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管理软件范文

2023-09-22

目标管理软件范文第1篇

摘 要:在企业的经济管理中,目标成本管理在国内外企业中广泛运用并取得良好效果。成本管理是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目标成本管理是成本管理的重要方法,推行目标成本管理对于降低成本、费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本文首先简述了在企业经济管理中的目标成本管理,然后根据目前经济建设的大环境以及企业自身经营状况来分析探讨了在 企业内进行目标成本管理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企业管理 目标成本 优势分析应用作用

1、企业目标成本管理理论概述

目标成本的具体含义指的就是,在企业内以预算的形式来制定相应的企业规划等,在特定的未来时间内完成其经营的成本,目标成本在企业成本管理中的长期应用以及与此同时形成 的制度等就是目标成本管理。通常来说企业的目标成本管理,就是企业把市场竞争价格视为基础。减去其预定收益之后得到的产品的目标成本。在这个基础上来对目标成本进行分析和控制,来更好的对企业的全面经营进行全面的管理,来更好的实现企业效益。如果想要实现企业的目标成本管理,就要求企业必须在一定时期内确定一个总目标。并且从总目标出发来确定成本以及支出等。同时,企业的每一个部门以及工作环节、工作人员等都应该配合总目标的进行。这样才可以更顺利的完成生产目标以及销售目标和质量目标等。

2、企业目标成本管理的主要优点分析

2.1、目标成本管理的工程技术性强

目标成本管理是现代企业关于成本控制的科学管理方法,贯穿在企业生产的始终。在围绕企业生产的这条主线上控制上,对生产相关联部门实际上同样适用。在产品的设计之初就考虑了产品的生产成本和最后推向市场的定价。这样就会让产品的设计之前的成本测算、产品设计和研发、原材料采购到最后产品生产完成到销售这一完整的工序都有目标成本控制的渗透;而且只有在这些环节中进行了科学的目标成本管理,才会使我们的成本压缩到最低,也只有这样的产品推向市场才更加具有竞争力。

2.2、成本目标过程中各个环节的相互关联

首先在目标制定的时就应该把企业的有效运转程度考虑进去,包括设计研发费用,原材料采购周期和采购成本,工人的效率和产品的生产周期等因素。只有以上因素形成了一个完整、完善的系统组织,才会使目标成本管理做到科学化。同时也会从不同的角度来促进企业的管理系统有效完善。因为目标成本制定以后,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成本,企业就会从不同的角度去合理完善和优化管理制度。为了节约成本,就像以前那种吃大锅饭,由于管理松散等不利于生产成本管理的因素都会去改变。

2.3、目标成本管理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目标成本管理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客户满意”为宗旨,设计最具有竞争力的产品。在满足客户需求的同时,企业用目标成本管理的方法收回成本并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在以市场为导向的目标成本管理,只要我们根据市场需求一旦制定产品的研发和设计,就要求企业全面的按照目标成本的管理的具体要求去执行,最终落实到目标成本的达成。

2.4、目标成本管理是全面成本管理

目标成本管理,是企业的生产的全面管理。它是以生产作为主线,贯穿在产品设计之初的市场调研、潜在客户分析、产品研发设计、原材料采购、物流、人力成本、销售等各个环节,就算是企业食堂的成本都要算在内。目标成本的全面管理有助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管理制度、组织系统的完善优化和减少在生产中浪费;更能有助于企业的良好企业文化形成。因为目标成本管理渗透在企业生产的每一个环节,让目标成本管理要求深入到每一个工人心中,只要我们的目标成本管理的方式方法正确,特别是最后企业员工看到效果,更会促进每一位员工对目标成本管理潜移默化的执行。在不断调整管理方式方法,提倡节约反对浪费,提高企业员工生产效率的环境中,一定会形成一个良好的企业文化。

3、目标成本管理在企业经济管理中的应用

3.1、要更新观念,细化管理,强化全员成本管理意识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成本关乎着企业生存发展和效益高低的大问题。而且传统的那种只是财务及相关管理人员才有降低成本的责任观念是落后的。降低成本需要企业必须树立新的财务管理和成本控制的观念,增强全体员工的成本控制意识及效益观念。为更好地控制成本,细化管理还应实施多层次的成本目标管理。明确各级管理、核算的原则、目标以及责任,将成本控制好地成本费用计划逐级明确,落实到各相应组织机构,进而影响到每个岗位和职工的成本控制的思想,使每位员工重视成本控制,自觉约束自己的作为。同时对员工的工作表现奖罚分明,用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将员工的岗位和单位的成本逐级有效地管理,真正形成全员、全过程的控制成本体系。

3.2、推行目标成本管理必须制定有关的基础工作制度

推行目标成本管理是一项繁杂、艰巨的工作系统,需要处理大量的基础数据信息,这些信息资料必须齐全、完整、报送及时、准确,因而必须制定一些制度去规范管理工作。推行目标成本管理还必须建立分析制度,认真搞好财务分析。及时把生产经营完成情况、成本利润的增减变化,通报企业决策人和有关职能部门,以便选择有效的实现目标的方法,更合理地组织人力资源,开展有效的控制工作。建立分析制度可分析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提出相应改进措施,是加强内部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有效方法。

3.3、推行目标成本应与其他工作结合起来

推行目标成本管理工作必须制定基础制度,即在推行过程中要重视基础工作,首先要健全原始记录。健全原始记录是研究企业各项经营活动的第一手资料,也是企业推行目标成本考核,考核经济效果和奖惩的依据。生产经营各个环节,包括企业内部分厂、车间、班组等都要根据经济核算的要求,建立原始记录,如产品产量记录、材料消耗记录、人工出勤等。原始记录必须全面、及时、准确,否则,无从考核,也达到降低成本的要求。其次,要制定适宜的内部价格。内部银行结算必须使用统一的内部价格,企业的内部价格必须根据市场价格,参考上年度实际平均价格合理确定,劳务价格也必须合理,相对统一,在一定核算期内保持不变,若发现与实际价格水平有较大悬殊的可做个别调整。

参考文献:

[1]韩金福.加强成本管理提高经济效益[J].农电管理.2008年(7).

[2]宋福官.现代企业管理中的成本控制[J].市场周刊.2006年(9).

[3]李敏.现代企业成本管理新理念[J].国际商务财会.2011年.

[4]罗斌.企业经济管理中的目标成本管理的应用研究[J].企业家天地.201O年.

[5]姜斐然.企业经济管理中如何有效应用目标成本管理[J].财经界.2011年(02).

目标管理软件范文第2篇

摘 要:绩效管理通过设定科学合理的组织目标、部门目标和个人目标,为企业员工指明了努力方向。管理者通过绩效辅导与沟通及时发现下属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给下属提供必要的工作指导和资源支持,下属通过工作态度以及工作方法的改进,保证绩效目标的实现。本文以唐山轨道客车有限责任公司的实际情况,系统阐述了企业中绩效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并且针对这些问题,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经验,提出建立有效的绩效评估与改善体系的建议。

关键词:绩效管理 体系 改进措施

企业立于不败之地靠得是核心竞争力,而持久保持企业竞争力与活力,靠得是机制——提升绩效管理的质量已是刻不容缓。绩效是指具有一定素质的员工围绕职位的应负责任所达到的阶段性结果以及在达到过程中的行为表现。绩效管理通过设定科学合理的组织目标、部门目标和个人目标,为企业员工指明努力方向。

一、唐车公司绩效管理体系存在问题

1.考核指标主次不分,关键绩效指标不够明确。绩效考核体系的根本出发点是实现组织目标,就要求企业具有明确的价值取向和目标。毋庸置疑,绩效考核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对绩效考核的方案设计与制定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目前公司存在“绩效指标误区”, 绩效指标中包罗万象,生怕漏项,而与战略目标及核心职责存在一定的偏差,导致考核指标主次不分,设计不够合理。

2.管理者角色错位。管理者是绩效考核的直接责任者,要敢于肩负起一个管理者的基本职责。目前公司绩效管理角色错位,人力资源部成为了始终站在台前的“主角”,真正了解员工能力和态度的中、高层管理者却成了“配角”,在绩效管理过程中承担的责任不够,存在“评估方法误区”,一味追求全面考核而忽略了考核人是否与被考核人工作相关。

3.员工的职责不够明确,不能为员工指明努力方向。职责明确不仅仅是绩效考核的前提,也是企业管理的基本要求。员工的职责履行情况是绩效考核的主要依据,要求员工的职责是明确的,而公司目前不具备这一条件,未能建立清晰的岗位职责,无法明确员工的努力方向。

4.绩效结果缺乏激励性。员工对于绩效考核结果表示关注最主要的原因在于,他们期望自己的工作结果能够在薪酬或者职业发展上得到回报。目前公司薪酬激励体系有待完善、员工的职业发展通道尚未健全,绩效结果几乎不对被考核者的报酬和职位升迁产生任何影响,尤其目前中干绩效结果仅仅运用在“末位待岗培训”,给被考核人带来了逆反心理,这样必然导致员工积极性不高,从而失去了绩效管理的目的。

二、完善公司绩效管理的建议

大量的企业管理实践和咨询证明:企业绩效管理的难点在于指标的制定。但忽视过程沟通和控制是导致企业实施绩效管理效果差的根本原因。

基于以上分析并结合公司的实际情况,对公司的效绩管理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1.完善公司KPI指标标准库。建立KPI指标体系,突出体现关键绩效指标,关键绩效指标的评价主体实行归口管理,实现指标层层分解、压力逐级传递。

(1)综合办公室根据埃森哲咨询公司提供的战略举措进行细化,落实责任主体并制定里程碑节点、完成质量目标及奖惩标准,由考核主体进行监控、确认、激励。

(2)由品牌策划部对各单位的核心职责及《责任书》的年度经营重点进行提炼,完善各单位的KPI指标标准,并进行跟踪反馈。

2.加强绩效理念的宣贯,明确主管领导的绩效管理角色。对公司中层管理人员进行绩效管理培训及辅导,提高各级领导对绩效管理的重视程度及绩效管理能力,有利于绩效理念、绩效文化的形成。

绩效管理要以尊重员工的价值创造为主旨,它虽是按行政职能结构形成的一种纵向延伸的考核体系,但它也应是一种双向的交互过程,这一过程包含了考核者与被考核者的工作沟通。通过沟通,考核者把工作要项、目标以及工作价值观传递给被考核者,双方达成共识与承诺。而且借助纵向延伸的考评体系,在公司中要形成的价值创造的传导和放大机制。

3.考核者发挥教练角色,制定清晰的员工岗位目标。绩效管理是主管领导的职责,要充分发挥教练角色,根据部门的年度总目标分解到每一层、每个岗位,明确员工的努力方向。

(1)个人岗位目标的制定应尽可能具体、结果可评估,尽可能量化(如时间、日期、金额、数量等),综合目标可用阶段或期限表示;任务量适度,即经过努力能够达成;可比性,同一岗位、不同的人有可比性,体现公平;挑战性,目标需要努力才能达成;必须促进工作的改善;上级目标必须在下级目标之前制定,上下目标保持一致性,避免目标重复或断层。

(2)加强与各主管和员工之间的沟通与理解,在公司中为每位员工做出工作职位说明书,让员工对自己工作的流程与职责有十分明确的认识,也使员工从心理意识上进入状态,接受考核。不同的岗位,不同的职责要求,不同的工作职位说明书,考核指标也理所当然有所不同。

4.对考核的过程要加强监督指导,提高绩效执行力。绩效监控是企业绩效管理的关键环节,没有绩效管理的过程控制就没有绩效管理。依靠强有力的管理信息系统的支持,实时或定期召开经营检讨会议,找出经营管理中的问题和“短板”,及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和措施,加强与相关组织及个人的沟通辅导,促进组织和个人改进绩效。

尤其在考核实行初期,人力资源部要对各部门起到绩效辅导、支持、监督的作用,对指标的设定、考核方法、考评流程、等关键环节进行指导,对考核的信息进行审核,对考核的全过程进行检查监控。

5.绩效激励。(1)借助人力资源提升项目,建立完善的薪酬管理体系,绩效结果与薪酬紧密挂钩,促使绩效管理步入有序的循环,建立激情体系,激励员工工作的主动性。

(2)完善修复《中层领导干部绩效考核末位下课转岗培训实施办法》。

三、结语

大量的绩效管理咨询和实践证明,任何最佳的管理制度,首先是合适的。组织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和水平,管理的制度也不尽相同。绩效考核的准确性是一种管理的追求,但过于严格的要求往往会增加管理成本,有些情况下甚至无法实现。因此,现阶段公司绩效管理方案的修订目的是依据绩效管理制度实施以来出现各种问题的原因,综合考虑公司自身的特点,不断完善公司的绩效体系。

参考文献:

[1]刘明丽.企业绩效管理体系的构建与实施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9.

[2]张明霞.国有企业绩效管理体系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2,(5).

[3]孙宗虎.薪酬体系设计实务手册[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2.

作者简介:成建敏(1973年1月),女,汉,湖北麻城人,本科

目标管理软件范文第3篇

摘要:本文在介绍了我国城市商业银行资本管理现状和发展过程的基础上,分析了其内、外部存在的风险,并提出了从六个具体方面入手,遵循自身的实施路径和实施原则,建立有效的城市商业银行资本管理战略。

关键词:城市商业银行;资本管理;战略构想;资产负债率

一、我国城市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资本由地方政府、城市企业和居民的出资构成,监管当局规定的市场准入的最低资本注册要求为1亿元人民币。当前各城市商业银行的资本管理普遍局限于是监管资本达标或监管资本管理阶段,真正完善的资本管理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科学完善的资本约束机制的完全建立还尚需时日。

(一)资本约束理念尚未全面树立和渗透

受客观条件和自身认识等因素的影响,目前仍有相当部分城市商业银行尚未树立起资本约束的观念,不能以资本回报为核心指导业务发展,片面追求规模扩张的低效发展模式,资本的充实增长远远落后于资产规模的增长。部分行对资本管理的理解也十分狭隘,还停留在资本管理的最初阶段,仅限于对资本充足率的计算,缺乏有效的资本充足率预测、分析和评估机制,对风险资产发展缺乏必要的约束和规划。良好的治理结构是资本监管得以有效实施的微观制度保障,内部治理结构对经营者的理念和行为有决定性的导向作用,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内部治理结构所存在的诸多弊端,制约了资本约束理念的树立和渗透。

(二)外部资本补充渠道狭窄

与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相比,城市商业银行的资本补充渠道较为狭窄。作为地方性法人金融机构,城市商业银行无法通过国家注资和不良资产剥离等政策改制方式,所在的地方政府往往因其自身财力有限而无法给予实质性帮助。其次,由于资本实力、盈利能力的不足,公司治理、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等方面的薄弱,绝大部分城市商业银行无法通过上市融资补充资本。第三,受资本充足率等因素的影响,大部分城市商业银行不符合发行长期次级债券、可转换债券等资本工具,陷入资本不足但又无法通过资本工具补充的尴尬境地。在进行增发募股的过程中,盈利水平高的银行将受到老股东因稀释股权而阻挠,而盈利水平低的银行将难以吸引新股东的投资。

(三)内部增资负担较重

《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要求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计算应建立在充分计提贷款损失准备的基础上,资本总额要扣除应提未提的贷款损失专项准备。目前城市商业银行资本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各行所存在的较大的贷款损失专项准备缺口。截至2005年9月末,全国平均拨备覆盖率仅为21.85%,贷款损失准备未提足而产生的缺口高达519亿。全国117家城商行中,拨备能完全覆盖不良信贷的(超过100%)仅有8家,近70%的城商行(87家)拨备严重不足(不足40%),其中,44家基本上可以说没有计提(不足15%)。

(四)建立资本管理体系的基础薄弱

目前,少数城市商业银行引入经济资本管理手段,探索推进资本管理机制建设,但由于管理会计、风险计量、信息系统、专业人才等方面基础较为薄弱,与实施科学的资本管理所需条件还存在较大差距,所采用的资本管理方法和手段均属于较为初级的水平,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水平不高。近年来,城市商业银行在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等各类风险的计量和数据积累方面,以及分业务、分产品的收益和成本的分摊与核算方面,所取得的进展还较为有限。资本覆盖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所使用的风险模型和资本配置模型在各商业银行还没有建立起来,即使建立了这种资本配置体系,风险模型等数据的积累还需要较长时间来完成。此外,资本约束机制中绩效考核制度还需不断根据经验数据进行调整。资本在各业务、各部门和各分支机构的配置以及对所分配资本的考核,都需根据业务发展的情况进行调整和改善。

二、我国城市商业银行资本管理战略实施路径及构建方法

(一)实施路径

目前城市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正处于起步阶段,在短期内提升到经济资本管理阶段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因此,需要我们按照“认清现实,确立目标,立足基础,稳步推进”的思路,系统、稳健地推动城市商业银行资本管理战略的构建。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资本管理实施路径如下图所示:

(二)实施原则

从国外资本管理的实践看,商业银行以监管资本为核心进行资本配置的法定资本管理是一个必经阶段,资本约束机制的核心是商业银行内部经济资本的配置和与之配套的绩效考核。城市商业银行在建立长久的资本管理战略的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首先,当务之急需解决的矛盾是尽快满足监管需求,因此,城市商业银行资本约束机制的建立应该以监管资本的管理为突破口。

其次,以资本约束机制带动业务增长的模式和经营方式的转变,有效降低城市商业银行业务发展中的风险性因素,提高资本的利用效率,向业务发展“集约型”模式迈进。

再次,注重技术平台的研发和利用,逐步建立支持资本约束机制的相关业务系统,不断培养资本管理相关岗位的人才,形成重视资本管理的企业文化。

最后,不断推进资本约束机制由被动向主动转变。在满足监管资本要求的基础上,向“主动”资本配置体系提升,运用经济资本配置方法来组合资产结构,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三)构建方法

1.正确认识资本与资本管理,进一步强化资本约束观念。

认真研究资本与资本管理的内涵,认识资本管理的必要性,要逐步从传统的资本管理向现代银行资本管理靠近,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营管理理念和业务发展模式。资本管理的目标要从单一的应对监管要求向满足增强抵御风险能力的内在需要和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转变,资本管理的内容要从简单的增资扩股扩充为多渠道补充资本、建立以资本约束为核心的风险资产管理机制乃至实施以RAROC为核心的经济资本管理。

进一步强化资本约束理念,深刻认识风险必须要由资本来覆盖的原理,改变以单纯的规模扩张进行外延发展的经营理念,保持资本与风险资产的同步增长,实现规模、质量和效益协调发展。

转变对资本管理的错误观念认识,树立理性、稳健、审慎的管理理念。实行资本管理的主要目的在于引入资本约束的理念,逐步建立资本约束机制,需要明确的是资本约束机制不是限制规模的发展,而是通过实施资本有偿占用和资本优化配置等措施,促进规模稳健扩张和风险防范、效益目标的均衡实现。

2.内外结合充实资本,保持资本长期充足。

一是应该尽量利用有限的资本补充渠道,实现外源资本补充。积极开展增资扩股工作,与新老股东进行充分的沟通和协调,争取地方政府的继续注资和对不良资产处置的支持,有条件的应该努力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注重引进其先进的公司治理和风险管理经验。增资中应保持股权结构的多元化、分散化和合理化,防范因引资不当带来的风险。努力探索增加附属资本的方式,部分符合条件的城市商业银行可以扩大发行长期次级债务和定向次级债券。个别城市商业银行应创造条件,加快上市步伐,扩大股本来源。

二是通过改善经营环境和提高风险管理水平,增强自身积累实现内源资本补充。优化资产组合配置,提高低风险或无风险资产比重,促进高风险资产向低风险资产的转化,从而降低风险资产总额,提高资本充足率。采取多种手段压降不良贷款,减少贷款损失专项拨备缺口,增加资本总额。通过金融创新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提高盈利能力,在股东可承受的范围内限制或减少现金分红,增强资本积累。

三是严格执行银监会《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建立资本筹集、使用和资本充足率目标规划和资本保值战略,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程序和责任制,并按照透明原则建立信息披露制度。

3.完善公司治理,实施全面风险管理,扎实奠定资本管理建设基础。

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在已有的制度性框架的基础上,比照监管部门的规定和国际商业银行的通行规则,以上市公司为标准,将城市商业银行转变为一级法人制的股份制商业银行,通过公开上市,形成有一定刚性约束的股权结构和公司治理结构,使城市商业银行真正成为规范化的公众持股银行。

提高对风险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切实推进风险管理机制建设。要从文化理念、制度安排和技术工具应用等三方面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全面提高城市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

一是确立城市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目标和任务,针对不同阶段的经营环境和自身特征,有针对性地确定风险管理目标。

二是要树立正确的风险管理文化和理念,将“高质量、高发展、高效益”作为全行经营理念和风险管理的文化内核。

三是调整城市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偏好,要以股东的风险偏好作为城市商业银行的风险偏好,以股东对风险的容忍度为风险极限,用风险偏好来调整国家、股东和客户的利益关系。

四是实现由风险资产管理向资产风险管理的转变,将风险管理的关口前移,从着重于事后监控向全过程、全覆盖的风险管理转变。

4.推进资产结构调整,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为了在2007年之前弥补资本缺口,尽快实现资本充足率达标,城市商业银行在运用多种渠道补充资本的同时,积极推进资产结构调整,降低风险加权资产增长对资本的蚕食,将自身的赢利模式由传统的获得利差向中间业务转移,将市场定位由传统的融资中介向新型的服务中介转变。

资产规模的快速扩张,尤其是高风险权重的信贷业务的高速增长,是导致当前城市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急剧下降的主要原因。因此,要控制风险资产规模的增长,并在此基础上,根据不同资产的风险属性,有选择地调整资产结构,降低总资产的平均风险度。

5.引入经济资本过渡性管理方案,构建精细化资本管理框架。

经济资本是防止城市商业银行盲目扩张、忽视风险的重要资本约束工具。城市商业银行实施经济资本管理的基础是建立适当的经济资本(风险)计量方法。城市商业银行目前由于历史数据积累的不足,信息系统暂不完全支持标准法的资产分类,不能获取信用评级、风险缓释等信息和数据,大部分城市商业银行尚不具备实施严格的监管资本管理或真正意义上的经济资本管理的技术条件,不具备以模型度量风险的能力。因而借鉴国内银行普遍采用的“内部系数法”计量经济资本,是城市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的现实选择。

6.树立资本成本意识,建立以经济资本回报率为核心的绩效考核体系。

防范风险不是城市商业银行实现资本管理的最终目的,为资本获取其期望的回报,是资本对风险管理的最终要求。通过经济增加值(EVA)和风险调整后的资本回报率(RAROC)指标对各部门、分行和各项业务的评价,既考察了其盈利能力,又充分考虑了该盈利能力背后承担的风险。城市商业银行作为股份制金融企业引入经济增加值和风险调整后的资本回报率不仅是自身发展需要,也是金融开放和市场竞争的需要。有利于促进城市商业银行节约化经营,提高资本使用效率的意识。平衡收益和风险,是产品定价的依据,是城市商业银行经营战略定位选择的目标。可以引导分支机构大力发展高回报率业务和中间业务,弱化信贷扩张的冲动,在降低风险的同时提高回报率水平,促进长期效益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刘明康.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释义[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2]章彰.解读巴塞尔新资本协议[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3]巴曙松.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4]徐燕.城市商业银行资本管理相关分析和建议[J].金融实务,2005;12

[5]徐劲.资本约束下城市商业银行的应对策略[J].经济管理论坛,2005;15

[6](澳)克里斯马滕,王洪译.银行资本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责任编辑: 周智立)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目标管理软件范文第4篇

摘要:以武汉大学采用的学院制财务管理模式为例,提出绩效拨款模式的定义、内容及作用,并初步探索学院在“统一领导、二级管理、集中核算”模式下,面对学校采用绩效管理与考核,以此下拨经费这一新常态下如何进行学院制财务绩效管理。

关键词:学院制 财务管理 绩效管理 绩效考核

一、高等学校学院制财务管理模式的涵义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大学的组织结构、管理体制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近十年来,我国越来越多的大学尤其是综合性大学相继进行了学院制改革。学院制是大学下设学院,并以学院为管理中心,使学院具有实体性、主体性、自主性的一种分权管理的组织形式。大学发展到一定规模与层次,学系的管理模式呈现出较大的局限性,需要通过“学院”这样的组织层次,在大学组织结构体系中扮演承上启下的角色,实现大学组织结构的转型和大学功能的优化。这样,大学的管理重心就由学校下沉到学院。

我国《高等学校财务制度》第五条规定:“高等学校应实行统一领导、集中管理的财务管理体制;规模较大的学校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财务管理体制。”这两种财务管理体制有着自身的特点。

“统一领导、集中管理”的模式是指要在学校统一领导下,根据事业发展的需要统筹安排和使用学校的各项经费和资源,对财经工作和财务活动进行集中管理。这种模式,是一种高度集中的财务管理体制,校级财务对二级学院的人、财、物等实行统一核算、统一管理。这种管理体制适合规模较小的高等学校。

“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模式是指规模较大的大学,在建立健全财经制度、明确校内各级、各单位权责关系和学校统一领导的基础上,根据财权划分、事权和财权相结合的原则,由学校和各院系(即二级单位)进行分级管理。“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模式较充分地照顾到了二级单位的利益,有利于调动学院工作的积极性。大学在下放财务管理权力中普遍采用的是“包干使用、超支不補、结余留用、自求平衡”的原则。随着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学院经费来源渠道和金额逐年增加,各二级院系可支配的资金不断上升,开支项目不断扩大,开支成本也越来越大。在这种新常态下,如何在学院制财务管理过程中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注重绩效考核,保证学院理财、用财的规范性,调动学院教职工的积极性是校院两级财务管理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武汉大学经过近些年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宝贵的经验,也给予了我们更多的思索和努力的方向。

二、学院制财务绩效管理的目的、内容、作用

1.学院制财务绩效管理的目的

所谓绩效管理,是指各级管理者和员工为了达到组织目标共同参与的绩效计划制定、绩效辅导沟通、绩效考核评价、绩效结果应用、绩效目标提升的持续循环过程,绩效管理的目的是持续提升个人、部门和组织的绩效。学院制财务绩效管理强调学校目标、学院目标和个人目标的一致性,强调学校、学院和教职工同步成长,形成“多赢”局面。学院制财务绩效管理体现着“以人为本”的思想,在绩效管理的各个环节中都需要管理者和教师员工的共同参与。

几年前,武汉大学实施了校院两级财务管理体制的改革,在“统一领导、二级管理、集中核算”的财务管理体制框架下,推行校院两级管理,实现管理中心下移,构建科学合理的资源配置政策体系,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推动学校从资源紧缺型向资源合理配置型转变,使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学校直接从学院层面出发,建立集学院规模和工作绩效为一体的绩效拨款模式,使得二级学院预算和年度工作目标、计划相一致,实现学院制的全面绩效管理。

2.学院制财务绩效管理的内容

近几年来,武汉大学不断完善校院两级财务管理体制,并加重了绩效管理与考核的指标,下达给学院的经费采用了绩效拨款模式,引入多参数的拨款公式,通过绩效指标权重,建立以内涵式发展建设绩效为导向的拨款体系。

财务绩效管理的内容体系主要分为三类,第一类为日常运行经费绩效管理与拨款。按照二级学院的工作内容来确定模块设置,主要包括本科生教学、研究生教学、成人教育、网络教育、培训班、科学研究、国际交流、师资队伍、学生活动、对外服务、捐赠收入、管理工作等多个模块。第二类为业绩奖励核算管理,包括人事业绩奖励、设备运行奖励、科研业绩奖励、本科业绩奖励、研究生业绩奖励、学科排名业绩奖励、国际交流合作奖励、高水平成果奖励等多个模块,对每一个模块进行参数分解,设立N个参数,按照各个学院引入多参数的绩效核算公式,得出各子模块的经费额。第三类是重点建设资源配置与绩效管理。该类强化目标导向和提高建设效益,引导学院进行重点建设,产出更多重大原创性成果,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重点建设配置资源包括“985工程”“211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自主科研、修购专项等,绩效评估的内容有重点学科建设、创新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的标志性成果产出。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由学校会同第三方评估机构制订,绩效评估实施工作也委托独立第三方评估机构实施。评估机构对基础资料和数据进行分析和评估,形成评估报告,最后,每个二级学院按照各个评估参数指标核算出绩效经费总额。

武汉大学采用绩效管理模式对学院进行经费分配,完善并加强了“统一领导、二级管理、集中核算”的财务管理格局。它依据每年二级学院的各项工作考核结果进行绩效拨款,将日常维持经费直接拨到学院;并通过预算管理工作对学院及其院长的管理水平进行考核和评定,强化绩效引导,使学校的预算管理工作更加科学、合理。

三、新常态下学院制财务绩效管理对策

随着学院制财务绩效管理制度的实施,财权逐步下放至二级学院,而各学院财务活动和经济业务日益复杂,经济运行总量也不断扩大,相应的财务管理规章制度、内部控制制度和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化水平等变得日益重要。因此,非常有必要探讨新常态下学院制财务绩效管理的对策。

1.加强制度建设,建立起科学规范的学院制财务管理规定

实行学院制财务绩效管理,要制定一系列财务预算政策、财务管理制度及相关配套措施,通过建章立制加强对资金的合理使用和监控。学校层面要提出统一规范的二级学院财务管理的有关规定,形成制度后学院就要建立、完善各种配套制度,并切实贯彻执行。学院领导应进一步强化财务管理控制意识,依照相关政策法规,制定适合本学院特色的各项财务规章制度,包括经济责任制度、财务预决算制度、日常财务管理制度、资产管理制度、绩效考核制度等,保证学院各项收支规范有序。因此,要从制度上进行宏观引导,使各二级单位既有自主性又有约束性。

2.建立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增强预算的刚性约束

编制学院经费预算的过程是调整学院资源配置的过程,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学院教育规划事业发展的过程,因此,要十分重视教育经费收支的全面预算管理。其经费预算管理包括事先规划、事中控制和事后绩效考核奖惩的全面预算。各学院的预算必须经学院、学校的程序批准后,由学校财务管理部门在事业活动中严格控制,增强预算的刚性约束。

二级学院应从“大收大支、全面预算”出发,改进预算编制流程。在学院的预算编制中,应本着“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原则进行预算编制。在具体编制方法上,要分析上年度收入预算和支出预算完成情况,通过实际和预算对比分析,在此基础上以本年度工作计划为目标来确定增减基数比例,最终确定本年度预算总数,保证预算的可行性、准确性、合理性。在分级管理中,可扩大二级单位统筹安排和使用的预算经费和分配的资源。

3.建立完善的绩效管理评价体系

通过预算执行机制对学院预算执行情况、完成结果以及效果进行绩效考评,客观地评价学院预算执行和各类资金使用情况。二级学院应建立一套科学、规范的预算执行绩效评价体系,通过使用历年预算执行比较分析法、学校拨款指标分析法、预算科目综合分析法等方法对学院的各类教学支出、设备费、师资队伍建设、科学研究等预决算指标进行客观分析。通过计算各因素指标的变动对预算完成的影响程度,找出产生差异的原因,及时系统地进行综合评价。要优化资源配置,控制好各类经费的使用效率。在资金的分配、使用方面,进一步强化宏观调控能力,加强设备等固定资产的计划管理,通过科学测算,合理调配,不断提高各项资产的使用效率,节约经费支出。

另外,学院应进一步建立预算执行考核机制,考核预算执行的真实性、合法性、科学性和效益性等,将考核结果与工作业绩考核挂钩。对完成经济指标好的单位,采取必要的奖励措施;对不严格执行预算造成一定经济损失的责任人,或者绩效考核低下的责任人,追究其应承担的行政、经济责任。

4.加强素质教育,从加强管理与反腐倡廉的结合上搞好财务管理

目前,高校下拨到二级学院的经费拨款数额逐步增大,种类繁多,二级学院的经费使用等方面更需要合理规范。二级学院的财务管理涉及到党政主要负责人、主管财务工作的副职及有关管理人员,但是,这些人员的财会专业知识不全面。因此,需加强对这部分人员的思想政治建设,增加财会人员继续教育、岗位培训和岗位交流工作。要采取多渠道鼓励财务人员学习专业知识,培养财务管理复合型人才。各学院以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标准和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要求,帮助各学院从加强管理和反腐倡廉的结合上搞好建章立制,堵塞漏洞,预防违纪问题的发生。使高校的二级学院财务管理工作在由事后纠偏向事前防范转化方面迈出坚实的步伐。

高等院校实行学院制财务管理必须在学校的统一领导下,在遵守学校统一的规章制度下才能保证各学院的发展方向与学校战略方向相一致,因此,学院应增强财务管理的全局意识,把学院各项工作目标的设定与学校的战略发展目标、绩效考核目标相结合,让绩效考核资金发挥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面对新常态下的绩效考核管理模式,二级学院需要积极探索科学有效的高校二级财务管理模式,不断提高高校二级财务管理运行的质量与效率,从而为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参考文献:

[1]周雪飞.高等学校财政拨款引入绩效拨款模式的探讨[J].高教研究,2011,(5).

[2]宋曉颖,袁伟莲.高校绩效拨款模式下的二级学院财务管理[J].中国校外教育,2013,(02).

[3]胡丹.浅谈高校财务管理复合型人才的培养[J].教育财会研究,2012,(04).

目标管理软件范文第5篇

摘要:对工程项目进行施工成本管理时,需要强化目标成本管理在其中运用力度,并在改善施工成本管理缺陷的同时发挥目标成本管理法的作用。本文将针对施工成本管理展开分析,概述目标成本管理以及运用价值,之后阐述与工程施工相关的目标成本管理运用策略,突出目标成本管理的价值意义,使得施工成本管理水平和现存风险处理效果得以提高。当然也需要强化各项基础策略之间协调配合力度,为施工成本管理良性开展提供有力支持。

关键词:目标成本管理;施工成本管理;运用

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各类工程项目施工成本管理逐渐受到人们高度重视。这就应在考虑工程项目经济价值的情况做好成本管理工作。在开展施工成本管理时也需要根据工程项目施工情况确定相应目标,并按照准确目标开展施工成本管理。表明目标成本管理在施工成本管理中的运用价值。强化施工成本管理与目标成本管理之间协调性,使得施工成本管理在相关企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得以彰显。

1目标成本管理的概述

目标成本管理是指在企业预算基础上围绕企业经营模式和成本预算确定准确目标的成本管理方法。从工程项目施工角度出发,应用到其中的目标成本管理对于财会核算和阶段考核工作有较高要求,这就应在全面落实各项基础要求情况下确定符合工程项目施工情况的成本管理目标,并通过准确合理目标降低工程项目施工成本,继而为施工成本管理以及经济业务稳步实施提供有效参考依据。

2目标成本管理在施工成本管理中的运用价值

2.1确定成本管理目标

运用目标成本管理法可以帮助有关部门针对工程项目开展施工成本管理前期确定相对应的目标,并在保证具体目标和理性和准确性的情况下推进有关部门按照合理程序开展施工成本管理工作,为施工成本管理提供准确参考依据。目标成本管理还能帮助工程项目施工单位确定产品成本,继而确定相关规章制度,发挥各项规章制度在施工成本管理中的作用,更好彰显目标成本管理在施工成本管理中的运用价值。

2.2提高成本管理力度

运用目标成本管理则可以提高成本管理实施力度,保证成本管理与工程项目施工经济管控之间的协调配合力度,从而为施工成本管理提供准确依据,协调各个部门之间的关系,并在工程项目施工单位各部门相互约束和相互合作情况下将成本控制以及综合管理的作用表现出来,从而彰显目标成本管理的本身价值,借此为施工成本管理良性开展提供有力支持。

2.3控制成本管理风险

尽管工程项目施工单位对成本管理有足够重视,但是不可否认有关部门针对施工开展成本管理时会受到诸多限制,繼而导致工程项目施工成本管理出现风险问题。这就应在目标成本管理支持下针对工程项目施工以及成本管理过程中各项风险问题进行有效处理,维持工程项目施工成本管理流程的合理性和各项业务工作的实施效果,借此满足工程项目施工和行业经济发展对成本管理提出的要求。

3目标成本管理在施工成本管理中的运用策略

3.1完善目标成本管理原则

将目标成本管理运用到施工成本管理前期,需要对目标成本管理原则进行完善处理,并在保证具体原则合理性和准确性的情况下为施工成本管理顺利开展奠定坚实基础。应用在施工成本管理中的目标原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强化相关领导的带头作用,这就可以为施工成本管理职工按照具体表率作用增强参与实际工作的积极性。二是以项目成本管控为原则开展相应工作,找准工程项目施工企业与其他企业之间的差距表现,并以各项准确目标为出发点开展有效的施工成本管理工作,找准目标成本管理与施工成本管理之间的契合度,使得目标成本管理在工程项目具体施工和经济管控中的作用得以彰显。三是强化目标成本管理与工程项目实际施工情况之间的贴合度,这就可以保证工程项目施工单位按照成本管理目标及时调整相关战略方针,并在保障工程项目建设施工效益的情况下为成本管理工作顺利开展提供支持。

3.2把握目标成本管理重点

将目标成本管理运用到工程项目施工成本管理当中,不仅可以对施工成本管理现存的风险问题进行综合调整,还可以实现工程项目施工经济效益最大化的目标。而将目标成本管理运用到施工成本管理当中,也需要保证各项重点的实施效果和落实程度。一般来说,遵循各项准确目标开展施工成本管理时需要做好市场全面调查工作,帮助施工成本管理人员在短时间内掌握环境资料市场、原料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形式和工程项目施工企业的发展情况,并在实行成本管理策略的情况下增强工程项目施工经济管控力度。当然也需要强化目标成本管理分解力度,促使有关部门按照具体项目实际表现和运行周期做出相应处理工作,引导有关部门由上至下、由粗到细的开展成本分解和集中管理等工作,突显目标成本管理在施工成本管理中的具体运用,严防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目标成本管理在现实开展过程中受到限制。

3.3规范目标成本管理过程

对于工程项目施工来说,其中目标成本管理是一项长期复杂的过程,这就应按照目标成本管理具体实施过程强化工程项目施工单位各部门之间协调配合力度,并在各项具体目标准确性和全面性的情况下保证成本管理合理运行。当然也需要根据工程项目施工情况建立封闭的目标成本管理过程,并围绕工程项目施工项目的工期和相应目标准确的实施成本管理工作。借此保证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目标成本管理业绩和基础业务工作的合理性,严格按照准确地施工周期和具体要求开展目标成本管理工作。当然也应针对封闭式目标成本管理过程现存缺陷进行有效调整,引导有关部门兑现施工成本管理目标和相关原则,从而推进各项准确目标背景下施工成本管理连贯有效开展,使得目标成本管理在施工成本管理中的运用力度和规范管控效果得以提升。在这一过程中也应做好有效检查工作,及时解决施工成本管理因为具体过程不够准确合理而出现的问题。

3.4培养目标成本管理人员

为避免工程项目施工成本管理受到人为因素干扰,就需要在施工成本管理前期对参与其中的工作人员展开有效培训,增强相关人员对标准条例和各项规章制度的掌握力度,使得相关人员可以在提升自身综合素质的情况下将各项规章制度和目标准则贯彻到施工成本管理的始终。此外,还需要增强施工成本管理人员自身目标意识,使得相关人员可以在不断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情况下开展准确的施工成本管理工作。此外,也需要利用现代化成本管理工具对各类工程项目施工成本管理目标进行有效调整,引导各部门工作人员遵循准确目标开展有效的成本管理工作。减少施工成本管理的人为失误,为工程项目施工单位经济管理和稳定发展提供人力支持,确保工程项目施工成本管理可以在各部门工作人员相互合作的状态下顺利开展。

结语

为推进工程项目施工成本管理顺利开展,就需要遵循具体要求强化目标成本管理法在其中运用力度,突显目标成本管理的运用价值,并在扩展目标成本管理运用范围的情况下为施工成本管理有效开展提供合理方法支持。当然也需要从工程项目施工角度出发确定目标成本管理运用策略,充分发挥目标成本管理的作用,为施工成本管理以及工程项目经济管控提供有力支持,进一步推进与工程项目施工相关的成本管理更加合理的开展。

参考文献

[1]周燕飞.建筑施工成本管理的造价预结算审核分析[J].住宅与房地产,2019(12):122.

[2]廖蓓蓓.探析建筑施工成本管理的造价预结算审核[J].中国住宅设施,2020(03):111+115.

[3]刘颖.建筑工程项目施工成本管理探究[J].经济师,2020(10):287+289.

[4]张兴栋.论工程项目的施工成本管理与控制措施[J].房地产世界,2021(11):58-60.

[5]植健聪.建筑施工成本管理的造价预结算审核技巧[J].中华建设,2021(10):38-39.

目标管理软件范文第6篇

关键词:工程管理;目标管理;应用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逐步提高,人们对工程质量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工程管理也相应的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重视。在工程管理中引入目标管理的概念,使得工程管理具有了更强的计划性与可操作性,全面的提高了工程管理的质量,因此得到了极为广泛的应用。作为工程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目标管理在工程管理当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一、目标管理概述

(一)目标管理的概念

所谓目标管理,就是指在工程目标的制定、监督以及实施的各个环节,通过有效地监督和控制措施,实现预期的工程目标,最大限度的保证工程质量和工期达到预期的标准。在工程项目的目标管理中,需要牵扯到众多的管理部门和具体的施工工艺,因此需要在各个环节由各个部门共同配合,以共同来达到既定的工程目标。

(二)目标计划的编制

在工程管理中实行目标管理,首先需要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工程目标。所制定的工程目标即要满足实际工程的需要,也应当与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相吻合,这样才能保证所制定的目标计划能够在施工过程中得到有效的贯彻落实,避免实际工程状况与预期相差过大的情况出现。在编制工程目标的具体过程中,首先需要明确该项工程的总体目标,也就是这项工程在施工过程中所需达到的整体质量、工期和成本标准,以便更好地为整个工程的质量和工期落成情况提供比较明确的参考依据。在此基础上,可以进一步对整体目标进行分类和细化,制定与具体的施工工序相匹配的小的目标,以便于所制定的工程目标能够得到更好的贯彻落实,提高目标的可操作性,同时在规范施工工艺、提高施工质量方面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制定这些与施工细节密切相关的目标时,需要充分考虑到施工人员、资金、天气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将能够影响工程目标实现的所有因素充分吸纳进来,保证所制定的目标符合现实环境和技术条件的实际情况。因此,在施工开始之前,为了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工程目标,需要对施工现场和实际的人员、资金以及施工机械的准备情况做好细致的调查工作,对影响目标达成的客观环境进行全方位的分析,对具体的施工技术水平有一个整体的把握。除此之外,还要对工程目标在实施过程中的风险有一个清晰地认识。因为在施工过程中总是存在着这样或者那样的不确定那个因素,可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意外情况,这些都对于目标的实施构成了一定的风险,所以在目标管理工作中需要充分意识到这些风险因素,对工程目标实施实时的控制和管理,通过风险规避和风险转移的方式,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和风险带来的损失,确保工程目标的顺利完成。

(三)目标计划的执行

工程目标制定出来以后,就意味着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有了一个明确的任务方向。为了工程目标的顺利实现,需要严格对施工工艺进行控制,确保目标的执行力度。目标的执行力度直接关乎着目标的完成效果,所以,目标的执行情况是整个目标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首先,在施工过程中要以所制定的目标为依据,紧紧跟随所制定的目标,对目标进行详细的解读和研究,严格按照施工流程分阶段的、保质保量的完成阶段性的施工任务,避免因为这一阶段施工任务的延误而影响后续工程项目的展开。此外,在目标的执行过程中,还需要贯彻落实责任制,把责任落实到具体的个人身上,使每个人都明确自己的职责,避免因责任混淆带来的一系列管理问题。

(四)目标的控制

为了更好的完成目标的控制工作,需要对目标的落实情况实施科学的评估和考核,控制预期目标和实际完成情况的偏差在合理的范围之内。在对工程目标的完成情况实施评估与考核的过程中,为了使目标的控制专业化、权威化,需要建立一个由专业人员组成的评价和考核部门,保障对工程实际完成目标情况评估的专业性和可靠性,使得各项目标都能够得以不打折扣的实现。一旦在施工过程中发生了一些意外事故导致目标的完成情况不能满足预期的要求,一定要对造成目标偏差的原因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根据事故产生的原因采取合适的措施将损失降低在最小限度内,尽量弥补事故对于工程目标所造成的影响。同时,要分清实际情况,如果工程目标的偏差是由于不可抗力引起的,如自然灾害以及国家政策的变化等,要本着科学的态度进行客观的评价。而如果工程的实际完成情况与目标的偏差是由于人为的因素引起的,则需要严格追究责任人,总结经验教训,为以后的目标管理工作积累经验。

二、目标管理在工程管理中的应用

近些年来,在我国的建筑工程项目中,工程管理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工程管理的水平也得到了质的提升。随着我国工程管理质量水平的持续进步,建筑工程的设计和规划水平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工程预算也逐渐朝着科学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然而,在现阶段,在我国的工程管理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充分重视目标管理工作,把目标管理当做工程管理的一件头等大事来抓。

(一)目标体系与经济指标相联系

经济效益始终是施工单位最为关心的一个重要指标,因此在执行目标管理的过程中,要在所制定的目标体系中充分体现施工单位的经济利益。如何所制定的工程目标体系违背了经济型的原则,那么既有目标的贯彻落实就失去了应有的保障,没有任何实际价值。在整体目标满足施工单位的经济需求的前提下,需要把目标按照施工工序进行进一步的细化,而其相对应的经济指标也要做相应的细化,然后在各个部门和施工段上分配这些目标,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立体化的目标体系。

(二)人员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

工程管理的贯彻落实需要以全体工作人员的配合为基础,离开了人力资源的基础,工程管理工作也就无从谈起。作为工程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目标管理也同样如此。把目标管理作为工程管理的一个头等大事来抓,是科学规划工程管理的需求,也是提高工程管理质量的必要途径。为了目标管理工作的顺利展开,需要对全体员工进行目标管理相关方面的教育和培训,增加他们的目标管理意识,提高他们目标管理的水平,充分发挥全体员工的主观能动性,使每个人都参与到目标管理工作中来,为目标管理工作的顺利展开创造必要的条件。一旦全体工作人员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将极大地提升工程管理的质量,给工程管理工作带来源源不断的活力。

(三)工程管理中行业发展的失衡状况得到有效化解

目前,我国工程管理中存在着各行业发展极不平衡的重大问题。当前我国各行业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别很大,在这种情况下,各行业间的工程管理发展状况极不平衡。例如行业间的信息化应用水平存在显著差别,这给了行业之间不同的发展空间。即便是同行,因为其资源共享程度不一,所以发展状况也不相同。在工程管理中,目标管理的计划性优势可以充分发挥出来,从而优化共享资源,促进不同行业间实现公平的竞争,为工程管理创造优良的环境。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工程管理工作中,目标管理是一项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工程管理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通过有计划的制定工程目标和科学合理的目标控制措施,可以避免在施工过程中的诸多困扰,切实有效的解决工程管理中的难题,极大程度的提高工程管理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区钰珍.论工程项目的动态管理[J].山西建筑,2007(22).

[2] 谢勇成.我国工程项目管理的特点和科学化方向[J].建筑经济,2001(06).

[3] 王毅达.知识管理在工程项目管理中的运用[J].西安建筑,2005(09).

上一篇:给领导感谢信范文下一篇:谜语大全及答案范文