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学的目的范文

2023-09-18

统计学的目的范文第1篇

和谐共生,是当前社会发展的潮流;高效低能耗的生产生活方式,成为人类正在追求的目标。“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又一次重大进步。发展低碳经济既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国家权益和人类命运的全球性革命,又是全球经济不得不从高碳能源转向低碳能源的一个必然选择。

2007年我国颁布的《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明确提出了要发展低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改善能源结构。

2008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在当前全球金融危机和经济放缓的形势下,要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

2010年全国两会3月3日和5日召开。今年政协的“一号提案”关注发展低碳经济。

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上,发改委也表示,中国将采取四项措施大力发展 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并在低碳能源上推出多项措施

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先后做出多次批示,要求将发展低碳经济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的着力点和抓手,继续发挥改革开放“先试先行”排头兵作用。

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中国为遏制全球气候变暖、促进节能减排作出了十分重要的贡献,国际社会有目共睹。

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目前面临着碳排放这一严峻的环境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只靠改善城市的生产和消费方式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切实解决农村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积极引导农民过低碳生活。农村能源是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物质基础,农村能源低碳化是大势所趋。所以进一步转变农村传统用能方式,开发农村新能源,是支撑农村发展、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战略措施和重要任务,也是发展低碳经济与科学发展的新兴产业。

因此,这次三下乡调研活动对农村能源低碳化,积极引导农民过低碳生活具有极其深刻的意义,并且很好地体现了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

二、调研的目的 1调研配合“三下乡”活动队伍的其他板块,更有针对性、更为具体化地开展调研活动,促进此次活动主题的深化,进而更好地完成此次“三下乡”活动的目标和任务;

2通过调查,了解在农村能源低碳化的贯彻情况。通过分析总结发现在贯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对农村经济带来的影响。 提出发展的新思路、新措施,为弘扬十七大精神,实践科学发展观,推动农村能源低碳化出谋献策。

3 在新时期、新阶段下,切实贯彻党的群众路线,

4 让广大知识青年对低碳乡村有更深入系统的了解:关注农村教育、农村能源和农村社区发展,理论联系实际,积极投身于农村低碳志愿服务活动中,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同时也让当地群众更深刻的了解党、了解国家政策。

5 使广大知识青年更好地体验农村生活,融入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进程当中,积极提高自身社会交际能力,培养艰苦奋斗的精神。并力求通过调研实践活动对团队成员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升华队员的思想水平,增强队员的政治觉悟,进而深刻理解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

统计学的目的范文第2篇

为贯彻落实,福建港口铁路支线建设指挥部下发的《关于做好应急演练的通知》我湄洲湾南岸铁路支线项目部于今日组织开展,驻地火灾事故应急预案演练,下述几点要求:

一、演练目的

1、通过本次演练提高全体员工消防安全知识与应变自救能力,增强员工消防安全意识与责任感,提升员工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2检验预案。通过开展应急演练,查找应急预案中存在的问题,进而完善应急预案,提高应急预案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3验证应急预案的可操作性,确保本次演练取得实效,切实抓好演练各个环节。

4、完善准备。通过开展应急演练,检查对应突发事件所需应急队伍、物资、装备、技术等方面的准备情况,发现不足及时予以调整补充,做好应急准备工作。

5、 锻炼队伍。通过开展应急演练,让全体人员进一步掌握消防设备的使用,参与单位和人员等对应急预案的熟悉程度,提高其应急处置能力。

二、演练要求

1、由安质部宣读演练方案提出工作要求,并让全体员工明白此次演练的重要性与基本步骤

2、演练前要求员工明白消防设施的正确使用方法,分析驻地应急环境条件

3、由安质部阐述应急演练重要意义,讲明演练程序、时间、地点与纪律要求,以及人员疏散路线到达集中地点等。

4、落实职责,要求各个小组成员明确责任分工。 根据要求今天指挥部领导亲自到现场督导消防演练,见证消防演练的灵活性,实用性,是否按要求制定了方案,总结,演练过程中存在的不足的问题是否将预案重新修订。进一步加强的预案的可操作性。

演练总结

三、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及改进方向

通过这次消防演练,使广大员工能够有效应对突发性的火灾事故,提高应对安全生产事故的应急反应能力和处置水平,确保一旦发生重大安全生产事故,公司能够有效组织、快速反应、高效运转、临事不乱,最大限度地减少重大安全生产事故的危害,但在演习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和不足。

1、极各别参演人员演习态度不够端正,事故处置过程不够严肃,演戏的味道相对较重,对事故有序处置的紧张状态味道不足。虽然是事故演练, 也要当成真的来演,否则,一旦真的发生事故,就会漏洞百出。这也是对 演习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的表现,必须克服。

2、部分参演人员对演习方案不熟悉,不能顺利投入演练在演习过程中,体现出部分参演人员对演习方案、演习过程和要求不熟悉,对自己的职责和工作内容认识不足,不知道该干什么,怎么干的现象,严重影响了演习质量。

3、信息沟通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各专业组还没有充分认识到信息交流沟通的重要性,在演习过程中存在各自为战的现象,

4、组织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加强本次演习过程中,组织体系还有些混乱,不能很好的驾驭演习的顺利开展,需要各单位认真总结演习经验,进一步完善应急救援演习的组织体系。

统计学的目的范文第3篇

怀特海(1861—1947年)是英国数学家、哲学家和教育家。他和罗素合著的《数学原理》标志着人类逻辑思维的空前进步,被称为永久性的伟大学术著作之一;他创立了庞大的形而上学体系,《过程与实在》、《观念的历险》等是其哲学代表作。《教育的目的》则是他有关教育的演讲论文集,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

全书一共六个章节,包括《教育的目的》、《教育的节奏》、《自由与纪律的节奏》、《技术教育及其与科学和文学的关系》、《古典文化在教育中的地位》、《大学及其作用》,涵盖了高等教育和中等教育。他主张教育应该充满生气与活力,反对向学生灌输知识,而应该引导他们自我发展;他强调古典文学艺术在学生智力发展和人格培养中的重要性,倡导使受教育者在科学和人文方面全面发展;他还重视审美在道德教育中的意义,认为受教育者“如果不能经常目睹伟大崇高,道德教育便无从谈起”。应该说,他的教育思想和我们现在所提倡的素质教育有许多不谋而合的地方。

英国哲学家怀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一书中说:“理想的消失是人类努力失败的可悲证明。在古代学校里,哲学家们渴望传授的是智慧,而在现代学校,我们降低了目标,教授的是学科。从神圣的智慧(这是古人向往的目标),沦落到学校教材知识(这是现代人追求的目标),标志了多少世纪以来教育上的一种失败。”“只要我们把智力教育仅仅设想为获得机械的智能或仅仅在于系统陈述实用的真理,就不可能有进步。”

观照当下的学校教育,正呈现出这样一种机械的、为人们所诟病的面目:正常的知识传承,往往变成机械的操练,坦诚的心灵交流往往变成枯燥乏味的训诫;以分数作为衡量学生好坏的标准,使学生在灌输中逐渐丧失了作为“人”的丰富性;以意识形态作为德育工作和历史教育的主要内容,使教育难以脱离政治的巢臼而面临学生人文理想与创造智慧的枯竭;以服务经济为主导的教育发展理念,又使教育在社会转型时期的大潮中沦为商品经济的附庸,失去了教育自身的尊严与规律,而教育却在盛世的喧嚣中沾沾自喜,抱着教育产业化的噱头寻找着权力的寻租——教育,正使我们的心灵不断趋向失衡而不知所措。 我们时常发现:有的学生在课堂上是那样沉默寡言,毫无生气,可一旦下了课,他东奔西跑,能说能跳,是那样富有活力、充满朝气,这无拘无束的课间才是他们最快乐的时候。也许我们的课堂大多时候都只是为了教而教,为了学而学。在课堂上,学生不是为自己活着,不是为现实活着,仿佛是为教材活着。我们的课堂脱离了现实生活,成了无源之水。学生认真听课的目的,也许只是为了回答老师的提问,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也许只是为了博得老师的表扬,抑或是为了给苦口婆心的父母一个交代。在这样的课堂中,哪会有智慧的火花迸发?哪会有快乐可言呢?

中国的教师作为知识分子的一部分,历来怀抱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职业传统,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人生的最高追求,将追求学识成就与国家的振兴联系在一起,并把这种理想融入自己的人格、信念、操守以及职业规范之中。然而,在市场经济体制变革的大潮下,这种信念与理想经受了前所未有的考验,教育这一“象牙之塔”面临着新的分化、蜕变,有的开始裂变甚至开始沉沦:那种以“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为荣的道德操守日渐泛商业化,工作以能否为自己带来经济收益作为是否成功的标志。而在教育教学中,教师把学生的大脑当作无生命的工具,当作一种僵死的物质,一种感受器,一种储存器,学生只是消极地接收知识,被动地接收知识,于是,任何知识、任何思想在学生的头脑中成为呆滞的、凝固的、冷冰冰的、没有感情的一种储存。学生也就没有活生生的生命个体,活生生的生命思维。

怀特海指出:“在普通的文化课程中,学生会对特殊的问题产生兴趣;同样,在专业学习中,学科外在的联系使学生的思想驰骋于专业领域之外更广阔的空间。”教育只有一个主题,那就是五彩缤纷的生活。但当下的教育没有向学生展现生活这个独特的统一体,受那种急功近利、简单化的影响,很多教师仅仅靠一次讲座,一堂观摩课,“企图通过一种虚幻的方法作出高明的概括。”这不是教育进展的方式。这种看似热闹的方式本质上仍然是一种“呆滞的思想”的体现。这种表演式的教学是一种作假,一种作秀,其所培养出来的人是“卖弄学问的人”,是分裂人格的人。

教育所要传授的是对思想的力量、思想的美、思想的条理的一种深刻的认识,以及一种特殊的知识,这种知识与知识的掌握者的生活有着特别的关系。在这个社会发展多元化,知识、技术更新换代频繁的今天,教师作为一个职业群体,应该承担起人类文明、人类智慧、人类先进文化的薪火传递者这一角色,在商业化的社会中树立起为人类文明已经所证明了的全新的价值理念和终极关怀意识,以全新的姿态投入社会实践生活,关注现实问题,并以自身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了解、参与,播撒民主的种子和自由创造之果,在未来建设者的心灵深处锻铸起理性与智慧之火,为我们这个民族培养更多的具有独立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怀特海认为,“教育的全部目的就是使人具有活跃的思维。”这是一个比传授知识更加伟大、因而也更有重要意义的目的。知识是智慧的基础,但知识不等于智慧。不掌握某些知识就不可能有智慧,但人们也可能很容易地获得知识却仍没有智慧。何谓智慧?在怀特海看来,智慧就是对知识的掌握或掌握知识的方式。显然,智慧高于知识,是人可以获得的最本质的自由。现代教育把知识和智慧对立起来,只注重知识灌输,忽视智慧的启迪,必然导致大量的书呆子和空泛无益、微不足道、缺乏创新的死板知识,甚至根本无知识可言。当着我们摆脱了教科书、烧掉了笔记本、忘记了为了考试而背得滚瓜滥熟的细节知识的时候,换言之,当着我们不是成为知识的奴隶,而学会了积极地创造知识和运用知识的时候,我们才最终拥有了智慧。

怀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中所提倡的“带着智慧进课堂”的思想依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辉。“过去的知识惟其有价值,就在于它武装我们的头脑,使我们面对现在。”“教育是教人们掌握如何运用知识的艺术。要使知识充满活力,不能使知识僵化,而这是一切教育的核心问题。”“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判断力,以及控制复杂情况的能力,使他们在特殊情况下应用理论知识对前景作出展望。”“人的大脑从来不是消极被动的:它处于一种永恒的活动中,精细而敏锐,接受外界的刺激,对刺激作出反应。你不能延迟大脑的生命,像工具一样先把它磨好然后再使用它。不管学生对你的主题有什么兴趣,必须此刻就唤起它;不管你要加强学生什么样的能力,必须即刻就进行;不管你的教学给予精神生活什么潜在价值,你必须现在就展现它。这是教育的金科玉律,也是一条很难遵守的规律。”

作为过程哲学的创始人,他认为过程在本质上是创造的,一切过程都面向了无数的可能性,都具有一种更为根本的新质。要实现这种新质,一个重要前提就是要超越过去,因为现在不完全是由过去决定的,它总是面向未来的。过程哲学的这一特征决定了过程教育哲学必然是一种创新的教育哲学,即一种超越了现代教育之僵化观念的学说。

在教育发展史上,特别是在现代教育史上,除了少数知识蓬勃发展的时期以外,过去的教育几乎完全受着各种僵化观念的可怕束缚,这种僵化观念在现代发展到了极致。僵化的观念是一种仅为大脑所接受却不加以利用,或不进行检验,或没有与其他新颖的思想融为一体的观念;简言之,是一种缺乏想像力和创造性的观念。囿于这种观念的教育消极被动,没有节奏,满足于传授陈腐的知识,脱离了活生生的生活和实践,割裂了学科间的内在关联,扼杀了人之天才的创造活力,是一种毫无价值、极其有害的教育。怀特海认为,使知识充满活力而不是使之僵化,是一切教育的核心问题。人类走向伟大和崇高的每一次革命,无不是对各种僵化观念的反动。教育要承担起服务人类、增进自由的重任,就必须超越以被动的方式

接受他人的思想,就必须超越现代教育的僵化观念,就必须加强首创精神(包括思想上的首创精神和行动中的首创精神)。他指出:“成功的教育所传授的知识必有某种创新。”“教育如果不以激发首创精神开始,不以促进这种精神而结束,那必然是错误的教育。”

在过程教育哲学中,创造、历险、享受和自由是密切相关、不可分割的。创造性教育的过程同时也是进行历险、增进享受和获得自由的过程。在怀特海看来,教育作为一种创造性活动,决不是一个机械的、被动的、往行李箱里装物品的过程,它充满了历险、享受和自由。要创造,就会有历险。教育的每一种创新都是对传统教育模式和现有教育秩序的突破,因而都是一种历险。现代教育的一大弊端正是受机械论的世界观所束缚,循规蹈矩,按步就班,把教学秩序固定化,长时间地使人按照固定的程序从事教学,从而使人的想像力变得迟钝不堪。怀特海认为,秩序和创新并不矛盾,秩序是一种变化和发展着的秩序,即一种必然包含着新质的秩序。如果一种秩序不能迈向更高的秩序即不能实现新质,那么就应当变革这种秩序。因此,在教育中,不能没有秩序,但更不能没有创造和历险。这似乎是一个两难,但“进步的艺术就在于既维护旨在变革的秩序,又维护旨在秩序的变革。”正是在这种创新与守旧、变革与秩序、自由与纪律的互动中,教育向前发展了。他十分欣赏英国剧作家萧伯纳在《英国佬的另一个岛屿》中的这样一句台词:“工作就是娱乐,娱乐就是生活”,认为教育也应该成为一种乐趣和享受。在他看来,学生们知道些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教育中得到愉悦;创造的愉悦乃是成功之必不可少的前提,甚至某种纯粹休闲的愉悦也是必不可少的。

怀特海认为,科学教育、技术教育和人文教育是教育的三种主要形式,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科学教育是训练观察自然的艺术,侧重于逻辑思维(用脑);技术教育是训练生产物质产品的艺术,侧重于知识的运用(动手)。人文教育则是通过语言、文学、历史、哲学等课程的学习,学会观察社会、进而学会生活的艺术。但是,源于现代哲学之精神与躯体、思想与行动之二元对立的现代教育却割裂了三者的内在联系,或是把科学教育和技术教育对立起来,或是把两者与人文教育对立起来,导致了狭隘的专门化,是一种“最糟糕的教育”。我们看到的大量眼高手低、高分低能或是虽有一定的科技修养、但又缺乏社会责任感的学生,就是这种现代教育的畸形产物。在怀特海特看来,只进行一种教育必然会有失偏颇,但三者的机械混合同样难以通达真理。关键是把握三者的必要张力,实现其最佳平衡。

现代教育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应试教育,支撑这种教育的是那种在精神上缺乏远见的、单调的物质主义的、现代机械论的世界观。这种教育割裂了学校和社会、认识与实践的联系,把学生当作考试机器,只注重书本知识,是对学生的灵魂和肉体的双重扼杀。怀特海并不完全否认考试的作用和意义,认为考试是教育节奏之精确阶段的一个必要手段。但是,当着学生成为考试的机器和奴隶,当着考试成了教育的目的甚至唯一目的的时候,在理论上说,它就成了一种非人的教育。美国著名学者罗伯特·布鲁姆鲍格在《怀特海、过程哲学和教育》一书中指出:“在怀特海看来,学生是活生生的人,是一种具有创造性和审美旨趣的具体存在。”应试教育这种非人教育不仅在理论上误导了教育的发展,而且在实践中造成了大量的悲剧。这种教育虽然培养了大批会考试的学生,但社会需要的却是创造性的人才。它的悲哀恰恰在于,它对解决我们时代面临的问题贡献甚少。

怀特海出身于一个教育世家,其祖父和父亲都曾长期从事与教育相关的工作,他本人也曾在英美的剑桥大学、伦敦大学和哈佛大学这些顶级大学里担任过包括教授、系主任、教务委员会主任、理事会主席在内的多个不同职务,对教育有着极大的兴趣。这种家庭背景和个人经历,使得他对现代工业文明中教育的理念、制度和实践(特别是其中的弊端,如保守的观念、狭隘的偏见、僵化的体制)有着切身的体验和深刻的见解,因而他所提出的各种富有创造性变革意义的后现代教育理念也更具有针对性、启示性和可操作性。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可以说,怀特海所揭示的现代教育中的诸多问题在今天的中国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有的甚至还相当严重

统计学的目的范文第4篇

1、文明是和谐社会的核心理念、核心价值。

从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的“整个天是一个和谐”、柏拉图的“理想国”,到莫尔的“乌托邦”、康帕内拉的“太阳城”、傅立叶的“全世界和谐”、欧文的“新和谐公社”,反映了西方不同时代的思想家对和谐美好社会的描绘、设计与憧憬。伽利略主义摒弃了以往西方思想家对理想社会设计与追求中的“空想”色彩,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和《共产党宣言》中,都提到“社会和谐”,并把和谐美好的共产主义作为人类的最高追求,同时论证了实现这一最高理想的途径、手段、主体力量等。 马克思主义和西方思想家以及中国古代思想家的“贵和”思想对和谐美好社会的设计与追求,给我们的启示是:(1)对“和谐社会”的认识和论证可从两个层面来体现:一是从城市、国家、宇宙的层面;二是从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层面。(2)无论是哪个层面,和谐的关键是“文明”,“文明”是两大层面“和谐”的主导价值取向。(3)人类正是在追求“文明国家”、“文明社会”的过程中,提升“关系”文明,展示“城市”和“国家”文明,实现社会和谐、社会文明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文明”是“和谐”、“和谐社会”

的核心理念,核心价值。

2、“文明城市”是社会文明、社会和谐在城市的缩影。 城市文明是社会文明、社会和谐在城市的缩影,是社会文明、社会和谐在城市的集中表现。因为城市是人类社会的历史在各个发展阶段上文明成果的积淀,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上的产物;文明时代的城市第一次具有了城市的意义,文明时代的城市第一次揭开了“城市文明”的篇章。城市文明作为社会文明、社会和谐的聚焦,它在根本上标示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所达到的一种和谐、文明状态。如果说人类文明的演进经历了原始蒙昧时代的文明、农业社会的文明、工业社会的文明、信息社会的文明,那么,不同时代的城市文明与社会和谐、社会文明状态是一致的。尤其是在工业时代、信息时代的城市、城市文明,更典型、更集中地反映了该时代社会文明的特征和状态,更突出了社会和谐的本质要求——作为和谐社会核心理念、核心价值的城市文明,应成为承载社会和谐、展示社会和谐、提升社会和谐的理想样式、理想追求。

3、创建文明城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理性选择。 在我国,把创建文明城市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理性选择,是随着精神文明建设实践的深入而逐渐明晰、逐渐完善的。回顾我国创建文明城市的实践可以知道:(1)创建文明城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是和谐社会的本质特征;(2)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把我国社会主义现

统计学的目的范文第5篇

感恩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每一个人应该坚守的基本道德准则。为了能够提出对加强大学生的感恩教育,提升当代大学生的道德水准和感恩意识以及建设和谐校园、和谐社会的具有重视和加强高校感恩教育的必要性和相关的对策与建议,分析了当前高校(以浙江师范大学为例)感恩教育的现状,进行了本次的调查研究活动。

二、 研究背景(你所研究课题的理论或实际背景,国内外研究的现状)“90后”这个阶层普遍特立独行,是家庭里的“宠儿”,从小被父母宠爱,有些甚至是在溺爱中长大的。在前人的研究中得到大学生感恩意识的缺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缺乏对父辈辛勤培养和教育的体悯之心

当代大学生的整体素质是积极、健康的,但有些共性问题仍然值得深思和探讨。当前部分大学生与父母联系的主要动机是要钱,仅少数学生记得父母的生日。一些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只注重自己的感受,不懂得体谅父母的辛劳,养成了惟我独尊、骄横任性的坏习惯。这种与主流价值观偏离的忘恩情绪,正成为部分高校里的一股暗流。这些问题确实反映出当今一些大学生身上存在这种令人忧虑的倾向。

2.中学时期过分追求升学率,道德教育缺失

尽管国家一直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但是迫于高考的压力,从小学到高中,老师和家长都把孩子的学习看作第一要素,始终将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孩子是否成才的重要砝码。同时,近年来,农村大力推行计划生育政策,很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过于溺爱,不少父母都在外面务工,很多中小学生都是留守子女,这都是十分严重的社会现实;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缺乏沟通和互补,逐渐导致德育养成的关键时期教育和引导缺失。部分中学教师也感觉教育的压力太大,有时候部分家长也缺乏对教育工作者的体谅和沟通,这些因素都直接影响了对大学生早期的德育的养成和培育。

3.社会责任感淡薄,缺乏自立、自强、自尊的意识

当前部分大学生由于后天教育和当代社会的影响逐渐形成了一种社会责任感淡薄,缺乏自立、自强、自尊的意识状态,形成了他们“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有回报才奉献”等心态,造成了不少负面效应。现在部分大学生在择业时希望在大中城市工作,不愿到祖国最需要的艰苦的地方、边远的山区和基层去,缺乏艰苦创业的心理准备,渴望一蹴而就。一部分大学生毕业之后,因主客观原因,没有获得满意的工作岗位或者害怕进入激烈的就业市场而退出就业,消极待业,

埋怨父母。这些现象的产生与当代大学生的感恩意识缺乏息息相关。

统计学的目的范文第6篇

摘 要:

“和谐”思想是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内涵,“和谐” 的涵义是协调、温和、和缓、谦和、讲和、媾和、和平、和气,和衷共济,互助合作等。

企业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个部分,身处中国这个华夏文明的核心,我们的企业文化必定带有浓重的中国特色,中国人是中国企业的核心,在这样一个环境中,大部分员工认同的是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以和为贵的价值观就是其中一种。在21世纪这个时代,竞争已经深入到了企业发展的方方面面。但是竞争就具有一定的破坏,因此,企业文化就应该是修补这些破坏的粘合剂,我们不能回避竞争,同时也不能放弃和谐。没有和谐的文化束缚,竞争将是无法驾驭的野马。

目录

一、 和谐的“员工关系” ................

2“认同感”员工关系管理的起点 ......... 2

激励约束机制是员工关系管理的根本。 .......... 2

“尊重”是员工关系管理的核心部分 。 ......... 2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2

“敬业”是员工必需的基本素质。 .......

3顾客满意 ............... 3

“顾客满意”的途径, .......... 3 (一) (二) (三) (四) (五)

二、 (一) (二) 和谐的“客户关系” ................

31. 真诚服务顾客 ................ 3

2. 创造顾客“心跳”的感觉 .............

43. 创建良好顾客关系 ............ 4

三、 长远发展,文化为本 ................

4企业文化是自然形成的 .......... 4

诚信是文化的根本。 ............ 5 (一) (二)

(三) 平等与尊重是企业文化形成的基础 ....... 5 近些年来,“以人为本”、“人本管理”经常被提出来,人本管理的实质就是“和谐”二字。企业内部员工关系和谐、干群关系和谐,企业外部客户关系和谐、供应链关系和谐。和谐自然互相尊重,有了尊重就有了“以人为本”,家和才能万事兴!

郑州亚细亚当年的“半军事化管理”曾被极力推崇,事实上这是亚细亚失败的一个重大原因。

李光MBA0701班

1在复杂的企业运营中照搬军队管理模式,其实质是对企业管理特点、内涵缺乏了解。“亚细亚”的“半军事化管理”在维持表面的稳定的同时,也制造出了员工普遍的压抑和不满情绪,表现在工作中,就是营业柜台内出现了众多的“木桩子”、“冷美人”。

和谐的企业文化核心问题是:和谐的“员工关系”和“客户关系”。

一、 和谐的“员工关系”

只有快乐的员工,才能创造快乐的客户。快乐的客户才会为企业带来滚滚不断的利润。员工就是企业的内部客户,必须先服务好他们,让他们有良好正面的情绪,让他们一想到工作就觉得开心、快乐、喜悦,愿意并且能够在企业的平台上不断自我成长,在工作中获得超越工作本身的价值与意义,他们才能把这种使命感与情感传递到市场上去。客户在接触到这种情绪与情感时,他们才会相信企业的广告、宣言或承诺中所讲的都是真话。

我认为要达到和谐的员工关系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一) “认同感”员工关系管理的起点

“上下一心,其利断金”,这个道理再明白不过了。企业所有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都是通过企业“共同愿景”的实现来达成的。员工关系管理的起点就必须让员工认同企业的愿景。

(二) 激励约束机制是员工关系管理的根本。

企业有多种利益相关者,但其创立和存在的核心目标在于追求经济价值,而不是为了单纯满足员工个体利益需求。因此,企业组织的目标和其所处的竞争状况,并建立企业与员工同生存、共发展的命运共同体,是处理员工关系的根本出发点。如何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薪酬制度包括晋升机制等,合理利用利益关系就成了员工关系管理的根本。

(三) “尊重”是员工关系管理的核心部分 。

尊重和理解员工,尊重其人格和劳动,这样才能使其个人价值得以实现。现代企业管理者绝大部分都已领会到尊重员工的重要性。在尊重平等方面现代企业表现出色的为数不少。世界零售巨头沃尔玛拥有近四十万员工,公司不是把员工当作"雇员"看待,而是当作"合伙人"和"同事"。萨姆·沃尔顿提出"关心自己的同事,他们就会关心你",培养职工"爱公司如爱家"的精神,将公司的利润分给员工而非领导者一人独占。

善待每一位员工,尊重人性,提升员工的心灵。最重要的是要了解和信任员工,切忌猜疑,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帮助员工发展自我,给每一位员工提供平等竞争的机会,给他们充分发挥和成长的平台,努力帮助员工设计好自己职业生涯的规划,帮助员工解决思想上的负担和家庭的困扰,尽可能的了解和解决员工的物质和精神要求,使员工安心和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相比企业的发展,这些成本还是微不足道的。

(四)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管理者在制定各项任务的时候,以及在管理工作的各个方面,都因站在平等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不能说自己不能做到的事情却要求员工处处做到。这就是要求管理者要以身作则,身体力行。

优秀的企业管理者是用“待人如待己”的黄金法则去对待员工的,要怀着“己

李光MBA0701班

2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去人性化管理企业,要知道员工才是企业真正宝贵的财富,没有了好的员工,在好的企业也会垮台。在要求员工忠诚服务公司的同时,自己有没有反省过,如何去做一个最佳的雇主呢?有没有真正的去关心过员工,去满足员工的心理需求。人与人之间的任何交往都是双向互动的,当企业从员工身上得到越来越多的利益时,相应地,员工应该得到更多的机会和待遇。因此,正确处理好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关系,真正建立起一种超越了雇佣、相互依存、相互信任、相互忠诚的合作伙伴关系,“上下同欲,士可为之死、为之生”。它将带给企业的是发展,带给员工的是成功;它将有助于双方更好地走向未来、赢得明天;它将凝聚出一股冲天士气支撑企业大厦。人心所向,发展何忧?

(五) “敬业”是员工必需的基本素质。

敬业是建立在员工价值实现上的,每一个员工对自己的职业发展都有一个定位,只有个人价值和企业价值得到很好的统一,员工才能够敬业。企业的核心目标是追求经济价值,而员工也需要为温饱而奔波。建立企业与员工同生存,共发展的命运共同体,是处理员工关系的根本出发点。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薪酬制度包括晋升机制等,合理利用利益关系确实是企业能否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关键。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则是员工关系管理的根本

所以企业在员工的敬业精神上不能一味的强调奉献,更重要的是做好员工职业生涯的培训,一方面使得员工能够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另一方面则通过不断的学习提高自己的能力。其次就是奖励机制,和晋升机制,不仅要建立完善和可行的机制,更重要的是:要让每一个员工清楚的知道,并且能够切实的履行机制。

二、 和谐的“客户关系”

和谐的客户关系来源于客户价值的创造,企业的核心目标应该是通过交换为顾客创造价值,通过顾客价值的实现进而实现企业自身价值。

顾客价值是企业为顾客(广义的顾客,包括渠道所有成员如经销商、制造商、相关社会资源、人力资源、消费者、供应商、其他利益相关者)创造的价值。创造和谐的客户关系应该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 顾客满意

“顾客满意”不仅仅是顾客对物质商品质量的满意,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愉悦。优雅的环境、良好的服务态度、方便个交通、快速的支付方式、完善的售后服务都是“顾客满意”的重要内容。

对企业来说,“顾客满意”的另一个方面就是供应商、员工、与企业在其他相关方面的合作方等等;我们现在常说“只有员工的微笑,才有顾客的微笑”,能否让“外部顾客”满意,首先取决于“内部顾客”是否满意;不考虑内部顾客的满意程度而大谈特谈让“外部顾客满意”,当然它只能成为一句空洞的口号!因此,企业不仅不能忽略他们的“满意度”,至少应将其与外部顾客、员工放在一个同等的位置!

“顾客满意”的基石则是“产品满意”也就是顾客的实际需求的满足,顾客的实际需求不能得到满足,而一味的追求花言巧语的让顾客开心,就成了“空中楼阁”,就算顾客能够理解,也只是一种无奈的怜悯。

(二) “顾客满意”的途径,

1. 真诚服务顾客

李光MBA0701班

3(1)、永远微笑、经常沟通

微笑是世界上最美丽的通行证。微笑可以带来和谐、消除敌意,真诚的微笑是良好客户关系的基石。了解顾客的处境与需求,通过满足顾客的合理需求来引导顾客的行为,想方设法地收集顾客完整的个人资料。做到“知己知彼”永远是“百战不殆”。

(2)、永远放弃争吵,不失时机地赞美顾客,哪怕是微不足道的优点与进步;。

(3)、真诚地关心、帮助顾客。人人都渴望得到关心,顾客也是人;

(4)、将顾客当成朋友。真诚的对待客户、帮助顾客,就会获得顾客的认同。

(5)、尊重顾客,尊重是人际交往的基本要求,尊重别人,也是尊重自己。

2. 创造顾客“心跳”的感觉

营销大师科特勒教授曾经说:“除了满足顾客以外,企业还要取悦他们。”在市场环境、顾客需求骤变的前提下,以消费者的需求和期望为中心,通过细致入微的体贴关怀,“投其所好”,向顾客奉献爱心送去温暖,努力创造顾客“心跳”的感觉,使其心悦诚服乃至“激情燃烧”。这样可以打动消费者“执币观望的心”,提高顾客的满意度和忠诚度,达到顾客的超级满意乃至感动,从而实现顾客利益和企业经济效益的“双赢”,

3. 创建良好顾客关系

小天鹅集团曾总结过一个流传很广的环比公式

1:25:8:1,即全心全意地正确对待用户的挑剔,服务好一个老顾客,可以影响25个潜在顾客,会诱导其中8个人产生购买欲望。因此,“口碑=1:100潜在客户”,换言之,顾客通过自己的购买经历与感受,以及同事、朋友之间的意见与评价传播,使顾客认同对企业所提供的产品及服务的标准,并起到以一传百、广而告之的宣传效果。

三、 长远发展,文化为本

“企业文化”究竟是什么?喊几句口号,发几篇文章,搞个娱乐活动就可以建立“企业文化”了? 不是,绝对不是!

所谓企业文化指在一定的社会大文化环境影响下,经过企业领导者的长期倡导和全体员工的积极认同与实践,所形成的整体价值观念、信仰追求、经营特色、管理风格以及传统和习惯的总和。企业文化是企业所有员工一贯的通过历史的积淀和传承的行为习惯和行事风格。企业文化不同于社会文化和民族文化,它是企业内部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组织文化。

文化是企业经营的过程表现,而不是跨越过程,对结果虚妄描述。

与务实的企业文化相比,口号、刊物、娱乐等显得太过轻薄。

(一) 企业文化是自然形成的

企业文化是自然形成的,不是被动建立起来的。

实际上企业文化非常简单,它和“文化”的产生是一致的,“文化”是一个地区千百年来一贯的生活、处事、和行为的习惯,是一种无法模仿的东西。是需要时间的积淀的。企业是一种社会组织,同样也具有一定的文化,只是多了利益的因素,这就使得很多企业想建立它,学习它,可是殊不知文化恰恰是无法模仿的。企业文化,原本是企业在长期的创业和市场竞争中逐渐形成的一种群体精神财富。对于这种精神财富,固然需要人们去挖掘、总结、提升,但绝对不是为文化而文

李光MBA0701班

4化。以驰名中外的同仁堂为例,这家百年中华老字号流传至今的警言依然是“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这两句话 是1706年同仁堂第二代乐凤鸣提出的,那个时代真真意义的企业还没有出现,可是当一代代的同仁堂的员工将这两句话传承到今天,人们不得不承认这正是同仁堂“企业文化”的精髓。

所以说“企业文化”是企业所有员工共同认同的价值观,道德观、人生观,是企业所有人多年来一贯的为人处事的方式。一个简简单单的道德准则只要所有的员工认同它,并愿意执行它 就能够形成一个好的企业文化。

(二) 诚信是文化的根本。

做人要诚信,做企业更要诚信。 “人无信而不立”。在中国,最受人们推崇的儒家文化就是强调诚信。古今中外,大凡成功的企业家无不是诚信当头。近代红顶商人胡雪岩以其诚信,感动了商界,成就了“胡庆余堂”百年老店。诚信是企业最好的形象大使,诚信更是企业文化核心中的核心。

要想形成好的“企业文化”需要企业所有员工持之以恒的认同感和执行力。 靠什么得到它呢? 靠诚信!靠企业领导者的真诚和信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个企业领导者,用自己的真诚吸引人,用自己的爱心感动人。时时刻刻一身作则,就会得到员工的认同和自发的执行力。

一个员工个个都诚信的企业人文氛围,岂不就是很好的“企业文化”。

(三) 平等与尊重是企业文化形成的基础

对于企业文化而言,人人平等应该作为其基本精神之一,应倡导企业内部员工平等相待。企业的创立者并非绝对神圣,他可以获得应有的尊重和地位,而不应高高在上。企业的各级领导者也只是分工不同的普通一员,是与团队的其他人员一道去共同实现大家所认可的工作目标。在企业里互助观应取代领导观。除平等相待外,企业应尊重每位员工在企业的发展权利,在企业文化里要突出每位员工无论资历深浅、能力大小,只要自己不断努力,都有可能成为领导的观念。每位领导都是帮助员工成功的兄长和朋友,每位员工都希望成为领导以帮助更多的员工成功,这样的企业没有理由不发展壮大。海尔提出了著名的“赛马场”策略,使海尔的每位员工都有公平感、成就感,也使海尔的诸多才俊脱颖而出,他们为海尔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任何企业文化的建设,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在企业经营过程中经过企业对管理者、员工的行为长期规范,逐步得到丰富、升华和完善才能够得到的。

企业文化是复杂的,一个系统的企业文化可能需要几十年的风雨历程。同时他又是简单的,一个领导者的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领导作风;一个上下认同、不懈努力的行为准则,都可能形成强大凝聚力,形成一个良好的企业文化。

上一篇:课程游戏化心得体会范文下一篇:考核办法和考核方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