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政治教学网络技术论文范文

2024-07-22

中职政治教学网络技术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如今在我国这个发展的阶段,基本上已经处于普及网络的状态。信息的发展时代已经和我们的日常生活融入在了一起,不同的是,每个人所崇尚的网络文化是不一样的。网络文化不仅仅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也逐渐深入到了每个人的思想当中。与此同时,大学生在思想方面和行为方面也深受有关文化的影响。本篇文章主要讨论的的是提升大学生在网络文化话语权方面的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大学生;政治教育; 网络文化

引言:

如今,大学生在网络当中的表达方式和网络的话语权是非常具有紧密性的。为了在网络当中保障大学生思想教育不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就要认清大学生在思想政治学习方面所涉及到的网络话语权,要让学生明白对学生做思想政治工作为了能够让网络文化的话语权具有紧迫感,不要让学生在网络当中迷失自己。所以,我们首先就是要讨论网络话语和思想政治的差异性。

一、大学生的网络话语和思想政治的差异性

1.差异性的由来

网络这个虚拟的空间本身就是非常具有自由和开放等性质的,大学生可以自主地在网络上发表自己的观点,并且能够在网络上找到自己认同的观点。富有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大学生在网络话语方面是非常灵活的,再加上大学生本身对新接触的事物接受力比较强。所以大学生非常容易就能够接受一些新兴的文化,包括一些网络用语和一些个性化的观点。所以,在大学生接触网络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帮助大学生利用思想政治工作来树立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加强学生的品德教育也是为了帮助学生树立一个正确的合理的话语体系。所以这种教育话语就具有了一定的规则性,是一个非常严肃的有教育性质的活动。这就是两种话语差异性的所在,这同样也表明了网络话语权是必须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来提升,才具有表达思想的意义。

2.秩序的创新在新媒体下的体现

我们已经能够在如今的发展现状中了解到,生活已经逐渐地趋于新媒体化。如此繁杂的网络媒介已经向我们的生活开始逐步逼近,很多形式的电子产品已经逐渐取代了人们日常交流的方式。同时,这也衍生了很多公共的交流平台,人们已经不仅仅是从前只能凭书信来进行交流的方式了,手机和电脑已经成了人们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所以这不仅从人们交流上打破了局限,同时也对公众话语的表达形式有了突破性的体现。平等互助以及公开式的交流已经成为网络上社交的常态。但是在这种创新型事物的引领下,大学生的表现比平常人要更加积极,他们接受新事物的速度要远超于教育者。所以,为了能够让大学生有效的,积极的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就必须在这种新型的沟通秩序下快速进行。

二、对大学生的政治教育架构策略

1.如何提高大学生思想教育者的网络话语能力

目前,本篇论文所研究的主体是大学生,本篇论文的知识分子群体也是大学生。这部分人群对于网络的掌控能力和理解力都是非常强的。相比而言,有一些思想教育者根本没有方法来理解他们在网络上所运用的网络语言,甚至对于一些网络语言的出现,他们表示完全没有见过并且呈排斥的态度。但是网络信息化也是如今这个快速发展的社会所留下的产物,人们必须要在认知它的基础上来,利用正确的三观辨证他。但是,信息化的发展同样也在我们的生活中出现了弊端,人们不仅能够通过网络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甚至有一些错误的言论和思想也呈现在了网络当中,这就是网络发展具有两面性的体现。总结而言,为了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网络文化方面建构,首先就要从教育者自身开始做起,教育者应该做的是提高自身的话语理解能力,这样才能够更好的来实施大学生的教育工作。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的影响,从更深度的层次来了解大学生在网络语言的运用过程中所表达的思想。只有这样教育者才能够更好的来对大学生网络语言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开展工作。

2.如何优化网络环境

正如我们所知道的,微信是21世纪以来,由腾讯公司着手打造的手机终端用户专用的一种交流社交工具,可以横跨几个运营商和几个系统平台,直接通过语音以及文字的形式,并且支持单人或者是多人来进行语言对话的模式。并且微信是不需要话费来支撑的,它可以横跨几个平台来进行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并且还是属于一种实时输入状态的形式,是多媒体信息传播应用app以来最为实际,而且最为简洁的一个应用app。它不仅能够突破很多人来应用这个软件,并且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它已经成为每一位拥有智能手机的用户必须下载的一个软件。在我国快速科技发展的前提下,智能手机已经是达到了每人拥有的状态。一些通过语音或者是视频才能够完成的社交工具,微信是都能支持的,并且一些图片的发送,还有一些传统短信应用的功能,微信也是支持的,它正逐渐地改变着人们的社交方式,以及一些沟通交流的方法。显然,利用微信交流对于人们的日常生活来说是安全的,自己的沟通记录也不会因为某些因素而泄露出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就是要有一个良好的网络环境,所以,在如今这个飞速发展的形势下,教育者要想加强对网络安全的控制和监管。就要保证国家对于整个网络环境稳定的控制是有效的,所以学校应该加强本校的文化建设,目前每个高校都是有属于自己的微信公众号,以及其他平台公众账号。这些账号都是学校利用安全的网络环境来对学生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在学校为学生创立的这些安全的网络环境下,学生才能够顺利的完成思想教育工作。

3.如果促进网络话语传播

构建网络话语传播是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培养大学生网络话语表达的重要方法。学校可以通过自己建立的平台来对大学生进行网络话语的传播工作,同时一些新兴的网络话语也能够在学校这个安全的平台来进行传播,并且一些教育理念也能够通过网络用语以及它所涉及到的应用性来展现其价值和意义。这种传播方式在学生当中是非常容易产生共鸣的,并且学生在网络当中非常容易能够学到新兴的话语和观点,所以学校要利用网络学习的这种优势来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4.如何掌握话语的主动权

如今思想的宣传大多数都是通过网络来进行的,很多思想的传播以及文化的宣传都是通过网络来进行,所以即使在监管力度非常大的网络环境下,也无法清除所有的和学生学习无关的信息。总会有很多不正当的信息来对学生思想进行侵犯,面对这种情况教育者就要在学生思想被侵害之前,掌握网络话语的主动权。在学生信赖的前提下,要让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要学会明辨是非,要有判断真假分辨黑白的能力。所以教育者的工作范围不仅仅是简单的将思想政治工作加入到学生的学习历程当中,而是要将学生的学习环境创设在一个非常安全,健康,正直的前提下,杜绝学生在网络当中受到一些不良信息的侵害。

在如今这个快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思想政治已经成為大学生必不可少的一项课程,甚至思想政治可以说是学生在网络上能够保护自己的一个武器,学生有了正直的观念,有了正确的明辨是非的能力,就能够在网络当中坚持自己的观点,不易被一些不良信息所反映到的思想所侵害。

结束语:

综合以上观点和教学方法,我们可以了解到,在网络环境当中,不仅仅是学生需要看透事物的本质,更重要的是,教育者能否为学生提供一个安全的,良好的网络环境。只有在相对安全健康的网络环境当中,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工作才能够正常开展。网络话语权也不仅仅是大学生所能涉及到的学习范畴,教育者同样也需要学习网络话语权的一些传播方式和所涉及到的思想观念。所以,不断完善网络的教育体系才能够让大学生体会全面的政治教育。

参考文献:

[1]魏晓文,李晓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话语权建构的策略探讨[J].思想理论教育,2014(10):90-94.

[2]孟祥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话语权提升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5.

[3]王兴国,苗存龙.基于网络环境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提升策略[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6(6):101-105.

(陕西恒润教育  陕西 西安 710043)

中职政治教学网络技术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分析了网络文化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并提出了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关键词:网络文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方式

作者简介:张乃强(1975-),男,山东临沂人,泰山医学院基础医学院团总支书记,讲师;张余坤(1992-),女,山东济南人,泰山医学院基础医学院本科生。(山东 泰安 271016)

基金项目:本文系泰山医学院青年基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2009SKQN013)的研究成果。

胡锦涛总书记强调,我国网络文化的快速发展,为传播信息、学习知识、宣传党的理论和方针政策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也给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课题。能否积极利用和有效管理互联网,能否真正使互联网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新途径、公共文化服务的新平台、人们健康精神文化生活的新空间,关系到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关系到国家文化信息安全和国家长治久安,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随着硬件设备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偏重于娱乐和通讯,正常用来看网页、看视频、看书籍、玩游戏的平板电脑的迅猛推出,日益“泛滥、成熟”的网络文化对高校学生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方方面面的影响。如何面对无法回避的负面影响,抓住技术不断发展带来的新的机遇,与时俱进,结合本校实际积极主动采取对策,正面引导,切实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充分利用网络技术不断发展的特点,开展行之有效的思想宣传教育和道德实践活动,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一直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需要持续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网络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1.网络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

(1)对学生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挑战。由于大学生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好奇心强、求知欲旺、接受新事物快和因年龄而决定的逆反心理,对于互联网提供的繁杂信息缺乏甄别能力,各种淫秽色情、封建迷信和社会负面新闻等有害信息给大学生的思想带来了严重冲击,对他们的健康成长造成了很大的危害。不当的生活方式和过分的感官文化更是用种种诱惑来吸引他们,对学生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了不利影响。

(2)对学生人生观和理想的挑战。面对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高校学生学习和就业压力越来越重,特别是精神压力十分巨大。负面的网络文化趁虚而入,极易成为大学生逃避压力的“防空洞”。当在现实生活中遇到挫折时,发现从网络的虚拟世界可以得到满足和成就感,他们自然也就越来越倾向于消极地对待充满“缺陷”的现实世界,继而逃避现实世界,导致处世态度的消极化。

(3)对学生道德和法律观念的挑战。由于网络社会的符号化和虚拟化的特点,使得学生终日与键盘和鼠标打交道,减少了有情感的人际交流,从而使其社会性在虚拟世界中丧失,进而发展至感情麻木、孤立、冷漠、自私,对生活和社会漠不关心,正义感和道德感缺失,致使部分学生道德水平下降,甚至出现网络犯罪现象。虚拟化的网络更使得一些大学生的交友方式和人际关系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当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挫折时,他们更倾向于在网络中寻求慰藉,在网络上过一些虚拟的生活,以极为消极的态度面对人生困难。如果任由这种情况长期存在并发展下去,必然会影响到他们今后的生活和心理健康,从而使他们对现实生活彻底丧失信心。

(4)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挑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较多地使用摆事实、讲道理、树榜样的方法。思想政治工作者往往通过主题班会、个别谈心、座谈会等面对面交流的方式,启迪学生的觉悟、提高学生的认识、陶冶学生的情操。但在当今网络时代,高校学生通过网络获得信息的能力不可小觑,他们掌握信息的速度和丰富程度有时候大大超过了教师,单纯的说教已越来越难以达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教育目的。学生在网上进行交往与娱乐所产生的种种认识上、道德上与心理上的新问题都对传统的教育方法提出了挑战。

(5)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素质的挑战。网络时代是知识和技术爆炸更新的时代,在信息开放条件下,及时的掌握和更新必要的网络技术和知识是从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本。然而,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由于日常工作繁忙,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人知识结构老化、不能够跟上时代潮流、科学技术素质薄弱的问题日益突出。但是,大学生是新鲜事物的易感人群,是新生事物的引领者、推崇者和实践者,是各大论坛、社区和聊天室的主力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想及时、准确的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和内心世界,必须准确把握网络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及规律,必须具备一定的网络预见性、敏感性和相关网络心理学知识,走进网络,培养与他们之间的共同语言,得到他们的信任。此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有意识地自觉提高自身对网络文化的甄别、判断、引导能力。这是网络环境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素质的要求,更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顺利、有序、有效开展的基点。

2.网络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机遇

网络文化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造了一个不断发展的全新环境,提供了海量的珍贵信息资源和互动平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互联网的结合,就是同新的认知工具、交流工具和新的生产力相结合,必定会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注入更多的生机和活力。同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社会化,也能通过网络文化最大限度地实现。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想达到好的效果,是离不开社会、学校、家庭共同努力的,网络的超时空性恰好为三者的结合提供了方便,使社会、学校、家庭三方面的教育紧密联系,融为一体。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空被拓宽。在网络时代,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物理时空被彻底突破,互联网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从传统的课上向课下延伸,有利于及时传播正确、科学、健康的思想政治信息,营造有利的思想政治教育舆论环境,在做好学生正确的舆论导向的同时,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辐射力,加强了师生的心灵沟通。此外,网络成了思想政治教育与家庭、学校、社会之间联系的桥梁,使得原先相对狭小的教育空间,变成了全方位、开放性的教育空间,使学校、家庭、社会三方教育真正实现互动、形成新的合力。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更加丰富。网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值得借鉴的、最新国内外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方法的相关资讯,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得到了空前地极大地丰富。同时,网络文化的快速发展为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许多新的课题,激发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新思考。诸如在网络思想多元化的背景下,应该如何吸收国内外有关互联网管理的好经验,加强舆论导向和监管,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如何引导现代大学生在网络生活中自觉遵守网络伦理道德;如何对身陷网络虚拟世界而不能自拔的高校学生加以援助、施以心理辅导等等,这一系列问题都急需解决,从而也构成了网络文化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内容。

(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进一步创新。网络所独有的运作模式,比如开放性、虚拟性、交互性,彻底改变了以往思想政治教育中单向式、直排式灌输所引起的大学生强烈的逆反心理,通过创新地运用生动、形象、逼真的多媒体交互形式及多种现代化教育手段,由抽象变具体,由枯燥变情趣,紧密结合时事,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营造轻松的氛围。

(4)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进一步增强。由于网络支持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等多种交流模式,甚至腾讯最近新推出了十几人同时视频聊天QQ新功能,其平等性和隐蔽性等特点兼具,所以成为了当今高校学生交流思想的主要场所。学生们喜欢在网上自由发表意见和见解,敞开心扉说实话,直言不讳的道实情,并在网上展开激烈的讨论、交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网络这个窗口更广泛、更准确地了解教育对象的思想动态、价值取向和利益要求,做到知己知彼,从而做到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和行为引导更具有针对性,提高教育效果。

二、网络文化背景下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党中央曾指出“重视和充分运用信息网络技术,使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实效性,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这是我们在网络文化背景下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2010年1月23日,胡锦涛总书记又就互联网建设和管理提出“以积极的态度、创新的精神,大力发展和传播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切实把互联网建设好、利用好、管理好。”

1.针对学生方面,充分利用网络“因材施教”

(1)主动出击,整合网络德育教学资源,利用现有的网络平台对学生进行网上教育。现在的高校基本都有自己的一套网络教育平台,如泰山医学院有“教育在线”。在这里,教师可以以发帖、回帖的形式和学生进行交流。在学生没有遇到单独问题需要解决的时候,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学校现有条件,经常而广泛地发布具有引导性和教育性意义的“帖子”,对学生进行大范围的普及型教育。与此同时,还要积极进行现有平台的更新和建设,分设各个政治感强烈并具有吸引力的模块,如“红色经典教育”、“党、团声音”等,把优秀的文化成果转化到网上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真正爱上校园网。另外,可以分设属于学生自己的BBS等交流模块,引领学生将其塑造成学术氛围浓厚的、政治氛围浓厚的、极具魅力而融思想性、知识性、娱乐性、趣味性于一体的平台。

(2)全面了解学生现实生活和网络生活状态,传统教育、网络教育两手都要抓。现阶段,大学生作为新事物发展的领头军,相较之现实生活,反而在网络中“活得更真实,活得更潇洒”。因此,教师应与时俱进,切实深入各大学生经常登录的网站或交友平台,通过与学生成为“好友”等方式广泛了解学生在平时网络生活中的行为,通过网络更好地掌握其思想动向,结合其平时精神状态、学习状态等及时对大学生进行网络心理健康基础知识教育、网恋心理教育、网络人际交往心理教育、网络心理健康维护、网络心理障碍排除和网络心理素质训练。引导他们正确地对待网络中的舆论导向和虚拟世界里的人际交往,采取理智而正确的思想和态度进行网络活动。从而使学生充分利用网络完善个人人际关系网,树立正确的网络交友观,促进自身的健康成长与发展。

(3)为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观,教育其具有自我判断力。当今社会,网络是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西方资本主义具有针对性的软入侵已经慢慢渗透进了当代青年的心中,妄图改变其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作为教育工作者更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约束力和自我判断力。首先要教育学生自觉遵守网络规则,即使在网络生活中也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对有害的网络精神毒品坚决说不,不发布反动信息,对有害公共秩序的舆论做到“不凑热闹”、不支持。为此,应当大力帮助同学们把这道判断题做好、做对,使其在光怪陆离的互联网世界面前,能够冷静思考,不被丑恶表面的光鲜所迷惑。同时,在爱国主义教育方面也应有所加强,让马克思和列宁主义思想文化、“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深入渗透到学生思想,以消除其因妄图侵蚀人们思想而发动的“网络战争”所引起的消极的,或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盲目崇拜的,或是对国家现有体制不满的情绪。使学生通过正确而缜密的自我思考真正做到坚定信念、守住良知,能够自觉地抵抗不良思想和腐朽理念的侵蚀。

2.针对自身,追赶潮流、与时俱进

社会在进步,科技在发展。在网络文明日新月异的今天,更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与时代共同进步,用自己的科技知识充分利用这一“时髦”的平台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即建设一支具有高水平政治理论、高水平思想教育能力、高水平网络使用能力的新型“三高”教育工作者队伍刻不容缓。当然,这支队伍的人员除了要符合网络思想教育工作的一般要求之外,还应该有探究网络文化背景下思想教育工作的新观念、新素质。能流畅地进行网络交谈,充分吸引学生“不掉线”,在面对更新颖的网络教育方式时敢于尝试。

三、结束语

网络,作为新时代的产物,其出现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说可谓机遇与挑战并存。所谓机遇,是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多渠道、多角度地完成既有的思想教育工作;而所谓挑战,则是由网络的阴暗面所引起的更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新形势下,该如何做到机遇面前不骄不躁,挑战面前不气不馁,积极而正确地应对网络文化冲击,还需要高校教育工作者们在摸索中前行,在经验中进步。

参考文献:

[1]曹毓民.网络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0,(8).

[2]胡迪.网络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分析及对策思考[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12).

(责任编辑:孙晴)

中职政治教学网络技术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会计教学的实践性较强,目前中国会计教学中存在诸多的问题,首要问题就在于理论脱离实践。对实践教学重要性认识不统一、实践教学内容深度不够。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提高我国会计专业毕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在会计教学中增加实践教学是必然。文章针对目前会计教学中实践教学的现状阐述了实践教学的应用。其中重点分析了会计基础教学和财务会计教学的中的应用,并用具体的案例分析了会计教学实践。

关键词:实践教学;会计;应用;教学模式

会计学的实践性要求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要具有很强的动手能力。尤其是对于我国一些中职、高职会计教学来说,提高实践能力是其毕业生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另外,目前企业改革也在进行,企业管理方式和观念的变化使其人才需求方式发生变化,企业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要求更高。因此培养高素质的会计专业毕业生是教学的主要任务。多数企业不愿意招聘无经验的应届毕业生,这与高校忽视实践教学有关系。面对我国会计专业教学的这一重要问题,下文将做出重点分析,以提高我国会计教学的效率,为社会培养更多专业人才。

一、会计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对会计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深

这一点主要体现在很多高校并没有关注实践教学,而将完成教学大纲的规定为主要任务。一些高校虽然开设了实践教学,但专业的实践教师较少,导致学生对会计实践的重要性缺乏正确的认识。受校方经济实力的影响,实践设备不足导致学生实践机会少,一些高校则直接取消学生的实习过程。这导致教师在会计教学中不再重点强调会计实践教学,会计实践教学在学校教学中逐渐被忽略。

(二)实践教学内容缺乏深度

这一点主要体现在目前学校的会计专业教学方法上,传统的教学方法影响了我国会计专业教学和改革,降低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距离拉大。实验同会计实践教学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很多高校实验设置的灵活性不足,学生无法独自选择会计实验,那么就不能实现其教学效率的提高。另外,我国会计专业案例研究上技术较为落后且缺乏深度,需要进一步改进。

(三)实践教学材料缺失、模式落后

首先:实践教学教材不同于基础教材,需要根据企业实践进行编制。但问题是编撰的人专业知识不够扎实、编撰内容不全甚至不符合教学实际的问题广泛存在。而正版的会计实践教材则大量缺乏。同时缺乏安全的财务规范体系,教学激励机制的缺乏也导致教师在材料提供以及教育工作者在材料编撰上缺乏信心,实践教学的专业材料较少。

其次:传统教育对会计教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它使得企业实践教学方法单一,考核方式单一,实践缺乏层次性、对学生的考核依舊停留在成绩单上,考核模式的落后导致学生兴趣降低。实际上,要对学生进行相对公平的评价,需要教师对每个学生进行区别对待。但目前很多高校忽视了这一问题,创新意识较差。因此导致会计专业教学效率不高,能够适应社会的实践人才较少,使很多学生对会计专业失去信心,改变这一现状迫在眉睫。

二、实践教学在会计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会计教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这主要体现在其对基础会计教学的影响和财务会计的影响。会计基础知识和财务会计核算技能是会计从业的基础,下文我们将从这两个方面对实践教学的作用进行具体分析,并提出相关案例进行例证。

(一)实践教学在基础会计学中的应用

会计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多样,其中包含会计核算基础知识、会计单据及凭证的制作以及基础的财务问题处理等。会计基础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帮助学生构建完善的会计专业知识体系,了解会计专业的内容和流程,了解会计凭证与账簿结构、填写规则。同时,要求学习者能够了解会计对象经济信息的传递方式,基础会计与会计实务工作紧密相连。如会计工作中涉及的凭证的分类、借贷记账方式以及会计表格的填写都是会计基础课程的重要内容。也就是说,在会计基础课程教学中,实践教学必不可少,它能够促进会计教学的效率。目前,多数高校在教学中很少强调实践教学的作用,因此增加实践内容是会计基础教学的重要策略之一。以会计授借贷记账法为例,实践教学方式的应用如下:

首先:展示会计业务所涉及的银行进账单、入库与出库单、业务合同以及其它原始凭证;原始凭证能够帮助学生对会计行为进行简单的了解,并了解账务登记的重要性。

其次:结合实际判断所涉及经济业务的性质、科目以及金额:使学生了解会计财务记账中的成本核算;

再次:使学生了解和学会记账原则,包括会计行为成本计算、所有者权益、负债以及收入类会计科目贷方增加或贷方减少等问题。教师应为学生具体演示学生的登记过程,并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使学生在实践中真正了解和体会会计记账的基本流程,学会其在会计基础教学中的应用。

(二)实践教学在财务会计中的应用

财务会计是会计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其教学目的在于帮助学生了解企业经济业务的财务处理方式,因此其主要课程分为会计要素的分析,核算方法和内容等。学生在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之后,便可通过其能力和对会计知识的进一步掌握进行具体的会计核算。但此时的会计知识较为薄弱,需要进一步学习,这就是财务会计教学最重要的意义。

实践教学在财务会计教学中的应用能够帮助学生解决更加复杂的经济业务,帮助学生更加完整的认识会计核算。学生完整会计知识链条的形成源于其在实践中对会计流程的了解。以增值税明细账核算为例,其中,增值税的二级科目包括应交增值税与未交直接税。但由于这一课程涉及过多的明细科目,涉及借贷双方以及多种核算方式,因此单纯的课堂讲解不能够满足学生的需求,不能够使学生了解财务会计核算。根据财务会计涉及的多个项目,教师应一一与实践联系进行讲解,其中包括企业采购、销售以及财务增值税的缴纳等多个方面。实践操作使学生更加清晰的了解财务掌握的填写和登记方式。使财务专业学生增加了自身对增值税明细账处理方式的了解,使其处理方式更加细腻。从而最终实现会计教学的目的,提高学生的会计专业能力,使其在企业会计核算中的技术更加娴熟。

(三)会计实践教学实践实例——校企合作

目前,高校会计专业教学对实践的重视程度提高,在高校建立了会计实践基地。但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校的压力,教学效率较低。基于此,学校应与企业进行合作,缩小会计教学理論和实践之间的距离。加大校企之间的合作,能够使学生进入真正的会计核算环境中,其参与实践的机会更多,并且能在亲手操作中了解会计核算的一些细节。同时,企业经济实力较为雄厚,校企合作降低了企业的人才压力和学校的经济压力。并且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为其日后找工作提供了条件。但目前我国校企合作进行中存在一定的问题,如学生动手能力较差,企业对学生的信任的程度低等问题,相关政府以及管理部门应出台必要的政策,加速校企之间的合作,使学生能够真正获得会计专业的相关知识。另外,学校应致力于与企业打好关系,与相关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之间建立起长期的合作关系,实现与企业接轨。在学校内部建立完善的科研基地,为会计专业师生提供长期的、稳定的实习机会。

(四)会计实践教学实例——网络技术在会计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随着网络技术进入会计实践教学,会计实践教学方式发生了一定的变化。重要表现之一就是综合性实验增加而验证性实验减少。会计教学内容更加丰富,通过多媒体课件,可将会计实践教学内容从保险、税收等行业扩展到综合贸易,将会计实验内容从单纯的记账扩展到会计准则和会计方法的掌握。当然,根据现代企业对会计专业学生的要求,网络实践还应在实践中设置会计出纳、核算等职业岗位。最后,网络技术应用于实践教学还体现在高校会计课堂多媒体实验室的建立。信息社会,网络教学实践无疑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最佳手段。随着我国网络技术的发达,高校会计实践教学逐渐开设了网络辅助教学系统、网上检索资源库等。会计教学实现了信息共享。另外,网络技术的发达对高校会计实践的作用还体现在其使学生了解了更详细的企业规则,会计知识的获取途径更加丰富,有利于学生专业能力的提高。

三、总结

目前,高校会计专业的应届毕业生逐渐增加,但企业还是存在人才缺乏的现象。这与高校会计专业的教学模式具有很大的关系,高校会计教学中实践教学效率低下是学生的会计核算能力以及企业适应能力较差,影响其工作和生活。总之,高校会计专业实践教学具有积极作用,而其在会计教学中的实现任重而道远,需要学校与相关部门共同努力。(作者单位:江西财经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 李姝娟.高职会计实践教学改革之我见[J].中国科技创新导刊,2010(29).

[2] 郭铭芝,郭泽沛.以人才需求为导向,创新会计实践教学模式[J].管理信息化,2010(17).

[3] 丁玲玲.中职学校会计实践性教学的反思[J].考试周刊,2012(53).

[4] 穆丽娟.基于教材的中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研究[J].财经界(学术版),2013(5).

[5] 应惠娟.浅谈如何加强中职会计实践教学[J].知识经济,2012(23).

中职政治教学网络技术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在南洋诸国华文文学研究领域中,新加坡有大量华文旧体诗文本,但华文旧体诗论述极少。事实上,新加坡旧体诗的作者,主要由新加坡的“过客”、新加坡的“流寓”者和土生土长的新加坡人三类人构成。新加坡华文旧体诗的传播途径有报纸及其副刊、诗集、社团传播和网络传播。通过对新加坡华文旧体诗的文学史定位及其价值进行分析,可以看出新加坡华文旧体诗是海上丝绸之路华文文学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旧体诗海外创作的行为意义大于写作意义。

[关键词]新加坡;华文旧体诗;海外创作

在东南亚华文文学的研究领域中,关于新加坡华文旧体诗论述极少。事实上,新加坡有大量华文旧体诗的文本。旧体诗写作,需要遵循严格的规范以及特定的知识背景作支撑。旧体诗在海外是否得以延续,必然取决于旧体诗创作者的存在。纵观新加坡华文旧体诗的创作群体,分属不同的文化阵营,而且在不同时期创作对象和创作观念都有很大的不同,这些诗人共同构成了新加坡华文旧体诗的创作基础。这一类诗作的研究具有比较文学和文化交流的意义,同时也是海外华文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 新加坡华文旧体诗的作者分类

本文沿用李庆年的概念,将所有作于新加坡的旧体诗称为“新加坡华文旧体诗”。①近代中国与新加坡交流日益紧密,中华文化也逐渐传输到新加坡。清末有官员派驻新加坡,有普通大众远徙南洋……当在地华人数量逐渐增多,也就形成了华人社群,有了自己的文化圈。这些南来的文人“吟诗结社”,其中经济实力雄厚的华人为了满足当地华人了解国内舆情的需要,巩固在地的汉文化圈,纷纷开办华文报纸。在新加坡创办最早的华文报纸是传教士创办的《东西洋每月统计传》(此报自道光十三年起至十七年止,共计四卷,最初发刊于广州,后由郭实腊主持,迁至新加坡。并于1997年6月由中华书局出版),之后《叻报》、《天南新报》、《日新报》等纷纷登上历史舞台,文人依次作为阵地发表诗词、散文、小说、粤讴等作品,这些文学作品就构成了新加坡旧文学。其中,旧体诗主要见于中国明清史料中的游记、各类诗集、新加坡本土的碑文以及一些新加坡当地的报纸。据此,关于新加坡华文旧体诗的作者,按照在新加坡创作经历基本分为以下三大类:

(一) 诗在南洋——新加坡的“过客”诗人

关于这一类创作主体的特征,一是身份背景都是中国本土公民,并没有新加坡的国籍归属;二是由于各种原因短期驻扎或者途径新加坡;三是时代背景大都是明清时期。如19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初,清政府曾经组织官员三次大规模集体出洋活动,期间途经新加坡创造旧体诗;曾在新加坡任职的左秉隆、黄遵宪;出访南洋的文人诸如潘飞声、许南英、丘逢甲;出使海外的晚清政客如何藻翔、王芝斌;流亡至此的革命者如康有为、郁达夫。

需要说明的是,这一类作者主要的创作年限是在明清时期,其中又以清朝为要。而他们之所以没有留在新加坡,有政治上的原因的、心理上的“不屑”等各种各样的情况。

例如明朝时期,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和南洋各国交往的巅峰,与郑和随行的费信,在郑和使团中担任通事教谕,每到一地,“伏几濡毫,叙缀篇章,标其山川夷类物候风习,诸光怪奇诡事,以储采纳,题曰《星槎胜览》”。在这部《星槎胜览》中,关于其时新加坡就有题为《龙牙门》的诗作:“山峻龙牙状,中通水激湍。居人为掳易,番舶往来难。人夏常多雨,经秋且不寒。从容陪使节,到此得游观。”其中的“龙牙门”正是今天的新加坡。这首诗也是最早的新加坡华文旧体诗。

而到了清朝,中国和新加坡往来出现两件值得注意的事情。第一件事是清政府开始在新加坡设置领事。“(光绪)四年,置新加坡临时,后改总领事。”②其中,第一位领事左秉隆(1850~1924),曾在1881~1891年和1907~1910年,两次共计约20年在新加坡担任领事,左秉隆在新加坡担任领事期间创作了大量诗作。例如他的诗著《勤勉堂诗钞》卷4中,有一首《游廖埠》的七言律诗:

朝辞廖屿上轮舟,一片帆开逐顺流;

绿树青山逢处处,和风丽日送悠悠;

谩歌雅调惊云鹤,乱拨鹍弦狎海鸥;

乘兴不知行远近,又看渔火照星洲。

这首诗作展现了赤道地区的海上风光以及昔日新加坡海岸线的夜景。再如,1891~1894年,黄遵宪时任新加坡总领事期间,创作了大量反映当地环境和侨民生活情况的诗作。例如黄遵宪的《人境庐诗草》卷7中收录有“新加坡杂诗十二首”,其中第一首就道出了新加坡位置之所在,犹如中原地区的九边重镇:

天到珠崖尽,波涛势欲奔。

地犹中国海,人唤九边门。

南北天难限,东西帝并尊。

万山排戟险,嗟尔故雄藩。

第二件事情,是晚清时期,出于外交和考察的双重意义,政府派出大批官员出使西方,在这批官员被派出出使的同时,总理衙门要求这些出国游历者撰写日记。而这些清廷官员无论是暂驻新加坡,还是仅仅是以公使身份出使西方,走海路经过新加坡时,都有诗作留存。今天我们大致可以在以下文献中寻觅到关于新加坡华文旧体诗的踪迹:王韬的《弢园文录外编》,陈乃玉的《葛喇吧赋》,潘飞声的《说剑堂集》、《老剑文稿》,尤侗的《外国竹枝词》,斌椿的《海国胜游草》,曾继泽的《归朴斋诗集》,袁祖志的《海外吟》,徐英南的《窥园留草》,丘逢甲的《岭云海日楼诗钞》,康有为的《明夷阁诗集》、《大庇阁诗集》,何藻翔的《邦崖诗集》,陈宝琛的《沧趣楼诗集》,梁启超的《饮冰室诗集》,杨云史的《江山万里楼诗词钞》,林豪的《南游诗》,蒋玉棱的《蕃女怨词》,郁达夫的《郁达夫全集》等等。

再如尤侗的《外国竹枝词》中对新加坡的描述:

龙牙犀牛可耕田,相对龙门恰乘船;

更有龙涎向万里,苏门街上换酒钱。③

再如袁祖志的《海外吟》也有对新加坡风土的描述:

新嘉坡原名石叻,为柔佛人所居。英人利其地,踞而有之。其中流寓华人极多,闽居其七,粤居其三,皆能温饱,诚乐土也。

郁郁葱葱气实佳,天留海外好生涯;

多他开辟蚕丛力,补斡功堪媲女娲。

不必移民民自至,不须移粟粟常盈;

四时雨露无霜雪,草木欣欣总向荣。

家家营得好菟裘,高驾骅骝任意游;

银烛两行宾四座,居然南面小诸侯。

不堪前泚溯荒芜,六十年来景象殊;

实为吾民开乐国,漫矜他族展舆图。④

这些出访异域途经新加坡的“过客”诗人笔下的新加坡表现出以下特点:第一,作为“天朝上国”对南蛮之地的居高临下。第二,他们诗文中大都记载的是新加坡的风景和社会风貌,而对于深层的社会结构和政治生活涉及甚少。第三,就文学隶属关系而言,新加坡“过客”诗人创作的旧体诗作品,应该属于中国国别文学的组成部分。第四,就文本创作趋势而言,新加坡“过客”诗人创作的旧体诗作品是与中国社会发展同步的。

(二)新移民的浪子——新加坡的“流寓”诗人

这一类创作主体的特征如下:一是都是出生于中国本土又长年侨居海外的中国近代知识分子;二是早年接受了正统儒家传统教育,有深厚的中国古体文化的根基;三是经历社会沉浮又坚持儒家忧国忧民、心系天下的情怀,使他们身处异地文化之中对中国文化更为执着地坚持。对于这类诗人,最杰出的代表分别是“南洋才子”邱菽园和“国宝诗人”潘受。

邱菽园(1874 ~1941),出生于福建,8岁时第一次到新加坡,15岁时随父母返乡应童子岁考,走科举之路。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邱菽园23岁时,由于父亲病重再赴新加坡。同年,父亲去世,邱菽园扶父亲灵柩回海澄新安安葬。第二年返回新加坡。一直到1920年10月,邱菽园47岁时曾赴厦门一次,再返新加坡,此后便不复归国。 有意思的是,邱菽园虽然前后在中国居住、暂留不过18个年头,却以旅居海外的中国子民自居,并自称“星洲寓公”,意思是自己只是流寓新加坡而已。他的主要诗作有《邱菽园居士诗集》、《啸虹生诗钞》及《庚寅偶存》。其中,《邱菽园居士诗集》收录1045首诗作,《啸虹生诗钞》及《庚寅偶存》收录340余首诗作,合计约为1400余首。此外,还有大量散见于各类报章的不计在内,其诗无论数量还是质量,在新加坡确属独一无二。

潘受(1911~1999),祖籍福建南安。19岁从福建南渡,经香港流寓星洲。潘受一生写了1000多首诗,而他自己选辑在《潘受诗集》内的,时间从1937年起编年至1997年止,60年间共录诗、词、联语1318首。而潘受之所以进行旧体诗的创作,他在《潘受诗集》的后记中这样解释:“本人写诗,开始写的是白话诗。白话诗产生于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胡适发表他的《尝试集》,那时,本人才八九岁。不久,中国很多青少年跟风写起白话诗。又不久,古典诗词渐渐不见于报刊上了。本人写白话诗也已是十三四岁了。再过三数年,本人终于发觉音乐性是一首好诗不可或缺的要素,所以诗叫诗歌,作诗叫吟诗,于是转而注意起古典诗词,这一转,越转越深入,竟像是被什么东西迷住了、缠住了,想转回头也已是转不出来了。”

这一类作者的作品,保持着浓厚的中国古体韵味,又镶嵌了新加坡本土历史的沧海桑田和社会的点滴变迁,既有南洋的文化审美与社会风情,又饱含着这些海外“寓客”对中国的念念不忘和点点情思,对中华传统文化在域外的传播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流寓”诗人的创作具有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的意义,其创作主题具有与中国政治同步的特征,这是早期华人思想情感的一种表达方式,在流寓异域之后以主人公的心态对于南洋社会的客观反映,而他们的作品中亦表现出对新加坡和中国两地的共同关照。

(三)新生活、新土地、新经验——新生代的新加坡诗人

尽管新加坡是一个现代化程度非常高的国家,但是仍有很多诗人出于对中华文化的敬佩或者自身的喜好,坚持旧体诗的写作。当代诗人杨启麟有一首《泪眼》,诗云:“英语连声震四围,西风席卷乱纷飞。满腔悲愤盈眶泪,见说华文已式微。”正像旧体诗的处境虽然伴随着西方价值观的强化在新华文文学中不断地被边缘化,但是从来不曾销声匿迹。当代旧体诗中,有学术团体例如新声诗社与新风诗词学会,有一些大的论坛诸如南洋随笔网还有固定的旧体诗专栏,甚至还有一些新加坡诗人还开办自己的博客进行旧体诗的宣传。值得注意的是,2010年8月27日的新加坡《联合早报》“文艺城”整版刊登了“国大中文系学生旧体诗选”,内容丰富,颇具本地色彩。例如,其中钟旨平的《龙牙一点沙》:

龙牙一点沙,万象竞浮华。

酒白迷金纸,霓红代绿葩。

顺风擒巨蟹,逆水攫肥虾。

谁见落潮处,纷纷滚地爬。

这首诗中,如前所述,“龙牙”是新加坡的旧称,所谓“一点沙”,就是新加坡著名的旅游胜地圣淘沙。旧体诗成为反映当代新加坡社会的一面镜子。

当代新加坡华文旧体诗的作者处于东西方文化交汇处,面对民族文化与文化全球化的冲突、传统文化和社会现代化进程的矛盾,既要坚持古典文学的写作,又要面对新加坡多元社会的文化冲击,一方面,成为“边缘中的边缘”的异质文化,表现出与中国本土文学有一定差异的同时,成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他者。另一方面,在地性增强,体现出和中国文学明显的差异性,成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他者。此类诗人的创作表现出为写诗而写诗、对汉语的坚守等特点,其文学归属性应该隶属于新加坡国家文学。

二、新加坡华文旧体诗的传播途径

新文学传统的确立,旧体诗逐渐被淡出主流创作话语。而新加坡相对于风起云涌的世界文学潮流,其弱势地位不言自明。如此一来,这样一个文学边缘地区的边缘文体,无论审美价值抑或是精神传统都被人们所忽视。更为严重的是,遍布于新加坡和国内各类史料中的旧体诗文本实际上是被忽视的。实际上,从明代至今,新加坡本土创作的旧体诗被大量地付梓于华文报端,同样也有值得尊重的诗集流传于世,更一直有诗社活跃在新加坡本土。而现代化的传播方式又给当代华文旧体诗的发展提供舞台。新加坡华文旧体诗的存在状态是超乎我们想象的。

(一)报纸及其副刊

应该说新加坡华文旧体诗最重要的传播渠道就是报纸。李庆年所说的“马华旧体诗的研究资料几乎全都出自新、马报纸”⑤是一点也不为过的。就今天可以查阅到的史料来看,真正有能力出品诗集的依旧是少数,正如邱菽园所说:“《槟榔屿志略·艺文志》著录凡十数种,据称皆流寓诸子笔墨。余尝欲致之一室,皆有采录,以广其传。使人入市求之不得,始知皆未刊行本也。”⑥大批的旧体诗作者及其作品依然散见于各类华文报纸。

新加坡的第一份华人报纸是华人薛有礼创办的《叻报》。从1881年创刊到1932年停刊,一共维持达51年之久,是新加坡影响最为广泛的报纸。之后《新国民日报》、《天南新报》、《星洲日报》等华文报纸纷纷创办。值得一提是,这些报纸的副刊,大都开辟出文艺专栏,刊登旧体诗、散文、小说等,这些文学作品的发表不仅成为海外华文文学的发端,更为华文旧体诗的创作和发表提供了广阔天地。据统计,在新加坡,《叻报》、《新国民日报》、《天南新报》、《总汇新报》、《槟城新报》、《益群日报》、《南洋商报》、《光华日报》、《星洲日报》等报纸的副刊上都刊登有旧体诗。而由于时代条件,包括读者和发行量的限制,早期的新加坡华文旧体诗鲜以诗集形式出现,绝大多数作品都依附于报章副刊存在。正如邱菽园在《五百石洞天挥塵》中所言:“《槟榔屿志略·艺文志》著录凡十数种,据称皆流寓诸子笔墨。余尝欲致之一室,冀有采录,以广其传。使人入市求之不得,始知皆未刊行本也。”⑦报纸副刊就成为新加坡华文旧体诗早期传播的主要渠道。这些华文报刊对旧体诗的刊登从开始偶有作品刊登,到后来旧体诗质量和数量的提升,在《叻报》、《新国民日报》甚至有“诗联摘录”、“诗章照录”等专栏。这一传统延续至今,甚至如上文所叙,2010年8月27日在新加坡《联合早报》的“文艺城”整版刊登了“国大中文系学生旧体诗选”,所刊载的全部是新加坡国立中文大学学生的旧体诗诗作。

(二)诗集印制

本文对新加坡华文旧体诗作者所进行的分类中,第一类作者——新加坡的“过客”,由于本人没有在新加坡常驻,这一类作者的诗作大都散见于其印制的诗集之中。我们力图从明清过南洋的官员或使节回国后印制的诗集中对这一类诗人进行筛选和鉴别。这一类诗人甄别的重要标准就是确实往来过新加坡。笔者将此类诗集总结如下表:

第二类诗人,即新加坡的“流寓”者。这类诗人的旧体诗创作都有专门的诗集,资料的收集难度稍低,只是由于读者面的限制,这类诗集印数相对较少,大都得于新加坡本土。诸如此类代表性诗人邱菽园的《邱菽园居士诗集》、《啸虹生诗钞》及《庚寅偶存》,潘受的《潘受诗集》、《海外庐诗》。

第三类诗人创作的当代新加坡的华文旧体诗,如前所述,实际上已经沦为边缘国家的边缘文体。旧体诗的创作从作者、读者到出版都受到极大的限制。而当代旧体诗作者的创作出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喜爱,是真性情的创作。自费印制部分诗集,馈赠或出售,都成为我们审视中国文学海外传播的重要窗口。例如当代新加坡著名旧体诗社团新加坡新声诗社编辑的《新加坡新声诗社诗词选集》、《新加坡新声诗社百期社课选辑》等。

(三)社团传播

如前所言,明清时期,由于下南洋人数剧增,这些早期移民在海外聚族而居,保持着华人的文字习惯、文化传统而形成相对独立的华人社区。这种相对独立性使得他们在与当地人群进行社会交往时,避免被同化。而保持这种相对独立性的手段就是华文报刊、华文教育和华文社团。尤其是社团,更成为维系华人民族意识和特质的重要纽带。

根据《新马华人教育发展小史》记载:“1786年以前,英人莱特(F.Light)初到马来亚的槟城,就发现有华人老师张理之的坟墓。英传教士汤姆逊(G.H.Tomson)也说,新加坡在1829年已有私塾三所。但是有文献可考的,当首推陈金声父子所办的萃英义学,又称萃英书院。它创立于1854年,直到1957年才停止。”⑧华人初到新加坡时所建立的书院,大都设置在大伯公庙内,所用的教材几乎就是中国旧时教育的课本,诸如《三字经》、《中庸》、《论语》、《孟子》、《大学》等,对学生的教育自然就是文言文教育,而这一过程几乎是和国内同步的。当“戊戌政变”中国废私塾开设新式学校后,新加坡才开始出现新式教育。

例如官办性质的有1881年左秉隆创办的会贤社、由黄遵宪改建的图南社都会按期拟定诗文课题,招徕新加坡文人应答,对于优胜者还有奖金鼓励。在华文报业发展后,还将每期的优秀诗文登载于报刊。再如私人成立社团的,例如邱菽园于1896年创立的丽泽社,从创办之初就是一个纯文学团体,“不过诗联,诗唱等题”,再由创办人邱菽园亲自点评,给予物质奖励。

(四)网络传播

伴随全球化浪潮与多元价值观的后现代文化语境,借助于高速发展的网络信息科技,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新加坡华文旧体诗传播的途径扩展到网络。这种依靠网络发布并实现广泛传播和有效互动的方式,已然成为当代新加坡华文旧体诗传播的重要途径。例如最著名的“随笔南洋网”,不仅有专门研究旧体诗的“诗辞雅座”专栏,更会不定期地组织讲座、征文等活动,参与者有职业文人,更有许多旧体诗爱好者,使得这种传播方式在具有自由性的同时,也实现了旧体诗的大众化、平民化。除此之外,还有许多新加坡当代旧体诗作者开办自己的旧体诗博客。

纵观新加坡华文旧体诗的传播方式,构成了报刊、诗集、社团以及网络四方良性互动的空间格局,出现了诗歌资源的整合趋势,使得旧体诗的土壤和氛围得到改善以及最大范围延续。

三、学理攸同:新加坡华文旧体诗的文学史价值

新加坡华文旧体诗对中国的历史想象本质上是一种历史与现实在星洲这样的特定时空交汇的多元图景。而作为中华民族集体记忆一部分的中国历史,随着早期南来文人流寓的脚步而被叠加在了新加坡这片土地上。在无论是左秉隆、郁达夫、邱菽园或是当代诗人的怀史或咏怀诗中,新加坡华文旧体诗对中国历史的反映不仅仅是历史文本的简单重现,更是身在海外的文人自身关于中华民族历史记忆在新加坡这样的文化场域内进行的艰难重塑。所谓“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从不同类型的旧体诗人对于中国历史的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出不同类型、不同时期华人面对中华文化所采取的不同姿态及其意义。

(一)新加坡华文旧体诗是海外华文文学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新加坡华文文学的发展是新、旧两种文学并行的,新、旧文学在不同历史时期发挥不同的功能,而华文旧体诗作为海外华文文学的组成,更是海外华人创造的精神产品,反映的是新加坡华人落地生根的历史和面对故土复杂的心理。将华文旧体诗纳入“文学公共空间”不仅具有增强海外华文文学版图完整性的意义,更是华人南洋生活经历的反映。

中国自“五四”新文化运动后,旧文学就被不断地边缘化,现当代文学领域更是对旧体诗的重要性多有质疑。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诸如唐弢的观点:“许多文学史完全没有必要把旧体诗放在里面做一个部分来讲。”⑨对于当代旧体诗入史的问题也持反对意见:“作为个人的研究活动,把它(旧诗词)作为研究对象本无不可,但我不同意写入中国现代文学史,不同意给它们与现代白话文学同等的文学地位。”⑩同样看法的还有王泽龙在《文学评论》上的专述《关于现代旧体诗词的入史问题》,主张现代旧体诗词不应入史。这种看法影响到国内学者对海外华文文学的研究,海外华文旧体诗的生存和境遇被忽视。另一方面,在新加坡本土,英语作为官方语言,是社会向上流动时主流阶层所持语言,汉语相对式微,作为旧文学的华文旧体诗更是问津者寥寥。本文通过对不同阶段旧体诗创作群体的分析,就是要确认华文旧体诗在华文文学和新加坡境内不可或缺的文学身份和文学地位。

对新加坡华文文学旧体诗的梳理,反映的是多元化、全面化的海外华文文学状况。如台湾学者余光中所说:“对中原的十多亿人说来,三地加海外的几千万‘华人’只算少数,但其中产生了多少杰出的作家,为‘正统’、‘嫡系’的中原文学增添如许光彩。减去这光彩,当代中国文学史就不够立体、不够多元了。”11这样的论述对于新加坡华文旧体诗同样适用,文学史缺少对这部分文学面貌的研究,同样会减少海外华文文学的多元性和完整性。

(二)旧体诗在海外的创作,其行为意义大于写作意义

新加坡华文旧体诗中所表现的咏史感怀、山水游记、世事变迁的主题,是中国传统文学文化积淀、传播的表现。海外华人对于旧体诗这种旧文学体式的坚持,就传播学意义而言,与中国本土现代旧体诗的创作是具有共同的审美情趣的。这些诗人的创作除了建立在对传统文化的坚守基础之上,也是自我进行生活体验的表达方式。

本文把新加坡华文旧体诗按作者分类置于不同时代,也是将旧体诗作为一个对时代审视的视角。作为一种文学形态,旧体诗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形态与特征,其联系着其他文学社会现象,共同构建着时代的演变。

而旧体诗在新加坡的发展趋势的弱化及逐步边缘化的特征,使得创作数量也逐步递减,因此,本文在篇幅设置上所显现的不均衡,即对“过客”诗人论述篇幅最长,“流寓”诗人次之,而当代新加坡华文旧体诗的论述最少。具体而言,本文所论述的第一类诗人,不仅创作群体数量庞大,更重要的是“过客”诗人身处旧文学占主流的社会时代,诗作品质最高。而发展至当代的新加坡华文旧体诗,从创作主体的社会角色而言,基本上是没有专职从事旧体诗创作的文人,大都亦商亦文,写作也是乐趣而已。如本文所论述的,当代旧体诗表现出用词通俗、意境直白等现象,佳作罕见,在本文所占篇幅有限。这样不协调的结构,也是迎合了旧体诗在海外的创作、传播趋势。因此,在章节的分布上,本文按照作品数量和品质进行相应论述。

(三)新加坡华文旧体诗所建立的文化沟通交流

新加坡华文旧体诗的源起系脱离中华母邦文化,生成于新加坡这样的异质文化环境,这个过程从本质上讲是两种异质文化之间从相互冲突对抗到相互融合介入的过程。在“过客”诗人那里,面临两种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必不可少地引起创作者个体所必须面临的文化冲突、文化认同与文化抉择等一系列文化现象。作为“流寓”诗人必然面对故土和南洋的文化纠葛、诗人自身的身份属性以及对南洋文化认同和审视,他们对居住国新加坡和中华文化传统都有自己的领悟。而当代旧体诗人的创作是在新加坡主流社会之外边缘文学,更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文化交流的心态,因而新加坡华文旧体诗具有文化间性(intercultural)的特质。霍米·巴巴提出“文化杂合”(cultural hybridity)的概念,即“不同种族、种群、意识形态、文化和语言互相混合的过程”。12这种所谓的“杂合”理论并不能解释新加坡华文旧体诗的发生和存在状态,因为这种理论更多的是追求多元文化的并存,却忽视了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新加坡华文旧体诗的作者无论是感到前所未有的解脱自由,获取新视野、经历新体验,融入新加坡文化,还是面临着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精神差异而带来适应的痛苦,从而产生文化归属的焦虑,陷人边缘的境地,他们的文化背景却都是曾经生存或发生影响的中华文化系统和新加坡文化系统。由此,自然而然地栖居于两个文化系统之间。

新加坡文学研究中的多元文化力求在相对统一的社会环境下求得不同文化群体的共存。一方面,新加坡华文旧体诗的存在昭示了异质文化之间以不同文化态势进行的文化交流。另一方面,旧体诗对于诗人们而言不仅仅是一种写作工具,还有隐藏其后的文化支撑。这样边缘的写作方式,实际上是一种对新加坡多元文化的接受和中华文化移植的双向过程。既在一定程度上接受新加坡的文化,又把中华文化通过旧体诗的语言和创作规范进行域外移植,从而在两种文化之间构建一个对话空间,这也是对权威文化的消解。

与此同时,新加坡华文旧体诗的作者始终用传统文化符号传达自己身处异乡的困惑、认知、追求,这意味着脱离母体进入了一个异质文化世界的创作。于是,在不同价值观、文化身份的碰撞下,诗人对文化身份的追寻中更善于借助具有浓烈象征意味的传统文化意象来确立自己的文化权利,从而避免被新加坡主流文化淹没。如当代诗人对中华文化的式微的感受等。另一方面,新加坡华文旧体诗又呈现出独特的异域文化特色。由于生长在新加坡文化情境中,旧体诗创作不可避免地融合了异域文化的特征,创作题材上纳入许多具有异域色彩的意象。

新加坡华文旧体诗的研究,从实证的角度观察是一个追寻历史踪迹的方式。但是,当我们通过不同类型诗人的创作去追寻他们投射在文本中的家国想象与文化观念时,就不仅仅是旧体诗创作与身份认同所构成的意义,而是连接一个多世纪的汉文学的海外传播的客观现实。旧体诗的文学精神、诗人们的创作缘由和生存际遇都通过旧体诗一一呈现。这是一个我们在海外华文文学研究过程中,无法忽略的文学谱系。

[注释]

①李庆年:《马来亚华人旧体诗演进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1页。

②赵尔巽等撰:《清史稿》卷119,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3449页。

③饶宗颐:《新加坡古事记》,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81页。

④袁祖志:《谈瀛录》卷5《海外吟》篇,上海同文书局1883年版。

⑤新加坡·李庆年:《马来西亚华人旧体诗演进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7页。

⑥⑦邱菽园:《五百石洞天挥麈》卷2,1899年粤亘雕刻木版大字本。

⑧方起驹、杨耀宗、金永礼:《新马华人教育发展小史》,载《华侨史研究论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331页。

⑨转引自王泽龙:《关于现代旧体诗词的入史问题》,《文学评论》,2007年第5期。

⑩王富仁:《当前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的若干问题》,《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6年第2期。

11江少川、朱文斌:《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研究教程》,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2转引自韩子满:《文学翻译与杂合》,《中国翻译》,2002年第2期,第55页。

[参考文献]

[1]朱崇科.考古文学“南洋”:新马华文文学与本土性[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8.

[2]新加坡·李庆年.马来西亚华人旧体诗演进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3]新加坡·邱新民.邱菽园生平[M].新加坡:新加坡胜友书局,1993.

[4]新加坡·潘受.潘受诗集[M].新加坡:新加坡胜友书局,2004.

[5]郭惠芬.战前马华新诗的承传与流变:20世纪中国文学关联研究[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7.

中职政治教学网络技术论文范文第5篇

1 注重教学对象, 做到“有的放矢”

(1) 加强交流。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很大一部分是升高中无望的初中生, 学习成绩差。这些学生进人中等职业学校后, 表现出心灰意冷, 觉得前途无望。还有一部分学生不了解自己的个性和兴趣就被父母安排好了未来的职业。所以, 这些学生是在学校混日子, 没有很好的人生定位和规划, 好像读书学知识与自己没有关系, 另外就是社会对中等职业教育认可度偏差的影响, 他们总觉得低人一等。另外就是学生的基础差、习惯差、能力差和方法欠缺, 使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生源质量普遍下降。所以, 教师要根据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 在教学过程中, 从教育合理学的角度出发, 及时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 排除学生障碍, 多对学生进行赏识和鼓励教育, 以激发学生兴趣为核心, 消除学生怕学、厌学的情绪, 从而保证教学效果, 提高教学质量。

(2) 认真备课。教师除了要充分了解、掌握每位学生的基本情况, 还要根据每位学生的特征特长, 及时考虑到学生在听课中的可能提出的疑问, 做到心中有数。教师在使用教材时, 应“读懂”“吃透”教学和教材, 找准全书和每个章节的重难点及疑难问题, 这样才能用好、用活教材, 设计出高质量的教法教案。总之, 教师应该善于从“学法”研究“教法”, 根据学生的主观需求, 努力寻找课堂教学的最佳切入点, 保证课堂的教学效果。

2 注重教学手段, 提高教学效果

(1)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处于形成阶段, 对问题喜欢刨根问底, 不再满足于“是什么”, 而要搞明白“为什么”了, 因而在中等职业教育教学中, 需要巧妙“布惑”, 设置问题, 激发学习兴趣, 促使学生产生思考欲望。同时,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认知水平正处于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维转变的关键阶段, 教学如果过分强调理论化, 就会导致学生在认知上产生一定障碍, 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结合才能实现学生认知水平的跨越。因此, 政治教师要善于采用创设情景的方法来讲授政治理论, 让学生身临其境, 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 要从中职学生的个性特点出发, 运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 以动态方法引起学生的注意, 并利用直观教具, 通过丰富多彩的画面, 激发学生寻求答案、探索知识的欲望。

(2) 运用案例教学。“讲条条, 背条条, 考条条”的传统教学方法与当前教学目的严重脱节, 学生不但对所学内容不理解, 还影响了课堂的实效性。为达到学与用, 知与行统一的教学目标。在具体教学过程中, 可以大胆采用案例教学法, 这种方法既可以拓展师生思路, 又可以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思考力和理解力, 并能通过对案例的评析与思考, 把启发式、讨论式和研究性学习等一系列的方式引进到课堂教学中, 充分调动学生动眼、动口、动手、动脑的综合能力。比如:在讲授《职业道德基本规范》时, 先让学生阅读案例《新一代产业工人的楷模——王涛》。然后分开不同的小组,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最后, 把各组的讨论结果收集起来, 经过整理, 归纳为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通过这种方式, 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讨论总结的氛围中了解了职业道德规范的内涵。

(3) 采取赏识教育。中等职业学校一年级新生, 年龄偏小、学习基础差、纪律涣散、情绪波动大, 总感觉自己“不如人”或“失败者”。对读书有恐惧心理, 对学习缺乏信心, 甚至有很强的自卑心理。针对学生的这种情况, 政治教师在教学中要把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上进心作为教学的重点来抓实抓牢。创造机会, 多跟学生沟通交流, 倾听学生对教学的意见, 捕捉学生身边的活材料。一旦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就毫不吝音地给予表扬;及时了解到学生的困难, 做好思想工作。在课堂上, 善于营造和谐的教学气氛, 面带微笑, 以学生易于和乐于接受的语言和方法, 愉快的度过每一节课堂。对于落后的学生, 尽量创造机会对他们进行表扬, 不要吝啬赞美的语言, 让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 增强自信心, 摆脱心理负担;对于优秀学生, 要进一步拓展他们的视野, 让他们进行课文试讲, 或根据某一课题进行社会调查等活动。通过这些不同的教学手段, 可以调动不同层面的学生思维和学习的积极性, 让他们都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对于提问回答错误、对问题敢于质疑, 或者与自己有不同见解的学生, 做到不打击, 不嘲笑, 不责备, 而是给予和风细语的讲解, 并称赞学习的这种执着追求态度。

3 注重课后总结, 确保教学质量

《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教学大纲中“认知”部分要求学生真正了解、识记或掌握、理解有关知识点;对“运用”部分要求学生做到举例说明、分析判断和实践体验。为了让学生“记得住, 用得上, 做得到”, 在讲授完《职业生涯设计》后, 要求学生根据自己所学专业和自己的职业理想每人写一份“职业生涯规划书”和一份“就业自荐书”。要写出写好材料, 学生就必须一遍又一遍地阅读课本, 从书本上和现实生活中广泛地了解社会、了解职业, 并对当前和今后的就业形势以及国家相关制度进行一定的调查。同时, 学生也可以通过这个机会, 对自己的职业兴趣、性格特点、身体条件和能力优势进行科学全面的分析。教师还应告知学生, 目前学生所要做的事, 就是抓紧在学校中的分分秒秒, 储备职业技能, 提高职业素质, 进行职业准备。同时还要结合自己所学专业, 在了解自己个性特点与职业要求之间的差异后, 有针对性的培养职业兴趣, 并及时调整不适应未来职业的性格特征, 提高未来从事职业所需要的相关能力, 使自己有一个比较成功的职业生涯。

职业教育要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中等职业教育政治教师只有适应新时期素质教育的要求, 在教学实践中以创新的精神实施创新教育, 才能进一步发挥思想政治课在素质教育中应有的地位和作用。

摘要: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改革深化, 素质教育对中等职业教育思想政治课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结合教学实践, 针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特点, 探讨了《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教学方法, 以达到提高政治课教学效果的目的。

关键词:中职学校,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 蒋乃平, 姚裕群[主编].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教学参考书[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中职政治教学网络技术论文范文第6篇

根据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 针对目前中职学生基础比较差, 学习兴趣不浓厚, 对学习的重要性认识程度不够深刻, 甚至有些个别学生有一些不良习惯。另外由于年龄的原因, 抵制社会一些不正之风能力差对社会诸多现象认识、理解、驾驭能力不高等。根据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在教学中, 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根据学生接受能力和现状, 进行政治课教学。另外政治课很多理论知识比较抽象, 缺乏学生需要的趣味性, 很多知识学生难以理解。这就需要在教学时, 运用大量的案例进行讲解。

所谓“案例教学”, 就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需要, 选取典型案例, 将学生引入具体的生活事件中, 分析、研究和讨论案例, 使学生领悟书本知识, 陶冶情感意志, 开启创新思维, 提升综合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它具有鲜活性、启迪性、针对性、直接实践性等鲜明特点。

1 案例教学的操作过程

1.1 精选案例—典型生动—寓理于例

案例是指教师 (或教师安排学生) 在教学实践中收集的典型人物、事件或人物和事件的有机结合体, 是将教材中要求学生掌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具体事例。精心选择适合的案例是实施案例教学的基础和前提条件, 它决定着实施效果的优劣好坏。因此, 选用的案例要精当, 必须具有“五性”, 即具有育人导向上的“教育性”、时空角度的“新颖性”、学习上的“趣味性”、教学目标的“针对性”以及深度和广度的“综合性”, 并做到“例”“理”结合, 寓“理”于“例”之中。

1.2 呈现案例—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教师把精选的案例以恰当的方式呈现给学生, 为学生创设一个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 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高涨的热情, 学生身临其境后, 教师即时进行启发诱导, 让学生从情境材料中去感悟、探究、发现问题, 从而提出问题。也可以由教师直接出示针对学生思维的疑点、难点设计的问题。并引导学生进行尝试性的初步探讨, 即初探。这一环节是通过情境的创设把具体的案例问题化, 因此, 问题的提出 (或设置) 应依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认知能力, 应具备“三性”, 即具有难易和数量上的“适度性”、层次上的“梯度性”和能力培养上的“潜在性”, 做到寓“理”于“题”之中。

1.3 理论学习—自学精讲—把握原理

学生带着初探没有解决的案例问题, 对书本相关的理论知识进行学习, 寻找解决问题的理论依据, 这是案例教学得以进行的必要环节。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少走弯路, 教师可把书本理论知识问题化, 并展示给学生, 学生针对这些问题化的理论知识进行自学、互学。通过自学, 让学生感知教材, 自己解决简单的知识问题, 并做好自学笔记, 笔录个人的疑点、难点。然后学生带着各自的疑点、难点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组内合作、互学探究。通过小组的互学, 加深对教材和理论知识的理解, 最后由小组发言人 (或小组长) 把本小组的疑难理论知识反馈给教师。在学生自学互学过程中, 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深入学生中间, 即时掌握学生自学互学的反馈信息, 以便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讲解。对局部性的、个别的疑难点进行个别指导;对学生中普遍存在的疑难点及重点理论知识, 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进行精讲。教师精讲时应力求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高深的理论通俗化, 枯燥的知识趣味化, 抽象的道理具体化, 这样就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扫清了思维上的理论障碍。

1.4 用理释例—分析讨论—解决问题

这是案例教学的关键和核心环节, 即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刚学的理论知识或原理针对初探没有解决的案例问题再次展开分析讨论, 进入再探阶段。学生讨论分为小组内讨论、小组间交流和全班集体讨论, 要使学生讨论有条不紊地进行, 并取得预期的效果, 教师要帮助学生营造一个轻松和谐的自由民主的氛围, 以引导者、合作者和参与者的身份参与学生的讨论, 并做好组织、启发和引导工作, 使师生之间在认识、情感等方面展开交流。在小组内讨论时, 学生相互发表各自的看法、观点, 并由小组发言人 (或小组长) 笔录发言要点 (或解题思路) 和小组共同存在的疑难点, 作好小组间发言交流的准备。小组间的交流学习可采取挑战应战、请求帮助、“交换”互通有无等多种方式进行, 这样便于学生理清思路, 完善笔记, 深化对案例问题的认识和理解。最后, 根据小组间交流学习情况, 针对全体学生不能解决的深层次的、探究性很强的问题, 展开全班集体讨论, 这是学生分析讨论活动的高潮, 在讨论中, 要打破几个学生包场的现象, 让学生各抒己见, 畅所欲言, 鼓励不同观点展开争论、辩论, 变“几言堂”为“群言堂”,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激发兴趣, 活跃思维, 使学生在互相启迪中、师生多边互动中达到以“例”析“理”, 用“理”释“例”和用“理”解“疑”的目的。

1.5 总结升华—点评指示—明理导行

这个环节是案例教学的落脚点和归宿, 它主要有两个任务。

一是教师及时总结评价学生讨论分析中的闪光点, 分析案例问题中的疑点, 对学生讨论分析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要有针对性地进行点拨, 有时还要对案例所揭示的问题进行更加广泛和深入的分析, 以帮助学生最终达到解决案例实际问题及“明理”的目的。

二是为了让学生对理论知识或原理的把握进一步扩展、升华, 教师要有目的的指导学生对理论知识进行迁移、学以致用, 深化对知识的领悟。教师要善于联系社会热点、焦点, 即当代中学生所密切关注的问题和学生自身的实际, 指示多种“行为要求”, 或布置多项“行为作业”, 或创设各种联系实际的形式, 如社会调查采访、热点跟踪、焦点透视、模拟角色、演讲、辩论、写小论文等, 让学生走出课堂, 走向社会, 实现课内与课外、书本与社会、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结合, 使学生把学到的政治观念、原理得到应用、验证、内化, 达

到知行统一。

案例教学模式结构图如图1所示。

2 案例教学实践的体会

2.1 加深理解所学知识

研究表明:人们通过语言形式从听觉获得的知识能记忆15%, 从视觉获得的知识能记忆25%, 而把听觉和视觉结合起来能记忆的内容达65%。在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课堂中, 学生尽管能够记住所学的理论知识, 但这仅仅停留在书本上的理性思维的认识和收获, 是一种单一的、静止的、孤立的抽象认识。而案例教学法通过视觉材料, 经过分析, 将书本的理论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 并利用理论分析说明复杂多变的社会现象, 收获会很大, 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会相对深刻。

2.2 培养创造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于案例教学法要求学生直接参与对案例的分析、讨论和评价, 这就为锻炼、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能力创造了条件。

2.3 缩短理论与实际的距离

学校是学习的小课堂, 社会是学习的大课堂。案例是现实问题的缩影, 它能把大课堂中的真实生活引进小课堂, 通过展现一些真实的典型问题, 让学生进入案例情景, 设身处地地做出反应, 为他们提供一种不用真正深入实践, 但却在短期内接触并处理到大量的实际问题的机会, 从而缩短理论和实际间的距离。

2.4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政治课教学理论性强, 单调乏味, 单凭教师讲解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运用案例教学法可以提供生动、逼真的正反案例和由简单到复杂的案例, 给学生造成身临其境的感觉, 加深感性认识。另外, 在民主和谐的讨论气氛中, 学生大胆交流, 有较大的自由度和较多的展现自己的机会, 在没有压力和顾忌的良好心态下进行学习探索, 容易产生学习兴趣。

当然, 案例教学法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虽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并不意味着事例运用得越多越好, 这样会把政治课上成“故事会”。相反, 应围绕所授知识点精心选用事例, 做到有的放矢, 所引事例与知识点应有机结合, 而不是事例的简单堆砌。

综上所述, 案例教学以案例为载体, 通过师生合作互动, 实现了教学模式由“授受型”向“研讨型”的转变, 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这对提高中职政治课堂的有效性起到很大的作用, 值得在教学中大力推广。

摘要:中职政治课案例教学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需要, 通过设置具体的典型案例,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参与分析、讨论、表达评价等活动。通过实践, 初步探索出了该模式的五个基本操作环节:精选案例—呈现案例—理论学习—用理释例—总结升华。本文即对这种教学模式从理论与实践的角度进行阐述, 以求教大方。

关键词:案例教学,教学模式,操作环节,师生互动

参考文献

[1] 钟启泉.现代教学论发展 (第1版) [M].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8.

[2] UNSCO.学会生存[M].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6.

[3] 钟启泉.课程设计基础[M].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8.

[4] 林格伦[著], 张志光, 等[译].课堂教育心理学[M].云南人民出版社, 1983, 1.

[5] 钟启泉, 崔允, 张华.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上一篇:政府采购素质剖析管理论文范文下一篇:城市生态环境问题分析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