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文化概论论文题目范文

2023-09-24

缅甸文化概论论文题目范文第1篇

【关键词】军事院校 传统文化 专题式

军事院校《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是对学员进行文化素质教育的基础课程,其根本任务是帮助学员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中华民族的文明史和人文精神,掌握中国传统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就,提高学员的人文修养和对文化现象的自主分析判断能力,培养其爱国主义情操和创新先进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充分发挥该课程的作用,必须正视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教学模式转换方面深化改革,以提高该课程的人文内涵和育人效果。作为一名《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的授课教员,笔者认为专题式教学模式的运用,可以明显提高本门课程的教学效果。

一、专题式教学模式概述

(一)专题式教学模式的内涵

专题式教学是指以原有教材为基础,打破原有教材章节体系的限制,按照课程内容的内在思想和逻辑关系,有选择地整合、提炼、优化、充实教学内容,将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成既前后联系又相对独立的系列专题,并根据专题确定教学实施方案,相对集中深入地进行教学的一种教学模式。它突破了传统的按章节体系依序授课的教学模式,矫正了以注入式教学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缺乏对某一专题的强化和知识内在关系的整体把握,导致学员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出现片面性和局限性,不利于学员综合能力培养的弊端,突出了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专题式教学模式的特点

1.教学内容新颖务实,重点突出

专题式教学根据课程体系和实际教学的需要,突破原有教材体系,统筹兼顾,进行结构性改革,通过专题的设计,将某一领域的有关理论和实践问题有机地统一起来,在教学过程中,经过教员与学员共同的全面、系统剖析、探讨,主题更鲜明,难点、重点更突出,加深学员认识,促进教学与实践的结合。

2.在教学方法上更具有多样性

专题式教学模式有利于采取引导式、研讨式、辩论式、案例式、比较式等不同教学法,提高学员的学习兴趣,有效克服“填鸭式”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充分尊重学员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形成师生互动的良好局面,使学员思路更活跃,视野更开阔,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3.充分实现“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采用专题式教学模式,教员在教学实践中不但是组织者、指挥者,而且是参与者,与学员共同对热点话题、问题进行研讨,充分调动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员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同时,在专题式教学模式下,学员通过课后搜集、分析、归纳学习资料,使自己的自学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二、实施专题式教学的背景

目前军校《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教以传统教学模式为主,教学效果差强人意,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和教学实践,笔者认为这门课程的讲授适合采用专题式教学模式。军校《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传统教学模式主要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一)教材选用混乱,教学内容驳杂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内容广泛,涵盖思想、宗教、教育、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科技、服饰、饮食、和民俗等领域,目前出版的针对高校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教材可谓汗牛充栋,但基本上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中国古代思想史或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史为主体,阐释中国文化的形成、发展、演进,分析历史进程中的社会变革、风云人物和著名事件等对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和变异的影响,理论性、专业性较强,内容偏深,份量过重,导致教员在课堂上讲授的内容往往晦涩难懂,学员难以承受;另一类是以普及中国传统文化知识为主,这类教材一般从中国历史分段、地理概貌讲起,导出中国文明的发展,然后分哲学思想、艺术、教育、科技、民俗等类型进行分述,因为内容繁杂,所以教员或者是浮光掠影、面面俱到地进行蜻蜓点水式的讲授,要么是片面、单薄地截取内容,对学员而言真正内化于心的知识并不多。

(二)教学方法单一,学员兴趣索然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涉及的了解性、知识性的内容繁杂,传统的教学内容或偏重“史”,或偏重“论”,或偏重哲学思想,而且传统的教学模式还停留在以理论教学为主、教员“满堂灌”的层面上,这样一来,枯燥、抽象的讲解往往让学员昏昏欲睡,课堂成为了教员的个人表演秀场,没有令学员激动的实践环节,缺乏教员和学员激烈交锋的互动场面,教学氛围沉闷,势必影响教学效果,难以达到教学育人目标。

(三)师资力量薄弱,教学水平有待提高

中国传统文化跨文越理,纵横交错,教员因为自身专业及能力所限,在教学过程中势必产生此生彼熟,甚至现炒现卖,穷于应付的现象,以致形成了教员原有的单一的知识结构与课程庞大的知识体系之间的矛盾。

三、实施专题式教学的意义

(一)优化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包罗万象,教员在教学过程中不可能面面俱到地一一讲授,应该本着“择优务实”的原则,科学合理地对教学内容进行取舍,重点选择有利于培养学员任职能力、学员感兴趣、对当今社会发展富有借鉴意义的内容,设置为集知识性、趣味性、哲理性于一体的专题系列,使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有代表性、最富有中华民族精神的内容得到突出体现,使讲授的知识系统化、规范化,强化人文精神对学员的感染。

例如我院本门课程建设团队经过反复调研探讨,制定了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的发生机制、中国传统思想、中国传统艺术、中国传统教育与科技、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中外文化交流六大模块的专题体系,通过考察中国文化生成演化的环境,阐释儒、释、道对中国文化的深远影响,分析中国文化的表现形式,最后归结到世界格局中的中国文化和对新世纪中国文化的展望,结构清晰,各专题既独立成章,整体上又颇成体系,前后呼应,相得益彰。教学实践证明,这种教学体例与内容安排既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和特征作出了较为全面系统的概括和总结,又比较切合学员的求知需求,教学效果良好。

(二)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员积极性

专题式教学模式的实施,为改革传统“一言堂”教学法提供了平台,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实现讲授法、研讨法、比较法、情景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的融通创新。讲授法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教员为知识传授主体,讲授要求概念清楚、条理清晰,逻辑性强,教学内容既要系统全面,又要突出重难点,语言要求精准生动,另外,还要求寓启发于讲授之中;研讨法,则是从“以教员为中心”转向“师生合作”,强调学员的主体性,尊重学员的主体地位,注重师生交流,在课堂上既要给予学员话语权,允许学员在课堂上随时质疑,鼓励发表独创性的见解,肯定学员的积极参与态度,以激发学员兴趣,达到教学相长的教育效果,又要加强引导,掌控讨论方向,做到有的放矢,能够及时归纳总结,切实提高本门课程的教育意义。另一方面,教员课前提出讨论任务,分好讨论小组,指定组长,在组长的安排带动下,各小组分别搜集材料,组织讨论,写发言稿,制作多媒体课件,课堂上各派一名组员汇报发言,听完一位学员发言后,先让其他组的学员提问,本组学员予以回答,然后教员作出点评。随后下一组学员代表发言,照此进行下去,旨在培养学员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演说辩论能力;比较法,主要是通过对相关内容的比较讲授,使学员在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和知识体系的基础上,理解其区别于西方文化的特点,从而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真正了解;情景法,主要是课堂上为了避免纯理论的枯燥乏味,可以举些生动的、现实的例子,寓教于乐,使学员在审美中愉悦心灵,锤炼心智。

(三)教员交叉授课,效果事半功倍

按传统的教学模式,一名教员独立担任一个班次的授课任务,意味着一个人要精通哲学、伦理、科技、美学、文学、艺术、民俗等多个领域的知识,应该说,对中国传统文化几个领域有精深造诣的不乏其人,但对中国传统文化各个领域、层面都有深入研究的实属罕见,目前的实际状况是,担任军校《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的多是中文或政治教员,单一的知识结构与本门课程多学科交融的特点产生了不小的冲突,导致不同的教员因自身知识结构的不同,对本门课程讲授的重点就不同,往往对自己精通的环节大加发挥,而对自己知识储备较弱的部分则一掠而过,影响了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虽然通过培训、交流、集体备课以及自学等方法可以完善教员的知识结构,提高教员的理论素养,实现每名任课教员都能够驾驭本门课程的目标,但这需要一个过程,决不是一蹴而就的。鉴于目前任课教员知识结构的状况,可以利用专题式教学法的实施,采取教员交叉授课的方式,来提高教学水平。即授课教员组合为多元化人才团队,不同的教学专题由擅长相应内容的教员讲授,例如中国传统思想这一专题,由哲学专业的教员讲授;中国传统艺术这一专题,由相对擅长这些内容知识的教员讲授等等,这样的分工协作,使得优势互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但必须引起注意的是,较少课时内的频繁更换授课教员,教学方法、教学风格的差异往往容易造成学员眼花缭乱、思维断裂的难以适应感,不利于学员对中国传统文化整体性、统一性形成清晰的认识,从而影响了教学效果。为了避免这一现象的产生,可以采取优势组合的方式,即一位教员选择两三个专题作为自己的专攻方向,这样一个班次的授课任务由两三位教员共同承担,这种“互助组”式的教员配备,既摆脱了因教员更替频率快而造成授课内容产生断裂感的弊端,又可以使教员有针对性地对自己所担专题的难点和重点进行深入探究,从而可以从容顺利地进行教学。这种授课方式效果颇佳,富有借鉴意义。

(四)有利于开展“主课堂+第二课堂+网上课堂+社会课堂”的四堂联动

专题式教学模式的实施,优化了教学内容,减轻了学员在课堂上的疲惫感和焦躁感,为实现“主课堂+第二课堂+网上课堂+社会课堂”的四堂联动教学方式提供了有利条件。主课堂基本采用研讨、启发等教学方法和手段;第二课堂依托国学等俱乐部举行演讲、诗歌朗诵、礼仪大赛、人文知识竞赛等活动,调动学员的课后学习实践积极性;网上课堂主要是根据教学专题择优搜集一些课本和讲义之外的优质教学资源,包括音像、书籍、评论文章等上传到校园网络平台,指导学员课后时间自学;社会课堂就是布置学员利用节假日到家乡或驻地观察当地的建筑、饮食、服饰、礼仪等领域保留下来的传统和地方特色,让学员以小论文的形式概括总结出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

当前,在军事教育转型的背景下,根据教材逐章逐节按部就班讲授的传统教学模式已不适合军校培养目标的要求,因此,对科学高效的教学模式的探索和创新显得尤为重要,专题式教学模式的实施,将过去面面俱到、平均用力转化为关键处点拨、梳理,避免了简单知识的不必要重复,增加了知识信息的有效性,完善和深化了学员的知识体系,提高了学员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介永强.关于中国文化史教学的一些思考.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7, 06

[2]叶岗.中国文化概论课程的体系和重点探讨.台州学院学报,2004, 12

作者简介:

周云芳,1966年12月生,山东文登人,文学硕士。现为装甲兵工程学院军政部人文室讲师,研究方向:古代文学、传统文化。出版《西学东渐与东学西渐》、《不得不爱读诗经》、《正说中国帝王》等专著12部,发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树立新型素质教育观》、《哈军工精神对高等教育的启示》、《军队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新探》、《镜像中的世界:西学东渐多于东学西渐》、《关于培养新型高素质军事人才的思考》等论文20多篇,参编《汉语修养与写作实践》、《大学语文》等著作教材10部。

缅甸文化概论论文题目范文第2篇

[关键词] 企业文化 管理范式 软科学

一、范式及管理范式

所谓范式,是由科学哲学家库恩提出的,原本用来指自然科学发展过程中,科学共同体所共同遵守的世界观和行为方式。这个概念同样可以适用于管理科学领域,用来概括管理行为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的总体特征。

当前管理学界对范式概念的沿用可谓五花八门,诸如“公共管理范式”、“知识管理范式”,等等。但至今尚无人对管理范式这一概念的内涵做出明确界定。西方管理学者Drucker在《巨变时代的管理》一书中提出,假设之于企业管理的重要性甚于其对于自然科学的重要性,并据此提出了新管理范式框架所需要的七个基本假设。但是我们认为,适用于自然科学研究范式的假设并不能适用于社会人文科学的研究,社会历史条件根本不具备自然物质运动的可假设性。而采用社会条件来界定管理范式,较为合理。

我们认为,管理范式至少包括以下条件要素及其结构:

1.管理关系的本质

管理关系最终由宏观社会关系所制约,要体现社会关系的变化,因此,社会关系是决定管理关系本质的因素,也是决定管理范式变革的最终动因。

2.管理系统的技术

管理过程中所使用的科学技术手段,是除了社会关系之外对管理范式变革起着决定影响的一大物质要素。管理系统的技术手段,决定着管理过程的科学性,比如历史上产生的科学管理范式,至今还受到管理者的重视和吹捧。科学技术的应用在管理效率中的地位固然不可低估,但是管理实践中过分依赖物质手段,却会造成对人性的严重桎梏,从而最终导致管理效能的低下。

3.管理过程的人性

管理过程的人性观,决定着管理过程的艺术性。因为管理关系本质上属于一种社会关系,没有人的参与和掌控,再先进的技术都是死的。如果说科学技术手段是硬科学,那么以心理学为代表的人学,则是必须在管理过程中予以充分重视的软科学。如何看待和处理与物对象不一样的人对象,将直接关系着组织运行的效果。管理过程中是否重视被管理者的心理特征,是否按心理规律对待人,已经成为衡量管理范式优越性的一个重要标准。

上述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共同构成完整的管理范式系统。管理范式中科学技术发展及应用的水平,制约着人性和管理关系,而人性和管理关系反过来影响物质因素应用与发挥水平。管理范式的变革,取决于管理关系的变化,受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限制。而各要素的发展促成管理范式的革新,一旦社会关系出现较大变革,科学技术手段产生飞跃,人性观发生变化,新的管理范式必然从旧的范式中脱胎而生。人类历史上的管理范式,经历了自然管理、野蛮管理、经验管理、科學管理和人本管理几个阶段,现在向文化管理范式迈进。

二、文化管理范式的条件与结构

1.文化管理范式形成的社会文化条件

首先是如火如荼的全球化背景。管理活动必须具备全球化视野,必须正视和解决跨文化管理的新课题。其次是产业结构的调整与转变。世界教育事业的普及与发展,使大量具有较高知识文化素质的人力资源得以产生,由此所决定的管理关系出现新的特点,即管理关系的相对平等性和管理过程的双向互动性。组织成员的自主性特征和发展性需要比过去任何时候都要突出。再次是科学知识对人类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力。以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为基础,加上新近提出的突变论、协同论和耗散结构论,推动着号称为第四次科技革命的进程。一系列新技术彻底改变了人们的存在和交往方式,打破了人们惯有的思维定势,也在改变着管理关系。

2.文化管理范式的结构

在传统的管理系统中,人力、资本和技术是生产要素,现在,知识和在生产中的地位与作用,远远超过了传统要素的作用,在管理中的重要性更加突出。其中,知识代表了人类可以利用的所有精神形态的文明成果,是核心要素,最终体现为组织成员的素质,为实现整合物态要素和人本要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信息对于处于激烈竞争环境中的组织非常重要,决定着组织与环境之间是否能够进行及时充分的交流。这种交流是维持组织活力的基础要素,系统正是通过获取、传递、加工与处理信息而实现其有目的的运动的。其余的人力、资本和技术则为传统的条件要素。

围绕着上述要素,组织管理结成了物质的流动系统,信息的沟通系统和知识的学习系统。流通系统涉及组织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沟通系统涉及组织与外界的信息交换,学习系统涉及组织自身的知识更新。就企业管理而言,管理者必须精心构建生产销售系统、传播沟通系统和学习开发系统三大系统。

3.文化管理的特征

文化管理是一种战略性管理。在文化管理过程中,要求实现各要素和各子系统的有机协调,管理过程的有序高效,管理决策的严密科学。组织行为目标是长期的战略性目标而非短期的投机行为目标。战略性行为,是成功的文化管理的基础。

文化管理是一种伦理性管理。以人为本,激发人的创造力,是文化管理的核心理念。人的创造性需要,必须在满足人的基本需要基础上,从价值与精神追求的目标中得到满足。动不动以解雇或者“有的是人”相威胁,除了充分暴露资本及其管理者天生的傲慢与无知之外,不会产生任何效益。此外,当今世界的企业组织与外部环境的依赖关系比过去任何时代都要紧密,履行相应的社会责任也成为了组织发展的重要条件。所有这些内外管理中的伦理性要求,是成功的文化管理的精髓。

文化管理是一种学习性管理。知识和信息在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比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硬科学在激烈竞争的条件下,对企业而言已经不是制胜之策。而诸如公共关系学、组织形象学、应用心理学、传播学等软科学,却能使组织焕发活力。这些科学知识只能通过广泛深入的学习才能获得生命力,才能转化为组织的生产力。因此,建立一个学习型组织,以适应组织环境的快速变化,是成功的文化管理的核心。

参考文献:

[1]刘光明:企业文化.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年5月第四版:3~4

[2]胡美琴 骆守俭:企业活力,2007年第1期:82~83

缅甸文化概论论文题目范文第3篇

2、高名凯、石安石《语言学概论》研究

3、语言学概论课程思政元素资源包建设探索

4、英汉隐喻认知对比研究及教学应用

5、基于MOOC的SPOC教学实证研究及教学反思

6、生态语言学的新展望:从绿色语法到生态语法

7、英语语言学理论知识对中小学英语教师教学的重要性

8、《英语语言学概论》句法(Syntax)课堂教学“任务”的设计

9、初中英语拓展性课程开发初探

10、基于SIOP的英语语言学概论课程教学设计与效果分析

11、英语儿歌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12、语言学概论课程中研究性学习原则的实施与教学模式

13、浅探语言学概论“金课”的建设方法

14、《经义述闻》特殊音近材料与同族词系联

15、认知语言学理论对英语教学的应用研究

16、论“上”的空间和隐喻认知

17、探讨“语言学概论”课程的现状和教学改革

18、应用型高校汉语言类课程协调式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19、高职英语教学中教师文化身份的体现

20、《国标》背景下英语专业语言学课程体系建设与培养模式探索

21、从“行动研究”到“行动教育”

22、基于认知语言学的职业学校英语词汇教学探索

23、浅谈对外汉语专业的就业形势

24、对汉语词类划分标准的再思考

25、应用型本科院校汉语国际教育本科生培养方案探析

26、甘肃高校外语学科与专业建设现状与思考

27、试论在“语言学概论”课程中适当引入语言类型学知识

28、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汉语应用

29、英语词汇学教材的选用与教学反思

30、中国外语教学与研究70年的回顾与反思

31、汉语与英语修饰语序对比分析张

32、认知图式在语篇中对词块记忆的促进作用

33、语言学概论教材建设的回顾与新探

34、高职会展英语教材编写应遵循的理论依据与实践策略

35、从ESP视角谈新闻英语的特点

36、略谈初中生汉语语法学习现状与改进对策

37、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双语教学问题探索

38、从英汉词义对比的角度谈大学英语课堂中词汇的教学

39、关于英语语言学教程的现状分析及几点建议

40、合作原则的违反与会话含义的产生

41、对中文专业《语言学概论》课程双语教学的思考

42、高中英语评判性阅读中的问题设计

43、论《荷塘月色》朱纯深译本的汉语本位

44、浅谈认知语言学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运用

45、基于隐喻认知理论的航空英语教学探究

46、基于语料的启发式教学模式在《语言学概论》中的运用

47、英语语言学的发展研究

48、理工院校英语专业办学定位与课程设置研究

49、浅析公示语英译中的语用失误

缅甸文化概论论文题目范文第4篇

缅甸文化概论论文题目范文第5篇

2、关于学生学籍管理系统课程设计研究

3、面向数据工程师培养的软件工程专业课程群建设

4、面向计算机硬件系列核心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

5、“数据库原理及应用”教学中的项目教学法

6、微电子技术发展的新领域

7、《地质地理野外实习》中存在的问题与持续改进

8、测绘类国家一流专业课程思政育人机制建设研究

9、海洋信息技术人才培养思考

10、“计算机组成原理”教学探讨

11、提高网络与信息安全编程能力的实践探索

12、高校计算机专业“DIY”特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13、选专业,不要被表面所迷惑

14、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层次化关节点课程体系研究与实践

15、谈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学的基本要求

16、西藏信息技术多层次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究与实践

17、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核心课程教学思考与探索

18、以立德树人为中心的专业思政培养体系构建的探索

19、钱学森先生的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

20、独立学院计算机专业核心课程教学改革探究

21、浅析哈贝马斯的科技观及其现实意义

22、新工科背景下遥感原理与应用课程建设方案探讨

23、研究为先,精品为基,提高计算机教材质量

24、物联网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探索

25、具有行业和地方特色的计算机专业 CDIO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26、谈我校增设“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设想与措施

27、《微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体系研究与设计

28、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测绘学概论教学改革探讨

29、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探索

30、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

31、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32、中专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研究

33、地方工科院校“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控制类课程教学的探讨

34、论高职课程中科学、技术、人文的融合

35、各专业信息安全技术知识点与教学方法探讨

36、脑与认知科学基础课程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式探索

37、面向过程思维的独立学院专业教研室建设探究

38、基于学生差异的课程改革实践

39、浅谈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导论课程

40、中外教育家评介(连载)

41、GIS助力打造美好智慧城市

42、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生科学研究素养培养体系的探索和实践

43、信息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建设与实践

44、选准行业,重点研究,提升专业建设内涵与品质

45、中职电子与信息技术高效教学实践

46、计算机专业图形图像与多媒体类课程教学研究

47、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卓越课程行动计划实践

48、职业技术院校计算机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探讨与实践

49、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缅甸文化概论论文题目范文第6篇

关键词:农村传统文化产业 ;发展;对策

文化创作生产在十七届六中全会中明确指出,是直接作用于精神领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繁荣的必经之路,也是繁荣发展的关键。因此,要不断激发文化生产活力,将文化产品质量提到更高一层,这样才能够顺应当前时代的发展趋势。目前新农村不断地建设,社会结构也不断进行转变,传统的农村文化产业拥有浓厚的文化底蕴,拥有无限开发的潜力和市场前景。而农村传统文化产业的发展,对农村建设也有进一步的推进,对传统文化的构建、传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了顺应新的发展要求,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就必须对农村传统文化产业充分研究和掌握其中的发展规律,并进行有效指导。

1农村传统产业的概念

新时代的朝阳产业就是发展文化产业,因其具有投入少、产出高和可持续发展等优点。国内文化产业发展时间虽然长,但其发展速度却非常快。各地都希望通过发展文化产业带动经济增长,大力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模式。农村传统文化是通过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为背景,是农民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之中逐渐累积的思维、认知和价值观等结构。农村传统文化产业主要指在农村发展过程中,按照一定的经济基础和标准,进行生产、加工等一系列的活动和过程。农村文化事业、农村文化产业发展都在农村传统文化建设之内。农村传统文化产业对农村文化事业具有加强作用,能够促进对传统优秀农村文化的传承,有效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和繁荣农村经济。

2 目前我国农村传统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对文化产业的认识不高,创意不足

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阻碍就是部分传统的文化观念和现代产业发展之间存在强烈的矛盾。受到“重儒轻商”的中国式传统思想影响,部分人对文化产业追求的利益最大化不能够接受,认为文化不能沦为商品,觉得发展文化产业就是对文化的破坏,人们对文化产品消费力受到极大的影响,不利于整个文化产业的前景发展。当前学界和业界都不能对怎样发展文化产业给出有说服力的答案,还有部分人的目光停留不前,认为文化产业就是第一、二产业,没有意识到文化产业其中的特殊和价值。此外,我国目前农村传统文化产业发展缺少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普遍创意不足,没有真正掌握到“文化创意”的核心。

2.2 结构性矛盾突出,缺乏内生动力

农村传统文化产业范围覆盖比较广泛,既有第二产业中的工业制造,又包含有第三产业中的文化服务行业等。按照制造行业的角度而言,文化产业对于占有比重高达60%的重工业而言,其规模和生产设备都是非常小的。

2.3 管理薄弱,服务不到位

对于农村传统的文化产业发展而言,重视程度不够,管理机构不完善。部分地方虽然设有管理机构,但是由于人员配备不足、素质低以及管理方法落后,造成服务不到位。管理文化产业和文化市场没有按照市场经济的模式要求进行,甚至缺少必要的制度保障,导致农村传统文化产业不能实现健康发展。

3 加快农村传统文化产业发展的措施

3.1 在政策上大力扶植,促进农村传统文化产业迅速发展

要想发展好农村传统文化产业,就必须要借鉴城市文化产业发展方法,需要政府对农村传统文化产业以及城市文化产业统筹发展,充分展现自身优势,以利于两者协调发展。

3.2 完善农村传统文化产业发展政策

有关部门要对农村传统文化产业发展规划进行探究,明确农村传统文化产业建设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发展策略以及发展机制,要充分结合该区域文化生产的实际情况、资源以及拓展空间,致力于促进和城市文化产业间的要素流通和优势互补,从而实现对传统文化产业发展的完善。

3.3 加强文化设施建设,满足农民文化需求

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是推进新农村传统文化产业建设的必要条件。农村文化设施建设主要体现在例如文化站、街道、文化室、体育健身工程等。政府要逐渐完善该区域文化设施,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维护,做好乡镇的文化互动场所工作,激发农民群众的热情,充分发挥服务功能和加大对农村传統文化产业建设的投入。

3.4 培养农村文化建设人才

发掘和培养农村文化建设人才,对农村传统文化产业的发展是不可或缺。对于已有产业既要巩固,又要增加其生命力和竞争力,而且还要根据实际情况发掘人才。除此之外,要加大宣传力度,吸引更多的高素质人才投入到农村传统文化产业发展之中。管理机构也要建立一套高效的人才机制,有计划、有组织地吸引、挖掘、培训人才,使高素质人才从内心里想留在农村,为文化产业的建设做贡献。

4 结语

综上所述,发展农村传统文化产业的道路仍然任重而道远,需要国家政策的支持、科学的管理和文化产业人才的支撑。需要对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究和分析,切实贯彻有效的发展方法,保证我国农村传统文化产业能够不断发展前行。

参考文献

[1]罗婧.中国当前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J].山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

[2]王成强,毕西娟,刘兆莹.我国农村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电子测试,2016.

作者简介:徐静,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农村公共管理。

上一篇:有关气候变化的论文题目范文下一篇:大学生性别比差异论文题目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