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驱动法范文

2023-09-22

项目驱动法范文第1篇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任务驱动法;《演示文稿超链接》;教学设计

一、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知识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简单的信息技术知识已经成为小学生必须要掌握的技能之一。在计算机课程教学活动中,任务驱动法是建立在建构主义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它以具体任务为学习主线,任务中包含知识要点,可以使学生在执行任务时,掌握其中所包含的知识和技能,从而达到学习的最终目的[1]。演示文稿超链接是小学信息技术的重要内容,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作用。本文以《演示文稿超链接》为例进行课堂教学设计,采用任务驱动法这种教学模式,设计出与信息技术教材知识和技巧相关的演示文稿任务,并围绕演示文稿任务的开展,完成一系列的教学实践活动。

二、教学内容分析

(一)教材内容

本节课选用的是人教版《信息技术》五年级上册第15课“演示流程我控制”的内容。本课内容主要包括两个部分:1.学会设置各种超链接;2.掌握创建动作按钮的操作。

(二)地位及作用

在前面的章节学习中,学生已经学会了编辑演示文稿,学会了插入图片、文本框、自选图形等操作。本节课的内容是在之前操作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深化,是演示文稿教学中的关键部分,操作性能强,趣味性强,实用性强。超链接的插入与设置的掌握,不仅为熟练实现演示文稿信息交互打下了良好基础,同时本课内容是本学期的最后一节,是对本学期的知识进行巩固与整合的章节。

三、学情分析

(一)知识起点

学生从三年级开始学习超链接,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和操作技能,具备了一定的信息素养。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学会了制作图文并茂的演示文稿,但是对幻灯片跳转并不熟悉。

(二)学习风格

小学五年级学生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好奇心强,同时又有一定的动手能力和自学能力。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对修饰完善自己创作的演示文稿有很高的热情。

四、教学目标分析

(一)知识与技能

能给文本和图片设置各种超链接实现幻灯片之间的跳转,包括到幻灯片的超链接、到其他文件的超链接、到网站和电子邮箱的超链接;创建动作按钮,能给动作按钮创建超链接。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插入超链接,制作实现自由跳转的多媒体演示文稿;通过超链接的设置,让学生初步掌握获取交互式信息的方法。

(三)情感与价值观

通过动手实践,感受到信息交互的便捷性,提高综合信息素养;通过制作有关南昌景点的幻灯片,进一步了解南昌的人文风貌,激发学习兴趣。

五、教学重、难点

第一,教学重点。给文本和图片设置超链接。

第二,教学难点。演示文稿动作按钮的设置方法。

第三,解决方法。选取“南昌旅游景点”充当小导游事例,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完成小导游角色任务中,以学生对演示文稿掌握为基准,借助任务驱动法,通过教师的详细演示,学生的反复实践、任务完成来学习设计超链接的基本操作方法。在此基础上,通过范例的展示,自然过渡到动作按钮的设置,在小组任务的完成中完成动作按钮设置这一难点的突破。

六、教学策略与方法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应该是学生自主探索发现知识的教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非常注重学习实践能力培养的课程。将任务驱动法应用到当前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既能让教学过程更加生动有趣,也能帮助学生从实践中产生对于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2]。为此,我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采用直观演示法、讲述法、任务探究法等教学方法,进行引导性的讲解后,提出任务,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实践操作、合作学习等方法获取知识,鼓励学生大胆操作实践,让学生通过成功的作品,体验摘到“桃子”后的成就感,进一步激发他们强烈的创作欲望。本节课重点采用任务驱动法来展开。

第一,结合小学生学习特点和本课教学重点要求,通过创设与现实生活相关的情境,导入本课重点知识超链接;

第二,教师示范超链接操作,学生能够清晰掌握设置幻灯片超链接的方法;

第三,通过教师布置任务1、2(设置到其他文件的超链接;設置到网站和电子邮箱的超链接),学生自主探究,进一步巩固超链接在演示文稿的应用;

第四,结合“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要求,教师布置任务3(设置动作按钮),学生合作完成任务,在互帮互助中总结规律技巧。

七、教学过程

八、教学评价

信息技术课程新课标要求凸显学习过程的评价。为了更好地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有效的评价,设计学生课堂学习评价表(如表2所示),评价内容贯穿整个课堂,学生的所有任务都是评价的指标,同时对信息素养的评价也是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重要要求之一;在评价主体方面也实施多元主体评价,既有自评与互评,也有师评。

九、结语

作为一名信息技术课程教师,除了要教给学生书本上的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当中,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信息素养能力。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采用任务驱动法这种教学模式,设计出与教材知识和技巧相关的任务,并围绕任务开展和完成一系列教学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的有效途径[3]。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提高信息技术教学质量,为日后其他学科更好地采用任务驱动法教学模式提供了参考意见。

【参考文献】

[1]李素娥.任务驱动法教学中的任务设计初探[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9,5(21):5977-5978.

[2]黄铮.任务驱动法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当代教研论丛,2016(05):64.

[3]王婧.任务驱动法在计算机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计算机教育,2011(08):51-54.

项目驱动法范文第2篇

[摘          要]  针对电气控制技术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提出了一种新的教学观点,即将项目驱动法运用到电气课程教学中。通过对传统教育方法和项目驱动教学的比较,分析传统教学的弊端,提出项目驱动法在电气控制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关   键    词]  电气控制技术;项目驱动;教学

[

传统教学一般以知识传授为主,缺少行为引导和能力训练,教学的方式主要表现为复习、引入、讲解、提问、讨论、消化、作业等一系列固定的模式。传统教育以教师为主体,以课堂讲授为中心,师生之间缺少互动沟通。随着工程教育的改革推进,项目驱动法的教学模式在电气控制技术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传统教学的弊端

在电气控制技术教学中,传统教学的弊端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实验少,学生缺乏实践锻炼。电气控制技术课程实践性强,学生只学习固定的理论知识而缺乏实践,很难掌握这门课程。第二,教材相似度高,缺乏新意。与电气控制技术相关的教材体系和内容都没有太大的变化,而且教材内容不能很好地跟踪最新科技发展,甚至有些教材中的PLC型号已经停产。第三,师生互动少,学生积极性低。如果采用课堂讲授为主要手段,那么师生之间的互动主要体现在平时的提问、批改作业以及检查实验等,教师不能了解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以及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不能及时调整教学手段,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降低。

二、项目驱动的应用

(一)项目的选择与设计

在选取电气控制技术课程的项目案例时,首先要对项目的深度与广度进行评估,然后选择可操作性强的案例,并尽量采用一个项目贯穿教学课程,该项目最好能够拆分成多个子项目,各子项目的难度由浅入深、环环相扣。比如“变频恒压供水系统控制”。其控制方案包括手动控制和自动控制两部分,其中手动控制部分的内容是继电器-接触器系统,自动控制部分包括压力传感器、变频器、可编程控制器PLC以及人机界面的设计。将该项目分解为变频恒压供水系统的原理图和控制电路图的绘制与设计、继电器-接触器系统的接线与调试、变频器的接线与设置、PLC控制系统软件编程与调试、变频恒压供水系统人机界面设计等几个子项目,让学生进行项目的选择与设计,能够将教材中的知识点与项目结合起来,可以实现“练中学、学中练”。

(二)项目的实施与控制

教师应引导学生完成教学过程中的驱动,在项目进行过程中的每一个步骤,教师都要引导和组织学生讨论“要做什么”“该怎么做”和“怎样做最好”,然后指导学生按照科学合理的方法进行尝试,并学会比较各方法的优劣。采用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够使学生掌握具体的操作步骤,还能让他们在思考后找到解决方案。比如针对子项目“变频恒压供水系统的原理图和控制电路图的绘制与设计”,其教学目的不仅是让学生掌握原理图和电路图,同时也在学生设计和绘制的过程中,促使学生掌握CAD软件。再比如“继电器-接触器系统的接线与调试”,则主要让学生掌握继电器、接触器系统的接线,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多思考、多动手,在实践中掌握本领。

(三)项目的总结与提升

要使学生获得可持续发展能力,还需要强化学生在项目教学中的体验环节。因此,要充分关注项目驱动法中体验环节的设计,体验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因为经验的积累是一个累积的过程。鼓励学生通过分析和归纳,将经验转化为策略。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对每个子项目进行总结,并撰写项目报告。另外,教师可以将学生进行分组,每组学生通过不同的分工完成项目任务,这样既发挥了团队协作精神,又使任务得到了简化。

总而言之,将项目驱动的教学方法应用到电气控制技术教学中,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动手操作能力,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在实践中取得更大的进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汤宗健.自主项目驱动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7(7).

项目驱动法范文第3篇

[摘要]:在中职《PHOTOSHOP CS2图像处理》教学中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将教学内容分解为若干个可操作的任务,在任务的实践中以学生操作为主,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他们就业做好充分准备。

[关键词]:任务驱动、Photoshop、教学、情境

任务驱动法教学使教学目标十分明确,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生动有趣。在Photoshop这门课程中广泛应用任务驱动法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分析任务、完成任务的能力。下面就一节课设计为例,谈谈我对任务驱动在Photoshop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的一点看法。

一、“任务驱动”教学的含义

所谓任务驱动法,就是将所要学习的新知识隐含在一项或几项任务中,学生通过对任务进行分析、讨论,明确涉及的知识,并找出其中的新知识,然后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基于课程整合思想的任务驱动法正是借助于各种各样的主题任务来驱动教学。

二、“任务驱动”教学的目的

单从“任务驱动”字面上看,好像是学生在老师布置的“命令(任务)”驱动下完成某些学习,如果这样的话,那么学习过程就不是主动积极的学习而是被动积极的学习了,学生主体仍然没有从被动的接受知识中解放出来。“任务驱动”教学法应该要尊重学生,为学生思考、探索、发现和创造提供空间,激励学生通过努力去达到自己的目标。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基础,通过学生亲自活动和实践,变被动学习为主动积极而又有创造性的学习,并能在学习中与他人相互协作,充分体现了在实践中学习、主动地学习、学会学习的教学目的,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的形成。

三、课程“任务”的设计

在“任务驱动教学”中,“任务”的提出是最重要的,它将决定这节课学生是主动的去学习还是被动的去学习。 在“用Photoshop拼接图像”教学中,要求学生学会设置和查看图像的大小,理解层的涵义,掌握层的基本操作方法,并且能利用素材合成新的图像。在这堂课的教学中,要根据实际需要设计一定主题的图片,这对学生是一个难点,所以,提出任务,让学生完成任务,以任务来驱动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第一,教师给学生展示阜宁县职教中心宣传画册,用网络教学系统广播预先制作的由多张图片合成的职教中心图片(同时打开其中使用过的单张图片),并观看几张用 Photoshop拼接成的效果图片。并且提出问题:刚才的图片我们在画册中已经看到,怎样把几张图片合成到一个页面中?怎样调整它们的尺寸?你想制作出相应效果的图片吗?

让学生自己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进入学习情境。

第二,教师布置任务:现在请同学们用 Photoshop为《阜宁职教一日游》制作一幅展示阜宁职教代表性景点的图片(或设计有多张相片的你的艺术相册的一页;为你的相片或者风景照片加上相框)。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把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和概念放在校园网 BBS公告板上,在提供的学习资源里呈现学习目标。教师要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帮助和指导,对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可个别解决,普遍性问题可集中提示或讲解,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监控,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加以点拨,促进学生的学习进程。引导学生和其他同学合作,帮助学生分小组讨论设计方案和制作方法,对典型方案加以点评。

第三,学生仔细阅读教材,明确自己的学习任务,确定要展示的图片(可以在网上下载自己需要的图片,但要掌握时间),开始进行小组讨论,确定设计方案。遇到问题可以在校园网上教师提供的学习资料里寻找解决方法,还可以打开学习网站,进行自主学习,或通过 BBS向老师和同学提出,以求得帮助。通过丰富的教学资源(包括教材,课件及网络资源),支持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探索,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进度,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协作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第四,教师巡视和监控学生的学习和操作,进行个别答疑和辅导,普遍问题则统一讲解;继续鼓励学生相互观摩、相互学习、相互帮助,以增强协作学习精神。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和小组成员一起协作完成任务。 知识只有通过亲身实践才能内化成自己的技能。学生在具体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达到理解基本概念,掌握操作技巧的目的。分小组完成任务,可增进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发挥学生各自的特长。

第五,成果展示交流及总结。大部分学生完成作品后,教师让学生交作业和对自己作品的评价,组织学生进行自评和他评,让学生说出作品的优点和不足之处,组织交流、评价作品,评选最佳创意图片,最美观图片等(评价标准见后表),教师进行点评,充分肯定学生的劳动成果,并把优秀作品上传到学校网站里,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第六,教师总结这节课的重点及难点,确保重、难点的突破,总结学生在创作过程中遇到的一些细节问题。作品制作完成后学生提交作业,并对作品进行自我评价,介绍自己作品的闪光点和创作体会,并对他人的作品的创意、视觉效果等方面进行欣赏和品评,大家一起评选最佳作品。总结自己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反思自己的操作过程。

采用成功激励的方法,给学生以成就感。让学生介绍、评价自己和别人的作品,可发展学生的表达能力、操作能力和评价分析能力,在此过程中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同时培养学生欣赏他人和正确评价他人的良好习惯。

三、“任务驱动”教学下学习效果的评价

在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方面作了许多的探讨,结论表明:对学习结果的评价往往比较客观一些,对学习过程的评价标准相当地难以衡量。教师特别应该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参照评价项目内容,逐项给予自己的评定,并在作品之后或学习体会之末附上简短的自我评语或得分。评价是达成学习目标的主要手段,教师如何利用此达到教学目标,学生如何利用它来完成学习任务从而达成学习目标,都是相当重要的。因此,评价标准的设计以及如何操作实施都是值得关注的。

四、“任务驱动”教学需要注意的问题

任务必须明确、具体在课程教学中,任务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因此,任务的设计与编排非常关键。任务设计要有明确的目标,要求教师在学习总体目标的框架上,把总目标细分为一个个小目标,并把每个学习模块的内容细化为一项项容易掌握的任务,通过这些小任务体现总的学习目标。

五、结束语 《PHOTOSHOP CS2图像处理》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强、应用面广的课程,单纯靠教师的爱心和耐心已不能满足日益个性分化的中职生,为了有效提高他们的接受力,需巧妙地找到他们的最佳接受点,本学期将大胆应用任务驱动法进行教学,把传统的教学法作了彻头彻尾的改变,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了以学生为中心,由以课本为中心转变为以任务为中心,由以课堂为中心转变为以实际实验为中心,在很多环节上碰到了困难,如合适任务寻找困难、授课时间安排麻烦、设备设施不能完全满足等,虽然我为此也付出了很多课余时间,但功夫不怕有心人,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取得了较显著的成绩,调动了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成功地解除了职高生普遍存在的自卑心理和压抑感,让他们都感受到自己也是可塑之才。(2926)

[参考文献]:

[1]张霞.高职photoshop课程的教学探讨[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7,(5).

[2]管雪.用“任务驱动”提高学习品质——《漂亮的底纹》教学设计与反思[J].中国电化教育,2006,(6).

[3]姜振安.“任务驱动”教学法与学生实践能力培养[J].职教通讯,2003,(7).

项目驱动法范文第4篇

摘 要:本文分析提出,高职法律事务专业课程的教学,当以“工作任务”为导向,在课程任务的设计、任务课堂演练以及考核形式等方面进行相应的设计与调整,并在任务教学中实现建构式和分层化教学目标。

关键词:工作任务导向 建构式教学 课堂演练

在高等法律教学中,“法教义学”“案例教学法”“诊所式教学法”等均属于经典的教学模式与方法,其在诸多法律课程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功用。随着法学教育的不断发展,也产生了除法学基础理论课程与部门法课程以外的一些实务课程:如律师实务、企业法务等。这些课程主要以工作岗位的工作任务为核心内容而展开,上述经典教学法在这些课程中的运用未必相得益彰。为此,法律教育人积极地从其他教学领域的教学理念、模式和方法中汲取营养,其中对于任务驱动法的运用与研究便是一种尤为成功的借鉴与尝试。笔者试图以中小企业法务课程为例,探索法律实务课程“任务导向”教学法的实践与理论问题。

一、任务导向教学法在法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将任务导向教学法引入高职法律事务课程教学,有助于实现教学方法与课程内容的完美结合。以中小企业法务课程为例,其学习单元、课程内容、训练项目等的选取、设计与编排完全按照企业法务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展开。课程设计的任务化特质决定了教学的任务化和实操化,将任务教学贯穿于整个教学实践则是最佳选择。此外,任务导向教学法强调以学生为任务完成的主体,改变传统讲授教学法“教师主导”的课堂教学局面,构建“学生主导”的课堂教学模式,将教师的有效监督最终内化为学生学习的习惯和内在驱动,有效激励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能动性,进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尽管任务导向教学法优势突出,但观察目前的法律教学实践,该教学法在实际运用时却存在诸多问题与不足。

1.缺乏关于法律实务课程任务导向教学法的系统性研究

统而观之,任务导向教学法的实践与研究集中在教学一线,在小学、中学、大学等不同学历层次的多种课程(如计算机课程、语言课程)中均有应用。但高职法律教学中的实践与研究成果多基于个案观察,内容颇为零散,且数量寥寥。在未限定发表时间的情形下,截止到2018年12月从CNKI以及万方数据搜索的全部论文(包括期刊论文、学位论文与会议论文)数量仅为40余篇。这些成果多数属于对个人教学实践的浅表性总结,理论依据与提升明显不足,成果深度不足、推广范围有限。

2.教学实践存在诸多不足

第一,任务化教学目标过于直接和单一,缺乏系统和深层次的考量与设计。任务化教学的首要目标一般被确认为训练学生完成工作任务的基本职业技能,技巧和能力是教学重点。然而在实际工作中,更為重要的工作态度与职业素养的养成却被淡化与忽略。这是一种过于功利的短视行为。实际上,态度与职业素养才是推动职业生涯进步的动力和源泉。

第二,任务化教学存在滥用情形,其实施效果也差强人意。在教学实践中,将任务化教学法与案例教学法相混同,将任务化教学引入经济法、民法等实体部门法课程,则显得生硬别扭。实际上这类课程更适合案例教学法。

第三,教学评价功利化。重视任务结果的评价,忽视任务完成过程的评价;缺乏对任务完成不理想的学生的正面引导与有效指导,重视优秀结果或作品的评价和褒奖。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完成的“任务”质量不高也在情理中。即便任务完成得失败,学生在完成任务时的思考与分析同样难能可贵,通过教师与其他学生的点评与自评,他们更能从失败中获取宝贵的经验。

第四,小组协作不足,抑制了对每一位成员能动性和潜能的有效激发。任务教学法实施的基本组织形式为小组。在实际教学中,因为小组任务准备主要在课堂外完成,教师无法实时监督,导致少数学生搭便车的行为,从而影响小组成员之间的有效协作,还削弱了小组合作的功效以及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

第五,建构性教学环节不够明确,缺乏实施规范。任务化教学是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学生通过对任务进行分析、讨论和完成实现意义的建构,是其应有之意。研究者普遍认为:所谓“任务驱动”就是将要学习和掌握的知识技能隐含在工作任务之中,学生通过对任务分析、讨论,明确任务涉及的知识,并区分其中的旧知识与新知识,在教师的提示下找出完成任务的关键知识、方法和技能,由此实现对相关知识的意义建构。因此,自主学习讨论和归纳总结等被视为建构主义精髓在具体任务教学中的体现。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学生有限的建构能力与水平,加之“举一反三”式的建构教学环节实施的耗时性特征,使得建构性教学环节在实施时存在一定的障碍与难度。

二、任务导向教学法的基本导向与教学定位

笔者以高职法律事务专业的实务课程中小企业法务为载体,进行 “建构式分层化任务教学法”的系统性改革实践与指导性理论提炼,以期实现该教法在法律实务课程教学中的普遍、规范和科学运用。

1.建构式与分层化:任务导向教学法的基本导向

任务导向教学法在法律实务课程教学中的展开围绕任务教学这一核心,着重于“两个基本点”:建构式和分层化的落实。建构式是任务教学有效实现的基础与根基,同时也是任务教学有效实施的验证标准;分层化是笔者试图在教学实践中尝试的另一个维度。

就任务教学与建构式的关系而言,二者互为形式与内容,后者赋予了前者灵魂和生命力。毋庸置疑,在任务驱动教学法中,任务的设计、演练完成处于核心位置,任务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但这绝不意味着为了完成任务而完成任务,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当始终坚持建构式教学理念与方法,使其生成一个自主运行、循序渐进、环环相扣的成长性系统,在学生自我探索与教师指导完善的建构过程中实现学生学习知识与能力培养的良性上升式循环。

教师把学生所要学习的知识与技能完整准确地隐含在创设的工作任务中,学生在任务完成过程中发现需要理解与掌握知识与技能。教师对学生任务的课堂演练进行观察、总结点评,并针对突出问题与不足提示可行方向,要求学生进行修正与完善,直至学生反馈修正结构,教师再进行最后的讲评与小结,学生进一步深化和巩固相关知识与技能。这是任务教学与建构式教学相辅相成的一个完整运行机制与系统。

同时,任务教学也为分层教学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可在其中引入差异化分层教学。在工作任务选择与设计之初,即可对任务进行分层处理。一般可将任务区分为指定性任务和开放性任务,指定性任务是按照教师的具体要求完成的任务,开放性任务是由教师制定主题,鼓励学生自主发挥的任务。指定性任务在设计时可以依照难易程度进行编排,在任务分派时可以针对学生的差异化进行分配;开放性任务留给学生自我选择与创造的空间较大,其分层化差异化教学的价值更大。

2.教与学在任务导向教学法中的定位

在任务导向教学法中,教师与学生的定位应当是“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首先,以教师作为主导,要求教师成为完成工作任务的总指挥、总导演和导师。教师不仅要选取任务、设计任务,更要指导监督学生完成工作任务。教师的主导功能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学工作任务的选取与设计。教师通过分析实践岗位的具体工作,选取制定教学工作任务。(2)指导学生完成教学任务并评价。教师应该站在理论与实践的高度,事前对工作任务的完成进行重点提示与说明;事中对学生在准备任务过程中存在的疑惑提供针对性和建设性的指导。事后对学生的任务演练进行评价,在正面肯定的基础上,提出不足与完善建议,要求学生进行任务整改并反馈。(3)全程有效监督学生完成任务,保证任务完成的质量。全程监督的重点应该放在学生课外完成工作任务环节以及针对学生课堂演练的点评、修正和反馈环节。

其次,以学生为主体,即要求学生成为教学任务实施的主体,有效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动力。任务驱动教学本质上是通过“任务”来“诱发”“加强”和“维持”学习者的成就动机。简言之,成就动机才是学生学习和完成任务的真正动力源泉。建构主义认为,教师精心设计的任务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其主动投入到执行任务的过程中来,在这个过程中,任务对学生就是一个兴趣、一种催化剂,促进他们积极学习,通过完成任务,使他们有成就感、满足感,从而激发他们更积极地学习,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

当学生完成一个任务后,成就感会驱使他们提出新的问题,再试着解决,驱使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完成有关知识的建构,从而增强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学生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够根据自身的理解,通过多角度、多方位的思考,选择解决问题的路径。

三、任务导向教学法的系统构建

笔者以中小企业法务课程为平台,在教学中以任务导向教学法为指导,通过教学实践与观察,提炼出高职法律实务课程任务化教学的一般环节与流程,以及具体实施教学的方案和策略。

1.任务导向教学法的目标与核心任务

(1)增进教学目标的多元化与层次性。任务化教学方法的直接目标是训练和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能力,但更需要养成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认真的工作态度。需要注意,后者应属于根本性目标。因此,应当明确任务教学的多元化和多层次目标,在追求直接目标的同时,强调深层目标的实现,将学生培养成真正合格的具有基本专业素养的职业工作者和理性的社会人。

(2)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任务教学法要求教师巧妙地设计教学任务,将新旧法律知识融入工作任务之中,使学生通过完成任务达到掌握知识、训练技能的目的。学生在完成任务时需要自主分析任务、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个过程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满足学生的学习欲望,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使学生体验到探索、发现、创造的愉悦。

2.任务导向教学法的演练方法与拓展

(1)“岗位角色代入式”演练法。为了增加学习演练的实战性,要求学生自主选定与企业法务岗位相关的职务(如法务经理、法务专员和助理法务等)和一家具体工作的企业(实际有的企业或学生模拟自创的企业均可)。要求学生在整个学期的学习演练过程中,以企业法务工作者的身份成为课堂中工作任务演练的主角,以便激发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自主参与性。同时,学生还可以了解到实际工作的艰辛与压力,这对他们未来的就业与工作会带来积极的影响。

(2)将“创业理念”引入任务教学。在中小企业法务课程中适时地引入自主创业理念,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相关法律事务的处理技能,另一方面可以触动部分学生产生毕业创业的想法,为学生就业提供一个可以选择的方向。在“企业设立法律事务处理”任务模块中,设计了任务“大学毕业后,如果打算创业,你准备成立哪种类型的企业?如何让企业合法开业?如何避免企业的股权纠纷?”既有对法务工作的专业能力判断,也有激发学生创业的意义。近几届学生对这项任务十分感兴趣,团队演练屡有惊喜。有些同学原本就有创业的打算,通过教学活动使以前模糊的想法逐渐转化为清晰的蓝图。

3.推进全过程考核改革

中小企业法务课程作为任务型实务课程,整个教学过程主要由课堂演练构成。因此,每次演练都被作为考核的一部分,由教师评价并打分,累计后的成绩作为平时成绩。为了反映任务型课程的特点,同时倒逼学生在课前认真准备每次的演练任务,将这部分成绩的占比提高到60%~70%。期末考试由笔试调整为“面试+技能”考核,这部分占总成绩比例的30%~40%。这样的考核改革体现了任务教学的本质要求,重点考核了学生的实务处理思路与技能。

4.任务导向教学法的主要教学环节

(1)工作任务的教学设计。工作任务设计可以依据具体岗位的工作内容进行类型化选择。以中小企业法务课程为例,笔者将“企业法务岗位”的主要工作任务高度类型化,迁移为课程演练的内容,分别为:企业设立法律事务处理、公司“三会”召开中的法律事务处理、企业合同法律事务处理、企业生产经营法律事务处理、企业知识产权法律事务处理、企业劳动关系法律事务处理、与行政监管相关的企业法律事务处理、企业法律纠纷处理。在此基础之上,将“企业法律风险防范管理概论”作为整个课程的开局篇章,以便学生对企业法律风险的防控与纠纷解决具有宏观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其企业法律风险“管理”的意识,通过有效和有针对性的管理最大限度地防止企业法律风险的发生。

(2)工作任务的课堂演练。首先,规范演练流程。笔者通过七学年的摸索实践,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完整的六项教学环节与流程:教师设计演练情境、任务说明与分配(可一定程度体现分层教学要求)、学生课前准备、课堂演练、演练评价(旁听同学+演练同学+教师)、学生课后修正与课堂反馈。

其次,提炼核心演练环节。上述六大环节中的教学情境的设计与课堂演练评价,以及课后修正等三个环节尤为重要。

教学情境设计需要对企业法务的实际工作进行较为深入全面的了解,以便提炼出典型的代表性工作任务,做到切中問题要害,提示工作重点与难点;同时必须兼顾学生的实际水平与能力,选择适合学生的具体工作情境以训练其完成特定工作任务的技能。

演练评价与课后修正是整个任务演练教学的核心与重要环节,通过他评、自评以及教师的评价,学生能够反思工作任务完成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改进,并通过修正环节,加深学生对某项工作任务的认知与掌握,提升学生的工作技能。

最后,保障任务演练的质量。课堂任务演练得好坏是任务教学法最为关注的核心问题。然而,质量的好坏并不取决于单一因素,而是由多种因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结果。这些因素至少包括:教学内容与情境设计是否适当,学生课前准备是否认真、充分,评价是否公正,是否有激励机制,以及课后修正与反馈环节的实施状况。诸多因素的叠加,很容易让演练效果不尽如人意。因此,应当对整个任务教学实施系统的教学流程,并严格把控重点环节。

参考文献:

[1]沈爱凤、韩学芹.职业教育中“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的探讨与应用[J].职教论坛,2016(2).

[2]郑毓枫.法律职业资格考试背景下宪法教学改革与实践[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2).

[3]刘春申.基于“任务驱动”的教学策略研究——以中职信息技术教学为例[D].重庆:西南大学,2009.

[4]段德臣.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下的高职法律教育体系的重构——以《民事诉讼原理与实务》课程为例[J].科技信息,2011(31).

[5]尤锋.任务式教学模式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运用的有效性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1.

(作者单位:浙江警官职业学院)

项目驱动法范文第5篇

【摘 要】营销与策划专业教学的核心以实践性教学为主,强调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实际的现状是学校培养的专业人才与社会需求存在着较大的分歧,学生向岗位职员的角色转变不是非常自然和流畅。劳动力供需双方的融合不是很融洽。劳动力供需双方的融合不是很融洽。为此,有必要实施一种能够让学生不拘泥于岗位、能够迅速进行角色转变的教学方法,缩小学生所学与企业所需之间的差距。根据探索和研究,我们发现“工作流程”“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关键词】工作流程;任务驱动;教学模式

实践性教学是营销与策划专业教学的核心,尤其是以职业教育为主的高校,对专业人才的培养更偏重对学生的岗位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需要将所学的营销与策划专业的相关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并侧重实际操作能力,也就是动手能力。在开展“工作流程”“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研究以前,笔者所在教学团队在市场营销专业教学中,加大了实践性教学的比重,将营销专业理论性教学与实践性教学的课时比例调整为接近1:1;建立以学校主体为法人的营销策划有限公司,同时与社会各行业领域的知名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组织学生开展灵活多样的营销实践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但是,在实训、实践教学过程中,由于企业生产运作需要及学生实训时间的局限性,学生普遍感觉只对自己所接触到的岗位有些认识,不能对企业的工作流程有一个完整的认识,对由学生向岗位职员的角色转变也不是非常自然和流畅。而企业也普遍认为,他们是学生,顶岗也是学生实习,而不是员工。劳动力供需双方的融合不是很融洽。为此,我们认为,有必要实施一种能够让学生不拘泥于岗位、能够迅速进行角色转变的教学方法,缩小学生所学与企业所需之间的差距。根据探索和研究,我们发现“工作流程”、“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一、“工作流程”“任务驱动”模式教学法的可行性

不同行业的实体企业有其特定的产品模式、成本、质量等核心要素,也包含了不同的工作任务、和岗位流程。营销与策划专业的学生面向全社会各个行业领域,所学的一般理论知识不能满足行业企业需要。企业产品的市场开拓、维护、巩固;不同企业行业策划方案的制定;不同客户的沟通、交流、反馈等,这些工作内容截然不同,任务要求也不一样。“工作流程、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直观的认识和了解不同行业、岗位流程的营销模块。所谓“工作流程、任务驱动”,就是按照社会组织的岗位流程将营销知识与岗位技能结合起来,要求学生将所学的知识用于实践,完成既定的任务,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会使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从而激发出学生的学生动力,体现教学环节中的学生主动性。同时学生也可以获得成就感,加强他们的自信心,从而产生更大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良性循环,培养学生勇于开拓进取的学习精神[2]。

二、“工作流程”、“任务驱动”模式教学法的实施

笔者所在团队通过项目带动、任务驱动,成功的实施了由营销与策划专业学生参与组织和实施的多项教学和实践活动。如营销技能大赛、企业市场推广策划、产品促销活动策划、企业调查问卷设计等项目任务,学生们全程参与赛事的赞助、策划、组织和实施,并作为主要实施者。

“工作流程、任务驱动法”教学法的实施首先要确立教学项目的选取依据,“工作流程、任务驱动”模式教学的组织及管理制度,教学的实施计划及进度,教学的保障制度,教学的信息反馈及控制制度,教学学生应掌握的技能及知识要素指标体系以及模式教学的考核指标及制度。只有完整的考核制度才能保证“工作流程、任务驱动法”的科学实施,才能完成我们的目标,达到预期效果。

那么应该如何在教学环节中践行“工作流程、任务驱动法”的教学模式呢?我们以《人员推销学》课程为例,如果是 “工作流程、任务驱动”模式教学的实施,那么学生是去真正推销真实产品,而不是实验、实训模拟、组织教学。可以让学生体验寻找潜在顾客、接近顾客、识别顾客问题、现场演示产品、处理顾客异议、销售谈判、促成购买,并最终建立长期关系这一完整的工作流程。通过一个完整的“工作流程、任务驱动法”教学环节的实施:工作任务安排-完成任务-遇到问题-解决问题-任务完成-总结评价,有效的将岗位技能与市场营销理论知识学习融合,促进学生对市场营销学基础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提高了学生发现实际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处理突发性事件的能力,综合提升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缩短从“学生”向“岗位技能人才”的转型时间,实现学生、用人单位、学校的三赢。

三、“工作流程”、“任务驱动”教学法研究意义

“工作流程”、“任务驱动”模式教学能使学生体验真实营销环境,切实体现教、学、练并重,平行实施的教学特点。在操作性较强的岗位中培养学生规范化、程序化意识,

提高职业院校学生综合技能。真正体现职业院校“职业能力培养”的教学要求和职业院校的办学特色以及服务社会、培养人才的职能。

四、“工作流程”、“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思考

“工作流程”、“任务驱动”模式教学法是将理论作用于实践的一种教学方法。在真正的岗位工作上,在真实项目任务的驱动下,学生进行学习活动探索任务和完成任务。对于学生来说项目任务驱动在促进学生掌握所学理论知识、提高能力的同时也培养了其实际动手能力,激发出学生的创新能力。要达到以上效果要求工作岗位任务的设计质量要能够体现理论知识的实践需要,它直接决定教学质量,假设学生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去完成任务,没有锻炼和提升能力,这样的“工作流程”、“任务驱动”的教学任务也是失败的。

可见,“工作流程”、“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实施中,教师在进行“岗位任务”设计时,要为学生设计、构造出典型的操作性“岗位任务”,让学生在完成“工作岗位任务”中掌握知识、技能和方法,真正践行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过程,切实实现全面提高人才综合素质,使之成为适应时代发展、符合人才要求、满足社会需求的实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项目教学法在营销策划专业中的应用 - 综合课件 - 道客巴巴》.互联网数据

[2]韩雪,赵雪虹.《“任务驱动法”在市场营销教学中的应用》.《赤子》,2012

[3]肖苏.《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在《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中的运用》.《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0

【基金项目】本文为安徽财贸职业学院《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营销与策划专业践行“工作流程”、“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研究”项目的研究成果。

项目驱动法范文第6篇

摘 要:本文分析工科研究生数学公共课程教学的现状和数学建模的内涵及意义,强调将数学建模内容融入到工科研究生数学课程教学中的重要性,并探讨性的提出了将数学建模融入工科研究生数学课程教学的几种方法。

关键词:数学建模 数学教学 素质教育

1 工科研究生数学课程的现状

目前大多数工科院校对研究生均开设了《矩阵论》《数值分析》《应用数理统计》《模糊数学》《应用随机过程》《工程数学》等公共数学基础课程,课程的教学方式、方法基本沿用本科阶段的模式,教学中大多采用“概念—定理—证明—例题—练习—习题”的“注入式”教学模式,在实际教学中,相当多数的教师采取概念与定理教学一带而过,不注重知识的形成、概念的产生及思维过程,讲解例题注重解题方法,不注重题目的运用,使学生感觉学数学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做题和考试。这种教学方式使得研究生阶段的数学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较大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1 研究生期间对数学课程的学习迷失了方向,失去了兴趣

工科学生参加硕士生入学考试必须要考高等数学,因而本科期间,尽管有些同学不喜欢数学课程,但由于考研要求,没有办法,必须耐心学好数学;研究生期间由于没有全国统一的数学考试要求,使得研究生期间对数学课程的学习迷失了方向,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建立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则基本上课程学习就变成了应付考试,数学教学现状可想而知。

1.2 研究生期间,数学课程的学习无关紧要

由于研究生是专业人才,专业学习毫无疑问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且由于导师的要求,有些学生在一年级即参与到导师的课题中,挤压研究生公共课程的学习时间,很多数学课程的练习时间都得不到保障,课程练习完成情况与本科学习期间差异较大。

1.3 数学基础的不同导致研究生学习存在困难

研究生之间由于专业要求不同,对数学的要求也不同;再加上有一部分同学是调剂或跨专业就读,使得学生基础存在较大差异,而目前大多数院校数学课程均是作为基础课程,采用大班上课的形式开展教学,老师不可能做到因人而异的教学方式,如此势必造成部分研究生学习数学课程的困难。

1.4 教学管理相对松散,学习的自觉性有所欠缺

研究生的教学管理相对宽松,学习完全依赖自觉,而数学课程的学习需要持之以恒,因此,研究生一旦因事耽误课程学习,则该同学可能就很难学好该课程。

2 数学建模的内含及意义

数学建模是一个将实际问题用数学的语言、方法,去近似刻画、建立相应数学模型并加以解决的过程。实践表明,数学建模能激发学生学习欲望,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努力进取的学风和团结协作精神的有力措施;是数学知识和应用能力共同提高的最佳结合点;是启迪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锻炼创新能力、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一条重要途径。

数学建模在本科大学数学教学及本科生培养方面的作用现在已是有目共睹,结合近几年工科研究生数学课程的教学实践,总结归纳将数学建模融入研究生数学课程的教学,具有以下意义:(1)有利于调动研究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通过数学建模的应用,使得教学强调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同时注意引导研究生有意识地应用数学解决专业中的实际问题,因此,数学建模有力地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发挥学习主动性;(2)有利于培养研究生的实践能力。数学建模解决的问题都是实践问题,研究生缺乏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并不是几天就能学会的,它一种思维培养过程,只有经常这样多次应用,才能形成综合能力,包括实际问题与数学语言间的双向翻译能力、运用数学思想进行综合分析的能力、应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撰写科研论文的能力;(3)有利于培养出更多高素质、实践性、创新型人才。在数学课程中融入数学建模,既强调了数学课程在实际的应用,又通过实际问题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训练研究生创新能力、应用能力、实践能力,进一步提高综合素质。

3 数学建模融入工科研究生数学课程的方法及思路

3.1 数学建模案例教学法

结合课程内容,选取适当的数学建模案例,是案例教学的关键所在。数学建模案例选取应在内容上具有典型性、趣味性;数学建模案例在应用上应生活化、通俗化,适应学生的接受水平;数学建模案例本身应具有启发性、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扩展性。引用的数学建模案例要真实具体,选取特定的案例为不同的教学内容服务。因此,在每个数学建模案例中,都应明确提出这个案例是和哪些教学内容相联系,为哪些教学内容服务,提出解决案例的方法。学生在分析案例和课堂讨论等环节发挥主体作用,教师则起着导演的作用。例如,在应用数理统计课程教学过程中,可用车箱高度的设计的简单案例来阐述正态分布、假设检验、参数估计的意义及应用。

3.2 数学建模竞赛驱动法

要把知识转化为独立工作的能力和科学创造力,最根本的途径是加强实践环节;调查表明:大多数研究生学完了数学课程知识,困惑的是不知如何用其观察、描述、综合、计算、推断和检测日常问题。随着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如火如荼的开展,全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也渐成规模,为此,我们在研究生数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要宣传数学建模竞赛,鼓励研究生参加数学建模竞赛,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注重数学建模方法的讲解,把数学建模能力培养分解为建立数学模型、模型的计算机求解、综合应用数学模型等过程进行实施;通过课程教学和参加全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来培养和训练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例如,在应用数理统计课程教学中强调每一个统计推断方法,如参数估计、假设检验、方差分析、回归分析等都是一个数学模型,并指出在什么数学建模竞赛曾出现这样的数学建模模型。

3.3 数学建模任务驱动法

由于研究生均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也具有较好的学习能力,因此我们在数学课程教学中,可根据课程内容设定一定的目标,让研究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建立数学模型来完成该项目标,这种学习方法就是任务驱动法。研究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目标,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加工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引导学生产生一种学习实践活动。其目的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能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感知能力,掌握有序的学习途径,在教师的帮助指导下解决问题、完成任务,并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协作。例如在应用数理统计课程教学中,正交实验设计适合采用此类教学方法。

3.4 数学建模研究性学习法

研究性学习是具有研究性和探索性的一种教学模式或方法;研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师指导下,从创设问题情境出发,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和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建立数学模型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既是一种学习方式,更是一种学习过程,其重要意义在于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倡导探索型和创新型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的意义,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力;鼓励学生研究问题的不同解法,认真体会数学知识间的联系,发展思维能力,获得一些研究问题创新的经验和方法。例如,在应用数理统计课程教学过程中,可要求学生设计一个相对复杂的情境模型,要求该情境模型中问题的处理必须包含本课程至少五种以上的方法或内容。

在工科研究生数学课程教学中融入数学建模思想,培养研究生的数学应用能力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在课程教学中应培养他们发现知识、构建知识的意识,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使研究生养成应用数学知识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在研究生课程教学中,以强化实践和创新能力作为提高研究生教育教学质量的核心,不仅是一种教育理念,而且是一种新的教学实践,让我们不断探索,为全面提高研究生教育教学质量做出应尽的努力。

参考文献

[1] 韦程东,唐君兰,陈志强.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学中融入数学建模思想的实践与探索[J].高教论坛,2008,2:98-100.

[2] 包芳勋,孙庆华,段奇.理工科研究生数值分析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高等理科研究,2009,3:58-61.

[3] 王金红.大学数学实施研究性学习的若干途径[J].大学数学,2007,4:11-13.

[4] 张玉春,曾巧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与认识[J].科技信息,2010,1:157-158.

[5] 程峰利.数学建模竞赛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时代教育,2009,2:134.

上一篇:读书演讲活动总结范文下一篇:企业档案管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