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设计专业办学论文范文

2024-07-13

艺术设计专业办学论文范文第1篇

1 普通高校舞蹈类专业办学概况

本文所称的普通高校是与专业艺术院校或职业院校相对应的一个概念, 是指开设舞蹈类专业的综合大学、师范院校等高等学校。自1983年中央民族大学开设舞蹈教育专业以来, 普通高校举办高等舞蹈专业教育已有25年的历史。据不完全统计, 截止到目前为止, 开设舞蹈学、舞蹈编导或舞蹈表演等专业的普通高校近百所, 年招生0.6万人, 在校生2万余人, 先后为社会输送专门人才1.8万余名。与此同时, 中央民族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等一批高校还开展了舞蹈学学科的硕士研究生教育。在专业办学过程中, 通过参加各级专业比赛或各类大型文艺表演, 举办各种文艺晚会, 组织各种舞蹈竟赛或舞蹈培训等, 有效地提升了学校的知名度与美誉度, 活跃、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 推动了当地文艺活动特别是舞蹈文化活动的开展, 拓宽了舞蹈教育领域, 扩大了舞蹈观众层, 培养了潜在的与舞蹈及舞蹈关联领域的从业者。由此可见, 普通高校舞蹈类专业教育已成为我国高等舞蹈教育的重要部分, 为我国舞蹈事业特别是舞蹈教育事业的发展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根据我国高等教育特别是舞蹈高等教育的发展要求, 与专业院校或职业院校主要以培养“高、精、尖”的舞蹈表演、创作人才为主相区别, 普通高校舞蹈类专业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为地方各级各类学校培养舞蹈教师, 为地方文艺团体培养舞蹈创作、表演人才, 为地方培养舞蹈艺术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管理者, 为地方培养民族民间舞蹈艺术的发掘、传承、保护者和研究者。与此同时, 还要承担对非舞蹈专业大学生进行的舞蹈普及教育。因此, 普通高校舞蹈类专业教育既具有很强的专业性, 又带有一定的普及性;既负有培养高等舞蹈专门人才、发展我国舞蹈艺术事业的重任, 又有提高非专业大学生舞蹈艺术修养、推广和普及舞蹈文化的责任。

当然, 我国普通高校举办舞蹈专业教育的历史毕竟不长, 既无足够的经验积累, 又无固有的模式可供借鉴, 加之普通高校自身的特点及舞蹈类专业办学的特殊性, 普通高校舞蹈类专业办学仍然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甚至面临着诸多困惑亟待解决。

2 普通高校舞蹈类专业办学的主要困惑

困惑之一, 人才培养目标及其培养模式摇摆于“专业型”与“普及型”之间, 专业办学效益难以显现, 办学特色难以形成。受北京舞蹈学院等专业院校的影响, 许多普通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在专业办学之初的人才培养目标设定上就把自身置于“专业型”与“普及型”的两难选择之中, 或者步专业院校之后尘培养“高、精、尖”的专业型创作、表演、研究人才, 或另辟溪径培养推广舞蹈艺术的普及型人才。但因受师资条件、生员质量以及就业渠道等多方面的制约, 照搬专业院校的模式培养“专业型”人才并不现实, 而作为堂堂高等学府又不甘于专门培养舞蹈艺术的推广者或普及者。如此两难之下, 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始终徘徊于“专业型”与“普及型”的十字路口。既要顾及专业型人才的培养而不断强化教学体系的学科性、专业性和系统性, 又要面对人才市场的压力开设相近或相关学科的多门课程以增强教学内容的综合性、复合性和多功能性, 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 长此以往, 不仅使专业教学始终处于疲于奔命的状态, 也难以形成稳定而富有特色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办学特色, 办学效益难以充分显现。

困惑之二, 专业师资匮乏, 整体素质不高, 难以保证教学质量。由于我国高等舞蹈教育开展较晚, 加之长期专注于舞台表演人才的培养, 导致高等舞蹈教育尤其是普通高校舞蹈类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严重滞后, 难以满足专业教学和人才培养的需要。从数量上看, 普通高校舞蹈类专业师资的主要来源渠道是专业院校或自身培养的优秀毕业生。但由于专业院校并不将培养舞蹈师资作为办学的基本任务, 加之毕业生总量有限, 因而, 普通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很难引进到专业院校的毕业生充实师资队伍。无奈之下, 只能选择自身培养的毕业生补充师资不足。又由于担心专业师资“近亲繁殖”现象的泛滥, 因而不得不严格限制优秀毕业生留校任教的数量。如此一来, 大多数高校舞蹈类专业师资严重短缺。如湖南省开设舞蹈学或舞蹈编导专业的8所普通高校, 平均拥有专业舞蹈教师不足10名;从质量上看, 因为专业教师大多来自于相同或相近的普通高校, 专业结构、学缘结构、学历结构以及知识结构相对单一;一部分教师虽由当地有一定创作、表演经验的老编导、老演员转行而来, 但普遍学历较低, 知识面狭窄, 教学能力相对较弱。为了提高专业教师的业务素质并补充师资不足, 普通高校普遍采取的方式是, 选派教师到专业院校或重点高校进修、深造, 或从国内外专业院团聘请离退休编导、演员住校任教并培养中青年教师。但是, 由于我国尚未建立高校舞蹈专业教师培训机制, 专业院校或相关高校并没有为其他普通高校培训教师的责任和义务, 因而大多数普通高校舞蹈专业教师的培训、进修处于自由协商、来去自由的自发状态;再者, 聘请的专家、教授毕竟数量有限, 且大多年老体衰, 精力有限, 无法很好地履行专业教学或培养青年教师的任务。诸如上述原因, 普通高校舞蹈教师的数量不足、整体素质偏低、队伍结构改善困难, 难以满足专业教学的要求。

困惑之三, 理论教学体系难以形成, 专业教学沉溺于繁重的技艺训练中难以自拔。据调查, 在设置舞蹈类专业的众多普通高校中, 大多数高校只开设了中国舞蹈史、西方芭蕾史等基础理论课程, 虽然还有少部分高校零星开设了舞蹈艺术概论、舞蹈解剖学、中国民间舞蹈文化、芭蕾教学法、中国古典舞教学法、舞蹈批评等课程, 但几乎所有的高校都尚未开设舞蹈原理、舞蹈教育学、舞蹈心理学、舞蹈生态学、舞蹈形态学、舞蹈美学等专业理论课程, 理论教学处于极度松散状态, 毫无系统性可言, 专业教学只能沉溺于繁重的技艺训练中不能自拔, 也导致了人才知识结构和智能结构的单一模式。“这种单一化艺术教育的模式不仅压抑了学生的多向天资, 而且助长了学生一味追求单一知识的片面性。”[1]导致这种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受传统艺术教育重技艺训练轻理论熏陶的错误观念的影响而忽视理论教学;二是学科基础理论研究与相关课程教材建设相对滞后。如类似于文学、音乐、美术等学科的“文学原理”、“乐理学”、“素描、色彩、透视学”等基础理论学科的“舞蹈原理”、或“舞蹈动作原理”等基础理论体系及其教材时至今日仍然没有面世;三是专业理论教师严重缺乏, 且引进极为困难。且不说舞蹈理论教师大多由非舞蹈专业转行而来, 更为糟糕的是, 绝大部分高校只有1~2名教师应付专业理论教学。因此, 一些虽被列入了人才培养方案的理论课程变成了“纸上谈兵”, 一些已拥有较为系统、科学、规范教材的课程也难以开设。如吕艺生、平心、姿华筠等专家分别苦心编撰的《舞蹈教育学》、《舞蹈心理学》、《舞蹈生态学》等教材在普通高校也只能被束之高阁。正因为普通高校舞蹈类专业教学缺乏必要的理论教学体系作为支撑, 就很难完全摆脱中等职业舞蹈教育的模式, “也就是普遍都以舞蹈实技教育为中心。”[2]当然也就很难培养出“文舞相融”的知识型、学者型舞蹈人才。

困惑之四, 生员结构失调, 整体质量偏低, 教学工作举步艰难。近几年来, 随着我国艺术教育日益升温, 高等舞蹈教育的生源不断创下新高, 几乎所有开设舞蹈类专业的高校都能顺利完成甚至超额完成招生计划。但是, 除少数重点院校外, 大多数普通高校不能享受与专业院校或职业院校同等的自主招生特权 (独立组织专业招生考试、单独划定专业与文化录取线等) , 其专业招生实行由所在省 (市) 统一组织联考、统一划定录取分数线的方式。这种本来就有些不公的制度和体制下, 更存在着考试科目及其分值设定不合理 (基本功、剧目表演、模仿、即兴等专业性考试科目设置不全且分值偏低, 乐理、视唱、练耳等音乐类科目较多, 且所占分值相对偏高) 、录取线划定不科学 (多与音乐类专业统一划定分数线, 并按照学校音乐、舞蹈类专业招生计划投档录取) 等诸多弊端, 致使学校无法根据专业教育教学特点选择生员, 生员的性别结构趋向单一 (女生多, 男生极少) 、学缘结构不合理 (普通高中毕业生多, 专业艺校的毕业生少) 、素质结构失调 (文化素质相对较高, 专业基本素质与素养偏低) , 给专业教学带来沉重的压力, 甚至产生了诸多畸形现象:其一是大量未受过系统训练的学生充斥舞蹈专业课堂。如湖南省某高校舞蹈学专业07级42名学生中, 有18名学生高考之前6个月才开始接受舞蹈训练, 迫使高校对他们的专业教育必须从“零”开始;其二是一些专业基础较差但有较好文化基础的高中毕业生进入高校后, 技能训练上不能与训练有素的学生相比, 理论学习上又因缺乏教学的系统性和必要的引导而不能发挥自身所长, 久而久之, 逐步迈入自惭形秽或自暴自弃的歧途;其三是部分学生进校伊始就报定了转专业或毕业后改行的决心, 若因转专业不成而不得不继续从事舞蹈专业学习, 便心灰意懒、得过且过, 毫无积极性和主动性可言。这些误入舞蹈专业课堂的学生与那些基础条件较好、有一定天分的学生一同上课, 给专业教学带来沉重的负担, 严重影响了课程教学和专业教学计划进程的正常推进, “打击了教师的积极性, 降低了教学的成材率, 丑画了学校的正面形象。”[3]

困惑之五, 就业渠道日趋狭窄, 专业教学无所适从。首先, 随着众多专业院校或职业院校纷纷加入舞蹈艺术教育的行业, 高校舞蹈类专业师资需求市场和各级专业歌舞团体的专业创作、表演人才需求市场已逐渐被其所抢占;其次, 我国中小学全面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 舞蹈艺术教育内容被彻底融入《音乐》或《艺术》课程之中, 中小学对舞蹈教师的需求不仅没有增加, 反而有所减少;再次, 根据我国文化艺术事业发展尤其是民族民间音乐、舞蹈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需要, 各级文化部门、群众艺术馆、青少年宫以及旅游企业、文化产业单位等都需要大量的舞蹈专业工作者, 但因受到编制、经费等多方面的限制, 很少能给普通高校舞蹈类专业毕业生提供用武之地。即便是一些舞蹈培训机构也宁愿招聘那些工资待遇要求较低的业余舞者充当教师。凡此种种, 导致普通高校舞蹈类专业毕业生就业率逐年下滑, 不仅造成了人才资源的严重浪费, 也严重挫伤了在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更使专业办学和专业教学陷入了何去何从的尴尬境地。

3 普通高校舞蹈类专业办学的解困对策

理清办学思路, 明确培养目标, 走特色发展之路。首先, 普通高校要依照《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的通知》 (国发[2007]14号) 和《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 (2000~2010) 》等文件的要求, 全面把握艺术教育特别是高等舞蹈教育发展的整体趋势, 明确自身多学科、多专业办学的综合优势和与专业院校、职业院校相比在招生渠道、就业市场等方面的劣势, 全面总结办学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 既要尽力避免与专业院校抢生源、抢市场而使自身始终处于劣势地位, 又要尽快克服模仿或照搬专业院校办学模式的做法, 以逐渐摆脱专业院校在教育理念、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所产生的阴影, 更要努力排除多年来有关普通高校舞蹈类专业办学的“专业性”与“普及性”之争所带来的困扰和负面影响;其次, 坚持专业办学的“专业性”和社会服务的“普及性”, 坚持面向地方、面向基层、面向市场培养人才。也就是说, 要充分发挥自身多学科、多专业办学的优势, 在确保舞蹈类专业教学体系的专业性、系统性和科学性的前提下, 合理调配音乐学、美术学、民族学、历史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专业资源, 努力培养理论基础扎实、专业素质过硬、知识面宽、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的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使他们成为善于创新、创业、创优的“三创”人才和“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地方社会需要的实用型人才;其三, 进一步彰显专业办学的社会服务功能, 力争在参与地方经济建设、提升文艺活动品位、传播民族舞蹈艺术、普及舞蹈文化知识、繁荣校园文化生活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只有这样, 普通高校舞蹈类专业办学才能在竞争日益激烈的高等舞蹈教育领域中找准位置, 扬长避短, 闯出一条适合自己的特色发展之路。

建立高校舞蹈师资培训制度与培养机制, 改善普通高校专业教师缺乏、整体结构不合理的状况。其一, 教育部和各省级教育主管部门应高度重视各类高校尤其是普通高校舞蹈专业师资的培训或培养工作, 并选择办学条件好、办学成效显著的专业院校或重点院校建立高校舞蹈教师培训基地 (中心) , 集中全国优秀专家、教授对高校舞蹈教师进行定期培训, 不断提高高校舞蹈教师的专业素质与教学能力;其二, 建立专业院校或重点院校对地方普通高校的对口支援制度, 加速普通高校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充分利用专业院校或重点院校的教师资源, 采取“一帮一”、“一帮二”等对口扶“教”的方式和定期执教、定向培训等方法缓解地方普通高校师资不足并培养其中青年教师, 切实保证专业教育教学质量;其三, 普通高校要积极寻求与专业院校在师资培养方面的协作, 采取定向培养、委托培养、联合培养等多种方式培养舞蹈教师。为此, 专业院校或重点院校要针对高校舞蹈教师不足的状况, 加强舞蹈教育方向的人才培养;普通高校则应根据专业师资队伍现有的结构状况制定中长期培养计划, 并与相关院校建立长期稳定的协作关系, 力求培养出专业方向对路、素质与能力结构合理的高水平专业师资;其四, 充分发掘并利用社会闲散资源, 缓解专业师资不足的局面。事实上, 全国各地都有大批多年从事舞蹈编导、表演、研究的优秀舞蹈工作者或优秀的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传承人。一些高校的成功实践证明, 从他们当中选聘一些乐于并善于从事教学工作的兼职教师或客座教授是完全可能和可行的, 既可以有效缓解高校专业教师不足, 又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确立“文舞相融”的教学理念, 健全理论教学体系, 切实加强专业理论教学。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是提高专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车之两轮, 鸟之两翼。我国当代新舞蹈艺术的先驱吴晓邦提出过“术论并施”的舞蹈教育思想, 即提倡舞蹈教学中技术训练课与理论课并重的教学模式。他曾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呼吁舞蹈界“要重视舞蹈理论的教学工作, 没有舞蹈课 (主要指理论课——引者注) , 编导课就开不下去, 表演课的学习也会变成单纯的传授技艺。”[4]他主张“首先是解决学员们重视学习舞蹈基础理论和树立科学的舞蹈思想问题, 同时要求把舞蹈这一学科理论和舞蹈创作, 以及与舞蹈的形体训练结合起来, 让学员们既有理论指导自己去探索舞蹈表演和创作的规律, 又让学员们从各项艺术实践中去领会理论的指导意义。”[5]舞蹈理论教学不仅是一种思维能力的训练, 还能有效地弥补单纯身体训练的不足, 使学生在知其然的基础上知其所以然, 智力得以发展, 知行得以统一, 更可以减少舞蹈实践的盲目性和非科学性, 使舞蹈实践少走弯路。

要尽快扭转普通高校舞蹈类专业教学中重技术训练、轻理论阐释的片面做法, 克服理论教学体系不完善, 专业理论教学难以系统开展等诸多矛盾和困难, 笔者以为应从如下几方面加以改进。首先, 切实树立“文舞相融”的教学理念, 并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建构理论课程体系。所谓文舞相融, 指专业教学既要强调人文知识和专业理论的传授与舞蹈技能训练以及创作、表演实践的相互融合, 更要强调所培养的学生良好的人文修养、深厚的文化底蕴、扎实的理论素养与过硬的舞蹈功底和较强的舞蹈创作、表演、教学能力的高度融合。按照这样的教学理念, 普通高校应从剖析专业培养目标和学生应有的素质、能力结构入手, 分别构建舞蹈学、舞蹈编导或舞蹈表演等专业的理论课程体系, 力求使专业理论课程体系及其教学与专业培养目标和学生的素质、能力结构要求相匹配;其次, 积极开展协作攻关, 加强学科基础理论研究和教材建设, 搭建专业理论教学平台。根据舞蹈学学科基础理论研究薄弱和相关理论课程教材建设滞后的现实状况, 普通高校一方面应积极寻求与国内外专业院校、科研院所的协作攻关, 集中各方力量重点攻克舞蹈基础理论或本体理论研究方面的难题, 力争早日建构起真正属于舞蹈学学科自身的舞蹈基础理论体系, 有效弥补和完善舞蹈史论、舞蹈批评、舞蹈教育等分支学科的学术漏洞和舞蹈训练体系的学理缺陷, 构建起周密、严谨、科学的专业学问体系和教材体系。另一方面, 普通高校要充分利用自身多学科办学的优势, 整合各校、各相关学科人才资源开展集体攻关, 努力建构符合普通高校舞蹈类专业教学特点与要求的理论教材体系, 为专业理论教学的实施搭建坚实的平台;其三, 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实施专业理论教学。在专业理论教师短缺且短期内难以有效解决的条件下, 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实施专业理论教学是保障理论教学任务得以落实的有效途径。一是科学整合各普通高校理论教师资源, 力求做到资源共享, 互通有无, 取长补短, 有效保证专业理论教学。二是采取从专业院校、科研院所聘请专家进行专题讲座、短期讲学的方式开展专业理论教学, 既可以有效弥补理论教师的不足, 又可以确保理论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三是借鉴部分高校制作发行舞蹈技能课程示范课件或课堂教学光碟的成功经验, 鼓励和支持高水平舞蹈理论教师制作发行课程教学课件、光碟, 或建立网络课堂提供各有关高校有偿使用;还可以利用网络会议系统或课堂实时直播系统实现理论课程教学的资源共享, 切实保证专业理论教学任务全面、高质量的完成。总之,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是教育的根本, 它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 也关系到普通高校舞蹈类专业办学的声誉与形象, 更关系到学生的就业与未来发展。

完善专业招生制度, 确保生员质量和专业教学的有效开展。针对普通高校舞蹈类专业招生考试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教育部或省级教育主管部门有必要尽快调整并完善高校舞蹈类专业招生考试制度, 重点是根据学科专业特性与专业选材的特殊要求调整和完善考试内容, 并单独划定专业、文化录取线。在考试内容方面, 应增加舞蹈基础知识 (包括基础理论知识和史论知识等) 、即兴表演或即兴编舞等内容, 适当减少音乐基础方面的考试内容;在录取分数线划定方面, 不仅应按舞蹈类专业招生计划单独划定文化和专业分数线, 同时应允许招生学校根据考生的志愿在不低于省 (市) 定分数线的基础上分别确定本校的文化或专业录取分数线。只有这样, 才能确保每一个进入普通高校舞蹈类专业的学生在入学之前就掌握一定的舞蹈知识, 并受到过起码的专业训练, 具备一定的专业素质;也便于高校根据各自的生源情况把握生员的性别、学缘和素质结构, 从而保证专业教学正常有序和卓有成效地的开展。

拓宽就业渠道, 确保专业办学的可持续发展。面对巨大的就业压力, 普通高校除了不断提高舞蹈类专业教育教学质量, 力求以质量与特色赢得市场外, 还要积极开拓就业市场, 缓解专业办学压力, 扩大办学的社会效益。为此, 要广泛征求意见, 认真做好专业人才市场调查工作, 确立“为市场需求服务”的办学方向, 力争高规格、高质量地培养出市场需要的专业人才。一方面, 切实根据中小学“音乐”、“艺术”国家课程标准对教师的要求, 为中小学培养一专多能型的优秀教师, 扩大中小学艺术教育领域的就业市场;另一方面, 针对地方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文艺团体、艺术培训机构、各相关企事业单位以及旅游、文化产业部门的人才需求, 培养舞蹈文化保护、管理、研究人才和舞蹈创作、表演、教学、经营等方面的人才, 不断拓展就业渠道, 扩大专业办学的就业市场和社会效益, 为专业办学向纵深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普通高校舞蹈类专业办学的解困及其专业教学改革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 它既要求普通高校对自身的专业办学及其教学进行深入的改革, 也需要与其他院校精诚合作, 互通有无, 取长补短, 更需要得到政府教育、文化等部门以及各相关企、事业单位的大力支持与帮助。事实上, 普通高校舞蹈类专业办学在学科建设、教学管理体制等方面同样面临着困惑与问题, 受篇幅所限, 本文尚未论及, 待另行探讨。

摘要:本文从普通高校舞蹈类专业办学及教学的实际情况出发, 运用文献资料法、比较法、实证法、例证法等对普通高校舞蹈类专业办学过程中所面临的诸多困惑进行了剖析, 并相应提出了解困释惑的对策。

关键词:普通高校,舞蹈教育,专业型,普及型,困惑,对策

参考文献

[1] 徐颃.以素质教育为目标, 努力培养“文舞相融、德艺双馨”的舞蹈人才[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2001[1].

[2] 李爱顺.21世纪中国舞蹈教育与发展对策[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1999[4].

[3] 欧建平.21世纪内地舞蹈教育的成绩、问题与借鉴[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2006[2].

[4] 吴晓邦.舞论续集[M].北京:中国舞蹈出版社, 1989:166.

艺术设计专业办学论文范文第2篇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为了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有立足之地,最大限度的缩减企业的投资成本已经不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手段, 这就对高新技术人才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现阶段,计算机专业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不断被提及,显而易见, 要解决软件短缺的问题,人才是关键。 应将企业信息部门和职业教育部门有效地衔接起来,有效推进“校企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的一体化进程。 系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对于企业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校企合作办学模式逐渐受到了新型企业的搭理追捧,成为企业管理人争相引进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

2计算机专业校企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

计算机专业校企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顾名思义,即为企业和专业院校进行合作。 企业作为出资方,为高校提供师资力量,构建附属于企业的大学模式,实现企业和专业学校的共同发展。 从根本上来看,就是实现企业和专业学校资源互补的一个过程。 根据其不同的特征,可分为两种不同的形式:

(1) 以专业院 校为主体 地位的校 企合作办 学人才培 养模式,是指由专业院校为企业设计培训计划和相关课程,并安排足够的师资力量帮助企业达成目标。 这种模式要求企业排遣相关人员到专业院校,邀请专业院校师资进入企业。 但是,在这一过程中,由于高校和企业是两种不同性质的组织形式,往往造成了教育脱节的现象,无法为企业培养出适合未来的发展需要的技术人才,存在很大程度上的局限性。

(2) 以企业为主体地位的校企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 , 主要是指以企业的需求为发展方向,充分利用专业院校的教学设备,譬如图书馆、实验室等。 以更加有效地为企业提供服务。 该模式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不仅可以改善专业院校为主体地位所造成的与企业严重脱节的现象,还能充分发挥企业和专业院校的优势,实现两者的共同发展。 这种模式使企业在很大程度上拥有了专业院校的调配权, 能根据企业的需要获取相关人才。 现阶段,校企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正如火如荼的应用到企业中去,其效果也十分显著。

3校企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意义

校企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是以实现计算机产业的发展为目标,通过将企业与专业院校有效的衔接,实现资源互补、共同进步的模式。 其围绕着企业用人和专业院校教育人这两大核心,从合作机制、运营模式这两个方面着手,更好、更快的实现企业和专业院校的全方位合作,实现了专业院校的职业技能和规范化学习与企业岗位要求的无缝对接,从而提高企业的用人质量。

4构建专业校企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的策略

校企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得到了企业和专业院校管理人员的认可,其对计算机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专业院校和企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使计算机的学习内容与企业岗位要求相匹配,从而增强了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以使进入岗位后,能快速的适应,为企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专业校企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并不是万能的, 它有利也有弊。 现阶段,专业院校和企业之间,很难构建良性的专业校企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 要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树立正确的校企合作办学人才培养理念 。 专业院校应致力于打破陈旧的办学模式, 积极寻求符合教育发展要求的教学模式,树立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办学理念。 开放的办学理念有利于提高对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认识,以实现面向社会、企业和全球经济的人才建设。 专业院校管理者应发挥其职能,积极引进先进的办学模式,从而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2)构建校企互动运行机制 。 在实施校企合作办学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应注意对企业和专业院校的资源进行整合。 遵循资源互补、优劣抵消、共同发展的原则,合理利用企业与专业院校的优势资源,将教学、科学研究和企业经济有效地整合起来,建立稳定、持续的合作关系。

(3)完善校企合作办学人才培养体系 。 在校企合作整个过程中,除了为学生构建学习平台之外,还应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合理的实行激励机制,作为其前进的动力。

建立教师激励机制。师资是实行校企合作中的先决条件。教师引导学生对环境进行熟悉还有角色的转变等过程, 具有重要作用。 在这一过程中,应选择适当的激励机制,有效保障进入企业工作教师的利益,从而带动其积极性,以更好地投身到现代化教学中去。

5结语

我国计算机产业的发展直接取决于高校人才的培养效果, 因此,对教学模式进行大力改革势在必行。 对教学模式的改革可以有效地改善我国人才结构体系, 从而更好地为企业或国家培养专业性较强的技术人才,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良性的校企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可以将计算机专业学校的课程和学生未来的职业规划有效地结合起来, 以助于提高专业学生的就业率。 校企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很好地将经济与教育结合起来,逐渐成为促进计算机技术和企业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 在促进企业经济发展的同时, 还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家的经济实力及政治地位都与IT产业的优劣息息相关,作为IT产业的基础,计算机技术逐渐成为相关技术人员和研究人员共同关注的课题。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使高校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十分匮乏,完全不能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现阶段,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已经成为高校计算机专业的重要战略选择。本文针对计算机专业的特征,详细阐述了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相关概念,最后,探讨了如何构建良性的专业校企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

艺术设计专业办学论文范文第3篇

2009年是我校示范院建设关键的一年我们学院的各项工作都紧紧围绕着示范院建设的主要工作目标, 专业建设更是概莫能外。秉承产学结合, 多元投资, 资源共享的原则, 结合国际学院中外合作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专业特点和课程设置等情况笔者积极探索了中外合作办学商务、英语类综合实训基地的建设方案。

1 国际学院中外合作专业建设概况

1.1 专业建设定位

我院国际学院旅游英语、国际商务类各专业依托英语优势和大铁路的行业背景, 着眼省内外外事旅游行业, 关注“职业岗位群”变化, 突出“就业技能”的培养, 确定了以国际旅游服务机构 (含铁路旅游资源) 、国际商务机构、现代外事服务机构以及相关企业中基层岗位技术群为指针的专业建设定位。

1.2 各专业综合能力培养要求

语言信息的获取与理解能力、灵活使用外语沟通与交往能力、对客服务能力、国内外商务业务开发与作业的能力等。

1.3 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改革特色

国际学院实行课程模块化和线性化组合排课模式, 以解决中外合作专业教学“工学交替、做中学”的实际困难。

采取中外联合授课模式, 积极采用现代企业实战培训等讲学手法, 通过组织小组团队活动, 模拟实地场景, 开展情景式教学, 体现活泼性、趣味性和互动性, 多采用角色扮演、小组案例研讨、技能操作、主题辩论、英语主题演讲、模拟心理测试、素质拓展活动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加强学生职业规划设计, 帮助学生开拓国际视野, 培养国际交流能力, 以适应新时期的就业大环境需要。

2 建立综合实训基地的必要性和建设思路

2.1 国际学院综合实训基地建设中长期规划

按照“全面规划、分步实施、逐步完善”的思路, 争取用2年的时间, 建成服务于涉外旅游、涉外酒店管理、国际商务类专业实训教学, 集涉外导游训练、酒店实务操作训练、国际商务实操训练功能为一体, 形成一个多元化、科学化、现代化的综合实践教学场所, 并努力引入多元投资, 广泛开展社会服务, 滚动发展, 成为具有高职特色的示范性实践教学基地。

2.2 国际学院综合实训基地建设步骤

商务英语综合实训室—涉外专业综合实训基地—示范性实践教学基地。

2.3 国际学院综合实训基地的建设思路

整合国际学院现有中外教学资源, 合理配置硬件环境, 建成一个低成本高效率的多功能实训场所, 满足涉外专业实践教学需要。

国际学院综合实训实验室的基本功能:满足各涉外专业实训教学需要;职业技能训练、职业素质养成;英语口语、英语演讲比赛、电子商务大赛的培训和比赛场所;涉外导游证、办公自动化证、普通话证、秘书证、翻译证、电子商务师等职业技能鉴定的培训和考核;英语类、国际商务类的对外培训;英语角、文化视听课、笔译大赛、口译大赛、学生电子商务网等学生课外活动场所。

3 建立综合实训基地的意义

由于受实际条件的制约, 在常规教学模式下, 学生缺少实际操作的体验, 难以增强对相关理论的深刻理解和融会贯通。而国际学院各涉外专业均为应用性很强的专业, 具有巨大的发展前景。

建立中外合作专业综合实训基地将有利于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用实践教学带动理论教学, 增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创业能力, 是高等院校培养学生的发展方向。

4 综合实训基地可承担的实训项目

4.1 英语应用实训

基础英语应用实训:在中外教环境教学中, 可充分利用语音室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学生通过视、听环节增强对英语的感性认识, 培养对英语学习的兴趣;通过说这一环节增进了沟通技巧, 提高了应用能力, 为在涉外旅游服务、国际商务等专业领域发挥英语语言工具的作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职业素养训练:让学生具有该领域人才所应具有的书本之外的东西, 比如开阔的眼界, 从容的气质, 优雅的举止。

专业英语训练:高年级学生通过商务英语口译与笔译课程的设置, 能进行企业日常商务信函与商务文件的翻译及商务文本的草拟与写作;通过参加与商务有关的课外活动, 可以让学生亲身经历参与其中, 比如, 合同的签订, 计划书的制定, 订单的取得等。

4.2 国际商务实训

将国际商务教学中所需要的各实践点进行较好的体现。通过归纳和总结整个国际商务的流程和惯例, 在互联网上建立几近真实的国际贸易环境。

4.3 电子商务实训

可让学生实际接触电子商务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 掌握电子商务系统的实际流程, 对整个电子商务系统的构建有全面的了解, 使学生达到相应的职业技能等级的要求。

可完成网络营销、网站开发等课程的实践教学。构造一个多厂商、多经销商、多品牌的竞争和协作的虚拟营销环境, 让参与练习的学生扮演电子商务活动中的不同角色, 从不同角度全面了解和执行营销过程。

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为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 借鉴国外有益的教学和管理经验等方面做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 而笔者根据自己多年从事中外合作办学教学管理和专业建设的经验, 深深体会到职业教育作为中外合作办学的优先领域, 更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前景。要想抓住机遇, 迎接挑战, 真正让中外合作办学成为高职教育的奇葩, 我们还任重道远, 还要在办学模式、专业建设、校企合作等方面更为深入和切合实际的探讨和实践。

摘要:实践性教学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环节, 更是高职教育改革先行者——中外合作专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根据高职院校示范院建设的基本要求, 以为解决笔者所在国际学院旅游英语等专业的实践教学为抓手, 积极探索了中外合作专业切实可行的综合实践性教学基地建设方案。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实践教学,实训基地,示范建设

参考文献

[1] 王琴.关于职业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的思考[EB/OL].论文网, 2007-11.

[2] 黄道平, 方国爱, 徐芳.浙江省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模式分析及思考[J].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7 (3) .

[3] 许圣道.中外合作办学存在的问题及其监管与规范[J].郑州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5 (2) :153~156.

[4] 王敏丽.中外合作办学的策略思考[J].教师教育研究, 2004 (2) :63.

艺术设计专业办学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 独立学院 自有青年教师 专业发展

近十余年来,我国独立学院发展正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并逐渐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伴随着全国经济建设的高速运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需求量逐年增长,这促使国内各大独立学院争相开设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而拥有一批高素质、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独立学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

一、独立学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师构成现状

随着我国独立学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师资规模的不断扩大,师资队伍构成也逐渐呈现复杂态势。当前独立学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师资主要由四部分构成:

第一部分是母体学校派出的在职教师。这类教师主要由母体学校派出支援独立学院或是完成母体学校的教学任务后,教有余力而支援独立学院建设。这类教师往往具有较高的教学水平和教学经验,并拥有一定的实践项目经验。但他们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将母体学校的教学方式方法套用在独立学院教学中,忽略了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目标,因此,未必适合独立学院的教学模式。并且,这类教师往往教完课程即走,只完成课上的“传道”,缺乏师生的课下交流,从而影响了实际教学效果。

第二部分是从社会上聘请的高校教师或高级设计人员,这类教师具有较丰富的实践经验,在实践项目设计、施工方面有其专长,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更好的引入实际设计施工项目,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实践环节。但由于他们的流动性较大,因此,教学环节同样不完整。

第三部分是来自高校或非高校的退休人员。他们职称较高,教学经验丰富,可提供较多时间用于独立学院教学建设,但这类教师同样存在流动性较大,精力不足的问题,除了上课之外并不能很好地投入到课程建设和专业发展当中。

最后一部分是独立学院的自有青年教师,他们属于独立学院专职教师。参考2011年14所专业抽检的独立学院自有青年教师统计表数据,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占抽检院校自有专职教师的85%以上[1]。而多数青年教师主要来自刚步入社会的高校毕业生,相对来说这些教师的学历较高,专业技能也较丰富,但由于缺乏社会实践经验及阅历,职称普遍偏低,加上不够稳定,在独立学院发展进程中也存在一定的不稳定因素。

但是,这些自有青年教师,他们干劲强,学习能力和吸收新知识的速度快,精力充沛,经过几年的专业培养和发展,很快就能成为独立学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并且,自有青年教师是独立学院的办学主体,他们的发展是独立学院发展的关键,是独立学院教学质量得以提高的内在关键要素。高质量的教育离不开高质量的教师,因此,加强自有青年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独立学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

二、独立学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自有青年教师

发展存在的问题

由于独立学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自有青年教师年纪普遍较轻,因此,在专业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

1.缺少实际课堂教学和组织经验

自有青年教师在入职之初一般不具备较多的教学经验,尤其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师多来自非师范类高校,不具备很好的设计和组织课堂教学的经验,因此,往往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课堂积极性和主动性。

2.缺乏实践设计项目经验

作为综合性、专业性较强的学科之一,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与实践设计项目具有紧密的联系。尤其对新材料、新技术、设计和施工经验等要求很高,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强大的实践项目经验做支撑。

青年教师在走出高校之前理论知识往往高于实践项目经验。而在现实生活中,设计师从事的室内设计、景观设计和建筑设计项目,都会受到资金投入、装饰材料、施工工艺、气候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项目设计施工需要融合设计师多年实战经验。而这正是青年教师所缺少的,因此,教学过程中实战经验的缺失会造成教学与实践的脱轨,这会对学生的整体发展和未来步入社会从事实践项目建设埋下许多隐患。

3.参与科研、外出交流学习机会少

作为以教学为办学重点的独立学院,其自有青年教师的薪酬、职称等制度对教师参与科研项目成果并没有紧密联系,因此,教师精力主要用于教学方面工作,科研项目并未受到足够重视。并且,独立学院的科研项目多以校级为主,科研经费较少,而市级以上科研项目则需要以母体高校的名义申报并占用母体高校名额,独立学院自有青年教师申报科研课题较为困难。最后,自有青年教师参加培训机会较少,尤其是环境艺术设计类专业往往未受到校方足够重视,这导致青年教师缺少对外交流合作机会,视野不够开阔,存在闭门造车现象。

4.教学积极性缺失,专业素质提升慢

由于独立学院自有青年教师人事制度和薪资保障有别于母体高校体制,加之一部分独立学院计划异地办学,这些不确定因素,对教师心理上造成许多消极影响,因此,师资流动性较大。其次,多数独立学院自有教师师资结构不合理,缺少优秀、资深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尤其是部分独立学院对教师教学、个人素养提升没有严格约束,逐渐形成教学风气松散现象。同时,自有青年教师往往处于成家立业阶段,急需资金支持,多数自有青年教师在完成基本工作量后,兼职从事其他工作,无暇自身专业发展。

因此,如何促进独立学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自有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当前独立学院建设必须解决的重要课题之一。

三、独立学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自有

青年教师专业发展

为促进独立学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自有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应从以下几点出发,全面调动青年教师教学积极性,提高整体教学水平,促进独立学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健康发展。

1.建立“师徒结对”培养体系,重视青年教师培养

针对自有青年教师缺乏课堂教学经验的问题,应全面开展“师徒结对”的培养体系,即由经验丰富的资深教师作为导师从青年教师入职开始进行教学、专业和科研等方面的全面指导和培养。针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资深教师应充分发挥“传、帮、带”的作用,让青年教师尽快了解专业教学体系和教学方式方法,并快速融入工作环境,掌握各项工作的标准,找准定位,逐步形成个人职业发展规划。

2.教学与实践相结合,提高青年教师专业教学素质

从独立学院应用型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性质出发,自有青年教师更应该重视与实践的结合。要积极参与实践设计项目,带领学生加入到设计项目中,通过实践提升自身专业设计素养,并积累项目设计经验。教学与实践的相互促进不仅能锻炼教师的教学能力更能全面提升学生的设计水平。

不仅如此,青年教师更应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各类设计竞赛,通过竞赛刺激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并积累实战经验。教师在辅导学生参赛过程中不仅锻炼了教学组织能力,更积累了参赛经验,所获荣誉又为独立学院打响品牌,这种良性循环模式能对学生起到良好的榜样示范作用,营造良好的学习传统。

3.关注教师专业发展,增强青年教师培养扶持力度

作为教学建设的后备军,独立学院应该重视自有青年教师的培养,为自有青年教师提供良好的学习发展平台。应加大对青年教师培养投资力度,提高青年教师薪资水平,为独立学院留住人才。针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特性加强青年教师技能培训,提供更多的交流合作机会,为青年教师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应支持青年教师创新实践活动,积极成立设计工作室,引入实践设计项目,对各类创新竞赛活动给予支持。

4.提升自身教学积极性,加速青年教师专业发展

作为青年教师自身要有主人翁意识,提高自主学习和竞争意识,学会多学、多问、多听、多思,多向资深教师请教学习,多听老教师的精品课程,积极参加科研项目和实践设计项目,达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目标,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高质量的教育离不开高质量的教师,而拥有一批高素质、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独立学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因此,独立学院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推进自有青年教师的全面发展。

[项目课题:常州大学怀德学院2012年教研课题《关于环境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有效性的研究》,项目代码:2012HDJY16]

注释:

[1]张柯冉.江苏省独立学院自有专职教师队伍建设存在问题及解决途径[J].文教资料,2012(15)

参考文献:

[1] 刘丹白.简析环境艺术设计教育教学方式的优化[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0(12)

[2] 满红,邹存名,王琳.浅谈独立学院精品课程建设[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01)

[3] 廖青.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师徒结对”研究[D].西南大学硕士论文.2010

作者简介:

闫秋羽,常州大学怀德学院人文艺术系教研室主任。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与研究。

艺术设计专业办学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首饰艺术设计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关系到首饰教育事业发展的前途,尤其是青年教师师资队伍的发展更是重中之重。首饰艺术设计专业青年教师的自主认知、专业修养、成长路径关系着整个专业的发展水平,是现阶段最需研究、解决的主要问题。青年教师队伍的专业成长有利于教学实践的进行,推动首饰艺术专业教学事业的发展,关系到学生的专业素质和高校教育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青年教师;首饰设计;成长路径;专业责任

1 高校首饰艺术设计专业青年教师的必备素养

1.1 首饰设计专业青年教师的道德修养

教师是在教育事业中,也是工作在第一线的劳动者,必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遵循青年教师规范等行为准则。青年教师面对的直接对象是学生,是面对面传授知识、思想、观念的实施者,因此教师的价值观念直接关系到对学生的影响。《傅鹑觚集·太子少傅箴》载:“夫金木无常,方园应行,亦有隐括,习与性形。故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可见教师自身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教師还应具备规范的行为,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树立正确的社会荣辱观。在工作中严格遵守工作秩序和工作时间,以身作则为学生做好的榜样。引导学生养成热爱生活、勤俭节约、劳逸结合、守法懂礼的良好习惯,告别一些不文明的行为。同时,教师还有义务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并能在学业的道路上树立不怕辛苦、不离不弃的信念。教师是音乐的发声器,自身的素质提高才能散发出优美的乐曲,才能更好地感染学生,教师的价值观念直接关系到教育事业的发展。

1.2 首饰设计专业青年教师的专业责任

首饰设计专业青年教师要有强烈的专业责任和专业理想,指导学生建立首饰专业知识结构。首饰艺术青年教师专业的发展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方面,指教师在整个首饰专业的发展状态,强调首饰专业教师群体的发展,也是首饰专业群体教师获得相应的专业地位的过程;另一方面,首饰专业青年教师个体的提升,强调首饰专业教师内在的专业性的提高,即教师在自己的设计生涯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

首饰艺术设计具有多元化新型专业知识结构,涉及审美、材料、技术、市场等多个领域,全面把握比较困难。青年教师要具有强大的专业责任,否则很难进行深入探索。青年教师的专业责任感的建立,需要首饰专业青年教师的自主意识。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需对本专业的课程设置、专业知识、传授方法有一定的理解,在此基础上,青年教师要保持一颗对专业热爱的心,不断对首饰相关知识进行探索、研究。

2 高校首饰艺术设计专业青年教师成长理论发展基础

2.1 首饰设计专业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与构成

首饰设计专业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要对首饰青年教师的专业培养。现代首饰教育对青年教师专业成长一般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是青年教师专业分层和青年教师团队建设;二是青年教师专业内在的提高。

教师专业已经成为一种职业,作为一种专业职业有自己的一套职业体系,也有自己的职业层次。在这一专业中,每位教师都有属于自己的专业水平,并在不同区域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不同的职称、职务等都是这一分层的体现。根据首饰专业教师的特点,对青年教师进行专业分层培养,构建合理的教师团队。对首饰专业教师分层培养,是充分配置人力资源,是发挥每一位专业教师水平的关键。

首饰专业青年教师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这就要求首饰专业青年教师严格要求自我,不断从教学实践中反馈信息,调整教学方法。同时,青年专业教师还要学会给自己补充能量,参加社会性学术活动,从中吸取养分。同时,教学单位对青年教师的关注能够激发青年教师提升专业水平,激励专业老师对教育动态的关注,从而促进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

2.2 首饰设计专业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性与长久性

首饰设计专业青年教师的成长具有阶段性。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一个逐步发展过程,不可能有直线发展状态,青年教师专业成长也是阶梯式的成长方式。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性是由自身条件和外部条件所决定。人的学习要有一个消化过程,这一过程可能需要较长的时间也有可能是较短的时间,需根据教师自身的知识储备和知识吸收情况而定。

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长久性。当代首饰艺术是一个发展的过程,这一过程将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它的发展具有长久性。以此为职业的青年教师专业的发展也是一样,专业的进步具有长久性,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就是这一观念的体现。当今社会文化多元化,我们要想了解一门艺术也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准确把握的,首饰专业青年教师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

2.3 首饰设计专业青年教师专业发展个性特征

设计文化的地域性特征影响了首饰青年教师的发展个性特征。设计文化与当地的流行文化、风俗习惯、工艺种类等因素有较大关系,每一地区的设计风格也各有千秋。首饰专业青年教师也应扎根于当地文化,吸取养分,展现自己的设计优势。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的文化也各不相同,因而设计文化也各有各的特点。然而首饰不仅是一件艺术品,它还是一件工艺品,涉及各种工艺,因此青年教师应该具有专业特色,以突出自己的文化特征和设计特点。

人类在受大环境影响下,有共同的文化、共同的习俗以及相似的生活习惯,但人也是一个个体,即使他们有很多的共性,个性特征是每一个人所具有的。首饰专业青年教师在大的设计文化中立足于当地文化,寻求设计创新,具有把握设计形势的能力,这样才能有效指导不同学生对设计思维的运用以及提高学生对专业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在设计实践中实现自我。

3 高校首饰艺术设计专业青年教师发展的现状和问题

3.1 首饰设计专业青年教师发展的影响因素

青年教师的基础特征。青年教师一般指的是年轻教师,对工作、人生都有着极大的热情。但青年教师不局限于一种年龄段,是一个相对年轻的工作群体,在这一群体中可能又划分出多个年龄层次。调查显示最为年轻的教师工作热情最高,对新鲜事物较为敏感,但对设计缺乏一定的判断和认识;相对年轻的青年教师对工作拥有较高的热情,并对教学有一定的经验,对设计有一定的承担性;高龄青年教师拥有丰富的设计经验,在工作中善于总结和积累,做事较为稳重。因而我们在对青年教师分类分析时要把握好他们所具有的个体基础特征。

青年教师成长因素。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不是指以某位教师为个体,是以青年教师群体的形式发展的,个体教师成长是以群体为发展基础的,因而青年教师间的合作友谊是推动青年教师发展的关键因素。此外,在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之路中,总少不了一些重要人物对青年教师发挥一定的影响作用。这类重要人物可能是此专业成绩较为显赫的设计师,也可能是设计专业走出的成功教师,他们对青年教师都有着指引、示范等作用。

3.2 首饰设计专业青年教师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青年教师在工作中的问题。青年教师在整个教学体系中承担着较为重要的工作,他们的大多时间和精力都放在平时的教学上,对于科研部分承担较少。由于教学任务重,这一群体没有过多的精力发展自我专业知识,无力从事更高层次的专业研究。此外,青年教师多数是高校应届毕业生,他们在进入教学系统前缺乏教师职前培训,因而当真正进入教师角色中需要一个阶段来明确自己在专业教学中的位置和作用,需要更长的时间来寻求自我专业发展途径。

青年教师培训体系不完善。高等学校设计专业青年教師要以全新的面貌来应对整个设计思潮的变化,这就需要新的教育和新的培养模式,培养出素质较高的综合型设计人才,完成新一代的设计使命。然而现阶段多数设计专业青年教师还处于单一领域,对知识掌握相对单纯,因而我们需要学校制定一些政策来健全完善培训体系,促进教师团队的发展。

4 高校首饰艺术设计专业青年教师发展的途径和策略

首饰艺术设计专业青年教师成长之路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不仅有青年教师自身因素的影响,还有外在条件的限制。因此,我们对于青年教师专业成长需采用逐一对应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采取正确可行的发展途径和策略。

4.1 青年教师自主发展意识

青年教师自我意识的觉醒是教师自身发展的关键所在,强求、规劝都不能使青年教师发展带有主动性,即使在一定的程度上起到发展的动力,但这种动力也只是暂时的不会长久。只有教师拥有自主发展意识,才能在学习和工作中拥有连绵不断的动力,才能在某一专业领域做出成绩。只有锲而不舍地努力,才有可能实现自身的愿望和理想。

青年教师自主发展意识的觉醒,与教师自身的文化修养、人生目标有着重要的关系,在这一主动力下热情、学习以及不放弃是至关重要的。

4.2 设计文化引导

首饰专业青年教师是处于大的教育体系以及大的设计环境中,想要取得自身专业建设和自身专业成长光靠自身的努力是不够的,还需要社会大环境提供养料才能得到较好的发展。良好的设计文化氛围对教师的发展意义重大,不仅为教师开阔眼界,还为青年教师带来了新的设计理念以及有效的教学方式。虽然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动力主要来源于教师的自主意识,但设计文化环境的优良直接影响到青年教师观察事物的角度。在促进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道路上,单位不仅要建立良好的专业学习气氛,还要建立宽容、平等、尊重、友爱的文化环境,让青年教师在专业知识层面和精神文化层面得到身心放松,从而达到青年教师在教育教学方面的创新。

4.3 青年教师团队合作

青年教师专业成长是全体教师的成长,而不是某个教师单独的发展,只有教师群体整体素质得以提高,才能有效提高整个教学质量,才能促进专业建设的发展,因而每位青年教师应该有团队合作意识。

青年教师团队对青年教师的发展有一定的支持作用。在学习团队中,大家来自不同的领域,有着不同的设计文化和技巧,在交流与合作中,可以相互学习,共同发展,这是个人学习远不能及的。在青年教师团队中,不乏较为优秀的青年教师,他们给团队成员树立积极学习的榜样,对其他成员有一定的引导和示范作用。在设计大环境下,学校应给予一定的支持和帮助让教师组建不同类型的专业学习团队,供他们研究、讨论,从而走上共同发展之路。

4.4 青年教师专业建设培训和专业项目的实施

专业培训是青年教师发展的好机会,不仅能够得到大量的专业知识和信息,还能分享到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和设计理念。此外,青年教师还应参加一定的社会实践,在实践中教师可以深化对专业的理解,提高设计实践能力,从而真正促进专业水平的提高。

通过对课题审视、思考、反思等不断地探究,养成了青年教师善于思考、乐于钻研的学习习惯,有助于以后工作的进行。青年教师对课题项目研究、总结,最终把结论运用于教学实践中,这一过程实现了青年教师专业成长和发展,并且经过一系列的学习,教师的专业水平、设计理论、教学能力以及教育素养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5 高校首饰艺术设计专业青年教师成长建议

5.1 基于地区文化特点

知识是普遍的,文化是有特色的,在我们追求知识的同时不能忽视文化本身所带有的地域性和特殊性,尤其是身在院校工作的教师。我国高等院校都有自己的办学特色,尤其是艺术院校,他们基于不同的历史背景、地域文化,在艺术风格上更是各有千秋。青年教师在面对多种设计思潮时,应基于本院校的特殊性以及当地的文化特点,寻求新的设计点形成自己的设计风格,做到创新。也只有这样才能推动当地首饰专业的发展,才能把自己所学应用于艺术教育中,让千万师生受益。

5.2 学与教并重发展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青年教师要坚定自己的教育理念,拥有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全身心地投入教育事业中。因此,青年教师在注重专业成长的同时不要忘记自己的教育任务和责任,把教与学放在并重的位置。青年教师在学习新的设计观念和理念时,应积极调整教学思路和方法,及时把新的设计理念运用于教学中。同时,在教学与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对本专业课程体系设置进行思考,探索是否有更为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和课程设置,从而推动整个教学水平的提高。

5.3 开阔青年教师专业发展思路

现阶段,高校对于综合性人才需求增多,青年教师在学习进步中要有选择、有目的地学习,以适应学校对于紧缺人才的需要。在首饰专业中,教师不仅要拥有独立的设计思想,还要具备一定的实践操作技术。青年教师在专业成长之路上要不断学习新的设计理念和新的工艺技能,在教学实践和社会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积极参与手工技术开发和应用,并参与专业课程实训建设,让自己成为兼具设计能力和实践技术能力的双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郑静,邬烈炎.现代首饰艺术[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2.

[2] 张洪秀.高校教师自主专业发展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艺术设计专业办学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 探究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中的隐性思政教育,并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师思政教育水平、教学综合评价以及实践基地建设六个方面提出隐性思政教育价值实现的途径,使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的同时“顺带”接受思政教育。利用这种教育形式助力高校形成多维度的思政教育体系。促进显性思政教育和隐性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打破显性思政教育“孤军奋战”的局面。

[关键词] 隐性思政教育;显性思政教育;环境艺术设计

[

近年来,随着“大思政”概念的提出,隐性思政教育的作用也逐渐突显,并且受到思政教育者和各学科专业教师的高度关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本身蕴含着丰富的思政教育内容,深入挖掘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中的隐性思政教育资源有其必要性,势在必行。

一 隐性思政教育解析

何为隐性思政教育呢?它是相对于显性思政教育而言的,显性思政教育是指各专业的通识课程,例如:毛泽东思想概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形式与政策等。教师通过授课、讲座、专题教育、主题讨论的形式直接、正面地讲解思政课程内容,是有目的、系统、强制性质的课程。隐性思政教育则不同,它是以生动活泼、喜闻乐见的形式渗透在非思政教育专业课程中或者非思政教育课程本身蕴含的思政内容。隐性思政教育最大的特点是教育目的和教育内容具有隐蔽性,教育方式比较温和,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受教育者,从而提高思政教育的效果。

二 探究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中的隐性思政教育

环境艺术设计课程主要包括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其中专业课程又包括专业基础课程、专业理论课程、专业实践设计课程三部分。

(一)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中探究隐性思政教育

基础课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石,只有基础打牢了,接下来的专业学习才能得心应手,在基础课学习中需要学生改变传统的思维模式,将绘画思维转变成设计思维,增强他们观察的敏锐性,提高他们的设计、审美能力。这种思维模式的转变对于低年级的大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这就需要学生具有坚定的毅力,遇到困难敢于迎难而上,敢于接受挑战的优秀品质。专业课学习过程也是助力学生形成良好人格品质的过程。因此,在专业基础课的学习中教师除了传授专业知识外,还要着重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品质,良好的人格品质是人生价值观念形成的心理基础,是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内在心理依据,是形成良好道德素质的主要动力,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条件。

(二)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理论课中探究隐性思政教育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理论课程包括建筑史、设计史、设计美学等。教育的文化价值包含文化的傳承与发展,环境艺术设计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都是传统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也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有利于提升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文化素养,改善学生文化素养不足以支撑设计的局面,促进学生的专业学习,实现学生个体知识的内化。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将思政教育内化为实践。中国有着五千年的璀璨历史文化,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理论课中设计史、建筑史都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例如:中国建筑史中不仅对中国古典建筑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和介绍,还对不同地区的特色民居建筑进行了分析,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掌握了专业知识,也通过学习中国建筑史了解了不同地区的建筑形式以及不同的建筑形式折射出的地域文化,让学生体会到我国特有的建筑形式自身的魅力和价值。因此,在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中要强调对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哲学思想、设计理念一直都在影响着设计的发展。例如:儒家的“天一合一”、道家的“施法自然、道法自然”等传统生态设计理念,至今依然受到设计师们的推崇。学生只有了解本民族文化,热爱本民族文化,才能认同本民族文化,对我们的民族文化充满自信。进而激发学生弘扬民族文化、民族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三)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实践课中探究隐性思政教育

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实践课的特点探究,专业实践课蕴含着创新精神的隐性思政教育内容,设计的灵魂是创新,创新又是推动我国社会发展实现中国梦的动力源泉;从专业实践课所包含的主体和客体探究,设计者作为社会人,不可避免地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其所有的行为方式都要与社会道德规范一致。设计者要遵循设计以人为本,设计为社会发展服务的职业道德。这正体现了思政教育中为人民服务无私奉献精神;从专业实践课的目的及实践过程探究,专业实践课的目的是通过大量的实例练习让学生能够将设计理念转化成设计方案,再转化为现实的设计作品,并且为人所用。为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的终极目的改善人的生存空间、营造更舒适的人居环境奠定基础。在专业实践课的实践过程中,学生需要具有较强的团队合作意识,这是未来社会各行各业要求员工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之一,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设计师已经不能仅凭一己之力完成较复杂的设计任务,纵观优秀的大型设计项目都是团队合作的结果。专业实践课的实践过程充分体现了思政教育的集体主义。

虽然环境艺术设计教育与思政教育二者的教育方式、学生的接受方式以及教育的成果不同,但是二者的教育价值确有相同的部分,这些交叉点也就是隐藏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中的隐性思政教育资源,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师要深入挖掘,合理引导,充分认识到隐性思政教育的意义并实现其教育价值。

三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教学中隐性思政教育价值的实现途径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中的隐性思政教育价值如何实现,笔者将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师隐性思政教育水平、教学综合评价体系、建立隐性思政教育基地等六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明确教学目标

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在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独立个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的各级各类人才。根据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培养目标,规定该专业所培养的学生要德才兼备,符合社会发展需要。否则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就是半成品。在教学目标设定上,知识传授与思政育人同等重要,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培养多维目标落到实处。在教学成果中即要体现出设计的创意性和专业性,也要体现出设计者对社会的关怀和责任。避免出现这样的情况——某些学生为了突出设计效果而不去考虑设计带来的社会问题,只考虑自己的设计创意而忽略了使用者的感受。甚至不顾社会的谴责。如采用较珍贵野生动物的皮毛来做客厅里的一块地毯,或者设计者不考虑设计区域中野生动物的生活习惯、迁徙习惯和设计的关系。应该说这种设计本身就违反了设计初衷,对动物生命的漠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这样不负责的设计行为,设计出来的作品形式无论多美观,它的内在都是丑陋的,终归是不会被人们接受的。因此,只有明确教学目标,在后续学生作品设计创作过程中,才能引起学生的重视,教师才能更好地从社会责任、职业道德、生态环境等多角度加以正确引导,为学生毕业工作后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奠定基础。

(二)丰富教学内容

随着时代的发展,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内容要不断丰富创新,与时俱进。首先,教师要关心、关注我国的发展,了解国家近期制定的政策方针,无论是隐性的思政教育还是显性的思政教育都是建立在国家的政策方针之下的,都是为了推动社会发展,造福人民而实施的。只有这样才能让思政教育与国家政策方针相结合,相得益彰。例如,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建设,即要遵守2008年出臺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还要推进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发展。设计具有时代性,设计的目的之一就是解决现实问题。这样的政策落实就需要具备设计专业知识、同时又了解历史文化的综合性人才,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建设是文化传承的载体,也为隐性思政教育的理论转化为实践成果提供了机会。在教学内容安排上,就可以以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景观设计为命题来进行案例创意设计,将现实急需解决的问题纳入教学内容中,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建设献言献策。

其次,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要始终贯穿在教学内容中,滋养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教学内容既要尊重本民族的文化,又要不断创新,优秀的文化只有与时代同步,才能更好地传承下去。例如,在展示设计课程中引入民间艺术,将展示设计课程的作业布置为民间艺术展厅设计,并要求学生对民间艺术进行创新表现。教师采用这样的作业布置方式有意识地强化隐性的思政教育内容,但又不强制,让学生不知不觉地接受教师的预先安排与设计的隐性思政内容,同时不会感受到额外的压力。在多元化的今天,我国民族文化不可避免地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对于外来文化教师要辩证看待,不能盲目地照搬照抄,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用理性、开放、包容的心态来面对。例如,街头文化思潮传入我国后,对室内外设计产生了很大影响,在教学案例中,引导学生将街头文化中消极因素转换成积极健康的元素,使其形成一种新的具有本土化特征的设计风格,进而丰富本民族文化。

最后,在互联网+时代,教学内容就不能仅仅限定于书本。例如:facebook、微信、公众号、线上课程等,教学内容来源途径丰富。需要多层次多角度的融合。教师不再是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引领者。对于网络上艺术设计专业碎片化的信息,教师应该协助学生学会判断真假、善恶、美丑,提升学生辨别能力,让学生在畅游知识海洋的同时避开礁石,最大化地实现隐性思政教育价值。

(三)创新教学方法

根据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的特点,教师的教学方法要灵活多变,不断创新,教学地点也不能局限于课堂。例如,在无障碍设计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采用体验式教学方法。在保证学生安全的前提下,让学生蒙上眼睛模拟盲人去商场、超市等公共场所完成日常购物。让学生体会盲人在没有视觉引导的情况下,是怎样生活的,对公共空间有哪些设计上的需求,然后再进行无障碍的设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感受到了盲人生活的诸多不便,作为健康的人们能给予他们什么样的帮助呢?作为设计师又如何从设计的角度给予他们更多地关爱呢?进而引发学生对设计的深入思考,培养学生的爱心和责任感,让学生通过体验更愿意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去帮助弱势群体,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这种体验式教学方法胜过传统的说教,学生也比较感兴趣,只有感同身受,学生才能真正做到换位思考,设计的作品才能折射出对盲人的关爱,体现设计为人服务的本质。同时也实现了隐性思政教育的价值。教学方法没有定式,只要有利于教学的方法,教师都可以去大胆尝试,以适应新时代学生的需求。如目前VR虚拟现实技术、云旅游服务技术都可以适当应用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教学中。利用VR虚拟技术去感受不同的空间形式,利用云旅游去感受我国不同地域的名胜古迹以及不同的地域文化对设计的影响。这些科学技术都很好地弥补了传统教学方法对时间和空间的依赖。让教学方法更具科技化、时代化,突破地域、时间等因素的限制,助力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以及助力实现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中的隐性思政教育价值。社会不断发展,科技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也要动态发展与时代同步。

(四)提高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师思政教育水平

在“大思政”的背景下,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师转变传统教育观念是实现隐性思政教育价值的关键点。教师要重视思政教育对本专业学生的影响,意识到隐性思政教育的意义。虽然是专业课教师,也要提高思政学习意识,多学习思政理论知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所有教师要形成专业内课程协同联动,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共同努力将隐性思政内容始终贯穿于环境艺术设计所有专业课中,避免脱节、断层的现象。同时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师还要与显性思政教育教师多沟通、多交流,共同探讨思政教育的方法跨学科协同育人,以实现显性思政教师与隐性思政教师共同进步的目的。

除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师自身需要加强思政理论学习之外,学校相关管理部门还要为专业教师创造学习机会搭建平台,从理论上提升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师的思政教育水平。为专业教师能够更好地指导隐性思政教育奠定基础。同时还要鼓励专业教师大胆尝试创新隐性思政教育方法,充分调动专业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对于专业教师在隐性思政教育过程中的优秀成果,应给予肯定和鼓励并进行宣传,带动隐性思政教育的发展。

总之,环境艺术设计教师要不断提升思政教育水平,才能深入挖掘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中的隐含的思政教育内容。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掌握好引导的技巧和方法,使学生在无压力的状态下接受隐性思政教育。

(五)建立综合教学评价体系

目前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评价还存在评价不全面的现象,单纯从专业角度评价,缺乏对隐性思政教育成果的评价。这就导致师生对隐性思政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即便有些学校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评价体系中包含隐性思政教育评价,但也出现了难评价、评价模糊的现象。例如,隐性思政教育的成效有时候并不能马上就在学生身上体现。往往只有通过一些具体的实践活动才能展现出来。教育德为先,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迫切需要建立合理全面的评价机制,细化评价标准用以监督环境艺术设计专业隐性思政教育的实施情况和实施效果。通过教学评价体系强化隐性思政教育的作用,引起师生的高度关注。并激发他们采取行动共同实现环境艺术设计专业隐性思政教育的价值。

(六)建立隐性思政教育实践基地

传统意义上的环境艺术设计实践基地,主要从培养学生专业技能角度出发,而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所蕴含的隐性思政教育却较少考虑,在建设隐性思政教育基地时,可以选取文化底蕴深厚的地区,例如,西安无论是用来作为建筑写生基地、还是图案写生基地,都是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理想基地。有些思政教育基地也可以用来作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实践基地,整合教育资源。例如:红色旅游基地、传统文化基地,针对这些基地进行考察,之后再进行设计创作,不仅完成了环境艺术设计的教学内容,同时也“顺带”进行了思政教育。很好地将环境艺术设计所蕴含的思政内容表现出来,为学生提供理论转化为实践创造了条件。

四 挖掘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中隐性思政教育的意义

高校显性思政教育是思政教育的主力军,其他课程中的隐性教育也起到了重要的辅助作用,二者相得益彰,形成联动,共同提高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并构建思政教育的跨专业协同育人机制,共同促进思政教育的改革创新,推动思政教育向多维度发展。深入挖掘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中隐性思政教育有利于实现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培养目标,促进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良性发展,提升环境艺术设计自身的魅力和价值;有利于实现隐性思政教育价值,培养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隐性思政教育真正入脑、入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真正实现隐性思政教育的价值。

参考文献:

[1]窦志.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探析——以驻保高校为例[J]. 新西部(下旬·理论),2018(4):2-2.

[2]周一叶.生态文明非正式制度视域下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4(08):212-213.

[3]石清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培育探究[J].中国校外教育,2009(5):7-8.

[4]崔景朋.移动学习环境下高校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2018(6):1-2.

(责任编辑: 姜海晶)

上一篇:民族地区艺术设计论文范文下一篇:微博营销企业品牌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