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商业经营管理论文范文

2024-07-13

电子商业经营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本文通过分析传统商业零售企业在电子商务浪潮冲击下所表现出来的不足、困难以及相对优势,并对传统商业零售企业如何进行创新、变革,在新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传统零售商业企业 电子商务 变革

传统零售商业企业在经历了百年辉煌之后,越来越受到电子商务特别是BTOC电子商务的冲击,增长速度明显下降、客源流失严重、占社会零售总额的比重下降。而电子商务特别是BTOC电子商务,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网上支付手段的完善,覆盖全国的物流网络的建成,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形成了完美的BTOC商流,在社会零售领域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根据最近几年的统计数据(下表),充分体现了BTOC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并对传统商业零售企业的形成了巨大影响。

一、传统商业零售企业的优势不可否认

在与BTOC电子商务竞争的过程中,传统商业零售企业仍然存在着不少优势,某种程度讲,这些优势是电子商务在目前阶段尚无法克隆的。

1.购物体验性强

传统商业零售企业往往拥有舒适的购物环境,有专职的销售人员进行专业的销售指导,实体的商店更是能够提供现实的消费体验,能够给消费者带来真实的消费感受。

2.购物诱导性强

消费者置身在传统零售商业企业的实体店内,面对着琳琅满目的商品,摩肩接踵的人群,扑面而来的促销信息,在销售人员热情的引导下,往往迸发出巨大的消费热情,因而具有极强的诱导性。

3.售后服务方便

传统零售商业企业的消费目标群体主要集中在本区域,同时也拥有实体商店,当售出商品在出现质量问题时,消费者进行调换、退货、维修等售后服务,相对比较方便,一般更能够得到及时圆满的解决。

二、传统商业零售企业突出问题与矛盾不容小视

但是,面对电子商务日新月异的发展,绝大多数传统商业零售企业并没有及时调整经营战略,缺乏适应新形势的管理模式创新,各项问题和矛盾充分显现。

1.运营成本高

相对于BTOC电子商务,传统商业零售企业需要支付高昂的店面租金,大量销售人员的薪金和培训费用,以及需要承担巨额的仓储管理成本和行销成本,成本费用高企。

2.商品价格高

由于传统商业零售企业沿用“生产企业→批发商→零售商→消费者” 的流通渠道,每一个环节都要增加成本,每一个环节都要获取利润,并且传统商业零售企业长期在最终销售环节中占据有利地位,制定的零售价格比较高。

3.响应速度慢

传统商业零售企业的销售模式,销售信息反馈速度慢,企业往往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够掌握顾客的需求,因此应对市场需求的变化速度相对较慢,往往会在竞争中错失稍纵即逝的商业机会。

4.时空适应性弱

BTOC电子商务面对的是全球消费者,24小时不间断的营业,顾客可以在信息透明、准确的环境下按照自己的购物方式进行消费,而传统商业零售企业在突破时空限制,以顾客为中心的销售模式变革方面亟待改进。

5.管理规范性差

BTOC电子商务采用的是电子化、信息化的管理平台,企业内部管理、销售管理等都是通过标准化的流程管理,能满足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组织、组织与组织之间在最短的时间、最大的空间实现信息多元化共享与互动式交流。而传统商业零售企业在管理的规范性等方面与BTOC电子商务企业存在较大差距。

三、传统商业零售企业的变革与出路

传统零售商业企业面对电子商务的巨大冲击,不能够怨天尤人,更不能病急乱投医,而是应该在深入分析研究传统商业模式和电子商务的基础上,对自身情况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力争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个有利的位置。

1.对传统管理模式再造

传统的商业零售企业管理体制还是执行着传统的分级、分层管理,与此相适应的企业组织结构的设置呈金字塔型。按照这种管理体制建立起来的管理模式一般表现为一套分级审批程序,从而造成企业经营效率的低下。而处在全球电子商务浪潮的冲击下,传统商业零售企业必须建立一个与之相适应的以信息化为基础的新的管理模式:一方面要建立企业内部管理的信息化,使企业内部流程也集中到网络上进行,不断完善企业管理思想、管理理念、企业内部管理流程、管理岗位设置和管理人员的配备;另一方面还要对企业内部管理和外部管理之间的关系进行调整,使企业内部管理体制、管理系统的设计、管理流程的运作通过网络与外部环境之间保持良好的内外互动能力,从而建立起内部、外部管理网络,最终形成商业企业管理的自动化和信息化。在对传统管理模式进行变革的时候,传统商业零售企业还要特别重视商品采购流程、商品库存及货物配送流程和商品销售流程的信息化再造,利用网络询价比较选择采购商品,优化供应链管理,减少商品采购成本;利用信息管理系统进行动态的商品库存管理和优化货物配送体系,从而有效的较低库存成本、物流成本;在商品销售中,通过信息化平台,及时获取商品销售数据,掌握消费者的消费需求,迅速实现销售战略和策略的调整。

2.积极拓展网上业务

根据最近几年的统计数据,消费者网上购物的增长速度远高于传统消费形式,传统零售的市场份额正在被逐步挤占,为了能够适应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传统零售商业企业应该积极开辟自己的网上销售渠道,发展网上业务并使网上业务与传统零售实现深层次的结合。传统商业零售企业特别是一些具有优势品牌的企业在从事网上销售时,非常容易得到消费者的认可,可以将传统业务的美誉度很快的移植到网上业务中,为推广网上业务提供了很好的基础。目前,很多的传统零售企业正在积极拓展网上业务,如中国最大的家电连锁企业苏宁电器建立了自己的网购商店“苏宁易购”,2011年和2012年分别实现了销售收入80亿元和183亿元的骄人业绩,另一家家电连锁巨头国美也在网上建立了自己“国美在线”,2012年实现销售额44.1亿元;而更多的传统商业零售企业则借助淘宝、天猫、亚马逊、京东、当当等网购平台纷纷建立了自己的网店,从各方公布的数据来看,有很大的一部分都实现了较好的业绩,网上业务量占企业总业务量的比重越来越大。

3.传统业务再定位

尽管电子商务对传统商业影响巨大,但是在可以预见的时间里,传统零售商业企业并不会消失,而是会以更具体验性、服务性和休闲娱乐性的特点展现在世人面前。传统零售商业企业面对新形势需要对自己的功能进行重新定位,以适应消费者日益变化的新需求:提高服务水平,为顾客提供最佳的有特色的人性化服务,通过面对面高质量的导购,实现与顾客的充分沟通,帮助顾客购买到最适合自己的商品,从而赢得顾客;功能多样,吸引顾客,顾客在进行购物过程中,除了购物这一目的外,还有人际交流、休闲娱乐等目的,传统商业零售企业可以拓宽经营范围,在从事商品销售活动的同时,适当增加餐饮、娱乐、休闲等多项业务,以多种功能集于一体的优势吸引顾客,如目前兴起的SHOPPINGMALL等城市商业综合体正是传统商业再定位的成功体现;建立舒适的购物环境,营造良好的购物氛围,提供丰富多样的优质商品,精心策划令人动心的促销活动,充分调动顾客的消费热情。

4.营造新型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企业中形成的文化观念、历史传统、共同价值观念、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等企业的意识形态,是企业为生产经营管理而形成的观念综合,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企业管理理论,他强调管理中的软要素,其核心含义是企业价值观,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具有导向功能、约束功能、凝聚功能、激励功能和调适功能。作为将传统业务、网上业务充分融合的新型商业零售企业,在坚守原有的企业文化精髓的同时,也需要将新的内容融入到企业的文化中去:突出诚信,不但要在企业内部培养诚信的企业文化,树立诚信的文化氛围,更要在企业外部建立产品诚信、服务诚信、销售诚信和竞争诚信,以及建立企业间的诚信联盟,这样才能给参与商务的各方以安全感;不断创新,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源动力,在电子商务时代更是如此,商业企业要不断的进行商业模式创新、注重科技与市场的结合、细分市场创造新的需求,创新人才培训的模式,这样才能适应市场的变化;坚持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通过企业文化建设、制度建设、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建设等方式,真正做到注重客户体验,实现“客户第一”,从而使顾客产生信任,最终形成依赖。

参考文献:

[1]邓顺国.电子商务概论[M],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2005.

[2]宋文官.电子商务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2004

[3]欧阳雅连.论电子商务对传统商企的信息化再造[J].经济论坛,200806

[4]周江.电子商务企业文化初探[J].电子商务,201304

电子商业经营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以货币乘数理论为依据建立电子货币对货币乘数影响的分析框架,并运用2008-2014年的季度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电子货币的发行会影响货币乘数,进而影响货币供应量;不同类别的电子货币对不同层次的货币乘数有不同的影响:卡基电子货币会放大货币乘数m1和m2,而网基电子货币会减小货币乘数m1、放大货币乘数m2。

关键词:电子货币;货币乘数;货币供应量

一、文献综述与问题提出

根据巴塞尔委员会(1998)给出的定义,电子货币是指在零售支付机制中,通过销售终端、不同的电子设备之间以及在公开网络上执行支付的“储值”和预付支付机制。

国内现有的研究普遍认为电子货币对货币乘数和货币供应量存在放大效应。如谢平和尹龙(2001)通过货币乘数公式的推导,认为无论电子货币替代的是现金还是存款,都会放大货币乘数;靳超和冷燕华(2004)认为电子化货币的发行会有更多的基础货币进入到货币乘数的创造中去,并使银行存款增加,使货币乘数有增大趋势;周光友(2007)对电子货币与货币乘数的相关性进行了统计检验,结果表明电子货币放大了货币乘数;王倩(2008)通过实证分析认为电子支付科技对货币乘数的影响是双重的,因此增大了货币供给的内生性,并指出我国目前处于银行卡发展初期,扩大货币乘数的作用还没有完全发挥,故而我国狭义货币乘数只有小幅度提升;周光友(2009)对电子货币与货币供给的相关性进行实证研究,结论是电子货币替代了流通中的现金,将其中一部分转化为存款,从而导致M0增长速度减慢,M1呈快速增长趋势;戴逸飞(2009)以定性分析为主结合数据分析,认为电子货币放大了货币乘数。也有部分研究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如杨军(2010)建立了电子货币对货币乘数影响的理论分析框架,认为电子货币对狭义货币乘数m1具有双重影响作用,对广义货币乘数m2则有放大作用;蒋少华(2013)通过实证分析认为在长期,电子货币增大了狭义货币乘数而减小广义货币乘数,但在短期影响并不显著。

上述研究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实证数据较为陈旧(多数为2010年前);二是以银行卡代表电子货币,如周光友(2007)和王倩(2008)等分别选取了1990-2004年、1994-2005年的年度数据进行验证并得出相关结论。那么2010年以后,尤其是最近五年第三方支付业务不断扩张的情况下,除原有的卡基电子货币(以银行卡为代表)外还出现了大量的网基电子货币(以支付宝为代表),它们是否依然对货币乘数存在放大效应呢?从货币乘数变动趋势图(如图1)可以看到,货币乘数m1、m2在2006年之前确实均呈现稳定的上升趋势,但2006年以后便开始下降,在随后5年内上下波动,并于2008年形成一个低谷;2011年以后,货币乘数m1与m2甚至呈现出相反的走势,m1呈下降趋势同时m2呈明显的上升趋势。

对此,本文以货币乘数理论为依据,对2008-2014年的季度数据进行实证检验,来分析电子货币对货币乘数的影响。

二、电子货币影响货币乘数的机理分析

(一)货币乘数理论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提供的货币统计数据,我国目前将货币供应量划分为M0(流通中的现金)、M1(狭义货币供应量)、M2(广义货币供应量)三类。若B为基础货币,m1为狭义货币乘数,m2为广义货币乘数,则根据货币乘数理论,货币乘数受现金漏损率k、存款准备金率r和定期存款比率t影响,狭义货币供应量M1和广义货币供应量M2影响,具体由式(1)和式(2)决定:

M1=B*m1=B*1+kk+r(1+t)(1)

M2=B*m2=B*1+k+tk+r(1+t)(2)

依据式(1)和式(2),货币乘数由现金漏损率k、准备金率r和定期存款比率t决定。其中,准备金率r由法定存款准备金率rl和超额存款准备金率re两部分构成。货币乘数和基础货币决定了货币供应量。传统货币供给理论认为,央行控制基础货币B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rl,而现金漏损率k、超额准备金率re和定期存款比率t主要决定于商业银行和社会公众的行为。因此,电子货币对货币乘数的影响机制是:电子货币通过影响现金漏损率k、超额存款准备金率re和定期存款比率t,来放大或缩小货币乘数。

(二)电子货币对现金漏损率k的影响

为了研究电子货币对现金漏损率k的影响,假定t和r已定,通过对狭义货币乘数m1和广义货币乘数m2求偏导,可以得到:

m1k=r(1+t)-1[k+r(1+t)]2(3)

m2k=(r-1)(1+t)[k+r(1+t)]2(4)

由图1可知,m1在11到18之间,即m1>1,因此r(1+t)<1,m1k<0。这意味着m1是k的减函数,即现金漏损率k上升则m1下降,k下降则m1上升。同样,由于r<1,因此m2k<0。这意味着m2也是k的减函数,即现金漏损率k上升则m2下降,k下降则m2上升。

随着支付结算系统电子化,电子货币的快捷支付功能增加了各级金融资产的流动性,使得银行卡里的部分银行存款也能充当现金完成人们日常交易活动。人们通过银行卡刷卡交易实现安全支付的同时,还能享受到活期存款的利息。因此,以银行卡为代表的卡基电子货币降低了人们对现金的偏好,使一部分现金变成了银行存款,银行活期存款增加,流通中的现金减少,从而现金漏损率k减小,货币乘数放大。

随着第三方支付的兴起,除卡基电子货币外,又出现了网基电子货币。由于第三方支付机构独立于商业银行,对商业银行的存款有分流作用,减少了商业银行存款进而增大现金漏损率。因此,网基电子货币因增大现金漏损率进而缩小货币乘数。但2015年7月18日由央行等十部委发布的《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第十四条对客户资金第三方存管制度作了规定:除另行规定外,从业机构应当选择符合条件的银行业金融机构作为资金存管机构,这意味着在《指导意见》实施以后,第三方支付机构对商业银行的存款分流作用会减少。

图2显示了自2000年以来我国现金漏损率的变动情况。从中可以看到,现金漏损率数值从2000年的04一直下降到2011年的02,这表明以银行卡为代表的电子货币占据主导地位,降低了现金漏损率。2011年以后现金漏损率趋于稳定,从时间来看正好是以支付宝为首的第三方支付兴起的时代,第三方支付的发展有增大现金漏损率的效用,从而放缓了现金漏损率的减小速度。从实证来看,我国15年来现金漏损率呈下降趋势,这说明卡基电子货币对现金漏损率的作用力更强。虽然网基电子货币不断发展有减缓现金漏损率减小趋势,但从图2中并没有找到现金漏损率从“下降”到“上升”的拐点,因此总体来说,我国电子货币对现金漏损率有减小作用。

(三)电子货币对定期存款比率t的影响

同上,先假设k和r已定,分别对狭义货币乘数m1、广义货币乘数m2关于定期存款比率t求偏导,得出:

m1t=-r(1+k)[k+r(1+t)]2(5)

m2t=k(1-r)[k+r(1+t)]2(6)

显然,m1t<0,m2t>0。这意味着m1是t的减函数,即定期存款比率t上升则m1下降,t下降则m1上升;m2是t的增函数,即定期存款比率t上升则m2上升,t下降则m2下降。

电子货币对定期存款比率t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电子货币增加了金融资产的流动性,改变了公众的流动性偏好。在电子货币出现之前,公众为了满足交易需求必须持有一部分以现金或活期存款形式存在的交易准备金。但在支付结算体系实现电子化的条件下,电子货币大大提高了全社会支付结算的效率,全社会资金占用就会减少,使得流通中的现金和活期存款比重下降,从而使定期存款比率t相对上升。而近年来第三方支付兴起,以余额宝、支付宝为首的各类“宝宝”的出现给人们以启发,即高收益与高流动性、低风险是可以并存的,打破了人们对金融资产的传统概念。已有学者指出,余额宝等会分流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而互联网金融的冲击会使我国商业银行活期存款占比快速下降。

图3是自2000年以来定期存款比率季度数据的走势图。从中可以看到,定期存款比率t走势大体分为两个阶段:2000-2011年,定期存款比率没有明显的上升趋势,总体停留在22左右,但明显可以观察到该指标于2005年末和2008年末出现两个峰值;2011年以后,定期存款比率t表现出快速上升趋势,从217上升到324。因此,从实证来看,基于银行卡的电子货币(卡基电子货币)对定期存款比率影响作用并不明显,但第三方支付的发展(网基电子货币)明显增大了定期存款比率。

(四)电子货币对超额准备金率re的影响

超额准备金率re包含在准备金率r中。假设t和k已定,分别对狭义货币乘数m1和广义货币乘数m2关于准备金率r求偏导:

m1r=-(1+k)(1+t)[k+r(1+t)]2(7)

m2r=-(1+k+t)(1+t)[k+r(1+t)]2(8)

显然,m1r<0,m2r<0。这意味着m1、m2是r的减函数,即准备金率r上升则m1、m2下降,r下降则m1、m2上升。

电子货币对超额准备金率re的影响体现在两个层次。第一,电子货币部分取代了流通中现金,使人们对现金的偏好减弱,因此商业银行可以减少原来用于满足客户提取现金要求的备付金,从而减少超额准备金re;第二,随着银行存款货币的电子化,商业银行各级金融资产流动性增加,集中式资金运营可以实现各分支机构之间的资金调剂,增强了商业银行调节资金头寸的能力,减少备付金的需求,减小银行超额准备金率re,从而放大货币乘数。

图4显示了自2000年以来各层次准备金率的变动趋势,证明电子货币确实减小了超额准备金率。图中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2007年“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被确定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随后在“一个防止”的基础上增加到“两个防止”,即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法定准备金率随即从2007年初的75%提高到2008年中175%,上升势头异常凶猛。2008年下半年,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开始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法定准备金率下调。同时为了支持中小企业及三农发展,对大型金融机构和中小型金融机构实行差额法定准备金率,大型金融机构的法定准备金率rl1高于中小型金融机构的法定准备金率rl2。2011年起再度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随即而来的是连续六个月存款准备金率的上调。

准备金率的变动趋势与法定准备金率的变动趋势相同,总体呈上升趋势,但同时也注意到,准备金率与法定准备金率两条曲线越走越近,这意味着超额准备金率在下降。2000年第一季度超额准备金率为695%,到2008年第二季度,这一数字已经减小到211%。

(五)电子货币对货币乘数综合影响分析

根据上文的分析及结论,将电子货币对货币乘数影响汇总,如表1。

表1显示,电子货币会减小现金漏损率k,导致货币乘数m1、m2增大;电子货币减小了超额准备金率re,导致货币乘数m1、m2增大;电子货币增大定期存款比率t,导致货币乘数m1减小、m2增大。综合来看,电子货币对狭义货币乘数m1的影响是两增一减,最终影响方向不确定;电子货币对货币乘数m2的影响是三个增加,因此最终影响是电子货币放大了广义货币乘数。

以上分析可以解释图1货币乘数的变动趋势。对于货币乘数m1,2006年之前电子货币主要减少了现金漏损率k和超额准备金率re,而定期存款比率t并没有明显增大,因此m1有增大趋势;2011年以后,第三方支付的兴起使现金漏损率k不再减小,而定期存款比率t快速增大,因此m1有减小趋势。对于货币乘数m2,由于无论通过哪个影响因素都是起到放大货币乘数的作用,因此在2006年之前及2011年以后m2都是呈上升趋势。2006-2011年间,m1、m2变化最为特殊:两层次货币乘数都呈减小趋势,并且伴随剧烈波动。从图4可以看到,在这段时期内尽管受电子货币的影响,超额存款准备金率re在不断减小,但由于宏观调控政策,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有两次大幅度的上调:第一次上调于2006年7月开始至2008年6月结束,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从75%上调至175%;第二次上调于2010年11月开始至2011年6月结束,大型金融机构与中小型金融机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分别从17%、135%上调至215%、18%。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两次大幅度的上调使总存款准备金率大幅度上升,导致同期货币乘数减小。

综上所述,电子货币放大了货币乘数m2,对货币乘数m1的影响方向不确定,卡基电子货币会放大货币乘数m1,网基电子货币会减小货币乘数m1。

三、实证分析

(一)模型建立与数据选取

如前所述,卡基电子货币和网基电子货币对货币乘数的影响方向是不同的。因此,本文在参照周光友(2007)和王倩(2008)已有研究基础上,将电子货币这一概念细分,不再单独地用银行卡数据作为替代电子货币的指标,建立如式(9)模型:

m1,2=α+β1k+β2r+β3t+β4lnE1+β5lnE2+ε(9)

其中:E1为卡基电子货币,用各季度银行卡消费转账金额指标代替,数据来源于中国人民银行《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E2为网基电子货币,用第三方互联网支付业务交易规模代替,数据来源于艾瑞网《中国互联网经济核心数据发布》。由于第三方支付数据的可得性,本文选择2008-2014年间的季度数据作为样本。

(二)实证过程

本文用ADF检验法对各序列做单位根检验。在样本期内,m1、k、t、lnE1、lnE2有明显的随时间增减趋势,因此设定带趋势和截距的ADF方程;m2、r变动不规则,因此设定带截距而不带趋势项的ADF方程。检验结果显示,m1、m2、k、t都是零阶单整,r、lnE1、lnE2都是一阶单整。张晓峒(2005)指出,解释变量多于一个时,满足以下两点视为满足协整检验前提:(1)被解释变量的单整阶数不高于任何一个解释变量的单整阶数;(2)当解释变量单整阶数高于被解释变量的单整阶数时,则必须至少有两个解释变量单整阶数高于被解释变量的单整阶数。本文检验结果满足以上两个条件,即满足协整检验的前提。

接下来采用E-G两步法进行协整检验,检验结果如下:

检验结果显示,残差序列都通过了10%的显著性检验,说明货币乘数m1、m2与k、r、t、E1、E2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

(三)结果分析

实证结果与理论分析是吻合的。

第一,方程式(10)中k、r、t的系数都为负,说明m1是k、r、t的减函数,与理论分析一致。E1的系数为正,E2的系数为负,说明卡基电子货币放大了货币乘数m1,网基电子货币减小了货币乘数m1,该结论与理论分析一致。

第二,方程式(11)中k、r的系数为负,t的系数为正,说明m2是k、r的减函数,是t的增函数,与理论分析一致。E2的系数为正,说明网基电子货币放大了货币乘数m2,这部分结论同样与理论分析一致。

第三,方程式(11)中E1的系数为负,说明卡基电子货币减小了货币乘数m2,这与前文理论分析不一致,在理论分析中,无论是卡基电子货币还是网基电子货币都会放大货币乘数m2。原因可能是在模型选择的样本期内,卡基、网基两种电子货币的交易规模都随时间的推移而增长,两者之间的相关系数高,导致模型出现了不完全多重共线性,使估计的回归系数符号相反。

第四,在货币乘数公式中,只有变量t对货币乘数m1、m2的影响方向是相反的。而回归方程式(10)和式(11)显示,网基电子货币减小了货币乘数m1却放大了货币乘数m2,这说明网基电子货币主要通过影响定期存款比率t进而影响到货币乘数m1、m2,这与前面理论分析以及定期存款比率t的变动趋势相符。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电子货币对不同层次的货币乘数产生不同的影响。电子货币对货币乘数m1的影响方向不确定,电子货币通过影响k、r会放大货币乘数m1,但也会通过影响t减小m1,最终的影响方向取决于两者哪个力量更强。电子货币对货币乘数m2的影响方向是确定的,电子货币会放大m2。

第二,不同类别的电子货币对货币乘数会产生不同影响。结合实证数据来看,以银行卡为代表的卡基电子货币会通过减小k、r从而放大货币乘数m1,而以第三方支付为代表的网基电子货币会减缓k的减小趋势,同时增大t,从而减小货币乘数m1。

第三,目前电子货币发展尚不构成对央行货币发行权的威胁。电子货币并非影响货币乘数的唯一因素。正如前面分析,货币乘数受很强的政策影响。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提高直接导致货币乘数在2006-2011年减小,尽管从理论分析电子货币在这段时期内放大了货币乘数。这说明宏观政策的影响大于电子货币对货币乘数的影响。而相比于货币乘数,央行对基础货币的控制力更强。因此,虽然电子货币会影响货币乘数和基础货币,并且影响机制复杂、方向不定,但就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电子货币仅仅是传统货币(即央行发行的现钞和硬币)的替代品,货币供应量的控制权仍然在央行的掌控中。

第四,电子货币发展会逐渐改变央行货币政策的制定与运行。随着电子货币的发展,电子货币可能完全替代流通中的现金。一旦人类社会进入无现金时代,传统三大货币政策工具的作用将会大幅度下降,届时央行是否依然掌控货币发行权目前难以确定。

对于以上结论,本文提出建议:央行要正确处理电子货币发展与货币政策实施之间的关系。一方面,电子货币的发展降低了社会的交易成本,对社会经济发展有着积极作用,央行应该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来引导、规范电子货币的发展,不能因为电子货币的发展会冲击货币政策而限制其发展。另一方面,货币政策是一国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把握着一国经济运行的命脉,央行应在电子支付的新环境下,制定合理有效的货币政策,继续发挥好宏观经济的调节作用,促进经济平稳运行。

参考文献:

[1]戴逸飞.电子货币对广义货币乘数和狭义货币乘数的影响研究[J].韶关学院学报,2009(9).

[2]蒋少华.电子支付发展对央行货币政策的影响研究[D].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学位论文,2013.

[3]靳超,冷燕华.电子化货币、电子货币与货币供给[J].上海金融,2004(9).

[4]邱勋.余额宝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和启示[J].新金融,2013(9).

[5]王倩,杜莉.电子支付科技影响货币乘数的实证分析[J].社会科学战线,2008(12).

[6]谢平,尹龙.网络经济下的金融理论与金融治理[J].经济研究,2001(4).

[7]杨军.电子货币对货币乘数的作用与影响研究[J].区域金融研究,2010(4).

[8]杨弋帆.电子货币对货币供给及货币乘数的影响机制研究——包含第三方支付机构的三级创造体系[J].上海金融,2014(3).

[9]张晓峒.计量经济学基础[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

[10]中国人民银行等十部委.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Z].2015-07.

[11]周光友.电子货币发展对货币乘数影响的实证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7(5).

[12]周光友.电子货币的替代效应与货币供给的相关性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9(3).

[13]Basle Committee on Banking Supervision: Risk Management for Electronic Banking and Electronic Money Activities,March 1998.

电子商业经营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国际商业银行;营销管理;建议

所谓的商业银行营销管理,是指银行根据金融市场的实际需求状况,充分利用自己所拥有的资源,通过商业中的营销手段,向客户推销一些银行的金融产品及服务,在满足客户需求的同时,达到自身盈利的目的的活动。商业银行营销管理理论最初是由西方国家提出的,这一理论的提出大概处于上世纪六十年代,而我们国家与国际社会的银行营销理论提出的时间相比还处于发展时期,由于我国这一理论提出较晚,因此与国际社会相比,在很多方面还存在着不足。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提高,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商业银行所面临的竞争状况也越来越激烈,因此向国际成熟银行营销学习经验对我国目前银行营销管理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国际商业银行营销管理分析

从银行营销理论的提出,到后期不断的完善发展,商业银行营销主要经历了一下三个阶段:一 广告宣传阶段;二 友好服务阶段;三 金融创新阶段。除此之外还有服务定位及计划控制等阶段,经过不断的发展形成了系统银行营销理论。

(一)以客户满意为主导

上世纪八十年代国际商业银行曾提出cs战略,即客户满意战略,也就是要求银行在进行营销自己产品时要站在客户的角度考虑问题,充分考虑客户的满意度,以客户的满意度作为评价的首要指标。在此阶段,国际商业银行的主要观念为“谁赢得了客户,谁就是赢家”。这一阶段国家商业银行通过整体营销等手段,分析影响市场营销的各个因素,对不同的客户提供不同的服务。把营销的主要目标放在了能为银行带来巨大利润的一小部分客户身上,通过对客户不同等级的划分,合理的分配了银行的有效资源,使国际银行的营销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商业银行主要以这三种客户为发展的主要目标:一 以公司为单位的客户,例如:大型集团企业;二 以机构为单位的客户,例如:保险公司;三 以个人为单位的客户,这部分客户主要指的是中、高层收入者。

(二)研发新产品

新产品的研发主要是根据市场的实际需求,各地经济发展的状况和人们对金融产品的观念,进行推出一些新的金融产品,使金融产品始终保持活力,做到与时俱进,例如以前的银行卡只有支付结算功能,而现在银行推出的信用卡,不仅可以方便支付结算,而且还有保险等附加功能。根据客户目前的需要,结合银行实际的目标,向客户不断的推出新的产品,或者在原有产品的基础增添一些新的功能,充分利用银行的自身优势,给银行带来最大的利润。

(三)打造品牌形象

品牌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银行来说也同样至关重要,商业银行在进行营销的过程中使其一些商品成为一种身份的标志,使拥有这一商品或服务的人感觉自豪。例如银行推出的贵宾级服务或者金卡等业务,都可以体现客户的身份,增加客户对银行的青睐。

二、我国商业银行营销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商业银行营销的主要产品是金融产品和一些特别的服务。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由于我国银行营销的起步较晚,因此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劣势,但我国银行业也从竞争中取得了经验和教训,与之前相比有了显著性的进步。虽然我国银行营销取得了进步,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包括在营销的过程中缺乏整体的规划缺少创意,营销的目的性不强,没有准确的目标,存在着盲目性。

(一)目标市场定位不明确

我国的商业银行在营销方面缺乏主动性,没有主动的去开发新的客户,对客户进行等级分化,分清现有客户和潜在客户,因此无法对市场进行科学的划分,造成了客户的流失。只有对市场具有清晰的定位才能使银行的营销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合理的分配资源才能为银行带来最大的利润。

(二)市场营销缺乏整体规划

银行营销是银行整体经营的一部分,因此银行的营销应该以银行的总体经营战略为核心,对市场进行准确的定位和有效的营销策划。我国目前银行营销在对市场分析上具有明显的不足,对市场缺乏长远的把握,在竞争中更多是随波逐流,没有明确的长远的计划;银行的营销方式单一,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业务思维模式固化、发展速度十分缓慢;营销的业务发展主要以公关为手段,与国际营销业务的多样化相比具有较大差距。

(三)金融制度环境、市场制约

根据我国目前的政策规定,我国的商业银行不允许进行业务投资,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方便了政府部门对于银行金融的监管,但从长远看来这并不利于我国银行金融业务的发展,大大制约了金融业务的整体发展。目前,我国银行由于政策上的原因,能够开展的金融商品有限,银行的主要盈利来源为贷款利息,盈利的渠道较为单一。

我国的几个主要银行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承担着一定的社会职能,因此我国的政府监管部门对于这几个银行的监管较为严格,其中包括: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等。我国商业银行特别是上文中提到的建设银行等,在业务经营等方面要严格执行上级的统一规定,这也就限制的银行的自我发展,使得金融方面的创新面临着很大的制约。我国的金融行业总体来说接触国际社会较晚,对于国际惯例还不熟悉,还不能很好的适应国际社会的发展规律,使我国金融业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劣势。

(四)人员素质不足

银行的营销人员不仅需要精通专业知识、把握好客户的心理、了解市场的实际需求,还要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目前我国银行的营销人员对于专业知识明显缺乏,综合素质与国际相比更是存在了很大的差距,对于营销活动没有整体的规划,造成了营销活动的混乱。专业知识和人员素质的不足严重影响了我国银行营销行业的发展。

三、对我国商业银行营销管理的建议

通过与国际商业银行营销管理的对比,不难发现我国目前商业银行在营销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下面只要针对我国商业银行营销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建议。坚持客户导向,

银行的营销成功与否主要看客户对于银行推出金融产品的接受程度,如果推出的金融产品及服务受客户青睐,则银行的营销就可以取得成功,反之则必定失败。因此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权,必须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我国的商业银行营销应该将主要资源用于优质客户,再为客户提供优质的服务,以此来不断的增加优质客户。要对市场进行系统的分析,充分了解客户的需求,针对不同客户的需求,有目的、有计划的推出一些新的产品,每一部分产品都需要清晰的明确其面对的主要客户,做到有针对性的营销,提高营销的效率。对于某些或某部分客户,还可以为其制定专门的金融产品及金融服务方案,以建立更加牢固的合作关系。除了要坚持以客户为导向之外,还要加强金融的创新力度,只有不断进行创新才能突破我国目前所面临的问题,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在每一个领域都需要我们不断的进行创新,对于商业银行的营销也是如此。

四、结语

我国商业银行的营销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但只要我们正视这些问题,不断做出改进,通过重视客户的满意程度、加大创新的力度、对市场进行科学的划分、提高人员素质、打造品牌效应等有效措施,尽快追赶上国际的步伐,熟悉国际惯例,就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优势。

参考文献:

[1]李秀红,陈豪. 国际商业银行营销管理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启示[J]. 海南金融,2011,(06):81-84.

[2]凌舒岚. 我国商业银行营销管理问题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2.

[3]彭凌. 我国商业银行市场营销管理及策略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4.

电子商业经营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目前我国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编制工作全面展开,构建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的理论框架对于今后各地编制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分析城市商业网点的发展趋势与商业网点规划理论依据的基础上,探讨我国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的主要内容,认为核心内容是商业网点空间布局,商业业态规划及商业网点发展的激励与规制政策,构建我国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的理论框架。

关键词:商业网点;空间布局;商业中心;零售业态

从2001年起,我国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编制工作全面展开。据商务部统计,截至2007年9月30日,全国地级以上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编制完成率达到93.2%,北京等38个重点城市已全部编制完成商业网点规划。

我国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实践起步较晚,但学术界仍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许多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商业网点规划的性质、基本原则、内容、目的等进行了研究。谢涤湘(2008)等对部分西方发达国家商业规划的政策、内容、侧重点、主要考虑因素等方面进行了比较;郭振(1999)、柴小青(2005)等探讨了商业网点规划中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徐晶(1999)、李文成(2005)等研究了影响我国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的因素;徐晶(1999)、谢涤湘(2008)等分析了我国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的主要内容及侧重点。此外,许多专家学者还探讨了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的依据及编制主体等问题。

然而,由于研究的角度、方法、时间方面的原因,许多对商业网点规划的研究仍存在一定局限性:一是角度问题,现有研究大多从商业设施的理论布局出发,缺乏从消费者角度思考商业网点布局问题;二是方法问题,现有研究多为定性推论分析,缺乏定量分析;三是理论框架缺乏,虽然学术界已经对城市商业网点规划中的一些基本问题进行了研究,但目前仍未形成一个规范的、得到普遍认可的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的理论框架。基于此,笔者在借鉴吸收众多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就如何构建我国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理论框架进行探讨。

一、我国商业网点发展对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影响的分析

随着世界经济发展,市场竞争加剧和经营观念更新,商业网点的发展逐渐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如商业网点大型化、信息化,高雅化、服务的人性化、人本化,商业网点布局的合理化等。商业网点发展的这些特点和趋势将对我国城市商业网点的规划产生深远的影响,尤以以下三点最为突出。

(一)外资商业网点扩张迅速

2006年12月11日,我国全面取消了外资零售企业在地域、股权和数量上的限制,商业流通领域进入了全面开放的新阶段。此后,外资商业企业在华投资快速扩张,据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公布的数据,2005-2007年,我国批发零售行业外商直接投资合同项目数分别为2 606个、4 664个和6 338个。外资商业巨头的进入,虽有利于提高我国商业企业的竞争意识和服务水平,加速我国商业现代化进程,但我国地方政府普遍存在的盲目引进、好大喜功,对外资商业巨头扩张缺乏约束,甚至给予外资商业企业“超国民待遇”,给本土的商业企业造成很大的生存压力。因此,政府对外资商业企业发展进行规划和监控,防止盲目投资和过度竞争是十分必要的,而以商业网点规划作为宏观调控的政策工具,是发达国家的普遍做法。因此,我国各地在制定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的时候,必须在充分分析各地消费能力、商业网点的竞争度和饱和度等因素的基础上,对外资商业企业的数量、规模、选址等做出严格的限制,这是新时期我国商业网点规划的特殊使命。

(二)“城市空心化”与商业网点的“郊区化”

随着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发展,为了躲避拥挤的交通、昂贵的停车费以及日益恶化的城市环境,在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城市人口大量向郊区或者更远的乡村迁移,出现了“城市空心化”(城市化的高级阶段即“郊区化”和“逆城市化”的表现)现象。我国虽为发展中国家,但在某些大城市及沿海发达城市也开始出现“城市空心化”的端倪。与此同时,随着旧城区的改造,居民逐渐向城市边缘及郊区搬迁。城市人口分布,以及居民传统的购买方式,消费需求等都由此发生了显著的变化[1]。因此,各地在编制城市商业网点规划时,必须高度重视这一发展趋势,重视城市新兴发展区、居住区等区域的商业网点的规划与配置。

(三)商旅文一体化

作为现代旅游的六要素(吃住行游购娱)之一,购物是不可或缺的一个方面,且城市里风靡的时尚、丰富的商品、优越的购物环境,也越来越受到旅游者的青睐[2]。而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三流”(人流、物流、资金流)的聚集,为商业的发展聚集了人气,增加了商业气氛。此外,一个城市的历史、人文、景观等不仅能散发出人类历史的光华,而且能不断地集聚客流和人气。因此,各地在进行城市商业网点规划时,应树立“大商业”的观念,将商业网点规划与旅游、文化资源的发掘与开发相结合,将商业发展融入到旅游和文化产业发展中去。这样既能促进商业的大发展,又能提升一个城市商业的档次、品质与文化内涵。

二、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的理论基础

在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中,国内的许多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的基本原则、基本方法,研究城市商业网点规划模式,但是在理论上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有说服力的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理论基础。笔者认为,商业活动作为城市的主要活动之一,其网点的规划受到城市规划、交通、人口分布、历史与文化积淀、宏观政策环境等各方面影响,需要综合利用地理学、战略学、经济学、运筹学、系统工程等方面理论和方法处理商业网点规模与布局问题,解决商业网点发展中的各种问题和矛盾。因此,商业经济学理论、城市经济学理论、空间经济学理论、城市规划理论等是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的理论基础,运用这些理论指导商业网点规划制定,能够促使城市商业网点规划更加科学、合理。

(一)商业经济学理论

城市商业网点的规划必须以反映商业活动的基本规律为出发点,商业经济学作为一门专门研究商业活动规律的学科,是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的基础理论,其中尤以商圈理论(包括中心地理论、区位理论等)和消费者行为学与城市商业网点规划息息相关。

商圈理论的研究成果为国外城市的商业发展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参考,随着我国进入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这方面的研究也能为我国城市零售企业网点布局和业态分布提供依据,为我国城市商业网点规划中对城市商圈的空间布局和业态分类奠定理论基础[3]。

商业空间层次结构不仅来源于经济法则,还来自消费者行为及社会经济属性,分析空间形态应该首先从消费者的需求和购买规出发,考虑消费者行为差异对商业空间组织的影响[4]。在规划商业街区、业态分布、商业网点的布局等方面要正确反映消费者行为的规律及要求,以本地区消费能力的构成为基础,以当地居民的消费习惯为参数,以广大消费者的心理承受度为标尺[5]。

(二)城市经济学理论

城市经济学关注空间要素在城市经济中的重要作用,重视对经济要素之间的密度效益、相邻效益、布局效益、网络效益和城市区域的聚集效益的研究,以实现经济要素在空间的合理布局。城市是进行各类商业活动和建设商业网点的载体,商业网点的规划必须遵循城市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应以城市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为指导合理地解决商业网点的密度、相邻、布局及集聚等问题。

(三)空间经济学理论

空间经济学强调集聚(agglomeration)对生产和城市区位的再构影响,通过空间供给和需求、定价和产出分析,研究空间均衡,即经济物品和经济活动的最优空间配置模式,包括部分均衡和一般均衡[6-7]。商业集聚现象是现代城市商业网点发展中最突出的特征之一,各类商业聚集区(如商业街、SM、CBD等)是现代城市商业活动的主要场所,是城市商业网点规划最核心的内容之一。如何在空间上科学、合理的规划这些商业聚集区,如何在各商业聚集区之间分配经济物品和经济活动,使之趋于空间均衡等都是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必须考虑的问题,空间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能为我们解决这些问题提供很多有益的启示和方法。

(四)城市规划理论

城市规划(Urban Planning)研究城市的未来发展、城市的合理布局和综合安排城市各项工程建设的综合部署,是一定时期内城市发展的蓝图,是城市管理的重要依据。城市商业网点规划从属于城市总体规划,是城市规划体系中的专项规划,是对城市规划的补充、细化和完善,城市规划的相关理论与方法[8]对于城市商业网点规划无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的主要内容

城市商业网点规划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学科,涉及面广,规划内容多。商务部关于印发《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编制规范》的通知(商建发[2004]180号)中指出,城市商业网点规划是指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和商业发展的内在要求,在充分反映城市商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对城市未来商业网点的功能、结构、空间布局和建设规模所做的统筹设计。柴小青认为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内容包括城市商业中心、区域商业中心、社区商业以及商业街的布局和规模;各类商品交易市场以及物流基地的建设、调整与改造;商业业态结构、商业组织形式、商业服务网点规模、商业发展与城市人文环境相协调,商业设施服务定位规划等[9]。刘星原认为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为城市的整体市场交易功能以及不同商业区域性功能的培育、建设与发展进行规划,对关系城市交易功能有全局影响的重要市场、街区、商区等进行规划,为继承、培育和突出城市优势和特色而进行的针对性规划,为便利居民的生活消费,对零售和服务布局进行规划。

从上述对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的理解可知,编制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应当在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发展规划的指导下,在充分了解城市商业网点发展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城市商业网点发展的趋势,站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角度,以商业网点的空间布局为核心构建城市商业网点体系。其核心内容是商业网点空间布局,商业业态规划及激励与规制政策。

(一)商业网点空间布局规划

商业网点空间布局是指在综合分析城市商业网点分布现状、客流规律、交通状况、商业环境、历史传承、城市规划等因素的基础上,对城市商业资源在空间上做出的统筹安排与配置。具体来说,它包括宏观(面)、中观(线)、微观(点)三个层面。

1.宏观层面——确定城市商业中心等级体系

根据中心地理论,结合我国城市商业空间结构研究成果[10-12]和我国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的实践,城市商业中心等级按照主要商业功能、规模和辐射能力可以分为市级商业中心(一级商业中心)、区域商业中心(二级商业中心)、居住区(社区)商业中心(三级商业中心)三级,它是我国目前大多数城市基本的商业结构体系。

根据城市商业发展的需求,一般城市可以发展1-3个市级商业中心(一些特大城市例外),若干个区域商业中心,而居住区(社区)商业中心的发展则不受数量的限制。在编制城市商业网点规划时,必须对三级商业中心的功能做出明确的定位,实现差异化发展,切忌重蹈计划经济时代“大而全”、“小而全”商业布局的覆辙。一般而言,在自由竞争条件下,根据级差地租理论,由于不同业态的商业网点对地价的承受能力有别,会相应选择与其承受能力相适应的商业中心,由此形成功能各异的商业中心。

市级商业中心的主要功能是满足全市居民及外来人口(包括游客)高档次,特殊类型商品的需要,人们在此更多地追求休闲,娱乐与享受。因此,市级商业中心在业态发展上应该强调高档化、精品化、时尚化,重点发展名店、特色店、老字店、百货店及餐饮娱乐网点等,由于地价较高一般限制设置占地面积较大的大超市与仓储式商店。

居住区(社区)商业中心属于属地商业,其主要功能是满足当地居民日常生活用品及与一般消费品及服务的需要。因此,其商业网点发展应该强调便民化、大众化,重点发展日用品店、便利店、食杂店、水果店、书报刊亭以及理发店、维修店等商业网点。

区域商业中心在规模等级和功能定位上都介于市级商业中心和居住区(社区)商业中心之间,可结合各区域的特色,以及商业发展的基础条件,分别突出购物、交易、餐饮、娱乐、文化休闲、服务等功能,形成各自特色。需要特别注意的是,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在一些城市已经出现“逆城市化”端倪,为此,在编制商业网点规划时,必须高度重视这一趋势,适度超前规划,在城市的新兴发展区、工业区等人口集中区域促进居住区(社区)商业中心的形成,有条件的区域可以超前规划区域商业中心。

2.中观层面——商业街区的空间布局

现代商业街是重要的城市商业网点空间形态,是城市商业的缩影和窗口。商业街的规划、建设与发展是发展现代商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的重点之一。在规划商业街时,要求在对现有商业街现状分析(现有商业街空间布局、数量结构、发展特征等)的基础上,对未来商业街的发展方向、总体布局、发展重点以及对商业街的建设、改造、提升与完善等方面给予引导,并提出相应措施,尤其对如何突出商业街特色、营造美观的商业景观、丰富文化和传统内涵以及发挥旅游功能等提出了相应对策,以促进商业街有序稳定地发展。同时,要注重商业街配套设施的建设(包括交通设施、公用设施、绿化设施、卫生设施、信息设施、景观设施等)和购物环境的改善(配备相应的旅游休闲、餐饮、娱乐等设施)。

3.微观层面——大型商业网点布局规划

《城市商业网点规划资料汇编》规定,大型商业网点面积的标准按各城市实际情况由当地主管部门确定。纵观我国各地商业网点规划实践,大型商业网点一般是指营业面积在5 000平方米以上的商业网点,主要包括大型百货店、大型综合超市、购物中心(Shopping Mall,简称SM)、仓储式商场和大型专业店等业态。大型商业网点在促进城市繁荣、改善购物环境、满足居民消费需求、提升商贸流通业竞争力和增强中心城市商贸功能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大型商业网点的发展也会带来诸如加大城市交通压力、威胁中小商业网点生存发展等问题,需慎重设置,不可盲目发展。

大型商业网点布局规划,必须在坚持统筹兼顾、重点突出、特色明显、以人为本等原则下,在综合考虑城市已有大型商业网点空间分布、人口分布及变化、集聚效应、交通条件和消费者行为的基础上,根据大型商业网点与人口的对应关系布局(具体对应关系可参考《城市商业网点规划资料汇编》)提出大型商业网点空间布局导引和分区、分业态的数量调控导引,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重点提升和新建的大型零售网点发展规划(选址、营业面积、功能定位、相关配套设施等)与建设时序。

(二)商业业态发展规划

我国城市商业网点发展规划兼具空间布局规划和产业调控双重职能,因此对商业主要业态(批发业与零售业)进行规划也是商业网点规划的主要内容之一。

1.批发业发展规划

(1)批发企业发展规划。批发企业是批发业发展的主体力量。批发企业发展规划应以批发企业现代化改造、龙头批发企业的培育为方向。随着流通产业结构及商品供求关系的变化,传统批发企业已逐渐不能适应,要求批发商业具备新的、相应的功能。规划应引导批发企业应尽快从单纯的商品供给调整中解脱出来,成为生产企业的“销售代理者”和零售业的“购买代理者”,引导总分销、总代理等新型批发企业发展,鼓励发展以农产品为主的食品专业配送企业。

(2)专业批发市场发展规划。专业批发市场是指一种或若干种商品经营者和商品购买者入内,集中、公开、独立地进行交易的固定场所。在城市商业网点规划中,专业批发市场规划主要包括农副产品市场和工业消费品市场。

顺应现代流通发展趋势,农副产品市场体系规划应以布局调整、资源整合、功能创新为发展思路,加强农副产品市场的软、硬件建设,包括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物流基础设施、农产品准入制度等的建设,创新交易方式,引进拍卖、期货等新型交易方式等。

工业消费品市场建设规划应以调整、改造、提高商品档次和服务质量为发展思路,结合各区域产业特点,培育一批规模大、功能全、辐射广的基地型、区域性工业消费品市场。

此外,编制城市商业网点规划时,必须对各专业批发市场(包括新建、整合、改扩建等)的功能定位、建设规模、建设地点、建设年限与时序等有相应的界定,以增加规划的可操作性。

2.零售业发展规划

根据《国家零售业态分类标准》(GB/T 18106-2004),我国零售业态从总体上分为有形店铺零售业态和无店铺零售业态。城市商业网点规划一般是对实体网点进行规划,故本文指的零售业态主要是指有形店铺零售业态,主要包括食杂店、便利店、折扣店、超市、大型超市、仓储会员店、百货店、专业店、专卖店、家居建材商店、购物中心、厂家直销中心等业态。

零售业作为城市商业网点的主要构成部分,其数量多、分布广、差异性大、灵活性高,如果从空间上与数量上对其发展作为规划显然是不现实的,也不是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的本意,且在商业网点空间布局规划中,无论是商业中心还是商业街,其本质都是商业业态的动态组合的反映,而大型商业网点规划已经对一些大型的零售业态的空间布局(规模、数量、选址等)做出了明确规划。因此,笔者认为,对于零售业态的规划不宜过细,应从大处入手,只需对各商业业态的布置原则、设置导向做出相应的界定即可,这样既可增加规划的灵活性,又能为商务主管部门管理商业网点提供参考,使规划不失可操作性。

(三)激励与规制政策

1.商业网点规划中的激励政策

我们这里讲的激励政策是指政府在商业网点发展过程中实施的各项优惠政策与保障措施。在优惠政策方面,对于重点发展的行业与业态,政府可以在行政审批、税收、投融资政策、用地政策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扶持。在保障措施方面,政府应该在商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商业企业流通(商流、物流、信息流)标准化体系构建,商业中介组织培育等方面积极作为,营造良好的经商环境。同时,抓住当前城市商业发展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和需要重点发展的内容,制定专项规划,如物流规划、农产品市场体系规划、商业信息化发展规划等子规划。

2.商业网点规划中的规制政策

我们这里讲的规制是指政府对企业行为的监控,是基于法治、政企分开的政府干预[13]。商业网点发展规划中的政府规制政策主要包括对商业网点进入或退出的规制政策(如对大型商业网点、外资商业巨头进驻等的约束,对新设立商业网点的行政许可等),对商业企业竞争行为的规制(如反不正当竞争、反垄断等),对商业网点质量保证监督的规制,安全规制(消防安全等方面的规制),资源、环境规制(排污、噪音等方面的限制)等。

四、小结

在我国,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具有空间布局规划和产业调控双重职能。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的成败还在于实施。因此,商务主管部门在编制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的同时,还应构建一套完整的城市商业网点发展规划实施制度,以确保商业网点规划的是顺利实施,为商业网点的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保证商业网点健康、有序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徐晶.城市化进程与商业网点规划[J].商业研究,1999(5):91-93.

[2] 姚昆遗.树立大旅游观念拓展商旅结合道路[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8(2):109-112.

[3] 齐晓斋.城市商圈发展概论[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7:16-41.

[4] 黄维梁.消费者行为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3.

[5] 范天吉.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编制规范实施手册[M].吉林:吉林电子出版社,2004:188-189.

[6] 陈雯,吕卫国,孙伟.空间经济学研究的相关进展与评述[J].世界地理研究,2007,16(4):70-75.

[7] 藤田昌久,保罗•克鲁德曼,安东尼•J•维纳布尔斯.空间经济学——城市、区域与国际贸易[M].梁琦,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70-72.

[8] 董杰,贺显.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简述[J].建筑设计管理,2008(5):43-48.

[9] 柴小青.城市商业网点规划中需深入理解的几个问题[J].商业研究,2005(17):211-213.

[10]仵宗卿,柴彦威. 商业活动与城市商业空间结构研究[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9,15(3):20-24.

[11]薛娟娟,朱青.城市商业空间结构研究评述[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5,24(10):21-24.

[12]孙元兴.国外商业规划理论及评述[J].商业研究,2003(23):13-15.

[13]裴艳丽.流通产业的竞争与规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176.

(责任编辑:刘春雪)

电子商业经营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本文从城乡邮储银行基金销售现状入手,分析城乡邮储银行基金营销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解决城乡邮储银行基金营销问题的有效对策,为我国城乡邮储银行基金营销的发展提出些许建议。

关键词:邮储银行;基金;营销问题;营销策略

在我国经济迅猛发展的几年来,我国金融市场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步。基金作为金融市场一种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集合投资工具,其市场不断创新发展。基金销售在充实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完善银行金融服务功能发挥了重要作用。在长期的努力下,邮储银行在业务发展中重视理财业务经营,形成了线上线下多元化、更灵活的理财业务市场。对县乡基层邮储银行而言,理财业务市场的日益完善满足了城乡居民日益多元的资产配置需求,优化了城乡金融服务,提升了邮储银行在县乡领域的竞争力。但是,现阶段的乡镇邮储银行,由于基金规模较小,营销观念手段落后致使银行基金理财还不能被城乡大众广泛认知和接受。笔者认为当前城乡邮储银行的基金市场还有着极大的发展空间,特别是基金营销还存在着较大的问题。基于此,本文从城乡邮储银行基金销售现状入手,进而分析城乡邮储银行基金营销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解决乡镇邮储银行基金营销问题的有效对策,为我国乡镇邮储银行基金营销提供些许建议。

一、城鄉邮储银行基金销售的现状

邮储银行依托其遍及城乡的服务网络,为城乡居民提供了丰富的金融服务。自邮储银行获得基金托管和销售资质以来,基金销售业务作为邮储银行中间业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在基金销售上,城乡邮储银行普遍乐于销售风险相对较低的货币市场基金和债券基金,将其作为一种收益率优于普通定期存款的存款类产品介绍给客户,来赢得客户的青睐,最终达到销售目的。这种销售方式一方面迎合了客户追求高收益率的主观需求,另一方面也模糊了基金的风险属性,很容易使得金融知识缺乏的客户在主观上将基金与普通存款混为一谈,认为基金是比定期存款收益更大的存款,这样一旦其购买的基金赎回收益率低于其预期收益率时,银行很容易遭到客户的非议甚至投诉,从而影响长期的经营业务收入,并使银行承受很大的声誉风险。可见当下的城乡邮储银行基金销售还是值得探讨的。

二、城乡邮储银行基金营销存在的问题

(一)客户辨识能力低下

城乡邮储银行拥有广大服务网络的同时,也面对着广大的客户群体。虽然广大客户在资产处置上都倾向于更高的收益率,但是却存在诸如净资产多寡、风险承受能力高低的差异。这种差异使得基金销售必须对客户群体有着清楚的辨别分类。现实情况是城乡邮储银行在为广大客户提供一般性金融服务的同时,没有相对差异性的服务措施,没有精准完善的客户分类管理系统。正是这种盲目的无差别的金融服务,使得城乡邮储银行客户辨别能力低下,不能很好的根据客户的实际财务状况来销售适合其理财性格的基金产品。

(二)基金营销粗放经营

经过几年快速的发展,邮储银行基金理财市场获得了快速进步,基本形成了线上线下灵活多元的基金营销体系。在线上,客户可以通过手机银行、微信银行等方式实现基金的申购赎回操作;在线下,遍布全国各地的城乡营业网点有着理财经理为客户提供基金投资服务。但是城乡邮储银行的基金营销体系较为粗放,其经营管理不够精细化和优质化,还有很多地方亟待完善。譬如,手机银行上的基金销售买卖操作复杂;对客户关心的手续费、收益率等关键数据缺乏实时更新;对不同的手机银行客户在明了其资产状况的情况下,不能提供有针对性的推送等等,这些问题使得手机银行客户缺乏粘性,对线上金融产品不具敏感性,从而影响基金销售。而城乡邮储银行营业网点营销人员也存在一定程度的专业知识缺乏,营销手段上倾向于高收益而弱化风险性的特点以及简单的客户辨别体系等问题。这些问题都使得基金销售粗放,效率低下。

(三)营销观念手段落后

在城乡邮储银行基金营销活动中,常常是在某一基金销售初期运用平面广告来宣传,配合以销售人员的讲解推荐。这种方法就营销而言是被动的。从客户方面看来,平面宣传板只是一个冷冰冰的展板,而销售人员的讲解工作只是银行用来赚钱的手段。事实上,从某些并不专业的销售经理营销行为看来,这种理解不一定完全错误。这种被动的营销方式和落后的营销观念没有为客户创造客户预期价值的有效承诺,成为了基金营销过程中最大的问题。

三、解决乡镇邮储银行基金营销问题的对策

(一)增强客户辨识度

面对客户辨识效率低下的问题,在基金销售上可从两方面予以完善。一是在基金销售上根据基金风险收益进行分类,形成分类明确、简单明了的销售目录。需要注意在合规的基础上要充分考虑客户的理解能力,介绍上尽可能直白。二是在客户辨别上实行差异化服务。利用客户真实的财务状况建立客户数据库。在基金销售上注重其风险承受能力与基金风险的匹配。通过销售目录和客户群体的细致对应,增强营销工作的针对性,有效保障客户的实际权益。在对客户高度细分辨识刻画的基础上,通过产异化个性化的服务中增强客户粘性,实现营销价值。

(二)努力实现经营精细化

面对日益复杂的经营环境,随着多元灵活的营销渠道的建立,城乡邮储银行需要改进粗放的营销方式,在个性化差异化服务中求精准有效。在线上营销中,一是要精细化操作界面,力求简单快捷;二是要想客户所想,将客户关注的基金的收益率、收益曲线等要素实时更新;三是要注重内容推送,一方面针对每一个客户根据其金融状况精准推送相关消息;一方面结合金融市场发展状况推送相关理财知识、金融安全等热点话题。四是加入地方民生特色,提供地方特色浓厚的便民服务。在网点的营销中更要注重客户精准营销,不同客户采取不同营销手段。需要指出的是,网点现场营销要特别注意客户体验。除了良好的环境外,良好的沟通交流、高效的办事效率是关键因素。这就需要网点加强营销人员的综合能力培训,不单单是掌握基金销售资格,人际关系、沟通控场都是需要熟练运用的技能。在具体工作中,尽一切可能简化操作环节,提高服务效率。

(三)改进营销观念手段

城乡邮储银行基金营销更需要的是营销观念和手段的改进。改进网点销售人员的营销观念,使之充分认识到只有为客户创造价值,才能得到价值回报。加强客户的永续服务。形成一朝为客户,服务到永远的营销观念。在提供服务中通过售后服务、长期跟踪服务等方式加强客户关系管理,逐渐达到推销成为多余的目的。在营销过程中,建立直接的客户参与是不变的营销沟通方式。城乡邮储银行在营销手段上就要以建立直接的客户参与为直接目的,提升客户参与度,不断给予可实现的客户收益承诺,增强客户的敏感度,来达到赢得客户价值回报的目的。

在金融市场快速发展的当下,大小商业银行通过各种方式加速在城乡布局,城乡邮储银行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与此同时,也存在着诸多机遇。在城乡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城乡邮储银行大可顺势而为,加快完善自身经营结构。发展基金业务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为使基金业务在城乡邮储银行得到更好的发展,在基金营销上需要我们正视问题,并迅速作出改变。在多元灵活的销售渠道上提升精准性;在产品推介和客户识别上增强产品和客户的高匹配性;在线上营销内容和网点服务中提升客户体验并增强客户粘性;在营销人员上转变落后观念,提升综合能力,建立客户高度参与的营销体系。

相信通过以上对城乡邮储银行基金营销的改善,会对城乡邮储银行网点带来显著变化。经营发展是企业永恒的主题,营销作为一种客户关系的经营,同样需要我们去不断思考并投之以实践以接受检验。

参考文献:

[1]刘洁璇.互联网时代银行基金整体营销模式思考[J].北京金融评论,2019(02):143-153.

[2]陈淑文.基于互联网金融发展环境下的银行基金营销策略研究[J].现代营销(下旬刊),2017(11):77.

[3]孙京桃.互联网金融冲击下银行基金营销策略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5(03):304.

[4]陈立民.银行开放式基金持续营销面临的困境及对策[J].经济论坛,2005(09):110-112.

[5]丁梓楠.商业银行基金代理业务发展对策[J].辽宁经济,2004(08):47.

电子商业经营管理论文范文第6篇

前言:资金是企业经营发展的根本保证,是企业财务管理的最重要的内容之一。而营运资金的管理则又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中之重。一般认为,营运资金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营运资金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投放在流动资产上的资金,比如货币资金、应收、预付账款、存货等。狭义的营运资金是指流动资产减去流动负债后的余额,也称为净营运资金。因此,商业企业营运资金管理应该包括流动资产管理和流动负债管理,具体包括货币资金的管理,应收、应付、预收、预付等往来账项的管理,存货的管理,短期借款的管理等。据统计,中小商业企业营运资金占企业全部资金的比例高达60%-70%,其周转速度及资金占用直接影响企业的效益和效率。因此,加强中小商业企业营运资金管理,关系到企业的良性发展。

一、中小商业企业营运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应收账款政策制定缺失或不完善。对中小商业企业来说,应收账款周转率越快,账龄越短,资金回收速度就快,流动资金相对充足,对企业的财务状况起着重要的作用。商业企业作为传统企业,市场竞争异常激烈。而中小商业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无论是企业规模、议价能力、企业管理精细度等各方面基本上都处于劣势。这些企业可能为了争夺市场,提高销售业绩,会采用赊销的销售方式。其中一些企业缺乏风险意识,对客户的资信状况不做深入、细致的调查,不制定相应的应收账款收款政策,就将商品赊销给企业,造成后期收款难度增加,甚至应收账款不能正常回收,给企业造成损失。其次,有些企业即使制定了相应的应收账款回款政策,但制定的政策也不够详细,更缺乏相应的内部控制机制。

(二) 存货管理水平低下。存货是商业企业中所占比重比较大的流动资产,是商业企业营运资金管理最重要的内容。商业企业存货管理水平,直接关系到企业运营成本,资金占用水平,资金使用效率,进而影响到企业的经营成果、财务状况和现金流。我国中小商业企业存货管理水平总体比较低下。一方面,很多中小商业企业没有建立一套完善的存货收发、保管、清理、盘点制度,没有建立存货丢失、报废、毁损赔偿制度,没有一套健全的存货内部控制制度。另一方面,即使有些中小商业企业建立了相关的规章制度,也不能有效监督,使得存货管理制度流于形式。

(三)缺乏资金预算控制制度。当前中小商业企业普遍都无资金预算制度,即使有,执行力度也大打折扣。以成本费用为例,商业企业成本费用构成相对简单,主要有采购成本、仓储成本和销售成本。具体说来,除了商品的买价外,其他费用包括运输费、保险费、装卸费、差旅费、广告费以及仓储费、日常维修等费用。中小商业企业购销活动频繁,在这个过程中发生的费用会占用很大一部分营运资金,因此企业购销过程中发生的相关成本费用必须严格管控,但是绝大多数中小商业企业对成本费用的管理比较随意,发生多少,就登记、报销多少,基本上没有预算管理的概念。

(四)企业融资能力差,短期融资渠道受限。中小企业融资难是一个世界性难题。近些年,国家虽然出台了一些政策,帮助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的问题,但产生的作用终究有限。对中小商业企业来说,由于没有生产环节,商品的购进、销售、储存是经营活动的三个基本环节,产生的资金需求均属于流动资金,所以其融资往往以短期融资为主。由于中小商业企业自身管理落后等原因,从银行等金融机构借入资金、从供应商处获得应付账款等信用资金都有一定难度。

二、完善中小商业企业营运资金管理对策

(一)加强应收账款的控制管理。首先,财务部门要和业务部门协调,制定出符合企业实际情况的信用政策。制定合理的信用政策,是加强应收账款管理的重要前提。信用政策的制定,亦即信用标准的制定,信用期间的制定和现金折扣的制定。其中信用标准的制定又是重中之重,如果企业把信用标准定得过高,虽然有利于降低违约风险、节约收账费用,但是也有可能因为高标准而丧失销售机会。相反,如果企业把信用标准定得过低,虽然可能会增加产品的销售,提高市场占有率,但同时也会增加违约风险,加大收账费用等。因此,企业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兼顾收账成本与效益,确定合适的信用标准。其次,强化应收账款内部控制。合理的信用政策为应收账款管理提供了管理基础,而一套完整规范的控制程序则是制度保证。①财务部门应该尽可能从各种渠道获取信息,建立客户详细的资信状况,将客户类型进行细分,进而给予不同资信的客户不同的赊销政策,这样方便业务部门进行业务谈判,把好应收账款风险控制的第一道关。②业务部门发生赊销业务,应该及时向财务部门沟通汇报。赊销业务较多的企业,要在财务部门设置应收账款监督小组,一方面负责登记核算应收账款往来账项,确保每笔款项能准确、及时回收。另一方面要监管业务部门是否滥用信用政策,对到期、逾期的应收账款是否按规定的程序进行催收等。③确定合理的收账程序,落实应收账款责任人。如果应收账款逾期,企业要立即启动催款程序,加紧催收,如果不能通过正常途径回收,要及时采用法律手段。

(二)加强存货的管理。首先,建立完善的存货采购制度。企业应该成立专门的采购部门,建立、制定采购管理程序。①制定采购条件,即要明确采购商品种类,供应商选择,商品质量要求,采购价格等内容。采购员在采购过程中要严格按照采购条件中的条款执行,如果遇到突发性或临时性采购,需由相关部门授权并确认。同时,企业要对所有的采购活动要按类别分工并落实到相应的采购人员,明确其权利和责任。②制定存货验收制度。对购入的存货,仓储部门要检验所购存货数量、质量、品种、规格等是否符合要求,符合要求的存货才准许入库。同时填制存货入库单,连同供应商送来的结算凭据(为明确经济责任,结算凭据需由采购员签字),转交财务部门入账。其次,建立健全的存货领用、盘存制度。存货领用时要关注手续是否齐全,发货是否准确无误,发货后是否正确登记存货台账。财务部门根据汇总表按用途汇总分配,分类制证,登记相关账务。企业要建立定期盘存制度,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坚持诸如月末小盘,季末大盘,年末彻底清查盘点的原则。财务部门的存货明细账要及时和仓储部门的台账核对,做到进出存货当天入账,保证账实相符。如有不符,应及时查找原因,明确责任。

(三)切实加强预算管理。一般说来,预算过程包括预算的编制、执行与监督、考核。中小商业企业通常规模比较小,业务比较单一,企业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性编制预算。一般地,中小商业企业应该建立包括销售、采购及存货管理费用等环节的预算体系,其中销售预算是中心,其他预算应与销售预算密切配合,协调平衡。预算执行过程中,要保持预算的刚性约束,如果有必要的预算调整,必须经相关部门审议批准后方能调整。同时相关监督部门要积极参与到预算执行中去,加强预算执行的监督,对发现的问题,要及时纠正。此外,为保证预算顺利实施执行,企业要建立必要的考核机制,做到责任明确,奖惩分明,从而推动中小商业企业预算管理工作的开展,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促进企业营运资金管理能力。

(四)拓宽短期融资渠道,合理利用信用资金。如前所述,中小商业企业融资以短期融资为主,所以企业主要考虑获得短期借款、应付账款、应付票据、预收账款等流动性债务融资。企业应该努力建立稳定的融资渠道,保持一定的筹资能力,尤其是内源性融资能力。当然,企业要加强对应付账款、应付票据、预收账款的管理,避免应付账款、应付票据逾期,预收账款发货不及时,以免对企业的信用造成不良影响,从而影响企业的长期发展。

上一篇:国际服务贸易发展论文范文下一篇:移动商务特点分析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