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法与劳动保障范文

2024-09-02

劳动法与劳动保障范文第1篇

2、退休人员就业致残,能否享受工伤待遇?

3、劳动关系建立时间探析

4、平等权视域下非标准劳动关系的法律规制

5、简述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对策

6、经济全球化对我国劳动关系的影响及对策

7、“买断工龄”的法律规制探讨

8、和谐社会下的劳动合同法

9、事实劳动关系的法律保护

10、浅论完善劳动关系的法律调整

11、境内涉外劳动关系的法律规定及适用研究

12、黄河:适时健全法律保障

13、劳动关系不同类型之法律适用问题探讨

14、大学生校外兼职若干法律问题探微

15、劳动法与劳动伦理的调整机制及其相互关系

16、我国劳动关系的界定标准探析

17、本期话题:2008,事实劳动关系“终结号”首航

18、劳动关系认定的疑难问题研讨

19、网约车司机在集体劳动法的身份定位

20、试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劳动法》

21、浅谈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实现途径

22、小议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23、浅析新劳动法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

24、劳务关系VS劳动关系

25、这四类劳动者不受劳动法保护

26、后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的双重劳动关系界定

27、后疫情时代新业态从业者劳动权益保障的 困境与化解

28、新《劳动合同法》有关事实劳动关系规定的现实意义

29、探究劳动法的基本理论及其立法完善

30、从劳务派遣特点看大学生就业难之因

31、基于劳动法的大学生兼职行为保护浅析

32、试述劳动关系与劳务关系的联系和区别

33、用劳动法的羽翼保护校外兼职学生

34、中国劳动关系转型与劳动法治重点

35、论“劳动关系确认标准”

36、点评2005年十大劳动争议案件(下)

37、论事实劳动法律关系及其认定标准

38、人工智能失业:社会化挑战与法律应对

39、这一案件该定何种法律关系

40、用人单位义务:责任范围与立法逻辑

41、试论我国事实劳动关系法律保护

42、退休人员再就业用工关系的性质

43、基于不同学科和国际比较视角看我国劳务派遣制度的完善

44、人工智能时代劳动法立法范式的转型

45、论劳务派遣中的劳动关系

46、我和《劳动法》,不觉风雨20年

47、对事实劳动关系和劳务关系的辨析

48、平台经济下灵活就业者的权益保障

49、论我国超龄劳动关系的认定

劳动法与劳动保障范文第2篇

劳动法和和谐员工关系管理实务

【课程背景】

你是否有以下问题: ˙ 靠薪留人还是靠情留人?

˙ 高压管理还是靠人际关系管理技能来保持企业的高速和稳定的发展? ˙ 企业规章制度的适用范围? ˙ 企业有没有罚款权?

˙ 如何敏锐地发现人员管理上的缺陷、防患于未然?

˙ 怎样才能突破交流的心理屏障,实现有效的全方位的双向沟通? 。。。。。。

员工关系管理并不等同于“劳动关系”,作为人力资源系统中重要构成的员工关系管理,在现代新形势社会环境下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刚性的企业规章制度建设,主要涉及员工关系管理的物质层面;二是柔性的企业文化建设,主要涉及员工关系管理的精神层面。这就要求企业在物质层面上要建立并完善与员工关系紧密相关的规章制度,充分发挥其在员工关系管理上的规范功能;在精神层面上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有效处理心理契约矛盾,充分发挥其在员工关系管理上的引导功能,凝聚人心。两者双管齐下,使得企业与员工之间建立起和谐融洽的关系,提高组织凝聚力和员工忠诚度,进而实现组织的目标与愿景。

本课程旨在帮助每个管理人员提高自身管理素质、提高员工关系管理相关的意识和技巧,了解当前本公司、本部门和本人对内、对外人际关系的处理方面存在的不足或误区,从而成为企业赢得人才、稳定人才的致胜法宝。

【课程收益】

1. 理解领悟员工关系管理的12个重要职能; 2. 学习劳动法规对于员工关系的注意事项; 3. 建立员工关系管理方面的诊断、评估及改进体系; 4. 正确处理企业内部发生的员工关系矛盾、管理危机; 5. 在实际工作中,换位思考,有效改善员工人际关系;

陈琦老师人力资源管理课程

【学员对象】

企业HR总监、中高层管理人员、部门经理、人力资源经理、人事主管

【授课方式】

针对性讲解,精彩个案分析,方法指导,学员实务演练,思考题和测验,互动问答

【授课天数】

6小时/天

【授课导师】

人力资源管理导师——陈

【课程内容】

导言

 一段《视频》导入员工关系管理情境  我国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及思考  员工关系不良表象  和谐员工关系的好处  优秀企业的共同特征

主题一:员工关系管理职能——“十二”大重要职能

一、劳动合同及劳动争议

1、试用期内解约

 案例:试用期内外解约争议案

2、就业协议与劳动合同

 案例:毕业生就业协议违约案

3、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 案例:固定期限合同期满须付经济补偿

续订注意点

4、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 案例:解除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赔偿案

防险技巧

陈琦老师人力资源管理课程

二、招聘录用

1、试用期管理

 案例1:增加试用期次数无效案  案例2:试用期内外社保“真空期”

2、新员工入职管理

 案例:入职后发现已怀孕女工案

应对措施及防险技巧

三、薪酬待遇

 案例:门卫主张要加班工资,“睡班”时间可予折算

应对措施及防险技巧

四、绩效管理

1、规章制度

 案例:规章制度未公示无效职工获赔  案例:拒绝加班并非违反规章制度

规章制度流程及要求(合法、民主、公示)

2、员工末位淘汰

案例:末位淘汰解除劳动合同违法

3、企业罚款权

 研讨:企业有没有罚款权 应对措施及防险技巧

五、离职管理

1、劳动合同终止

 案例:员工享有辞职权,企业无须支付经济补偿金

2、劳动合同解除

 案例:员工阻碍生产,企业有权解除劳动合同

劳动合同解除注意点

陈琦老师人力资源管理课程

3、劳动合同中止

 案例:员工应征入伍

3、企业裁员、减员  案例:《视频》讨论

裁员、减员程序

六、奖惩管理

 分享:斯金纳鸽子实验  奖惩的选择规则

奖励强化的关键要领 惩罚的种类和适用性

七、保密及竞业限制

1、保守商业秘密

 案例:泄露商业秘密,劳动者要赔偿

2、竞业限制

 案例:权利义务约定不对等,竞业限制无约束力  案例:竞业限制应遵守,违约金过高不支持

应对措施及防险技巧

八、社团管理

 案例:沪江网的“三大”工程 员工内心较接受的社团管理模式

九、健康管理

1、心理健康管理

 案例:EAP典型案例

2、身理健康

 案例:重复性工作压力管理

陈琦老师人力资源管理课程

十、投诉管理

及时处理员工申诉,最大程度地解决员工问题  案例:经理处理员工抱怨的做与不做

十一、工伤管理 工伤医疗保险

 案例:医疗费超过社保目录,用人单位仍要埋单  案例:退休返聘员工工伤处理案

应对措施及防险技巧

十二、员工纪律管理  纪律处分程序  纪律处分方式

主题二:员工关系管理技巧——“四维”技巧

一、人际冲突管理技巧  现场测验:冲突角色

 角色扮演:三种冲突的情境再现

1、员工之间可能发生哪些冲突

2、经理作为冲突调停者的几种失败

3、员工透过冲突管理走向利他关系

 员工面对人际关系冲突时,常见的反应模式  化竞争关系为协调关系的秘诀

二、内部沟通管理技巧

 案例:其实你不懂我的心

1、常见的3种企业组织人际关系  枇杷型、叶脉型、蛛网型

2、有效沟通七个“C”

3、员工参与式管理

陈琦老师人力资源管理课程

三、特殊群体管理技巧

1、核心员工管理——留住

2、女职工管理——保护

3、新生代员工管理——关注

四、危机处理管理技巧

1、危机征兆和分级

2、各级危机处理的程序和要点

结语:员工关系管理的改善方案

 倡导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  构建多角度员工关系管理体系  建立全方位的员工激励机制  完善有效沟通的内部沟通机制  保障员工利益的体制

老师助理小莎

劳动法与劳动保障范文第3篇

二、 论文形式具体要求:

1、

2、

3、

4、

5、 字数:不少于2000字。 文本:必须手写;统一使用印有学校名称抬头的文稿纸。 注意行文格式规范;字迹书写工整清晰。 请装订。

三、 论文内容要求:

1、观点正确,论述充分,表达流畅。

2、不得抄袭剽窃:凡雷同者0分处理。

四、论文上交时间:

五、论文题目(三选一):

1、《劳动合同法》对于保护劳动者权益的意义

2、简析劳动合同法中的违约金、补偿金、赔偿金的适用

劳动法与劳动保障范文第4篇

一、确立四点共识,深化劳动竞赛内涵发展是硬道理。离开了企业的经济发展,维护广大职工的利益就无从谈起。因此,促进企业经济发展是企业党政工团组织和广大职工的共同任务,作为企业工会更应当根据国有企业的特点,善于运用劳动竞赛这一企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载体,充分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和积极因素,特别是发挥工会组织的独特优势,把企业的中心任务化为职工群众的自觉行动。为使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劳动竞赛更富实效,我们形成了四点共识,来不断深化劳动竞赛内涵。

1、劳动竞赛必须着眼于增强企业竞争能力。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公司明确提出了“争科技领先,创管理一流”的企业精神。目前在国内路桥行业一级资质企业各类建筑施工企业非常多,既有国有、集体、私营、外资等多种所有制企业,又有省属、部属、市属等多种规模企业。要使我们的国有施工企业立于不败之地,劳动竞赛就应当在塑造企业良好形象、树立企业可靠信誉、促进企业多承揽项目上、更快更好地建设项目等方面做好文章。

2、劳动竞赛必须致力于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科教兴国是党的指明的我国经济发展之路、强国之路。要加快国有企业的改革发展,就必须努力推动企业的技术进步,这之中包括必须大力开展合理化建议、技术改造、技术攻关等群众性技术创新活动。联系多年项目施工的发展方向,劳动竞赛就必须由传统的体力型转为现代的智力型,促进企业科技创新。

3、劳动竞赛必须立足于提高职工队伍素质。随着企业劳动关系的变化和减员分流力度的加大,干部能上能下、职工能进能出的竞争上岗机制已逐步形成。提高职工队伍的综合素质,不仅是企业增强市场竞争能力需要,而且是职工增强岗位竞争能力的需要。要把公司建成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大型路桥施工企业,更离不开人才高地和一流的职工队伍。因此,劳动竞赛必须以“建一项工程、锻炼一支队伍”为宗旨,达到锤炼职工队伍的目的。

4、劳动竞赛必须有利于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加强企业精神文明建设是党组织的一项重要任务,更是我们工会工作的重中之中,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显得尤为重要。随着建筑行业经济责任承包制的普遍推行,如果忽视精神文明建设,就很容易产生轻视思想政治工作,以包代管;片面追求个人经济收益,损害企业社会形象和职工合法权益等不良倾向。因此,我们重视把劳动竞赛与精神文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加强对职工的形势任务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做深、做细、做实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

二、发挥工会优势,增强劳动竞赛的吸引力随着建筑市场的逐步开放,特别是从今年国家宏观调控,开始国家对投资结构作了重大调整,国内建设的重大项目明显减少,整个建筑市场“僧多粥少”已成为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任务难接、成本难保、资金难讨可谓制约我们企业发展的“瓶颈”。对此,公司工会开展了“三保一创、五好”、“创新业绩、创高效益”、“五杯竞赛”等主题活动的号召,充分发挥工会组织的独特优势,从而使劳动竞赛进一步适应了企业发展的需要和职工群众的愿望。

劳动法与劳动保障范文第5篇

一、2006年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发展情况

2006年,全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以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省委九届九次全会和市第八次党代会精神为指导,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构建“和谐贵阳”的执政理念统领全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做到以创新促发展、以发展促保障、以保障促和谐,全面完成和超额完成了年初确定的各项主要目标任务。

(一)坚持以务实的作风抓落实,就业保障工作取得新成效

全市完成新增就业岗位4.51万个,实现城乡统筹就业7.16万人,其中:城镇失业人员就业3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79万人(“4050”人员4117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2.3万人;完成城乡统筹培训5.04万人,其中:城镇失业人员培训1.27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1.6万人(“4050”人员3867人),农村劳动力培训2.1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开发公益性岗位2511个,核发小额担保贷款1256人,贷款额达2264.1万元。再就业各项扶持政策得到进一步落实,减免税收3348.82万元;减免行政事业性收费334.89万元。

社会保险工作取得新突破。全市征缴养老保险费10.9亿元,养老保险扩面7.85万人,征缴失业保险费9733.73万元,失业保险扩面3.84万人,征缴医疗保险费6.16亿元,医疗保险扩面9.15万人,征缴工伤保险费4219.09万元,工伤保险扩面8.4万人,征缴生育保险费2100.44万元,生育保险参保人数达40.29万人。

(二)围绕重点抓基础,全面推进就业再就业工作

就业是民生资本、安国之策。以积极贯彻《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的通知》精神为主线,突出重点,加大力度,落实措施。一是结合实际制定了新一轮就业再就业扶持政策的相关配套政策和实施意见,在认真落实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小额贷款、四项补贴、税费减免等帮扶措施的基础上,将积极的就业政策拓展到农村劳动力的培训转移就业方面。小河区扩大失地农民后续扶助试点工作,修改完善了《失地农民后续扶助办法》(试行);乌当区积极推进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为401名失地农民办理了养老保险;清镇市多方协调资金100万元促进农村劳动力培训等等。同时,从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入手,编辑出版了《现行就业再就业政策汇编》及《再就业优惠证》申领、税收减免、社会保险补贴等11个相关配套扶持政策宣传册,开展了“政策进万家活动”,使就业再就业政策深入人心、家喻户晓。二是进一步推进就业援助工作。通过开展“四送两落实”和“两帮一创”活动,为就业困难人员送出岗位420个,送培训420人,送政策840人,送温暖140人,继续完善对“零就业家庭”和困难群体的就业援助制度,帮助111户“零就业家庭”中的117人实现就业,安置就业困难的“4050”人员150人,形成了部门配合、社会联动、共同帮助就业困难对象实现就业再就业的长效机制。三是采取多种措施促进城乡统筹就业。通过举办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春风行动”专场招聘会、“民营企业招聘周”活动、“2006年大中专、技职校毕业生招聘洽谈会暨创业项目洽谈推介会”等,全市共有2308家(次)企业进场招聘,提供就业岗位8万个,吸引12万人进场求职登记。针对不同服务对象还提供个性化服务,先后为市公安局、市公交总公司、星力百货等大型用工单位举办专场招聘服务。同时,充分发挥公共职业机构作用,全市劳动力市场采集用工信息6873条,提供就业岗位98701个,进场求职97380人(次),成功推荐12573人。此外,还加强了与省外的沟通联系,组织劳务输出3941名。四

是进一步推进并轨工作,以促进再就业来推动并轨工作的开展,全市滞留再就业服务中心的1.05万人,已全部办理出中心相关手续,形成了并轨工作与落实再就业扶持政策的良性互动机制。

(三)社会救助体系进一步完善,城乡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

贵阳市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在全面实现动态管理下应保尽保和分类施保的基础上,对不具备参保条件的城镇集体企业退休人员按照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发放生活费,进一步扩大了救助范围。同时,从2006年9月起全面提高了贵阳市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3个中心城区每人每月从170元提高到215元,其他区、县(市)在原来标准的基础上提高了26%。全市筹集城市低保金9490万元,其中市、区两级财政投入2590万元;纳入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的贫困人口7.8万,发放城市最低生活保障金10012.7万元,切实保障了城市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全省率先启动以来,全市已将符合条件的42383人纳入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范围。为加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规范化建设,制定下发了《贵阳市民政局关于进一步推进农村低保制度规范化建设的意见》,对促进全市农村居民生活保障制度规范化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全年累计筹集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1701.68万元,其中市、区两级财政投入约1300万元。2006年全市共发放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1652.8万元,有效地保障了农村特困群众的基本生活。 农村医疗救助稳步推进,城市医疗救助试点全面启动。在全面建立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同时,全市稳步推进特困群众医疗救助配套制度。从2006年起,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已在全市全面铺开,农村医疗救助制度作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补充,在合作医疗基础上,对个人负担500元以上的重大疾病进行救助。截至2006年12月,全市享受农村医疗救助的困难群众有49662人(次),共支出救助金150万元。积极组织开展城市医疗救助试点工作,并结合贵阳市相关医疗制度和特困群众的具体实际,制定了《贵阳市建立城市医疗救助制度试点工作实施方案》。2006年全市共救助城市特困群众170人次,发放医疗救助资金30万元。社会救助工作扎实开展。农村五保供养按照修订的《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的要求得到了较好落实。继续发挥好“爱心超市”的社会捐赠平台作用,积极指导有条件的区县市建立“爱心超市”。同时,教育、住房、医疗、司法等救助制度建设也取得了重要进展,各项救助制度之间的配套衔接,各级政府救助资金预算逐年增加,促进了社会救助体系的不断完善。

(四)围绕难点抓扩面,加大社会保险体系建设力度

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现代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为此,贵阳市从完善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保险相关配套政策措施入手,做到“五个坚持”:一是坚持社会保险重扩面。结合国务院38号文,明确了“五险”扩面征缴具体实施方案,养老保险扩面以非公有制企业为重点,医疗保险以困难企业和中央、省属在筑优势企业为重点,失业保险以非公有制企业和事业单位为重点,工伤保险以煤矿、非煤矿山、建筑等高危行业为重点,生育保险以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为重点。二是坚持多管齐下重服务。通过调整社保业务大厅窗口布局,推行“五险”一条龙服务收费,启动工商银行办理代扣社会保险费业务,邮寄参保人员缴费清单,实现了银劳互联和社会保险基金财务的集中整合。为做好新的社会保险政策启动准备工作,拟定了灵活就业人员医疗保险政策调整的程序需求。三是坚持围绕中心解难点。以创新的思维,解决弱势群体参保问题。将个体身份参加养老保险的退休人员和一次性领取养老保险金终止养老保险关系的人员,按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医保的办法纳入医保。云岩区将环保人员、居委会委员纳入参保;南明区落实了居委会委员参保问题。全面启动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的“平安计划”,建立农民工参保模式的互换机制和灵活就业人员参保机制,出台《关于贵阳市农民工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意见》,实现了农民工医保政策与城镇职工医保政策的相互衔接,云岩区按照城镇职工参保方式为在辖区内就业的2000余名农民工办理社会保险。制定了《关于灵活就业等人员参加医疗保险有关问题的处理意见》,调动了灵活就业人员的参保积极性,并有效解决了政策出台前已退休的灵活就业人员医保遗留问题。

(五)抓好维权工作,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全市劳动保障系统坚持以人为本,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构建“和谐贵阳”的执政理念,继续以协调劳动关系为主线,以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为重点,促进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一是以启动“劳动合同三年行动计划”为契机,以非公有制企业、重组改制国有企业和建筑等行业企业为重点,督促企业依法签订劳动

合同,切实提高劳动合同鉴证率。继续推进集体协商集体合同制度,促进三方协商机制建设,逐步实现向基层延伸。同时,认真做好关闭破产、改制重组企业和经济性裁员、下岗职工出中心的劳动关系处理工作。二是加大劳动保障监察力度,以全面贯彻《信访条例》为重点,充分发挥劳动保障信访举报中心的协调作用,对投诉举报违反劳动法律法规的案件做到快立、快查、快处、快结。通过建立专兼职监察员互补,市、区(市、县)、乡镇三级联动工作机制,结合劳动用工年审,坚持不定期开展以清理拖欠农民工工资、整顿劳动力市场、打击非法职介为重点的专项监察和严肃查处在签订劳动合同、执行最低工资制度、参加社会保险等方面的违法行为,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全年督促用人单位签(续)订劳动合同2.21万人,督促扩面参保9292人,新增社会保险费1200万元,为劳动者依法清理拖欠工资、押金155万余元。三是进一步完善劳动争议处理制度,劳动争议案件结案率达97.2%,案件回访率达10%。四是严格落实《最低工资规定》,做好调整最低工资标准和企业工资指导线、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调查测算发布工作。

二、2007年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工作展望

以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重点,抓好促进就业再就业、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工作,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全年力争实现城乡统筹就业6.6万人,统筹城乡培训4.4万人。实现基本养老保险扩面3万人,基本医疗保险扩面2万人,失业保险扩面2万人,工伤保险扩面2万人,生育保险扩面1万人,开展养老、失业保险纳入市级统筹试点。

(一)继续推进就业再就业工作

充分发挥创业市场作用,以“四送两落实”活动和实施“零就业家庭”创业计划为载体,开好全市“零就业家庭”就业援助现场会,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的意见,为下岗失业人员、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免费职业介绍、免费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资金扶持等,促进就业再就业各项优惠政策的落实,确保全市新增就业岗位4万个,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

(二)不断完善就业和社会保险体系建设,深化六项改革

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改制,敦促职工安置方案和资金落实到位;深化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改革,力争建立市级层面的高技能人才工作协调机制和表彰奖励机制;深化养老保险计发办法改革,逐步做实个人账户,稳步推进养老、失业保险市级统筹;深化工伤保险制度改革,研究制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参加工伤保险的具体办法,适时启动事业单位工伤保险。同时抓好农民工工伤保险扩面工作;深化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研究制定困难企业、老集体企业和城镇居民、参保职工家属、大中专学生参加医疗保险的实施办法,启动三县一市企业医疗保险和公务员生育保险;深化企业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完善工资分配宏观调控体系。

(三)促进社会公平和社会稳定,努力完善现代社会救助体系,切实保障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

进一步健全覆盖城乡、制度健全、相互衔接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切实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重点是进一步健全完善各项救助制度。一是进一步强化规范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巩固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和分类施保,切实形成保障城乡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二是制定出台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渐退制度,探索寻求切实可行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家庭收入核实办法。三是在巩固既有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规范农村医疗救助,做好与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的衔接;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修改完善城市医疗救助实施方案,规范救助程序,加快推进城市医疗救助,努力缓解困难群众看病难问题,让更多的困难群众能够享受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带来的益处。四是加强对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支持,逐步完善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财政投入增长机制。五是加快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信息系统的建设步伐,加强城乡社会救助工作组织机构的建设。六是贯彻《农村五保供养条例》,切实做到“应保尽保、按标施保”,确保供养资金落实。通过加强制度建设,全面构建以最低生活保障、五保供养、特困救助、临时救济、医疗救助为主要内容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

(四)提升劳动和社会保障服务水平,实施五项建设

一是完善行政村就业服务组织建设,稳步推进城镇社区就业服务。加快就业服务网络系统建设,逐步向乡镇、社区延伸,实现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动态管理。二是全面推进“金保系统”二期工程建设,实现10个区(县、市)基础数据集中管理和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险业务联动,做好决策支持系统、基

金监管系统启动的前期准备工作,提升全市劳动保障工作信息化管理水平。三是进一步深化劳动争议仲裁庭标准化建设,开展区域性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的试点工作,逐步完善规章制度和工作流程,适应劳动争议仲裁工作形势发展的需要。四是抓好《贵阳市家政保姆培训中心项目》建设,逐步扩大贵阳市第一高级技工学校的办学规模和培训项目。五是加大企业离退休人员退管站建设力度,力争上半年建成覆盖全市范围内有离退休人员居住的乡镇、街道企业离退休人员退管站,抓好协管员队伍建设,完善考核激励、定期督查、信息反馈制度。

(五)坚持以人为本,加强监管,完善机制

一是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劳动合同管理长效机制,加强劳动关系三方协商机制的协调配合,加快企业试行工资集体协商步伐;二是进一步完善解决困难企业和困难群体参保工作机制;三是进一步完善医疗保险经办机构与定点医院、定点零售药店之间的协议制约机制、医疗保险费用结算初审复审分离制度和借助新闻媒体对定点医院和定点药店暗访制度,变事后监督为事前监督,有效控制不合理费用的产生;四是进一步提高职业技能培训的针对性和颁证率的招投标工作机制;五是进一步完善就业和再就业资金、社会保险基金监管机制,健全内控制度,强化稽核、稽查、拨付程序和办法,指导各区(县、市)建立社会保障监督委员会,充分发挥监督委员会对社会保障基金管理部门和经办机构的监督协调作用;六是进一步完善劳动保障行政执法案件评查机制和网上案件调处机制,在全市推行建筑领域工资支付保障金制度,从源头上有效预防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

(六)推进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全面发展

劳动法与劳动保障范文第6篇

共19周,38个学时

通过系统、深入学习劳动与社会保障法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学生能够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就业能力。

第一章

劳动法概述

教学重点:

1、劳动关系的概念及其内涵。劳动关系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在实现劳动过程中所发生的社会关系。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具有法律规定性。实现劳动过程在抽象意义上是活劳动与物化劳动的交换过程,在具体意义上是劳动力与劳动报酬的交换过程。劳动过程强调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的结合以及劳动者对用人单位的人身依附属性。

2、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它社会关系的概念及其内涵。

教学难点:

1、劳动关系与非劳动关系的区分。劳动关系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在实现劳动过程中所发生的社会关系,劳动关系强调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的结合,其体现的本质是实现劳动过程,即活劳动与物化劳动的交换过程。与劳动关系相区分的其它社会关系(比如承揽关系)不具有实现劳动过程的本质特征,而强调劳动结果的实现。

2、正确理解并区分劳动法的调整对象。劳动法有两类调整对象,一是劳动关系,二是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它社会关系。劳动关系的内涵和本质已经说明。着重把握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它社会关系,其要么是劳动关系的发生前提,要么是劳动关系的必然结果,或者是劳动关系的附随关系。

1、通过典型案例,帮助学生深化对劳动法调整对象的认识,提高其对劳动关系本质的把握能力。比如,区分在招聘过程中所发生关系的性质,其与劳动关系有什么区别;在劳动者退休后其与原用人单位之间所发生的关系的性质,其与劳动关系有什么区别。

2、结合劳动法发展需要以及劳动用工制度改革等背景,深入理解劳动关系的内涵与外延的变化及其发展。

第二章 劳动法律关系概述 教学重点:

1、劳动法的地位和作用。劳动法有其特殊的调整对象、价值目标、法律原则和责任体系等,劳动法是一门独立于私法和公法的新型法学。同时,结合讲解劳动法与民法、经济法等部门法的关系及其演变过程,深入理解劳动法特殊的地位和作用。

2、劳动法的性质。劳动法是典型的社会法。社会法在观念上已经得到我国政府的认可,社会法是我国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对其本身内涵及本质的认识还未得以广泛的讨论并达成一致。劳动法在其特殊的调整对象、法律原则、价值观念、制度体系以及法律责任等方面与社会法具有一致性,劳动法是典型的社会法。

3、劳动法律关系概述。劳动法律关系的概念和特征。

教学难点:

劳动法的性质。劳动法在传统观念中属于私法。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劳动法所承载的功能不断发生变化,劳动法以保护劳动者利益为最高使命,有其独特的法律原则和责任体系等,劳动法是典型的社会法。

1、劳动法的发展历史与展望;

2、深入分析劳动法特殊的地位和社会法本质。

通过问答实现师生互动。比如,如何认识劳动法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劳动法与民法、经济法有什么关系?为什么说劳动法是典型的社会法? 教学重点:

1、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劳动法中的劳动者具有四要素,用人单位有其法律规定性。劳动法中的劳动者具有劳动年龄、劳动行为能力、劳动意愿以及通过劳动获取劳动报酬维持个人及其赡养家庭成员等四个要素。劳动法中的用人单位必须符合《劳动法》第二条的规定。

2、劳动法律关系的内容主要体现为劳、资双方的权利与义务。《劳动法》第19条的规定。需要指出的是,劳动法律关系的内容即劳、资双方的权利与义务不同于一般民事权利与义务,具有法定性和强制性。因为,劳动法的社会法本质决定了劳动权利与义务在很大程度上排除了双方当事人的意思自治。

3、劳动法律关系的客体具有特殊性。着重理解劳动行为的不可返还性及其在劳动法律责任体系中特殊的地位。

教学难点:

劳动法中的主体与现实的差异,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的准确界定是正确适用劳动法的基本前提。劳动行为具有不可返还性,并决定了劳动法律责任的特殊性。

第三章 促进就业制度 教学重点:

1、促进就业制度概述。劳动就业的概念与特征。劳动就业具有经济性、社会性和政治性。我国劳动就业立法。政府在就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2、劳动力市场。劳动力市场的概念。我国劳动力市场的现状及问题。劳动力市场在促进就业中的特殊地位。劳动力市场的改革和发展趋势。

3、就业保障与就业服务。特殊群体的就业保障。我国就业服务体系的现状及问题,就业服务体系的改革。大学生就业观念、就业技能和就业能力的培养。

教学难点:

1、就业的经济性、社会性和政治性。在我国,就业的经济性和政治性受到极大的重视和鼓舞,这与我国传统的经济结构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是,就业的社会性受到极大的冷漠与忽视。所谓就业的社会性,就是强调“以人为本”,国家通过保障个人的就业权利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和公平分配。就业的社会性不仅强调个人的就业权利,也强调就业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把个人的就业权利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

2、劳动力市场在促进劳动就业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在我国,什么样的劳动力市场最能够解决中国的就业问题,这是改革的一个“硬核”。同时,劳动力市场的建立、完善和发展又与经济、政治和法律等密切相关,需要系统改革,配套进行。

1、我国劳动力市场改革的基本方向和制度建构。劳动力市场的改革必须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背景,充分考虑我国特殊的劳动用工制度改革,把解决就业问题作为劳动力市场改革的中心任务。

2、劳动力市场改革的相关制度。主要包括:灵活的用人制度,富有弹性的就业制度,无障碍的劳动力流动机制,趋同的工资制度,健全的就业服务体系,完善的法律制度,等。

第四章 劳动合同 教学重点:

1、劳动合同的概念。劳动合同的本质是劳动行为的给付。传统的劳动合同概念需要重新建构,实现从劳动合同的“书面化”到“劳动行为”的质的转变。

2、我国劳动合同制度的历史与现状。劳动合同制度在促进就业中的地位和作用。劳动合同制度改革的基本评价。《劳动合同法(草案)》的相关内容。

3、劳动合同的分类。劳动合同按照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分类。着重理解借用劳动合同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劳动合同的法定分类及其具体规定。理解定期劳动合同和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相互关系,各自在调整劳动关系、促进就业和劳动权保障等方面不同的作用机制。

教学难点:

1、劳动合同的概念。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为建立劳动法律关系、明确双方权利与义务的协议。根据我国《劳动法》规定,劳动合同应当以书面形式订立。劳动合同是劳动关系的触发机制,但劳动合同又不等于劳动关系。因为,劳动关系一旦建立,劳、资双方需要基于平等和协商对劳动权利与义务进行调整,实现双方各自的利益。

2、劳动合同制度在促进就业中的地位和作用。劳动合同首先是劳动用工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合同对稳定劳动关系、建立和谐社会等具有积极作用。核心问题是,怎样正确评估劳动合同在就业促进中的地位和作用需要继续深入探讨。 我国劳动合同制度改革的基本评价及发展方向。劳动合同制度改革已经有20余年的历史,发挥积极的历史作用。但从劳动合同签订情况来看,劳动合同无论在签订率上还是在其内容上,都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同时,劳动合同立法应当如何面对上述问题,还需要认真思考。另外,评价《劳动合同法(草案)》。

第五章 教学重点:

1、集体合同的概念与特征。集体合同在价值目标、双方主体、签订程序和争议解决等方面与劳动合同明显不同。同时,结合《集体合同规定》具体讲解有关内容。

劳动合同法的特别规定

2、集体合同的签订、变更、解除与终止。集体合同的签订有其特殊的程序和法律规定性,工会在集体合同的签订中具有积极的作用。集体合同的解除与终止必须依法进行,并充分考虑集体合同的涉及范围和影响力。

教学难点:

1、集体合同与劳动合同的关系。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为建立劳动法律关系、明确双方权利与义务而签订的协议。集体合同是工会代表职工与所在用人单位就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等通过集体协商签订的书面协议。劳动合同与集体合同虽然都是劳、资双方就劳动报酬和劳动条件等达成的协议,体现了双方当事人意思自治的法律效果;但是,两者无论是在签订主体上、还是在签订程序上,都存在较大的差异。

2、集体合同特殊的签订程序。根据《集体合同规定》相关规定,集体合同的签订有其特殊的程序,这是因为集体合同涉及面大,影响广泛,需要特殊的程序加以保障。

1、集体合同特殊的签订程序。

2、三方机制在集体合同中的应有地位和作用。

教学重点:

1、工资的概念。工资的基本属性,包括工资反映了劳、资双方存在劳动关系,工资范畴是依据劳动为尺度向劳动者支付的法定货币等。

2、工资分配原则。工资的特殊功能决定了工资分配的特殊原则,工资分配应当兼顾效率与公平、宏观调控和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等基本原则。

3、最低工资制度。最低工资的概念、功能和性质。最低工资支付的法定条件,正常劳动的法律规定性和实践性。

第六章

工资制度

4、特殊情形下的工资支付与工资保障。

教学难点:

1、工资的概念与内涵。工资在其本质上体现了劳动的基本属性,即工资是劳动者参与劳动的核心目的,并反映了用人单位接受劳动者所提供的劳动行为,工资最终体现了劳、资双方的劳动关系。

2、工资分配的基本原则。工资分配涉及方方面面,需要全局考虑,整体平衡。工资分配主要是解决好公平与效率之间的关系。

3、最低工资支付的条件与法律适用。加班、加点工资。

1、工资概念的实际运用。

2、最低工资的实践。

3、加班、加点工资的法律适用。

主要是研究式教学,并采用案例分析、启发式和讨论式等教学方法。

第七章 教学重点:

1、工作时间与休息时间的紧密联系。工作时间与休息时间共同构成劳动法的工时制度。

2、工作时间的法律规定性。工作时间的基本内涵,工作时间在实践中的不同形态。工作时间的分类。我国劳动法对标准工时制的基本规定。着重掌握《劳动法》第36条、38条、40条、44条和45条的规定。

3、休息时间的概念。休息时间的种类。

4、加班、加点的基本规定。加班、加点在本质上是劳动合同的变更,需要坚持限制、协商和时间总量控制等原则。着重掌握《劳动法》第41条和42条的规定。

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制度

教学难点:

1、工作时间与休息时间的概念及种类。

2、加班、加点的法律规定与适用。加班、加点在其本质上属于劳动合同内容的变更,需要坚持平等和自愿的基本原则。同时,充分考虑《劳动法》第42条规定的加班、加点的除外情形,严格把握,避免用人单位侵犯劳动者的休息权利。

1、工作时间的实际运用。同时,把工作时间与工伤认定结合考虑(工伤保险内容在本章中可以作为适当提示);把工作时间与最低工资结合考虑(最低工资内容可以在本章中予以提示性介绍)。

2、加班、加点的典型案例分析。

第八章 劳动保护 教学重点:

1、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保护的意义。基于该群体特殊的生理和个体差异,实行特殊保护的根本目的是实现平等。

2、女职工特殊保护的主要内容。“四期”保护的主要规定。着重把握产假的保护。

3、未成年工特殊保护的主要内容。未成年工特殊保护的主要内容包括:实行缩短工时制;禁止未成年工从事相关工作;定期强制体检制度;禁止招收童工。

教学难点:

1、产假的法律适用。产假“90天”的一般规定与法律适用。正确区分实践中因为早产、延迟产、多胎生育以及难产等情况下产假的适用。

2、童工纠纷的正确处理。童工不仅是一个法律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对童工纠纷的处理必须坚持合法、高效和公平的基本原则。

1、以典型案例说明产假的法律适用。

2、童工的正确处理。

第九章 劳动争议处理制度 教学重点:

1、劳动争议的概念。劳动争议的范畴是在存在劳动关系的基础上,一切以劳动为中心所发生的争议。正确区分实践中劳动争议的不同样式。

2、我国劳动争议处理机制的现状及主要问题。“一调一裁两诉”是我国劳动争议处理机制的现行模式,存在诸多问题。

3、劳动争议处理体制改革的基本目标和方向。劳动争议处理体制改革的基本目标是通过及时、有效解决劳动争议,维护劳、资双方的根本利益,着重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促进劳动关系的稳定与和谐。

教学难点:

1、劳动争议的概念。劳动争议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因为劳动权利和义务而产生的争议。劳动争议存在的基础是劳动关系,这是区分劳动争议与非劳动争议的关键。同时,该问题又涉及对劳动关系的正确把握。

2、劳动争议处理机制改革的目标和制度建构。劳动争议处理机制改革的目标模式首先取决于劳动争议处理制度的价值和目的。及时处理劳动争议,维护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促进劳动用工制度改革,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等应当作为劳动争议处理机制改革关注的重点。

1、劳动争议与非劳动争议的正确区分及法律适用。比如,家庭保姆与雇主之间的争议是否是劳动争议?招聘过程中发生的争议是否是劳动争议?同时,对劳动争议与非劳动争议的正确判断离不开对劳动关系的正确把握。

上一篇:临床药师报名条件范文下一篇:劳动保障工作职责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