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系建设农业技术论文范文

2024-07-13

体系建设农业技术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应用产业技术体系建设手段种植水稻,统一品种、统一供种、统一栽培措施、统一防治病虫害,可以大大提升水稻长势和产量。通过本试验得出结论:采用新技术栽培东联5号水稻,要比对照组闽泉2号每亩增产25.2公斤。综合计算,采用新技术栽培水稻,实际增收302.2元/亩。

关键词:水稻;产业技术;建设;增产增收

应用产业技术体系建设手段种植水稻,能够促进水稻的生长、提升水稻产量。通过相关试验数据显示,在水稻不同生长期,采用新技术、新化肥、新农药技术措施,水稻生长优势相当明显。因此,大力推广产业技术体系促使水稻增产增收,其发展前景广阔。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地情况

试验地设在福建南安市柳城街道三堡村。这里是优质水稻产业技术体系核心示范片,示范片种植水稻共计350亩,早季水稻种植东联5号,晚季稻种植天优3301。这里地理位置优势明显,交通便利,土质条件较好,有优良排灌条件。

1.2试验材料

试验用水稻品种为东联5号,对比组水稻品种为闽泉2号。新技术应用插秧机、病虫测报灯、测土设备、新肥料等。

1.3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置4个处理,采用新技术栽培东联5号为A处理,新技术栽培闽泉2号为B处理,常规种植东联5号为C处理,常规种植闽泉2号为D处理(对照组)。如表1所示。共设4个小区,每个小区面积为1亩。新技术包含:测土配方施肥、湿润灌溉、病虫害测报灯指导、病虫害专业队伍统一配药、统一防治技术、低毒新农药福戈防治枯心苗和稻纵卷叶螟、用拖拉机深耕农田、用机械插秧、用收割机收割等。

1.4试验观测

移栽时间为3月23日,插秧前进行整地施基肥。机插秧每丛2株,每亩插秧13000丛。每个处理小区选定3个点进行观测,移栽10天后,每20天观测一次,记录水稻植株的高度、叶龄和总苗数。成熟期进行取样估产,收获时进行实际产量测定。

2结果与分析

2.1新品种、新技术、新化肥、新机械对水稻叶龄、分蘖和株高的影响

水稻移栽30天,对各个小区水稻叶龄和分蘖情况进行查看,其叶片和株高情况如表2所示:

从表2中可以看出,每个处理选取10穴,其苗数、叶片数和株高,都呈现个体差异。A处理,也就是采用新品种东联5号应用新技术生产措施的一组,其苗数、叶片数和株高指数表现最好。其次是采用新技术栽培的老品种闽泉2号。利用常规方法栽植的东联5号和闽泉2号表现都较差。由此可见,采用新技术管理水稻,能够促使水稻生长达到优化程度。

2.2新品种、新技术、新化肥、新机械对水稻考种情况的影响

从表3中可以看出,应用新品种、新技术、新化肥、新机械产业体系建设手段,对水稻考种的影响也是非常明显的。A处理株高比对照组要高出6厘米,每穗总粒数也要多出28粒,结实率达到89.6%,比对照组的83.6%,整整高出6个百分点。

2.3新品种、新技术、新化肥、新机械取样估产情况(见表4)

取样估产是试验常见技术指标之一。在几个处理中,采用新技术的A处理依然表现最出色。亩产量能够达到564.3公斤,B处理虽然没有采用新品种,但生产措施先进,也有比较突出的表现,亩产量达到548.0公斤。对照组采用常规管理手段,亩产量为523.7公斤,比A处理相差40.6公斤。这说明新技术为水稻丰产奠定坚实基础。

2.4新品种、新技术、新化肥、新机械实际测定产量情况

通过实际生产测定,最终获得的亩产量,才具有说服力。采用东联5号新品种的水稻,通过测土配合施肥、机械插秧、湿润灌溉、病虫测报灯指导、统一专业队防治病虫害。A处理最终加权亩产量为528.6公斤,相比对照组闽泉2号同等栽培条件下增产5%以上,相比常规栽培的D处理,增产10.7%。采用新技术生产措施的水稻,优良米相比市场每公斤要高出0.4元。综合考量,东联5号新品种新技术栽培每亩要比对照组增加收入302.2元。

3结论

从本试验实施结果可以得出如下结论:新品种对提升水稻产量和稻米品质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东联5号相比闽泉2号,在常规管理条件下,每亩增产10.1公斤;在采用新生产技术条件下,东联5号相比闽泉2号每亩增产25.2公斤。采用新技术栽培水稻,还能够减少化肥使用量,降低优质稻种种植成本,提升稻米品质。特别是稻米品质可以直接为农民带来价格上的增收,优质稻米要比市场普通稻米高出0.4元/公斤,综合计量,采用新技术栽培水稻要比对照组每亩要多收入302.2元。

参考文献

[1]陆艳婷,张小明,等.农科教产学研一体化的水稻产业体系建设探讨[J].农业科技管理,2014,(26).

[2]陆峥嵘.围绕重点环节,实现重点突破 上海水稻产业技术建设迈新步[J].上海农村经济,2013,(20).

[3]陆艳婷,金庆生.增强水稻产业科技创新平台效能的探索[J].农业科技通讯,2009,(05).

[4] 周波,于冷,史清华.农业技术应用与农户收入增长:以江西农户为例[J].商业研究,2011,(02).

[5] 吕玲丽.农户采用新技术的行为分析[J].经济问题,2000,(11).

[6] 邢大伟.重视农民技术需求 加强农业科技推广[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1,(05).

[7] 程序.国际农业科技的动向及其启示[J].科技导报,2000,(11).

[8] 肖焰恒.我国农业技术应用的宏观取向与农户技术采用行为诱导[J].科技导报,2002,(05).

[9]孙永飞,梁尹明,叶坚,朱万耀.水稻超高产模式株型栽培概论[J].中国稻米,1999,(05).

[10]杨惠杰,杨仁崔,李义珍,姜照伟,郑景生.水稻超高产品种的产量潜力及产量构成因素分析[J].福建农业学报,2000,(03).

作者简介:潘灿辉,本科学历,南安市柳城街道农业服务中心,农艺师,研究方向:水稻种植。

体系建设农业技术论文范文第2篇

肯尼迪学院的一些教授、学者和美国金融界的一些朋友进行了交流与讨论。我所撰写的《关于美国信用体系的研究与思考》的结业论文,提交给了肯尼迪学院和中央组织部、国家外专局,也发表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办的《管理世界》杂志上。回国后这三年,我结合国内情况和工作实际,借鉴美国的一些经验和作法,在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下,积极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一、 学习的收获

美国的信用体系已经拥有160多年历史,渗透到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美国经济是一种典型的信用经济。统计显示,美国居民消费信用额保持了长达50余年、年均12%的速度增长;美国的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一直在80%以上,居民的信用消费方式占美国国内产品总消费的三分之二以上;美国的市场交易方式已经实现了由传统的先进交易方式向现代的信用交易方式转变,目前75%以上的居民使用信用卡消费,80%以上的企业间经营活动采用信用支付的方式;以信用交易为基础的电子商务快速发展,销售总额占到全球的70%以上。美国经济学家将信用体系喻为“美国经济活力的秘密武器”。同时,信用体系在约束社会成员行为,防止犯罪活动发生,维护公共安全等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纵观美国信用体系发展的历史,给我五点启示:

1、政府引导是信用体系建设的动力。从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后,美国政府就开始高度重视金融风险管理,明确规定所有从金融市场贷款和融资的企业、所有政府和企业的债券,都必须事先进行资信评级。在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美国政府先后出台了以《公平信用报告法》为核心的功能各异、综合配套的专项法律,现今生效的法律近20部。通过政策引导和立法推动,美国的信用体系得以不断发展、规范。

2、征信评信是信用体系建设的核心。美国三大个人征信机构建立了包括几乎所有美国成年人的信用信息数据库,2-3天对每份个人信用资料进行一次更新,每年提供的信用报告达14亿份之多。企业评信机构邓白氏公司使用90多种语言和180个货币种类产生面向全球的信用产品。个人要贷款,必须要有征信机构出具的信用报告;企业要融资,必须要进行信用评级;信用激励与惩戒互动,缺乏信用记录和信用记录不佳,将直接影响企业和个人的生存与发展。

3、依法监管是信用体系建设的保障。美国的信用法律体系和执法监管体系相辅相成。其法律几乎涵盖了所有信用关系、信用方式和信息交易的全过程。每一项法律都明确了主要执法和辅助执法机构。多部专项法律和多个部门联合监管,为维护信用市场秩序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此外,美国信用行业还有许多自律性组织,实现自律性管理,与政府监管形成了微观与宏观管理职能上的互补和互动。

4、培育信用主体是信用体系建设的基础。美国最大的信用消费主体是居民个人。银行、信用卡公司和商家等既是信用主体,也是信用交易载体。在美国,公众消费观念、信用意识、信用行为的高度融合,商业信用与金融信用的高度融合,促进了信用主体的发育完善,带动了信用市场的快速发展。

5、健全中介服务是信用体系建设的桥梁。美国的信用交易渗透整个商品市场、信贷市场和资本市场。因此,美国信用中介服务机构众多,既包括了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资产评估事务所、投资银行等普通中介机构,还发展了信用保险、信用保理、信用担保、商帐追收机构特殊中介服务机构。信用中介作为交易双方的纽带,降低了信用交易的风险、增强了信用交易的功能。

但是,我在考察和研究中发现,美国的信用体系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比如,庞大的、有利可图的消费信用交易市场,刺激着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包括一些零售商纷纷扩张消费信用业务。据统计,信用卡公司每年给客户发出的消费信件就占美国邮件总量的10%;美国家庭户均拥有的信用卡达4.5张,户均信用卡欠债接近9000美元,信用卡的坏帐率从过去的3%上升到5%。同时,在网上交易和商家刷卡过程中,一些不法分子盗用他人的信用卡信息进行犯罪活动,给信用交易的安全性带来严重影响。最近爆发的美国次贷危机,实际上是一种信用危机,里面既有信用缺失的问题,也有信用泛滥的问题。美国高盛公司最新预测,由于次贷危机的拖累,信用卡的坏帐率将达到7.7%,个中的原因、教训值得认真分析和汲取。

二、 成果的运用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形成道德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

,是建设现代市场体系的必要条件,也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国家“十一五”规划中进一步提出:“以完善信贷、纳税、合同履约、产品质量的信用记录为重点,加快建设社会信用体系,健全失信惩戒制度。”这充分说明,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是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制度建设。

2005年初回国后,我在运用哈佛考察、

研究成果的同时,注重学习兄弟省市的先进经验和作法,积极推动我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精心部署下,我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从2005年正式启动,经过三年来的努力,形成了被喻为具有特色的“**模式”。这一模式的特点可以概括为几句话:政府规划,规章先行,资源整合,信息共享,舆论引导,理论研究,激励惩戒,社会联动。重点抓了六项工作:

一是制定了《**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明确提出从2005年到2010年,力争实现“一二三四”的目标。即建立一个系统:信用信息的采集、披露、应用系统;两个机制:信用激励惩戒机制和信用宣传教育机制;三个体系:信用法规制度体系、信用中介服务体系、信用监督管理体系;四个形成:到2010年,努力形成较为配套的信用法规制度、较为规范的信用中介服务行业、较为活跃的信用市场需求、较为完善的社会约束机制。

二是颁布了《**省信用信息管理办法》。在全国性信用法律法规暂未出台的情况下,组织专门班子,研读了20部法律,广泛征求专家学者和社会各界的意见,前后十易其稿,最后由省长签署省政府令,发布了《**省信用信息管理办法》,通过政府规章对信用信息的征集、披露、使用和监管做了明确规定。这一办法的一个创新是,把企业和个人、公共征信机构和商业征信机构信用信息的征集、披露和使用都统一在一个规章里。

三是建立了“三库一网一平台”信用信息系统。“三库”是指以信贷服务为重点的人民银行系统的“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数据库”,以市场监管为重点的工商系统的“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以人口信息为重点的依托身份证管理系统的“公民信息数据库”。“一网”是指面向社会开放的“**信用网”。“一平台”是指“省电子政务外网数据交换平台”。目前,我省信用信息体系统首批归集了21个单位的信用信息数据,第二批18个单位的信用信息归集工作已经启动。截止去年12月31日止,人行系统的数据库已拥有24.3万户企业、3320多万自然人的信贷信用信息;工商系统的数据库已拥有231万户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397万条信用信息;公民信息管理部门的数据库已拥有1亿条与个人信用密切相关的信息,涉及6700万自然人。这一系统,往上,连通了国家3个部门的数据库;向下,延伸到了基层的工商所、派出所和营业所,归集了最原始的信用信息数据;横向,则与各有关部门的数据库相连。这一系统于2005年12月28日正式开通并依法向社会提供查询服务。

四是健全了守信激励与失信惩戒机制。去年,省政府办公厅发出了《关于加快建立守信鼓励和失信惩戒机制有关事项的通知》,是全国第一个由省级政府专门就守信激励与失信惩戒问题制定的政策性文件。《通知》从7个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在实际应用中,也开始取得初步成效。金融机构将查询信用信息数据库作为贷前审查的重要环节和贷后管理的重要手段,目前月查询量达6万次。省工商部门对守信企业,开辟办证办照绿色通道,给予年检免检等待遇;对失信企业,采取限制登记、加强日常监管和专项检查等惩罚措施。省公民信息管理局与人事、教育、社保部门合作,利用身份证信息核查功能,查出了在各种考试中代考的“枪手”995人,发现了78起冒领养老保险的事情,给予了公开曝光和取消资格的惩罚。**、怀化等5市在评先评优、干部考核等工作中开始查询信用信息数据库,长沙县在人大、政协换届中查询候选人的信用记录,取消了不良记录的10个人的资格。汨罗市推荐后备干部,34名人选全部提交了个人信用报告。

五是开展了信用宣传教育和理论研究活动。为了普及信用知识,弘扬信用文化,增强全社会的信用意识,我们在报刊上全文刊发《**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和《**省信用信息管理办法》;举办了信用建设专题报告会,编辑出版了《社会信用体系知识读本》;在75所大中专学校中进行信用知识专项宣传活动。去年,我们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以“信用改变生活”为主题的大型系列宣传教育活动,如信用知识网络竞赛、信用进社区、**品牌信誉调查等活动,社会效果良好。2006年,我们依托**大学金融学科的优势,组织大型企业支持**大学创办了“信用研究中心”。目前已有《信用信息系统指标体系的优化设计》、《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模式选择与制度构架研究》、《**省信用服务产业发展研读》等10个课题正在进行。目前已经培养硕士研究生10人,在读硕士研究生20人,在读博士生4人。

六是出台了银行卡产业发展的文件和规划。发展银行卡产业是实现传统现金交易向现代信用交易转变的重要前提。我们把发展银行卡产业纳入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作为发展信用经济的重要举措,出台了关于支持银行卡产业发展的政策性文件,制定了《**省银行卡产业发展五年规划(2006-2010年)》。全年,我省银行卡发卡总量达到4900万张,增长38%;交易金额达到651亿,增长80%,占到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近三年发卡量与交易额年均分别增长23%和90%,在全国同业的综合排名由2004年底的第13名前移至去年的第7名。

我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虽然起步比较晚,但起点比较高、发展比较快,成效比较明显,得到国务院和有关部位的肯定,成为金融机构看好**的一个品牌,成为新闻媒体关注**的一个重点。2006年7月9日,国务院在长沙召开全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座谈会,我省在会上作了典型发言;2006年8月29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对我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进行了宣传报道;2006年9月,人民银行总行选择**省作为开展金融创新综合服务试点的唯一省份,首要的内容就是信用体系建设;2007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政府情况交流》第29期专门推介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模式”;2007年11月29日,《人民日报》再辟专版,报道《**人的“信用生活”》。

三、 两点建议:

1、关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建议。严格地讲,一个区域性地信用体系是不成熟、不完善的,功能和作用也是有限的。地方制定的信用管理的政府规章,由于没有上位法的支持,效力也受到限制。因此,必须建立期覆盖全国、统一完备的信用体系。去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这表明了这项重要的制度建设已经被列入议事日程。当务之急,建议国家抓紧研究制定专门的、相关的法律法规,使信用体系建设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以加快全国信用体系建设的步伐;建议国家加大整合信用信息资源的力度,建立信用信息资源共享制度,形成统一的、标准的、全国性的信用信息数据库。

体系建设农业技术论文范文第3篇

为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实施意见》(合发[2009]1号)文件精神,进一步加强基层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农业服务组织的作用,根据省政府《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皖政[2007]69号),结合我市实际,提出以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1、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要求,围绕“整合资源、综合建站、统一协调、分块运作”及“三权归县、财政保障、双重管理、以县为主”的基本思路,在加强建设中增活力,在创新机制中求发展。强化公益性职能、放活经营性服务,加大基层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力度,有效发挥其主导和带动作用;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农业社会化服务活动,为农业农村经济全面发展提供有效服务和技术支撑。

2、基本原则。坚持精干高效,科学设置机构,充实一线力量,优化队伍结构,合理配置农业技术推广资源;坚持政府主导,支持多元化发展,有效履行政府公益性职能,充分发挥各方面积极性;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鼓励进行探索和实践。

3、总体目标。着眼于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通过明确职能、理顺体制、优化布局、充实一线、创新机制等一系列建设,逐步构建起以县农业中心为龙头,区域性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为骨干,以服务对象为基础,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科研、教育等单位、涉农企业和种植大户广泛参与,分工协作、功能完善、服务到位、充满活力,适应我市现代农业发展的高效化、现代化、多元化基层农业服务体系。

二、建设内容

(一)建立服务体系

1、基层农技服务体系。建立市、县、乡镇和村四级农技服务体系,即形成以市级为龙头,县级为骨干,区域性综合服务中心为依托,重点村为网点的基层农技服务网络构架。按照公开招聘、竞聘上岗、择优聘用的方式,实行科学的人事管理制度;根据工作职能确定岗位职责,推行农技推广责任制;建立农业服务首席专家制,设立首席农技推广专家、县级农技指导员和乡镇责任农技员;做到责权利相统一,推行绩效考核,建立一整套完整的农技人员考核评价体系。

2、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立健全市、县两级属地管理、权责一致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目标管理责任体系;围绕构建极强竞争力农业产业体系需要,加快农业标准化生产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标准生产体系;建立健全农产品产地准出与市场准入有机结合的农产品质量全程监控体系;建立健全布局合理、职能明确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立健全产地认定、产品认证与标准管理、档案管理有机结合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建立健全市、县、乡镇、村级农业服务网点相联结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网络体系;建立健全 2 资源整合与层级负责有机结合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执法体系;建立健全政府与企业联手联动、反应快捷、运行高效的预警应急体系。

3、农业综合执法体系。按照“有编委批准的正式机构、有一支素质较高的执法队伍、有与执法相适应的执法手段、有完善的执法制度、有明显的执法效果”的“五有”标准,一是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健全执法队伍;二是按照农业综合执法体系建设的需要,配备相应的基础设施和执法装备,提高执法手段;三是坚持行政处罚职能与行政许可、检验检测职能相分离的原则,健全农业执法体系;四是建立健全行政执法人员行为、行政处罚程序、案件举报、案件处理、行政执法文书制作、行政处罚取证、行政执法公示、行政罚没款物收缴、案件统计、案卷评查等规范和制度,健全执法管理制度;五是建立执法协作机制、执法协调机制、执法信息共享机制、重大农业突发事故的应急处理机制、执法监督检查机制,完善执法工作运行机制。

4、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一是建立健全安全监督管理体系,构建市县有局、区域(乡镇)有站、村设有员的农机安全监督管理体系;二是建立安全责任体系,构建以源头管理、执法监督、宣传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农机安全生产长效机制;三是建立农机服务组织体系,创建农机专业协会、农机合作社、股份(合作)制农机专业服务公司(队)等新型农机服务组织;四是建立健全农机科技推广体系,形成以农机化技术推广机构为指导,种植大户+养殖大户+农机大户+龙头企业的“3+1”农机推广服务新模式;五是建立健全农机政策法规保障体系,落实《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加强农机配套法规建设,研究制定农业 3 机械管理办法和加快农机化发展的意见;六是建立健全农业机械化信息网络体系。

5、农村沼气服务体系。按照“政府投入引导、多元参与发展、运作方式多样”和“服务专业化、运作市场化、管理物业化”的思路,建立以市级农村沼敢服务站为主导、县级农村沼气服务站为骨干、乡村农村沼气服务网点为基础的三级农村沼气服务网络,不断推进沼气服务机制创新,服务能力提升,促进农村沼气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6、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完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健全完善市、县(区)、乡(镇)、村四级信息服务网络,构建全市“三农”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推广以“三电合一”为重点的农业综合信息服务模式。建设农业基础数据分析统计系统、新农村“十镇百村”示范综合管理系统、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农村土地流转管理与服务信息平台系统、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网络服务平台系统、农业自然灾害预警系统、农产品价格应急预警及监测系统。提升农业信息服务水平,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7、区域性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市统一制定全市区域性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建设标准,包括人员配备标准、基础设施建设标准、交通、通讯、办公设备标准、区域性农业试验示范基地建设标准、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室建设标准、运行管理制度建设标准等,统一编制合肥市区域性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建设方案,指导全市区域性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建设。

(二)大力加强农业服务功能建设。

1、积极推进县级农业综合服务,着力抓好植物新品种和关键技 4 术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农业灾害等农情的监测、预报、防治和处置;农业技术指导、农业公共信息、农村能源建设指导服务及农民培训教育服务;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接受农民生产咨询,提供应急求助服务,协助处置农业突发事件;协调配合政策性农业保险、涉农政策补贴和农业各类扶持项目组织实施等公益性服务。

2、加强农业综合执法。整合现有的各项农业监管职能,成立农业综合执法大队。着力抓好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的质量安全检测、监测和强制性检验;农业资源、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业投入品使用监测和监管。

3、加强区域性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县级农业主管部门着力抓好区域内植物新品种和关键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农业灾害等农情的监测、预报、防治和处置;农产品质量安全快速检验检测;协助对农业资源、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业投入品使用监管;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和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与服务;农业技术指导、农业公共信息、农村能源建设指导服务及农民培训教育服务;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建立区域农业试验示范基地;接受农民生产咨询,提供应急求助服务,协助处置农业突发事件;协调配合政策性农业保险、涉农政策补贴和农业各类扶持项目组织实施等公益性服务。

4、加强村级服务网点建设。以农村党员干部、农业科技示范户、农业生产大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重点,每个行政村选配1-2名农民技术员,驻村服务,建立农业服务“网底工程”。农业的经营性服务由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承担。

(三)加强农业服务能力建设。

1、加强县级农业服务机构设施建设。对县级农业服务机构现有资源要素进行整合,配备相应的办公设施设备;建立具有能开展各类培训的多功能培训室;配备开展土壤成份和种类检测、粮油经蔬等作物成份分析、农产品农药残留测试的试验检测室等办公场所和仪器设备;建立配备农业综合执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植物检疫的办案设备;建立农作物病虫观测圃和试验示范基地;建立农业信息服务平台;配置一台农残速测车;配齐交通工具。根据开展工作需要,保证每年人均工作经费。

2、加强区域性农业综合服务中心设施建设。每个区域服务中心拥有800平方以上的综合办公楼,包括办公用房与农村服务大厅、农民培训教室、检测与设备室;购置农药残留速测仪、土壤(肥料)养分速测仪、土壤墒情速测仪等仪器设备;购置投影仪、电脑等培训和办公设备;购置科技入户直通车等交通工具;建立区域性农业试验示范基地,购置相关农机设备。

(四)加强农业服务队伍建设。

1、科学配备人员。县级农业服务机构应确保在一线从事农业服务人员不低于全县区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总编制的2/3,专业农业技术人员占总编制的比例不低于80%,并注意保持各种专业人员之间的合理比例。不得存在人员在编不在岗位,不得与经营性服务人员混岗混编。

2、完善人员管理。推进基层农业服务机构用人制度改革,人员的进、管、出要严格按照规定程序和人事管理权限办理。实行人员聘用制度,实现由固定用人向合同用人、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 6 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采取公开招聘、竞聘上岗、择优聘用的方式,选拔有真才实学的专业技术人员进入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同等条件下,要优先聘用在编在岗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完善考评制度,探索建立县级业务主管部门、乡镇政府、服务对象三方共同考核一线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新机制,将其工作量和进村入户推广技术的实绩作为主要考核指标,将农民群众对其评价作为重要考核内容。改革分配制度,将农业技术人员的收入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挂钩。

3、理顺管理体制。区域性农业综合服务中心的人、财、物由县级业务主管部门统一管理,其人员的调配、考评和晋升,要充分听取所在服务区域乡镇政府的意见。

(五)创新服务方式。

建立农业服务首席专家制和科技特派员制,逐步形成首席专家带科技特派员、科技特派员抓科技示范户、科技示范户联普通农户的科技进村入户机制。充分利用农民万事通“12316”新农村服务热线、“三电合一”等现代电子信息技术,推进农业信息服务现代化。利用农业科技示范场(基地、户)搞好新技术、新品种的展示与示范。利用科普赶集、科技下乡、流动科技服务等,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农业技术推广活动。

三、保障措施

体系建设农业技术论文范文第4篇

一是农民合作社稳步发展。截止目前, 全区登记注册合作社1 848家, 成员总数4万多人, 出资总额5亿元, 带动农民1.7万户, 占农户总数的12%。涵盖粮食、蔬菜、苗木花卉、畜牧养殖等特色产业, 农民专业合作社已经成为牵动农村经济发展的新生力量, 为农业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注入了持久的活力。在加快数量增长的同时, 重点推动合作社规范发展, 提高运行质量和适度规模, 部分起步较早的合作社, 单体规模实现了快速增长。全区认定市级以上示范社14家, 其中:金山、郎堡、白奎、大用、成伟等5家合作社现已评为国家级合作示范社。全区重点培育了20个规模型合作社, 经营土地超666hm2的合作社已有8个, 超1 332hm2的合作社有2个。

二是家庭农场初具规模。全区目前在市场监督管理局注册家庭农场467家。全区现有1 400多个种养大户适合注册家庭农场, 农林畜牧局探索分级注册登记家庭农场模式, 先行由农业行政管理部门登记, 发展规范并达到一定规模再由工商管理部门注册登记, 使家庭农场经营模式在市场经济运营过程取得主体资质。

三是农业企业不断壮大。遵循市场引导、基地支撑、加工牵动、服务配套的思路, 全区不断构筑龙型经济格局, 形成了奶牛、肉鸡、生猪、大豆、马铃薯、商品鱼、苗木花卉等龙型经济框架。全区现有省市级农业龙头企业17家, 另外还有20家区级龙头企业正在积极申报市级龙头企业。全区产业化涉及的农户已达到9.7万户, 占全区农户总数的68.3%。全区现有农产品加工企业37家, 其中:注册资金亿元以上4家、注册资金超千万元13家、注册资金五百万元以上20家。

2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产业运营日趋完善

目前, 呼兰区一批全方位、多功能、注重创新的农业经营主体迅猛发展, 初步形成了完整的产业体系。在区委、区政府的扶持下,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采取技术创新、品牌授权、多渠道联营等运作方式, 分享品牌和销售渠道, 进一步提高了合作化、组织化程度。鸿福养殖有限责任公司, 是国家、省、市三级生猪活体储备基地, 省级重点科研基地, 公司将微生态生产技术及设备引入猪场并成功应用, 实现了微生态饲喂全覆盖。公司参与并承担1 666hm2国家黑土地保护试点项目, 真正实现了产学研有机结合、种养生态循环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大罗湾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以“纯绿色、高品质、高效益、创名牌”的经营理念, 大力发展各类特色经济作物, 为取得科学技术支持, 特聘请黑龙江省农科院专家定期来指导, 进行全程技术跟踪。大用合作社种植玉米、杂粮666hm2、蔬菜266hm2, 现已成为全市农业合作社的标杆。面对玉米价格偏低的严峻形势, 金山合作社自负盈亏, 坚决保证农户的收益, 积极开展种植结构调整, 种植优质粘玉米、杂粮333hm2。在新型主体发展过程中首先注重营销理念, 在全区统一组织和采取区域分工、联合经营、分享销售渠道、集群开展营销的运作模式, 大用合作社、兴利米制品公司等义务搭建平台帮助全区在上海广州等地推介全区农产品。

3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辐射效应日渐明显

区政府本着“培育发展一批, 规范改造一批, 做大做强一批, 梯次推动总量扩张、质量提升和机制创新”的思路, 积极培育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带动呼兰区农业经济总量日益提升, 2016年全区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36.1亿元,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进一步增加, 达到15 300元, 有力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我区依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牵动, 共实现农村土地流转36 666hm2, 占耕地总量的25.5%。全区选取大用合作社、大罗湾蔬菜合作社及兴利、鸿福等43家新型经营主体先行建立“互联网+农业”销售模式, 运用电商平台, 扩大全区特色品牌知名度。在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农业企业的带动下, 全区农业产业化进程加速推进, 农产品窖储产业、冷链加工产业、稻米加工、绿化苗木产业快速发展, 为全区实现农产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奠定了基础。温室大棚、智能浸种催芽车间和育秧大棚以及田间工程建设等带动全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新技术的推广应用。

4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政府扶持机制取得成效

呼兰区高度重视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 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办公室组织对新型经营主体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的培训, 使之开拓了视野, 增加了技能, 树立了信心。一批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成为各类新型经营主体的领头人。区农技部门在常规培训的基础上, 通过“小分队”巡回培训、“点菜制”专题培训、“示范大户”帮带培训、开办电视专栏讲座、印发新技术资料、开通“服务热线”等多种有效形式创新培训方式, 积极开展科技人员包乡、包村、包户活动, 在关键农时季节进村入户, 进行现场咨询、培训和技术指导。此外。区农林畜牧与工商、税务等部门建立衔接沟通机制, 对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农产品经营、生产资料购销等环节实行税费减免政策。金融部门采取授信、联保、抵押等方式, 放宽信贷额度, 积极整合各类资金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倾斜。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契机, 结合现代农业开发, 着眼区域优势产业的培育, 区级财政采取“以奖代投”形式, 对全区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12家合作社进行了重点扶持。以全省北菜南运项目为牵动, 由区政府牵头, 由市级担保平台为抵押提供无息贷款近三亿元, 帮助新型经营主体解决生产、仓储、物流配送等设施, 为调整产业结构奠定基础。

5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产品安全意识逐步增强

全区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注重品牌意识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 大用合作社注册“禾下土”牌系列产品, 郎堡水稻合作社注册的“洁来”牌大米, 华中水稻合作社注册的“谷稻1734”牌大米, 大罗湾蔬菜合作社注册的“大罗湾”牌蔬菜以及信生合作社注册的“信生”鸡蛋等产品成为享誉省内外的优质产品。全区已建立各类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31个, 注册农产品商标21个, 获得各类优质品牌农产品10个。在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示范带动下, 目前, 全区获得“三品一标”认证的企业38家, 其中获得绿标认证的企业9家, 获得省有机认证8家, 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和农产品地理标识登记认证的企业21家。全区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地理标志认证的产品231个, 全年无公害、绿色和有机食品生产基地认证面积 (含山产品和水产品) 19万hm2, 全区耕地全部实现了无公害生产, 为优质安全农业生产打下了良好的技术基础。

摘要:呼兰既是哈尔滨市的新城区, 又是传统的农业区, 农业农村比重较大。全区幅员2229平方公里, 辖3乡7镇10个街道170个行政村479个自然屯, 常住人口63.2万, 乡村人口49.6万人、乡村户数14.2万户, 占总人口的78.5%, 其中适龄劳动力22.2万人。全区现有耕地216.02万亩、林地17.6万亩、草原11.8万亩、养鱼水面1.92万亩。近年来区委、区政府把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提高到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战略高度来抓, 使全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日趋完善。

体系建设农业技术论文范文第5篇

1.1综合信息网络的建设

想要为气象信息的传递提供保障, 就要建设综合信息网络。具体来讲, 就是要依托现有气象业务通信网络, 实现网络结构的优化, 完成能够实现通信网络与气象业务体系相融合的网络保障体系的建设, 以加强各局、站间信息通信。采取该种措施, 能够使网络资源的利用效率得到提高, 并且能够完成更多网络安全防护设备的设置, 以满足未来气象信息量的增长需求。为此, 还要对现有网络设备进行更新, 淘汰超出稳定期的设备, 以加快网络系统升级改造。同时, 需完成气象业务信息传递流程的梳理, 并进行相应应急预案的编制, 以便为信息传输提供更多的保障。而各气象局需建立数字化档案管理系统, 以加强气象资料信息的管理, 并提高自身信息化服务水平。同时, 需建立气象资料网络共享平台, 并为终端用户提供气象资料查询服务, 进而使气象信息得到有效利用。为加强网络安全, 还要对现有防火墙等安全软件系统进行升级, 完成安全设备模块的设置, 以实现对全地区气象信息的覆盖。此外, 应增设无线移动手机或固定电话作为备用信息传播途径, 从而为气象信息传递提供全方位保障。

1.2装备维护体系的建设

在气象装备维护方面, 需完成相应的体系建设, 从而为装备维修、维护提供保障。具体来讲, 就是要结合气象装备综合维护需求建立相应的远程维修测试平台、移动维修平台等各种平台, 同时加强对社会、行业资源的利用, 实现对各气象站的维修、维护工具进行补充和完善, 从而使装备维修维护时间得到有效缩短。针对连续运转的设备, 建立设备定期维护机制, 定期完成设备的更新和备份, 并加强设备运行状态的监控, 进而为业务的稳定开展提供保障。在此基础上, 需建立设备维修平台, 并制定设备典型故障检测工作流程和远程技术指导流程等体系流程, 建立相应的维护、检修、标定和保养制度。此外, 需加强各地气象技术保障能力的培养, 以便使社会化保障公司能够完成故障的自行处理, 进而使装备故障排除的时效性得到保证。

1.3分级管理体制的建设

在气象信息与装备技术管理方面, 还应加强分级管理体制的建设, 以便使各台站的职责、任务得到明确, 并完成经费、相关工具的合理分配。具体来讲, 就是要建立“三级管理、二级维修”的工作体制, 即由各县级气象局即社会化保障公司实施设备日常运行管理, 由市级保障中心集合设备厂家负责进行设备的维修。采取该种体制, 能够使气象社会管理职责得到加强, 从而为气象装备提供及时、有效的技术保障。在该体制下, 各地区需要建立相应的设备巡检制度、安全保护制度等各种制度, 以便使气象装备保持安全、稳定运行。按照预防为主的原则, 各地区气象装备巡检维护方面也将做到责任到人, 在汛期加强气象装备的重点巡检, 并组织社会化保障人员携带检测装置对气象装备进行维修和维护。

1.4保障人员队伍的建设

为给气象信息与装备技术提供足够保障, 还要加快保障人员队伍的建设。具体来讲, 就是要结合技术保障任务情况完成人力资源的统一管理, 加强各级气象技术保障人员的培养。同时, 应尽快提高现有技术保障人员素质水平, 加强对人员力量知识、专业技能和职业精神的培养, 以确保人员能够满足气象装备维修维、维护管理需求。想要尽快达成这一目标, 还要在各气象站完成基层维护人员的选拔和培训, 以便使人员能够尽快达到气象装备维护管理要求。在此基础上, 还要在基层完成专业保障人员和兼职保障人员的设置, 并实行培训考核和上岗考核, 以便使人员能够得到更好的培养。采取该种措施, 则能使气象装备维修达到小修不出站和大修不出省的目标, 继而为气象信息与装备技术提供更多保障。

结束语

在气象业务开展的过程中, 要加强气象信息与装备技术保障体系的建设, 以确保气象信息能够得到尽快传递, 并确保气象装备保持安全、稳定运行。还要加快综合信息网络、装备维护体系、分级管理体制和保障人员队伍的建设, 进而使气象信息与技术保障能力得到提高。

摘要:本文从综合信息网络建设、装备维护体系建设、分级管理体制建设和保障人员队伍的建设这四个方面对技术保障体系的建设途径展开了探讨, 从而为关注这一话题的人们提供参考。

关键词:气象信息与装备技术,综合信息网络,统筹规划体系,分级管理体制

参考文献

体系建设农业技术论文范文第6篇

1 存在问题分析

1.1 科技机构推动创新的积极性不高

座谈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 在给出的四个影响国家科技机构科技创新力的主要障碍性因素中, 科技人员创新积极性不高被排在第一位。主要是激励机制不活。干的不看的, 看的不如说的, 干多干少一个样, 多干多出错, 少干没有过。其次是制度不健全, 人人信奉不干活就不会出问题, 少干活也不会少拿钱大锅饭思想, 即使有一些制度, 也缺乏时效性和可操作性, “一管就死, 一放就乱”的怪圈难于打破。

2.2 企业的创新实力有待积淀, 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待激发, 创新的社会环境有待改善

2.2.1 面对创新, 企业不仅显得很无助, 而且很茫然。

在与企业的座谈中, 反映比较集中关键词就是:“想创新”、“不知道如何创新”、“企业无力创新”、“希望政府支持创新”。用企业的原话讲就是:“非常想创新, 就是不知道如何创新”;“企业的力量有限, 地方小, 高端人才难引入, 引来也养不起”;“企业使用国外品种必须支付高昂的专利费, 自主研发新品种很有必要”;“企业规模小, 在农业科技创新和农业新技术应用上, 需要政府给予一定的支持”等等。

2.2.2 企业自主创新的政策环境有待改善。

座谈中反映比较多的意见是:农业企业的非生产用地审批难。另外, 有企业反映, 农业设施是企业很重要固定资产, 但是融资时, 农业设施不能作为固定资产抵押贷款, 原因是农业设施没有产权证。

2.2.3 支撑企业自主创新的公共服务平台有待加强。

以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转移、技术孵化、公共数据服务和信息服务平台等为内容的企业创新促进服务平台建设严重滞后于发展需要。面对创新, 企业很难找到必要的创新支援, 什么事情都得企业自己做, 不仅增加了创新成本, 而且会经常遇到一些企业没办法解决的问题, 造成创新过程的肠梗阻, 致使创新达不到预期的目的, 使得企业要么畏惧创新, 要么以作假的手段糊弄创新支持部门。

2.3 创新资源分配不合理, 整合难度大, 合力难以形成

企业是农业科技创新的主体, 但就现行状况看, 支撑创新的人才及其相关的科技资源大量集中在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 创新资源配置不合理, 企业创新能力不足是当下较为普遍的问题。从问卷结果看, 91.2%的受访者认为:“企业是农业科技创新的主体, 但仅有主体不行, 还应充分发挥其他科技机构在科技创新中积极作用”;并且70.6%的受访者认为:“国家农业科技机构, 应与企业组成科技创新联盟, 支持和帮助企业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主体作用”。目前, 科技机构与企业联合的情况还不是很普遍, 科技人员在这方面的经历还不是很多。

2.4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条件差、能力弱, 人员被拉用问题突出

人员知识老化、专业不对口、信息和知识交流渠道不畅和缺乏必要知识更新协同机制, 致使人员素质与发展需要不匹配;人员劳动关系分散隶属于地方乡镇政府, 被地方政府中心工作拉用和不务正业, 在岗不在位的现象突出;基层农业推广体系建设与改革项目实施后, 基层体系的设备条件和工作条件虽有一定改善, 但受制于管理体制等原因, 设备落后、工作条件差、服务能力弱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

在与基层科技人员的座谈中, 很多科技人员反映:“乡镇一级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 是在完成政府中心工作的前提下, 抽空做本职工作”, 他们“三分之一的时间从事本职工作, 三分之二的时间围着政府的主要工作转”。

3 意见和建议

结合当前的宏观政策背景和玉溪实际, 积极、稳妥、有序地推进农业现代化条件下玉溪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应紧扣三项政策原则, 突出抓好5项任务, 抓紧实施3大项目。

3.1 紧扣三项政策原则

3.1.1 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原则。

充分发挥政府在推进农业科技创体系建设的主动性和引导作用, 把促进农业科技创新作为政府促进农业产业建设的重要抓手;充分利用企业直接面对市场, 信息灵、反应快、利益攸关等优势, 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 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 发挥大型企业创新骨干作用, 激发中小企业创新活力, 推进应用型技术研发机构的市场化、企业化改革, 建设国家创新体系。

3.1.2 坚持以改革促发展的原则。

创新不仅仅是技术的创新, 更包括体制机制创新、管理创新、模式创新等。创新发展的巨大潜能蕴藏在制度变革之中, 要以结构性改革促进结构性调整, 用好创新这把“金钥匙”, 着力推进体制创新, 建立有利于科技创新体制和制度体系。

3.1.3 坚持市场在科技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的原则。

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 发挥市场对技术研发方向、路线选择、要素价格、各类创新要素配置的导向作用;打破行政主导和部门分割, 建立主要由市场决定技术创新项目和经费分配、评价成果的机制。

3.2 突出抓好5项任务

3.2.1 培育和壮大创新的市场主体。

要围绕玉溪农业的主导产业, 以促进农业经营方式转变为目标, 以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生产加工企业和农业服务业发展为抓手, 落实各项扶持小微企业发展的政策, 积极引导和促进涉农企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3.2.2 加强产业技术支撑体系建设。

要以公共性、基础性、前沿性技术开发和储备为抓手, 以重点产业的首席专家团队建设为支撑, 加强产业技术支撑体系建设。要充分发挥国家科技机构在公共性、基础性、前沿性技术开发和储备方面的职能作用, 围绕产业重点, 稳定机构和队伍, 改进研究选题, 健全和完善经费保障和绩效考核激励机制, 激发广大科技人员的创造活力, 为企业的创新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智力支撑。要在加强和完善国家和省级农业产业技术支撑体系建设的同时, 结合玉溪实际, 围绕烟、菜、花、果、药等重点产业, 建设具有玉溪区域特点、技术水平国内一流的玉溪农业产业技术支撑体系。

3.2.3 深化基层农业科技推广机构改革。

要以做大、做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 有效解决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问题为抓手, 切实解决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小、散、弱, 素质不高, 服务能力不足, 服务不到位的问题。要以政府职能转变为契机, 及时将基层农技推广组织从基层政府的事务性羁绊中解放出来。要深化基层农业科技推广机构改革, 以县域为单位, 整合人、财、物、资源, 成立人才资源统一调度、设施设备共有共享、信息知识自由交换的县域综合性农业科技推广中心, 有效避免和解决农业科技推广资源县乡分割、乡镇分割等小、散、弱状态和信息不畅、同行之间难以交流等制度性知识屏蔽问题。

3.2.4 加强创新平台建设。

要以重点实验室、农业区域试验站和农业试验示范园区建设为重点, 加快研究与试验开发 (R&D) 平台建设。要充分利用民营资本机制活、反应快等特点, 鼓励民营资本参与研究与试验开发平台建设。

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育种创新体系, 推进种业人才、资源、技术向企业流动, 做大、做强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 培育推广一批高产、优质、抗逆、适应机械化生产的突破性新品种。以提升农业加工和销售企业的市场反应能力和适应市场需要的创新能力。以解决企业用地难问题为突破口, 集中布局、科学规划、规范组织、精心指导, 积极推进农产品加工、销售创新园区建设。充分发挥市内涉农院校和培训机构在农业现代化中的积极作用, 围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 采取各种有效措施, 加强玉溪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基地建设。

按照为企业提供问题解决型方案或为农户提供一站式科技服务的思路, 完善创业环境, 降低创业门槛, 以县域或较大建制镇域为单位, 积极推进区域农业科技创新综合服务中心建设, 使其既成为创新提供一站式集中服务的农业科技大超市, 也成为催生民营科技服务业健康、快速生长的孵化器。整合现有农业科技资源, 提高科技资源利用的有机统一水平, 集中构建一批国家重大农业创新基地和具有全省或国际辐射能力的创新服务平台。

3.2.5 大力发展主体多元、形式多样、竞争充分的社会化服务。

科技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有人才智力密集、科技含量高、产业附加值大、辐射带动作用强等特点。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 是推动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促进科技经济深度融合的客观要求, 是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培育新经济增长点的重要举措, 是实现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升级、推动经济向中高端水平迈进的关键环节, 对于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经济提质增效具有重要意义。

和全国一样, 玉溪科技服务业处于发展初期, 存在着市场主体发育不健全、服务机构专业化程度不高、高端服务业态较少、缺乏知名品牌、发展环境不完善、复合型人才缺乏等问题。深入贯彻落实国发[2014]49号文件精神,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 完善政策环境, 培育和壮大科技服务市场主体;创新科技服务模式, 延展科技创新服务链, 促进科技服务业专业化、网络化、规模化、国际化发展, 切实提高服务能力, 是未来加快玉溪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主要任务。

要结合农业实际, 以改善涉农企业的创新环境, 积极培育和促进科技服务业发展为抓手, 采取各种有效措施, 积极推进科技服务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为企业创新安上腾飞的翅膀。要在保持和稳定国家科技服务机构的基础上, 支持具有资质的民营组织从事农业公益性服务, 扶持发展农民专业技术协会, 引导和支持科研机构与企业建立科技创新联盟。要以试验代理、技术服务、技术转化、咨询服务、知识产权等为重点, 采取孵化支撑、购买服务、贷款贴息、项目支持等办法, 加快发展, 做大做强民营科技服务业。

3.3 抓紧实施3大项目建设思路

3.3.1 玉溪市农业科技综合服务中心建设。

以集中和整合政府现有的相关硬件资源, 形成集中的服务场所为载体, 以搭建相应的管理、孵化和经营等制度平台, 创新服务运行模式为保障, 以向农户或企业提供完整的“问题解决型”创新服务方案为目标, 整合、吸引相关科技机构、科技服务企业和社会组织集中开展农业科技创新服务, 为农户和企业的创新活动提供一站式服务, 使农户和企业跑一个地点就可以解决所有的问题。

3.3.2 哀牢山农业多样性保护中心建设。

以哀牢山区气候多样性导致的野生资源多样性、作物类型多样性、作物品种多样性和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保护为核心, 以哀牢山区少数民族农耕文化的深度开发和农业资源多样性的旅游开发、科研利用为重点, 实现资源保护和经济发展的高效双赢。

3.3.3 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园区建设。

以菜、果、药、花等产业的技术试验平台和重点技术展示园建设为重点, 充分利用现有园区资源, 特别是国有园区资源, 采取一园多点的建园模式, 实现技术研发、生产小试和示范引导等科技创新工作的园区化, 为众多民营企业和民营科技机构的农业科技创活动新提供规范、开放的实验创新服务。

摘要:本文分析玉溪广大农业科技人员、涉农企业在推进农业科技进步, 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方面的要求、想法和建议, 找出当前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提出“紧扣三项政策原则, 突出抓好5项任务, 抓紧实施3大项目”的玉溪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意见和建议。

上一篇:审美追求平面设计论文范文下一篇:东北秧歌艺术风格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