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育教学教学论文范文

2024-07-16

数学教育教学教学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了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并且将其划分为了六个要素. 数学建模是其中一个较为核心的要素,如何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数学建模,自然也就成了数学学科核心素养落地无法回避的一个问题. 数学将数学建模与数学实验衔接在一起,运用数学思维和数学工具是两者相通的地方. 正是这个相通的地方,使得数学实验与数学建模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通过数学实验来演绎数学概念或者规律的得出过程,往往也就与数学建模衔接在一起,于是数学实验与数学建模就呈现出了一个良好的融合样态,从而就能够为包括数学建模在内的所有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提供非常有益的思考.

[关键词] 高中数学;数学建模;数学实验

纵观高中数学教学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其中的挑战是很多的,而数学教学的发展也正是在不断地面对挑战的过程中发生的. 今天的高中数学教学面临着核心素养培育这样一个重要的主题,如何让核心素养在数学学科教学中有效落地?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了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并且将其划分为了六个要素. 在这六个要素当中,数学建模在笔者看来是其中一个较为核心的要素,因为它的综合性非常强,会涉及其他五个要素中的若干个,如何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数学建模,自然也就成了数学学科核心素养落地无法回避的一个问题. 对于这个问题的解决,笔者的观点是要寻找到有效的教学途径,而这里所说的有效,显然是针对学生而言的,只有学生学习过程有效,才能保证数学建模路径有效. 应当说在传统的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进行得都不是很轻松,有一位教师打了一个比方:现在很普遍的一种教育方式,是将学生当作“终端”,老师不断通过“键盘”向这个“终端”输入知识,也不管它的“内存”是否无穷大. 学生遇到一个问题就开始“扫描”,如果正好扫描到这个问题的答案,马上就将答案输出. 这里所说的是教学方式的影响,同时也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一个真实描述,要改变这一现状,关键就在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于是数学实验就成了笔者思考的一个重要内容.

笔者认为,数学建模与数学实验是存在着密切关系的,理解这个关系,并积极运用与实践,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素养.

高中数学教学中数学建模与数学实验的理论关系

从理论的角度来看,高中数学教学中数学建模与数学实验的关系,首先需要对两者分解开来理解. 所谓数学建模,就是将现实问题经过量的抽象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 毫无疑问,数学建模的核心步骤是建模,数学模型的求解隶属于数学而非数学建模,数学建模的核心工具是数学. 这样的判断当中,有一个重要的观点就是:只有运用数学这一核心工具去进行建模,才是数学建模.

那什么又是数学实验呢?传统认为数学实验就是以计算机为实验工具,运用数学思维进行实验的过程;今天的数学实验,尤其是中学数学教学事业下的数学实验,已经不局限于计算机工具的使用,更多的是运用具有数学特征(表现为形或数)的器材进行实验的过程. 数学实验的直接目的是促进学生的数学体验,并让学生在数学体验的过程当中积极思维.

综合以上两个判断可以看出,“数学”将数学建模与数学实验衔接在一起,运用数学思维和数学工具是两者相通的地方. 正是这个相通的地方,使得数学实验与数学建模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具体阐述如下:

数学建模的两端是现实问题和数学问题,基于现实问题进行数学抽象等,使其转变为数学问题;数学问题的解决需要选择数学模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数学建模工具,主要依赖于学生的数学思维(计算机运用可以辅助学生建立数学思维). 在学生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给学生设计一个简约而不简单的情境,笔者以为数学实验就是这样的情境. 高中数学实验主要强调学生的体验(不需要学生撰写实验报告),体验的过程当中,学生需要操作与思考——运用数学思维,这样的实验过程中,包含在实物操作过程中的数学元素齐全,学生有较大的数学建模空间,数学实验就可以成为数学建模的重要载体.

高中数学教学中数学建模与数学实验的实践案例

上面已经提及,数学教学中的数学实验,就是从给定的实际问题出发,借助计算机和数学软件,让学生在数字化的实验中去学习和探索,并通过自己设计和动手,去体验问题解决的教学活动过程. 而且特别强调,教学视野下的数学实验可以更多地依赖于实物,这样学生的操作有载体,思维有所依,数学建模的过程就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展开.

例如,在“直线的方程”这一内容的教学中,笔者注意到学生已经具有了在直角坐标系中确定一条直线的几何要素这些知识基础,而此前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也知道“两点可以确定一条直线”,那么在学习直线的方程的时候,基于数学知识演绎的逻辑,一般来讲没有太大的问题. 但是要注意的是,直線的方程本身是数形结合的产物,用方程去描述直线,对学生来说是一个相对较为新鲜的事物. 学习中学生虽然已经有了初步接触,但是在一个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明确用方程来描述直线却不多见. 因此教师在此处的教学定位,应当是把直线的方程式做一个数学模型,让学生在模型建立的过程中,一方面感悟直线的方程的数学意味,另一方面领略直线的方程的模型意味. 具体教学设计可以分成这样两步:

第一步,设计问题情境. 例如,让学生观察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点,坐标为(x ,y );给出直线的斜率是k,然后让学生根据斜率公式寻找等量关系.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根据已经学过的知识,一般都可以通过另设一点,坐标为(x,y),然后基于斜率公式得出k= ,即y-y =k(x-x ).

第二步,设计数学实验. 根据笔者的实践,以及在实践过程中积累出来的经验,在上述过程中,虽然学生能够理解逻辑,接受结果,但是这个时候直线的点斜式方程在学生的大脑当中是非常抽象的,如果不能让学生有形象化的理解,那么相当一部分学生就会在这个知识的学习中形成隐患,从而不利于后面知识的学习. 那么设计一个什么样的数学实验可以深化学生对点斜式方程的形象理解呢?笔者的做法是:将“点”与“斜率”形象化,一个简单的做法就是用笔表示一根直线,并思考两种情形,一种情形是笔的一端不动,代表着经过一个固定的点,然后改变倾斜程度,表示斜率不同;另一种情形是笔的倾斜程度不变,然后上下左右平移,表示斜率不变,而经过的点发生了改变. 这样学生大脑当中就有了比较形象的“点”“斜”认识. 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思考:要描述上述变化,点斜式方程有什么样的好处?

这样学生在问题的思考当中,既有了实际的动手操作,又有了充分的动脑思考,数学实验与数学建模也就结合在了一起,前者成为后者的途径,后者成为前者的结果,两者之间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高中数学教学中数学建模与数学实验的教学分析

将数学实验与数学建模联系在一起,其实并不是笔者的创举,从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角度来看,数学实验与数学建模的联系,理论研究早就走在了前面. 比如就有研究者明确指出:数学实验、数学建模的思想与方法,正是对学生启迪心智、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的有效结合点. 通过严格的学习与训练,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处理现实世界复杂问题的应变能力和创造能力;养成学生认真细致、严谨踏实、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塑造学生顽强拼搏、勇攀高峰的思想品质;培养学生合作共事、团结协作的协调能力. 作为高中数学一线教师,笔者的努力更多地集中在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教学实践当中,然后寻找理论与实践的最理想的结合点.

就数学实验与数学建模而言,两者的结合点显然在于数学思维. 在数学实验的过程中,学生要通过数学思维去设计实验、进行操作;在数学建模的过程中,学生要通过数学思维完成数学抽象、逻辑推理等,以使得建立的模型更加科学,更加具有实效性. 在实际教学当中,教师应当更多地研究哪些数学模型可以通过数学实验来建立,而且教师应当宽泛地理解数学模型,要认识到数学概念以及数学规律得出的过程中,都具有数学建模的思想. 因此通过数学实验来演绎这些数学知识或者规律的得出过程,往往也就与数学建模衔接在了一起,于是数学实验与数学建模就呈现出了一个良好的融合样态,从而就能够为包括数学建模在内的所有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提供非常有益的思考空间.

以上见解来自笔者的实践与思考,由于这个领域的实践研究相对比较薄弱,所以笔者的探究难免存在一些缺失,还望同行批评指正.

数学教育教学教学论文范文第2篇

由于数学的广泛应用就决定了数学教育的多种功能,但我们可以将数学教育的功能分为两类。一类是显性功能,主要是指数学表现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领域中的工具作用,即知识技术功能,另一类是隐性功能,表现在通过数学的教学潜移默化地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即文化素质功能。

(一)知识技术功能与精英教育

数学教育的功能之一,就是通过数学教学使学生理解掌握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具备数学专业知识技术以从事数学研究、专业的教学、工程技术应用、经济发展的研究、科技研究等工作。

这种以发挥数学知识技术功能为导向的数学教学我们也称之为数学精英教学,把数学教育理解成是数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目标是培养数学精英,这个得到了广大教育工作的普遍重视,从而在教学实践中不注重与数学以外的实践内容相联系,教学的主要内容是大量人为编造的数学问题以及繁、难、杂的数学运算与证明技巧,通过“纯数学”的高难度训练,将学生训练成“数学高手”“考试高手”,这是我国目前数学教学的主流现象。其实,我们并不需要人人都成为数学家或成为数学专业工作者,因此精英教育不能是数学教学的全部。

(二)文化素质功能与素质教育

数学素有“思维训练的体操”之称,数学教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数学的思维方法,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形成推理的意识,形成提出新思想、新方法、新问题、开创新领域的思维习惯。因此,受到过良好数学教育的人,通过他们在数学的这些特性方面的学习和训练,可以促进人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全面发展,具体的反映在思维风格上则是辩证、美观、清晰、简约、深刻、严密;反映在思想品格上则是坚忍不拔的毅力、严格认真的态度、实事求是的作风,诚实正直的品德;反映在实践工作方面则是言必有据、一丝不苟、坚持真理、纠正改错、批评创新的工作态度等。

二、对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一)转变数学教学观念

首先,教师要改变教学教育观,要认真切实做到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要从只注重概念、定理、公式、逻辑推理,强调学生解题运算技能的教学转向既重视数学思维训练,又注重数学技术、数学思想方法的运用掌握。通过数学的思想方法提升学生的思想、思维。

其次,学生要改变数学学习观。学生要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被动接受知识灌输,模仿教师思考解题”的学习观。学生要通过自己思维来学习数学,要让学生自己研究数学。

(二)强调数学的应用意识

荷兰数学家教育家弗雷登塔尔指出:“数学源于现实并且用于现实。”可见,数学不应该脱离生活。首先,把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知识和经验联系起来,增加结合工农业生产,市场经济方面的实例,引入市场经济中的成本、利润、投入、产出、贷款、效益、股份、投资理财等相关的数学应用问题,使数学教学密切结合实际生活。其次,教师还可根据生活实际设计一些开放型的问题给学生去思考、去猜想、去推理以训练学生思维,这样会使学生体验到数学在他们的周围世界的存在,真切地感到数学的应用。然后,是把我国在数学应用方面的研究成果,如经济建设方面的、科学技术方面的和军事方面的成果分层次引入数学教学,这样就能使学生受到“数学有用,要用数学”的教育,从而激发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三)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知识的结晶,只有掌握了数学思想方法,才能真正掌握数学知识。首先,要重视数学思想的教学。数学思想即数学的基本观点,是数学知识最为本质的、高层次的成分,它具有主导地位,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指导原则。中学阶段着重要领会的数学思想是:化归、函数与方程、符号化、数形结合、集合与对应、分类与讨论、运动与变化思想等。其次,要加强数学基本方法的教学。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思想的具体化,也是解决问题的工具,如配方法、待定系数法、分解与合成法等恒等变换方法,换元法、对数法、判别式法、伸缩法等映射反演方法,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应用这些数学思想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然后,要加强数学思维方法和数学逻辑方法的教学。要使学生学会学习,形成再学习的能力,它是思考问题的方法,也是解决问题的手段,在中学数学中要运用的主要思维方法有分析法综合法、比较法、类比法、归纳法、演绎法等。教会学生数学思想方法比教会学生数学知识更为重要,教会了学生数学思想方法,就相当于教会了學生自学数学的方法和能力,使学生终身受益。

(四)加强数学能力的培养

现在公认的数学能力主要是运算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判断推理论证能力、抽象与概括能力、数学学习与再创造能力等四种能力。能力同知识与技能一样,它们始终贯穿在学习的全过程中,并且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学习数学的过程是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的过程,也是发展能力的过程。

提高和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是学生本人的重要任务。

第一,熟悉教材和了解各部分知识中所蕴含的有关能力培养的要求,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有一个知识与能力相结合的重点要点,有意识、有目的地去完成知识的教育与能力的发展,使之形成一个有机的结合体。

第二,善于总结和善于帮助学生总结,让学生在理清思路的同时,认真回想一章内讲了哪些知识,运用了哪些数学方法,体现了什么样的数学思想,这些内容与前后知识的关联等。

第三,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

(五)加强数学品质的培养

数学是一门最活跃、充满哲理、密切联系实际的学科,数学教学还具有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德育教育功能,通过数学的教学可培养和提高人的许多非智力品质。

在数学教学中,还要体现数学中的运动变化、矛盾转化、量变到质变、普遍联系等辩证法思想,要反映数学源于实践又反作用于实践的认识论观点,更要倡导和培养学生具有实事求是、勇于创新、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具有顽强学习和战胜困难的坚强意志,具有周密细致分析问题和创新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具有善于独立思考又善于协作学习的精神、具有欣赏美和创造美的美学修养等数学品质。

数学教育教学教学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 数学思想是解决数学问题的基本思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导学生如何合理的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进行数学问题的解决,对于构建小学生科学的数学理念以及数学思维方式起到重要的作用。本文就如何将数学思想运用到小学数学的教学中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措施。

【关键字】 小学数学;数学思想;渗透

数学思想是在前人多次的应用、总结、归纳的前提之下对数学知识的提炼与升华。小学教育作为学生教育的起始阶段,将数学思想巧妙、合理、灵活的运用到数学教育教学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注重数学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将数学思想与教学相结合,制定出合理的教学计划,促进小学数学教学水平的提高。

一、数学思想方法渗透入小学数学教学的理论分析

1.小学数学思想方法的内涵。数学思想是对数学知识本质的认识,是一般性的结论,它指导人们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分析数学问题,建立直观的解决数学问题的思想方法。在小学数学的知识理论体系中,包含了多种的数学思想,如何将这些数学思想转化为具体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提高小学生对数学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是每一个小学数学教师探讨的问题。

2.小学数学思想方法的类别。依据小学数学知识理论体系中内容的不同,数学思想方法也具有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点,从不同的思考角度,可将小学数学思想方法概括分类为以下三种:(1)逻辑型数学思想,(2)策略型数学思想,(3)操作型数学思想。具体来说,逻辑型数学思想方法适用于分析、归纳、总结的数学知识的运用;策略型数学思想方法适用于抽象性概念以及数形结合的数学知识的使用;操作型数学思想方法则适合于类似于配方、还原等需实际运用的数学知识的使用。在进行数学知识的解答过程中,往往并不是一种数学方法的独立使用,需要几种数学思想方法综合、灵活运用,从而快速的解决数学问题。

二、数学思想方法运用于小学数学教学的具体措施

1.教学设计从数学思想方法出发。要想更好的将数学思想运用于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当中,需要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充分了解教材的内容,熟悉在进行哪一项教学内容时应运用哪一种数学思想方法,在课堂教学将学生,适时地运用,有目的性的引导小学生,巧妙地让学生习惯性的运用数学思想进行数学知识的思考,了解数学思想的实际作用。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不应知识对数学概念、定义枯燥的解释,而是应运用数学思想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更多的向学生解释为什么用这一种数学方法进行此一知识的解释,分析采用此数学思想方法的原因以及运用此数学思想方法可以带来什么样的作用,让学生全面理解并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譬如在学习“容积单位”这一章节内容时,教师若只是枯燥的向学生灌输1升等于1000毫升这样的概念,学生往往不能形成准确的概念,到底1升是多少。小学数学教师可以运用身边的工具形象的向学生表达概念,例如1个热水瓶大约2升,1杯水大约250毫升等等,学生在头脑中有了具体的实物概念,就能够清晰的了解1升是多少,也潜移默化的接受了这种数学思想方法的使用。

2.从生活中创设数学模型,鼓励学生自我探索。数学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包含着数学思想的运用,在进行数学教学的时候,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将数学教学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这不仅有利于加快学生对题目的理解,而且也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探索精神,提高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通过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提高自身的成就感,增强对学好数学的信心。例如在设计数学题目的时候,可以将题目背景设计为与小学生日常生活常见的情景:买文具,买衣服,买菜等,比如“妈妈打算买一台冰箱,甲商店定价850元,乙商场定价875元,正逢元宵节促销,甲商店以打八折的措施优惠,乙商场满100元送25元购物券。你认为妈妈在哪个商场购物合算?”这类题目与小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无疑能够激发小学生的学习数学知识的欲望,提高学习的兴趣,同时也提高了小学生的解决实际生活中数学问题的能力。将“生活实境”转化为“数学理论”的数学思想方法的运用极大的提高小学生自我探索、研究的兴趣。

3.加强课后训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将数学思想熟练、灵活的运用到解答数学问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需要学生不断地练习、巩固、总结。课堂的时间毕竟短暂,因此学生在进行数学课堂的学习之外,需要加强对知识的巩固以及训练。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上有针对性的将不同类型的数学题目细致的讲解之后,汇编与之相类似的题目供学生课后练习,并及时的检查,对于其中出错的地方进行细心的解错、答疑。通过反复的练习、巩固课堂知识的过程中让小学生熟练掌握数学思想方法的实际应用,这不仅仅是数学公式、模板的简单套用,而是在充分理解数学思想方法的基础上,融会贯通,真正了解数学思想方法的本质认识,并将其合理、灵活运用的解答数学知识。

总之,将数学思想渗入到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中对小学数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要求小学数学教师加强自身的学习,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深入、细致、全面了解教材内容,做到将数学思想方法与理论知识巧妙结合,让学生潜移默化中接受数学思想方法的应用;带领学生反复学习,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加强课后训练;从实际出发,在现实生活中找数学模型,生动直观的向学生讲解数学理论知识。只有这样,才能让小学生真正理解数学思想,灵活运用,解决实际应用问题。

【参考文献】

[1]朱锦云.小学数学思想方法渗透策略:以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教学为例[J].知识窗:教师版,2013,(08).

[2]蔡凌燕.小学数学教材中数学思想方法的探究[J].教学与管理:小学版,2008,(5):35~37.

数学教育教学教学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我国教育理念不断提升、改革,高中教学也逐渐加大了对数学文化渗透的教育,更加侧重于学生主体性学习,不再局限于固定的数学知识记忆.本文根据数学文化相关概念,结合高中数学文化在教学中的渗透价值及体现,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几点渗透策略与方法,仅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高中数学;数学文化;渗透;策略与方法

高中数学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跳出固有的教学思维圈,根据新的教育标准重新定义高中数学教育,重新审视数学文化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地位,加重其教育比例.

一、数学文化的相关概念

1.文化的含义

文化在汉语词典中是这样解释的,历经文化长河的洗礼,人们随之创造出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是树德育人,以育德的方式,培养人们正确的价值观念.泰勒对于文化的定义大概概括为,文化是从广义的民族意识出发,它包含的不仅仅是知识、信仰、道德,它是一个复合的整体合集,使当代人们获得更多的技术能力,明白更多的道德精神,让人们更适合现代化的生活与作息方式.

2.数学文化

(1)数学文化的定义

人们的认识和了解不同,对数学的定义也随之变化.高中教材对数学文化的描述大概意思是“通过高中数学的讲述与渗透,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数学这一学科与当代社会文化发展的关系,以及它们互相影响的结果,从中感悟数学的博大精深,领略数学文化的精华思想”.数学这一学科的发现与研究代表着人类教育史上的一次重大突破,改善了传统意義上的数学教育.还有的人认为数学文化是联系人们生活的各种行为、观点、日常认知,采用数学独特的思维逻辑,让数学文化与现代社会科学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

(2)数学文化的内容

我国在进行数学追溯研究工作时,其中最重要的一项便是数学史,它在现代数学文化教学中联系着数学的发展起源,是二者之间沟通、转承的桥梁.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要了解数学文化的发展史.数学的发展历史奠定了数学文化的基础,它体现着当时数学思想提出并不断发展的时代理念,去除对数学发展史的研究,对于数学文化的研究依据则会大大缺失.不同时代的数学研究者在当时起着不同的作用,在充分了解数学文化内容的前提下,了解当代数学家的数学思维逻辑也是必不可少的.他们利用现有的数学资料以及数学发展史,基于当时数学家的数学立场,运用不同的数学工具模拟不同数学家的数学思维,从中寻找数学发展规律.数学是理性的化身,它用真切的数学方式、数学数据反映数学问题.数学也同其他学科有着紧密的联系,它们互相促进发展,共同进步.作为我国教育的中流砥柱,数学文化始终存在于历史文化潮流中.

二、数学文化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渗透价值

1.激发学生数学学习主动性

高中数学是进行更深一层数学学习的桥梁,数学课本的编写处处体现着数学文化的思维逻辑缜密性,相较于初中、小学的数学学习,其主要目的是对学生的数学思维进行培养与提高,不再局限于简单的数学计算方式,而偏向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及数学文化渗透的学习.高中数学知识的难易程度比以前加大了很多,学生如果不小心丢了一两个知识点,会造成数学学习进度跟不上,很容易降低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在数学授课中融入数学文化的讲授,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

2.增强学生数学理性思考能力,培养缜密的数学逻辑

随着高中数学新课程改革进程的不断推进,其对于日常教学的效率以及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它更加注重学生对学科知识的应用程度,侧重培养学生的数学逻辑思考能力,增强学生数学理性思考的能力.高中数学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数学文化的教学,不再受高考限制,单方面灌输数学知识、解题模式等,而应关注学生数学学习发展的情况,引领学生用正确的观念去认识、学习数学,加强其对于数学思维的认识及培养,提高数学学习能力以及缜密的数学逻辑思维.

3.使学生更深刻地了解数学文化,并加以应用

数学文化存在于生活的各个领域,它不仅与其他学科相关联,还是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应用思维之一.例如,计算机的大数据分析就融入了数学知识与思维,它加强了计算机的研究发展,在促进计算机进步的同时,数学文化也在不断渗透其中.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房子造价的工程预算方法、人们薪资的计算方法、购房购车的贷款计算方式等,都与数学息息相关.在人们思考问题时,数学文化可帮助人们加强理性思维对自身思维逻辑的渗透,让人们去除感性理解,更加理性地看待问题的发生、发展.

三、数学文化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渗透体现

1.几何及空间几何

在球的体积的教学中,教师可结合我国古代发现的球体体积计算方法进行教学,包括“牟合方盖”“商功”“祖暅原理”等.“牟合方盖”是由我国数学家刘徽发现的,它应用于计算球体的体积,它应用到一个外形类似“牟合”的方形盒子,构建立体图形,从而推算球的体积.“牟合方盖”是我国古人利用当代的数学思维结合数学模型对球体体积问题加以推算的方法.“商功”属于我国古代《九章算术》内容之一,它利用测量体积这一数学思维方式,在要测量的模型中放入稻米、谷穗等物进行体积测量.例如,2020年山东省的数学高考试卷中有这样一道有关日晷的题,题目首先给出日晷的出处及其渊源,它是存于我国古代的一种用来测定时间的仪器,而后引出其运行原理,即利用日晷面及与其垂直的晷针,加之阳光的照射在晷面形成的影子,以此来测定时间.据此设计题目,将几何知识点与古代日晷计时仪器相融合,让学生开动脑筋思考的同时,也对我国数学文化有一定的接触、了解,挖掘学生对我国悠久的数学史探究、分析的兴趣,在无形中让数学文化渗透到学生的日常学习中.我国古代数学思想更加强调“经世济用”,注重实践应用,涉及的数学研究均离不开人们的实际生活、生产,运用数学思考方法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会更加简单便捷.

2.函数

早在17世纪,我国的科学家就针对追的运动展开探究,例如,对于天体位置的计算,对于发射炮弹的速度、高度与射程之间的关系,探究它们之间的变化联系,推测其中相关的数学联系,于是函数应运而生.我们现在学习的数学函数最初是从物理学发展而来的.在高中数学函数教学中其定义可以分为“变量说”与“对应说”两种,其本质区别在于是对宏观或是微观的描述.在高中数学函数教学中,主要是对微观函数的教学,其对函数取值的范围进行规定,以函数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作为突破点,进行细致、静态的描述.在中国,函数一词是被清代数学家李善兰与英国学者伟烈亚力提出的,他们在翻译《代数学》时将“function”翻译成“函数”,而后经各代数学家研究钻研,在数学教育界广泛推广.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高中函数教学需要与有关的数学文化进行有机融合,让学生在函数学习的过程中充分感受数学文化带来的魅力,提高整体数学文化品位.

3.概率与统计

概率与统计教学中,常应用现实生活中朴实的事例,如2017年新课标一卷理科数学试卷中有这样一道题:在正方形中内切画一个圆形,圆形的设计参考我国古代的太极图,圆被分为黑色和白色部分,二者关于该正方形的中心成中心对称,如果在该正方形内随机抽取一个点,取得黑色部分的概率是多少?我们可以运用相关的几何概率模型计算公式和对称的特点對题目进行解析.根据图形的对称,我们可以得到黑白两部分面积相等,各自占圆形面积的一半,运用圆形面积计算公式,结合概率可得出正确的答案.在进行相关概率的问题讲解时,教师可融入数学古籍中的部分知识或图例,把数学文化立足于我国传统美德的发扬上,将二者进行有机结合,以向学生传授数学文化为根本目的,弘扬我国文化“正能量”.

4.数列问题

我国古代对于数列问题的涉及也很多,我国古代数学著作《算法统宗》中提及一个数列相关的问题:有一个人要走378里路,第一天正常行走,速度相对较快,第二天开始脚痛,此后每天走的路程均为前一天的一半,走了六天之后到达目的地,问:第二天走了多少里路?这一问题可将古代的一个生活实际问题转化为现代数学问题,运用现代数学知识求解的同时,可使学生充分了解知识中蕴含的数学文化.

四、数学文化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策略与方法

1.提升高中数学教师的数学文化素养

高中数学教师作为教学的引领者、指导者,教师对于数学文化的理解时刻影响着学生对于它的理解.要想成功地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深入数学文化教育,就必须加强数学教师的数学文化素养,从根本上提升数学文化教育的成功率.高中数学教师可以充分研读新课标对高中数学的新要求、新理念,可以在网上查找相关资料或者与其他教师进行交流,共同探讨数学文化的渗透方式.同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学习数学反映的情况,结合自身能力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数学文化素养,加强学生对当代数学理念的理解.学校可以安排教师定期进行培训,聘请专门的数学教授进行讲解,帮助教师解决有关数学文化渗透的疑问,从而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

2.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充分融入数学史,让数学知识与数学史相结合

历年高考常会融入我国古代相关数学典籍内的数学知识,故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融入数学历史的教学,可加大学生对数学史的熟悉程度.数学史是数学文化的突出体现部分,它承载着我国数学从古至今的发展历程,凝聚着古人的数学思维与逻辑.一本伟大的数学典籍或者一个伟大的数学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国数学文化的发展,而新的数学典籍的出现代表着我国数学历史的进一步突破.以上这些为学生树立了良好的榜样,激发了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充分结合中西方的数学史,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侧重对数学史的讲解,可加强学生的印象,开阔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吸纳不同的数学文化.

3.结合现实生活渗透数学文化,探索不同的渗透途径

高中数学教师可以结合当地的文化习俗及相应的数学发展历史,寻求有效的数学文化渗透途径.高中数学教师应立足于教学目标,充分整改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根据学生学习反馈发现问题,寻求优化的解决方法.我国数学研究学者通过数学模拟教学,对不同区域和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进行研究,通过研究实践,并结合现实生活在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探索了不同的数学文化渗透途径.

五、结束语

现阶段的高中数学教学越来越重视课堂中数学文化的渗透,对此,高中数学教师要立足于自身教育理念,不断改善教学模式,提升高中数学教学质量,在课堂中向学生逐步渗透数学文化,提升自身的数学文化素养,为学生未来的数学学习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吕龙.数学文化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策略[J].家长,2020(23):163-164.

[2]刘强.分析数学文化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渗透[J].高考,2020(10):64.

[3]李宗芝.高中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的意义探讨[J].数理化解题研究,2020(03):21-22.

[4]王勇.如何将数学文化有效渗透至高中数学教学中[J].试题与研究,2020(02):89.

数学教育教学教学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小学教育具有特殊性,有效数学教学的构建,强调有效教学策略的应用。本文立足于对情境教学的认识,创设教学情境,拉近学生与数学知识的距离;创设教学情境,让“看得见的数学”带来美的追求两个方面,阐述了情境教学下有效数学教学的构建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情境教学;有效教学;策略

小学数学教学,特别是一年级的数学教学,铺设一定的教学情境是学生从生活和自然界,走进数学、了解数学的有效方法和手段。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是情境教学的出发点,也是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落脚点。在笔者看来,小学数学情境教学的构建,应着力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教学工作:

一、创设教学情境,拉近学生与数学知识的距离

新课导入,不仅注重知识点的有效落实,也强调学习动机的激发,让知识点的融入与学生的学习动机有机结合,推进教学有效进行。把学生带入社会,带入大自然,带入生活,从生活中选取某一典型场景,来作为学生观察的对象,并以教师语言的描绘,把数学信息和数学问题鲜明地展现在学生眼前。如在教学“5以内数的认识和书写”时,先课件播放各种玩具在学生面前,学生似乎又回到玩玩具的游戏里。老师结合情境问:“有几架玩具飞机?你能表示出来吗?有几辆玩具汽车?你怎样表示出来……”学生在这愉快的氛围中轻松地学习了5以内数的认、读、数、写。又如:教学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两个数的大小”时,先铺设午餐的用餐情境,老师问:“大家看看,午餐用的碗碟够吗?”学生:“够。”老师:“你怎么知道?”学生:“一样多。”老师引导画图:“松鼠和碗碟一一对应。”老师又问:“汤匙够吗?”学生数了数说:“不够,少1个。”老师:“你能用一一对应的方法画图表示吗?”老师接着问:“杯子够吗?”学生数后回答:“够,还多了1个。”老师:“你可以用一一对应的方法画图表示吗?”学生从午餐的情境中数一数、画一画,就把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两个数的大小知识掌握了。这体现数学从生活中来,但又回到生活中解决生活问题,服务于生活的特性。教学是有目的的行为,是儿童求得发展的有意义的活动。情境教学正是针对儿童蕴藏着的学习的主动性,把儿童带入情境,在探究的乐趣中激发儿童学习动机;又在连续的情境中,不断地强化儿童学习动机。

二、创设教学情境,让“看得见的数学”带来美的追求

创设教学情境,让抽象的数学计算形象化、具体化,学看得见的数学,这是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重要策略。数学知识不再是课本上“生硬”的数字,而是现实生活中的生活元素,学生带着好奇、兴趣走进数学,帮助学生培育良好的数学情感。如教学“得数为0或算式中有0的加减法”时铺设小猫吃鱼的情境。课件边演示老师边说:“盘子里原本有3条鱼,小猫吃了1条后还剩几条?你会列式计算吗?”学生:“3-1=2。”老师又边演示边说:“小猫再吃了盘子里1条鱼后还剩几条?你会列式计算吗?”学生:“2-1=1。”老师又边演示边说:“小猫又吃了盘子里1条鱼后还剩几条?你会列式计算吗?”学生:“1-1=0。”“‘没有’用什么数表示呢?”学生:“用‘0’表示。”通过这个情境演示,学生对“0”的意义,以及算式中有“0”的计算的理解就不言而喻,对比较抽象的“0”的理解和计算就能很好地理解和掌握。

铺设教学情境,潜移默化地给学生美的感受、美的欣赏、美的向往,进而产生美的追求。如教学“分类的含义和方法”时,课件呈现笑笑房间和淘气房间的摆设情境,老师问:“你看了笑笑房间和淘气房间后有什么感受?”学生:“笑笑的房间分类摆放得很整齐,看了非常舒服。淘气的房间很乱,没有分类整理。”这一教学情境首先让学生感受到分类整理的必要性。接着老师问:“你觉得淘气的房间应该如何整理?”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看法后,播放分类整理淘气房间的全过程。让学生说说:“现在淘气的房间怎样?我们平时要怎样摆放自己的东西?”通过教学情境的感染和熏陶,学生不仅学会了数学,而且受到了美育的启示,产生了美的追求。

总而言之,教学情境的运用给课堂带来了生气,带来了欢乐,带来了学习动力,也带来了美的向往。它针对儿童思维的特点和认识规律,以“形”为手段,以“美”为突破口,以“情”为纽带,以“周围世界”为智慧的源泉,促使儿童合理地使用大脑,又有和谐的师生关系为保证,使儿童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获得探究的乐趣、审美的乐趣、认识的乐趣、创造的乐趣,从而使教学真正成为生动活泼、自我需求的活动,儿童的学习兴趣、审美兴趣、认识兴趣乃至向往美好的兴趣,也在其间培养起来。

参考文献:

[1]应之宁.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及案例分析[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6,(Z1).

[2]吴晓玲.新视域下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法运用探析[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0,(4).

数学教育教学教学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本文论述在数学教学中运用“任务驱动”教学策略可从课前任务驱动、课堂精心设计任务、课后任务驱动等三个方面精心预设,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任务驱动 主体地位 创新意识

“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策略,在教学过程中以完成具体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教学环节中,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通过思考和老师的点拨,自己学会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而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培养自身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的习惯。

一、课前任务驱动,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课前驱动任务能够帮助学生对即将要学习的内容有初步的了解,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使学习更具目的性。此外,课前驱动任务还能避免学生在听课过程中处于被动的局面,更能使学生领略到独自获取知识的愉悦,体验到掌握知识的成就感,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学习新课的动机,为课堂的自主探究奠定基础。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小数的加减》时,课前教师布置给学生的任务是“收集购物小票”。学生通过收集购物小票,不仅对小数的加减有了初步印象,而且因为这些小票是学生自己收集的,所以他们会感到熟悉而亲切,有一种小小的成就感,这种成就感促使他们非常想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进而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讨论,对学习充满了信心,从而使他们对学习“小数的加减”相关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二、课堂上精心设计任务,使学生真正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

采用任务驱动教学策略,教师只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合作者、引导者和组织者,而学生才是真正的学习主体。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精心设计一些“小任务”,在启发、质疑、释疑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自己去尝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参与解决问题,探索研究问题,促使学生更加主动、更加积极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从而提高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和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究、创新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四年级下册《小数的性质》时,教师设计了这样的“任务”:谁有办法使“1”和“10”相等?问题一出,学生面面相觑,都产生了疑惑。但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想出了1元=10角,1个十=10个一,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学生学习的热情一下子高涨了。教师趁热打铁又布置下一个“任务”:试比较0.1、0.10和0.100这三个数的大小。学生接到任务后发现这是三个不同的小数,能不能用之前的方法呢?于是开始分组完成验证任务。在学生汇报探究结果时,教师发现学生的验证方法层出不穷而且极富数学思想。有的小组利用“米尺”“找”到了0.1米是1分米,0.10米是10厘米,0.100米是100毫米,因为1分米=10厘米=100毫米,从而验证0.1=0.10=0.100。有的小组用“画”的方法,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10份,其中一份涂上阴影,再把同样大小的正方形平均分成100份,其中10份涂上阴影,最后把同样大小的正方形平均分成1000份,由于分1000份在正方形中画不出来,他们还推理出:0.100就是1000份中的100份,相当于“平均分100份时的10份”,通过比较三个阴影验证了0.1=0.10=0.100。还有的小组用“填”的方法来验证:他们在小数数位顺序表中填上0.1、0.10和0.100后发现“0.1是1个十分之一,0.10是1个十分之一和0个百分之一,而0个百分之一相当于没有;0.100是1个十分之一,0个百分之一和0个千分之一,而0个百分之一和0个千分之一也都相当于没有”,这个小组也顺利地验证了0.1=0.10=0.100。而另一个小组在小数后面加上单位变成0.1元、0.10元和0.100元,学生在探究中得知0.1元的钱是1角,0.10元的钱是10分,而0.100元是多少钱?在探索中,这组学生遇到了新的问题,由于“任务”在身,学生主动求助老师,并知道了:比“分”小的单位是“厘”,即1分=10厘。在老师的点拨下,这个小组也验证了0.1元=0.10元=0.100元。在完成验证的任务后,教师再次布置“观察”任务:请仔细观察0.1=0.10=0.100的变化。学生根据自己验证过程的体验,学习热情更高,进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总结出“小数的性质”,无需多言便“水到渠成”。

教学中,教师巧妙地设计“任务”,让学生带着一个个“任务”进行探究,而在探究过程中,他们会遇到各种问题,要想解决问题,就必须有自己的策略,这就促使学生动脑、动手,或求助,或小组讨论,让每个学生都有事可做,从而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课后任务驱动,将数学课堂延伸到生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数学教学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基于此,教师应利用任务驱动,将数学课堂延伸到生活,让学生在生活空间中学习,在生活实践中感知,让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提高创新意识。

如在教学四年级下册《营养午餐》后,教师给学生布置了这样一个任务:用学过的知识,小组合作设计一份比较合理的食谱,食材不限(一周内完成)。学生接到“任务”,跃跃欲试,纷纷在小组内分工、讨论与合作。一周后,在成果展示时,最活跃的张同学第一个展示了他为最爱吃西餐的胖弟弟设计的“营养汉堡”;来自四川的罗同学给大家展示了闻名遐迩的“川菜晚餐”;紧接着一直由奶奶抚养长大的秦同学“隆重推出”了专门为奶奶设计的暖心“健康长寿”套餐;而瘦小的何同学也不甘示弱,展出了为自己打造的“增肥”系列食谱;出生在农村的李同学根据父母提供的食材而独创的“野味”农家菜更是吊足了大家的胃口……学生的作品五花八门,各具特色,充分展示了广阔的想象天地。此刻学生不单感受到國外的饮食不同,还领略了祖国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作品传递着浓浓的爱意,体现着满满的幸福。数学学习成为交流生活文化的平台,也成了学生充分展示自己个性的舞台,学生的聪明才智得到了淋漓尽致地展现。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适当、合理地运用“任务驱动”教学策略,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责编 林 剑)

上一篇:主旋律电影论文范文下一篇:消防安全知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