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用于经济管理论文范文

2024-07-26

信息技术用于经济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当前在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推动着各个行业生产的快速发展的模式下,制造行业的兴起进一步又带动了我国焊接技术的广泛应用。焊接技术经过自身的不断的改革和创新,已经被应用在电子、航空、交通运输等各个领域,也有效、快速推动更多的行业的发展,本文就对我国当前焊接生产现状以及焊接技术的发展进行深入分析,为焊接的关键技术进行调研,并进一步对石油化工钢管道焊接工艺进行详细了解,也为焊接技術的发展提供经验,最后本文将结合我国当前的焊接技术发展的状态对焊接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探讨,希望可以有效促进焊接技术的快速发展。

【键词】焊接技术;现状;技术发展

引言:

焊接技术的兴起和不断发展,有效推动我国当前经济的发展,也加速了制造业的发展步伐,作为应用广泛的一项技术,当前经济飞速发展的状态下是否会出现窘境,值得我们深思,那么,焊接技术以后该如何发展才能真正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焊接技术与现代科学技术之间结合会推动焊接技术自动化、安全化发展,有效促进经济的发展。

1、我国当前焊接技术的发展现状及特点概述

1.1我国焊接技术的发展现状

在我国现在的经济水平下,人们的生活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们对周围事物的质量、环保等各种问题的条件越来越高,在化工石油钢管道的焊接处理中,也需要不断提高焊接要求,以满足化工石油生产的需要。钢管道的焊接工艺也随着人们的需求和社会发展不断提高、改革,目前已经达到了焊接技术的自动化使用,来适应社会的不断发展,这一技术的发展和提高不单单有效促进了焊接技术的发展步伐,而且另一方面也带动了石油化工的快速发展,并且进一步充分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对焊接中的问题进行处理。当前我国的焊接技术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有了全面、详细的研究。

1.2 我国焊接技术的发展特点

焊接技术是一项综合性较强的现代技术,目前,在石油化工钢管道焊接中已经引入了现代科技,促进了石油化工产业的发展。

目前,焊接技术已经不仅应用于石油化工产业,还广泛应用在家电、海洋工程、机车、特种设备、桥梁、冶金、煤炭、航空航天甚至核能及电站等行业中,在广泛的应用中,显露着我国的现代科学技术,现代技术的发展业不断的促进着焊接技术的发展,进一步推动其他产业的不断发展。

2、焊接方法与工艺

(一) 目前常用的高效焊接方法

2.1气体保护焊

气体保护焊就是利用气体当做电弧的媒介,并对焊接区域和电弧焊用气体来保护,根据焊接材料的不同使用不同的气体作为保护焊的气体,就能够把气体保护焊分为两大种:⑴ 非熔化极(钨极)惰性气体保护焊。⑵熔化极气体保护焊。

2.2 电阻焊

电阻焊是用两电极来把焊件压紧,加以电流,加热电流,将焊件接触面以及焊件临近区域产生的电阻热效应,一直到塑性状态或者融化,然后将焊件之间结合的一种焊接方式,这类焊接方式一般应用与电器电子、航空等行业中。

2.3螺柱焊接

螺柱焊接根据焊接的不同主要分为拉弧式和储能式,这两两个焊接方式有一个最大的共同点就是采用单面焊接的方式。螺柱焊接并不用穿孔的工序,因此采用螺柱焊接的方式焊接的材料既不漏气也不会漏水,也不需要再次对焊接面处理加工,减轻了一定的工序,操作技术性较强。

2.4 磁控焊接

磁控焊接技术是最近几年里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出现的一种高效焊接技术,磁控焊接采用的是对外加磁场进行对焊接的质量的控制。这类焊接技术最大的优势就是投入成本低、效益大、且操作简单,磁控焊接也凭借着缺陷极少的优势在焊接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得到了广泛的使用。

(二)焊接工艺

对不同的焊体、不同的焊接方式有不同的焊接工艺,这里就对石油化工合金钢管道的焊接进行具体分析:

2.2.1 坡口焊接

坡口处的焊接首先要用砂轮机对钢管要打磨,打磨后要用不锈钢丝刷进行清理、着色实验,并且还要用四氯化碳或者丙酮对坡口处在焊接前进行再一次清理。在焊接的过程中必须要保证施错变量小于0.5mm。

2.2.2 焊接的环境要求

焊接的过程要求在在清洁、无风的环境中实施,最好应该搭设装有焊接平台的工棚中进行,且工棚中的环境温度必须要高于5℃。

2.2.3 焊接工艺措施

(1)焊接过程中,要使用99.99%以上纯度的的氩气作为气体保护焊的内保护气体,且必须要保持到第三层焊接。

(2)在坡口处应该采用引弧板来进行工艺的处理。

(3)最大程度上加快焊接速度,尽量使用短弧焊避免横向开会摆动。且处于多层焊的阶段时时,层与层之间的层间温度都不应该高于100℃。

(4)采用氩弧焊,处于打底后,或者是手弧焊的底层焊好后,就应该对焊接口着色打磨,及时清理焊口,仔细检查。

(5)对于石油化工钢管道的焊接一般在焊接前前不需预热,焊接后也不需要热处理。

2.2.4焊后检查

(1)焊接后的每一处焊口都需要进行后期的着色、然后再仔细检查。

(2)检查要根据环缝总数的25%进行X光拍片,严格按照施工要求进行检测。

(3)所有检查均按ASMEB31.3规范的有关要求严格执行。

3、我国焊接技术的发展趋势

目前我国的焊接材料的产量已经处于最高位置,然而在焊接产品的质量方面还与发达国家有一定的距离,在焊接技术的质量方面出现的问题主要有下面几点:①焊接材料的处理过程中缺乏专业的体系和技术,如筛选、检验焊接原材料、处理焊接材料的混合均匀度等。②焊条药皮密实度较差;③在对生产车间的环境治理方面采用敞开式生产方式,而国外采用密闭的方式来进行熔炼焊剂工作,这样就有效控制了焊接的外部环境,降低了外部环境的影响。

因此,在今后焊接技术的发展,要着重对质量提高方面做出一定的研究,培养一定的专业技术人才,扩散焊接知识,利用现代化科学技术,有效促进焊接工艺的发展,提高专业技能。进一步利用新型技术人员,努力研发焊接新方法、设备等一切有利于提高焊接施工技术物件,促进焊接技术自动化发展,为我国焊接技术的发展提供动力,并有效促进制造业的发展,进一步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

4、结束语

焊接技术的快速革新发展,促进可以推动制造业的发展,而且可以有效促进经济的发展。同时还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更多的方便,焊接技术进入数字化、自动化时代,将又一次革新焊接技术的发展浪潮。对于焊接技术的发下,必须要进一步加大研发力度,开发适合现代化发展的新型焊接技术、方法、设备等,进一步促进焊接机械化、安全化、自动化发展,有效提高我国焊接技术,提高在焊接工艺方面的国际地位,有效推动制造行业的发展,促进经济的飞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黄建平,黄永平,肖延江.论我国焊接行业的现状[J].科技与企业,2012,(1).

[2] 李晓延,武传松,李午申.中国焊接制造领域学科发展研究[J].机械工程学报,2012,(6).

[3] 李孟良,王海强.自动焊接技术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2,(25).

[4]魏世金等.浅谈金属材料的焊接工艺[J].石油工程建设,2008(07).

信息技术用于经济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节能环保,是我国建筑业可持续发展的重点;建筑节能设计与施工,是保证整个建筑节能实施的重要过程。在如今能源短缺的形势下,作为当今建筑设计师和建设者,更在建筑节能设计与施工中运用有针对性地举措,以推进建筑节能产业的发展。本文主要从节能举措在建筑设计与施工中的实际运用出发,探讨了建筑设计与施工中的节能举措,并提出搞好建筑节能设计的对策,希望以此推进建筑节能设计与施工的发展,更好的实现能源节约。

关键词:节能设计施工;节能环保;节能探讨

一、前言

随着我国建设项目的持续增多,相应的能源消费也逐年增多,大力倡导建筑节能设计对减少建筑能耗有着关键作用。在建筑节能设计里,应充分考虑自然资源的有效运用,从选址、选材等基本设计工作开始,在施工过程当中采取相应减少节能损耗措施,以防止建筑资源耗费,增强节能环保设计的成效[1]。

在此基础上,本文探讨了建筑节能举措在建筑设计与施工中关键研究价值,强化建筑设计施工与建筑节能举措的探讨,有利于优化当今建筑的长久服务功能,维护建筑材料的节能成效,减少建筑工程造价。

二、建筑设计施工中运用节能举措的关键性

中国虽然有着较为丰富的能源资源,但人口较多,开发利用不科学,能源消耗严重。建筑能耗已成为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

据有关统计,我国90%以上的建筑是高耗能建筑,不仅造成大量的能源消耗,而且造成环境污染和破坏。建筑能耗方面,设计水准作为建筑施工的关键基础,不仅关系工程质量,而且关系建筑的能耗[2]。为了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我们必须在建筑设计里采取相应的节能措施,更好地促進建筑节能设计水准的提高,降低建筑能耗,环境受到的污染减少,能源成本得到降低。

节能是新时代建筑设计的主题,也是我国建筑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发展方向。图1为绿色节能建筑概念图,绿色节能建筑提倡“绿色施工”“环保施工”“节能施工”等概念,对未来的建筑行业有着深远的影响,也侧向说明建筑节能举措在建筑设计及施工的运用有着关键的意义。

三、建筑设计施工的建筑节能举措

(一)地域环境及建筑形体中的节能设计

1. 地域环境

主要体现在建筑环境选址及其合理的建筑规划。建筑的选址需要依照当地的地形、气候、水土质、温度等地域环境因素综合考虑,既要求能有效地适应其不同的气候环境,又可以为建筑节能创造条件,同时不破坏整体生态环境的平衡,真正达到可持续发展。

为了实现与建筑采暖有关的节能设计,必须了解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合理规划建筑供热设施,考虑建筑的保温成效,合理、科学地设计建筑物,运用有效的保温举措,在施工中严格控制节能要求,以增强保温成效。

2. 建筑形体

建筑体量、建筑体型及建筑形体组合、建筑朝向及其日照计算等方面对节能设计施工有很大影响。应避免在建筑过程中违反节能理论,耗用大量电能进行取暖,造成资源的严重耗费[3]。比如对于住宅项目来说,主要朝向为南向采光,可避免东西向日晒的空调耗电;设计良好的南北通透户型,可达到自然通风成效,达到节能的目的。又比如在日照计算中,有效控制体形系数及控制表面面积系数,也可以达到获取更多的日照辐射,降低耗能的成效。

为顺应当今建筑逐步向一体化、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可以在施工中从节能、实用、美观、环保等方面入手,将阳台、屋顶、建筑立面等与自然环境有效地联系起来[4]。对单一建筑形式进行规划设计,运用建筑形式增多建筑物的热效应和照明面积,实现节能成效。

(二)在改善室外绿化环境设计的举措

在建筑设计里,绿化是改善环境、节约能源的有效举措。一般情况下,在改善建筑物的室外绿化环境时,应充分运用植被覆盖举措,实现绿化成效。例如,整個建筑物中大约2/3的室外空间被植被覆盖,这节省更多的热量,增强社区的绿化率,并且在推进能源运用率最大化方面起了关键作用。

(三)房屋建筑节能施工的要求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推进住宅建设项目的快速发展,良好的住房供给对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我们必须科学地关注和掌握节能建筑技术。它分为两个阶段:施工前和施工后。

施工前必须做出科学合理的设计图纸。在施工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施工过程进行合理的操作,建筑节能材料的应用是一个必须考虑的问题。

在住宅施工中,为了满足节能施工的需要,在工程施工实践中,应从外墙,屋面,门窗等部位采取适当措施,提高围护结构的耐热性和密封性,从而达到节约建筑能源的目的。

施工前,施工单位应按照节能要求科学设计施工图纸,制定合理的施工方案,建立有效的质量控制点,严格按照节能施工要求施工。同时,施工单位也要重视对施工人员的培训,提高节能意识,强化施工技术的传递。在购买建筑材料时,材料购买者需要依照节能设计的各项技术指标进行识别和选择,不要购买能耗高的建材,确保采购优质廉价的建筑材料,注重品质,为建筑节能建设做好各种节能指标。

(四)建筑屋面设计的节能举措

作为关键的建筑围护结构,屋面隔热是必不可少的。夏季因为巨大的太阳辐射,屋顶的最高温度可达70℃。冬季作为节能设计建筑的节能设计屋顶,屋顶的热量与三个房间的热量一样大。

建筑屋顶节能的内容主要是保温层的设计和屋面保温材料的精心选择。具体的设计策略如下:

1.在屋面节能设计里,保温层的设计尤为关键

在保温层设计里,保温材料的密度和吸水率不应太大,以尽可能减少建筑屋顶的自重[5]。

2.在选择保温材料时,应尽可能选用高效、节能、环保的新材料

以膨胀珍珠岩为实例,不仅拥有良好的保温成效,而且价格低廉,不污染环境。在建筑屋顶的节能设计里,广泛运用了污染与方便施工相联系的方法。

3.在建筑屋顶节能设计里运用绿色屋顶和充水屋面

绿色屋顶是指在屋顶上种植花草和树木,增强屋面保温成效,增强绿化率,改善城市气候。储水屋顶设计用于储存蓄水层,并始终确保水深约为20厘米,主要运用蒸发冷却机制,以减少屋顶的温度。

(五)建筑墙体设计的节能举措

墙也是建筑围护结构的关键构成部分。节能举措在建筑节能设计里的运用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1.运用高保温成效的材料设计制造单一材料外墙。

2.在墙体中间设计保温材料,形成拥有保温夹层的复合墙体。

3.在外墙内侧粘贴石膏板或石膏。值得注意的是,因为热桥对保温的影响很大,我们的运用范围逐渐被淘汰。

4.外墙外保温设计层,在保护墙体的同时进行外保温[6]。

考虑到这四种节能举措,第四种节能举措的保温成效最好,既能受室外温度变化的影响,又能保护主结构,防止冷、热桥的发生。图2的莆田恒大御景半岛项目的节能设计就运用了这种方法。外墙多用的保温材料包含保温砂浆、聚苯乙烯板、聚氨酯等。

保温砂浆在实际项目中的运用较多,如莆田恒大御景半岛项目,其玻化微珠保温砂浆的运用较多,这与其耐腐蚀强、强度较高、耐磨性好、保温性好、隔热性好、质量轻盈等特点是分不开的;但因为其吸水率高易空鼓的缺点,施工需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1)搅拌的砂浆需在1个小时内使用完毕,不可使用过时灰。

(2)涂抹进行到第2遍时,因为及时性原因,在滴水槽上的分割缝就应直接接入其保温层内。

(3)抹灰控制线可依据保温层厚度要求进行弹出。

(4)面层施工之前,要先等保温层的固化干燥并控制在2个小时之后。

(5)基层墙面的浮灰、油渍等可先用钢丝刷清除,再用软刷清扫。

(6)在界面砂浆干燥固化前,应该使得玻化微珠保温砂浆分数遍成活。

聚氨酯拥有良好的保温成效,但传统的聚氨酯硬质泡沫板难以有效地运用于繁杂外墙。聚氨酯现场发泡喷涂保温材料以其良好的保温成效和防水成效,施工方便,适用于各种繁杂的外墙保温和无缝施工,但它对建筑环境如气温、干燥湿度、风级大小等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喷涂过程中的温度应控制在15℃~35℃之间,这将大大降低胶粘剂基材的附着力,过高的温度会造成不必要的发泡损耗。

外墙遮阳也是墙体保温的主要构成部分,主要用于拥有高热成效要求的墙体。通常在保温层外设计一个支撑钢结构系统,然后在夏季干挂板材,图3建筑施工中的墙体节能设计就是运用这种方法,这是为了防止直接阳光照射在墙面上,而背部流动空气层可以迅速加热以起到良好的遮阳作用。

(六)建筑窗门设计的节能举措

窗门是建筑能耗的一部分,一般占建筑能耗的40%。因此,在保证正常透风、阳光和采光的前提下,应尽量减少窗门的面积,减少窗门的气密性,增强窗门的保温成效,尽可能减少传热损耗,实现节能的目的[7]。

1. 在建筑窗门的设计里多用的节能举措

(1)仔细设计窗门与墙的比例,即窗门与建筑立面面积的比例。一般情况下,北东、西、南的窗门比例不得高于20%、30%和35%。

(2)保护窗门的气密性,尽可能增强气密性,减少冷空气和热损耗的渗透。在正常情况下,建筑外墙的气密性应大于或等于4级,玻璃幕墙的气密性应大于或等于3级。

(3)强化新型环保节能材料的使用,最大程度地减少热量损耗,保证窗门材料的节能环保[8]。关于新材料的运用这一点,图4的南安恒大御景项目综合楼的门窗节能设计就巧妙地运用了很多新材料,是一个值得借鉴的例子。

2. 在施工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

(1)订货前,必须对原料进行质量控制,对材料和性能进行综合检验,对条件进行检验,使用寿命符合要求。

(2)产品加工须在有效期内检验,并须检查其准确性。施工必须严格按照图纸和行业标准进行。零件加工完毕后,应进行5%的抽样检验。每种不少于5件。如其中一件不合格,应重新检查,加倍抽检无误后方可验收。

(3)避免运输和安装后的损坏,玻璃运到施工现场后,应及时放入仓库进行特殊保护。所有材料应运输到施工现场,暂时储存时要保证通风,放在一个不会被雨水淋湿的地方。

(4)塑钢门窗施工严格按照准备工作→测量、放线→确认安装基准→安装门窗框→校正→固定门窗框→土建抹灰收口→安装门窗扇→填充发泡剂→塞海绵棒→门窗外周圈打胶→安装门窗五金件→清理、清洗门窗→检查验收的流程进行。门窗扇安装必须牢固,并应开启灵活、关闭严密,偏差控制在允许范围内。

四.建筑节能设计的改进对策

(一)贯彻建筑节能设计理念

将节能理念引入到设计工作中,最终实现可再生能源的高效运用或能源的循环运用。在我国传统经济发展理念的制约下,建筑项目在设计初期的能耗往往过大,造成大量的能源耗费,有必要强化建筑节能设计,在具体的设计过程中强化各种节能措施的合理运用,推进建筑节能水平的不断提高,避免耗费资源,更好地适应时代的要求。图5的建筑设计里的门窗节能施工,在门窗的设计里巧妙地运用了节能理念。

(二)寻找可替代成效源

积极运用新能源、地热能、风能、太阳能,拥有较高的质量和清洁的新能源。因此,在建筑节能设计的过程中,应积极运用各种新能源,有效减少建筑能耗。太阳能装置可安装在建筑物的屋顶和外墙,可将太阳能转化为热能和电能,可有效地运用于节能建筑的设计。

在建筑设计里,我们还可以充分运用自然透风的原理,建立建筑物的空气循环系统,不仅与自然融为一体,而且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又比如可以采用土地热能取代传统的供热系统。

运用替代能源不仅能有效节约传统建筑能源,减少工程生产成本,而且有效地减少环境污染,保证建筑业的健康发展。在节能建筑中,新能源的研发和建筑的节能设计是主要的发展方向。建筑节能设计的优化要求在节能建筑中创新新能源,推进建筑节能设计与新能源的开发运用。

(三)推广使用环保绿色的生态材料

在建筑业的运营过程中,其运行规律符合节能规律,减少了建筑设计过程中高能耗材料的使用,有效地减少施工后产生的污染物。生态材料的使用不仅可以有效地减少碳排放,减少温室效应,而且可以防止对臭氧层的破坏。在建筑物使用寿命结束后,可以更好地回收运用,增强资源运用效率。更多地使用绿色建筑材料也可以减少居住空间的污染,有利于居民的居住环境。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陶瓷块材、加气混凝土砌块等新材料得到研究和开发。这些新型建筑材料的使用大大增强建筑设计的节能水平。

新技术的运用大大增强建筑水平,如新墙板的施工技术。然而,随着新能源的使用,也存在一些耗费,废弃物也增加了环境负担。在研究和开发新型建筑材料的过程中,既要重视建筑材料的物理成效,又要重视建筑材料的环境特性,强化多方面、多品种的开发。只有这样,才能构建一个和谐、良好的建材市场,才能有效地推进建筑业的发展。

五、结语

综上所述,建筑节能举措探讨对建筑设计有着关键意义。作为新时代的建筑设计师,我们必须充分了解到节能设计施工的关键性,强化在日常工作中的专业知识和技术知识的学习,灵活运用建筑节能举措,最大程度地实现建筑节能。在节能施工中增强能效,减少能耗,为建设新的当今智能建筑奠定坚实基础,最终实现节能减排宏伟目标,为我国可持续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王国勤.建筑施工技术中节能理念的运用与融合[J].建材与装饰, 2019(31):10-11.

[2]赵虹.建筑设计施工技术中节能理念的思考[J].四川建材, 2019,45(10):4-6.

[3]王军.节能技术在房屋建筑施工里的运用[J].科技创新与运用, 2019(23):167-168.

[4]周建兵.房屋建筑工程施工里节能环保技术[J].低碳世界, 2019,9(07):222-223.

[5]江畔,李元秀.綠色可持续发展的装配式建筑节能减排思考[J].城市住宅, 2019,26(06):137-138.

[6]王立刚.建筑装饰设计施工与节能的探讨[J].华夏建筑装饰装修, 2019(05):116.

[7]谢萍.关于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节能工艺标准探究[J].科技风, 2019(13):97.

[8]陈文金.建筑节能在建筑设计施工里的运用[J].城市建筑, 2019,16(11):81-82.

信息技术用于经济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1.玉米概论

玉米属于禾本科植物,又名玉蜀黍、棒子、包谷、六谷和珍珠米等,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北方和西南山区。玉米主要用于食用和饲用,也用于制作乙醇、啤酒、乙醛、醋酸、丙酮、丁醇等。玉米淀粉用于制药和无色透明糖浆,还可用于制作糠乐果、蛋糕、面包、果酱及饮品。穗轴可制糠醛,茎秆可造纸和制作隔音板,还可作饲料,果穗叶可编织手工艺品。

2.玉米产量提升的因素

影响玉米产量的形成因素很多,主要有种子质量、种植方法和田间管理等。

在积温不足,无霜期短的地区,可选用增产潜力大,米质好的晚熟品种,采用地膜覆盖的方式进行播种,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地温,增加积温,使高产优良的玉米品种得以利用,从而达到高产的目的。

玉米是高光效的高产作物,其产量的提高取决于强光和弱呼吸。光的强弱不但影响了玉米的光合强度,也影响了光合产物的运输。采用4∶1间种的栽培方式,是提高玉米产量、改善玉米品质、增加经济收入的一个重要措施。4∶1间种的优点是便于大型玉米联合收获机的收割。还能在不增加种肥及用工投入的前提下,增加化肥的施用量,减少种子的播种量,充分利用边行优势,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

玉米4∶1间种是一项能够充分发挥边际效应,利用边行优势,提高光能和水肥利用率,显著提高玉米产量的栽培技术。在同等水肥的条件下,4∶1间种可比常规种植方法增产36%,适当加大密度可增产50%左右。

4∶1间种设有通风道,有利于通风透光,改善了玉米中后期的生长条件。由于通风道的设立,使田间的风速加快,空气可以直接流通,使空气直接交换。增加了田间二氧化碳的浓度,同时也调节了田间的小气候,使夜间降温速度加快,加大了昼夜温差,降低了呼吸作用,增加了有机物的积累。能够防止玉米倒伏,通风道的养分、水分及肥料也供给了靠通风道玉米的吸收,从而使靠通风道玉米的容重增加了30%左右,百粒重可达45g。4∶1间种,还表现在利用边行优势和光合速率的差异,使边行玉米功能叶的气孔器密度加大,叶肉中多环细胞比例增高,叶绿素含量增多,叶绿体超微结构变复杂,从而提高了光合速率。

3.合理密植

玉米的高产,也表现在群体效应,只有保证足够的株数,才能保证足够的群体数量,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所以,公顷保苗要在5.5~6万株左右。

4.选用优良的胶质粮玉米种子

玉米良品种一定要选用单粒播的胶质粮种子,这对提高玉米产量,增加经济收入也是至关重要的。优良的单粒播胶质粮玉米种子纯度98%,净度99%,发芽率92%为最佳。

优良的玉米种子对病虫害的防治能达到理想效果。经济方面省时、省工、省料,降低成本;在安全方面,种子包衣实施范围小,隐蔽性好,对大气和土壤污染小,不伤害病虫害的天敌,既有利于综合防治,又提高了农药使用的安全性。使种子包衣药效期延长,由于不受日晒、雨淋和高温的影响,可大大提高农药的利用率。

5.整地

整地可以蓄水保墒,提高地温。土壤耕翻后,上松下实,可容纳较多的雨水,起到蓄水保墒的抗旱作用。秋翻整地使土壤中的水、气、热相互协调,有益于微生物的活动,促进了养分的转化,为玉米的苗齐、苗壮提供良好的生长条件。秋翻整地可将土壤表层的有害病、虫及杂草种子埋入地下,使有害的病、虫冻死,杂草出不来,最后变成有机质,增加土壤的通透性。

5.1秋翻整地 待作物收获后,结合施用底肥,用100马力以上的农用拖拉机带七铧犁进行秋翻,并加带合墒器,耕深要在30cm左右,保证土质细碎,待春季土壤化冻层在5cm时进行耙地、施肥、起垄、镇压,以保墒情,大型农用机械马力大,整地效果好。秋季灭茬、旋耕、深松、施肥、起垄、镇压一次完成。

5.2顶浆打垄 在3月中、下旬到4月上旬,当土壤化冻层在10~15cm时,在清除根茬的地块实行3犁成垄,就是在原垄沟先蹚一犁,然后施足底肥,再把原垄破成两半,使原来的垄沟变成垄台,成为新垄,使原来的垄台变成垄沟,随时镇压,确保墒情。

5.3地膜覆盖技术 东部山区、半山区采用地膜覆盖种植的地块,以秋翻整地为宜,没秋翻的,在除净根茬的基础上,及时顶浆打垄(作畦)、镇压,并结合整地施足底肥。垄作的,要打成垄距为66cm,垄面40cm,垄高10cm的垄;畦作的,要作成畦距120cm,畦宽70cm,高10cm,畦沟宽50cm的畦,然后播种覆膜。

6.适时播种

6.1播种时间 为了确保一次播种,一次拿全苗,就要抓住墒情,适时播种,播种时间最好在4月10日开始。适时早播种可以充分利用无霜期,使玉米早出苗,早成熟,早脱水,卖高价,增加收入。

6.2播种方法 常规的播种方法有两种:一是用机械播种;二是人工播种。

目前,最适合单粒播种子的播种机有两种:一是最适用的气吸式精播机,这种精播机对种子没有损伤,精确度高,并且能一次完成开沟、施肥、播种、覆土、镇压等多道工序。种肥隔离好,一般隔离层在10cm以上,不烧种、烧苗,化肥不易挥发,提高化肥的利用率;二是挖勺的精播机,在使用上也很精确,但和气吸式的相比,作业时能提高播种速度,播种的精度和质量不变而挖勺的就不同了,如果播种速度加快,就会出现断种现象。

人工播种已经改变了过去那种刨坑的种植方法,用的是人工播种器,目前,人工播种器有两种。一是滚动式的,二是用手按的,这两种都适合单粒播种用,都是在整地施肥起垄镇压后进行的,一般每人每天可播种玉米5~6亩。

7.施肥

7.1肥料的选用 随着玉米产量的不断提高,生育期不断延长,玉米对肥料的需求也在改变,不同的生育期对氮、磷、钾的吸收量也有所不同。所以,在化肥的选用上一定要用含有氮、磷、钾的复合肥,并且还要做到测土配方施肥。

7.2化肥的施用方法 种玉米在施用化肥时,要做到深施肥和分层施肥,深施肥能防止化肥挥发,提高化肥的利用率,也能使种子和化肥更好地隔离,防止烧种、烧苗,而分层施肥是为了满足玉米在不同时期所需要的养分。有条件的地方可结合有机肥同时施用,这样可增加土壤中的有机质,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达到种地、养地、增产、增收的目的。

7.3合理施用微肥

微肥在玉米生长过程中也是至关重要的,常用的微肥有七种,分别是:锌、硼、镁、钙、硫、铁、锰。

7.3.1缺锌 玉米对锌反应相当敏感,缺锌症状表现是“花白苗”。缺锌的玉米植株矮化,节间缩短,抽雄后发育受阻,果穗缺粒秃尖,严重的整株死亡。

防治:施底肥,用硫酸锌和复合肥及有机肥混合施用;拌种可用少量的水将硫酸锌溶解后均匀喷在种子上;叶面喷施可用0.15%~0.2%的硫酸锌溶液自拔节期喷施2~3次,每隔15天喷施一次。

7.3.2缺硼 玉米缺硼,植株上部叶片变薄,生长发育不良、不抽雄,以致枯萎。

防治:增施有机肥。

7.3.3缺镁 玉米缺镁,叶脉间有淡黄色花纹,严重时植株干枯死亡。

防治:增施有机肥,酸性土壤施用碳酸镁,中性土壤施用硫酸镁,镁肥可和其他肥料混合施用。

7.3.4缺钙 表现为植株矮小,叶尖粘连,呈弯钩状。

防治:增施有机肥,酸性土壤可施用石灰,盐碱土可施用石膏,生育后期可用0.5%氯化钙或硝酸钙进行叶面喷施。

7.3.5缺硫 玉米缺硫和缺氮症状相似,幼叶失绿,随后茎叶变红,植株矮小。

防治:施用氮、磷、钾时要有选择的施用硫胺、硫酸钾和过磷酸钙等含硫的化肥即可。

7.3.6缺铁 玉米缺铁会导致新生叶黄化,叶脉失绿。

防治:增施有机肥,叶面喷施浓度0.5%的硫酸亚铁溶液。若和尿素混用效果会更好,需喷2~3次,间隔5~6天。

7.3.7缺锰 玉米缺锰,首先新叶失绿,后变灰白色、褐色和红色。

防治:经常施用酸性肥料,增施有机肥,用硫酸锰拌种,每亩1~2kg。叶面喷施效果更佳。

8.田间管理

8.1中耕除草 在玉米播种后和出苗前,用除草剂进行封闭式喷施,喷施时最好选在没风天或雨前效果最佳。

8.2虫害防治 虫害有两种:一是地下害虫,现在地下害虫已经基本上得到控制。二是地上害虫,对玉米为害最大的就是玉米螟,防治玉米螟有三种方法:农业防治。处理越冬寄生、降低虫源基数,对主要寄生的秸秆、根茬、穗轴、苞叶等采取烧、铡、沤、封等方法;生物防治。利用赤眼蜂治螟,在玉米螟产卵初盛期放赤眼蜂,最好在玉米螟产卵的初期、中期和盛期分三次进行,效果最佳。用Bt乳剂对 水适量,按说明配制稀释液拌在细沙中,在玉米心叶末期前使用,防治率在80%以上;化学防治。用甲基1605拌砂防治;喷粉防治,用2.5%敌百虫粉、2%硫磷粉剂和2%杀螟松粉剂,按说明配制合适浓度的溶液,于卵孵化盛期进行喷洒,防治初卵幼虫。

信息技术用于经济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随着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初中历史教学也越来越多的融入了多媒体技术,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使得历史教学更加生动形象。本文对多媒体技术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并对其应用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误区进行了分析,希望能够使得多媒体技术能够更好地应用在初中历史教学中。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多媒体;有机结合

前言: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导致很多学生都对历史课程不太重视,历史课程的教学质量得不到提高。随着新课改的进行和全面素质教育的实施,历史课程的教学也越来越得到重视。历史本身就是非常丰富精彩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是鲜活的,多媒体技术可以通过声音、图片、视频和动画等等形式将历史更加形象的呈现在我们面前,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使得历史课程的教学质量得到提高。本文分析了如何更好地多媒体技术应用于初中历史教学中,并对多媒体教学中容易出现的误区进行了分析,希望能够得到避免。

一、多媒体技术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新课改的实施,初中历史教学的课堂模式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通过多媒体教学,可以更加具体地将课本内容呈现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改善历史课堂的教学质量。

首先,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历史教学,使得历史教学更加的生动、形象、直观。在历史课堂上可以将历史地图、文物图片和一些历史纪录片制作成幻灯片进行播放,使得抽象的历史事件变得直观形象,而且可以增加历史教学的趣味性,还可以缩短学生与历史事件的距离,使学生有种身历其境的感觉,更好地对历史事件进行分析。而初中生的分析能力和社会阅历都比较欠缺,多媒体这种比较直观形象的方式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进行思考,从历史中学习古人的智慧,帮助学生人生观的形成,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面对以后的人生。

其次,历史课程的内容繁杂,但是由于课时的安排有限,教师要将杂乱的历史事件清楚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比较困难,也会使学生感到一头雾水。多媒体技术能够将历史事件提前通过时间、人物或者事件线索进行梳理,并对课本上没有的知识进行补充,让学生能够全面的了解历史事件本身。还可以节省课堂上的板书时间。总之,多媒体技术在历史课堂上的应用可以丰富历史课堂的教学内容,使得课堂教学更加流畅,还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提高历史课堂的教学质量和效率。

最后,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可以对历史事件进行情境创设,使学生跨越时间和空间,更加深入地感受历史事件,真实的图片和视频所创设的情境要比传统的课堂上由教师口头描述的情境更具有冲击力,让学生能够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更好地感受历史事件,形成正确的历史观。

二、多媒体技术在初中历史教学应用中的误区

目前越来越多的学校在进行初中历史教学时采取了多媒体技术,但是在应用多媒体技术的时候也不能完全摒弃传统的教学方式,应该将多媒体技术与传统的教学模式有机结合,下面将多媒体技术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经常出现的一些误区进行分析,为教学提供一些意见,希望在以后的教学中能够尽量避免这些误区。

首先,由于多媒体技术的引进和独有的特性,使得很多老师过分的依赖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上完全是多媒体课件在讲课,教师的教学角色被弱化,使得课堂上的沟通变得弱化。同时,由于缺乏教师的教授和课堂之间的沟通,导致学生在课堂上成了一个观赏者和旁观者,参与感不是很强。

其次,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上,教师的制作水平參差不齐。而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对于历史教学的质量有着非常关键的影响作用。有的教师在制作课件时往往就是将课本的内容搬到屏幕上,完全没有吸引力,而有的教师在制作课件时又添加了大量的图片和视频,过分追求课件的华丽,导致学生只记住了课件中的视频,对于历史实践的认识不够深刻。

最后,由于多媒体课件可以承载更多的东西,导致教师在制作课件时过分的加大了知识量,超出了学生的接受范围,导致学生没有办法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接收到所有的知识。而且在课堂上添加过多的知识,也使得学生没有思考的时间,反而成了另外的一种填鸭式教学。

总结:

目前,大多数初中历史教学中都应用了多媒体技术,可以更加有效地展示历史事件,对于历史教学有着一定的帮助。本文分析了多媒体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其能够通过声音、图片和视频等多种形式使得历史教学更加生动形象,同时可以使复杂的历史事件更加清晰化还能够创设出更加生活的历史情境,使学生能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同时还要注意在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中避免出现过分依赖多媒体技术产生的一些不良影响。总之,多媒体技术在初中历史课堂中的应用已经越来越广泛,但是其有优点也有缺点,在应用的过程中要做到扬长避短,使得多媒体技术能够更好地发挥其本身的优点,帮助初中历史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参考文献:

[1]岳文娟.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J].学周刊,2016(08).

[2]王圣军.多媒体技术在初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4(02).

信息技术用于经济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现阶段,农业健康可持续发展需求给植保行业及其从业者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巨大压力。从我国目前农业生产推广和运用绿色植保技术的实际情况来看,仍存在一些问题。即农业生产推广和运用绿色植保技术中存在的整体技术水平偏低问题;农业生产推广和运用绿色植保技术中存在的推广力度不够问题;农业生产推广和运用绿色植保技术中存在的防治方法依然以化学防治为主问题。

关键词:绿色植保;农业生产;推广运用;措施

1、农业绿色植保技术概述

农业生产中绿色植保技术主要是以创建绿色生产环境为核心,提倡通过物理防治、生物控制等生态防治手段,对农作物病虫害问题进行防治,利用绿色植保技术可显著减少农业生产过程中农药用量,不仅有助于减少农药污染,也有助于降低农作物中有害物质残留,特别是随着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推进,绿色植保技术研发速度及资源投入力度获得了显著增长。目前,中国农业绿色植保技术的实践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存在很多不足之处,特别是绿色植保技术的推广应用受宣传推广体系不完善等因素的影响,绿色植保技术的普及和应用范围较为有限,在较为偏远的地区,仍然以化学药剂作为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的主要手段,不仅不利于绿色植保技术的推广应用,还会对农作物品质及生态环境造成较大影响。

2、农业绿色植保技术应用意义

2.1促进农业生产科学化、规范化发展

目前,部分农户为了增加农作物产量及降低病虫害问题对农作物带来的影响,往往会加大化肥、农药用量,一些农户为了提高农作物产量及经济效益,盲目使用生长剂等化学药剂,这些行为不仅会使农作物中残留一定量的有害物质,并对人们的身体健康带来极大危害,还容易扰乱农产品市场。绿色植保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不仅可以有效缓解因化肥农药滥用而引发的农作物安全问题和环境污染问题,还可以从根本上转变农户生产观念,对农业科学化、规范化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2.2有助于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性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及人们经济水平的提升,人们对生活品质有了更高的追求,对农产品质量和安全问题也越来越关注,市场中高品质农产品越发受到人们的青睐。而绿色植保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除了提倡通过综合防治手段代替农药使用,也更加重视对农业生产活动的科学管控,一方面可以为人们提供更加健康、安全的农产品,另一方面还有助于实现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对社会环境的和谐稳定及农业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2.3推动生态农业建设

农业发展一直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随着农业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和破坏愈发严重,特别是在农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生态环境逐渐成为了制约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要想进一步推动中国农业的健康发展,就需平衡好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間的关系,减少农业生产对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和破坏,所以,深入研究植保技术在农业生产及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也成为了现如今生态农业建设和发展的重要课题之一。

3、绿色植保技术在农业生产中推广的有效措施

3.1制定科学、合理的病虫害防治系统,保障农作物的健康生长

通常情况下认为,在绿色植保技术当中,病虫害的防治是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功能主要体现在这两个方面。首先是通过病虫害防治系统,能够进一步完善病虫害产生的数据信息采集,以及病虫害防治的信息采集;其次是在相关数据信息采集的基础上,也能够方便工作人员对此进行分析和研究,从而为绿色植保技术的推广和运用提供有力支持。基于此,相关部门与相关人员也要针对农业生产的病虫害防治工作,要给予高度的重视,促进病虫害防治体系进一步的建立与完善,以此来为绿色植保技术的提供科学的信息指导。同时,也可以结合病虫害的实际情况,做好相应的防护措施,提高病虫害问题的解决效率,确保农作物的健康生长。

3.2加强绿色植保技术的宣传推广力度

加强宣传与推广工作,是推动绿色植保技术普及和应用的有效途径之一,尤其是部分较为偏远落后的地区,当地农户文化水平较低,了解新资讯、新技术及新理念的渠道较少,对新技术及新理念的接受和应用能力也较弱,这就导致绿色植保理念及相关技术难以在当地得到有效应用。而加大绿色植保技术宣传工作的开展,并派遣专业技术人员通过现场演示等方法,为农户讲解植保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手段,有助于提高农户对农业植保技术的理解,帮助农户将植保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活动中。除此之外,相关部门还可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开展专家专题讲座、通过网络进行宣传及派发传单等,从而推动农业植保技术的普及和应用。

3.3优化绿色植保技术的普及工作,提高人们对技术的认识度

农业部门要在农业生产工作不断的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技术推广的宣传工作,丰富信息获取的渠道,让农民认识到绿色植保技术的重要性,并更积极、更主动地投入使用。基于此,农业部门可制定线下宣传与线上宣传相结合的方式来展开推广。线下宣传主要是开展专题讲座,游走宣传以及横幅等。而线上宣传则是通过自媒体、新媒体等方式来展开。多渠道提高宣传推广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当前随着生态环境的恶化,全球气候变暖,包括微生物繁殖生长等问题也在加剧着对农作物生长的负面影响。对此,通过绿色植保技术的应用,便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农民想要提高农作物的产值,提高经济增长,必须要认识到绿色植保技术的优势,加大绿色植保技术的应用力度。同时,还需要科学使用肥料,减少有害物质对农作物的负面影响。既要确保农作物的产量,也要确保农作物的安全。在此基础上,不断推动我国农业产业向着科学化、专业化以及持续化的方向发展。

结语

综上所述,绿色植保技术是我国农业发展至今的必然选择,也是切实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为此,应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进一步提高绿色植保技术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推广应用。为了充分发挥农业植保技术的价值,需根据中国农业生产现状及发展趋势,对绿色植保技术进行研究,从而推动中国农业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辛丽英.绿色植保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推广运用浅析[J].南方农业,2020,14(14):37+39.

[2]宋宝安,JamesN.Seiber,StephenO.Duke,李庆孝.绿色植保创新——挑战与展望[J].Engineering,2020,6(05):5-9.

[3]朱玉娟.新型农药的应用及绿色植保技术探讨[J].农家参谋,2020(07):26.

[4]元学会.绿色植保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推广运用探究[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0(03):53-54.

信息技术用于经济管理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是要建立政府行政管理与社会自我管理和社会自治管理的有效对接、互动互补、多元协商的复合社会治理结构,为此需要理顺社区组织间关系,实现组织结构—功能的内在整合与机制优化。杭州市上城区通过搭建“333+X社区大服务体系”架构,尝试推动社区复合型管理体制创新的实践为我们提供了重要借鉴。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城市社会管理创新需要围绕顶层设计科学化、社会组织“紧密化”、参与主体多元化、社会管理智能化、运行机制长效化等几个方面来推进。

关键词:社会管理创新;社区组织;“上城模式”;复合社会治理结构;多元社会主体

在城市社会管理创新向前推进的实践探索中,如何全面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加强顶层设计,因地制宜、总结经验、深化认识,建立一种国家与社会边界清晰、分工明确、相互合作、共同发展的“强强互补”模式,是基层政府努力的方向所在。具体而言,就是要建立健全政府、市场以及社会组织良性互动、协调互补、合作共治,各类社会资源有效配置、互相补充、彼此促进的规范体系,建设一个社会各领域共同参与建设的社会意义共同体。在这个意义上,加强社会治理,完善共建共治的社会治理结构,推动形成市场主导、政府监督、社会参与的互构、协商、合作格局就成为各项工作的重心所在。

一、城市社区管理方式创新:社会管理创新的重大选择

(一)社区:社会管理从“工作场所”向“居住场所”的重心转移

改革开放后,伴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推进,传统的单位体制走向解体,由国家集中控制和统一分配资源的状况也在逐步改变,导致了组织对国家的依附性、单位成员对单位组织的依附性逐步弱化。单位作为国家——个人中介的结构性关系被打破。单位体制的消解促进了社会组织功能的分化,越来越多的单位将其承担的社会职能剥离出来,导致社会事务重新分解并逐渐回归社会,社区成为承接社会职能的重要载体和新型公共空间。随着社会实体与国家之间行政依附关系以及社会成员与单位间的人身依附关系的逐渐松弛,越来越多的“单位人”向“社会人”转变,社区成为“后单位制”时期市民生活的重要归宿。[1]从“单位”到“社区”的转变,表明社会管理的重心从“工作场所”向“居住场所”转移。这种转变和转移,意味着社会管理的基础单元的转换,意味着社会日常生活的支持网络的转换,意味着社会资源和社会机会配置机制的转换,这是中国社会极其深刻的变化之一。[2]社会管理重心从“单位”到“社区”、从“工作场所”向“居住场所”的转变,是为了适应社会结构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需要,适应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需要,是为了应对社会结构转型和经济体制转轨二者犬牙交叉、既相互推进又彼此摩擦所引发的种种社会问题的需要。[3]

(二)从“亚社区”向现代社区转型:社区组织功能实现的应然趋势

社会转型带来了诸多社会问题,破解城市管理难题的焦点就汇聚到社区上。社会转型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社区作为社会的“微缩景观”,也集中映射了社会转型的若干基本特点,即从传统社区向现代社区转变,体现为社区从封闭性向开放性转变、从同质性向异质性转变、从熟悉性交往关系向陌生人社会转变、从局部性转变扩展到全面性转变等等。

改革开放前居民生活的居住地并未承担社区的角色和功能,有学者将改革开放前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居住地”看作是一种“功能萎缩、发育不全”的“亚社区”。所谓“亚社区”是指中国及其他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在计划经济年代国家管理地区社会(居民居住地)的一种模式,是指社区的内在价值被严重低估、社会角色不清、社会功能萎缩、社会机制发育不良、居民参与度较低、单一行政化了的社区。[4]在这种“亚社区”中,政府主导社区建设和发展的方向,行政权力无处不在,社区自组织发育迟缓,居民的社区参与热情淡薄,社区归属感难以形成。

社会从传统型社会向现代型社会的转型和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是“亚社区”向现代社区转型的客观条件和历史前提。改革开放以后,社区真正成为了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重要战略空间。按照市场经济高效、有序的原则,改变以往行政化体制的弊端,政府部门的职能转向专门化和效率化,同时剥离企事业单位以往所承担的大量的社会职能,实现企事业机构职能的专门化。从这些机构身上剥离出来的各种社会职能,如社会控制、社会保障、社会服务、社会治安、社会福利等,返还给社会和社区,由专业化、职能化的社会机构和相关社区组织承接。至此,社会组织职能和功能的分化和专门化,为社会层面的发育和社区的发育提供了条件,社区也获得了真正意义上服务居民群众的“社会共同体”内涵。

(三)新型社区组织构建的价值呈现

社区作为一个系统化的整体,其有序运行有赖于合理的社区组织结构。社区管理的实质,在价值层面上体现为社会公平正义理念的落实,在制度框架上体现为新型城市基层社会管理体制。其中制度框架是手段、是途径,价值理念则是目标。价值的提升有赖于制度功能的释放。从这个角度来说,社区组织管理作为社区管理的基础,其创新方向反映着社区建设的基本走向。

社区管理有赖于社区组织系统的运作和功能发挥,因此社区管理的过程实质上就是社区组织管理的展开。社区组织管理既可以被静态地理解为社区组织体系的管理框架及结构网络,也可以被动态地理解为社区组织系统内各组织的有机联系、职能分工、功能发挥、互动关系及协作形态。它的动态性表现在,在这个组织系统内,各个组织的角色职能、力量对比及组织间的关系是在不断进行调整变化的,但在总体上还维持一种相对稳定的组织运作格局。社区组织管理的目标是,通过一定的管理手段,达到组织间的规范运转和有机协作,以实现社区稳定和发展的目标。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确立,我国原有的社区组织管理面临着新情况、新问题,街居管理体制严重滞后于社会发展,社区自治组织深陷于“行政化”的泥潭无法自拔,基层民主发展有限,居民参与积极性不高。社会实践的结构性巨变所造成的“去集体化”、“去组织化”趋势[3]构成了社会组织模式的改造和重组,尤其是社区组织管理模式改革和创新的时代背景。社会建设的推进、社会管理体制的改革呼唤着基层社区组织管理的转型。社区组织管理转型指的就是,在社会转型的背景下,传统的社会整合和社会控制方式发生了变化,原有的社区组织在结构和功能上所进行的调整、明确和归位的过程,其中也包括新型社区主体组织的构建及其与其他各社区组织之间的互动协作过程。社区组织的转型包括:组织结构的转型、组织功能的转型、组织互动模式的转型和组织协作方式的转型。社区组织转型的目标就是重新构造社区组织,培育自治、自理机制,改革政府管理体制,转变政府职能,构建政府、市场、社会组织等多方主体互动协作、合作共治,各类社会资源合理配置、优势互补的良性运行格局。

因此,如何实现社区组织的结构优化和制度创新,构建一个运转协调、各组织功能发挥及整体社区组织系统功能发挥最大化的社区组织结构,就成为当前我国经济体制转轨和社会结构转型所面临的一个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它既涉及到政府职能的转变、社会组织管理的创新,还涉及到基层民主发展等方方面面,因而是个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以往对旧有社区组织管理的探讨大多集中在探索社区自治组织如何摆脱行政化、增加自治性这一困境的问题上,强调国家与社会的分离,强调政府职能的转变、行政力量从社会的退出和社区自组织力量的成长。现在我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自治组织的“去行政化”并不是说要完全和政府撇清关系,而是强调组织职能的明确、归位及其与其他部门、机构、社会组织间的合理分工。现代社区的建设与发展,需要建立国家与社会共同发展、协同并进的双向互动关系,需要建立各社区组织各司其职、相互配合、高效运行的社区管理新体制。这不仅体现在社区自治的实现,还体现为社会组织的发展壮大和公民社会的发育成长。因此,对社区组织管理模式的探索实际上也就是对国家与社会关系良性互动、城市社会协调发展道路的有益尝试,完善社区组织结构的改革思路既有利于社区自身的发展,也有利于推进城市管理体制改革,有利于城市社会的进步。

二、“333+X社区大服务体系”:社区复合型管理体制创新的实践

(一)社会复合主体:社会治理新结构

社会复合主体是杭州市基于共建共享“生活品质之城”的目标,首创性地提出的发展思路,是指以推进社会性项目建设、知识创业、事业发展为目的,社会效益与经营运作相统一,由党政界、知识界、行业界、媒体界等不同身份的人员共同参与,“通过人员的相互兼职、项目的有机串联,实现各个主体间的相互关联,形成‘多层架构、网状联结,多界参与、互为支撑,多层运行、优势互补’的组织架构和运作机制”。[5]社会复合主体创新被有的学者称为大城市新型治理结构的“中国模式”,认为社会复合主体事实上是创新了中国城市的治理结构,是从政府的单一治理向多个主体的协作治理和共同治理转变。这种治理结构创新可以在不同领域、不同空间和不同类型的城市事务中体现,目前社会复合主体创新更多用于解决较为复杂的社会性项目和社会性事业。[6]

笔者认为,社会复合主体实质上是一种社会组织管理模式创新,行动主体涉及国家政府、企业、社会组织、个人等,是通过项目合作的方式,形成一个政府、市场、社会组织、社会个体四方协调互补,各类社会资源和社会机会协商配置和有效利用,各组织功能互补、良性互动、协作共治的格局,是社会管理走向善治的探索历程和社会复合治理的实践过程,也是国家与社会之间互动生长和相互型塑的过程。

(二)“333+X社区大服务体系”:社区复合型管理体制实践

基于对社区组织管理现存问题的思考,结合地方工作实践经验,杭州上城区建构并实施了“333+X社区大服务体系”。“333+X”社区服务架构包括:3个主体——政府、社区、社会;3种体系——公共服务、自助互助服务、便民利民服务;3类载体——社区公共服务站、居民议事中心、大管家服务社;X个项目——涉及吃、住、行、游、购、娱、健等与生活密切相关的39个服务项目。通过明确政府、社区、社会各自的责权和功能,建立起一个以政府为导向,由多元主体共同参与,以公共性服务、公益性服务和商业服务为载体所组成的分工明确、立体多元、相互补充、服务居民的大服务网络体系。

1.管理主体三位复合。“333+X社区大服务体系”建构的三方主体——政府、社区、社区其他各类组织功能复合,政府提供公共服务,保障社会公平;社区承接公共服务,提供公益性服务,有效整合资源;社区其他各类组织主要提供商业服务、部分公益服务、志愿服务等,弥补政府和市场失灵,更好地服务居民。并通过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公共服务工作站承接不同的工作内容,形成了以社区党组织为领导核心,社区居委会充分行使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职能,社区公共服务工作站进行社会管理、提供公共服务的社区组织运作机制。

2.管理过程协作互补。复合治理形态的核心,是通过建立三大服务架构,谋求“各个治理主体之间的合作互补”关系,实现“领导、服务、自治”并重,恢复社区发展“综合、不可割裂性”的复合功能。在“333+X社区大服务体系”下,参与社区服务的政府、社区和社区其他各类组织三个主体之间是一种协调合作的关系,政府的行政导向和政策保障将更加契合社区发展的实际需要,社区的各项管理制度和发展目标将更好地兼顾不同发展主体的整合利益,参与社区建设的各种人员和组织在评估机制作用下体现出多样性和专业性,从而形成“主体多元复合、功能融合互补,目标多重统一、结构网络布局、服务多样专业”的城市社区建设新格局。

3.参与主体相互建构。“333+X社区大服务体系”提倡三大管理理念:服务民生为本、管理复合治理、目标普惠福利。在实际操作中,上城区尤其注重通过财政支持、社会资助、费随事转等多元化渠道筹措资金,加大社区创建投入。社区管理呈现“党社共建、居民自治”并举格局,实现党领导下的社区居民自治,培育社区社会组织实现自主服务,一改以往以政府投资为主的资源配置模式,采取政府补贴和社会化运作,鼓励非政府机构投资社区服务,使社区服务资源配置的机制更灵活,形成了政府、社区、社区其他各类组织与社区居民积极的相互建构过程。通过管理体制创新,提升了社区服务水平,为百姓生活提供了便利。

三、讨论:推进城市社会管理创新的对策建议

杭州市上城区关于社会资源共享、部门相互配合、社会广泛参与的“大协作”、“共同治理”的思想,为国内其他城市和地区进一步探索建立社会管理的新体制、新机制、新办法,准确把握社会管理规律、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提供了重要的借鉴。从未来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城市社会管理创新还需要围绕以下几方面的工作持续推进:

(一)顶层设计科学化

“顶层设计”一词本是系统工程的专有名词,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第一次使用,强调要“重视改革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其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又再次强调了“加强改革顶层设计,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顶层设计”是“整体理念”的具体化,社会管理这个社会领域的“大工程”同样需要整体理念贯彻和全局规划统筹。所以,顶层设计的科学化、可操作化和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加强社会管理,既要明确工作方向,进行顶层设计;又要打造工作平台,实现常态治理。总的来说,就是要构建一种合作主义性质的“大格局”,进而在宏观上构建一种均衡的国家与社会关系模式。而顶层设计需要落地实施,于是社区就成为社会管理重心下移、基层社会管理的实施操作单元。事实证明,无数亮丽的基层社会管理经验、社会组织创新实践、社会矛盾化解方式等等都是在社区这块“试验田”里生长出来的。

(二)社会组织“紧密化”

随着政府职能的收缩和国家力量的退却,社会自组织能力在不断成长。各类社会组织承担起从政府职能部门剥离出的微观社会管理职能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在我国的社会管理中,还要继续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发挥他们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中的积极作用,鼓励社会组织管理体制创新,构建起通过市场形成的政府与社会的良性互动结构。在未来发展中,要克服以前社会组织各自为政、散乱无序的状态,通过“城市品牌网群”建设等方式增强组织间的互动、交流与合作,实现组织间的功能互补、资源共融、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良性协作状态,引导社会组织向“有序化”和“紧密化”方向发展,共同为建设“大社会”和服务居民贡献力量。

(三)参与主体多元化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加强社会治理,完善共建共治的社会治理结构,推动形成市场主导、政府监督、多元社会主体参与的互构、协商、合作格局,是社会管理持续推进的基本方向。各基层部门应根据社会发展现状,由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推动社会管理体制创新,推动多元主体参与社会建设、参与社区管理、参与志愿服务。尤其要吸引和扩大社会力量参与社会建设,营造社会参与氛围,强化市民的民主参与意识。从关注群众切身利益需求、情牵民生冷暖的视角出发,根据不同社会群体的利益诉求和关注焦点,拓展社会参与平台、完善社会参与机制、丰富社会参与形式,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能动性,变“要我参与”为“我要参与”。

(四)社会管理智能化

现代化的社会管理要求加强网络建设,提高管理的信息技术含量。在这方面,上城区的经验可以为国内其他城市提供参考。首先,通过“智慧上城”工作有序推进综合智能管理与服务体系的建设,建立管理服务界面双平台:辅助决策系统或区长桌面管理平台——用于提升内部管理水平的科学管理平台,一站式管理服务平台——用于统一对外提供政府管理和公共服务。其次,打造“网上政府”、“网上行政服务中心”,整合建立基础数据平台、开发建设视频会议等应用系统等。依托网上行政服务中心,推出“1(区行政服务中心)+6(街道便民服务中心)+54(社区服务站)+X”的便民服务新模式,方便社会公众通过“外网受理”或就近到各便民服务中心,完成区级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事项的办理。将来可以进一步通过互联网建立促进城市社会管理高效处置和解决机制,向以“需要”为本、服务为本的社会信息服务模式发展,在社会综合服务、城市管理应用处理和业务处置方面进一步发展。并在已有智能管控的基础上,发挥市民监督作用,实现智能管控与市民监督、市民评议相结合。此外,利用新媒体如微博等建立起完善沟通民意的网络平台,发挥其“畅达性、高效性、亲和性”等诸多优势,实现问情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构建官民新型连接方式, (下转第38页)(上接第32页)促进更多关乎民生和民意的问题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

(五)运行机制长效化

着力健全完善制度机制,健全部门协作动态机制,完善考核激励机制,拓宽经费投入机制,保障志愿服务机制。现代社会多发多样的社会问题及社会矛盾的解决通常需要多个部门的参与、合作、组织、联动来实现,可通过“城市管理智能化”项目推进,促进跨部门协作办公流程化、信息共享网络化、部门联动经常化、合作方式制度化。在推进社会志愿服务方面,要深入推进志愿服务社区化、常态化、专业化、可持续开展,进一步完善志愿服务的社会化动员机制,壮大社区志愿者队伍。继续发挥现有的社区志愿者的作用,推行志愿者注册制度,建立志愿者服务激励机制,支持和鼓励工、青、妇、残、老等群团组织的志愿者进入社区开展活动,培养一大批热心于社区建设、在居民中有影响力的社区群众性组织的带头人,壮大社区居民自治和社区建设队伍,为建设和谐社区、和谐社会服务。[7]同时,尝试发挥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作用,在社会志愿服务中加入社会工作相关知识,综合运用个案、小组、社区工作等社会工作方法和社会心理学沟通技巧。

参考文献:

[1]向德平.社区组织行政化:表现、原因及对策分析[J].学海,2006,(3).

[2]郑杭生.破解在陌生人世界中建设和谐社区的难题——从社会学视角看社区建设的一些基本问题[J].学习与实践,2008,(7).

[3]郑杭生,杨敏.和谐社区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以郑州市实地调查为例的河南特色分析[M].党建读物出版社,2008.

[4]徐永祥.社区发展论[M].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

[5]胡征宇.更好社会规则中的社会复合主体——以杭州市构建社会复合主体为例[F].“2008中欧良好社会规制圆桌会议”发言稿,2008-09-22.

[6]毛寿龙,李文钊.杭州市社会复合主体与城市治道变革[EB/OL].人民网,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30178/10740872.html.

[7]李璐.社会转型期城市社区组织管理改革的路径选择[J].理论导刊,2011,(3).

[8][美]L.A·科塞.社会冲突的功能[M].华夏出版社,1989.

[责任编辑:孙 巍]

上一篇:政策调整影响农村经济论文范文下一篇:教学改革大学德育教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