是在预算、执行、监督等方面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分离。按照相互牵制原则的要求,财政内部各项管理业务活动必须经过具有互相制约关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控制环节方能完成。在横向关系上,至少由彼此独立的两个科室或人员办理,以使该科室或人员的工作受另个科室或人员的监督;在縱向关系上,至少经过互不隶属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岗位或环节,使下级受上级监督,上级受下级牵制,对授权、执行、记录、核对等不相容职务必须实行严格的分离控制。

(二)财政大监督理念尚未深入人心,日常监督工作仍需加强。实际工作中,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认真落实各项财政监督制度、办法的各项规定,在财政内部全面树立大监督理念,构建大监督格局,高度重视日常监督,把财政监督贯穿于财政改革和财政管理的全过程,从制度上改变当前重事后检查、轻日常监督的倾向,形成事前预防、事中控制、事后检查相结合的监督体制,逐步建立起财政监督管理的长效机制。

(三)信息渠道不通畅,内部配合不协调,考核措施不到位,监督方法不得力,降低了内部控制体系的运行效能。要建立内部控制体系运行会办制度,定期召开专题会议,定期对内部控制体系运行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排查和整改,保证信息通畅,加强配合协调;要建立具有权威性的内部控制体系考核小组,制订行之有效的内部控制考核奖惩办法,对内控体系运行全过程实施全面考核、奖惩和督查;要建立电子化财政监督信息系统,运用信息网络技术,加强预算执行情况的分析、预警和规范性控制,在确保财政资金安全运行的基础上,对预算单位资金使用和管理情况实行实时监控,促进依法理财、科学理财,加快建立和完善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公共财政体系。

总之,财政内部控制体系是为了贯彻国家财经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保障财政管理活动规范、安全、高效运行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控制方法、措施和程序,是财政内部自我预防和自我约束的控制机制,财政系统结合本单位实际构建内控体系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程晓.浅谈如何加强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09.

[2]杨慧玲.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完善.现代商业.2009.

[3]李强.内部控制视角的事业单位内部风险防范.现代商业.2009(32).

[4]陈亚群.如何加强事业单位的内部会计控制.广东建材.2009.

财政风险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近些年来,虽然我国金融市场发展较快,金融市场前景较好,但是,依旧存在一些潜在的金融风险,因此,必须重视金融风险问题,并采取有效的规避措施,以促进我国金融市场的稳定发展。本文主要对金融风险财政化存在的问题进了了分析,并提出了有效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金融风险;财政化;问题;对策

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成果主要集中在金融行业,金融行业对于各行业的发展调节也起到重要作用。但是在金融行业发展建设中,一定会存在一些不可逃避的问题,其中最典型的就是金融风险。金融行业所具有的金融风险形式较多,金融风险财政化作为我国处理金融风险的一种特殊形式,对我国金融行业的未来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一、金融风险财政化存在的问题

(一)金融机构腐败现象较多。现阶段,在我国金融市场中,组成金融机构的主要以银行为主,但是目前我国银行内部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例如,相关部门对银行的监督力度不够,相关的监督机制不完善等,这就为腐败行为提供了便利条件,出现了许多金融高层为了逃避审查而做出损害国家利益的行为,使金融机构成为腐败的重灾区。除此之外,银行的管理机制还存在一定的问题,这就会影响财政监管局对银行的有效管理,财政监管局对于银行中出现的问题无法做到及时地处理,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滋长了银行官员的腐败行为。例如,银行缺乏完善的预算与资金管理体制,再加上相关考核机制的缺乏,这就导致许多金融机构的领导人员为了争取政绩拿国家的资金去冒险,在明知存在风险的情况下,仍然实施多项金融操作。另外,政府对金融企业的大力扶植也让大部分相关官员变得有恃无恐。

(二)公众利益受损问题。在我国,国家会对一些项目给予财政支持,一般来讲,国家会根据项目的具体情况而投入相应的财务资金,这一过程就属于一种预算行为,其中预算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着公众的利益。通过相应的调查,我们发现,当前我国政府财政预算存在不合理的现象,超出预算的行为时有发生,也就导致一些行业在运作的过程中,由于没有足够的资金作为支持,从而阻碍了该行业的发展。政府的财政收入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而在金融风险的影响下,也给政府的财政支出带来极大的负担,政府要维持正常的金融秩序则必须对财政支出的方式进行改善,以最大程度的维护公众利益。

(三)增加了财政的脆弱性。财政的脆弱性是指政府的财政状况恶化之后财政目标无法实现的状态。当政府的财政收支处于不平衡的状态时,财政目标的实现就会受到影响。当金融风险传导到财政领域之后,就会加大政府的财政支出,进而出现财政支出不平衡的状态,导致政府的决策得不到资金的支持,决策就无法很好的落实。

二、解决金融风险财政化问题的对策

(一)明确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近几年,我国的市场经济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但是由于现有的经济体制,使得政府过多的干预市场经济,这种现象对市场经济的发展是十分不利的。因此,要想解决金融风险财政化出现的问题,就必须明确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市场经济的发展原则是以市场为优先,市场对资源的配置起主导作用。当前,我国政府要做的是“配合市场”、“呵护”市场、“培育”市场,而不是“支配市场”。只有政府减少了与市场的关联性,才能化解由市场经济带来的潜在债务的威胁,才能在履行政府职能时有效解决金融风险问题。

(二)实行银企改革。近年来,我国的社会经济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以银行为代表的金融行业对于社会经济发展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市场体制正在转型关键阶段,在这种阶段财政风险主要表现在金融行业中,但是现在金融行业财政化风险与国有企业财政化风险之间还存在一定差异。金融行业主要有银行构成,银行一般都属于国有银行,这就可以发现金融行业风险与国有企业经营建设所产生的经济效益之间存在着紧密关系。在这种背景下,国有企业在改革过程中应该积极利用银行的特点,深入开展国有企业改革工作,以促进国有企业所获得的经济效益的有效提高。而要做好国有企业的改革工作,就必须将政府与企业分开。虽然政府與企业之间会相互影响,但二者又是相互独立的。因此,企业要想获得发展,就不应该单单靠政府的扶持,企业应积极投入市场经济中,在市场经济的带领下,明确各自的权利与责任。除此之外,国有企业还应让相关工作人员学习先进的管理方式,以用先进的管理方式对企业进行管理。

(三)建立健全政府监控体系。金融风险财政化问题对市场经济的发展将会产生极大的影响,除了以上提到的金融风险财政化对策之外,还需要健全政府监控体系。通过对以往我国政府统计债务的情况来分析,政府的财政工作往往会忽视一些潜在的隐性财政风险,而这些也将会给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造成严重的影响。要想阻止这类问题继续发展,政府就应该从金融体制着手,根据政府债务现状,建立一套完善的政府监控体系,对政府的财政工作进行有效的监控,以便能够及时发现财政风险,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有效的处理,特别是对于一些隐蔽性较强的金融财政风险尤为重要。这不仅使政府财政风险防范控制体系的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还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其对政府财政发展带来影响。

三、结语

总的来说,金融风险是影响我国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而金融风险财政化的实行不仅不能解决其中的问题,甚至还会增加金融风险性,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极为不利。因此,我国应当采取有效措施解决金融风险财政化问题,为今后我国金融风险问题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邵梯航.当前金融风险财政化问题及对策[J].经营管理者,2014,

35:40.

[2]刘莹.我国当前金融风险财政化问题及对策[J].经营管理者,2015,

16:54.

财政风险论文范文第3篇

党的十八大提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区县经济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相对完整的行政区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经济新的增长点和城乡协调发展的推动力量,促进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于加快国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进工业化、信息化与城市化进程,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审计机关要与时俱进,切实履行审计监督职责,充分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作用,对经济运行中各种潜在风险进行预警和防范,促进区县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一、审计防范经济运行风险的内涵

经济运行风险,就是经济安全运行受到危害和发生隐患的可能性,主要指实际经济运行相比较其正常(或均衡)状态而产生显著偏离的可能性。它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必然性、可识别性、可控性、损失性、不确定性和社会性等特性。因此,审计防范经济运行风险就是通过审计“免疫系统”功能作用的发挥,对经济安全运行中客观存在的危害和发生隐患的各种潜在风险科学预警、监控保护和发挥建设性作用,最大限度地降低和排除风险,维护经济正常秩序,促进经济稳步健康协调发展。

二、审计防范经济运行风险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作用

审计防范经济运行风险在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即围绕“稳增长、控物价、调结构、惠民生、抓改革、促和谐”目标,认真研究和分析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各种潜在风险所存在的领域、部位、环节,发挥审计建设性作用,从体制机制层面提出有效防范和化解风险的对策建议,促进经济发展方式向决策科学、科技含量高、开源节流、生态环保集约型发展转变。

(一)科学预警

前瞻性预测风险是预防风险的基础性工作,是化解风险的前提条件。因此,审计发挥科学预警功能,一是密切关注和搜寻宏观经济政策执行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存在的苗头性、倾向性和隐蔽性异常现象,分析和预判后把预警信息及时传递给有关决策层,促使其适时调整宏观经济政策,避免经济发展出现较大的波动;二是密切监督财政资金收支走势和政府债务情况,科学预警财政风险最大防线,避免财政资金支出出现重大损失浪费,引发财政金融等重大风险。

(二)监控保护

监督是审计的本质,审计通过改善需求结构、优化产业结构、推进城镇化区域协调发展等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措施实施全过程监督,及时揭露和纠正资金投向“三高一剩”背离经济发展方式及违反财经法规的经济犯罪等行为带来的风险,从而维护国家财经法纪,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三)建设指导

审计针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出现的因体制、机制、制度、政策的缺陷、低效、失控而存在的问题,从源头上认真分析产生问题的主客观、内外部原因及可能出现的后果,发挥建设指导作用,及时提出可操作性的意见和建议,从而防范风险。

三、审计防范经济运行风险促进区县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路径

在落实贯彻中央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决策部署中,区县(以三峡库区重庆境内的丰都、忠县、巫山等区县为例)根据自身所处地理位置和环境,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了相应的规划。审计要围绕区县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模式,加大财政预算执行、经济责任、企业、环境、投资等审计力度,防范经济运行中财政资金、投资领域、民生项目、生态环境等可能存在的各种风险,从而促进区县经济发展方式顺利转变。

(一)加大财政预算执行审计力度,防范财政资金收支结构不合理及债务过大风险,促进区县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财政资金效益最大化

财政资金通过政策性扶持资金、政府投资、补贴等途径,在区县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发挥着引导示范、带动促进等重要作用。沿江区县大部分属于贫困区县,国家会逐步加大在经济结构调整、科技功能转化、增强自主创新等方面的财政专项支持力度。因此,要加大预算执行审计监督力度,重点监督区县政府财力、税收征管、债务和政府融资平台建管等情况,关注转移支付、土地出让金等财政资金是否更多用于促进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领域和改善民生基设施建设,均衡城乡发展等方面的情况,财政资金使用是否存在“越位”及“缺位”等现象,如产业发展资金是否用于支持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机制转换和技术改造。通过审计,揭示和反映财政在资金管理、政府债务、虚增财政收入、土地出让金收入占财政收入比重过大和违背产业政策盲目举债搞建设等给区县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带来的风险,及时防范财政资金支出结构不平衡和政府债务风险过大以及挤占挪用、滞留欠拨等现象,从而从源头上把好资金管理、分配和使用关口,促进区县政府完善债务风险责任制度,合理融资,确保区县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财政资金效益发挥最大化。

(二)加大经济责任审计力度,防范领导干部经济政策执行不力及乱作为风险,促进区县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领导权力运行规范化

国家通过产业政策、财政税收等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宏观经济政策的有效实施是领导干部履职的灵魂,因此,要加大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绩效审计力度,重点监督区县领导干部在推动本地区、本部门和本系统贯彻落实国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是否坚持结构调整、环保优先、节能降耗、科技发展和自主创新等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方面产生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等情况,以及在重大经济、投资决策履职程序上是否合法。通过审计,揭露和反映领导干部管理考核上存在的漏洞,及时防范领导干部在贯彻国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重大政策执行不力、失职渎职、弄虚作假、不作为和行政权力插手主导经济的独断行为,以及不计成本和代价的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环境破坏等乱作为给区县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带来不持续发展造成的潜在风险。从而全方位加强对领导干部权力运行进行制约和监督,促进领导干部在区县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和发展观,坚持“绿色GDP”理念,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协调发展。

(三)加大企业环境资源审计力度,防范“三高一剩”及生态失衡风险,促进区县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生态环境平衡化

企业节能增效和生态环保是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抓手,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沿江区县把发展生态工业和加强环境资源保护作为增强区县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和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因此,要加大企业和环保相结合的绩效审计监督力度,重点监督区县工业是否贯彻执行国家节能减排和生态环保政策,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和污染防治执行效果情况;新型工业建设项目是否有利于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结构调整等情况。通过审计,揭示和反映区县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企业管理粗放,节能减排和污染防治政策执行不完全到位等管理漏洞;及时防范违规投资国家调控类项目和限制性的高耗能高排放和产能过剩行业以及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盲目追求工业扩张造成的环境污染等风险。从而促进区县工业向资源节约型、集约型转变,维护生态环境平衡和谐发展,保护优势资源可持续利用与开发,培育一批真正具有竞争力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

(四)加大政府投资审计力度,防范投资决策管理失误及重复建设风险,促进区县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投资结构合理化

在当前中央扩大内需的战略方针背景下,沿江区县对流域治理、资源保护与利用、重大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重点工程投入不断增多,这既是产生腐败和造成国家资金流失的易发区,更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新的经济增长点,因此,要加大对政府投资的重大项目、重点工程、重要资金的跟踪审计和专项审计(调查)监督力度。重点监督财政资金投向和政府融资结构是否符合产业政策,资金分配和项目建设是否符合国家规定,以及项目工程和资金的管理、使用和质量、效益等情况。通过审计,及时防范政府投资领域内管理漏洞和和工程造价虚增,违规招投标,高套定额、高估冒算、虚假签证和工程匆忙上马,边设计边施工,反复变更设计等造成实际投资远超出投资预算,给国家财力带来损失浪费的潜在风险。从而从如何提高工程概(预)算编制水平、强化概(预)算约束、决算审计和加强工程招投标监管等方面提出可行性建议,规范投资行为,提高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水平,确保国家投资工程质量效益和资金使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五)加大涉农民生领域审计力度,防范暗箱操作及发展不平衡风险,促进区县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城乡发展一体化

加快推进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和保障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既是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必然要求,也是拉动经济增长、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沿江区县经济发展水平低,贫困人口较多,城市化率低,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生活环境、基础设施差距较大,因此,要加大涉农民生领域审计监督力度。重点防范区县城乡发展规划和相关配套政策措施及扶持贫困地区中各类财政专项资金投向是否符合现代城乡发展目标;涉及民生的社会保障、就业、医疗、住房和教育、新农村建设等领域支出所占财政支出的比重情况,以及与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救灾救济、农村低保和粮食直补、农机具购置补贴等管理使用情况。通过审计,揭示和反映民生资金管理和使用中存在的漏洞,及时防范国家政策落实不到位、政策目标未实现以及损害群众利益的挤占挪用、暗箱操作、损失浪费等严重影响涉农资金使用效益等风险;从体制制度管理方面分析存在的问题原因和提出改进措施及建议,从而确保国家各项惠农惠民政策落到实处,推动城乡社会福利、医疗卫生、教育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有效改革,推进基本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均等化、城乡一体化,真正实现由人民群众共享经济发展成果的目标。

四、审计防范经济运行风险促进区县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保障措施

(一)创新科学理念统揽审计工作

创新科学理念是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法宝,也是审计生命所在、活力所在。因此,审计以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紧紧围绕防范经济风险,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各项任务为研究对象,以创新科学发展理念统揽审计工作,科学安排审计项目,确定审计重点,从财政财务收支入手,从政策执行、资金使用、资源利用和行政效能等方面将真实合法性审计与绩效审计、风险审计融为一体,积极探索信息化条件下的在线审计、实时审计为特征的联网跟踪审计方式方法,采取多内容关联的审计方式,形成一次审计多重视角、多项内容,多个成果,提高审计监督效能,更多地从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方面揭示和反映体制性障碍、制度性缺陷和重大管理漏洞方面问题,使审计工作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更加合拍,保障区县经济社会健康运行。

(二)加强自身建设支撑审计工作

加强自身建设是新时代审计机关的要求,是实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宏伟目标的客观需要和动力源泉,也是保障区县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前提条件。因此,审计机关要坚持以制度建设和能力建设为核心,通过制度创新、学习创新、管理创新等全面加强自身建设。积极推进审计质量管理、成果管理、绩效评价考核等审计工作业务管理质量监控体系,强化专业人才培训,不断打造和优化一支一人多技、一专多能的素质高、业务精、作风硬,能够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要求的新型专业化审计队伍,使审计机关成为保护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坚固屏障,成为防范经济运行风险的“防火墙”。

(三)强化成果转化提升审计工作

一是加强制度建设促成果转化。全面落实审计署《关于进一步加强审计整改工作的通知》,建立健全审计整改报告制度、联动机制、督查机制、问责机制、结果公开等制度,及时整改审计发现的问题,促使审计成果最大化。二是信息科研宣传促成果转化。加大审计成果综合分析力度,对审计发现的倾向性、苗头性、普遍性问题综合研究,形成具有宏观性、整体性、典型性、代表性的综合性审计报告,从体制机制方面提出加强管理的审计建议意见,防范和控制风险,为区县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三是强化资源共享机制促成果转化。进一步加强与纪检监察、税务等机关配合力度,建立审计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及时处理审计移送事项,提高审计结果执行力,促进审计成果“一果多用”和形成监督合力,切实提高审计监督的实效。

(四)营造良好环境助推审计工作

政府要当好审计的“铁后盾”,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审计工作,把审计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研究解决审计工作中遇到的重要事项和重大问题,把审计机关反映的问题和建议,作为科学决策和加强管理的重要参考依据;关心审计机关建设和审计干部成长,为审计依法履行职责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保证审计依法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使审计在促进区县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家义.认真履行审计监督职责,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J].审计研究2010.(5).

[2]王学龙.论国家审计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发挥作用的机制与途径[EB/OL]. 2012.甘肃省审计厅网站.

[3]梁卫斌.论国家审计在促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的作用[J].审计月刊2013(4).

[4] 王世谊, 刘 颖.政府审计在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中发挥作用的途径和方式[J].审计研究2009(4).

作者单位:重庆市丰都县审计中心

责任编辑:宋英俊

财政风险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近年来,地方政府债务已经成为各界广泛关注的焦点。随着2012年全国地债审计结果的公布,地方政府或有债务的风险隐患也逐渐暴露出来,各界对地方政府或有债务的讨论越来越多。本文拟从地方政府或有债务的概念界定、成因分析、风险控制对策等相关问题对现有成果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对地方政府或有债务的研究现状进行评述,并对未来的研究提出了展望。

【关键词】地方政府或有债务;政府担保;财政体制

一、引言

近几年来,审计署已多次组织各地审计机关对地方政府债务进行审计。2013年8月至9月审计署组织全国审计机关5.44万名审计人员,对中央、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5个计划单列市、391个市(地、州、盟、区)、2778个县(市、区、旗)、33091个乡(镇、苏木)的政府性债务情况进行了全面审计。审计署《2013年第32号公告:全国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公布了2013年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截至2013年6月底,地方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108859.17亿元,负有担保责任的债务26655.77亿元,可能承担一定救助责任的债务43393.72亿元;其中通过新的举债主体和举债方式形成的地方政府性债务为20113.65元。债务规模的巨大、政府或有债务风险的加大、新的举债主体和举债方式形成的债务的增加,引起了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担忧。

目前,国内学者对地方政府或有债务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并且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其中不乏有价值的结论,对国内地方政府或有债务研究成果进行综述和分析,可以为后续地方政府或有债务的研究者们厘清研究脉络和未来研究方向。

本文拟从地方政府或有债务的概念界定、成因分析、风险控制对策等相关问题对现有成果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对地方政府或有债务的研究现状进行评述,并对未来研究提出了研究展望。

二、政府或有债务的概念界定

对地方政府或有债务的概念界定,国内研究者有多种不同的表述。贾璐(2012)、吴莹、刘家君(2012)从社会管理的角度出发,都认为政府或有债务是政府作为社会管理者出于社会道义或者公众压力而承担的善后责任,并将政府或有债务划分为显性或有债务和隐性或有债务。呼显岗有类似的观点,同时他提出隐性或有债务是没有被政府纳入预算的,多是由经济社会生活中的私人风险转化而来的。

从会计学的角度分析,贺凯谋(2011)、邵正林(2011)、付希贤(2011)、邹小芃、章萍萍、万炜漪(2008)认为,政府或有负债是预算外债务。张敏则认为政府或有负债代表了对政府可能的潜在财务要求权,可能会在特定的环境下触发财务义务,导致政府发生大额的公共资源的流出。

而程汇娟和祝福冬(2008)则从经济学的角度对政府或有负债做了界定,他们认为政府作为市场经济的参与主体,基于对某种利益的获取而必须承担的、产生于过去的某项事项并且在将来的经营管理过程中可能会导致政府资源流失的连带性负债。牛玫允在其文章中对政府或有债务的概念分别从会计学和经济学的角度进行了界定,同时提出当国内金融出现重大风险时,政府出面救助的责任也属于政府或有债务。

上述几种对政府或有债务的概念界定角度和表述虽有不同,但都强调了“或有”的特征,即该类债务的发生与否、发生的时间、发生的金额都具有不确定性。

三、地方政府或有债务的成因分析

对地方或有债务的研究,必须准确把握好地方或有债务的形成原因,国内学者对地方或有债务的成因分析可以归纳为六种:

1.收付实现制下的财政机会主义

即在收付实现的预算模式下,当政府在短期内面临财政赤字和政治压力时,政策制定者往往会采用国家担保、直接贷款等或有负债形式的、并不需要即时的财政支付和预算内列支的预算外政策。张海星(2007)、付希贤(2011)、刘慧芳(2013)都认为收付实现制的政府会计制度导致了财政机会主义行为,造成了政府或有负债的积累。

2.政府担保,包括直接担保和间接担保

谢春讯、雷良海(2007)认为我国政府主要的或有债务源于政府的担保,并且大部分是隐性担保。付希贤(2011)提出预算单位或有负债的本质原因是转移担保政府买单。王静(2009)、牛玫允都认为政府担保是地方政府或有债务形成的重要原因。

3.财税分权体制下的财权与事权不对称

在现有财税分权体制下,地方政府财政职责过重,财权与事权不对称,财政收入无法满足刚性支出的需要,导致地方政府不断举债。呼显岗、邵正林(2011)、马雪彬、陈娇、鞠清江等学者都对财税分权体制下的财权与事权不对称形成地方或有债务的机制进行了阐述。

4.防范公共风险的制度安排

现行体制下,政府有防范公共风险的职责,需要承担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弥补社会保障基金缺口等公共职能。呼显岗在其论著中提出地方政府或有债务大多由经济社会生活中的私人风险转化而来,如下级政府破产、突发性自然灾害等。付希贤、王静、张文兵等学者在各自的论著中也表明防范公共风险的制度安排会导致地方政府或有债务的产生。

5.行政管理体制缺陷

一是对地方官员的管理和考核机制不合理。现有绩效考核机制,引发了“唯GDP论英雄”、过分注重政绩工程、过分注重基础设施工程建设的现象,在财力有限的情况下,地方官员要达到目标,就只能通过负债解决资金问题。邵正林、马雪彬、陈娇等学者都提出了相同的观点。二是政府举债缺乏完善的监督管理制度。鞠清江以贵阳市为例解释了政府举债监督管理制度的缺乏形成了政府或有负债。

6.金融不良资产

王静、崔文娟都认为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会产生地方政府的或有负债。

四、控制地方政府或有债务风险的对策研究

总结国内学者的研究,控制地方政府或有债务风险的对策主要是以下几点:

1.建立信息披露制度和财务报告制度,增强财政透明度

张海星(2007)提出要建立包含或有债务的政府综合报告制度,编制反映或有债务成本的滚动式中期预算,建立充分的信息披露制度,增强财政透明度和政府预测能力。王静在其研究中提出了类似的观点。佘定华、汪会敏、付希贤都提出要对或有债务进行揭示和披露。

2.实行权责发生制的资产管理模式

呼显岗、张海星等人提出要推行权责发生制的资产管理模式,将政府或有债务纳入预算管理。

3.建立地方政府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财政体制,抵御公共风险

王静(2009)指出要规范政府预算收入,建立巩固强大的国家财政才控制政府或有债务风险。付希贤(2011)提出提高政府经济实力,有更宽松的预算安排抵御公共风险的能力。唐珏岚认为健全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财政体制,建立完整的分级财政,解决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财力、事权不匹配问题,对抑制地方政府或有负债的风险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4.加强金融管理

牛玫允提出要对金融机构进行改制和加强内部管理来防范和和化解政府或有负债风险。呼显岗也认为要加快地方国有金融机构的改革。鞠清江则认为要转变政府职能,规范政府投融资行为,减少地方政府或有负债的风险。

5.加强政府或有负债的监督、管理和控制制度

付希贤和唐珏岚都提出要计提地方政府或有负债准备基金,建立或有负债控制制度。付希贤还提出要加强政府及其他预算单位担保活动的管理,减少担保造成或有债务的风险。鞠清江、牛玫允认为要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的管理,建立地方政府偿债机制和政府或有负债风险预警机制。

五、对地方政府或有债务理论研究的评述与研究展望

1.简评

一是对于地方政府或有债务的概念,国内文献中还没有统一界定,对地方政府或有债务的理解还比较模糊。二是对于地方政府或有债务的成因分析,虽然很多学者都提出了各自的观点,但文章发现相关的研究都只是将众多形成原因简单地罗列,没有发展出一个内在一致的解释框架。三是对于地方政府或有债务风险控制方面的研究,目前还处于一个初级阶段,通过运用计量模型来进行实证分析的文献国内鲜见。四是从研究现状上看,我国学者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五是地方政府或有债务类型多、牵涉面广,对其进行实证分析需要一定程度的把握,有相当多的数据还牵涉到机密性问题,通常难以获得。

2.研究展望

文章认为未来的研究重点将会从地方政府或有债务风险控制体系、地方政府或有负债计量模型、地方政府或有债务形成机制、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构建等几个方面展开。如何构构建完善的地方政府或有债务风险控制指标体系以及界定各指标的风险评分区间,并通过计量模型的运用进行科学的、具有实践性的控制系统构建也是一项极有创新性的工作。

参考文献:

[1]贾璐.我国地方政府或有负债会计问题分析[J].会计之友,2012(09)

[2]吴莹,刘家君.政府负债会计处理与责任考核[J].会计之友,2012(2):86

[3]呼显岗.我国地方政府隐性或有债务研究[J].西部财会,2007(3)

[4]程汇娟.论借助会计核算理性分析政府或有负债[J].知识经济,2012(23)

[5]崔文娟.论政府或有负债之金融不良资产的形成及其化解[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1(02)

[6]祝福冬.论地方政府或有债务的评估及披露[J].科技创新导报,2008(01)

[7]贺凯谋.政府或有负债的形成机制初探[J].中国外资,2011(08)

[8]邹小芃,章萍萍,万炜漪.地方政府或有债务问题辨析[J].浙江经济,2008(02)

[9]付希贤.预算单位或有负债成因及风险防范探析[J].财会通讯,2011(08)

[10]牛玫允.对我国政府或有负债的思考[J].东方企业文化,2012(14)

[11]张海星.财政机会主义与政府或有债务的预算管理[J].财政研究,2007(11)

[12]谢春讯,雷良海.基于或有债务的财政风险及防范[J].商业时代,2007(32)

[13]王静.公共财政框架下我国政府或有债务风险管理[J].经济问题,2009(05).

[14]鞠清江.地方政府信用担保形成的或有负债风险初探[J].知识经济,2010(19).

[15]全国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2013年第32号公告.审计署.

财政风险论文范文第5篇

(一)收入风险

地方财政紧张,可支配收入与实际公共需求之间差距较大,这种情况下必然会出现收支不平衡,会对政府的运作能力带来较大的影响。在当前地方政府运作过程中,其为了能够达到税收考核指标,存在多种形式的虚收,虽然财政表面处于平衡状况,但实际上却处于财政和赤字的状态,从而导致地方财政收入严重缺乏。当地方财政收入欠缺科学性和合理性的情况下也会引发收入风险发生,即当非税收入与税收收入比例结构不合理时,会导致地方财政收入结构失衡。当前地方财政过于依赖地方大企业的税收,或是对地方现有自然资源与地理环境优势存在较强的依赖性,这就导致财政收入容易受到诸多情况的牵制,导致财政收入长效增加动力缺乏,财政收入结构存在较多不稳定因素。

(二)支出风险

基于地方政府财力的局限性,当其支出能力与实际经济发展需求之间不匹配时,会导致支出风险发生。在收入不足情况下,由于经费缺乏而导致政府职能开展受限,地方政府日常公共开支减少,各部门的职能履行效果得不到保障。另外,当财政资源配置不合理,财政资金使用过程中存在资金浪费情况时,也容易引发支出风险。

(三)赤字风险

虽然国家对于地方财政要求遵循收支平衡的原则,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受制于经济体制和宏观情况的影响,地方政府不断提升自身权力范围和强度,财政支出增长势头强劲,但收入却处于缓慢增长的情况,这必然会导致收支不平衡,引发财政赤字风险。目前地方政府赤字风险十分普遍,一旦财政赤字无法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必然会对地方经济发展带来较大的影响,严重时还会引发地方财政风险。

(四)债务风险

当前地方债务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或是国企技术升级方面,但当债务使用不合理时,投入效益无法达到预期效果,到期无力偿还,从而引发债务危机。另外,地方债务风险还存在由潜在债务转变为现实性债务的情况,由此而致使财务风险增加。

二、地方政府财政风险防范措施分析

(一)清晰界定地方与中央财政关系

由于一直以来在财政事务上地方与中央之间在范围和责权划分方面不明确,存在一些项目由双方联合办理的情况。在地方政府财政风险防范工作中,需要合理划分地方和中央在收益与投资方面的对应责任,明确双方的责任和义务,使双方之间能够良好配合,遇到问题有效的协商和沟通,降低地方财政风险发生概率。另外,还要合理划分同级别地方政府之间的职责,具体要针对各地方政府自身的实力来进行职责分配,全面提高管理水平,为地方财政收入水平的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完善税收分配

由于地方税收改革工作推进速度较为缓慢,针对于这种情况,需要积极构建完善的税收体系,进一步提升财政收入中税收比例,拓展税收来源,有效地降低财政风险。在具体操作过程中,需要加快推动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专业化水平和科学化水平,明确事权关系和职能范围,确保转移支付资金和规模。尤其是经济较为落后地区,中央需要有效地提高转移支付强度,针对落后地区给予大力度的帮扶,有效地促进税收分配的完善,促进落后区域经济的稳步发展。

(三)加强政府债务管理

为了能够提高政府债务管理水平,则需要针对政府举债行为和地方政府担保工作进行规范,有效的缓解潜在的债务风险,保证经济健康、长远的发展。政府在实际债务担保过程中需要缩小担保额度,进一步预测地方财政风险和未来几年内经济发展趋势,保证担保的合理性,财务部门要强化约束和监管,各级地方财政部门需要履行好自己的义务,严格把关债务举借过程,强化对债务清偿工作的监督,有效的排除地方财政隐患。同时,地方财政系统需要构建合理化偿还机制,并能够从财政收入中规划出具体的资金用于偿还债务,确保地方财政债务能够按时偿还,全面提高地方债务的透明化水平,这样不仅能够提高财政规划的科学性,而且有利于降低地方财政风险。

(四)建立风险管理机制

在针对地方财政风险管理过程中,需要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和风险责任机制,强化政府机构与部门之间的制约,确保承担各自责任,并做到风险共担,合理界定每一个部门的风险责任,形成良好的承担风险的意识。同时在实际工作中还要及时规避财政风险,进一步提高地方政府对投资项目的风险预测能力,由专业人员针对项目特点,并与实际情况相结合,做好风险评估和预测工作,积极针对可能发生的财政风险进行有效的防范。

(五)完善财政支出管理

为了能够进一步加强对财政支出的管理,需要做好责任落实工作,由于财政支出审批流程较为烦琐,因此需要明确责任人,强化财政支出审核人员的责任意识,尽可能地减少不良支出情况的发生。同时还要严格按照财政预算来执行财政支出,并在费用支出过程中要与具体的标准对照,严禁资金随意支出问题,有效的预防预算赤字情况发生,全面提高财政支出的公开化和透明化。

三、结束语

地方财政风险作为地方财政管理工作中一项非常不稳定的因素,为了实现对地方财政风险的有效控制,则需要不断的改进地方财政工作,积极建立健全地方财政相关的制度和法律法规,强化地方财政风险防控,降低地方财政风险发生的概率,降低其所带来的不利影响,为地方经济的更快更好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促进国民经济的稳步增长。

摘要:地方政府履行职能过程中离不开财政的支持, 但在地方财政发展过程中, 其面临着较多的挑战和严竣地形势, 这也无形中导致地方财政风险增加, 严重影响地方政府正常运转及职能的发挥。因此文中分析了地方财政风险, 并进一步对做好地方财政风险防控措施进行了具体的阐述。

关键词:地方财政,财政风险,税收,债务,风险管理机制,支出管理

参考文献

[1] 田志刚, 毛翠英.地方财政风险内控制度的量化管理研究——基于等级全息建模HHM框架[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2015 (06) :103-106.

[2] 张志新, 徐海清, 刘大鹏.地方政府财政风险的非线性预警研究[J].中国商论, 2016 (10) :158-160.

财政风险论文范文第6篇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互联网金融产业异军突起。互联网金融是指现代互联网信息技术与传统的金融企业相融合的新型金融产业, 它具备网上资金的支付、投资以及信息流通等功能。由于互联网存在快捷、方便的特点, 互联网金融产业迅速推广, 并且起到了促进金融产品创新、拉动消费的作用。同时, 由于我国的互联网金融产业处于发展初期, 在技术水平、管理监督方面发展不完善, 互联网金融业也存在很大的风险, 所以研究财政政策对于互联网金融风险防控具有重要的意义。

2 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

互联网的金融模式下, 存在着多种发展模式, 如众筹、P2P网贷、第三方支付、数字货币、信息化金融机构、大数据金融等。

众筹是指通过网络平台面向公众筹集资金, 依靠大众的力量使更多的创业者将他们的项目推向市场。众筹通常面向的是小企业或民众群体, 各个年龄层面的人都可以参与其中, 只要其项目能够在限定的时间内完成目标金额, 项目发起人就能够获得资金。P2P网贷是指电子商务平台或网站平台上个人之间的小数额金额借贷交易, 主要针对部分企业银行贷款融资困难的问题, P2P网贷为小微型企业、电商企业等提供了新型的融资渠道。第三方支付是指在与各大银行达成合约的情况下, 通过计算机信息技术, 建立用户和银行支付结算系统之间的电子支付模式。现今, 由于第三方支付模式具有快捷便利、易于接受等优势, 已经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如支付宝、财付通等互联网在线支付平台和银联电子支付、快钱等金融型支付平台。

总体而言, 我国的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历程还很短, 并且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模式和运行机制, 但是由于处于发展初期, 相关法律法规并不完善, 管理监督力度不够, 市场机制需要进一步发展。

3 互联网金融发展面临的风险

3.1 信用风险

互联网金融是在近几年发展起来的, 所以相关机制并不完善, 最突出的就是信用风险问题。相对于传统的金融行业完善的信用评价体系, 互联网金融行业的信用评价体系和监督管理体系并不完善。并且由于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互联网的金融平台准入标准比较低, 用户往往通过简单注册就能够成为互联网金融平台会员, 同时交易双方仅通过网络进行联系和交易, 所以互联网对于交易双方的信用水平无法做出准确的评估。另外就我国目前互联网金融行业发展的现状来看, 互联网金融发展历程短, 技术水平较低, 缺乏管理经验, 这些问题都增加了互联网金融中的信用风险, 因此互联网金融机构面临的信用风险远远大于传统金融行业。

3.2 网络安全风险

目前, 我国的互联网金融监督管理体系尚不完善, 互联网经常出现黑客攻击、通信故障、断电、网络病毒传播、用户信息泄露、金融诈骗等威胁到网上交易安全的常见问题, 这些都会影响到互联网金融的正常运作, 甚至会出现网络犯罪行为, 危害到用户的资金安全和个人信息保密。科学信息技术水平较低、管理体系不完善、监督力度不够加上网络自身传播的广泛性、开放性和快速性等都会带来网络安全风险, 进而增加了互联网金融机构和用户面临的风险。

4 加强互联网金融风险防控的财政政策建议

4.1 加强财政对互联网信用机制构建的支持力度

信用是金融系统正常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中, P2P网贷平台和第三方支付平台的信用风险相对更大一些。财政政策作为影响互联网金融的重要工具, 应当发挥应有的作用, 降低互联网金融的信用风险。财政应支持社会征信机构建设, 并且增强监管力度, 严厉打击进行互联网金融违法犯罪的行为, 从而降低合约违约风险, 维护用户的合法权益。财政应支持互联网金融的信用监管, 通过增加对使用者的身份识别, 尽可能全面地评估使用者的信用情况, 另外互联网金融运行机构应当配合政府的监管工作, 并且在平台内部建立严格的风险防控和监管体系。针对风险隐患采取措施, 并提高风险的承受能力, 在出现违约情况时及时做出应对措施, 最大程度上保证用户和机构的利益。

4.2 加强财政对互联网金融监管, 建立金融监管设施

由于互联网金融行业使用网络平台进行交易, 互联网安全的维护对于互联网金融行业发展至关重要, 所以财政应加强对金融监管设施支持力度。在互联网金融时代, 要加强财政监管的力度, 加强对互联网风险的防控, 支持金融监管设施的构建。同时还要加强互联网安全防护系统的建设以及网站整体的安全保密性, 避免出现违法分子利用网络漏洞窃取用户信息, 威胁用户的资金安全, 或使用虚假的个人身份信息在互联网金融机构进行交易以达到转移资金的目的。面对互联网传播的快速性、开放性和广泛性带来的风险, 需要财政发挥监督职能, 支持金融监管设施构建。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互联网金融也迅速发展起来,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为人们的交易带来了便利。但是目前的互联网金融发展中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存在着信用风险、网络安全风险等。为此财政应加强对互联网信用机制构建, 为互联网营造良好的信用氛围, 同时加强对互联网金融监管, 加大金融监管设施支持力度, 使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

摘要:近年来, 我国互联网金融行业不断发展, 并凭借其效率高、受众广泛、成本低的优点迅速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我国政府大力支持互联网金融的发展, 出台众多政策法规来规范互联网行业, 保证其健康发展。财政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杠杆, 对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可以有效规避互联网金融行业的风险问题, 因此研究财政政策对互联网金融的风险防控至关重要。本文分析了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发展现状以及互联网金融行业面临的风险, 并进一步提出了加强互联网金融风险防控财政政策的建议。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财政政策,风险防控

参考文献

[1] 王新培.我国互联网金融风险分析及监管对策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 2017.

[2] 袁义炜.互联网金融的风险传导机制及监管问题研究[D].北方工业大学, 2017.

上一篇:教育得论文范文下一篇:新教育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