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采购素质剖析管理论文范文

2024-07-22

政府采购素质剖析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管理会计师在西方发达国家是一个受人尊敬的新兴职业,在现代企业管理中扮演着决策参与者的重要角色。而在我国,无论是管理会计还是管理会计师,都未受到应有的重视,阻碍了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从发展的眼光看,管理会计的职业化是大势所趋。本文将对我国管理会计职业化的必要性、可行性及实现途径作一些探析。

一、我国管理会计职业化的必要性

我国自上个世纪80年代引进西方管理会计以来,在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上,都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但无论从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上,还是在实践中的应用程度上,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都有较大差距,难以适应我国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和深化改革的需要。一方面,我国企业的管理会计水平还远没有达到令人满意的程度,更谈不上参与企业的决策和在企业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在我国的会计界,无论是实务工作者还是学术界人士,都会感觉到人们对管理会计的态度趋于淡漠。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当然有很多,其中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现阶段我国财会人员整体素质偏低,难以承担管理会计师在企业管理中所应承担的领导者、组织者、顾问、规划与整合专家等多重角色。对此,笔者认为,在我国推行管理会计的职业化,培养职业的管理会计师已势在必行。

1、管理会计职业化是提高我国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需要。从其基本功能来说,管理会计师们的工作就是为管理当局提供及时有用的管理信息,便于管理当局及时采取措施,控制不利因素,发展有利因素,以实现经济活动的预期目标。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激烈竞争,迫使企业必须适应外部市场需求的变化,做到快速反应、灵活多变。许多学者和观察家也早已注意到了管理会计的角色在行业中发生的转变,管理会计师被日益认为是关注关键战略事宜的企业合伙人,而这恰恰被排除在传统财务的界限之外。管理会计师将会在更为广泛的范围内参与到企业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中去,在管理决策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他们的工作精力将不只是用于信息报告,更多的是用于计划和分析,向业务伙伴关系发展,甚至拓展他们的作用至战略伙伴,进入核心领导团队,共同制定企业战略计划并组织执行战略,更多地涉及企业管理,成为更加活跃的队伍。

2、管理会计职业化体现了会计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企业内外环境的变化,财务会计受着披露“通用性财务报告信息”的目标及其逻辑体系的限制,在提供有效信息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功能缺陷,越来越难以满足外部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求。近年来国内外发生的接二连三的会计丑闻都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因此,经济环境的变化和发展,客观上要求管理会计不再只是局限于为企业的内部经营管理者提供决策相关信息,而且它也应履行企业外部的社会职能,为配合金融市场更好地发挥“看不见的手”的资源配置作用提供信息支持,未来管理会计必将在整个会计系统中越来越发挥其主导作用。管理会计职业化反映了会计发展的这种必然要求。

3、管理会计职业化将进一步繁荣我国的会计事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会计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管理会计工作始终没有像财务会计和注册会计师审计那样受到应有的重视。回顾管理会计在我国的发展历程,到目前为止,管理会计既没有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也没有在实践中得到系统而广泛的应用。这与我国缺少管理会计的专业组织,缺乏高素质的管理会计人才,是有密切关系的。因此,推进我国管理会计职业化的进程,规范我国的管理会计理论与实务体系,必将促进我国管理会计的发展,进一步繁荣我国的会计事业。

二、我国推行管理会计职业化的可行性

在我国推行管理会计的职业化不仅是必要的,而且也是可行的,具体体现在:

1、我国企业的管理会计实践为推行管理会计职业化打下了坚实基础。早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我国在还未引进西方管理会计之前,就有了“班组经济核算”,开始了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实践;进入八十年代以后,又创造了“财务包干”、“指标分解”、“成本控制”等多种财务管理新方法,在以邯钢为代表很多企业中取得了显著成绩;在加入WTO以后,我国企业在“引进来”、“走出去”的过程中,更是倍加关注国际资本市场的最新运作方式,并在实践中取得了新的经验。虽然我国企业开展管理会计工作的情况是参差不齐的,但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将管理会计运用到企业管理,这无疑对管理会计的职业化是有利的。

2、会计电算化的普及为推行管理会计职业化提供了技术支持。会计电算化一方面大大提高了会计信息处理的速度和准确性,另一方面有效地减轻会计工作人员的负担,使他们能从简单重复而又乏味的记账算账中解放出来,以更多的精力从事更主要的管理和决策工作,从而使会计的两个主要分支——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能更有效地互相结合、互相补充,充分发挥各自的职能。会计电算化是会计发展的一个历史性的飞跃,也为管理会计的职业化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3、我国推行管理会计职业化已具备一定的人员基础。我国企业目前的管理会计工作主要由企业的财务会计人员、内部审计人员、其他管理人员及会计师事务所的部分注册会计师兼任。根据我国企业管理和财务会计的现状,管理会计师业务还是可以由上述人员兼任,但必须以管理会计为主,财务会计和审计工作为辅,并逐步过渡到专职管理会计工作。这部分人员可以成为管理会计职业化的先头部队,在他们的带领下,可以逐渐培养一大批的管理会计执业人员,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壮大管理会计的执业队伍。因此,我国推行管理会计职业化已具备一定的人员基础。

4、管理会计师队伍建设问题已引起政府相关部门的重视。正如2005年3月财政部部长助理、党组成员王军在会见美国注册管理会计师协会总裁保罗·夏曼时所指出的,在市场经济越来越发展的形势下,各级领导对管理会计师的重要作用也越来越重视,并意识到建立这样一支具有国际眼光的管理会计师队伍的任务越来越重要,也越来越紧迫。中国总会计师协会和财政部会计司也正在致力于培养一批高素质管理会计师的工作。这也表明我国管理会计的职业化工作已引起到有关政府部门的充分重视,正处于大力推行的有利时机。

三、我国管理会计职业化的实现途径

目前,学术界对我国管理会计职业化的实现途径有着不同的看法,争议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要不要设立管理会计师协会?

目前,在中国会计学会下面有一个成本和管理会计专业委员会,负责领导和组织我国的管理会计理论研究,但仅限于理论研究。借鉴西方国家的有益做法,结合我国现阶段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从发展的眼光看,成立管理会计师行业管理组织——“中国管理会计师协会”,负责组织、协调和督促管理会计师开展管理会计实务工作,对管理会计师职业进行监督和日常管理,可以更好地推动管理会计工作的发展。该组织应该是一个民间职业团体,职责包括认定管理会计师执业资格;制定管理会计师执业准则;吸收协会会员和对会员进行日常管理;定期或不定期出版本专业刊物;支持和保护管理会计师依法执业及合法权益,代表会员向有关方面反映意见和建议;对管理会计师的任职资格和执业情况进行年度检查;开展与国际会计师团体、外国会计执业组织之间的交往活动等等。

2、要不要实施专门的管理会计师资格考试制度?

笔者认为,我国对管理师职业化应采取实质重于形式的态度。为了避免会计从业人员任职资格的重复考试和重复确认,目前不一定要举行专门的管理会计师注册考试,但可以在现有的会计师资格考试中扩大管理会计和其他经营管理知识所占的分量。对于从事管理会计理论和实践工作的具有高级职称的专家和学者可以依照一定程序认定为管理会计师。为了大力培养高素质的管理会计师,一方面,我们有必要参照我国注册会计师的培养模式,在高等学校的会计专业中招收管理会计专业的学生;另一方面,有必要通过社会途径,大力发展在职培训,以解决人才紧缺问题。

2005年3月,美国注册管理会计师协会(IMA)现任主席兼首席执行官保罗·夏曼访问北京,表示管理会计虽然很重要,但目前在美国和世界却是\"每况愈下\"。IMA希望通过与中国的合作,在全球重振管理会计的雄威。把国际财务和金融管理最著名的资格认证制度(CMA/CFM)引入我国,对于培养一批高素质的管理会计人才,推动我国管理会计职业化的进程无疑是有利的。

3、要不要制定管理会计执业规范?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管理会计师职业化以后,就必须有一整套制度对该职业进行规范,对管理会计师们的执业行为予以约束和指导。然而,由于管理会计师不是法定对外提供签证服务的职业,法律对此不可能提出过多的强制性要求。要赢得社会对管理会计师的认可,管理会计从业人员首先必须加强自身的职业道德建设,以良好的职业道德获得客户的信赖,因此,建立管理会计师职业道德规范意义重大。我们可以参考美国管理会计师职业道德修养行为规范。从能力、保密性、公正性和客观性四个方面对管理会计师提出严格的要求。

另外,由于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相比,不受会计准则等对外会计规范的约束,也使得管理会计实务的开展具有较大的随意性,有的企业即使开展了管理会计工作也往往缺乏效率和效益。为了便于推广管理会计的实际应用,指导管理会计实务,笔者认为有必要建立一个指导管理会计实务的基本框架。这个框架覆盖管理会计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为企业会计人员真正解决“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提供具体的业务指导,然后,由企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

(作者单位:江西财经大学会计学院)

政府采购素质剖析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一、引言

从1981年第一家物业管理公司在深圳诞生以来,经历三十几年的发展,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国有物业企业的全面推进和广泛覆盖,对提高政府机关及城市管理水平,改善职工工作环境、增加就业、扩大后勤服务队伍建设、促进经济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极大地促进了奔向小康社会以及创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竞争力度不断加大,国有物业企业长期实行半企业化、半行政化的管理模式。这种模式严重地束缚住了企业的手脚,阻碍了企业自身的发展,很多存在的问题也暴露出来。这些问题突出表现在上下级隶属关系不明晰,管理体制不规范,财务内部控制薄弱,成本费用日益上升等。这些问题极大地限制了管理、经营、发展等自主经营目标的实现,管理体制的不完善成为国有物业企业发展道路上的一大绊脚石。

管理体制因素限制了企业的发展,除此之外的另一个重要限制因素就是很多国有物业企业缺乏围绕财务管理的运行模式,缺乏科学、健全的现代企业财务管理制度体系。依附主体与物业企业之间亟需一整套健全的、科学的财务管理体系,而上级单位对企业的管理方式又限制了财务体系的创建,它们是环环相扣的。

基于上述背景,本文以国有物业企业发展状况和A院服务中心(简称ZJ企业)的具体案例为切入点,对ZJ企业的财务管理模式进行深刻剖析,发现了该企业在财务管理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包括财务管理基础不扎实,管理手段相对滞后,财务监督机制不完善,缺乏科学健全的激励与收益机制,从根源上分析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因为财务管理制度与财务内部控制中所存在的不完善。在文章的最后,笔者指出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就要从企业自身角度出发进行一系列财务管理体制与机制的建设。笔者希望根据导师的指导,结合专家的理论经验,加上自身的工作经验,来完成这篇论文,从而寻找此类型物业企业财务管理中的主要问题,寻找出可行的解决对策;笔者更加希望企业能够使用这些方案、措施,从而推动国有物业企业稳定健康地向前发展。

二、国有物业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

目前,企业进行财务管理的目标,学术界意见不一:第一种目标就是盈利,并且最大限度地获得利润,又称利润最大化目标。这里所谓的利润,就是企业新产生的财富;第二种设定的财务目标是每股盈余,最大限度的获得每股盈余,又称每股盈余最大化目标;第三种以股东财富作为出发点,最大限度的提高股价,使股东获得更多的财富,是股东财富最大化目标;第四种则是将社会价值最大化作为目标,又可进一步拓展为利益相关者价值最大化。这种目标均衡了各方利益,并不仅仅关注股东利益,更可能平衡出资者(股东)、经营者(管理者)、员工几者之间的利益。本文观点是,国有物业企业应该结合自身特点,根据自己的经营目标来制定财务管理目标。因此,文章的观点是实现利益相关者价值的最大化是国有企业进行财务管理的最终目标。

三、国有物业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ZJ企业为例

(一)人员成本支出较大

多年来的计划经济体制,滋生国有企业出现了机构臃肿、人员过剩的现象。为了精简事业单位人员,ZJ企业便承担起为上级单位解决“人员包袱”的重任。原有事业单位的老职工的人事隸属关系非常复杂,他们的人事关系还是在A院的人事处,工资的发放标准仍然按照事业单位体制下的薪酬制度执行。这些人员工龄较长,有些又是职工子弟,为了权衡利弊,平衡整理利益,经过上级单位领导考虑与安排,把这些人员于ZJ企业成立初期整合纳入其中,与物业企业外聘人员共同进行物业管理工作,他们工资和年终奖也由ZJ物业企业发放。这对于财务整体的直接影响就是工资成本负担很重,再加上物业企业业务规模的扩大与外聘人员上扩招,人员开支和保险费用呈现逐年较快速增长的趋势,与现有营业收入增长率不匹配,造成工资、人员成本的严重超载问题。而物业管理的主要收入来源物业管理费的增加已经无法赶上成本费用增长的速度。这已经成为ZJ企业经营压力剧增的重要原因,特别是像ZJ这种国有物业企业因项目少,管理规模小,人员成本的不断上涨已导致经营较为困难。

(二)工薪收入分配不合理

由于物业服务企业在国有体制背景下人员结构复杂,很难避免工薪分配不均现象的出现。一些原有事业单位分流下来的老职工,奖金分配不按岗位工作量和工作质量评价绩效体系,而是依照上级事业单位工资、奖金及年终奖标准执行。为了解决上级单位“人员包袱”,因此物业企业每年要承担相当大的工资支出为这些人员的安置。另外企业外聘的物业管理人员及一些重要岗位技术人员的工资奖金却不太高,甚至与原有老职工的工薪形成极大反差。以ZJ企业为例,同岗位同工龄的编制员工与外聘员工工薪收入差距较大,编制员工的工资是外聘员工的2.13倍,编制员工与外聘员工在奖金项目上反映的差额较明显,编制员工的奖金是外聘员工的8.40倍。造成这种状况更深层次的问题是由于国有体制背景下企业文化的“人为因素”过重与上级单位“硬旨令”制约以及工薪管理制度的不健全、不合理造成的。

(三)内部控制不健全

出于整体利益考虑,A院计财处在划拨资金的同时对ZJ企业应当行使内部监督的职能,但是实际工作中却无人监督,使物业财务部门处于无人制约的境地。虽然已经通过努力按部门和岗位重新修订一些管理制度,建立了年度财务个人报销金额限制及部门成本费用支出控制明细台账,但至今为止还是没有一套完整的属于自己物业本身特点的内部各项具体制度执行情况的财务管理体系,用来奖惩分明,制约到个人利益。即便就是已有的财务制度还是会遇到无法执行到位的情况,再加上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的监督职能弱化,未能真正发挥其应有的监督作用。每年ZJ企业的预算都很难做,院里拨给的资金总是不足、岗位兼容、各部门信息沟通不畅都导致财务管理出现很多漏洞和隐患,使内部控制推动起来“举步维艰”。

据物业行业调查报告显示,国有物业企业中有 42%的企业管理层并没有重视内部控制的设计与执行,近40%的企业对内控态度淡然,仅有 18%的企业管理层有较强的意识参与内部控制的设计与执行,约81%的中小企业都制定了内部控制制度,但真正能够执行的中小企业只占了不到 40%。这些数据充分反映出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的制订与执行现状。

四、提高国有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对策研究

(一)对ZJ企业财务管理对策进行总体研究的思路

ZJ企业应根据自身财务管理的目标,结合自身特点,对财务管理过程中面对的困境进行改善,其总体研究思路为:以满足相关者利益最大化为目标,从三个层次上提出解决财务管理问题的对策。第一个层次是从管理者的角度出发,企业的管理人员首先要有正确的财务观念,从态度上重视财务管理;其次,企业需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逐渐走向规划化轨道;再次,企业未来将逐步面向市场,需转变思路,拓宽企业发展渠道。第二个层次,是从出资者ZJ企业的依附单位(A院)角度上看,要对ZJ企业加大监管力度,建立财务总监委派制度,通过建立外部协助与内部配合制度使企业的内部管理和控制更严密、降低企业自身的风险。按照此思路制定出明确、系统、具体的解决对策后,将各种制度、措施形成一套科学、完整、合理的财务管理体系,再根据ZJ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有针对性地采取具体的改进对策,以期对ZJ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问题的改善取得显著效果。

(二)从管理者角度出发解决ZJ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的具体对策

1.加强管理者对财务管理的认识

要解决以上问题,首先要取得公司管理者的认可,使管理者在思想和观念上对现存的财务问题要予以重视,并且必须明确财务管理的目标。总经理及各部门主管从自身也要起到以身作则的作用,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及企业财务制度。财务部门对于没有经过审批的费用以及不符合标准的费用不能报销。另外,由于财务岗位的特殊性,其设置也要保证安全性和独立性,回避连带关系。企业的管理者和财务工作者应该具有前瞻性,从整体的角度来把握企业目前存在的种种问题。在处理经营活动中的财务问题时,要持有正确的财务观,分析问题根源所在、加强解决问题的职业能力。企业管理者只有从态度上认识并树立起财务管理的核心地位,经营活动中的一些财务管理问题才有可能得到解决。

2.完善货币资金管理制度

目前,ZJ企业规模不大,经营业务单一,还处于成长期阶段。企业没有投资与筹资活动,主要依靠经营活动产生现金流量。资金上过分依赖上级单位,有些时候如果资金不到位、不及时,对资金周转速度以及企业运营方面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在资金管理方面,可以采取的具体改善措施如下:

(1)ZJ企业在整体资金管理中要加强内部监督。在资金使用上,不仅是事后改善,事前审批与事中执行环节上也要进行严格的管控与记录。财务人员在现金支付之前支付缘由必须明确。有合同的工程项目,财务人员在支付之前,需要有相应的合同对应,并且得到单位负责人的审批。一些大金额的支票申领(超过50万元)或者超过5万元的个人因公借款需要经过企业总经理的审批签字和财务人员亲自确认核实后才可以付款。企业的管理者报销时,财务人员也不能“开绿灯”,要遵守相应的财务报销制度执行,不能搞特殊化。

(2)釆用电子信息技术对资金进行跟踪管理。在报销方式上,ZJ企业目前还是采取人工报销,报销时间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企业员工手里经常有未能及时签字、报销的票据。在日后的工作中,企业财务部门可以购买一套专业报销软件系统,将网上报销系统平台建立起来。员工则可以通过网上审批,设定期限为30天,在此期间内将月度期间所发生的费用进行报销;如果预支剩有多余的现金、发生变卖收入和罚款,也要及时交到企业财务部。

(3)ZJ企业要不断完善各个岗位的资金控制细则,重新修订财务报销制度。增加对各部门以及个人(主管以上)的资金使用台账管理和报销限额设置;在个人交通费报销票据上要注明时间、地点、缘由;在购买材料、物资、办公用品报销单上要注明材料物资用途等。

3.注重对往来账款的管理

由于企业往来账款能牵涉到企业内部管理、外部沟通以及未来合作等问题,因此,往来账款对每个企业的财务部门来说都是一项非常艰巨而复杂的工作。ZJ企业在往来款项管理上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是ZJ企业对于往来账款管理方面还没有专门的管理制度;二是企业内部员工的个人往来借款管理不到位。

在应收账款回收方面,可以在财务部门指定专人负责跟踪回款并且监督应收账款回收的情况,并且定期要向财务部门负责人进行汇报与反馈。当企业业务部门签订合同时,可以根据合同金额来划分审批方式。在应付账款管理方面,ZJ企业在款项支付时没有明确的相关规定,只要有合同和对方发票就进行支付。这在公司已经形成了“定律”,而且企业总经理审批时也不会对大额费用进行太多干涉,这就会存在一定的资金风险。根据企业现状的问题,财务部门需要再次修订相关制度规定,明确在支付款项时更详细的审批流程。特别是对于一些成本比较大的工程维修项目,必须由项目负责人签字、将合同复印件,发票等证明性文件交予财务部,由财务负责人先审核资料真实性与完整性,再征求总经理的同意,同意后下达付款通知,才能予以付款。这样做的目的是加强资金的安全性,防止合同、文件资料作假。

在员工借款管理方面,可以借助网上报销系统,具体可参照企业现金管理的相关内容执行。主要是为了督促员工及时报销,及时归还未使用的款项。企业要制定规定来明确报销流程、报销费用范围、报销限额,建立完整的员工报销管理制度并附有具體操作细则。企业还要建立内部员工往来明细账,并且要按月编制与核对账目,随时关注账款的变化情况。如果存在借款超过30天的情况,就要进行催款;员工若有特殊原因需要推迟报销,也必须要得到部门主管和总经理的批准并在财务部门进行登记、备案。

4.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一方面,我们期待行业相关部门能够出台不同类型国有物业企业(如:隶属于事业单位附属部门的独立核算的物业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细则,以此来规范该类物业财务管理活动,这样的话对内部控制执行效果的考核也更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既便于员工自我完善和整改,也便于上层管理者的监督和管控。

从另一个角度而言,企业需要建立内部牵制的制度。所谓内部牵制就是要在员工,部门,岗位之间创建一种关系,这种关系能够起到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作用。主要是分配相关责任,使某一部门或某个人不能独立处理某项经济或业务活动,需要经过其他部门与人员的查对。在纵向上,至少有两级参与该项活动,上级监督下级,下级牵制上级;横向上有两个以上独立部门的参与,两个部门相互牵制。通过创建这种内部控制制度,能够使授权批准、业务经办、会计记录、财产保管、稽核检查等职务相互制衡,对财务管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有效地执行该制度,能完善物业服务企业财务管理基础工作。财务部门要将财务会计及其他有关工作岗位进行科学合理分配,企业内部也要出台相应的管理办法与条例来配合业务流程的实施。这样通过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有利于企业健康发展,也有助于企业规避财务风险。

五、结语

在国有物业企业缺乏一整套科学的、完善的财务管理体系的背景下,建立有效的以财务管理为核心的运行模式,科学的、完善的现代企业财务管理制度体系,成为企业亟待关注和研究的重点。文章深入探讨ZJ企业财务管理中出现的各种弊端并对其进行深入分析,得出物业企业在进行财务管理时暴露出的缺陷和漏洞,并针对此给出弥补,改进方案。在现代物业企业的治理中,一个健全、完善的财务管理体系,对提高企业经营效率,确保国有资产完整,保障经济效益安全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强物业企业财务管理水平更是迫在眉睫。此外,企业必须结合自身具体情况来建立适合本企业的财务管理体系与制度,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财务管理的有效性。建立有效的财务管理体系需要经历一个漫长而艰辛的时期,不能急于求成,而且要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改进与完善。(作者单位为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科旅中心)

政府采购素质剖析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本文通过对工程及工程管理的概述,进而对工程管理理论进行解析(主要剖析了工程管理学科特点及与相关学科间的关系),并阐明了工程管理理论体系的研究意义,最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关工程管理理论体系的构建框架。

关键词:工程管理 理论解析 体系构建

一、工程及工程管理概述

从工程科学的角度来看,工程指的是人类为了实现生存与发展,运用科学与技术,有组织性地利用资源,以实现特定的目的而进行的造物或者改变事物本身的性状的集成性活动。而工程管理则指的是为了实现预期的目标,通过有效地使用资源,对工程进行的一系列活动,包括计划、组织、决策、指挥、协调与控制等。工程管理具有综合性、系统性以及复杂性等特点,其在社会中的地位越来越重。此外,工程管理学则是围绕工程而产生与发展起来的产品管理科学、技术管理科学与产业管理科学的综合性学科体系。

二、工程管理理论的解析

(一)工程管理学科的特点解析

1、研究对象规律性

从某种层面上来看,工程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其实就是工程技术活动的管理问题,其主要解决的便是工程技术活动及与之有关的管理规律。换句话说,工程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其实就是基于工程技术的一系列管理规律。工程管理学的研究对象有其自身固有的行业特征,因此,不同的研究对象所依赖的研究方式与技术都有其自身的特性。从当前来看,工程管理学科较为典型的特征是:工程管理自身的共性知识同所在的行业技术特征之间形成了有机结合。

2、发展具有互动性

工程管理学的发展需要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之间的相互协调合作,也就是说它的发展是互动性的。为了保证工程质量,降低相应的工程成本,同时优化工程的进度,相关技术与工作人员一直坚持不懈地探索着如何更好的运用经济学、项目管理以及管理学等方面的理论知识与方法。在大量的工程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与不足,形成自身的工程管理理论与方法,成为了当前工程管理技术人员必须要去履行的职责,只有这样才会更好地推动工程管理的发展与进步。而理论知识在实践中也得到了很好的验证与完善,从而反作用于工程管理的实践水平。因此,两者之间相互作用,具有不可分割的互动性。

3、应用领域广泛性

工程管理在很多方面都有应用,可见其应用领域十分广泛。总的来说,工程管理的应用领域主要有:重大工程项目建设中的管理(工程规划与论证、工程勘察与设计等)、重要或复杂的新型产品管理(研发管理、制造管理、生产管理等)、企业的技术改造创新管理等。

(二)工程管理与其相关学科的联系解析

1、工程管理与工程学

工程管理在某种程度上属于一门技术工程,其具有工程技术背景特点,它在研究领域上也会因为工程技术的不同而产生变化,这便决定了在研究工程管理的时候需要对其所处的行业技术特点与相应的管理理论进行综合研究。同时,工程学的创新也需要工程管理的发展加以促进。由此可见,两者之间是相互促进,共同进步的。

2、工程管理与管理学

如前文所述,工程管理学主要研究工程管理的相关规律,而管理学则是系统地研究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与一般方法的科学,由此可见工程管理学隶属于管理学的范畴,属于管理学的一个分支。它俩是子系统与母系统、小系统与大系统之间的关系。管理学的相关理论知识涵盖了工程管理学的相关规律,管理学的理论不断发展会推动工程管理学相关理论的发展,而工程管理通过不断的实践促进理论的发展也会丰富管理学的内涵。

3、工程管理与经济学

工程建筑中,除了要保障其工程质量外,还应该注意的就是经济性问题,这是工程师必须首要考虑的问题。工程建设中,整个工程都与经济问题挂钩,工程的设计、施工、竣工等方方面面,都牵扯了经济管理。工程经济学作为经济学的一个分支,从产生开始便渗透到了工程管理之中。随着经济学理论不断发展,其在人类活动规律的认识上越加深刻,其对工程管理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当前,新兴发展起来的经济学理论诸如委托—代理理论、交易成本理论等已经广泛应用在了工程管理中。

4、工程管理与系统论

系统论指的是研究系统的一般模式、规律及结构的学问,并研究了各个系统的共同特性,它是一门带有一定数学性质与逻辑思维的新兴科学。新时期的工程管理,需要系统的思想与理论作为指导,因此在具体的实践操作中,系统论就显得格外重要。管理者应该从整体系统出发,利用系统论的相关思想与理论知识研究其内部要素之间及其内部同环境之间的关系,从而更好地实现工程项目的最终目标。

此外,工程管理还有一定的哲学基础,它所蕴含的哲学基础具有深刻的哲学内涵,并且在具体的实践中能够指导与影响其正常开展工作;工程管理还与信息科学息息相关,毕竟当前科学技术发展,电子计算机已经成为了普及化的工具,因此工程管理也应该跟上时代的步伐,进入信息科学化领域,实现工程管理质的飞跃。

三、工程管理理论体系的构建

(一)工程管理理论体系的研究意义

工程管理的经验要想得到有效提升,就得将已有的经验与理论进行必要的梳理,利用工程实践与相关科学技术的推动,构建工程管理新的理论体系,改变我国传统的依赖于国外理论知识体系的工程管理,从而开拓出新的局面。总的来说,工程管理理论体系的研究意义有以下两个方面:1)通过研究,能够更加科学地界定工程的各种概念及概念间的关系,进而更加深入的研究,从而揭示工程本质特征;2)通过研究,使得工程管理的理论内容更加丰富与完善,从而为工程管理理论体系提供一定的支撑,同时也为其操作运行提供有效的、科学化的指导。

(二)工程管理理论体系的框架

简而言之,工程管理理论体系构建之后,其涵盖的内容包括了其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层次关系与逻辑结构,而将这些内部关系梳理清楚,指导和推动工程管理的发展,则是理论体系构建的主要目的。

1、工程管理集中了工程学、管理学、经济学等学科的一般理论与实践方法,其将这些学科的相关理论与实践经验进行了整合,从而得出了适合于自身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经验。由此可见,工程学、管理学、经济学等为工程管理理论体系的构建提供了基础的理论知识,同时也为其提供了大量的实践经验。这些基础理论的发展推动了工程管理的进步,而工程管理理论的成熟则体现了基础理论的价值。

2、工程管理活动属于其管理体系的逻辑起点,换句话说若没有工程管理实践活动,则不会产生相关的管理理论,自然就谈不上管理理论体系。从当前来看,工程管理活动包括了很多方面,比如规划与决策、生产与施工管理、新产品开发管理、设计管理等等。这些工作的基本价值得以体现,则相应的为管理理论的创新提供了条件,也就为体系的构建做好了铺垫。

3、工程管理实践活动的结果实质上属于特定的工程技术理论和一般基础理论间的交叉,实践活动产生的结果往往会引发工程管理新方法与新思想的萌生,而这些新方法与新思想往往就会形成新的理论。新的理论形成后,一部分或为特定的技术理论,一部分或为一般基础理论,但不管如何,它们都是应用理论,对于质量管理、风险管理、成本管理等方面有着莫大的作用。这些应用理论源于工程管理活动,又反作用于工程管理活动,并能进一步指导新的工程实践活动。

参考文献:

[1] 何继善,王孟钧,王青娥等.工程管理理论解析与体系构建[C].//2009中国工程管理论坛论文集.2009:1—4.

[2] 孔令益.工程管理理论解析与体系构建[J].中华民居,2011,(5):93.

[3] 何祖建.浅谈工程管理理论解析与体系构建关系[J].建材发展导向,2011,09(8):37—38.

[4] 何继善,王孟钧,王青娥等.工程管理理论解析与体系构建[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26(21):1—4.

政府采购素质剖析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从电力各种事故入手,剖析电力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建设变电运行事故。

关键词:变电事故 安全管理 安全生产

一、电力生产现状

1、生产设备不合格,质量不达标

电气设备生产的不合格,质量达不到国家安全标准,以至设备不能满足变电安全运行的需要,从而导致了变电运行的各种安全隐患。主要表现为:首先是没有认真做好选用性能优良的电气设备;其次没有重视对设备的监造和出厂试验,确保设备各项功能全面和实用:再次没有对安装调试的质量进行监督检查,没有把好验收关。

2.设计缺陷,设备老化

设备制造或设计问题主要包括制造质量问题、设计缺陷、设备选型问题等。据相关研究表明,投入运行不到三年的新设备和投入运行20年以上的老设备出现故障的概率最高。由于部分新设备是新研发产品,设计、制造工艺、技术等仍然不是非常成熟,在实际的运行中非常容易出现问题。此外,部分制造厂家片面追求经济利益,在生产时过分压缩成本,导致产品难以完全达到相应的质量指标要求,无法满足变电运行的标准。

变电站投入运行时间较长,在电网中长期运行的设备的机能、零部件逐渐老化,其次,非正常使用导致设备老化加剧。因为目前的用电负荷增长日益加剧,在用电高峰时部分变压器会满负荷,甚至超负荷运行,导致绝缘材料温度升高过快,加剧老化。

二、安全生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1、管理远未实现标准化、正规化、常态化

在各大电力企业中,对安全生产管理并不陌生,但是切实建立一套全过程、全方面、多层次、动静态相结合、监督奖惩相配套、培训教育相衔接的安全生产管理体系还远远没有实现。

具体而言,就是没有自上而下的总体规划与设计,也缺少自下而上的反馈与沟通,而各级管理人员又多各自为政,缺乏整合、监督与配套机制。

2、电力安全生产管理重心不明,观念陈旧

安全生产的实现,看似简单,实则内容丰富、繁杂,它不仅只停留在动员大会、岗前培训、分级管理与奖惩制度上,更涉及到“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全局观系统观、与生产计划的协同等等。在具体的安全生产管理中,更对管理者的业务素质与知识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以期更早发现及预防事故,而不是等到事故发生后再剖析原因。

3、安全职责不明确

首先,各电力企业固然都有自己的一套安全生产制度,但对安全生产职责的落实却不尽如人意,大多安全任务分配工作只做简要说明,或只象征性做一些一般性、原则性的动员和要求。而分管生产的领导则常常忙于实现繁杂的生产任务、设备维护与技术升级等工作,很难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深入地开展调查研究,全面分析安全生产工作中各个环节所存在的问题,自然也就更难制定与之相应的整改与完善措施。

其次,安全管理人员对生产各环节所存在的显性与隐性问题尚不能独立进行彻底分析,难以找出各次事故的直接、间接与深层次原因,因而不能做到及时追究事故责任、吸取经验教训。

再次,一线人员对电力安全生产并没有形成统一的、完整的认识,对规程制度大多没有深层次理解,只停留在被动记忆的阶段。

4、管理方式老旧,缺乏现代化观念

企业中,从上到下常常只重视大规模、高要求生产的安全管理,而往往忽视了细小琐碎的管理。究其原因,在于部分企业领导仍然遵循计划经济下的旧式动员大会与运动化管理,这种自上而下的大框架、大标题的管理,既难以从生产实际出发,也不易于对经验教训的总结,更难以形成有效的规章制度,而更多的则是流于形式,很难发挥有效作用。

5、安全管理人员良莠不齐,缺乏对隐患的识别力

大部分安全管理人员由于受到业务素质、知识水平以及责任心等多方面的限制,对各生产环节中可能或已存在的问题与隐患不能进行有效的预测与判断,不仅缺乏对危险源的识别与推断能力,更难以意识到各生产环境中的潜在风险,在事故发生之后,才认识到其中蕴藏的安全隐患及巨大危害。

6、现场标准化不健全,经常习惯性违章

习惯性违章是指安全生产工作中经常发生的习以为常的违章行为。它包括违章操作、违章指挥和违反劳动纪律。有些临时性工作,如某配电修理人员,在没有填写修理票的情况下开始进行修理工作,导致人身触电死亡事故;有些需要停电的作业,在没有停电、验电、挂地线情况下就开始工作,造成人身触电死亡事故;在处理变压器二次刀闸接触不良故障时,没有对其停电、验电,未挂地线,严重违章作业而酿成人身触电死亡事故等。

三、解决方法

1、加强教育,对变电运行工作人员的进行各种技术培训

变电运行安全培训重点是培训职工熟练掌握设备的操作规程,熟设备的性能、结构,正确使用设备。学习设备维护知识,经常保持设备内外清洁、完好,了解自己管辖设备。找出易损部件位置,进行经常查,不漏检查的项目,检查方法要标准。要把握设备特点,懂得注意项及鉴别设备正常与异常现象,会做—般的调整和简单故障排除,自解决不了的问题及时报告。变电运行人员要严格遵守持证操作,遵守安全操作规程,不野蛮操作,经常清扫管辖设备,保持设备清洁,遵守接班制度,管理好工作台帐,不得遗失,发现异常应立即检查,同时配合检修人员处理好故障。

变电站运行人员的培训.应以岗位培训、岗位练兵为主,按照面生产、联系实际、按需培训、讲求实效的原则,坚持干什么学什么练什么、缺什么补什么,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形式和方法。

2、坚持开展反习惯性违章活动

反习惯性违章、安全通报、会议精神、各种规章制度及安全措施等作为学习的重点,并结合变电站的具体情况,查找安全生产存在的问题和隐患,制定措施及时处理,使安全活动具有针对性。有计划地进行反事故演习和事故预想。锻炼值班员的事故处理能力及应能力,充分发挥站长的组织指挥才能。突出其“主心骨”的作用,做到事故来时临危不乱,能快速、正确地处理事故,坚持开展运行分析制度。全面准确分析变电站一月来的生产工作情况、设备运行状况运行缺陷统计,找出存在的设备缺陷和隐患,为有关部门及时消隐患。制定防范措施提供可靠依据。

3、文明生产

环境会影响人的行为。明确各自卫生区域,定期打扫、检查,并列入经济考核范围。对全站进行规范化的定置、定员管理,改善站容站貌,营造—个整洁、有序的工作环境,不仅是变电站安全的需要,也是提高唐班员的工作积性不可忽视的—个重要方面。

政府采购素质剖析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本文针对供应链管理双语教学的特点,首先对供应链管理双语教学的目的进行了剖析;其次从双语教材选定、教学内容确定、教学方法的改革、网络教学资源和学习平台等方面对我校供应链管理双语教学的实践进行了系统总结。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双语教学;教学模式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各行各业与世界各国的联系日益紧密。中国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迫切需要既精通专业知识又精通外语的高素质人才。教育部2001年发布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中明确提出: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引进原版外语教材,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特别是在信息技术等专业以及国家发展急需的专业开展双语教学,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实现我国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我校在双语教学的改革实践中也做了积极的尝试,下面就以我校管理学院物流管理专业的《供应链管理》课程双语教学实践谈一些体会,探讨提高双语教学效果的途径,为提高物流管理专业双语教学水平提供参考。

一、明确界定课程双语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双语教学效果的基础

明确界定《供应链管理》课程双语教学的目的是课程内容确定、教材选择、教学实施与评价的依据与标准。目的不明确,会导致教学过程的盲目甚至混乱,不利于提高教学效果。有关文献对双语教学的内涵、目的进行了较广泛的研究。王叙果和郁洪良(2006)认为双语教学是一种对专业课程混合使用两种语言进行授课和学习的教学方式,其目的在于以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为主的同时,提高学生在专业课程上的外语读、听、说、写能力。韩胜飞(2007)认为中国双语教学的培养目的具体应包括三个方面:①以双语为媒介掌握“原汁原味”的专业知识;②提高一般外语交流能力;③使学生具有多元文化认同感和符合开放与发展的观念。供应链管理在20世纪80年代产生于欧美国家,无论在供应链管理理论和技术方面,还是在供应链管理实践方面,欧美国家均较我国成熟和完善。因此,针对供应链管理课程开展双语教学,不仅使学生能够学到西方先进的供应链管理理论和技术,而且该课程涉及大量的供应链管理与物流管理专业词汇及专业英语知识,能够使学生获得语言优势,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专业交流的能力。《供应链管理》是我校物流管理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程,课程的目标定位是通过课堂教学和案例分析,使学生掌握供应链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具备基本的供应链管理知识和技能。通过学习和实践,使学生初步具备分析、解决有关供应链管理方面问题的能力。综合考虑教育部关于开展双语教学的指导意见、我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学计划和《供应链管理》课程目标定位,本文认为《供应链管理》课程双语教学的目的应以学生掌握学科知识为根本出发点,在同时使用母语和英语进行思维的教与学的过程中养成运用语言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课程本身的知识和技能要求达到的目标是这门课程双语教学的具体目标要求。不论是原版教材的使用还是英语教学语言的讲解都应该围绕学科课程本身的目标要求来进行,既不能不顾学生的实际情况盲目选择教材,也不能因为学生在双语教学过程中发生的语言障碍而降低学科知识和技能要求的基本标准。

二、教材选定与教学内容安排

双语教材选择是否适当对双语教学目的的实践和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影响。教材选择不仅要考虑内容是否适当,而且还需考虑外语内容是否适合教学。我校《供应链管理》课程选用的教材是《Supply Chain Management:Strategies,Planning,and Operation》(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为苏尼尔·乔普拉(Sunil Chopra)和彼得·迈因德尔(Peter Meindl)。该书将战略管理的思想与供应链管理的实际运作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以六个驱动因素为主线,提供了全面而系统的供应链管理知识,每章不仅有学习目标,而且有详细的概念阐述和丰富的实例,并将概念阐述和实例介绍相结合,便于学生学习和理解。我们选择该书作为教材的另一个考量是,该书英文流畅,生僻单词较少,同时该书还有中译本,有助于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深入把握,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教学内容安排是实现《供应链管理》课程双语教学目的的重要基础环节。众所周知,供应链管理的目的是提高企业供应链的绩效水平。根据所选择教材,我们结合先导课程(微观经济学、战略管理、运营管理、物流学等)所学习的内容,从供应链效率和供应链响应性两个绩效维度为切入点,系统分析物流设施、库存管理、运输、信息、采购和定价六个驱动因素对供应链绩效的影响。为了使学生能够听懂所学习的内容,我们做了以下安排:①课前把每一章所涉及的英文概念、英语单词进行整理发给学生,并要求学生课前预习,提高学生对课堂讲授内容的理解;②鼓励学生养成随时用英文提问的习惯;③根据课程内容的难易程度合理安排中英文的比例。对于较难理解的内容主要以中文讲授;④尽可能采用中国的案例以及国外经典案例讲解课程内容,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三、双语教学方法与手段

1.建立课程教学小组。《供应链管理》课程双语教学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为了确保教学目的的实现和教学质量,我们建立了由4位英语水平较高而且对供应链管理具有深入研究的老师组成教学研究小组。教学研究小组的主要任务首先是制定教学大纲、确定授课计划、准备教案、安排实验教学、课程设计与考核、集体研讨备课。其次,定期开展供应链教学法研究活动,包括国内外同类课程的建设与教学经验交流,探讨适合本校的双语教学模式。再次,开展供应链管理案例研究,为搞好《供应链管理》课程双语教学奠定基础。

2.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使用非母语进行课程教学对授课教师和学生都是一项严峻的挑战。我校在教学方法上,采用理论讲授、案例分析与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在理论教学方面,任课教师结合实例详细讲授每章的重点、难点内容。通过实例分析帮助学生对有关概念、原理和方法的理解。为了帮助学生掌握相关内容,在教学课件制作时在关键内容部分采用中英文展示。案例分析与讨论从两个方面进行:随堂案例以老师讲授为主,辅之以课堂提问,授课教师对案例进行精心准备以确保教学效果;其次是案例分析,任课教师根据教学安排,将学生分为4~5人一组进行相关案例分析,要求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撰写案例分析报告,准备PPT文件。以抽签方式确定上台发言的小组,每个小组发言后,其他组的同学可以提问,进行交流。小组的每个成员均要发言并且必须采用英语作为媒介语言。案例讨论前,教师事先对案例进行精心研究和准备,对学生所做的案例分析进行点评,支持案例涉及的知识点,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分小组进行案例分析,不仅加深了学生对供应链管理知识的理解,同时也培养了同学们的团队意识。

3.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具有直观性、图文声像并茂、动态性、互动性、可重复性和针对性等特点。好的多媒体课件能使《供应链管理》课程双语教学事半功倍,因此课程教学小组对教学课件进行了精心准备。首先,在课件制作时采用要点式短句,尽量避免完整的长句和从句,做到每章的课件均有标题、关键语、结语,课件结构合理和重点突出;其次,精心搜集和制作与课程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和图表,并将其穿插于课件之中,帮助学生理解、加深记忆,提高教学效果;再次,适时播放供应链管理视频等有声文件,活跃课题气氛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以案例分析为依托,要求每组同学均要做PPT课件,一方面训练学生展示自己案例分析的成果;另一方面通过课件制作完成对所学内容的综合运用、升华的过程。通过互动之后,学生对学习的兴趣都会产生一个质的飞跃,畏惧双语教学的同学,开始感到利用外语学习专业课程的好处。

4.构建网络平台辅助教学。课堂上的双语教学时间短暂,辅之课外的练习和实践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因此,运用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等计算机网络相关的信息技术开发物流管理专业网络教学资源和学习平台,将教学活动的时空范围扩大到课堂之外,是突破教学活动时空限制的重要途径。为了使供应链管理双语教学达到最好的效果,我们构建了物流管理专业网络教学资源和学习平台,运用平台布置了大量的课外学习任务。在网络平台上我们设立了课程介绍、章节要点、课程讨论区、作业处理、课件下载、教师答疑等栏目,使课程复习、讨论、答疑、提交和批改作业等功能集成于一体,极大地拓展了《供应链管理》课程双语教学的师生互动时空,提高了双语教学的效果。

良好供应链管理双语效果的实现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我们从教学目标的明确、培养计划的制定到教学大纲的设计再到课堂的讲授与课后的任务布置等各个环节的有效无缝衔接。本文首先对《供应链管理》课程双语教学的目的进行了界定,认为双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学习专业知识和提高外语沟通能力。其次对我校在《供应链管理》双语教学中教材选择、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改革实践进行了系统总结,以期为其他兄弟院校双语教学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韩胜飞.我国高校本科双语教学的目的、双语的诠释及其教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7):98-100.

[2]Krashen Stephen D.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M].Prentice Hall International,1988.

[3]王叙果,郁洪良.国际金融课程双语教学系统设计初探[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06,(11):74-76.

[4]文华,汪颖.从企业的人才需求看物流管理专业的双语教学[J].高教探索,2007,(6):152-154.

[5]许芳.《现代物流管理》课程双语教学实践探讨[J].商品储运与养护,2006,(3):20-23.

[6]於军,曲林迟.《供应链物流管理》双语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与现代化,2009,(1):14-17.

[7]赵习频.《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7(S1):90-91.

基金项目:河南工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项目(2009GJYJ-B22);河南工业大学《优培工程》立项项目(YPGC2011-WO3)

作者简介:程大友(1963-),安徽金寨人,河南工业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管理学博士,研究方向:物流与供应链管理。

政府采购素质剖析管理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本文主要围绕信息化技术展开,首先对建筑安全施工管理工作的主要职责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又描述了信息技术在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工作中应用的意义,随后简要描述了信息化技术应用的优势,以及信息化技术在建筑施工安全管理中应用的方法,旨在为提升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工作的质量提供帮助。

关键词:信息化技术;建筑施工安全;施工安全管理

前言:近期,福建省某公司一栋在建工程在浇筑混凝土过程中发生坍塌。据晋江市应急管理局通报,坍塌工程建筑面积200多平方米,事故最终造成3人死亡、7人受伤。此消息一出,引起了所有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工作者的注意。建筑施工进程中只有人员与施工安全得到保障,才能保证工程开展的质量与效率。但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进步,建筑工程开展使用技术与设备越来越多,所需要注意的施工安全项目也与日俱增,当代建筑安全施工管理工作逐渐复杂,急需信息等先进技术的扶持。为此,对信息化技术在建筑施工安全管理中的应用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1.建筑安全施工管理工作的主要內容

建筑工程项目开展过程中,时刻需要注重安全,建筑安全施工管理的主要内容,就是将施工现场的所有存在的安全隐患予以排除。施工安全其工作开展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1,对相关工作人员的约束和管理,大多数施工现场事故的发生都是由于施工人员的意识不足或施工流程不规范导致的,因此,安全施工管理工作首先就要着眼于对施工人员的监察和管理。通常情况下,建筑工程的开展人员流动性极强,且从事的施工人员普遍综合能力水平不足,极易为工程施工的安全埋下隐患。所以,对施工人员的管理极其重要。

第二,对原材料以及施工设备的检查,大型的工程建设都会需要大量的原料以及诸多的机械设备。建筑施工亦是如此,专业设备的使用不仅可以提高工程质量,也对施工效率的提高具有积极影响。但施工现场的实际环境复杂多变,一旦操作出现失误必然会对整个工程的开展造成重要的打击[1]。同时,原材料的选择直接关乎到工程的总体造价以及施工质量。因此,对原材料以及设备的检查也是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一环。

第三,施工现场自然条件的影响。建筑施工过程中难免会碰到恶劣的气象条件,而实际的施工现场情况也十分复杂,这都为施工安全埋下隐患。例如,项目开展过程中必然需要电的使用,但在梅雨季节,电线出现损坏后经过雨水的冲刷极易引发施工人员触电的危险。因此,对施工过程中的危险物品监管也成为了工作人员不可忽视的工作。

2.信息化技术在建筑施工安全管理中应用的意义

通常情况下,建筑工程项目都比较庞大,不仅耗费时间长且施工量极大,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工作要从准备工作入手,贯穿到整个工程建设过程之中。所以,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工作的任务也极其繁杂。而在实际的工程开展进程中,相关工作人员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很难在第一时间得到工程进展数据,导致管理工作完成质量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无法快速发现施工安全隐患并制定有效策略。但如果在施工安全管理工作中引入信息化元素,利用信息化、数字化设备进行施工规范管理,可以从根本上降低此类问题的发生。因此,信息化技术在建筑施工安全管理中的普及和应用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2]。

3.信息化技术在建筑施工安全管理中应用的优势

3.1建筑施工安全管理便捷

众所周知,无论是哪种岗位,朝着信息化发展带来的最大优势就是快捷、方便。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工作也不例外,其朝着信息化发展大大提高了安全管理的工作效率。通常情况下,安全管理都是依靠相关人员进行现场管理和排查,但,在工作中融入数字化元素,可以从根本上降低管理人员的工作力度。例如,可以在施工现场安插电子眼设备,管理人员可以在监控室进行办公,一经发现施工过程存在安全隐患,立即通过电话、对讲机等有效的通讯手段进行管理和指挥。不仅如此,管理人员的工作任务减轻,直接赋予了安全管理工作者充沛的精力去完成工作,从侧面提高管理人员的工作质量。同时,在电子设备的无死角查看下,对规范施工团队的施工手法以及工艺流程起着积极作用。

3.2建筑施工信息共享

信息化技术最大的特点就是共享功能。在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工作中使用信息化平台,专门为建设项目开展信息交流、传递系统[3]。通过对系统的操作,将施工现场实况通过视频的方式传达给监管人员,并通过这个平台保持与所有施工人员的联系,有助于安全隐患的及时发现与改进。例如,在工程建设施工中,安全管理人员发现相关施工人员在进行地基打造的过程中,不使用砂石等原料进行作业,使用建筑垃圾进行铺垫,这严重影响建筑工程的安全性。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工作者,可通过信息共享平台得知施工人员的具体操作流程,并联系有关人员制止危险的施工流程。同时,由于信息的互通性,参与项目的所有相关人员都能对所有情况有一定的了解,能够达到对工程建设参与者之间互相监督的目的,为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提供保障。

3.3有利于全方位管理

传统的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工作,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作为工作开展基础,相关人员要对施工现场不断开展巡查工作。但大量的人员流动为工程建设成本增加的同时,也增强了施工现场的流动性,大幅度增加了施工过程中出现人员伤亡的可能性,也不利于整体施工效率的提升。而信息化管理在减少人力使用成本的同时,其不需要太多工作人员深入施工现场、干扰施工秩序的同时,也从侧面降低了施工中安全问题出现的概率。不仅如此,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的信息化技术,可保证施工监管工作全方位无死角的监察,而且可以随时远程查看施工现场,甚至可以保存监控画面,做到倒放和查看任意时段的现场。同时,信息化管理可以对施工现场进行实时抓拍,当管理人员发现施工进展中的不当操作时,可通过拍照留存证据做到精准定位,对施工不当的相关人员进行指正,避免安全管理人员不能准确归责,最大程度上弥补了传统安全管理方式中存在的弊端[4]。

4.信息化技术在建筑施工安全管理中的应用

4.1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工作管理体制升级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进步日新月异,施工建筑安全管理也应当紧紧跟随时代潮流,建立相关的信息管理平台,以便更优质地完成安全管理工作,为建筑工程整体施工质量的提升作出贡献。因此,要不断完善安全管理工作相关体系,其具体可根据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要对建筑施工现场展开实时监测,并要求安全管理人员不定时或全天进行监管查看。确保安全管理人员能够掌握工程开展的全部数据信息,为科学、安全施工提供保障[5]。第二,要提高安全管理人员的工作质量,对施工进程中的数据做到精准分析,相关人员要对数据进行剖析,以建模的方式构建出虚拟施工现场,对现场的安全问题提前进行预判和决策。如图1所示,为建筑安全管理体系示意图:

信息化管理示意图

4.2科学利用BIM技术

BIM技术是推动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工作信息化发展的重要力量。工作人员可通过此项技术对建筑施工过程中潜在的风险。同时,随着时代的进步,建筑工程的施工规模逐渐扩大,其危险区域以及施工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也越来越多,传统的建筑施工安全管理模式早已不再符合当代的发展需求。BIM技术的科学运用,可以将施工中存在的安全隐患一一展现,如下图2BIM技术构建的施工现场模型所示,管理人员可通过此功能,不仅可以将建筑施工中存在的安全隐患排除,也为化解施工中的危险状况提供了强有力的帮助[6]。BIM通过其自身独特的分析功能,可将施工中的危险区域进行标注,帮助安全管理相关工作人员把控危险因素对整体施工质量带来的危害。不仅如此,BIM技术的应用可以减少施工空间出现的冲突,为有序施工提供保障。BIM技术通过虚拟影响等方式能够帮助安全管理人员快速了解施工场地的地理形态以及建筑外观等。管理人员可借此合理规划各个施工部门的运行路线,减少其互相之间存在的冲突。

4.3合理使用电子监控设备

想要实现建筑施工安全管理质量的提高,离不开对整个施工进程的监管。因此,电子监控设备的合理使用,可以使安全管理人员看到施工人员的工作状态、施工工艺水平、现场材料的使用状况等,发现问题可以及时与现场工作人员对接,对施工现场以及施工环境起到保护的作用[7]。并将最新的监测设备与管理人员的监管显示器进行结合与改进,例如,塔吊监测系统可以监测塔吊设备在施工进程中使用的动向,可以对施工过程中使用塔吊设备时的不规范施工行为进行警告,将此设备的监控系统与安全管理人员的手机、监控设备等进行关联,有助于管理人员记录和管理。同时,建立相关工程数据库,对电子设备记录下的影像进行保管和存放,为后续施工质量的检查以及责任划分提供相应的帮助。对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发展起到助推作用。

结语:综上所述,建筑项目开展的过程中,存在许多的安全隐患,如果忽视其存在、任由其发展,势必会导致危险的发生,这都需要科学合理的施工安全管理。安全管理人员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对施工现场进行“线上监测”,并及时发现存在的安全隐患,避免施工事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吴争雷.基于网络信息化监督下的建筑施工安全管理探讨[J].建筑安全,2021,36(10):48-51.

[2]丁扬.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在建筑施工中的作用探析[J].安徽建筑,2021,28(09):272-273.

[3]王宏海.建筑施工安全监督管理工作中的問题及对策探讨[J].建材发展导向,2021,19(16):130-131.

[4]刘文文,庞峥.浅析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四川建筑,2021,41(03):272-273.

[5]刘军涛,孟鑫桐,张立佳,刘占省,王建伟,王昊鹏.BIM技术在大型钢结构建筑施工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建筑技术,2021,52(06):679-683.

[6]唐飞,杨子扬.建筑施工安全管理中BIM技术的应用[J].四川建材,2021,47(05):228-229.

[7]周群力.关于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的几个问题[J].建筑技术开发,2021,48(06):45-46.

上一篇:道路货运站场运营管理论文范文下一篇:中职政治教学网络技术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