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信息化范文

2023-09-21

劳动教育信息化范文第1篇

一、搭建网络教育平台 (含云德育、云教学、云评价平台)

(1) 云德育。主要通过“一大四小五微型”来进行。“一大”指适时举行的全校性主题系列教育集会活动。“四小”指各年级每学期举行四次主题班会活动。“五微型”指各班级一周五天下午的课前10分钟微型德育活动。“一大四小五微型”均实现了教育信息化, 所有活动前上网查询资料, 活动中运用PPT或录影录像等, 活动后在校园网和家长微信群、QQ群发布。 (2) 云教学。主要通过后文介绍的“CQQJ2313双平台”课堂教学模式实施。 (3) 云评价。一是通过“CQQJ2313双平台”中的“实战演练”和“统计分析”适时进行。二是开展信息化的教学质量检测反馈, 包括建设标准化电子试题库, 确保命题的质量;使用网上阅卷系统, 确保评卷的客观公正;进行质量检测结果大数据分析, 提升教学质量评价的准确性, 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建立学生个体学科发展电子档案, 利于因材施教。三是建立学生电子成长记录平台, 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二、搭建课堂教学平台 (含教师教学终端与学生学习终端)

未来教育课堂教学平台实行“自主、合作、探究、创新”学习, 采取“先学后教, 以学定教, 以教导学, 以教促学”的基本策略, 运用“课题问题化、问题任务化、任务小组化、小组探究化、探究成果化、成果分享化”的基本方式, 采用“CQQJ2313双平台”进行课堂教学, 通过“思维导图”、“问题墙”、“探究主题”、“个人展示”、“小组合作探究”、“在线测试”、“实战演练”等, 建立“一对一”、“一对N”的新型教学关系, 实现教书育人目标。

(1) 课前。教师编制学案, 传到学生的学习终端, 学生预习, 熟悉教材和教师所传资料或根据教师要求上网查询有关资料;学生预习发生的疑问, 上传到教师教学终端的“问题广场”, 教师根据学生的疑问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 (2) “CQQJ2313双平台”的课堂实施有4个基本环节:设问导学——探索研究——报告评价——生发新问。 (1) 设问导学。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 与学生共同设定学研课题, 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 (2) 探索研究。学生根据提出的问题, 或个人, 或分小组, 进行探索研究, 自主先行解决问题, 充分体现“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如上物理课《液体压强连通器》时, 老师将学生分成6个小组, 合作探究壶、反水弯、水位计、城市自来水系统、过路涵洞和船闸等6个课题, 通过学习教材、“双平台”展示的资料和“百度”等搜寻网络资源, 了解某一连通器的原理和应用。 (3) 报告评价。学生将个人或小组探索研究的结果, 或口头报告, 或用学生平台上传教师教学终端, 屏幕展示, 小组发言人简要报告, 然后开展全班性交互研讨, 形成师生对话、生生交流,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适时评价, 并特别注意对探索研究有创意的成果进行肯定。教师将课堂练习发布在学生学习终端的“实战演练”上, 开展巩固性、迁移性、创新性训练。学生完成练习后, 提交教师教学终端, 屏幕展示, 师生共同评析, 表扬有创意的回答, 并启动统计系统, 进行统计分析与评价。 (4) 生发新问。教学基本任务完成后, 教师或学生把大家共同总结的本课教学内容, 归纳成图表、纲要等形式呈现于“双平台”, 储存于云空间, 供学生随时查阅。同时, 教师还把学习中出现的新问题, 提出来请学生探究。如上历史课《宋代的社会生活》, 在各小组展示介绍了宋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后, 老师在“一体机”上展示了若干材料, 请同学们探究宋朝社会生活富庶的原因。经过探究学生回答“宋朝技术发达, 技术带来经济发展。”, “材料说明, 生产率的提高使人口的相应增长成为可能, 而人口增长反过来又进一步推动了生产, 生产增加了贸易量。”老师再问:“根据材料, 是否还可从其他角度分析?”稍停, 有学生说:“从宋朝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的关系看, 虽然有战争, 但战后签订的和约却能促进双方贸易往来。” (3) 课后。教师在线发布课后作业, 学生在线答题, 定时或随时提交, 教师通过软件评改, 及时反馈意见;通过线上交流, 教师深入了解学情, 为后面教学提供依据;通过网络平台, 家长也能及时了解学生情况, 有利于形成教育合力。

“未来教育”通过构建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CQQJ2313双平台”应用模式, 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移动学习, 对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实践进行了探索。教师要不断提高对教育信息化的认识, 利用信息技术创新教学和管理方式, 以应用促融合、以融合促创新、以创新促发展。通过推进教育信息化, 不断实现学校、课堂、课程、教师、学生的新变化, 形成更多更亮的教育信息化的特色品牌。

摘要:本论文对基于“未来教育”推进教育信息化进行了初步探讨。信息化时代呼唤信息化教育。“未来教育”通过构建信息技术教育平台和课堂教学平台, 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移动学习, 对如何培养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各类高素质人才进行探索,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实践取得初步成效。

关键词:未来教育,教育信息化,信息技术,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 祝智庭.现代教育技术——走进信息化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2] 南国农.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几个理论和实际问题[f].电化教育研究, 2002 (12) :2。

劳动教育信息化范文第2篇

一、教育信息化是职业学校改革创新、强化教育内涵和优化教学过程的重要抓手

在教育信息化的大背景下, 合格的教师必须具有现代教育理念, 不仅能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还能按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组织教学活动, 重视信息环境下教学和学习过程的设计与开发。

(一) 从反思传统教学的不足中改变观念

众所周知, 职业类学校专业课程, 在教学中普遍存在知识内容抽象、操作场地不便、效果难以观测等原因, 导致教师的教学和学生学习效果不尽如人意之结果。革新教学方法与手段是困扰教师一辈子的痛点, 传统教学法的低效率如同传统农业的精耕细作, 吃力不讨好!我们赶上了好时代, 信息化技术资源的丰沛、便捷, 营造的优质教学环境, 尤其是多媒体和网络的加入, 能将教材内容与信息资源进行有机融合, 改变了教师的智能。很多职业学校考核教师, 注重于看他或她是否有培养学生资助获取知识的能力, 指导学生的学习探索活动, 深度参与到学生主动思考、探索、发现的过程中。目前确实有一些聪明却不适应应试教育, 中考后无奈进入职业学校的学子, 他们是我们的宝贵财富, 如果职业学校能在教育信息化的教学中放胆让他们在老师的指导下, 奇思妙想或超前探索, 或许会培养一批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或许会改变一点社会对职业学校的刻板印象。

(二) 以适用职业教育信息化新技术来优化教学过程

职业学校培养学生的目标, 主要是各个领域的实用技术能手。用人单位更希望他们一走上岗位就快速上手, 缩短培训阶段。笔者所在学校属建筑类工科院校, 以工民建专业举例, 这一专业老师最头痛的是如何解决教学课程中讲不清、看不见、摸不着、进不去的难题, 如今多媒体积件库的可以为专业教学提供了大量形象生动的素材, 在短时间内用很低的成本形成学生的感性认识;多媒体动画使很多抽象概念形象化;模拟的技能操作过程更可以多次重复, 起到强化作用, 而且无危险、无耗材;仿真软件可以再现生产过程, 解决了运用场所少, 实训老师不够专业或老龄化的困难。更多的专业可以模拟岗位的项目教学, 老师们是如何综合现场教学与理论教学的优势, 构建可体验、可交流、可激发、可优化的教育教学过程, 由于篇幅所限不展开。

二、支撑职业学校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人才, 是亟待强化培训的教师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 职业学校教师的结构同样有新旧交替的特点, 在此笔者结合所在学校的实践, 将在下面细述信息化素养培养途径和多种举措。

(一) 拓宽教师的视野

教育信息化建设取得的成效会鼓舞人心, 但也会让人产生差不多了, 歇口气的想法。因此, 目前职业学校首先要培养教师对信息的敏感度, 即迅速地筛选和获取, 准确地鉴别和创造性加工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学校可以通过举办教学论坛、学术讲座, 邀请信息化的教育专家进行专题讲座, 介绍当前信息化教学的现状以及未来发展的方向, 解读通过教学信息化的过程, 创造新的教学模式。可以让一线教师走上讲坛, 畅谈自己对信息化教学的体会、收获、思考和建议, 从而增强教师信息化教学的意识。

(二) 学校创造环境, 培养教师的信息素养

学校借助校级公开课、教学开放日、骨干教师示范课等形式推动信息化教学。通过信息化教学设计, 把信息技术融入到教学的各个环节, 逐步实现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过程及课程评价信息化, 全面提高教师的信息化应用能力。

以“五课”教研和“两课”评比有组织地广泛开展各类信息化教学的教研活动。以课题为载体, 通过教学工作与课题研究相结合, 鼓励教师积极使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 从而将研究成果及时转化和呈现。

(三) 学校要为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搭建舞台

学校高层领导激励教师参加各类信息技术方面的教学评比, 奖励各类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的指导教师, 以促信息化教学水平提升。笔者所在学校每年举办一届信息化教学比赛, 目的是全面推动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角色、教育理念、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评价等方面的改革。在此基础上, 组织教师参与各级各类教学活动比赛, 当教师在省、市乃至全国比赛中获得优异的成绩后, 通过他们的获奖感言和经验传授, 对全校教师信息化水平的提升起到引领、示范作用。

(四) 强化评价督导, 多渠道丰富信息化教学资源

信息化领导小组定期对信息化建设情况进行检查和督导, 确保信息化建设工作扎实有效推进。以精品课程为抓手、网络课程为平台、多媒体课件制作为载体、信息化教学设计为形式、教学资源库建设为目的、教学改革创新为目标, 加快信息技术在职业教育教学中的普及和应用。

学校精品课程以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为重点, 分批分期进行。建立校级精品课程建设机制, 课程责任人负责制定精品课程建设规划, 通过立项、中期检查、评定验收和网上公示等环节, 保证精品课程的建设能如期完成。

通过引进校外优秀的教学资源, 采取交流、互换、购买等多种形式, 不断充实信息化教学资源。利用虚拟技术构建仿真互动教学平台, 借助计算机软件完成模拟实训操作, 从而促使实践教学手段、方法向信息化、现代化发展。

通过建设学校共享的教学资源库, 鼓励优秀的教师结合教学实践, 创建适用的资源, 比如优秀案教共赏、建立专题网站、分享多媒体教学软件应用等等, 有针对性的开发教学资源, 提高教学资源的适用性。

三、教学信息化的深入推进, 是实现了职业教育改革与创新的根本保证

目前信息化应用领域不断拓宽, 已普及到管理、教学、学习、科研和生活的方方面面, 它也成为各职业学校提升核心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助推器。笔者所在学校在推进信息化的教学过程中获得到了许多回报。

如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获得8枚金牌;在全国职业学校教师信息化大赛中获得3枚金牌;在江苏省“五课”比赛中有26人获得示范课和研究课。笔者将自己的浅见总结为三个方面。

(一) 信息技术与教学高度融合, 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 构建了自主、探究的学习环境。通过虚拟仿真等实训软件, 营造了真实的工作场景, 从而让学生无缝对接工作现场, 感知工作环境。

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 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特点, 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学习方式的全方位改变, 并将原有的课程体系的组织和建构向着跨学科、综合化、项目化的方向发展, 从强调积累知识走向发现和创造知识。

通过精品课程、教学网站及教学资源库的建设, 使学生的学习能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将传统的课堂延伸到课外, 实现随时随地的个性化学习。教师通过在线论坛和QQ等方式随时进行针对性的辅导和答疑, 由传统的信息提供者转变为学生求知过程的合作者与引导者。

通过在线测试和模拟练习等多种方式, 实现了评价的过程化、多元化、动态化, 建构知识和经验的终身学习型人才从而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

通过历年的省、市各级职业学校技能大赛中学校所获的佳绩, 说明信息化教学, 强化了技能, 巩固了知识。根据学生作品在省、市各级职业学校科技创新大赛中获奖, 并申请专利多项。论证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得到培养。

(二) 蓄积优势, 信息化教学大赛硕果累累

在教学中充分考虑信息化教学的交互性、系统性和先进性, 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和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建设, 从而实现教学理念的革新、教学策略的灵活和教学资源的共享, 笔者所在学校有多名教师在各级各类信息化教学大赛和多媒体教学软件大赛获得好成绩。

(三) “两课”评比成绩突出

学校教师通过“五课”教研和课题研究, 不断探索和实践信息化元素和教学的有效融合, 如课程信息化资源的整合、教学组织形式的选择、学习过程的管理、教学内容的呈现、学习方法的指导、反馈和强化等方面。通过省专业技能课程的“两课”评比活动这样的平台, 教师得到展现教学风采的舞台, 获得了多个示范课和研究课的好成绩。

罗列以上, 心有惶恐。一点进步不代表学校做得有多好, 但在各项准备比赛, 整合师生的创意过程中, 我们逐渐认识, 并统一了观念, 那就是, 职业学校的教育改革与创新必须依赖教学信息化的深入推进。

摘要:职业教学的特点, 决定了进行信息化教学的必要性, 本文通过对深入推进信息化教学工作的举措研究, 旨在借助信息化教学, 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提升学校教学质量, 实现职业教育的创新与改革

关键词:职业教育,信息技术,变革,教学

参考文献

[1] 鲁昕:要以现代信息技术带动职业教育的现代化[J].农业教育研究, 2011 (4) :34-34.

[2] 唐永中.现代教育技术视角下的教师专业化发展[J].电化教育研究, 2009 (9) :21-24.

劳动教育信息化范文第3篇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信息化的深入发展,教育信息化智库初步形成。智库如何开展相关研究成为需要关注的问题,在议题上,教育信息化智库研究需要探讨的是如何面向政府部门提供教育信息化政策咨询;面向学校制定教育信息化规划与评估方案;针对关键问题开展教育信息化的学术研究;面向社会公众传播教育信息化知识;面向未来教育培养教育信息化人才以及面向产业发展提供数字化资源的设计开发建议。教育信息化智库的研究方式应该以教育现实问题为导向,构建跨学科团队,形成交叉综合的研究,应用多元研究方法,借鉴国际经验形成本土特色的创新研究。教育信息化智库研究的运行方向是将分析教育信息化研究机构如何向智库转型,探讨不同类型智库如何开展协作研究,不断提高研究成果的应用效果,更好服务教育综合改革。

关键词:教育智库;教育信息化智库;核心议题;应用价值

作者简介:赵慧臣,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现代教育研究所,河南省教育信息化发展研究中心;王玥,硕士研究生,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河南开封 475004)。

新世纪以来,国家高度重视信息化工作。尤其是党的十八大提出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同步发展,把信息化上升为战略高度。对于教育信息化,《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强调:“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已是我国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战略选择,教育信息化成为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

教育信息化的深入开展和有效应用需要智库的有力支撑。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已成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组成部分。教育智库的设立与发展被纳入到《纲要》中。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2014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审议了《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提出把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切实抓好。教育信息化智库如何在政府决策中扮演重要角色,怎样在教育改革发展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成为人们关注的新命题。

一、教育信息化智库研究的现状

1.教育信息化发展需要智库支持

在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第一个十年,教育信息化建设主要分为硬件、软件和人才三个方面。在硬件方面,教育信息化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其中,2000年启动的校校通计划、2003年农远工程计划等项目在缩小城乡差距和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在软件方面,教育信息化侧重数字化的教学资源、信息化的教育工具等建设,在教育资源的建设与共享方面出现了较多成果。在人才方面,教育信息化注重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等专业化发展。2005年颁布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侧重于提高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水平和促进教师信息化专业能力发展。

进入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第二个十年,在政策层面教育信息化上升至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战略重点。我国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教育部加大了对教育信息化的组织推动力度,学界产生了许多教育信息化相关新理论,地方教育部门和学校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教育信息化实践。

我国教育信息化从“需要建设、需要投入、需要提高”逐渐过渡到“如何合理建设、如何科学投入和如何有效提高”的阶段。如何科学规划教育信息化,提高教育信息化的综合效益,是目前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根据我国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的要求,对于任务面广量大、利益牵扯繁多、关系错综复杂的教育信息化来说,其科学发展需要系统规划与顶层设计。构建提供有效咨询服务的教信息化智库,使其成为我国教育信息化科学发展的重要支撑。

2.教育信息化智库初步形成

教育信息化智库能够更好提出便于大规模推广应用的数字化学习解决方案,可以为促进教育信息化的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实践参考及人才支撑。在我国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背景下,教育信息化智库建设面临着难得的机遇期,重要性与迫切性日益凸显。

初步建成的教育信息化智库已经开始服务教育信息化实践。教育信息化智库集中大量高水平的教育信息化专家,支持他们应用学科知识来研究教育信息化决策的问题,并把研究结论应用于政策制定、行业发展和院校改革。例如,2011年教育部成立了由部长担任组长的“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在系统层面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2013年教育信息化的专家组织“教育部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再次优化,以期更好地研究、咨询、指导和服务教育信息化发展。2014年,为充分发挥专家学者在教育信息化规划、重要政策以及重大问题上的研究、咨询、指导作用,教育部决定成立教育信息化专家组,其成员主要由学校、政府、行业机构和骨干企业等在信息化、信息技术、教育教学、教育管理等教育信息化相关的人员构成。

虽然有些教育智库并没有直接以“教育信息化智库”进行命名,而是以基金会、研究院、研究委员会、战略基地等名称命名,但是实际上仍然具备教育信息化智库咨询决策、舆论影响、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职能。例如,美国马里兰州的教育技术政策研究推广机构(Educational Technology Policy,Research and Outreach,ETPRO)是具有教育信息化智库性质的研究机构。该机构将教育信息化政策研究与教育实践相结合,设计和评估正式和非正式教育项目,分析教育信息化政策,所提供的服务包括研究、评估、培训、教育资源的开发和策略等。

随着教育信息化智库受到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智库的数量日益增多。但教育信息化智库机构的建立并不等同于职能的发挥,研究的聚焦并不代表理论的成熟。面对当前教育信息化的复杂问题,有些地方政府的教育部门依然沿用了相对传统、封闭和主观的决策模式和规划方式。

3.教育信息化智库研究亟待深入

从整体上看,目前教育信息化智库正处在建设的初级阶段,存在着研究方式尚未转型、研究队伍结构不合理、尚未发挥对重大决策的影响力等问题。教育信息化智库研究需要不断丰富,才能支持我国教育信息化的深入发展。

教育信息化智库研究可以为教育信息化智库建设提供理论参考,有助于促进教育信息化智库的持续发展。综合运用教育学、管理学和政策学等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分析教育信息化智库的研究议题,提出教育信息化智库的研究框架等,这既丰富教育信息化智库的研究成果,又促进教育信息化智库的科学发展。

教育信息化智库研究有助于教育信息化的深入推进。教育信息化智库研究通过提供教育信息化的问题调研和经验借鉴、提交教育信息化的决策咨询报告等方式,为政府的教育信息化政策制定提供建议。教育信息化智库研究如何将教育信息化融入到教育综合改革中,实现教育信息化与教育综合改革的有机结合,这有利于教育信息化的深入推进,并支撑教育现代化的实现。

二、教育信息化智库研究的核心议题

我们应该站在教育改革与协同创新的宏观视野,根据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战略眼光,从管理学、社会学及政策学角度,分析教育信息化智库研究的核心议题(见下图)。教育信息化智库研究应该探讨如何为政府制定教育信息化规划政策等提供咨询服务;如何为学校等教育机构的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和创新应用提供方案;如何为研究者、实践者和社会大众解读教育信息化政策而发布教育信息化研究报告等。

图 教育信息化智库研究的核心议题

1.面向政府部门,如何提供教育信息化政策的咨询

教育智库的根本使命是以服务国家战略为导向,为国家层面的重大教育决策提供理论参考与咨询服务(王建梁等,2014)。教育信息化智库立足学术前沿,紧扣国家需求,服务公众需要,面向教育信息化重大问题,研究教育信息化制度、教育信息化政策及其影响因素,从理论上提出教育信息化的规划与实施方案,为政府部门制定教育信息化相关政策提供建议。其建议一旦被教育决策部门采纳,将会影响教育信息化的推广应用。因此,如何面向政府部门提供教育信息化政策的决策建议,成为教育信息化智库研究的重要议题。

例如,作为英国关注教育信息化问题的教育智库,伦敦大学教育学院(Institute of Education)向英国贸易与工业部提交了提升英国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的“游戏制作”计划(Making Games Project)。该计划汇集了来自社会科学和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的50多名研究者,探讨如何利用媒体和信息技术为课程提供工具,同时阐释如何将游戏设计引入年轻人的课外活动中,以提升他们的素养(尤其是媒介素养)。此项计划最后被政府部门采纳。此后,作为关注经济和社会问题的高级研究机构,英国经济与社会研究委员会(Economic and Social Research Council)高度评价了“制作游戏”计划,英国教育及文化事务司也修订了ICT在学校的应用政策,允许购买更高规格的电脑,要求学校满足游戏环境的要求。另外,在2010年3月发布的基于游戏学习的文件审核中,英国教育及文化事务司指出:允许学生学习游戏设计的知识(如叙事结构、规则系统等),在游戏设计中解决问题、进行价值判断,提高协商交流和决策技能。(Institute of Education University of London,2010)

2.面向各级院校,设计教育信息化规划与评估方案

教育智库以政策咨询为主攻方向,同时也着力开拓教育新型用户以至于形成用户群,比如政府之外的学校、企业、其他社会组织(张力,2015)。教育信息化智库研究应该结合各级院校教育信息化的现实需求和关键问题,分析教育信息化规划与实施的特征、要素、层次与结构等,探索体现师生需要的教育信息化规划设计和评估方案。

面向各级院校,教育信息化智库需要以学校行业分类为基础,结合学校区域分布的特点,制定与区域相结合的教育信息化的规划方案,提出数字化校园、绿色校园、智慧学校等教育信息化的设计方案,评估学校、教育机构或公司的教育信息化状况,并提出信息化发展规划设计和改革创新的方案。例如,美国马里兰州的教育技术政策研究推广机构将教育信息化政策研究与教育实践相结合,设计和评估相关教育创新项目,并根据未来的发展方向为教育机构、公司和非营利机构的管理者提供咨询服务。其评估范围从正在规划的方案到已经实施的项目,从国家层面到地方层面,涉及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信息化评估。

3.针对关键问题,开展教育信息化的学术研究

与教育信息化机构的学术研究相比,教育信息化智库研究存在明显差别。针对我国教育信息化过程中遇到的重复建设、资源浪费、应用不足等问题,教育信息化智库应该从教育信息化规划与实施的角度,提出符合我国教育信息化情况的切实可行的规划设计和实施方案,涉及到经费、团队、基础设施、资源建设、技术应用、效果评估、管理支持等方面。为此,教育信息化智库应该针对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关键问题,开展教育信息化的学术研究。

此外,教育信息化智库研究需要将教育信息化研究成果和收集到的相关信息加以归类分析,创建专题网站、数据库等,实现跨学科、跨地区的信息联网,向不同教育学科的研究人员以及教育机构的决策人员提供教育信息化研究方面的信息服务,吸引更多研究人员联合开展教育信息化研究。例如,作为澳大利亚国家层面关注教育信息化研究的重要机构,澳大利亚教育研究委员会(The Australian Council for Educational Research)除了向本国和中东、南亚、东南亚地区的国家各级政府提供一流的教育决策服务之外(曾天山等,2013),其管理的数字教育研究网络(Digital Education Research Network)评论学校、培训机构和公司企业等领域中重要的教育信息化研究成果,关注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中运用的趋势与影响。数字教育研究网络为关心数字学习的领导者、研究者和教育者提供丰富的研究资源,涉及信息通讯技术、媒体、教育、新技术等相关领域(Digital Education Research Network,2015)。就内容而言,其提供的网络资源可以分为四类。(1)ICT研究,总结和分类相关的研究报告和期刊论文,以方便研究者围绕某一主题进行检索。(2)每周简报,每周发布最新的ICT研究报告、论文和会议信息。(3)研究评述,发布大量的ICT研究评述,涉及平板电脑在教育中的应用、数字土著、在线评价、MOOCs、专业化学习、虚拟现实和基于技术的学习等主题。(4)研究简报,深入分析ICT研究重点领域和趋势,便于领导者、研究者和教育者根据自己的研究主题搜索相关研究的详细内容。

4.面向社会公众,如何传播教育信息化知识

教育信息化发展不仅是教育领域的行为,也需要社会系统的大力支撑。教育信息化需要学校、家长、研究者、企业和政府等利益相关者的协同工作。因此,教育信息化智库还要研究如何让社会各界更了解教育信息化知识,关注教育信息化政策,为教育信息化推广争取更大的社会支持。

面向社会公众,教育信息化智库传播教育信息化知识的途径主要有三种:(1)以发布研究报告、发表期刊文章等形式向公众传播研究成果;(2)定期举办教育信息化专题的学术讲座、培训等,以解读国家教育信息化规划、教育技术标准等政策方式推广研究成果;(3)组织大型国际会议发布研究成果、探讨教育信息化领域的重要问题。例如,ETPRO以倡导互联网安全作为专题,自2001年以来一直承办C3会议(Cyber Ethics,Cyber Safety and Cyber Security),引导社会大众理解技术使用的道德、法律、安全和保密性,向教育者和家长们展示如何将这些理念运用到生活当中。参会者可以听到来自不同地区的教育工作者、网络执法者、互联网安全课程的提供者、研究人员和政策制定者的演讲。除了举办学术报告和会议之外,教育信息化智库还会通过授予单位或个人荣誉称号等奖励形式,传播机构的理念与思想。例如,为了更加了解互联网技术在教育中应用的安全性,ETPRO还设置了C3 学校授予项目(C3 Schools Award Program),并奖励在互联网安全方面表现出众的学校。

国际上有些教育智库虽然不是专门的教育信息化智库,但作为为教育决策提供咨询服务的机构,通过发布学术成果的方式面向社会公众传播教育信息化知识。例如,2001年以来,新西兰教育研究委员会(The New Zealand Council for Educational Research)针对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专题,先后发布了《学校ICT评估项目:文献告诉我们什么》、《数字时代学习增长的文献回顾》、《学校如何培养和支持在线学习和虚拟学习》、《素养与在线学习:转换的可能性》四项电子版研究报告,并且探索与多家刊物合作发表在线期刊文章(Rachel & Magdalene,2009)。

5.面向未来教育,如何培养教育信息化人才

高素质人才始终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人力资源基础。教育信息化智库研究不仅需要重视高素质人才的吸纳和选拔,而且也应该加强教育信息化人才的交流和培养。教育信息化智库在数据收集、信息挖掘、系统设计以及报告撰写等研究过程中,汇集多学科的专家、学者和研究人员。这为培养教育信息化人才提供了支撑。例如,北京师范大学智慧学习研究院通过双聘机制和企业导师制,探索产学研结合的教育信息化高端人才培养机制。

教育信息化智库研究应该在把握国内外教育信息化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总结教育信息化人才培养成功经验,面向教育信息化的现实需求和未来发展,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本土特色的教育信息化人才。具体说来,教育信息化智库研究为教育信息化领域的科学研究培养学术型人才,为教育管理部门培养依据数据进行科学分析的决策型人才,为学校和企业培养数字化资源设计开发的实践型人才。

6.面向产业发展,如何提供数字化资源的设计开发建议

信息化产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推动教育信息化的建设。教育信息化智库探索如何针对教育信息化的需求,提供数字化资源的设计与开发建议,能够支持教育信息化产业的发展。例如,在评估iKeepSafe Educational Programs时,美国马里兰州的教育技术政策研究推广机构与多家互联网安全组织合作,开展了问卷、观察和访谈等形式的调查;对所开展互联网安全教育的项目进行案例研究,分析其内容设计、专业设计、教师水平和学生接受状况;帮助iKeepSafe公司改造了其教育产品,并且确定了能够影响美国、新加坡、澳大利亚、中国香港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教育项目(iKeepSafe Educational Programs,2015)。

国内一些教育信息化智库以技术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为导向,以服务教育信息化的现实需求为目标,开展教育信息化技术和产品的标准化、教育信息化领域的技术创新及科技成果工程化研究。例如,依托华中师范大学的国家数字化学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组建了教育信息化技术研究和科研成果转化的专门机构,并与企业合作开展教育信息化技术研发、产品推广和产业示范;华东师范大学成立的上海数字化教育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企业协作,联合进行数字化教育装备的研发与示范应用。

三、教育信息化智库研究的方式

借鉴发达国家教育信息化智库经验,结合我国教育信息化智库的实际,我们需要根据教育信息化智库的核心议题,形成教育信息化智库研究的框架,优化教育信息化智库的研究方式。为提高研究结果的实际可运行性,不断满足各方的要求,教育信息化智库研究必须以教育问题为导向,构建多学科的研究队伍,采用多元的研究方法,形成具有本土特色的创新研究。

1.以教育问题为导向,探索教育信息化的解决方案

教育信息化智库研究注重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情况,以实际问题为导向,探索教育信息化的解决方案,为政府部门提供教育信息化政策建议。在选题的性质与方向上,教育信息化智库应该根据国家的宏观战略需求,关注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过程中的重大问题、热点难点问题。既要考虑前瞻性、战略性、时间意义上的长期的带有深度的问题,又要考虑现实的、应急的问题(庞丽娟,2015)。

一方面,研究者需要了解真实的教育信息化智库建设与研究现状,尽可能收集多方资料,并借助系统方法、分析模型等相关工具进行分析。另一方面,研究者既要参考国外教育信息化智库案例,又能敏感地洞察其所处社会环境、教育传统、思维方式等背景条件,并针对我国教育信息化的现实问题,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我国教育信息化关键问题的解决方案。

2.构建跨学科团队,形成交叉综合的研究模式

教育信息化智库具有教育学、教育技术学、管理学和政策学的综合特征,其研究需要构建跨学科的团队。教育信息化智库研究应该以促进成果转化与应用为目的,形成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研究团队;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提升研究层次和成果水平;发挥研究人员的综合优势,激发不同学术观点的碰撞,使研究成果富有可信性与创造性。

教育信息化智库的跨学科团队应该遵循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规律和服务对象的需求,建立综合交叉的研究模式。具体说来,教育信息化智库的研究应该将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进行教育信息化的规划与实施研究;将社会科学研究与工程技术研究相结合,提出教育信息化的实施方案;将多学科并行研究与交叉研究相结合,开展教育信息化的社会服务。

为保证多学科专家协作研究的效果,可以采用学科类别与研究课题相结合的矩阵研究方式。其中,矩阵的横向涉及不同类型的研究主题,纵向为主管部门根据研究人员的学科背景和研究领域将其分组。在具体研究某个教育信息化课题时,组建不同学科研究人员,形成交叉综合的研究团队,以保证相关研究的有效开展。

3.基于大数据驱动,应用多元研究方法

如果教育信息化智库研究较多采用伏案式的理论研究方法,则结论有“闭门造车”之嫌。教育信息化智库研究具有跨学科研究的特点,有必要采用多元的研究方法。正如美国高等教育专家伯顿·克拉克的论述:“在科学研究中,没有一种研究方法能揭示一切,宽阔的论述必须是多学科的,教育研究要在各学科专家所发展的研究方法和思想的力量中找到利刃。”(伯顿·克拉克,2001)教育信息化智库研究需要采用多元的研究方法,深刻分析教育信息化的根本问题和发展对策。

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世界各国的大多数政府和教育部门已经意识到数据决策的意义,并开始强调“基于数据驱动的决策方法”(孙强等,2014)。仅靠某一门学科的研究人员无法独立完成如此海量信息的获取、分析和解读。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人文社会学专家,应该与计算机科学、统计学等领域专家集体研究,采用多元的研究方法,充分发挥跨学科的研究优势,凭借全面而客观的数据来源和强大的计算机系统支持,提高研究成果的创造性和应用价值。

4.借鉴国际经验,形成本土特色的创新研究

从全球化、国际化的视角研究教育信息化问题越来越成为常态。教育智库应与国际同行建立广泛深入的联系与合作,在研究视角、研究思想、人才结构、研究项目等诸多领域实现去粗取精、吐故纳新(田慧生,2015)。研究者分析国外教育信息化智库建设与研究现状,总结国外教育信息化的成功案例,分析不同国家教育信息化智库机制、模式,可以为我国教育信息化智库研究提供参考借鉴。

然而,不同国家的教育信息化智库处于不同的社会环境,承载着不同的价值取向,体现着不同的教育传统。借鉴国外教育信息化智库的经验不能脱离我国政治、经济、文化背景和本土的学术文化语境,还应该结合我国教育信息化的现实需求与本土特色,提出切实可行的教育信息化设计方案和推进策略。

教育信息化智库研究应该根据国外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和新动态及新方向,针对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中的关键问题,构建具有本土特色的教育信息化发展理论和实施方案。为此,研究者可围绕选题设计、人员管理、资金来源和服务领域等研究主题,借鉴国外教育信息化智库的代表案例,分析教育信息化智库的基本特点,不断探索符合教育改革需要、促进教育发展的服务方案,形成教育信息化智库的服务体系。

四、教育信息化智库研究的运行方向

1.分析教育信息化研究机构转型,不断扩大研究主体

面对新的形势,加快实现向智库转型,是教育科研机构拓展生存与发展空间的必由之路(刘国瑞等,2014)。随着教育信息化智库建设的全面展开,教育信息化研究机构的传统地位与优势必将面临强烈冲击。教育信息化的研究机构向智库转型不仅仅意味着研究主体的不断扩大,而且需要根本性变革和结构性调整。研究人员要认识到教育信息化智库在教育系统中的特点和特征,思考如何在教育系统中发挥价值。例如,在研究内容上,需要从以完善学科理论体系为中心转向以解决教育信息化问题研究为中心;在研究方法上,需要从理论思辨研究转向一定样本的调查研究。

在此过程中,教育信息化智库需要把教育信息化作为促进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支撑,从系统上分析教育信息化对教育变革的深刻影响;以我国教育信息化中遇到的重大问题为导向,提出符合国情的教育信息化规划与实施方案,以提升教育信息化的应用效益,支持教育的综合改革。研究者不仅应分析教育信息化智库的职能、特点和价值等基础性问题,而且需要研究教育信息化智库的理论基础、系统架构和运行机制等深层次问题。

2.不同类型智库开展协作研究,实现研究的协同创新

教育信息化智库的分类可以参考教育智库的分类框架。就机构身份而言,教育智库可大致包括三种基本类型:官方智库、高校智库和民间智库(吴康宁,2014)。据此,教育信息化智库也可以相应划分为官方教育信息化智库、高校教育信息化智库和民间教育信息化智库三类(见下表)。三者在研究内容、研究目的、研究成果、研究人员和研究经费方面有一定差异。

表 不同类型教育信息化智库研究方式的比较类型

[\&官方教育

信息化智库\&高校教育信

息化智库\&民间教育

信息化智库\&研究

内容\&研究教育信息化制度、教育信息化政策以及教育信息化重大问题\&为各省、地区教育信息化发展提供咨询报告,推广教育信息化研究成果\&为中小学、幼儿园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发展与创新提供解决方案\&研究

目的\&以影响教育信息化政策决策为主\&以推广研究成果、培养咨询人才为主\&以服务机构、企业发展为主\&研究

成果\&政策咨询报告\&监测报告、学术讲座\&规划方案\&研究

人员\&政府人员、

专家学者\&多学科教师、学生和研究人员\&企业研究人员、高校学者\&研究

经费\&政府拨款\&政府拨款、高校专项基金、企业资助\&企业自筹、社会捐助\&]

虽然不同类型的教育信息化智库具有一定区别,但是存在协作关系。其中,政府设立的官方教育信息化智库以国家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导向,紧扣国家需求,研究教育信息化制度、教育信息化政策以及教育信息化重大问题,为国家的重大教育信息化决策提供支持。依托高校的教育信息化智库推广教育信息化研究成果以及教育学术交流,为政府管理部门提供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咨询报告和政策建议。而民间成立的教育信息化智库聚集专家、校长、教师,根据教育信息化方面的前沿成果和实践经验,为中小学、幼儿园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与创新提供解决方案。开展不同类型教育信息化智库之间的协作研究,实现研究方式的协同创新,能够为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提供更为科学有效的服务。

首先,官方教育信息化智库与高校教育信息化智库开展教育信息化人才培养的协作研究。高校教育信息化智库中的研究人员在与官方教育信息化智库的协作中可以了解教育信息化决策的过程和特点,逐步成为教育信息化政策方面的学术人员。其次,官方教育信息化智库与民间教育信息化智库之间开展教育信息化政策的推广应用研究,有利于教育信息化政策规划通过多种媒介让广大受众理解接受和应用推广。最后,在尊重知识产权的基础上,高校教育信息化智库与民间教育信息化智库的协作研究可以便捷、高效地共享研究数据和资源,有利于节省研究的经济投入和人力资源成本。

3.提高研究成果的应用效果,更好服务教育综合改革

教育信息化智库的研究效果不应该仅仅停留在理论逻辑推导、国外案例佐证、国家政策解读等层面;还应将研究视角从教育信息化已知价值转向未知价值(如发挥教育信息化作用)等方面。为此,研究人员在研究选题上还应该关注教育信息化智库成果的信息发布管理体制,判断是否通过媒体引发公众对教育信息化问题的关注;在人才培养改革上关注教育信息化人才培养的状况,判断是否为人才培养提供到政府、企业、学校或其他智库学习的机会,从而不断提高研究成果的价值,服务教育综合改革。

教育信息化智库研究成果不仅以咨询报告等形式为教育信息化决策者提供咨询服务,还应该以研究报告等形式对教育信息化政策执行者和信息时代社会大众给予知识上的启蒙和应用上的指导。为提高教育信息化智库研究成果的应用效果,研究人员需要不断提高研究设计的科学性和针对性。其中,教育信息化研究样本的选取是否具有代表性、研究结果价值是否能满足教育改革的要求等问题,直接影响了教育信息化智库研究的质量,制约着教育信息化智库功能的发挥。

参考文献:

[1][美]伯顿·克拉克(2001).高等教育新论——多学科的研究[M].王承绪,徐辉,郑继伟等.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

[2]刘国瑞,王少媛(2014).推进省级教育研究机构向教育智库转型的若干思考[J].现代教育管理,(04):1-7.

[3]庞丽娟(2015).我国新型教育智库若干重要问题的思考[J].教育研究,(4):4-8.

[4]孙强,张雪峰(2014).大数据决策学论纲:大数据时代的决策变革[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4):33-37.

[5]田慧生(2015).加强新型教育智库建设,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J].教育研究,(4):10-13.

[6]王建梁,郭万婷(2014).我国教育智库建设:问题与对策[J].教育发展研究,(9):1-6.

[7]吴康宁(2014).教育改革需要什么样的国家智库[J].中国高等教育,(6):16-19.

[8]曾天山,王小飞,吴霓(2013).澳新两国国家教育智库及其服务政府决策研究——澳大利亚、新西兰教育科研考察报告[J].比较教育研究,(8):35-40,53.

[9]张力(2015).新型教育智库建设进入一个全新阶段[J].教育研究,(4):13-14.

[10]Digital Education Research Network(2015).https://dern2.acer.edu.au/dern/about.

[11]Educational Technology Policy, Research and Outreach(2015). http://www.edtechpolicy.org.html.

[12]iKeep Safe Educational Programs(2015). http://www.edtechpolicy.org/etpro/wwd_evaluation.html.

[13]Institute of Education University of London(2010). Case Study on the Impact of the Making Games Project[EB/OL].[2015-04-10]. http://www.ioe.ac.uk/Research_Expertise/IOE_

RD_A4_MGames_0511.pdf.

[14]Rachel, B., & Magdalene, L.(2009). How Can Schools Foster and Support E-Learning and Virtual Learning?[EB/OL].[2015-04-10]. http://www.nzcer.org.nz/research/publications/how-can-schools-foster-and-support e-learning-and-virtual-learning.

收稿日期 2015-04-15 责任编辑 田党瑞

劳动教育信息化范文第4篇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信息技术教育;信息技术人才

随着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普及和应用,我国的信息化时代已经来临,其中教育领域的信息化建设势必先行。

一、教育信息化及其必要性分析

1.教育信息化

所谓教育信息化,就是指信息技术在我国教育领域的高度普及和应用,并全面深入到各项学科教学中,从而实现教育效果与效率的双重提高,这是一种全新的教育形态,通常来说,人们将教育信息化看作为追求信息化教育的过程。而从其表现形式来看,教育信息化就是借助现今的教育资源以及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过程。教育信息化与信息技术教育密不可分,实现教育信息化,首先应该从培养信息技术人才入手。

2.必要性分析

2.1信息化教学方法的应用能够凸显学生主体地位

如今教学过程强调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教师在课堂上可以作为引导者,帮助学生自主学习,使他们拥有主动学习的热情和能力,而不是一味的强制灌输,一味的自我陶醉。教育信息化的实现,使传统死板的课堂环境变得活泼,能够很好的解决上述问题,不仅能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还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有利于建立平等、和谐、活泼的课堂环境。

2.2信息化教学有利于教师进行因材施教

教师所面对的学生接受能力不一,并且在其他各方面素质上也具有明显的差异性,这就要求教师进行因材施教,从学生的特点出发,统筹全局,兼顾个体;但由于授课时间和教师精力的制约,课堂上教师往往容易顾此失彼,难以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如果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则能很好的弥补上述客观存在的问题,使授课的内容更加丰富,授课方式也更加多元化,进而可以多方面地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更能贴近因材施教的实际需求;另外还能令教师的教学方法更加科学化、直观化,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2.3 信息化教学有利于学生提升学习兴趣

传统的教学模式通常死板,课堂上许多教师习惯于使用粉笔与黑板,习惯于将知识和要点进行机械式的灌输。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学生显然对学习提不起兴趣,进而形成了教师一边口若悬河,另一边学生昏昏欲睡的课堂怪相。如果此时有效地运用多媒体技术,例如利用精美的画面和动态立体的影像取代一成不变的板书,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效地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其学习兴趣。

2.4信息化教学有利于优化课堂教学

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一方面不仅给学生创造了一个轻松的学习空间,使学生从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地实现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还能有效地降低教师的教学强度,通过合理地设置问题和采用多元化的引导方式,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使其自行思考问题,这样可以每名学生进入到这样的教学活动中,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优化。

二、大力发展信息技术教育,促进教育信息化的实现

信息技术教育和教育信息化两大部分密不可分,且相互影响,相互促进。这样必然要求我国在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不仅要大力培养信息技术人才实施信息技术教育,还要积极引进各种信息化技术,使二者共同发展,不可偏废。其中信息技术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大量的信息技术人才,而信息技术人才又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前提,因此,科学合理的进行信息技术人才培养则成为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关键。从我国信息技术教育的实际出发,提出以下五个建议:

1.信息技术的教育目标应侧重于高级认知能力培养

社会开放程度的不断推进和互联网技术的高度普及,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使人们的思维空间越来越广阔。信息技术教育的过程中,以往单纯的行为训练已经无法满足当今社会的种种需求,因此教育目标应该侧重于更高一级的认知能力培养方面。简而言之,就是教育活动要将学生的思维活动规范以及四维空间秩序维护作为重点,信息技术教育应该从知道、领会、运用、分析、综合以及评价等六个方面入手,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培养他们对于信息社会的认同。现代化的教育不是单纯的教会学生操作计算机,记住几个基本概念,甚至是考取某些资格证书,而是要让他们深刻体会到信息技术的内涵和作用,培养他们自我学习以及适应多变社会环境的能力,在此基础上,掌握更加丰富的信息技术。

2.信息技术的教学模式应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

信息技术自身就具有很多优势,如直观性、多元化、趣味性、科技化等等,因此,在进行信息技术教育的时候,就应该充分发挥其原本的优势,将隐性知识作为教育主要内容。在教学方法上采取多种方式融合,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比如:任务驱动、案例教学以及协作教学等等。而在教学手段上,目前应用最为普遍的就是多媒体技术,借助这项技术可以实现知识的互联和师生之间的互动,能够提高课堂实效性。在评价方法上也是如此,教师可以采用计算机辅助测试的形式,建立统一化、系统性的评价体系,能够更加全面的分析学生的学习状况,从而能够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科学态度、科学方法以及利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教学的灵活性、适应性和个性化。最终能促进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生则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3.信息技术教育的课程设置和教材建设应是动态开放的

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不仅注重如何获取信息以及信息的分析加工,还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和信息技术的更新,实现科学合理地更新,这样才能够实现教育的科学性。动态化的教学模式是推进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效手段,能使知识的传播手段和过程与实际的教学情况相结合,充分满足大多数学生的需求。而在教材方面,我国可以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充分的挖掘网络资源,同时也可将优秀的教程上传到网络,与各地学校、教师进行交流,从而实现资源共享。

4.大学信息技术教育应与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相衔接

从学生受教育的系统性和整体性来看,大学信息技术教育应充分考虑学生在中小学时期所打下的基础。因此,大学信息技术教育在进行课程设计时,应首先掌握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情况,并结合学生对信息技术教育内容的掌握程度,尽量避免教育的重复、资源的浪费,方便那些在中小学接受了信息技术教育的学生,在步入大学殿堂后,能够受到更高层次的、与专业紧密结合的信息技术教育。

5.强化信息技术教师队伍建设

从现阶段我国学校信息技术课程的情况来看,很多教师缺乏专业化的训练。学校应该吧这个问题重视起来,定期组织教师参加相关的培训活动,不断进修和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定期地组织和开展持续性的教师培训活动,鼓励教师进行进修和学习,提高教师的专业化素质和专业技能。这样才能够胜任多变的信息化教育任务,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

结束语:

文章从教育信息化及其必要性开始分析,从中认识到教育信息化是我国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而教育信息化的实现,需要大量的信息技术人才,因此搞好信息技术教育就成为了目前我国教育领域的头等大事。现阶段我国信息技术课程在高等院校基本普及,但是这与实际需求相比还远远不够,文章针对信息技术教育提出了几点建议,希望能够促进我国信息技术教学质量与效率的提高,从而推动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实现。■

参考文献

[1] 张敬涛. 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的现状与未来发展策略[J]. 电化教育研究,2009(01).

[2] 万朝阳. 浅谈教育信息化与信息技术教育[J]. 河南教育(高校版),2006(08).

作者简介:孙奕敏(1976-),女,山东菏泽人,工学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信息技术。

劳动教育信息化范文第5篇

人物简介:周洪宇,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长江教育研究院院长,全国人大代表,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兼任教育部教育信息化专家组副组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学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教育发展战略学科组成员、国家教育督导团专家组成员、教育部教师教育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记者:尊敬的周洪宇教授,很高兴您能接受本刊的专访。首先请您论述一下信息技术是怎样与教育深度融合的。

周洪宇:教育是接触信息技术最早的重要领域之一,比如信息技术学科的出现、课程的设立、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等。在“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这个概念出现之前,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经过了漫长的探索,但是信息技术对教育所产生的影响却不显著,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学习方式等还没有从根本上发生变化,对教育的正能量没有突显,谈不上对教育发展产生的革命性影响。《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提出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这一全新理念,体现了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应用的深刻思想内涵。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不仅表现在新的技术和手段的运用上,而且对教育的发展带来新的理念和动力,使整个教育体系如教育内容、方法和模式等发生深刻变革。这正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本质与内涵所在。

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不是一般的技术应用,而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相互促进。要将信息技术融入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运用信息技术逐步改变原有的教育教学过程与模式,实现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向以能力素质培养为主的教学方式的转变,并根据社会发展和学习者的需求,在全国乃至世界的范围内选择最优质的教育资源,进一步突破传统教学活动的时空限制,提升教育教学的效率与质量,这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根本任务。只有“深度融合”才能体现出信息技术对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作用,这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目标。

《规划》指出:“实现教育信息化的手段是要充分利用和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优势;途径、方法则是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首次提出了信息技术应与教育“深度融合”的观念,并认为这才是实现上述教育信息化目标的有效途径与方法。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全面融合成为发展主题,在促进教育公平和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广泛共享、提高教育质量和建设学习型社会、推动教育理念变革和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人才等方面具有独特的重要作用。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是实现教育信息化和教育改革的途径和方法。

记者:在我国,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方面的意义在哪里?

周洪宇:信息技术与教育全面深度融合是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手段。公平与质量是教育改革发展的两大重点,也是社会关切的民生问题之一。我国城乡、区域和学校之间在师资水平、办学条件上存在明显差距。如果按照常规途径解决,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而教育信息化能够以较低的成本,将优质教育资源数字化,并依托互联网、卫星网、广播电视网、移动通信网等公共信息基础设施,便捷高效地向农村和边远地区扩散,较快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信息化也为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创造了便利条件,广大教师通过网上培训、视频课堂、互动观摩,随时按需主动学习。尤其是边远地区教师能够零距离接触先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能力。我们必须推动教育与信息化的融合,让更多人分享教育现代化的成果。

信息技术与教育全面深度融合将促进教育体系的深层变革。信息技术突破了学习围墙,扩展了学习的手段与范围,使师生拥有了获取信息的平等地位,将促进教育体系的深层变革。信息技术的深度应用,带来了教育体系中教与学的“双重革命”,需要加快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从知识传授为主向能力培养为主转变,从课堂学习为主向多种学习方式转变。在教学方式上,通过构建网络化的教学体系,使学习方式由被动式向主动式、互动式学习转变,泛在学习、移动学习、个性化学习逐渐成为现实。在教学资源上,通过构建智能化的平台,提升优质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更低成本、更广范围共享,大大提升了学习效果和教育投入效率。在教育管理上,通过构建教学、管理、科研等信息化系统,实现扁平化管理,使教育管理更加科学精准。

信息技术与教育全面深度融合是创造泛在学习环境、构建学习型社会的必由之路。国际互联网掀起的“数字化生存”风暴风靡全球,信息技术对各级各类教育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带来了深刻的变革。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开放平台,在任何自我能支配的时间、任何能上网的地点,以任何方式、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内容。尤其是云计算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以及平板电脑和手机等各种移动终端的创新和发展,大大增强了信息的存储、传输和对学习者的服务能力,并进一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移动设备的便携性及日益加快的网络速度和联网性能,真正可以实现内容革命和学习革命,新的“We all learn”学习时代到来。信息技术与教育全面深度融合是创造泛在学习环境、构建学习型社会的必由之路。一方面可以创造无所不在的学习环境,提供丰富多样的教育资源和个性化的学习支持,使所有学习者都能随时、随地、随需开展学习;另一方面可以将学习主体由在校学生向全体国民扩展,学习阶段由在校期间向人的一生延伸,再辅以学分积累、转换和认证机制,就能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纵向衔接、横向沟通,打通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的渠道,形成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为构建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学习型社会提供有力支撑。

记者:您认为我国在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发展现状如何?存在什么样的问题呢?又该如何应对这些问题?

周洪宇:“十二五”期间,我国以“三通两平台”建设为战略抓手,教育信息化硬件建设迈出重要步伐,但相对而言,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不够。一是教师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不高。根据教育信息化专项督导报告显示,教育信息化对教育教学还未产生实质影响。部分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不高,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没有根本性改变。大部分教师仍处于信息技术的浅层次应用阶段,部分教师仅注重信息技术应用形式,缺乏对有效融合的教法、学法的深入钻研,导致信息技术应用收效还不明显。二是教育管理信息化应用水平不高。教育部规划的5大类20个子系统只是完成了学籍管理系统、教育科学决策服务系统一期等少部分平台的建设与应用,其他诸多系统的建设仍然处在部署阶段,还没有开展实质性的建设,更谈不上运用。三是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有待加强。目前我国教育信息化推进工作已经基本跨过了起步阶段,迈入了应用整合的门槛,但是,我国在教育信息化发展方面重硬件轻软件、重资源轻应用、重建设轻维护等问题仍然存在。

智慧教育是指在教育领域(教育管理、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过程,其技术特点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基本特征是开放、共享、交互、协作。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总书记在致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的贺信上明确提出,“我们将通过教育信息化,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数字差距,大力促进教育公平,让亿万孩子同在蓝天下共享优质教育、通过知识改变命运。”当前,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深刻改变着人类的思维、生产、生活、学习方式,深刻影响世界发展的前景。智慧教育越来越成为各国教育竞争的重要领域,成为建设教育强省的重要战略手段,成为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引擎。

记者:既然您提到了智慧教育,请您就其在国内外的发展情况来谈谈您的想法。

周洪宇:首先,智慧教育成为各国教育竞争的重要领域。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智慧教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趋势。发达国家通过制定促进教育信息化的规划,进一步巩固在教育信息化领域的领先地位。1996-2010年,美国颁布了《帮助美国学生为21世纪做好准备:迎接技术素养的挑战》、《变革美国教育:技术推动学习》等四个国家教育技术规划,实现教育技术的飞跃;2010年5月,欧盟正式发布了“数字化议程”五年计划,推动宽带网络全覆盖、教育培训现代化。发展中国家加快了智慧教育建设的步伐,印度出台《信息技术行动计划(1998-2008)》和第十一个五年计划,支持ICT开展;巴西制定《E―brazil发展战略》促进教育信息化发展。

其次,智慧教育成为各省建设教育强省的重要抓手。自2010年国家以来,全国多省(市)提出要建设“教育强省(市)”,智慧教育成为建设教育强省(市)的战略抓手。上海提出,要推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深度应用,为每一个受教育者营造“老师总在我身边”的信息化学习环境;江苏在加速实现“两个率先”的进程中,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建设,充分发挥教育信息化的支撑和保障作用,为率先建成教育强省服务;广东明确教育信息发展目标,教育信息化整体水平处在全国前列。湖北、安徽作为全国教育信息化试点省份,正大力推进智慧教育建设。

最后,智慧教育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引擎。正如总书记所指出的“因应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教育变革和创新,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培养大批创新人才,是人类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推进智慧教育有利于缩小城乡学校之间的数字鸿沟,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有利于以信息化手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动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因此,以智慧教育带动教育现代化是实现《纲要》目标的战略选择,是助力我国基本实现教育化的重要引擎。

记者:既然智慧教育如此重要,那我们在实施智慧教育方面应该注意什么?

周洪宇:当前,智慧教育成为各国教育竞争的重要领域,成为各省建设教育强省的重要抓手,成为助力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引擎。建议进一步加强智慧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智慧教育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建设、全面提升智慧教育应用能力、加强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推进智慧教育要进一步加强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丰富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提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大力推进在线教育。

首先,要进一步加强智慧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加快制定基础设施建设标准。编制“中小学校宽带网络校校通标准”“中小学现代教育装备标准”“数字校园示范校建设标准”。二是优化校园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探索“政府规划引导、企业参与建设、学校购买服务”的机制,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基础设施建设。按照“省级统筹、多方投入、分级推进”的原则,以服务换投入,广泛调动地方、企业、社会深度参与基础设施建设的积极性。三是探索建立基础设施社会化支撑服务体系。按照“政府引导、学校购买、公司运维”的思路,引入市场机制,探索企业提供基础设施支撑服务的机制和模式。推进社会化服务改革试点,完善相关政策,鼓励有条件的学校电教人员开展跨校服务。制定运维经费标准,构建运维经费保障机制。

其次,要加强智慧教育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建设。创新公共教育平台建设模式,以县域以上为单位走集约化与集成化建设道路,停止以学校为单位进行教育平台开发,学校只是作为县域信息技术服务的一个用户。一是建设基础教育公益性数字教育资源。通过企业竞争提供的方式,采取购买教材同时购买配套资源,或购买教材并配套包年免费使用资源的办法,从政策安排上解决义务教育阶段基础公益性数字教育资源的建设问题。二是建设特色明显的职业教育资源库。探索“政府引导、校企合作、科研院所参与”的资源建设模式,分期分批建设视频与虚拟仿真实训软件同步优质网络课程资源,建设专业特色资源库,形成良性的生成性资源管理和共享机制。三是促进优质高教资源共建共享。支持本科高校组建“教师教育网络联盟”,在专业建设、教育教学与管理、师范生培养等方面,鼓励和支持师范院校开展基于网络的合作,共享优质教师教育资源。

再次,要全面提升智慧教育应用能力。一是切实以“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为抓手,充分利用数字教育资源开展教学,并在教学过程中发现、汇聚、形成优质数字教育资源。二是针对教师能力水平差异和个性化需求,设置分层级的立体式培训体系。创新培训方式,重视学用结合,开展以教学实践能力为导向的教师培训。三是组织教科研队伍、专家、名师等将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教研、管理活动创新作为课改的重要内容,开展信息化教学新模式、新方法的研究与应用。鼓励具备信息化条件的地区和部分优质学校,大胆创新,形成可示范、可复制的教育教学模式和案例,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最后,要加强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实施“互联网+教育”战略,加快推进大规模在线教育。创新教育信息技术研发模式,培养一支教育专家、技术专家和教学专家组成的三结合信息技术研发队伍。一是建设一批国家认定的高校在线开放课程公共服务平台。支持具有学科专业优势和现代教育技术优势的高校,以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课、受众面广量大的公共课和专业核心课程为重点,建设适合网络传播和教学活动的内容质量高、教学效果好的在线开放课程和公共服务平台。

二是加强在线教育平台国际交流。通过在线开放课程公共服务平台和境外平台积极对外推广我国优质课程。引进国外反映学科发展前沿且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经验的自然科学、工程与技术科学等学科优质在线教育课程。三是推进在线开放课程学分认定和学分管理制度创新。研究制订在线课程的教学效果评价办法和学生修读在线课程的学分认定办法,推动开展在线学习、在线学习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等多种方式的学分认定、学分转换和学习过程认定。

劳动教育信息化范文第6篇

一、学校信息化发展现状:

目前我校信息化硬件设施比较完善,现有2个计算机教室,学校还未建立起校园网,在信息发布、教学管理和家校联系方面发挥不了作用,与兄弟学校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需要进一步的完善。

二、总体目标:

到2012年,进一步完善现代化信息设施的建设,基本满足全校师生的日常教学和应用所需;构建一个开放的教育信息网,在学校教育教学和行政管理两方面基本实现信息化;全面提高教师和学生运用计算机和信息网络进行工作、教学和学习的能力;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对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作用,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加速教育现代化的步伐;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创造适应知识经济社会要求的现代教育模式和管理模式,培养二十一世纪信息社会所需要的专业人才和劳动者。

三、发展目标:

1、充分利用校园网、教科研网、图书馆网、学籍管理系统、校讯通等,宣传学校,及时充实校园网内容,把学校的计划、要求、各种管理资料通过网络传输,逐步实现无纸办公。同时学校要加强学校网络安全管理,有专人负责管理,充分发挥现有现代教育技术、设施设备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更好地为教师、学生、家长提供服务平台。

2、以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为抓手。信息技术课程以学生信息素养的形成为主线,以全面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根本目标。通过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学生具备收集、筛选、整理、处理、传输、表达等知识、技能和能力;具有利用信息技术发展思维,

学会学习、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能力。通过电脑校本课程的开发,积极参加市、区以上组织的现代教育技术竞赛活动,进一步提升学生信息素养。

3、以加强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为切入点。通过有意识,45岁以下的教师都能熟练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多媒体教学,35岁以下的教师均能运用网络进行教学,实现学科普及率和教师应用率达到100%,会熟练制作多媒体课件和网页的教师达50%,努力提高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水平。同时积极组织教师参加现代教育技术论文、软件制作等竞赛。

4、以资源库的建设为保障,资源是教育信息化重要部分,是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重点难点,必须把它放在突出位置,在资源建设上,上方面充分利用以春晖工程资源,另一方面以购买、自制等渠道不断充实学校教育资源库内容,重点要加快学科教育资源和多媒体课件素材库的建设,为教师网上备课和制作多媒体课件以及教科研提供条件。

5、以信息技术教育与课程整合的研究与实践为方向。人人参与,重在实践。信息技术教育与课程整合是信息技术应用和教学的中心,也是教育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教师都要参与这一实践中去,积极探索信息化环境下的教育教学活动。

四、阶段目标:

1、准备阶段:

⑴以组建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为起点,信息处全面负责学校信息化工作,做到分工明确,各司其职。

⑵以建设校园网站为重点,搭建网络平台,整合学校资源,充实网站内容,争取每个教师、每个班级都有内容,做到人人参与,为学校信息化建设人人努力。

⑶按要求初步培训教师的基本信息素养,本阶段主要培训文字软件和多媒体硬件的使用,以保证上课(公开课)教师课件上课不求人。

⑷按课程要求开齐开足信息技术课,努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⑸对全校硬件评估,添置或维护的要投入以深化教育教学的需要。

2、第一阶段:

⑴加强领导小组的学习力度,使领导小组成员能率先做到内行。

⑵不断充实完善校园网站,争取在本阶段达到无纸办公。(周工作、通知、报表等在网站完成)

⑶积极参加各级种类信息化工作的评比、竞赛,本着“贵在参与、重在学习”的出发点,并争取取得优异成绩。

⑷培训上加大力度:一是领导小组培训,二是骨干教师培训,三是全员培训。其中全员培训主要培训课件的制作,使教师的课件基本上都能自己制作。加强到先进学校学习的力度,以利更好的为学校信息化的发展。主动邀请区相关专家上门指导和春晖工程的培训资源。

⑸信息技术课要达到优质课的要求,切实抓好课堂教学、使学生的信息素养有明显提高,积极推荐学生作品参加各级比赛。

⑹着手校资源库的建设,为教育教学提供可靠的资源。 ⑺保证信息化硬件的使用率和完好率。尝试专题片的拍摄,使之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

⑻积极参与市区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活动,争取校级整合课各类学科能尝试开展。

⑼争取通过一级校园网和信息化特色学校的争创验收,以利学校信息化工作地全面提升。

3、第二阶段:

⑴继续完善校园网站,能真正做到无纸化办公。

⑵不断完善充实学校资源库,基本满足教育教学的需要。 ⑶培训方面:领导小组要始终保证走在教师的水平之前,所以必须不断学习,教师主要培训美工基础,不断学习新的技术,保证青年教师有自己的博客。

⑷积极参加课程整合,达到全体青年教师都能上好整合课。 ⑸切实抓紧抓实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工作,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努力提升学生信息技术素养。

⑹添置完善教育教学必备的硬软件。

4、第三阶段:

⑴硬件方面:

完善网管中心、演播中心的配置,添置合适的服务器和信息贮存设备,更好地为校园网和资源库建设服务。

⑵软件方面:

建立完善的资源中心,各类软件资源有序整合管理。为师生搭建完善的网络平台。

⑶培训:

拥有2-3为技术骨干,青年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行云流水,校领导能熟练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各类教育教学的管理工作。

⑷课程整合

更多的教师能开展整合教学,部分教师能上出优质整合课。开展相关整合课题研究。

⑸学生信息技术素养

学生能运用信息技术为工具,更好地学习各类学科。培养学生合理安全有效地运用网络。

⑹全校信息化工作

基本实现数字化校园,使现代教育技术真正为师生教育教学服务,使数字化校园成为师生学习的网络栖息地。

五、重点工作:

1、师资培训:确立“培训先行、分层分段、按需施教、讲求实效”的培训思路,队伍建设分层进行,一是培训一支维护和网络管理的专业队伍;二是培训一支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素养提高的骨干教师队伍;三是培训在职教师,队伍建设分段进行了,第一阶段是提高教师信息技术意识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第二阶段是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首先培训信息技术骨干队伍,然后培训对象扩大,逐渐达到全员培训的目的。

2、加强学校信息技术教育:学校是普及信息技术教育,要求按国家规定开足信息技术课程外,学校开设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加强信息技术教研活动,提高信息技术课教学质量。

3、教育资源库建设:以校园网站为平台,以网管中心和课件室为阵地,建立校资源中心。

4、网络管理工作:以“安全、有效、应用”为关键词,搞好网管工作。

六、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管理,提高管理水平。

⑴建立以分管校长为主要负责人的学校信息化领导小组。

⑵设立学校信息处。

学校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制订学校信息化工作三年发展规划,组织学校信息化工程实施工作,聘请有关专家进行教育信息化工作指导,对学校教育信息化工程的重大工作提供服务和监督。

学校信息处具体负责制订学校信息化工作计划和学校信息化工作实施安排。

2、规范管理机制。

制订《仇集中心小学信息化工作三年发展规划》,明确学校信息化工作指导思想、工作目标、阶段目标和工作重点,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学校教育现代化和信息化。

上一篇:服务工作总结与计划范文下一篇:小学书法教学工作计划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