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的一般原则教案范文

2024-06-25

设计的一般原则教案范文第1篇

双墩中学:洪良树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直线方程的点斜式、斜截式的形式特点和适用范围; (2)能正确利用直线的点斜式、斜截式公式求直线方程; (3)体会直线的斜截式方程与一次函数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在已知直角坐标系内确定一条直线的几何要素—直线上的一点和直线的倾斜角的基础上,通过师生探讨,得出直线的点斜式方程,学生通过对比理解“截距”与“距离”的区别.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让学生体会直线的斜截式方程与一次函数的关系,进一步培养学生数形 结合的思想,渗透数学中普遍存在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等观点,使学生能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通过平行直线系,感受数学之美,激发学习数学的积极主动性。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直线的点斜式方程和斜截式方程. 重点突出策略:让学生以个人思考和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自行推导两种形式的方程。 2.教学难点:直线的点斜式推导过程中直线与方程对应关系的理解,即纯粹性和完备性。

难点突破策略:由具体例子到一般问题,从有限关系到无限事实,让学生能初步体会直线的方程和方程的直线之间的对应关系,即纯粹性和完备性。为以后曲线与方程的对应关系做铺垫。此处的要求不易过高,也不可能一次到位,要有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提问

问题1: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 k 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问题2:经过两点P1(x1,y1)和P2 (x2,y2)(x1x2)的直线的斜率公式是什么? 问题3:设两条不重合的直线l1,l2的斜率分别为k1,k2,则这两条直线平行于垂直的条件? 设计意图:检测学生前面两节课的学习效果,同时也为本节课的顺利开展做必要的准备。

(二)引入新课

问题1:过定点P(x0,y0)的直线有多少条? 问题2:倾斜角为定值的直线有多少条?

问题3:确定一条直线需要什么样的条件?

设计意图:通过3个简单问题来引入新课,使得学生在思维上过渡合理自然,连接光滑顺畅。

(三)开始新课 1.探究一般问题:

若直线 l 经过点 P0(x0,y0),斜率为 k, 这条直线上的任意一点 P(x,y)的坐标 x与y之间满足什么关系呢?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个人思考和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运用复习的内容自行推导出直线的点斜式方程。

根据斜率公式,可以得到,当x≠x0时,k即y – y0 = k (x – x0)(1)

yPP0yy0, xx0Ox

2. (1) 过点P0(x0,y0),斜率是k的直线l上的点,其坐标都满足方程(1)吗? (2) 坐标满足方程(1)的点都在经过P0(x0,y0),斜率为k的直线l上吗? 设计意图:使学生了解方程为直线方程必须满两个条件,

3.指出方程(2)由直线上一定点及其斜率确定,所以把y – y0 = k (x – x0)(1) 叫做直线的点斜式方程,简称点斜式(point slope form). 4.直线的点斜式方程能否表示坐标平面上的所有直线呢? 设计意图:使学生理解直线的点斜式方程的适用范围。

5.(1)经过点P0(x0,y0)且平行于x轴(即垂直于y轴)的直线方程是什么?

(2)经过点P0(x0,y0)且平行于y轴(即垂直于x轴)的直线方程是什么? (3)x轴所在直线的方程是什么?y轴所在直线的方程是什么?

式。 yP0 y P 0 OxO x 设计意图:进一步使学生理解直线的点斜式方程的适用范围,掌握特殊直线方程的表示形6.例1:一条直线经过点P1(-2,3),倾斜角α=450,求这条直线的方程,并画出图形。

设计意图:让学生熟练掌握使用点斜式的两个条件,和画图的思想方法 7.即时练习 1.填空题:

(1)已知直线的点斜式方程是 y-2=x-1,那么直线的斜率为___,倾斜角为___.

(2)已知直线的点斜式方程是y23(x1),那么直线的斜率为__,倾斜角为___. 2.写出下列直线的点斜式方程: (1)经过点A(3,-1),斜率是2;

(2)经过点B(2,2),倾斜角是30°; (3)经过点C(0,3),倾斜角是0°.(4)经过点D(-4,-2),倾斜角是120设计意图:巩固新学知识和运用新学知识,

8.如果直线 l 的斜率为 k,且与 y 轴的交点为(0,b),求直线 l 的方程. 设计意图:由学生独立求出直线l的方程 y = kx + b , 可以用斜率公式,也可以用点斜式的结论。巩固新学知识和运用

9.指出方程y = kx + b ,由直线的斜率k与它在y轴上的截距b确定的方程叫做直线的斜截式方程,简称斜截式。讨论方程的适用范围。 设计意图:让学生懂得斜截式方程源于点斜式方程,是点斜式方程的一种特殊情形.使学生理解“截距”与“距离”两个概念的区别。 10.即时练习

3. 写出下列直线的斜率和在 y 轴上的截距:

y 2 x  x(3)

(1)

1(2)

y

4y 

3 x (4)y34. 写出下列直线的斜截式方程:

(1) 斜率为3,在 y 轴上的截距是-2; (2) 斜率为 -2,在 y 轴上的截距是 4 . 2设计意图:巩固新学知识和结论,部分同学会在一些问题上出现错误,适时强调斜截式的结构特征,并体会直线的斜截式方程与一次函数的关系. 111. 分组讨论

1. 观察方程ykxb,它的形式具有什么特点?

2.斜截式与一次函数形式类似,有什么区别? 3.斜截式与点斜式的关系 4.截距与距离一样吗?

设计意图:巩固新学知识和结论,让学生更加了解方程的结构特征,并总结直线的斜截式方程与点斜式.一次函数的关系.

 bx 12:例

2已知直线 l 1 : y 

k

1,

l 2 : y 

k 2

b 2

1xl1 

(1) l1 //

l2

的条件是什么? (2)

l2

的条件是什么?

设计意图:让学生动手画图,先做到直观感知,教师通过多媒体的演示,进行操作确认,体现和贯彻新课改的理念。 13.课堂小结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知识点,再以多媒体形式呈现出来,教师渗透数学思想发法,让学生慢慢体会。 14.作业布置

习题3.2 A组

设计的一般原则教案范文第2篇

一、销售序列员工的概念界定

所谓销售序列员工是指从事销售工作的人, 能够找出产品或服务所能提供的特殊利益, 满足客户的特殊需求, 同时实现企业产品或服务的价值转化。销售序列员工作为企业员工中相对独立的一个群体, 因其所从事的工作内容特殊性以及对自身发展规划等方面认识差异从而形成了明显的特点:工作难以监督、工作业绩不稳定、对工作安定的需求不大。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具有产品或服务销售技能的人, 即销售序列员工能够将企业与客户相联系, 让双方各取所需, 彼此感到满意, 通过销售形成一种双赢的局面, 构建一种“双赢的艺术”。针对该类人员通过实现销售交换过程获得报酬, 实行基于绩效结果导向的报酬所得具有实践价值。

二、基于绩效结果导向的销售序列员工薪酬设计方法

(一) 设计合理的薪酬水平

确定销售序列员工的薪酬水平要从行业差异、岗位差别以及自身投入贡献等方面分析, 兼顾外部公平、内部公平及自我公平三方面原则。做好前期准备, 实施有效的市场调查。即开展对企业内外部销售序列员工的薪酬调查。特别是针对体量、客层相近的行业内销售序列员工的平均薪酬水平调查。同时要了解本企业发展战略以及薪酬文化倾向, 做好企业现行薪酬执行情况的调查, 了解销售人员对当前薪酬分配的满意度及对未来薪酬设计的预期。还需关注企业所在城市的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水平。在做好薪酬调查之后, 结合本企业薪酬策略, 在支付能力范围内设计符合本企业销售序列员工实际的薪酬水平。

(二) 选择有效的考核方案

基于绩效结果导向的薪酬设计就是在薪酬设计过程中按照“工效挂钩”原则, 实行工资总额与分解下达的指标计划挂钩, 统称为指标提成收入。即根据确定的个人工资总额基数与指标计划定额, 核定相关指标提成率, 一人一率;视月份实际完成的指标额, 计算每个人的月份提成收入。常见方法有三种:

第一种纯佣金制。纯佣金制指的是按考核挂钩的指标 (销售、毛利或利润) 额的一定比例进行提成, 作为销售序列员工的报酬, 在这种模式下, 销售序列员工再无其他收入。核算公式为:

销售序列员工个人收入=挂钩指标 (销售、毛利或利润) 额×核定提成率

第二种基本制。基本制指将销售序列员工的收入由固定工资及核定挂钩指标提成两部分组成。在这种模式下, 销售序列员工不仅具有一定的指标定额, 按挂钩指标提取相应收入而且无论是否完成指标定额, 都可得到固定工资。核算公式为:

销售序列员工个人收入=固定工资+ (当期实现指标额-指标定额) ×核定提成率

第三种浮动定额制。浮动定额指的是将销售序列员工每月的平均指标达成额 (当月的指标达成总额除以销售序列员工人数所得的人均指标达成额) 乘以一定比例。在这种模式下, 如果某个销售序列员工的个人实际指标达成额, 在浮动定额 (按人均指标达成额的一定比例确定, 比例一般控制在75%-95%之间) 以下, 则只拿基本工资, 如果完成的指标额在浮动定额以上, 则超过定额部分按一定比例提成, 外加基本工资。核算公式为:

销售序列员工个人收入=基本工资+ (个人当期指标达成额-当期浮动定额) ×核定提成率

当期浮动定额=当期人均指标达成额×比例

(三) 采取适度的控制策略

选择适合本企业销售序列员工的提成方案, 虽然能够有效打破分配上的大锅饭和平均主义, 体现按劳分配、多销多得, 激活销售序列员工的工作热情和销售潜能, 催生更多的增量销售, 但是也存在特定问题。鉴于销售序列员工业绩结果受到产品或服务需求的淡旺季, 员工自身的稳定程度等因素的影响, 常出现某个月份工资超高或偏低、员工业绩差时立即离职、随意跳槽等现象。采取适度的薪酬控制策略十分必要, 能够有效把控薪酬分配的节奏, 实现销售序列员工薪酬设计的有效性。具体方法是在常规月份核算的基础上, 本文提出一种月份累计核算, 年终清算的方法。即薪酬专管人员做好员工薪酬分配台账, 为每位销售序列员工建立年度薪酬档案, 明确月份员工收入区间, 规定月份收入的限高 (最高值) 及限低 (最低值) 额度。核算公式为。

某月份工资收入=截止该月份累计提成工资-截止上月已发工资 (该方法需要明确采用的考核方案, 按选定的考核方案核算目标指向月份工资收入, 核算数值在核定的区间范围内的, 按实际核算数值发放, 超出范围的, 按限高、限低额发放, 累计值年终清算)

三、销售序列员工薪酬设计的意义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国内居民的消费需求不断上升及居民需求的多样化现实, 引发的销售类行业的市场不断细分, 特别是同类行业的市场份额分割、竞争加剧, 在这种环境下, 企业拥有一批具有企业认同感强、忠诚度高, 抗压能力好, 销售技能过硬的销售序列员工是实现企业产品或服务转化为价值的关键。

通过合理的薪酬设计构建具有外部竞争力、内部公平性, 体现员工付出与回报相匹配的薪酬分配制度至关重要。因此, 薪酬设计必须具有前瞻性, 不仅体现企业特色与文化理念, 同时树立“创造价值与报酬等同”的思想, 薪酬体制才能真正成为公司发展的有力保障, 公司才会具有竞争力, 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结语

对于任何企业来说, 薪酬设计都具有其独特性。因为不同的企业其发展战略、价值取向、企业家道德价值观、员工能力素质等方面都具有很大的差异。如何确定符合本企业发展需要的薪酬体系, 通过薪酬设计实现薪酬管理激励员工和稳定员工队伍, 促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的作用是关键所在。

本文基于业绩结果导向的一般销售序列员工薪酬设计仅从考核方案方面进行粗略分析, 涉及挂钩指标选取, 量化与细分目标以及销售序列员工能力素质以及运行考核机制设计等方面未进行详细论述, 在今后的研究中将会加以详细研究。

摘要:在企业员工流动频繁、常态化的大趋势下, 企业员工队伍的稳定性与发展的可持续性已成为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薪酬管理作为实现员工稳定与激发员工动力的一种有效手段, 直接影响员工的行为与企业的绩效结果。因此, 我们在设计员工薪酬时必须明确企业薪酬分配的价值导向。不同的企业具有不同的价值取向, 具体的有基于职位导向、基于员工能力技能导向、基于绩效结果导向等。现结合销售序列员工的特点, 着重探讨基于绩效结果导向的一般销售序列员工薪酬设计方法。

关键词:业绩结果,挂钩指标,考核方案,薪酬设计

参考文献

[1] 赵文明, 赵建伟.员工绩效考核与绩效管理实务手册 (第1版) [M].北京:中国致公出版社, 2005.

[2] 胡昌全.薪酬福利管理 (第1版) [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 2006.

[3] 安鸿章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 (二级) 第2版[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5.

[4] 毛文静, 夏克坚, 刘晓研.薪酬管理——理论、方法、工具、实务[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设计的一般原则教案范文第3篇

  编者按:我们一直在关注着中国的设计界,关注着中国设计界的发展与存在的问题。设计的目的到底是什么?什么是设计的本体?什么是好的设计?为此,我们组织了我国设计界前沿的部分在京人士,以设计沙龙的形式,各抒己见,提出自己的观点和主张,意在提倡设计批评,促进我国设计的健康发展。

张夫也(《装饰》杂志主编)

今天是一个自发的、非官方性的聚会,或许过上若干年今天的会议会载入史册吧。会议的起因是我们感觉到中国设计界的现状,在一个非常乐观的背景之下,仍然有许多令人担忧的东西。步入新世纪以后,我们国家在经济文化方面的发展速度是非常迅猛的,设计上也不例外。但是随着优秀的东西的引进和出现,也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东西相伴而来。在设计方面,有一种很明显的倾向:国内的设计师越来越多,设计大师也越来越多,而对作品,大家都在盲目地赞扬,我们似乎听不到反面的意见。如果说有批评,也仅存于私底下的议论,在正式的会议上几乎听不到什么批评的声音。这一点让我们非常忧虑。实际上,面对现实,我们很清楚,不管是一些大型的公共设施的设计、建筑物的设计、产品的设计、平面设计等等,很多方面都隐藏着问题。因此,我们觉得,很有必要在新世纪的第一年,在我国设计界呼吁提倡设计批评。此外,我们还要加强设计审美的教育。设计批评和设计审美,这两点势在必行。

自从有了设计以来,设计批评在西方没有间断过。比如艺术与手工艺运动,在英国就有像罗斯金这样的设计评论家站出来,对设计进行批评。艺术与手工艺运动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在1851年的伦敦世界博览会上,出现了一些很糟糕的设计作品,令人痛心疾首。由批评家领头展开批评,之后便掀起了一场运动。在这之后不少运动都是由设计批评家站出来,进行批评、进行引导的。今天的这个会议之所以重要,便是因为它具有历史意义。

在座的各位,都是我国设计前沿的领航人,不管是在平面设计、环境艺术设计,还是工业产品设计,以及在学校里的学术研究方面,都有出色的业绩,在社会上也有相当的影响。因为这个聚会是非官方的,我想在座各位尽可能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充分地发表个人的观点,提出自己的主张。也希望今天的谈话,落实为文字,在《装饰》杂志上发表,能够对全国的设计界产生影响,能够推进我国设计批评、设计审美领域的健康发展。

杭 间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史论系主任)

前段时间美术理论家张晓凌主持的《美术观察》杂志做了一期“21世纪中国美术教育的前途”,请我去帮忙,其间我跟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潘公凯有一个访谈。他的工作基本上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中国美院,另一个阶段是在中央美院。当年他在中国美术学院的时候,从1993年起在美国呆了两年。他在美国本来是想考察在当代艺术的背景下面的中国艺术还有没有前途,尤其是中国画还有没有前途。他在美国的普林斯顿大学、华盛顿美术学院都停留了一段时间,看了不少当代艺术作品。但他却说,在美国最大的收获来自于对当代设计方面的认识。他说设计不存在纯美术学科的一些问题。所以他回国以后就任中国美院院长的时候,头一件事情就是把中国美院设计专业这块放大出来,把原来的一个工艺美术系分解成四个系,并且还在上海成立了中国美术学院上海分院,上海分院全部都是设计专业,采用股份制经营。当他谈到在中国美院五年政绩的时候,他觉得最值得谈的是设计发展。我问他到中央美院后有些什么想法呢?他说有两个想法:一个是中央美院按苏俄和法国传统的现实主义美术方向继续发展,因为他觉得写实绘画技巧现在很重要,可以把它当作具有当代意义的现象放大;另外他觉得,中央美术学院的设计专业的规模还非常不够,但是它有长处。中央美院在设计方面的长处是什么呢?原来设计专业最早是由戴士和参与筹备的,现在的系主任是谭平。戴士和是个油画家,谭平是个版画家,谭平还曾留学德国。都是搞纯艺术出身,因此中央美院的设计系非常重视艺术趣味、品位,虽然从市场的角度,从甲方的角度,从经济效益的角度来看,中央美院的设计可能不一下子为人接受。但是既然中国的设计目前正在发展阶段,中央美院的设计由纯艺术影响下的构思和创意作为设计的一种文化积累,能够形成某种设计的新面貌,是很有意义的。潘公凯虽然没有明说原来那些老牌美术学院里的设计系和老牌设计学院的设计的程式化和商业化的局限性,但通过他对中央美院设计系这一点的肯定,我还是感觉得到的。我们原来的设计思路,除了多种原因,比如近亲繁殖,主要由于我们过分注重一种社会经济效应等等,确实导致了设计越来越匠气。这次在《美术观察》组稿中,有一篇文章,谈到国外的大学教育,在美术教育和设计教育中,最重要的是素质教育。因为像现在我们要在大学里完成的技术教育基本上已在别的阶段教育程序中完成了。对国外的一流大学本科毕业生来说,大学学习应付就业不是最重要的问题。而现在咱们的学生,就业还是大问题,因此所有的教育(教学)都以应付就业为目的,技能教育就成为主要,而设计整体素质的培养就暂时顾不上了。发展中国的设计,进一步提高中国的设计水平,可能从教育的体制上就隐含着危机。我们的设计界,尤其是中国的平面设计,这两年水平发展之快是有目共睹的,而且基本上进入了国际主流,但是设计在整个人文学科中间,还是比较寂寞的。社会群体,包括相当一部分知识分子、社会精英,只知道享受设计成果,而对于设计之于提升中国人生存质量的作用,则很少去想。设计文化方面的思考、理论方面的思考,则更为薄弱。

曾 辉(辉视设计公司总经理)

我们目前所关注的设计存在的问题,从大的方面来讲,有设计产业政策、设计教育、设计管理,以及设计批评等。这些都是我国设计界普遍比较薄弱,不为人重视的几个方面。最近中央美院邀请了澳大利亚一所设计学院的院长,准备合作开办一次设计管理培训。我在大连、浙江、上海、江苏、广州等地,都听到了一些声音,大家对设计思想和设计批评方面开始有了重视。有朋友想办一本杂志,刊名初定为《新设计》或者《设计思潮》,期望借此发起一个类似八五美术新潮那样的设计思想运动。这个讨论热潮,将会为中国设计带来什么样的结果?是掀起一个新设计运动呢?还是矫枉过正地对中国设计的问题形成反思的力量?我们这次讨论的核心就是围绕着设计本体提出问题、探讨问题。过去谈论设计的问题,往往牵扯到设计本体问题以外的概念。比如当企业讨论设计问题的时候,请到的却是一些研究策划和企业经营管理方面的人员,有时候还有艺术家。虽然不同领域的人才对设计会提出不同层面的建议,但也说明了对于设计本体,我们设计界还缺乏理论的精神。我们存在的许多问题,不仅为社会忽视,还经常被我们自己忽略。

严 扬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工业设计系副主任)

北京申奥成功以后,一些媒体希望大家提出建议,为了2008年的奥运,我们城市还需要什么?城市界面,工业设计中我们所说的城市界面,就是城市街头的公共设施:汽车站牌、垃圾桶、交通设施等。我们在此方面很欠缺,所以会造成生活当中的一些困难。以前去过美国和欧洲几次,觉得设计在一个国家是意识形态方面的因素,但设计的基本点,或者说至少一个最主要的作用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东西方在这方面的差距比较大。举一个例子:汽车站的站亭。我们的运作方式大致是由交通的管理部门把站牌的制作分发到某个广告公司。因为没有考虑到乘客的需要,许多汽车站台只是非常吝啬的提供了很小的座位——估计能坐得下两个比较瘦小的人,而大面积是广告位。这事很荒唐。站牌设计的视觉传达系统不明确,设计上并不是从用户的角度来考虑的。比如站牌上的小字,乘客从车上根本看不见,除非下了车走得很近才能看清楚。即使看清了字,还是不明白自己到底在哪一站上。街头应有的公共基本设施很少,比如说地图。国外的不少站牌做得很简单,但视觉传达非常明确。

再举一个例子。我们路边那些路标,包括高速公路的路标,说起来是按照国际标准做的。但实际上你如果驾车或者乘出租车就会发现,有时路标离路口非常近,驾车人看见路标时已来不及做出反应。出租车司机有时尚且如此,那么更别说对北京道路不熟的人了。实用,是设计最基本的功能。这些功能往往不是一个专业的人能够解决的。我们现在花很多钱去改造街道,结果改造以后却给居民带来极大的不便。街道的设计,是以行人优先、还是以行车优先,在改造的时候还存在问题。所以我设想做一个抽象东西,代表整个现代北京交通状况。横七竖八的立交桥转来转去,立交桥夹缝当中是楼梯,以我们CBD为例。我觉得这不像是城市。我认为这其间有设计的问题,不管当中是否有意识形态和审美的因素,但我觉得设计的实际功能没能解决。

还有一个例子是地铁。北京地铁是全世界最简单的,但你到了地铁无论是进站,还是出站,却搞不清东南西北。又是设计的问题。再比如前些天听说,北京出现了四星级厕所——这太荒唐了。厕所不需要星级,厕所需要的是卫生和方便,以及相对便宜,容易维护。如果一个厕所一个月的运行费是十万元的话,倒不如一个厕所一个月运行费是一千元。厕所里没必要摆沙发、设空调。

郑曙扬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系主任)

我们搞设计的人都清楚,设计在功能和审美两方面缺一不可,但就目前来说,还是停留在纯美术的一个概念。最简单一个例子是酒店。在国外三星级和四星级酒店80%以上的大堂都不大,但是方便、好用。而且它的客房特别好用,每一件家具摆放的位置,每一个尺寸,都设计得非常好。在近两年欧洲已逐步禁烟,好多酒店里都禁止吸烟。可是瘾君子的问题还需要解决,于是就在酒店里专门设计一个抽烟室。不过抽烟不让你坐着抽,就一根不锈钢柱架着一个平台,很小的一个吸烟室,足以满足需要,而且还不会影响其他人的正常工作和生活。为很细微的、甚至一个家庭化的功能进行设计,显然是从人们的需要来考虑的。我国的酒店却不大这样,它要的是大、气派,感觉很宏伟。这和国外酒店的概念是两回事,设计层次上还是比较低。

再比如,上次我参加朝阳区布置的一个设计任务,要让街道亮丽起来,至于好用不好用再说。盲人道到底能不能用?春、夏、秋三个季节都没问题,冬天路面一结冰就成问题了。这是设计最根本的东西。我们的设计注重好看不好看,而不是考虑到根本的实用性以及存在的问题。建筑批评相对其他专业是比较激烈的,但反应出来的也是一些表层的东西。从老百姓的认识水平,从领导的认识水平,甚至设计本身的一种水平,只满足表象的东西,最终设计的目的实现不了。同样,还有家具。像北京现在有一家公司从意大利直接进口家具,完全原装的,档次也很高,从表面看也没什么,但从细节上,包括门怎么拉开,衣服怎么挂起来,这些细节都非常好,关键是这些细微的东西,是设计本质的一个问题。而咱们的东西,表面上看起来差别不大,一到用就不是那么回事了。

设计的目的到底是什么。比如室内设计有些人认为不过是美化家庭,装饰一下表面。设计的形成有其历史原因。从表象上看,中国室内装修为什么这么热,它是怎么兴起的?和国外相比很接近:商业因素——因为要装饰,必须用大量材料,用材料越高档,赚头就越大。但从老百姓角度来看,添东西是不是一定就好,使用起来是不是一定就方便,因此设计就应运而生了。从设计专业来说,特别是从宣传力度说,说好的多,说坏的少,是社会原因。在社会层面对设计本质不知怎么回事的情况下,为什么有时候不愿讲设计批评,如果你再不把自己包装起来,别人如何理解你。但另一方面设计本身也有很多问题。像西客站问题、世纪坛、国家大剧院,老百姓的评论最多,文艺界评论最多。关键是设计本身,根本没解决问题。假如解决的话,就不是在这样的层面上批评了。我们说某一个设计专业必须置于一个可供表现的总体环境下,什么原因呢?从本质来说,现代城市化以后,城市的空间总量比原来狭小多了,越狭小越紧张,在这种情况下,每一个艺术设计单元光讲述自己的话,实际上是很糟糕的。所以我们才提出要有这样一个环境概念。但认识到这一步,恐怕还有相当一个过程,首先要把设计本身的问题弄清楚。目前人们并不认为设计有多么重要,绝对不会想到有些火灾是因为设计而引起的。你看我们国家在建筑中发生火灾所引发的人员伤亡,几乎都是因为通道设计不合理而造成的。但是没有一人来追究设计师的问题,或者设计的问题。

曾 辉:

批评并非单纯批判别人,贬低别人,抬高自己。“批评”的本意,包含有表扬和自我表扬、批评和自我批评,它是平等、互动的交流。“批评”一词中的,“批”,是比较、互动、沟通,“评”是“言”、“平”,就是平等对话。设计批评是对设计的正面直视。设计的本质、设计的价值和设计的问题,通过批评解剖出来之后加以传播,让社会得以了解,让政府、让企业得以认知。设计不仅仅是一个学科,它应该是一个产业。设计产业在整个社会经济链条里,目前的地位份量不够。我们现在很少去评估设计在市场里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我们也很难去衡量国民经济总产值中经由设计所创造的真正价值有多少?国家统计局没有做过这方面的分析。日本、欧美国家把设计提高到促进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产业层面。尤其英国政府主导型的产业政策,对设计的支持力度相当大。而我国目前还缺乏对设计产业的政策支持。比如税收对设计产业,几乎没有什么扶持。作为服务业,设计业等同于娱乐业的纳税方式。

设计是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的一部重要引擎。韩国有一个产业资源部,下设设计产业振兴院,作为支持整个设计产业的机构。资料显示,从2001年到2005年,韩国政府用五年时间投资七亿美金,用以扶持企业设计推进或相关设计产业机构。而我们的设计产业架构还不完善。多数设计机构,是作坊方式,各自分散经营,没有形成团队,没有形成共同的行业利益。竞相压价、恶性竞争成为普遍现象,短时间内很难解决。我国也有一些设计协会或类似机构,但大都不具有权威性。行业价格没有设定统一的参考标准,而且即使设定了,也未见得能推行。由此可见,我们目前整个设计产业的生态环境不佳。在这种设计产业环境中最容易产生近利心态,导致整个设计价值无从提升,设计人的价值和地位单薄,只能从个体角度上宣传自己。从产业的细分化的角度来讲,设计在整个产业链条中,没有成熟到与其他社会经济链条环节均衡发展;从功能化的角度来讲,设计没有遵循品质均衡的原则来执行。要想让设计产业有可持续的发展,我们除了要重新建立设计人才的培养模式,还要整个市场建立起对设计品质的认知模式。我们的市场对设计品质的评判没有标准,参与设计评判的决策者,是政府人员,是企业老板,而非设计专业人员。由非专业的人,特别是缺乏设计功能与审美意识的人来决定专业的价值和品质,自然容易导致设计产业处于低迷状态。现在企业和政府对待设计产业政策与管理并没有明确的概念,因此我们要通过设计批评的方式来倡导设计的价值,来发掘设计本体的本质性问题。只有这样,通过有效的传播,才能让社会、企业对设计建立起较为深入的理解。

实际上,由于今天设计思想的淡化,设计界对本身的关注都远远不够。不少设计师终日埋头苦干、挣钱糊口。如果设计师自己都不整理自己的花园,很难想象业外的人能对设计有多大的理解和关注。我们只有从行业内部觉醒,倡导设计批评,推动设计观念的进步,为中国未来的设计发展打下理论的基础。无序、浮躁状态下的中国设计产业,靠消极观望、坐等没有希望。我们必须要通过自省的方式,建立起我们的自我意识,提高设计进步的加速度,为下一阶段的飞跃做好积累和准备。发展繁荣正常的设计批评,通过对设计本体问题的研究,让设计思想为设计产业提供一种指导性概念,提供一种推动力,这对中国设计发展将起到一个非常好的作用。

何 洁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装潢设计系主任)

设计师,要有责任感,也就是说要树立职业道德观,对你的作品,对客户及受众,社会与生存的环境负责。美的传播者是高尚的,肩负着一种责任,一种使命,这是动力,不仅仅为功利所驱使。艺术设计空前繁荣,同时也暴露出不少问题,其表现出来的无序和造作,拿来和浮躁,值得大家深思。相互否定、自我炒做、粗制滥造、急功近利,污染着设计事业及设计师健康成长的环境,今天提倡设计批评是很有现实意义的。我们可以把“批评”看作是一面镜子,当然是两面的镜子,批评可以畅所欲言、品头论足,进而举一反三,大家唠唠叨叨为了一个目的-使你学会科学的看问题,顺耳的要听;使你学会冷静,逆耳的也要听,是对你的鞭策。当前急需倡导这样一种学术氛围,对黑白、曲直、丑美、旧新、是非,静下心来,通过思考,弄清我们的现状、发现存在的问题、找出解决的办法、明白发展的趋势,从而端正我们的心态,摆正我们的位置。批评不是简单的寻找一个答案,确定一个标准,而是为了营造一个严肃活泼的学术环境。怎样思维,怎样创意,怎样将理念转化为符号,怎样使符号准确传达思维内容,从而怎样以美和个性的视觉语言赋予作品强大的生命力,体现其应有的社会价值,推动社会的文明进步,这些都需要“批评与自我批评”。

门已经打开,信息呈爆炸状,日益恶化的环境,这个思潮,那个时尚,国内、国际、民族、地域,总之,解决这个问题十分需要“批评”。设计的观念、设计的目的、设计的方法、设计的价值,应在不断“批评”中加以逐步澄清。中国的设计师要树立自己的国际形象,需要大家共同精心呵护“批评”。

吕敬人(中国青年出版社编审)

我是在第一线从事实际工作的,经历了从七十年代至今的中国设计过程。与前些年相比,现在人们开始意识到设计了:家居、装修、形象美容、服饰配置、环境绿化等等,生活中处处存在着设计。中国设计文化历史悠久,故宫曾经办过一次清代包装展览,可以说是艺术与工艺的完美结合,很精彩,大家为之感动。自古以来设计讲究以人为本,除美感之外,还非常注重功能。到底什么是设计?设计就是赋予人一种诗意的生活环境;这种环境令视觉愉悦,身体心灵得到享受。比如你坐一张椅子觉得舒服,看一个标志也觉得舒服,读一本书备感享受……能为人创造一个诗意的空间,就是设计。设计是随着我们的社会和生活需求的进步而发展的;它为我们创造一个更有序的生活环境,更有序的美感享受;设计本身就是为人所有。它应该人性化、人情化。

设计要有思想。青年出版社出版图书,是为我们青年人赶上时代发展提供精神动能,少儿出版社为儿童提供培养求知和善良心灵的园地。书的设计要给人以美感,注重人性化。没有设计感的书籍、信息传达不畅的书籍大量积压,卖不出去,造成人力资源和纸张的浪费。书籍设计是信息传达的重要桥梁,使这个载体更快捷、更有趣、更有序地传达信息,这是我们要研究的书籍设计课题,包括信息传递形式、可读性、可视性,设计中注入时间、空间和事件等等。但是,我们的艺术设计教育往往注重表面技巧的训练,而忽略设计和人的关系,和现实社会的关系。书籍设计人员一旦进入社会就负有对社会的责任、对客户的责任、对读者的责任,不能只以自己为中心,而不顾社会公众要求。怎么通过我们的设计来传达中国的文化特征,既保留传统又延伸传统,设计的责任是将传统与现代连结起来。从农业社会走到了半工业半农业社会,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过去我们一味地只突出政治,一切为政治服务,人们不敢追求美,谈设计色变,老百姓对设计概念很麻木。如今政府还不能理解、支持设计的话,我们设计师再拼命干,也还会出现那些无环保概念的垃圾箱设计、不伦不类的车站建筑设计、无法辩认的公共指示标牌设计……。我想政府现在对设计批评已有所认同,就像这次国家大剧院不同意见的争论,这是件好事。人们对设计更多关心,政府也意识到设计里面还有那么多学问。体制的改变是我国设计走向国际化的前提,是使我们保留更多具有民族个性设计的前提,是更多的设计师走向市场的前提。设计不单是一个经济行为,更应该是一个创造行为,它使我们的自由竞争和设计空间更大,而竞争带来设计的繁荣局面,也带来了百花齐放具有个性化的设计成果。因此政府行为的改变,设计批评的提倡,是我国的设计上台阶最为重要的保障。我们有些设计师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太肤浅,奉行抄来主义,对国外艺术流派发展过程不研究,一概拿来主义。我觉得文艺理论探讨、设计批评可以给我们带来一个好的风气,一个自由的学术气氛,让设计界通过自由的交流,有一个取得共识的机会,而不是背后贬损他人,推动中国设计持续、健康地发展。

严 扬:

设计要考虑到用户的需要。丹麦有一套书——这套书是针对什么设计的呢?从丹麦到瑞典有一条高速的船,这套书就是为船上的乘客设计的。大小可以放在口袋里,内容正好能在从丹麦港口上船到瑞典下船的三个半小时内看完。行船有颠簸,运动状态中读书跟伏在书桌上看书是不一样的,光线始终在变化,字体的大小都须经过测试。这套书选题非常广泛,由于坐船的许多是商人,所以在港口大量出售的这套书,从选材、到开本、到厚度、到内容、到里边的版式,非常有针对性。这套书书皮很结实,书页纸张比较差,但实用性非常强,客人看完后都不带走,可以重复使用,利用率比较高。另外内容也不那么严肃,通常没有太多的保留价值。这点也比较有意思,书也应有相对明确的时效性。

吴 勇(吴勇设计工作室总经理)

设计是大众艺术,是为大众服务的艺术。在经济高度发达的地区,生活中的设计无处不在,甚至它能倡导或改变某种生活方式,提高生活素质和品位,直至可以影响到一个国家整体形象。我国经济突飞猛进,在这种状态下,人们的软思维比硬经济稍显滞后。长期的封闭思想,使得人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匮乏无力。设计的重要性还不为人广泛领略和接受。整个设计界鱼龙混杂,会操作电脑就可以自称为设计师,缺乏规范,混杂不堪。突出了设计的经济能力;忽略了其创造力,把它当作赚钱的手段,大批“行活”流行于世,模糊了人们的眼睛,以讹传讹。形成了你给了钱我就投其所好;我给了钱你设计就得听我的。失去了一个真正设计师的责任心。没有分析市场、引导客户、开拓新观念,把真正的创造力奉献出来。这是需要抗住短期效益做出牺牲的行为。这种局面在恶性循环,污染了我们的视觉,大众的视觉,给真正的设计师或真正要做一番设计事业的人们造成了障碍,形成了压力。这样设计越做越掉价,越做越失去它本质的意义。所以在2000年我设计了一组海报“提倡设计”,目的在于倡导一种真正的良性设计运动,呼吁设计师的良心,把好的设计作品拿出来,只有良性循环起来,我们的创作环境才更有利,人们才能享受真正的设计带来的新意生活。

王燕来(北京图书馆出版社综合编辑部主任)

我只能算个设计爱好者,我这爱好与《装饰》杂志分不开。大概在1982年,我在邮局看到《装饰》杂志。当时,没有其他设计方面的刊物,比如广告、平面,包括工业设计方面的内容,在当时《装饰》可能是惟一的杂志了。普通民众的观念、审美,当然需要培养、提高,民众可以从许多社会资源学习。比如前几年家庭装修都学港台的KTV包间和酒吧,现在呢,像宜家这样的地方,担当起设计审美培养的角色了。在宜家人们不仅在买家具,而且在学习设计观念。现在我们设计师的任务,是要提高国内的整体设计水平,向社会进行普及设计的思想。现在的社会环境对设计重视不够,设计界本身也负有责任。曾看到日本出过一些书,像《日本的色彩》、《日本的样式》等,提炼了日本民族的一些优秀设计。我们是不是也应该关注中国的传统设计?这样的书对普及设计理念很有帮助。

曾 辉:

过去文艺批评主要包括美术批评和文学批评,相对成熟,有时候甚至比较激烈,直捣思想层面。整个设计学分为史、论、评三部分。设计批评最本质的应是倡导设计思想。由于设计的特征,决定了设计批评并不建立在单纯文本之上,即不仅停留在理论表述的模式上。对设计批评产生的困惑是缘于对它的模糊认识。真正的设计批评是学术研究的一个重要部分,设计批评家从功能问题出发,从经济学、美学、社会学等角度分析问题。实际上,任何人都可以成为设计批评家,设计批评更需要设计者自身也投入进来,使设计批评的基础更广泛,批评更具有社会意义。学术性的批评也需要有不同的声音,有争论,有冲突,才能更好地认识真相,求得发展。也许设计批评更多关注的并不是答案,而是思考的方法,是设计的思维方式。

设计的一般原则教案范文第4篇

【教学目标】

1、感受蛋壳,学生学会欣赏神气活现的蛋壳造型,并且使学生学会用彩纸和多种材料进行蛋壳作品创作,动手创作自己喜欢的蛋壳小玩具或其他工艺品作品。

2、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创新能力和动手创作能力,从而使小朋友更加热爱生活。

【教学要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学会创作多种蛋壳造型,动手创作自己喜欢的蛋壳工艺品或其他作品。

【教学重难点】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孩子们能动手创作出属于自己的蛋壳作品或其他造型,培养孩子们对美的向往和追求。

【教学用具】

蛋壳、彩纸、彩色卡纸、剪刀、彩笔、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工艺品诱导,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看不同造型的工艺品

问:小朋友们这些工艺品造型美吗?(美丽)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创作自己喜欢的蛋壳造型工艺品好吗?(好啊)那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十课《有趣的蛋壳造型》。

二、 出示教学目标

1、 学习了本课内容,使学生学习欣赏神气活现的蛋壳造型,并且使学生能动手创作自己喜欢的蛋壳工艺品或其他作品。

2、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创新能力和动手创作能力,从而使小朋友更加热爱生活。

三、讲授新课

1、展示各种蛋壳工艺品,激起学生学习兴趣,深知制作材料。

师:孩子们,咱们一起仔细观察一下,做这些工艺品需要哪些材料呢?

生:? 蛋壳、彩纸、彩色卡纸、剪刀、彩笔、胶……

师:孩子们真聪明,打开课本第十课《有趣的蛋壳造型》,仔细看书上的蛋壳工艺品,其中哪个工艺品介绍的最详细呢?

生:公鸡蛋壳工艺品

师:好,我们就拿公鸡蛋壳工艺品为例 制作一下好吗?

生:好

2、学习蛋壳造型的基本技法。

a、先拿出蛋壳,擦洗干净。

b、拿出彩色卡纸,选出自己喜欢的颜色(一般为蓝色),做出一个漂亮而结实的底座。注意把蛋壳的破损处粘贴在底座的中间或后面,这样蛋壳美观又能站立起来。

c、在不同的颜色的彩纸上画出公鸡的鸡嘴、鸡眼、鸡冠、鸡翅、鸡尾等,用剪刀慢慢的剪下,剪的时候注意手指离剪刀远一些,照着书上的造型把它们粘贴到相应的位置。

d、最后要整体协调一下,使自己的作品造型更美观。

3、巧设比赛,激发孩子们的小学创作的兴趣。

分小组比赛,用自己手中的材料制作自己心中喜欢的蛋壳造型工艺品,看哪一组孩子们做的又快又美观。

4、知识拓展

孩子们,今天表现很出色,我们学习了蛋壳造型的制作,很有趣吧!在我们的生活中,每一样事物都是很美、很有趣的。以后通过咱大家的共同努力创造,打造我们更有品味的生活。使他们变得更美观,使我们的家园更美丽,使我们的祖国更富饶,使全世界都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课堂作业】

制作一件自己喜欢的蛋壳造型工艺品。

【板书设计】

第十课? 《有趣的蛋壳造型》

一、蛋壳造型设计

二、大小适中的底座

三、有序粘贴

四、整体协调

【教学后记】

设计的一般原则教案范文第5篇

关于设计目的的探讨一直伴随着现代设计发展的整个过程,如今无论是设计师还是用户都已接受“设计要体现产品的实用性、审美性和经济性”的观点。然而设计在实现这些目的的同时却依然存有很多不尽人意的问题,如产品质量问题带给用户的身心伤害,无节制生产造成的社会资源浪费和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德国伟大哲学家歌德曾这样描述:“理性知识的运用带来了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人类试图用理性准则来统摄一切。把科学、技术领域的原则无限地(曾经有效地)运用到道德的、艺术的领域,结果导致了现代性的危机”。[1]在现代设计的发展历史中有很多言论表明设计伦理的演进是推动每个时期设计发展的重要的隐形方向标。

一、平等与尊重——现代设计的伦理根源

19世纪60年代,英国一批艺术理论家和建筑师对设计目的与生产目的进行反思,认为设计应为大众服务,设计应关注工人的尊严。而这个观念也成为后来工业美术运动的思想根源。英国著名评论家约翰· 拉斯金在1853年发表的《哥特式的本质》中提出,“如果我们是一个人,那你就不能把他变成工具。让他开始想象、思考、尝试着做一些有价值的事情……显示出他自己的尊严”,[2](P89)他提出设计的三条规则,从欲望节制、劳动节约和设计原创三方面体现他对消费者、劳动者和设计职业素质的思考。现代设计史先驱威廉· 莫里斯,秉承恩格斯的“情感社会主义”的思想核心,认为设计师最重要的使命是“人们可以开心工作,不再匆忙,制作出让我们自豪的货品”,而不只是“使所有人能够开心地购买物有所值的产品,快乐地装点他们的生活”,或让人们“可以开心地销售我们引以为豪、质优价廉的货品”[2](P89)。英国首位独立工业设计师克里斯托弗·德莱塞非常重视科学知识在工业设计中的应用,他提出,“一项明智的政策会使一个国家得到能有的一切财富,并且不用消耗超出必要的自然资源”。不仅如此,丰富的知识能让材料承载思想的痕迹,就会受人尊重并被赋予价值。[2](P97)

可见,在现代设计发轫之时,艺术设计已经有了对伦理问题的深入探讨。无论是拉斯金的设计三原则,莫里斯的设计使命,还是德莱塞强调设计中知识的重要性,无不体现设计目的的伦理关怀。服务对象的大众化,对人们生活工作质量的关注,对社会资源(劳动力)和自然资源的节约意识都体现出设计满足“平等和尊重”的观念。

二、质量的提升——20世纪上半叶设计伦理的新变化

19世纪著名哲学家费希特曾在他的经典之作《伦理学体系》中提到,“人有一种即使不算最高尚,也是最重要和最高级的东西,即认识。”但是,“认识永远只是达到目的的手段”,“如果没有善良的意志,认识就没有内在的价值……对于理性存在着的共同体来说是没有什么用处的”[3]。1907年,德意志制造联盟成立,时任贸易局官员的赫尔曼· 穆特修斯正是持着这么一份善良的态度在《德国工业联盟的目标》明确指出“高效率的大规模商业对可信赖的良好品位的关注是任何出口行为的先决条件。”[2](P83)穆特修斯对产品设计质量的高度重视,并把设计的精神价值、原创性和对用户的服务作为衡量产品质量的标准。比利时杰出设计师亨利· 凡· 德· 维尔德从产品特征上关心用户,呼吁“始终牢记产品应该易于使用的特征”。阿道夫· 卢斯从产品装饰上反思用户需求,他在1908发表的《装饰与罪恶》中认为装饰“本身也是一种罪恶”,他破坏国家经济,阻碍文化发展。现代建筑大师勒柯布西耶则从服务对象上来关心用户,他在1923年出版的《走向新建筑》提出,“为普通人,所有的人,研究住宅,这就是恢复人道的基础,人的尺寸,需要的标准,功能的标准,情感的标准。”[4] 20世纪20年代,美国汽车大王亨利·福特提出男人“享有更多闲余时光来与家人共同度过,家庭生活也因此而更加健康。”[2](P89)这种生活模式影响美国几代人以及其他国家人们的消费价值观。

综上所述,20世纪上半叶的设计伦理诉求不仅坚持和巩固19世纪末“平等和尊重”的维度,如勒柯布西耶的新建筑论、卢斯的装饰罪恶论,而且在此基础上有了新的变化和深入。无论对设计精神价值、原创性和对用户的服务的强调,对产品易用特征的关注,还是对健康家庭消费模式的展望,这些变化无不说明设计行业应持有不变的善良态度,通过提升设计服务质量,使大众获得高质量可信赖的产品从而感受社会对个体的尊重。此时设计已不只是工业化的产物,而是能主动地构筑良好的人文环境,建立互敬互爱的社会风尚的途径和手段。

三、人权和责任——二战后设计伦理的反思

20世纪60年代,随着女权主义运动的兴起,在设计界开始关注女性问题。阿尔弗雷德· 沃纳在1963年11月号《美国艺术家》描述到:19世纪末之前,只有男性能进入艺术学院,仅有少数女性化妆成男性混入其中。后来随着工业设计教育艺术进入综合性大学后,男女共校的设计学生既可以分享大学社区充分的竞争,又可以享受大学社会生活的乐趣。1964年,爱德华·卡朋特在畅销书《女性的奥秘》中发表了《陈述:女性设计》,文中提出当时一些公司对女性设计师截然不同的态度,很多雇主不愿意雇用女性。但也有公司如通用录用了所有他们能够获得的有能力的女设计师,试图在男女之间找到一种平衡。不可否认,她们的加入使设计更加丰富、多样和人性化,她们的作用逐渐受到用户的肯定。70年代,著名设计师维克多·帕帕奈克在《为真实的世界设计》提出他对设计师责任的看法:“设计之前很长的时间里,他的社会和道德判断就必须起作用,从而来判断他的设计或再设计是否站在社会利益这一边”。他深入阐述设计师的责任的范畴:“不仅要对差的设计负责,还要对没有履行责任负责;由于抛弃了责任,没有发挥他的创造性才能而负责,‘没参与’或者‘敷衍了事’而负责”。同时,帕帕奈克扩大了设计服务的对象,他强调安全设计,为穷人、老人、孕妇和被社会疏远而倍感孤独的年轻人设计。

可见,二战后人们对设计伦理的思考既有新的课题,也有对设计本质问题的再思考。社会不仅开始关注设计中的性别问题,关注女性在设计中的独特性和女性群体的价值体现,而且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关注也逐渐增温,体现出设计的人道精神。而帕帕奈克对设计师责任的再思考,则超越了设计领域的界限,把责任扩大到更为广泛的社会问题,对设计师提出更为严格的责任要求,促进设计师成为对社会发展中有担当的进步群体。这时,设计已经成为推动社会文化各个层面的一股强大的新生力量。

四、人道精神的确立——信息时代的设计伦理诉求

到了80年代,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人类全面进入了一个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化、网络时代。对于突如其来的新时代,人们充满期待又感到陌生。当代设计方法研究的先驱,英国设计师约翰·克里斯托弗·琼斯于60年代开始就一直倾力于设计程序的研究,他在工程设计和工业设计领域力倡人机工程学和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方法,力图融合理性和直觉,通过将设计的程序变得合理、合情,又不乏创造性和想象力,从而消除人们对新环境的陌生感。同时,这个时期设计师对那些容易被忽视的用户给以更人道的关注。美国著名建筑师R.L.麦斯为设计师树立了榜样,被称为“真正的人道精神的设计师”。他于80年代初期提出“通用设计”,即不管这些人的年龄、身份和能力,设计师应尽可能多地为人提供美的产品和环境。进入90年代,设计师更加关注环境问题。70年代一系列“能源危机”的爆发,逐渐验证了帕帕奈克的观点“设计的最大作用并不是创造商业价值,也不是包装及风格方面的竞争,而是创造一种适当的社会变革过程中的元素”。80年代人们用“程式化”生态设计来解决环境问题。90年代,意大利知名设计理论家埃兹奥·曼兹尼提出从可持续发展角度来考虑环境政策,减少一次性物品,在设计整体层面上赋予可持续发展社会以新的形式。

21世纪,随着信息网络的快速发展和普及,世界各国的信息互通更加畅通和快速,地球变成了一个小村庄。设计师重回原点再次考虑人最基本舒适的感觉,呼吁要重回自然与创建现代自然,提出设计应是一种舒适的记忆。人与企业冷机器的对抗使设计师更加关注人与环境的关系,他们开始致力于人机界面设计和用户体验设计的研究。企业要杜绝伪劣产品,加强审美自律和社会他律。在数字化媒体环境中更要注重设计的大众性和社会服务功能,在进行享乐化设计、科技化设计和虚无化设计的同时要加强道德建设,提倡科技文化和人文精神,注重设计的和谐价值和伦理价值。

五、设计伦理演变概述及其对中国设计的启示

从设计伦理的演变进程我们可以发现设计伦理的研究是建立在伦理学基础之上,将人类普遍的道德规范或伦理观念与各种社会关系通过人的思维意识,并运用一定技术手段作用于设计活动的一门边缘性应用学科。[5]其研究范畴涵盖了生态、经济和科技伦理学等学科。它反映的是在人类社会的复杂体系中,以设计与道德的关系为主题,通过工业产品这一媒介,对人的心灵、情感、理智的探讨;反映人与人、人与物、人与自然的道德关系;也反映在消费社会里,设计者与消费者如何自觉遵行道德规范和准则以及法律条文。[6]纵观经典设计著作中作者所传达的设计伦理,我们发现随着时代的进步,设计行业的发展,设计伦理的演变存在一定的规律和特点,即设计伦理主要内容范畴的相似性和周期性以及设计伦理内容的延续性和深入性。

回顾中国现代设计的发展历程,尽管在较短时间特别是近十年设计获得快速发展,然而不可否认,我们在设计范围、形式和技能等全面赶超西方设计的同时明显地感受到设计表象背后的由设计伦理设计理念驱动下的设计软件系统的不足,如设计质量的信任危机、设计目的的商业利益取向、设计消费态度中的攀比心理、设计理念与设计行为的不一致等。英国著名哲学家培根曾提到,人们的需求需要用“人性和慈善”来引导,以满足人们需求为己任的设计行为更应该如费希特所言“只有行业中的人持有不变的善良态度,行业知识才能保证对社会产生正面的影响。”设计致力于改善我们所生存的物理环境,同时也有利于改善我们心灵环境。“伟大的设计人人有责,它不只是设计师的事情”。[7]优秀的设计不仅靠敬业的设计师、专业的设计团队,最重要的还要靠社会公众的共同努力和积极推动。在经济、科技、文化快速发展的中国,我们在争取产品设计质量与西方发达国家接轨的同时,更要注意对设计内涵、设计伦理这些真正掌舵设计健康发展的深思。

注释:

[1] 陶云:《西方艺术设计流派和设计思想》,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48页。

[2] 许平、周博:《设计真言》,江苏美术出版社2010年版。

[3] [德]费希特:《伦理学体系》,梁志学、李理译,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第360页。

[4] 奚传绩:《设计艺术经典论著选读》,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97页。

[5] 赵伟军:《伦理与价值——现代设计若干问题的再思考》,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0页。

[6] 刘佳:《感·悟·设计》,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年版,第82页。

[7] [美]罗伯特·布伦纳等:《至关重要的设计》,廖芳谊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71页。

曹盛盛: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讲师

责任编辑:李 雷

设计的一般原则教案范文第6篇

学号:11501740226

姓名:谭彬田

摘要:谨慎性原则是企业会计核算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之一,较早的得到了各国会计界的认可。我们应在充分了解谨慎性原则应用的优点和缺点的基础上,更好地在会计工作中应用谨慎性原则,以扬长避短,发挥其最大作用。本文就其在会计实务中的应用做了一些分析。

Summary: One of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prudent accounting principles to be followed in the enterprise, has been recognized earlier national accounting profession. We should fully understand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 application of the principle of prudence, based on a better job in accounting principle of prudence, to avoid weaknesses, play to their maximum effect. In this paper, its application in practice of accounting

关键词:谨慎性原则 应用 会计

一、谨慎性原则的概念

谨慎性原则又称稳健性原则,是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之一,是针对在会计环境中存在的不确定性因素,会计要素的确认的精确性受到影响,会计人员对某些经济业务在不同的处理方法的程序可能选择的情况下,不影响合理选择,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时,应用谨慎的职业判断和稳妥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处理。凡是可以预计的负债,损失和费用,我们都应该用相关的准则进行充分的记录和确认,而对没有把握的资产和收益,则应当按照相关的准则少计或不计,以免使会计报表所反映的会计失真,从而造成的会计信息使用者乐观预测或者盲目决策。其本质就是资本保持资本维持。由于谨慎性原则充分考虑了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而不考虑可能取得的收入和收益。就使得会计信息比较稳健。

二、我国企业运用谨慎性原则的必要性

我国企业是在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中间摸爬滚打起来的,国外是市场经济,国内是计划经济,当年我们是在两个的夹缝中实践。改革开放最重要的成果是确定了市场经济,从“计划经济”到“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再慢慢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是一个了不起的过程。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五大以来,我国企业发展迅速,特别是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增强。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已成为企业经营状况的晴雨表,市场的好坏直接影响企业的发展,目前会计环境中还存在大量不确定因素,并且经营风险较大,所以会计信息使用者更加重视与不确定性相关风险信息的揭示,从而,谨慎性原则的应用成为必然。在当前,随着经济形势的发展和变化,会计准则国际化的趋势已经趋于明朗。我国目前要尽量与国际会计准则保持一致,不能照搬,要坚持本国特色。因此,在当前形势下我们强调突出谨慎性原则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三、谨慎性原则在企业会计中的主要应用

谨慎性原则在我国的运用呈阶段性发展。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市场化程度的提高,企业所处的客观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越来越高,会计信息使用者更加重视与不确定性相关的风险信息的揭示。现阶段谨慎性原则在我国企业会计中的运用可以归纳如下方面:

(一)从资产方面来看。谨慎性原则要求充分预计可能的损失和费用,避免虚计资产价值。

(二)从负债方面来看。谨慎性原则要求企业在确认与计量负债时,应避免延缓确认负债和

少计负债。

(三)从收益方面来看。谨慎性原则要求企业不预计可能发生的收益,即在确认和计量收益时,取其迟而不取其早,取其少而不取其多。

(四)从财务分析方面来看。谨慎性原则在财务分析中的应用主要是就短期偿债能力、企业资产运营效率等进行初步分析,旨在分析谨慎性原则在中国目前财务会计中的运用情况。

四、谨慎性原则在企业会计中运用的两面性

谨慎性原则运用体现于会计核算的全过程,包括会计确认、计量、报告等各个方面。但是,在所有会计原则中,谨慎性原则是最具有争议性的。

(一)谨慎性原则的优点

企业运用谨慎性原则,通过适度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合理确认费用、谨慎确认收入,挤干资产中的“水分”,夯实利润确定基础,使企业所提供的会计信息更加稳健。实施谨慎性原则的好处主要体现在:①考核经营者真实的经营业绩,评价其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有利于保护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利益;②企业生产经营面临风险和不确定因素,实行稳健会计有利于企业增强抵御经营风险能力,提高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③谨慎性原则对企业面临的风险进行充分估计、可以减少决策风险,因而适度谨慎性原则有利于保证会计信息质量,增强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

(二)谨慎性原则的不足

1、确认与计量难度较大。由于我国目前资产信息、价格市场机制尚不健全,加之债务企业和被投资企业财务状况及持续经营状况很难认定。实际操作主观性很强,受会计人员业务素质、职业判断能力影响,会计信息很难验证。

2、计提被滥用,因为资产减值准备的具体比例由企业自行确定,而上市公司持续经营两年亏损将ST处理,三年连续亏损将停止上市,上市公司就可能少提减值准备虚增利润,而有些上市公司股东为了逃避债务而多提减值准备。同时可能会产生前期谨慎后期不谨慎,或前期不谨慎后期谨慎自相矛盾的情况。

3、现行税法对税前列支的费用规定有别于会计制度的规定,当计提减值准备时,还需补交所得税,增加企业现金流出,限制了稳健性原则的运用。并且谨慎性原则与配比原则、历史成本原则、真实性原则,权责发生制原则、可比性原则、一致性原则存在相冲突的方面。

4、有的资产按历史成本计价,有的资产按市价计价,缺乏一致性,当市价高于成本时资产负债表不能反映资产的真实价值,可能会歪曲企业的收益状况,在短期内延缓国家

税收,而且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管理者不能做出最优决策。并且在不同企业实际运用不均衡,只在上市公司计提减值准备,而占国民经济主导地位的非上市国有企业未明确规定。

谨慎性原则屡遭诟病,其主要原因还在于其在实务操作中的主观随意性,以及如今演化成为部分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甚至利润操纵的工具。

五、实施谨慎性原则应注意的问题

(一)体现谨慎性原则的会计准则和制度的相关条款应尽量具有可操作性。从我国现有会计规范看,有些体现谨慎性原则的具体方法操作性是比较强的,如后进先出法、加速折旧的方法等。但企业会计制度中关于资产发生减值的判断标准不够明确,特别是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资产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使得作为决定资产减值准备数额决定因素的“可变现净值”的确定较为困难,这为企业利用谨慎性原则进行操纵留下了一定的空间。因此,应就“可变现净值”的确定问题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具体标准,以指导企业的会计实践。

(二)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为谨慎性原则的正确运用奠定基础。任何会计原则、会计方法在会计实务中的贯彻和运用都离不开会计行为的主体——会计人员。鉴于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中“可选择性”的范围日益扩大,尤其是如何保证会计人员在应用谨慎性原则时把握好“度”,这就要求会计人员必须提高职业判断能力,使其能够准确把握谨慎性原则的实质,在对不确定性的事项进行估计和判断时,力求客观和公正,避免主观随意性。

(三)充分发挥独立审计的外部监督作用,为谨慎性原则的正确运用构造“防御”体系。为防止企业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不用或滥用谨慎性原则,应加强以独立审计为核心的外部监督体系,确保会计信息的公允性和谨慎性原则的合理运用。

(四)将谨慎性原则的运用与会计信息的充分披露有机地结合起来。谨慎性原则的运用首先是对会计领域中存在的不确定性事项进行判断时所体现的一种态度;其次,才表现为一系列的具体会计处理方法。不同的判断会导致其对方法的选择,当然也会导致不同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其结果最终会影响到信息使用者特别是外部信息使用者的决策。因此,凡是与谨慎性原则运用有关的、会影响投资人和债权人等信息使用者对目前和未来理性判断的信息都应在财务报告中作出全面陈述,包括体规谨慎性原则的若干具体会计处理方法应用的背景、产生的影响等。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6.2。

[2]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6.10。

[3]徐春雷,《如何正确理解和运用谨慎性原则》.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4]李木留,《完善谨慎性原则促进企业发展》.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上一篇:十九大报告解读学习范文下一篇:苏教版五上教学反思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